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7775A -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7775A
CN104737775A CN201510099613.XA CN201510099613A CN104737775A CN 104737775 A CN104737775 A CN 104737775A CN 201510099613 A CN201510099613 A CN 201510099613A CN 104737775 A CN104737775 A CN 104737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oculation
mushroom
temperature
organic
steril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96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远远
祁登荣
郭正富
李汉文
张海芳
曹永香
吴志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ngyang County Fu Taiju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ngyang County Fu Taiju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ngyang County Fu Taiju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ngyang County Fu Taiju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996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3777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737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77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杏鲍菇生产工艺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工艺;包括a.菌种的购买和保藏,b.母种制作,c.原种制作,d.栽培种制作,e.培养基制作;接种前首先用石灰水清洗接和菇保熏蒸消毒处理接种室,再用臭氧空气消毒机消毒,接种人员经紫外灯消毒;接种时接种人员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接种工具和酒精棉球擦拭菌种瓶内壁及瓶口,用接种勺挖去菌种表面的菌皮,将菌块刨散并保证不损坏菌丝,接种后将菌种抖开并封住料面,以促进菌种的萌发并抑制杂菌感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有机、无添加剂保障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Description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工艺。
背景技术:
    食用菌栽培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子实体,作为一种适度好气的珍稀食用菌,杏鲍菇的繁殖、生长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对区域气候特性的变化也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杏鲍菇生物学特性和商品生命周期直接决定了工厂化栽培的基本特性,研究环境因子的调控理论和方法是提升杏鲍菇品质与产量的重要基础。目前,以西北冷凉区区域气候特征为背景,宁夏南部山区杏鲍菇生长发育过程环境调控机制有待完善,这一点严重制约了其工厂化周年栽培与生产,本发明不仅克服了以上不足而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与国际接轨和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等多方面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杏鲍菇有机工厂化生产工艺,包括生产培养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包装等且环境调控机制完善,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本发明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菌种的购买和保藏:经试验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良好有机杏鲍菇品种,保藏温度:3-5℃,干燥度:水分65%-70%,光线:完全不见光,干净度:百级程度。
b.培养基制作:①容器:大于17cm×35cm、耐126℃高温、符合GB9688卫生规定的聚丙烯塑料袋,使用棉塞或无棉塑料盖,棉塞为梳棉,无棉塑料盖能满足滤菌和透气性要求;
②柠条:晾干后,粉碎成长度为0.4cm-0.8cm的颗粒;
③苜蓿粉:晾干后粉碎成长度为0.5cm-1.5cm的颗粒;
柠条提前进行预湿软化处理,使得含水量在58%-68%之间,然后均匀撒入苜蓿粉,使培养基含水量在60%-64%之间,均匀搅拌20分钟以上,使培养基各组分之间混合均匀,湿度达到一致;
④分装:原种分装后距分装口不少于60mm,灭菌后不少于45mm,全部培养基的松紧度要一致;
⑤灭菌:采用高压灭菌,压力为0.11-0.12兆帕,灭菌室温度升高到100℃,排放冷空气一次,之后使灭菌室温度达到126℃,保持126℃3h,灭菌完毕后,采用自然降压,灭菌时防止棉塞被冷凝水打湿;
⑥接种:接种前,对接种室用石灰水清洗,并用臭氧空气消毒机消毒30分钟,接种时,接种人员穿专用工作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接种工具、菌种瓶内壁和瓶口,用接种勺挖去菌种表面的菌皮,将菌块刨散并保证不损坏菌丝,接种后将菌种抖开并封住料面,以促进菌种的萌发并抑制杂菌感染,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用75%酒精擦拭接种室台面消毒;
培养:使用培养室前对培养室用石灰水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培养室温度在24-26℃,空气湿度75%以下,通风,避光,菌种培养期间定期检查,及时拣出不合格菌种。
c.出菇管理:①催蕾期管理:菌袋发满后,松套环,维持3天,让菌丝充分生长成熟,袋温降到小于18℃,打开袋口少量通风,湿度保持在93%-97%,经10天袋口料表面即有原基形成,加大通风量,保持原有湿度,原基数量不断增加,幼蕾现出;该阶段棚温控制在16℃以下,光照强度10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大于0.3%;
