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80027A - 感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80027A
CN104980027A CN201510165834.2A CN201510165834A CN104980027A CN 104980027 A CN104980027 A CN 104980027A CN 201510165834 A CN201510165834 A CN 201510165834A CN 104980027 A CN104980027 A CN 104980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ubstrate
primary
primary coil
transfor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658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尔盖·莫伊谢耶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80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800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66Combination of wires and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感应装置,该感应装置包括: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而形成的第一线圈;由金属图案形成的第二线圈;以及布置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的线圈支承构件。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彼此磁性连接。还提供了一种变压器,该变压器包括: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而形成的初级线圈;由金属图案形成的次级线圈;以及布置在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的绝缘片。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彼此磁性连接。

Description

感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根据电磁感应进行操作并且适于用作为例如绝缘电力变换器的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绝缘电力变换器中,由变压器对电力进行变换。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0-153724公开了作为绝缘电力变换器之一的开关电源装置。开关电源装置具有下述线圈基板结构:所述线圈基板结构通过包含具有初级变压器线圈部件的第一线圈基板和被布置成与该第一线圈基板重叠并且具有次级变压器部件的第二线圈基板来形成。在该线圈基板结构中,初级变压器线圈部件和次级变压器线圈部件分别包括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看到的螺旋延伸的导体图案。第一线圈基板和第二线圈基板以下述重叠关系布置为一个基板在另一个基板之上:在基板厚度方向上看,初级变压器线圈部件和次级变压器线圈部件彼此重合。
混合动力车辆已投入到实际应用中,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轮在起动时以及在低速范围中由电机来驱动,在中速和高速范围中由内燃机来驱动,以降低燃料消耗和废气排放。这样的混合动力车辆具有主电池,该主电池向牵引电机提供具有200伏至300伏电压的电力。然而,200伏至300伏的电压需要被降压至12伏以驱动车辆的电动辅助设备,该电动辅助设备的额定电压通常为12伏。
当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匝数分别由N1、N2来表示,并且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电压分别由V1、V2来表示时,如果来自初级线圈的全部磁通量穿过次级线圈,则N1/N2=V1/V2成立。此外,如果来自初级线圈的全部磁通量中的比率k的磁通量穿过次级线圈,则N1/N2=k*(V1/V2)成立。比率k的值为1或更小。如果来自初级线圈的全部磁通量穿过次级线圈而无磁通量泄漏,则比率k为1。因此,在将200伏至300伏的电压降低至12伏时,通过取决于比率k的值,初级线圈的匝数需要为次级线圈的匝数的10倍或更多倍。
存在着通过使用诸如压制或蚀刻的方法而制成的线圈的任何两个相邻匝之间的间隔距离的限制。增加线圈的匝数使线圈在其径向方向上扩大。另一方面,存在着对增加线圈匝数而不使其尺寸扩大的需求,以满足增长的电力消耗。
考虑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加线圈的匝数而不扩大其尺寸的感应装置。
发明内容
