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2394B - 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2394B
CN104872394B CN201510301645.3A CN201510301645A CN104872394B CN 104872394 B CN104872394 B CN 104872394B CN 201510301645 A CN201510301645 A CN 201510301645A CN 104872394 B CN104872394 B CN 1048723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m kernel
kernel meal
anfs
digestion
pow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016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2394A (zh
Inventor
全秀振
柯文山
全文韬
张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gshi Jiax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gshi Jiax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gshi Jiax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gshi Jiax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30164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723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72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2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2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23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02A40/818Alternative feeds for fish, e.g. in aquacul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7Re-use of by-products of food processing for fodder production

Landscapes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棕榈仁粕是将未经加工的棕榈仁粕原料经物理粉碎、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好氧发酵、低温干燥制得,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其产品指标为:粗蛋白≥20%,粗脂肪≤9%,pH≤4.8,活菌数≥20×1010cfu/g,本发明制备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适口性好,提高了棕榈仁粕在畜禽消化道中的消化吸收率,从而提高畜禽日粮配方中棕榈仁粕的添加比例,可在畜禽饲料中以30~50%的比例置换玉米,提供了一种新的饲料资源,解决了畜禽和人争口粮的矛盾,极大的降低了各饲料厂及养殖户的生产成本,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饲料资源,尤其是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棕榈仁粕是棕榈仁脱壳榨油后的副产品,形状、颜色与菜籽粕相似,气味略有巧克力气味,使用棕榈仁粕替代部分玉米,可以大幅度降低饲料成本,使畜禽产品在同行中的竞争力明显提高。目前棕榈仁粕与玉米的价格相差在1200~1400元/吨左右,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及华北地区的玉米价格涨势讯猛,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一些大中型饲料企业必须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才能生存,所以,在目前的形势下,使用棕榈仁粕替代部分玉米便成为首选产品。
棕榈仁粕的物理性质及营养成分见下表一:
表一 棕榈仁粕的物理性质及营养成分。
棕榈仁粕中主要化合物组成见下表二:
表二 棕榈仁粕中的主要化合物组成
从上表一及表二中可以看出,棕榈仁粕中的主要化合物组成中木质素含量高达13.6%,导致其适口性较差,除了木质素以外,碳水化合物含量为50%,其中有42%由抗营养因子——非淀粉多糖组成,在非淀粉多糖中,78%的组成为直链甘露聚糖,还有12%的纤维素、3%的阿拉伯木聚糖和3%的葡糖醛酸木聚糖,这些抗营养因子的存在,导致棕榈仁粕在胃肠道中能够结合大量的水份造成肠道黏度增加,从而增加了食糜的粘滞度,限制了消化酶及肠膜绒毛与食糜充分接触,降低了各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饲料利用率大大降低。目前,由于棕榈仁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大量存在,棕榈仁粕在单胃动物中添加比例较低,一般是按3~7%替代玉米,在反刍动物中添加比例也只达到10~30%,但是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棕榈仁粕对玉米的替代率还远远不足。
因此,改善棕榈仁粕的适口性和处理棕榈仁粕中抗营养因子,是提高棕榈仁粕在饲料中的利用率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途径来钝化和灭活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这些方法都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但是饲养效果均不理想。
一、物理方法
