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7642B - 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7642B
CN104787642B CN201510017721.8A CN201510017721A CN104787642B CN 104787642 B CN104787642 B CN 104787642B CN 201510017721 A CN201510017721 A CN 201510017721A CN 104787642 B CN104787642 B CN 1047876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lift car
retinue
retinue cable
lift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177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87642A (zh
Inventor
石塚正人
岩本晃
大沼直人
场本宏
白石田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87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7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87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76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64Power supply or signal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的电梯设备,其能够减少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随行线缆的偏载的影响,以简单的结构抑制随行线缆的晃动。随行线缆的一端悬吊在电梯轿厢的下端面的中央附近,以使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随行线缆倾斜地位于不与电梯轿厢的正面平行且不与电梯轿厢的侧面平行的范围之间的方式将随行线缆的另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的壁面,以使保护装置的平面状的保护面与电梯轿厢移动时的随行线缆的鼓出方向垂直的方式将保护装置设置在升降通道的壁面。随行线缆的负载作用在电梯轿厢的中央附近,所以能够抑制电梯轿厢的晃动,抑制导轨与随行线缆发生干涉。还可抑制在随行线缆与保护装置之间产生使随行线缆晃动的反作用力,以简单的结构抑制随行线缆的晃动。

Description

电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从控制装置向电梯轿厢的电气负荷装置供电以及传送控制信号的随行线缆的电梯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在升降通道内壁与电梯轿厢之间具有防止随行线缆受到损伤的保护装置的电梯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梯设备构造成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电梯轿厢由主吊索(曳引绳)悬吊,通过卷扬机对该主吊索进行卷绕,由此使电梯轿厢在升降通道内沿上下方向升降。在电梯轿厢内搭载有目的地楼层显示装置、门开闭装置、位置检测器等传感器设备以及空调机等需要电源的各种电气负荷装置。因此,在电梯轿厢与升降通道的壁面之间架设有具有供电用的电源线的随行线缆。此外,在该随行线缆中还具有用于交换控制信号的通信线,在以下的说明中统称为随行线缆。
该随行线缆的一端侧与电梯轿厢的下端固定地连结,另一端侧在大致等于电梯轿厢总移动行程(移动量)的一半行程的位置与升降通道的壁面固定地连结。如上所述,该随行线缆在其内部具有由铜线构成的电源线和通信线,其周围由树脂等包覆,该随行线缆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其截面形状呈扁平的长方形。作为随行线缆,使用一根随行线缆或者组合使用多根随行线缆。
以下参照图5说明电梯轿厢、随行线缆以及升降通道的具有代表性的设置关系。参照符号5表示形成于建筑物的升降通道,在该升降通道5内设置有电梯轿厢9,该电梯轿厢9在相对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在升降通道5设置有出入口15-A,在电梯轿厢9的与该出入口15-A相对向的正面9A设置有电梯轿厢侧的出入口15-B。乘客通过出入口15-A和出入口15-B上下电梯轿厢9。
在电梯轿厢9的位于正面9A相反侧的背面9B与升降通道5的壁面之间形成有供平衡重11移动的空间,导轨14固定在升降通道5的与电梯轿厢9的两个侧面9C相对向的壁面上,电梯轿厢9在该导轨14的引导下沿着导轨14移动。
以连结一对导轨14的线段为界时,上述随行线缆8设置在电梯轿厢9的正面9A侧。随行线缆8的一端悬吊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上,另一端与升降通道5的未图示的连接盒连接。
随行线缆8在移动时,如箭头A1、A2所示,会朝向外侧鼓出,尤其是在朝向箭头A1的方向鼓出时,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有可能与升降通道5的壁面发生碰撞而受损。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在升降通道5的与随行线缆8相对向的壁面上,在随行线缆8的整个移动范围内设置有作为保护装置的保护用金属网12,由此来防止随行线缆8朝外侧鼓出时与壁面发生碰撞而受损。保护用金属网12利用固定在升降通道5的壁面上的设置支架13进行固定和保持。
