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3614B - 防振连结杆 - Google Patents

防振连结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3614B
CN104903614B CN201380068541.1A CN201380068541A CN104903614B CN 104903614 B CN104903614 B CN 104903614B CN 201380068541 A CN201380068541 A CN 201380068541A CN 104903614 B CN104903614 B CN 104903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lic plate
vibration
inner core
possesses
ben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85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3614A (zh
Inventor
古泽纪光
坂田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03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3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6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F16F1/3849Mounting brackets therefor, e.g. stamped steel brackets; Restraining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低成本制造第一防振衬套及第二防振衬套的轴向彼此垂直相交的防振连结杆。使第一金属板(34)与第二金属板(36)重合,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板(34)具备:筒状的第一筒状部(12a),其从与第二金属板(36)的配合面(35)立起;及第一弯曲部(14a),其以朝向所述第一筒状部(12a)的立起方向(Z1)鼓起的方式弯曲,所述第二金属板(36)具备:筒状的第二筒状部(12b),其从与第一金属板(34)的配合面(35)立起;及第二弯曲部(14b),其以朝向所述第二筒状部(12b)的立起方向(Z2)鼓起的方式弯曲。由此,通过连结第一筒状部(12a)与第二筒状部(12b)来形成设置有第一防振衬套(18)的第一筒部(12),并且通过连结第一弯曲部(14a)与第二弯曲部(14b)来形成设置有第二防振衬套(20)的第二筒部(14)。

Description

防振连结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能够使汽车的发动机对于车身进行防振并作为连结的转矩杆(torque rod)等使用的防振连结杆。
背景技术
为了抑制发动机在摇摆方向上的活动或振动,在汽车的车身与作为振动发生源的发动机之间设置有被称作转矩杆的防振连结杆。
已知,作为所述防振连结杆,例如,具备:杆主体,其具有设置在一端部的第一筒部及设置在另一端部且轴向与第一筒部垂直相交的第二筒部;第一防振衬套,其设置在第一筒部内;及第二防振衬套,其设置在第二筒部内,其中,第一防振衬套和第二防振衬套的轴向彼此垂直相交。(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在现有技术中,在如上所述的第一筒部的轴向与第二筒部的轴向垂直相交的防振连结杆中,由于通过铸造或压铸或注塑等对杆主体进行一体成型,因而存在制造成本增高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5-265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低成本制造第一防振衬套及第二防振衬套的轴向彼此垂直相交的防振连结杆。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防振连结杆具备:杆主体,其具备设置在一端部的第一筒部和设置在另一端部的第二筒部,并且所述第一筒部的轴向与所述第二筒部的轴向垂直相交;第一防振衬套,其具备第一内筒和用于覆盖所述第一内筒的外周部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筒部内;及第二防振衬套,其具备第二内筒及用于覆盖所述第二内筒的外周部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筒部内,所述防振连结杆的特征在于,所述杆主体具备: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其与所述第一金属板重合,所述第一金属板具备:筒状的第一筒状部,其从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面立起;第一弯曲部,其以朝向所述第一筒状部的立起方向鼓起的方式弯曲,所述第二金属板具备:筒状的第二筒状部,其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面立起;第二弯曲部,其以朝向所述第二筒状部的立起方向鼓起的方式弯曲,所述第一筒部是通过使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重合来将所述第一筒状部与所述第二筒状部连结而形成的,所述第二筒部是通过使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重合来将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结而形成的。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可以是相同形状。另外,第二内筒的轴直角方向截面可以是,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重合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与所述重合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的椭圆形。另外,所述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可以具备受压部,所述受压部与所述第二内筒的外周面保持一定的间隔而并行,在该情况下,所述受压部可以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重合方向,从所述配合面垂直地立起且与所述第二内筒的外周面平行的平面。另外,所述第二筒部具备沿其轴向延伸的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接合部,对所述第二橡胶状弹性部而言,在与所述接合部对置的位置,可以具备朝向所述第二内筒凹陷的切口部。
发明的效果
使用本发明,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第一防振衬套和第二防振衬套的轴向彼此垂直相交的防振连结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连结杆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防振连结杆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防振连结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防振连结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防振连结杆的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防振连结杆的俯视图。
