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43788A - 接合部件 - Google Patents
接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43788A CN104943788A CN201510107619.7A CN201510107619A CN104943788A CN 104943788 A CN104943788 A CN 104943788A CN 201510107619 A CN201510107619 A CN 201510107619A CN 104943788 A CN104943788 A CN 1049437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main frame
- attachment
- caulking part
- welding b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接合部件。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不限定为缘部、能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而接合的接合部件。关于主框架(41)和下框架(44)的叠合部(103),用机械钳夹接合进行铆接,同时,用激光焊接接合由该铆接形成的铆接部(K)的至少附近,且铆接部(K)以外的部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而接合的接合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接合板部件之间的方法,提出过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的手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将一对容器部件的两凸缘的一方朝另一方的凸缘的背侧弯曲而铆接后,沿着凸缘形状进行激光焊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9771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将凸缘的一方朝另一方的凸缘的背侧弯曲而铆接,因此,焊接部必须是缘部,存在对于缘部以外的接合难以采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限定为缘部、能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而接合的接合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接合部件使得第一薄板部件(41)和第二薄板部件(44)叠合,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使得叠合部(103)接合,上述接合部件的特征在于:
用机械钳夹(mechanical clinch)接合铆接上述叠合部(103),同时,用激光焊接接合由上述铆接形成的铆接部(K)的至少附近,且上述铆接部(K)以外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并不限定于缘部,能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又,激光焊接铆接部以外部分,因此,能在板厚及照射距离的变化小的场所进行焊接,易设定焊接条件。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在多个上述铆接部(K)之间,设有上述激光焊接的焊道(B1、B2)。根据该结构,易确保接合刚性。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第一薄板部件(41)具有管状部件(51),上述第二薄板部件(44)是板状部件,上述铆接部(K)设为朝上述管状部件(51)的半径方向内侧凸的形状。根据该结构,当进行铆接时,通过将没有突起部的模具(承受侧夹具)插入管状部件,易插入夹具。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接合部件是鞍骑型车辆的框架(11),上述铆接部(K)设为其轴线方向朝着车宽方向。根据该结构,可以从车宽方向外侧向着内侧用冲头(推压侧夹具)推压,易进行铆接。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接合部件是鞍骑型车辆的框架(11),上述框架(11)包括轴支转向系统的前管(12),以及从上述前管(12)朝后方延伸、构成上述第一薄板部件(41)的主框架,上述第二薄板部件(44)在上述前管(12)附近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在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上述激光焊接的焊道(B2)设为形成为C字状,且上述C字状的开放部朝车体下侧开放。根据该结构,前管附近因难以安装罩等,是易露出部位,雨水等附着的可能性高,但是,C字状的开放部朝车体下侧开放,因此,能容易地将雨水等排出到焊接焊道外。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接合部件是鞍骑型车辆的框架(11),上述框架(11)包括轴支转向系统的前管(12),以及从上述前管(12)朝后方延伸、构成上述第一薄板部件(41)的主框架,上述第二薄板部件(44)在上述前管(12)附近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在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上述铆接部(K)配置在包含上述铆接部(K)的横截面中的上述主框架(41)的左右方向最外部(α)的下方位置。根据该结构,在因难以安装罩等而露出到外部、乘员易视认的前管附近,能使得从乘员难以视认铆接部,能提高外观性。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接合部件是鞍骑型车辆的框架(11),上述铆接部(K)的由机械钳夹接合形成的凹部的开放侧形成为在上述鞍骑型车辆的直立状态下向着水平面的下方。根据该结构,即使雨水等进入铆接部内,鞍骑型车辆成为直立状态,也能容易地排出到铆接部外。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框架(11)是设有侧支架(36)的鞍骑型车辆的框架,上述铆接部(K)的由机械钳夹接合形成的凹部的开放侧形成在上述侧支架(36)使用时倾斜侧。根据该结构,在使用侧支架的停车时,雨水等难以滞留。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上述激光焊接在上述铆接后实行。根据该结构,易实行接合部件间的间隙等的尺寸管理。
又,在上述结构中,可以使得激光从上述铆接部(K)的凹部侧照射。根据该结构,没有必要注意由铆接形成的凸部和激光的干涉,易设定焊接条件。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用机械钳夹接合铆接使得第一薄板部件和第二薄板部件叠合的叠合部,同时,用激光焊接接合由上述铆接形成的铆接部的至少附近,且上述铆接部(K)以外的部分,因此,并不限定于缘部,能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又,若在多个上述铆接部之间,设有上述激光焊接的焊道,则易确保接合刚性。
又,若使得上述铆接部成为朝第一薄板部件具有的管状部件的半径方向内侧凸的形状,则将没有突起部的模具(承受侧夹具)插入管状部件,易插入夹具。又,当上述铆接部设在鞍骑型车辆的框架场合,若使得上述铆接部的轴线方向朝着车宽方向内侧,则易进行铆接。
又,若上述第二薄板部件在前管附近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在构成上述第一薄板部件的主框架的侧面,上述激光焊接的焊道设为形成为C字状,且上述C字状的开放部朝车体下侧开放,则在雨水等易附着的前管附近能提高雨水等从焊接焊道的排出性。又,若上述铆接部配置在包含上述铆接部的横截面中的上述主框架的左右方向最外部的下方位置,则在乘员易视认的前管附近,能使得从乘员难以视认铆接部,能提高外观性。
