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5711B - 转向柱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5711B
CN104955711B CN201480006593.0A CN201480006593A CN104955711B CN 104955711 B CN104955711 B CN 104955711B CN 201480006593 A CN201480006593 A CN 201480006593A CN 104955711 B CN104955711 B CN 104955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ole
pair
steering
hanging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65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5711A (zh
Inventor
田中英治
今垣进
松田刚
矢尾博之
星野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55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5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5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57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转向柱装置设置有由固定托架支撑的悬吊机构,该悬吊机构经由可移动托架来悬吊可移动护罩,并且能够在二次碰撞时沿柱移动方向移动。所述悬吊机构包括悬吊螺栓,该悬吊螺栓插入到固定托架的第一板以及倾斜托架的第二板中并且旋拧到螺母中。板簧将第一板朝向第二板偏压,其中,板簧在悬吊螺栓的肩部靠着第二板的状态下插置在悬吊螺栓的头部与第二板之间。进一步地,第二板被夹紧在悬吊螺栓的肩部与螺母之间。

Description

转向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柱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转向柱装置中,车辆撞击另一车辆的一次碰撞之后,有驾驶员撞击方向盘的二次碰撞。为了在二次碰撞时吸收冲击,提出了使转向柱的一部分与车身分离并使转向柱沿柱轴方向移动的多种分离结构。
在PTL 1中,提出了一种通过螺栓或螺母将车身侧托架和柱侧托架刚性地紧固至彼此的组装过程,其中车身侧托架和柱侧托架将在二次碰撞时彼此分离。在该组装过程中,当在偏离正常组装位置的临时组装位置处将车身侧托架暂时组装至柱托架之后,测量使车身侧托架相对于柱侧托架移动至正常组装位置时的移动负载,并且两个托架均以通过使用测量到的实际移动负载确定的紧固扭矩目标值紧固至彼此。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JP 2012-131444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像PTL 1中那样刚性地紧固这两个托架的情况下,螺栓的紧固扭矩的目标值根据这两个托架之间的摩擦状态显著地改变。因此,需要针对所有产品单独地进行扭矩管理以精确地设定分离负载,并且因此组装步骤的数目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其可以通过使得容易进行悬吊螺栓的紧固扭矩的管理来减少组装步骤的数目,并且可以抑制分离负载的变化。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提供了一种转向柱装置(1),该转向柱装置包括:固定托架(23),该固定托架包括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的第一板(30),其中,在第一板中形成有第一孔(31),第一孔为与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1)平行地延伸的长孔;可移动护罩(16),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3),所述转向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构件(2);可移动托架(24),所述可移动托架支撑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在二次碰撞时与所述可移动护罩一起沿所述柱移动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托架包括面向所述第一板的第二板(32),其中,在所述第二板中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孔的第二孔(33);以及悬吊机构(T1,T2),所述悬吊机构支撑在所述第一板上,所述悬吊机构经由所述可移动托架而悬吊所述可移动护罩,并且所述悬吊机构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沿所述柱移动方向移动,其中,所述悬吊机构包括悬吊螺栓(25)和螺母,所述悬吊螺栓插入到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中,所述螺母(34)旋拧到所述悬吊螺栓上并且与所述悬吊螺栓相配合地连接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所述悬吊螺栓包括:头部(52);大径部(53),所述大径部以比所述头部小的直径与所述头部连续,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一孔中;小径部(54),所述小径部以比所述大径部小的直径与所述大径部连续,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二孔中;阶梯部(55),所述阶梯部形成在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二板接触;和螺纹部(56),所述螺纹部设置在所述小径部中并且旋拧到所述螺母中,所述第二板被夹紧在所述螺母与所述阶梯部之间,并且所述悬吊机构包括板簧(42),所述板簧插置在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一板之间,从而将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第二板侧偏压。
另外,括号中的字母数字标记表示将在后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相应的构成元件。然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应仅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这同样适用于以下各段。
