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6286A - 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6286A
CN104956286A CN201380071900.9A CN201380071900A CN104956286A CN 104956286 A CN104956286 A CN 104956286A CN 201380071900 A CN201380071900 A CN 201380071900A CN 104956286 A CN104956286 A CN 1049562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ble electronic
electronic terminal
finger
thumb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19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定井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6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62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A45F5/10Handles for carrying purpo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88Arrangements for carrying or protecting 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4Supports for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11/00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 A45C2011/002Receptacle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5C1/00-A45C9/00 for portable handh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e.g. mobile phone, pager, beeper, PDA, smart ph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5/00Holders or carriers for hand articles; Holders or carriers for use while travelling or camping
    • A45F2005/008Hand articles fastened to the wrist or to the arm or to the le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2200/00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A45F
    • A45F2200/05Holder or carrier for specific articles
    • A45F2200/0516Portable handheld communication devices, e.g. mobile phone, pager, beeper, PDA, smart ph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2200/00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A45F
    • A45F2200/05Holder or carrier for specific articles
    • A45F2200/0525Personal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s, e.g. laptop, tablet, netbook, game boy, navigation system, calcula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FTRAVELLING OR CAMP EQUIPMENT: SACKS OR PACKS CARRIED ON THE BODY
    • A45F2200/00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A45F
    • A45F2200/05Holder or carrier for specific articles
    • A45F2200/0575Portable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以往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保持器虽具有落下防止功能,但并未意图提高拇指输入的操作性,另外,基本无法实际上扩大拇指的操作范围。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构成为,一边将安装在便携式电子终端且向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方向突出的棒夹在拇指以外的手指之间,一边使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抵接并保持而使用,通过使用该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能够可靠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并且能够提高基于拇指的输入操作性。

Description

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基于手对具备触摸面板的携带用平板型便携式电子终端进行的保持更可靠且提高操作性的保持器具以及保持方法。
背景技术
具备触摸面板的平板型便携式电子终端指的是,以被称作智能手机的便携式电话、美国苹果公司的iPad等为代表的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且表面具有同时实现显示和通过触摸进行的输入的显示面的设备。智能手机的大小大多为4英寸,另外,iPad这样的重视个人计算机方面的功能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的大小大多为10英寸或者10英寸以上。但是,近来,上述的4英寸与10英寸中间的7英寸大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逐渐普及。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通常以画面的对角线尺寸的大致英寸数称其大小。
向这些便携式电子终端输入的动作一般通过用手指按压显示面而完成。即,近来多使用检测手指所具有的静电电容而进行输入的输入方式。按压显示面的动作大多利用手的拇指或者食指进行。
对于智能手机等4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由于外形尺寸的纵向约为12cm,横向约为7cm左右,因此在通常纵长地用手握持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将便携式电子终端承载在手的拇指以外的4根手指上,利用拇指从上方按压显示面来进行输入的方法。由于显示面小,因此仅利用该拇指就能够按压显示面的大部分位置。即,能够仅利用单手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而进行输入。
对于10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由于外形尺寸的纵向约为25cm,横向约为20cm左右,因此为了向该便携式电子终端进行输入,由于显示面大,因而通常利用一只手进行保持,利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或拇指、或者这两个手指进行输入。无法仅用单手一边保持一边进行输入。
7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是上述的4英寸与10英寸的中间的大小,外形尺寸的纵向约为20cm,横向约为12cm左右。由于比4英寸的智能手机大很多,因此关于利用单手一边握持一边进行的输入,能够用拇指按压的显示面仅局限于角部的极窄的范围。
图14示出在手上握持7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时的表面的立体图。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上具有显示部3,该显示部3的整面兼用作静电电容式的输入部。即,通过用手指按压显示部3而能够进行输入。用手30的拇指31与手掌36侧的食指32、中指、无名指、小指(未图示)夹住该显示部3并保持。显示部3位于表面2的中央部,占据表面2的边缘部分以外的大部分。图15示出在手上握持7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时的背面的立体图。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抵接,将便携式电子终端1夹在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与抵接于表面2的拇指31(未图示)之间而进行保持。
图16示出在手上握持有7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的向视图。向视方向是从图14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的情况。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的中央部具有显示部3。便携式电子终端1承载在手掌36、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未图示)、小指35(未图示)上,夹在它们与拇指31之间而被保持。若要通过用拇指31按压显示部3而进行向该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输入,则使拇指31暂时离开便携式电子终端1,重新按压显示部3的所希望的位置。在按压拇指31时,需要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侧承受并支承拇指31的按压力,因此,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侧4的表面2的与拇指31对应的位置或者包括该位置的周围部分必须被手掌36、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未图示)、小指35(未图示)中的任一方支承。因此,显示部3的能够用拇指31按压的范围的最大位置限制为用拇指31的指尖与其他手指的指尖夹着的范围。即,用单手一边保持一边输入的操作非常受限。对于手为标准大小的人而言,大约是距离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用手夹住的侧面最大约8cm左右的范围。无法触及比这更远的位置。若想要进行充分的输入,也需要与10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相同地一边用单手保持,一边用另一只手输入。无法仅用单手一边保持一边进行输入操作。
本发明鉴于上述方面,对于7英寸左右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扩大仅利用单手一边保持一边用拇指进行输入的范围,能够轻松且简单地进行输入。
在以往的智能手机、平板的保持器具中具有例如安装有非专利文献1所示的用于固定手指的环的器具。图17示出安装有环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立体图。在图17中,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的大致中央安装有环的底座22,在底座22的中央,以能够自转的方式安装有环承受部23。环21通过开设于环承受部23上的孔24。环21能够在孔24中移动。
图18示出手指通过安装有环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时的背面的立体图。通常,大多将中指33放入环21中使用。但是,也可以向环21中放入其他的食指32、无名指34、小指35中的任一手指。环21能够通过环承受部的自转和环自身的可动使手指在与各个手指相适的自如的位置通过。通过放入一根手指,即使不利用拇指31夹持来进行保持,也能够防止便携式电子终端1从手30落下。即,拇指31的操作的自由度增加。然而,即便如此,在拇指31与其他手指之间夹住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保持方法与不存在环21时无异,按压显示面的拇指31的触及范围与通过图16说明的范围相同。
另外,虽非便携式电子终端,但出于提高拇指的操作性的目的,在游戏机的控制器上大多设置有把手。例如,图19是任天堂公司的游戏机的某一控制器的俯视图。在控制器40的上表面配设有多个操作按钮41,通过连接线42而连接在游戏机主体(未图示)上。利用双手的拇指对操作按钮41进行各种按压来进行游戏。此时,将控制器保持于双手,操作两个拇指,但为了可靠地进行保持,在控制器40的左右两侧跟前分别固定有把手43。通过用拇指以外的手指、特别是中指、无名指、小指这三根手指紧握住该把手43,能够可靠地进行保持,增加拇指的操作的自由度,提高操作性。其他游戏机的控制器的把手也采用几乎相同的构造。这样为了提高拇指与食指的自由度而利用剩余三根手指握住把手的方法是与手枪相同的方法,一直以来众所周知。
此外,作为以往的手的固定方法,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但是,这些专利文献并没有意图提高拇指输入的操作性,另外,实际上几乎无法扩大拇指的操作范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51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48580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现有技术,关于便携式电子终端或者类似的装置,存在通过各种方法可靠地用手进行保持的方法,在一部分方法中,能够通过可靠地进行保持来增加拇指的自由度。然而,在以往的方法中,即便能够增加自由度而提高拇指的动作的快速性,也几乎无法扩大拇指的动作范围。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简单的方法可靠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并且增加拇指的操作自由度来扩大动作范围,提高基于拇指的输入操作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该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固定于便携式电子终端,且具有从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备具有显示部的表面和其背面,一边将该棒夹在拇指以外的手指之间,一边使拇指以外的手指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抵接并保持而使用。
例如,通过在食指与中指之间夹住所述棒,由此保持通常以用拇指与其他四根手指夹住的方式进行握持的便携式电子终端,能够使拇指从便携式电子终端浮起而自由地使用,拇指的动作范围扩大,能够提高基于拇指的输入操作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简单的方法可靠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并且能够增加拇指的操作自由度而扩大动作范围,提高基于拇指的输入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向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夹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部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14是在手上握持以往的7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时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15是在手上握持以往的7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6是在手上握持以往的7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时的向视图。
图17是以往的安装有环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8是使手指通过以往的安装有环的便携式电子终端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9是以往的游戏机的控制器的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向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向视图。
图28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二立体图。
图29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三立体图。
图3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九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3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3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3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向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5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36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向视图。
图3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8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9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4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4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4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44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向视图。