又,若上述铆接部的由机械钳夹接合形成的凹部的开放侧形成为在上述鞍骑型车辆的直立状态下向着水平面的下方,则即使雨水等进入铆接部内,鞍骑型车辆成为直立状态,也能容易地排出。又,若上述铆接部的由机械钳夹接合形成的凹部的开放侧形成在上述侧支架使用时倾斜侧,则在使用侧支架的停车时,雨水等难以滞留。又,若上述激光焊接在上述铆接后实行,则易实行接合部件间的间隙等的尺寸管理。又,若激光从上述铆接部(K)的凹部侧照射,则没有必要注意由铆接形成的凸部和激光的干涉,易设定焊接条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车体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车体框架的左侧面图。
图4是将下框架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
图5(A)、(B)中,(A)是图4的A-A截面图,(B)是供说明下框架的制造的图。
图6是图4的B-B截面图。
图7是将主框架后部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
图8是从左侧看右主框架半体及周边结构的图。
图9是将右主框架半体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放大C字状焊道的图。
图11是图7的C-C截面图。
图12是图7的D-D截面图。
图13是图7的E箭头向视图。
图14是将左侧的连结框架部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
图15(A)~(C)中,(A)是将C字状焊道和周边结构一起放大表示的图,(B)是(A)的F-F截面图,(C)是表示侧支架使用时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车体框架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1-摩托车(鞍骑型车辆)
11-车体框架
12-前管
41-主框架(第一薄板部件)
43-枢轴板
44-下框架(第二薄板部件)
44A,44B,44D,52A,56G,56H,57G,57H,58A-凸缘部
51-主框架前部(管状部件)
55-后框架
56J,57J-膨出部
57-支承框架部
57F-支承框架部的前端部(焊接部)
71-第一凹部
72-第二凹部
73-第三凹部(凸缘用凹部)
100~116-叠合部
K-铆接部
B1-直线焊道(焊接焊道)
B2,B2A~B2E,B2X-C字状焊道(焊接焊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设为与相对车体的方向相同。又,各图所示符号FR表示车体前方,符号UP表示车体上方,符号LE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摩托车1的左侧面图。
该摩托车1包括车体框架11,前轮14,把手15,油箱16,以及动力单元21。在该车体框架11的前端部设有前管12,构成转向系统的前叉13轴支在该前管12,上述前轮14轴支在该前叉13的下端,上述把手15支持在前叉13的上部,上述油箱16支持在车体框架11的前上部,上述动力单元21包括配置在该油箱16下方的发动机17以及变速机18。
又,在摩托车1,设有支持在车体框架11的后上部、乘员(驾驶者RD等)乘坐的座席22,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持在车体框架11的下部的摇臂23,轴支在该摇臂23的后端的后轮24,以及位于摇臂23的后部和车体框架11的后部之间的后减震单元25。
前照灯27支持在前管12的前方,遮覆前轮14的上部的前挡泥板28支持在前叉13,构成吸气系统的节气阀体31安装在发动机17的后上部。尾灯32配置在座席22的后方,遮覆后轮24的上部的后挡泥板33配置在该尾灯32的下方。节气阀体31也可以是化油器。
又,在车体框架11,安装用于在直立状态下使车体停车的中部支架35,用于在朝左侧倾斜状态下使车体停车的侧支架36,以及乘员(驾驶者RD)搁脚的左右一对台阶37等。又,在图1中,符号38是驾驶者RD用于变速操作的变速杆。
图2是车体框架11的立体图,图3是车体框架11的左侧面图。
摩托车1的车体框架11包括前管12,从该前管12朝后下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框架41,设在该主框架41的后下部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板43,以及在主框架41下方、从前管12朝后下方延伸的下框架44。主框架41包括从朝后上方倾斜配置的前管12朝后下方直线状延伸的主框架前部51,以及从主框架前部51的后端向着下方弯曲的主框架后部52。
主框架前部51用一根金属管形成,前端形成为沿着前管12的外周面开口的形状,前端周缘的局部与前管12焊接。主框架后部52将作为二块冲压成形(模具成形)钢板的左主框架半体52L和右主框架半体52R中空状地合在一起,使得作为各半体52L、52R的开放端缘的凸缘部52A之间叠合,形成使得上述叠合部分(以下,称为“叠合部100”)接合的中空框架。关于包含该叠合部100的后述叠合部116,在图中,标以下线。
支持座席22及后减震单元25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55与主框架41连结。左右一对的后框架55包括与主框架41的后上部连结、朝后方大致水平延伸的座席导轨部56,与主框架41的后下部连结、朝后上方延伸的支承框架部57,以及连结座席导轨部56和支承框架部57、且向后方延伸的连结框架部58,在车体侧视图中,形成Y字形状。左右一对的座席导轨部56的各部分通过由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钢板构成的横架59、60等互相连结。
在该后框架55中,座席导轨部56和支承框架部57由金属管形成,连结框架部58由对钢板冲压成形所得到的冲压框架形成。
图4是将下框架44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图5(A)是表示图4的A-A截面的图。
如图4及图5(A)所示,钢板在一端设有左凸缘部44A,在另一端设有右凸缘部44B,下框架44将该钢板弯曲成筒形,使得左右凸缘部44A、44B之间叠合,通过该叠合部分(以下,称为“叠合部101”)接合,形成矩形形状的中空框架44C。该左右凸缘部44A、44B配置为向着车辆后方。又,在下框架44的上部,设有从下框架44的左右侧面朝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凸缘部44D。朝后方开放的凹截面形状的加强板44G与该中空框架44C的前板44F接合,通过该加强板44G加强下框架44。
制造下框架44场合,如图5(B)所示,从车宽方向外侧,将加强板44G的左右的开放侧端部叠合在形成为展开上述中空框架44C的形状的大致平板状的钢板上,接合该叠合部分(以下,称为“叠合部102”)。此后,将中空框架44C按图5(B)所示箭头方向弯曲后,接合由左右凸缘部44A、44B之间构成的叠合部101(图5(A))。由此,制造下框架44。
如图4所示,设在下框架44上部的左右一对凸缘部44D与主框架前部51的左右侧面分别重叠,该重叠部分(以下,称为“叠合部103”)接合,由此,主框架41(第一薄板部件)和下框架44(第二薄板部件)连结。在图4中,符号LA表示主框架前部51的中心轴,叠合部103设在侧视图中与主框架前部51的中心轴LA重叠的区域。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上述叠合部101、103等接合中,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激光焊接与以往焊接法相比,功率密度高,控制也容易,因此,具有能进行微少且精密的焊接、能高速实现深的焊透深度等的优点。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通过激光焊接形成的焊接焊道,形成直线状的焊道(以下,称为“直线焊道”)和C字状的焊道(以下,称为“C字状焊道”)。下面,为了使得说明易于理解,对于直线焊道标以符号B1表示,对于C字状焊道标以符号B2等说明。又,对于铆接部分标以符号K表示。对于铆接,适用TOX(登录商标)接合等的机械钳夹接合。