此外,一对第一孔可以设置成在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间隔开,一对第二孔可以设置成在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间隔开,可以设置一对悬吊螺栓,并且所述一对悬吊螺栓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第一孔和对应的第二孔中,并且板簧可以为成对设置的环形碟簧,每个环形碟簧中均插入有对应的悬吊螺栓。
此外,悬吊机构可以设置有插置在板簧与第一板之间的插置板(43),并且插置板以及第一板的面向插置板的滑动部中的至少一者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
此外,插置板可以为单个长板,该长板具有一对悬吊轴插入孔,一对悬吊螺栓分别插入在一对悬吊轴插入孔中,并且单个长板沿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从而接纳作为一对板簧的碟簧。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插置在悬吊螺栓的头部与第二板之间、使悬吊螺栓的阶梯部与第二板接触的板簧将第一板朝向第二板侧弹性地偏压,并且第二板被夹紧在阶梯部与螺母之间,由此第一板和第二板紧固至彼此。也就是说,所谓的止挡式紧固类型的悬吊螺栓的紧固力不影响在二次碰撞时相对地移动的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摩擦,并且因此,紧固扭矩的管理是容易的。也不需要像PTL 1中那样对所有产品进行单独的扭矩调节,并且因此可以减少组装步骤的数目。
此外,在诸如悬吊螺栓之类的单个构件中,头部与阶梯部的位置精度较高,并且头部与第二板之间的距离由具有较高位置精度的头部与阶梯部之间的距离规定,并且因此,可以精确地设定头部与第二板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精确地设定板簧的初始负载,并且因此,可以在二次碰撞时抑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即使在设置一对悬吊螺栓的情况下,由于悬吊螺栓为所谓的止挡式紧固类型,因此仍不需要诸如交替地紧固所述一对悬吊螺栓之类的工作,并且因此,可以显著地减少组装步骤的数目。
此外,插置在板簧与第一板之间的插置板的滑动部与第一板中的至少一者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所述一对碟簧等沿柱移动方向平稳地移动。
此外,插置板为沿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插入到其中的单个长板,并且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等沿柱移动方向直线移动而不会造成扭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并且示出了转向柱装置的示意性构型。
图2为图1的转向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示出了沿着图1的线II-II的横截面。
图3为图1的转向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固定托架、一对悬吊机构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局部剖切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为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包括树脂销的轴线的沿向前-向后方向的横截面。
图6为二次碰撞时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第二板由于树脂销的剪断而已经沿柱移动方向从第一板的预定位置分离的状态。
图7为沿着图2的线VII-VII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第一板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横截面。
图8为沿着图2的线VIII-VIII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第二板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横截面。
图9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托架、一对悬吊机构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局部剖切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示意性构型的示意图。参照图1,转向柱装置1设置有:连接至诸如方向盘之类的转向构件2的转向轴3、通过万向节4连接至转向轴3的中间轴5、通过万向节6连接至中间轴5的小齿轮轴7、以及作为转向轴的齿条轴8,齿条轴8具有与设置在小齿轮轴7的端部附近的小齿轮7a啮合的齿条8a。
转向机构A1构造有包括小齿轮轴7和齿条轴8的齿条齿轮机构。齿条轴8通过固定至车身侧构件9的壳体10支撑,以能够在沿着车辆左右方向的轴方向(与图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尽管未在图中示出,但齿条轴8的每个端部均通过对应的拉杆和对应的转向节臂连接至对应的转向轮。
转向轴3具有上轴11和下轴12,上轴11和下轴12连接成能够一起旋转并能够通过使用例如花键联接件沿轴向方向相对地移动。转向轴3由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和车身侧构件14的转向柱15通过轴承(未图示)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转向柱15设置有:配合成能够沿轴向方向相对移动的管状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管状下护罩17以及连接至下护罩17的轴向方向上的下端的壳体18。壳体18中容置有减速机构20,该减速机构20减小用于转向助力的电动马达19的动力并将减小的动力传递至下轴12。减速机构20具有驱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其中,驱动齿轮21连接至电动马达19的旋转轴(未图示)以能够一起旋转,从动齿轮22与驱动齿轮21啮合并与下轴12一起旋转。
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于转向柱装置1应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的示例来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手动转向装置。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于转向柱装置1能够倾斜调节的情况来进行描述。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不具有倾斜调节功能的转向柱装置并且还可以应用于能够倾斜调节的且能够伸缩调节的转向柱装置。
