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6189A - 座椅用框 - Google Patents

座椅用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6189A
TW201446189A TW103112767A TW103112767A TW201446189A TW 201446189 A TW201446189 A TW 201446189A TW 103112767 A TW103112767 A TW 103112767A TW 103112767 A TW103112767 A TW 103112767A TW 201446189 A TW201446189 A TW 2014461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ecessed portion
width direction
side frame
reces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2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sayuki Hoshi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46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618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23Coach-like constructions
    • B60N2/7035Cushions
    • B60N2/7041Fixation of covers and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2Attachment or adjustment thereof

Abstract

於底盤框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之各個固定有側框之座墊框中,使側框對底盤框之安裝剛性提高。於底盤框12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之各個固定有側框11之構成之座墊框1中,側框係以藉由其上端部往寬度方向內側彎折而形成之凸緣11b固定於底盤框12,於凸緣11b之中、固定於底盤框12之部分,形成有朝向寬度方向內側凹陷之凹陷部11k。

Description

座椅用框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座椅用框,尤其是關於一種在底盤框(pan frame)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之各個固定有側框之構造的座椅用框。
作為座椅用框之構造,眾所周知的有於底盤框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之各個固定有側框者,該構造例如利用於車輛用座椅之框、尤其是座墊用之框(以下,稱為座墊框)。作為其一例,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於左右方向隔開之一對側框之前端部架設有底盤框之構造的座墊框。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214119號公報
另外,於對底盤框適當地安裝側框方面,必須確保側框側之剛性、更嚴格而言係側框對底盤框之安裝剛性。
此外,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座墊框中,設置有將一對側框彼此連結之連結構件,但在藉由焊接將該連結構件與側框接合之情形,被期望在可期待側框之剛性進一步提高之部位進行焊接。
因此,本發明係有鑒於上述之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側框對底盤框之安裝剛性提高之座椅用框,作為於底盤框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之各個固定有側框之構造的座椅用框。
此外,本發明之其他目的,在於在藉由焊接將連結側框彼此之連結構 件與側框接合之構成之座椅用框中,使側框之剛性進一步提高。
上述課題藉由如下手段解決:根據本發明之座椅用框,其係具備底盤框、及固定於該底盤框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之各個的側框;所述側框,係於藉由該側框之上端部往所述寬度方向內側彎折而形成之凸緣、固定於所述底盤框;於所述凸緣中、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部分,形成有朝向所述寬度方向之內側凹陷之凹陷部。
上述之座椅用框中,在形成於側框之上端部之凸緣中、固定於底盤框之部分設置有凹陷部。該凹陷部,係藉由將側框彎折而構成。亦即,於側框中形成有為了設置上述凹陷部而彎折之部分,藉由形成該已彎折之部分,而使凹陷部及其周邊部分之剛性提高。而且,上述之座椅用框中,側框係以剛性已提高之部分固定於底盤框。如此,上述之座椅用框中,側框以高剛性之部分固定於底盤框,結果為,使側框對底盤框之安裝剛性提高。
