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8838B - 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以及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以及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8838B
CN104918838B CN201380060167.0A CN201380060167A CN104918838B CN 104918838 B CN104918838 B CN 104918838B CN 201380060167 A CN201380060167 A CN 201380060167A CN 104918838 B CN104918838 B CN 1049188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ck
rack guide
abutting part
pinion
stee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016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18838A (zh
Inventor
西谷洋佐
石田良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iles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iles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iles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Oiles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18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18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62D3/123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characterised by pressure y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JFORGING; HAMMERING; PRESSING METAL; RIVETING; FORGE FURNACES
    • B21J5/00Methods for forging, hammering, or pressing; Special equipment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9/00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 F16H19/02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 F16H19/04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comprising a ra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26Racks
    • F16H55/28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16H55/283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using pressure yo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为确保静音性而能保持齿条引导件与齿条引导件基体的贴紧性且结构简单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和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所述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包括:外壳;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外壳上的齿轮;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齿的齿条拉杆;齿条引导件,具有抵接部和退出部,所述齿条拉杆滑动自如地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退出部与所述抵接部相连、离开所述齿条拉杆;收容所述齿条引导件的齿条引导件基体;以及加力部件,借助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使所述齿条引导件向所述齿条拉杆压靠,所述退出部的厚度尺寸与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尺寸不同。

Description

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以 及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提高对齿条引导件基体的贴紧性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具备所述齿条引导件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和所述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包括:外壳;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外壳上的齿轮;形成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齿的齿条拉杆;配置在外壳内支承齿条拉杆滑动自如的齿条引导件;支承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的齿条引导件基体;以及借助齿条引导件基体、向齿条拉杆方向按压齿条引导件的弹簧(专利文献1)。
上述结构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的齿条引导件,为了在可动的齿条拉杆相对齿条引导件移动时、使齿条拉杆的滑动阻力不会过大,成形为具备由多个曲率半径构成的弯曲面的构件。因此,为了使齿条引导件基体可靠地保持齿条引导件,将与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抵接的、齿条引导件基体的齿条引导件支承面,加工为和齿条引导件同样具备带多个曲率半径的弯曲面的、相辅的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0510号
按照以往采用的加工技术,能以需要的精度将齿条引导件支承面形成为和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相辅的形状。可是,为了使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与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支承面高精度贴紧并保证静音性,则难以简化齿条引导件、模具、组装齿条引导件的齿条引导件基体等的制造工序。此外,由于制造工序难以简化,所以制造成本更难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为确保静音性而能保持齿条引导件与齿条引导件基体的贴紧性且结构简单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和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第一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包括:外壳;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外壳上的齿轮;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齿和与所述齿条齿相对的圆弧状部的齿条拉杆;齿条引导件,具有抵接部和退出部,所述齿条拉杆滑动自如地与所述抵接部具有的抵接面抵接,所述退出部与所述抵接部相连、离开所述齿条拉杆;收容所述齿条引导件的齿条引导件基体;以及加力部件,借助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使所述齿条引导件向所述齿条拉杆压靠,在通过所述齿条引导件的中心线的断面视图中,所述退出部的厚度尺寸与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尺寸不同,所述圆弧状部、所述抵接面和面对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抵接部外表面具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述圆弧状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分别具有单一的曲率半径。