图45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向视图。
图46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向视图。
图4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48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表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表面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表面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背面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向视图。在各附图中,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上具有显示部3,该显示部3的整面兼用作静电容式的输入部。即,能够用手指按压显示部3来进行输入。背面4位于与表面2相反的一侧,在表面2与背面4之间具有侧面5a、5b等。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右侧的侧面5a,安装有相对于该侧面垂直地突出的棒,即在从上方观察表面2时向横向突出的棒6a。在图2的背面的立体图中利用虚线图示的收纳部7是设置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内部的长孔。若棒6a始终固定,则在将便携式电子终端1收入包等时成为妨碍,因此形成为在不使用时,拆下锥形嵌合件等固定机构,将棒6a合适地收纳于该收纳部7的内部的构造。在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将棒6a从收纳部7拉出并固定而使用。
根据图3以及图4对使用时的手的把握方法进行说明。在用单手(图3、图4的情况下是右手)握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手30的拇指31与表面2抵接。手掌36侧的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与背面抵接。此时,将手指从表面2侧插入,将棒6a夹在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的指缝38a中。在这样进行保持,以表面2为上,以背面4为下的情况下,即便是与表面2抵接的拇指31离开,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不会从手30落下。若不存在棒6a,由于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未支承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重心,因此在使拇指31离开后,便携式电子终端1从手30落下。通过由指缝38a夹住棒6a而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落下的理由并不是利用食指32与中指33牢固地对棒6a施力而夹住。由于用指缝38a按压安装于右侧的侧面5a的棒6a,因此能够防止在使拇指离开时产生并成为落下的原因的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右侧的侧面5a的上浮,其结果是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会落下。并且,由于用指缝进行按压,因此握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角度略微变化,即使右侧的侧面5a的上浮方向变化,也能够始终抑制上浮,因此能够进行稳定的保持。由于是这样的状态,因此即便用单手握持,拇指31也能够自由地移动。
图5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向视图。向视方向是从图3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观察。手30的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小指(未图示)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抵接,利用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缝38a夹住安装在侧面5a的棒6a。在该状态下,在表面2向上时,即使拇指31不与表面2抵接,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至少在食指32的前端、中指33的前端以及指缝38a这三点支承,不会从手30落下。能够在保持单手握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情况下,使拇指31在表面2的上方自由地移动。
此时,若伸长拇指31,向与侧面5a相反的一侧的侧面5b握持,并在此按压显示部3而要进行输入,则便携式电子终端1因拇指31的指尖进行按压的力而要从手30落下。然而,以该拇指31的指尖作为力点的力成为以食指32的指尖与中指33的指尖作为支点、以指缝38a作为作用点的杠杆的动作力,被指缝38a阻挡。即,即便用拇指31按压显示部3的侧面5b侧,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不会掉落。另一方面,在以往的使用方法中,如通过图12说明那样,若用拇指31比食指32、中指33更远地按压,由于不存在上述的成为作用点的位置,因此便携式电子终端1落下。即,无法用拇指31的指尖按压显示部的远处。
这样,比较图12与图5显而易见,在本发明中,能够一边用单手进行保持,一边用其拇指的指尖按压显示部的更宽阔的位置来进行输入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如上所述那样施加力,因此棒6a需要固定为,即便略微施力,棒6a向便携式电子终端1安装的安装角度也不会变化,并且棒6a不会脱落,另外,棒6a需要为不容易地变形的硬质构件。并且,由于棒6a的粗细度需要是能够被手指夹住的程度的粗细度,因此至多也需要为直径2cm以下的构件。另外,棒6a从侧面5a向横向突出的长度需要是在指缝38a略微的动作下不会脱离的程度的足够长度,需要约4cm以上的长度。此外,对于棒6a固定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固定强度(能承受弯折或脱落的强度),由于一般来说7英寸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为300g左右,因此预想能够承受约500g以上的力。
另外,棒6a只要从侧面5a侧向横向突出并固定即可,并不仅限于收纳于收纳部7。棒6a也可以是外装的,代替收纳于收纳部7,采用以螺纹方式安装并固定于其位置的可装卸的棒。另外,棒6a也可以是具有衬套等锁定机构,当解除锁定时在根部弯折而整齐地沿着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的可折叠的棒。棒6a只要在实际用手握持而使用时从侧面横向突出并固定即可。
实施例2
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背面的立体图。附图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图5相同。夹住棒6a的指缝并非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限定为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缝38a。在本实施方式中,虽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使用方法,但棒6a被中指33与无名指34的指缝38b从表面2侧夹住。若采用这样的保持方法,主要在中指33的指尖、无名指34的指尖、以及中指33与无名指34的指缝38b这三点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其他的食指32、小指35也与背面4抵接而辅助保持。
拇指31的指尖触及的范围基本上由拇指31的指尖与指缝的距离确定。一般来说,由于与拇指31的指尖和食指32中指33的指缝38a之间的距离相比,拇指31与中指33无名指34的指缝38b的距离略长,因此在该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能够在比实施方式1略大的范围内在显示部3上进行输入动作。但是,相应地需要对手掌侧的各手指的指尖施力。
作为又一方法,也可以在无名指34与小指35之间的指缝38c进行夹住棒6a的操作。虽然必须增强施加于小指35的力,但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使用拇指31。
实施例3
参照图7~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表面的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夹持部的分解立体图。在各附图中,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便携式电子终端1本身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保持器具由夹持部8a、夹持部8b以及棒6b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棒6b在单体下是具有笔尖9且外侧由塑料、木材构成的书写工具。如图7以及图8所示,棒6b被第一夹持部8a与第二夹持部8b保持固定。便携式电子终端1被夹持并固定在第一夹持部8a与第二夹持部8b之间。棒6b的端部相对于侧面5a垂直地突出。即,在从上方观察表面2时,棒6b以向横向突出的方式安装。另外,同样地,棒6b的另一个端部也相对于侧面5b垂直地突出。即,在从上方观察表面2时,棒6b以同时向两侧的横向突出的方式安装。
更详细地说明利用夹持部8a与夹持部8b进行夹持的构造。图9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夹持部的分解立体图。夹持部8a与夹持部8b均由具有伸缩性的橡胶构成。使夹持部8a的承受部11a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抵接,将爪10a钩挂到表面2上。同样地,使夹持部8b的承受部11b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b抵接,将爪10b钩挂到表面2上。通过这样做,夹持部8a与夹持部8b临时安装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两侧面5a、5b的大致相向的位置。进而,将棒6b嵌入夹持部8a的狭缝12a,接着嵌入夹持部8b的狭缝12b。在图9中用点划线表示该嵌入位置。由于狭缝的宽度与棒6b的直径大致相同或比其略细,因此棒6b通过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的收缩而牢固地保持固定于夹持部8a以及夹持部8b。与此同时,由于夹持部8a与夹持部8b的间隔也固定,因此利用双方的夹持部牢固地夹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即,棒6b牢固地固定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
需要说明的是,爪10a以及爪10b略微带有锥形,以便安装于各种厚度的便携式电子终端,爪10a以及爪10b能够应对厚度8mm~11mm的便携式电子终端而夹持在它们上。在此,能够利用橡胶的伸缩性灵活地对多种尺寸进行可靠的固定。
通过这样做,安装有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即棒6b、夹持部8a以及夹持部8b的便携式电子终端1能够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相同地使用。即,能够在仅用右手握持的状态下自如地使用右手拇指,并且利用拇指进行输入的输入范围大。
并且,进一步而言,通过在侧面5b侧换成左手握持而左右对称地采用与右手相同的使用方法,在仅用左手握持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如地使用左手拇指,并且基于拇指的输入动作范围变大。具有能够在持续仅用右手操作而疲劳时,换成左手握持并仅用单手进一步继续进行操作的特点。
这里,由于棒6b是书写工具,可根据需要取下,方便记笔记等。
另外,棒6b也可以是按压显示部而进行输入的输入笔。在想要利用左手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并利用右手用输入笔进行输入的情况下,取下该输入笔,能够获得立刻使用它的便利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像这样无论右手还是左手都能够用一方的手进行操作,棒6b的全长需要是20cm以上的长度,该20cm以上是向右侧的横向延伸并稳定地夹于指缝的长度约4cm以上、向左侧的横向延伸并稳定地夹于指缝的长度4cm以上、以及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左右宽度约12cm以上之和。这样的长棒在普通的书写工具、普通的输入笔中是少有的种类。
需要说明的是,在仅用专门的单手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棒6b不需要像上述那样长。仅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左右宽度约12cm与约4cm相加后的长度就足够。若是16cm,对于普通的书写工具不是少有的长度。即,棒6b能够用铅笔等普通的书写工具替代。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夹持部8a以及夹持部8b全部由伸缩性的材料构成的例子,但夹持部8a以及夹持部8b不需要整体用伸缩性的材料构成。仅为了进行固定而具有夹住功能的部位、或者仅保持固定棒6b的部位是伸缩性的材料就足够。
实施例4
参照图10与图11,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部的立体图。便携式电子终端1本身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保持器具由夹持部8c、8d、8e、8f、板材13以及棒6c构成。即,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四个用于夹住便携式电子终端的夹持部。夹持部8c是金属制,由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接触的爪10c、与侧面接触的承受部11c、以及背面所接触的底部14c构成。其他三个夹持部也相同,夹持部8d是金属制,由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接触的爪10d、与侧面接触的承受部11d、以及背面所接触的底部14d构成,同样地,夹持部8e是金属制,由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接触的爪10e、与侧面接触的承受部11e、以及背面所接触的底部14e构成,同样地,夹持部8f是金属制,由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接触的爪10f、与侧面接触的承受部11f、以及背面所接触的底部14f构成。这四个夹持部以各底部14c、14d、14e、14f固定于一张大致四边形的伸缩性的板材13的四角。板材13具体而言是薄橡胶板。另外,在各底部14c、14d、14e、14f的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接触的部分涂敷有聚氨基甲酸乙酯凝胶的粘结材料。
图1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在图11中,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板材13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抵接,夹持部8c与夹持部8d夹住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此外,夹持部8e与夹持部8f夹住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b。由于夹持部8c与夹持部8e的间隔设计为比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横宽略短的尺寸,因此,夹持部8c、夹持部8e以及板材13在具有伸缩性的板材13的收缩力的作用下不会脱离便携式电子终端1。由于对于夹持部8d与夹持部8f也进行相同的尺寸设计,因此夹持部8d、夹持部8f以及板材13不会脱离便携式电子终端1。
从侧面5a侧将棒6c的大致一半在夹持部8c与夹持部8d的中间插入该板材13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之间。于是,棒6c通过板材13的收缩力被按压并固定在背面4,剩余的半部分相对于侧面5a垂直,即,在从上方观察表面2时,棒6c以向侧面5a即横向突出的方式安装。将该棒6c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的指缝,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与位于背面4的板材13抵接时,板材13的与手指抵接的位置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紧贴,因此能够牢固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另外,在向棒6c施加预想以上的强力时,板材13与棒6c一起从背面4上浮,在该应力的作用下夹持部8c与夹持部8d要向靠近的方向偏移,但由于涂敷于夹持部8c的底部14c与夹持部8d的底部14d的粘结材料与背面4粘结,因此夹持部8c与夹持部8d不会偏移,作为其结果,棒6c继续稳定地保持被固定的状态。
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提高拇指的活动的自由度,扩大拇指触及的范围,向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输入变得简单且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左手一边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一边进行输入的情况下,从侧面5b侧将棒6c的大致一半从夹持部8e与夹持部8f的中间插入该板材13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之间。于是,棒6c通过具有伸缩性的板材13的收缩力被按压并固定在背面4,剩余的半部分相对于侧面5a垂直,即,在从上方观察表面2时,棒6c以向侧面5a即横向突出的方式安装。通过根据上述那样使用,即便是左手也能够获得与右手操作相同的便利性。
实施例5
