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59C - 棉卷加工机械中连接输入与退出棉卷方法及棉卷加工机械 - Google Patents

棉卷加工机械中连接输入与退出棉卷方法及棉卷加工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459C
CN1049459C CN 91102986 CN91102986A CN1049459C CN 1049459 C CN1049459 C CN 1049459C CN 91102986 CN91102986 CN 91102986 CN 91102986 A CN91102986 A CN 91102986A CN 1049459 C CN1049459 C CN 104945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p
roller
combing
pair
hol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110298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321A (zh
Inventor
G·蒙迪尼
F·维希特曼
O·维斯特
H·兰格尔
H·克莱门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GB90099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GB2244726A/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07/552,69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5027475A/en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1056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45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45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9/00Combing machines
    • D01G19/06Details
    • D01G19/08Feed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精梳机上安装了前一个棉卷的后端及新棉卷前端的装置,以便减少处理过的棉卷端部单位长度内纤维的质量。然后,把棉卷头叠合在一起用于精梳机精梳装置的后继加工。棉卷夹持在两个间隔一定距离的罗拉钳口中,而钳口之间的距离要比棉卷中最长纤维的长度要大一些,这样当钳口拉开时,棉卷的端部就被钳口扯断,从而达到处理棉卷头的目的。另外,还可用吸管的夹持口来夹持棉卷,并将其扯断形成处理过的棉卷端部。

Description

棉卷加工机械中连接输入与退出棉卷方法及棉卷加工机械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机,用于加工棉卷形式的喂入纤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至少一个精梳头的精梳机,该精梳头包括对棉卷进行精梳的精梳装置和承卷装置。本发明还涉及用于牵伸棉卷的牵伸和承卷装置的并卷机。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No.07/431,431(申请日为1989年11月3日)的接续。
众所周知,安放供棉卷的承卷装置的精梳机装有例如包括光电管或光栅的检测装置,以便当棉卷退卷到末端时使该机停止运转。接着将一个新的棉卷手动或通过传送装置补充到承卷装置上。然后将该棉卷的前端用手放在前一个棉卷的尾端上(如果需要的话,可把尾端撕到合适的长度)并通过压力予以连接,随后可重新起动机器。由这个工序(尽管有可能通过操作者将精梳棉卷尾端“摘出”)产生的重叠厚度在成品(精梳条)上产生一种品质缺陷。
美国专利说明书第2,559,074号公开了一种对上述手动工序自动化的技术。正如该专利中介绍的,喂入棉卷的端部叠放在承卷罗拉上游退出棉卷的尾端上,并且由此形成的接头(重叠)部分沿着正常棉卷通道进入精梳装置。还介绍了用“精梳齿”来分离退出棉卷的方法,但这仅仅是分离动作,没有任何卷尾加工的意义。
美国专利2,599,074号中介绍的装置由于重叠部分至少引起一种严重的品质缺陷,并且由于喂给双层厚度的材料导致精梳装置的堵塞,使该装置有可能是行不通的。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把新棉卷卷头自动可靠地叠加在前一棉卷的卷尾上,并且不会导致精梳装置(或其它棉卷加工装置)的操作中出现故障,或者对产品造成不能接受的品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棉卷加工机械上以简单可靠的方法连接棉卷的端部,不会在连接端部产生品质缺陷。
本发明提出一种在棉卷加工机械中将输入棉卷与延伸到棉卷加工装置的退出棉卷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处理退出棉卷的尾端;
处理喂入棉卷的前端;
将这两个棉卷的这两个处理过的端部叠合连接;和
将连接的棉卷喂入棉卷加工装置;
上述的处理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包括在处理过的端部上减少每单位长度棉卷的纤维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退出棉卷在承卷装置的下游段与喂入棉卷连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提供了一个支撑装置,以支撑从支撑装置延伸到棉卷加工装置的退出棉卷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在延伸到成棉卷加工装置的棉卷长度上形成处理过的端部(喂给棉卷的承卷装置的下游),在喂入棉卷上形成一个处理端部,并且这两个处理过的端部在承卷装置的下游拼接在一起。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至少一个带有棉卷加工装置的棉卷加工头;支撑待加工棉卷的承卷装置;在延伸到所述棉卷加工装置的退出棉卷的长度上形成处理过的端部的装置;在大致预定的位置上支撑所述棉卷加工装置上游的带有所述处理过端部的退出棉卷长度的装置;形成喂入棉卷处理过的端部的装置以及将两个处理过的端部连接在一起并将所述的连接端部供给所述棉卷加工装置的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其上支撑至少一个棉卷的承卷装置;带有棉卷加工部件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的承卷装置的棉卷的棉卷加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在所述的承卷装置和所述的棉卷加工头之间用于将棉卷输送到所述的精梳头的罗拉;一个设置在所述承卷装置附近以便与其形成一个夹持点的紧压罗拉,用于在该夹持点之间选择性地夹住棉卷,以便在所述的夹持点和所述的罗拉之间断开棉卷,同时在延伸到所述一对罗拉的棉卷上形成一个尾端;设置在所述夹持点附近吸取从那延伸的新的棉卷前端上散棉的抽吸装置;致动所述承卷装置和所述罗拉以便在随后通过所述罗拉的通道时实现新棉卷的前端与从所述罗拉延伸的棉卷尾端的叠合连接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带有至少一个罗拉其上支撑着棉卷的承卷装置;带有棉卷加工部件从所述的承卷装置接收棉卷的棉卷加工头;在所述承卷装置和所述棉卷加工头之间用于将棉卷输送到所述棉卷加工头的一对罗拉;在所述的承卷罗拉和所述的一对罗拉之间的一块导板,所述导板在将棉卷从所述的承卷罗拉引导到所述的一对罗拉的静止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是可移动的;在一端有可移动壁部的吸管,由此形成可开和可关的夹紧钳口;所述的吸管在所述的导板下面用所述的导板在所述的退回位置接收和支持棉卷,以便撕断所述棉卷,在从所述罗拉延伸的棉卷上形成一个尾端的第一位置和在所述的导板上面,在所述的承卷装置上用所述的导板在所述的缩回位置上接收和梳理新的棉卷前端的第二位置之间是可移动的;以及将所述的导板移至所述的静止位置,以引导棉卷的前端到所述的罗拉,以便与那里的棉卷尾端连接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包括(根据1989年11月3日申请的未决美国专利申请第07/431,431号,下面称为“在先申请”)带有至少一个精梳头的精梳机,该精梳头包括精梳装置和用于待精梳的棉卷的承卷装置,该精梳机从棉卷到达精梳装置的棉卷通道上有一对输送罗拉;从第一卷筒断开第一棉卷后在到达精梳装置的棉卷上形成第一棉卷的尾端和在该对输送罗拉后面从新棉卷断开第二棉卷后形成第二棉卷的头前端的装置,和将第二棉卷端部连接到第一棉卷末端上的装置。在这个实施例中,连接棉卷头尾的装置包括一对设置在棉卷通道上的紧压罗拉和一个设置在该对罗拉上、以供连接时两个棉卷端部中至少一个棉卷端部使用的可移动的导向板。按照这实施例,断开装置适合于形成处理过的棉卷端部,这些端部适合于叠合和连接,不会产生明显的品质缺陷。
正如在先申请中描述的那样,可附加设置一个检测器,有利于决定第一棉卷已大致完全地从第一卷筒上退绕的时间。该检测器可在那个时间起动一个控制装置,然后该控制装置操纵断开第一棉卷的装置,接着传动用于新棉卷喂入到承卷装置的棉卷输送装置,再传动断开第二棉卷的装置,接着传动将第二棉卷端部连接到第一棉卷端部的装置。
本发明尤其适合于一台包括一组或多组精梳头(例如一组八个精梳头或二组每组六个精梳头)的精梳机,在所有情况下一组精梳头上的所有的棉卷的更换同时进行,上述的控制装置同时起动在该组的所有的精梳头。为起动该控制装置对该组的每个精梳头提供它自己的检测器是有利的,使在该组的一个精梳头上的第一个棉卷接近完全退绕时就起动该控制装置。然后在该组的所有精梳头上的第一棉卷在相同的高度自动地断开,提供新棉卷,第二棉卷在相同的高度从新棉卷上断开,并且这些棉卷的端部被互连在一起。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一些目的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中将更清楚,其中:
图1图解说明在先申请的精梳机的一个精梳头;
图2至8显示取自图1中不同位置和不同动作阶段的部件详图;
图9是根据欧洲专利申请No.89105756的精梳头的示意图,用于与本发明的系统进行比较;
图10是根据美国专利No.3,479,699的另一种精梳头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示出的精梳头带有本发明变更型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至图8所示装置的第一种变更型的示意图;
图13显示图1至图8所示装置的另一种可能的变更型;
图14A、B和C显示图1所示结构找到棉卷端部的三种可能的变更型;