主要是对棕榈仁粕进行超微粉碎和挤压高温膨化,这种处理方法仅仅使甘露聚糖晶体、纤维素、木质素等结构蓬松,而不能完全打断分子长链或支链结构,因而不能形成低聚糖或单糖,不仅如此,处理时消耗的电费及人工费用太高,失去了处理棕榈仁粕的实际意义。
二、化学方法
用化学方法处理棕榈仁粕时,是使用氢氧化钠将棕榈仁粕浸泡1~2天,得到的棕榈仁粕中甘露聚糖含量降低,确实成本较低,但是造成的环境污染无法承载,同时处理效果也不理想。
三、生化方法
是通过在含棕榈仁粕的日粮中,添加甘露聚糖酶,然后再饲喂畜禽,这样处理后虽然饲喂效果较未添加甘露聚糖酶时好一些,但是饲料适口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仍然受到很大限制。
四、生物发酵法
现有棕榈仁粕的生物发酵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厌氧发酵:是通过在棕榈仁粕中添加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环境温度为15~45℃的条件下发酵3~10天,获得的棕榈仁粕中有活菌存在,但是棕榈仁粕水分太高(达40%),不利于使用,如果干燥的话,在干燥温度超过60℃的条件下,大部分活菌灭活死亡,这种棕榈仁粕虽然解决了适口性问题,但是棕榈仁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仍然得不到解决;
2.好氧发酵,是在棕榈仁粕中添加酵母菌和芽孢菌,在环境温度为15~42℃的条件下发酵3~10天,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活性酶,并且酵母大量繁殖,提供酵母蛋白,获得的棕榈仁粕中蛋白质水平得以提高,但是不能降低棕榈仁粕中甘露聚糖的含量。
因此,在利用上述方法处理棕榈仁粕时,均没有可以同时解决棕榈仁粕的适口性和抗营养性的方法,寻找一种新的去除棕榈仁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对提高畜禽日粮配方中棕榈仁粕的添加量、降低饲料厂及养殖户的生产成本、解决畜禽和人争口粮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棕榈仁粕由于适口性差,抗营养因子含量高,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比例受到很大限制,而现有方法均不能很好的解决棕榈仁粕的适口性和抗营养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是将未经加工的棕榈仁粕原料经物理粉碎、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好氧发酵、低温干燥制得,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其产品指标为:粗蛋白≥20%,粗脂肪≤9%,pH≤4.8,活菌数≥20×1010cfu/g。
所述棕榈仁粕原料中粗蛋白含量为12~14%,粗脂肪含量为8~9%。
本发明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粉碎:用粉碎机将棕榈仁粕粉碎成0.6~1.2mm棕榈仁粕粉,使物料结构蓬松;
(2)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
①将有益菌种用质量分数为2%、温度为35~40℃红糖水活化30~40分钟;
②将活性酶及碳源加入棕榈仁粕粉中,搅拌均匀;
③先向加入活性酶及碳源的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30~40℃温水,再向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含活化有益菌种的红糖水,总加水量为350~450kg/t,物料湿度为35~45%;
④将搅拌均匀的棕榈仁粕粉铺在托盘上放入消化室内,铺料厚度为5~10cm,消化室温度控制在30~40℃,环境湿度控制在60~90%,常压条件下消化80~100小时;当环境湿度下降时,用雾化喷头喷常温水使环境湿度保持在60~90%;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用碳纤维红外线灯加热,使环境温度保持在30~40℃;所述消化室顶部还均布有若干单向排气阀,当消化室内产生气体使消化室内气压>0.1MPa时,气体自动通过消化室顶部的单向排气阀向外排出气体,其中,所述有益菌种为:
a.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活菌数≥5~20×1011cfu/g,添加量为250~500g/t;
b.活性干酵母,活菌数≥4×1011cfu/g,添加量为3~4kg/t;
c.可溶性芽孢菌,活菌数≥20×1011cfu/g,添加量为1~5kg/t;
所述活性酶为:
d.甘露聚糖酶,酶活力≥106u/g,添加量为100~250g/t;
e.木聚糖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100~250g/t;
f.纤维素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100~250g/t;
所述碳源为:
g.东北玉米粉:水分≤12%,新鲜,无霉变,添加量为80kg/t;
h.红糖:无结块,易溶于水且无杂质,添加量5kg/t;
(3)好氧发酵:将消化80~100小时的棕榈仁粕粉从托盘中转移到发酵床上,进行好氧发酵,铺料厚度30cm,在环境温度18~38℃,环境湿度60%~80%,棕榈仁粕湿度30~45%的条件下发酵5~6天,发酵过程中,每6~8小时翻料一次,当料层中间温度达到42~48℃时翻料;
(4)低温干燥:将发酵好的棕榈仁粕,在40~50℃条件下通风干燥至水分≤12%,即得;所得棕榈仁粕中粗蛋白≥20%,粗脂肪≤9%,pH值≤4.8,活菌数≥20×1010cfu/g。
所述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为可溶性嗜酸乳杆菌或唾液乳杆菌或粪肠球菌中的任意1或2种;所述活性干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或产朊假丝酵母中的1或2种;所述可溶性芽孢菌为地衣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中的1或2种。
本发明中所述消化室具有一个密封的箱体,在箱体内壁四周距离地面1~1.2m的位置均布有若干碳纤维红外线灯,在箱体内壁四周中部还均布有若干温度探头,温度探头外接温控仪,在靠近箱体顶部的内壁四周均布有若干循环风扇,在箱体顶部均布有若干雾化喷头和单向排气阀,在箱体的任意一个侧壁上装有一个消化室门,消化室门四周装有密封条,消化室门上还装有一个空气阀门,在消化室四周还均布有若干观察窗;所述碳纤维红外线灯、温控仪、雾化喷头均与控制系统控制连接。