参照图12与图13,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在图12以及图13中,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便携式电子终端1本身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保持器具由夹持部8c、8d、8e、8f、板材13以及棒6c构成。第五实施方式的夹持部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夹持部完全相同,并且,完全相同地装配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即,图10中说明的夹持部与具有伸缩性的板材抵接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夹持部8c与夹持部8d夹住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此外,夹持部8e与夹持部8f夹住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b。第五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棒6c的插入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差90度的方向将棒6c插入便携式电子终端1与板材13之间。即,向与侧面5a和侧面5b均成90度的角度的侧面5c插入棒6c的大致一半。于是,棒6c通过具有伸缩性的板材13的收缩力被按压并固定在背面4,剩余的半部分相对于侧面5c垂直,即在从上方观察表面2时,棒6c以向侧面5c即横向突出的方式安装。
图1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表面的立体图。棒6c被中指33与无名指34的指缝38b夹住。棒6c在附图中由手30的背侧的虚线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手30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长边方向的握持方法。在这样进行保持时,也能够与通过第二实施方式说明的保持相同地使拇指增加自由度,能够按压显示部3的大范围而进行输入。但是,由于手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显示部3的长边方向上进行保持,因此,即便拇指的自由度增加,动作范围扩大,也仅能够按压所保持的下半部分的大致全部,拇指无法充分触及远处的上半部分的显示部3。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保持方向,在阅读电子书的情况等之下,由于能够轻松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并且能够迅速自如地进行向前翻页、向后翻页等操作,因此非常方便。由于不需要使用握力进行保持,因此能够享受放松的读书。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中,板材13使用具有伸缩性的构件,但即便取而代之地使夹持部8c、8d、8e、8f使用具有伸缩性的材料,也能得到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对于向便携式电子终端1安装保持器具时用于进行固定的收缩力,即便代替具有伸缩性的板材而使用具有伸缩性的夹持部,也能够通过该夹持部的伸长而将棒6c插入,同样能够通过夹持部的收缩力进行固定。此外,不需要板材13的整体是伸缩性材料。仅暂时伸长而进行固定的部分具有伸缩性就足够。夹持部8c、8d、8e、8f的伸缩性也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在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夹持部8c、8d、8e、8f与板材13不是单独的部件而形成为一体,作为保持器具也是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例如,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伸缩性树脂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棒6c的全长需要是9cm以上,该9cm以上是从侧面向侧方延伸并稳定地夹于指缝的长度约4cm以上、与用于利用板材13与背面4以足够的力进行固定的长度约5cm以上之和。普通的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全长为十几cm,因此足以满足该长度。即,通常广泛使用的书写工具能够用作本发明的棒6c的可能性高。
此外,在任一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均简易且轻量。便携式电子终端自身的重量轻,约为300g,由于保持器具是为了更轻松地进行保持的道具,因此原本就不允许是重物。对于这样的条件,在上述的任一实施例中,保持器具本身的结构均非常简单且轻量,因此能够实现保持器具的重量为约100g或100g以下的构件。由于是这种轻量化的保持器具,因此不会产生保持器具自身的重量所导致的不良情况,能够以较小的力可靠地进行保持,并且能够提高基于拇指的输入操作性。
实施例6
参照图20与图21,对第六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图20中,棒6d形成为四棱柱的形状,在其一侧面6ds埋入有薄圆柱形的钕磁铁60。在图21中,约1mm厚度的薄铁板61通过粘接材料粘贴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而进行粘接。图20所示的棒6d在使用时通过磁铁60的磁力粘接于该铁板61而固定在背面4上。棒6d的一个端部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向侧方突出约4cm。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棒6d能够通过克服磁力而施加剥离的力而取下。
这样构成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保持方法与前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未特别图示,即,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以使棒6d放入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的方式将手指沿着侧面5a插入,使食指32的指尖与中指33的指尖抵接于铁板61即背面4,从下方支承便携式电子终端1。食指32和中指33的指缝38a与棒6d抵接,能够利用杠杆原理支承并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即,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重心成为力点,或者在利用拇指31按压表面2时该位置成为力点,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尖成为支点,能够通过指缝38a成为作用点的杠杆的原理的力的相互平衡来稳定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
另外,若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将棒6d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强力剥离,则能够使磁铁60离开铁板61而取下。铁板61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也粘接在背面4。但是,在像这样薄铁板粘贴在背面的状态下也不会造成操作的阻碍,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收纳、携带行走中基本没有问题。在使用时和不使用时装卸的只是带有磁铁60的棒6d。
需要说明的是,磁铁60使用了钕磁铁,但在过于强力而难以取下等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普通的铁素体磁铁、将磁铁粉糅入而成的橡胶磁铁。另外,对于向背面4粘接的方法,也可以代替铁板与磁铁而使用粘结材料。或者,也可以在背面设置螺纹孔,对棒进行螺纹固定,也可以在背面设置键槽,通过向键槽嵌入棒的一部分而进行固定。在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因杠杆原理而施加于指缝38a的力的反作用力施加于棒6d。该反作用力成为要将棒6d从背面4垂直地剥离的力,但只要具有能够承受该力的向背面4粘接的粘接力,并且在不使用时能够将棒6d取下或收纳或折叠即可。
实施例7
参照图22与图23,对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夹持部8g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构成,在前端具有用于钩挂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的端部上的爪10g,在中央具有主要进行伸缩的部分的承受部11g与用于使棒通过的贯通孔62。棒6e通过该贯通孔62。棒6e形成为四棱柱形状,在其一侧面6es,在从其端部到大致中央的区域中粘贴有粘结部63a。图2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夹持部8g利用爪10g钩挂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的端部,承受部11g与侧面5a抵接,将通过夹持部8g的贯通孔62的棒6e的粘结部63a粘结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从而进行粘接。此时,由于爪10g与棒6e的间隔设计为,在未施加外力时比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厚度短,因此,若如上所述那样利用爪10g与棒6e夹住便携式电子终端1,则由橡胶构成的夹持部8g的承受部11g拉伸并伸长。想要复原的弹力成为利用爪10g与棒6e强力地夹紧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力,夹持部8g与棒6e通过便携式电子终端1被稳固地保持固定。即,虽然仅利用粘结部63a也已经将棒6e粘接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但通过钩挂在表面2的端部的爪部使其固定更加稳固。并且,棒6e的一端从侧面5a向横向突出。
用手保持此类结构的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方法与通过前述的各实施方式说明的方法相同。第七实施方式的优点是安装构造简单。即,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了固定棒而需要两个夹持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只要一个即可。并且,由夹持部的爪覆盖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的一部分所带来的烦恼也减少。另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为了固定棒而需要预先将铁板粘贴在背面,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这样的辅助部件。作为缺点,如果棒是圆形的圆柱状,则粘结部的粘接面积减少,使得粘接强度降低,因此难以将圆形的铅笔等用作棒。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若拆下爪10g,则承受部11g的收缩力也被释放,因此棒6e不再向夹持部保持固定。之后,若将棒6e的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突出的部分缓慢下压而施力,以使棒6e要离开背面4,则棒6e的粘结部63a缓慢地与背面分离,因此能够将夹持部8g与棒6e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取下。此时,对于粘结部63a,有时第二次使用的情况下的粘接力比第一次低。因此,作为粘结部63a的材料,优选采用通过进行水洗而粘结性恢复的粘结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酯类聚氨基甲酸乙酯聚合物、氨基甲酸乙酯类的粘结弹性体等。但是,如果不重视反复取下这一点,粘结材料的材质也可以是普通的粘接剂。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用于将棒6e向夹持部8g保持固定的构造,除了设置上述这样的贯通孔之外,也可以采用设置实施方式3所记载的狭缝来夹住棒6e的方法。
实施例8
参照图24,对第八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4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在图24中,圆柱状的棒6f的中央部在平板部64b与平板部64c之间被夹持在连结于平板部64b与平板部64c上的棒保持部65a而被大体固定。棒保持部65a的剖面形成为U字型。平板部64b、棒保持部65a以及平板部64c通过将原本是一张板的构件的中央弯折成剖面呈“U”字的槽而制成。将棒6f夹在该变形了的一张板的所述U字槽中。仅进行夹持,不利用粘接剂等进行粘接。在平板部64b上粘贴有粘结部63b,在平板部64c上粘贴有粘结部63c。粘结部63b与粘结部63c利用酯类聚氨基甲酸乙酯聚合物的粘结材料构成。粘结部63b与粘结部63c在空间上位于相同的平面上,棒6f的棱线6fr也位于该相同的平面上,即形成为共面。在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将该棒6f与平板部64b、64c装配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通过将平板部64b与平板部64c的各粘结部63b、63c粘接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由此,装入棒保持部65a的U字槽的棒6f在棱线6fr处被按压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并固定。并且,棒6f的一端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向侧方突出。
该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用手进行保持的保持方法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保持方法相同。图25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背面的立体图。棒6f抵接于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缝38。这里,食指32的指尖与平板部64b抵接,中指33的指尖与平板部64c抵接。由于杠杆原理的作为支点的力作用于这些手指的指尖上,因此利用该力将平板部64b与平板部64c按压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此时,由于同时将粘结部63b与粘结部63c按压在背面4,因此粘结力也增强,双方的平板部与棒6f更加牢固地附着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
第八实施方式的优点不是棒6利用粘接剂等固定,优点是由于棒6只是被棒保持部65a夹住而按压并固定在背面4,因此只要施加强力就能将棒6f从棒保持部65a拔出。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将棒6f拔出而取下。由于拔出后的平板部64b、平板部64c以及棒保持部65a基本上不增大体积,因此,即便在不使用时不勉强取下也不会对装入包等中携带造成大的阻碍。只要拆下棒6f即可。另外,若在平板部64b与平板部64c的表面使用摩擦大的材料,则由于食指32以及中指33的指尖抵接于此,因此成为防滑部,还具有即便在不使用棒6f地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情况下,也能减少便携式电子终端1从手上掉落的危险的优点。
另外,棒6f也能够使用铅笔等书写工具、输入笔。此外,相对于棒保持部65a的U字状,棒6f不必一定是圆柱。相对于棒保持部65a与背面4所成的空间,只要是机械器具方面的“配合”中所说的“间隙配合”到“过渡配合”的程度的配合度,则可以是任意剖面形状的棒。总之,通过棒不会容易地脱落的程度的松缓固定也能充分实现功能。
此外,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平板部64b、平板部64c以及棒保持部65a通过粘结而粘接,因此能够通过从端部缓慢地剥落而将它们从背面4取下。并且,在下次使用时,若再次将平板部64b、平板部64c以及棒保持部65a按压于背面4并放置一段时间,则它们与背面4再次粘接。并且,作为这样能够反复粘接的性质的粘结材料,适合采用硅凝胶、聚氨基甲酸乙酯弹性体。这些材料具有在粘结力逐渐降低了的情况下,通过进行水洗而粘结力恢复的优点。但是,由于该平板部64b、平板部64c以及棒保持部65a几乎不增大体积,因此也可以在不使用时保持安装状态。即,平板部64b、平板部64c的粘接中使用以半永久粘接为目的通常的粘接材料,在不使用时只要取下棒6f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结构中,代替食指32而使用中指33,代替中指33而使用无名指34进行保持,也能够进行相同的保持。为了避免繁琐的反复而省略说明。
图26示出从图25的箭头A方向观察将这样构成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握持在手中时的向视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以将棒6f放入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的方式沿着侧面5a插入手指,使食指32的指尖与平板部64b抵接,使中指33的指尖与平板部64c(未图示)抵接。由于平板部64b和平板部64c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接触,因此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尖间接地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抵接,从下方支承便携式电子终端1。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便携式电子终端1以表面2基本向上(天空)且背面4基本向下(地面)的状态使用,该实施方式也是根据其通常的使用而说明的。只要没有特别告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此时,若利用拇指31按压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位于表面2的显示部3(未图示)的靠近侧面5b一侧,则该被按压的位置成为力点51a,对便携式电子终端1施加向下的矢量力53a。(需要说明的是,图上的矢量箭头仅表示起点与方向。并不用线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以下也相同)。此时,食指32的指尖与中指33的指尖成为杠杆原理的支点50a,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力矩发挥作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要从手上掉落。然而,此时,承受相同力矩的棒6f的从侧面5a突出的部分与食指32和中指33之间的指缝38a抵接,该指缝38a成为作用点52a而挡住施加于指缝38a的向上的矢量力53b。如此一来,利用以拇指31的指尖作为力点、以拇指以外的指尖作为支点、以指缝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实现力的相互平衡,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会从手上落下。此时,在作为支点50a的指尖上施加有向下的矢量力53c。
