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3417B - 电连接器,连接对象单元和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连接对象单元和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3417B
CN104953417B CN201510121379.6A CN201510121379A CN104953417B CN 104953417 B CN104953417 B CN 104953417B CN 201510121379 A CN201510121379 A CN 201510121379A CN 104953417 B CN104953417 B CN 1049534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tact site
contact
fitted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13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3417A (zh
Inventor
伊藤安
伊藤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53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3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3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3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1/00One pole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电连接器、连接对象单元和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插头连接器6包括插头接触件20和插头壳体21。插头接触件20包括: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上插座连接器10电接触的上接触部31;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下插座连接器11电接触的下接触部32;和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电池组2电接触的电极接触部30。上接触部31的厚度方向和下接触部32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将上插座连接器10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与将下插座连接器11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不同。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连接对象单元和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连接对象单元和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第5352723号公开了如本申请的图22所示的用于将连接电缆101连接至电池组100的插头式连接器102和插座式连接器103。插头式连接器102附接在连接电缆101的一端。插座式连接器103利用螺母107附接至电池组极柱106。电池组极柱106具有外螺纹形状并且从电池组100的电池组主体104的上表面105突出。插座式连接器103包括插座接触件109和插座壳体110。插座接触件109具有在其中形成的螺栓紧固用的螺栓孔108。在以上结构中,当插头式连接器102与插座式连接器103嵌合时,连接电缆101连接至电池组100。
可是,存在将多个连接电缆101同时连接至电池组100的电池组极柱106的需求。还存在进一步缩小插座式连接器103尺寸的需求。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减小能够将多个电线连接至连接对象的电连接器的尺寸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方面是一种电连接器,其附接至连接对象,与附接至第一电线的第一连接器嵌合从而将第一电线电连接至连接对象,并且与附接至第二电线的第二连接器嵌合从而将第二电线电连接至连接对象,电连接器包括:接触件;和附接至接触件的壳体,壳体包括:防止与电连接器嵌合的第一连接器从电连接器脱离的第一保持部;和防止与电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从电连接器脱离的第二保持部。接触件包括: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第一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第二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和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连接对象电接触的第三接触部。第一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和第二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三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将第一连接器嵌合到电连接器的方向与将第二连接器嵌合到电连接器的方向不同。
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方面是一种连接对象单元,其包括连接对象和连接器组合件,所述连接组合件包括:附接至第一电线的第一连接器;附接至第二电线的第二连接器;附接至连接对象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嵌合从而将第一电线电连接至连接对象,并且与第二连接器嵌合从而将第二电线电连接至连接对象。电连接器包括接触件和附接至接触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防止与电连接器嵌合的第一连接器从电连接器脱离的第一保持部;和防止与电连接器嵌合的第二连接器从电连接器脱离的第二保持部。接触件包括: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第一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第二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和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连接对象电接触的第三接触部。第一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和第二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三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将第一连接器嵌合到电连接器的方向与将第二连接器嵌合到电连接器的方向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可以减小能够将多个电线连接至连接对象的电连接器的尺寸。
