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134B - 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6134B
CN105026134B CN201480012709.1A CN201480012709A CN105026134B CN 105026134 B CN105026134 B CN 105026134B CN 201480012709 A CN201480012709 A CN 201480012709A CN 105026134 B CN105026134 B CN 105026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een tire
keeping body
bead part
keeping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27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6134A (zh
Inventor
之濑正之
一之濑正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6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6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16Handling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supplying, storing, convey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61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16Handling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supplying, storing, conveying
    • B29D2030/0022Handling green tyres, e.g. transferring or storing between tyre manufacturing ste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62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D2030/0665Measuring, calculating and correcting tyre uniformity before vulcaniz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005Pretreatment of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eheating, irradiation, prec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其被构造成使得,即使轮胎的各胎侧部(S)的一部分因临时保管而变形,该方法和装置也能够通过有效地矫正变形而容易地改善轮胎的均匀性。将压力流体供给到具有被一对上、下保持体(56、89)支撑的、共轴的胎圈部(B)的生胎(G)的内室、使生胎(G)的胎面部(T)的中心轴线与一对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一致、以及使胎侧部(S)向外侧变形,来在胎侧部(S)中产生沿子午线方向的内部张力并矫正生胎(G)的形状。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以在硫化前恢复生胎的形状的方式有效地矫正因临时保管而在各胎侧部(S)的一部分中形成的变形。

Description

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胎侧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crush deformation)的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成型结束后与搬入硫化机之前,如图9和图10所示,通过悬挂在两个水平保管杆A上来临时保管生胎G。然而,如果以这种模式临时保管生胎G,将存在以下可能性:各生胎G中的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一对胎圈部B之间的间隔)根据生胎G搬入保管杆A的方法而变化,在保管期间胎圈部B的圆度恶化。然而,如果对仍处于此状态的生胎G进行硫化时,则诸如均匀性、平衡性等的轮胎的品质频繁受到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传统上提出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5/046975号
该发明以如下方式做出:通过使上下胎圈矫正部件的第一锁定部件和第二锁定部件沿径向扩展方向移动,对生胎G的上下侧的上下胎圈部B加压校正成预定直径的圆形,同时通过利用升降部件使上下胎圈矫正部件中的至少一个胎圈矫正部件升降来调节第一锁定部件与第二锁定部件之间的距离,从而矫正上下胎圈部B之间的宽度。这里,在生胎G的临时保管期间,除了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的混乱和/或前述生胎G的圆度的恶化之外,归因于胎面部T的大质量,胎面部T在维持成形时的形状(圆形)的同时下降(下垂),在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产生径向(上下方向)的挤压变形,即位于保管杆A上方的胎侧部S和发生挤压变形部位的胎圈部B彼此间隔开,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沿生胎G的周向变化。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前述传统的形状矫正装置,存在以下问题:虽然能够矫正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和圆度,但却无法矫正在胎侧部S的一部分中产生的前述挤压变形。因此,生胎G仍然在胎侧部S的一部分中产生挤压变形的状态下受到硫化,结果,当胎侧部S上的挤压变形扩大且在硫化期间无法消除时,轮胎制品的均匀性、特别是RFV(径向力变量)恶化。此外,近年来,响应于轮胎制品的轻量化的需求,正在发展胎侧部S的薄壁化,但是采用这种方式,随着胎侧部S的薄壁化,前述挤压变形的程度进一步加重,前述问题变得更严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即使胎侧部的一部分因临时保管而受到挤压变形,该方法和装置也能够有效地矫正这种挤压变形并容易地改善轮胎均匀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可以利用以下生胎的形状矫正装置来实现该目的,该生胎的形状矫正装置包括:一对保持体,所述一对保持体能够在使胎侧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的生胎的一对胎圈部维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保持所述一对胎圈部;以及矫正部件,所述矫正部件通过在胎圈部被所述一对保持体保持的状态下将压力流体供给到生胎的内室、将该生胎的胎面部的中心轴线设置成与保持共轴关系的一对胎圈部的中心轴线一致以及使胎侧部向外侧变形来矫正生胎的形状。所述矫正部件包括气囊,所述气囊以与该胎圈部的中心轴线共轴的方式设置在共轴的一对胎圈部的径向内侧,该气囊具有恒定厚度并被构造成使得:当该气囊内被供给压力不高于气囊的伸长初始压力的压力流体时,该压力流体经由气囊被供给到生胎的内室,使气囊膨胀并压抵生胎的胎面部的内表面和生胎的胎侧部的内表面。