所述消化室的箱体高度为2.5m,长度、宽度不限,消化室内壁四周加装有3~8mm厚的不锈钢板,所述屋顶的雾化喷头为每2~3m2安装一个,单项排气阀每5~8m2布置一个,所述碳纤维红外线灯为间隔0.75~1.2m布置一个。
本发明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所述畜禽饲料为猪饲料或蛋鸡饲料或蛋鸭饲料或肉鸡饲料或肉鸭饲料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上述饲料中以30%~50%的比例置换玉米。
本发明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所述水产动物饲料为罗非鱼、草鱼、鲢鱼、青鱼、鳙鱼饲料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上述饲料中以20%~40%的比例置换玉米。
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的消化室内,均布有若干温度探头,可以随时测量棕榈仁粕粉在消化过程中的温度;均布有若干碳纤维红外线灯,可以在消化室内温度下降时起到加热作用,均布有若干雾化喷头,可以为棕榈仁粕粉补充在消化过程中随着消化进程产生的气体带走的水分,使环境湿度保持在60~90%,也可以起到在不影响物料正常消化的过程中为物料降温的作用;在消化室顶部均布有若干单向排气阀,可以自动将消化进程中产生的气体排出室外,而室外气体不能进入消化室内;在消化室内还设有若干循环风扇,可以保证消化室内空气缓慢流动;本发明在消化室门上设有空气阀,可以在打开消化室门时,先将空气阀打开,使消化室内和外界大气压达到平衡,方便开门;本发明消化室中的碳纤维红外线灯、雾化喷头、温控仪均与控制系统控制连接,便于随时掌握消化室内部环境及自动化控制。
本发明在消化室中所使用的乳酸菌,在厌氧环境下可以存活,它具有以下两个作用:1.产生乳酸,提高棕榈仁粕的适口性;2.产生乳酸,抑制有害菌生长;3.产生乳酸,形成弱酸性环境,有利于甘露聚糖酶发挥作用。
在消化室中所使用的酵母菌,具有以下两个作用:1.厌氧情况下可产生乙醇类物质,产生芳香味,提高适口性;2.好氧条件下可大量繁殖,提高棕榈仁粕的蛋白质水平。
在消化室中所使用的芽孢菌,具有耐酸性,在酸性环境下也会损失,所以添加量较高,其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1.提供部分供损耗的芽孢菌;2.提高好氧发酵速度,提高产酶量。
在消化室中所使用的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主要是起到降解棕榈仁粕中抗营养因子的作用并兼具启动酶的作用。
在消化室中所使用的玉米粉,主要作用是提供碳源和少量氮源,提供生物质合成的物质和能量。
在消化室中所使用的红糖:主要作用:1.加速有益菌活化,提高消化速率;2.提供碳源。
本发明棕榈仁粕制备原理是:
先将棕榈仁粕原料粉碎至0.6~1.2mm,使棕榈仁粕中的甘露聚糖晶体及纤维素和木质素结构变得蓬松,甚至部分被破坏,然后在蓬松的棕榈仁粕粉加入活化的有益菌种、活性酶及碳源,放入消化室消化;在消化室中,首先酵母菌和芽孢菌将空间内氧气耗尽,形成无氧空间,然后乳酸菌开始转化单糖生成乳酸,形成酸性条件,最后活性酶开始发挥降解作用,降解棕榈仁粕中的抗营养因子,经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消化的棕榈仁粕再进行好氧发酵,使棕榈仁粕中的有益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多种活性酶,同时有益菌在代谢过程中,其代谢产物中含有许多小肽、抗菌肽等有益物质,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最后经低温干燥至含水量≤12%,即完成整个制备过程。
本发明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成本低,包含人工费、材料费、电费等,每吨加工费用仅800元,成品价格比玉米价格低400~600元/吨;
2.制备方法简单,可以批量生产,能够大大降低饲料厂和养殖户的生产成本;
3.可以将棕榈仁粕中抗营养因子含量降至最低,并提高了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4.能显著提高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比例,可以按30~50%的比例置换玉米;
5.提高了棕榈仁粕在单胃动物肠道中的消化吸收率;
6.开发了一种新的饲料资源,解决了畜禽与人争口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消化室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中循环风扇、雾化喷头未示出)。
图中,1—箱体,2—碳纤维红外线灯,3—温度探头,4—循环风扇,5—雾化喷头,6—单向排气阀,7—消化室门,8—空气阀门,9—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是将未经加工的棕榈仁粕原料经物理粉碎、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好氧发酵、低温干燥制得,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其产品指标为:粗蛋白含量:28%,粗脂肪含量:8%,pH值:4.6,活菌数≥20×1010cfu/g。
本实施例中所述棕榈仁粕原料中粗蛋白含量为14%,粗脂肪含量为9%。
本实施例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粉碎:用粉碎机将棕榈仁粕粉碎成0.8mm的棕榈仁粕粉,使物料结构蓬松;
(2)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
①将有益菌种用质量分数为2%、温度为35℃红糖水活化30分钟;
②将活性酶及碳源加入棕榈仁粕粉中,搅拌均匀;
③先向加入活性酶及碳源的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35℃温水,再向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含活化有益菌种的红糖水,总加水量为350kg/t,物料湿度为34.8%;