提供了一种感应装置,该感应装置包括: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是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来形成的;第二线圈,该第二线圈由金属图案形成;以及线圈支承构件,该线圈支承构件布置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彼此磁性连接。还提供了一种变压器,该变压器包括:初级线圈,该初级线圈是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来形成的;次级线圈,该次级线圈由金属图案形成;以及绝缘片,该绝缘片布置在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彼此磁性连接。
结合附图,从下文中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明显,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说明
参照目前优选实施方式的以下描述以及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绝缘DC-DC变换器的电气配置的电路图;
图2是图1的DC-DC变换器的变压器及其相关部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变压器及其相关部件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A是示出图1的绝缘DC-DC变换器的初级基板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B是沿图5A的B-B线取得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是示出图2的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以及
图7是示出图1的绝缘DC-DC变换器的次级基板的布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绝缘DC-DC变换器的变压器。参照图1,绝缘DC-DC变换器是正激型(forward type),并且通常由附图标记10来表示。绝缘DC-DC变换器具有下述变压器11:所述变压器11包括作为第一线圈的初级线圈11A和作为第二线圈的次级线圈11B。绝缘DC-DC变换器10用于车辆,并且安装在例如混合动力车辆上。绝缘DC-DC变换器10从例如300伏降压至12伏。
初级线圈11A的一个端子连接至绝缘DC-DC变换器10的输入端子,该输入端子再连接至电池12的正极端子。初级线圈11A的另一端子通过初级电路的开关元件13接地。功率MOSFET被用于开关元件13。
平滑电容器14在其正电极处连接至变压器11的输入端子与初级线圈11A之间的接合点。平滑电容器14的负电极接地。电解电容器用于平滑电容器14。初级电路到变压器11的输入电压由平滑电容器14进行平滑。
变压器11的次级线圈11B的一端通过包括二极管16和线圈17的串联电路连接至绝缘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子。二极管16的阳极电极连接至变压器11的次级线圈11B的一端,而二极管16的阴极电极通过线圈17连接至输出端子。变压器11的次级线圈11B的另一端连接至绝缘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子。电容器18连接至线圈17与输出端子之间的接合点以及变压器11的次级线圈11B的另一端与输出端子之间的接合点。二极管19连接至变压器11的次级线圈11B的另一端与二极管16的阴极之间的接合点。二极管19的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分别连接至变压器11的次级线圈11B的另一端和二极管16的阴极电极。
控制IC 15连接至开关元件13的栅极端子。控制IC 15向开关元件13的栅极端子发送脉冲信号。开关元件13的开关由脉冲信号来控制。当开关元件13接通时,初级电路的输入电压被提供至次级电路。当开关元件13关断时,累积在线圈17中的电力输出。具体地,直流电压通过平滑电容器14被提供至变压器11的初级线圈11A,并且开关元件13由控制IC 15进行通断控制,结果在开关元件13的接通时间期间初级电流流入初级线圈11A,并且由于变压器11的电动势,次级电流相应地流动。当开关元件13关断时,由于线圈17的反电动势,线圈17的电流通过二极管19流至输出端子。
检测电路20连接至控制IC 15,并且测量输出电压Vout。检测电路20将指示所测量的输出电压Vout的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IC 15。控制IC15通过使用输出电压Vout的测量结果作为用于反馈控制的数据来控制开关元件13的开关占空比(switching duties),使得输出电压Vout被改变至期望的恒定值。
附图标记21指示第一基板,该第一基板包括变压器11的初级线圈11A、开关元件13、平滑电容器14、控制IC 15和检测电路20。附图标记22指示第二基板,该第二基板包括变压器11的次级线圈11B、二极管16、二极管19、线圈17和电容器18。
下面将描述变压器11及其相关部件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变压器11被布置在铝壳30中,并且变压器11具有作为第一线圈的初级线圈41和作为第二线圈的次级线圈51,以及布置在初级线圈41与次级线圈51之间的线圈支承60。初级线圈41与次级线圈51分别与图1的初级线圈11A和次级线圈11B相对应。要指出的是,图2是沿在铝壳30的纵向方向(图3的箭头方向A)和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假想平面而取得的示意性截面图。为了说明起见,在图2中,初级线圈41的导线直径被示出为大于实际导线直径,并且初级线圈41的匝数被示出为小于实际匝数。铝壳30还用作散热器和接地。
