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4199A - 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4199A
CN104834199A CN201510054914.0A CN201510054914A CN104834199A CN 104834199 A CN104834199 A CN 104834199A CN 201510054914 A CN201510054914 A CN 201510054914A CN 104834199 A CN104834199 A CN 1048341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paper
concavo
elastic layer
conv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49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菊池畅
村上正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34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41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针对具有凹凸较大的表面形状的纸张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定影带(61)具有基材层、设置在基材层上的弹性层、以及设置在弹性层上的表面离型层,以压入负载300[N/m2]所测定的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ISO14577-1)是10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Description

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利用电子照相工艺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针对带电的感光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而且,通过利用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图像载体)供给调色剂来使静电潜像可视化并形成调色剂像。并且,在将该调色剂像直接或者间接地转印到纸张后,通过加热、加压来使其定影从而在纸张形成图像。
作为这样使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装置,有如下的热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即,利用由定影辊、定影带等的定影面侧部件和压力接触于定影面侧部件的加压辊、加压带等的背面侧支承部件形成的定影夹紧部,使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通过的同时进行加热以及加压。
作为定影装置所涉及的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抑制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非通纸区域中的过度的升温的技术。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针对具有凹凸较大的表面形状的纸张提高定影性的技术。具体而言,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即,在包括带基材、形成于带基材的表面的带弹性层、以及形成于带弹性层的表面且与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接触的带离型层的定影带中,将带离型层的厚度规定为10[μm]以上且15[μm]以下,带弹性层的JIS-A硬度规定为20[度]以下,定影夹紧部部中的面压规定为1.2[kgf/cm2]以上且3.0[kgf/cm2]以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43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30731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定影装置中,有如下问题,即,存在针对压纹纸这样的具有凹凸较大的表面形状的纸张无法得到良好的定影性的情况。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提高针对形成于纸张的表面的凹凸的跟踪性来提高定影性,但是存在如下的另一问题,即,带离型层的厚度为15[μm]以下,针对该纸张的定影带的耐久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针对具有凹凸较大的表面形状的纸张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的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定影带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1基材层;
第1弹性层,其设置在上述第1基材层上;以及
第1表面离型层,其设置在上述第1弹性层上,
以压入负载300[N/m2]所测定的上述第1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ISO14577-1)是10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上述定影带;以及
加压辊,其与上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压力接触而形成定影夹紧部,
上述加压辊具有:
第2弹性层;和
第2表面离型层,其设置在上述第2弹性层上,
上述第2弹性层的厚度是2[mm]以上且4[mm]以下。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针对具有凹凸较大的表面形状的纸张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部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压入深度与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的关系的表。
图5是表示弹性层(定影带)的厚度以及硬度与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的关系的表。
图6是表示弹性层(定影带)的厚度以及硬度与针对凹凸纸的耐久性的关系的表。
图7是示意性表示形成定影夹紧部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弹性层(定影带)的硬度与施加在凹凸纸的凹部的压力的关系的表。
图9是表示弹性层(下加压辊)的厚度与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的关系的表。
图10是表示定影部的线速与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的关系的表。
附图标记的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读取部;20...操作显示部;21...显示部;22...操作部;30...图像处理部;40...图像形成部;50...纸张搬送部;60...定影部;61...定影带;62...加热辊;63...上加压辊;64...架设部件;65...下加压辊;66...端点;71...通信部;72...存储部;100...控制部;101...CPU;102...ROM;103...RAM;NP...定影夹紧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图1、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工艺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将在感光体鼓413上形成的Y(黄)、M(红)、C(青)、K(黑)的各色调色剂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并在中间转印带421上重合4色的调色剂像之后,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S,来形成图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采用了将与YMCK的4色对应的感光体鼓413沿中间转印带421的行驶方向串联配置,并将各色调色剂像以一个步骤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的串列方式。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搬送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