从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和附图会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所述详细描述和附图只是举例说明,由此不被认为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连接器组合件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2是连接器组合件附接至的电池组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3是示出多个电池组彼此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4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5是插头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6是插头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7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时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8是从又一个角度观察时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9是插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0是插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1是插头接触件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2是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时的插头接触件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3是上壳体分割体的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4是上壳体分割体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5是上壳体分割体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6是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7是附接至电缆一端的插座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8是附接至电缆一端的插座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9是插头接触件的立体图(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20是插头接触件的立体图(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21是插头接触件的立体图(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22是与日本专利5352723号的图5相对应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
图1至3每个示出了连接器组合件1。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器组合件1用于利用多个电缆3电连接布置在预定方向上的多个电池组2(连接对象)。
如图2所示,每个电池组2包括长方体形的电池组主体4和一对电极5。电池组主体4包括矩形的上表面4A(电极布置表面)、前表面4B、后表面4C、下表面4D和一对侧表面4E。一对电极5形成在电池组主体4的上表面4A上。一对电极5配置在电池组主体4的上表面4A的纵向方向的两端。
现在定义术语“电池组垂直方向”、“电池组宽度方向”、“电池组前后方向”。术语“电池组垂直方向”是指与上表面4A垂直的方向。电池组垂直方向包括朝上的方向和朝下的方向。朝上的方向是从下表面4D指向上表面4A的方向,朝下的方向是从上表面4A指向下表面4D的方向。术语“电池组宽度方向”是指上表面4A的纵向方向。电池组宽度方向包括电池组宽度中心方向和电池组宽度反中心方向。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中,电池组宽度中心方向是在上表面4A的纵向方向上接近中心的方向,电池组宽度反中心方向是在上表面4A的纵向方向上远离中心的方向。术语“电池组前后方向”是指垂直于电池组垂直方向和电池组宽度方向中的每一个的方向。电池组前后方向包括电池组朝后方向和电池组朝前方向。电池组朝后方向是从前表面4B指向后表面4C的方向,电池组朝前方向是从后表面4C指向前表面4B的方向。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3所示,多个电池组2通过使用电池组存放架等在垂直方向上以预定间距布置。
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合件1包括插头连接器6(电连接器)和一对插座连接器7。图1示出了一对插座连接器7与插头连接器6嵌合的状态。为了便于说明,位于插头连接器6的上侧的插座连接器7称为上插座连接器10(第一连接器),位于插头连接器6的下侧的插座连接器7称为下插座连接器11(第二连接器)。位于连接器组合件1的上侧的电缆3称为上电缆12(第一电线),位于连接器组合件1的下侧的电缆3称为下电缆13(第二电线)。
如图1和2所示,插头连接器6是附接至一对电极5中的一个的连接器。上插座连接器10是附接至上电缆12的一端的连接器。下插座连接器11是附接至下电缆13的一端的连接器。当上插座连接器10和下插座连接器11与插头连接器6嵌合时,上电缆12和下电缆13电连接至图2所示的电池组2的电极5中的一个。
(插头连接器6)
接下来,会参考图4至图16描述插头连接器6。
图4、图7和图8每个示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的插头连接器6的立体图。图5和图6每个示出插头连接器6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9和图10每个示出插头连接器6的分解图。如图4至图10所示,插头连接器6包括插头接触件20(接触件)、插头壳体21(壳体)和两个螺钉22。插头壳体21包括上壳体分割体23(第一壳体分割体)和位于上壳体分割体23下方的下壳体分割体24(第二壳体分割体)。在使上壳体分割体23和下壳体分割体24覆盖插头接触件20的状态下,利用两个螺钉22将上壳体分割体23和下壳体分割体24结合在一起,由此使得插头壳体21能够附接至插头接触件20。
(插头接触件20)
图11和图12每个示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的插头接触件20的立体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插头接触件20是通过弯折厚度为约3mm的金属板M而形成的。具体地,插头接触件20包括电极接触部30(第三接触部)、上接触部31(第一接触部)和下接触部32(第二接触部)。
电极接触部30具有平板形状,且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电池组垂直方向。电极接触部30形成为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电极接触部30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用于将插头接触件20附接至电池组2的相应电极5的安装孔33。
上接触部31具有平板形状,且上接触部31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电池组宽度方向。换言之,上接触部31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上接触部31形成为从电池组宽度反中心方向一侧的电极接触部30的一端向上突出。上接触部31包括顶端端面31A、一对侧端面31B和一对接触表面31C。顶端端面31A实质上垂直于电池组垂直方向。一对侧端面31B实质上垂直于电池组前后方向。一对接触表面31C实质上垂直于电池组宽度方向。上连接部34(第一连接部、第一折叠、和第一弯折部)形成在上接触部31与电极接触部30之间。上接触部31和电极接触部30在上连接部34处彼此连接。上连接部34是具有平板形状的上接触部31与具有平板形状的电极接触部30彼此连接的部分,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为具有直线型外观。形成为具有直线型外观的上接触部34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延伸。上接触部31具有中心轴C1。中心轴C1是上接触部31在与上接触部31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中心轴。