此外,本发明第二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是在所述第一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基础上,所述退出部的厚度尺寸,随着远离所述抵接部而递减。
本发明第三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基础上,所述抵接部的、与所述齿条拉杆抵接的抵接面,具有由塑性材料构成的面。
本发明第四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是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基础上,与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抵接的、所述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具有单一曲率半径或者相对中心线、左右分别具有单一斜率。
本发明第五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是在所述第三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基础上,所述塑材料为树脂、多孔质金属或烧结合金。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第一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制造方法,制造收容在齿条引导件基体中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所述齿条引导件能够以使齿轮和齿条拉杆啮合的方式支承所述齿条拉杆,并具有与所述齿条拉杆抵接的抵接部以及离开所述齿条拉杆的退出部,以所述退出部的厚度尺寸与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尺寸不同的方式、将被加工物加工为规定的厚度。
此外,本发明第二方式的齿条引导件制造方法,是在所述第一方式的齿条引导件制造方法基础上,所述被加工物的、成为与所述齿条拉杆抵接的所述抵接部的抵接面的部位,具有由树脂、多孔质金属或烧结合金构成的面。
本发明第三方式的齿条引导件制造方法,是在所述第二方式的齿条引导件制造方法基础上,通过对所述被加工物的、成为所述退出部的部位压缩加工,进行使所述被加工物成为规定的厚度的加工。
本发明第四方式的齿条引导件制造方法,是所述第一至三方式的任意一种齿条引导件制造方法基础上,对所述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进行弯曲加工,使其具有单一曲率半径或者相对中心线、左右分别具有单一斜率,从而使所述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能与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抵接。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第一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能以使齿轮和齿条拉杆啮合的方式支承所述齿条拉杆,并收容在齿条引导件基体中,所述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具备抵接部以及退出部,所述齿条拉杆滑动自如地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退出部与所述抵接部相连、离开所述齿条拉杆,所述退出部的厚度尺寸与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尺寸不同。
此外,本发明第二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是在所述第一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基础上,所述退出部随着远离所述抵接部而厚度递减。
本发明第三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是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基础上,与所述齿条拉杆能够抵接的所述抵接部的抵接面,具有由树脂层、多孔质金属或烧结合金构成的面。
本发明第四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是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用齿条引导件基础上,与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能够抵接的、所述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具有单一曲率半径或者相对中心线、左右分别具有单一斜率。
本发明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所具备的齿条引导件,以及用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齿条引导件,通过设置厚度尺寸彼此不同的、与齿条引导件基体抵接的齿条引导件的抵接部和退出部,使外表面的曲率半径以单一尺寸形成。因此,被齿条引导件基体支承的、齿条引导件的外表面的形状被简化,容易实现齿条引导件相对齿条引导件基体的贴紧性。其结果,不仅实现了齿条引导件的静音化,还可以使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成本低廉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的一部分的局部纵断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齿条引导件和齿条引导件基体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的断面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齿条引导件放大表示的放大断面图。
图5是图4的V部的放大断面图。
图6是表示齿条引导件的制造工序的断面图,(a)表示材料构件被冲压前的状态,(b)表示材料构件正被冲压的状态。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的断面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具备本发明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所述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101的一部分的纵断面图,图2是图1所示的齿条引导件103和齿条引导件基体105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的线III-III(齿条引导件基体105的直径)的断面图,图4是将图1所示的齿条引导件103放大表示的放大断面图,图5是图4的V部的放大断面图。另外,图1、图4、图6与图3同样,是沿通过俯视下彼此同心的齿条引导件103、齿条引导件基体105、固定部121的中心线x,将后述的直线状边缘部117二等分的假想面的断面图。