其次,可以利用以下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来实现该目的,该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利用一对保持体使胎侧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的生胎的一对胎圈部维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保持所述一对胎圈部的步骤;以及通过将压力流体供给到胎圈部被所述一对保持体保持的生胎的内室、将该生胎的胎面部的中心轴线设置成与保持共轴关系的一对胎圈部的中心轴线一致且使胎侧部向外侧变形来矫正生胎的形状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被各保持体保持的胎圈部维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将压力流体施加到生胎的内室、将生胎的胎面部的中心轴线设置为与该一对胎圈部的中心轴线一致且同时使胎侧部向外侧变形,从而在胎侧部的子午线方向产生内部张力,来矫正生胎的形状。因此,在硫化之前有效地恢复了在胎侧部的一部分中产生的挤压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改善硫化的轮胎制品的均匀性,特别地,该方法对于胎侧部薄且因临时保管而受到严重挤压变形的轮胎是有效的。另外,通过从内侧对胎侧部的受到挤压变形的部位加压,能够均匀地恢复和矫正挤压变形。
对于临时保管的生胎,归因于胎侧部的一部分的挤压变形,生胎的形状变形,然而根据方案2公开的特征,即使对于前述的生胎,也能够容易地检测是否被确实地保持。另外,根据方案3公开的特征,能够通过下侧保持体(下保持爪)来确实地保持下侧胎圈部,同时容易、确实地将上侧胎圈部和下侧胎圈部设置为共轴。此外,根据方案4公开的特征,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容易地改善操作人员的安全性,根据方案5公开的特征,能够简化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示意平面图。
图2是沿图1的箭头I-I的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生胎在被上保持体保持的状态的主视截面图。
图4是示出了上保持体的局部切断平面图。
图5是示出了下保持体的局部切断平面图。
图6是示出了由保持体保持的生胎被矫正的状态的主视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局部切断示意主视图。
图8是示出了生胎被矫正的状态的局部切断示意主视图。
图9是示出了生胎在利用保管杆被保管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箭头II-II的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在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11表示水平的基台。在基台11的中央部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3的下端部经由轴承14被可转动地支撑。在转动轴13的上端处,圆板状的水平的转动板15与转动轴13共轴地固定,多个(这里是3个)承受台(bearer)16被沿周向等距离地布置在转动板15的上表面上。每个承受台16由具有圆弧状截面的多个支撑片17形成,支撑片17在周向上等距离地布置并以下端固定于转动板15的方式向上扩展。
归因于如以上提到的用于临时保管而悬挂在保管杆A上,可能在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即,胎侧部S的位于保管杆A上方的部分)产生径向(上下方向)挤压变形。在此情况下,当在胎圈部B的受到挤压变形的部分彼此间隔开且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沿生胎G的周向变化的状态下通过未示出的操作人员或搬入部件将生胎G搬到承受台16上时,生胎G被保管成以横置状态(生胎G的转动轴线大致竖直地延伸的状态)载置在承受台16上。附图标记20表示在基台11与转动板15之间、固定于转动轴13的外齿轮。设置在基台11上的驱动马达的输出轴22上固定有外齿轮23,外齿轮23与外齿轮20彼此啮合。当驱动马达21作用并且转动板15间歇转动时,其上载置有生胎G的承受台16移动到以下说明的正下位置J的正下方的交接位置(delivery position)K,并在交接位置K处横置地保管生胎G。
前述外齿轮20、驱动马达21和外齿轮23整体构成了移动机构26,其用于移动在承受台16中的任一个承受台保管的横置的生胎G。此外,在本发明中,能够在移动台车上布置一个或多个承受台以横置地保管生胎G,并移动移动台车,从而将保管在承受台上的生胎G搬送到交接位置K。此外,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连杆机构或凸轮机构作为前述的移动机构26。附图标记27表示布置在转动板15的一侧的硫化装置。当生胎G被横置地搬入到该硫化装置27时,硫化装置27闭合并将生胎G硫化成轮胎制品(硫化轮胎)。
附图标记30表示用于将从承受台16接收的生胎G搬送到硫化装置27的搬送部件。该搬送部件通常称为垂直装载机。搬送部件3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柱31,导柱31与液压缸32连接,液压缸32作为平行于导柱31延伸的驱动部件。附图标记33表示被导柱31滑动支撑的升降体。该升降体33与液压缸32的活塞杆的一端(上端)连接,结果,当液压缸32作用时,升降体33被导柱31引导上下升降。此外,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螺纹机构、齿条齿轮机构或链条机构作为前述驱动部件。
附图标记34表示水平的摇动臂,该摇动臂的基端部被升降体33可转动支撑。该摇动臂34的基端部被导柱31贯通。附图标记35表示被升降体33支撑的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35转动的驱动力经由未示出的外齿轮被传递到摇动臂34的基端部,并使摇动臂34以其基端部(导柱31)为中心在水平面内摇动。前述驱动马达35和外齿轮整体构成了用于使摇动臂34摇动的摇动机构36,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连杆机构或凸轮机构作为前述摇动机构36。作为驱动部件的前述液压缸32和摇动机构36整体构成了用于使布置在摇动臂34的端部的下述上保持体水平或垂直移动(即,三维移动)的移动部件37。
在图1、图3和图4中,圆板状的水平支撑盘38固定在摇动臂34的端部处,在该支撑盘38的下表面,经由支架39安装有与支撑盘38共轴的圆板状的上支撑板40。在该上支撑板40的上表面上,沿周向等距离地布置有多个(这里是6个)引导块41,在这些引导块41上,多个(与引导块41的数量相同)上保持爪42的水平部42a被可滑动地支撑,上保持爪42包含径向延伸的水平部42a和具有弧状截面的垂直部42b,该垂直部位于上支撑板40的外周的径向外侧并且从水平部42a的径向外侧端向下方垂直延伸。在各上保持爪42的垂直部42b的下端处形成锁定部43,锁定部43具有径向向外突出的大致三角形的弧状的截面,这些上保持爪42能够从径向内侧和从轴向内侧保持生胎G,当上保持爪42同步径向向外移动时,使锁定部43与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的轴向内侧面接触。
在支撑盘38的径向外侧处,与支撑盘38共轴的、环形的转动环46被可转动地且被嵌合地支撑,转动环46与布置在支撑盘38的上表面上的、包含气缸等的液压缸47的活塞杆48的一端连接。附图标记49表示多个(与上保持爪42的数量相同)传动连杆(transferlink),传动连杆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经由销50与支撑盘38可转动连接并大致沿径向延伸,形成在这些传动连杆49的径向内端部上的长孔51被立设在各上保持爪42的水平部42a上的销52插入。另一方面,向上突出的销53固定在各传动连杆49的径向外端部处,这些销53插入到多个(与传动连杆49的数量相同)长孔54中,长孔54形成于转动环46并沿径向延伸。