下接触部32具有平板形状,且下接触部32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电池组宽度方向。换言之,下接触部32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下接触部32形成为从电池组宽度反中心方向一侧的电极接触部30的一端向下突出。下接触部32包括顶端端面32A、一对侧端面32B和一对接触表面32C。顶端端面32A实质上垂直于电池组垂直方向。一对侧端面32B实质上垂直于电池组前后方向。一对接触表面32C实质上垂直于电池组宽度方向。下连接部35(第二连接部、第二折叠、和第二弯折部)形成在下接触部32与电极接触部30之间。下接触部32和电极接触部30在下连接部35处彼此连接。下连接部35是具有平板形状的下接触部32与具有平板形状的电极接触部30彼此连接的部分,因此不可避免地形成为具有直线型外观。形成为具有直线型外观的下接触部35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延伸。下接触部32具有中心轴C2。中心轴C2是下接触部32在与下接触部32的突出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中心轴。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上接触部31和下接触部32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置。换言之,上接触部31的中心轴C1与下接触部32的中心轴C2的虚拟延长线Q不重合。具体地,上接触部31相对于下接触部32位于电池组朝后方向侧。
上接触部31和下接触部32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
上接触部31和下接触部32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置。具体地,上接触部31相对于下接触部32位于上侧。换言之,上接触部31从电极接触部30突出的方向与下接触部32从电极接触部30突出的方向相反。
上接触部31的厚度方向与下接触部32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彼此平行。
(上壳体分割体23)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上壳体分割体23和下壳体分割体24具有相同的形状。如图4所示,下壳体分割体24位于上壳体分割体23绕平行于电池组宽度方向的旋转轴旋转180度的位置。因此,以下仅描述上壳体分割体23,省略对下壳体分割体24的描述。图13至图15每个示出上壳体分割体23的立体图。
如图13至图15所示,上壳体分割体23包括具有平板形状的底座40、内覆盖部41(第一内覆盖部)和外覆盖部42(第一外覆盖部)。
底座40具有平板形状,且底座40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电池组垂直方向。底座40形成为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底座40包括位于电池组朝后方向侧的覆盖物支撑部43和位于电池组朝前方向侧的连接部覆盖部44(第一连接部覆盖部)。如图15所示,覆盖物支撑部43具有插入孔45,可以以向上的方向将图11所示的插头接触件20的上接触部31插入到所述插入孔45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连接部覆盖部44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用于利用螺钉来22结合上壳体分割体23与下壳体分割体24的螺钉孔46。
如图14所示,内覆盖部41形成为从覆盖物支撑部43向上突出。内覆盖部41包括顶端端面覆盖部47、一对侧端面覆盖部48和一对加固梁体部49。顶端端面覆盖部47是覆盖图11所示的插头接触件20的上接触部31的顶端端面31A的梁体。顶端端面覆盖部47沿着图11所示的顶端端面31A延伸。换言之,顶端端面覆盖部47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侧端面覆盖部48中的每一个是覆盖图11所示的插头接触件20的上接触部31的一对侧端面31B中相应的一个侧端面的梁体。一对侧端面覆盖部48中的每一个沿着图11所示的一对侧端面31B中相应的一个侧端面延伸。换言之,一对侧端面覆盖部48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延伸。具体地,一对侧端面覆盖部48从底座40的覆盖物支撑部43向上突出,并延伸至顶端端面覆盖部47的两端。一对加固梁体49中的每一个都是用于加固顶端端面覆盖部47的梁体。一对加固梁体部49中的每一个沿着图11所示的一对接触表面31C中相应的一个接触表面延伸。换言之,一对加固梁体部49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延伸。具体地,一对加固梁体部49从底座40的覆盖物支撑部43向上突出,并延伸至顶端端面覆盖部47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在以上结构中,在内覆盖部41的内部形成有图11所示的插头接触件20的上接触部31插入到其中的接触部插入空间50。
如图13和图15所示,外覆盖部42配置在内覆盖部41的外侧,并且形成有图1所示的上插座连接器10插入到其中的连接器插入空间51。如图13和图15所示,外覆盖部42形成为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方管形。如图13至图15所示,外覆盖部42形成为从覆盖物支撑部43向上突出。如图13所示,外覆盖部42形成为扁平形状。具体地,外覆盖部42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外覆盖部42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外覆盖部42包括一对大侧壁52和一对小侧壁53(侧壁)。大侧壁52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向,小侧壁53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向。一对大侧壁52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限定连接器插入空间51。一对小侧壁53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限定连接器插入空间51。一对小侧壁53中的每一个是与图11所示的一对侧端面31B中相应的一个侧端面相向的侧壁。换言之,位于电池组朝后方向侧的小侧壁53是位于跨过位于电池组朝后方向侧的侧端面31B与位于电池组朝前方向侧的侧端面31B相反的一侧的侧壁。位于电池组朝前方向侧的小侧壁53是位于跨过位于电池组朝前方向侧的侧端面31B与位于电池组朝后方向侧的侧端面31B相反的一侧的侧壁。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中的每一个形成在一对小侧壁53中相应的一个侧壁上。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中的每一个都是防止与插头连接器6嵌合的上插座连接器10从插头连接器6脱离的部分。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中的每一个形成在一对小侧壁53中相应的一个侧壁上,而不是形成在一对大侧壁52中相应的一个侧壁上,由此如图16所示抑制外覆盖部42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
如图13所示,上壳体分割体23还包括加强肋55。加强肋55形成在外覆盖部42与连接部覆盖部44之间。
(插头连接器6的组合件)
以下会描述组装插头连接器6的方法。如9和图10所示,插头接触件20的上接触部31插入到上壳体分割体23的插入孔45中,插头接触件20的下接触部32插入到下壳体分割体24的插入孔45中,使得可以用一对螺钉22将上壳体分割体23与下壳体分割体24结合在一起。结合之后,如图5和图6所示,插头接触件20的上接触部31从上壳体分割体23的内覆盖部41局部地暴露。同样地,插头接触件20的下接触部32从下壳体分割体24的内覆盖部41局部地暴露。
