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6065A - 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 Google Patents

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6065A
CN104876065A CN201510141057.8A CN201510141057A CN104876065A CN 104876065 A CN104876065 A CN 104876065A CN 201510141057 A CN201510141057 A CN 201510141057A CN 104876065 A CN104876065 A CN 104876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shredding
line
splic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410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6065B (zh
Inventor
O·内比格
S·斯查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4876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6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6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6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65H69/063Preparation of the yarn 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由捻接器的裁剪装置裁剪线,其中线位于捻接器的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ii)最迟在裁剪线之后,向保持和开松管施加抽吸流;(iii)借助于施加在保持和开松管上的抽吸流将线头吸入到保持和开松管中;(iv)借助于最迟此刻施加在保持和开松管上的开松流来开松线头。在步骤(ii)和(iii)之间插入以下步骤:(ii.A)通过抽吸流和线拉回装置的共同作用将线头运送至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装置和一种装载在程序控制装置上的且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Description

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用于控制这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背景技术
与捻接器结合使用的这种线头开松装置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例如通过DE4420979A1已知。在此,捻接器是指用来连接两个线头的装置,在此处以及下文中,“线”应该是指由多条彼此捻接在一起的单根纤维所构成的结构。
在实际连接之前,线头首先必须为此而准备好。也就是说,首先由捻接器的裁剪装置以限定方式对线进行裁剪,在此之后线头处的线旋捻在一定长度上通过回捻而被开松,该过程通常通过在捻接器的特定开松管中气动开松线旋捻来完成。为此,在被裁剪之后,线头首先被抽吸流吸进管中,以便在管中借助作用在线头上且主要作用在开松管内部的开松流来去掉线旋捻并吹走松散纤维,从而获得所谓的开松后的线头,该线头具有尽可能多的平行布置的纤维,这些纤维能够通常以气动方式来与待连接的其它线头的纤维进行捻接。
捻接的外观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头的开松。只有在最佳的开松的情况下生产出线连接时,线连接在外观和强度上才不与其余线有所区别。这种最佳的捻接例如只有当线头以与线的相应纱线参数匹配的形式和长度被准备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为了将线头可靠地吸入开松管中,对于许多纱线类型(其线具有一定的柔性,即弯曲性)来说,如果线的某一部分在裁剪期间位于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的话,就已足够。也就是说,如果最迟在线刚好被裁剪之后,在开松管上施加抽吸流,则开松管在这种情况下足以吸住线并且最终将线头定位到开松管中。在这种情况下,抽吸流通常会导致线位于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的部分开始朝开松管内部的方向移动,其中该部分首先形成在朝向开松管内部的方向上移动的线圈。在将线圈进一步拉入开松管中时,线头最终也滑入开松管中,直到线圈被开松并且线的线头被吸入开松管内。
尤其是当纱线柔性较低时,即在纱线具有一定弯曲刚度的情况下,上述过程通常不会成功,或者不能令人满意地与开松管中的开松流结合。因此,一方面可能是,纱线具有一定的弯曲刚度,使得在实践中常见的抽吸流的强度完全不能形成满意的线圈,因此线完全不能被吸入。另一方面,对很多纱线而言,尽管通过具有足够强度的抽吸流而完成吸入,但这样的抽吸流通常会妨碍理想的开松。
为了理解后者,需要说明的是,抽吸和开松流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开松管中通常只使用统一的喷嘴,也就是说,介质(优选为空气或者为加入水的空气)仅通过一个或多个以相同类型设置的喷嘴被吹入开松管,使得在开松管前方,即在开松管的面向线的一侧,产生指向开松管内部的抽吸,而在开松管中,一方面产生了对线旋捻进行开松的涡流,而该涡流同时进一步引入开松管的内部,也就是说,指向开松管的远离线的一端,以便一方面保证在开松管前方的抽吸流,另一方面使得在线头开松时被开松的纤维能经过开松管的远离线的一端被运走。然而即使在为开松管提供多种类型的喷嘴时,抽吸和开松流也不会完全脱离联系,这是因为例如,抽吸流常常最终不得不在朝向开松管的远离线的一端的方向上产生抽吸,这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影响线位于开松管中的部分并因此影响其开松。
也就是说,结果就是抽吸流总是也对线头的开松产生一定影响,并且进而不能被按照期望进行调节以便克服各种情况下被吸入的线的弯曲刚度。
为了保证能可靠地吸入,特别是对于具有弯曲刚度的纱线,已经提到的DE4420979A1提出将裁剪装置紧邻开松管的开口部设置。尤其是如果开松管还在裁剪装置的方向上倾斜,那么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弯曲刚度的纱线也能令人满意地被吸入。
