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01838A - 牙刷 - Google Patents

牙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01838A
CN105101838A CN201480013399.5A CN201480013399A CN105101838A CN 105101838 A CN105101838 A CN 105101838A CN 201480013399 A CN201480013399 A CN 201480013399A CN 105101838 A CN105101838 A CN 105101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s
group
pieces group
head
pla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33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01838B (zh
Inventor
明间洋子
奥田靖
小林海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on Corp filed Critical L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01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1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01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1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9/00Arrangements of the bristles in the brush body
    • A46B9/02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bristles in relation to surface of the brush body, e.g. inclined, in rows, in groups
    • A46B9/04Arranged like in or for toothbrus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DMANUFACTURE OF BRUSHES
    • A46D1/00Bristle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bristles
    • A46D1/02Bristles details
    • A46D1/0276Bristles having pointed ends

Landscapes

  • Brush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刷,在头部(2)的植毛区域面积的10~80%的区域,设有刷毛的毛尖数量为1000~16000根/cm2的第一毛束群(30)。在所述头部(2)的植毛区域,也可在所述第一毛束群(30)的外侧设有刷毛的毛尖数量小于1000根/cm2的第二毛束群(40),在所述头部(2)的植毛区域,在所述第一毛束群(30)的外侧也可突设有弹性部件。采用本发明,可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

Description

牙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牙刷。
本申请基于2013年4月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3-075893号而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在此。
背景技术
对于作为口腔内清扫器具的牙刷,为了提高清扫效果,而对将刷毛束扎后的毛束的排列进行了研究。
近年来,随着卫生意识的提高,对于牙刷也要求更进一步提高清扫效果。
对于这种需求,提出了将不同直径的毛束组合的牙刷,或将不同毛长的毛束组合的牙刷。
对于蛀牙的预防、牙周病的预防和改善,利用杀菌剂等的有效成分或含有研磨剂的口腔用制剂而对齿间部和牙颈部进行清扫去除齿垢,杀灭成为原因的病原性细菌是有效的。因此,对于牙刷,在对口腔内进行清扫的期间,要求这样的功能:可将口腔用制剂保持于植设毛束而成的刷部,且可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
以往,提出了一种以提高口腔用制剂的保持能力为目的的牙刷。
例如,提出了这样一种牙刷:当对于植设于头部的毛束群的沿牙刷柄长轴方向的侧面轮廓形状设为A,沿短轴方向的侧面轮廓形状设为B,在毛束群短轴方向最大宽度的中央位置用平行于长轴的面切断后的截面轮廓形状设为C,在毛束群长轴方向最大宽度的中央位置用平行于短轴的面切断后的截面轮廓形状设为D,各自轮廓形状A、B、C、D中的上部轮廓线长度设为U,底部轮廓线长度设为L时,对于轮廓形状A、B、C、D中至少一个以上的轮廓形状,其比U/L设为大于1.0,且在3.0以下(专利文献1)。根据专利文献1的发明,通过将刷部的端面做成特定的形状,从而可实现有效成分保持能力的提高和牙膏起泡力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50632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口腔用制剂的保持能力还不能说充分,不能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的牙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牙刷其特点是,在头部的植毛区域面积的10~80%的区域,设有刷毛的毛尖数量为1000~16000根/cm2的第一毛束群。
在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也可设有刷毛的毛尖数量小于1000根/cm2的第二毛束群,所述第二毛束群也可设成包围所述第一毛束群。
在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也可突设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也可突设成包围所述第一毛束群。
另外,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牙刷,在头部的植毛区域面积的10~80%的区域,设有刷毛的毛尖数量为1000~16000根/cm2的第一毛束群;
(2)如(1)所述的牙刷,在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设有刷毛的毛尖数量小于1000根/cm2的第二毛束群;
(3)如(2)所述的牙刷,所述第二毛束群设成包围所述第一毛束群;
(4)如(1)所述的牙刷,在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突设有弹性部件;
(5)如(4)所述的牙刷,所述弹性部件突设成包围所述第一毛束群。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牙刷,能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俯视图。
图1B是图1A中的B1-B1剖视图。
图2是表示分歧毛的一例子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分歧毛的一例子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锥形毛的一例子的主视图。
图5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俯视图。
图5B是图5A中的B5-B5剖视图。
图6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俯视图。
图6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侧视图。
图7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俯视图。
图7B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侧视图。
图8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俯视图。
图8B是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刷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100、200、300、400牙刷
2头部
20植毛面
30、130、132、230、330第一毛束群
32第一毛束
40、140第二毛束群
42第二毛束
242、342板状弹性部件
346圆柱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刷,以下参照说明书附图1A及图1B进行说明
为便于说明,图1A及图1B表示以植毛面切断毛束后的状态。
图1A及图1B所示的牙刷1具有:长条状的柄部3;沿柄部3延伸设置的头部2;以及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面20的刷部4。在本实施方式中,刷部4由第一毛束群30和第二毛束群40形成。
图1A及图1B中,符号22表示头部2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缘,符号24表示头部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缘。
头部2的宽度方向在俯视时,是与从头部顶端21向柄部3的方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第一毛束群30设在植毛面20的大致中央,且由从头部顶端21向柄部3的、按2列×5行植设的第一毛束32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10个第一毛束32形成一个第一毛束群30。“列”表示沿头部2的宽度方向排列的毛束数量,“行”是沿头部2的长度方向排列的单位。所谓植毛面20的大致中央,是从头部顶端21向柄部方向10mm~24mm且在头部2的宽度方向离开头部2的一方侧缘3.8mm~8.2mm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毛束群40由前方毛束群40a和第一侧方毛束群40b、第二侧方毛束群40c,以及后方毛束群40d形成。
