CN105102266B - 座椅用框架 - Google Patents

座椅用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02266B
CN105102266B CN201480019005.7A CN201480019005A CN105102266B CN 105102266 B CN105102266 B CN 105102266B CN 201480019005 A CN201480019005 A CN 201480019005A CN 105102266 B CN105102266 B CN 1051022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low portion
side frame
framework
disc typ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90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02266A (zh
Inventor
星正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02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2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02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22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23Coach-like constructions
    • B60N2/7035Cushions
    • B60N2/7041Fixation of covers and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2Attachment or adjustment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在盘式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了侧部框架的座椅衬垫框架中,提高侧部框架的相对于盘式框架的安装刚性。在盘式框架(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固定了侧部框架(11)的构成的座椅衬垫框架(1)中,侧部框架通过由其上端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的法兰(11b)固定于盘式框架(12),在法兰(11b)中,固定于盘式框架(12)的部分形成有面向宽度方向内侧下沉的洼部(11k)。

Description

座椅用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用框架,特别是涉及在盘式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有侧部框架的构造的座椅用框架。
背景技术
作为座椅用框架的构造,盘式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有侧部框架的构造已经众所周知,这样的构造被利用于,例如车用座椅的框架,特别是座椅衬垫用的框架(以下,座椅衬垫框架)。作为其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左右方向分离的一对侧部框架的前端部架设有盘式框架构造的座椅衬垫框架。
专利文献1:特开2012-2141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必须确保相对于盘式框架将侧部框架适当地安装后侧部框架侧的刚性,更加严密的话是侧部框架的相对于盘式框架的安装刚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座椅衬垫框架,虽然设置有连结一对侧部框架的连结部件,将此连结部件与侧部框架通过焊接接合的情况下,最好在可以期待侧部框架的刚性的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进行焊接。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作为盘式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有侧部框架的构造的座椅用框架,提供侧部框架的相对于盘式框架的安装刚性提高的座椅用框架。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在连结各侧部框架的连结部件与侧部框架通过焊接接合的构成的座椅用框架中,使侧部框架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用框架,是具有盘式框架与分别固定于该盘式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侧部框架的座椅用框架,所述侧部框架通过由该侧部框架的上端部向所述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的法兰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在所述法兰中,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部分形成有面向所述宽度方向内侧下沉的洼部。
在上述的座椅用框架,在侧部框架的上端部形成的法兰中,在固定于盘式框架的部分设置有洼部。此洼部通过将侧部框架弯曲而构成。即,为了在侧部框架中设置上述的洼部形成弯曲的部分,通过形成此弯曲的部分提高洼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刚性。因此,在上述的座椅用框架,在刚性提高的部分侧部框架固定于盘式框架。这样在上述的座椅用框架,侧部框架在高刚性的部分固定于盘式框架的结果,提高侧部框架的相对于盘式框架的安装刚性。
另外,在上述座椅用框架,所述洼部具有在该洼部中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内侧的底部,所述侧部框架,通过在所述法兰中,所述洼部所在的部分焊接于所述盘式框架而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所述法兰与所述盘式框架的焊接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位于比所述底部更靠内侧,并且,在所述座椅用框架的前后方向沿所述底部而形成也可以。