此外,在上述之座椅用框中,亦可為:所述凹陷部,具備位於該凹陷部中最為所述寬度方向之內側之底部;所述側框,係藉由將所述凸緣中、所述凹陷部所處之部分焊接於所述底盤框而固定於所述底盤框;所述凸緣與所述底盤框之焊接區域,於所述寬度方向中位於較所述底部更內側,且於所述座椅用框之前後方向中沿著所述底部形成。
以上之構成中,凸緣與底盤框之焊接區域,於較凹陷部之底部更內側沿著該底部形成。因此,上述焊接區域及其周邊之剛性提高,結果為,使側框對底盤框之安裝剛性進一步提高。
此外,上述之座椅用框中,較佳為:所述前後方向中的所述凹陷部之長度,長於所述焊接區域之長度。
以上之構成中,由於凹陷部之長度較凸緣與底盤框之焊接區域(亦即,焊接痕)之長度長,因此,使得於凹陷部存在從上述焊接區域伸出之區域。如此般,藉由在凹陷部具備從焊接區域伸出之區域,可使作用於側框對底盤框之安裝位置之負載分散,抑制負載集中於焊接區域。
此外,上述之座椅用框中,更佳為:於所述凸緣中、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部分,形成有作為所述凹陷部之第1凹陷部、及第2凹陷部;所述第1凹陷部,於所述前後方向中位於較所述第2凹陷部更前方,且較所述第2凹陷部更往所述寬度方向之內側凹陷;所述焊接區域,於所述前後方向中相互隔開之位置形成有複數個;複數個所述焊接區域中之第1焊接區域,於所述前後方向中位於與所述第1凹陷部相同之位置;複數個所述焊接區域中之第2焊接區域,於所述前後方向中位於較所述第1焊接區域更後方之位置;於所述前後方向中,所述第1凹陷部之後端部分與所述第2凹陷部之前端部分之交界位置,位於所述第1焊接區域與所述第2焊接區域之間。
以上之構成中,側框中、位於第1凹陷部之後端且剛性相對較低之部分,配置於夾在剛性相對較高之焊接區域之間的位置。其結果為,可抑制第1凹陷部之後端部分之剛性降低。
此外,上述之座椅用框中,進而較佳為:具備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係將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所述寬度方向之一端部的所述側框、與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所述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的所述側框之間連結;該連結構件,係藉由焊接而與所述側框之各個接合;所述連結構件與所述側框之接合區域中之至少一部分,於從所述連結構件觀察時,位於與所述凹陷 部相同側。
以上之構成中,連結構件與側框之接合區域中之至少一部分與凹陷部,於從連結構件觀察時位於相互相同之側。也就是,側框中、剛性更高之凹陷部及接合區域於從連結構件觀察時位於相互相同之側,結果為,凹陷部及其周邊部分之剛性再進一步提高。
此外,上述之座椅用框中,更佳為:具備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係將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所述寬度方向之一端部的所述側框、與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所述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的所述側框之間連結;該連結構件,係藉由焊接而與所述側框之各個接合;從所述寬度方向觀察時之通過所述連結構件之中心之假想平面之中、通過所述凹陷部之該假想平面,係通過所述連結構件與所述側框之接合區域。
以上之構成中,從寬度方向觀察時之通過連結構件之中心之假想平面之中、通過凹陷部之假想平面始終通過連結構件與側框之接合區域。也就是,使得在通過連結構件之中心與第1凹陷部之假想平面上,存在連結構件與側框之接合區域,因此使側框中、沿著上述假想平面而擴展之區域之剛性提高。
此外,上述之座椅用框中,再進一步較佳為:所述側框之下端部之中、位於所述凹陷部之下方位置之區域,較所述凹陷部更往外側突出。
以上之構成中,側框中、為了設置凹陷部而凹陷之部分,未到達側框之下端而於中途中斷。換言之,於前後方向中設置有凹陷部之位置,於側框形成有凹凸,因此藉由該凹凸之形成而使側框之剛性進一步提高。
根據本發明,藉由使形成於側框之上端部之凸緣部之中、固定於底盤框之部分成為高剛性之凹陷部,而使側框對底盤框之安裝剛性提高。
此外,根據本發明,可於側框之中、焊接於底盤框之部分及其周邊部分,謀求剛性之提高。
此外,根據本發明,可使作用於側框對底盤框之安裝位置之負載分散,抑制負載集中於焊接區域。
此外,根據本發明,關於側框中、位於凹陷部(第1凹陷部)之後方位置的部分,可抑制剛性降低。
此外,根據本發明,以與側框中、將側框彼此連結之連結構件與側框之接合區域及凹陷部之間的位置關係相應的形式,使凹陷部及其周邊部分之剛性進一步提高。
此外,根據本發明,使側框中、沿著通過將側框彼此連結之連結構件之中心與凹陷部之假想平面而擴展之區域之剛性提高。
此外,根據本發明,於側框中、於前後方向設置有凹陷部之位置,於側壁形成有凹凸,因此藉由該凹凸之形成而使側框之剛性進一步提高。
S‧‧‧座墊
1‧‧‧座墊框
2a‧‧‧緩衝墊
2b‧‧‧表皮材
11‧‧‧側框
11a‧‧‧凸部
11b‧‧‧凸緣
11c‧‧‧側壁
11k‧‧‧第1凹陷部
11m‧‧‧傾斜部
11n‧‧‧底部
11s‧‧‧第2凹陷部
11t‧‧‧傾斜部
11u‧‧‧底部
11p‧‧‧突出部
12‧‧‧底盤框
12a‧‧‧前端部
13‧‧‧構件管
14、15‧‧‧S彈簧
16‧‧‧連結管
B1‧‧‧第1焊接區域
B2‧‧‧第2焊接區域
R1‧‧‧第1接合區域
R2‧‧‧第2接合區域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座墊框之概略立體圖。