图15A和B说明必需的或至少是非常希望的棉卷端部处理图形,以便根据本发明形成一种接头;
图16说明提供图15中的棉卷端部处理的第一种可能的布置图;
图17是提供棉卷端部处理的另一种布置图;
图18是用于图1中装置的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19图解说明用于图18中的传动布置的控制系统的一些部件;
图20显示具有不同的控制装置部件的相同系统;
图21说明一种时序图,用于图解说明图19和20中的控制系统;
图22是类似于图1的一简化实施例的视图,供图1中所示布置的相同精梳机在正常操作情况下使用;
图22A是图22的节点放大图;
图23是类似于图22的示意图,只显示了用于随后拼接动作的端部处理的第一阶段中的装置;
图24显示端部处理的第一步骤的实现;
图25显示满卷已放置到位后寻找端部的程序;
图26显示找到满卷端部后,端部处理的第二步骤;
图27说明两个处理过的端部被带到一起的拼接步骤;
图28说明图22所示布置的另一变更型;
图29显示图22A所示装置的一个变更型;
图30和31用侧视图说明另一个实施例;
图32是用前视图表示的详图;
图33说明本发明承卷装置的压力装置;
图34说明承卷装置的另一种变更型的压力装置;
图35说明另一种棉卷加工机构。称为本发明的并卷机;和
图36显示图35所示装置的一种变更型,
本说明将首先涉及图9和10所示一些“常规”精梳头,以便为后面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说明提供一个基础。上述在先申请中已经显示这样一个实施例,并且该申请的一些附图被再次包括在图1至图8中,以便为其它附图所示变更型给出一个起点。
在这一申请中所示各附图仅说明对本发明的操作是重要的那些精梳机部件。而且,只对那些直接与本发明有关的操作步骤进行说明。人们可找到对精梳机的更完整的说明,例如,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帝威尔(Charlotteville,Virginia)纺织工学院出版的由佐尔坦S.斯佐罗基(Zoltan S.Szaloki)著的参考书“并条、精梳和粗纱”(Drawing,Combing and Roving)中找到,该参考书在该学院出版的“学院纺织工程丛书”(The Institute Series on TextileProcessing)的第3册上。
对照这个背景技术,在图9中图解说明的精梳头包括一个旋转的棉卷承卷罗拉100,一个用于精梳锡林111的旋转传动轴102,精梳锡林111上装有一个植针的锡林针板座120,一个正反转的钳板传动轴103和一对分离罗拉104。钳板传动轴103装有一个曲柄臂105,钳板组件60的后端在62处可枢轴地连接在曲柄臂105上。钳板组件60的前端枢轴地连接在连杆67上,连杆67可绕着精梳锡林111的传动轴102的轴线摆动。
钳板组件60还包括底板或下钳板63,它的前端(没有专门表示)适合于形成一个与相应形成的上钳板68配合的夹持钳口K。上钳板68安装在与钳板组件60的主结构件在69处铰接的杆65上。所谓的给棉罗拉110紧挨在钳板63、68的后面。
至此,有关图9中所描述的这些零件组成了执行精梳机的主要功能的精梳装置的主要工作部件。由于精梳动作本身不直接包含在本发明中,并且其详细内容可在文献中获得(例如上述的参考书),因此这里不作详细说明。这里充分说明的是棉卷或待精梳的纤维片运送到给棉罗拉110(通过一个系统进行运送。下面将更详细地说明)并且在那里与导板66配合送到由钳板63和68形成的钳口K。从钳口伸出的纤维通过锡林针板座120的梳针进行精梳,然后通过钳板传送,与分离罗拉104的后部伸出的纤维须进行“拼接”。
当钳板已将新的精梳纤维须放置在从分离罗拉伸出的纤维须上之后,钳板打开并退回,使新的精梳纤维须通过分离罗拉104从精梳装置排出。在这个阶段,通过分离罗拉向前拉的纤维用所谓的顶梳(图9中未表示)进一步精梳。同时,钳板回到图9中显示的起始位置并合拢,以便夹住通过给棉罗拉110新喂给的纤维须丛。易于理解,这种动作是根本不连续的,因此给棉罗拉110仅仅是间歇地动作。
待精梳的棉卷具有一定的宽度,例如30厘米,并以卷筒的形式放在机器上,如在图9中以虚线局部表示的棉卷101。这个棉卷支靠在两个承卷罗拉上,图9中只能看见其中的一个以100表示那第二个平行于第一个并且两个罗拉都转动,以便退卷棉卷101,在某种意义上趋向于连续地朝着上述的精梳装置喂给棉卷。在图9中所示和在我们的早期欧洲专利申请No.338300中所述的喂给系统中,从棉卷101退卷的棉层首先被送到一块大致水平的导板113上,并从那里送到一块大致垂直的导板114,棉卷从导板114送到给棉罗拉110和先前提到的导板66。
导板113和114在190处用一挠性材料片加以铰接,该挠性材料片用夹板201、210和螺钉220、230固定在对应的导板上。各导板的另一端部用合适的、简示的连接装置分别在115和117处连接于机架(未图示)上。枢轴连接115、117和190,使导板113按照上面述及的精梳动作确定的钳板组件60的往复运动调整它们相对于彼此和机架的位置。虽然在精梳装置中棉卷的承接及加工只能是间歇的,但通过在棉卷承卷部件(其中一部分用100表示)和精梳装置之间提供合适的棉卷引导支撑,有可能从棉卷101以一缓慢的速度连续地喂给棉卷。
从图9中可以看到,前承卷罗拉100(即更靠近精梳装置的罗拉)设置在精梳部件的后面,使棉卷离开罗拉100之后要有一段水平的行程。棉卷的这种水平移动通过导板113来引导,直到棉卷到达给棉罗拉110上面的位置为止,然后棉卷通道通过导板114转面垂直向下。这种运动的模式(“机械几何学”)不是主要的。另一种情况绘制在图10中。
用美国专利US3,479,699中的用语说明图10的实施例。因此,条卷200用一对棉卷承卷罗拉202、204支持着并被退卷喂入钳板组件,该钳板组件包括下钳板206,沟槽给棉罗拉208和一个与下钳板206配合形成钳口的上钳板212。当纤维通过轴222传动的锡林针板座218精梳之后,它们被分离罗拉214、216承接。如图10所示,钳板组件差不多直接位于承卷罗拉202的下面,使棉卷大致迳直往下喂向钳板。
钳板组件绕着钳板摆轴(仅用226局部图示)以摆动方式摆动。存储杆224在图中所示的实线位置和虚线位置之间与钳板组件的运动同步地来回移动,并由此吸收由于条卷200连续喂给和给棉罗拉208间歇承接所产生的棉卷松弛。
紧接下文的说明将首先涉及使一般按图9所示设备自动化的建议。然后将介绍一些一般适合于其它精梳系统的变化。
图1以示意图的形式显示大致对应于一个垂直载面的精梳头的主要部件。该精梳头的精梳装置的主要精梳部件再次以精梳锡林1、顶梳2、两个分离罗拉3和包括下钳板4、对应于枢轴连接下钳板的上钳板5的钳板装置。可转动的给棉罗拉6安装在下钳板4中,待精梳的棉层7喂给给棉罗拉。来自棉卷8的棉层7由承卷装置输送,在该实施例中说明的承卷装置由两个平行的承卷罗拉9和10组成,棉卷8支靠在其上。
在棉层7从棉卷8到精梳部件1-5的通道中,设置了一对输送罗拉,断开棉卷的装置和将第一棉卷端部连接到第二棉卷端部的装置,第一棉卷端部是到达精梳元件的棉卷后端,第二棉卷端部是来自于满卷的棉卷前端,下面将详细地解释。
在例示的这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输送罗拉是由前承卷罗拉9和与其配合的紧压罗拉11形成的。另一种方法是,由与前承卷罗拉9分开的输送罗拉提供来自棉卷8的棉层。这对输送罗拉9、11由一受控的传动装置12传动。
在该实施例中,棉卷断开装置适用于在输送罗拉9、11之后撕开棉卷。为此,在第一对输送罗拉9、11之后设置了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该第二对输送罗拉由受控的第二传动装置15传动。在精梳机正常操作情况下,两对输送罗拉9、11和13、14以相同的圆周速度转动。当棉卷被断开或撕开时,传动装置12和15被控制(下面还要解释),使它们以不同的圆周速度和/或以不同的方向转动两对输送罗拉9、11和13、14,使棉层7在两对输送罗拉之间撕开。另一种方法是,第一对输送罗拉9、11停止转动,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继续转动;或则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不动,第一对输送罗拉9、11则以相反的方向转动。在两种情况下棉卷都被断开。
将第一棉卷端部连接到第二棉卷端部的装置包括一对由传动装置18传动的紧压罗拉16、17,和一个可移动的用于两个待连接棉卷端部中至少一个端部的导向件。在例示的这个实施例中,导向件是一个滑动装置19,它按棉层7的运动方向设置在紧压罗拉16、17的上游而移动,例如,藉活塞和汽缸装置20而移动。
图1显示在正常操作状态下的所述精梳头。棉层7通过棉卷输送罗拉9的转动从棉卷8上退卷,通过以相同圆周速度转动的输送罗拉13、14和16、17喂向精梳部件1-5,并由精梳部件梳理。但是,在图1中,棉层7实际上已从棉卷8上完全退完,这时由一检测器检测,例如,用一个光电管21检测,通过对不同的亮度和/或棉层7的颜色和筒管8a的颜色来检测棉卷7的卷尾7a在棉卷8的筒管8a上的行程。当然,其它的检测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检测器21将一个信号传递给控制装置22,然后控制传动装置12、15和18以及下面将要说明的其它传动装置,使精梳机中棉卷的更换自动完成。
控制装置22首先传动活塞和气缸装置23,它们使后承卷罗拉10向下摆动,如图2所示。因此,几乎空的筒管8a借重力向后沿合适的导板24滚向槽板式收集装置25。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棉卷从筒管8a上展开。
接着,控制装置22控制传动装置12(图1),使输送罗拉9、11停止或反方向转动。因此,当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仍旧正常地转动时,棉层7即被撕开,撕开的地方发生在两对输送罗位9、11和13、14之间,以便一个新的棉卷后端7b形成在到达精梳部件1-5的棉卷层7上的一个精确确定的位置上,如图3所示。
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和紧压罗拉16、17继续转动,直到新形成的棉卷后端7b正好在紧压罗拉16、17前停止,如图4所示。接着紧压罗拉16、17的传动装置18停止工作,并且精梳部件1-6(图1)也同时停止工作。
当第一对输送罗拉9、11已完全停止以撕开棉层7时,棉层7断开的后端部分7C仍然保留在所述的输送罗拉9、11上,如图4所示。因此,现在输送罗拉9、11再次与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一起以向前的方向转动,将后端部分7C传送到真空吸尘管道26内,通过它将后端部分除去。另一种方法是,后端部分7C也可用设置在后面的另一个真空吸尘器管道27除去,此时,第一对输送罗拉9、11以相反的方向转动,直到后端部分7C的前端落入真空吸尘器管道27为止。但是,如果第一对输送罗拉9、11已以完全相反的方向转动撕开棉层7,则后端部分7C的前端可毫无困难地落入真空吸尘器管道27中,并且不要求进一步的转动。
接着,后承卷罗拉10通过活塞和气缸装置23的推动,转回到它的顶部位置或正常工作位置。
然后,控制装置22传动棉卷输送装置,图5中仅表示了带有耳轴29的支臂28。该棉卷输送装置带上新的棉卷8′并将它放置在承卷罗拉9和10上。