在以上的构成,法兰与盘式框架的焊接区域,在比洼部的底部更靠内侧,沿该底部而形成。因此,上述焊接区域及其周边的刚性提高,结果,侧部框架的相对于盘式框架的安装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上述座椅用框架,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所述洼部的长度比所述焊接区域的长度更长的话比较合适。
在以上的构成,由于洼部的长度比法兰与盘式框架的焊接区域(即,焊接痕)的长度更长,在洼部存在从上述的焊接区域突出的区域。这样通过在洼部具备从焊接区域突出的区域,分散作用于相对于盘式框架的侧部框架的安装位置的荷重,可以抑制对焊接区域的荷重集中。
另外,在上述座椅用框架,所述法兰中,在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部分,形成有作为所述洼部的第1洼部与第2洼部,所述第1洼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比所述第2洼部更靠前方,并且,比所述第2洼部更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下沉,在所述前后方向在互相离开的位置形成多个所述焊接区域,在多个所述焊接区域中的第1焊接区域在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第1洼部在同一位置,在多个所述焊接区域中的第2焊接区域在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比所述第1焊接区域更靠后方位置,在所述前后方向,所述第1洼部的后端部分与所述第2洼部的前端部分的边界位置位于所述第1焊接区域与所述第2焊接区域之间的话更合适。
在以上的构成,侧部框架中,位于第1洼部的后端的比较低刚性的部分配置于比较高刚性的焊接区域之间夹持的位置。结果,可以抑制第1洼部的后端部分的刚性下降。
另外,在上述座椅用框架中,具有在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所述侧部框架与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所述侧部框架之间连结的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与所述各个侧部框架焊接接合,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侧部框架的接合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连结部件看位于与所述洼部的同一侧的话更合适。
在以上的构成,从连结部件看,连结部件与侧部框架的接合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与洼部互相位于同一侧。也就是说,在侧部框架中,从连结部件看,更高刚性的洼部或接合区域相互位于同一侧的结果,洼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上述的座椅用框架中,具有在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所述侧部框架与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所述侧部框架之间连结的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与所述各个侧部框架焊接接合,在穿过从所述宽度方向看时的所述连结部件的中心的假想平面中,穿过所述洼部的该假想平面,穿过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侧部框架的接合区域的话更合适。
在以上的构成中,在穿过从宽度方向看时的连结部件的中心的假想平面中,穿过洼部的假想面总是穿过连结部件与侧部框架的接合区域。也就是说,由于在穿过连结部件的中心与第1洼部的假想平面上存在连结部件与侧部框架的接合区域,在侧部框架中,提高沿上述假想平面扩展的区域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座椅用框架,在所述侧部框架的下端部中,位于所述洼部的下方位置的区域,向比所述洼部更靠外侧突出的话更合适。
在以上的构成中,在侧部框架中,为了设置洼部下沉的部分没有到达侧部框架的下端位置就在中途中断。换言之,由于在前后方向中设置了洼部的位置上,在侧部框架形成有凹凸,通过该凹凸的形成,侧部框架的刚性更加提高。
根据本发明,在侧部框架的上端部形成的法兰部中,由于固定于盘式框架的部分形成高刚性的洼部,提高侧部框架的相对于盘式框架的安装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侧部框架中,在焊接于盘式框架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可以谋求刚性的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分散相对于盘式框架作用于侧部框架的安装位置的荷重,可以抑制对焊接区域的荷重集中。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侧部框架中,关于位于洼部(第1洼部)的后方位置的部分,可以抑制刚性的下降。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侧部框架中,以与连结侧部框架的连结部件与侧部框架的接合区域及洼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对应的形状,洼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侧部框架中,提高沿着穿过连结侧部框架的连结部件的中心与洼部的假想平面并扩展的区域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侧部框架中,由于在前后方向中设置了洼部的位置上,在侧壁形成有凹凸,通过该凹凸的形成,侧部框架的刚性更加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座椅衬垫框架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座椅衬垫的宽度方向中央的模式截面图。