虽然该解决方案对于具有弯曲刚度的纱线也是可行的,但裁剪装置和开松管的紧邻设置也是有缺点的。因此,这种紧邻设置显然限制了捻接器的组成部分在结构方面的布置灵活性。在结构上也完全不可能使裁剪装置和开松管尽可能按照需要地靠在一起,这是因为开松管必须设置为材料块中的空腔,该空腔能够最优地接近裁剪装置。在各种情况下,线头均位于开松管的开口部之外,并且吸入因此需要线形成用于吸入过程的线圈(即使只有一个小的线圈),这可能会导致具有特定弯曲刚度的纱线即使借助该方法也不能真正被可靠地吸入。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该方法至少能减少上述问题,并且尤其是即使刚度更大的线也能被可靠地吸入开松管中,同时在选择和组装捻接器部件时不存在结构上的大的限制。
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由捻接器的裁剪装置裁剪线,其中线位于捻接器的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
(ii)最迟在裁剪线之后,向保持和开松管施加抽吸流,
(iii)借助于施加在保持和开松管上的抽吸流将线头吸入到保持和开松管中,
(iv)借助于最迟此刻施加在保持和开松管上的开松流来开松线头,
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i)和(iii)之间插入以下步骤:
(ii.A)通过抽吸流和线拉回装置的共同作用将线头运送至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
该目的还通过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装置实现,其中该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装置具有同时属于捻接器的以下部件:即裁剪装置、保持和开松管以及线拉回装置,其中该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属于捻接器的部件在结构上如此相互设置并且控制装置如此配设,即,该装置在其操作过程中执行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上述方法。
该目的进一步通过一种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上述装置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其中,该装置的控制装置由程序控制,其特征在于,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该控制装置上运行时,该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装置在操作过程中执行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上述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法因此并不要求线头在裁剪时就已经位于开松管的附近,而是只要线的某一部分位于捻接器的开松管的喂入区域内就足够了。
此处重要的是,抽吸流要在恰当的时间被施加给开松管,进而使得开松管能将线保持在开松管附近。也就是说,抽吸流最迟在线刚好被裁剪后就进行施加,以便防止线因重力而掉落并且离开开松管的喂入区域。然而,如果抽吸流在裁剪期间或者甚至在裁剪之前就已被施加则将会更加有利。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开松管不仅具有将线吸入和对线头进行开松的作用,而且还能在吸入之前起到对线进行保持的作用,因此开松管在权利要求和下文中被更准确地相应地称为保持和开松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并非刚好在裁剪后就将线头吸入,而是首先由拉回装置将线拉回,其中线头从裁剪装置在朝向保持和开松管的方向上远离裁剪装置移动,并且抽吸流确保线在整个拉回过程中被保持在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最后,线头接近保持和开松管,直到抽吸流能将其吸入保持和开松管中,其中线头接近保持和开松管所处的位置取决于线的弯曲刚度。
由于本发明在线裁剪后,线头在保持和开松管方向上有拉回运动,因此取消了现有技术中所要求的裁剪装置与保持和开松管必须紧邻的限制,因而裁剪装置与保持和开松管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线头开松过程和线捻接过程的其他标准进行自由优化。
由于线头的拉回运动没有其他限制,也就是说,可以被实施成线头运动到其中线头本身已进入保持和开松管的开口部区域中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弯曲刚度极大的线也能被可靠地吸入,这是因为当线头如此布置时,为了吸入而不必进一步形成线圈,而是吸入过程随线头的导入立即开始,也就是说随着线头指向保持和开松管的内部而立即开始。
最终在线头处于何种位置时开始吸入过程取决于线的弯曲性,并且对于吸入的可靠性来说并不重要。如果拉回运动在极端情况下总是直达这样的位置,即,在该位置处线头位于保持和开松管的开口部区域中,则吸入过程总是能成功的。如果当纱线更易弯曲时,即吸入过程已经预先开始的情况下,进一步的拉回仅仅是指线头朝向保持和开松管的线侧的方向被再次略微运送,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从未离开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
然而,一旦线被吸入就不希望有线的这种无意的拉回,这是因为由此会影响线头上的开松流作用时间,如上所述,这也是线头理想开松的重要因素。因此,本发明有利地限定了当线已被吸入时拉回运动就结束。
如上所述,如果线拉回装置在步骤(ii.A)中将线头定位在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使得被施加在保持和开松管上的抽吸流将线的线头吸入保持和开松管,那么这将更有利,特别是对于较高的弯曲刚度来说。
正如已经描述过的,为了优化线头开松本身,重要的是线头直至特定位置处被吸入到保持和开松管中,也就是说具有一定长度的线段在保持和开松管中承受开松流。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即,在吸入线头后,线拉回装置又会稍微将线释放,以便能够将其更深地吸入保持和开松管中,直到最佳长度的线位于保持和开松管中。
针对多种捻接器类型,提出将捻接器中已经存在的线运送装置用作线拉回装置。尤其是,在此可以考虑所谓的供给机构,该供给机构在捻接器中用于在线头准备好后将两根待连接的线进一步拉回,直到线头在捻接通道中实现以两根线具有最佳的重叠长度的方式布置为止。