即,利用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尖将平板部64b与平板部64c、甚至间接地将棒6f也按压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施加静摩擦力而进行固定。因此,即使不存在粘结部63b以及粘结部63c(未图示),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不会从平板部64b、平板部64c、棒6f滑落而从手上落下。
但是,在棒6f的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接触的长度极短的情况下,若利用拇指31按压表面2,则杠杆原理的支点不向食指32的前端移动,而是向棒6f的与背面4抵接的前端移动,成为在侧面5a的附近使棒6f从背面4剥离的方向的力。即,棒6f的固定不稳定。因此,该刚性的棒6f优选在尽可能长的情况下牢固地固定。
图2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与第八实施方式不同的向视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图27是使拇指31离开表面2且其他手指基本不施力的情况下的、从图25的箭头A方向观察时的向视图。在垂下的手指上承载便携式电子终端1。在这种情况下,可认为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自重作为矢量力53d施加于该设备的大致中心部分的力点51b。可知若不存在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则便携式电子终端1从手上滑落。
然而,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会从装配有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手上落下。以下说明其理由。对于施加于力点51b的力,食指32与中指33(未图示)的指尖成为支点50b,基于与通过图25说明的杠杆原理相同的机理,指缝38a成为作用点52b,矢量力53e施加于手。在食指的指尖也与图25中的说明相同地施加有矢量力53f。此时,由于不对各手指施力,因此,因上述各个力的应力而使得食指32的弯曲略微变笔直,形成食指32的第一关节55与第二关节56之间的指腹54侧按压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的形态。即,在此也施加有矢量力53g。对中指33的各位置也施加有相同的力。这些相对于未施力的手指的矢量力作为使手指的握持打开并绷直伸长的方向的力而发挥作用。但是,这里,由于在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缝38a夹有棒6f,因此无法进一步打开手指并伸长。因此,原样维持上述的矢量力,通过指尖、指腹、指缝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以及棒6f之间的相互按压的力所产生的静摩擦力,将便携式电子终端1保持为不从手上掉落。即,即便手指几乎不施力,也能够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使其不从手上掉落。
参照图28与图29,对第八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追加结构进行说明。图28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二立体图。与图24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厚度薄的塑料制的盖板66。
本来,若在不使用保持器具时带有粘结部63b与粘结部63c,则露出的粘结材料容易粘住周围的各种物体。或者,因附着灰尘而使得粘结力减弱。因此,优选遮挡粘结部63b、63c。出于此目的,盖板66覆盖粘结部63b、63c的表面。盖板的端部66a以能够向平板部64b的端部移动的状态连结成直线状。同样,盖板的端部66b以能够向平板部64c的端部移动的状态连结成直线状。在盖板66的与粘结部63b、63c接触的面上涂敷有硅酮的离型材料,以便容易剥离。
图29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三立体图。如图29所示,在使用保持器具的情况下,使盖板66以端部66a以及端部66b为中心180度旋转而打开,使粘结部63b、63c露出。在该状态下,向便携式电子终端1装配该保持器具。即,使粘结部63b、63c粘结于背面4(未图示)。于是,盖板66夹在背面4与棒6f之间而恰好与背面4接触,不会摇晃。
如上所述,作为追加结构,通过采用盖板66,能够防止不使用时的灰尘附着,在使用时也不会增大体积。一般而言,粘结物在不使用时带有覆盖体,但大部分覆盖体与粘结物分离而成为独立的物体,因此保管麻烦,也容易遗失。然而,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盖板与保持器具连结,因此也能够消除遗失的顾虑,如上所述,能够不增大体积地保管。
实施例9
参照图30,对第九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九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平板部64d与平板部64e分别通过粘结部63d与粘结部63e与背面4粘结而粘接。位于平板部64d与平板部64e之间且与平板部64d和平板部64e连结的棒保持部65b具有伸缩性,棒保持部65b将棒6g夹在其与背面4之间,利用其伸缩性的收缩力进行固定。棒6g的一端从侧面5a向侧方突出。棒6g是铅笔,笔尖9安装为插入到棒保持部65b与背面4的间隙并最终贯通。与平板部64d连结的夹持部8h具有爪10h与承受部11h。与平板部64e连结的夹持部8i具有爪10i与承受部11i。承受部11h与承受部11i具有伸缩性,沿着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略微伸长,其前端的爪10h与爪10i钩挂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的端部上。爪10h与爪10i通过承受部11h与承受部11i的想要收缩的力牢固地夹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
用手保持此类结构的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方法与通过前述的各实施方式说明的方法相同。第九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作为棒6g,能够使用各种书写工具、输入笔等。另外,在例如由食指与中指的指缝支承棒6g时,食指的指尖与中指的指尖分别与平板部64e以及平板部64d抵接,因此在利用杠杆原理保持时,该食指的指尖与中指的指尖施加使平板部64d与平板部64e按压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的力,与之相伴,具有棒6g也牢固地固定,粘结部63d与粘结部63e的粘接力也增强的优点。当然,在由中指与无名指的指缝支承棒6g的情况下,效果也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若在拔出棒6g之后,拆下爪10h以及爪10i,然后将爪10h、爪10i、承受部11h、承受部11i缓慢下压而以使其离开背面4的方式施力,则粘结部63d与粘结部63e缓慢地与背面分离,因此,该保持器具能够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完全取下。不过,由于该平板部与夹持部在安装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状态下也几乎不增大体积,因此即便在不使用时不勉强取下,也不会对放入包等进行携带造成大的阻碍。只要拆下棒6g即可。另外,若平板部64d以及64e的外侧表面使用摩擦大的材料,由于成为手的防滑部,因此在不使用棒6g地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也具有减少从手上掉落的危险的优点。
实施例10
参照图31以及图32,对第十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在图31中,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向侧方突出的棒具有平行的两根棒6h与棒6i。四棱柱的棒6h被位于平板部64f与平板部64g之间的剖面コ字型的棒保持部65c夹住。四棱柱的棒6i被位于平板部64g与平板部64h的接合部、即剖面コ字型的棒保持部65d夹住。平板部64f、棒保持部65c、平板部64g、棒保持部65d、平板部64h通过以在原本是一张板的构件上形成两个コ字剖面的槽的方式弯折而成。在平板部64f上粘贴有粘结部63f,在平板部64g上粘贴有粘结部63g,在平板部64h上粘贴有粘结部63h。并且,粘结部63f、粘结部63g、粘结部63h在空间上形成在相同平面上。此外,棒6h的一侧面和棒6i的一侧面也位于该空间的相同平面上。通过在这样的状态下将粘结部63f、63g、63h粘结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由此将平板部64f、64g、64h粘接在背面4,同时,棒6h以及棒6i通过被棒保持部65c以及棒保持部65d按压而固定在背面4。棒6h与棒6i以约2cm的间隔形成为平行,每一方的一端均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突出约4cm左右。
图32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背面的立体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使食指32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食指32的指尖与背面4上的平板部64f抵接。然后,以使棒6h位于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的方式,使中指33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中指33的指尖与背面4上的平板部64g抵接。此外,以使棒6i位于中指33与无名指34之间的方式,使无名指34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无名指34的指尖与背面4上的平板部64h抵接。小指35不需要位于指定的位置。若这样保持,棒6h与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缝38a抵接,棒6i与中指33和无名指34的指缝38b抵接。
在该保持状态下,若利用拇指31(未图示)按压显示部3(未图示),则通过以按压处作为力点、以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这三个手指的指尖作为支点、以指缝38a、38b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实现力的相互平衡,能够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从手上掉落。
该保持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力分散,施加于各指尖的力因指尖从两个变为三个而减少至三分之二,施加于各指缝的力因指缝从一个变为两个而减少至一半。杠杆原理的总力虽然不变,但施加于各个单点的力如上所述那样减少,由此因进行保持而对手指造成的压迫感或者手指的疲劳感减少。
图33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实施方式的向视图。图33是从图32的箭头B方向观察时的图。在前述的几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利用从箭头A方向、即从朝向前方侧观察在使用的人时的附图进行了说明。在图33中,将进行观察的方向从前述的角度变更90度,使用从箭头B方向、即从左侧方观察在使用的人时的附图多方面说明杠杆原理。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该附图中,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b成为附图的正面。用手进行保持的方法如通过图32说明那样。
这里,若利用拇指31按压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的前端侧的显示部3(未图示),则以此作为力点51c对便携式电子终端1施加矢量力53h。该力根据杠杆原理以与平板部64f抵接的食指32的指尖作为支点50c而传递至棒6h,作为以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缝38a(未图示)为作用点52c的矢量力53i被指缝38a阻挡。对成为支点50c的食指32的前端也施加向下的矢量力53k。这样一来,实现力的相互平衡,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会从手上掉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除了棒6h之外还有棒6i,因此施加于作用点即指缝38a的力作为矢量力53j向夹住棒6i的中指33与无名指34的指缝38b(未图示)分散。同样地,施加于作为支点的食指32的指尖的力也作为矢量力53m向与平板部64g抵接的中指33的指尖分散。这样一来,由于有两根棒,因此力被分散而感到压迫感的情况少,能够轻松地进行保持。如果没有这样的保持器具的棒,则在利用拇指31按压显示部3时,便携式电子终端1因没有阻止应力的作用点而向左(逆时针方向)旋转,从手上掉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不使用小指35。但是,即便是将所使用的每根手指各错开一根而使用小指35进行的保持的握持方法,也同样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即,有不使用食指32而利用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握持两根棒的方法。虽未图示,详细而言,使中指33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中指33的指尖与背面4上的平板部64f抵接。并且,以使棒6h位于中指33与无名指34之间的方式,使无名指34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无名指34的指尖与背面4上的平板部64g抵接。此外,以使棒6i位于无名指34与小指35之间的方式,使小指35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小指35的指尖与背面4上的平板部64h抵接。若这样进行保持,则棒6h抵接于中指33与无名指34的指缝38b,棒6i抵接于无名指34与小指35的指缝。
这样进行保持的情况的优点是,在原本自由度高的拇指31的基础上,食指32也能够非常自由地移动。这样自由的食指32不仅停留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也能够触摸表面2。由于能够利用拇指31与食指32这两根手指从显示部3进行输入,因此,能够进行利用两根手指以捏住的方式在画面上移动而进行图像缩小的缩距(pinch in)、相反地使两根手指扩大而进行图像放大的增距(pinch out)等复杂的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与背面粘接的两个棒作为构成要素的例子,但平行地突出的两根棒不限于粘接在背面。例如,对于拧入设置在侧面的螺纹孔而将根部固定的两根棒,本发明的所意图的结构、作用、效果也是相同的。另外,即便将一根长棒弯折成“U”字型使用,只要存在从侧面突出的两个棒状部分,也是相同的。
实施例11
参照图34、图35、图36,说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图34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宽度与厚度均为5mm的四棱柱的棒6j在其一侧面埋入有五个磁铁60。另外,在棒6j的一端的前端,圆柱形的手背抵接部67a在其中央部相对于棒6j大致垂直地接合。手背抵接部的全长约6cm,从棒6j的端部垂直地向左右侧方分别伸出约3cm。
图35示出将这样的棒6j固定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情况。图35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磁铁60通过磁力紧贴在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粘接的薄的铁板61上,由此固定棒6j。与手背抵接部67a接合的一侧的棒6j的端部从侧面5a向侧方突出。侧面5a与手背抵接部67a大致平行,其距离约2cm。保持这样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手的位置与前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相同。图36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向视图。从图35的箭头A方向观察利用右手握持有通过磁铁60的磁力固定有保持器具的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情况。以将棒6j放入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的方式将手指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插入,使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尖与背面4抵接。需要说明的是,通常的使用是以表面2大致向上(天空)且背面4大致向下(地面)的状态下的使用,该实施方式是以通常的使用为基础说明的。
这里,若不利用拇指31按压表面2,而是松开拇指31而使其离开表面2’则手整体略微向手背侧倾斜,手指的背部39抵接于与侧面5a大致平行的手背抵接部67a。通过手指的背部39按压手背抵接部67a,由此在该状态下实现力的均衡。此时,手指的背部39从手背抵接部67a承受的力是如果不存在手背抵接部67a则应由指缝38a承受的力。即,手背抵接部67a具有使施加于杠杆原理的作用点即指缝38a的力分散或者代替作用于指缝的功能。并且,即便是直接放开拇指的状态,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不会从手上掉落,而是稳定地保持。其原因在于,通过以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位于大致中央部的重心(未图示)作为力点、以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尖作为支点、以与手背抵接部67a抵接的手指的背部39和与棒6j抵接的指缝38a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实现力的相互平衡。这样一来,在使拇指31离开表面2时,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不会从手上掉落,而是保持于手。当然,在通过拇指31按压显示部3进行输入时,也是拇指31的指尖成为力点,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尖成为支点,与手背抵接部67a抵接的手指的背部39与指缝38a成为作用点而实现力的相互平衡,从而稳定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