④将搅拌均匀的棕榈仁粕粉铺在托盘上放入消化室内,铺料厚度为8cm,消化室温度控制在30~40℃,环境湿度控制在60~75%,常压条件下消化80小时;当环境湿度下降时,用雾化喷头喷常温水使环境湿度保持在60~75%;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用碳纤维红外线灯加热,使环境温度保持在30~40℃;所述消化室顶部还均布有若干单向排气阀,当消化室内产生的气体使消化室内气压>0.1MPa时,气体自动从单向排气阀向消化室外排出气体,其中,所述有益菌种为:
a.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活菌数≥20×1011cfu/g,添加量为350g/t,所述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为嗜酸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按重量比为2:1的比例配置;
b.活性干酵母,活菌数≥4×1011cfu/g,添加量为4kg/t,所述活性干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按重量比为1:1的比例配置;
c.可溶性芽孢菌,活菌数≥20×1011cfu/g,添加量为3kg/t,所述可溶性芽孢菌为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按重量比为1:2的比例配置;
所述活性酶为:
d.甘露聚糖酶,酶活力≥106u/g,添加量为200g/t;
e.木聚糖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200g/t;
f.纤维素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200g/t;
所述碳源为:
g.东北玉米粉:水分≤12%,新鲜,无霉变,添加量为80kg/t;
h.红糖:无结块,易溶于水且无杂质,添加量5kg/t;
(3)好氧发酵:将消化80小时的棕榈仁粕粉从托盘中转移到发酵床上,进行好氧发酵,铺料厚度30cm,在环境温度18~35℃,环境湿度60%~80%,棕榈仁粕湿度30~45%的条件下发酵6天,发酵过程中,每6小时翻料一次,当料层中间温度达到42~48℃时翻料;
(4)低温干燥:将发酵好的棕榈仁粕,在50℃条件下通风干燥至水分≤12%,即得;所得棕榈仁粕中粗蛋白含量:28%,粗脂肪含量:8%,pH值:4.6,活菌数≥20×1010cfu/g。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消化室,具有一个密封的箱体1,在箱体1内壁四周距离地面1~1.2m的位置均布有若干碳纤维红外线灯2,在箱体内壁四周中部还均布有若干温度探头3,温度探头外接温控仪,在靠近箱体顶部的内壁四周均布有若干循环风扇4,在箱体顶部均布有若干雾化喷头5和单向排气阀6,在箱体的任意一个侧壁上装有一个消化室门7,消化室门四周装有密封条,消化室门上还装有一个空气阀门8,在消化室四周还均布有若干观察窗9,所述碳纤维红外线灯、温控仪、雾化喷头均与控制系统控制连接。
所述消化室的箱体高度为2.5m,长度、宽度不限,消化室内壁四周加装有5mm厚的不锈钢板,所述屋顶的雾化喷头为每3m2安装一个,单项排气阀每5m2布置一个,所述碳纤维红外线灯为间隔0.75m布置一个。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是将未经加工的棕榈仁粕原料经物理粉碎、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好氧发酵、低温干燥制得,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其产品指标为:粗蛋白含量:23%,粗脂肪含量:8%,pH值:4.8,活菌数≥20×1010cfu/g。
本实施例中所述棕榈仁粕原料中粗蛋白含量为12%,粗脂肪含量为9%。
本实施例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粉碎:用粉碎机将棕榈仁粕粉碎成1.2mm的棕榈仁粕粉,使物料结构蓬松;
(2)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
①将有益菌种用质量分数为2%、温度为40℃红糖水活化35分钟;
②将活性酶及碳源加入棕榈仁粕粉中,搅拌均匀;
③先向加入活性酶及碳源的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38℃温水,再向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含活化有益菌种的红糖水,总加水量为400kg/t,物料湿度为37.2%;
④将搅拌均匀的棕榈仁粕粉铺在托盘上放入消化室内,铺料厚度为5cm,消化室温度控制在30~40℃,环境湿度控制在70~85%,常压条件下消化90小时;当环境湿度下降时,用雾化喷头喷常温水使环境湿度保持在70~85%;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用碳纤维红外线灯加热,使环境温度保持在30~40℃;所述消化室顶部还均布有若干单向排气阀,当消化室内产生的气体使消化室内气压>0.1MPa时,气体自动从单向排气阀向消化室外排出气体,其中,所述有益菌种为:
a.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活菌数≥5×1011cfu/g,添加量为500g/t,所述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为唾液乳杆菌和粪肠球菌按重量比为2:1的比例配置;
b.活性干酵母,活菌数≥4×1011cfu/g,添加量为3kg/t,所述活性干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
c.可溶性芽孢菌,活菌数≥20×1011cfu/g,添加量为5kg/t,所述可溶性芽孢菌为枯草芽孢杆菌;
所述活性酶为:
d.甘露聚糖酶,酶活力≥106u/g,添加量为100g/t;
e.木聚糖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250g/t;
f.纤维素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250g/t;
所述碳源为:
g.东北玉米粉:水分≤12%,新鲜,无霉变,添加量为80kg/t;
h.红糖:无结块,易溶于水且无杂质,添加量5kg/t;
(3)好氧发酵:将消化90小时的棕榈仁粕粉从托盘中转移到发酵床上,进行好氧发酵,铺料厚度30cm,在环境温度22~38℃,环境湿度60%~80%,棕榈仁粕湿度30~45%的条件下发酵6天,发酵过程中,每8小时翻料一次,当料层中间温度达到42~48℃时翻料;
