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5621A -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5621A
CN104345621A CN201410357173.9A CN201410357173A CN104345621A CN 104345621 A CN104345621 A CN 104345621A CN 201410357173 A CN201410357173 A CN 201410357173A CN 104345621 A CN104345621 A CN 104345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am roller
transfer belt
toner
voltage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571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5621B (zh
Inventor
大泽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345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5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58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roller or a polygonal rotating cleaning member; Details thereof, e.g. surface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使用泡沫材质辊作为清洁辊的情况下,防止被泡沫材质辊除去的调色剂再次附着到转印带的表面,能够实现对转印带的良好的清洁。清洁装置具有第一清洁部(194)和第二清洁部(196)。第一清洁部(194)对第一回收辊(202)施加电压使在第一泡沫材质辊(200)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静电附着到第一回收辊(202)。第二清洁部(196)对第二回收辊(222)施加电压使在第二泡沫材质辊(220)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静电附着到第二回收辊(222)。

Description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体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利用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像承载体)供给调色剂,从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此外,在将该调色剂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张上后,通过加热、加压使其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例如,在中间转印带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纸张。在该过程中,调色剂不完全转印到纸张上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成为新的图像形成的障碍,成为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印图像的原因。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用于除去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装置。
在清洁装置设有除去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的清洁辊。特别是在用于生产印刷(プロダクションプリント)等轻印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大量的调色剂以高频度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因此,在生产印刷品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于清洁辊来说,需要瞬时除去大量的调色剂的功能。为了确保该除去功能,使用刷辊(ブラシローラー)作为清洁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5)。
然而,如果使用刷辊作为清洁辊,则在刷辊除去中间转印带上残留的调色剂时,在刷辊与调色剂之间发生放电,存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发生生膜现象(フィルミング現象)(调色剂的添加剂等相对于中间转印带附着在薄膜上的现象)的问题。由于产生生膜现象,引起中间转印带的平滑性的降低或阻力上升,然后,导致在所形成的图像中产生浓淡差等图像不良。
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与中间转印带的接触面积大即放电点少的泡沫材质辊作为清洁辊,则在泡沫材质辊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时,能够使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难以发生生膜现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425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450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8528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8364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2-885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与刷辊相比,进入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受施加到该泡沫材质辊的偏压的影响而容易发生逆带电化。因此,存在被泡沫材质辊暂时除去且逆带电化的调色剂容易从泡沫材质辊侧再次附着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不能实现对中间转印带的良好的清洁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1~5所述的技术是以使用刷辊作为清洁辊为前提,其目的并不在于防止被泡沫材质辊暂时除去的调色剂再次附着到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因此不具有相应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使用泡沫材质辊作为清洁辊的情况下,防止被泡沫材质辊除去的调色剂再次附着到转印带的表面,从而能够实现对转印带的良好的清洁。
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
所述第一清洁部具有:
第一泡沫材质辊,其配置为一边与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第一极性的调色剂;
第一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一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一极性的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一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一回收辊;
所述第二清洁部具有:
第二泡沫材质辊,其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下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与所述第一极性相反极性即第二极性的调色剂;
第二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二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二极性的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二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二回收辊。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
所述第一清洁部具有:
第一泡沫材质辊,其配置为一边与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第一极性的调色剂;
第一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一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一极性的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一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一回收辊;
所述第二清洁部具有:
第二泡沫材质辊,其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下游侧,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与所述第一极性相反极性即第二极性的调色剂;
第二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二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二极性的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的电压,并且对所述第二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二回收辊。