前方毛束群40a由被植设成从头部顶端21向第一毛束群30的2列×1行、3列×1行,以及4列×1行的第二毛束42形成,后方毛束群40d由被植设成从第一毛束群30向柄部3的4列×1行,以及3列×1行的第二毛束42形成。
第一侧方毛束群40b由沿头部2的侧缘22被植设成1列×6行的第二毛束42形成,第二侧方毛束群40c由沿头部2的侧缘24被植设成1列×6行的第二毛束42形成。
这样一来,第一毛束群30由第二毛束群40包围。
所谓的第二毛束群40包围第一毛束群30是指,将第一毛束群30放在当中,具有中心间距P3及P4的第二毛束群40位于其周围。
在牙刷1中,头部2和柄部3作为整体而一体成形为长条状(以下,有时将一体成形有头部2和柄部3的部分称为柄体),头部2和柄部3例如将树脂射出成形而获得。
构成柄体的树脂,考虑牙刷1所要求的刚性和机械特性等来决定,如有弯曲模量(JISK7203)处于500~3000MPa范围的高硬度树脂。作为这种高硬度树脂,如有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缩醛(POM)、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纤维素丙酸酯(CP)、多芳基化合物、聚碳酸酯或丙烯腈-苯乙烯共聚树脂(AS)等。它们既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另外,柄部3也可例如部分或整体被覆有弹性体等的柔软树脂。
头部2的大小考虑口腔内的操作性等来决定,例如,做成宽度10~15mm、长度15~40mm及厚度4~8mm。
第一毛束32被植设在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孔3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32是圆柱状。
一个第一毛束32中的刷毛数量(从植毛孔34突出的数量)不特别限定,较好的是例如4~100。
从植毛面20至第一毛束32的顶端的长度(即,毛长)H1,考虑第一毛束32的粗度R1等来决定,较好的是例如6~13mm。所有的第一毛束32的毛长H1既可相同,也可相互不同。
第一毛束32的粗度R1,考虑第一毛束32的毛长H1等来决定,较好的是例如1~3mm。所有的第一毛束32的粗度R1既可相同,也可相互不同。第一毛束32的粗度R1是植毛面20中的第一毛束32的粗度,且与植毛孔34的内径相同。
头部2的长度方向中的第一毛束32互相之间的中心间距P1,考虑植毛孔34的大小和植毛样式等来适当决定。所述中心间距P1在所述第一毛束32中是在所述头部2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且较好的是2.0mm~4.0mm,更好的是2.5mm~4.0mm,更加好的是2.5mm~3.5mm。
头部2的宽度方向中的第一毛束32互相之间的中心间距P2,考虑植毛孔34的大小和植毛样式等来适当决定。所述中心间距P2在所述第一毛束32中是在所述头部2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较好的是1.5mm~4.0mm,更好的是1.5mm~3.0mm,更加好的是2.0mm~3.0mm。
构成第一毛束32的刷毛(第一刷毛)虽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有:顶端分歧的刷毛(所谓的分歧毛);或随着朝向毛尖而缩径的刷毛(锥形毛)、除了毛尖的圆部外外径大致是相同的刷毛(直线形毛)、螺旋形的刷毛或者卷曲状的刷毛等的非分歧毛等;其中,较好的是分歧毛或锥形毛,更好的是分歧毛。通过使用分歧毛而容易获得后述的顶端部密度,可更良好地保持口腔用制剂。
第一毛束32既可由一种的第一刷毛构成,也可组合两种以上的第一刷毛而构成。
作为分歧毛,可使用以往公知的分歧毛,例如有对中空的丝状体的顶端实施裁断处理后的羽毛状刷毛(日文:フェザード用毛),或分歧后的各个分歧部随着朝向顶端而缩径的锥形分歧毛等,其中,较好的是羽毛状刷毛。
图2表示羽毛状刷毛的一例子。在图2的分歧毛70的圆柱状的主体部72的顶端设有两个以上的分歧部74。
作为羽毛状刷毛,例如有日本特开2005-131059号公报等所记载的刷毛。
图3表示锥形分歧毛的一例子。在图3的分歧毛80的横截面为三个叶的苜蓿叶形的主体部82的顶端设有三根分歧部84。各分歧部84的横截面是圆形,各分歧部84随着朝向顶端而缩径。
作为锥形分歧毛,有日本特开2003-339445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8209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9962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16982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9-98837号公报、日本特许第354767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339445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13-39268号公报等所记载的分歧毛。
图4表示锥形毛的一例子。图4的锥形毛90是大致圆柱状,其顶端部随着从基部90b朝向顶端90a而逐渐缩径,顶端90a被尖头化。
所谓的逐渐缩径,是指锥形毛90的粗度(与锥形毛9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的直径)从基部90b向顶端90a逐渐变细(变小)。
第一刷毛的材质考虑第一刷毛的种类和制造方法等来适当决定,例如,可使用6-12尼龙,或6-10尼龙等聚酰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聚萘二酸丁醇酯(PBN)等聚酯,PP等聚烯烃,或烯烃系弹性体,或苯乙烯系弹性体等的弹性体等合成树脂材料。这些合成树脂材料既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组合二种以上来使用。
第一刷毛的横截面的形状不特别限定,例如有:正圆形或椭圆形等的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星形等多边形;或三个叶的苜蓿叶形,或四个叶的苜蓿叶形等。所有的第一刷毛的主体部的横截面的形状既可相同,也可相互不同。
第一刷毛的最大直径不特别限定,例如,在横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较好的是3~12mil(1mil=1/1000inch=0.025mm),更好的是4~10mil。第一刷毛的最大直径既可全部相同,也可相互不同。
在分歧毛中,分歧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不特别限定,例如有:正圆形或椭圆形等圆形;三角形、方形、五角形或星形等多边形;或三个叶的苜蓿叶形,或四个叶的苜蓿叶形等。所有的分歧毛的横截面的形状既可相同,也可相互不同。
分歧毛的分歧部的数量虽然不特别限定,但例如,较好的是3~20,更好的是7~15。若所述分歧毛的分歧部的数量若是3以上,则能保持口腔用制剂的时间更长,若是20以下,则分歧部的毛硬度就柔软,清扫效果更良好。
从分歧部与主体部的边界至分歧毛的顶端的长度,即分歧部的长度(图2的h1及图3的h2)虽然不特别限定,但是,较好的是0.5~10mm,更好的是2~5mm。所述分歧部的长度若是0.5mm以上,则所能保持的口腔用制剂的量更多,若是10mm以下,则分歧部的毛硬度就柔软,清扫效果更良好。
第二毛束42被植设在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孔4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毛束42是圆柱状。
一个第二毛束42中的刷毛(第二刷毛)的数量(从植毛孔44突出的数量)不特别限定,例如,较好的是15~50根。
从植毛面20至第二毛束42的顶端的长度(即,毛长)H2考虑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等来决定,例如,较好的是6~13mm。所有的第二毛束42的毛长H2既可相同,也可相互不同。
第二毛束42的毛长H2较好的是,与第一毛束32的毛长H1相同,或比第一毛束32的毛长H1高,更好的是比第一毛束32的毛长H1高。第二毛束42若比第一毛束32长,则口腔用制剂容易由第一毛束群30保持。此外,第二毛束42若比第一毛束32长,则第二毛束42容易进入齿间部和牙颈部,可更良好地清扫齿间部和牙颈部。
在第二毛束42的毛长H2比第一毛束32的毛长H1高的情况下,由H2-H1所求得的毛长差H3较好的是0.5~2mm,更好的是1~2mm。所述毛长差H3小于0.5mm,则难以获得相比于第一毛束32而将第二毛束42加长后的效果,超过2mm,则第一毛束32难以进入齿间部和牙颈部。所述毛长差H3若是0.5~2mm,则容易获得相比于第一毛束32而将第二毛束42加长后的效果,第一毛束32就容易进入齿间部和牙颈部。
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考虑第二毛束42的毛长H2等来决定,例如,较好的是1~3mm,更好的是1.5~2mm。所述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小于1mm,则第二毛束42过分柔软而有可能使清扫效果下降。所述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超过3mm,则第二毛束42难以产生挠曲,构成第二毛束42的刷毛就难以进入齿间部和牙颈部,有可能使清扫效果下降。所述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若是1~3mm,则第二毛束42不会过分柔软,且第二毛束42容易挠曲,构成第二毛束42的刷毛就容易进入齿间部和牙颈部,清扫效果高。
所有的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既可相同,也可相互不同。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既可与第一毛束32的粗度R1相同,也可不同。
从进一步提高清扫效果的观点看,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较好的是比第一毛束32的粗度R1细。
第二毛束42的粗度R2是植毛面20中的第二毛束42的粗度,与植毛孔44的内径相同。