接着,输送罗拉9、11和13、14以向前的方向转动。承卷罗拉9转动靠在其上的棉卷8′。承卷罗拉9的表面可渗透空气,例如是多孔表面,并且在其内设置一个固定的套管9a,在其上部开槽9b。此时,在套管9a内产生真空,通过槽9b和承卷罗拉9的透气表面抽吸空气。因此,来自新棉卷8′的棉层7′的前端7a′一到达承卷罗拉9就受到它的真空支配。如图5所示,前端7a′必然贴在承卷罗拉9的圆围上。接着,棉层7′通过输送罗拉9、11和13、14向下移动。
棉层7′的前端7a′通过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后,第一对输送罗拉9、11在一段预定的时间间隔后停止或则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相对于第一对输送罗拉9、11加速。结果棉层7′在两对输送罗拉9、11和13、14之间断开,即在来自于棉卷8′的棉层7′上的一个精确确定的位置上形成一个新的棉卷前端7b′,如图6所示。
接着,棉层7′断开的前端部分7c′在完全通过第二对输送罗拉13、14之后被吸入真空吸尘器管道26内并被除去。
然后,这两对输送罗拉9、11和13、14仍旧以相同的圆周速度继续转动,并将来自于棉卷8′的棉层7′向下移动。一旦新的棉卷前端7b′约到达图7中所示的紧压罗拉16、17前面或紧压罗拉16、17和导向装置19之间的位置时,控制装置22传动活塞和气缸装置20,将导向装置19对着紧压罗拉16、17向左移动,如图8所示。在这些条件下,导向装置19与棉卷前端7b′接触并将它放置在仍然夹持在紧压罗拉16、17的钳口中并从其中伸出的棉层7的后端7b上,局部地倚靠在下紧压罗拉17的表面上。
用于紧压罗拉16、17的传动装置18和同时用于精梳部件1-6的传动装置接着被再次接通。棉层7的后端7b和依靠在其上的棉层7′的前端7b′一起被拉入紧压罗拉16、17,这对罗拉将两个端部7b和7b′紧压在一起,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导向装置19由活塞和气缸装置再次拉回右侧。然后精梳头恢复正常工作。
图8还表示了收集装置25,空的筒管8a位于其上,它已由活塞和气缸形式的传动装置30举起到上部位置。在这个上部位置上,空的筒管8a与筒管输送装置28、29(图5)衔接并被卸下,随后收集装置25再次降至它的起始位置,如图1所示。
上述的精梳头可以以一组精梳头的形式配置在精梳机中,其中对该组的所有精梳头的精梳部件1-5提供组合的传动装置。接着控制装置22把该组的所有精梳头联结起来。由控制装置22控制的传动装置,尤其是传动装置12、15和18以及活塞和气缸装置20、23和30与在前承卷罗拉9和真空吸尘器管道26和27上产生真空的装置以及筒管输送装置28、29一起也可以联合地与该组的所有精梳头联结起来(虽然共同的控制装置在原理上也控制各自的传动装置)。
另一方面,该组的每个精梳头具有各自的附带的检测器21(图1)。一旦棉层7确实从其中的一个精梳头的棉卷8上完全退卷时,附带的检测器21将信号传递给共同的控制装置22,然后,该控制装置同步地在该组的所有精梳头上进行上述棉卷的更换。在棉卷更换操作开始时,在该组各个精梳头的棉卷筒管8a上仍留有不同长度的棉层7,但通过在两对输送罗拉9、11和13、14之间同步断开(撕断)棉层7形成的新的棉卷后端7b在该组的所有精梳头上位于相同的高度。类似地,即使在由棉卷筒管输送装置28、29  提供的新棉卷8′上的棉卷前端7a′不是精确地位于圆周上的相同地方,通过撕断的新棉卷7′形成的棉卷新的前端7b′在所有的精梳头上仍位于相同的高度。因此,棉卷的前端7b′毫无困难地在所有的精梳头上以相同的方法用导向装置19或一个共同的导向装置19和紧压罗拉16、17连接在棉卷的后端7b上。
就上述的精梳头而言,更换棉卷时,通过两对输送罗拉9、11和13、14的差动传动,将棉层7和随后的棉层7′分别地从棉卷8和新的棉卷8′上断开或撕断。但是,在一些变更的实施例中,一些分离装置当然可提供给棉层7和7′的断开。而且用于断开目的的第二输送罗拉没有绝对的必要性。可以提供适合于由控制装置22传动的其它断开装置来取而代之。
该在先申请涉及棉卷的撕开或断开。然而对于产生下面两种结果的任何一个它都是不理想的,即:
1.一种在待连接的棉卷端部上产生一个带深锯齿形的参差不齐的断口;或
2.一种几乎没有纤维伸到切割表面之外的非常整齐的切口(好象用剪刀剪切的薄片一样)。
棉卷端部的较好形状是纤维须或是从一大致直的基线伸出的须丛,这些纤维须或须丛最好是垂直于棉卷的长度伸出。纤维须或须丛应相对于棉卷片的正常厚度被“减薄”。在这种形状中,两个处理过的端部接近“梳理”的端部,该“梳理”的端部通常在精梳机上通过在分离罗拉上的“拼接”而连接。因此,棉卷的拼接动作类似于精梳棉网的拼接,这项工作通常如在罗拉104(图9)或在罗拉214,216(图10)上完成的。
虽然除去纤维既不是直接由夹紧力也不是间接地由纤维片进行的,但这种处理过的端部形式最好由沿着一条直线施加在棉卷上的夹紧力(类似于由夹持部件施加的夹紧力)产生。这种夹紧力最好是均匀地沿夹紧线的长度分布,即最好是遍及棉卷的宽度。
通过在一对罗拉之间的夹紧和用第二对罗拉在夹紧钳口(参考图1至8的描述)区域将棉卷拉开可以获得理想的结果。夹紧钳口之间的距离至少应该稍大于在该组件中的最长纤维。这个距离可以大于棉卷上的最长纤维几厘米。这种方法形成两个“处理过”的端部,即离开“撕开”或“断开”的上、下游,虽然只用一个端部,但这两个端部对形成接头都是重要的。
通过沿一条第一线(例如在一对钳板之间)夹紧棉卷,沿一条第二线(如用另一对钳板)夹紧棉卷,然后将夹紧线移开可以获得一个相似的结果。这两条夹紧线之间的距离应该满足已描述过的相对于牵伸罗拉的钳口线的要求。这种方法也形成两个处理过的端部。
要求的端部处理形式示意地显示在图15A和15B中。图15A显示棉卷处理端部的平面视图,图15B从侧面放大比例显示相同的棉卷端部。
在图15A和15B中,由棉卷展开的棉层用250表示,其宽度为W,厚度为T。图15A中的线N表示如由图1中的罗拉9,11产生的钳口或夹持线。图15A显示一种较好的安排,其中钳口线与棉卷长度成直角设置。该钳口线可与棉卷长度成另一角度设置(例如,如图中点划线所示),但与直角的有效偏差关系将使连接方法复杂化。但是,一个不是90°的角度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在连接处的品质恶化。
在图15B中用一对箭头N表示钳口线N。如图15B所示,较好的棉卷端部是以减薄形式从钳口线伸出的纤维须或纤维须丛252,钳口线处棉层具有与棉卷上的棉层大致相同的厚度(为了便于解释,由夹持部件施加的压缩被略去——棉卷“厚度”直接根据每单位棉卷长度与纤维质量(即“mass”,下同)的比例给出)。
理论上,在棉卷两端部(退出和喂入)之间的理想连接中,当叠合时减薄的端部将相互补偿,以得到一个大致恒定厚度(每单位长度的纤维质量)喂给夹持组件的新的喂给棉卷。这一点在图15B中易于观察到,图中显示了从钳口线到棉卷的自由端每单位长度纤维质量上的逐渐减少。
但是,图15A中的考虑表明,在棉卷的整个宽度上获得绝对理想的连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处理的棉卷端部的变化必须控制在允许的限度之内,以便获得满意的连接。绝对的限度一方面由精梳组件的阻塞给出,另一方面由一种“薄拼接”给出,以致于棉卷在到达精梳组件之前或在该组件上断裂。
为了能做一种“高品质的拼接”,处理端部的长度(图15B)必须大致预定。一种“参差不齐”的端部(图15A中用点划线254表示)是不理想的,因为最靠不住的是这种参差不齐的端部将在涉及连接动作中的一个棉卷上“配合”一种相同的参差不齐的端部。在整个棉卷宽度W上保证处理棉卷端部的绝对恒定长度是不可能的。这种结果在图15A中用从钳口伸出的线条(“纤维”)示意地表示。例如,由于在钳口线上夹紧的纤维长度的差异会出现这种结果,因此,当断开动作进行期间应牢牢地夹住。
然而,棉卷端部的长度可受一种方法影响,该方法形成处理的端部,现参照附图16和17解释如下。
图16显示以两对夹持罗拉256,258形式的断开(和端部处理)装置,棉卷250仍然在它们之间(在断开动作前)连续地延伸。由这两对罗拉形成的夹持线之间的距离D将因保持罗拉256静止,并以罗拉258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罗拉258而产生对棉卷端部施加影响。这个距离D至少应稍大于待断开纤维片上的最长纤维的长度。这就能保证避免“夹住”,这种“夹住”将导致纤维断裂或至少使运行出现故障。
但是,图示的距离D不能比最长的纤维大很多,因为可能形成其它的不受控制或不完全受控制的纤维束,导致图15A中表示的参差不齐的端部问题。应该这样安排,在夹持罗拉256和258之间延伸片中基本上所有纤维在罗拉256停止时,或是受从罗拉256伸出的纤维须控制而保持固定,或是完全地进入由罗拉258拉出的纤维须中。那些在罗拉256,258的钳口中夹持的纤维不会引起任何问题(只要它们不夹在两个夹持点中)——夹持点之间保持“浮游”的(较短的)纤维在断开动作期间将经受牵伸力,但应该当纤维片被拉开(由于通过夹持点在纤维片上产生的“力场”)时,由于在纤维片上与它们相邻纤维的摩擦约束保持在控制之下。这种形式的动作给出两个适合的处理端部(上端和下端)。
在短纤维精梳机中,待加工的纤维片上的最长纤维一般具有不大于约45毫米的完全延伸长度。距离D一般应该在60毫米到120毫米范围内选择,最佳距离是90毫米。这样得出的纤维须长度L在20毫米到60毫米范围之内,优选长度约为40毫米。
图17图示另一种安排。纤维片250夹在钳板260,262之间(例如,类似于精梳装置的钳板)。如果纤维片250延伸至钳板260下游(右:边)的夹紧罗拉(类似于夹持罗拉258),随后涉及钳口线间隔的恰当考虑与图16中的那些解释是一样的,并且,如果下游罗拉由类似于钳板260,262的第二对钳板取代,则它们将保持相同的结构。
断开(并进行端部处理)的动作在钳板260,262的右侧纤维片250上完成,例如,将一个直的梳子264插入钳口线右边的纤维片中,并夹在钳口上梳出纤维须。例如,这样的动作可以用于准备喂入棉卷的端部。为了获得控制的棉卷端部,梳子264必须离开钳口线一段距离插入棉卷,使保持在纤维须上的纤维或是夹在钳口中,或是通过与纤维片上的其它纤维约束而控制(通过钳口产生的“力场”而控制)。通过在钳板260,262伸出的纤维片端部上施加一个非常强的吸力(例如,用真空吸管,用点划线以266示意表示),或者通过用265表示的旋转梳处理棉卷端部可获得同样的效果。这样一种动作只给出一个处理端部。如图17所示的一种结构已用作图1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表示图10所示的常规布置的一种变更型:
如图11所示,在该变更的实施例中,用一对输送罗拉228、230替代了“存储杆”224,并且一个紧压罗拉232(类似于图1中的紧压罗拉11)与棉卷承卷罗拉202组合。用234示意表示的一个真空吸管通过一根挠性导管(用236示意表示)连接到一个负压源238上。该真空吸管在缩回位置(未表示)和前进位置(图11)之间是可移动的,在前进的位置上由吸管施加的真空影响直接作用在罗拉202和紧压罗拉232的夹持点下面的棉卷上。
该装置的动作如下:
首先在驱动罗拉228、230时,通过停止罗拉202的转动,在退出棉卷上形成一个处理端部,使棉卷如上面图16所述的刚好在由罗拉202和紧压罗拉232形成的钳口线下端被拉开;
正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这将给出一个上游处理端部(在向后延伸到罗拉202的棉卷上)和一个下游处理端部(在延伸到夹持部件的棉卷长度的“尾端”上)。下游处理尾端正好保持在罗拉228、230的钳口线的上端(已在图1中参考罗拉16、17进行说明)。带有处理端部的棉卷的断开长度固定地保持支撑在罗拉228、230和精梳装置(给棉罗拉208和下钳板206)之间;