结果,当液压缸47作用并使转动环46转动时,传动连杆49以销50为中心同步摆动,在该传动连杆49的同步摆动经由销52传递到上保持爪42时,从而,这些上保持爪42被引导块41引导并同步径向移动,以保持或释放上保持爪42。前述引导块41、转动环46、液压缸47、传动连杆49和销50、52、53整体构成了用于使多个上保持爪42同步向径向外侧移动的同步移动机构55。此外,前述上保持爪42和同步移动机构55整体构成了作为用于保持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的一侧(上侧)的保持体的上保持体5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保持体56由搬送部件30(垂直装载机)的一部分形成。此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移动到交接位置K的承受台16上的生胎G被上保持体56保持,而在本发明中,能够将转动板设置为不能转动,而在水平面内移动上保持体56,从而保持被承受台16中的任一个承受台承载的生胎G。另外,归因于前述移动部件37的作用,上保持体56下降,上保持爪42从上侧插入保管在承受台16的生胎G中,归因于同步移动机构55的作用,上保持爪42则同步径向向外移动,上保持爪42的下端部(垂直部42b)以一定的(certified)低接触压力与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接触。
在此状态下,移动部件37的液压缸32作用以使摇动臂34和上保持体56上升,而在此情况下,上保持爪42以与上侧胎圈部B可滑动接触的方式上升,上侧胎圈部B的下垂侧被锁定部43向上拉;结果,所有上保持爪42的锁定部43与上侧胎圈部B的轴向内侧面接触,如图3所示,上侧胎圈部B被上保持体56的上保持爪42从内侧(这里是从径向内侧和轴向内侧)保持并变得水平。这里,如上所述,生胎G的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沿着周向变化。因此,下侧胎圈部B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导致上侧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与下侧胎圈部的中心轴线不共轴,而是以一定的角度交叉。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侧胎圈部和下侧胎圈部彼此在径向上偏离,则前述上侧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与下侧胎圈部的中心轴线可能变得扭转。
附图标记60表示整体形成在每隔一个的上保持爪42上的突出片,更具体地,形成在垂直部42b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外周的径向外侧,用于检测生胎G(这里是用于检测胎侧部S)的检测传感器61安装在各突出片60的下表面,这些检测传感器61用于检测生胎G的有无,以及用于检测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是否以规定状态被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检测从检测传感器61到生胎G(胎侧部S)的距离来检测上侧胎圈部B是否被如上所述地水平保持。例如,在上保持爪42中的任一个保持爪保持失败并且该上保持爪42的锁定部43与上侧胎圈部B的径向内侧面或轴向外侧面接触的情况下,该部位变得低于其它部位。当检测传感器61检测到这种状态时,重复上侧胎圈部B的保持操作,或者停止操作,或者向操作人员发送报告等。采用这种方式,多个检测传感器61在作为一个保持体的上保持体56上沿周向彼此间隔开,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在上保持体56上布置多个检测传感器61,即使生胎G的形状变形,也能够简单地检测出生胎G是否被上保持体56确实地保持。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接近开关作为前述检测传感器61,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超声波传感器、电容式位移计、激光位移计等。导柱63布置成在没有导柱31的一侧沿上下方向延伸。该导柱63贯通水平摇动臂64的基端部,并可转动地支撑摇动臂64。附图标记65表示由在摇动臂64下方安装在导柱63上的支撑块66所支撑的驱动马达。驱动马达65转动的驱动力经由未示出的外齿轮传递到摇动臂64的基端部,并使摇动臂64以其基端部(导柱63)为中心在水平面内摇动。前述驱动马达65和外齿轮整体构成了用于通过使摇动臂64摇动而沿着正下位置J与待机位置L之间的圆弧使下述下保持体移动的移动部件67,其中正下位置J位于在上方位置的上保持体56的正下方,待机位置L与正下位置间隔预定距离,而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连杆机构或凸轮机构作为前述移动部件。此外,在本发明中,下保持体能够通过移动部件沿直线被移动。
在图1、图3和图5中,圆板状的水平的下支撑板70安装在摇动臂64的端部,在该下支撑板70的上表面上,多个(这里是8个)引导块71沿周向以等距离布置。径向延伸的多个(与引导块71的数量相同)滑块72被这些引导块71可滑动地支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下保持爪73固定在各滑块72的径向外端,径向向外突出并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弧状截面的锁定部74形成在这些下保持爪73的上端。采用这种方式,在上端形成有锁定部74的多个下保持爪73彼此间隔开,并被下支撑板70经由引导块71和滑块72以同步径向移动的方式支撑,锁定部74径向向外突出。另外,当滑块72同步径向向外移动时,这些下保持爪73(锁定部74)能够与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B的径向内侧面和轴向内侧面接触而保持生胎G。
附图标记77表示与下支撑板70共轴地贯通下支撑板70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传动轴。该传动轴77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被下支撑板70经由轴承78可转动地支撑。此外,附图标记79表示固定于传动轴77的上端的水平圆板状凸轮板。多个(与滑块72的数量相同)凸轮槽80沿周向以等距离地形成在该凸轮板79上,凸轮槽80在相对于径向的同一方向上倾斜,这里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从周向的一侧向周向的另一侧倾斜。附图标记81表示固定在各滑块72的下端部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与滑块72的数量相同)销,这些销81的上端部可滑动地插入凸轮板79的对应的凸轮槽80中。结果,传动轴77和凸轮板79一起转动,从而销81、滑块72和下保持爪73被引导块71引导,将被推到凸轮槽80的倾斜侧并径向移动。
附图标记84表示安装在下支撑板70的下表面上用于以一定压力供给和排出压缩空气的转动致动器。固定于该转动致动器84的转动轴85的外齿轮86与固定在传动轴77的下端部的外齿轮87啮合。结果,转动致动器84作用并使传动轴77转动,用于使多个滑块72和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移动以保持和释放下保持爪73。前述引导块71、滑块72、传动轴77、凸轮板79、销81、转动致动器84和外齿轮86、87整体构成了用于使多个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向外移动的同步移动机构88,前述下保持爪73和同步移动机构88整体构成了作为用于保持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B的在另一侧(下侧)的保持体的下保持体89。此外,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用于使上保持爪42和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移动的多个缸、螺纹机构等作为前述同步移动机构。