通常,一般而言,在使用平板终端等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情况下,并非始终进行输入。经常只用眼睛观察显示部3(未图示)。若是一般的使用方法,仅注视显示部3的时间比进行输入的时间长。在观察该显示部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输入,拇指31不可以按压显示部。但是,通常而言,若将拇指31从表面2移开,则在拇指以外的手指未在背面从下方支承平板终端的重心、即大致正中央时,便携式电子终端1会从手上落下。为了防止落下,拇指31在不进行输入时也会按压表面2的边缘的无显示部3的极其窄的位置,必须在与按压背面4的拇指以外的手指之间牢靠地对便携式电子终端1施力并夹住。
相对于这类一般的握持方法,本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即便使拇指31离开,并且其他手指未从下方支承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正中央,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不会从手上掉落,而是保持在手上。并且,本发明的即便使拇指离开也不会掉落的优点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在先前说明的全部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即便使拇指离开,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不会从手上掉落。其原因与上述相同,是基于以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重心作为力点的杠杆原理,在不存在手背抵接部67a的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中,只不过是作用点仅是指缝38a(或者指缝38b),施加于指缝38a(或者指缝38b)的力相应地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手的与手背抵接部67a抵接的部分是位于手指的第二关节56与第三关节57之间的手指背侧。也能够采用与更靠近手腕的手掌背侧抵接的构造,这样也能够进行基于杠杆原理的保持,但需要使棒6j进一步增长,也需要大型的手背抵接部67a,保持器具自身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棒6j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突出的长度约为2cm。另一方面,在不存在手背抵接部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棒的长度较长,约为4cm。该不同之处是因承受力的部分不同而产生的。在不存在手背抵接部的简单的棒的情况下,仅利用指缝承受力。在针对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缝38a而详细观察此时使用的指缝的位置可知,承受力的指缝指的是从掌侧的手指的分界到手背侧的手指的第三关节之间的部分。该部分对于男性而言长度约为4cm,对于女性而言长度约为3cm。优选棒与该部分整体抵接。在棒较短而仅到达该指缝的中途的情况下,由于棒的前端嵌入指缝的一部分,因此会感到疼痛。即,能够不感到疼痛地保持的长度对于男性而言需要约4cm以上,对于女性而言需要约3cm以上。另一方面,在存在手背抵接部的本实施例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用上述指缝的整体承受棒。来自棒的力涉及手背抵接部,分散到指缝和手指的背部而施加于手指,但即便只用手指的背部承受力,作用效果也不变。不如说,手指的背部由于骨头也靠近表面,因此能够容易地阻挡力。这样,若主要以手指的背部承受力,则指缝基本不需要发挥功能,手指只要能够插入到侧面5a与手背抵接部67a之间即可。因此,为用于设置拇指以外的手指厚度的仅约2cm的间隔的棒即可,本实施例的棒的长度为2cm。
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若将棒6j强力地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剥掉,则通过磁力而粘接的磁铁60能够离开铁板61而取下。铁板61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也保持粘接在背面4的状态。但是,在薄铁板像这样粘在背面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阻碍,对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收纳、携带基本不造成问题。在使用时和不使用时装卸的只是带有磁铁60与手背抵接部67a的棒6j。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装卸保持器具,但本申请的保持器具不限于进行装卸的情况。例如,在不使用时,可以将棒压入便携式电子终端1中的收纳孔进行收纳,另外,例如也可以采用使棒在中途分割并仅使突出的部分旋转180度而折叠的构造。总之,只要棒以及手背抵接部具有在使用时阻挡作为作用点的力并维持其位置的刚性,本申请就能发挥功能。
实施例12
参照图37,对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四棱柱的粗细度均是约5mm的棒6k与棒6m以约2cm的间隔平行地排列,在它们的一端的前端,圆柱形的手背抵接部67b与各个棒大致垂直地接合固定。手背抵接部67b的全长约8cm,从棒6k向侧方伸出约3cm,从棒6m向侧方伸出约3cm。在棒6k的一侧面粘贴有粘结部63i。在棒6m的一侧面粘贴有粘结部63j。这些粘结部63i、63j利用其粘结力粘接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由此棒6k与棒6m固定在背面4。棒6i以及棒6j的接合有手背抵接部67b的一侧的端部从侧面5a向侧方突出。侧面5a与手背抵接部67b大致平行,其距离约2cm。
基于这样配置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保持方法与通过使用相同的两根棒的第十实施例说明的方法基本相同。使食指32(手指均未图示)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食指32的指尖与背面4抵接。并且,以使棒6k位于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的方式,使中指33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中指33的指尖与背面4抵接。此外,以使棒6m位于中指33与无名指34之间的方式,使无名指34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无名指34的指尖与背面4抵接。若这样进行保持,则棒6k与食指32和中指33的指缝38a抵接,棒6m与中指33和无名指34的指缝38b抵接,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的手指的背部39与手背抵接部67b抵接。
在该保持状态下,若利用拇指31(未图示)按压显示部3(未图示),则基于以按压处作为力点、以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这三个手指的指尖作为支点、以指缝38a、38b与手指的背部39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实现力的相互平衡,便携式电子终端1能够不从手上掉落,而是保持在手上。该保持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力分散,施加于各指尖的力因指尖从两个变为三个而减少至三分之二。施加于作为作用点的各指缝的力因指缝从一个变为两个并且由手指的背部39施加,而使得施加于各指缝的力大幅减少。杠杆原理的总力虽然不变,但施加于各单点的力如上所述那样减少,由此,因进行保持而对手指造成的压迫感或者手指的疲劳减少。
另外,即便使拇指31离开表面2,与通过第十一实施方式说明的机理相同,便携式电子终端也是稳定的,不会从手上掉落。并且,对各手指的部分施加的力大幅减少,由此因保持而对手指造成的压迫感或者手指的疲劳减少。由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在为电子书时等处于使用时间的绝大部分不进行输入的状态,因此,这样解放拇指并能够长时间轻松地保持是非常优选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相互平行的棒6k与棒6m的间隔约2cm,将一根手指插入到该棒之间的情况。但是,即便进一步扩大棒6k与棒6m的间隔,将更多的手指放入该棒之间,也能够进行相同的保持。例如,将棒6k与棒6m的间隔设为8cm。并且,向棒6k与棒6m之间一次性放入食指31、中指32、无名指33、小指34这四根手指进行保持也可以。即,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使所述的四根手指沿着侧面5a从棒6k、棒6m、手背抵接部67b之间触及背面4,使这四根手指的指尖与背面4抵接。这四根手指的手指的背部39与手背抵接部67b抵接。在该保持状态下,若利用拇指31按压显示部3(未图示),则基于以按压处作为力点、以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这四个手指的指尖作为支点、以四个手指的手指的背部39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实现力的相互平衡,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会从手上掉落,能够保持在手上。不需要指缝。若像这样保持多个手指,则能够可靠地进行保持。
实施例13
参照图38,对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7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实施方式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平板部64i的一面粘贴有粘结部63k。棒6p与棒6n从平板部64i的侧方以约2cm的间隔平行地延伸。棒6p与棒6n在空间上存在于与平板部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在该棒6n与棒6p的前端接合有手背抵接部67c。
这些平板部64i、棒6n、棒6p、手背抵接部67c原本由不锈钢的一张板制成,形成为连续的一体构造。将不锈钢的0.3mm厚的板冲裁成所期望的形状,之后通过将板弯圆成圆筒状而制成手背抵接部67c,棒6n与棒6p通过冲压成型而分别在中央制成冲压槽68a与冲压槽68b,由此难以将棒弯曲,形成为高刚性。并且,在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平板部64i的粘结部63k粘贴并粘接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棒6k以及棒6p的与手背抵接部67c接合的一侧的端部从5a向侧方突出3cm左右。侧面5a与手背抵接部67c大致平行,其距离约2cm。
基于这样配置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保持方法与通过第十二实施例的图37说明的方法相同。即,使食指32(手指均未图示)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食指32的指尖与平板部64i抵接。并且,以使棒6n位于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的方式,使中指33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中指33的指尖与平板部64i抵接。此外,以使棒6p位于中指33与无名指34之间的方式,使无名指34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未图示)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无名指34的指尖与平板部64i抵接。若这样进行保持,则棒6n与食指32和中指33的指缝38a抵接,棒6p与中指33和无名指34的指缝38b抵接,手背抵接部67c与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的手指的背部39抵接。
该保持状态下的保持所具有的优点与通过第十二实施方式说明的优点相同,施加于手指的各个单点的力减少,由此,因进行保持而对手指造成的压迫感或者手指的疲劳减少。
该实施方式的其他优点在于,能够利用一张平板制成保持器具的大部分要素。制作容易且低价。并且,通过增大粘结部63k的面积,保持器具牢固地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粘接并保持的可靠性增大。此外,在不使用保持器具而取下时,由于平板部64i略微挠曲,因此若保持器具缓慢地从背面4剥离,则从粘结部63k的端部逐渐施加剥离的应力,因此,还具有与剥离刚性体这样的物体相比,不施加力就能够比较简单地剥离的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方式中的棒6n与棒6p通过在原本为板状的构件上设置剖面“ㄑ”字的槽而成。这样,对于本申请的“棒”,只要宽度约为1cm以下以便夹在指缝中,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方突出的突出量是手指的宽度可放入的长度2cm左右,具有承受基于杠杆原理而均衡的力且不会弯曲的刚性,则其能够作为“棒”发挥功能,并不限制剖面的形状或剖面是否中空等,也不限制与其他部分的连结状态。
实施例14
一并参照图39与图40,对第十四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9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表面的立体图。图40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以覆盖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侧面5a等四个侧面、表面2的端部2a的方式,安装有具有伸缩性的罩体70a。在罩体70a的覆盖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的一部分设置有切口部69。即,切口部69的部分不存在罩体。棒6r的一端通过该切口部沿着背面4向便携式电子终端1与罩体70a之间插入约8cm,棒6r的另一端从侧面5a向侧方突出约4cm。罩体70a通常与背面4紧密接触,但由于是伸缩性的材料,因此能够通过使罩体70a伸展而插入棒6r,另外,在插入后,通过收缩力将棒6r牢固地固定在罩体70a与背面4之间。
在使用的情况下,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使该棒6r位于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的指缝的位置,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与位于背面4的罩体70a的外侧面抵接。罩体70a与指尖抵接的位置被按压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且该位置是棒6r的附近,故而因其应力而使得棒6r的固定更加稳固。
这里,若使切口部69扩宽,则能够选择各种棒6r的插入位置,因此便利性增加。另外,也能够在插入有棒6r的状态下使位置滑动,因此能够进行拇指输入的显示部3的范围扩大。
此外,即便棒6r不是专用的,也能够将普通的十几厘米长度的大部分书写工具用作棒6r。
需要说明的是,罩体70a需要形成为,即便在插入棒6r时被其力拉动,也不会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脱落。并且,罩体不仅要覆盖背面4与侧面,还必须要到达表面的端部2a而钩挂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上,或者夹住便携式电子终端1。
实施例15
由于平板型的便携式电子终端能够随身携带至任何地方,并能够单手保持,因此不仅在桌子上使用,在家里也经常在沙发、床上以躺卧方式进行操作。在向上躺着进行操作时,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向上(天),表面向下(地)。要以这种仰视的方向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由于重力的关系自然必须支承朝下的表面侧。然而,表面侧的除了微小的周边部之外的大部分多是兼具输入功能的显示部。若接触该显示部,则会意外地进行输入,无法支承显示部。因此,必须将手指勉强搭在表面的周边部分进行保持。这样,在使显示部向下,将手指勉强搭在表面的最靠周边部并用单手握持的情况下,非常难以用该握持的手的手指进行输入。虽然,如果是宽度为7cm左右以下的小的便携式电话,有时可以利用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手掌握住便携式电话,利用拇指按压显示部。然而,由于便携式电话以外的平板型便携式电子终端基本上宽度为10cm以上,因此完全无法一边用单手保持一边进行输入。
图41~图44示出与这样的仰视方向相关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进行说明。图41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两根高刚性的棒6s、6t以约2cm的间隔形成为平行。这两根棒6s、6t在其端部与高刚性的手背抵接部67d接合。并且,这两根棒6s、6t的与手背抵接部接合的根部设置有上下加宽的伸出部72。在棒6t上利用两个捆扎部73捆绑有L字型的手掌抵接部71a。手背抵接部71a具有与棒6t捆扎的部分和与其成直角地弯曲的部分,在其前端具有球体状的部分。
图42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背面的立体图。图42是将图41的保持器具安装于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的图。便携式电子终端1收纳于覆盖其背面4和侧面5a等侧面的罩体70b。两根棒6s、6t通过罩体70b的四个立起贯通部74而连接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这四个立起贯通部74通过将罩体70b的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相当部抵接的一部分切掉而制成。在像这样使棒6s、6t贯通的情况下,立起贯通部74立起而使棒通过孔并固定,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即,不使棒6s、棒6t贯通的情况下收纳在收纳空洞75中,不造成携带时的阻碍。棒6s与棒6t从侧面5a向侧方突出。手背抵接部67d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平行,且间隔约为2cm。弯曲成L字型的手背抵接部71a的球体状的前端从侧面5a向表面2(未图示)方向突出约5cm。