圖2係座墊之寬度方向中央之示意剖面圖。
圖3係表示凹陷部周邊之構成之側視圖。
圖4係從上方觀察底盤框與側框之焊接區域時之圖。
圖5係表示圖4中之A-A剖面之示意圖。
圖6係變形例之座墊框之側視圖。
圖7係從上方觀察變形例之底盤框與側框之焊接區域時之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1至圖7,一邊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以下,稱為本實施形態)之座椅用框進行說明。另外,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係用以使本發明易於理解者,並非用於限定本發明。當然,本發明於不脫離其趣旨之範圍內可進行變更、改良,並且本發明中包含其等效物。
本實施形態之座椅用框,係車輛用座椅之框,尤其係車輛用座椅之座墊S用之框(以下,稱為座墊框)1。該座墊框1,如圖1所示,具備左右一對側框11、底盤框12、構件管13、S彈簧14、15、及作為連結構件之連結管16以作為主要之構成元件。
而且,座墊框1,如圖2所示,係與載置於底盤框12及S彈簧14、15之上的緩衝墊2a、及覆蓋緩衝墊2a之表皮材2b一起構成座墊S。另外,於一般之車輛用座椅之情形,於座墊S之後端部,透過未圖示之斜躺機構(reclining mechanism)而組裝未圖示之椅背。也就是,於座墊框1之後端部,組裝構成椅背之骨架之未圖示之椅背框。
以下,針對座墊框1之各構成零件之基本構成進行說明。左右一對側框11,位於座墊框1之寬度方向兩端部,規定座墊S之寬度。各側框11為於座墊框1之前後方向較長之金屬板框。側框11之後端部,如圖1所示,彎曲並朝向斜上方延伸。而且,於側框11之後端部,如上所 述般隔著斜躺機構而組裝椅背框。
此外,各側框11之上端部,藉由朝向寬度方向內側彎折大致90度而形成凸緣11b。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各側框11之下端部亦同樣地形成有凸緣11b,但只要至少於上端部形成有凸緣11b即可,亦可不於下端部形成凸緣11b。另外,於左右一對側框11之中、處於更接近車門之側的側框11之側壁11c之外表面,安裝有用以驅動調整車輛用座椅之高度之高度調整機構的操作桿、及將齒輪輪組單元化而成之驅動單元(未圖示)。
此外,如圖1所示,於側框11之間配置有構件管13、S彈簧14、15及連結管16,藉由該等零件而將側框11彼此連結。更具體地進行說明,於各側框11之後端部形成有構件管13之安裝孔,藉由插入至該安裝孔之螺栓或銷等緊固零件而將構件管13安裝於各側框11。此外,如圖1所示,於各側框11之內壁面之中、位於構件管13之前方的區域,形成有具有貫通孔之凸部11a,藉由在該凸部11a之貫通孔卡止S彈簧14、15之端部而將S彈簧14、15安裝於各側框11。
進一步地,於各側框11之前端部形成有安裝孔。將連結管16之端部插入至該安裝孔後,將側框11中安裝孔之外緣部與連結管16之外周面焊接接合。藉此,將連結管16安裝於各側框11。另外,側框11與連結管16之接合區域、亦即焊接痕係於相對於連結管16之中心對稱之位置有2處。具體地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各焊接痕呈大致1/4圓弧之形狀,且設置於以從連結管16之中心垂直地貫穿側框11之上端凸緣11b之假想線為基準(0度之位置)時之80度至180度之範圍、及260度至360度之範圍。
底盤框12,係在俯視觀察時為於寬度方向較長之矩形狀之金屬板框,且架設於左右一對側框11之前端部。也就是,於底盤框12之寬度方向兩端部固定有側框11之前端部。更具體地進行說明,各側框11,係藉由將形成於上端之凸緣11b焊接於底盤框12之寬度方向兩端部而固定於底盤框12。此處,底盤框12之寬度方向,係與座墊框1之寬度方向一致之方向。
另外,於已將側框11固定於底盤框12之狀態下,底盤框12之寬度方向兩端位於較側框11(嚴格而言為形成於側框11之上端之凸緣11b)之外側端更內側。
此外,如圖2所示,底盤框12之前端部12a朝向下方彎折大致90度,且於其下端部分,藉由公知之卡止方法而卡止有表皮材2b之端部。
此外,如圖1或圖2所示,於底盤框12之下方位置配置有作為連結構件之連結管16。該連結管16,係為了抑制後面碰撞時之下潛現象(submarine phenomenon)、亦即處於乘坐狀態之乘坐者於後面碰撞時往下方沉入之現象而設置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係為圓筒管。而且,本實施形態之連結管16,如上所述般,處於其兩端部插入至形成於各側框11之前端部之安裝孔中的狀態,且藉由焊接而接合於各側框11。
接著,一邊參照圖1、圖3及圖4一邊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座墊框1之特徵性的構成進行說明。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中,寬度方向一端側之側框11與寬度方向另一端側之側框11,為大致同樣之構成,除特別預先說明之情形以外,僅說明一側框11(寬度方向一端側之側框11)之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中,在形成於側框11之上端之凸緣11b中、固定於底盤框12之部分,如圖1或圖3所圖示般,形成有作為凹陷部之第1凹陷部11k及第2凹陷部11s。此處,第1凹陷部11k及第2凹陷部11s,係凸緣11b之中、藉由往寬度方向內側凹陷而構成的部分。