图3是表示洼部周边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4是从上方看盘式框架与侧部框架焊接区域时的图。
图5是表示图7中的A-A截面的模式图。
图6是涉及变形例的座椅衬垫框架的侧面图。
图7是从上方看涉及变形例的盘式框架与侧部框架的焊接区域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涉及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以下,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框架,参照图1至图7同时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更容易,并非限定被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是理所当然的事。
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框架是车用座椅的框架,特别是,车用座椅的座椅衬垫S用的框架(以下,座椅衬垫框架1)。此座椅衬垫框架1,如图1所示,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具备左右一对侧部框架11、盘式框架12、构件管13、S弹簧14、15、作为连结部件的连结管16。
并且,座椅衬垫框架1,如图2所示,载置于盘式框架12及S弹簧14、15之上的缓冲垫2a及将缓冲垫2a覆盖的表皮材料2b共同构成座椅衬垫S。此外,一般的车用座椅的情况下,通过座椅衬垫S的后端部的未图示的倾斜机构,组装未图示的座椅靠背。也就是说,在座椅衬垫框架1的后端部,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的未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被组装。
以下,关于座椅衬垫框架1的各构成配件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左右一对侧部框架11,位于座椅衬垫框架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规定座椅衬垫S的宽度。各侧部框架11是在座椅衬垫框架1的前后方向上很长的板金框架。侧部框架11的后端部,如图1所示,弯曲并面向斜上方延伸。并且,在侧部框架11的后端部,如前面所述,座椅靠背框架通过倾斜机构被组装。
另外,各侧部框架11的上端部,通过面向宽度方向内侧大致90度弯曲,形成法兰部11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侧部框架11的下端部也同样形成法兰部11b,可以至少在上端部形成法兰部11b,也可以在下端部没有形成法兰部11b。此外,在左右一对侧部框架11中,在位于靠近车门侧的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的外表面,安装有用于驱动调整车用座椅的高度的高度调整机构的操作杆及齿轮轮列被单元化的驱动单元(未图示)。
另外,如图1所示,在侧部框架11之间配置有构件管13、S弹簧14、15及连结管16,通过这些配件连结各侧部框架11。更具体地说明的话,在各侧部框架11的后端部形成有构件管13的安装孔,通过插入于该安装孔的螺栓或销等的缔结配件构件管13被安装于各侧部框架11。另外,如图1所示,在各侧部框架11的内壁面中,位于构件管13的前方的区域形成有具有贯通孔的凸部11a,通过S弹簧14、15的端部被这样的凸部11a的贯通孔卡止,S弹簧14、15被安装于各侧部框架11。
并且,在各侧部框架11的前端部形成有安装孔。在此安装孔插入连结管16的端部后,在侧部框架11中,安装孔的外缘部与连结管16的外周围焊接接合。据此,连结管16被安装于各侧部框架11。此外,侧部框架11与连结管16的接合区域,即,焊接痕,相对于连结管16的中心在对称的位置有两处。具体说明的话,如图3所示,各焊接痕,形成大致四分之一圆弧的形状,将从连结管16的中心垂直贯穿侧部框架11的上端法兰部11b的假想线作为基准(0度的位置),设置为此时的从80度到180度的范围及从260度到360度的范围。
盘式框架12,在平面看,是在宽度方向上很长的矩形状的板金框架,架设于左右一对侧部框架11的前端部。也就是说,在盘式框架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有侧部框架11的前端部。更具体地说明的话,通过在上端形成的法兰部11b焊接于盘式框架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各侧部框架11固定于盘式框架12。在这里,盘式框架12的宽度方向是与座椅衬垫框架1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
此外,在盘式框架12固定有侧部框架11的状态,盘式框架12的宽度方向两端位于比侧部框架11(严密地说,形成于侧部框架11的上端的法兰部11b)的外侧端更靠内侧。
另外,如图2所示,盘式框架12的前端部12a面下下方大致90度弯曲,在其下端部分,通过已知的卡止方法,表皮材料2b的端部被卡止。
另外,如图1或图2所示,在盘式框架12的下方位置配置有作为连结部件的连结管16。此连结管16,为了抑制后面冲突时的陷入现象,即,为了抑制在就座状态的乘客在后面冲突时向下方下沉的现象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筒管。因此,涉及本实施方式的连结管16,如前面所述,在其两端部被插入于形成于各侧部框架11的前端部的安装孔的状态,通过焊接接合于各侧部框架11。
接下来,关于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衬垫框架1的特征的构成,参照图1、3及图4同时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一端侧的侧部框架11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侧部框架11为大致相同的构成,除特别事前说好的情况,只对一方的侧部框架11(宽度方向一端侧的侧部框架11)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于侧部框架11的上端形成的法兰部11b中,在固定于盘式框架12的部分,如图1或图3所示,形成有作为洼部的第1洼部11k与第2洼部11s。在此,第1洼部11k及第2洼部11s是,在法兰部11b中,通过向宽度方向内侧下沉构成的部分。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洼部(第1洼部11k及第2洼部11s)设置于在座椅衬垫框架1的前后方向相互不同的位置。更具体地说明的话,第1洼部11k,如图1或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设置于比侧部框架11的前端更稍靠后方。另一方面,第2洼部11s,在前后方向设置于在第1洼部11k的后方与该第1洼部11k邻接的位置。