具体地,初级线圈41安装在由绝缘基板形成的第一基板40上,在该第一基板40中形成有初级电路。次级线圈51被支承在由绝缘基板形成的第二基板50上,在该第二基板50中形成由次级电路。第一基板40被布置在与铝壳30邻近的位置处,并且第二基板50被布置在第一基板40的上方。第一基板40在其与第二基板50相对的一侧上支承初级线圈41。第一基板40在初级线圈41的径向内部具有开口,通过该开口设置变压器11的芯。
在第一基板40的初级线圈41与铝壳30之间设置有绝缘片42。除了安装初级线圈41的部分之外,第一基板40与铝壳30相接触地固定至该铝壳30。绝缘片42还用作散热器和压力吸收物以及绝缘体。第二基板50的次级线圈51被布置在与第一基板40邻近的位置处。除了支承次级线圈51的部分之外,第二基板50与铝壳30相接触地固定至该铝壳30。第一基板40还用作线圈支承60。在第二基板50与次级线圈51相对的表面上对第二基板50设置了散热器板52,并且散热器板52可以固定至铝壳30用作散热构件。
具体地,第一线圈(或初级线圈41)设置在第一绝缘基板(或第一基板40)上,第二线圈(或第二线圈51)设置在第二绝缘基板(或第二基板50)上。散热器板52设置在第二绝缘基板与第二线圈相对的一侧上,并且可以固定至接地构件,该接地构件还用作散热构件。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被布置在第一绝缘基板的相对侧。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散热器板52被布置成彼此重叠。
变压器11还具有上芯61和下芯62。上芯61具有中心磁柱部(magnetic leg portion)61A和侧面磁柱部61B(图3)。上芯61的中心磁柱部61A通过下述孔或开口插入:所述孔或开口是穿过散热器板52、次级线圈51、第二基板51、第一基板40、初级线圈41和绝缘片42而形成的。在跨越铝壳30的纵向方向A(图3)的方向上看,侧面磁柱部61B形成在中心磁柱部61A的相对侧。下芯62具有带有平坦表面的I形状。如图2所示,下芯62被布置在铝壳30中所形成的容纳空间31中。上芯61被布置成使其中心磁柱部61A和侧面磁柱部61B设置成与下芯62相接触。
也就是说,第一基板40用作为布置在第一线圈(或初级线圈41)与第二线圈(或次级线圈51)之间的线圈支承60。初级线圈41、次级线圈51和线圈支承60配合以形成感应装置。初级线圈41和次级线圈51磁性连接。
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来形成初级线圈41。漆包线用于该导线。通过取决于导线直径,漆包线的绝缘层的厚度的范围从40微米到100微米。如图2和图4所示的,初级线圈41在单个层中螺旋地缠绕。为了使初级线圈41的形状和布置清楚起见,图4省略示出布置在初级线圈41的上方的第一基板40、第二线圈51、第二基板50、散热器板52和上芯61。
如图5A和图5B所示,绕组起始端41A和绕组结束端41B分别通过焊料44连接至第一基板40。绕组起始端是指位于初级线圈41的径向向内端的线圈一端。绕组结束端是指位于初级线圈41的径向向外端的线圈一端。在图5A中,为了使第一基板40的形状清楚起见,省略示出布置在第一基板40上方的第二线圈51、第二基板50、散热器板52和上芯61。如图5A所示,第一基板40面对初级线圈41的部分被形成为基本上环形。如图5B所示,第一基板40具有通孔45,该通孔45分别形成在面对初级线圈41的绕组起始端41A和绕组结束端41B的位置处,并且被焊料44填充。初级线圈41的绕组起始端41A和绕组结束端41B分别通过焊料44连接至第一基板40上的图案。位于初级线圈41的径向内部的绕组起始端41A连接至形成在第一基板40的正面上的基板图案46。该基板图案46延伸至初级线圈41的外部。第一基板40的正面是指第一基板40的安装有电子部件(未示出)的一侧的表面。初级线圈41不仅在线圈起始端41A和线圈结束端41B处被第一基板40支承,而且初级线圈41还在其中间部分处通过粘合剂固定至第一基板40。
如图6所示,次级线圈51由金属图案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铜板进行冲压来形成第二线圈51。在图6中,为了使次级线圈51清楚起见,省略示出布置在次级线圈51上方的第二基板50和散热器板52。如图6所示,以单匝缠绕的次级线圈51具有基本上C形状,并且在其相对端处连接至次级电路53。次级线圈51在其中间部分处通过粘合剂固定至第二基板50。在第一基板40与次级线圈51之间布置有绝缘片(未示出)。
如图7所示,布置在第二基板50与次级线圈51相对的一侧上的散热器板52(如图2所示)由与次级线圈51具有基本上相同形状的金属图案来形成。散热器板52具有直部52A,该直部52A与C形状的次级线圈51成切线关系地延伸,并且散热器板52在直部52A处通过螺栓56固定至铝壳30。
如图3所示,上芯61被布置成跨越散热器板52并且由金属压板58压向铝壳30,该金属压板58通过螺栓56固定至铝壳30。
下面将描述用于制作绝缘DC-DC变换器11的过程。借助于芯杆和夹具来缠绕用于初级线圈41的漆包线,该芯杆用于以期望匝数并且以基本上平面螺旋形状来缠绕漆包线,该夹具具有一对导向板,该导向板以稍大于漆包线直径的间隔距离与芯杆垂直地布置,并且漆包线支承在该一对导向板之间。芯杆的外直径与初级线圈41的内直径基本上相同。在漆包线已被缠绕达期望匝数之后,移除导向板,然后从螺旋缠绕的漆包线中移除芯杆,从而形成初级线圈41。
在将初级线圈41在其一部分处通过粘合剂固定至第一基板40的预定位置之后,通过焊料44将绕组起始端41A经由基板图案46连接至初级电路(未示出),并且通过焊料44将绕组结束端41B连接至初级电路。因此,初级线圈41连接至第一基板40的初级电路而不使用任何端子或连接器。