接着,保留在旧筒管上的棉卷通过任何一个合适的装置被除去(例如,只要将它向前送入真空吸管234内,如图11所示真空吸管已移到它的动作位置)。那走空的筒管被新的棉卷替代,正如图5的说明;
然后,通过将新的棉卷送入由罗拉202和紧压罗拉232形成的夹持点中在新棉卷上形成一个处理端部,接着由吸管234对从夹持点中露出的棉卷端部施加吸力,由此把一些没有被夹持点或由此产生的力场固定夹住的纤维带走(正如图17的说明);
接着,在新的棉卷上处理过的前端迳直下移,直到它仍旧“穿过”罗拉228,230和钳板组件位于先前旧的棉卷上形成的处理端部上为止。为了能这样做,罗拉228最好位于图11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因此没有必要使处理过的端部从其直线向下运动转移。如果罗拉228、230位于实线所示的位置,棉卷端部从其直线向下通道的转移也许是需要的,以便将新的棉卷端部放在旧的棉卷处理过的端部上;
正如图1所描述,沿着从承卷罗拉202到给棉罗拉208的通道,所有点上通过再起动给棉机构形成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用罗拉228、230将叠合的棉卷端部紧压在一起。
很清楚,图11中的紧压罗拉232可由靠在固定的承卷罗拉202上的夹紧杆取代,以形成夹持点。
将图11中的结构与图1中的结构进行比较,以下所述值得注意:
图11中的结构不要求导向装置(类似于图1中的导向装置19、20),因为喂入棉卷向下移动携带着其处理过的端部置于退出棉卷先前准备的端部上。
图11中的结构也不要求类似于图1所示罗拉13、14的附加罗拉,因为端部第二处理步骤(在喂入棉卷上)是通过连带在承卷罗拉202上形成夹持点的真空装置234完成的。
图1的结构具有两个优点:
1.图9中说明的机器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受影响——罗拉16、17在导板113(图9)或其等同物上水平地输出棉卷,并且要求完成拼接动作的部件可以以“上部结构”的形式增加到现有的机器中。当然,如果可以考虑一台新的机器设计,这一点不再是主要的。
2.通过各对罗拉(16、17;13、14;11、9)将棉卷拉开提供的端部处理多半比从一真空装置,例如吸管234(图11)获得的更好。
图11示出,端部第一处理步骤(在退出棉卷上)可由随后用于将棉卷端部压紧在一起的罗拉(图1的“接合”或“紧压”罗拉16、17)完成。因此,在图1的结构中,退出棉卷的端部准备可通过罗位13、14的夹持和操作罗拉16、17,以便在这些罗拉之间将棉卷拉开(对比图3)。这样可以简化设置在罗拉16、17的夹持点上端的处理端部的作业,以便接收喂入棉卷的处理过的端部。但是,它也可能使整个传动系统复杂化,这部分内容将参照图18随后解释。
完成了这个端部第一处理步骤之后,罗拉16、17必须保持静止,以便确定以这对罗拉延伸至钳板组件的退出棉卷的长度。因此,这对罗拉(“紧压”或“接合”罗拉)不能参与端部的第二处理步骤(在喂入棉卷上)。因此,如果希望用一对罗拉在端部第二处理步骤中将棉卷拉开,必须提供一对附加罗拉13,14。此外,如果不能增加机器的宽度,那么这对附加罗拉必须位于罗拉16、17的上面(如图1所示),由此,需要导向装置19、20,以便将向下移动的喂入棉卷放置在由水平输送棉卷的罗拉16、17支持的退出棉卷的处理过的端部上。
根据这些意见,图中所示结构的数种其它的可能变更型将是易于理解的,即:
首先,如果机器可以加宽,那么喂入棉卷可以从罗拉9水平喂入罗拉16、17。但是,棉卷端部的制作不能没有一个专门用于此目的而提供的移动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可靠地移动。图17显示的夹钳形式,例如,可以形成“摆钳”(类似于精梳装置上的钳板)。该摆钳作大致水平移动,以便将处理过的端部连接在一起。这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替换结构,但它是可行的;
第二,罗拉16、17可以设在导板113,114(图9)的连接区域,而不是在进入到导板113之处(如图1中的示意图解)。然后,可以在进入到导板113处设置另一个夹钳。在这种情况中,也需要在水平通道上面从上端夹持点到罗拉16、17“携带”喂入棉卷的处理过的端部的装置。
第三,罗拉13、14可删除,并使用真空吸管(类似于图11中的吸管234)或梳子来处理夹持在由承卷罗拉9和紧压罗拉11(图1)形成的夹持点上的喂入棉卷的端部。
正常操作期间,在有必要传动相对于机器框架没有固定的部件的地方可能出现实际的困难(例如,图11中的罗拉228)。但是,仅在进行棉卷拼接动作时,将一对罗拉的第二罗拉(230)从一个缩回位置移动到与对应于要求拼接信号的输送罗拉(228)连接的位置形成夹钳是可能的。传动可应用到第二罗拉上,并且可通过摩擦力传给输送罗拉(228),它只被支撑着绕着它自己的轴自由转动。
正常操作期间,当传动罗拉(罗拉230)回到其缩回位置时,输送罗拉(228)是自由地按照正常机器动作的要求摆动。一旦连接的棉卷端部已通过由“接合”或“紧压”罗拉之间形成的夹持点时,传动罗拉与输送罗拉的传动接触可断开。
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希望提供一个“通道”,通过该通道连接的端部在离开紧压罗拉后,必须送到给棉罗拉(图9中的110,图10中的208)。该“通道”提供了朝着棉卷的两个主要表面引导的引导面。一个合适的通道可由变更导板113、114(图9)形成,例如,图12中所示的导板313,314。这种连接端部(局部的)的“包围”当它们通过给棉罗拉时,减少了纤维片的(相对)弱的连接区域断开的危险。
图13说明一种棉卷承卷装置的变更型。在这种情况下,罗拉10(图1)的轴线相对于机器的框架固定,并装备推杆300,将走空的筒管8a推出承卷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活塞和气缸装置23作用在推杆300上,而不是作用在承卷罗拉10的支撑上。
图14A、14B和14C分别表示找出棉卷端部方案的各种变化。在每种情况下,示意地表示了筒管上棉卷的最外卷绕层。这些方案可以用在不要求提供象图1中承卷罗拉9那样的多孔罗拉的情况中。在图14A中,当棉卷通过承卷罗拉转动时,一个机械的“刮片”302用于将棉卷端部从棉卷上“剥离”。刮片302在棉卷的整个宽度上张开,并且当新的棉卷放在承卷装置上时(如图5所示),它响应来自于控制装置的信号,对着棉卷表面移动(例如,通过活塞和气缸装置304)。刮片的自由边缘可以刻成锯齿状。
图14B显示多孔管或喷管304,它可以用于在棉卷表面产生一股空气流,以剥离棉卷的端部。这股空气流可能是由压缩空气或由吸气产生的。多孔管或喷管304也可移到找出棉卷端部的动作位置(从适当的缩回位置,图中未表示)。该多孔管或喷管在棉卷的整个宽度上延伸。
图14C显示带有径向角钉308的罗拉306,这些角钉可对着棉卷的外表面将棉卷的端部剥离。罗拉306也可以如由一个摇臂(未表示)支撑,以便在缩回位置(未示出)和所述的动作位置之间移动。在动作位置,该罗拉可绕着它自己的纵向轴线转动。罗拉306也在棉卷的整个宽度上延伸。
图18示意地显示一个适用于图1中所示结构的传统系统。在这种结构中,下紧压或接合罗拉17由标准的精梳机传动系统传动。在这方面承卷罗拉9取代棉卷承卷罗拉100(图9),而承卷罗拉100一般整体结合入精梳机传动系统。因此,罗拉17的动作通过标准的精梳机控制系统直接与精梳装置的运作连接。
现在对包含在拼接动作中的附加部件提供一个辅助装置,即:
包括承卷罗拉9、10(与紧压罗拉11在一起)的承卷装置和输送或端部处理罗拉13、14。
设置了第一辅助电机340(例如,在机器端头)并由合适的传动装置(例如,齿形带342)与齿轮344连接,齿轮344分别与罗拉9和10连接。可设置张力辊346以保持皮带的张力。
设置第二辅助电机348(例如,也设在机器的端头),例如,通过齿形带与齿轮352连接,齿轮352与罗拉13、14的下罗拉14连接。罗拉14、17可作为沿机器的全长延伸的“罗拉”形成(即在机器的一侧与所有的精梳头连接)。
图18中的传动结构是一种较好的安排,其中,端部处理是借助于辅助装置(作用于罗拉9、11和13、14)实现的,并且连接动作(由罗拉16、17完成)归入标准的机器传动系统中,即用传动装置连接传动精梳装置。
罗拉11、13和16最好作为紧压罗拉形成,即它们不直接被传动,而是安装成绕着它们自己的纵向轴线自由地转动。对于每个精梳头可有一套这种紧压罗拉,这些罗拉不在整个机器的长度上延伸,而是与各个精梳头相联系。成套的三个紧压罗拉11、13和16可以安装在一个共同的支撑框架354上,支撑框架枢轴地安装在机器的框架上(未表示),例如安装在枢轴356上。因此,支撑框架354可绕着安装的枢轴356向上摆动,将紧压罗拉从它们的传动罗拉移开并可利用棉卷的移动通道为精梳头服务。
参阅图19和20,其中图注数字与前面各图相同的部件表示同一部件。该精梳机有一对接合罗拉即紧压罗拉16、17,一对输送罗拉即端部处理罗拉13、14,以及还有一对输送罗拉11、9,其中一个罗拉又兼作棉卷承卷罗拉。另一棉卷承卷罗拉10,如图所示。整个传动装置如图18所示,它包括一个传动承卷罗拉9、10的电机340以及传动输送罗拉14的电机348。这些电机都从属于精梳机的主电机,如图中的360。电机360既传动精梳机构(图19中未画出)又传动紧压罗拉16、17。在动力输送到紧压罗拉16、17的过程中包括脉冲发生器362。该发生器362发信号给中央控制系统364,从而保证在必要时(如机器正常运转过程中)辅助电机340、348与精梳机主电机360同步运转。
图19表示的是传动装置及组合成整体的控制系统。如图18所示,罗拉17、14、9和10沿着精梳头的精梳传动线路排列(在单面机中是如此;在双面机中则至少沿着其中一侧精梳头的精梳传动线路排列)。而图20表示的是同每一个精梳头单独相联的传感器。每一个精梳头上都有两个这种传感器;第一传感器366用于检测安放在承卷罗拉9、10的筒管8a上有无棉卷;第二传感器368用于检测罗拉13、14及16、17之间有无棉卷通过。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从图21的时序图看出。曲线A表示在完成接头动作所需的时间内,传动输送罗拉13、14的电机348的运动变化情况。曲线B表示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传动承卷罗拉9、10的电机340的运动情况。曲线C表示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传动精梳机(尤其是紧压罗拉16、17)的电机360的运动情况。曲线D、E、F和G则分别表示导向装置19、20(如图1)、活塞和气缸装置23(如图1)、真空吸管26的负压源370(图19)以及作用于多孔找头装置(即图1和19中的多孔承卷罗拉9)的负压源(图中未画出)的运动图。
在T0时刻,机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所有电机340、348、360都以一个由主电机360所设定的转速进行给棉、梳理。这一转速可通过控制系统364设定在机器中(如手动)。通过发生器362的输出信号以及由控制系统364发送给电机340、348的有关控制信号,使电机340、348和电机360同步运转。图21中所述的其它部件在T0时刻不动作。