根据本发明,由于清洁装置具有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因此即使正极性和负极性的调色剂混合地残留在中间转印带上,也能够效率良好地除去两种极性的调色剂。具体地说,从第一泡沫材质辊朝向第一回收辊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被第一泡沫材质辊除去后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例如,负极性)。另外,从第二泡沫材质辊朝向第二回收辊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被第二泡沫材质辊除去后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例如,正极性)。由此,被第一及第二泡沫材质辊暂时除去且逆带电化的调色剂(正极性及负极性)在从第一及第二泡沫材质辊侧再次附着到转印带的表面之前,能够效率良好地向第一及第二回收辊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对转印带的良好的清洁。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清洁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清洁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变形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清洁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清洁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
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图1、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印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在感光鼓413上的Y(黄)、M(品红)、C(青)、K(黑)的各色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合后,转印到纸张S上(二次转印),从而形成图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了沿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串联配置与YMCK四种颜色对应的感光鼓413,以一次工序将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的串联方式。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及控制部100。
控制部10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贮器)1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取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在RAM103中展开,与展开的程序配合地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的动作。此时,参照存储在存储部72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由例如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或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在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纸张S上形成图像。通信部71由例如LAN网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具有称为ADF(AutoDocumentFeeder:自动进纸装置)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装置)等。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利用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下子读取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多枚原稿D的图像(包括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到稿台玻璃上的原稿或载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该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被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由例如带有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构成,具有作为显示部21及操作部22的功能。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有数字键盘、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所进行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
图像处理部30具有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根据初始设定或用户设定的数字图像处理的回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进行灰度修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除灰度修正之外,还实施颜色修正、浓淡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或压缩处理等。基于被实施了这些处理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有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所述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基于输入图像数据而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所形成的图像。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同样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及说明,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在区分彼此的情况下在附图标记上添加Y、M、C或K。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图像形成单元41Y的结构要素标注附图标记,省略了其他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结构要素的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有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鼓413是在例如鼓径为80[mm]的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原管)的周面依次层积底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的负带电型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电荷产生层由使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到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中的有机半导体构成,利用曝光装置411的曝光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给电子性含氮化合物)分散到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的材料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控制部100通过对供给到使感光鼓413旋转的驱动电机(图示省略)的驱动电流进行控制,使感光鼓413以一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有负极性的电。曝光装置411由例如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在感光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将该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由此使感光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被中和。感光鼓413的表面利用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是双组分显影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鼓413的表面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来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板等,除去一次转印后残存在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单元42具有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架设在多个支承辊423上而成为环状。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配置在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为驱动辊。由此,能够容易地使一次转印部的带的行进速度保持一定。通过驱动辊423A的旋转,中间转印带421向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行进。
中间转印带421是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带,在表面具有体积电阻率为8~11[logΩ·cm]的高电阻层。中间转印带421上混合残留有正极性和负极性的调色剂190。中间转印带421被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驱动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间转印带421,只要具有导电性及弹性即可,不限定其材质、厚度及硬度。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鼓413对置,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使一次转印辊422与感光鼓413压接,从而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像从感光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的一次转印辊隙。