在将次级线圈51在其一部分处通过粘合剂固定至第二基板50的预定位置之后,次级线圈51被安装在第二基板50上,其中次级线圈51的相对端通过焊接连接至次级电路53。准备好了安装有初级线圈41的第一基板40和安装有次级线圈51的第二基板50后,将下芯62布置在铝壳30的容纳空间31中的预定位置处,其中下芯62的相对纵向端被设置成与容纳空间31相接触。
接下来,将绝缘片42布置在容纳空间31周围的预定位置处后,将第一基板40的初级线圈41放置成跨越下芯62,并且通过螺栓(未示出)将第一基板40固定至铝壳30。
在将绝缘片42布置成至少覆盖诸如第一基板40的焊料44和通孔45以及基板图案46面对次级线圈51的部分这样的部件之后,将第二基板50布置在次级线圈51面对第一基板40的预定位置处,并且通过螺栓将第二基板50固定至铝壳30。
接下来,将散热器板52布置在第二基板50上方,并且通过螺栓56将其固定至铝壳30,因此完成图7所示的配置。然后,将上芯61布置成使得其中心磁柱部61A和侧面磁柱部61B被设置成与下芯62的上表面相接触。在上芯61的上方设置金属压板58,并且通过螺栓56将其固定至铝壳30,使得上芯61和下芯62被压向铝壳30并且被固定至铝壳30。
因此,组装了绝缘DC-DC变换器中的变压器和其相关部件。
下面将描述变压器11的操作。在初级电路的开关元件13执行开关操作时,电池12的电压被施加在变压器11的初级线圈41上,并且电流在初级线圈41中流动。根据初级线圈41与次级线圈51之间的线圈比,在次级线圈51处电压被降压,并且相应地电流在次级线圈51中流动。初级线圈41和次级线圈51被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加热。初级线圈41的热量通过绝缘片42传递至铝壳30并且辐射至大气。次级线圈51的热量通过第二基板50传递至散热器板52,热量从该散热器板52传递至铝壳30并且被辐射至大气。
初级线圈41和次级线圈51通过用作为绝缘基板的第一基板40而电绝缘。用于固定初级线圈41和次级线圈51的空间由形成第一基板40的绝缘基板来保护。由于第一基板40在初级线圈41的径向内部或容纳变压器的芯的部分中没有图案,所以当电流在初级线圈41中流动时没有涡电流(eddy current)流动。由于次级线圈51和散热器板52通过绝缘片而绝缘,所以当电流在次级线圈51中流动时没有涡电流流动。
在混合动力车辆中,存在下述需求:通过增加电池容量来增加牵引电机的行驶距离,以用于改善燃料消耗并且降低废气排放。为了增加牵引电机的输出功率,需要增加电驱动能量。为了增加电流,可以将具有增大的直径的铜线用于电机,这仅牺牲了电机尺寸上的紧凑性。与使用粗线相比,增加电池电压可以提升电机的输出功率,同时抑制电机尺寸的增加。因此,高电压的电池是优选的。当使用具有高输出电压的电池时,需要增加变压器11的初级线圈41的匝数,以将电池电压降压至适于驱动车辆的辅助设备的次级电压。然而,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来形成初级线圈41,使得空间系数(space factor)较大,并且抑制了初级线圈41尺寸的增加。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感应装置提供下述有益效果。
(1)作为感应装置的变压器11包括: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而形成的第一线圈(或初级线圈41);由金属图案形成的第二线圈(或次级线圈51);以及设置在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的线圈支承60。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彼此磁性连接。与第一线圈由金属图案形成的情况相比,在下述第一线圈中导线被成功地绝缘:在所述第一线圈中,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被螺旋地缠绕多次,其中导线的任何两匝在径向方向上保持彼此接触。也就是说,初级线圈41的空间系数较大。因此,与以相同匝数缠绕并且由金属图案形成第一线圈的情况相比,可以在不扩大尺寸的情况下增加第一线圈的匝数。
(2)线圈支承60由绝缘基板形成,并且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中的至少第一线圈由绝缘基板支承。因此,第一线圈(或初级线圈41)的绕组起始端41A和绕组结束端41B可以容易地连接至绝缘基板。
(3)通过穿过第一基板40而形成的孔45中的焊料来完成初级线圈41的绕组起始端41A与下述基板图案46之间的电连接:所述基板图案46形成在第一基板40的正面上的位置处,所述正面与形成初级线圈41的一面相对。因此,由漆包线制成并且低压电流所流过的初级线圈41可以连接至布置在初级线圈41外部的基板图案46,同时漆包线螺旋地缠绕而无任何交叉。此外,变压器11可以省去部件,诸如用于将初级开关元件(与图1中的初级开关元件13相对应)连接至初级线圈41的连接器和端子。因此,数目减少的部件有助于减少感应装置的成本。
(4)分别地,第一线圈(或初级线圈41)固定至第一绝缘基板(或第一基板40),并且第二线圈(或次级线圈51)固定至第二绝缘基板(或第二基板50)。可以固定至散热器构件(或铝壳30)的散热器板52可以在第二绝缘基板的一侧上固定至第二绝缘基板,所述第二绝缘基板的一侧与安装有第二绝缘基板的第二线圈的一侧相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被布置在第一绝缘基板的相对侧上。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散热器板52被布置成在其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根据上述配置,线圈的热量通过散热器板52辐射出去。