在T1时刻,传感器366中某一个传感器(如图20)探测到精梳头上的棉卷的端部,并向中央控制系统364发出相应信号。控制系统364立即取消电机340、348及360的同步运转,并直接控制每个电机的转速。经短暂延时,控制系统364停止电机340的转动,承卷罗拉9、10也就停止转动。而电机348、360仍然运转,结果使得处于静止的罗拉9、11及旋转的输送罗拉13、14之间的棉卷被扯断。
经一段预定的延时时间1之后,控制系统364终止主电机360的转动,整个精梳头尤其是紧压罗拉16、17则停止转动。延时时间t可适当调整,以确保由扯断动作所产生的处理过的棉卷端部相对于紧压罗拉16、17的正确定位,以便下一次拼接动作。
在T3时刻,控制系统364重新起动电机340,使承卷罗拉9、10转动,如图21中曲线A、B所示。承卷罗拉9、10和输送罗拉13、14就被加速至一个较高的转速(高于这些罗拉的正常转速),这样使棉卷头由真空吸管26迅速去除。抽吸系统本身最好在承卷罗拉9、10第一次停止的时刻就已经预储了能量。
电机340、348转动,将棉卷头连续输送至真空吸管26内,直至所有传感器368(如图20)都向控制系统364发出信号,表明在探测区内没有棉卷存在时才停止。因此控制系统364必须记录下每个传感器368的状态,这样在接收到最后一个传感器368探测到精梳头中有棉卷存在并发出适当信号时,控制系统364才能进入拼接动作的下一步骤。当(在T4时刻)探测到最后棉卷的尾端时,控制系统364关闭传动承卷罗拉9、10的电机340,使输送罗拉13、14减速至正常的运转速度。
接着是短暂的间隔时间。在此期间活塞和气缸23(如图1)开始工作(见图21中F),推出空筒管8a,将新的棉卷安放在承卷罗拉9、10上。这一换管动作在图21中未画出,这是因为尽管该动作是由机器控制系统364控制,但这新棉卷的运动将由一个输送控制系统单独决定。在此间隔时间内,新棉卷由输送系统安放到位,而精梳机本身不工作。但由于间隔时间很短,传动输送罗拉13、14的运动仍然继续。
在T5时刻,输送系统向控制系统364发出信号,表明新的棉卷已在系统364的控制之下安放在每个精梳头的承卷罗拉9、10之上。这样控制系统重新传动承卷罗拉9、10,并使找头机构按前面各图所述的方式开始动作。为此就需对多孔罗拉9抽真空(如图21中曲线G),传动罗拉9、10的电机340仍然运转,直至在T6时刻同控制系统364相联的最后一个传感器发出信号,表明在探测区内有新棉卷存在时才停止。这样该精梳机就准备好进行端部处理的第二步骤。
在T6时刻,控制系统364再次关闭电机340,而输送罗拉13、14继续运转。这样,新的棉卷就在罗拉13、14和罗拉9、11之间被扯断,断裂部分立即被仍处于工作状态的抽吸系统26吸取。从而端部处理的第二步骤就完成了。此时必须将处理过的新棉卷端部向前输送,以便使它们与在先位于紧压罗拉16、17已经处理过的旧棉卷端部拼接起来。
在一段预定的、足够进行端部处理(包括去除散棉)的延时之后(图中未特别画出),在T7时刻电机340重新起动,将处理好的棉卷端部向前输送至紧压罗拉16、17。大概在相同时刻,导向装置19、20(如图1)的运动如图21曲线D所示。经一段延时(可选择调节)之后(图21中没有具体画出),在T8时刻,控制系统364停止电机340及348的运转,从而停止输送新棉卷,使新棉卷端部与旧棉卷端部正确叠合在一起。在这阶段,调整延时时间可保证两个处理好的端部能正确拼接。
经一极短延时、确保电机停止后,精梳机电机360在T9时刻重新起动。在此同时,通过控制系统364的信号发生器362使辅助电机340、348之间又重新建立起同步联系,这样电机340、348又与精梳机主电机360再一次同步运转。因此所有电机都同步加速至正常运转速度,并保持该运动状态直至传感器366中某一个传感器(图20)开始起动下一次拼接动作时为止。
在建立正常运转同时,活塞和气缸装置23(如图1)回到其退缩状态,目的是使机器处于预定的某一状态,以准备下一次的拼接动作。不过,这一阶段动作的时序并不重要,因为导向装置19不影响正常动作。在导向装置19伸出进入工作位置时,控制系统364则关闭抽吸系统26。
以上用时序的方式解释了图21中执行各种不同运动步骤并控制处理过的棉卷端部运动的有关机构的时序。不过,采用脉冲信号来表示处理过的棉卷端部运动的距离以替代时间作为控制该棉卷端部运动的参数,可能会更好一些。例如,第一个经处理过的棉卷端部(旧棉卷的),可利用信号发生器362发出的脉冲来控制该棉卷端部在紧压罗拉16、17处的位置。当棉卷被扯断后,精梳机主电机360仍然转动,直至控制装置364计入预定的脉冲数之后才停止。利用这种装置,有可能避免该棉卷端部位置受精梳机转速的影响。因为在用延时时间t来实现最优化设定时,就会产生这一问题。第二个使棉卷端部定位并可调的配时动作(在T7~T8之间)可以省略,例如可通过在辅助电机340、348上采用步进电机,及在控制装置364的控制下产生工作脉冲来达到目的。
图22~27说明图1中精梳机的拼接装置的改进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及操作步骤。尤其是图22~27所示的装置是准备与棉卷通道一起使用。通道380呈“屈膝”状,由一对导向板113、114(图9)组成。图22所示的装置包括一对棉卷承卷罗拉382、384及一对紧压罗拉386、388。紧压罗拉又是处在“屈膝”通道380的水平通道的进料端。
这一装置还包括辅助导向板381,使得从紧压罗拉386、388进入精梳装置(图22~27中未画出)给棉罗拉(图中未画出)的棉卷至少能部分地与该导向板贴合。
此外,这一装置还有一个吸管390。该吸管靠气管(图中未画出)与负压源(图未画出)相连,它位于前承卷罗拉382至紧压罗拉386、388之间移动的棉卷的下方。可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如图22所示),承卷罗拉382与罗拉386、388之间的棉卷385同吸管390之间是由一块导向板392隔离的。经放大的导向板392的详细结构图如图22A所示。
如图22A所示,导向板392一端以枢轴地安装在一根最靠近承卷罗拉382的边沿,并与其轴相平行的枢轴394上。活塞及气缸装置396就安装在机架(简示在398处)及导向板392之间,由它推动导向板392,或处于工作状态,如图22A所示的实线位置;或处于退缩状态,如图22A所示的虚线位置。当处于后一位置时,承卷罗拉382和罗拉386、388之间的棉卷就暴露在吸管390的上方。
吸管390还有如图22A所示的特殊结构。吸管的嘴形剖面中包括固定壁400,其上有吸嘴唇402;及活动壁404,它可绕着轴406转动,并且在其外端有吸嘴唇408。借助适当的操作机构410,活动壁404可绕着轴406转动,使吸嘴唇408接近或离开吸嘴唇402,从而在吸管的端部形成一个可张开、可合拢的夹持钳口。还可设置其它可调节的控制机构(图未示)使整个吸管390相对于图示其它部件运动,这将在以后的图中可看得更加清楚。
当从某一个精梳头收到信号(如从图20、21中传感器366发出),表明棉卷即将用完时,传动罗拉386、388的电机停止转动,而传动承卷罗拉382、384的电机继续转动。导向板392就从其正常位置(如图22)转动至回缩位置(图23),在罗拉382和386、388之间的棉卷就形成圈状412,被吸入真空吸管390中。此时,吸管390的壁404就转动,使吸管的嘴部自由地吸入双层厚度的棉卷。
在吸管390吸入足够长度的棉圈后,传动承卷罗拉382、384的电机停止运转,活动壁404转动使吸嘴唇408靠向吸嘴唇402,呈夹持状态,吸管390沿着图24中箭头D方向离开罗拉388、382。钳口402、408夹持着在吸管内一定的棉圈长度,因此处在罗拉386、388到精梳头(图未示)之间的棉卷就被扯断,同时也扯断了处于罗拉382后面余下的棉卷。对照前面的附图,观察上述状态可看出,采用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处理仍处在精梳装置前棉卷的端部413。吸管390除了用于将通过罗拉386、388的棉卷扯断外,还可用于吸除由罗拉386、388握持的棉卷端部的散棉,从而形成处理好的端部以便拼接。通过选择部件相互间的适当尺寸,就能够避免把处理过的端部413相对于紧压罗拉386、388重新定位的必要。
吸管390的嘴部现又重新张开,使散棉从钳口402、408中去除。任何覆盖在承卷罗拉382上的棉卷头415也因承卷罗拉382、384的重新给棉而被吸管390吸除。
另一种优选的安排是圈状棉卷(双层厚度)不断吸入吸管390中,直至筒管414上的各层棉卷都被去除为止。因此,当钳口402、408闭合时,它只能夹持吸管390及罗拉386、388之间的单层棉卷。接着如上述方式撕断这部分棉卷同时形成处理过的棉卷端部。根据这种安排,在端部处理后仅仅是去除棉卷头,显然不需要再启动承卷罗拉382、384,因为散棉已在处理阶段被去除了。传感器381可探测出棉卷头是否完全被去除,其检测范围包括承卷罗拉382在内。
如前所述推出空筒管414(图22~24)换上新的棉卷417(如图25~27)。吸管390因此就通过承卷罗拉382及紧压罗拉386、388之间的空隙上升运动至吸取位置,将新棉卷端部419吸入管中。在此位置,吸管390能够与其它找头部件(如前有关附图所示)配合动作。沿着筒管朝向吸管390的方向可安装一个合适的传感器(图未示)来探测筒管上是否有残留棉卷,从而可成功地进行找头。当位于吸管390嘴部的夹持装置夹住找到的棉卷端头时,传动承卷罗拉382、384的电机再一次停转。吸管就从承卷罗拉382及罗拉386、388(如图26)之间退出来。在此过程中,新的棉卷就在钳口402、408上方被扯断,使新的棉卷前端416准备就绪并同在先已处理的旧棉卷的端头413拼接在一起。
装置396(图22A)此时又重新动作,使导向板392回到正常的工作位置(图27)。处理过的新棉卷前端416就处在适当的位置,以便同处理过的旧棉卷端部413叠合。此时,钳口402、408松开,散棉就被抽吸系统吸除,随后关闭抽吸系统。
接着,承卷罗拉382、384又重新转动,将经处理的新棉卷前端416输送至罗拉386、388的钳口内。同时,罗拉386、388又重新起动,使两个经处理过的棉卷端部在紧压罗拉的夹持点处叠合在一起,并被紧密地压在一起。此后拼接在一起的棉卷沿着正常通道,通过“屈膝”通道380进入精梳装置,这一点前面有关附图已经描述。
图28是图22~27的改进装置。在图28所示的装置中,紧压罗拉386、388是安装在“屈膝”通道380处,这样离开这些罗拉的棉卷直接向下运动进入精梳装置(图未示)。该装置的其它部分与图22~27相同。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下罗拉388需要作摆动,并和精梳装置同步工作。因此,最好将下罗拉改为仅依靠与上罗拉386接触而滚动的压辊,该上罗拉386在拼接动作完成后可脱离与压辊388的接触。
图29是图22A中使导向板392运动机构的改进结构图。在此改进结构中,导向板392是由一对可绕着同一支轴395摆动的杠杆391、393支撑,并向着紧压罗拉386、388的“前方”摆动。该导向板392可绕着该支轴在引导棉卷进入紧压罗拉的第一位置(实线所示)至第二位置(虚线所示)之间摆动。在第二位置处,吸管390夹持着由承卷罗拉382、384输送来的棉卷端部,并运动至图25所示的找头位置。当导向板392向后摆动至工作位置即第一位置时,导向板的前端非常接近紧压罗拉388,使新棉卷端部能稳妥地叠合在先已处理过的旧棉卷端部上。
图30~32说明扯断棉卷形成处理过的棉卷端部的进一步可能性。在该机构中,紧压罗拉440、442形成静止的钳口,当承卷罗拉444、446倒转扯断棉卷时,该钳口就夹持住棉卷。在本例中罗拉440、442也可用一对夹钳来代替,该夹钳正好在端部处理工序之前被关闭。经处理的棉端447则处在前承卷罗拉444及紧压罗拉440、442之间的导向板443上。