如图2所示,图2是示意性剖视图,转向柱装置1设置有一对悬吊机构T1和T2,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1和T2通过固定托架23支撑并且经由作为可移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悬吊上护罩16。悬吊机构T1和T2在二次碰撞时与倾斜托架24和上护罩16一起沿柱移动方向X1(参照图1,并且在图2中为与图的平面正交的方向)移动。
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可移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悬吊在固定于车身侧构件13的固定托架23上,该悬吊通过作为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1和T2的悬吊轴的悬吊螺栓25实现。另一方面,柱托架26固定至转向柱15的上护罩16。
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柱装置1设置有锁定机构29,该锁定机构29根据操作杆27的操作在倾斜调节之后通过紧固轴28穿过倾斜托架24来锁定柱托架26的位置,或解除该锁定。也就是说,锁定机构29在倾斜调节之后锁定上护罩16和转向构件2的位置或解除该锁定。
如图2和图3所示,倾斜托架24设置有一对侧板41,并且如图2所示,柱托架26呈设置有一对侧板71和连接板72的沟槽形状,其中,所述一对侧板71分别面向倾斜托架24的所述一对侧板41,连接板72连接所述一对侧板71的下端部。
参照图2,紧固轴28由穿过倾斜托架24的侧板41以及柱托架26的侧板71的螺栓构成。通过由操作杆27的旋转动作使旋拧到紧固轴28上的螺母73旋转,侧板41和侧板71均紧固在作为紧固轴28的螺栓的头部与螺母73之间,并且因此,侧板41和侧板71均被锁定。以此方式,在倾斜调节之后转向构件2的位置被锁定,并且因此实现了倾斜锁定。
此外,转向柱装置1设置有连接及分离机构R1,该连接及分离机构R1连接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与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并且在二次碰撞时使第二板32沿柱移动方向X1与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图5中示出的位置)分离,如图6所示。
如图2和图4所示,图4是局部剖切的示意性俯视图,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所述一对悬吊机构T1与T2之间。也就是说,相对于方向Y1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一对第一孔31(之后描述)之间。具体地,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也就是说,位于一对悬吊螺栓25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参照图1,固定托架23设置有与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1(相当于转向轴3的轴向方向)平行的第一板30。第一板30中形成有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第一孔31,其中每个第一孔均由平行于柱移动方向X1延伸的长孔构成。另一方面,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设置有面向第一板30的第二板32。第二板32中形成有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第二孔33,其中每个第二孔均面向第一孔31的一部分。
悬吊螺栓25构造为以下螺栓,其插入到第一板30的第一孔31以及第二板32的第二孔33中并旋拧到螺母34中。连接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的悬吊螺栓25与螺母34相配合地经由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和柱托架26悬吊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此外,在二次碰撞时,悬吊螺栓25可以与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柱托架26和上护罩16一起沿着第一孔31在柱移动方向X1上移动。
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4的下托架35支撑作为枢转轴的倾斜中央轴36。倾斜中央轴36通过转向柱15的壳体18将下护罩17支撑成能够围绕倾斜中央轴36摆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悬吊机构T1和T2中的每者均构造有悬吊螺栓25、作为板簧的碟簧42、螺母34等。连接及分离机构R1构造有在二次碰撞时被剪断的树脂销61以及配合到树脂销6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上的圆筒形金属套环62。
参照图3,固定托架23设置有一对侧板37和一对安装板38,所述一对侧板37分别设置成从第一板30的一对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一对安装板38分别设置成从所述一对侧板37朝向外侧延伸。固定托架23例如由金属板形成。安装板38中的每个安装板均通过固定螺栓40(参照图4)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固定螺栓40插入到设置在每个安装板38中的螺纹插入孔39(参照图3和图4)中。以此方式,固定托架23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
参照图2至图4,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中,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的所述一对第一孔31。所述一对第一孔31平行于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X1延伸,并且在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上彼此间隔开。
如图2和图3所示,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例如由金属板形成。倾斜托架24设置有第二板32和所述一对侧板41并且呈沟槽形状,其中,所述一对侧板41设置成从第二板32的一对侧边缘向下延伸。位于第二板32与每个侧板41之间的连接部可以形成弯曲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