控制部10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单元)10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而在RAM103展开,并与展开的程序配合作动,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的动作。此时,储存于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被参照。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在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等的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纸张S形成图像。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的通信控制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输稿器)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而构成。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将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通过搬送机构搬送,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次性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括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光学扫描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搬送至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载置于接触玻璃上的原稿,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装置)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有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向控制部100输出。
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于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者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进行灰度修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于输入图像数据除了灰度修正以外,还实施颜色修正、阴影修正等的各种修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了这些处理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备基于输入图像数据,用于形成利用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图示以及说明方便,相同的构成要素以相同的符号表示,而在区别每一个的情况下在符号添加Y、M、C、或者K来表示。在图1中,仅对于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标注符号,对于其他的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符号。
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体鼓413是例如在鼓径是80[mm]的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材管)的周面依次层叠底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Transport Layer)的负带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Photo-conductor)。电荷产生层由使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于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利用曝光装置411的曝光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供电子性含氮化合物)分散至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的材料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中产生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通过控制部100控制供给至使感光体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电流,从而感光体鼓413以一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负极性电。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构成,针对感光体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在感光体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被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从而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被中和。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通过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例如是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在调色剂粒子内包含蜡的无油调色剂)附着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来使静电潜像可视化,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片等,除去一次转印之后残存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存调色剂。
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形带构成,呈环状地架设于多个支承辊423。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与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相比配置于带行驶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是驱动辊。由此,容易将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驶速度保持为一定。通过驱动辊423A旋转,从而中间转印带421向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行驶。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体鼓413对置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通过一次转印辊422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感光体鼓413压力接触,从而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像从感光体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的一次转印夹紧部。
二次转印辊424与配置于驱动辊423A的带行驶方向下游侧的辊423B(以下称为“支承辊423B”)对置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通过二次转印辊424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与支承辊423B压力接触,从而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的二次转印夹紧部。
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夹紧部时,感光体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与中间转印带421依次重叠进而被一次转印。具体而言,通过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
之后,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夹紧部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具体而言,通过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纸张S的背面侧(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到纸张S。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朝向定影部60搬送。
带清洁部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片等,除去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存调色剂。此外,也可以代替二次转印辊424,采用二次转印带呈环状地架设于包括二次转印辊的多个支承辊的结构(所谓的带式的二次转印单元)。