位于承卷罗拉444、446上空筒管448的重量,不足以将罗拉444、446的倒转有效地传输给棉卷,从而不能保证棉卷回退,使棉卷在罗拉440、442的上方扯断。这样,最好安装一个压力装置,将空筒管448向下压在罗拉444、446上,空筒管本身可绕着自身的轴线转动。这样,筒管448就和前承卷罗拉444形成一个钳口450,当罗拉444倒转时,就足以将棉退回,从而实现所要求的断开动作。
图31显示一种较合适的压力装置,它是由一对支撑杆452、454组成。每根支撑杆同双向式活塞和气缸装置458中往复运动的连杆456的一端以枢轴相联。每一根支撑杆452、454都绕着位于支架460上各自的支点转动。支架460又是固定在位于承卷罗拉444、446及一对将棉卷喂入邻近精梳头的承卷罗拉(图31中只可见一只罗拉464)之间的机架462上。每根支撑杆452、454在其自由端部有一个可转动的压辊466。
例如当活塞和气缸装置458工作时,杆452、454就摆到非工作位置(虚线所示),在此位置无论是空筒管448还是满管,杆452、454都不会影响邻近的精梳头。但是,当某一阶段,机构处于拼接工作状态时,装置458就工作,使杆452、454摆到工作位置(实线所示)。这时,每个压辊466都作用于相应空筒管448的内表面,并将筒管下推紧压到相应的承卷罗拉444、446和464上。这样可保证筒管与承卷罗拉紧密地接触传动,从而形成回退棉卷头的夹持点(图未示),使棉卷在紧压罗拉440、442上方扯断。每个筒管448在其两端均有一个相连的压辊466。
当然压力装置可将压力作用在筒管448的外部,甚至可使喂入棉卷位于旧筒管上。不过,最好是设计一个直接受精梳机控制的机构,其所处位置不影响喂入棉卷。
从旧棉卷上扯断的棉卷头仍留在紧压罗拉440、442至精梳装置之间,它们由一个带吸管470(图30)的抽吸系统吸除。而该抽吸系统则处在承卷罗拉446的后部。为此,承卷罗拉444、446倒转,直至扯断的棉卷头转到吸管470的嘴部,随后这些罗拉再改变转向,使它们又一次按正常喂入方向旋转。当被扯断的棉卷头退回到吸管嘴上方时,抽吸系统所产生的气流就使棉卷头从筒管448上剥离,并被吸入吸管内。此后,筒管即按正常喂入状态转动,直至传感器469表明所有棉卷头都已进入吸管为止。
当装置458(如图31)工作,退出压辊466时,首先空筒管448被释压,而后由适当的机械装置将其推出(如前面所述)。新棉卷480(如图32)就依靠如上所述的输送装置放置在承卷罗拉444、446上。新棉卷480的位置必须要使自由棉端482与后承卷罗拉446靠得很近,但又必须处于承卷罗拉446的正常向精梳头喂棉方向的“上游”,即如图32中顺时针方向。
承卷罗拉444、446现在就按正常的喂棉方向旋转,使自由的棉卷头482逐渐转到由于总气管484作用仍处于负压的吸管470处。自由棉卷头被吸棉气流剥离棉卷,并吸入吸管470内。
吸管470与图22A中所述的吸管390类似,它有一个可张开、可闭合的嘴部,其上有一个吸嘴唇486固定在部件488上,而部件488又通过一个挠性带490与吸管主体相连。活塞和气缸装置492用于开闭吸嘴,从而使吸嘴唇486与对面的管壁之间形成可张可闭的钳口。
总气管484是由连杆494支撑,连杆494可绕着后承卷罗拉446的轴心摆动。这样当自由棉卷头被吸管470吸持时(这可由安装在吸管上的传感器探测,图中未画出),承卷罗拉444、446就停止转动,吸管470嘴部的钳口由于装置492的动作而闭合,总气管就绕着罗拉446轴心按逆时针方向摆动(如图32所示)。夹持在吸管470中的棉卷在棉卷主体及后承卷罗拉446之间形成的“钳口”处被扯断,形成“纤维须”或“须丛”状的端面。按照图15A、15B所述的端部处理的要求,将新棉卷处理成一个较合适的端部。
接着棉卷480再次按照正常的给棉方向转动(通过给定承卷罗拉444、446转动方向),将经过处理的棉卷端部输送至前承卷罗拉444的下方(按照正常的给棉方向)。找头装置(如图中的495所示)用来将新的处理过的棉卷端部按前述各图的方式从棉卷主体上剥离下来。
刚找到的棉卷端部接着就落在导向板443上,其上已有如图30所述的已经处理过的旧棉卷端部。可安装一个机械装置(图未示),它既可用于将新棉卷端部从棉卷上剥离,又可将新棉卷端部向下输送至带有旧棉卷端部的导向板443上。当系统重新工作,又可将这两个叠合在一起的棉卷端部送至紧压罗拉440、442内。随后机器又进行正常的精梳动作。
如图33所示,使筒管448紧贴承卷罗拉464(图33中只可见到一个承卷罗拉)的压力装置有一对压辊475。如图所示,压辊475是独立地安装在处于正常位置的在承卷罗拉464上的筒管448的两端。每个压辊475都分别由各个活塞和气缸装置472中的活塞(图33中看不到)来推动,使压辊475能在回缩位置(图33中实线所示)及伸出位置(图33中仅以部分虚线所示)之间往复移动。每个压辊475都可绕着各自活塞杆(图33中示画出)自由旋转,与另一压辊同轴转动。每个压辊475都有一个截头圆锥体474,它同筒管448两端内壁的圆推面487正好吻合。
图33所示,承卷罗拉464上都刻有凹槽。当压辊475移到伸出位置时,就和筒管448的圆锥面487接触,迫使筒管448向下运动至凹槽罗拉464上,产生足够的摩擦传动,这样,压辊475就与筒管448一起转动。
图34是一对紧压罗拉440、442的改进装置。其上有一个活动装置,使上罗拉440可在将棉卷端部压在一起的工作位置与回缩位置之间移动。在如图所示的机构中,该活动装置包括活塞和气缸装置489的活塞与上罗拉440相连,使上罗拉440可在回缩位置(图上实线所示)及工作位置(图中只画上部分虚线)之间运动。当处于工作位置时,上罗拉440就形成了一个钳口,用来处理和拼接棉卷端部。这些动作完成后,上罗拉440即退回原位。
下罗拉442则由适当的机构(图中未画出)来传动,可绕着其轴自由转动。当上罗拉440退回时,传动下罗拉442的电机可能被关闭。此时,下罗拉442就作为简单的导条辊使用。
图32所示的机构中,新棉卷被吸入并夹持在吸管470中,假如罗拉444、446再反转,则总气管484就可能不再需要。当然,也可既摆动总气管484,同时又使罗拉444、446反转,来实现新棉卷的端部处理。
图35显示本发明应用在另一种棉卷加工机械称为并卷机。该并卷机是用来加工喂入精梳机的棉卷。并卷机是一对精梳准备机械的第二台机器,这对机械中的第一台机器(条卷机)是将棉条(梳条)喂入制成棉卷,而第二台机器(并卷机)是牵伸和并合最终棉卷,以适合喂入精梳机。这样,并卷机就需要一个好的能自动动作的接头系统,有关并卷机的细节可参阅Zoltan S.Szaloki著的有关书籍。
如图35所示,传统并卷机包括一对与图30中444、446基本相同的承卷罗拉500、502。输给并卷机待加工的满卷(图中只画出部分虚线504)卷绕在筒管506上。当棉卷退完后,筒管506就落在罗拉500、502上。
导向板508通常是位于承卷装置510及棉卷加工装置512(在本机器中即牵伸装置)之间。该牵伸装置具有三个牵伸区,分别由给棉罗拉514、输出罗拉516及两对中间罗拉518、520所组成。上下牵伸罗拉组有清洁绒圈522、524,它们由导辊526传动。转动的清洁绒圈凝聚了从罗拉钳口中游离出来的短线。
当离开牵伸装置512后,牵伸好的各棉网又并合后再送入邻近同样的牵伸装置中牵伸,出来的并合棉网又喂入一个棉卷形成装置(图中未画出)。这部分机构与本发明无关,这里就不再详细讨论。
图35所示的传统机构可按着本发明进行如下的修改,以完成所需的动作:
1.将图36中的棉卷换管机构534(如图1或图13的装置23)同承卷罗拉500、502连接在一起;
2.可设置一对紧压罗拉530(图36),类似于图22中的罗拉386、388或图30中的罗拉440、442;
3.在紧压罗拉的上方位置设置一个棉卷端部处理装置来处理输出棉卷的端部(该装置可采用图36中的抽吸系统532的形式,例如图22中装置390;或者采用另一个装置使得空筒管形成如图31、33所示的钳口);
4.还可设置棉卷端部处理装置来处理输入棉卷的端部(该装置可以是上述第三点中的装置532;也可以是如图30中的装置470那样独立的端部处理装置)。
如此改进的并卷机的接头过程类似于上述精梳机的接头过程,故不需要重复描述接头过程或传动及控制的细节。
图36所示是带有附加部件530、532以及534的改进装置,显然对其外形作广泛的改进也是完全可行的。

Claims (29)

1.一种在棉卷加工机械中将输入棉卷与延伸到棉卷加工装置的退出棉卷连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处理退出棉卷的尾端;
处理喂入棉卷的前端;
将这两个棉卷的这两个处理过的端部叠合连接;和
将连接的棉卷喂入棉卷加工装置;
上述的处理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包括在处理过的端部上减少每单位长度棉卷的纤维质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处理步骤包括朝着棉卷自由端部逐渐减少每单位长度的纤维质量,并且在连接区域内每单位长度纤维的质量等于沿着棉卷每单位长度纤维的质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沿着一对以大于棉卷上最长纤维的距离隔开的钳口线夹紧退出棉卷延伸到棉卷加工头;
在所述的钳口线之间撕断棉卷,以便在延伸到棉卷加工头的棉卷上产生至少一个处理过的尾端,所述的尾端朝着其自由端具有每单位长度逐渐减少的纤维质量;
然后,沿着一对在大于新棉卷上最长纤维的距离隔开的钳口线夹住由罗拉伸出的新的喂入棉卷;
在所述的钳口线之间撕断该新的棉卷,以便在新的棉卷上产生至少一个处理过的新棉卷的前端,所述的前端朝着其自由端具有每单位长度逐渐减少的纤维质量;
接着,将所述的两个端部叠合,然后紧压这两个叠合的端部,以形成连接,该连接处每单位长度具有的纤维质量等于各个棉卷上单位长度的纤维质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口线之一从所述钳口线的另一个移开,以便在它们之间撕开相应的棉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口线之间的距离是从60至120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沿钳口线夹紧延伸到棉卷加工头的退出棉卷;
当精梳出的棉卷从钳口线延伸到断开端部时断开所述钳口线上游的棉卷形成一个尾端,该尾端朝着其自由端具有每单位长度逐渐减少的纤维质量;
沿着钳口线夹紧从罗拉延伸的新的喂入棉卷;
当梳出从所述的第二钳口线延伸到断开端部的棉卷时,断开所述第二钳口线下游处的新的棉卷,以便形成前端,该前端朝着其自由端具有每单位长度逐渐减少的纤维质量;
然后,沿着一对以大于新棉卷上最长纤维的距离间隔的钳口线,夹紧由罗拉延伸的喂入的棉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各个棉卷的端部的梳理是在抽吸下完成的。