(5)铝壳30用作散热器构件和接地构件,并且散热器板52连接至铝壳30。根据该配置,线圈的热量被有效地辐射。
(6)变压器11的组装容易被执行,因为:首先,通过螺栓56将第一基板40、第二基板50和散热器板52固定至铝壳30,然后通过螺栓56将上芯61和下芯62经由金属压板58固定至铝壳30。
(7)初级线圈41和次级线圈51不仅分别在其端部处通过焊料44而连接至第一基板40和第二基板50,而且还分别在其一部分处通过粘合剂而固定至第一基板40和第二基板50。因此,与初级线圈41和次级线圈51分别仅通过焊接而连接至第一基板40和第二基板50的情况相比,增强了线圈抗震的耐用性。
(8)变压器11被用于下述绝缘DC-DC变换器10:所述绝缘DC-DC变换器10将用于车辆的牵引电机的电池的电压降压至用于辅助设备的电压。优选地,用于车辆的部件应当小。在具有较高输出电压的电池被用于增加电池容量的情况下,初级线圈41的高空间系数可以抑制变压器11的扩大。
(9)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来形成第一线圈(或初级线圈41)。与通过压制或蚀刻来制作线圈的情况不同,本实施方式通过改变线圈的匝数使得变压器能够与具有不同输出电压的电池一起使用。具体地,在通过压制或蚀刻来制作线圈的情况下,需要针对每个不同的线圈制备专用模具或抗蚀性掩膜。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同的夹具可用于具有不同匝数的线圈。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如下面所述的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修改或实现。第一线圈在截面形状上并不限于圆形,而是可以为矩形。第一线圈并不限于混合动力车辆的DC-DC变换器,而且可以用于电动车辆的DC-DC变换器。
变换器11可以被用于绝缘电力变换器,并且可以应用于任何其他装置以及DC-DC变换器。变压器11可以用作为升压变压器以及降压变压器。在用于上变换器的情况下,比初级线圈具有更大匝数的次级线圈可以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缠绕多次来形成,而初级线圈由金属图案形成。
第二线圈并不限于是通过压制导电板而制作的线圈,而可以是通过蚀刻导电板或蚀刻形成在绝缘基板上的导电层而形成。
可以通过使用具有不同厚度的绝缘基板作为形成第一基板40的绝缘基板,来调节第一基板40的绝缘电阻。可以在第一基板40与第二基板50之间布置隔离物,以用于调节初级线圈41与次级线圈51之间的磁通量泄漏。
在形成第一基板40的绝缘基板中,可以通过减小绝缘基板在其面对次级线圈51的部分处的厚度来调节绝缘电阻和磁通量泄漏。形成第一线圈的漆包线可以电连接至下述部件:在漆包线的一部分的绝缘膜被用于焊接的熔融焊料的热量熔化之后,漆包线的该部分通过焊接与所述部件相连。在该情况下,在焊接之前不需要移除漆包线的该部分的绝缘膜。
在初级线圈41的绕组起始端41A和绕组结束端41B通过焊料44和通孔45连接至第一基板40的配置中,绕组起始端41A和绕组结束端41B可以被翻折并插入在孔45中,以用于通过焊料44连接至第一基板40。
在其表面上具有绝缘性的导线并不限于覆盖有绝缘膜的线,如漆包线,而可以是在其表面上具有通过热处理形成的氧化层的导线。
除MOSFET之外,初级开关元件可以使用任何其他类型的开关元件,例如IGBT。初级线圈41可以仅在其绕组起始端41A和绕组结束端41B处固定至第一基板40。

Claims (5)

1.一种感应装置(10),包括:
第一线圈(41),所述第一线圈(41)是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来形成的;
第二线圈(51),所述第二线圈(51)由金属图案形成;以及
线圈支承构件(60),所述线圈支承构件(60)布置在所述第一线圈(41)与所述第二线圈(51)之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41)与所述第二线圈(51)彼此磁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装置(10),其中,所述线圈支承构件(60)由绝缘基板形成,其中,所述第一线圈(41)和所述第二线圈(51)中至少所述第一线圈(41)被所述绝缘基板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装置(10),其中,所述第一线圈(41)被第一绝缘基板(40)支承,并且所述第二线圈(51)被第二绝缘基板(50)支承,其中,在所述第二绝缘基板(50)的与所述第二线圈(51)相对的一侧上支承散热器板(52),并且所述散热器板(52)能够固定至散热器构件(30),其中,所述第一线圈(41)和所述第二线圈(51)被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40)的相对侧,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线圈(41)的轴方向上观察,所述第一线圈(41)、所述第二线圈(51)和所述散热器板(52)被布置成具有彼此重叠关系。
4.一种变压器(11),包括:
初级线圈(41),所述初级线圈(41)是通过将覆盖有绝缘层的导线进行多次缠绕来形成的;
次级线圈(51),所述次级线圈(51)由金属图案形成;以及