头部2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毛束42互相之间的中心间距P3,考虑植毛孔44的大小和植毛样式等来适当决定。所述中心间距P3,在所述第二毛束42中是在所述头部2的长度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较好的是1.5mm~4.0mm,更好的是1.5mm~3.0mm,更加好的是2.0mm~3.0mm。
头部2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毛束42互相之间的中心间距P4,考虑植毛孔44的大小和植毛样式等来适当决定。所述中心间距P4,在所述第二毛束42中是在所述头部2的宽度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毛束的中心长度,较好的是1.5mm~4.0mm,更好的是1.5mm~3.0mm,更加好的是2.0mm~3.0mm。
第二刷毛的种类与第一刷毛的种类相同。作为第二刷毛,较好的是非分歧毛。第二刷毛若是非分歧毛,则可用更强的力对清扫对象进行清扫。
第二刷毛根据第二毛束42所要求的效果来适当决定,例如,在重视去除齿间部和牙颈部污垢的情况下,较好的是锥形毛。另外,例如,在重视美白齿面的情况下,较好的是直线形毛等。
第二毛束42既可由一种第二刷毛构成,也可组合两种以上的第二刷毛而构成。
第二刷毛的材质与分歧毛的材质相同。此外,作为第二刷毛,如有具有多重芯鞘构造的刷毛,多重芯鞘构造具有芯部和设在芯部外侧的至少一层以上的鞘部。多重芯鞘构造的刷毛能使用不同于芯部和鞘部的材质,因此,容易调整机械物理特性。因此,多重芯鞘构造的刷毛成为毛硬度硬、齿垢的刮去性更高的刷毛。
由[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是10~80%,较好的是20~80%,更好的是20~50%。所述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小于10%,则所能保持的口腔用制剂的量有可能变少,超过80%,则刷部4整体的毛硬度过分柔软,有可能使清扫效果下降。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若是10~80%,则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被保持于第一毛束群,且刷部4整体的毛硬度就柔软,清扫效果高。
本实施方式中的头部2的植毛区域的面积(全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0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第一毛束群30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第一毛束32的植毛孔34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1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在第一毛束群30中,第一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即,第一刷毛的毛尖数量)除以第一毛束群30的植毛面积所得到的顶端部密度,较好的是1000~16000根/cm2,更好的是2000~100000根/cm2,更加好的是2000~8000根/cm2,特别好的是5000~8000根/cm2。所述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小于1000根/cm2,则所能保持的口腔用制剂的量变少,口腔用制剂在齿间部和牙颈部的涂布量就不充分,超过16000根/cm2,则第一毛束32的挠曲量过分被限制,清扫效果下降。所述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若是1000~16000根/cm2,则能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且第一毛束32的挠曲量不会过分被限制,提高清扫效果。
第一毛束群30中的顶端部密度根据第一刷毛的种类和粗度、后述的植毛密度等来调节。
本发明中所谓的刷毛的顶端部,是离开刷毛的顶端5mm以内,较好的是3mm以内的部分。
在第一毛束群30中,第一刷毛的数量除以第一毛束群30的植毛面积所得到的植毛密度,根据第一刷毛的种类和所希望的顶端部密度来适当决定。若第一刷毛是分歧毛,则所述植毛密度较好的是500~5000根/cm2,更好的是700~2000根/cm2
第一毛束群30的植毛密度根据植毛孔互相之间的间距,一个第一毛束32中的刷毛数量和第一刷毛的粗度等来调节。
第一毛束群30中的顶端部密度和植毛密度既可相同,也可不同。
在第二毛束群40中,第二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即,第二刷毛的毛尖数量)除以第二毛束群40的植毛面积所得到的顶端部密度小于1000根/cm2,较好的是100根/cm2以上、小于1000根/cm2,更好的是250~600根/cm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比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大。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小于100根/cm2,则可由第一毛束群30保持口腔用制剂的量就可能变少。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是1000根/cm2以上,则毛硬度就过分柔软,有可能使清扫效果下降。
所述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若是100根/cm2以上、小于1000根/cm2,则能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保持于第一毛束群30,且毛硬度柔软,清扫效果高。
第二毛束群40的植毛面积是从全植毛面积减去第一毛束群30的植毛面积所得到的数值。
第二毛束群40中的顶端部密度根据第二刷毛的种类和粗度和植毛密度等来调节。
在第二毛束群40中,第二刷毛的数量除以第二毛束群40的植毛面积所得到的植毛密度,考虑第二刷毛的种类等来决定,其小于1000根/cm2,较好的是100根/cm2以上、小于1000根/cm2,更好的是250~600根/cm2
第二刷毛群40的植毛密度根据植毛孔互相之间的间距,一个第二毛束42中的刷毛数量和第二刷毛的粗度等来调节。
第二毛束群40中的顶端部密度和植毛密度既可相同,也可不同。
另外,第二毛束群40中的植毛密度,既可与第一毛束群30中的植毛密度相同,也可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所表示的顶端部密度比,超过1,较好的是超过1,且在50以下,更好的是3~50,更加好的是5~40。所述顶端部密度比是1以下,则所能保持的口腔用制剂的量有可能变少,超过50,则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过分低,由第一毛束群30保持的口腔用制剂容易流出。
所述顶端部密度比若超过1,且在50以下,则能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保持于第一毛束群30,且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不会过低,由第一毛束群30保持的口腔用制剂难以流出。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制造方法,能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例如有:将毛束一折为二,通过将夹入其间的扁线装入植毛孔内而植设毛束的扁线式植毛;将毛束的下端压入成为植毛部的熔融树脂中并固定的热熔敷法;或对毛束的下端进行加热并形成熔融块,然后将热熔树脂注入模具中并形成植毛部的内模压方法等。
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使用方法。
将牙膏等口腔用制剂涂布于刷部4,将刷部4放入口腔内。使牙刷1沿头部2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此时,第一毛束32进入齿间部和牙颈部,将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并将齿间部和牙颈部的齿垢刮出。此外,与第一毛束群30相比顶端部密度低的第二毛束群40以强的压力对齿间部和牙颈部进行刷扫。
另外,当对里面牙齿的咬合面进行清扫时,第二毛束群40一边包入里面牙齿一边在牙齿上滑动,保持有口腔用制剂的第一毛束群30将附着于齿间部和牙颈部的污垢刮去。
在对口腔内进行清扫的期间,口腔用制剂即使由口腔内的唾液等稀释液也不直接扩散,而被保持于第一毛束群30。此外,当第二毛束42比第一毛束32高时,可更有效地防止由第一毛束群30保持的口腔用制剂向外方流出的现象。并且,长时间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持续涂布于对象部位。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被形成为特定的范围,因此,口腔用制剂被保持于第一毛束群30。
此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具有第一毛束群30和第二毛束群40,因此,主要由第一毛束群30将口腔用制剂中的有效成分(例如,异丙基苯酚等)保持成高浓度,且能由第二毛束42以强力对清扫对象进行清扫。
此外,由于分歧毛容易进入牙颈部和齿间部,因此,由分歧部保持的口腔用制剂容易涂布于牙颈部和齿间部。
(第二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刷,以下参照图5A及图5B进行说明。
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地方进行说明。
图5A及图5B所示的牙刷100具有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面20的刷部104。
刷部104包括:第一毛束群(有时称为前方第一毛束群)130,该第一毛束群130设在植毛面20的长度方向的最大宽度的中心与头部顶端21之间;第一毛束群(有时称为后方第一毛束群)132,该第一毛束群132设在前方第一毛束群130与柄部3之间;以及第二毛束群140,该第二毛束群140设成将前方第一毛束群130及后方第一毛束群132包围。
前方第一毛束群130由植设成2列×2行的第一毛束32形成,后方第一毛束群132由植设成2列×2行的第一毛束32形成。