8.一种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至少一个带有棉卷加工装置的棉卷加工头;支撑待加工棉卷的承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延伸到所述棉卷加工装置的退出棉卷的长度上形成处理过的端部的装置;在大致预定的位置上支撑所述棉卷加工装置上游的带有所述处理过端部的退出棉卷长度的装置;形成喂入棉卷处理过的端部的装置以及将两个处理过的端部连接在一起并将所述的连接端部供给所述棉卷加工装置的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对输出棉卷的后端和输入棉卷的前端进行处理的装置;和将带有重叠端部的棉卷向前送到所述的棉卷加工装置的装置;将所述的两个处理过的端部连接在一起的装置是通过叠合方式连接处理过的端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退出棉卷后端和处理喂入棉卷前端的装置包括在各个所述的棉卷上形成渐薄端部的装置。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在所述的棉卷加工装置和所述的承卷装置之间的紧压罗拉;可操作承接来自于所述承卷装置和所述紧压罗拉之间通道的纤维材料的抽吸装置;在离开所述抽吸装置的所述通道上断开纤维材料的第一位置和到所述抽吸装置的所述通道上露出纤维材料的和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的导向装置。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紧压罗拉;以及对着所述承卷装置压紧棉卷筒管,以形成它们之间的摩擦传动连接的可选择地操作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一对用于紧压叠合棉卷端部的、以便所述端部相互连接紧压罗拉;和在所述棉卷端部紧压在一起的动作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至少一个所述紧压罗拉的装置。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卷装置带有至少一个其上着棉卷的罗拉;所述棉卷加工头带有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承卷装置的棉卷的加工头;该棉卷加工机械包括在所述的承卷装置和所述的棉卷加工头之间确定一个夹紧钳口,以便在那里夹持棉卷的装置;在所述的承卷和所述的钳口之间用于将棉卷从所述的承卷罗拉引导到所述的钳口的导板;在所述的承卷装置上用于接收和梳理新棉卷前端的吸管;和连接到所述承卷罗拉的控制装置,用于反转所述的罗拉,以便在所述的钳口和所述罗拉之间实现棉卷的断开,形成放在所述导板的后端,并且随后转动所述的承卷罗拉,将新棉卷的前端输送到所述导板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是一对罗拉。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卷装置包括一对所述的罗拉,其上支撑着棉卷,并且所述的吸管设置在所述的承卷罗拉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将棉卷靠在所述承卷罗拉上偏压的压力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装置包括一对压辊,每个压辊设置在所述承卷罗拉的各个端部,并可移入所述承卷罗拉上棉卷的内侧位置,以便靠着所述的承卷罗拉紧压棉卷。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压辊被抠轴地安装,以便在棉卷中移进和移出。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辊被往复地安装在公共的轴线上,每个所述的压辊具有载头圆锥端部,以便在承卷罗拉内啮合一个伞形的表面。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确定所述钳口的装置包括一对罗拉和用于移动其中一个相对于所述一对罗拉的另一个罗拉的装置,以便在所述的一个罗拉的动作位置上确定所述钳口。
22.如权利要求8至11和14至2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一对用于紧压叠合棉卷端部的、以便所述端部相互连接紧压罗拉;和在所述棉卷端部紧压在一起的动作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至少一个所述紧压罗拉的装置。
23.一种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其上支撑至少一个棉卷的承卷装置;带有棉卷加工部件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的承卷装置的棉卷的棉卷加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在所述的承卷装置和所述的棉卷加工头之间用于将棉卷输送到所述的精梳头的罗拉;一个设置在所述承卷装置附近以便与其形成一个夹持点的紧压罗拉,用于在该夹持点之间选择性地夹住棉卷,以便在所述的夹持点和所述的罗拉之间断开棉卷,同时在延伸到所述一对罗拉的棉卷上形成一个尾端;设置在所述夹持点附近吸取从那延伸的新的棉卷前端上散棉的抽肖装置;致动所述承卷装置和所述罗拉以便在随后通过所述罗拉的通道时实现新棉卷的前端与从所述罗拉延伸的棉卷尾端的叠合连接的控制装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罗拉竖址地设置在所述钳口的下面。
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一对用于紧压叠合棉卷端部的、以便所述端部相互连接紧压罗拉;和在所述棉卷端部紧压在一起的动作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至少一个所述紧压罗拉的装置。
26.一种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带有至少一个罗拉其上支撑着棉卷的承卷装置;带有棉卷加工部件从所述的承卷装置接收棉卷的棉卷加工头;在所述承卷装置和所述棉卷加工头之间用于将棉卷输送到所述棉卷加工头的一对罗拉;在所述的承卷罗拉和所述的一对罗拉之间的一块导板,所述导板在将棉卷从所述的承卷罗拉引导到所述的一对罗拉的静止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是可移动的;在一端有可移动壁部的吸管,由此形成可开和可关的夹紧钳口;所述的吸管在所述的导板下面用所述的导板在所述的退回位置接收和支持棉卷,以便撕断所述棉卷,在从所述罗拉延伸的棉卷上形成一个尾端的第一位置和在所述的导板上面,在所述的承卷装置上用所述的导板在所述的缩回位置上接收和梳理新的棉卷前端的第二位置之间是可移动的;以及将所述的导板移至所述的静止位置,以引导棉卷的前端到所述的罗拉,以便与那里的棉卷尾端连接的控制装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管具有一个在所述的端部带有一个第一吸嘴唇的固定壁和具有面对所述第一吸嘴唇的第二吸嘴唇的所述可移动壁部形成所述钳口。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装置与所述的承卷罗拉相连接,在所述导板移入所述缩回位置之后选择性地使择所述承卷罗拉停止,以便在所述吸管处使棉卷断开,随后在所述的吸管上实现新棉卷前端的梳理。
29.如权利要求26至2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棉卷加工机械,它包括一对用于紧压叠合棉卷端部的、以便所述端部相互连接紧压罗拉;和在所述棉卷端部紧压在一起的动作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至少一个所述紧压罗拉的装置。
CN 91102986 1990-05-02 1991-04-30 棉卷加工机械中连接输入与退出棉卷方法及棉卷加工机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45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9009939A GB2244726A (en) 1990-05-02 1990-05-02 Combing machine
GB9009939.1 1990-05-02
US552,697 1990-07-16
US07/552,697 US5027475A (en) 1989-11-03 1990-07-16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piecing of comber lap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21A CN1056321A (zh) 1991-11-20
CN1049459C true CN1049459C (zh) 2000-02-16

Family

ID=26297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110298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459C (zh) 1990-05-02 1991-04-30 棉卷加工机械中连接输入与退出棉卷方法及棉卷加工机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2) EP0455171B1 (zh)
JP (1) JP2763968B2 (zh)
CN (1) CN1049459C (zh)
CS (1) CS126691A3 (zh)
DE (2) DE69130619T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1141A (zh) * 2011-03-22 2012-09-26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控制梳毛机中的毛卷馈送的装置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60518B (it) * 1992-06-03 1996-04-09 Claudio Locatelli Procedimento e dispositivo per il controllo di una macchina pettinatrice
CH685945A5 (de) * 1992-10-16 1995-11-15 Rieter Ag Maschf Vorrichtung zum Wickelwechsel.
US5430917A (en) * 1992-12-11 1995-07-11 Howa Machiner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ecing lap sheets
DE59400899D1 (de) * 1993-06-21 1996-11-28 Rieter Ag Maschf Einrichtung zum zuführen eines wattebandes zu einem kämmkopf einer kämmaschine
EP0770716A1 (de) 1995-10-23 1997-05-02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Herstellung eines Kammzugbandes
DE19742300A1 (de) * 1997-09-25 1999-04-01 Rieter Ag Maschf Vorbereitung eines Watteendes einer Wattebahn