在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中,设置有对应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的一对第二孔33。悬吊螺栓25中的每个悬吊螺栓顺序地插入到作为板簧的环形碟簧42、第一插置板43的对应插入孔44、第一板30的对应第一孔31、以及第二板32的对应第二孔33中并且旋拧到螺母34中。以此方式,悬吊螺栓25悬吊倾斜托架24。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插置板43由沿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延伸的长板构成,并且如图2所示,第一插置板43插置在两个碟簧42与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之间。第一插置板43的位于至少第一板30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树脂之类的低摩擦材料构成。也就是说,第一插置板43整体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第一插置板43的位于第一板30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涂覆。
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插置有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用于在二次碰撞时第二板32相对于第一板30沿柱移动方向X1移动时减小滑动阻力。
第二插置板45构成沟槽形状的单元45U,该单元45U锁定至第一端部321,第一端部321为第二板32的位于柱移动方向X1侧的端部。也就是说,单元45U设置有第二插置板45、面对板47和连接板48,其中,第二插置板45沿着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和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面对板47面向第二插置板45并沿着第二板32的下表面32b,连接板48连接第二插置板45与面对板47并与第二板32的位于柱移动方向X1侧的端部边缘接触。
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至少第一板30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树脂之类的低摩擦材料构成。也就是说,第二插置板45或者说单元45U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第一板30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涂覆。
第三插置板46构成单元46U,该单元46U锁定至第二端部302和第二端部322,第二端部302为第一板30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一侧的端部,第二端部322为第二板32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单元46U设置有第三插置板46和面对板49,其中,第三插置板46沿着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和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面对板49面向第三插置板46并沿着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此外,单元46U设置有连接板50和具有例如钩形形状的锁定部51,其中,连接板50连接第三插置板46与面对板49并与第一板30的位于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一侧的端部边缘接触,锁定部51钩挂并锁定至第二板32的第二端部322。
第三插置板46的位于至少第二板32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树脂之类的低摩擦材料构成。也就是说,第三插置板46或者说单元46U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第三插置板46的位于第二板32侧的表面可以由低摩擦材料涂覆。
如图2和图3所示,悬吊螺栓25中的每个悬吊螺栓均设置有头部52、大径部53、小径部54、阶梯部55和螺纹部56,其中,大径部53与头部52是连续的并且具有比头部52小的直径,小径部54与大径部53是连续的并且具有比大径部53小的直径,阶梯部55形成在大径部53与小径部54之间,螺纹部56设置在小径部54中。头部52中设置有具有例如六角孔形状的工具接合部57。
如图2所示,大径部53插入到环形板簧42、第一插置板43的插入孔44以及第一板30的第一孔31中。阶梯部55与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接触并且被上表面32a接纳。第二板32被夹紧在阶梯部55与螺母34之间,并且因此悬吊螺栓25和第二板32彼此固定。
头部52与阶梯部55之间的距离H1(等于大径部53的轴长度)形成得比插置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的第二插置板45的板厚度(或第三插置板46的板厚度)、第一板30的板厚度、沿着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的第一插置板43的板厚度、以及碟簧42在最大压缩时的板厚度之和更大。以此方式,碟簧42经由第一插置板43将第一板30朝向第二板32侧弹性地偏压。
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树脂销61设置有头部63和柱状轴部64,其中,头部63具有例如圆形横截面,柱状轴部64具有比头部63小的直径。圆筒形金属套环62配合到轴部64的外周上。金属套环62的外径形成为与树脂销61的头部63的外径相等。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一端部621与树脂销61的头部63接触,并且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上的第二端部622被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接受。以此方式,防止了树脂销61和金属套环62掉到第二板32的下侧。
另一方面,第一插置板43设置成覆盖树脂销61的头部63的上侧,由此防止了树脂销61向上侧脱落。此外,在第一插置板43中,比头部63的外径小的观察孔65形成为面向树脂销61的头部63。在组装连接及分离机构R1之后,通过借助于第一插置板43的观察孔65来观察树脂销61的头部63,就可以容易地确定诸如忘记组装树脂销61之类的工作缺陷。
树脂销61的头部63以及金属套环62的大部分均插入到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中。金属套环62的一部分从第一孔66突出。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从金属套环62突出的部分插入到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的第二板32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二孔67中。