第二毛束群40包括:从头部顶端21向前方第一毛束群130的植设成3列×1行及4列×1行的第二毛束42;沿侧缘22而植设成1列×6行的第二毛束42;沿侧缘24而植设成1列×6行的第二毛束42;在前方第一毛束群130与后方第一毛束群132之间植设成2列×1行的第二毛束42;以及从后方第一毛束群132向柄部3的植设成4列×1行及3列×1行的第二毛束42。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前方第一毛束群130的植毛面积和后方第一毛束群132的植毛面积的总和。
前方第一毛束群130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前方第一毛束群130的第一毛束32的植毛孔34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11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后方第一毛束群132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后方第一毛束群132的第一毛束32的植毛孔34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12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头部2的植毛面积(全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第二毛束群140的第二毛束42的植毛孔44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10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前方第一毛束群130中的顶端部密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相同。
前方第一毛束群130的植毛密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毛束群30的植毛密度相同。
后方第一毛束群132中的顶端部密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相同。
后方第一毛束群132的植毛密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毛束群30的植毛密度相同。
第二毛束群140的植毛密度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毛束群40的植毛密度相同。第二毛束群140的植毛面积是从全植毛面积减去前方第一毛束群130的植毛面积和后方第一毛束群132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数值。
由[前方第一毛束群130的顶端部密度]/[第二毛束群140的顶端部密度]表示的顶端部密度比,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表示的顶端部密度比相同。
由[后方第一毛束群132的顶端部密度]/[第二毛束群140的顶端部密度]表示的顶端部密度比,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毛束群30的顶端部密度]/[第二毛束群40的顶端部密度]表示的顶端部密度比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刷,以下参照图6A及图6B进行说明。
对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不同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地方进行说明。
图6A及图6B所示的牙刷200具有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面20的刷部204。
刷部204包括:第一毛束群230;以及突设在第一毛束群230的外侧的四个板状的弹性部件(板状弹性部件)242。
第一毛束群230由从头部顶端21向柄部3的植设成2列×7行的第一毛束32形成。
板状弹性部件242在头部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夹入第一毛束群230而各设有两个。在头部2的侧缘22侧,沿头部2的长度方向排列有两个板状弹性部件242,在头部2的侧缘24侧,沿头部2的长度方向排列有两个板状弹性部件242。这样一来,在植毛面20,以在头部2的宽度方向夹入第一毛束群330的状态而突设有板状弹性部件242。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第一毛束32的植毛孔34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21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头部2的植毛区域的面积(全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孔34及板状弹性部件242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20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板状弹性部件242被做成将头部2的长度方向作为长度的俯视时为长方形的四棱柱状,俯视形状的各顶部形成为曲线。在板状弹性部件242形成有两个从突端向植毛面20的切口244,切口244在侧面看时,被做成宽度从突端向植毛面逐渐缩小的楔形。即,板状弹性部件242其突端分歧成三个。
所谓的宽度逐渐缩小是指切口244的宽度(头部2的长度方向中的切口244的长度)从突端向植毛面逐渐变细(变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弹性部件242,例如将树脂作为材料利用射出成形而获得。
构成板状弹性部件242的树脂,只要是在口腔内清扫时进行适度挠曲的树脂即可,例如有软质树脂。作为软质树脂,较好的是硬度(JISK6253硬度试验,试验条件JISA)为5~100,更好的是20~60。硬度若是5以上,则具有足够的弹性,可获得足够的按摩效果,硬度若是100以下,则不会损伤牙床,且能获得足够的按摩效果。
作为软质树脂,如有聚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尿烷系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1,2-聚丁二烯系热塑性弹性体、乙烯-醋酸乙烯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天然橡胶系热塑性弹性体、氟系热塑性弹性体,或反式聚异戊二烯系热塑性弹性等,较好的是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弹性部件242中从植毛面20至板状弹性部件242的突端的长度(即,高度)H22,考虑第一毛束的毛长H1,和板状弹性部件242的材质等来决定,例如,较好的是5.5~14.5mm,更好的是7~11mm。所述板状弹性部件232中从植毛面20至板状弹性部件242的突端的长度H22若是5.5以上,则在口腔内清扫时板状弹性部件242容易与牙床抵接,获得良好的按摩效果。所述板状弹性部件242中从植毛面20至板状弹性部件242的突端的长度H22若是14.5mm以下,则板状弹性部件242具有适度的硬度和柔软性,可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
此外,板状弹性部件242的高度H22,较好的是与第一毛束32的毛长H1同等或比毛长H1高,由[H22]-[H1]表示的高低差H23较好的是0~2mm,更好的是0~0.5mm。高低差H23若是0mm以上,则难以进一步流失由第一毛束群230保持的口腔用制剂,高低差H23若是2mm以下,则第一毛束32容易到达牙齿等。
切口244的深度D20考虑板状弹性部件242所要求的硬度和柔软性来决定,例如,较好的是板状弹性部件242的高度H22的1/4~1/2。
切口244的最大宽度W3(即,相邻的突端间的长度),较好的是0.5~3.0mm,更好的是0.8~1.5mm。
板状弹性部件242的长度L1即俯视时的板状弹性部件24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考虑板状弹性部件242所要求的硬度和柔软性来决定,例如,较好的是2~10mm,更好的是3~6mm。
板状弹性部件242的宽度W1即俯视时的板状弹性部件24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考虑板状弹性部件242所要求的硬度和柔软性来决定,例如,较好的是1~4mm,更好的是1~2mm。
在板状弹性部件242中,较好的是所述长度L1为2~10mm且所述宽度W1为1~4mm,更好的是所述长度L1为3~6mm且所述宽度W1为1~2mm。
对于牙刷200的制造方法,例如有具有如下工序的方法:成形(一次成形)柄体,在所得到的柄体上设置(二次成形)板状弹性部件242的成形工序;以及接着在头部2上植设第一毛束的植毛工序。
一次成形是这样的操作:使用形成有与柄体的形状对应的腔室的一对一次模具,将构成柄体的树脂(有时称为一次树脂)射出到所述腔室内,成形柄体。
接下来的二次成形是这样的操作:使用形成有与板状弹性部件242的形状对应的腔室的一对二次模具,将一次成形所得到的柄体装填在二次模具的腔室内,将构成板状弹性部件242的树脂(有时称为二次树脂)射出到二次模具内,在植毛面20上设置板状弹性部件242。二次模具的腔室是当柄体装填在腔室内时,形成在所装填的柄体与腔室之间的空间与板状弹性部件242对应的形状。
植毛工序是在头部2上植设第一毛束32,做成牙刷200的工序。第一毛束32的植设,可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有:将毛束一折为二,通过将夹入其间的扁线装入植毛孔内而植设毛束的扁线式植毛;将毛束的下端压入成为植毛部的熔融树脂中并固定的热熔敷法;或对毛束的下端进行加热并形成熔融块,然后将热熔树脂注入模具中并形成植毛部的内模压方法等。
接着,对于牙刷200的使用方法,以用摩擦法或沐浴法清扫口腔内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将牙膏等口腔用制剂涂布于刷部204,将刷部204放入口腔内。
使牙刷200沿头部2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此时,第一毛束32进入齿间部和牙颈部,将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并将齿间部和牙颈部的齿垢刮出。此外,第一毛束32的宽度方向的挠曲情况受板状弹性部件242限制,因此,顶端部的毛硬度适度地变硬。因此,第一毛束32的清扫效果提高。