定影部60具备:具有配置于纸张S的定影面(形成调色剂像的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的上侧定影部60A、具有配置于纸张S的背面(定影面的相反的面)侧的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侧定影部60B、以及加热源60C等。通过背面侧支承部件与定影面侧部件压力接触,来形成夹持纸张S搬送的定影夹紧部。
定影部60通过将搬送来的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在定影夹紧部加热、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S。定影部60作为单元配置于定影器F内。另外,通过吹气来将纸张S从定影面侧部件或者背面侧支承部件分离的空气分离单元也可以配置于定影器F。对于定影部60的详细后述。
纸张搬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搬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了基于坪量、尺寸等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搬送路径部53具有阻挡辊(Resist roller)对53a等的多个搬送辊对。
收纳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一张张送出,通过搬送路径部53搬送至图像形成部40。此时,通过配设有阻挡辊对53a的阻挡辊部,修正被供给的纸张S的倾斜度并且调整搬送时机。然后,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在纸张S的一侧的面一并被二次转印,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形成图像的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向机外排纸。
[定影部60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对定影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定影部60的结构的图。
此外,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作为定影装置发挥作用。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既可以构成为单元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定影装置发挥作用。
上侧定影部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环形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上加压辊63以及架设部件64(带加热方式)。定影带61以规定的带张力(例如,400[N])架设于加热辊62、上加压辊63以及架设部件64(张力辊)。
架设部件64的外径尺寸例如是15[mm]。架设部件64具有在其轴方向上端部的径比中央部的径大的倒中间隆起形状(V字形状)。
架设部件64使与连结上加压辊63的中心和下加压辊65的中心的直线平行的直线且通过定影带61的旋转方向上的定影夹紧部NP的上游侧的端点66的直线位于以端点66为中心向纸张进入侧倾斜65度的直线上。
定影带61例如外径是120[mm],利用耐热性的硅橡胶(硬度JIS-A30[°])覆盖由厚度70[μm]的PI(聚酰亚胺)构成的基材层(第1基材层)的外周面作为弹性层(第1弹性层),并且,利用作为耐热性树脂的PFA(全氟烷)的管覆盖或者涂覆弹性层的外周面作为表面离型层(第1表面离型层)。定影带61与下加压辊65一起形成定影夹紧部NP。
定影带61与形成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接触,将该调色剂像以定影温度(例如,160~200[℃])加热定影到纸张S。这里,所谓定影温度是指能够供给熔融纸张S上的调色剂所需的热量的温度,根据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纸种等不同。
加热辊62加热定影带61。加热辊62内置加热定影带61的加热源60C(卤素加热器)。加热辊62其外径例如是58[mm],例如,用由PTFE涂覆的树脂层覆盖由铝等形成的圆筒状的芯骨中的外周面。
加热源60C的温度被控制部100控制。加热辊62被加热源60C加热,其结果,定影带61被加热。
上加压辊63例如外径是70[mm],利用厚度20[mm]的耐热性的硅橡胶(硬度:JIS-A10[°])覆盖由铁等的金属形成的实心的芯棒作为弹性层,并且,利用厚度5~30[μm]的低摩擦且由作为耐热性树脂的PTFE涂覆的树脂层覆盖。上加压辊63经由定影带61压力接触于通过定影部60中的主驱动源(未图示)驱动旋转的下加压辊65。
下侧定影部60B具有例如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加压辊65(辊加压方式)。下加压辊65其外径是70[mm],利用厚度30~100[μm]的PFA管的树脂层覆盖由耐热性的硅橡胶(硬度JIS-A30[°])构成的弹性层(第2弹性层)的外周面作为表面离型层(第2表面离型层)。
控制部100控制主驱动源(驱动马达),使下加压辊65向箭头B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马达的驱动控制(例如,旋转的开/关、圆周速度等)通过控制部100进行。下加压辊65的圆周速度例如是460[mm/s]。
下加压辊65内置有卤素加热器等的加热源(未图示)。通过该加热源发热,下加压辊65被加热。控制部100控制向加热源供给的电力,将下加压辊65控制为规定温度(例如,80~120[℃])。
下加压辊65经由定影带61以规定的定影负载(例如,2650[N])压力接触于上加压辊63。这样一来,在定影带61与下加压辊65之间形成有夹持纸张S搬送的定影夹紧部NP。定影夹紧部NP中的定影带61与下加压辊65之间的接触压(面压)例如是30.67[N/cm2]。
若下加压辊65向箭头B方向驱动旋转,则定影带61向箭头C方向(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与此相伴,上加压辊63向箭头D方向(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另外,架设部件64向箭头E方向(顺时针方向)从动旋转。纸张S的定影时,定影带61的圆周速度与下加压辊65的圆周速度相等(例如460[mm/s])。
在以上的定影部60中,本发明者们发现了,根据定影带61的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ISO14577-1)的差异,针对具有凹凸较大的表面形状的纸张S(以下,称为“凹凸纸”)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产生差异。作为凹凸纸,使用坪量是151[gsm]的像皮革一样的皮革纸66。
图4示出利用下述评价基准评价在使用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在90~160[μm]的范围内不同的定影带61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的情况下,针对该凹凸纸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的结果。
(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
○:完全没有定影不良。
×:处处可见定影不良。
(针对凹凸纸的耐久性)
○:耐久性没有发生问题。
×:在表面离型层(定影带61表面)发生管皱、带破损,耐久性发生问题。
这里,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使用表面涂膜性能试验机(H.FISCHER社制),向对面角136[°]的维氏方锥金刚石压子连续地施加10秒300[N/m2]的压入负载来测定。
如图4所示,在定影带61的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是90[μm]的情况下,在使用该定影带61进行凹凸纸的定影时,定影不良处处可见。认为这是因为表面离型层的弹性不足,针对凹凸纸的跟踪性降低。另外,在定影带61的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是160[μm]的情况下,在使用该定影带61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时,耐久性发生问题。认为这是因为产生PFA管皱。如以上可知,如果在定影带61的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是10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则对于凹凸纸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
另外,本发明者们发现了,根据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JISK7312)以及厚度的差异,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产生差异。