(4)低温干燥:将发酵好的棕榈仁粕,在40℃条件下通风干燥至水分≤12%,即得;所得棕榈仁粕中粗蛋白含量:23%,粗脂肪含量:8%,pH值:4.8,活菌数≥20×1010cfu/g。
本实施例中所用消化室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所述消化室的箱体高度为2.5m,长度、宽度不限,消化室内壁四周加装有3mm厚的不锈钢板,所述屋顶的雾化喷头为每2m2安装一个,单项排气阀每8m2布置一个,所述碳纤维红外线灯为间隔1.2m布置一个。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是将未经加工的棕榈仁粕原料经物理粉碎、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好氧发酵、低温干燥制得,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其产品指标为:粗蛋白含量:25%,粗脂肪含量:9%,pH值:4.7,活菌数≥20×1010cfu/g。
本实施例中所述棕榈仁粕原料中粗蛋白含量为13%,粗脂肪含量为9%。
本实施例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粉碎:用粉碎机将棕榈仁粕粉碎成0.6mm的棕榈仁粕粉,使物料结构蓬松;
(2)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
①将有益菌种用质量分数为2%、温度为38℃红糖水活化40分钟;
②将活性酶及碳源加入棕榈仁粕粉中,搅拌均匀;
③先向加入活性酶及碳源的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40℃温水,再向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含活化有益菌种的红糖水,总加水量为450kg/t,物料湿度为39.3%;
④将搅拌均匀的棕榈仁粕粉铺在托盘上放入消化室内,铺料厚度为10cm,消化室温度控制在30~40℃,环境湿度控制在75~90%,常压条件下消化100小时;当环境湿度下降时,用雾化喷头喷常温水使环境湿度保持在75~90%;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用碳纤维红外线灯加热,使环境温度保持在30~40℃;所述消化室顶部还均布有若干单向排气阀,当消化室内产生的气体使消化室内气压>0.1MPa时,气体自动从单向排气阀向消化室外排出气体,其中,所述有益菌种为:
a.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活菌数≥10×1011cfu/g,添加量为250g/t,所述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为粪肠球菌;
b.活性干酵母,活菌数≥4×1011cfu/g,添加量为4kg/t,所述活性干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按重量比为1:2的比例配置;
c.可溶性芽孢菌,活菌数≥20×1011cfu/g,添加量为1kg/t,所述可溶性芽孢菌为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按重量比为3:1的比例配置;
所述活性酶为:
d.甘露聚糖酶,酶活力≥106u/g,添加量为250g/t;
e.木聚糖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100g/t;
f.纤维素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100g/t;
所述碳源为:
g.东北玉米粉:水分≤12%,新鲜,无霉变,添加量为80kg/t;
h.红糖:无结块,易溶于水且无杂质,添加量5kg/t;
(3)好氧发酵:将消化100小时的棕榈仁粕粉从托盘中转移到发酵床上,进行好氧发酵,铺料厚度30cm,在环境温度22~35℃,环境湿度60%~80%,棕榈仁粕湿度30~45%的条件下发酵5天,发酵过程中,每7小时翻料一次,当料层中间温度达到42~48℃时翻料;
(4)低温干燥:将发酵好的棕榈仁粕,在50℃条件下通风干燥至水分≤12%,即得;所得棕榈仁粕中粗蛋白含量:25%,粗脂肪含量:9%,pH值:4.7,活菌数≥20×1010cfu/g。
本实施例中所用消化室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所述消化室的箱体高度为2.5m,长度、宽度不限,消化室内壁四周加装有8mm厚的不锈钢板,所述屋顶的雾化喷头为每3m2安装一个,单项排气阀每6m2布置一个,所述碳纤维红外线灯为间隔1.0m布置一个。
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畜禽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实施例。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料中的应用。
为验证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饲养效果,于2014年7月3日-7月28日在广东惠州潼湖茁壮农场选取300头30~60kg的瘦肉型生长肥育猪,根据体重大小及发育状况,合理分成三个实验组合,每组合100头,每组合再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将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分别按30%、40%、50%的比例替代现有基础日粮中的玉米,添加到30~60kg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料现有基础日粮中,预试5天,正式饲喂20天。具体实验方案及实验效果如下:
实验组合1中:
对照组:按现有基础日粮饲料喂养,现有基础日粮饲料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玉米63,豆粕15,麦麸15,鱼粉(CP60%)3,预混料4。
试验组:将实施例1制备的棕榈仁粕以30%的比例替代现有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即日粮配方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18.9,玉米44.1,豆粕15,麦麸15,鱼粉(CP60%)3,预混料4。
实验组合2中:
对照组:按现有基础日粮饲料喂养,现有基础日粮饲料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玉米63,豆粕15,麦麸15,鱼粉(CP60%)3,预混料4。
试验组:将实施例1制备的棕榈仁粕以40%的比例替代现有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即日粮配方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25.2,玉米37.8,豆粕15,麦麸15,鱼粉(CP60%)3,预混料4。
实验组合3中:
对照组:按现有基础日粮饲料喂养,现有基础日粮饲料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玉米63,豆粕15,麦麸15,鱼粉(CP60%)3,预混料4。
试验组:将实施例1制备的棕榈仁粕以50%的比例替代现有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即日粮配方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31.5,玉米31.5,豆粕15,麦麸15,鱼粉(CP60%)3,预混料4。
饲养效果见下表三:
表三:将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添加到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料中的结果。
表四:添加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饲养的瘦肉型生长肥育猪与不添加本发明产品饲料饲养的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养效果对比。
通过上表三及表四可以看出,将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以30%~50%的比例替换瘦肉型生长肥育猪基础日粮饲料中的玉米,均取得了良好的饲养效果,其中以30%、40%比例替换玉米后,猪只生长水平明显比没有添加棕榈仁粕的猪只有很大提高,其中平均日采食量分别增加55g和40.5g,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42g和31g,以50%比例替换玉米后,猪只生长水平与原有基础日粮相差不大,说明本发明制备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以30%~50%的比例替换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均有很好的效果,其中以30%~40%的比例替换玉米后猪只生长水平更优。
经试验,将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以30%、40%、50%的比例替换玉米添加到育成猪基础日粮中,发现按上述比例替换玉米后,对猪只生长状况影响相似,说明在育成猪饲料中可按30%~50%的比例替换玉米。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产蛋鸡饲料中的应用。
为验证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饲养效果,于2014年6月20日-7月18日在湖北黄石冶钢农场原二分场蛋鸡场,选取200只健康状况相同及前期产蛋率均为80%的海兰褐壳产蛋鸡,合理分成两个实验组合,每组合100只。每个实验组合再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将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分别按30%、40%的比例替代现有基础日粮中的玉米,添加到产蛋鸡饲料现有基础日粮中,预试7天,正式饲喂21天。具体实验方案及实验效果如下:
实验组合1中:
对照组:按现有基础日粮饲料喂养,现有基础日粮饲料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玉米60,豆粕22.5,麦麸2.5,菜粕3,鱼粉2,磷酸氢钙1.7,石粉7,盐0.3,预混料1。
试验组:将实施例1制备的棕榈仁粕以30%的比例替代现有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即日粮配方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18,玉米42,豆粕22.5,麦麸2.5,菜粕3,鱼粉2,磷酸氢钙1.7,石粉7,盐0.3,预混料1。
实验组合2中:
对照组:按现有基础日粮饲料喂养,现有基础日粮饲料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玉米60,豆粕22.5,麦麸2.5,菜粕3,鱼粉2,磷酸氢钙1.7,石粉7,盐0.3,预混料1。
试验组:将实施例1制备的棕榈仁粕以:40%的比例替代现有基础日粮中的玉米,即日粮配方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24,玉米36,豆粕22.5,麦麸2.5,菜粕3,鱼粉2,磷酸氢钙1.7,石粉7,盐0.3,预混料1。
饲养效果见下表五及表六:
表五:将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添加到产蛋鸡饲料中的结果。
表六:添加本发明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饲养的产蛋鸡与不添加本发明产品饲料饲养产蛋鸡的饲养效果对比。
从上表五及表六中可以看出,将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以30%~40%的比例替换产蛋鸡基础日粮饲料中的玉米,均取得了良好的饲养效果,其中实验组蛋鸡产蛋率分别提高3%和1.5%,鸡蛋平均个重分别增加6g和5g,鸡蛋破损率分别下降0.52%和0.45%,蛋料比分别下降0.165和0.09,脏蛋率分别下降3%和1.89%,并且鸡蛋品质均优于对照组鸡蛋品质,说明在产蛋鸡饲料中以30~40%的比例替换玉米饲养效果良好。
实施例6
将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棕榈仁粕添加到罗非鱼日粮饲料中,按20%的比例替换玉米,饲养一月后发现罗非鱼生长状况良好。
实施例7
将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棕榈仁粕添加到草鱼日粮饲料中,按30%的比例替换玉米,饲养一月后发现草生长状况良好。