此外,板状弹性部件242以适度的压力对牙床进行推压,发挥对牙床的按摩效果。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突设有板状弹性部件242,因此,在口腔内清扫时提高对牙床的按摩效果。
此外,采用本实施方式,利用板状弹性部件242而将第一毛束32的顶端部的毛硬度做硬,进一步提高清扫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牙刷200在与牙床按摩中含有有效成分的口腔用制剂的组合是特别适合的。
(第四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刷,以下参照图7A及图7B进行说明。
对于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不同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地方进行说明。
图7A及图7B所示的牙刷300具有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面20的刷部304。
刷部304包括:第一毛束群330;突设在第一毛束群330的外侧的四个板状的弹性部件(板状弹性部件)342及九个圆柱状的弹性部件(圆柱弹性部件)346。
第一毛束群330由从头部顶端21向柄部3的植设成1列×1行及2列×7行的第一毛束32形成。
板状弹性部件342在头部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夹入第一毛束群330而各设有两个。在头部2的侧缘22侧,沿头部2的长度方向排列有两个板状弹性部件342,在头部2的侧缘24侧,沿头部2的长度方向排列有两个板状弹性部件342。
在第一毛束群330的外侧且靠近头部顶端21,突设有四个圆柱弹性部件346,在第一毛束群330的外侧且靠近柄部3,突设有五个圆柱弹性部件346。
这样一来,在植毛面20,突设有包围第一毛束群330的板状弹性部件342和圆柱弹性部件346。
所谓的板状弹性部件342和圆柱弹性部件346包围第一毛束群330,是指将第一毛束群330放在当中,板状弹性部件342和圆柱弹性部件346以一定间隔位于其周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第一毛束32的植毛孔34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31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头部2的植毛区域的面积(全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头部2的板状弹性部件342及圆柱弹性部件346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30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板状弹性部件342被做成将头部2的长度方向作为长度的俯视时为长方形的四棱柱状,俯视形状的形成宽度的各边被做成曲线。板状弹性部件342的突端面向中央鼓出。
圆柱弹性部件346的顶端做成圆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弹性部件342的材质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板状弹性部件242相同,圆柱弹性部件346的材质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板状弹性部件242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弹性部件342中从植毛面20至突端的长度(即,高度)H32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板状弹性部件242的高度H22相同,圆柱弹性部件346的高度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板状弹性部件242的高度H22相同。板状弹性部件342的高度H32和圆柱弹性部件346的高度既可相同,也可不同。
此外,由[H32]-[H1]表示的高低差H33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高低差H23相同。
板状弹性部件342的长度L2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板状弹性部件242的长度L1相同。
板状弹性部件342的宽度W2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板状弹性部件242的宽度W1相同。
圆柱弹性部件346的最大直径R30考虑圆柱弹性部件346所要求的硬度和柔软性来决定,较好的是0.05~5mm,更好的是0.1~1mm。
(第五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刷,以下参照图8A及图8B进行说明。
对于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不同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地方进行说明。
图8A及图8B所示的牙刷400具有形成于头部2的植毛面20的刷部404。
刷部404包括:第一毛束群330;以及包围第一毛束群330而突设的三十九个圆柱弹性部件346。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圆柱弹性部件346互相之间是互相相接的。
所谓的圆柱弹性部件346包围第一毛束群330,是指将第一毛束群330放在当中,相邻的圆柱弹性部件346互相之间以互相相接的状态位于其周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第一毛束32的植毛孔34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31所包围的区域。
头部2的植毛区域的面积(全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头部2的圆柱弹性部件346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T40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采用本实施方式,由于相邻的圆柱弹性部件346互相之间相接,因此,由第一毛束群330保持的口腔用制剂更难以流出。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成第二毛束群设成包围第一毛束群,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不设有从前方毛束群、后方毛束群、第一侧方毛束群及第二侧方毛束群中选择的一个以上的毛束群。由此,提高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
另外,例如第一毛束群也可设成包围第二毛束群。
或者,例如也可在靠近头部顶端设有第一毛束群,在靠近柄部设有第二毛束群,或在靠近头部顶端设有第二毛束群,在靠近柄部设有第一毛束群。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弹性部件突设成夹入第一毛束群,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第一毛束群设成夹入弹性部件。
在第四及第五实施方式中,将弹性部件设成包围第一毛束群,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弹性部件也可由两个以上的第一毛束群包围。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刷部由第一毛束群和第二毛束群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进一步突设有弹性部件。
在第三~第五实施方式中,刷部由第一毛束群和弹性部件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进一步设有第二毛束群。
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群中的顶端部密度大于第二毛束群的顶端部密度,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毛束群中的顶端部密度也可小于第二毛束群的顶端部密度。但是,从能更良好地清扫口腔内的观点看,较好的是第一毛束群中的顶端部密度大于第二毛束群的顶端部密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十个第一毛束形成第一毛束群,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既可由一~九个第一毛束形成第一毛束群,也可由十一个以上的第一毛束形成第一毛束群。但是,从进一步提高口腔用制剂的保持量的观点看,形成一个第一毛束群的第一毛束的数量较好的是4~15。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植设成2列×5行,做成第一毛束群,但本发明中的第一毛束的列及行并不限定于此。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四个第一毛束形成一个第一毛束群,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由一~三个第一毛束形成第一毛束群。也可由五个以上的第一毛束形成第一毛束群。
但是,从进一步提高口腔用制剂的保持量的观点看,形成一个第一毛束群的第一毛束的数量较好的是4~15。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植设成2列×2行,形成一个第一毛束群,但本发明中的第一毛束的列及行并不限定于此。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有两个第一毛束群,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毛束群的数量也可是三个以上。但是,从提高口腔用制剂的保持量,且进一步提高清扫效果的观点看,第一毛束群的数量较好的是1~3,更好的是1~2。
在设置两个以上第一毛束群的情况下,形成各第一毛束群的第一毛束的数量,既可互相相同,也可不同。