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案的变形例的防振连结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案)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连结杆10是,组装在汽车的车身和作为振动发生源的发动机之间,并用于抑制发动机在摇摆方向上的活动或振动的转矩杆。
如图1至图3所示,该防振连结杆10包括:杆主体16,其具备第一筒部12和第二筒部14;第一防振衬套18,其设置在第一筒部12;及第二防振衬套20,其设置在第二筒部14内。
杆主体16具备第一筒部12、第二筒部14、及沿长尺寸方向X延伸的连结部15,第一筒部12设置在连结部15的长尺寸方向X的一端部,第二筒部14设置在连结部15的长尺寸方向X的另一端部。
设置在杆主体16的第一筒部12和第二筒部14以如下方式进行设置,第一筒部12的轴O1及第二筒部14的轴O2相对于杆主体16的长尺寸方向X垂直设置,并且第一筒部12的轴O1和第二筒部14的轴O2彼此垂直相交。
第一筒部12设置成其开口部呈使棱角变圆的矩形形状的筒形状。在第一筒部12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向外侧凹陷的一对橡胶容纳部38。第二筒部14以大致圆筒状设置。
杆主体16是通过使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重合而形成的,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是以规定形状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
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3所示,对第一金属板34而言,在其长尺寸方向X的一端部穿孔设置有使棱角变圆的矩形形状的第一矩形孔部42。在第一矩形孔部42的周缘部形成有第一筒状部12a,所述第一筒状部12a从第一金属板34与第二金属板36的配合面35朝向杆主体16的外侧(从与第一金属板34重合的第二金属板36远离的方向)Z1立起。在第一筒状部12a设置有橡胶容纳部分38a,其朝向第一筒状部12a的外侧凹陷,并朝向与第二金属板36的配合面开口。在第一金属板34的长尺寸方向X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一弯曲部14a,其以朝向第一筒状部12a的立起方向Z1鼓起的方式弯曲。
对第一金属板34而言,在第一筒状部12a的周围分别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为四个)贯通孔60及凸部61,并在隔着第一弯曲部14a的长尺寸方向X的两侧分别各设置有一个贯通孔60和凸部61。
另外,第二金属板36是以与第一金属板34相同的形状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3所示,在第二金属板36的长尺寸方向X的一端部穿孔设置有使棱角变圆的矩形形状的第二矩形孔部44。在第二矩形孔部44的周缘部形成有第二筒状部12b,其从与第一金属板34的配合面35朝向杆主体16的外侧(从与第二金属板36重合的第一金属板34远离的方向)Z2立起。在第二筒状部12b设置有橡胶容纳部分38b,其朝向第二筒状部12b的外侧凹陷,并朝向与第一金属板34的配合面开口。在第二金属板34的长尺寸方向X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二弯曲部14b,其以朝向第二筒状部12b的立起方向Z2鼓起的方式弯曲。
对第二金属板36而言,在第二筒状部12b的周围分别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案中为四个)贯通孔60及凸部61,并在隔着第一弯曲部14b的长尺寸方向X的两侧分别各设置有一个贯通孔60和凸部61。
使第一金属板34翻转正反面,即,将第一金属板34的第一筒状部12a的立起方向Z1与第二金属板36的第二筒状部12b的立起方向Z2彼此朝向相反方向,使其与第二金属板36重合。由此,第一筒状部12a与第二筒状部12b在轴O1方向上连结,从而形成具备橡胶容纳部38的第一筒部12,并且第一弯曲部14a与第二弯曲部14b在圆周方向上连结,从而形成第二筒部14。由于第二筒部14是通过将两个弯曲部14a、14b在圆周方向上连结而形成的,因此,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沿第二筒部14的轴O2方向设置。
对重合后的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而言,第二金属板36的凸部61插入于第一金属板34的贯通孔60,第一金属板34的凸部61插入于第二金属板36的贯通孔60。通过压扁插入于贯通孔60的凸部61来固定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对通过压扁插入于贯通孔60的凸部61来固定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以将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中至少一个金属板的周缘部弯折并夹持另一个金属板的周缘部的方式进行铆接固定,或者可以通过电弧焊接或凸焊等焊接固定,或者,可以通过铆钉连结或公知的固定方法来固定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
第一防振衬套18具备:第一内筒22,其相对于轴O1平行地配置在第一筒部12内;及第一橡胶状弹性部24,其用于覆盖第一内筒22的外周面,并介入设置在第一内筒22与第一筒部12之间。
第一内筒22是由铁、钢或铝等金属制成的筒状构件,其与车身和发动机中的任意一侧连结,例如与车身侧连结。第一橡胶状弹性部24是与第一内筒22的外周面一体地硫化粘接的构件,并具备一对凸部26,其在第一内筒22的外周面从互相对置的位置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参照图2)。
对这样的第一防振衬套18而言,一对凸部26以预压缩状态嵌入到橡胶容纳部38,并由所述第一筒部12保持,其中所述橡胶容纳部38设置在杆主体16的第一筒部12。
第二防振衬套20具备:第二内筒28,其在以筒状设置的第二筒部14内以平行于轴O2且同轴状的方式配置;及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其用于覆盖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并介入设置在第二内筒28和第二筒部14之间。
第二内筒28是由铁、钢或铝等金属制成的筒状构件,并与车身和发动机中的任意一侧连结,例如与发动机侧连结。
图4所示的第二内筒28的轴直角方向的截面是,第一金属板34与第二金属板36的重合方向Z上的长度尺寸L大于与重合方向Z垂直的方向(本实施方案中,为长尺寸方向)X的长度尺寸M的椭圆形。