关于第1洼部11k进行详细说明的话,第1洼部11k,在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中,通过使在上下方向从上端向侧壁11c的大致中央连续的部分向宽度方向内侧下沉而形成。据此,在法兰部11b形成有平面视图中为横向U字状的第1洼部11k。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第1洼部11k比第2洼部11s更靠宽度方向内侧而下沉。
另一方面,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中的下端部,更严密地说,在位于第1洼部11k的下方位置的区域形成有图5所示的突出部11p。另外,在侧壁11c中,在位于比第1洼部11k更靠前方的部分也形成有突出部11p。在这里,突出部11p是比第1洼部11k或第2洼部11s更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中,相当于没有下沉的部分。此外,关于突出部11p,只要比第1洼部11k或第2洼部11s更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可以将在宽度方向内侧若干下沉的部分作为突出部11p,或者也可以将通过设置筋等形成凹凸的部分作为突出部11p。
关于第1洼部11k的构成,参照图4同时更详细地说明的话,第1洼部11k具有在相互相向的位置面向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一对倾斜部11m、在倾斜部11m之间形成的在第1洼部11k中位于最靠宽度方向内侧的底部11n。此底部11n沿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在第1洼部11k中,倾斜部11m与底部11n形成的角部,可以形成为R状弯曲的角部,或也可以形成为锐角状的角部。
接下来,关于第2洼部11s进行说明的话,第2洼部11s,在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中,通过使在上下方向从上端向比下端更靠一点上方位置连续的部分向宽度方向内侧下沉而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中,在为了第2洼部11s形成而下沉的范围内,如图3所示,包括连结管16的接合部分(也就是说,形成了用于插入连结管16的安装孔的部分)。
另外,在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的下端部中,在位于第2洼部11s的下方位置的区域,形成有突出部11p。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壁11c中,在第2洼部11s的后方与该第2洼部11s邻接的部分也形成有突出部11p。
关于第2洼部11s的构成,参照图3或图4的同时详细说明的话,第2洼部11s具有与第1洼部11k具有的后侧的倾斜部11m邻接的底部11u、在与第1洼部11k的倾斜部11m的相反侧,与底部11u邻接的倾斜部11t。该底部11u沿前后方向延伸。
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侧部框架11的上端的法兰部11b设置有多个洼部,即,设置有第1洼部11k及第2洼部11s。据此,侧部框架11的法兰部11b的刚性提高。换言之,在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存在为了在法兰部11b设置洼部而弯曲的部分。另一方面,侧部框架11的刚性,在弯曲的部分及其周边更高。通过这样在本实施方式设置洼部,提高侧部框架11的法兰部11b的刚性,特别是固定于盘式框架12的部分的刚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洼度不同的两个洼部在前后方向邻接而形成。据此,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侧部框架11的刚性。
此外,在涉及本实施方式的侧部框架11,在其壁部11c的下端部中,在位于第1洼部11k及第2洼部11s的各个的下方位置的区域形成突出部11p。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部框架11的侧壁11c中,为了形成各洼部而下沉的部分没有到达侧壁11c的下端而在途中中断。换言之,在前后方向设置了各洼部的位置,由于在侧壁11c形成凹凸,通过该凹凸的形成,侧部框架11的刚性更加提高。
但是,如前面所述,侧部框架11在设置于其上端部的法兰部11b(严密地说,法兰部11b的上面)固定于盘式框架1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法兰部11b中,在固定于盘式框架12的部分,形成有所述第1洼部11k及第2洼部11s。换言之,涉及本实施方式的侧部框架11,在其法兰部11b中,在变为更高刚性的洼部(第1洼部11k及第2洼部11s)的形成部分固定于盘式框架12。据此,提高侧部框架11的相对于盘式框架12的安装刚性。
更详细说明的话,在将侧部框架11固定于盘式框架12时,出于在安装刚性高的部分固定的目的,侧部框架11的法兰部11b被选择作为安装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其中特别是刚性比较高的洼部的形成部分将侧部框架11安装于盘式框架12。通过这样在刚性比较高的部分将侧部框架11安装于盘式框架12,可以使相对于盘式框架12的侧部框架11的固定状态稳定。以上的效果,伴随座椅的小型化在侧部框架11细化或轻量化的情况特别有效。
关于相对于盘式框架12侧部框架11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的话,在侧部框架11的法兰部11b中,在前后方向洼部所在的部分焊接于盘式框架12。这样作为框架间的固定方法使用焊接的话,提高各框架的焊接区域与其周边部分的刚性。据此,可以谋求侧部框架11的刚性的进一步提高。此外,焊接区域是焊接痕,更具体的话是焊接筋。