作为替代,线拉回装置也可以通过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该独立的部件仅在线头开松时进行工作。这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在线头开松时运送线的部件和例如在捻接通道中定位线头时运送线的部件可以以最佳方式彼此分离,这在多种类型的捻接器情况下,根据捻接器的各模块的几何布置可以是有利的。
在线头开松中用于线运送的这种部件例如也在已经提到的DE4420979A1中提出,其中将该部件称作线形成器并且作为具体结构而具有旋转翅片、拉线装置和气动装置,即,具体地为在线运行方向上延伸的槽状开口部区域。然而,DE4420979A1并没有意识到可以使用根据本申请的这类线圈形成器,而是将其本身限制为,在对线进行裁剪之前构成线圈形式的线储存部,所述线圈则在裁剪和直接吸入线头之后用于使得线被进一步吸入保持和开松管中,以便增加被开松的线的长度。
理想地,与DE4420979A1相比,当使用单独的旋转翅片作为线拉回装置时,后者将不会将线保持在紧邻保持和开松管处并将其形成为线的储存线圈,而是可能会在结构上发生改变,这样其在捻接通道的例如远离保持和开松管的一侧形成线圈,其结构与所述的DE4420979A1中的旋转翅片结构相同,这在线接近保持和开松管并随后使得线被旋转翅片输送离开保持和开松管时可能会存在使线离开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的风险,因此保持和开松管的抽吸流不能完成其保持功能。
同样的意见也适于任何线拉回装置,即,每个线拉回装置必须以保证线不离开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的方式来抓紧和移动线。例如,这将使得线拉回装置根本不会将线从保持和开松管中移开,也就是说线在保持和开松管的开口部区域的运动是单纯的直线拉回运动。如前面所提到的,例如,通过利用线圈形成器在捻接通道远离保持和开松管的一侧形成线圈而能够实现这种移动,这是因为捻接通道不会向捻接通道面向保持和开松管的一侧传递因形成线圈而引起的线的方向变化,但在捻接通道与保持和开松管之间的线的运行仍然没有改变。由于供给机构通常将线抓紧在捻接通道远离保持和开松管的一侧,因此这正符合期望的情况。
根据捻接器的类型,其他功能当然也可以转交给线拉回装置。实际上,在此要考虑在线头准备方面的其他功能。例如DE3305479A1提议在开松其线头后再次对线进行裁剪,即,移除线的最外面的部分,从而只留下开松的线头的均质的部分,这是因为后者可能由于开松过程而具有非均质的结构。DE3305479A1中在线头开松之后通过被称为线抓杆的线拉回装置来将线稍微从保持和开松管中拉回,以便随后利用紧邻保持和开松管的另一裁剪装置来裁剪掉最外部的线头。该功能也可以转交给根据本发明的线拉回装置。
有利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线头开松的方法将用于两条线都被捻接的捻接器中,也就是说,所谓上线和所谓下线都被捻接,这样两条线的线头(通常是同类的纱线)将被以可靠的方式进行开松。
正如已经介绍过的,捻接过程中单独步骤的最佳调节依赖于需要捻接的相应的特定纱线。因此改进的捻接器中例如具有可替换的裁剪装置,也就是说改变裁剪装置和其相关联的保持和开松管之间的间距。对特定纱线捻接的特定调节可以存储在控制单元中,例如与捻接器相关联的单独的卷绕头,或者存储在单独的捻接器所属的整个纺纱机的中央控制单元中,例如由纺纱机的操作人员执行该调节。
如果捻接器各相关部件的几何结构是已知的,也就是说,特别是裁剪装置与与之相关的保持和开松管的相对位置是已知的,那么线拉回装置的各工作位置可以单纯从几何学上来确定。即,例如,与卷绕头相关的或者还针对于纺纱机来说,中央控制单元可以分别根据捻接器操作过程的操作步骤(从对上线和下线的裁剪开始,到结束线头准备为止)来控制线拉回装置的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例如有利地使用使得线拉回装置直接运动的电步进电机,控制装置分别针对该步进电机提供移动方向和步数。作为替代,步进电机可以首先关于其轴来驱动凸轮盘,而凸轮盘的外轮廓则通过机械传动装置来移动线拉回装置。最后,在线头开松期间在各运动过程之间存在固定的几何联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传统的带驱动式凸轮盘,该凸轮盘使得线拉回装置的整个运动编码在其外轮廓上。
然而,任何单纯的机械运动总是遭遇运动部件的磨损,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相关部件之间的间隙以及运动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部件的实际位置最终可能会与预先算好的移动顺序有所偏差。为了消除该现象,已知的是根据需要来对部件位置进行校准,也就是说,例如使其接近通过固定的止档件所确定的参考位置,其允许以实际的运动顺序进行控制。这种校准也可以用于上述线拉回装置的运动,使其处于几何上固定的预定工作位置中,线拉回装置的运动的极端位置作为用于校准的参考位置被提供。因此,例如在裁剪时出现最小的拉回,其作为参考位置(例如通过附接一个机械止档件来提供)。据此,当供给机构用作线拉回装置时,在将线头引入捻接通道后出现最大的线拉回,其也可以被用作校准位置。
作为替代,要在服务周期内提供更高的可靠性,还可以提供对线拉回装置的反馈控制。也就是说,线的位置能通过传感器主动监测并传递给线拉回装置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则可以根据传感器信号来控制线拉回和线的释放,直到线已经位于相应的预期位置为止。
这种情况下,不同类型和位置的传感器或共同使用多个传感器也是可行的。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用于线监测的、在电容或光学基础上进行工作的传感器。具体地使用平行板电容器,还可以使用电子眼,用于测量因线而导致的对例如发光二极管的遮挡。在相应的结构中,传感器能够检测线的运动及其速度,为此近来还使用了激光二极管,其自干扰信号可以在多普勒激光测速装置中测定。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为了对线进行监测,也可以仅监测线头是否到达了保持和开松管的开口部区域。为此,可以在裁剪装置与保持和开松管之间在紧邻保持和开松管处或者在已经处于保持和开松管开口部区域的面向裁剪装置的外部处,设置有例如平行板电容器或者挡光板。只要线头尚未经过该传感器,传感器就仍将发出关于在整个传感器区域内存在线的信号,并且进一步对利用线拉回装置进行的线拉回进行控制,直到传感器不再报告这类线信号,也就是说线头已达到传感器区域或已离开该传感器区域。
这种情况下,传感器,即,例如平行板电容器的板或挡光板的LED或光电二极管,既可以分别相对于其侧面设置在保持和开松管前方,也可以想到能将这些元件沿保持和开松管的轴线设置在保持和开松管的开口部前方以及保持和开松管内。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本发明中的细节设计进一步改进,尤其是可以在技术可行的范围内对在此描述的变型相互组合。因此,当供给机构用作线拉回装置时,该供给装置当然也可以用于进一步将线头吸入保持和开松管中,即,用于增加吸入保持和开松管中的线的长度。