Claims (10)

1.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其特征在于:是将未经加工的棕榈仁粕原料经物理粉碎、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好氧发酵、低温干燥制得,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其产品指标为:粗蛋白≥20%,粗脂肪≤9%,pH≤4.8,活菌数≥20×1010cfu/g;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粉碎:用粉碎机将棕榈仁粕粉碎成0.6~1.2mm棕榈仁粕粉,使物料结构蓬松;
(2)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
①将有益菌种用质量分数为2%、温度为35~40℃红糖水活化30~40分钟;
②将活性酶及碳源加入棕榈仁粕粉中,搅拌均匀;
③先向加入活性酶及碳源的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30~40℃温水,再向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含活化有益菌种的红糖水,总加水量为350~450kg/t,物料湿度为35~45%;
④将搅拌均匀的棕榈仁粕粉铺在托盘上放入消化室内,铺料厚度为5~10cm,消化室温度控制在30~40℃,环境湿度控制在60~90%,常压条件下消化80~100小时;当环境湿度下降时,用雾化喷头喷常温水使环境湿度保持在60~90%;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用碳纤维红外线灯加热,使环境温度保持在30~40℃;所述消化室顶部还均布有若干单向排气阀,当消化室内产生气体使消化室内气压>0.1MPa时,气体自动通过消化室顶部的单向排气阀向外排出气体,其中,所述有益菌种为:
a.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活菌数≥5~20×1011cfu/g,添加量为250~500g/t;
b.活性干酵母,活菌数≥4×1011cfu/g,添加量为3~4kg/t;
c.可溶性芽孢菌,活菌数≥20×1011cfu/g,添加量为1~5kg/t;
所述活性酶为:
d.甘露聚糖酶,酶活力≥106u/g,添加量为100~250g/t;
e.木聚糖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100~250g/t;
f.纤维素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100~250g/t;
所述碳源为:
g.东北玉米粉:水分≤12%,新鲜,无霉变,添加量为80kg/t;
h.红糖:无结块,易溶于水且无杂质,添加量5kg/t;
(3)好氧发酵:将消化80~100小时的棕榈仁粕粉从托盘中转移到发酵床上,进行好氧发酵,铺料厚度30cm,在环境温度18~38℃,环境湿度60%~80%,棕榈仁粕湿度30~45%的条件下发酵5~6天,发酵过程中,每6~8小时翻料一次,当料层中间温度达到42~48℃时翻料;
(4)低温干燥:将发酵好的棕榈仁粕,在40~50℃条件下通风干燥至水分≤12%,即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其特征在于:所述棕榈仁粕原料中粗蛋白含量为12~14%,粗脂肪含量为8~9%。
3.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粉碎:用粉碎机将棕榈仁粕粉碎成0.6~1.2mm棕榈仁粕粉,使物料结构蓬松;
(2)模拟单胃动物胃肠道环境消化:
①将有益菌种用质量分数为2%、温度为35~40℃红糖水活化30~40分钟;
②将活性酶及碳源加入棕榈仁粕粉中,搅拌均匀;
③先向加入活性酶及碳源的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30~40℃温水,再向棕榈仁粕粉中用雾化喷头喷入含活化有益菌种的红糖水,总加水量为350~450kg/t,物料湿度为35~45%;
④将搅拌均匀的棕榈仁粕粉铺在托盘上放入消化室内,铺料厚度为5~10cm,消化室温度控制在30~40℃,环境湿度控制在60~90%,常压条件下消化80~100小时;当环境湿度下降时,用雾化喷头喷常温水使环境湿度保持在60~90%;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用碳纤维红外线灯加热,使环境温度保持在30~40℃;所述消化室顶部还均布有若干单向排气阀,当消化室内产生气体使消化室内气压>0.1MPa时,气体自动通过消化室顶部的单向排气阀向外排出气体,其中,所述有益菌种为:
a.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活菌数≥5~20×1011cfu/g,添加量为250~500g/t;
b.活性干酵母,活菌数≥4×1011cfu/g,添加量为3~4kg/t;
c.可溶性芽孢菌,活菌数≥20×1011cfu/g,添加量为1~5kg/t;
所述活性酶为:
d.甘露聚糖酶,酶活力≥106u/g,添加量为100~250g/t;
e.木聚糖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100~250g/t;
f.纤维素酶,酶活力≥103u/g,添加量为100~250g/t;
所述碳源为:
g.东北玉米粉:水分≤12%,新鲜,无霉变,添加量为80kg/t;
h.红糖:无结块,易溶于水且无杂质,添加量5kg/t;
(3)好氧发酵:将消化80~100小时的棕榈仁粕粉从托盘中转移到发酵床上,进行好氧发酵,铺料厚度30cm,在环境温度18~38℃,环境湿度60%~80%,棕榈仁粕湿度30~45%的条件下发酵5~6天,发酵过程中,每6~8小时翻料一次,当料层中间温度达到42~48℃时翻料;
(4)低温干燥:将发酵好的棕榈仁粕,在40~50℃条件下通风干燥至水分≤12%,即得;所得棕榈仁粕中粗蛋白≥20%,粗脂肪≤9%,pH值≤4.8,活菌数≥20×1010cfu/g。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乳酸菌冻干粉为可溶性嗜酸乳杆菌或唾液乳杆菌或粪肠球菌中的任意1或2种;所述活性干酵母为热带假丝酵母或产朊假丝酵母中的1或2种;所述可溶性芽孢菌为地衣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中的1或2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化室具有一个密封的箱体,在箱体内壁四周距离地面1~1.2m的位置均布有若干碳纤维红外线灯,在箱体内壁四周中部还均布有若干温度探头,温度探头外接温控仪,在靠近箱体顶部的内壁四周均布有若干循环风扇,在箱体顶部均布有若干雾化喷头和单向排气阀,在箱体的任意一个侧壁上装有一个消化室门,消化室门四周装有密封条,消化室门上还装有一个空气阀门,在消化室四周还均布有若干观察窗;所述碳纤维红外线灯、温控仪、雾化喷头均与控制系统控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化室的箱体高度为2.5m,消化室内壁四周加装有3~8mm厚的不锈钢板,所述消化室的箱体顶部的雾化喷头为每2~3m2安装一个,单项排气阀每5~8m2布置一个,所述碳纤维红外线灯为间隔0.75~1.2m布置一个。
7.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畜禽饲料为猪饲料或蛋鸡饲料或蛋鸭饲料或肉鸡饲料或肉鸭饲料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上述饲料中以30%~50%的比例置换玉米。
9.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产动物饲料为罗非鱼、草鱼、鲢鱼、青鱼、鳙鱼饲料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在上述饲料中以20%~40%的比例置换玉米。
CN201510301645.3A 2015-06-05 2015-06-05 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48723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01645.3A CN104872394B (zh) 2015-06-05 2015-06-05 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01645.3A CN104872394B (zh) 2015-06-05 2015-06-05 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2394A CN104872394A (zh) 2015-09-02
CN104872394B true CN104872394B (zh) 2017-12-12