图43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表面的立体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附图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使食指32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食指32的指尖经由罩体70b与背面4抵接。并且,以使棒6s位于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的方式,使中指33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中指33的指尖经由罩体70b与背面4抵接。此外,以使棒6t位于中指33与无名指34之间的方式,使无名指34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侧沿着侧面5a触及背面4,使无名指34的指尖经由罩体70b与背面4抵接。若像这样握持并使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向下(向地面),则手背抵接部67d与手指的背部39抵接,手掌抵接部71a的前端的球体状的部分与手掌36抵接。在该状态下,便携式电子终端1是稳定的,不会从手上掉落。
以下说明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会从手上掉落的理由。图44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五实施方式的向视图。该图是从图43的箭头A方向观察时的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附图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便携式电子终端1以表面2向下的方式收纳于罩体70b。在该状态下,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自重施加于其重心,施加想要向地上掉落的矢量力53p。该力从便携式电子终端1传递至罩体70b,传递至贯通立起贯通部74的棒6s、棒6t和手掌抵接部71a。棒6s与棒6t与手背抵接部67d接合,手背抵接部与手指的背部39抵接。因此,前述的矢量力53p作为其应力而成为按压手指的背部39的矢量力53s。另一方面,具有高刚性的手掌抵接部71a弯曲成L字型,其前端的球体与手掌36抵接。前述的矢量力53p作为其应力而成为手掌抵接部71a的前端的球体按压手掌36的矢量力53r。此时,若对手施力来保持手的形状,从而阻止这些矢量力,则力相互平衡,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会从手上掉落。
改变观点对此进行说明,便携式电子终端1想要落下的矢量力53p形成以手的背部39与手背抵接部67d的接点作为支点(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该力矩传递至手掌抵接部71a的前端的球体,但手掌36阻挡该力矩,便携式电子终端1静止而不会掉落。另外,从更不同的观点来看,便携式电子终端1想要掉落的矢量力53p形成以手掌抵接部71a的前端的球体与手掌36的接点作为支点(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力矩,该力矩传递至手背抵接部67d,但手的背部39阻挡该力矩,便携式电子终端1静止而不会掉落。便携式电子终端1不会因以上这样的应力关系而从手上掉落。
另外,根据该应力关系,由于没有对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的指尖施加与保持相关的应力,因此,即便使这些手指的指尖离开背面4(的表面的罩体70b),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不会从手上掉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是棒6s与棒6t这两根,但根据以上说明可知,即便是一根棒,同样能够支承便携式电子终端1,使其不从手上掉落。对于三根以上的棒也相同。总之,从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的主要功能是,将手背抵接部67d与侧面5a以一定的距离平行地固定,只要具备该功能,便携式电子终端1就不会从手上掉落。另外,关于棒与各手指的关系,也没有某个棒必须与某个手指邻接这样的条件。例如,即便与本实施例相同而采用两根棒,在该棒彼此的间隔大的情况下,即便在该棒与棒之间放入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全部四根手指,利用这四根手指的背部39支承手背抵接部67d,也同样能够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使其不从手上掉落。
在该保持状态下,未对拇指31施加任何与保持相关的力。由于手掌抵接部71a的球体也与手掌36的中央抵接,因此未对拇指31的根部的鼓出部即拇指球施加任何力。即,拇指31能够自由地移动。因此,能够自由地按压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位于表面2的显示部3(未图示)而进行输入。即,能够一边用单手保持向下的便携式电子终端1一边用该单手进行输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棒6s与棒6t除了固定手背抵接部67d的功能之外还有其他附加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棒6s与棒6t的伸出部72与食指32和中指33的指缝38a、中指33和无名指34的指缝38b抵接。由此,能够防止与手的背部39抵接的手背抵接部67d偏移,能够更稳定地进行保持。特别是,在为了使拇指31更远地握持而使手大幅歪斜的情况下,与此相伴,食指32、中指33等指尖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上抵接的手指在背面4上倾斜。因此,存在打滑而使得保持不稳定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存在设置于棒6s与棒6t的伸出部72,因此这些手指的侧面与该伸出部分72抵接,稳定地进行保持。
如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仰视且用单手握持并用其拇指进行输入,但在想要用拇指31在大范围内输入时,手掌抵接部71a的前端的球体必须始终与手掌抵接,因此手掌抵接部71a成为障碍,输入范围受限。有进一步扩大基于该拇指31的输入范围的方法。接下来对此进行说明。
图45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与第十五实施方式不同的向视图。图45是从图43的箭头B方向观察时的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图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在想要向显示部3(未图示)的下端侧、即靠近侧面5d的部分输入的情况下,若手掌抵接部71a的球体相对于表面2成直角突出,则手掌抵接部71a成为阻碍,拇指31的指尖不会到达下端侧的表面2。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与L字型的手掌抵接部71a的棒6t接触且被捆扎部73(被立起贯通部74遮挡)捆扎的部分以捆扎部73作为轴承,在捆扎中旋转。通过旋转,手掌抵接部71a的前端的球体在与表面2垂直且包括侧面5a的平面空间中以圆轨道回旋。若前端的球体以顺时针方向的圆轨道向侧面5d侧如箭头C那样回旋移动,则手掌36也能够与之对应地移动,拇指31的指尖到达下端侧的表面2,能够进行输入。即,能够不使便携式电子终端1落下地进行下端侧的输入。
同样,接下来在想要向显示部3(未图示)的作为相反侧的上端侧、即靠近侧面5c的部分进行输入的情况下,若手掌抵接部71a的球体从表面2成直角突出,则在想要使拇指31到达上端侧的表面2时,手掌抵接部71a的球体脱离手掌36,便携式电子终端1落下。图46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与第十五实施方式不同的向视图。与图45相同,图46是从图43的箭头B方向观察时的图。在附图中,与在先的附图共用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如前述相同,L字型的手掌抵接部的棒6t与被捆扎部73(被立起贯通部74遮挡)捆扎的部分在捆扎中旋转,若与此相应地,背面前端的球体以逆时针方向的圆轨道向侧面5c侧如箭头D那样回旋移动,则在使手掌抵接部71a附于手掌36的状态下,拇指31的指尖到达靠近侧面5c的上端侧的表面2,能够进行输入。即,能够不使便携式电子终端1落下地进行上端侧的输入。通过以上这样做,若手掌抵接部71a的前端部分的球体回旋,能够利用拇指31大范围地进行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若过于轻松而容易地回旋,则通过手掌36进行的支承变得不稳定,因此优选调节基于捆扎部73的紧固力而使其具有适当大小的静摩擦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将L字型的刚性体用作手掌抵接部71a并使其回旋的方法,手掌抵接部不限定于L字型。总之,手掌抵接部的必要条件是从侧面5a向表面2侧突出并暂时固定。另外,使手掌抵接部71a回旋的手段也不限于使L字型的刚性体回旋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图46说明的情况与图45的情况相同,在为了使拇指31更远地握持而需要使手大幅歪斜的情况下,与此相伴,食指32、中指33等指尖与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上抵接的手指在背面4上倾斜。因此,可能打滑而导致保持变得不稳定。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存在设置于棒6s与棒6t的伸出部72,因此这些手指的侧面与该伸出部72抵接,稳定地进行保持。
该伸出部72在使便携式电子终端1斜向地倾斜而进行握持时也是有用的。若使便携式电子终端1斜向倾斜,则进行握持的手指的位置因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重量所产生的应力而逐渐偏移。通过伸出部72与手指的侧面抵接而限制这样的偏移,即便斜向握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能够稳定地进行保持。
实施例16
图47示出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表面的立体图。平均厚度约1mm的罩体70c紧密地覆盖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未图示)HE侧面从而在罩体70c内收纳便携式电子终端1。在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侧面5a上的罩体70c上,带状的手持带82在其两端利用带扣76与扣环77粘接固定于罩体70c,从而间接地与侧面5a连结。手持带82的长度能够根据进行握持的人的手指的粗细度进行调整,使插入到扣环77的长度增长或缩短。为此,设置一节一节的凹口78,能够利用带扣79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另外,在不使用便携式电子终端1时,能够将手持带82的前端最大限度拉入扣环77中,使手持带82大致沿着侧面5a,使手持带82不成为携带的阻碍。
具有高刚性的手掌抵接部71b隔着间隔件81通过轴部80安装在侧面5a上的罩体70c的端部。该手掌抵接部71b在施加某种程度以上的力时能够以轴部80为中心而旋转。手掌抵接部71b的前端的回旋轨道是如下的圆轨道:其中心位于侧面5a上的轴部,且包含在与表面2大致垂直且包括侧面5a的平面内。在使用时,使手掌抵接部71b旋转,如附图那样以向表面2方向突出的方式使用。在不使用时,使手掌抵接部71b旋转而使其沿着侧面5a,能够不发生体积增大地收纳。轴部80设计为具有适当的摩擦力,以使得轴部80不容易地旋转,并且以某种程度以上的力而进行旋转。间隔件81也与手掌抵接部71b具有摩擦力,在较小的力的情况下手掌抵接部71b不旋转。
图48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的第十六实施方式的使用时的表面的立体图。使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表面2朝下(地面),使食指32从表面2侧沿着侧面5a抵接。然后,将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从表面2侧插入到手持带82与侧面5a之间的空间。若这样保持,则手持带82与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的手指的背部39抵接,手掌抵接部71b的前端部分与手掌36抵接。在该状态下,便携式电子终端1是稳定的,不会从手上掉落。此时,手持带82的与手的背部39抵接的部分与覆盖侧面5a的罩体70c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约2cm。不会从手上掉落的理由与通过实施方式15说明的理由相同。即,由要掉落的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重量所产生的应力作为旋转力矩传递至手掌抵接部71b的前端与手持带82,利用手掌36与手指的背部39阻挡各个力而使力平衡,因此便携式电子终端1是稳定的,不会落下。在像这样稳定保持的状态下,拇指31包括根部的拇指球在内完全不承受保持的应力,能够使拇指31自由地移动。因此,能够在表面2的显示部3的大范围内自由地按压进行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食指32、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的指尖与背面4(的表面的罩体70c)既可以抵接,也可以不抵接。通过手指的背部39与手掌36进行保持。但是,在使指尖与背面4抵接的情况下,晃动减少,保持变稳定。
另外,若使便携式电子终端1斜向地倾斜,则因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重量所产生的应力而使得进行握持的手指的位置逐渐偏移,保持有时变得不稳定。对于这样的偏移,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食指32与中指33之间存在手持带82的一部分,因此在发生偏移时,通过手持带82与手指的侧面抵接来限制偏移,即便斜向握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也能够稳定地进行保持。并且,由于食指32与中指33的指缝38a与手持带82抵接,因此支承与落下相关的应力的一部分,进一步使保持变稳定。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进行保持的情况下,食指32的背部不与手持带82抵接,不支承应力,因此除了原本自由度高的拇指31之外,食指32也能够自由地移动。这样的自由的食指32不仅可以触摸便携式电子终端1的背面4,还能够使指尖绕到表面2侧来触摸显示部3。由于能够利用拇指31与食指32这两根手指从显示部3进行输入,因此,能够进行利用两根手指以捏住的方式在画面上移动而进行图像缩小的缩距、相反地以使两根手指扩大的方式进行图像放大的增距等复杂的输入。
需要说明的是,食指32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只要手持带82具有充分的长度余量,也可以采用将食指32与中指33、无名指34、小指35一起从表面2侧插入到被手持带82与侧面5a包围的空间,并使这四根手指的指尖与罩体70c的背面部分抵接的握持方法。在该情况下,若以使这些手指与所述空间紧密相适的方式将手持带82的端部向扣环77中拉入,利用带扣79固定凹口78,则由于手持带采用基本不会伸长的材质,因此这四根手指被牢固地固定,能够稳定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1。并且,即便使便携式电子终端1倾斜,手指也不会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掌抵接部71b安装于侧面5a上的罩体70c的端部,但不限于该位置。只要前端能够固定为与手掌39抵接,可以安装在侧面5a的任意位置。也可以安装在手持带82的两端的安装位置之间。
如上,在本发明中,能够利用简单的机构,以单手且不使用其拇指地保持某种程度以上大小的平板型便携式电子终端。由于拇指变得自由,因此容易进行输入。并且,不局限于表面朝上的情况,在表面朝下的情况下,通过另外添加简单的机构,同样能够以单手不使用拇指地进行保持,容易进行拇指的输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利用简单的机构可靠地保持便携式电子终端,并且能够增加拇指的操作自由度,扩大动作范围,能够提高基于拇指的输入操作性,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便携式电子终端
2  表面
3  显示部
4  背面
5a、5b、5c、5d  侧面
6  (6注脚)  棒
7  收纳部
8  (8注脚)  夹持部
9  笔尖
10  (10注脚)  爪
11  (11注脚)  承受部
12a、12b  狭缝
13  板材
14c、14d、14e、14f  底部
21  环
22  底座
23  环承受部
24  孔
30  手
31  拇指
32  食指
33  中指
34  无名指
35  小指
36  手掌
38a、38b、38c  指缝
40  控制器
41  操作按钮
42  连接线
43  把手
50a、50b、50c  支点
51a、51b、51c  力点
52a、52b、5    作用点
53  (53注脚)     矢量力
54  指腹
55  第一关节
56  第二关节
57  第三关节
60  磁铁
61  铁板
62  贯通孔
63  (63注脚)  粘结部
64  (64注脚)  平板部
65  (65注脚)  棒保持部
66  盖板
67a、67b、67c、67d  手背抵接部
68a、68b  冲压槽
69  切口部
70a、70b、70c  罩体
71a、71b  手掌抵接部
72  伸出部
73  捆扎部
74  立起贯通部
75  收纳空洞
76  带扣
77  扣环
78  凹口
79  按钮
80  轴部
81  间隔件
82  手持带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具有安装于便携式电子终端上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棒的一端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且突出得比下述长度长,该长度是从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手掌侧的手指分界到手背侧的所述手指的第三关节之间的长度,一边利用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从所述表面侧支承所述棒,一边使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抵接,利用以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尖作为支点且以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保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使所述拇指与所述显示部抵接而进行输入,在使用时,能够利用所述拇指在大范围内进行输入,在不使用时,所述棒能够向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收纳或者装卸或者折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以及所述棒,所述棒保持固定于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上,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夹持并固定便携式电子终端,所述棒的端部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夹持部是伸缩性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是输入笔或者书写工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四个夹持部、大致四边形的板材以及所述棒,所述四个夹持部固定于所述板材的四角,利用各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插入并固定在所述板材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之间的所述棒的至少一端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板材是伸缩性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夹持部是伸缩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是输入笔或者书写工具。