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是与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一体地硫化粘接的构件,并具备切口部32,所述切口部32在与设置于第二筒部14的接合部31对置的位置,朝向第二内筒28(即,朝向第二防振衬套20的内侧)凹陷。设置在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的切口部32沿轴O2方向延伸。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的轴O2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3。将一对凸缘部33的间隔设定为与第二筒部14的轴O2方向的长度相等的尺寸,若将第二防振衬套20设置在第二筒部14内,则一对凸缘部33将会夹持第2筒部14的轴O2方向的端面。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对将切口部32设置在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非一定要在与接合部31对置的位置设置切口部32。
为组装防振连结杆10,首先,将第一防振衬套18的凸部26嵌入于第二筒状部12b的橡胶容纳部38b,并且将第二防振衬套20载置于第一弯曲部14b,其中,所述第二筒状部12b设置在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的任意一个(例如,第二金属板36)。
接着,使相对于设置有第一防振衬套18及第二防振衬套20的第二金属板36而正反面翻转的第一金属板34,与第二金属板36重合,并在将紧固件61插通于设置于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的贯通孔60后,通过铆接紧固件61来固定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从而完成防振连结杆10的组装。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案中,通过使两张金属板34、36重合,可以由第一筒状部12a和第二筒状部12b形成第一筒部12,并且可以由第一弯曲部14a和第二弯曲部14b形成与第一筒部12垂直相交的第二筒部12,从而与通过铸造或压铸或注塑等来形成杆主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杆主体。
另外,由于用于构成杆主体的两张金属板34、36为相同形状,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通用化,并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连结杆10中,由于第二筒部14是将第一弯曲部14a和第二弯曲部14b在圆周方向上连结而形成的,因此,若长尺寸方向X上的振动从发动机或车身等施加于第二内筒28,则第二防振衬套20将会钻入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若第二防振衬套20钻入接合部31,则使重合的两张金属板34、36分离的力将会作用于杆主体16。在本实施方案中,防振衬套20的第二内筒28呈椭圆形的截面形状,该椭圆形为,第一金属板34与第二金属板36的重合方向Z上的长度尺寸L大于与重合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大于杆主体16的长尺寸方向X上的长度尺寸M的椭圆形。由此,即使长尺寸方向X上的振动施加于第二内筒28,第二防振衬套20难以钻入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从而使两张金属板34、36分离的力也会难以起作用。其结果,能够提高防振连结杆10的耐久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第二防振衬套20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在与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相对置的位置,具备朝向第二内筒28凹陷的切口部32,因此,当长尺寸方向X上的振动施加于第二内筒28时,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将难以钻入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连结杆10的耐久性。
(第二实施方案)
接着,参照图5,对第二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相同或相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方案的防振连结杆10中,构成第二筒部14的第一弯曲部14a及第二弯曲部14b,在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的附近具备受压部50。
具体而言,设置在第一金属板34的受压部50,其以与隔着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而对置的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的曲率相同的曲率进行设置,并且形成为与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保持一定间隔而并行的形状(曲面)。
另外,设置在第二金属板36的受压部50,其与第一金属板34的受压部50相同地,以与隔着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而对置的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的曲率相同的曲率进行设置,并且形成为与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保持一定间隔而并行的形状(曲面)。
此外,在隔着第二防振衬套20的长尺寸方向X的两侧设置有接合部31,在本实施方案中,在长尺寸方向X的两侧的接合部31的附近分别设置有受压部50。
在这种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连结杆10中,若长尺寸方向X上的振动从发动机或车身等施加于第二内筒28,则第二内筒28使外侧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朝向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移动。此时,受压部50形成为与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保持一定间隔而并行的形状,因此,施加于第二内筒28的振动(应力)相对于受压部50沿法线方向施加。从而,对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进行牵引分离的力将难以起作用,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连结杆10的耐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对以曲面设置图5中所例示的受压部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例如,如图6所示,受压部50也可以由如下平面构成,即在重合方向Z上从配合面35垂直地立起且与第二内筒28外周面平行的平面。
上述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三实施方案)
接着,参照图7至图9,对第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或第二实施方案相同或相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筒部12以圆筒状设置,其中,所述第一筒部12是通过将筒状的第一筒状部12a及第二筒状部12b在轴O1方向连结而形成的;第二筒部14以具有使棱角变圆的矩形形状的开口部的筒形状设置,其中,所述第二筒部14是通过将以从配合面35鼓起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4a及第二弯曲部14b在圆周方向上连结而形成的。