(上插座连接器10)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上插座连接器10和下插座连接器11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仅描述上插座连接器10,省略对下插座连接器11的描述。图17和图18每个示出上插座连接器10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如图17和图18所示,上插座连接器10包括插座接触件60和容纳插座接触件60的插座壳体61。
插座接触件60包括压接部62、八个接触弹簧片63和方管形保持部64。将压接部62压接到上电缆12的导体。保持部64保持八个接触弹簧片63。四个接触弹簧片63与另外四个接触弹簧片63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分开地配置。
插座壳体61包括壳体主体65、开口限制部66和一对插座侧锁定部67。壳体主体65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以方管形延伸。开口限制部66局部地阻挡壳体主体65下侧的开口65A。开口限制部66局部地阻挡壳体主体65的开口65A,由此使壳体主体65的开口65A的开口面积最小化。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最小化”意思是将开口面积限制到将图6所示的插头接触件20的上接触部31和上壳体分割体23的内覆盖部41插入到壳体主体65的开口65A中所需的最小面积。因此,开口限制部66包括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与插座接触件60的八个接触弹簧片63相向的弹簧片相向部66A。一对插座侧锁定部67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具有爪形并且由壳体主体65支撑,以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可弹性移位。
(连接器组合件1的使用方法)
接下来,会参考图1至图3描述连接器组合件1的使用方法的实例。
首先,将插头连接器6分别附接至每个电池组2的一对电极5。接着,通过使用电池组存放架等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以预定间距配置多个电池组2。然后,将插座连接器7分别附接至以预定长度切割的每个电缆3的两端。最后,如图3所示,使电缆3在电池组前后方向上稍微弯曲,同时将附接至电缆3两端的一对插座连接器7与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池组2各自的插头连接器6嵌合。具体地,将附接至电缆3的上端的下插座连接器11向上插入到位于电缆3上侧的插头连接器6的下壳体分割体24的连接器插入空间51中(参见图13),并将下插座连接器11的一对插座侧锁定部67(参见图17)钩到插头连接器6的下壳体分割体24的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参见图13),由此使下插座连接器11与插头连接器6嵌合。同样地,将附接至电缆3的下端的上插座连接器10向下插入到位于电缆3下侧的插头连接器6的上壳体分割体23的连接器插入空间51中(参见图13),并将上插座连接器10的一对插座侧锁定部67(参见图17)钩到插头连接器6的上壳体分割体23的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参见图13),由此使上插座连接器10与插头连接器6嵌合。因此,使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池组2的电极5彼此电连接。更具体地,使附接至电缆3上端的下插座连接器11的插座接触件60的八个接触弹簧片63每个与插头连接器6的插头接触件20的下接触部32的一对接触表面32C接触。同样地,使附接至电缆3下端的上插座连接器10的插座接触件60的八个接触弹簧片63每个与插头连接器6的插头接触件20的上接触部31的一对接触表面31C接触。
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组合件1具有以下特征。
(1)如图1至图12所示,每个插头连接器6(电连接器)都被附接至相应的电池组2(连接对象),与附接至上电缆12(第一电线)的上插座连接器10(第一连接器)嵌合从而将上电缆12电连接至电池组2,并且与附接至下电缆13(第二电线)的下插座连接器11(第二连接器)嵌合从而将下电缆13电连接至电池组2。插头连接器6包括插头接触件20(接触件)和附接至插头接触件20的插头壳体21(壳体)。插头壳体21包括:防止与插头连接器6嵌合的上插座连接器10从插头连接器6脱离的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第一保持部);和防止与插头连接器6嵌合的下插座连接器11从插头连接器6脱离的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第二保持部)。插头接触件20包括: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上插座连接器10电接触的上接触部31(第一接触部);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下插座连接器11电接触的下接触部32;和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电池组2电接触的电极接触部30(第三接触部)。上接触部31的厚度方向和下接触部32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将上插座连接器10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与将下插座连接器11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不同。与上接触部31的厚度方向和下接触部32的厚度方向平行于或斜交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的情况相比,上述结构有助于减小沿着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插头连接器6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2)如图1所示,将上插座连接器10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与将下插座连接器11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相反。根据上述结构,如图3所示,当多个电池组2沿着将上插座连接器10分别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布置时,每个插头连接器6都适合用于连接一对相邻的电池组2。
(3)如图1所示,将上插座连接器10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和将下插座连接器11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根据上述结构,当多个电池组2沿着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布置时,每个插头连接器6都适合用于连接一对相邻的电池组2。
(4)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接触部31的中心轴C1与下接触部32的中心轴C2的虚拟延长线Q不重合。中心轴C1平行于将上插座连接器10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中心轴C2平行于将下插座连接器11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根据上述结构,当多个电池组2沿着将上插座连接器10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布置时,附接至一对相邻的电池组2中的一个的插头连接器6的上接触部31的中心轴C1与附接至一对相邻的电池组2中的另一个的插头连接器6的下接触部32的中心轴C2的虚拟延长线Q不重合。因此,当用电缆3连接一对相邻的电池组2时,电缆3不可避免地会弯曲。这与上接触部31的中心轴C1与下接触部32的中心轴C2重合的情况不同,导致能节省严格控制每个电缆3的长度所需的时间和人力。