关于焊接区域更详细地说明的话,在座椅衬垫框架1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分别存在两处的焊接区域,该两处的焊接区域存在于在座椅衬垫框架1的前后方向相互远离的位置。两处的焊接区域之中的一方(以下,第1焊接区域B1),如图4所示,在前后方向与第1洼部11k在同一位置。
更加详细说明的话,第1焊接区域B1,在宽度方向位于比第1洼部11k的底部11n更靠内侧,并且,在前后方向沿底部11n形成(也就是说,在前后方向很长的延伸而形成)。这样第1焊接区域B1沿底部11n在前后方向很长地形成的话,可以确保在前后方向第1焊接区域B1的长度。结果,第1焊接区域B1及其周边的刚性提高,侧部框架11的相对于盘式框架12的安装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在法兰部11b中,在前后方向在第1洼部11k所在的部分的存在范围内形成有第1焊接区域B1。换言之,在前后方向的第1洼部11k的长度比第1焊接区域B1的长度更长。此外,第1洼部11k的长度为第1洼部11k的开口宽度,即,为倾斜部11m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之间的距离。
以上这样在法兰部11b中,在前后方向在第1洼部11k所在的部分存在比第1焊接区域B1更向前方突出的区域,及比第1焊接区域B1更向后方突出的区域。这样通过在第1洼部11k的前后具备从第1焊接区域B1突出的区域,使从盘式框架12面向侧部框架11起作用的荷重分散,可以抑制该荷重集中于第1焊接区域B1。
此外,作为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在座椅衬垫框架1的前后方向的第1洼部11k的长度比第1焊接区域B1的长度更短的构成。是这样构成的话,通过第1焊接区域B1的长度比第1洼部11k的长度更长,代替向第1焊接区域B1的荷重集中的抑制效果,可以得到通过焊接区域的形成刚性提高的效果。
在两处的焊接区域中,另一方的焊接区域(以下,第2焊接区域B2),如图3及4所示,在法兰部11b中,在前后方向位于比第1焊接区域B1更靠后方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焊接区域B2,在前后方向侧部框架11中,位于比作为连结部件的连结管16的安装位置更靠后方一点。
此外,关于第2焊接区域B2的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图3及图4图示的位置,例如,位于如图6及图7所示在前后方向侧部框架11中的连结管16的安装位置的垂直上方的位置也可以。是这样的位置的话,第2焊接区域B2及其周边部分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座椅衬垫框架1的前后方向上,在第1焊接区域B1与第2焊接区域B2之间存在第1洼部11k的后端部分与第2洼部11s的前端部分的边界位置(图4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在这里,在侧部框架11中,关于第1洼部11k的后端部分,刚性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洼部11k的后端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夹持于形成焊接区域B1、B2并成为高刚性的部分之间,可以抑制第1洼部11k的后端部分的刚性下降。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管16与侧部框架11通过焊接接合,如前面所述,沿连结管16的外周面存在两处的接合区域。其中,位于更靠上方侧的接合区域(以下,第1接合区域R1),从连结管16看,位于与第1洼部11k相同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管16与侧部框架11的接合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连结管16看与第1洼部11k的相同侧。这样侧部框架11中,有助于刚性提高的第1洼部11k或第1接合区域R1从连结管16看相互位于相同位置的结果,第1洼部11k及其周边的部分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关于第1接合区域R1与第1洼部11k的位置关系,参照图3的同时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从座椅衬垫框架1的宽度方向看时的穿过连结管16的中心的假想平面中,穿过第1洼部11k的假想平面(图3中,通过双点划线表示的面),总是穿过第1接合区域R1,及与第1接合区域R1成对的接合区域(以下,第2接合区域R2)。在这里,穿过第1洼部11k的假想平面为接近第1洼部11k中的任意的部分(具体来说,倾斜部11m或底部11n)的假想平面。
通过以上这样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侧部框架11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具体说明的话,在沿穿过连结管16的中心与第1洼部11k的假想平面并扩展的区域,存在连结管16与侧部框架11的接合区域R1、R2。这样在侧部框架11中,通过在沿穿过连结管16的中心与第1洼部11k的假想平面扩展的区域内存在第1接合区域R1及第2接合区域R2,沿着上述假想平面并扩展的区域的刚性提高。
并且另外,连结管16与侧部框架11的各接合区域R1、R2,接近侧部框架11与盘式框架12的接合区域(严密地说,第2接合区域B2)的话,更进一步提高刚性。因此,如图4或图6所示,关于各接合区域R1、R2,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位于比连结管16的中心位置更靠上方。
通过以上说明的构成,在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衬垫框架1,侧部框架11的刚性,特别是,与盘式框架12焊接的部分的刚性被充分确保。结果,在盘式框架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固定有侧部框架11,可以将这种固定状态稳定并保持。
符号说明
S 座椅衬垫
1 座椅衬垫框架
2a 缓冲垫
2b 表皮材料
11 侧部框架