二次转印辊424与配置在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辊423B(以下,称为“支承辊423B”)对置,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使二次转印辊424与支承辊423B压接,从而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的二次转印辊隙。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辊隙时,感光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具体地说,向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通过向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使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
然后,在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具体地说,向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通过向纸张S的背面侧(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使调色剂像静电转印到纸张S上。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朝向定影部60输送。
带清洁装置426(与本发明的“清洁装置”对应)除去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与本发明的“转印带”对应)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后文将对带清洁装置426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将二次转印带在包括二次转印辊的多个支承辊上架设为环状的结构(所谓的带式二次转印单元)来代替二次转印辊424。
定影部60具有:配置在纸张S的定影面(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面)侧的具有定影面侧部件的上侧定影部60A、配置在纸张S的背面(与定影面相反的面)侧的具有背面侧支承部件的下侧定影部60B、加热源60C等。通过使背面侧支承部件与定影面侧部件压接,形成挟持且输送纸张S的定影辊隙。
定影部60利用定影辊隙对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且被输送来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在纸张S上定影。定影部60作为一个单元配置在定影器F内。另外,定影器F中也可以配置空气分离单元,所述空气分离单元通过吹出空气而使纸张S从定影面侧部件或背面侧支承部件分离。
纸张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基于纸张重量或尺寸等而被区分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有对齐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对。
收纳在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的纸张S从最上部被逐张送出,通过输送路径部53被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此时,利用配设有对齐辊对53a的对齐辊部,修正被供给的纸张S的倾斜并且调整输送时机。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一次性地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一面,在定影部60实施定影工序。形成图像的纸张S利用具有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出到机外。
【带清洁装置426的主要部分结构】
接着,参照图3,对带清洁装置426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带清洁装置426具有第一清洁部194、第二清洁部196。第一清洁部194具有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第一回收辊202、第一刮板204、第一偏压电源206(第一电压施加部)及第一清洁对置辊210。
第一泡沫材质辊200具有芯棒和覆盖芯棒的外周的弹性层。芯棒的材质为铝等金属。弹性层的材质是具有导电性的聚氨脂泡沫。第一泡沫材质辊200配置为一边与中间转印带421接触一边能够旋转,是用于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正极性(与本发明的“第一极性”对应)的调色剂190的清洁辊。第一泡沫材质辊200适合除去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190,因此利用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21向反方向(互相对置的面向反方向移动的旋转方向)被驱动旋转。
第一回收辊202是在由不锈钢等构成的芯棒的表面覆盖丙烯酸类的UV硬化树脂层(电阻层)的筒状的辊。第一回收辊202是用于回收附着在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表面上的调色剂190的辊。因此,第一回收辊202被配置为其外表面的一部分一边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弹性层(表面)接触一边能够旋转。为了使平滑性或耐久性提高,第一回收辊202的表面可以实施电镀等。第一回收辊202利用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相对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向反方向驱动旋转。
第一刮板204是金属制的板材或弹性体制的弹性刮板。第一刮板204的前端部按压在第一回收辊202上,机械地刮下附着在第一回收辊20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190。
第一清洁对置辊210是由铁、铝、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筒状的辊。第一清洁对置辊210被安装为能够自由旋转,并且从动于中间转印带421的旋转。也就是说,第一清洁对置辊210以与中间转印带421的旋转速度相同的速度被驱动旋转。另外,第一清洁对置辊210被保持在例如接地电位。
第一清洁对置辊210配设为隔着中间转印带421而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对置。利用按压弹簧(未图示)向中间转印带421的方向以规定的压力(例如,6[N/m])按压第一清洁对置辊210。而且,由于第一清洁对置辊210是比较硬的金属辊,所以形成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抵接的均匀的清洁辊隙。另外,为了充分确保清洁辊隙的宽度而得到良好的清洁性能,第一清洁对置辊210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附图中上方向,以下相同)上配置在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相距规定距离(例如,2[mm])的下游侧。第一清洁对置辊210接地,能够将积存在中间转印带421的电荷释放到地面。
第一偏压电源206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及第一回收辊202连接,分别向它们施加规定的电压。第一偏压电源206所进行的电压的施加动作被控制部100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偏压电源206的电源形态可以是定电流控制、也可以是定电压控制。其中,为了可靠地确保电位差,优选使用定电压控制。
第一偏压电源206利用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向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施加负极性的偏压。另外,第一清洁对置辊210接地。由此,在中间转印带421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之间,从中间转印带421朝向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在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21上的正极性的调色剂190。因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正极性的调色剂190附着到第一泡沫材质辊200上。然后,附着到第一泡沫材质辊200上的调色剂190利用施加到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偏压从正极性逆带电化为负极性。
第一偏压电源206利用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向第一回收辊202施加负极性的偏压。即,第一泡沫材质辊200及第一回收辊202设定有同极性的电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加到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偏压(例如,-2000[V])比施加到第一回收辊202的偏压(例如,-1500[V])低。也就是说,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电位的绝对值设定得比第一回收辊202的电位的绝对值高。由此,在第一泡沫材质辊200与第一回收辊202之间,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朝向第一回收辊20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逆带电化为负极性的调色剂190。也就是说,附着到第一泡沫材质辊200而逆带电化的调色剂190效率良好地向第一回收辊202移动,因此不会再次附着到中间转印带421上。移动到第一回收辊202的调色剂190被第一刮板204从第一回收辊202的表面刮落。
第二清洁部196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一清洁部194的下游侧。第二清洁部196具有第二泡沫材质辊220、第二回收辊222、第二刮板224、第二偏压电源226(第二电压施加部)及第二清洁对置辊230。即,第二清洁部196具有与第一清洁部194大致相同的结构。第一清洁部194除去正极性的调色剂190,与此相对,第二清洁部196除去负极性的调色剂190。
第二偏压电源226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及第二回收辊222连接,分别对它们施加规定的电压。第二偏压电源226所进行的电压施加动作被控制部100控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偏压电源226的电源形态可以是定电流控制、也可以是定电压控制。其中,为了可靠地确保电位差,优选使用定电压控制。