一方面,可以使用特定结构的装置来执行该方法,其中例如通过附加的独立的线拉回装置来对已知的捻接进行补充,或者可以对已知的捻接器的供给机构控制进行扩展。例如,该供给机构控制可以通过特定的控制单元来实现。然而,如果供给机构的现有控制装置可以被编程,并且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或通过对已有计算机程序的调整可以实现额外的运动,则将是尤其有利的。
在此描述的所有这些装置以及计算机程序都是本发明的组成部分。
附图说明
以下将借助于附图所示实施例及其变型来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图中
图1示出了自动交叉卷绕机的工位侧视图,该自动交叉卷绕机包括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线头开松的装置的捻接器;
图2示出了图1中捻接器的立体图;
图3a至图3f以通过图2的示意性剖视图示出了在线开松期间的线运动的动力学特性;
其中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示出了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侧视图,该交叉卷绕筒子整体被标记为附图标记1,在实施例中该纺织机为自动交叉卷绕机。
如已知的,这类自动交叉卷绕机1在其端部框架(未示出)之间具有多个同类工位,在本申请中为卷绕头2。在该卷绕头2上,优选在环锭纺纱机(未示出)上生产的纺纱筒子9被卷绕成大体积的交叉卷绕筒子15,该大体积的交叉卷绕筒子在被生产出来之后通过自动运行的服务机组(也未示出)被递送到沿机器的长度的交叉卷绕筒子运送装置21上。
这种自动交叉卷绕机1通常还具有呈筒子和纱管运送系统3形式的物流装置。竖直定位在运送盘8上的纺纱筒子9或者空管9’在该筒子和纱管运送系统3中循环运行。在图1中还示出了筒子和纱管运送系统3的下列组成部分:筒子供给部4、可逆驱动储存部5、引导至卷绕头2的横向运送部6和纱管返回部7。
被输送的纺纱筒子9在这种情况下在展开部AS中被重绕成大体积的交叉卷绕筒子15,其中该展开部在横向运送部6的区域内均位于卷绕头2处。为此,如已知的,每个卷绕头2具有用于确保这些卷绕头2正常运转的不同装置。
这些装置包括抽吸嘴12、夹持管25以及优选被构造成气动捻接器的捻接器10。此外,这类自动交叉卷绕机1具有中央控制单元49,该中央控制单元例如通过机器总线50连接至各卷绕头2的卷绕头计算机29上。
同样参见图2,气动捻接器10相对于常规线运行线路略微向后错移,并且具有上部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1、下部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7、供给机构30和以可枢转轴方式安装的捻接器盖23(图1中示出,但未在图2中示出)。
交叉卷绕筒子15在卷绕过程中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保持在卷绕装置24的线轴架28中,并且交叉卷绕筒子的表面贴靠在开槽的鼓14上,该开槽的鼓通过摩擦接合来夹带交叉卷绕筒子。
如上所述,每个卷绕头2具有可施加负压的抽吸嘴12和设置在相应的进纱位置中的夹持管25。抽吸嘴12绕旋转轴16且夹持管25绕旋转轴26以可受限转动的方式安装。
图2示出了图1中捻接器10的立体图,而且抽吸嘴12位于进线位置中,夹持管25位于相应的进线位置中。捻接器10用于将来自交叉卷绕筒子15的所谓的上线31连接至来自纺纱筒子9的所谓的下线32,这种连接例如在运送新的纺纱筒子9后,需要进行线的裁剪或受控的所谓清理裁剪来去除有瑕疵的纱线点。
在图2中,抽吸嘴12已从交叉卷绕筒子15吸回上线31并将其放在捻接头19的捻接通道20中,同时,夹持管25已从纺纱筒子9接来下线32并将其放在捻接通道20中。上线31穿过上部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1的夹紧件11’,也穿过设置在底部的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7的裁剪件17”。据此,下线32位于下部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7的夹紧件17’以及上部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1的裁剪件11”中。
如图2所示,捻接头19例如通过螺纹连接部27连接至基体22,该基体具有多个气动连接器并且其中还放有可气动加载的保持和开松管18。此外,捻接器10的供给机构30也再次示出。该供给机构以可绕枢转轴40受限转动的方式安装,并且可以通过独立的驱动器42,例如步进电机,以限定的方式在转动方向40’上运动以及再次返回运动。驱动器42能通过控制线50’由卷绕头计算机29进行控制。还可以想到,驱动器42具有将驱动器42的位置通报给卷绕头计算机29的传感器,例如角度测量传感器。但是这些在此并没有示出。作为卷绕头计算机29的替代,也可以通过中心控制单元49进行控制。
最后,图2中还示出了位于图中下部的保持和开松管18两侧的电容传感器,例如具有板35、35’的平行板电容器。该传感器用于检测位于底部的保持和开松管18区域内的上线31。只要上线31的线头(在图2中仍位于抽吸嘴12的吸入开口处)仍未到达平行板电容器35、35’的测量区域内,也就是说,只要上线31还完全在其测量区域内延伸,平行板电容器35、35’就不通报电容改变。如果位于附图上部的、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上线31的线拉回装置的供给机构30的臂部将上线31拉回至直到上线31的线头到达测量区域,则平行板电容器35、35’的电容就会改变。
卷绕头计算机29通过在图中连接至板35’的测量线50”获知电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卷绕头计算机29停止供给机构30的运动,其中卷绕头计算机通过控制线50’停止驱动器42。
在该实施方式中,供给机构30的上臂部和下臂部均刚性连接至其枢转轴40,所以它们同步移动。也就是说,在该实施例中假定线头开松过程和之后的线头被拉回至捻接通道20中的过程,对于上线31和下线32来说是同步的。因此,在此,单独的传感器35、35’就足以用于确定线头相对于保持和开松管18的位置,其在此作为平行板电容器被安装在保持和开松管18侧面。
当然作为替代,还可以将供给机构30的两个臂部相互分开,也就是说针对上线31和下线32使用独立的供给机构30。因此,也必须使用独立的驱动器42和控制线50’,而且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应该也设置有自身的传感器35、35’来检测下线32的线头相对于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位置,并且设置有针对传感器35、35’的相关测量线50”。