机械钳夹接合通过将模具(相当于没有突起部的承受侧夹具)作为靠背物,用冲头(相当于具有突起部的推压侧夹具)局部压入叠合的金属板材,使得在一方的金属板材嵌入另一方的板部件,发生塑性变形,形成连结,陷下形状在俯视图中为圆形。通过并用该机械钳夹接合和激光焊接,易确保充分的接合刚性。再有,通过进行机械钳夹接合后进行激光焊接,接合部件间的间隙等的尺寸管理成为容易,且能临时组装,激光焊接的准备工序等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4所示,对于作为下框架44和主框架41的接合部的叠合部103,在叠合部103的纵向隔开间隔铆接,在由铆接形成的铆接部K附近,使得形成C字状焊道B2,进行激光焊接。
即,当接合下框架44和主框架前部51场合,在安装前管12前,从主框架前部51的前端开口插入模具(图4中,标以符号X表示),从车宽方向外侧,将冲头压入与下框架44的凸缘部44D的叠合部103,形成铆接部K。由此,铆接部K在沿着叠合部103的纵向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设在三处,在从两侧夹着上述铆接部K的位置,以及铆接部K之间的空着的空间,隔开间隔设有多个C字状焊道B2。
图6是表示图4的B-B截面(铆接部K的截面)的图。在图6中,表示主框架前部51的中心轴线L1,以及当摩托车1为直立状态时通过中心轴线L1的水平面L2和垂直面L3。
如图6所示,铆接部K朝作为管状部件的主框架前部51的半径方向内侧凸起,设为向着车宽方向内侧。即,在主框架前部51内,在插入没有突起部的模具X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外侧,将冲头(在图6中,标以符号Y表示)朝半径方向内侧移动,进行铆接。
该场合,由于将没有突起部的模具X(承受侧夹具)插入到主框架前部51内,因此,容易向主框架前部51内插入夹具。而且,可以从外侧将冲头Y(推压侧夹具)推压到半径方向内侧,因此,易进行铆接作业。
再有,上述叠合部103的铆接部K在包含该铆接部K的横截面中,设在主框架前部51的左右方向中的最外部(在图6中,用符号α表示,称为“左右方向最外部α”)的下方位置。因此,从主框架前部51的上方难以视认铆接部K。因此,从乘员等难以看到铆接部K,能提高外观性。
又,铆接部K中的凹部开放侧在摩托车1直立状态下设为向着水平面L2的下方,因此,即使凹部内进入雨水或尘埃等也能利用重力易向凹部外排出。
关于上述叠合部103的焊接焊道,如图4所示,全部形成为C字状开放部朝下侧开放的C字状焊道B2。C字状焊道B2与直线焊道B1相比,能有效地确保焊接长度,因此,能有效地确保接合刚性。而且,由于C字状焊道B2的C字状开放部朝下侧开放,因此,雨水或尘埃等难以进入C字状焊道B2内,又,即使进入也能利用重力易排出。
即使关于上述叠合部103的C字状焊道B2,也与铆接部K同样,设为C字状焊道B2的开放侧朝着上述水平面L2的下方,且设在包含该C字状焊道B2的横截面中的主框架前部51的左右方向最外部α的下方位置。因此,从乘员等难以看到C字状焊道B2,且能有效排出雨水等。C字状焊道B2和铆接部K设在同一直线上(沿着叠合部103的纵向的同一直线上),由此,能确保接合部位的连续性。
如图4所示,对于下框架44后侧的左右凸缘部44A、44B的叠合部101,在叠合部101的纵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6个)铆接部K,且在两端的铆接部K附近,从上下夹着该铆接部K那样,设有C字状焊道B2。再有,在从两端的铆接部K离开的区域,在叠合部101的纵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直线焊道B1。
因此,关于叠合部101的两端部,通过C字状焊道B2和铆接部K能有效地提高接合刚性,关于除开两端部的区域,通过直线焊道B1和铆接部K确保充分的接合刚性。
该场合,关于除开两端部的区域,成为直线焊道B1那样,进行激光焊接,因此,能缩短焊接时间。由此,一边对于叠合部101的两端部有效提高接合刚性,一边能使得其它区域的焊接时间缩短。又,叠合部101的铆接部K、C字状焊道B2、以及直线焊道B1设在沿着叠合部101的纵向的同一线上,确保接合部位的连续性。
又,对于下框架44的中空框架44C和加强板44G的叠合部102,在两端设有C字状焊道B2,在两端的C字状焊道B2之间,在叠合部102的纵向隔开间隔设有直线焊道B1。即,关于叠合部102,省略铆接部K,仅仅激光焊接接合。又,即使关于叠合部102的C字状焊道B2和直线焊道B1,也设在沿着叠合部102的纵向的同一线上,确保接合部位的连续性。也可以在该叠合部102设有铆接部K。
在中空框架44C,通过焊接(例如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接合用于安装油箱16的箱支柱61、用于安装发动机吊钩62(图1)的一对轴环63、64等。又,加强板44G、中空框架44C、以及主框架前部51通过焊接(例如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与前管12接合。
图7是将主框架后部52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图8是从左侧看主框架后部52的右主框架半体52R及周边结构的图,图9是将右主框架半体52R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立体图。右主框架半体52R和左主框架半体52L为左右对称形状。
在主框架后部52的各半体52R、52L,在除了插入主框架前部51的前端部的缘部的大致全体,形成凸缘部52A。并且,使得凸缘部52A之间叠合的叠合部100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
该场合,如图7所示,在叠合部100的纵向隔开间隔设有铆接部K,同时,在两端的铆接部K附近,如夹着该铆接部K那样,设有一对C字状焊道B2。再有,在从两端的铆接部K离开的区域,在叠合部100纵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直线焊道B1。
由此,关于叠合部100的两端部,通过C字状焊道B2和铆接部K,有效提高接合刚性,同时,关于除了两端部的区域,由直线焊道B1和铆接部K能确保充分的接合刚性。如上所述,直线焊道B1部分能缩短焊接时间,因此,一边提高叠合部100的两端部的接合刚性,一边能使得其它区域的焊接时间缩短。又,关于叠合部100的铆接部K、C字状焊道B2、以及直线焊道B1也设在沿着叠合部100的纵向的同一线上,确保接合部位的连续性。
如图7所示,在主框架后部52的前上部,插入主框架前部51的后端部。关于该主框架后部52和主框架前部51叠合的叠合部104,从车宽方向外侧通过激光焊接接合。该场合的焊接焊道设在主框架后部52的左右外侧的侧面,与上述C字状焊道B2相比,为大型,形成朝斜下方开放的大型C字状焊道B2A。通过该大型的C字状焊道B2A,能有效确保焊接长度,能确保必要的接合刚性。
图7中,符号LB表示主框架前部51的中心轴,C字状焊道B2A在侧视图中设在跨越该中心轴LB的位置。图10是放大该C字状焊道B2A的图。在该图10中,符号KH表示C字状焊道B2A的开放部,符号LX表示C字状焊道B2A的开放侧的最大伸出位置。C字状焊道B2A形成为两端的终端部Q成为最大伸出位置LX的内侧,即C字的半径方向内侧。由此,与沿着圆的圆弧的C字状焊道B2场合相比,能更有效地确保焊接长度。又,C字状焊道B2A的终端部Q如图10所示,可以配置在上述中心轴LB的附近。
在图7中,关于配置在C字状焊道B2A的下侧的C字状焊道B2,构成为朝下方开放,能有效排出雨水等,关于配置在上侧的C字状焊道B2,朝上方开放。即,对于主框架后部52和主框架前部51叠合的上下的叠合部104,通过使得上方的C字状焊道B2朝上开放,下方的C字状焊道B2朝下开放,使得焊接处靠向叠合部104。由此,易提高叠合部104的接合刚性。又,关于C字的开放部朝上方的部位,因油箱16、座席22、其它车体罩类覆盖,能使得雨水或尘埃难以进入。确保接合刚性场合,也可以使得上方的C字状焊道B2朝下侧或其它方向开放。