具有上述结构的随行线缆8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与升降通道5的壁面之间,因随行线缆的自重而处于下垂(悬吊)的状态。在电梯轿厢9上下运行时,随行线缆8一边自由变形,一边在升降通道5内上下移动。
近年来,随着公寓和办公大楼的高层化,电梯设备的电梯轿厢9在升降通道5内升降时的高低差变大,呈现出随行线缆8的长度变长并且电梯轿厢9的升降速度变快的趋势。
如上所述,根据引导电梯轿厢9的导轨14、平衡重11的设置关系,在以连结一对导轨14的线段为界时,随行线缆8设置在靠电梯轿厢9的正面9A侧的位置,并且相对于正面9A平行地设置。因此,随着随行线缆8的长度增长,随行线缆8自身的重量也增加,导致作用在电梯轿厢9上的偏向一方的负载增大。因此,当电梯轿厢9在升降通道5内以高速进行升降时,随行线缆8的偏载作用在电梯轿厢9上,使得电梯轿厢9产生晃动。
在电梯轿厢9产生晃动时,该晃动也作用在随行线缆8上,出现随行线缆8的晃动增大的现象。为此,存在因随行线缆8的晃动而使得随行线缆8与升降通道5内的检测设备或电梯轿厢9等发生干涉,导致检测设备受损或产生噪音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特开2009-22093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为了抑制随行线缆的晃动,在保护随行线缆的保护用金属网的内侧设置了限制随行线缆朝侧面晃动的随行线缆引导器。根据该技术,利用随行线缆引导器来引导随行线缆,因此能够抑制随行线缆的晃动。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9-220936号公报
可是,在具有图5所示结构的电梯设备或者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梯设备中,由于随行线缆位于靠电梯轿厢正面侧的位置,并且与电梯轿厢的正面平行地延伸,所以随着升降通道的行程变长,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随行线缆的偏载变大,存在会导致电梯轿厢产生晃动的问题。此外,为了抑制随行线缆因电梯轿厢的晃动而产生晃动,在专利文献1中,在随行线缆的保护用金属网的内侧设置限制随行线缆朝侧面方向晃动的随行线缆引导器,由此来抑制随行线缆的晃动。此时,存在不仅会导致部件的数量增加,而且会导致安装作业时间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电梯设备,其能够减少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随行线缆的偏载的影响,能够减少电梯轿厢的晃动,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随行线缆的晃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随行线缆的一端悬吊在电梯轿厢的下端面的中央附近,并且以使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随行线缆倾斜地位于不与电梯轿厢的正面平行且不与电梯轿厢的侧面平行的范围之间的方式,将随行线缆的另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的壁面上,而且,保护装置以该保护装置的平面状的保护面与电梯轿厢移动时的随行线缆的鼓出方向垂直的方式设置在升降通道的壁面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随行线缆的负载作用在电梯轿厢的中央附近,所以能够抑制电梯轿厢的晃动,并且能够抑制随行线缆与导轨发生干涉。此外,能够抑制在随行线缆与保护装置之间产生会使随行线缆晃动的反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随行线缆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随行线缆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梯设备的横截面的截面图。
图4A是说明图3所示的随行线缆与现有的保护用金属网发生了接触时的随行线缆的动作状况的说明图。
图4B是说明图3所示的随行线缆与现有的保护用金属网发生了接触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C是说明图3所示的随行线缆与现有的保护用金属网发生了接触后的随行线缆的动作状况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现有的电梯设备的横截面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电梯设备,2…控制装置,3…卷扬机,4…滑轮,5…升降通道,6…固定线缆,7…连接盒,8…随行线缆,9…电梯轿厢,10…主吊索,11…平衡重,12、17…保护用金属网,13…设置支架,14…导轨,15-A、15-B…出入口,19…缓冲器抵接区域,23…缓冲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到以下实施方式的限定,在本发明的技术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和应用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先参照图1对电梯设备的大致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电梯设备1中,电梯轿厢9和平衡重11沿着未图示的导轨在升降通道5内进行升降。电梯轿厢9和平衡重11通过设置在位于升降通道5上部的机械室内的卷扬机3而由主吊索10悬吊成吊桶状。在运行时,朝着一个方向对卷扬机3进行旋转驱动,此时,卷扬机3利用滑轮4等对主吊索10进行曳引,使电梯轿厢9上升。此外,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对卷扬机3进行旋转驱动时,平衡重11上升,电梯轿厢9下降。