另外,如上所述,当上保持体水平地保持横置的生胎G的上胎圈部B时,液压缸32作用并使上保持体56与生胎G一起上升到比正下位置J高的上方位置;然后移动部件67(驱动马达65)摇动摇动臂64以将下保持体89从待机位置L移动到正下位置J;接下来,液压缸32作用使上保持体56与生胎G一起下降,生胎G的下端(这里是下端胎圈部B)与下支撑板70的上表面接触。然后,如上所述,生胎G的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沿周向变化。因此,如图3所示,下侧胎圈部B相对于水平的下支撑板70的上表面倾斜,仅胎侧部S的下侧胎圈部B的受到最严重的挤压变形的部位与下支撑板70部分接触。在该状态下,同步移动机构88作用并使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向外移动,以使锁定部74下方的下保持爪73与下侧胎圈部B以一定的低接触压力接触。
接着液压缸32作用以使上保持体56与生胎G一起上升,从而下侧胎圈部B在被可滑动地连接到下保持爪73的状态下上升。然后,从下支撑板70向上方间隔开的部位的下侧胎圈部B的、即图3中右侧的胎圈部B与锁定部74在早期就接触以限制其上升。然而,当上保持体56与生胎G进一步上升时,上升被锁定部74限制的部位的胎侧部S以逐渐扩展的方式变形。另外,上保持体56与生胎G上升直到下侧胎圈部B的轴向内侧面与所有下保持爪73的锁定部74接触,从而下侧胎圈部B变得水平并平行于上侧胎圈部B。采用这种方式,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B被从下保持体89的内侧(这里是从径向内侧和轴向内侧)保持。于是,在校正装置中,当然上保持体56与下保持体89在保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被组装,因而被上保持体56的上保持爪42保持的上侧胎圈部B和被下保持体89的下保持爪73保持的下侧胎圈部B如上述地变得彼此平行且共轴。
此外,在本发明中,能够省略布置在前述上保持体56(上保持爪42)上的检测传感器61,而在下保持体89的下支撑板70上沿周向彼此间隔开地布置与检测传感器61相同的多个检测传感器;或者,除了检测传感器61,还能够在下保持体89的下支撑板70上沿周向彼此间隔开地布置与检测传感器61相同的检测传感器,用于通过使用这些检测传感器检测从检测传感器到生胎G的距离,从而检测生胎G的胎圈部B是否被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以规定的状态保持。采用这种方式,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彼此上下间隔开,构成了用于在维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保持生胎G的一对胎圈部B的一对保持体。另外,在本发明中,能够使下保持体89静置在正下位置J处,另一方面,当使上保持体56在交接位置K与上方位置之间升降时,移除下保持体89并且同时沿倾斜方向或以曲柄状的方式使下保持体89移动。
这里,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被前述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从径向内侧和轴向内侧保持,而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使用一对保持体仅从径向内侧或从径向内侧和轴向内侧、或从径向内侧和轴向内外侧两者来保持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缸32用作驱动部件并使一个保持体(上保持体56)升降,这里使沿生胎G的轴向移动该一个保持体,以使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朝向彼此移动或远离彼此移动,而在本发明中,能够在导柱31上安装上保持体56,使得上保持体56不能沿轴向移动,另一方面,能够布置与上述相同的用于使下保持体89升降以使下保持体89朝向或远离上保持体56地移动的驱动部件,或者除了用于使上保持体56升降的液压缸32之外,还布置使下保持体89升降的驱动部件,用于使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升降以使该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朝向彼此移动或远离彼此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置的生胎G(一对胎圈部B)被一对保持体保持,而在本发明中,能够利用一对保持体保持纵置(生胎G的转动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的生胎G。在这种情况下,一对保持体通过水平移动来朝向彼此相对移动或远离彼此相对移动。
通过以下方法能够由下保持体89(下保持爪73)确保对下侧胎圈部B的保持并且能够容易、确实地同时将下侧胎圈部B和上侧胎圈部B设置为共轴:通过将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彼此上下间隔开,同时使任一保持体(这里是上保持体56)升降,从而布置用于使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朝向彼此移动或远离彼此移动的驱动部件(液压缸32),使下保持体89设置有水平下支撑板70和在下支撑板70上形成的锁定部74且设置有沿周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下保持爪73,锁定部74以同步径向移动的方式被下支撑板70支撑并径向向外突出,进一步使上侧胎圈部B被上保持体56维持水平状态的横置的生胎G与上侧的上保持体56一起下降,以与下支撑板70接触,然后使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向外移动以与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B接触,然后使上保持体56和生胎G上升直到下侧胎圈部B的内侧面与所有下保持爪73的锁定部74接触。此外,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使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向外移动,然后使所有下保持爪73同步下降直到下所有保持爪73的锁定部74与下侧胎圈部B的内侧面接触,来使下保持爪73与下侧胎圈部B接触。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布置用于使下保持体89在正下位置J与待机位置L之间移动的移动部件67,其中正下位置J位于在上方位置的上保持体56的正下方,待机位置L与正下位置J水平间隔开预定距离,并且通过同时布置用于在正下位置J的正下方横置地保管生胎G的承受台16,从而使上保持体56下降并保持在承受台16处保管的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然后使上保持体56与生胎G一起上升到正下位置J上方的位置,接着利用移动部件67使下保持体89从待机位置L移动到正下位置J,然后使上保持体56与生胎G一起下降并通过使用位于正下位置J的下保持体89来保持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B,能够容易地将该装置应用于现有装置,并能够容易地改善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附图标记91表示在下支撑板70的上表面上立设的多个(3个)连接杆,这些连接杆91在凸轮板79的外周的径向外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沿周向以等距离地布置。位于凸轮板79的正上方的水平的中间板92固定在这些连接杆的上端处,下夹持件93可移除地安装在该中间板92的上表面上。此外,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支撑柱94安装在该下夹持件93的轴向中央部,与下夹持件93成对的水平上夹持件95在与下夹持件93保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固定于该支撑柱94的上端。附图标记96表示由硫化橡胶形成的气囊(bladder),气囊96的上端部被上夹持件95的外周部保持。在维持密封状态下端部被下夹持件93的外周部保持。该气囊96在无负荷施加时为圆筒状,并在保持与一对胎圈部B的共轴关系的状态下布置在被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为同轴的一对胎圈部(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的径向内侧。