(5)如图13和图15所示,插头壳体21包括覆盖上接触部31的上壳体分割体23的覆盖部70(第一覆盖部)和覆盖下接触部32的下壳体分割体24的覆盖部70(第二覆盖部)。根据上述结构,上接触部31被上壳体分割体23的覆盖部70覆盖,下接触部32被下壳体分割体24的覆盖部70覆盖。因此,上述结构防止手指直接触碰上接触部31和下接触部32,有助于防止触电。
覆盖部70包括内覆盖部41和外覆盖部42。
(6)上壳体分割体23(第一壳体分割体)的覆盖部70包括:内覆盖部41(第一内覆盖部),其由分别沿着上接触部31的顶端端面31A和上接触部31的两个侧端面31B延伸的顶端端面覆盖部47和侧端面覆盖部48(多个梁体)构成;和外覆盖部42(第一外覆盖部),其配置在内覆盖部41的外侧,并形成有上插座连接器10插入到其中的连接器插入空间51(空间)。下壳体分割体24(第二壳体分割体)的覆盖部70包括:内覆盖部41(第二内覆盖部),其由分别沿着下接触部32的顶端端面32A和下接触部32的两个侧端面32B延伸的顶端端面覆盖部47和侧端面覆盖部48(多个梁体)构成;和外覆盖部42(第二外覆盖部),其配置在内覆盖部41的外侧,并形成有下插座连接器11插入到其中的连接器插入空间51(空间)。上述结构更有效地防止手指直接触碰上接触部31和下接触部32,非常有助于防止触电。
(7)插头壳体21由包括上壳体分割体23和下壳体分割体24的至少两个部件形成。即,插头壳体21包括上壳体分割体23和下壳体分割体24。上壳体分割体23包括覆盖上接触部31的覆盖部70。下壳体分割体24包括覆盖下接触部32的覆盖部70。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插头壳体21由至少两个部件形成时,覆盖上接触部31的覆盖部70也不会被分割,且覆盖下接触部32的覆盖部70也不会被分割。因此,即使在插头壳体21由至少两个部件形成时,也可以容易地保证覆盖上接触部31的覆盖部70的强度和覆盖下接触部32的覆盖部70的强度。
(8)如图11和图13所示,上壳体分割体23包括连接部覆盖部44(第一连接部覆盖部),所述连接部覆盖部44覆盖作为下接触部32与电极接触部3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下连接部35(第二连接部)。同样地,下壳体分割体24包括连接部覆盖部44(第二连接部覆盖部),所述连接部覆盖部44覆盖作为上接触部31与电极接触部3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上连接部34(第一连接部)。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覆盖上连接部34和下连接部35。
(9)如图13所示,在上壳体分割体23中,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形成在覆盖部70的外覆盖部42的小侧壁53(侧壁)上。小侧壁53分别与上接触部31的侧端面31B相向。同样地,在下壳体分割体24中,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形成在覆盖部70的外覆盖部42的小侧壁53(侧壁)上。小侧壁53分别与下接触部32的侧端面32B相向。与以下情况相比,如图16所示,上述结构有助于减小沿着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观察时的插头连接器6的尺寸:在上壳体分割体23中,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形成在覆盖部70的外覆盖部42的大侧壁52上,所述大侧壁52在上接触部31的厚度方向上与上接触部31相向;和在下壳体分割体24中,一对插头侧锁定部54形成在覆盖部70的外覆盖部42的大侧壁52上,所述大侧壁52在下接触部32的厚度方向上与下接触部32相向。
(10)如图2所示,连接对象单元71包括电池组2和连接器组合件1。
(11)如图3所示,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72具有多个连接对象单元71配置在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上的结构。
如图11所示,上接触部31的厚度方向与下接触部32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彼此平行。与上接触部31和下接触部32不平行的情况相比,上述结构有助于减小插头连接器6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接触部31的一对接触表面31C中距电极接触部30比另一个接触表面远的一个接触表面与下接触部32的一对接触表面32C中距电极接触部30比另一个接触表面远的一个接触表面实质上平齐。与以下情况相比,上述结构有助于减小插头连接器6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上接触部31的一对接触表面31C中距电极接触部30比另一个接触表面远的一个接触表面与下接触部32的一对接触表面32C中距电极接触部30比另一个接触表面远的一个接触表面不平齐。
如图1所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将上插座连接器10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是向下的方向。将下插座连接器11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是向上的方向。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插头连接器6附接至电池组2的状态下,插头连接器6的插头壳体21的下壳体分割体24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与电池组主体4的相应的侧面4E相向。
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插头接触件20是通过弯折单个金属板M而形成的。可替代地,可以将电极接触部30、上接触部31和下接触部32制备为单独的部件,且上接触部31和下接触部32可以焊接到电极接触部30。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
接下来,会参考图19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图19示出插头接触件20的立体图。将主要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之间的区别,而省略先前描述的重复。
如图19所示,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插头接触件20包括电极接触部30(第三接触部)、后接触部80(第一接触部)和前接触部81(第二接触部)。
后接触部80的厚度方向和前接触部81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这有助于减小插头连接器6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后接触部80在电池组朝后方向上从电极接触部30突出。前接触部81在电池组朝前方向上从电极接触部30突出。因此,将连接至后接触部80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与将连接至前接触部81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相反。具体地,将连接至后接触部80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是电池组朝前方向,而将连接至前接触部81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是电池组朝后方向。