如图7所示,图7为沿着图2的线VII-VII的横截面,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第一板30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设置在位于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第一孔3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也就是说,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树脂销61设置在位于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此外,第一板30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形成为在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上较长的横向长孔。以此方式,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在金属套环62的外周与第一孔66的内周之间设置有间隙S1和间隙S2。
由于存在间隙S1和间隙S2,因此即使由于运输期间或组装期间的一些外力而使得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在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上发生少量的位置移动,树脂销61也不会被剪断。
如图8所示,图8是沿着图2的线VIII-VIII的横截面,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二孔67设置在用于悬吊机构T1和T2的所述一对第二孔33之间的中间位置处。第二孔67形成为圆孔,圆孔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外径。
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的轴部64通过金属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与第二板32的配合面的移位而被剪断。由金属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的内周边缘构成的剪切刃具有圆弧形状,并且由第二板32的第二孔67的边缘部分构成的剪切刃也具有圆弧形状。
根据该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使悬吊螺栓25的阶梯部55与第二板32接触的状态下,插置在悬吊螺栓25的头部52与第二板32之间的作为板簧的碟簧42将第一板30朝向第二板32侧弹性地偏压,并且第二板32被夹紧在阶梯部55与螺母34之间,由此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紧固至彼此。也就是说,所谓的止挡式紧固类型的悬吊螺栓25的紧固力不影响在二次碰撞时相对地移动的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的摩擦,并且因此,容易进行紧固扭矩的管理。也不需要像PTL 1中那样为所有产品进行单独的扭矩调节,并且因此可以减少组装步骤的数目。
此外,在诸如悬吊螺栓25之类的单个构件中,头部52与阶梯部55的位置精度较高,并且头部52与第二板32之间的距离由具有较高位置精度的头部52与阶梯部55之间的距离H1规定,并且因此,可以精确地设定头部52与第二板32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精确地设定碟簧42的初始负载,并且因此,可以在二次碰撞时抑制分离负载的变化。
此外,即使在与该实施方式中一样设置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的情况下,由于悬吊螺栓25为所谓的止挡式紧固类型,因此仍不需要诸如交替地紧固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之类的工作,并且因此,可以显著地减少组装步骤的数目。此外,不需要将螺母34熔接至第二板32或将螺母34充填至第二板32或悬吊螺栓25的工作,并且因此还在这一点上,可以减少组装步骤的数目。
此外,插置在碟簧42与第一板30之间的第一插置板43的滑动部与第一板30中的至少一者由低摩擦材料构成,并且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一对碟簧42等沿柱移动方向X1平稳地移动。
此外,第一插置板43为沿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延伸并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插入到其中的单个长板,并且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以使所述一对悬吊螺栓25等沿柱移动方向X1直线移动而不会造成扭曲。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与第二板32一起移动的第二插置板45插置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并且第二插置板45的位于至少第一板30侧的表面由低摩擦材料构成。此外,通过第一板30保持并且在二次碰撞时相对于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相对地移动的第三插置板46插置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二板32滑动的第三插置板46的位于至少第二板32侧的表面由低摩擦材料构成。
通过第一插置板43、第二插置板45和第三插置板46的作用,可以使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在二次碰撞时更加平稳地相对移动。因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发生扭曲。
在二次碰撞时使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的第二板32沿柱移动方向X1从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参照图5)分离的连接及分离机构R1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仅设置在由一对长孔构成的第一孔31之间,并且因此,抑制了在二次碰撞时发生倾斜托架24相对于固定托架23的扭曲,并且因此可以使倾斜托架24沿柱移动方向X1直线移动。