如图1所示,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101主要包括:作为箱体的外壳107;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外壳107内的齿轮109;具备与齿轮109啮合的齿条齿111a的齿条拉杆111;齿条引导件103,具有与齿条拉杆111滑动自如地抵接的抵接部103a1、103a2,以及与抵接部103a1、103a2相连并离开齿条拉杆111的退出部103b1、103b2;收容齿条引导件103的齿条引导件基体105;以及作为加力手段的弹性构件114,借助齿条引导件基体105、使齿条引导件103向齿条拉杆111压靠。退出部103b1、103b2的厚度尺寸,与抵接部103a1、103a2的厚度尺寸(RO与RI的差)不同。另外,厚度尺寸参照图4后述。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与齿条引导件基体105抵接的、构成齿条引导件103的支承面的外表面Q,具有单一曲率半径RO。另外,和齿条拉杆111接触的抵接部103a1、103a2与和齿条拉杆111非接触的退出部,用于调整相对齿条引导件103的、齿条拉杆111的滑动面积。
前述的齿轮109为圆形齿轮,与转向轴113的一端部连接,转向轴113的另一端部上,安装有用于操作者转向操作的未图示的方向盘。齿轮109由配置在外壳107内的一对滚动轴承115支承,能旋转。在与转向轴113的轴心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齿条拉杆111,贯穿外壳107配置。
齿条拉杆111上设有齿条齿111a,通过齿条齿111a与齿轮109啮合,使转向轴113的旋转运动借助齿轮109和齿条齿111a、转换为齿条拉杆111的直线运动。而且,齿条拉杆111具有与设置齿条齿111a的部位相连并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部111b。
如图1~3所示,配置在外壳107内的齿条引导件基体105为圆柱状的构件,由外壳107的壁面将齿条引导件基体105的移动限制为仅能在图1的上下方向上滑动。齿条引导件基体105具有:弹性构件收容部105a,与线圈弹簧114的一端部抵接,收容线圈弹簧114的一部分;以及作为凹入部的齿条引导件收容部105b,处于与弹性构件收容部105a相对一侧,用于收容设置在齿条拉杆111的圆弧状部111b侧的齿条引导件103。
此外,线圈弹簧114的另一端部固定在外壳107的内壁上。因此,利用线圈弹簧114的弹性力,齿条引导件基体105借助齿条引导件103,以保持齿条拉杆111的齿条齿111a与转向轴113的齿轮109卡合的方式加力。
如图2所示,齿条引导件103俯视具有彼此平行的两个直线状边缘部117,以及与直线状边缘部117连接的两个圆弧状边缘部119。而且,通过拉深加工等,在齿条引导件103俯视的中心设置凹入的固定部121。固定部121的形状、尺寸能适当变更。固定部121插入齿条引导件基体105上设置的贯穿口内,进行齿条引导件103相对齿条引导件基体105的定位。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21被抵接部103a1、103a2包围。
如图4所示,由于齿条引导件103相对其中心线x、其断面左右对称,所以说明齿条引导件103的右半部的部位。抵接部103a1的厚度尺寸(相对曲率中心O的半径方向长度)一定。关于抵接部103a1的外表面Q,曲率中心O的曲率半径由RO表示。关于抵接部103a1的内表面T1,曲率中心O的曲率半径由RI表示。
此外,与抵接部103a1的另一端部相连的是退出部103b1。随着远离抵接部103a1、退出部103b1的厚度(相对曲率中心O的半径方向长度)递减。即,随着退出部103b1远离抵接部103a1,退出部103b1的内表面S1逐渐接近外表面Q。此外,抵接部103a1的内表面T1,在曲率中心O的曲率半径为RO的圆周上延伸,退出部103b1的内表面S1,在离开曲率中心O的、曲率中心C1的曲率半径为RP的圆周上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齿条拉杆111的圆弧状部111b的曲率半径,与齿条引导件103的抵接部103a1、103a2的曲率半径RO尺寸相同。
由于相对图4所示的中心线x位于左方的抵接部103a2和退出部103b2,如上所述与相对中心线x位于右方的抵接部103a1和退出部103b1左右对称,所以齿条引导件103的内表面T1、T2与齿条拉杆111抵接,而齿条引导件103的直线状边缘部117和圆弧状边缘部119侧的退出部103b1、103b2,不和齿条拉杆111抵接。另外,曲率中心C1、C2的位置和曲率半径RO、RP1、RP2的尺寸,可以对应与齿条拉杆111的圆弧状部111b抵接的、抵接部103a1、103a2的区域的大小设定。
而且,如图5所示,齿条引导件103是三层层叠的构件,包括:由钢板等构成的底层B;在底层B上将青铜系等金属粉末烧结形成的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以及树脂层R,在所述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上,用含有四氟乙烯树脂的材料形成薄膜状。
此外,由于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用滑动特性良好的青铜系材料构成,所以通过使齿条拉杆111的圆弧状部111b在树脂层R上滑动,即使树脂层R磨损直至露出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的状态,齿条拉杆111也可以在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上滑动,可以防止齿条拉杆111急剧磨损、或摩擦烧伤而导致破损。
另外,作为齿条引导件103采用的三层结构的构件,可以使用OILES工业株式会社制的OILES干式LF、ST等。由于设有树脂层R,所以能容易地调整齿条引导件103的厚度。
如上所述,通过在树脂层R下方设置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尽管树脂层R的厚度比较薄,也能够保证齿条引导件103作为齿条引导件发挥功能所必要的强度。
(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以下主要参照图6说明上述的齿条引导件103的制造方法。图6是表示齿条引导件103的制造工序的断面图,(a)表示材料构件203冲压前的状态,(b)表示材料构件203正被冲压的状态。另外,本实施方式准备了具有前述的三层结构(参照图5)、由冲剪加工形成规定的形状和尺寸的被加工物的材料构件203。
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201,执行I)形成固定部121的拉深工序;II)以形成规定的曲率半径的方式弯曲材料构件203的弯曲工序;以及III)加工至规定的厚度的压缩工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201的结构,由于除了一对模具211、213以外都是以往公知的结构,所以以下说明一对模具211、213。
一对模具211、213分别彼此能接触分开地相对配置。上侧的模具211具有与成品的齿条引导件103的内表面T1、T2、S1、S2相辅的冲压面211a、211b。即,第一上侧冲压面211a,是具有与作为抵接部103a1、103b1的抵接面的内表面T1、T2相同曲率半径RI的凸起面,第二上侧冲压面211b,是具有与退出部103b1、103b2的内表面S1、S2相同曲率半径RP1、RP2的凸起面。同样,下侧的模具213具有与成品的齿条引导件103的外表面Q相辅的下侧冲压面213a。即,下侧冲压面213a是具有与齿条引导件103的外表面Q相同曲率半径RO的凹入面。
在上侧的模具211和下侧的模具213之间配置材料构件203(参照图6的(a)),由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进行使上侧的模具211和下侧的模具213抵接的冲压加工。