如图8及图9所示,右主框架半体52R形成为朝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凹截面形状,且随着朝下方,形成车宽方向外侧成为宽度宽的形状。左主框架半体52L与右主框架半体52R为左右对称形状,因此,主框架后部52形成为随着从上部到下部,形成宽度逐渐宽的中空框架。
在主框架后部52中,在相对宽度狭的上部左右,形成朝车宽方向内侧凹的、收纳座席导轨部56的前端部56F(焊接部)的局部的第一凹部71。又,在相对宽度宽的下部左右,形成朝车宽方向内侧凹的、收纳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焊接部)的第二凹部72。并且,座席导轨部56在前端部56F的局部收纳在第一凹部71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与主框架后部52接合,支承框架部57在前端部57F收纳在第二凹部72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与主框架后部52接合。在图7中,符号LC表示座席导轨部56的中心轴,符号LD表示支承框架部57的中心轴。
图11是表示座席导轨部56的接合截面(图7的C-C截面)的图。如图11所示,座席导轨部56的前端部56F的上下缘部压塌以便形成上下一对的凸缘部56G、56H,上下凸缘部56G、56H之间,形成圆筒形状的膨出部56J,其朝凸缘部56G、56H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外侧膨出。
主框架后部52的左右的第一凹部71形成收纳膨出部56J的局部的收纳凹部,更具体地说,收纳朝上下的凸缘部56G、56H的车宽方向内侧伸出部分。
通过在第一凹部71内收纳膨出部56J的局部,上下的凸缘部56G、56H与各半体52R、52L的侧面重叠,上下形成叠合部105、106。并且,该上下叠合部105、106从车宽方向外侧进行激光焊接,各凸缘部56G、56H与主框架后部52接合。
该场合,与将座席导轨部56的前端部56F全体压塌成凸缘状(平板状)场合相比,能容易地确保截面惯性矩,且能抑制座席导轨部56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因此,既能确保座席导轨部56的接合刚性,又能抑制座席导轨部56和主框架前部51的接合部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又,由于在第一凹部71收纳座席导轨部56的局部,因此,易进行座席导轨部56的定位,对于提高激光焊接的作业性等也有利。
该上下叠合部105、106的焊接焊道如图7所示,形成为沿着凸缘部56G、56H的延长方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宽的C字状焊道B2B。该C字状焊道B2B与上述C字状焊道B2相比,形成为大型,因此,能有效地确保接合刚性。
而且,C字状焊道B2B的终端部Q形成在C字状焊道B2B的内侧,因此,既能实现小型化,又能更有效地确保焊接长度。再有,上侧的C字状焊道B2B形成为朝下侧开放的焊道,因此,即使雨水等进入也易排出。而且,该第一凹部71或座席导轨部56的前端部56F的区域是由油箱16或座席22从上方覆盖的区域,因此,是雨水等难以进入的区域。在图7中,关于下侧的C字状焊道B2B,表示形成为朝上侧开放的焊道场合,但是,也可以是朝下侧或其它方向开放的焊道。
图12是表示支承框架部57的接合截面(图7的D-D截面)的图,图13是从前方看支承框架部57的接合部的图(图7的E向视图)。
如图12所示,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朝前下方倾斜,且上下缘部压塌以便形成上下一对的凸缘部57G、57H,上下凸缘部57G、57H之间,形成膨出部57J,其朝上下凸缘部57G、57H的车宽方向内侧膨出。
更具体地说,该膨出部57J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与上下凸缘部57G、57H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形成为同一面,车宽方向内侧的面形成为朝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三角形状的筒截面。主框架后部52的形成各半体52R、52L的左右的第二凹部72形成收纳凹部,其收纳膨出部57J全部,即,全部收纳朝上下的凸缘部57G、57H的车宽方向伸出的部分。
如图12所示,由于将膨出部57J全部收纳在第二凹部72内,因此,能避免支承框架部57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且能使得上下的凸缘部57G、57H与各半体52R、52L的侧面重叠。
在此,在主框架后部52的左右侧面(各半体52R、52L的侧面),在与上下的凸缘部57G、57H对应的区域,形成朝车宽方向内侧凹的第三凹部73。上述第三凹部73仅仅凹下凸缘部57G、57H的厚度,形成个别收纳各凸缘部57G、57H的收纳凹部。
因此,通过凸缘部57G、57H分别收纳在第三凹部73,凸缘部57G、57H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与第三凹部73周围的主框架后部52的侧面成为同一面。如图12所示,从车宽方向外侧,枢轴板43叠合在该成为同一面的面上,通过从枢轴板43的车宽方向外侧激光焊接,枢轴板43、支承框架部57、以及主框架后部52汇总接合。
该场合,关于枢轴板43、支承框架部57的凸缘部57G、57H、以及主框架后部52在车宽方向重叠的叠合部107、108,如图7所示,通过激光焊接,形成沿着凸缘部57G、57H的延长方向延伸的宽度宽的上下一对的C字状焊道B2C。该C字状焊道B2C与上述C字状焊道B2B相比,形成为大型化,能确保接合刚性。
即使关于上述C字状焊道B2C,也与C字状焊道B2B相同,终端部Q形成在C字状焊道B2C的内侧,既能实现小型化,又能有效地确保焊接长度。又,比较易淋到雨的上侧的C字状焊道B2C形成为朝下侧开放的焊道,能有效地朝下方排出雨水。在图7中,关于下侧的C字状焊道B2C,表示形成朝上侧开放的焊道场合,但是,也可以形成朝下侧开放的焊道。上述C字状焊道B2B、B2C形成为长圆状的C字,但是,该终端部也可以设在沿着长的长径的边的位置。再有,也可以配置在成为上述边的C字的半径方向内侧那样的位置。
通过上述结构,与将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全体压塌成凸缘状场合相比,能确保支承框架部57的截面惯性矩,且能抑制支承框架部57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因此,既能确保支承框架部57的焊接部分的刚性,又能抑制支承框架部57和主框架前部51的接合部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又,由于在第二凹部72收纳支承框架部57的膨出部57J,因此,易进行支承框架部57的定位,对于提高激光焊接的作业性也有利。
又,上下一对的叠合部107、108之间的区域,以及上下一对的叠合部107、108的上方及下方的区域(图7、图12所示的叠合部109、110)也进行激光焊接。由此,枢轴板43在第三凹部73的附近,通过激光焊接直接接合在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以及主框架后部52的侧面。根据该结构,能在相同工序进行枢轴板43和凸缘部57G、57H的激光焊接,以及枢轴板43和主框架后部52的激光焊接,易确保枢轴板43和主框架后部52的接合刚性。
枢轴板43和支承框架部57以及枢轴板43和主框架后部52的焊接即使由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小径的C字状焊道B2也可以实行。这样,通过C字状焊道B2B、C字状焊道B2C进行焊接,因此,容易充分确保接合刚性。在本实施形态中,关于C字状焊道B2的一部分,表示形成下方以外开放的焊道部,但是,也可以将全部C字状焊道B2形成为朝下侧开放的焊道,易排出雨水。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凹部72形成为向着前下方直线状延伸,使得主框架后部52前后贯通的凹形状。由此,如图13所示,能使得第二凹部72的前端开口72K朝前下方开放,收纳在第二凹部72的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开口72K朝前下方开放。