这里,通过被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气囊96的轴向中央部与生胎G的胎面中心轴向重叠,其中生胎G具有彼此共轴(具有相同高度)的一对胎圈部B。此外,气囊96的壁厚度t在除了被下夹持件93和上夹持件95保持的部位以外的轴向的任何位置相等,气囊96的壁厚度t的值优选在4mm至6mm的范围内。附图标记98表示在传动轴77内形成的通路。该通路98的下端经由未示出的连接管连接到用于储存例如加压空气、氮气等的压力流体源或真空源。另外,通路98的上端可移除地连接到连接管99的下端,该连接管99的上端贯通支撑柱94并连通到被下夹持件93、支撑柱94、上夹持件95和气囊96包围的密封空间100。
另外,在没有对生胎G进行校正操作的通常时间期间,密封空间100连接到真空源,结果,密封空间100的内压减小,气囊96的轴向中央部的直径如图3所示地径向向内减小。另一方面,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被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并且变得共轴,密封空间100与压力流体源连接,相同压力的压力流体被连续供给到密封空间。结果,气囊96以径向向外突出的方式膨胀,从而在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被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的情况下,压力流体经由气囊96施加到生胎G的内室。采用这种方式,当气囊96在生胎G的内室中膨胀时,气囊96压抵生胎G的胎面部T的内表面,从而胎面部T径向移动,使得胎面部T的中心轴线与保持共轴关系的形成一对的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一致(共轴)。另外,如上所述,当气囊96膨胀时,气囊96压抵生胎G的两个胎侧部的内表面,因而,如图6所示,这两个胎侧部S变形成以向外侧(这里是轴向外侧和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弧状)弯曲,在胎侧部S中产生沿子午线方向的内部张力。
从而,生胎G的胎面部T大致恢复到生胎成型结束时的位置,由于临时保管导致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产生的挤压变形和皱痕(crease)与塑性变形一起被拉伸和恢复,生胎G的形状被矫正成与生胎成型结束时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这里,供给到前述气囊96内的压力流体的压力被设置成小于气囊96开始伸长时的压力。这是由于当压力设置成大于伸长开始压力时,在拉伸刚性低的气囊96的一部分中产生伸长并存在在胎侧部S产生不均匀伸长的情况,而如果如上所述地设置压力,则能够从内侧均匀地对胎侧部S的受到挤压变形的部位加压并能够均匀地恢复挤压变形。
前述下夹持件93、支撑柱94、上夹持件95、气囊96和连接管99整体在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被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的状态下从压力流体源向生胎G的内室供给压力流体,生胎G的胎面部T的中心轴线被设置成与保持共轴关系的、形成一对的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一致,胎侧部S向外变形,以形成用于矫正生胎G硫化前的形状的矫正部件101。此外,当气囊96的尺寸根据前述生胎G的尺寸变化而变化时,能够从中间板92移除矫正部件101,并能够利用对应尺寸的矫正部件101进行更换。
采用这种方式,通过在胎圈部B被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的状态下将压力流体施加到生胎G的内室,将生胎G的胎面部T的中心轴线设置成与一对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一致,并同时使胎侧部S向外变形以沿胎侧部S的子午线方向产生内部张力,生胎G的形状被矫正,因而胎侧部S中归因于临时保管而产生的挤压变形在硫化之前被有效地恢复。从而,能够容易地改善硫化的轮胎制品的均匀性,特别地,该方法对于胎侧部S薄且胎侧部S归因于临时保管而受到严重挤压变形的轮胎有效。此外,在本发明中,能够省略前述气囊96,并能够在胎圈部B被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从而形成共轴的状态下将压力流体直接施加到生胎G的内室。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防止生胎G的局部伸长和/或直径增大,则压力流体的压力控制可能变得相对困难。出于这个原因,优选使用上述气囊96。
这里,还可以考虑的是利用保持体从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保持在胎侧部S的一部分产生挤压变形的生胎G的胎面部T,并且同时通过使这些保持体径向移动来设置胎面部T的中心轴线与保持共轴关系的一对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一致。然而,当采用这种方式仅径向移动胎面部T时,没有对胎侧部S向外加压,其内侧没有被施加张力,因而胎侧部S中的变形(如果产生的话)为弹性变形,导致当从保持释放时,胎侧部S的挤压变形还原了,胎面部T变得不可用。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效果。
首先,当操作人员等将成型的生胎G横置地搬入到在非交接位置K的位置处的承受台16并且该成型的生胎G在被承受台16从下方保持而进行保管的情况下,移动机构26的驱动马达21作用并使转动板15绕着转动轴13的轴线转动,以使载置在承受台16上的生胎G移动到交接位置K。然后,通过悬挂在保管杆A上并临时保管,生胎G的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此外,胎圈部B的产生挤压变形的部位彼此间隔开并且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沿生胎G的周向变化。因此,上侧胎圈部B通常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下保持体89归因于摇动臂64的摇动而在待机位置L处待机,此外,气囊96的密封空间连接到真空源,以使气囊96的轴向中央部收缩。
然后移动部件37的液压缸32作用并且在上方位置待机的上保持体56被导柱31引导并同时与摇动臂34一起下降,上保持爪42的下端部越过上侧胎圈部B(比上侧胎圈部B低)、进入被临时保管在交接位置K处的生胎G内。接着,当同步移动机构55的液压缸47作用以使转动环46转动时,传动连杆49以销50为中心从图4中以假想线示出的位置同步摇动到以实线示出的位置,同时传动连杆49的这种同步摇动经由销52传递到上保持爪42。从而,这些上保持爪42被引导块41引导并被同时同步径向向外移动,所有上保持爪42的下端部以一定的低接触压力与上侧胎圈部B接触。