在机械室内设置有控制装置2和未图示的调速器以及振动传感器等,在调速器上卷绕有调速器绳索。另外,也可以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部和平衡重11的下端部经由补偿滑轮来连结补偿主吊索10的重量差用的重量补偿绳索等。
为了向搭载在电梯轿厢9上的电气负载装置(未图示)供电以及与该电气负载装置交换控制信号,在升降通道5的壁面与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之间架设有随行线缆8。如上所述,在升降通道5内设置有主吊索10、调速器绳索、重量补偿绳索以及随行线缆8等被称为长条状物体的构成部件。此外,在升降通道5内,除了这些长条状物体以外,还设置有导轨(未图示)以及对升降通道5内的其他设备等进行支承的支架类构件。并且,在升降通道5内,在导轨上每隔与一个楼层相当的间隔,还设置有电梯轿厢9的位置检测用板等构件(未图示)。另外,在升降通道5的底部还设置有缓冲器23,该缓冲器23设置在与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的中心基本一致的位置上。
从控制装置2向升降通道5内引出固定线缆6,该固定线缆6与固定在升降通道5内的连接盒7连接。随行线缆8的一端通过连接盒7与固定线缆6连接。在连接盒7的内部设置有将固定线缆6内的供电线和控制信号线与随行线缆8内的供电线和控制信号线连接的连接器。连接盒7固定地设置在升降通道5的内壁面上,其设置位置位于升降通道5的总移动行程的大致一半的位置。也就是说,随行线缆8固定在升降通道5的一半的高度附近。
随行线缆8具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形状,其截面呈扁平的长方形。该扁平面随着电梯轿厢9的升降而弯曲成U字形状,该弯曲的弯曲部Y成为随行线缆8的折返弯曲部。参照图2在后对该随行线缆8加以说明。
保护用金属网12位于随行线缆8与升降通道5的壁面之间,该保护用金属网12通过设置支架13进行固定和保持。保护用金属网12从升降通道5的底面附近延伸至连接盒7附近,具有防止随行线缆8朝外侧鼓出时与壁面发生碰撞而受到损伤的功能。
如图2所示,随行线缆8在内部埋设有供电线20和控制信号线21以及加强用钢丝绳22,并且由聚氯乙烯等绝缘材料包覆。该随行线缆8的截面形成为扁平的长方形,以使供电线20、控制信号线21以及加强用钢丝绳22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对称。随行线缆8如上所述,其一端固定在连接盒7上,另一端悬吊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的中央附近,所以如图1所示,形成U字形状的弯曲部Y并处于下垂的状态。在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和内侧面8B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侧面8C,该侧面8C成为沿着随行线缆8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延长线。
由于上述结构和电梯设备的动作是已知技术,所以省略进一步的说明。以下对作为本发明背景的课题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图5表示现有技术的升降通道5的横截面,其示出了电梯轿厢9、随行线缆8和保护用金属网12的位置关系。引导电梯轿厢9的升降动作的导轨14固定于升降通道5,为了避免随行线缆8晃动时与导轨14缠绕在一起,需要在导轨14与随行线缆8之间隔开充分的间隔。因此,将随行线缆8悬吊在靠电梯轿厢9的出入口15-B侧的位置。悬吊随行线缆8用的悬吊器具固定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侧,随行线缆8悬吊在该悬吊器具上。
因此,随着升降通道的行程变长,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随行线缆8的偏载增大,使得电梯轿厢产生晃动。
为了抑制随行线缆8的偏载作用在电梯轿厢9上,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将随行线缆8的悬吊器具安装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的中央附近。
在将悬吊器具安装在电梯轿厢9的下表面的中央附近时,如果像现有技术那样将随行线缆8设置成与电梯轿厢9的正面9A平行,则随行线缆8与导轨14过于接近,可能会发生随行线缆8缠绕在导轨14上的情况,因此并不理想。为了防止出现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以使随行线缆8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8C的延长线相对于电梯轿厢9的正面9A的延长线在倾斜方向上相交的方式设置随行线缆8。以下参照图3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由于平衡重11在比连结一对导轨14的线段靠背面9B侧的部位移动,所以不宜在该部位设置随行线缆8。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将随行线缆8设置在比连结一对导轨14的线段靠电梯轿厢9的正面9A侧的位置。此时,以电梯轿厢9的出入口15-B为界而将随行线缆8设置在某一方的区域。悬吊器具安装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的中央附近,由于不能安装在升降通道5的与缓冲器23抵接的缓冲器抵接区域19,所以将悬吊器具安装在缓冲器抵接区域19的外侧周围的附近。