具体而言,如图7及图9所示,对第一金属板34而言,在其长尺寸方向X的一端部穿孔设置有圆形形状的第一圆形孔部42。在第一圆形孔部42的周缘部形成有第一筒状部12a,所述第一筒状部12a从第一金属板34与第二金属板36的配合面35朝向重合方向Z的一侧Z1立起。在第一金属板34的长尺寸方向X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一弯曲部14a,所述第一弯曲部14a以朝向第一筒状部12a的立起方向Z1鼓起的方式弯曲。在第一弯曲部14a设置有橡胶容纳部38,其朝向第一弯曲部14a的外侧(第一弯曲部14a鼓起的方向)凹陷。
第二金属板36是以与第一金属板34相同的形状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且在第二金属板36的长尺寸方向X的一端部穿孔设置有圆形形状的第二圆形孔部44。在第二圆形孔部44的周缘部形成有第二筒状部12b,其从配合面35朝向重合方向Z的另一侧Z2立起。在第二金属板34的长尺寸方向X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二弯曲部14b,其以朝向第二筒状部12b的立起方向Z2鼓起的方式弯曲。在第二弯曲部14b设置有橡胶容纳部38,其朝向第二弯曲部14b外侧凹陷。
在第一筒部12设置有第一防振衬套18,其包括第一内筒22、及与第一内筒22的外周面一体地硫化粘接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24。
在第二筒部14设置有第二防振衬套20,其包括第二内筒28、及与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一体地硫化粘接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对该第二防振衬套20而言,通过将一对凸部26嵌入于橡胶容纳部38来设置在第二筒部14的内侧,其中,所述一对凸部26设置在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所述橡胶容纳部38设置在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
如图9所示,对在第二筒部14设置的第二防振衬套20的第二内筒28而言,其在轴O2方向的两端部呈圆柱状,并且其中央部呈使棱角变圆的棱柱状。用于构成第二筒部14的第一弯曲部14a及第二弯曲部14b具备受压部50,其由如下平面构成,即从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的配合面35垂直地立起且与第二防振衬套20的第二内筒28的外周面平行的平面。
即使是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连结杆10,也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方案及第二实施方案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在第二防振衬套20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的、与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相对置的位置,设置朝向第二内筒28凹陷的切口部32。通过将这种切口部32设置在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在长尺寸方向X的振动施加于第二内筒28时,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将难以钻入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连结杆10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可以在第二防振衬套20的第二内筒28的、与第一金属板34及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相对置的位置,设置朝向第二防振衬套的内侧凹陷的凹部37。如此,通过将凹部37设置在第二内筒28,第二橡胶状弹性部30也难以钻入第一金属板34和第二金属板36的接合部31,从而能够提高防振连结杆10的耐久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防振连结杆 12…第一筒部 12a…第一筒状部
12b…第二筒状部 14…第二筒部 14a…第一弯曲部
14b…第二弯曲部 15…连结部 16…杆主体
18…第一防振衬套 20…第二防振衬套 22…第一内筒
24…第一橡胶状弹性部 26…凸部 28…第二内筒
30…第二橡胶状弹性部 31…接合部 32…切口部
33…凸缘部 34…第一金属板 35…配合面
36…第二金属板 37…凹部 38…橡胶容纳部

Claims (5)

1.一种防振连结杆,其具备:
杆主体,其具备设置在一端部的第一筒部、和设置在另一端部的第二筒部,并且所述第一筒部的轴与所述第二筒部的轴垂直相交;
第一防振衬套,其具备第一内筒、和用于覆盖所述第一内筒的外周部的第一橡胶状弹性部,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筒部内;
及第二防振衬套,其具备第二内筒、和用于覆盖所述第二内筒的外周部的第二橡胶状弹性部,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筒部内,
所述防振连结杆的特征在于:
所述杆主体具备: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其与所述第一金属板重合,
所述第一金属板具备:筒状的第一筒状部,其从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的配合面立起;第一弯曲部,其以朝向所述第一筒状部的立起方向鼓起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二金属板具备:筒状的第二筒状部,其从所述配合面立起;第二弯曲部,其以朝向所述第二筒状部的立起方向鼓起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一筒部是通过使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重合来将所述第一筒状部与所述第二筒状部连结而形成的,
所述第二筒部是通过使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重合来将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结而形成的,