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中,2個凹陷部(第1凹陷部11k及第2凹陷部11s)於座墊框1之前後方向中設置於互不相同之位置。更具體地進行說明,第1凹陷部11k,如圖1或圖3所示般,於前後方向中設置於較側框11之前端稍為後方。另一方面,第2凹陷部11s,於前後方向中設置於在第1凹陷部11k之後方與該第1凹陷部11k鄰接之位置。
針對第1凹陷部11k詳細地進行說明,第1凹陷部11k,係藉由使側框11之側壁11c中、於上下方向從上端跨及至側壁11c之大致中央的部分往寬度方向內側凹陷而形成。藉此,於凸緣11b,形成俯視觀察時呈橫向U字狀之第1凹陷部11k。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第1凹陷部11k較第2凹陷部11s更往寬度方向內側凹陷。
另一方面,於側框11之側壁11c中之下端部、更嚴格而言為處於第1凹陷部11k之下方位置之區域,如圖5所示般形成有突出部11p。此外,於側壁11c之中、位於較第1凹陷部11k更前方之部分,亦形成有突出部11p。此處,所謂的突出部11p,係指較第1凹陷部11k或第2凹陷部11s更往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之部分,在本實施形態中,側框11之側壁11c中、未凹陷之部分相當於該突出部11p。另外,關於突出部11p,只要較第1凹陷部11k或第2凹陷部11s更往寬度方向外側突出,則亦可將往寬度方向內側稍微凹陷之部分作為突出部11p,或者亦可將藉由設置加強筋(bead) 等而形成有凹凸之部分作為突出部11p。
一邊參照圖4一邊針對第1凹陷部11k之構成更詳細地進行說明,第1凹陷部11k,具備處於相互對向之位置且朝向寬度方向內側傾斜之一對傾斜部11m、及形成於傾斜部11m之間且位於第1凹陷部11k之中最為寬度方向內側之底部11n。該底部11n,沿著前後方向延伸。另外,第1凹陷部11k之中、傾斜部11m與底部11n所形成之角部,亦可為呈R狀彎曲之角部,或者亦可為銳角狀之角部。
接著,針對第2凹陷部11s進行說明,第2凹陷部11s,係藉由使側框11之側壁11c之中、於上下方向中從上端跨及至較下端稍為上方位置的部分往寬度方向內側凹陷而形成。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側框11之側壁11c中、為了形成第2凹陷部11s而凹陷之範圍內,如圖3所示般,包含連結管16之接合部分(也就是,形成有連結管16插入用之安裝孔的部分)。
此外,於側框11之側壁11c之下端部之中、處於第2凹陷部11s之下方位置的區域,形成有突出部11p。進一步地,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側壁11c之中、在第2凹陷部11s之後方與該第2凹陷部11s鄰接之部分,亦形成有突出部11p。
一邊參照圖3及圖4一邊針對第2凹陷部11s之構成詳細地進行說明,第2凹陷部11s,具有:與第1凹陷部11k所具備之後側之傾斜部11m鄰接之底部11u、及於與第1凹陷部11k之傾斜部11m相反之側與底部11u鄰接之傾斜部11t。該底部11u,沿著前後方向延伸。
如以上般,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設置於側框11之上端之凸 緣11b設置有複數個凹陷部、亦即第1凹陷部11k及第2凹陷部11s。藉此,使側框11之凸緣11b之剛性提高。換言之,於側框11之側壁11c,存在有為了於凸緣11b設置凹陷部而經彎折之部分。另一方面,使側框11之剛性,於經彎折之部分及其周邊變得更高。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設置凹陷部,而提高側框11之凸緣11b、尤其是固定於底盤框12之部分之剛性。進一步地,在本實施形態中,凹陷程度不同的2個凹陷部係以於前後鄰接之方式形成。藉此,可使側框11之剛性有效地提高。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之側框11中,於其側壁11c之下端部之中、處於第1凹陷部11k及第2凹陷部11s各個之下方位置的區域,形成有突出部11p。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側框11之側壁11c中、為了形成各凹陷部而凹陷之部分未到達至側壁11c之下端而於中途中斷。換言之,於在前後方向中設置有各凹陷部之位置,於側壁11c形成有凹凸,因此藉由該凹凸之形成而使側框11之剛性進一步提高。
另外,如上所述,側框11,係以設置於其上端部之凸緣11b(嚴格而言為凸緣11b之上面)固定於底盤框12。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凸緣11b之中、固定於底盤框12之部分,形成有上述之第1凹陷部11k及第2凹陷部11s。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側框11,係以其凸緣11b之中、剛性較高之凹陷部(第1凹陷部11k及第2凹陷部11s)之形成部分固定於底盤框12。藉此,使側框11對底盤框12之安裝剛性提高。
更詳細地進行說明,於將側框11固定於底盤框12時,從以安裝剛性較高之部分進行固定之目的考量,選擇側框11之凸緣11b作為安裝部位。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側框11以其中剛性尤其高之凹陷部之形成部 分安裝於底盤框12。如此,藉由將側框11以剛性較高之部分安裝於底盤框12,可使側框11對底盤框12之固定狀態穩定。以上之效果,於伴隨座椅之小型化而將側框11薄壁化或輕量化之情形尤其有效。