后接触部80的中心轴C80与前接触部81的中心轴C81的虚拟延长线Q不重合。换言之,后接触部80和前接触部81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配置在不同位置。后接触部80形成为从电极接触部30向上弯折。前接触部81形成为从电极接触部30向下弯折。这导致能节省严格控制每个电缆3的长度所需的时间和人力。
(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
接下来,会参考图20描述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图20示出插头接触件20的立体图。将主要描述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之间的区别,而省略先前描述的重复。
如图20所示,在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插头接触件20包括电极接触部30(第三接触部)、后接触部82(第一接触部)和前接触部83(第二接触部)。
后接触部82的厚度方向和前接触部83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这有助于减小插头连接器6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后接触部82在电池组朝后方向上从电极接触部30突出。前接触部83在电池组朝前方向上从电极接触部30突出。因此,将连接至后接触部82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与将连接至前接触部83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相反。具体地,将连接至后接触部82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是电池组朝前方向,而将连接至前接触部83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是电池组朝后方向。
(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
接下来,会参考图21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图21示出插头接触件20的立体图。将主要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之间的区别,而省略先前描述的重复。
如图21所示,在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插头接触件20包括电极接触部30(第三接触部)、上接触部84(第一接触部)和前接触部85(第二接触部)。
上接触部84的厚度方向和前接触部85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电极接触部30的厚度方向。这有助于减小插头连接器6在电池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上接触部84从电极接触部30向上突出。前接触部85在电池组朝前方向上从电极接触部30突出。因此,将连接至上接触部84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与将连接至前接触部85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不同。具体地,将连接至上接触部84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是向下方向,而将连接至前接触部85的连接器嵌合到插头连接器6的方向是电池组朝后方向。
因此,在如图3所示地将在电池组垂直方向上布置多个电池组2的情况下,通过将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插头连接器6附接至最下方的电池组2,使得将下插座连接器11与插头连接器6嵌合的工作变得容易。
根据如此描述的本发明,显然,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改变。这种改变不应被认为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所有这些变更都应被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其附接至连接对象,与附接至第一电线的第一连接器嵌合从而将所述第一电线电连接至所述连接对象,并且与附接至第二电线的第二连接器嵌合从而将所述第二电线电连接至所述连接对象,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和
附接至所述接触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保持部,其防止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从所述电连接器脱离;和第二保持部,其防止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的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电连接器脱离,其中,
所述接触件包括: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一接触部;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和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连接对象电接触的第三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所述第三接触部的厚度方向,且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不同,
所述壳体包括:
覆盖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覆盖部;和
覆盖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覆盖部,
所述第一覆盖部包括:
第一内覆盖部,其由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接触部的顶端端面和两个侧端面延伸的多个梁体构成;和
第一外覆盖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内覆盖部的外部,并且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器能够插入其中的空间,和
所述第二覆盖部包括:
第二内覆盖部,其由分别沿着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顶端端面和两个侧端面延伸的多个梁体构成;和
第二外覆盖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二内覆盖部的外部,并且形成有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够插入其中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和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第三接触部的厚度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中心轴的虚拟延长线不重合,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中心轴平行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中心轴平行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
5.一种电连接器,其附接至连接对象,与附接至第一电线的第一连接器嵌合从而将所述第一电线电连接至所述连接对象,并且与附接至第二电线的第二连接器嵌合从而将所述第二电线电连接至所述连接对象,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和