所述第一弯曲部及第二弯曲部具备受压部,其与所述第二内筒的外周面保持一定间隔而并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连结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是相同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连结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筒的轴直角方向截面是,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重合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与所述重合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的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连结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压部由相对于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重合方向,从所述配合面垂直地立起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内筒的外周面平行的平面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连结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筒部具备沿其轴向延伸的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接合部;
所述第二橡胶状弹性部具备切口部,所述切口部在与所述接合部相对置的位置朝向所述第二内筒凹陷。
CN201380068541.1A 2012-12-28 2013-12-06 防振连结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03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7130A JP6113501B2 (ja) 2012-12-28 2012-12-28 防振連結ロッド
JP2012-287130 2012-12-28
PCT/JP2013/007197 WO2014103194A1 (ja) 2012-12-28 2013-12-06 防振連結ロッ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3614A CN104903614A (zh) 2015-09-09
CN104903614B true CN104903614B (zh) 2016-10-12

Family

ID=51020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854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03614B (zh) 2012-12-28 2013-12-06 防振连结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13501B2 (zh)
CN (1) CN104903614B (zh)
WO (1) WO20141031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42542B2 (en) * 2013-07-04 2016-01-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for reducing engine roll
GB2537436B (en) 2015-09-10 2017-04-19 Bentley Motors Ltd Handling strut
JP6570967B2 (ja) 2015-10-28 2019-09-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トルクロッ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5642A (ja) * 1982-10-06 1984-04-13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バツフアロツド
JPH08233030A (ja) * 1994-12-28 1996-09-10 Bridgestone Corp 連結ロッド
JP4046093B2 (ja) * 2004-03-19 2008-02-13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トルクロッドの製造方法
JP5595702B2 (ja) * 2009-09-25 2014-09-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トルクロッド
JP5363391B2 (ja) * 2010-03-29 2013-12-1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トルクロッドのストッパ構造
JP5619652B2 (ja) * 2011-03-10 2014-11-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連結ロッ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29834A (ja) 2014-07-10
JP6113501B2 (ja) 2017-04-12
WO2014103194A1 (ja) 2014-07-03
CN104903614A (zh)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36353B (zh) 非充气轮胎
US8967687B2 (en) Bumpe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CN106794733B (zh) 接头
CN104903614B (zh) 防振连结杆
CN104781089B (zh) 非充气轮胎
CN105264259B (zh) 隔振装置
EP3305629B1 (en) Vehicle roof structure
US10272730B2 (en) Structural component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6461002A (zh) 防振装置
EP2213520A1 (en) Energy absorber for a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4924867A (zh) 悬架臂
JPWO2014148513A1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リン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675925A (zh) 金属制链条
US20110214775A1 (en) Cylinder tube, hydraulic cylinder with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ylinder tube
JP5072971B2 (ja) 角形状缶
CN105051412B (zh) 链条
JP6029748B2 (ja) プレス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520606B (zh) 防振连结杆
JP2011069440A (ja) トルクロッド
CN210162162U (zh) 汽车后梁总成
JP6823945B2 (ja) 継ぎ手構造体
KR20110026171A (ko) 쇽업소버의 일체형 너클 브래킷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40070728A (ko) 리브 강관과 플랜지 결합구조
KR20070029167A (ko) 배기 시스템용 인터로킹 플랜지
JP4553767B2 (ja) 管状部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