11a 凸部
11b 法兰
11c 侧壁
11k 第1洼部
11m 倾斜部
11n 底部
11s 第2洼部
11t 倾斜部
11u 底部
11p 突出部
12 盘式框架
12a 前端部
13 构件管
14、15 S弹簧
16 连结管
B1 第1焊接区域
B2 第2焊接区域
R1 第1接合区域
R2 第2接合区域

Claims (7)

1.一种座椅用框架,是具有盘式框架与分别固定于该盘式框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侧部框架的座椅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框架通过由该侧部框架的上端部向所述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的法兰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
在所述法兰中,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部分形成有面向所述宽度方向内侧下沉的作为洼部的第1洼部与第2洼部;
所述第2洼部在所述座椅用框架的前后方向设置于在所述第1洼部的后方与所述第1洼部邻接的位置;
所述第1洼部比所述第2洼部更靠所述宽度方向内侧而下沉。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座椅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洼部具有在该洼部中位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最内侧的底部;
所述侧部框架,在所述法兰中,通过所述洼部所在的部分焊接于所述盘式框架而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
所述法兰与所述盘式框架的焊接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位于比所述底部更靠内侧,并且,在所述座椅用框架的前后方向沿所述底部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座椅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所述洼部的长度比所述焊接区域的长度更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记载的座椅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法兰中,在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部分,形成有作为所述洼部的所述第1洼部与所述第2洼部;
在所述前后方向在互相离开的位置形成多个所述焊接区域;
在多个所述焊接区域中的第1焊接区域在所述前后方向与所述第1洼部在同一位置;
在多个所述焊接区域中的第2焊接区域在所述前后方向位于比所述第1焊接区域更靠后方位置;
在所述前后方向,所述第1洼部的后端部分与所述第2洼部的前端部分的边界位置位于所述第1焊接区域与所述第2焊接区域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座椅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所述侧部框架与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所述侧部框架之间连结的连结部件;
该连结部件与所述各个侧部框架焊接接合;
在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侧部框架的接合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连结部件看位于与所述洼部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座椅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部的所述侧部框架与固定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所述侧部框架之间连结的连结部件;
该连结部件与所述各个侧部框架焊接接合;
在穿过从所述宽度方向看时的所述连结部件的中心的假想平面中,穿过所述洼部的该假想平面,穿过所述连结部件与所述侧部框架的接合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座椅用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框架的下端部中,位于所述洼部的下方位置的区域,向比所述洼部更靠外侧突出。
CN201480019005.7A 2013-04-08 2014-04-07 座椅用框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02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0650 WO2014167639A1 (ja) 2013-04-08 2013-04-08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JPPCT/JP2013/060650 2013-04-08
PCT/JP2014/060098 WO2014168115A1 (ja) 2013-04-08 2014-04-07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02266A CN105102266A (zh) 2015-11-25
CN105102266B true CN105102266B (zh) 2017-11-14

Family

ID=51689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900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02266B (zh) 2013-04-08 2014-04-07 座椅用框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89779B2 (zh)
JP (2) JP6170141B2 (zh)
CN (1) CN105102266B (zh)
TW (1) TW201446189A (zh)