附接至所述接触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保持部,其防止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从所述电连接器脱离;和第二保持部,其防止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的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电连接器脱离,其中,
所述接触件包括: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一接触部;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和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连接对象电接触的第三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所述第三接触部的厚度方向,且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不同,
所述壳体包括:
覆盖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覆盖部;和
覆盖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覆盖部,
所述壳体由包括以下的至少两个部件构成:包括所述第一覆盖部的第一壳体分割体;和包括所述第二覆盖部的第二壳体分割体,
所述第一壳体分割体包括第一连接部覆盖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覆盖部覆盖作为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三接触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壳体分割体包括第二连接部覆盖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覆盖部覆盖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三接触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第一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和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第三接触部的厚度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中心轴的虚拟延长线不重合,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中心轴平行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中心轴平行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
9.一种电连接器,其附接至连接对象,与附接至第一电线的第一连接器嵌合从而将所述第一电线电连接至所述连接对象,并且与附接至第二电线的第二连接器嵌合从而将所述第二电线电连接至所述连接对象,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和
附接至所述接触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保持部,其防止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从所述电连接器脱离;和第二保持部,其防止与所述电连接器嵌合的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电连接器脱离,其中,
所述接触件包括: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一接触部;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电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和
具有平板形状且能够与所述连接对象电接触的第三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垂直于所述第三接触部的厚度方向,且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不同,
所述壳体包括:
覆盖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覆盖部;和
覆盖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覆盖部,
所述第一保持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覆盖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一覆盖部的该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侧端面相向,
所述第二保持部形成在所述第二覆盖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覆盖部的该侧壁分别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侧端面相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相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和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第三接触部的厚度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中心轴的虚拟延长线不重合,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中心轴平行于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中心轴平行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到所述电连接器的方向。
CN201510121379.6A 2014-03-31 2015-03-20 电连接器,连接对象单元和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 Active CN104953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1467A JP6247585B2 (ja) 2014-03-31 2014-03-31 電気コネクタ、接続対象物ユニット、接続対象物ユニット集合体
JP2014-071467 2014-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3417A CN104953417A (zh) 2015-09-30
CN104953417B true CN104953417B (zh) 2017-06-09

Family

ID=54167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1379.6A Active CN104953417B (zh) 2014-03-31 2015-03-20 电连接器,连接对象单元和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31760B2 (zh)
JP (1) JP6247585B2 (zh)
KR (1) KR101733532B1 (zh)
CN (1) CN1049534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48048B2 (en) * 2015-05-15 2018-04-17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Splitter terminal and connector
CN105977743B (zh) * 2016-07-09 2018-08-0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研究所 双头高压转换连接器