由于随行线缆8的一端由安装在缓冲器抵接区域19的外侧周围附近的悬吊器具悬吊,所以随行线缆8的负载作用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的中央附近。由此,能够减少电梯轿厢9因上述偏载作用在其上而发生晃动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将随行线缆8悬吊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的中央附近时,如果将随行线缆8与电梯轿厢9的正面9A平行地设置,则由于随行线缆8与导轨14之间的距离太近,随行线缆8缠绕在导轨14上的可能性变大。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使随行线缆8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8C的延长线相对于电梯轿厢9的正面9A的延长线在倾斜方向上相交的方式设置随行线缆8。也就是说,使得随行线缆8的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侧面8C倾斜地位于不与电梯轿厢9的正面9A平行并且也不与电梯轿厢9的侧面9C平行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将连结导轨14的线段与随行线缆8的两个侧面8C所形成的角度设定在30°至45°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导轨14与随行线缆8之间的距离。
随行线缆8的另一端安装在连接盒7上,连接盒7在升降通道5的安装位置在考虑了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决定。也就是说,为了使得随行线缆8能够采用上述设置形态,将连接盒7设置在图3中的升降通道5的角部附近。在本实施例中,将连接盒7固定在设置有导轨14的壁面的角部附近。如果将连接盒7固定在升降通道5的出入口15-A侧的壁面上,则随行线缆8有可能与出入口15-A发生干涉,或者如后所述会使得保护装置17在设置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将连接盒7固定在该位置上。
由于随行线缆8如图2所示形成为平板状,所以连接盒7的连接器也与其相对应地配置成平面状。因此,以使设置有连接器的平面部分和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相平行的方式将随行线缆8的另一端安装在连接盒7上。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将随行线缆8的一端悬吊在电梯轿厢9的下端面部的中央附近,也能够确保随行线缆8与导轨14之间具有充分的距离,能够降低随行线缆8与导轨14发生缠绕的可能性。
以下返回图1进行说明。在根据来自控制装置2的控制指令对卷扬机3进行驱动后,电梯轿厢9在卷扬机3的驱动下在升降通道5内沿上下方向进行升降。此时,随行线缆8随着电梯轿厢9的升降而移动,并且随行线缆8的下端的弯曲部Y的位置也随之移动。
在电梯轿厢9上升的场合,随行线缆8的弯曲部Y附近受到电梯轿厢9的拉曳而朝着电梯轿厢9的背面9B侧鼓出,另一方面,在电梯轿厢9下降的场合,随行线缆8的弯曲部Y附近朝着升降通道5的保护用金属网12侧鼓出。此外,图1中的虚线表示电梯轿厢9下降时的随行线缆8的下端的弯曲部Y的轨迹。
如本实施例,在将随行线缆8的一端悬吊在电梯轿厢的中央附近,并且使得随行线缆8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面8C倾斜地设置在不与电梯轿厢9的正面9A平行且不与电梯轿厢9的侧面9C平行的范围之间时,如果将保护用金属网12设置在图5所示的位置,则随行线缆8会出现大幅度晃动的现象。
图4A说明在图3所示的设置状态下的随行线缆8与现有技术中的保护用金属网12发生了接触时的随行线缆的动作状况。从图4A可以知道,随着电梯轿厢9下降,随行线缆8的朝向保护用金属网12的外侧面8A的形状发生变化,在弯曲部Y的上端侧,如箭头A1所示那样外侧面8A朝外侧鼓出。此时,如图4B所示,保护用金属网12与随行线缆8的两个侧面8C倾斜地相对向。
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电梯轿厢9下降时,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如箭头A1所示那样开始鼓出,在进一步鼓出后,如图4C所示那样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与保护用金属网12接触。此时,保护用金属网12的平面部与随行线缆8的两个侧面8C倾斜地(具有角度地)接触,所以此时的反作用力作用在使随行线缆8晃动的方向上。因此,随行线缆8朝离开保护用金属网12的方向晃动后,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此时,保护用金属网12的反作用力再次作用在使随行线缆8晃动的方向上。因此,存在随着随行线缆8发生晃动,随行线缆8与升降通道5内的检测设备或者电梯轿厢9发生干涉而导致检测设备损坏或产生噪音等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将保护用金属网17的平面部设置成与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的面相平行。具体来说是,将保护用金属网17的平面部设置成在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鼓出时,与该鼓出部分行进的方向(鼓出方向)即箭头A1所示方向垂直相交。也就是说,由于能够使随行线缆8鼓出而与保护用金属网17接触时的反作用力垂直地返回到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所以能够减少使随行线缆8产生晃动的反作用力的分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随行线缆8的晃动。