9.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
10.(修改后)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保持方法,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且突出得比下述长度长的棒,该长度是从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手掌侧的手指分界到手背侧的所述手指的第三关节之间的长度,该便携式电子终端为平板状且呈大致四边形,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在不使用时,所述棒能够向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收纳或者装卸或者折叠,在使用时,使所述棒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侧面向侧方突出,一边利用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从所述表面侧支承所述棒,一边使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背面抵接,利用以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尖作为支点且以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保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使所述拇指与所述显示部抵接而进行输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在使用时,所述棒的一侧面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夹持部,该夹持部具有钩挂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端部上的爪部,在所述夹持部保持固定所述棒。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两个平板部,其粘接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棒保持部,其在所述两个平板部之间与所述两个平板部连结;以及所述棒,其通过所述棒保持部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背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夹持部,该夹持部具有钩挂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端部上的爪部,在所述夹持部上连结有所述平板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平行的两根所述棒,两根所述棒分别与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抵接而被保持。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罩体,该罩体覆盖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背面、所述侧面和所述表面端部,在所述罩体的所述侧面的一部分设置有切口部,所述棒的一端从所述切口部沿着所述背面插入到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与所述罩体之间,所述棒的另一端从所述侧面向侧方突出。
17.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手背抵接部,该手背抵接部与所述棒接合且与所述侧面大致平行,且该手背抵接部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指的背部抵接,使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抵接而使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背部与手背抵接部抵接并保持,使所述拇指与所述显示部抵接而进行输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与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抵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与所述手背抵接部成为连续的一体构造。
20.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中,具有与所述棒接合且与所述侧面大致平行的手背抵接部,使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抵接而使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背部与手背抵接部抵接并保持,使所述拇指与所述显示部抵接而进行输入。
21.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手背抵接部,该手背抵接部与所述棒接合且与所述侧面大致平行,且该手背抵接部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指的背部抵接,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手掌抵接部,该手掌抵接部从所述侧面向表面方向突出,在使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表面向下时,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掌抵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与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抵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手掌抵接部的与所述手掌抵接的前端部分在与所述表面大致垂直的平面上回旋。
24.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中,具有与所述棒接合且与所述侧面大致平行的手背抵接部,且具有从所述侧面向表面方向突出的手掌抵接部,使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表面向下,使所述手背抵接部与拇指以外的手指的背部抵接,使所述手掌抵接部与手掌抵接,从而保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
25.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具有手持带,该手持带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连结,且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指的背部抵接,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手掌抵接部,该手掌抵接部从所述侧面向表面方向突出,在使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表面向下时,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掌抵接。
26.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其具有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连结的手持带,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中,具有从所述侧面向表面方向突出的手掌抵接部,使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表面向下,使拇指以外的手指通过所述手持带,使该手指的背部与所述手持带抵接,使手掌与所述手的手掌抵接部抵接,从而保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

Claims (26)

1.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具有安装于便携式电子终端上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棒的一端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4cm以上,一边利用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从所述表面侧支承所述棒,一边使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抵接,利用以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尖作为支点且以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保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使所述拇指与所述显示部抵接而进行输入,在使用时,能够利用所述拇指在大范围内进行输入,在不使用时,所述棒能够向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收纳或者装卸或者折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以及所述棒,所述棒保持固定于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上,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夹持并固定便携式电子终端,所述棒的端部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夹持部是伸缩性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是输入笔或者书写工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四个夹持部、大致四边形的板材以及所述棒,所述四个夹持部固定于所述板材的四角,利用各所述夹持部夹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插入并固定在所述板材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之间的所述棒的至少一端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板材是伸缩性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夹持部是伸缩性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是输入笔或者书写工具。
9.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
10.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保持方法,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4cm以上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为平板状且呈大致四边形,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在不使用时,所述棒能够向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收纳或者装卸或者折叠,在使用时,使所述棒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侧面向侧方突出,一边利用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从所述表面侧支承所述棒,一边使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背面抵接,利用以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尖作为支点且以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作为作用点的杠杆原理保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使所述拇指与所述显示部抵接而进行输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在使用时,所述棒的一侧面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夹持部,该夹持部具有钩挂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端部上的爪部,在所述夹持部保持固定所述棒。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两个平板部,其粘接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棒保持部,其在所述两个平板部之间与所述两个平板部连结;以及所述棒,其通过所述棒保持部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背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夹持部,该夹持部具有钩挂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表面端部上的爪部,在所述夹持部上连结有所述平板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平行的两根所述棒,两根所述棒分别与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抵接而被保持。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罩体,该罩体覆盖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背面、所述侧面和所述表面端部,在所述罩体的所述侧面的一部分设置有切口部,所述棒的一端从所述切口部沿着所述背面插入到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与所述罩体之间,所述棒的另一端从所述侧面向侧方突出。
17.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手背抵接部,该手背抵接部与所述棒接合且与所述侧面大致平行,且该手背抵接部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指的背部抵接,使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抵接而使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背部与手背抵接部抵接并保持,使所述拇指与所述显示部抵接而进行输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与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抵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与所述手背抵接部成为连续的一体构造。
20.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中,具有与所述棒接合且与所述侧面大致平行的手背抵接部,使拇指以外的手指与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背面抵接而使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背部与手背抵接部抵接并保持,使所述拇指与所述显示部抵接而进行输入。
21.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手背抵接部,该手背抵接部与所述棒接合且与所述侧面大致平行,且该手背抵接部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指的背部抵接,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手掌抵接部,该手掌抵接部从所述侧面向表面方向突出,在使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表面向下时,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掌抵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棒与所述拇指以外的手指的指缝抵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中,
所述手掌抵接部的与所述手掌抵接的前端部分在与所述表面大致垂直的平面上回旋。
24.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其具有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向侧方突出的棒,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中,具有与所述棒接合且与所述侧面大致平行的手背抵接部,且具有从所述侧面向表面方向突出的手掌抵接部,使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表面向下,使所述手背抵接部与拇指以外的手指的背部抵接,使所述手掌抵接部与手掌抵接,从而保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