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布置在所述初级线圈(41)与所述次级线圈(51)之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级线圈(41)与所述次级线圈(51)彼此磁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11),其中,所述初级线圈(41)安装在第一绝缘基板(40)上,并且所述次级线圈(51)安装在第二绝缘基板(50)上,其中,所述初级线圈(41)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基板(40)的与所述第二绝缘基板(50)相对的一侧上,其中,所述次级线圈(51)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基板(50)的与所述第一绝缘基板(40)相对的一侧上,并且所述初级线圈(41)和所述次级线圈(51)被布置成具有彼此重叠关系。
CN201510165834.2A 2014-04-10 2015-04-09 感应装置 Pending CN1049800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1295 2014-04-10
JP2014081295A JP6120009B2 (ja) 2014-04-10 2014-04-10 誘導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0027A true CN104980027A (zh) 2015-10-14

Family

ID=54193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65834.2A Pending CN104980027A (zh) 2014-04-10 2015-04-09 感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66353B2 (zh)
JP (1) JP6120009B2 (zh)
CN (1) CN104980027A (zh)
DE (1) DE1020151053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8324B2 (ja) * 2015-10-29 2020-01-2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力変換装置
JP6556265B2 (ja) 2016-01-21 2019-08-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装置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6234615B1 (ja) * 2016-05-31 2017-11-22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磁性部品
JP2018022737A (ja) * 2016-08-02 2018-02-0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磁性部品の取付構造、及び磁性部品の取付方法
JP7147266B2 (ja) * 2018-05-18 2022-10-0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磁気部品、電子装置
WO2020100773A1 (ja) * 2018-11-16 2020-05-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CN117649988B (zh) * 2024-01-29 2024-04-09 陕西华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能脉冲线绕电阻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0217U (zh) * 1990-06-11 1992-02-20
CN100403462C (zh) * 2001-10-24 2008-07-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型变压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252035A (ja) * 2007-03-30 2008-10-16 Densei Lambda Kk コア巻線構造及び絶縁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6901B2 (ja) 1990-05-14 1994-06-22 三菱化成ビニル株式会社 農業用塩化ビニル系樹脂フィルム
US5408209A (en) * 1993-11-02 1995-04-18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Cooled secondary coils of electric automobile charging transformer
US5684445A (en) * 1994-02-25 1997-11-04 Fuji Electric Co., Ltd. Power transformer
AU2001251319A1 (en) * 2000-04-06 2001-10-23 Aria Corporation Miniaturized ac/dc power supply and battery charger