图5示出利用下述评价基准评价在使用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在3~30[°]以及200~600[μm]的范围内不同的定影带61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的情况下,针对该凹凸纸的定影性的结果。
(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
○:完全没有定影不良。
△:局部有定影不良但是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等级。
×:处处可见定影不良。
图6示出利用下述评价基准评价在使用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在3~30[°]以及200~600[μm]的范围内不同的定影带61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的情况下,针对该凹凸纸的耐久性的结果。
(针对凹凸纸的耐久性)
○:耐久性没有发生问题。
×:在表面离型层(定影带表面)发生管皱、带破损,耐久性发生了问题。
如图5所示,可知在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是3~8[°]以及300~600[μm]的情况下,在使用该定影带61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时,对于凹凸纸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认为这是因为定影带61对于纸表面的凹凸充分跟踪。另外,如图6所示,可知在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是3~30[°]以及200~600[μm]的情况下,使用该定影带61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时,对于凹凸纸能够得到良好的耐久性。另一方面,在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厚度是600[μm]的情况下,不管该弹性层中的硬度,耐久性都发生问题。认为这是因为产生了PFA管皱。从图5、6的结果可知,在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是3~8[°]以及300~500[μm]的情况下,使用该定影带61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时,针对凹凸纸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进一步来讲,从对于凹凸纸进一步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定影带61的表面离型层中的厚度是20~40[μm]。
接下来,使用模拟来计算在使用定影带61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的情况下施加在凹凸纸的凹部的压力。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形成定影夹紧部NP的结构的图。如图7所示,下加压辊65通过经由定影带61以规定的定影负载压力接触于上加压辊63,从而在定影带61与下加压辊65之间形成了夹持凹凸纸S搬送的定影夹紧部NP。这里,凹凸纸S厚度是200[μm],凹凸的振幅是70[μm],凹凸的周期是1[mm]。
图8是表示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厚度是400[μm]的情况下,弹性层中的硬度(JIS K7312)与凹凸纸S的凹部中的压力的关系的表。如图8所示,可知在弹性层中的硬度是9[°]以上的情况下,凹凸纸S的凹部中的压力为45[N/cm2]以下,在定影时调色剂从凹凸纸S剥落,对于凹凸纸S得不到良好的定影性。另一方面,可知弹性层中的硬度是8[°]以下的情况下,凹凸纸S的凹部中的压力提高,对于凹凸纸S得到良好的定影性。
另外,本发明者们发现了,根据下加压辊65的弹性层中的厚度的差异,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产生差异。
图9示出利用下述评价基准评价在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是5[°]以及400[μm]的情况下,使用弹性层中的厚度在1~5[mm]的范围内不同的下加压辊65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的情况下,针对该凹凸纸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的结果。
(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
○:完全没有定影不良。
△:局部有定影不良但是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等级。
×:处处可见定影不良。
(针对凹凸纸的耐久性)
○:耐久性没有发生问题。
×:在表面离型层(定影带表面)发生管皱、带破损,耐久性发生问题。
如图9所示,可知在下加压辊65的弹性层中的厚度是2~5[mm]的情况下,使用该下加压辊65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时,对于凹凸纸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增大下加压辊65的弹性层中的厚度从而针对凹凸纸的跟踪性提高,能够将形成于该凹凸纸的调色剂像均匀地加热、加压。进一步来讲,从对于凹凸纸得到更良好的定影性的观点来看,下加压辊65的弹性层柔软的一方较好,优选该弹性层中的硬度(JIS K7312)是3~20[°],特别是5~15[°]。这是因为若下加压辊65的弹性层柔软,则容易跟踪纸的凹凸。
另外,本发明者们发现了,在改变了定影部60的线速度(通过定影夹紧部NP的纸张S的速度)的情况下,根据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的差异,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产生差异。
图10示出利用下述评价基准评价在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是30[°]以及200[μm]的情况、或者分别是5[°]以及400[μm]的情况下,在200~1000[mm/s]的范围内改变定影部60的线速度来进行凹凸纸的定影时,针对该凹凸纸的定影性的结果。
(针对凹凸纸的定影性)
○:完全没有定影不良。
△:局部有定影不良但是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等级。
×:处处可见定影不良。
如图10所示,可知在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是30[°]以及200[μm]的情况,即根据图5的结果对于凹凸纸无法得到充分的定影性的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得到针对凹凸纸的良好的定影性,需要将定影部60的线速度下降到200[mm/s]以下。另一方面,可知在定影带61的弹性层中的硬度以及厚度分别是5[°]以及400[μm]的情况下,即根据图5的结果对于凹凸纸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的结构的情况下,无需特意使定影部60的线速度下降到200[mm/s]以下,通过将该线速度设定为300~900[mm/s]对于凹凸纸能够得到充分的定影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效果]
如以上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61具有基材层、设置在基材层上的弹性层、以及设置在弹性层上的表面离型层,利用压入负载300[N/m2]测定的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ISO14577-1)是10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针对凹凸纸的跟踪性,将形成于该凹凸纸的调色剂像均匀地加热、加压,其结果,能够形成高品质的图像。另外,能够防止在定影带61的表面(表面离型层)发生管皱、带破损。因此,能够针对凹凸纸得到良好的定影性以及耐久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均不过是示出了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不应被这些实施方式限定解释。即,本发明能够在不从其主旨、或者其主要特征脱离的情况下以各种形式实施。

Claims (8)

1.一种定影带,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基材层;
第1弹性层,其设置在所述第1基材层上;以及
第1表面离型层,其设置在所述第1弹性层上,
以压入负载300[N/m2]所测定的所述第1表面离型层中的压入深度是10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定影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层的硬度是3[°]以上且8[°]以下,
所述第1弹性层的厚度是3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表面离型层的厚度是20[μm]以上且40[μm]以下。
4.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带;和
加压辊,其与所述定影带的外周面压力接触而形成定影夹紧部,
所述加压辊具有:
第2弹性层;和
第2表面离型层,其设置在所述第2弹性层上,