此外,在二次碰撞时,作为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设置在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的一个销的树脂销61被剪断,从而使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从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分离。在二次碰撞时,可以抑制在树脂销61周围发生的力矩不平衡,由此抑制了托架23和托架24发生扭曲,并且因此可以使倾斜托架24沿柱移动方向X1直线移动。
特别地,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而言,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并且因此,在二次碰撞时,可靠地抑制了扭曲的发生,并且因此可以使倾斜托架24沿柱移动方向X1可靠地直线移动。
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树脂销61插入到第一板30的第一孔66和第二板32的第二孔67中,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被剪断使得轴部64的一部分641与轴部的剩余部分随着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的相对移动而分离。如图7所示,第一孔66和树脂销61可以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相对地移动预定量。具体地,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在配合到树脂销61的外周上的金属套环62的外周与第一孔66的内周之间设置有间隙S1和间隙S2。因此,当在组装至车辆时之前运输转向柱装置1或在将转向柱装置1组装至车辆时,即使一些外力施加了横向方向上的冲击,树脂销61仍不被剪断。
此外,如图8所示,插入有树脂销61的第二孔67在与柱移动方向X1相反一侧的区域处具有呈弧形形状的截面形状(具体地,第二孔67的整个横截面具有圆形形状)。因此,在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被顺利地剪断而不会沿柱移动方向X1倒下(所谓的倒伏)。因此,可以获得稳定的冲击吸收负载。
此外,如图5所示,树脂销61包括沿着第一孔66和第二孔67延伸的具有直横截面形状的柱状部(相当于轴部64),并且因此,树脂销61的剪切面积是恒定的,并且因此可以获得稳定的冲击吸收负载。
此外,如图5所示,金属套环62——其内周具有圆形横截面——配合到树脂销61的柱状部(轴部64)的外周上,金属套环62插入到第一板30的第一孔66中,并且金属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被第二孔67的位于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上的周缘接受。因此,能够消除用作在二次碰撞时剪断树脂销61的一对剪切刃的一对部位(金属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的内周与第二孔67的上端部的周缘)之间的相对于树脂销61的轴向方向的大部分间隙。因此,在剪切时,可以使树脂销61的剪切负载稳定,而不会使树脂销61弯曲。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例如,替代图4的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及分离机构R1地,如在图9的实施方式中所示,可以使用包括多个树脂销61A、61B和61C的连接及分离机构R10,多个树脂销61A、61B和61C设置成沿柱移动方向X1排列成单排的多个销。各树脂销61A、61B和61C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第一孔66A、66B和66C中。相对于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成排的树脂销61A、61B和61C设置在所述一对第一孔31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在该实施方式中同样,能够具有与图4的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可以通过选择树脂销61A、61B和61C的数目来容易地设定分离负载。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图4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由与图4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另外,可以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附图标记列表
1:转向柱装置
2:转向构件
3:转向轴
13:车身侧构件
15:转向柱
16:上护罩(可移动护罩)
23:固定托架
24:倾斜托架(可移动托架)
25:悬吊螺栓
26:柱托架
27:操作杆
28:紧固轴
29:锁定机构
30:第一板
31:第一孔(用于悬吊机构)
32:第二板
33:第二孔(用于悬吊机构)
34:螺母
42:碟簧(板簧)
43:第一插置板
44:插入孔
45:第二插置板
45U:单元
46:第三插置板
46U:单元
52:头部
53:大径部
54:小径部
55:阶梯部
56:螺纹部
61;61A、61B、61C:树脂销
62:金属套环
63:头部
64:轴部
65:观察孔
66;66A、66B、66C:第一孔(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
67:第二孔(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
R1;R10:连接及分离机构
T1,T2:悬吊机构
X1:柱移动方向
Y1:与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

Claims (4)

1.一种转向柱装置,包括:
固定托架,所述固定托架包括固定至车身侧构件的第一板,其中,在所述第一板中形成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为与二次碰撞时的转向柱移动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长孔;
可移动护罩,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构件;
可移动托架,所述可移动托架支撑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在二次碰撞时与所述可移动护罩一起沿所述转向柱移动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托架包括面向所述第一板的第二板,其中,在所述第二板中形成有面向所述第一孔的第二孔;以及