②幼蕾期管理:棚温13-17℃、湿度83%-87%,光照度500~7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0.35%-0.45%,少量通风,保持棚内弱光和清新的空气,3~5天后幼蕾分化为幼菇,这时期进行疏蕾,选择健壮菇蕾留2-3个;
③幼菇期管理:该阶段维持温度、水、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光照度增至8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5%左右,经3天进入成菇期;
④成菇期管理:为获得高质量的子实体,该阶段棚温降至13-15℃,棚湿度83%-87%,保证棚内空气清新,维持温度、水、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光照度减弱至5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38%-0.42%。
d.整理包装:①整理剪掉菌柄基部的杂质,拣出伤、残、病菇,并根据市场需要分拣后归类堆放,移动时应小心轻放;
②鲜杏鲍菇在4~5℃温度下存放和运输。
b.生产过程中培养基配方使用了当地退耕还林野生的柠条和紫花苜蓿为原材料;整个生产是在在未经污染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包括土壤、空气和水,不使用药物,在包装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
   本发明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杏鲍菇有机工厂化生产工艺,包括生产培养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包装等,且环境调控机制完善,制作工艺简单,有机、无添加剂,符合绿有机食品安全要求,保障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杏鲍菇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菌种的购买和保藏:经试验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良好有机杏鲍菇品种,保藏温度:3-5℃,干燥度:水分65%-70%,光线:完全不见光,干净度:百级程度。
b.培养基制作:①容器:大于17cm×35cm、耐126℃高温、符合GB9688卫生规定的聚丙烯塑料袋,使用棉塞或无棉塑料盖,棉塞为梳棉,无棉塑料盖能满足滤菌和透气性要求;
②柠条:晾干后,粉碎成长度为0.4cm-0.8cm的颗粒;
③苜蓿粉:晾干后粉碎成长度为0.5cm-1.5cm的颗粒;
柠条提前进行预湿软化处理,使得含水量在58%-68%之间,然后均匀撒入苜蓿粉,使培养基含水量在60%-64%之间,均匀搅拌20分钟以上,使培养基各组分之间混合均匀,湿度达到一致;
④分装:原种分装后距分装口不少于60mm,灭菌后不少于45mm,全部培养基的松紧度要一致;
⑤灭菌:采用高压灭菌,压力为0.11-0.12兆帕,灭菌室温度升高到100℃,排放冷空气一次,之后使灭菌室温度达到126℃,保持126℃3h,灭菌完毕后,采用自然降压,灭菌时防止棉塞被冷凝水打湿;
⑥接种:接种前,对接种室用石灰水清洗,并用臭氧空气消毒机消毒30分钟,接种时,接种人员穿专用工作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接种工具、菌种瓶内壁和瓶口,用接种勺挖去菌种表面的菌皮,将菌块刨散并保证不损坏菌丝,接种后将菌种抖开并封住料面,以促进菌种的萌发并抑制杂菌感染,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用75%酒精擦拭接种室台面消毒;
培养:使用培养室前对培养室用石灰水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培养室温度在24-26℃,空气湿度75%以下,通风,避光,菌种培养期间定期检查,及时拣出不合格菌种。
c.出菇管理:①催蕾期管理:菌袋发满后,松套环,维持3天,让菌丝充分生长成熟,袋温降到小于18℃,打开袋口少量通风,湿度保持在93%-97%,经10天袋口料表面即有原基形成,加大通风量,保持原有湿度,原基数量不断增加,幼蕾现出;该阶段棚温控制在16℃以下,光照强度10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大于0.3%;
②幼蕾期管理:棚温13-17℃、湿度83%-87%,光照度500~7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0.35%-0.45%,少量通风,保持棚内弱光和清新的空气,3~5天后幼蕾分化为幼菇,这时期进行疏蕾,选择健壮菇蕾留2-3个;
③幼菇期管理:该阶段维持温度、水、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光照度增至8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5%左右,经3天进入成菇期;
④成菇期管理:为获得高质量的子实体,该阶段棚温降至13-15℃,棚湿度83%-87%,保证棚内空气清新,维持温度、水、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光照度减弱至5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38%-0.42%。
d.整理包装:①整理剪掉菌柄基部的杂质,拣出伤、残、病菇,并根据市场需要分拣后归类堆放,移动时应小心轻放;
②鲜杏鲍菇在4~5℃温度下存放和运输。
b.生产过程中培养基配方使用了当地退耕还林野生的柠条和紫花苜蓿为原材料;整个生产是在在未经污染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包括土壤、空气和水,不使用药物,在包装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
    培养原种的容器是耐高温的无色或近无色的玻璃菌种瓶,其耐高温程度为100℃-150℃,母种接种时在接种箱内,一个料袋可接2-3勺菌种,每750毫升菌种瓶接种35-40袋料袋,原种和栽培种在接种室内接种,且接种方法一样。
    接种后的栽培袋放在黑暗或微光的培养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空气相对湿度在50%~75%之间;进入培养室的前7天,要每天检查栽培包,7天后改为2天检查1 次,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污染包应及时将其清理出培养室;菌丝长满后7d~10d,转入出菇房。菌袋发满后,松套环,维持3天,让菌丝充分生理成熟,并使袋温降到18℃以下,然后打开袋口,调控棚湿至95%左右,少量通风,经约10天左右,袋口料表面即有白点状原基形成,适量加大通风量,保持原有棚湿,原基数量不断增加,幼蕾现出。该阶段棚温应严格控制在16℃以下,光照强度10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否则,菇蕾软化死亡;幼蕾体微性弱,需要严格、稳定的环境条件,该阶段可将棚温稳定在15℃之间、棚湿85%左右,光照度500~7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4%左右。少量通风,保持棚内凉爽、弱光及清新的空气,约3~5天,幼蕾分化为幼菇。这时期进行疏蕾,选择健壮菇蕾留2-3个;该阶段仍需保持较稳定的温、水、气等条件,为促其加快生长速度及其健壮程度,可适当增加光照度,光照度至8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5%左右;为获得高质量的子实体,该阶段应创造条件进一步降低棚温至14℃左右,控制棚湿85%左右,保证棚内空气清新,协调气、温、水之间的平衡、稳定的关系,光照度减弱至5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4%左右,使子实体在适宜条件下正常生长。