如上所述,光学传感器可以用来替代电容传感器,也就是说,LED和挡光板的光电二极管可以用来替代平行板电容器的板35、35’。而且也可以以在保持和开松管18前方以及在保持和开松管18内的位置来代替传感器35、35’在保持和开松管18的两侧的位置。当传感器位于保持和开松管18内的位置时,需要注意传感器元件不会妨碍线头的开松过程。
此外,当线头到达保持和开松管18的喂入区域中并且最终被吸入时,传感器信号的改变自然取决于传感器类型和位置,而且还取决于纱线参数。因此,传感器信号的某种校准,例如在使用一种新纱线类型时是有意义的,但这也可以通过在测试捻接系列中通过试验出错方式(Trial-and-Error-Verfahren)来实现。因此,例如可以在试验基础上改变针对传感器信号改变的阈值,卷绕头计算机29使驱动器42停止并进而使供给机构30停止,直到在测试捻接系列中达到令人满意的捻接质量为止。
图3a至图3f为通过图2的捻接器10的剖面示意图,特别地是在一个剖面中延伸的穿过下线32并垂直于基体22的截面。这些附图按时间顺序示出了供给机构30的两个在此再次同步耦合的臂部的运动以及进而由于抽吸流而引起的下线32的运动,借此示出了在线头开松过程中线运动的动力学特性。为了清楚起见而未示出其他部分,尤其是也未示出上线31。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实践中线多次偏转,因此在实践中线的运动并不在一个平面内。因此,已经在图2中看到,下部和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相对彼此侧向偏移,并且捻接通道20在下部和上部保持和开松管之间倾斜延伸。因此,也就是说,当上线31和下线32在捻接通道20的下方和上方竖直延伸时,上线31和下线32在捻接通道20中也是倾斜的。实际上,线另外还在其他部件上偏转,因此线的运动也不在单一的平面内。
然而,线运动的原理,即线通过供给机构30的线圈的形式(影响线头的拉回),并未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便于理解和显示,在图3a至图3f中的线运动仅示意性地示出在一个平面中。
图3a首先示出了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下线32的下部通过下部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7的夹紧件17’固定,下线32的上部位于上部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1的裁剪件11”中。下线32的中部位于固定在基体22上的捻接头19的捻接通道20中,并且其上方的部分位于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喂入区域中。供给机构30的两个臂部与线间隔开,并且在此并不影响线的路径。
图3b则示出了一种状态,其中下线32在其上部区域中已被上部线夹紧和裁剪装置11中的裁剪件11”裁剪,并且供给机构30的下臂部第一次介入到线行进路径中。在裁剪后,最迟立刻有抽吸流施加到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上,以将下线32的上部保持在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喂入区域内。下线32的位于该喂入区域中的部分在抽吸流作用下在朝向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内部方向上稍稍弯曲,参见附图标记33。而下线32的刚度避免了被吸入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中。
由于供给机构30绕其枢转轴40在转动方向40’上的转动,供给机构30的下臂部已经介入到下线32的线行进路径并形成线圈34。该线圈的形成使得下线32的线头32’朝向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方向拉回,也就是说在图面中向下拉回。
供给机构30的上臂部预先接触下线32的上部,但该导向作用在线运行中不起作用,并且最迟在下线32的线头32’位于供给机构30的上臂部的下方时,该臂部与下线32将不再接触。供给机构30的上臂部对上线31的作用与供给机构30的下臂部对下线32作用相同。也就是说,未示出的上线31的过程与已示出的下线32的过程类似。
在图3c中,供给机构30的下臂部通过供给机构30绕其枢转轴40在转动方向40’上的旋转而进一步枢转,直到下线32因线圈结构34的增加而拉回至使得其线头32’位于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上开口部区域。也就是说,图3c示出了线头32’被吸入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中之前的状态。此时供给机构运动的结束可以由卷绕头计算机29,如前面所公开的细节那样,一方面驱动器42被实施为步进电机并且通过根据几何比例而计算出的该电机的步数来进行控制。作为替代,也可以设置传感器35、35’,用于主动检测线头32’何时到达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上开口部区域,随后该传感器35、35’相应地通知卷绕头计算机29。
由于下线32的线头32’现在位于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上开口部区域中,因此下线32的刚性将不再是线头32’被吸入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内部的障碍,即,由于之前在图3b中存在的、因线刚度而未开松的线圈33现在不再存在,因此下线32可以以其线头32’继续运动到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中。
图3d接着示出了后续状态,其中供给机构30绕其枢转轴40在与转动方向40’相反的方向上轻微向回枢转,形成在线圈34中的线剩余部分再次被开松。与此同时,线头32’在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前方及内部的抽吸流的作用下,进一步运动到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内部。
卷绕头计算机29控制该返回运动,直到最迟此刻位于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内部有用于在开松流的作用区域中开松线头32’期望的线长度。也就是说,利用该返回运动可以准确地调节线头32’开松的长度。此外,返回运动的范围也可以由被实施为步进电机的驱动器42的返回步数决定,驱动器42的返回步数根据几何比例被计算出来。然而,可以想到,另选地通过传感器信号进行主动控制,为此则需要在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的内部额外设置相应的传感器,并将其连接至卷绕头计算机29。