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支撑在所述第一板上,所述悬吊机构经由所述可移动托架而悬吊所述可移动护罩,并且所述悬吊机构构造成在二次碰撞时沿所述转向柱移动方向移动,
其中,所述悬吊机构包括悬吊螺栓和螺母,所述悬吊螺栓插入到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中,所述螺母旋拧到所述悬吊螺栓上并且与所述悬吊螺栓相配合地连接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
所述悬吊螺栓包括:头部;大径部,所述大径部以比所述头部小的直径与所述头部连续,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一孔中;小径部,所述小径部以比所述大径部小的直径与所述大径部连续,并且插入到所述第二孔中;阶梯部,所述阶梯部形成在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之间并且与所述第二板接触;和螺纹部,所述螺纹部设置在所述小径部中并且旋拧到所述螺母中,
所述第二板被夹紧在所述螺母与所述阶梯部之间,并且
所述悬吊机构包括板簧,所述板簧插置在所述头部与所述第一板之间,从而将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第二板侧偏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中,一对所述第一孔设置成在与所述转向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间隔开,
一对所述第二孔设置成在与所述转向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所述方向上间隔开,
设置有一对所述悬吊螺栓,并且所述一对悬吊螺栓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第一孔和对应的第二孔中,并且
所述板簧为成对设置的环形碟簧,在每个环形碟簧中均插入有对应的悬吊螺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悬吊机构设置有插置在所述板簧与所述第一板之间的插置板,并且
所述插置板以及所述第一板的面向所述插置板的滑动部中的至少一者由低摩擦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中,所述插置板为单个长板,所述长板具有一对悬吊轴插入孔,所述一对悬吊螺栓分别插入到所述一对悬吊轴插入孔中,并且所述长板沿与所述转向柱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从而接纳作为一对板簧的所述碟簧。
CN201480006593.0A 2013-01-30 2014-01-29 转向柱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557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5795 2013-01-30
JP2013015795A JP5971725B2 (ja) 2013-01-30 2013-01-30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PCT/JP2014/051923 WO2014119607A1 (ja) 2013-01-30 2014-01-29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5711A CN104955711A (zh) 2015-09-30
CN104955711B true CN104955711B (zh) 2017-04-26

Family

ID=51262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659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55711B (zh) 2013-01-30 2014-01-29 转向柱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46482B2 (zh)
EP (1) EP2952411B1 (zh)
JP (1) JP5971725B2 (zh)
CN (1) CN104955711B (zh)
WO (1) WO20141196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1107B2 (ja) * 2013-01-30 2016-11-0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103536B2 (ja) * 2013-07-18 2017-03-2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988070B2 (en) * 2014-02-27 2018-06-05 Kyb Corporation Steering device
WO2016114034A1 (ja) * 2015-01-13 2016-07-2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5225488B3 (de) * 2015-12-16 2016-12-22 Thyssenkrupp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Energieabsorptionsvorrichtung
GB201604974D0 (en) * 2016-03-23 2016-05-04 Trw Das A S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GB201705272D0 (en) * 2016-07-07 2017-05-17 Trw Steering Systems Poland Sp Z O O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5795A (zh) * 2008-06-30 2011-01-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201792895U (zh) * 2010-07-26 2011-04-13 常州市曙光车业有限公司 汽车转向柱保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021290B (it) 1974-09-11 1978-01-30 Alfa Romeo Alfasud Dispositivo di sicurezza per si stema di sterzo di autoveicolo
DE3616246A1 (de) 1986-05-14 1987-11-19 Porsche Ag Lenksaeulenbefestigung fuer ein kraftfahrzeug
DE3872957D1 (de) * 1987-06-19 1992-08-27 Porsche Ag Lenksaeulenbefestigung fue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deformationselement.