保护用金属网17的设置界限至多到设置在升降通道5的出入口15-A处的开闭门的打开侧最终移动端部18为止。在保护用金属网17进一步延伸而超出了打开侧最终移动端部18时,保护用金属网17可能会与电梯轿厢9发生干涉,所以将该位置作为界限。
作为将保护用金属网17设置成保护用金属网17的平面部与随行线缆8的鼓出方向垂直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所述的结构。例如,如图3所示,将安装保护用金属网17用的设置支架13的形状以与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平行的方式构造成带有角度。此外,也可以不使用设置支架13,而将保护用金属网17自身以与随行线缆8的外侧面8A平行的方式直接安装在升降通道5的壁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保护用金属网17作为保护装置,但也可以不使用金属网而采用实心的保护平板,并且也可以不使用金属而使用合成树脂来形成保护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扁平形状的随行线缆8,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扁平形状以外的其他形状(例如圆形)的随行线缆8。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以电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电梯以外的升降装置。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将随行线缆的一端悬吊在电梯轿厢的中央附近,并且以使随行线缆倾斜地位于不与电梯轿厢的正面平行且不与电梯轿厢的侧面平行的范围之间的方式将随行线缆的另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的壁面上,并且以使保护装置的平面状的保护面与电梯轿厢移动时的随行线缆的鼓出方向垂直的方式将保护装置设置在升降通道的壁面上。
由此,由于随行线缆的负载作用在电梯轿厢的中央附近,所以能够抑制电梯轿厢的晃动,并且能够抑制导轨与随行线缆发生干涉。此外,能够抑制在随行线缆与保护装置之间产生使随行线缆发生晃动的反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随行线缆的晃动。

Claims (6)

1.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
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沿着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一对导轨上升或者下降以运送乘客;
卷扬机,所述卷扬机上卷绕有使所述电梯轿厢移动的主吊索;
平衡重,所述平衡重通过卷绕在所述卷扬机上的所述主吊索朝与所述电梯轿厢相反的方向移动;
随行线缆,为了向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上的电气负荷设备发送控制信号或者供电,所述随行线缆的一端悬吊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端面,另一端固定于在所述升降通道上固定的连接盒;以及
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设置在所述随行线缆与所述升降通道的壁面之间,
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随行线缆具有截面呈长方形的形状,所述保护装置是具有平面部的保护用金属网,所述随行线缆的一端悬吊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端面的中央附近,并且以使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所述随行线缆的两个侧面倾斜地位于不与所述电梯轿厢的设置有出入口的正面平行且不与所述电梯轿厢的由所述导轨引导的侧面平行的范围之间的方式,将所述随行线缆的另一端以使形成为长方形的所述随行线缆的外侧平面与所述保护用金属网的平面部平行的方式固定在所述连接盒上,而且,所述保护用金属网以该保护用金属网的平面部与所述电梯轿厢移动时的所述随行线缆的鼓出方向垂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的壁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随行线缆在内部埋设有信号线和供电线,所述随行线缆由合成树脂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连结一对所述导轨的线段与所述随行线缆相交的角度在30°~45°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升降通道的底部设置有缓冲器,所述随行线缆的一端悬吊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端面的与所述缓冲器抵接的缓冲器抵接区域的外侧周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用金属网的一方的侧端面以到达设置在所述升降通道上的出入口的开闭门的打开侧最终移动端部作为设置界限。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盒安装在所述升降通道的固定有所述导轨的壁面的角部附近。
CN201510017721.8A 2014-01-16 2015-01-14 电梯设备 Active CN104787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5728 2014-01-16