    栽培期间不得向子实体喷洒任何化学药剂,采用高效过滤器循环空气,滤去接种室内空气中的尘埃、细菌孢子及菌落,不必使用化学药品消毒,无菌要求达到10000级,培养室消毒在每批菌包进房前2d~3d,用5%的石灰水喷洒地面、床架和墙壁一次,地面干燥即可,检查菌包培养初期培养料易发生杂菌感染,必须每天派有经验的员工挑选出来;中后期培养料发现跳虫,要及时拣出集中处理,禁用任何药剂防病治虫。
    当子实体长至8cm 以上或伞盖将平时,及时采收。其基本标准应根据市场需要而定,从开袋到采摘一般需16d~20d;方法采收是手握紧菌柄拔起,注意不要碰坏菌盖。整理剪掉菌柄基部的杂质,拣出伤、残、病菇,并根据市场需要分拣后称重或归类堆放。移动时应小心轻放。预冷鲜杏鲍菇应及时放在4℃~5℃的冷库保存,在低温条件下运输,保持产品的良好品质。

Claims (3)

1.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菌种的购买和保藏:经试验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良好有机杏鲍菇品种,保藏温度:3-5℃,干燥度:水分65%-70%,光线:完全不见光,干净度:百级程度;
b.培养基制作:①容器:大于17cm×35cm、耐126℃高温、符合GB9688卫生规定的聚丙烯塑料袋,使用棉塞或无棉塑料盖,棉塞为梳棉,无棉塑料盖能满足滤菌和透气性要求;
②柠条:晾干后,粉碎成长度为0.4cm-0.8cm的颗粒;
③苜蓿粉:晾干后粉碎成长度为0.5cm-1.5cm的颗粒;
柠条提前进行预湿软化处理,使得含水量在58%-68%之间,然后均匀撒入苜蓿粉,使培养基含水量在60%-64%之间,均匀搅拌20分钟以上,使培养基各组分之间混合均匀,湿度达到一致;
④分装:原种分装后距分装口不少于60mm,灭菌后不少于45mm,全部培养基的松紧度要一致;
⑤灭菌:采用高压灭菌,压力为0.11-0.12兆帕,灭菌室温度升高到100℃,排放冷空气一次,之后使灭菌室温度达到126℃,保持126℃3h,灭菌完毕后,采用自然降压,灭菌时防止棉塞被冷凝水打湿;
⑥接种:接种前,对接种室用石灰水清洗,并用臭氧空气消毒机消毒30分钟,接种时,接种人员穿专用工作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接种工具、菌种瓶内壁和瓶口,用接种勺挖去菌种表面的菌皮,将菌块刨散并保证不损坏菌丝,接种后将菌种抖开并封住料面,以促进菌种的萌发并抑制杂菌感染,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用75%酒精擦拭接种室台面消毒;
培养:使用培养室前对培养室用石灰水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培养室温度在24-26℃,空气湿度75%以下,通风,避光,菌种培养期间定期检查,及时拣出不合格菌种;
c.出菇管理:①催蕾期管理:菌袋发满后,松套环,维持3天,让菌丝充分生长成熟,袋温降到小于18℃,打开袋口少量通风,湿度保持在93%-97%,经10天袋口料表面即有原基形成,加大通风量,保持原有湿度,原基数量不断增加,幼蕾现出;该阶段棚温控制在16℃以下,光照强度10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大于0.3%;
②幼蕾期管理:棚温13-17℃、湿度83%-87%,光照度500~7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0.35%-0.45%,少量通风,保持棚内弱光和清新的空气,3~5天后幼蕾分化为幼菇,这时期进行疏蕾,选择健壮菇蕾留2-3个;
③幼菇期管理:该阶段维持温度、水、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光照度增至8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5%左右,经3天进入成菇期;
④成菇期管理:为获得高质量的子实体,该阶段棚温降至13-15℃,棚湿度83%-87%,保证棚内空气清新,维持温度、水、空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光照度减弱至500勒克斯,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38%-0.42%;
d.整理包装:①整理剪掉菌柄基部的杂质,拣出伤、残、病菇,并根据市场需要分拣后归类堆放,移动时应小心轻放;
②鲜杏鲍菇在4~5℃温度下存放和运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机杏鲍菇化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b.生产过程中培养基配方使用了当地退耕还林野生的柠条和紫花苜蓿为原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机杏鲍菇化工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整个生产是在在未经污染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包括土壤、空气和水,不使用药物,在包装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
CN201510099613.XA 2015-03-07 2015-03-07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Pending CN1047377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9613.XA CN104737775A (zh) 2015-03-07 2015-03-07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9613.XA CN104737775A (zh) 2015-03-07 2015-03-07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7775A true CN104737775A (zh) 2015-07-01

Family