第二偏压电源226利用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向泡沫材质辊220施加正极性的偏压。另外,第二清洁对置辊230接地。由此,在中间转印带421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之间,从中间转印带421朝向第二泡沫材质辊220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负极性的调色剂190。因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负极性的调色剂190附着到第二泡沫材质辊220上。然后,附着到第二泡沫材质辊220上的调色剂190利用施加到第二泡沫材质辊220的偏压,从负极性逆带电化为正极性。
第二偏压电源226利用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向第二回收辊222施加正极性的偏压。即,第二泡沫材质辊220及第二回收辊222设定有同极性的电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加到第二泡沫材质辊220的偏压(例如,+2000[V])比施加到第二回收辊222的偏压(例如,+1500[V])高。也就是说,第二泡沫材质辊220的电位的绝对值被设定得比第二回收辊222的电位的绝对值高。由此,在第二泡沫材质辊220与第二回收辊222之间,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朝向第二回收辊22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逆带电化为正极性的调色剂190。也就是说,附着到第二泡沫材质辊220而逆带电化的调色剂190效率良好地向第二回收辊222移动,因此不会再次附着到中间转印带421上。移动到第二回收辊222上的调色剂190被第二刮板224从第二回收辊222的表面刮落。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清洁装置426具有第一清洁部194和第二清洁部196,所述第一清洁部194具有:第一泡沫材质辊200,其配置为一边与中间转印带421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正极性的调色剂;第一回收辊202,其配置为一边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到第一泡沫材质辊200上的调色剂;第一偏压电源206,其对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施加使正极性的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421上静电附着到第一泡沫材质辊200且逆带电化的电压,并且对第一回收辊202,施加使在第一泡沫材质辊200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静电附着到第一回收辊202的电压。所述第二清洁部196具有:第二泡沫材质辊220,其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下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中间转印带421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负极性的调色剂;第二回收辊222,其配置为一边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到第二泡沫材质辊220的调色剂;第二偏压电源226,其对第二泡沫材质辊220,施加使负极性的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421上静电附着到第二泡沫材质辊220且逆带电化的电压,并且对第二回收辊222,施加使在第二泡沫材质辊220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静电附着到第二回收辊222的电压。
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带清洁装置426具有第一清洁部194和第二清洁部196,因此即使正极性和负极性的调色剂混合地残留在中间转印带上,也能够效率良好地除去两极性的调色剂。具体地说,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朝向第一回收辊20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被第一泡沫材质辊200除去后逆带电化的调色剂190(负极性)。由此,被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暂时除去且逆带电化的调色剂190(正极性)在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一侧再次附着到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前,效率良好地向第一回收辊202移动。另外,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朝向第二回收辊22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被第二泡沫材质辊220除去后逆带电化的调色剂190(正极性)。由此,被第二泡沫材质辊220暂时除去且逆带电化的调色剂190(负极性)在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一侧再次附着到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前,效率良好地向第二回收辊222移动。
因此,能够实现对中间转印带421的良好的清洁。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中间转印带421与本发明的“转印带”对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用于将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190转印到纸张上的二次转印带的情况下,该二次转印带也可以与本发明的“转印带”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应用本发明,能够适当地除去没有被转印动作转印到纸张上而残留在二次转印带上的调色剂19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二清洁部196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一清洁部194的下游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一清洁部194的上游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由于施加到第二泡沫材质辊220的偏压(例如,+2000[V])比施加到第二回收辊222的偏压(例如,+1500[V])高,所以使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朝向第二回收辊22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逆带电化为正极性的调色剂190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仅对第二泡沫材质辊220施加偏压(例如,+2000[V]),并且使第二回收辊222接地,从而使从第二泡沫材质辊220朝向第二回收辊22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逆带电化为正极性的调色剂190。通过该结构,不需要对向第二回收辊222施加偏压的动作进行控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由于施加到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偏压(例如,-2000[V])比施加到第一回收辊202的偏压(例如,-1500[V])低,所以使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朝向第一回收辊20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逆带电化为负极性的调色剂19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仅对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施加偏压(例如,-2000[V]),并且使第一回收辊202接地,从而使从第一泡沫材质辊200朝向第一回收辊202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逆带电化为负极性的调色剂190。通过该结构,不需要对向第一回收辊202施加偏压的动作进行控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泡沫材质辊200及第一回收辊202可以设定相反极性的电位。例如,作为第一泡沫材质辊200的电位可以设定为-2000[V],作为第一回收辊202的电位可以设定为+2500[V]。另外,第二泡沫材质辊220及第二回收辊222可以设定相反极性的电位。例如,作为第二泡沫材质辊220的电位设定为+2000[V],作为第二回收辊222的电位设定为-2500[V]。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清洁部194、196为两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在清洁部为一个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清洁部的上游侧,设有使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的极性一致的带电器(PCC)。以下,对清洁部为三个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带清洁装置426除图3所示的结构之外,还具有第三清洁部198。第三清洁部198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二清洁部196的下游侧。第三清洁部198具有第三泡沫材质辊240、第三回收辊242、第三刮板244、第三偏压电源246(第三电压施加部)及第三清洁对置辊250。即,第三清洁部198具有与第一清洁部194大致相同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清洁部198也可以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二清洁部196的上游侧。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能够电力除去或机械除去没有被第一及第二清洁部194、196除尽的少量的调色剂190(带有正极性)。因此,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对中间转印带421的更良好的清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清洁装置426可以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一清洁部194的上游侧具有硬辊260。参照图5,对该情况下的带清洁装置426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这里,对与图3所示的带清洁装置426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带清洁装置426除图3所示的结构之外,具有硬辊260、刮板262、偏压电源264及清洁对置辊266。硬辊260与偏压电源264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施加到第一及第二泡沫材质辊200、220及第一及第二回收辊202、222的偏压的极性与图3所示的结构的极性相反。