这样,通过使上侧的模具211与下侧的模具213彼此接合,作为半成品的材料构件203的第一面的上表面203a成形为具有曲率半径RI、RO的状态,并且退出部103b1、103b2被压缩(即塑性变形)为规定的厚度。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备使树脂层R塑性变形的压缩工序,但是也可以取代压缩工序,设置通过研磨树脂层R、使退出部103b1、103b2形成规定的厚度的研磨工序。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将拉深工序、弯曲工序和压缩工序在一个工序中完成,但是也可以将拉深工序、弯曲工序和压缩工序分别作为单独的工序进行。
(第二实施方式)
图7采用和图3同样的断面表示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的、齿条引导件303和齿条引导件基体305的断面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不同,第二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303是所谓Y型,与齿条引导件303抵接的齿条拉杆311的外表面Q2由斜面构成。另外,除了齿条引导件303、齿条引导件基体305,构成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的要素都是以往已公知的结构,故此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7所示,齿条拉杆311具备与齿轮(参照图1的附图标记109)啮合的齿条齿311a。齿条引导件303具有与齿条拉杆311滑动自如地抵接的抵接部303a1、303a2,以及与抵接部303a1、303a2的一端连接的退出部303b1、303b2,抵接部303a1、303a2的厚度t1与退出部303b1、303b2的厚度t2不同。
作为抵接部303a1、303a2的抵接面的内表面T3、T4,与齿条拉杆311抵接。齿条引导件303被收容到齿条引导件基体305内后,齿条引导件303的外表面Q2与齿条引导件基体305抵接。利用未图示的作为加力装置的线圈弹簧(参照图1的附图标记114),借助齿条引导件基体305,齿条引导件303向齿条拉杆311压靠。因此,齿条引导件基体305借助齿条引导件303,保持齿条拉杆311的齿条齿311a与齿轮(参照图1的附图标记109)的卡合。
齿条拉杆311具有:齿条齿311a;齿条齿形成部311b,与齿条齿311a相连,相对通过固定部321的中心的中心线x、括口状倾斜;倾斜部311c,与齿条齿形成部311b相连,相对中心线x收口状延伸并与齿条引导件311抵接;以及基台部311d,与倾斜部311c相连,用于齿条拉杆311在图7的左右方向的定位。
由于齿条引导件303相对其中心线x、其断面为左右对称的形状,所以说明齿条引导件303的右半部的部位。抵接部303a1的一端部与基部351相连,抵接部303a1的厚度t1一定。与抵接部303a1的另一端部相连的是退出部303b1。退出部303b1随着远离抵接部303a1、其厚度t2递减。即,退出部303b1的内表面S3,以随着退出部303b1远离抵接部303a1、接近外表面Q2的方式延伸。此外,构成抵接部303a1和退出部303b1的外表面Q2,以具有单一斜率方式的直线状延伸。因此,向右侧延伸的抵接部303a1和退出部303b1的外表面Q2,与向左侧延伸的抵接部303a2和退出部303b2的外表面Q2,相对中心线x左右对称并分别具有单一斜率。
基部351呈与齿条拉杆311的基台部311d的形状相辅的形状,是收容齿条拉杆311的基台部311d的凹入部。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的固定部121同样,基部351的大体中央部设有通过拉深加工形成的、有底筒状的固定部321(参照图2的附图标记121)。所述固定部321被收容到齿条引导件基体305上设置的贯穿口中以后,齿条引导件303相对齿条引导件基体305被定位。
由于相对中心线x位于左方的抵接部303a2和退出部303b2,如上所述与相对中心线x位于右方的抵接部303a1和退出部303b1左右对称,所以齿条引导件303的内表面T3、T4与齿条拉杆311抵接,退出部303b1、303b2则不与齿条拉杆311抵接。另外,抵接部303a1、303a2的厚度t1和退出部303b1、303b2的厚度t2,退出部303b1、303b2的斜率等,可以适当改变。
此外,齿条引导件303与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由三层层叠的构件形成,具有:由钢板等构成的底层B;在底层B上将青铜系等金属粉末烧结形成的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以及树脂层R,在所述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上,由含有四氟乙烯树脂的材料形成薄膜状。因此,可以发挥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用两层的构件制作齿条引导件303。
尽管因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303的形状不同而导致模具的形状不同,但是齿条引导件303的制造方法却可以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工序制作。首先,准备由冲剪加工形成规定的形状和尺寸的作为被加工物的材料构件。利用冲压装置,执行I)形成固定部321的拉深工序;II)将材料构件弯曲成规定的形状的弯曲工序;以及III)加工到规定的厚度的压缩工序。另外,除了一对模具,本实施方式的冲压装置的结构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冲压装置相同。
上侧的模具(参照图6的附图标记211),具有与作为成品的齿条引导件303的抵接部303a1、303a2的抵接面的内表面T3、T4、S3、S4相辅的冲压面,下侧的模具(参照图6的附图标记213),具有与成品的齿条引导件303的外表面Q2相辅的下侧冲压面(参照图6的附图标记213a)。即,上侧冲压面是具有与齿条引导件303的内表面T3、T4、S3、S4相同斜率的凹入面,下侧冲压面是具有与齿条引导件303的外表面Q2相同斜率的凹入面。当然,上侧和下侧的模具具有与基部351的形状相辅的冲压面。
通过使上侧的模具与下侧的模具彼此接合,半成品的材料构件的上表面以具有规定的斜率的方式成形为形成抵接部303a1、303a2的部位,并且形成退出部303b1、303b2的部位被压缩(即塑性变形)到规定的厚度,形成具有规定的斜率的内表面S3、S4。另一方面,材料构件的下表面形成具有规定的斜率的外表面Q2。这样,由于能简化与齿条引导件基体305抵接的、齿条引导件303的外表面Q2的形状,因而能够实现两构件的贴紧性。其结果,可以确保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的静音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备使树脂层R塑性变形的压缩工序,但是也可以代替压缩工序而设置研磨工序,通过研磨树脂层R将退出部303b1、303b2形成规定的厚度。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在一个工序中完成拉深工序、弯曲工序及压缩工序,但是也可以将拉深工序、弯曲工序及压缩工序分别单独进行。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8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403。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403的断面图。另外,所述断面图和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同样,是沿通过固定部421的中心线x、将直线状边缘部417二等分的假想面的断面图。另外,齿条引导件403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的抵接部和退出部的位置变更的变形例,可以代替齿条引导件103组装到图1所示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101上。因此,适当参照图1至图4。此外,齿条引导件403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结构、效果等,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相同。