TWM551769U (zh) * 2017-07-28 2017-11-11 Amphenol Fiber Optic Tech (Shenzhen) 電源適配裝置
USD840342S1 (en) * 2017-07-31 2019-02-12 Tectonica Australia Pty Ltd Cabling hub
JP6878322B2 (ja) * 2018-01-16 2021-05-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外部接続バスバーの接続構造および外部接続バスバーの接続方法
JP7398412B2 (ja) * 2021-07-28 2023-12-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25937U (zh) * 2010-05-19 2011-01-26 佳颖精密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器结构
CN102222786A (zh) * 2010-04-16 2011-10-19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和车辆
CN102834892A (zh) * 2010-04-06 2012-12-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熔断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09874A (ja) * 1982-05-31 1983-12-06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
JPS59105776U (ja) * 1982-12-29 1984-07-1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蓄電池接続装置
US5221219A (en) * 1990-03-27 1993-06-22 United Technologies Automotive, Inc. Battery terminal connector
JP3118549B2 (ja) * 1991-11-08 2000-12-18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用電気接続具
US5645448A (en) * 1995-10-16 1997-07-08 Yazaki Corporation Battery connecting module with fuse mounting
JP3516259B2 (ja) * 1999-05-18 2004-04-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直付け用大電流ヒューズ
US6302709B1 (en) * 2000-06-05 2001-10-16 Power-One, Inc. Multiple function high current interconnect with integrated bus bar
JP3845266B2 (ja) * 2001-05-01 2006-11-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DE102004052476B4 (de) * 2003-10-31 2007-08-09 Yazaki Corp. Sicherungsanordnung
JP2007087823A (ja) 2005-09-22 2007-04-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バッテリー接続用のヒューズユニット
US7663466B1 (en) * 2007-09-21 2010-02-16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orner-mounted battery fuse
JP4959507B2 (ja) * 2007-10-31 2012-06-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ユニットの組み付け構造
US7990738B2 (en) * 2008-04-02 2011-08-02 Littelfuse, Inc. Master fuse module
JP5441247B2 (ja) * 2009-04-27 2014-03-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タイプ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用分配端子及び電線タイプヒュージブルリンク用分配端子を用いたヒューズ接続構造
JP5418846B2 (ja) * 2010-02-03 2014-02-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過電流遮断素子付き端子
JP5352723B1 (ja) * 2012-09-05 2013-11-2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4892A (zh) * 2010-04-06 2012-12-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熔断器单元
CN102222786A (zh) * 2010-04-16 2011-10-19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和车辆
CN201725937U (zh) * 2010-05-19 2011-01-26 佳颖精密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31760B2 (en) 2016-08-30
JP2015195095A (ja) 2015-11-05
US20150280361A1 (en) 2015-10-01
KR101733532B1 (ko) 2017-05-08
JP6247585B2 (ja) 2017-12-13
KR20150113852A (ko) 2015-10-08
CN104953417A (zh)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3417B (zh) 电连接器,连接对象单元和连接对象单元组合件
JP497129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17485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670900B (zh) 連接器以及線束
JP4613235B2 (ja) コネクタ
JP6325505B2 (ja) コネクタ
CN101499575A (zh) 电连接器
CN106981748B (zh) 电连接器
JP2007157534A (ja) コネクタ
US20130122752A1 (en) Connector
WO2016035841A1 (ja) 通信用コネクタ
TWM481525U (zh) 電連接器插座及電連接器組合
WO2016035844A1 (ja) 通信用コネクタ
CN106663901B (zh) 通信用连接器
US20150038019A1 (en) Triple extension adaptor
JP6097165B2 (ja) コネクタ
TWM539167U (zh) 電連接器組件
JP5582643B2 (ja) 端子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TWI593200B (zh) 線纜連接器組合
US8870581B2 (en) Socket module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2373762U (zh) 多合一连接器插座
WO2013187045A1 (en) Connector terminal
CN203883240U (zh) 电源连接器结构
CN110739570B (zh) 用作电源插座的火线导电或零线导电的导电金属片及电源插座
JP6871701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