WO (2) WO2014167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9755A1 (ja) * 2012-09-26 2014-04-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4167639A1 (ja) * 2013-04-08 2014-10-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US10743677B2 (en) 2015-06-29 2020-08-18 Herman Miller, Inc.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uspension seating
JP2018094991A (ja) * 2016-12-09 2018-06-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482587B2 (ja) 2017-03-24 2019-03-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309130B1 (ja) * 2017-03-24 2018-04-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583325B2 (ja) 2017-03-24 2019-10-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785206B2 (ja) * 2017-09-25 2020-11-1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乗物用シート
US11135954B1 (en) * 2020-03-18 2021-10-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ushion pan integration bracke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65116B1 (de) * 1981-05-15 1987-03-04 Keiper Recaro Gmbh & Co. Fahrzeugsitz
JP2008087578A (ja) * 2006-09-29 2008-04-1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08178533A (ja) * 2007-01-24 2008-08-0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表皮固定構造
CN101641238A (zh) * 2007-03-21 2010-02-03 约翰逊控制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形成车座的座椅结构的装配方法以及座椅结构
CN101920675A (zh) * 2010-09-06 2010-12-22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骨架
CN102897059A (zh) * 2011-07-28 2013-01-30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负荷测量传感器的支持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69731U (zh) * 1985-04-09 1986-10-21
JPH0613267B2 (ja) * 1985-09-18 1994-02-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物用座席
US4781417A (en) * 1987-12-07 1988-11-01 Ford Motor Company Upholstered seat cushion support
US5318350A (en) * 1992-11-18 1994-06-07 Tachi-S Co., Ltd. Arrangement of seat belt anchor in automotive seat
US6231125B1 (en) * 1997-12-26 2001-05-15 Ts Tech Co., Ltd. Seat with resilient sheet-formed seat cushion
DE29814444U1 (de) * 1998-08-12 1998-11-19 Hammerstein Gmbh C Rob Sitzgestell eines Fahrzeugsitzes mit einem Sitzträger, der zwei Seitenteile und eine rückwärtige Traverse hat
US6619739B2 (en) * 2001-03-01 2003-09-16 L & 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Universal ergonomic support with self-contained actuator
US6619750B2 (en) * 2001-07-02 2003-09-16 Tachi-S Co., Ltd. Seat cushion frame for vehicle seat
JP4560661B2 (ja) * 2004-03-31 2010-10-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座面高さの調整可能なリフター機構を備える車両用シート
WO2006011598A1 (ja) * 2004-07-30 2006-02-02 Ts Tech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乗員重量測定装置
JP4695358B2 (ja) * 2004-07-30 2011-06-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乗員重量測定装置
US7455343B2 (en) * 2005-09-12 2008-11-25 Ts Tech Co., Ltd. Passenger's weight measurement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and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load sensor