如图8所示,齿条引导件403包括:与齿条拉杆(参照图1的附图标记111)滑动自如地抵接的抵接部403a1、403a2;以及与抵接部403a1、403a2相连并离开齿条拉杆的退出部403b1、403b2。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不同,在接近直线状边缘部417的部位上设有抵接部403a1、403a2,在接近中心线x的部位上设有退出部403b1、403b2。退出部403b1、403b2的厚度尺寸,与抵接部403a1、403a2的厚度尺寸(RO与RI的差)不同。而且,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与齿条引导件基体(参照图1的附图标记105)抵接的、齿条引导件403的支承面的外表面Q,具有单一曲率半径RO。
齿条引导件403俯视具有彼此平行的两个直线状边缘部417,以及与直线状边缘部417连接的两个圆弧状边缘部(与图2的附图标记119对应的部位)。而且,和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齿条引导件403上通过拉深加工等在俯视的中心设有凹入的固定部421,利用将该固定部421插入齿条引导件基体(参照图1的附图标记105)上设置的贯穿口内,进行齿条引导件403相对齿条引导件基体的定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421包围退出部403b1、403b2配置。
如图8所示,由于齿条引导件403相对其中心线x、其断面左右对称,所以说明齿条引导件403的右半部的部位。从中心线x侧朝向直线状边缘部117,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依次设有抵接部103a1和退出部103b1,但本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403从中心线x侧朝向直线状边缘部417,依次设有退出部403b1和抵接部403a1。
在图8的断面视图中,退出部403b1的厚度随着远离抵接部403a1而递减。换句话说,随着退出部403b1远离中心线x,退出部403b1的内表面S5远离外表面Q。另外,退出部403b1的内表面S5是具有规定的曲率中心的圆弧状,但内表面S5的曲率中心和曲率半径,可以在退出部403b1的厚度小于抵接部403a1的厚度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另一方面,作为与退出部403b1相连的、抵接部403a1的抵接面的内表面T5,在曲率中心O的曲率半径为RI的圆周上延伸。抵接部403a1的外表面Q,在曲率中心O的曲率半径由RO表示。即,抵接部403a1的厚度尺寸(关于曲率中心O的半径方向长度)一定。
本实施方式中,齿条拉杆111的圆弧状部111b(参照图3)的曲率半径,与齿条引导件403的抵接部403a1、403a2的曲率半径RO尺寸相同。
由于图8所示的、相对中心线x位于左方的抵接部403a2和退出部403b2,如上所述与相对中心线x位于右方的抵接部403a1和退出部403b1为左右对称的关系,所以齿条引导件403的内表面T5、T6与齿条拉杆111(参照图3)抵接,齿条引导件403的退出部403b1、403b2则不与齿条拉杆111抵接。另外,抵接部403a1、403a2的曲率中心O的位置和曲率半径RO、RI的尺寸,可以对应与齿条拉杆111的圆弧状部111b抵接的、抵接部403a的区域的大小来设定。
而且,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同样,齿条引导件403为三层层叠的构件,具有:由图5所示的钢板等构成的底层B;在底层B上将青铜系等金属粉末烧结形成的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以及树脂层R,在所述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上,将含有四氟乙烯树脂的材料形成薄膜状。
因此,和第一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同样,即使齿条拉杆111在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上滑动,齿条引导件403也可以发挥防止齿条拉杆111因急剧磨损或摩擦烧伤而导致破损的效果。
而且,作为齿条引导件403所采用的三层结构的构件,可以使用OILES工业株式会社制的OILES干式LF、ST等。由于是设置树脂层R的结构,所以能容易地调整齿条引导件403的厚度。
如上所述,通过在树脂层R的下方设置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尽管树脂层R的厚度比较薄,也能够确保齿条引导件403发挥齿条引导件功能所必要的强度。
而且,除了使用具有与退出部和抵接部的形状和尺寸相辅的形状的一对模具以外,本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403的制造方法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具体说明。
可以通过适当组合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的退出部103b1、103b2、403b1、403b2构成齿条引导件。即,在中心线x侧和直线状边缘部417侧设置彼此分开的多个退出部,并在其间设置抵接部。此外,齿条引导件可以不具备相对中心线x左右对称的退出部和抵接部,而是左右非对称地设置抵接部和退出部的数量和尺寸。按照上述的制造方法,由于退出部利用压缩行程,在采用相同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情况下,仅变更上侧的模具的形状就可以用比较简易的方法制作具备各种退出部和抵接部的齿条引导件。当然,也可以代替压缩工序使用研磨工序。同样,第二实施方式的抵接部303a1、303a2和退出部303b1、303b2的位置、数量和尺寸等也可以适当变更。
此外,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303,相对中心线x、具备大体位于中央的抵接部103a1、103a2,以及直线上边缘部117侧的退出部103b1、103b2,但是本发明的齿条引导件不限于上述结构。即,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齿条引导件,也可以在抵接部103a1、103a2内进一步设置曲率半径不同的区域,以减少与齿条拉杆111的圆弧状部111b接触的区域。
在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中,齿条引导件103、403具有直线状边缘部117、417和圆弧状边缘部119,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齿条引导件。例如代替曲线状边缘部、将直线状边缘部的两端用直线状延伸的边缘部连接的所谓长条型的齿条引导件等,当然也可以应用在本发明中。
另外,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303、403是具有树脂层R的三层结构的构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基层B上层叠多孔质金属烧结层S或含有固体润滑剂的金属烧结合金层的、二层结构的构件来形成齿条引导件。另外,作为具有含固体润滑剂的金属烧结合金层的二层结构的构件,可例举OILES株式会社制的OILESToughMet等。利用二层结构的构件时,退出部也可以通过研磨多孔质金属烧结层或含有固体润滑剂的金属烧结合金层的工序形成。
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退出部的厚度,随着远离抵接部而递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在退出部和抵接部之间设置台阶。此外,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齿条引导件103、303、403的退出部的内表面为圆弧形状或直线形状,但是当然可以在不和齿条拉杆111、311接触的范围内变更为各种形状。