在此状态下,移动部件37的液压缸32作用并使摇动臂34和上保持体56上升,然后,上保持爪42在被可滑动连接到上侧胎圈部B的状态下上升,同时,上侧胎圈部B的下侧被锁定部43向上拉,导致所有上保持爪42的锁定部43变得与上侧胎圈部B的轴向内侧面接触。然后,如图3所示,上侧胎圈部B被所有上保持爪42保持并变得水平。这里,当上保持爪42中的任一个没有保持上侧胎圈部B时,上侧胎圈部B的与上保持爪42对应的部位变得低于其它部位,而在这种情况下,检测传感器61检测到该状态并重复作业直到所有上保持爪42保持上侧胎圈部B。
接着,移动部件37的液压缸32进一步作用使上保持体56沿着导柱31上升,并将被上保持体56保持的生胎G从交接位置K提升到上方位置。然后移动部件67的驱动马达65作用以使得摇动臂64以导柱63为中心摇动,并将下保持体89从图1中实线示出的待机位置L移动到正下位置J。接着,移动部件37的液压缸32再次作用以使上保持体56下降,并使上保持体56朝向下保持体89移动,而该上保持体56下降直到被上保持体56保持的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B接触下支撑板70的上表面。
然后,如上所述,生胎G的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胎圈部B的基部宽度沿周向变化。因此,胎侧部S的受到最严重挤压变形的部位的下侧胎圈部B首先与下支撑板70接触,下侧胎圈部B相对于下支撑板70的水平上表面倾斜。在此状态下,同步移动机构88的转动致动器84作用以使传动轴77和凸轮板79一起转动,销81、滑块72和下保持爪73被引导块71引导,以被推到凸轮槽80的倾斜侧并同步径向向外地移动。结果,锁定部74下方的下保持爪73以一定的低接触压力与下侧胎圈部B接触。
然后移动部件37的液压缸32作用使上保持体56和生胎G上升,然后下侧胎圈部B在被可滑动地连接到下保持爪73的状态下上升。然后,与下支撑板70向上方大幅间隔开的下侧胎圈部B与锁定部74在早期阶段接触以限制其上升。然而,随着上保持体56和生胎G进一步上升,胎侧部S的上升被锁定部74限制的部位以逐渐扩展的方式变形。另外,执行上保持体56和生胎G的上升直到下侧胎圈部B的轴向内侧面与所有下保持爪73的锁定部74接触,从而下侧胎圈部B变得水平且变得平行于上侧胎圈部。采用这种方式,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被从内侧保持。
然后,将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在保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组装,因而被上保持体56的上保持爪42保持的上侧胎圈部B和被下保持体89的下保持爪73保持的下侧胎圈部B如上述变得彼此平行且共轴。采用这种方式,生胎G的形成一对的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在维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被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然后,气囊96的轴向中央部与具有一对彼此共轴的胎圈部B的生胎G的胎面中心轴向重叠(具有相同的高度)。接着,切换未示出的切换阀,将密封空间100从连接到真空源切换到连接到压力流体源,使压力流体被供给到密封空间100。
结果,气囊96以径向向外突出的方式膨胀,从而,压力流体在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被形成一对的上保持体56和下保持体89保持的状态下经由气囊96被施加到生胎G的内室。采用这种方式,当气囊96在生胎G的内室中膨胀时,气囊96压抵生胎G的胎面部T的内表面,从而胎面部T径向移动,使得胎面部T的中心轴线与保持共轴关系的形成一对的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一致(共轴)。另外,如上所述,当气囊96膨胀时,气囊96压抵生胎G的两个胎侧部的内表面,因而,如图6所示,这两个胎侧部S变形成以向外侧(向轴向外侧和径向外侧中的至少一方)突出的形状(弧状)弯曲,在胎侧部S中产生沿子午线方向的内部张力。
从而,生胎G的胎面部T大致恢复到生胎成型结束时的位置,由于临时保管导致的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产生的挤压变形和皱痕与塑性变形一起被拉伸和恢复,生胎G的形状被矫正成与生胎成型结束时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这里,供给压力流体并使气囊96膨胀的时间设置为生胎G通过硫化装置27的硫化时间的0.3至0.7倍,由于这能够在不干扰硫化周期的情况下有效地矫正胎侧部S,所以是优选的。接着,切换切换阀以使密封空间100与真空源连接,以便使气囊96的轴向中央部收缩。然后转动致动器84作用以使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向内移动,下侧胎圈部B被从下保持爪73的保持释放。
接着,液压缸32作用将上保持体56和生胎G保持于上方位置,驱动马达35作用以将摇动臂34从图1中以实线示出的位置摇动到以假想线示出的位置,以将生胎G从上方位置搬送到硫化装置27正上方的位置。然后液压缸32作用以将生胎G搬入硫化装置27内,然后移动部件37作用使上保持体56回归到上方位置。然后,驱动马达65作用使下保持体89从正下位置J回归到待机位置L。然后利用硫化装置27将生胎G硫化成轮胎制品。
以下说明试验例。在本试验中,通过在常温下悬挂在2个保管杆上3天来临时保管尺寸为195/65R15的比较生胎和实施方式生胎。接着,使比较生胎在不进行形状矫正的情况下受到硫化,然后将轮胎布置于均匀性机(uniformity machine)并测量轮胎的RFV。另一方面,使实施方式生胎受到前述矫正装置的形状矫正,然后受到硫化,接着布置于均匀性机,并测量轮胎的RFV。结果,与比较生胎相比,实施方式生胎的RFV减少了33.4%,确实改善了生胎的均匀性。
图7和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实施方式1中的导柱63、摇动臂64、支撑块66和移动部件67,而被摇动臂64支撑的下保持爪73、同步移动机构和气囊96被作为能在水平面内转动的下支撑板的转动板15支撑。这里,至少一个(这里是2个)承受台16沿周向以等距离布置在该转动板15上,下保持爪73被支撑在与用于保管生胎G的这些承受台16等距离的位置。另外,能够通过与上述相同的同步移动机构(未示出)使这些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移动。前述下保持爪73和同步移动机构整体构成了作为用于保持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B的下侧保持体的下保持体89。
另外,气囊96布置在转动板15的布置有下保持爪73的部位,其中气囊9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被与上述相同的上夹持件95和下夹持件93保持在密封状态,并与下保持爪73共轴。该气囊96连接到压力流体源或真空源。结果,下保持爪73、气囊96以及与下保持爪73和气囊96彼此水平间隔开的生胎G的承受台16布置在作为下支撑板的转动板15上。另外,通过未示出的与移动机构26相同的移位机构,该转动板15以间歇转动的方式在水平面内移位,从而,下保持爪73、气囊96和承受台16能够交替地位于前述上保持体56正下方的作业位置D。此外,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直线移动或弧状转动的方式来使下支撑板移位。
另外,当保管生胎G的承受台16位于作业位置D时,归因于驱动部件(液压缸)的作用,上保持体56下降到位于作业位置D的承受台16,被承受台16保管的生胎G的上侧胎圈部B维持水平。然后上保持体56与生胎G一起上升到作业位置D上方的上方位置并临时待机,接着,通过移位机构使转动板15(下支撑板)在水平面内移位(转动),使下保持爪73和气囊96位于作业位置D。接着,上保持体56与生胎G一起下降直到生胎G与转动板15(下支撑板)接触,然后下保持爪73同步径向向外移动到外侧与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B接触。