GB8910882D0 (en) 1989-05-11 1989-06-28 Torrington Co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incorporating means to decouple it
JPH0872728A (ja) 1994-08-31 1996-03-19 Toyota Motor Corp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製造装置
JP3393201B2 (ja) 1995-05-12 2003-04-07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連結装置
JP3670437B2 (ja) 1997-03-18 2005-07-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衝撃吸収可能な動力伝達装置
US5899116A (en) 1997-12-08 1999-05-0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onnection for energy-absorbing steering column
FR2836110B1 (fr) * 2002-02-15 2004-05-14 Nacam Dispositif de reglage d'un systeme d'absorption d'energi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4153786B2 (ja) 2002-12-24 2008-09-24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JP2005219641A (ja) 2004-02-05 2005-08-1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7178833B2 (en) 2004-03-15 2007-02-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vertical capsules
KR100836909B1 (ko) 2006-07-12 2008-06-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 흡수 시스템
JP4897541B2 (ja) * 2007-03-30 2012-03-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衝撃吸収式操舵装置
JP5092880B2 (ja) 2007-05-17 2012-12-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627742B2 (en) 2008-04-04 2014-01-14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shearable jacket connector
CN102481945B (zh) 2010-06-16 2014-07-0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
EP2664517B1 (en) 2010-10-22 2017-11-22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of same
WO2012060193A1 (ja) 2010-11-02 2012-05-1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CN102625761B (zh) 2010-11-12 2014-10-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JP5327212B2 (ja) * 2010-11-16 2013-10-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WO2012086331A1 (ja) 2010-12-21 2012-06-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JP5573659B2 (ja) * 2010-12-24 2014-08-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車体への組み付け方法
EP2626276B1 (en) * 2010-12-28 2018-01-03 NSK Ltd. Support device for steering column,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JP5625963B2 (ja) 2011-02-02 2014-11-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178722B1 (en) 2011-02-02 2019-04-24 NSK Ltd. Column unit for a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WO2012144603A1 (ja) 2011-04-22 2012-10-2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08189B2 (ja) * 2011-05-24 2014-02-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JP2013001242A (ja) 2011-06-16 2013-01-07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16839B2 (ja) * 2011-11-18 2015-05-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5789500B2 (ja) * 2011-11-29 2015-10-0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9346481B2 (en) * 2012-07-23 2016-05-2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2014040181A (ja) * 2012-08-22 2014-03-06 Jtekt Corp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4115685A1 (ja) * 2013-01-22 2014-07-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50333B2 (ja) * 2013-01-30 2017-06-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15769B2 (ja) * 2013-05-24 2017-04-1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5795A (zh) * 2008-06-30 2011-01-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201792895U (zh) * 2010-07-26 2011-04-13 常州市曙光车业有限公司 汽车转向柱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44064A1 (en) 2015-12-03
US9346482B2 (en) 2016-05-24
JP2014144747A (ja) 2014-08-14
CN104955711A (zh) 2015-09-30
JP5971725B2 (ja) 2016-08-17
EP2952411A1 (en) 2015-12-09
EP2952411A4 (en) 2016-03-02
EP2952411B1 (en) 2017-01-04
WO2014119607A1 (ja)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5711B (zh) 转向柱装置
CN104955710B (zh) 转向柱装置
CN105283367B (zh) 转向柱装置
US20160114827A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US20140346760A1 (en) Steering system
CN104487315B (zh) 转向管柱装置
EP3009327B1 (en) Steering device
CN105377667B (zh) 转向装置
KR102053467B1 (ko) 조향 기어박스 마운팅 구조
JP201422709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009326B1 (en) Steering device
CN113734283B (zh) 一种前束角调节装置及车辆
CN105392687A (zh) 转向装置
JP6273694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