ID=53578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9613.XA Pending CN104737775A (zh) 2015-03-07 2015-03-07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3777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9051A (zh) * 2018-05-25 2018-11-06 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出菇培养方法
CN109526565A (zh) * 2018-12-13 2019-03-29 成都中延榕珍菌业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及液体菌种培养方法和杏鲍菇栽培方法
CN111066569A (zh) * 2019-12-18 2020-04-28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生产具有鲜香口味杏鲍菇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1914A (zh) * 2011-07-15 2012-01-04 四川砚山菌业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CN103430772A (zh) * 2013-08-29 2013-12-11 赵广峰 一种杏鲍菇和常规食用菌综合工厂化循环生产方法
CN104160872A (zh) * 2014-07-31 2014-11-26 陆良爨乡绿园菇业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环保的杏鲍菇栽培方法
CN104311308A (zh) * 2014-10-15 2015-01-28 合肥奕涵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栽培基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01914A (zh) * 2011-07-15 2012-01-04 四川砚山菌业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CN103430772A (zh) * 2013-08-29 2013-12-11 赵广峰 一种杏鲍菇和常规食用菌综合工厂化循环生产方法
CN104160872A (zh) * 2014-07-31 2014-11-26 陆良爨乡绿园菇业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环保的杏鲍菇栽培方法
CN104311308A (zh) * 2014-10-15 2015-01-28 合肥奕涵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栽培基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万鲁长等: "有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标准化技术", 《食药用菌》 *
于天富: "山西广灵县无公害杏鲍菇生产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农业部: "《NY/T 528-2010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20 May 2010 *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34/T 1704-2012 无公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21 September 2012 *
李民法: "杏鲍菇栽培技术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9051A (zh) * 2018-05-25 2018-11-06 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出菇培养方法
CN109526565A (zh) * 2018-12-13 2019-03-29 成都中延榕珍菌业有限公司 一种杏鲍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及液体菌种培养方法和杏鲍菇栽培方法
CN111066569A (zh) * 2019-12-18 2020-04-28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生产具有鲜香口味杏鲍菇的方法
CN111066569B (zh) * 2019-12-18 2021-11-05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生产具有鲜香口味杏鲍菇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7761B (zh) 一种杏鲍菇的栽培方法
CN104642267B (zh) 一种烟蚜茧蜂的工业化培育方法
CN101715696A (zh) 灰树花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03798057B (zh) 一种银耳培养基及其栽培方法
CN106818207B (zh) 一种金针菇的袋栽直生法
CN103396201A (zh) 一种猪肚菇新种质的标准化栽培方法
CN102160499A (zh) 灵芝的工业化栽培方法
CN101919338A (zh) 一种猴头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04488546A (zh) 一种秀珍菇的种植方法
CN109392592B (zh) 一种桑黄栽培方法
CN104798602B (zh) 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方法
CN107034147A (zh) 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及栽培方法
CN103733875A (zh) 北虫草工厂化生产方法及工艺
CN102150564A (zh) 一种平菇的栽培方法
CN110367039A (zh) 一种降低链孢霉感染红托竹荪栽培种的生产方法
CN103270887A (zh) 蚕蛹北冬虫夏草工厂化栽培技术
CN103843583A (zh) 绿色北虫草产业化生产方法
CN108477232B (zh) 一种果树用植物源疏除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34538A (zh) 一种利用桑枝条培养黑木耳的方法
CN106856984A (zh) 一种珊瑚状猴头菌树花及其栽培方法
CN104737775A (zh) 有机杏鲍菇生产工艺
CN103283491A (zh) 一种调控平菇出菇时间的栽培方法
CN107047068A (zh) 设施温室香菇增产栽培方法
CN107779406B (zh) 灰树花设施化栽培新品种及其液体发酵菌种制作方法
CN105557303A (zh) 一种虎奶菇室内精准化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