針對側框11對底盤框12之固定方法進行說明,將側框11之凸緣11b之中、於前後方向中凹陷部所處之部分焊接於底盤框12。如此,若使用焊接作為框間之固定方法,則各框之焊接區域與其周邊部分之剛性提高。藉此,可謀求側框11之剛性進一步提高。另外,所謂的焊接區域,係指焊接痕,更具體而言係焊珠(weld bead)。
針對焊接區域更詳細地進行說明,於座墊框1之一端側及另一端側分別存在2處焊接區域,該2處焊接區域,於座墊框1之前後方向中存在於相互隔開之位置。2處焊接區域中之一者(以下,稱為第1焊接區域B1),如圖4所示般,於前後方向中處於與第1凹陷部11k相同之位置。
進一步詳細地進行說明,第1焊接區域B1,於寬度方向中位於較第1凹陷部11k之底部11n更內側,且於前後方向中沿著底部11n而形成(也就是,以於前後方向較長地延伸之方式形成)。如此,若第1焊接區域B1沿著底部11n於前後方向較長地形成,則可於前後方向中確保第1焊接區域B1之長度。其結果為,第1焊接區域B1及其周邊之剛性提高,且使側框11對底盤框12之安裝剛性進一步提高。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於凸緣11b之中、於前後方向中第1凹陷部11k所處之部分之存在範圍內,形成有第1焊接區域B1。換言之,前後方向中的第1凹陷部11k之長度長於第1焊接區域B1之長度。另外,所謂的第1凹陷部11k之長度,係指第1凹陷部11k之開口寬度,亦即,傾 斜部11m之寬度方向外側端彼此之間的距離。
如以上般,使於凸緣11b之中、於前後方向中第1凹陷部11k所處之部分,存在有較第1焊接區域B1更往前方伸出之區域、及較第1焊接區域B1更往後方伸出之區域。如此,藉由在第1凹陷部11k之前後具備有從第1焊接區域B1伸出之區域,可使從底盤框12朝向側框11作用之負載分散,可抑制該負載集中於第1焊接區域B1。
另外,作為與本實施形態不同之構成,亦可採用座墊框1之前後方向中的第1凹陷部11k之長度短於第1焊接區域B1之長度之構成。根據該構成,藉由使第1焊接區域B1之長度長於第1凹陷部11k之長度,可獲得由焊接區域之形成而產生之剛性提高之效果,以代替抑制負載集中於第1焊接區域B1之效果。
2處焊接區域之中、另一焊接區域(以下,稱為第2焊接區域B2),如圖3及圖4所示般,處於凸緣11b之中、於前後方向中較第1焊接區域B1更後方之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第2焊接區域B2,於前後方向中位於較側框11中、作為連結構件之連結管16之安裝部位稍為後方。
另外,關於第2焊接區域B2之形成位置,並不限定於圖3及圖4所圖示之位置,例如,亦可如圖6及圖7所示般於前後方向中位於側框11中之連結管16之安裝部位之緊鄰上方位置。若為該位置,則第2焊接區域B2及其周邊之部分之剛性進一步提高。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於座墊框1之前後方向中第1焊接區域B1與第2焊接區域B2之間,存在有第1凹陷部11k之後端部分與第2凹陷部11s之前端部分的交界位置(圖4中,以虛線表示之 位置)。此處,關於側框11中、第1凹陷部11k之後端部分,存在有剛性降低之傾向。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第1凹陷部11k之後端部分於前後方向中、夾入於形成有焊接區域B1、B2而成為高剛性之部分之間,可抑制第1凹陷部11k之後端部分之剛性降低。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連結管16與側框11係藉由焊接而接合,如上所述,沿著連結管16之外周面存在2處接合區域。其中,位於更上方之側的接合區域(以下,稱為第1接合區域R1),於從連結管16觀察時位於與第1凹陷部11k相同之側。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連結管16與側框11之接合區域中之至少一部分,於從連結管16觀察時位於與第1凹陷部11k相同之側。如此,側框11中、有助於提高剛性之第1凹陷部11k或第1接合區域R1於從連結管16觀察時位於相互相同之側,結果為使第1凹陷部11k及其周邊之部分之剛性進一步提高。
一邊參照圖3一邊針對第1接合區域R1與第1凹陷部11k之位置關係更詳細地進行說明。從座墊框1之寬度方向觀察時之通過連結管16之中心之假想平面中、通過第1凹陷部11k之假想平面(圖3中,以一點鏈線表示之面),始終通過第1接合區域R1、及與第1接合區域R1成對之接合區域(以下,稱為第2接合區域R2)。此處,所謂的通過第1凹陷部11k之假想平面,係指通過第1凹陷部11k中之任一部分(具體而言為傾斜部11m或底部11n)之假想平面。
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如以上之位置關係,可使側框11之剛性進一步提高。具體地進行說明,於沿著通過連結管16之中心與第1凹陷部11k之假想平面而擴展之區域,存在有連結管16與側框11之接合區域 R1、R2。如此,於側框11中、沿著通過連結管16之中心與第1凹陷部11k之假想平面而擴展之區域內,存在第1接合區域R1及第2接合區域R2,藉此使沿著上述假想平面而擴展之區域之剛性提高。
而且,若連結管16與側框11之各接合區域R1、R2接近側框11與底盤框12之焊接區域(嚴格而言為第2焊接區域B2),則剛性再進一步提高。因此,如圖4或圖6所示,關於各接合區域R1、R2,其至少一部分於上下方向中位於較連結管16之中心位置更上方。
根據至以上為止所說明之構成,藉由本實施形態之座墊框1,可充分確保側框11之剛性、尤其是與底盤框12焊接之部分之剛性。其結果為,可將側框11固定於底盤框12之寬度方向兩端部,且可穩定保持該固定狀態。