因此,即使雨水等进入第二凹部72内或支承框架部57内,也能利用重力有效地排出第二凹部72外及支承框架部57外。
在主框架后部52内,在上述第一凹部71和第二凹部72之间的中间位置,介有插入钢板制的加强部件75(图8,图9)。该加强部件75通过从主框架后部52的车宽方向外侧激光焊接,与左右主框架半体52R、52L接合。该场合,主框架半体52R、52L和加强部件75重叠的区域(在图7中,为叠合部111)由多个C字状焊道B2激光焊接。
枢轴板43如图8及图9所示,配置为覆盖向着第二凹部72的前下方贯通的前端开口72K(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此,从外侧难以看到第二凹部72或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开口75K,能提高外观性。
又,枢轴板43一体地设有朝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43T(图7),该后方突出部43T使得支承框架部57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支承框架部57朝后上方延伸,在车体侧视图中,与支承框架部57重叠。在该后方突出部43T,形成沿着支承框架部57延伸的长孔43H,该长孔43H的内周缘与支承框架部57焊接(例如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即使这样,也能确保枢轴板43和支承框架部57的焊接长度长,能提高接合刚性。
又,在左右一对枢轴板43,接合在枢轴板43之间跨接的由金属板材构成的横板65。该横板65通过从枢轴板43的车宽方向外侧进行激光焊接接合。该场合的焊接焊道如图7所示,设为沿着横板65延伸的直线焊道B1A。由此,形成为前方开放的凹截面形状,提高截面惯性矩,能确保充分的刚性。
再有,在枢轴板43之间,还通过焊接接合枢轴插入穿通的上侧横管66,以及用于支持动力单元21等的下侧横管67,由此也能提高枢轴板43的刚性。
如图1所示,在枢轴板43附近,配置乘员(驾驶者RD)搁脚的台阶37(参照图1),因此,枢轴板43相对脚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在本结构中,能抑制座席导轨部56和主框架前部51的接合部的车宽方向尺寸,因此,能抑制左右的枢轴板43的车宽尺寸的增大。因此,提高乘员的搁脚性,同时,提高脚的自由度。又,即使通过采用平板形状的枢轴板43,也能提高搁脚性及脚的自由度。
左右一对后框架55为左右对称形状,左右一对连结框架部58也为左右对称形状。下面,详细说明左侧的连结框架部58。
图14是将左侧的连结框架部58和周边结构一起表示的图。
连结框架部58将作为二块冲压成形钢板的左连结框架半体58L和右连结框架半体58R中空状地合在一起,使得作为各半体58L、58R的开放端缘的凸缘部58A之间叠合,形成通过激光焊接接合上述叠合部分(以下,称为“叠合部112”)的中空框架。
连结框架部58一体地包括座席导轨部56的后端部插入穿通的第一筒部58B,支承框架部57的后端部插入穿通的第二筒部58C,以及从第一筒部58B、第二筒部58C朝后方延伸的后框架后部58D。第一筒部58B形成为从后框架后部58D的前部向前方直线状延伸的圆筒形状,第二筒部58C形成为从后框架后部58D的前部向前下方直线状延伸的圆筒形状,连结框架部58在车体侧视图中形成为Y字形状。
在此,第一筒部58B的内面和座席导轨部56的后端部的外面在车宽方向相互密接配合。即,在第一筒部58B和座席导轨部56的后端部之间,在配合方向(在此,为车宽方向)设有过盈量。因此,若将座席导轨部56的后端部插入第一筒部58B,则能使得座席导轨部56在第一筒部58B的径向定位,能不需要间隙管理。
又,即使关于第二筒部58C的内面和支承框架部57的后端部的外面,也在车宽方向相互密接配合,即,在配合方向(在此,为车宽方向)设有过盈量。由此,若将支承框架部57的后端部插入第二筒部58C,则能使得支承框架部57在第二筒部58C的径向定位,能不需要间隙管理。上述配合方向并不局限于车宽方向,也可以设定在车宽方向以外。
将座席导轨部56及支承框架部57插入连结框架部58后,座席导轨部56的后端部和第一筒部58B重叠的叠合部113从车宽方向外侧通过激光焊接接合。该场合的焊接焊道与C字状焊道B2相比,为大型,形成为朝后方开放的大型的C字状焊道B2D。通过该大型的C字状焊道B2D能充分确保连结框架部58和座席导轨部56的接合刚性。
在图14中,符号LE表示座席导轨部56的中心轴。如图14所示,C字状焊道B2D在侧视图中设在跨越该中心轴LE的位置,同时,两端的终端部Q为最大伸出位置LX的内侧,即C字的半径方向内侧,配置在上述中心LE的附近。由此,既能实现小型化,又能有效确保焊接长度,能有效提高接合刚性。
又,即使关于支承框架部57的后端部和第二筒部58C重叠的叠合部114,也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进行激光焊接接合。该场合的焊接焊道与C字状焊道B2D相同大小,形成为朝斜上方开放的大型的C字状焊道B2E。通过该大型的C字状焊道B2E能充分确保连结框架部58和支承框架部57的接合刚性。
在图14中,符号LF表示支承框架部57的中心轴。如图14所示,C字状焊道B2E在侧视图中设在跨越该中心轴LF的位置,同时,两端的终端部Q为最大伸出位置LX的内侧,即C字的半径方向内侧,配置在上述中心LF的附近。由此,既能实现小型化,又能有效确保焊接长度,能有效提高接合刚性。
连结框架部58的凸缘部58A形成在第一筒部58B、第二筒部58C的除前端开口的缘部的大致全体,在凸缘部58A之间的叠合部112,隔开间隔设有多个铆接部K,同时,在铆接部K附近,设有C字状焊道B2,在其它区域设有直线焊道B1。即,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连结框架部58的各半体58L、58R。
在此,接合半体58L、58R之间的C字状焊道B2设在第一筒部58B、第二筒部58C的前端开口以及与横架60的叠合部115,有效提高上述部分的接合刚性。在此,关于一部分的C字状焊道B2(以下,标以符号B2X进行说明),形成为大致C字状,以便围住铆接部K。
图15(A)是将C字状焊道B2X和周边结构一起放大表示的图,图15(B)是摩托车1直立状态时的图15(A)的F-F截面图。图15(C)是表示使用侧支架36、摩托车1朝左侧倾斜停车状态时的C字状焊道B2X的图。图15(C)中符号Z表示垂直方向。
如图15(A)、图15(B)、以及图15(C)所示,铆接部K的由机械钳夹接合形成的凹部的开放侧,形成在使用侧支架36时倾斜侧,沿着该铆接部K的外周,形成C字状焊道B2X。因此,易从铆接部K及C字状焊道B2X内排出雨水及尘埃等,尤其,能难以使得使用侧支架36停车时雨水等滞留。又,将C字状焊道B2X的内侧区域用于铆接部K,由此,能有效利用空间,能减少雨水等易滞留的凹部。
即使关于该C字状焊道B2X以外的车体左侧的C字状焊道B2、B2A~B2D,凹部的开放侧也形成在使用侧支架36时倾斜侧,因此,能难以使得使用侧支架36停车时雨水等滞留。
又,在连结框架部58的左右侧面,如图14所示,叠合钢板制的修补部件80,该叠合部116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进行激光焊接接合。支持后减震单元25(图1)的后减震螺栓81焊接在该修补部件80的区域。
在修补部件80的区域(叠合部116),以后减震螺栓81的轴心为中心,放射状地隔开间隔设有C字状焊道B2。这些C字状焊道B2设为C字状的开放部向着放射方向外侧。由此,能有效地对抗从后减震螺栓81侧作用的欲剥离修补部件80的力,易确保接合刚性。
即使关于跨接左右的连结框架部58的横架60,也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进行激光焊接接合连结框架部58。关于该横架60和连结框架部58的叠合部115,通过使得C字状焊道B2在上下及前后方向偏移,配置为交错状,设置许多C字状焊道B2,充分确保接合刚性。
图16是概略表示车体框架11的组装工序的图。在该组装工序前,分别独立制作主框架前部51、主框架后部52、下框架44、座席导轨部56、支承框架部57、以及连结框架部58。