所述第2弹性层的厚度是2[mm]以上且4[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弹性层的硬度是3[°]以上且2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弹性层的硬度是5[°]以上且15[°]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装置的线速度是300[mm/s]以上且900[mm/s]以下。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510054914.0A 2014-02-07 2015-02-03 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48341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2440 2014-02-07
JP2014022440A JP2015148760A (ja) 2014-02-07 2014-02-07 定着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4199A true CN104834199A (zh) 2015-08-12

Family

ID=53774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4914.0A Pending CN104834199A (zh) 2014-02-07 2015-02-03 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27098A1 (zh)
JP (1) JP2015148760A (zh)
CN (1) CN10483419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11977A (ja) * 2014-06-27 2016-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911525B2 (ja) * 2017-05-22 2021-07-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3145042A (ja) 2022-03-28 2023-10-1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45043A (ja) 2022-03-28 2023-10-1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5417A1 (en) * 2002-03-22 2003-12-25 Norihiko Aze Method for evaluating fixing member and fixing belt and thermal fixing roller
US20040129062A1 (en) * 2002-03-22 2004-07-08 Norihiko Aze Method for evaluating fixing member and fixing belt and thermal fixing roller
US20060008302A1 (en) * 2004-07-09 2006-01-12 Yukimichi Someya Transfer-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60251433A1 (en) * 2005-05-09 2006-11-09 Hiroshi Funabiki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CN103415815A (zh) * 2011-03-02 2013-11-27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元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1613A (ja) * 1996-10-07 1998-04-28 Show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画像定着フィルム
JP4307289B2 (ja) * 2004-03-01 2009-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部材および加熱定着装置
JP5328235B2 (ja) * 2007-06-26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圧部材、及びこの加圧部材を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2010152124A (ja) * 2008-12-25 2010-07-0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5417A1 (en) * 2002-03-22 2003-12-25 Norihiko Aze Method for evaluating fixing member and fixing belt and thermal fixing roller
US20040129062A1 (en) * 2002-03-22 2004-07-08 Norihiko Aze Method for evaluating fixing member and fixing belt and thermal fixing roller
US20060008302A1 (en) * 2004-07-09 2006-01-12 Yukimichi Someya Transfer-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60251433A1 (en) * 2005-05-09 2006-11-09 Hiroshi Funabiki Image printing apparatus
CN103415815A (zh) * 2011-03-02 2013-11-27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元件、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48760A (ja) 2015-08-20
US20150227098A1 (en) 2015-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1797B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表面恢复方法
CN10491469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834199A (zh) 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2232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device
JP2017134270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6483803B (zh)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条件改变方法
CN107797424A (zh) 定影装置
JP20161308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724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4345621A (zh)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1146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691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2334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853015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JP20191012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距離制御方法
JP69115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7111188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ニップ形状変更方法
CN203941384U (zh) 一种充电均匀的充电辊
CN1038381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摆动控制方法
JP20142322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表面回復方法
CN103676577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23718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37803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560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38448A (ja) 滑剤塗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