如上所述,实际上在保持和开松管18之前或之中的抽吸和开松流是通过对位于保持和开松管18中的一个或多个喷嘴统一施加压缩空气来实现的。结果,在喷嘴区域及其远离保持和开松管18中线的出口方向的区域上,产生了一股面对该方向、施加在保持和开松管18内表面、并作为开松流的旋流,在喷嘴的前面,该旋流形成为在保持和开松管18的面对线出口的方向上的抽吸流。然而,原则上还可以让本领域技术人员选择其他喷嘴形式和多个相互独立的具有压缩空气或其他吸入空气的荷载。另外,在实践中可以优选使用简单空气作为气流介质,即,例如与水滴一起浓缩的气体作为“压缩或吸入空气”,但也不排除使用其他介质。
接着,图3e示出了线头开松刚刚结束后的情形:即,在图3d所示的情形之后没有发生进一步的线运动,但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中的开松流开始工作,并在线长度32”上对线头32’进行开松。
图3f最后示出了图3e示出的线头开松之后的状态,供给机构30绕其枢转轴40在旋转方向40’上再次轻微枢转,供给机构的下臂部再次使得线圈34增加。结果,线头32’从上部保持和开松管18滑出,并且完全以开松的线长度32”位于捻接头19的捻接通道20中。
该运动再次由卷绕头计算机29控制,例如通过根据几何比例选择被实施为步进电机的驱动器42的步数进行控制,或者根据传感器信号来控制,为此则需要在捻接通道20中进一步设置传感器来监测线头32’的到达。
进一步的处理,即首先对上线31和下线32的实际捻接以及后续步骤以已知的方式进行。
虽然上面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与自动交叉绕线机的捻接器相关的线头的开松,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知道在其他领域中也可以是有利的,例如,任意纺纱机,通常可以有利地用在这类纺纱机中,以便在相应的开松管中仔细准备线头。
此外为了完整起见,需要说明的是,不定冠词并不排除它所标明的部件也可以是复数形式。同样,对一个特定部件的说明并不意味着其功能不能被多个替代部件分担,或者并不意味着多个所描述的部件的功能不能整合在一起。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由所述捻接器的裁剪装置来裁剪线,其中所述线位于所述捻接器的保持和开松管的喂入区域中;
(ii)最迟在裁剪所述线之后,向所述保持和开松管施加抽吸流;
(iii)借助于施加在所述保持和开松管上的所述抽吸流将线头吸入到所述保持和开松管中;
(iv)借助于最迟此刻施加在所述保持和开松管上的开松流来开松所述线头,
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i)和(iii)之间插入以下步骤:
(ii.A)通过所述抽吸流和线拉回装置的共同作用将所述线头运送至所述保持和开松管的所述喂入区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拉回装置在步骤(ii.A)中如此将所述线头定位在所述保持和开松管的所述喂入区域中,即,被施加在所述保持和开松管上的所述抽吸流将所述线的所述线头吸入所述保持和开松管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ii)和步骤(iv)之间插入以下步骤:
(iii.A)通过所述抽吸流和所述线拉回装置的共同作用来增加吸入所述保持和开松管中的线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拉回装置还用于跟在线头开松之后的所述捻接器的工作步骤中,尤其用于正好在捻接之前实现的所述线头在所述捻接器的捻接通道中的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拉回装置仅用于所述捻接器的线头开松所用的工作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需要相互捻接的上线和下线的线头开松。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拉回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该控制装置知道所述捻接器中的包含所述裁剪装置相对于所述保持和开松管的相对位置的几何比例,并且该控制装置将所述线拉回装置控制在根据该几何尺寸算出的工作位置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拉回装置由控制装置控制,该控制装置接收关于所述线头在所述保持和开松管的所述喂入区域中的位置的传感器信号,并根据该传感器信号来控制所述线拉回装置。
9.一种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装置,其中该线头开松装置具有同时属于捻接器的以下部件:即,裁剪装置、保持和开松管以及线拉回装置,其中所述线头开松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属于捻接器的部件在结构上如此相互设置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如此配设,即,所述线头开松装置在其操作过程中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
10.一种用于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装置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线头开松装置的控制装置由程序控制,其特征在于,当该计算机程序在所述控制装置上运行时,所述线头开松装置在其操作过程中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
CN201510141057.8A 2014-02-15 2015-02-13 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Active CN104876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002149.1A DE102014002149A1 (de) 2014-02-15 2014-02-15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Computerprogramm zur Fadenendeauflösung für Spleißer
DE102014002149.1 2014-0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6065A true CN104876065A (zh) 2015-09-02