本申请要求2012年11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253439号的优先权,因此将所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附图标记的说明
101 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
103、303、403 齿条引导件
103a1、103a2、303a1、303a2、403a1、403a2 抵接部
103b1、103b2、303b1、303b2、403b1、403b2 退出部
105、305 齿条引导件基体
107 外壳
109 齿轮
111、311 齿条拉杆
113 转向轴
114 线圈弹簧
201 冲压装置
203 材料构件
211、213 模具
T1、T2、T3、T4、T5、T6、S1、S2、S3、S4、S5、S6 内表面
Q、Q2 外表面

Claims (12)

1.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外壳上的齿轮;
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齿和与所述齿条齿相对的圆弧状部的齿条拉杆;
齿条引导件,具有抵接部和退出部,所述齿条拉杆滑动自如地与所述抵接部具有的抵接面抵接,所述退出部与所述抵接部相连、离开所述齿条拉杆;
收容所述齿条引导件的齿条引导件基体;以及
加力部件,借助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使所述齿条引导件向所述齿条拉杆压靠,
在通过所述齿条引导件的中心线的断面视图中,所述退出部的厚度尺寸与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尺寸不同,所述圆弧状部、所述抵接面和面对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抵接部外表面具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述圆弧状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分别具有单一的曲率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出部的厚度尺寸,随着远离所述抵接部而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具有由塑性材料构成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齿条引导件的中心线的断面视图中,面对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所述退出部的退出部外表面与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具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述退出部外表面和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分别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齿条引导件的中心线的断面视图中,面对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所述退出部的退出部外表面与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具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述退出部外表面和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分别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性材料为树脂、多孔质金属或烧结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齿条引导件的中心线的断面视图中,面对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所述退出部的退出部外表面与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具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述退出部外表面和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分别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8.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能以使齿轮和齿条拉杆啮合的方式支承所述齿条拉杆,并收容在齿条引导件基体中,所述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齿条拉杆具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齿和与所述齿条齿相对的圆弧状部,
具备抵接部以及退出部,所述齿条拉杆滑动自如地与所述抵接部具有的抵接面抵接,所述退出部与所述抵接部相连、离开所述齿条拉杆,
在通过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中心线的断面视图中,所述退出部的厚度尺寸与所述抵接部的厚度尺寸不同,所述圆弧状部、所述抵接面和面对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抵接部外表面具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述圆弧状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分别具有单一的曲率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退出部随着远离所述抵接部而厚度递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具有由树脂层、多孔质金属或烧结合金构成的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齿条引导件的中心线的断面视图中,面对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所述退出部的退出部外表面与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具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述退出部外表面和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分别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齿条引导件的中心线的断面视图中,面对所述齿条引导件基体的所述退出部的退出部外表面与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具有共同的曲率中心,所述退出部外表面和所述抵接部外表面分别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
CN201380060167.0A 2012-11-19 2013-11-05 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以及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9188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3439A JP6148846B2 (ja) 2012-11-19 2012-11-19 ラックピニオ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ラックガイド、ラックピニオ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ラックピニオ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ラックガイドの製造方法
JP2012-253439 2012-11-19