IT1306948B1 (it) * 1999-01-14 2001-10-11 Marzoli Spa Procedimento e dispositivo automatico di sostituzione della teletta,preparazione e giunzione dei suoi lembi e riavviamento in una
DE102006002390B4 (de) * 2006-01-17 2021-04-15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Ein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Textilmaterial verarbeitende Maschine
IT1401066B1 (it) * 2010-07-23 2013-07-12 Marzoli Combing & Flyer S P A Ora Marzoli S P A Dispositivo di formazione della teletta per uno stiroriunitore
JP5967119B2 (ja) * 2014-03-11 2016-08-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ラップ自動継ぎ装置
JP6670541B2 (ja) * 2014-10-30 2020-03-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コーマにおけるラップ交換時のラップ切断方法
JP6295922B2 (ja) * 2014-11-05 2018-03-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コーマにおけるラップ端部準備方法
JP6194871B2 (ja) * 2014-11-06 2017-09-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コーマにおけるラップ継ぎ装置
JP6372476B2 (ja) 2015-11-02 2018-08-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コーマにおけるラップ切断方法及びラップ切断装置
CN106435856B (zh) * 2016-10-21 2023-09-08 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精梳机物料输送装置
CN106319693B (zh) * 2016-10-21 2023-04-11 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精梳机尾卷整理装置
JP6766749B2 (ja) * 2017-05-18 2020-10-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コーマ
CN107794604B (zh) * 2017-12-08 2023-07-18 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多种纤维卷混纺的智能精梳机吸尾卷系统
CN108754688A (zh) * 2018-07-20 2018-11-06 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精梳机自动接头输出罗拉的传动装置
CH717160A1 (de) * 2020-02-21 2021-08-31 Rieter Ag Maschf Kämmmaschine mit einer Watte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automatischen Wickelansetz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91510394A (en) * 1915-07-17 1916-10-17 John William Nasmith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ombing Machines.
US2559074A (en) 1945-05-17 1951-07-03 Terrell Mach Co Lap changer for combing machines
US3479699A (en) 1966-10-10 1969-11-25 Maremont Corp Combers
JPS439470Y1 (zh) * 1967-11-16 1968-04-24
JPS563932B2 (zh) * 1973-07-20 1981-01-28
CH571072A5 (zh) * 1974-02-28 1975-12-31 Zellweger Uster Ag
IT1011122B (it) * 1974-03-21 1977-01-20 Tematex Spa Dispositivo per la sovrapposizione della ciocca iniziale di un nastro di fibre tessili alla ciocca finale di un nastro gia trattato nelle pettinatrici o simili
JPS5810496A (ja) * 1981-07-08 1983-01-21 田中 和幸 インフレ−シヨンチユ−ブ切り込み装置
EP0338300B1 (de) 1988-04-19 1992-05-13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Einrichtung in einer Kämmaschine zum Führen der Watte zwischen einer Wickelwalze und einem Speisezylinder
CH676249A5 (zh) 1988-11-03 1990-12-28 Rieter Ag Maschf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1141A (zh) * 2011-03-22 2012-09-26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控制梳毛机中的毛卷馈送的装置和方法
CN102691141B (zh) * 2011-03-22 2014-09-2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用于控制梳毛机中的毛卷馈送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04222234A (ja) 1992-08-12
EP0683255A3 (en) 1996-01-10
DE69130619T2 (de) 1999-04-29
CS126691A3 (en) 1992-01-15
EP0683255B1 (en) 1998-12-09
DE69130619D1 (de) 1999-01-21
CN1056321A (zh) 1991-11-20
JP2763968B2 (ja) 1998-06-11
EP0455171B1 (en) 1995-12-06
EP0683255A2 (en) 1995-11-22
EP0455171A1 (en) 1991-11-06
DE69115110T2 (de) 1996-06-13
DE69115110D1 (de) 1996-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459C (zh) 棉卷加工机械中连接输入与退出棉卷方法及棉卷加工机械
CN101333698B (zh) 用于纤维整理或纤维选择含纺织纤维的纤维束的设备
JP5280749B2 (ja) 紡織繊維を有する繊維束を特にコーミングのために繊維分類または繊維選択する装置
CN1272485C (zh) 在转杯纺纱机操作单元上将纱线接纱的方法和装置
CN88101866A (zh) 在纺纱装置中用气动扭转装置连接纱线的方法及其设备
CZ2006344A3 (cs) Zpusob a zarízení k individuálnímu zaprádání príze na pracovním míste rotorového doprádacího stroje
JP2008508442A (ja) コーマ
CN1090255C (zh) 精梳机的分离-和接合装置
CN1225697A (zh) 绣花用缝纫机的引线装置
US7464530B2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piecing operation in an air jet spinning arrangement
US4543776A (en) Method for yarn piecing in fasciated yarn spinning unit
CS9000652A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pinning mechanism spinning-in for break spinning
WO2019145802A1 (en) Combing machine
US5027475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piecing of comber laps
TW583359B (en) Method of restarting the spinning of a component yarn on a rotor spinning machine and a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US5303453A (en) Textile machine
US543091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ecing lap sheets
CN1156620C (zh) 纤维分类装置
US5077865A (en) Comber lap joining device with suction head for preparing ends
CN116601346A (zh) 精梳机和用于运行精梳机的方法
CN209836403U (zh) 一种纺织用特种动物绒纤维分梳圈条成条设备
CN2615155Y (zh) 双刺辊开松除杂装置
CN211734588U (zh) 一种须条自动接头装置
CN209941182U (zh) 一种粗纱机的清洁装置
US20230416951A1 (en) Method for carrying out an automatic can changing process at a spinning station of a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achine and movable can 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0216

Termination date: 201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