硬辊260具有导电性,并且具有即使与刮板262抵接也不会磨损的程度的硬度。具体地说,硬辊260具有硬度为100~120(洛氏硬度M标尺)左右的酚醛树脂(电阻层)。硬辊260是将金属的芯棒压入按压成形的树脂管而形成的。硬辊260在表面具有体积电阻率为7~9[logΩ·cm]的高电阻层。
硬辊260被配置为一边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190。为了防止过大的负荷作用于硬辊260,硬辊260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21向相同方向(相互对置的面向相同方向移动的旋转方向)旋转。硬辊260被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驱动旋转。
偏压电源264利用来自控制部100的控制信号,对硬辊260施加负极性的电压。另外,清洁对置辊266接地。由此,在中间转印带421与硬辊260之间,从中间转印带421朝向硬辊260的方向的静电力作用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正极性的调色剂190。附着到硬辊260的调色剂190被刮板262从硬辊260的表面刮落。
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比,使用硬辊260,能够对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正极性调色剂190进行预清洁。进而,能够使应该被第二清洁部196除去且带正极性电的调色剂量减少。另外,在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190中的0附近,带正极性电或带负极性电的调色剂190更倾向于带负极性电,因此利用第一清洁部194能够效率良好地除去带负极性电的调色剂19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清洁装置426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的第二清洁部196的下游侧也可以具有硬辊260。
在图6所示的结构中,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用硬辊260电力除去或机械除去没有被第一清洁部194除尽的少量的调色剂190(带正极性电)。因此,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对中间转印带421的更良好的清洁。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表示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而已,不应该由此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或其主要特征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形态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10  图像读取部
20  操作显示部
21  显示部
22  操作部
30  图像处理部
40  图像形成部
50  纸张输送部
60  定影部
71  通信部
72  存储部
100 控制部
101 CPU
102 ROM
103 RAM
190 调色剂
194 第一清洁部
196 第二清洁部
200 第一泡沫材质辊
202 第一回收辊
204 第一刮板
206 第一偏压电源
210 第一清洁对置辊
220 第二泡沫材质辊
222 第二回收辊
224 第二刮板
226 第二偏压电源
230 第二清洁对置辊
240 第三泡沫材质辊
242 第三回收辊
244 第三刮板
246 第三偏压电源
250 第三清洁对置辊
260 硬辊
421 中间转印带
426 带清洁装置

Claims (12)

1.一种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
所述第一清洁部具有:
第一泡沫材质辊,其配置为一边与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第一极性的调色剂;
第一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一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一极性的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一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一回收辊;
所述第二清洁部具有:
第二泡沫材质辊,其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下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与所述第一极性相反极性即第二极性的调色剂;
第二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二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二极性的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二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二回收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一回收辊,施加与对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施加的电压相同极性、且绝对值低的电压,
所述第二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二回收辊,施加与对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施加的电压相同极性、且绝对值低的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一回收辊,施加与对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施加的电压相反极性的电压,
所述第二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二回收辊,施加与对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施加的电压相反极性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三清洁部,
所述第三清洁部具有:
第三泡沫材质辊,其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上游侧或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的下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调色剂;
第三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三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三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三回收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硬辊,所述硬辊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清洁部的上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调色剂。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硬辊,所述硬辊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清洁部的下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调色剂。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清洁部和第二清洁部,
所述第一清洁部具有:
第一泡沫材质辊,其配置为一边与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第一极性的调色剂;
第一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一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一极性的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一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一回收辊;
所述第二清洁部具有:
第二泡沫材质辊,其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下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与所述第一极性相反极性即第二极性的调色剂;
第二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二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第二极性的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二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二回收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一回收辊,施加与对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施加的电压相同极性、且绝对值低的电压,
所述第二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二回收辊,施加与对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施加的电压相同极性、且绝对值低的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一回收辊,施加与对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施加的电压相反极性的电压,
所述第二电压施加部对所述第二回收辊,施加与对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施加的电压相反极性的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三清洁部,
所述第三清洁部具有:
第三泡沫材质辊,其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泡沫材质辊的上游侧或所述第二泡沫材质辊的下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调色剂;
第三回收辊,其配置为一边与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接触一边能够旋转,回收附着在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的调色剂;
第三电压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施加电压使所述调色剂从所述转印带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且逆带电化,并且对所述第三回收辊施加电压使在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逆带电化的调色剂从所述第三泡沫材质辊静电附着到所述第三回收辊。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硬辊,所述硬辊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清洁部的上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调色剂。
12.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硬辊,所述硬辊在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清洁部的下游侧,被配置为一边与所述转印带接触一边能够旋转,除去残留在所述转印带上的调色剂。
CN201410357173.9A 2013-07-24 2014-07-24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345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3532 2013-07-24
JP2013153532A JP5796608B2 (ja) 2013-07-24 2013-07-24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5621A true CN104345621A (zh) 2015-02-11
CN104345621B CN104345621B (zh) 2017-06-06

Family

ID=52390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57173.9A Active CN104345621B (zh) 2013-07-24 2014-07-24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30349A1 (zh)
JP (1) JP5796608B2 (zh)
CN (1) CN10434562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8741A (zh) * 2015-05-19 2016-11-3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转印带清洁控制方法
CN114341746A (zh) * 2019-09-03 2022-04-12 惠普发展公司, 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转印辊的成像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9558B2 (ja) * 2014-09-26 2018-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69398B2 (ja) * 2016-03-31 2020-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12139A1 (en) * 2006-03-13 2007-09-13 Kenji Sugi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unit, and cleaning device
US20100008699A1 (en) * 2008-07-14 2010-01-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840185A (zh) * 2009-03-12 2010-09-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008973A1 (en) * 2010-07-12 2012-01-12 Yuu Sakakibara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13057723A (ja) * 2011-09-07 2013-03-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20269A (ja) * 2011-12-07 2013-06-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25133A (ja) * 2011-12-14 2013-06-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26758A (ja) * 2004-05-17 2005-11-24 Fuji Xerox Co Ltd 中間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12139A1 (en) * 2006-03-13 2007-09-13 Kenji Sugi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unit, and cleaning device
US20100008699A1 (en) * 2008-07-14 2010-01-1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840185A (zh) * 2009-03-12 2010-09-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008973A1 (en) * 2010-07-12 2012-01-12 Yuu Sakakibara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13057723A (ja) * 2011-09-07 2013-03-2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20269A (ja) * 2011-12-07 2013-06-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25133A (ja) * 2011-12-14 2013-06-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8741A (zh) * 2015-05-19 2016-11-3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转印带清洁控制方法
CN106168741B (zh) * 2015-05-19 2019-04-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转印带清洁控制方法
CN114341746A (zh) * 2019-09-03 2022-04-12 惠普发展公司, 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具有转印辊的成像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25846A (ja) 2015-02-05
US20150030349A1 (en) 2015-01-29
JP5796608B2 (ja) 2015-10-21
CN104345621B (zh) 2017-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2510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4345621A (zh)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423761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96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93474B (zh) 清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9347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49930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JP61870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834199A (zh) 定影带、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3175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JP58108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221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2303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90813A (ja) 汚れ防止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38381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摆动控制方法
JP20033162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667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いて実行される方法
JP56524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474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CN106842859A (zh) 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控制方法
JP69039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20014A (ja) 汚れ防止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639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53635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38448A (ja) 滑剤塗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