如图16所示,车体框架11的组装工序若粗分,实施组件装配由主框架前部51、主框架后部52、以及下框架44构成的前侧框架(相当于除后框架55的框架)的工序,组件装配由座席导轨部56、支承框架部57、以及连结框架部58构成的后框架55的工序。
作为前侧框架的工序,首先,实施铆接主框架前部51、主框架后部52、以及下框架44的铆接工序。由此,临时组装前侧框架。接着,实施通过焊接(例如金属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结合前管12、箱支柱61、轴环63、64等的周边部件的零部件结合工序。
另一方面,作为后框架侧的工序,首先,实施铆接座席导轨部56、支承框架部57、以及连结框架部58的铆接工序。由此,临时组装后框架55。接着,实施通过焊接结合后减震螺栓81的零部件结合工序。
接着,实施激光焊接前侧框架和后框架55的激光焊接工序。在该激光焊接工序中,枢轴板43、横架59、60等也实行激光焊接。由此,组装车体框架11。激光焊接车体框架11后,顺序实施精整工序以及检验工序。完成车体框架11。这样通过铆接临时组装后,进行激光焊接,因此,易实行间隙等的尺寸管理,易确保组装精度。又,也易实行焊接步骤。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态中,车体框架11的叠合部100~116之中,关于框架部件之间的叠合部100、101、103~114,用机械钳夹接合铆接,同时,在由该铆接形成的铆接部K的至少附近,且铆接部以外的部分,用激光焊接接合,因此,焊接部不限定在缘部,能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又,激光焊接铆接部以外部分,因此,在板厚或照射距离变化少的场所能焊接,易设定焊接条件。
又,作为上述附近的范围,在本实施形态中,优选设定为15mm以内。通过设定为15mm范围内,与仅仅用铆接及激光焊接之中某一方接合场合相比,能有效提高接合刚性。若能确保必要的接合刚性,也可以超过15mm。
又,在多个铆接部K之间,具有激光焊接的焊道,因此,易确保接合刚性。
又,设在作为管状部件的主框架前部51和作为板状部件的下框架44的叠合部103(图4)的铆接部K,设为朝主框架前部51的半径方向内侧凸的形状(参照图6),因此,进行铆接时,通过将没有突出部的模具X(承受侧夹具)插入到管状部件(主框架前部51),易插入夹具。
又,铆接部K的轴线方向设为向着车宽方向内侧(参照图6),因此,可以从车宽方向外侧向着内侧用冲头Y(推压侧夹具)推压,易进行铆接。
假设采用将冲头侧插入到管(例如前管12)内,在外侧配置模具的方法,则需要承担冲头插入动作及推压动作双方,设备复杂。又,在管内也难以确保用于推压的行程,由此,易成为设备大型。
又,也不得不考虑使得推压动作由管外侧的模具承担的方法,但伴随模具的推压动作,框架(例如主框架41)也移动,因此,难以定位等,易引起设备大型化。
又,在前管12附近接合的主框架41和下框架44的叠合部103中,设为激光焊接的焊道形成C字状,且C字状的开放部朝车体下侧开放(参照图6),因此,有效地增加焊接长度,能有效地确保接合刚性。又,前管12附近难以安装罩等,因而是易露出到外部的部位,附着雨水等可能性高,但是,C字状的开放部朝车体下侧开放,因此,能容易地将雨水等排出到焊接焊道外。
又,在上述叠合部103中,铆接部K配置在包含该铆接部K的横截面中的主框架41的左右方向最外部α(图6)的下方位置(参照图6),因此,尽管是因难以安装罩等而易露出到外部、乘员易视认的前管12附近,也能使得从乘员难以视认铆接部K,能提高外观性。
又,即使关于激光焊接的焊道(C字状焊道B2),配置在包含该C字状焊道B2的横截面中的主框架前部51的左右方向最外部α的下方位置,因此,能使得从乘员难以视认焊道,能提高外观性。
又,上述叠合部103的铆接部K在摩托车1直立状态下形成为向着水平面L2的下方,因此,即使在铆接部K内进入雨水等,因摩托车1成为直立状态,能容易地排出到铆接部K外。
又,车体左侧的铆接部K的由机械钳夹接合形成的凹部的开放侧,形成在使用侧支架36时倾斜侧,因此,在使用侧支架36的停车时,雨水等难以滞留。又,激光焊接在铆接后实行,因此,易实行间隙等尺寸管理。又,激光从铆接部K的凹部侧照射,因此,没有必要注意由铆接形成的凸部和激光的干涉,易设定焊接条件。
再有,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后框架55的至少与主框架41焊接的焊接部的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包括与主框架41的侧面焊接的凸缘部57G、57H(图12),以及从凸缘部57G、57H朝车宽方向内侧膨出的膨出部57J(图12),主框架41的侧面在后框架55的与膨出部57J对应的位置,设有收纳膨出部57J的第二凹部72,因此,确保后框架55的焊接部的截面惯性矩,且能抑制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而且,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形成为与凸缘部57G、57H大致同一面,因此,能更进一步抑制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焊接部)朝车宽方向伸出。
又,在主框架41的侧面,接合用于支持摇臂23的枢轴板43(图12),枢轴板43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凸缘部57G、57H重叠,枢轴板43、凸缘部57G、57H、以及主框架41的侧面通过激光焊接汇总接合,因此,与分别焊接场合相比,能使得焊接工序简单化。又,没有必要配置枢轴板43,避开主框架41和后框架55的接合部,因此,形状的自由度得到提高。
再有,在主框架41的侧面,设有收纳凸缘部57G、57H的起着作为凸缘用凹部功能的第三凹部73(图12),枢轴板43在第三凹部73附近通过激光焊接与主框架41的侧面直接接合,因此,能在相同工序进行激光焊接,易确保主框架41和枢轴板43的接合刚性。
又,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朝前下方倾斜,主框架41的第二凹部72向着前下方贯通(参照图13),因此,即使雨水等进入第二凹部72或支承框架部57内,也能利用重力排出。
又,枢轴板43覆盖第二凹部72的向着前下方贯通的前端开口72K(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能使得从外部难以看到前端开口72K,能提高外观性。
再有,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模具成型形成构成主框架41的一部分的主框架后部52,如图12所示,与后框架55的至少主框架后部52焊接的焊接部,即,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包括焊接在主框架后部52的侧面的凸缘部57G、57H,以及从凸缘部57G、57H朝车宽方向内侧膨出的膨出部57J,主框架后部52的侧面在与膨出部57J对应的位置,设有收纳膨出部57J的第二凹部72。根据该结构,易确保后框架55的焊接部(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的截面惯性矩,且容易抑制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必要以上。
又,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形成为与凸缘部57G、57H大致同一面(参照图12),因此,易更进一步抑制支承框架部57的朝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又,与主框架后部52的侧面接合的枢轴板43从车宽方向外侧与凸缘部57G、57H重叠,枢轴板43、凸缘部57G、57H、以及主框架后部52的侧面通过激光焊接汇总接合(参照图12),因此,能使得焊接工序简单化,且没有必要配置枢轴板43,避开主框架41和后框架55的接合部,形状的自由度得到提高。
又,在主框架后部52的侧面,设有收纳凸缘部57G、57H的第三凹部73(凸缘用凹部),枢轴板43在第三凹部73附近通过激光焊接与主框架后部52的侧面直接接合,因此,能在相同工序进行枢轴板43和凸缘部57G、57H的激光焊接以及枢轴板43和主框架后部52的激光焊接,且易确保枢轴板43和主框架后部52的接合刚性。