PCT/JP2013/079815 WO2014077146A1 (ja) 2012-11-19 2013-11-05 ラックピニオ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ラックガイド、ラックピニオ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ラックピニオ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ラックガイド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8838A CN104918838A (zh) 2015-09-16
CN104918838B true CN104918838B (zh) 2017-08-25

Family

ID=50731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0167.0A Active CN104918838B (zh) 2012-11-19 2013-11-05 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以及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137927B2 (zh)
EP (2) EP2921371B1 (zh)
JP (1) JP6148846B2 (zh)
KR (1) KR101707918B1 (zh)
CN (1) CN104918838B (zh)
BR (1) BR112015011377B1 (zh)
WO (1) WO20140771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00444B4 (de) * 2014-01-16 2017-06-29 MAQUET GmbH Vorrichtung zum linearen Verschieben einer Patientenlagerfläche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derartigen Vorrichtung
JP2016141343A (ja) * 2015-02-04 2016-08-0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185849A (ja) * 2016-04-01 2017-10-1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ラックガイド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710174B2 (ja) * 2017-03-16 2020-06-17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ラックガイドおよびギア機構
JP7108507B2 (ja) * 2018-09-19 2022-07-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複層摺動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のラックピニオン式舵取装置
DE102021211446A1 (de) 2021-10-11 2023-04-13 Zf Automotive Italia S.R.L. Vorrichtung zum Andrücken einer Zahnstange an ein Ritzel
DE102021211445A1 (de) 2021-10-11 2023-04-13 Zf Automotive Italia S.R.L. Vorrichtung zum Andrücken einer Zahnstange an ein Ritzel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5674U (zh) * 1988-11-08 1990-05-17
JPH1191592A (ja) * 1997-09-26 1999-04-06 Daido Metal Co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ラックガイド
JP2000177604A (ja) * 1998-12-11 2000-06-27 Oiles Ind Co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6543569B1 (en) * 1999-10-08 2003-04-0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3312502A (ja) * 2002-04-23 2003-11-06 Toyoda Mach Works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型動力舵取装置
CN202529026U (zh) * 2010-11-18 2012-11-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齿轮齿条式转向齿轮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73744A (en) * 1968-09-20 1972-05-10 Cam Gears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rack and pinion assemblies
IT1014966B (it) * 1974-06-11 1977-04-30 Alfa Romeo Alfasud Dispositivo di regisrazione e di ri presa dei giochi in accoppiamenti cinematici del tipo pignone crema gliera
JPS5945149U (ja) * 1982-09-17 1984-03-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ツ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装置
JPS6124375U (ja) * 1984-07-19 1986-0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ラツ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S6238774A (ja) 1985-08-12 1987-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溶接用ト−チノズル
JPH0246452Y2 (zh) * 1985-08-28 1990-12-07
JP2718709B2 (ja) 1988-08-31 1998-0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の異常処理方法
JP2561082Y2 (ja) * 1990-03-28 1998-01-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動力伝達装置に於けるピニオン軸の支持装置
JP3264098B2 (ja) * 1994-05-31 2002-03-11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5906138A (en) * 1997-12-24 1999-05-25 Trw Inc. Rack yoke
JP4457419B2 (ja) 1998-12-11 2010-04-28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におけるラックガイドの製造方法
JP4432150B2 (ja) 1999-06-25 2010-03-17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1100510A (ja) 1999-09-29 2001-04-13 Suzuka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剤担持体