1‧‧‧座墊框
11‧‧‧側框
11a‧‧‧凸部
11b‧‧‧凸緣
11c‧‧‧側壁
11k‧‧‧第1凹陷部
11s‧‧‧第2凹陷部
11p‧‧‧突出部
12‧‧‧底盤框
12a‧‧‧前端部
13‧‧‧構件管
14、15‧‧‧S彈簧
16‧‧‧連結管
B1‧‧‧第1焊接區域
B2‧‧‧第2焊接區域

Claims (7)

  1. 一種座椅用框,係具備底盤框、及固定於該底盤框之寬度方向之兩端部之各個的側框,其特徵在於:所述側框,係於藉由該側框之上端部往所述寬度方向內側彎折而形成之凸緣、固定於所述底盤框;於所述凸緣中、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部分,形成有朝向所述寬度方向之內側凹陷之凹陷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座椅用框,其中,所述凹陷部,具備位於該凹陷部中最為所述寬度方向之內側之底部;所述側框,係藉由將所述凸緣中、所述凹陷部所處之部分焊接於所述底盤框而固定於所述底盤框;所述凸緣與所述底盤框之焊接區域,於所述寬度方向中位於較所述底部更內側,且於所述座椅用框之前後方向中沿著所述底部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座椅用框,其中,所述前後方向中的所述凹陷部之長度,長於所述焊接區域之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座椅用框,其中,於所述凸緣中、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部分,形成有作為所述凹陷部之第1凹陷部、及第2凹陷部;所述第1凹陷部,於所述前後方向中位於較所述第2凹陷部更前方,且較所述第2凹陷部更往所述寬度方向之內側凹陷;所述焊接區域,於所述前後方向中相互隔開之位置形成有複數個;複數個所述焊接區域中之第1焊接區域,於所述前後方向中位於與所 述第1凹陷部相同之位置;複數個所述焊接區域中之第2焊接區域,於所述前後方向中位於較所述第1焊接區域更後方之位置;於所述前後方向中,所述第1凹陷部之後端部分與所述第2凹陷部之前端部分之交界位置,位於所述第1焊接區域與所述第2焊接區域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座椅用框,其具備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係將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所述寬度方向之一端部的所述側框、與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所述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的所述側框之間連結;該連結構件,係藉由焊接而與所述側框之各個接合;所述連結構件與所述側框之接合區域中之至少一部分,於從所述連結構件觀察時,位於與所述凹陷部相同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座椅用框,其具備連結構件,該連結構件係將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所述寬度方向之一端部的所述側框、與固定於所述底盤框之所述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的所述側框之間連結;該連結構件,係藉由焊接而與所述側框之各個接合;從所述寬度方向觀察時之通過所述連結構件之中心之假想平面之中、通過所述凹陷部之該假想平面,係通過所述連結構件與所述側框之接合區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座椅用框,其中,所述側框之下端部之中、位於所述凹陷部之下方位置之區域,較所述凹陷部更往外側突出。
TW103112767A 2013-04-08 2014-04-08 座椅用框 TW2014461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0650 WO2014167639A1 (ja) 2013-04-08 2013-04-08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189A true TW201446189A (zh) 2014-12-16

Family

ID=51689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2767A TW201446189A (zh) 2013-04-08 2014-04-08 座椅用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889779B2 (zh)
JP (2) JP6170141B2 (zh)
CN (1) CN105102266B (zh)
TW (1) TW201446189A (zh)
WO (2) WO2014167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9755A1 (ja) * 2012-09-26 2014-04-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4167639A1 (ja) * 2013-04-08 2014-10-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CN113966929A (zh) 2015-06-29 2022-01-25 赫尔曼米勒有限公司 用于悬挂式座椅的附接结构