JP2003079150A (ja) * 2001-08-31 2003-03-14 Sanken Electric Co Ltd コンバータ
US6522233B1 (en) * 2001-10-09 2003-02-18 Tdk Corporation Coil apparatus
US6914508B2 (en) * 2002-08-15 2005-07-05 Galaxy Power, Inc. Simplified transformer design for a switching power supply
JP4802615B2 (ja) * 2005-08-26 2011-10-2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Lc複合部品
TWI354302B (en) * 2006-05-26 2011-12-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Transformer
JP5120245B2 (ja) * 2008-12-26 2013-01-16 Tdk株式会社 基板保持構造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5304231B2 (ja) * 2008-12-26 2013-10-02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基板構造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5703744B2 (ja) * 2010-12-24 2015-04-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誘導機器
JP5641230B2 (ja) * 2011-01-28 2014-12-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子機器
JP5546512B2 (ja) * 2011-09-13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0217U (zh) * 1990-06-11 1992-02-20
CN100403462C (zh) * 2001-10-24 2008-07-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型变压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252035A (ja) * 2007-03-30 2008-10-16 Densei Lambda Kk コア巻線構造及び絶縁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94782A1 (en) 2015-10-15
DE102015105388A1 (de) 2015-10-15
JP6120009B2 (ja) 2017-04-26
US9666353B2 (en) 2017-05-30
JP2015204306A (ja) 2015-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0027A (zh) 感应装置
CN102623141B (zh) 电子单元
CN101840765B (zh) 线圈部件、变压器以及开关电源装置
CN105321652B (zh) 线圈部件、线圈部件复合体、变压器及电源装置
CN202502877U (zh) 变压器
JP5939274B2 (ja) 電源装置
CN101609741A (zh) 变压器结构及其所适用的整流电路
CN202977117U (zh) 变压器
CN104851574A (zh) 磁性元件及基于该磁性元件的开关电源
JP2009212141A (ja) 電源トランス及びインダクタンス部品
CN210156230U (zh) 变压器与共模滤波器整合元件
JP2011134744A (ja) スイッチングトランス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JP2013038935A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CN102881405B (zh) 变压器与电感元件的组合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JP5733779B2 (ja) 車載用電源装置
CN107610903A (zh) 集成供电装置
CN110911104B (zh) 一种可持续散热的脉冲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7353058U (zh) 集成供电装置
JP5887700B2 (ja) 高周波トランス
JP6064790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
KR101338905B1 (ko) 고주파 변압기
JP2010034310A (ja) トランス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05228813A (ja) コイル
CN212750582U (zh) 一种应用于1.2kW开关电源的平面变压器
CN218769018U (zh) 一种引燃管触发用高压脉冲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1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