CN104876065B CN104876065B (zh) 2017-12-19

Family

ID=52574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41057.8A Active CN104876065B (zh) 2014-02-15 2015-02-13 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907781B1 (zh)
JP (1) JP6478687B2 (zh)
CN (1) CN104876065B (zh)
DE (1) DE1020140021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04779A1 (de) * 2015-04-15 2016-10-20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Spleißer mit Schlaufenbildner zur Auflöselängeneinstellung und zum Fadenrückzug sowie Spulstelle und Spul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Spleißer
JP2017224671A (ja) * 2016-06-14 2017-12-2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剥離装置
DE102016122490A1 (de) 2016-11-22 2018-05-24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DE102017107114A1 (de) 2017-04-03 2018-10-04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DE102017107112A1 (de) 2017-04-03 2018-10-04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DE102018102757A1 (de) * 2018-02-07 2019-08-08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EP3553005A1 (de) 2018-04-09 2019-10-16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JP2021088450A (ja) 2019-12-05 2021-06-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装置の糸押さえ構造、糸継装置及び巻取装置
IT202100020750A1 (it) * 2021-08-02 2023-02-02 Mesdan Spa Apparecchio per la giunzione pneumatica senza nodo di capi di filo o filato da installare su macchine tessili, in particolare su roccatrici automatiche.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6178A (en) * 1978-08-17 1980-02-25 Murata Mach Ltd Pneumatic yarn knotting method
DE3305479A1 (de) * 1982-02-18 1983-09-29 Murata Kikai K.K., Kyot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spleissen gesponnener faeden
DE4206436A1 (de) * 1992-02-29 1993-09-02 Schlafhorst & Co W Druckluft-fadenspleissvorrichtung
US5829706A (en) * 1994-06-16 1998-11-03 W. Schlafhorst Ag & Co. Yarn end preparation device for cheese-producing textile machines
DE19927877A1 (de) * 1999-06-18 2000-12-21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Herstellen von Fadenverbindungen an einer Spulstelle
CN1309200A (zh) * 2000-02-15 2001-08-22 梅斯丹股份公司 利用压缩空气和液体捻接纺织纱线的装置和方法
DE10150565A1 (de) * 2001-10-15 2003-04-17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orbereitung eines abgelängten Fadenendes für das Wiederanspinnen einer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CN1433948A (zh) * 2002-01-25 2003-08-06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纱的气流连接装置
CN1676698A (zh) * 2004-03-30 2005-10-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和便携式捻接器
CN101165241A (zh) * 2006-10-16 2008-04-23 梅斯丹股份公司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1720303A (zh) * 2007-05-30 2010-06-02 阿泰克斯股份公司 接合设备和接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0069A (ja) * 1981-12-02 1983-06-14 Murata Mach Ltd コア・スパン・ヤ−ン用空気式糸継ぎ装置