JP2018094991A (ja) * 2016-12-09 2018-06-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482587B2 (ja) 2017-03-24 2019-03-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583325B2 (ja) 2017-03-24 2019-10-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309130B1 (ja) * 2017-03-24 2018-04-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785206B2 (ja) * 2017-09-25 2020-11-1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乗物用シート
US11135954B1 (en) * 2020-03-18 2021-10-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ushion pan integration brack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19399C2 (de) * 1981-05-15 1986-04-10 Keiper Recaro GmbH & Co, 7312 Kirchheim Fahrzeugsitz
JPS61169731U (zh) * 1985-04-09 1986-10-21
JPH0613267B2 (ja) * 1985-09-18 1994-02-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物用座席
US4781417A (en) * 1987-12-07 1988-11-01 Ford Motor Company Upholstered seat cushion support
US5318350A (en) * 1992-11-18 1994-06-07 Tachi-S Co., Ltd. Arrangement of seat belt anchor in automotive seat
US6231125B1 (en) * 1997-12-26 2001-05-15 Ts Tech Co., Ltd. Seat with resilient sheet-formed seat cushion
DE29814444U1 (de) * 1998-08-12 1998-11-19 Hammerstein Gmbh C Rob Sitzgestell eines Fahrzeugsitzes mit einem Sitzträger, der zwei Seitenteile und eine rückwärtige Traverse hat
US6619739B2 (en) * 2001-03-01 2003-09-16 L & 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Universal ergonomic support with self-contained actuator
US6619750B2 (en) * 2001-07-02 2003-09-16 Tachi-S Co., Ltd. Seat cushion frame for vehicle seat
JP4560661B2 (ja) * 2004-03-31 2010-10-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座面高さの調整可能なリフター機構を備える車両用シート
US7793557B2 (en) * 2004-07-30 2010-09-14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and passenger's weight measurement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JP4695358B2 (ja) * 2004-07-30 2011-06-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乗員重量測定装置
US7455343B2 (en) * 2005-09-12 2008-11-25 Ts Tech Co., Ltd. Passenger's weight measurement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and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load sensor
EP2241477A1 (en) * 2005-09-30 2010-10-20 TS Tech Co., Ltd. Passenger's weight measurement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DE102006029331B4 (de) * 2006-06-23 2016-07-28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itzteil und mit einer Rückhaltevorrichtung zur Verhinderung des Durchrutschens eines Passagiers, Rückhaltevorrichtung