25.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其具有手持带,该手持带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连结,且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指的背部抵接,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具有手掌抵接部,该手掌抵接部从所述侧面向表面方向突出,在使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表面向下时,与握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手的手掌抵接。
26.一种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其具有与便携式电子终端的侧面连结的手持带,该便携式电子终端呈大致四边形的平板状,具有:表面,在该表面上具有显示部,该显示部兼用作通过用手指按压而进行输入的输入部;背面,其位于所述表面的相反侧;以及侧面,其位于所述表面与所述背面之间,在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方法中,具有从所述侧面向表面方向突出的手掌抵接部,使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的所述表面向下,使拇指以外的手指通过所述手持带,使该手指的背部与所述手持带抵接,使手掌与所述手的手掌抵接部抵接,从而保持所述便携式电子终端。
CN201380071900.9A 2013-02-01 2013-11-05 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 Pending CN1049562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8028 2013-02-01
JP2013018028A JP5370600B1 (ja) 2013-02-01 2013-02-01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PCT/JP2013/079828 WO2014119077A1 (ja) 2013-02-01 2013-11-05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6286A true CN104956286A (zh) 2015-09-30

Family

ID=49954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1900.9A Pending CN104956286A (zh) 2013-02-01 2013-11-05 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45147B2 (zh)
JP (2) JP5370600B1 (zh)
CN (1) CN104956286A (zh)
WO (1) WO201411907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1030A (zh) * 2020-03-17 2020-06-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2166593A (zh) * 2018-10-09 2021-01-01 是枝阳斗子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外壳
CN112567717A (zh) * 2018-06-18 2021-03-26 阿克比动作学校株式会社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CN112743010A (zh) * 2019-10-31 2021-05-04 麦克赛尔泉株式会社 加工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65808B2 (en) * 2013-12-19 2022-10-11 Ambulant, Inc. Ergonomic case/accessory for a mobile device
CN104780242A (zh) * 2015-04-22 2015-07-15 付宾宾 一种手机
CN104821971A (zh) * 2015-04-24 2015-08-05 付宾宾 一种手机保护套
CN105468204B (zh) * 2016-02-04 2018-07-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TWM540304U (zh) * 2016-05-17 2017-04-21 Asustek Comp Inc 平板式電子裝置
US10236710B1 (en) * 2016-12-20 2019-03-19 Quirklogic, Inc. Stylus securing apparatus
USD823665S1 (en) * 2017-04-25 2018-07-24 Stolle Machinery Company, Llc Tool pack cover
JP2019004338A (ja) * 2017-06-15 2019-01-10 任天堂株式会社 ユーザ補助構造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携帯型装置
WO2019009885A1 (en) * 2017-07-04 2019-01-1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TACK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952623S1 (en) 2017-11-06 2022-05-24 Securegrip, Llc Phone case
US10561228B2 (en) 2018-03-16 2020-02-18 Securegrip, Llc Phone grip attachment
DE102018211418A1 (de) * 2018-05-28 2019-11-28 Frank Zastrow Vorrichtung zur Gefahrenabwehr
USD938949S1 (en) 2019-03-18 2021-12-21 Securegrip, Llc Phone attachment
USD974357S1 (en) * 2019-05-23 2023-01-0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pen
JP2022114116A (ja) * 2021-01-26 2022-08-05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指タッピング計測処理端末、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1630489B2 (en) * 2021-08-25 2023-04-1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omputing device with stylus reten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0690A (ja) * 1999-05-19 2000-11-30 Hisashi Sato 携帯情報器機の入力システム
JP2002152352A (ja) * 2000-11-13 2002-05-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携帯機器
US7984804B2 (en) * 2008-12-12 2011-07-26 Lebauer Ian F Portable protective container for electronic devices in conjunction with a multifunction pocket tool
CN201926959U (zh) * 2011-02-11 2011-08-10 黄沛霖 平板电脑防脱落结构
US8054613B2 (en) * 2008-07-11 2011-11-08 Wistron Neweb Corp. Supporting device and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2957U (ja) * 1991-07-19 1993-02-19 株式会社ワコム 携帯型情報処理装置
JPH1078829A (ja) * 1996-09-02 1998-03-24 Hitachi Ltd ポータブル情報端末機
US6625283B1 (en) 1999-05-19 2003-09-23 Hisashi Sato Single hand keypad system
US6909424B2 (en) * 1999-09-29 2005-06-21 Gateway Inc. Digital information appliance input device
JP3430122B2 (ja) * 2000-05-19 2003-07-28 エヌイーシー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携帯電子機器
JP3076806U (ja) * 2000-09-27 2001-04-20 榮 芦垣 携帯電話機
JP2002247169A (ja) * 2000-12-12 2002-08-30 Yoshinobu Nakai 携帯電話及び携帯電話ケース
JP2002344600A (ja) * 2001-05-16 2002-11-29 Tetsuo Murayama 携帯電話機
US7286803B2 (en) * 2002-10-21 2007-10-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alm-size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with finger-insertion hooking portion
TWI225611B (en) * 2002-12-10 2004-12-21 Quanta Comp Inc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US7138977B2 (en) * 2003-01-15 2006-11-21 Motorola, Inc. Proportional force input apparatus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US20070018948A1 (en) 2005-07-22 2007-01-25 Elaine Chen Apparatus for stabiliz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during data input and device control
JP2007053603A (ja) * 2005-08-18 2007-03-01 Kf Planning:Kk 携帯電話用指固定具
TWI294092B (en) * 2005-11-23 2008-03-01 High Tech Comp Corp Portable apparatus and stylus thereof
JP2008176563A (ja) * 2007-01-18 2008-07-31 Fujitsu Ltd 携帯情報端末
EP2244155B1 (en) * 2008-02-15 2018-10-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or
US8561862B2 (en) * 2008-05-15 2013-10-22 Jai Foggiato Personal securing apparatus for handheld devices
CN101649950B (zh) * 2008-08-13 2013-03-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支架
JP3150759U (ja) * 2008-12-17 2009-06-04 忠夫 宮裏 携帯電話器突き出し操作用具。
US8844098B2 (en) * 2010-08-19 2014-09-30 Michael Shayne KARMATZ Apparatus for gripping handheld devices
US8576563B2 (en) * 2010-09-28 2013-11-05 Rullingnet Corporation Limited Handle for a touch screen computing device
US8418629B2 (en) * 2011-02-28 2013-04-16 David Chen Yu Platform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screen
JP2012248580A (ja) * 2011-05-25 2012-12-13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携帯端末装置
JP2013003707A (ja) * 2011-06-14 2013-01-07 Nikon Corp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577429B2 (en) * 2011-08-23 2013-11-05 AirEast Mobile, Inc Mobile device accessory
US20130181098A1 (en) * 2012-01-12 2013-07-18 Chia-Ching Lin Portable supporting member
US20150011257A1 (en) * 2013-07-08 2015-01-08 Yen-Wei Hsu Smartphone Hand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0690A (ja) * 1999-05-19 2000-11-30 Hisashi Sato 携帯情報器機の入力システム
JP2002152352A (ja) * 2000-11-13 2002-05-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携帯機器
US8054613B2 (en) * 2008-07-11 2011-11-08 Wistron Neweb Corp. Supporting device and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7984804B2 (en) * 2008-12-12 2011-07-26 Lebauer Ian F Portable protective container for electronic devices in conjunction with a multifunction pocket tool
CN201926959U (zh) * 2011-02-11 2011-08-10 黄沛霖 平板电脑防脱落结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7717A (zh) * 2018-06-18 2021-03-26 阿克比动作学校株式会社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CN112567717B (zh) * 2018-06-18 2024-04-02 阿克比动作学校株式会社 终端保持件及终端收纳壳体
CN112166593A (zh) * 2018-10-09 2021-01-01 是枝阳斗子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外壳
CN112743010A (zh) * 2019-10-31 2021-05-04 麦克赛尔泉株式会社 加工工具
CN111261030A (zh) * 2020-03-17 2020-06-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51525A1 (en) 2015-12-10
WO2014119077A1 (ja) 2014-08-07
JP2014225047A (ja) 2014-12-04
JPWO2014119077A1 (ja) 2017-01-26
US9545147B2 (en) 2017-01-17
JP5370600B1 (ja) 2013-12-18
JP5915876B2 (ja)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6286A (zh) 便携式电子终端保持器具
US10782781B2 (en) Multipurpose computer mouse
ES2778088T3 (es) Controlador de juegos
US20120091312A1 (en) One-handed, back-based support for a hand-held object
WO2016002536A1 (ja)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EP1637981B1 (en) Strap equipped with pointing unit
US20110148915A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apable of control by reflecting grip of us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0277724B2 (en) Ergonomic accessory for smartphones and other hand-hel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20080297490A1 (en) Stylus for a touch-screen device
USD487896S1 (en) Finger tip stylus for small keyboard and touch-screen data input
US10447831B2 (en) Ergonomic accessory for smartphones and other hand-hel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20130219584A1 (en) Glove construction and kit for carrying outfitted electronic devices
KR20090087055A (ko) 인체공학적으로 구성가능한 게임 컨트롤러
US20080186277A1 (en) Computer Mouse with a Sliding Cover
JP2016111681A (ja)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KR200468451Y1 (ko) 휴대기기의 거치대 겸용 터치펜
US7304636B2 (en) Ergonomic mouse
CN103370670A (zh) 平板电脑保护套
CN108139793A (zh) 手指激活鼠标设备/开关设备
GB2442973A (en) Finger worn computer mouse with an optical sensor on a pivoting arm
CN204557377U (zh) 电子输入手套
US8482525B2 (en) Knee operated computer mouse
JP2002014767A (ja) マウス
CN209270799U (zh) 一种带有辅助键的游戏手柄
CN203561919U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