然后,上保持体56和生胎G略上升直到下侧胎圈部B与所有下保持爪73的锁定部74接触,生胎G的下侧胎圈部被这些下保持爪73保持,然后,将压力流体供给到气囊96内的密封空间100,气囊96以径向向外突出的方式膨胀。结果,气囊96压抵生胎G的胎面部T的内表面,下侧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被设置成与上侧胎圈部B和下侧胎圈部B的中心轴线一致(矫正成共轴),并压抵生胎G的两个胎侧部S的内表面,这两个胎侧部S变形成以向外侧突出的形状(弧状)弯曲,在内侧产生沿子午线方向的内部张力。从而,生胎G的胎面部T大致恢复到生胎成型结束时的位置,由于临时保管导致的胎侧部S的周向的一部分产生的挤压变形和皱痕与塑性变形一起被拉伸和恢复,生胎G的形状被矫正成与生胎成型结束时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采用这种方式,通过使用实施方式2,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有效地矫正生胎G的形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矫正胎侧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已受到挤压变形的生胎的形状的技术领域。
附图标记说明
16 承受台
32 驱动部件
56、89 保持体
61 检测传感器
67 移动部件
70 下支撑板
73 下保持爪
74 锁定部
96 气囊
101 矫正部件
G 生胎
B 胎圈部
S 胎侧部
T 胎面部
J 正下位置
L 待机位置
D 作业位置

Claims (3)

1.一种生胎的形状矫正装置,其包括:
一对保持体,所述一对保持体能够在使胎侧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的生胎的一对胎圈部维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保持所述一对胎圈部;以及
矫正部件,所述矫正部件通过在胎圈部被所述一对保持体保持以使得所述一对胎圈部维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将压力流体供给到生胎的内室、将该生胎的胎面部的中心轴线设置成与保持共轴关系的一对胎圈部的中心轴线一致以及使胎侧部向外侧变形来矫正生胎的形状;
所述矫正部件包括气囊,所述气囊以与该胎圈部的中心轴线共轴的方式设置在共轴的一对胎圈部的径向内侧,该气囊具有恒定厚度并被构造成使得:当该气囊内被供给压力不高于气囊的伸长初始压力的压力流体时,该压力流体经由气囊被供给到生胎的内室,使气囊膨胀并压抵生胎的胎面部的内表面和生胎的胎侧部的内表面,
所述一对保持体上下彼此间隔开地设置,所述装置还包括通过使所述保持体中的任一保持体升降来使一对保持体朝向彼此移动和远离彼此移动的驱动部件,下侧保持体具有水平的下支撑板和多个下保持爪,所述下保持爪沿周向彼此间隔开、以能沿径向同步移动的方式被支撑于该下支撑板并且所述下保持爪在上端形成有径向向外突出的锁定部,其中所述装置被构造成使得:上侧胎圈部被上侧保持体水平保持的横置的生胎与该上侧保持体一体地下降以与下支撑板接触,然后下保持爪同步径向向外移动以与生胎的下侧胎圈部接触,然后上侧保持体和生胎上升直到下侧胎圈部的内侧面与所有下保持爪的锁定部接触,从而将该下侧胎圈部设置成与上侧胎圈部共轴,
所述装置被构造成使得:
所述装置还包括: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用于使所述下侧保持体在上侧保持体正下方的正下位置和与该正下位置沿水平方向间隔开预定距离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承受台,所述承受台用于在所述正下位置的正下方横置地保管生胎,其中所述装置被构造成使得:使上侧保持体下降以保持在承受台保管的生胎的上侧胎圈部,然后使上侧保持体与生胎一起上升到正下位置的上方,然后利用移动部件使下侧保持体从待机位置移动到正下位置,使上侧保持体与生胎一起下降,从而在正下位置利用下侧保持体保持生胎的下侧胎圈部;
或者
所述下保持爪、与该下保持爪共轴的气囊以及与该下保持爪和气囊沿水平方向间隔开的生胎的承受台布置于下支撑板,所述装置还包括移位机构,所述移位机构通过使该下支撑板在水平面内移位来将下保持爪、气囊和承受台交替地定位在上侧保持体正下方的作业位置;其中所述装置被构造成使得:使上侧保持体下降到位于作业位置的承受台以保持在该承受台保管的生胎的上侧胎圈部,然后使上侧保持体与生胎一起上升到作业位置的上方,然后利用移位机构使下支撑板移位以将下保持爪和气囊定位在作业位置,然后使上侧保持体与生胎一起下降,从而在作业位置利用下保持爪保持生胎的下侧胎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胎的形状矫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在至少一个保持体上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检测传感器,所述检测传感器通过利用该检测传感器检测的从检测传感器到生胎的距离来检测生胎的胎圈部是否以规定状态被保持体保持。
3.一种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其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胎的形状矫正装置进行所述生胎的形状矫正,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一对保持体使胎侧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受到挤压变形的生胎的一对胎圈部维持共轴关系的状态下保持所述一对胎圈部的步骤;以及
通过将压力流体供给到胎圈部被所述一对保持体保持以使得所述一对胎圈部维持共轴关系的生胎的内室、将该生胎的胎面部的中心轴线设置成与保持共轴关系的一对胎圈部的中心轴线一致且使胎侧部向外侧变形来矫正生胎的形状的步骤。
CN201480012709.1A 2013-03-07 2014-03-04 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5026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5062A JP5698287B2 (ja) 2013-03-07 2013-03-07 生タイヤの形状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3-045062 2013-03-07
PCT/JP2014/001194 WO2014136444A1 (ja) 2013-03-07 2014-03-04 生タイヤの形状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6134A CN105026134A (zh) 2015-11-04
CN105026134B true CN105026134B (zh) 2018-01-02

Family

ID=51490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2709.1A Active CN105026134B (zh) 2013-03-07 2014-03-04 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57913B2 (zh)
EP (1) EP2965894B1 (zh)
JP (1) JP5698287B2 (zh)
CN (1) CN105026134B (zh)
WO (1) WO20141364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53378B2 (ja) * 2015-02-02 2018-07-04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タイヤ把持装置及びタイヤ検査装置
JP6423751B2 (ja) * 2015-04-17 2018-11-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充填性の評価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評価装置