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毛束被做成圆柱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毛束也可是三棱柱状、四棱柱状或五棱柱状等多棱柱状。
在毛束是圆柱状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毛束的粗度是毛束的横截面的外接圆的直径。
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毛束被做成圆柱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第二毛束也可是三棱柱状、四棱柱状或五棱柱状等多棱柱状。
在毛束是圆柱状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毛束的粗度是毛束的横截面的外接圆的直径。
在第三及第四实施方式中,板状弹性部件各两个地突设在头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头部的宽度方向的单侧的板状弹性部件的数量,既可是一个,也可是三个以上。另外,宽度方向两侧的板状弹性部件的数量,也可相互不同。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牙刷,较好的是:
具有:长条状的柄部;沿柄部延伸设置的头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面的刷部,在该牙刷中,
所述刷部由第一毛束群和第二毛束群形成,
所述第二毛束群设成包围所述第一毛束群,
所述第一毛束群由第一刷毛构成,
所述第二毛束群由第二刷毛构成,
所述第一刷毛是羽毛状刷毛,
所述第二刷毛是锥形毛或直线形毛,
所述第二毛束群由前方毛束群、第一侧方毛束群、第二侧方毛束群和后方毛束群形成,
所述前方毛束群由从所述头部顶端向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设成2列×1行、3列×1行及4列×1行的第二毛束形成,
所述后方毛束群由从所述第一毛束群向所述柄部的植设成4列×1行及3列×1行的第二毛束形成,
所述第一侧方毛束群由沿所述头部的侧缘植设成1列×6行的第二毛束形成,
所述第二侧方毛束群由沿所述头部的侧缘植设成1列×6行的第二毛束形成,
所述第一毛束的粗度是1~3mm,
所述第二毛束的粗度是1~3mm,
由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是10~80%,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所述第一毛束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在所述第一毛束群中,所述第一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除以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是1000~16000根/cm2
在所述第二毛束群中,所述第二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除以所述第二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是100根/cm2以上、小于1000根/cm2,所述第二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从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减去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数值,
所述第一毛束群的顶端部密度除以第二毛束群的顶端部密度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比是超过1,且在50以下,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2.0mm~4.0mm,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在所述第二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相邻的第二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在所述第二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第二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所述第二毛束的毛长比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长,
所述第二毛束的毛长与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之差较好的是0.5mm~2mm。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牙刷,较好的是:
具有:长条状的柄部;沿柄部延伸设置的头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面的刷部,在该牙刷中,
所述刷部由第一毛束群和第二毛束群形成,
所述第一毛束群由第一刷毛构成,
所述第二毛束群由第二刷毛构成,
所述第一刷毛是羽毛状刷毛,
所述第二刷毛是锥形毛或直线形毛,
所述刷部包括:前方第一毛束群,该前方第一毛束群设在所述植毛面的长度方向的最大宽度的中心与所述头部顶端之间;后方第一毛束群,该后方第一毛束群设在所述前方第一毛束群与所述柄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毛束群,该第二毛束群设成包围所述前方第一毛束群及所述后方第一毛束群,
所述前方第一毛束群由植设成2列×2行的第一毛束形成,
所述后方第一毛束群由植设成2列×2行的第一毛束形成,
所述第二毛束群包括:从所述头部顶端向所述前方第一毛束群的植设成3列×1行及4列×1行的第二毛束;沿所述头部的侧缘植设成1列×6行的第二毛束;沿所述侧缘植设成1列×6行的第二毛束;在所述前方第一毛束群与所述后方第一毛束群之间植设成2列×1行的第二毛束;以及从所述后方第一毛束群向所述柄部的植设成4列×1行及3列×1行的第二毛束,
所述第一毛束的粗度是1~3mm,
所述第二毛束的粗度是1~3mm,
由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是10~80%,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所述第一毛束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在所述第一毛束群中,所述第一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除以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是1000~16000根/cm2
在所述第二毛束群中,所述第二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除以所述第二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是100根/cm2以上、小于1000根/cm2,所述第二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从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减去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数值,
所述第一毛束群的顶端部密度除以第二毛束群的顶端部密度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比是超过1,且在50以下,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2.0mm~4.0mm,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在所述第二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相邻的第二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在所述第二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第二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所述第二毛束的毛长比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长,
所述第二毛束的毛长与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之差较好的是0.5~2mm。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的技术方案的牙刷,较好的是:
具有:长条状的柄部;沿柄部延伸设置的头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面的刷部,在该牙刷中,
所述刷部包括:第一毛束群;以及突设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的四个板状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毛束群由第一刷毛构成,
所述第一刷毛是羽毛状刷毛,
所述第一毛束群由从所述头部顶端向所述柄部的植设成2列×7行的第一毛束形成,
所述第一毛束的粗度是1~3mm,
由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是10~80%,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所述第一毛束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在所述第一毛束群中,所述第一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除以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是1000~16000根/cm2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2.0mm~4.0mm,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以夹入所述第一毛束群的状态而各两个地设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所述头部的一方侧缘侧,沿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突设有两个所述板状弹性部件,