JP2014005728A JP6278709B2 (ja) 2014-01-16 2014-01-16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7642A CN104787642A (zh) 2015-07-22
CN104787642B true CN104787642B (zh) 2017-09-01

Family

ID=53552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17721.8A Active CN104787642B (zh) 2014-01-16 2015-01-14 电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78709B2 (zh)
CN (1) CN1047876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6061A1 (ja) * 2016-01-20 2017-07-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落下防止スクリーン装置
US10669124B2 (en) 2017-04-07 2020-06-02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a protective hoistway liner assembly
CN108408551A (zh) * 2018-05-17 2018-08-17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建筑结构为主机外置的电梯
US11440774B2 (en) 2020-05-09 2022-09-13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roping sway dampe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6564A (ja) * 2002-02-22 2003-09-0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001013B2 (ja) * 2007-01-10 2012-08-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191034B2 (ja) * 2007-11-22 2013-04-2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テールコード支持装置
JP2009220936A (ja) * 2008-03-14 2009-10-0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0047364A (ja) * 2008-08-21 2010-03-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用移動ケーブルの揺動抑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7642A (zh) 2015-07-22
JP6278709B2 (ja) 2018-02-14
JP2015134654A (ja) 2015-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7642B (zh) 电梯设备
JP2011073836A (ja) 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装置
TW201305039A (zh) 電梯設備
JP2005008414A5 (zh)
WO201502539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4364180A (zh) 电梯及电梯的改装方法
CN103298723B (zh) 电梯
JPWO2009044481A1 (ja) エレベータの揚重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枠及びエレベータの揚重方法
JP4999243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20180129843A (ko) 승강로의 여러 섹션에서 서로 독립하여 이동하는 다수의 엘리베이터 캡 및 균형추용 서스펜션 및 리프트 모터 시스템
CN104477732A (zh) 电梯补偿系统
CN103787175A (zh) 一种1比1绕绳比的无机房电梯装置
JP433957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4428235A (zh) 电梯装置
JP4292157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77024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EP1512652A1 (en) Elevator
JP2015168533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132797B (zh) 一种无机房直角开门电梯曳引吊挂系统
JP6692461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09502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57060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5939952B (zh) 电梯装置
WO2020100306A1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6625012B2 (ja) 斜行エレベ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