DE102006036713A1 (de) * 2006-08-05 2008-02-07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maschinenbau Ag Verfahren zum Vorbereiten eines abgelängten Garnendes sowie Textilmaschine mit einem Garnendenpräparator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102011053813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Abführen eines Endabschnitts eines Garns an einer Spinnmaschine vor einem anschließenden Anspinnvorgang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26178A (en) * 1978-08-17 1980-02-25 Murata Mach Ltd Pneumatic yarn knotting method
DE3305479A1 (de) * 1982-02-18 1983-09-29 Murata Kikai K.K., Kyot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spleissen gesponnener faeden
DE4206436A1 (de) * 1992-02-29 1993-09-02 Schlafhorst & Co W Druckluft-fadenspleissvorrichtung
US5829706A (en) * 1994-06-16 1998-11-03 W. Schlafhorst Ag & Co. Yarn end preparation device for cheese-producing textile machines
DE19927877A1 (de) * 1999-06-18 2000-12-21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Herstellen von Fadenverbindungen an einer Spulstelle
CN1309200A (zh) * 2000-02-15 2001-08-22 梅斯丹股份公司 利用压缩空气和液体捻接纺织纱线的装置和方法
DE10150565A1 (de) * 2001-10-15 2003-04-17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Vorbereitung eines abgelängten Fadenendes für das Wiederanspinnen einer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CN1433948A (zh) * 2002-01-25 2003-08-06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纱的气流连接装置
CN1676698A (zh) * 2004-03-30 2005-10-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和便携式捻接器
CN101165241A (zh) * 2006-10-16 2008-04-23 梅斯丹股份公司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1720303A (zh) * 2007-05-30 2010-06-02 阿泰克斯股份公司 接合设备和接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51275A (ja) 2015-08-24
EP2907781A1 (de) 2015-08-19
CN104876065B (zh) 2017-12-19
JP6478687B2 (ja) 2019-03-06
EP2907781B1 (de) 2017-06-28
DE102014002149A1 (de) 2015-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6065A (zh) 用于捻接器的线头开松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JP6080153B2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機における糸の製造を中断する方法
JP6829044B2 (ja) 糸掛けロボット
CN101268001B (zh) 操作生产染色筒子的纺纱机的工位的方法
CN102992108A (zh) 丝线切断吸引装置及纺丝卷绕装置
JP2017082381A (ja) 紡糸巻取設備
CN105270924A (zh)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
CN106882647B (zh) 纺织机的工位的上纱线拾取过程的校准方法
JP201306747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1659361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具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JP2013067892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JP6738184B2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リング精紡機と少なくとも1つの巻取り機とから成る複合システムを運転する方法並びに複合システム
JP7085937B2 (ja) 糸から糸欠陥をクリアリング除去する装置
EP2907780A1 (en)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8069291B (zh) 用于将纱线端沉积在筒管上的方法、装置和纺纱卷绕机
EP2949793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CN104671000A (zh) 筒管保持装置、筒管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6670658A (zh) 用于切割行进的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JP2015009965A (ja) 自動ワインダ
CN106672707A (zh) 在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工位处修正纱线移动的方法
JP6453717B2 (ja) 巻き取り装置を備える繊維機械
CN103526349A (zh) 纱线蓄留装置、纺织单元及纺织机
CN105692341A (zh) 用于操作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CN103010832A (zh)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