JP2001151132A (ja) * 1999-11-26 2001-06-05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6390230B1 (en) * 1999-10-06 2002-05-2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4548902B2 (ja) 2000-06-21 2010-09-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舵取装置
DE10225718A1 (de) * 2002-06-11 2004-01-08 Zf Lenksysteme Gmbh Zahnstangenlenkung
US7281444B1 (en) * 2003-12-05 2007-10-16 Trw Automotive U.S. Llc Rack and pinion gear yoke assembly
US7225522B1 (en) * 2003-12-17 2007-06-05 Trw Automotive U.S. Llc Method for producing rack and pinion gear yoke assembly
JP4736376B2 (ja) * 2004-08-23 2011-07-27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複層摺動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ラックピニオン式舵取装置におけるラックガイド
US7458291B2 (en) * 2006-07-06 2008-12-02 Ford Motor Company Self-sealing yoke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apparatus
CN102730051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转向装置
US8863599B2 (en) * 2011-11-08 2014-10-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Yoke assembly for power steering rack and pinion gear set
HUE039106T2 (hu) * 2012-09-30 2018-12-28 Saint 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Corp Kardánvilla egysé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65674U (zh) * 1988-11-08 1990-05-17
JPH1191592A (ja) * 1997-09-26 1999-04-06 Daido Metal Co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ラックガイド
JP2000177604A (ja) * 1998-12-11 2000-06-27 Oiles Ind Co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6543569B1 (en) * 1999-10-08 2003-04-0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3312502A (ja) * 2002-04-23 2003-11-06 Toyoda Mach Works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型動力舵取装置
CN202529026U (zh) * 2010-11-18 2012-11-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齿轮齿条式转向齿轮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85147B1 (en) 2024-04-17
CN104918838A (zh) 2015-09-16
EP2921371B1 (en) 2018-07-11
US10137927B2 (en) 2018-11-27
EP2921371A4 (en) 2016-09-07
JP6148846B2 (ja) 2017-06-14
BR112015011377B1 (pt) 2021-11-03
US20150291205A1 (en) 2015-10-15
WO2014077146A1 (ja) 2014-05-22
EP3385147A1 (en) 2018-10-10
BR112015011377A2 (pt) 2017-07-11
EP2921371A1 (en) 2015-09-23
US20190016369A1 (en) 2019-01-17
US11180181B2 (en) 2021-11-23
JP2014100985A (ja) 2014-06-05
KR101707918B1 (ko) 2017-02-17
KR20150094644A (ko)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8838B (zh) 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以及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用齿条引导件的制造方法
US7926376B2 (en) Rack guide and rack-and-pinion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rack guide
CN104245182B (zh) 齿条、齿条的制造方法以及齿条的制造装置
JP5454371B2 (ja)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328126B (zh) 齿形部件制造方法、齿形部件制造装置
CN107532685A (zh) 蜗轮蜗杆减速器
JPH0160323B2 (zh)
CN101300164A (zh) 齿条齿轮式转向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07061656A (zh) 滚珠丝杠以及转向装置
US20170037952A1 (en) Rack guide and rack-and-pinion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rack guide
JPH0127495Y2 (zh)
EP2738065B1 (en) Rack guide, and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device with rack guide
CN108569331A (zh) 齿条引导装置
CN105848800B (zh) 具有小半径突角的零件的冲压方法
JP4758595B2 (ja) 動圧発生溝を備えた軸受
JP2015014317A (ja) ねじ軸、ねじ軸の製造方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0118256A (zh) 拨叉及制造的方法
JP5226529B2 (ja) ヒンジ装置
JP2011225191A (ja)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舵取装置
JPH08133099A (ja)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ラックガ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127496Y2 (zh)
JPH07323851A (ja)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3117623A (ja)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ラックガイドの製造方法
CN201487157U (zh) 粉末冶金工艺45°螺旋斜齿轮及其制造该齿轮的模具
JPH042135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