CN102009630B (zh) * 2005-09-30 2013-03-20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车辆用座椅的乘员重量测定装置以及载荷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DE102006029331B4 (de) * 2006-06-23 2016-07-28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itzteil und mit einer Rückhaltevorrichtung zur Verhinderung des Durchrutschens eines Passagiers, Rückhaltevorrichtung
WO2010144084A1 (en) * 2009-06-10 2010-12-16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with a pivotably connected linking member
JP5730105B2 (ja) * 2011-03-31 2015-06-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35523A (ja) * 2011-08-10 2013-02-21 Ts Tech Co Ltd 荷重測定センサを取り付ける取付構造
WO2014167639A1 (ja) * 2013-04-08 2014-10-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65116B1 (de) * 1981-05-15 1987-03-04 Keiper Recaro Gmbh & Co. Fahrzeugsitz
JP2008087578A (ja) * 2006-09-29 2008-04-1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08178533A (ja) * 2007-01-24 2008-08-0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表皮固定構造
CN101641238A (zh) * 2007-03-21 2010-02-03 约翰逊控制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形成车座的座椅结构的装配方法以及座椅结构
CN101920675A (zh) * 2010-09-06 2010-12-22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骨架
CN102897059A (zh) * 2011-07-28 2013-01-30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负荷测量传感器的支持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62249A1 (en) 2018-06-14
CN105102266A (zh) 2015-11-25
JP2017165415A (ja) 2017-09-21
JPWO2014168115A1 (ja) 2017-02-16
US20160052437A1 (en) 2016-02-25
US9889779B2 (en) 2018-02-13
WO2014168115A1 (ja) 2014-10-16
JP6346979B2 (ja) 2018-06-20
TW201446189A (zh) 2014-12-16
JP6170141B2 (ja) 2017-07-26
US10052988B2 (en) 2018-08-21
WO2014167639A1 (ja) 2014-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2266B (zh) 座椅用框架
CN103318058B (zh) 车辆座椅
CN104512302B (zh) 交通工具座椅的头枕支撑结构
JP6333420B2 (ja) ヘッドレスト移動装置
JP2022051914A5 (zh)
US20130140868A1 (en) Discontinuous section tower tube
DE102014211526B4 (de) Fahrzeugsitz
US2720914A (en)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s
CN104797456A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209008427U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导轨和包括这种导轨的车辆座椅
CN107599917A (zh) 部件连接结构和交通工具座椅
CN102910099A (zh) 车辆座椅框架结构
CA2361522C (en) Seat back frame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CN110461646A (zh) 乘坐物用座椅
DE112014003927T5 (de) Fahrzeugsitz
KR101016232B1 (ko) 자동차 시트의 헤드레스트 폴가이드 부쉬홀더
JP676117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781389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86726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20160139859A (ko) 자동차용 하프타입 서브프레임
JP5503940B2 (ja) 連結椅子
JP653756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支持構造
US11447040B2 (en) Side-by-side vehicle
JP692829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151311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