又,支承框架部57的前端部57F朝前下方倾斜,主框架后部52的第二凹部72向着前下方贯通,因此,即使雨水等进入第二凹部72或支承框架部57内,也能利用重力有效地排出。
又,覆盖第二凹部72的向着前下方贯通的前端开口72K(开口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能使得从外侧难以看到前端开口72K,能提高外观性。
上述实施形态表示本发明的一形态,能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任意变形及应用。
例如,适用本发明的主框架41对于在车辆的车宽方向具有起模方向的模具成型品很合适。但是,若在后框架55的与膨出部57J对应的位置设有凹部,则起模方向并不局限于车宽方向。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配置焊接焊道避开铆接部K,但是,也可以在铆接部K进行焊接。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记载使用冲压成型的钢板的主框架41,但是,并不特定为冲压成型的钢板,例如,既可以是铝合金的成型品等,也可以是铸造品。又,主框架41和后框架55也可以改变材料。
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图1所示摩托车1的车体框架11场合,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本发明广泛适用于公知的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又,并不局限于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11,可以将本发明广泛适用于将多个薄板部件叠合、对叠合部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的接合部件。所谓鞍骑型车辆包含跨越车体乘车的车辆全体,是不仅包含摩托车(也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而且也包含分类为ATV(不规则型移动车辆)的三轮车辆及四轮车辆的车辆。
Claims (10)
1.一种接合部件,使得第一薄板部件(41)和第二薄板部件(44)叠合,并用铆接和激光焊接,使得叠合部(103)接合,上述接合部件的特征在于:
用机械钳夹接合铆接上述叠合部(103),同时,用激光焊接接合由上述铆接形成的铆接部(K)的至少附近,且上述铆接部(K)以外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多个上述铆接部(K)之间,设有上述激光焊接的焊道(B1、B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薄板部件(41)具有管状部件(51);
上述第二薄板部件(44)是板状部件;
上述铆接部(K)设为朝上述管状部件(51)的半径方向内侧凸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部件是鞍骑型车辆的框架(11);
上述铆接部(K)设为其轴线方向朝着车宽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部件是鞍骑型车辆的框架(11);
上述框架(11)包括轴支转向系统的前管(12),以及从上述前管(12)朝后方延伸、构成上述第一薄板部件(41)的主框架;
上述第二薄板部件(44)在上述前管(12)附近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在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
上述激光焊接的焊道(B2)设为形成为C字状,且上述C字状的开放部朝车体下侧开放。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个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部件是鞍骑型车辆的框架(11);
上述框架(11)包括轴支转向系统的前管(12),以及从上述前管(12)朝后方延伸、构成上述第一薄板部件(41)的主框架;
上述第二薄板部件(44)在上述前管(12)附近用铆接和激光焊接接合在上述主框架(41)的侧面;
上述铆接部(K)配置在包含上述铆接部(K)的横截面中的上述主框架(41)的左右方向最外部(α)的下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个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合部件是鞍骑型车辆的框架(11);
上述铆接部(K)的由机械钳夹接合形成的凹部的开放侧形成为在上述鞍骑型车辆的直立状态下向着水平面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个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架(11)是设有侧支架(36)的鞍骑型车辆的框架;
上述铆接部(K)的由机械钳夹接合形成的凹部的开放侧形成在上述侧支架(36)使用时倾斜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个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激光焊接在上述铆接后实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个记载的接合部件,其特征在于:
激光从上述铆接部(K)的凹部侧照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70135 | 2014-03-28 | ||
JP2014070135A JP6231929B2 (ja) | 2014-03-28 | 2014-03-28 |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3788A true CN104943788A (zh) | 2015-09-30 |
CN104943788B CN104943788B (zh) | 2017-12-26 |
Family
ID=54158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07619.7A Active CN104943788B (zh) | 2014-03-28 | 2015-03-12 | 接合部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31929B2 (zh) |
CN (1) | CN104943788B (zh) |
BR (1) | BR102015006665A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46331A (zh) * | 2017-11-08 | 2019-05-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接合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00827B2 (ja) * | 2017-12-08 | 2022-01-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接合構造 |
JP6708687B2 (ja) * | 2018-03-28 | 2020-06-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18287A (ja) * | 1989-09-29 | 1991-05-20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EP0477826A1 (de) * | 1990-09-25 | 1992-04-01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von mit einer Elektrolytflüssigkeit verunreinigten Aluminiumbändchen |