JP5061564B2 (ja) * 2006-09-29 2012-10-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
JP2008178533A (ja) 2007-01-24 2008-08-07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表皮固定構造
DE102007049752A1 (de) * 2007-03-21 2008-09-25 Johnson Controls Gmbh Montageverfahren zur Bildung einer Sitzstruktur eines Fahrzeugsitzes und Sitzstruktur
US20120261963A1 (en) * 2009-06-10 2012-10-18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with a Pivotably Connected Linking Member
CN101920675B (zh) 2010-09-06 2012-05-23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骨架
JP5730105B2 (ja) 2011-03-31 2015-06-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035523A (ja) * 2011-08-10 2013-02-21 Ts Tech Co Ltd 荷重測定センサを取り付ける取付構造
US9121748B2 (en) * 2011-07-28 2015-09-01 Ts Tech Co., Ltd. Support structure for load measurement sensor
WO2014167639A1 (ja) * 2013-04-08 2014-10-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52988B2 (en) 2018-08-21
US20180162249A1 (en) 2018-06-14
WO2014168115A1 (ja) 2014-10-16
JP6346979B2 (ja) 2018-06-20
US9889779B2 (en) 2018-02-13
JPWO2014168115A1 (ja) 2017-02-16
JP6170141B2 (ja) 2017-07-26
WO2014167639A1 (ja) 2014-10-16
JP2017165415A (ja) 2017-09-21
US20160052437A1 (en) 2016-02-25
CN105102266A (zh) 2015-11-25
CN105102266B (zh) 201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446189A (zh) 座椅用框
JP5963060B2 (ja) 車体後部のフロア構造
US8888176B2 (en) Vehicle seat
US20210261028A1 (en) Conveyance seat
US9108547B2 (en) Vehicle seat
US9108548B2 (en) Vehicle seat
JP2007125954A (ja) シート用ストライカ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US10583864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JP6480523B2 (ja) シート装置
US10981478B2 (en) Seat for vehicle
JP6024602B2 (ja) リアピラー構造
JP2006282104A (ja) ドア構造
JP6823825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KR101923885B1 (ko) 차량 후방 쿼터 구조
JP6781389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132152B2 (ja) 車体前部の構造
JP658333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9096354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4167640A1 (ja) シート用フレーム
JP692829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688480B2 (ja) キャブの後面部構造
JP2012121471A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2018162032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052159A (ja) 車両のステップ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