在所述头部的另一方侧缘侧,沿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突设有两个所述板状弹性部件,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是以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为长度的俯视时为长方形的四棱柱状,且俯视形状的各顶部形成为曲线,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具有三个突端,
在所述板状弹性部件上,形成有从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突端向所述植毛面的两个切口,
所述切口是在侧面看时从所述突端向所述植毛面而宽度逐渐缩小的楔形,
所述切口的深度是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高度的1/4~1/2,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由按JISK6253硬度试验的试验条件JISA获得的硬度为5~100的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所形成,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中从所述植毛面至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突端的长度是5.5~14.5mm,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俯视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是2~10mm,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相同或比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高,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之差较好的是0~2mm。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牙刷,较好的是:
具有:长条状的柄部;沿柄部延伸设置的头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面的刷部,在该牙刷中,
所述刷部包括:第一毛束群;突设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的四个板状弹性部件及九个圆柱弹性部件,
所述第一毛束群由第一刷毛构成,
所述第一刷毛是羽毛状刷毛,
所述第一毛束群由从所述头部的顶端向所述柄部的植设成1列×1行及2列×7行的第一毛束形成,
所述第一毛束的粗度是1~3mm,
由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是10~80%,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所述第一毛束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在所述第一毛束群中,所述第一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除以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是1000~16000根/cm2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2.0mm~4.0mm,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在所述植毛面,将所述第一毛束群放在当中,且其周围连续突设有所述板状弹性部件和所述圆柱弹性部件,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以夹入所述第一毛束群的状态而各两个地设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所述头部的一方侧缘侧,沿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排列有两个所述板状弹性部件,
在所述头部的另一方侧缘侧,沿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排列有两个所述板状弹性部件,
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即靠近所述头部的顶端,突设有四个所述圆柱弹性部件,
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即靠近所述头部,突设有五个所述圆柱弹性部件,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是以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为长度的俯视时为长方形的四棱柱状,且俯视形状的形成宽度的各边是曲线,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突端面向中央鼓出,
所述圆柱弹性部件的顶端做成圆形,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及所述圆柱弹性部件由按JISK6253硬度试验的试验条件JISA获得的硬度为5~100的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所形成,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中从所述植毛面至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突端的长度是5.5~14.5mm,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俯视时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是2~10mm,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相同或比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高,
所述板状弹性部件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毛束的毛长之差较好的是0~2mm,
所述圆柱弹性部件的最大直径较好的是0.05~5mm。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牙刷,较好的是:
具有:长条状的柄部;沿柄部延伸设置的头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面的刷部,在该牙刷中,
所述刷毛包括:第一毛束群,以及包围所述第一毛束群而突设的三十九各圆柱弹性部件,
相邻的所述圆柱弹性部件互相之间互相相接,
所述第一毛束群由第一刷毛构成,
所述第一刷毛是羽毛状刷毛,
所述第一毛束群由从所述头部的顶端向所述柄部的植设成1列×1行及2列×7行的第一毛束形成,
所述第一毛束的粗度是1~3mm,
由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100所求得的第一毛束群的面积比例是10~80%,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植设有所述第一毛束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的面积,是由以最短的长度将形成于所述头部的植毛孔的外侧互相之间连接而得到的假想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
在所述第一毛束群中,所述第一刷毛的顶端部的数量除以所述第一毛束群的植毛面积而得到的顶端部密度是1000~16000根/cm2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长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2.0mm~4.0mm,
在所述第一毛束中在所述头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长度是1.5mm~4.0mm,
所述圆柱弹性部件的顶端做成圆形,
所述圆柱弹性部件由按JISK6253硬度试验的试验条件JISA获得的硬度为5~100的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所形成,
所述圆柱弹性部件的最大直径较好的是0.05~5mm。
实施例
以下,表示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由以下的记载所限定。
(使用材料)
羽毛状刷毛:用切割器将Tynex0900HA(杜邦公司制)的顶端1~5mm裁断而得到的羽毛状刷毛。分歧部的数量=5~15根。主体部的横截面是圆形。
锥形分歧毛:PBT制。与图3的分歧毛80相同的分歧毛(日本特许第3547672号公报中图1~2所记载的分歧毛)。
锥形毛:PBT制。横截面是圆形。
直线形毛:聚酰胺制。横截面是圆形。
(评价方法)
<制剂保持性>
将含有异丙基苯酚(IPMP)的1g牙膏放于植毛部,将放有牙膏的植毛部与塑料板压接,将2g水施加于植毛部,对塑料板进行3分钟刷扫。
刷扫后,将残留于牙刷的牙膏抽出,用HPLC按下述测定条件对IPMP量进行定量而求得IPMP残存量(μg),且利用下述式而求得IPMP残存率。
IPMP残存率(质量%)=(IPMP残存量)/(洗刷前的牙膏所含的IPMP量)×100
《HPLC测定条件》
检测器:紫外吸光光度计(UV-2075Plus、日本分光株社会社制)。
色谱柱:MightysilRP-18GP250-4.6(关东化学株社会社制)。
移动相:甲醇/水/磷酸溶液。
(实施例1~10,比较例1)
根据表1~3的规格,将毛束植设于聚丙烯制的柄体,获得各例的牙刷。各例的牙刷中的毛束的配置(即,植毛样式)如表中的“毛束的配置”所示。