Family

ID=53940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01645.3A Active CN104872394B (zh) 2015-06-05 2015-06-05 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723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8302A (zh) * 2015-12-14 2016-05-11 重庆市旺利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棕榈粕蛋白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76145A (zh) * 2016-04-15 2016-08-24 南宁学院 一种妊娠期母猪配合饲料
CN105876197A (zh) * 2016-04-15 2016-08-24 南宁学院 一种哺乳期母猪配合饲料的制备方法
CN106417897B (zh) * 2016-08-31 2019-11-29 上海源耀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棕榈粕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60218A (zh) * 2017-08-22 2017-12-12 苏州胜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辅助低碱从棕榈仁粕中制取甘露低聚糖的方法
CN107981047A (zh) * 2017-12-04 2018-05-04 北京民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棕榈生物饲料添加剂、制备方法及含该添加剂的生物饲料
CN108850428A (zh) * 2018-06-26 2018-11-23 黄石市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抗冷制粒专用预发酵料及其全价颗粒饲料的制备方法
CN109566859B (zh) * 2019-01-21 2022-06-14 上海源耀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适口性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40813A (zh) * 2019-06-13 2019-08-20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利用棕榈粕同时制备甘露寡糖、饲用多肽和膳食纤维的方法
CN112205513A (zh) * 2020-09-23 2021-01-12 湖南乐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棕榈粕型饲料的组合型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005317A (zh) * 2022-06-16 2022-09-06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一种棕榈仁浓缩蛋白、其制备方法及生产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8835A (zh) * 2008-03-27 2008-08-27 黄逸强 用酶降解棕榈粕、棕榈仁粕的方法
CN101861910A (zh) * 2009-04-17 2010-10-20 上海源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发酵法去除棕榈仁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CN103564198A (zh) * 2013-10-14 2014-02-12 济南天天香有限公司 饲用固体甘露聚糖酶及其在含棕榈粕饲料中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8835A (zh) * 2008-03-27 2008-08-27 黄逸强 用酶降解棕榈粕、棕榈仁粕的方法
CN101861910A (zh) * 2009-04-17 2010-10-20 上海源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发酵法去除棕榈仁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CN103564198A (zh) * 2013-10-14 2014-02-12 济南天天香有限公司 饲用固体甘露聚糖酶及其在含棕榈粕饲料中的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混菌固态发酵对菜籽饼营养价值及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付敏等;《动物营养学报》;20131231;第25卷(第7期);1579-1586 *
益生菌发酵豆粕产CLA及豆粕中抗营养因子降解的研究;陈丽娟等,;《中国油脂》;20101231;第35卷(第6期);19-2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2394A (zh) 2015-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2394B (zh) 一种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棕榈仁粕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171538B (zh) 一种节粮型蛋鸡产蛋高峰期日粮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34163A (zh) 饲料发酵剂、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07563B (zh) 一种畜牧养殖用高活性益生菌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10934238A (zh) 对虾养殖用的发酵软颗粒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27187A (zh) 抗应激发酵蛋白饲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3621766A (zh) 具有营养免疫活性的生物饲料伴侣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2524535B (zh) 一种饲用低聚肽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42461A (zh) 一种莱芜猪的养殖方法
CN103125778A (zh) 一种禽类饲料添加剂及制备方法
CN104886390A (zh) 一种生物发酵猪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66422A (zh) 一种加快猪生长的生物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23093A (zh) 一种混合发酵杂粕及其生产工艺和应用
CN103829042A (zh) 一种多维活性木薯蛋白饲料的生产方法
CN109362987A (zh) 一种家禽无抗桑叶发酵浓缩料及制备方法
CN107821789A (zh) 一种提高鱼虾肠道健康度的生物酵素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170151A (zh)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制备方法
CN104886391A (zh) 一种减少猪粪臭味的生物发酵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67375A (zh) 一种黄芪、金银花与豆粕组合发酵产物及畜禽水产养殖饲料
CN109170150A (zh) 利用微生物制备饲料的方法
CN110012963A (zh) 低水分发酵制备全价饲料的方法
CN107712301A (zh) 提高肉鸡生产性能的饲料
CN107319103A (zh) 促进畜禽生长和肠道发育的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519028B (zh) 一种肉鸡养殖饲料及其饲养方法
CN105901395A (zh) 一种降低鸡蛋胆固醇含量蛋鸡饲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35100 Huangshi City, Hubei province Daye Dongyue Street office new management area

Applicant after: Huangshi Jia Nong feed corporation,Ltd

Address before: 435000 Huangshi City, Hubei province Xialu District Circular Economy Park No. 7

Applicant before: Huangshi Jia Nong feed corporation,Ltd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Quan Xiuzhen

Inventor after: Ke Wenshan

Inventor after: Quan Wentao

Inventor after: Zhang Lei

Inventor before: Quan Xiuzhen

Inventor before: Zhang Lei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4

Address after: 435100 3 Kaiyuan Avenue,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Huangshi, Hubei, Daye

Applicant after: Huangshi Jiax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435100 Huangshi City, Hubei province Daye Dongyue Street office new management area

Applicant before: Huangshi Jia Nong feed corporation,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