CN106142408A (zh) * 2016-08-30 2016-11-23 双钱集团(江苏)轮胎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胶囊硫化用双模充气夹持装置
US10987887B2 (en) * 2016-12-28 2021-04-27 Pirelli Tyre S.P.A. Method for loading a green tyre for bicycle in a vulcanisation mould and apparatus for moulding and vulcanising
CN107364160B (zh) * 2017-09-22 2020-05-12 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胎圈锁紧位置检测方法
CN107650404A (zh) * 2017-09-22 2018-02-02 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机械成型鼓、胎圈滑移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07672202B (zh) * 2017-09-22 2020-07-03 青岛软控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锁紧同步检测方法
DE102017221822A1 (de) * 2017-12-04 2019-06-06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Heizpresse mit einem Belader und einem Entlader
EP3756910B1 (en) * 2018-02-22 2023-07-19 Central Motor Wheel Co., Ltd. Tire assembly fitting device and tire assembly manufacturing method
EP3912782A4 (en) * 2019-02-20 2022-01-19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Machinery Systems, Ltd. TIRE VULCANIZATION SYSTEM, VULCANIZED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TIRE TRANSPORT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4048A (en) * 1972-08-02 1974-07-16 Mcneil Corp Tire holder and handler
CN1759004A (zh) * 2003-03-14 2006-04-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建筑车辆用子午线轮胎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64236A (ja) * 1984-06-12 1985-12-27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搬入装置
US4600370A (en) * 1984-06-12 1986-07-1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carrying unvulcanized pneumatic tires in tire vulcanizer
JPH02147206A (ja) * 1988-11-29 1990-06-0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生タイヤの把持装置
JPH0637087B2 (ja) * 1989-03-23 1994-05-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生タイヤ受装置
JP4522950B2 (ja) * 2003-11-12 2010-08-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生タイヤの形状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4048A (en) * 1972-08-02 1974-07-16 Mcneil Corp Tire holder and handler
CN1759004A (zh) * 2003-03-14 2006-04-1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建筑车辆用子午线轮胎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65894A4 (en) 2016-03-16
JP5698287B2 (ja) 2015-04-08
US9757913B2 (en) 2017-09-12
WO2014136444A1 (ja) 2014-09-12
CN105026134A (zh) 2015-11-04
US20160031172A1 (en) 2016-02-04
EP2965894A1 (en) 2016-01-13
JP2014172236A (ja) 2014-09-22
EP2965894B1 (en)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6134B (zh) 生胎的形状矫正方法和装置
CN104108381A (zh) 轮胎充气设备
CN102712224A (zh) 自再膨胀轮胎
JP4522950B2 (ja) 生タイヤの形状矯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189629A (zh) 硫化后充气装置
CN105339160A (zh) 具有翻卷机构的轮胎成型鼓
US6241501B1 (en) Tire vulcanizer
JPS5993344A (ja) タイヤ成形装置
CN104955635B (zh) 生轮胎支撑装置以及从生轮胎移除鼓的方法
JP2011230424A (ja) グリー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用いるサイドブラダー
CN217553194U (zh) 反包机构及机械鼓
KR20130119501A (ko) 타이어 가황기, 및 타이어 가황 설비
US6343917B1 (en) Center mechanism of tire press
CN107471706A (zh) 机械成型鼓、反包杆位置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US7172396B2 (en) Cur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tires for road vehicles and the like
JP6508606B1 (ja) インフレート装置
JP5546173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078435B2 (ja) 空気嚢の加硫方法および空気嚢加硫システム
JP5366701B2 (ja) ポストキュアインフレータのリム交換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2030396A (ja) タイヤ保管装置及びタイヤ保管方法
CN110293700A (zh) 一种框架式双层四工位后充气装置
CN109421303A (zh) 轮胎部件的制造装置以及轮胎部件的制造方法
JP2007168208A (ja) タイヤ用の加硫装置
JP2012061601A (ja) 加硫機、及び空気ばねの製造方法
CN208197315U (zh) 轮胎成型机的移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