US20040134892A1 (en) * | 2001-07-10 | 2004-07-15 |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 Fuel tank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JP2005297713A (ja) * | 2004-04-09 | 2005-10-27 |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 燃料タン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056737A (zh) * | 2004-11-11 | 2007-10-17 | 西门子公司 | 通过局部作用的冷连接工艺,如铆接或螺纹连接,和激光焊接来连接构件的方法 |
CN201049710Y (zh) * | 2007-03-30 | 2008-04-23 |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车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26872A (ja) * | 2000-10-23 | 2002-05-08 | Nissan Motor Co Ltd | 部品の接合方法および構造体 |
JP5946283B2 (ja) * | 2012-02-07 | 2016-07-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
2014
- 2014-03-28 JP JP2014070135A patent/JP6231929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12 CN CN201510107619.7A patent/CN104943788B/zh active Active
- 2015-03-25 BR BR102015006665A patent/BR102015006665A2/pt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18287A (ja) * | 1989-09-29 | 1991-05-20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EP0477826A1 (de) * | 1990-09-25 | 1992-04-01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von mit einer Elektrolytflüssigkeit verunreinigten Aluminiumbändchen |
US20040134892A1 (en) * | 2001-07-10 | 2004-07-15 |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 Fuel tank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JP2005297713A (ja) * | 2004-04-09 | 2005-10-27 |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 燃料タン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056737A (zh) * | 2004-11-11 | 2007-10-17 | 西门子公司 | 通过局部作用的冷连接工艺,如铆接或螺纹连接,和激光焊接来连接构件的方法 |
CN201049710Y (zh) * | 2007-03-30 | 2008-04-23 |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 一种摩托车车架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46331A (zh) * | 2017-11-08 | 2019-05-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接合结构 |
US11077886B2 (en) | 2017-11-08 | 2021-08-03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Joi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43788B (zh) | 2017-12-26 |
JP6231929B2 (ja) | 2017-11-15 |
BR102015006665A2 (pt) | 2016-06-14 |
JP2015189427A (ja) | 2015-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22047B (zh) |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结构 | |
CN104369824B (zh) | 自行车的车架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
US9908581B2 (en) | Vehicle body frame of saddle-ride-type vehicle | |
CN102233922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
JP556594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及び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 |
CN102233921A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 | |
CN104943788A (zh) | 接合部件 | |
CN104943789A (zh) | 鞍骑型车辆的车体框架 | |
JP2006182117A (ja) | 二輪車用のフレーム | |
EP3514046A1 (en) | Body fram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 |
KR20110037715A (ko) | 자전거용 프레임 | |
JP2015013497A (ja)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及び該車体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14213792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 |
US10035556B2 (en) | Fuel tank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 |
CN102267518B (zh) | 骑乘式车辆 | |
US20150035249A1 (en) | Body frame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luding same | |
CN204801979U (zh) | 一种锻钢骨架与异型管结合式越野摩托车增强车架 | |
CN201305087Y (zh) | 骑式摩托车车架发动机悬挂结构 | |
CN101508312B (zh) | 焊接接头和形成该接头的方法 | |
CN204415639U (zh) | 一种自行车车架 | |
JP2011093455A (ja) | スイングア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171702A (zh) | 摩托车车架左右加强板结构 | |
CN104494765A (zh) | 一种带有挡泥板的自行车车架 | |
CN106005200A (zh) | 一种自行车车架 | |
JP2010023714A (ja) |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