表中,“毛束的配置”所图示的涂满的圆“●”表示第一毛束,未涂满的圆“○”表示第二毛束。
表中,第一毛束的间距表示第一毛束互相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毛束的中心间的距离),第二毛束的间距表示第二毛束互相之间的距离(即,第二毛束的中心间的距离)。
对于所得到的牙刷,评价制剂保持性,表中表示其结果。
[表1]
[表2]
[表3]
如表1~3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1~10中,制剂的IPMP残余率都是15质量%以上。
另一方面,不具有顶端部密度为1000~16000根/cm2的区域的比较例1的制剂的保持率是12质量%。
产业上的实用性
采用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将足够量的口腔用制剂涂布于齿间部和牙颈部的牙刷。

Claims (5)

1.一种牙刷,其特征在于,在头部的植毛区域面积的10~80%的区域,设有刷毛的毛尖数量为1000~16000根/cm2的第一毛束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设有刷毛的毛尖数量小于1000根/cm2的第二毛束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毛束群设成包围所述第一毛束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部的植毛区域,在所述第一毛束群的外侧突设有弹性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突设成包围所述第一毛束群。
CN201480013399.5A 2013-04-01 2014-03-26 牙刷 Active CN1051018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5893 2013-04-01
JP2013-075893 2013-04-01
PCT/JP2014/058638 WO2014162957A1 (ja) 2013-04-01 2014-03-26 歯ブラ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01838A true CN105101838A (zh) 2015-11-25
CN105101838B CN105101838B (zh) 2017-09-01

Family

ID=51658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3399.5A Active CN105101838B (zh) 2013-04-01 2014-03-26 牙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WO2014162957A1 (zh)
KR (1) KR20150136466A (zh)
CN (1) CN105101838B (zh)
WO (1) WO201416295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5308A1 (zh) * 2019-04-26 2020-10-29 龙昌日用品工业(南宁)有限公司 具有双层刷毛结构的牙刷
CN113040958A (zh) * 2019-12-26 2021-06-29 狮王株式会社 牙刷
CN113576150A (zh) * 2021-07-31 2021-11-02 好维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清洁抛光牙面功能的牙刷头及牙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63662A (ja) * 2015-03-06 2016-09-08 高島産業株式会社 ブラシ
JP2016209097A (ja) * 2015-04-30 2016-12-15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MY197050A (en) * 2016-03-09 2023-05-23 Lion Corp Toothbrush
JP7199139B2 (ja) * 2016-08-03 2023-01-05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JP7450529B2 (ja) 2020-12-25 2024-03-15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1459A (zh) * 1999-09-17 2001-04-18 约翰逊·约翰逊工商业有限公司 牙刷
CN1349389A (zh) * 1999-04-28 2002-05-15 汉高两合股份公司 牙刷
CN1386456A (zh) * 2001-05-23 2002-12-25 麦克内尔-Ppc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单独嵌入式刷毛的牙刷
CN201814085U (zh) * 2010-07-23 2011-05-04 龙昌兄弟股份有限公司 牙刷
JP2012148020A (ja) * 2011-01-21 2012-08-09 Lion Corp 歯ブラシ
JP2013042776A (ja) * 2011-08-22 2013-03-04 Lion Corp 歯ブラシ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3915A (ja) * 1993-11-24 1995-06-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歯ブラシ
JP2000308524A (ja) * 1999-04-28 2000-11-07 Kao Corp 棒状突起を有する歯ブラ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353025A (ja) * 2000-06-16 2001-12-25 Kao Corp 歯ブラシ
JP2003079432A (ja) * 2001-09-14 2003-03-18 Kao Corp 歯ブラシ
JP4547891B2 (ja) * 2003-10-29 2010-09-22 サンスター株式会社 フェザードフィラメント歯ブラシ
JP2010051795A (ja) * 2008-08-01 2010-03-11 Earth Chem Corp Ltd 歯茎マッサージ用ブラシ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9389A (zh) * 1999-04-28 2002-05-15 汉高两合股份公司 牙刷
CN1291459A (zh) * 1999-09-17 2001-04-18 约翰逊·约翰逊工商业有限公司 牙刷
CN1386456A (zh) * 2001-05-23 2002-12-25 麦克内尔-Ppc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单独嵌入式刷毛的牙刷
CN201814085U (zh) * 2010-07-23 2011-05-04 龙昌兄弟股份有限公司 牙刷
JP2012148020A (ja) * 2011-01-21 2012-08-09 Lion Corp 歯ブラシ
JP2013042776A (ja) * 2011-08-22 2013-03-04 Lion Corp 歯ブラシ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15308A1 (zh) * 2019-04-26 2020-10-29 龙昌日用品工业(南宁)有限公司 具有双层刷毛结构的牙刷
CN113040958A (zh) * 2019-12-26 2021-06-29 狮王株式会社 牙刷
CN113040958B (zh) * 2019-12-26 2024-08-02 狮王株式会社 牙刷
CN113576150A (zh) * 2021-07-31 2021-11-02 好维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清洁抛光牙面功能的牙刷头及牙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62957A1 (ja) 2017-02-16
KR20150136466A (ko) 2015-12-07
JP2018110989A (ja) 2018-07-19
WO2014162957A1 (ja) 2014-10-09
CN105101838B (zh) 2017-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1838A (zh) 牙刷
EP3616561B1 (en) Head for an oral care implement and a kit comprising such head
US11659922B2 (en) Head for an oral-care implement and a kit comprising such head
KR102539341B1 (ko) 칫솔
KR20170003696U (ko) 칫솔
CN100556335C (zh) 具有增强的清洁效果的牙刷
CN103052338A (zh) 牙刷
KR20190119128A (ko) 구강 케어 기구용 헤드, 구강 케어 기구, 및 그러한 헤드의 제조 방법
JP5168836B2 (ja) 歯ブラシ
JP6621497B2 (ja) 歯ブラシ
CN104284612A (zh) 牙刷
JP4350002B2 (ja) 歯ブラシ
JP3146543U (ja) 歯ブラシ
JP2011083462A (ja) 歯ブラシ
CN206507539U (zh) 一种刷毛弧形切割的牙刷
EP3616562B1 (en) Head for an oral care implement and a kit comprising such head
CN104510151B (zh) 齿间牙刷兼用改进型牙刷
KR20120005432U (ko) 공기 및 산소분사 칫솔
KR101741486B1 (ko) 칫솔 헤드
CN107205541A (zh) 牙刷
JP2006181174A (ja) 歯ブラシ
JP2507436Y2 (ja) 歯ブラシ
CN118235936A (zh) 牙刷
JP2006116283A (ja) 歯間ブラシや爪楊枝の機能を加えたミニ歯ブラシの装置と製法。
JPH11332652A (ja) 歯ブラ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