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1210A - 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41210A
CN104641210A CN201480002451.7A CN201480002451A CN104641210A CN 104641210 A CN104641210 A CN 104641210A CN 201480002451 A CN201480002451 A CN 201480002451A CN 104641210 A CN104641210 A CN 104641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member
detection part
turning axle
claw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24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41210B (zh
Inventor
吉田治
丸山辰义
白窪清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41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1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41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1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0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 B62D6/08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responsive only to driver input torque
    • B62D6/1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responsive only to driver input torque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ensing or determining tor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14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3/00Measuring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 general
    • G01L3/02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 G01L3/04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 G01L3/10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3/00Measuring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 general
    • G01L3/02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 G01L3/04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 G01L3/10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 G01L3/101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involving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01L3/104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involving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involving permanent magn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5/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L5/22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measuring the force applied to control members, e.g. control members of vehicles, triggers
    • G01L5/221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measuring the force applied to control members, e.g. control members of vehicles, triggers to steering wheels, e.g. for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产生于磁轭的变形,提高检测精度的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在本发明中,在利用焊接板(29)和轭架(23)夹持一对磁轭(21、22)的状态下,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

Description

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旋转检测装置具有相互相对旋转的永久磁铁及一对磁轭、诱导由永久磁铁和一对磁轭的相对旋转而在一对磁轭间产生的磁通的一对集磁环、检测集磁环间的磁通的霍尔IC传感器。作为检测部件,一对磁轭及一对集磁环由坡莫合金等软磁性体形成,通过嵌入模制成形与树脂制的支架一体设置,经由支架固定于输入输出轴或外壳。与上述说明的技术有关的例子记载于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05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伴随着嵌入成形的冷却收缩导致的内部应力在检测部件的内部产生,所以检测部件变形,磁损使坡莫合金的磁滞增大,存在使检测精度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检测部件的变形,能够提高检测精度的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在本发明的旋转检测装置中,在由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夹持检测部件的状态下,将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相互焊接固定。
发明效果
由此,本发明可抑制检测部件的变形,能够提高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1的转向齿轮箱16的纵剖面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磁轭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磁轭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磁轭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实施例1的轭架2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轭架23的可焊接面的图;
图8(a)是实施例1的焊接板29的立体图,图8(b)是实施例1的焊接板29的俯视图;
图9(a)是实施例1的小径部301的纵剖面图,图9(b)是实施例1的卡合突起部302a的纵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焊接板29焊接在支架部233时的焊接部分的轨迹的图;
图11是图4的A-A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组件的仰视图;
图14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架26的立体图,图15(b)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架26的俯视图,是图15(c)是图15(b)的B-B剖面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1的集磁环架26的可焊接面的图;
图17是表示将实施例1的焊接板29焊接在圆弧状壁部266的x轴负方向面266a时的焊接部分的轨迹的图;
图18是图13的C-C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9(a)是焊接工序前的磁轭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9(b)是焊接工序后的磁轭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说明结构。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图1是实施例1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驾驶员进行的对方向盘1的转向输入,作为旋转运动经由转向轴(第二部件,输入轴)2、扭力杆3、小齿轮轴(第一部件,输出轴)4传递至第一小齿轮5,通过具有和第一小齿轮5的小齿轮齿5a啮合的第一齿条齿6a的齿条6变换为直线运动。齿条6的直线运动经由拉杆7、7传递到转向轮8、8。将方向盘1的转向操作传递至转向盘8的转向机构9由转向轴2、扭力杆3、小齿轮轴4、第一小齿轮5、齿条6及联杆7、7构成。
另一方面,电动马达10的输出通过由蜗杆轴11a和蜗轮11b构成的减速器11,传递至第二小齿轮12,经由与第二小齿轮12的小齿轮齿12a啮合的第二齿条齿6b变换为齿条6的前进运动。第二小齿轮12与蜗轮11b一体设置。电动马达10例如是三相无刷马达,根据来自马达控制回路15的指令信号,对转向机构9赋予转向辅助力。
在转向轴2上设置有检测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的相对旋转的转矩传感器(旋转检测装置)13。
马达控制回路15基于从转矩传感器13的输出信号求出的在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之间产生的转向转矩、及车速等行驶状态,计算对电动马达10的指令信号,将该指令信号向电动马达10输出。
图2是实施例1的转向齿轮箱16的纵剖面图。
转向齿轮箱16具备齿轮箱外壳(外壳)17。转向轴2及小齿轮轴4相对于齿轮箱外壳17以相同的旋转轴O为中心旋转。以下,以旋转轴O的方向作为x轴,相对于小齿轮轴4,将转向轴2侧作为正方向。齿轮箱外壳17具有将旋转轴方向作为长轴方向配置的轴收容部17a、从该轴收容部17a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导向收容部17b、与轴收容部17a正交设置且大致以车宽方向作为长轴方向配置的齿条收容部(省略图示)。此外,轴收容部17a、导向收容部17b及齿条收容部都是圆筒形状。
在轴收容部17a收容有转向轴2及扭力杆3的一部分、小齿轮轴4及转矩传感器13。扭力杆3不可相对旋转地插通于沿转向轴2的x轴负方向端设置的中空部2a。扭力杆3的x轴负方向端与小齿轮轴4花键嵌合。转向轴2由轴承18a相对于齿轮箱外壳17可旋转地支承。小齿轮轴4的x轴方向两端由轴承18b、18c相对于齿轮箱外壳17可旋转地支承。
在齿条收容部收容有齿条6。
在导向收容部17b沿导向收容部17b可轴向移动地收容有大致圆筒形状的齿条导向件19a。另外,盖19b与导向收容部17b的开放侧的端部螺合。在齿条导向件19a的齿条侧安装有用于防止齿条导向件19a的磨损等的板19c。
(转矩传感器)
转矩传感器13具有多极磁铁(磁性部件)20、一对磁轭(检测部件)21、22、轭架(第二保持部件)23、一对集磁环(检测部件)24、25、集磁环架26(第二保持部件)、霍尔IC传感器(磁传感器)27。多极磁铁20、一对磁轭21、22、轭架23、一对集磁环24、25及集磁环架26配置于旋转轴O的同心圆上。
多极磁铁20是16个极(N极、S极各自具有相同的极数)在周向以等间隔交替磁化的圆筒形状的永磁铁。多极磁铁20经由磁铁架28固定于小齿轮轴4上。磁铁架28形成具有大径部28a和小径部28b的圆筒形状。大径部28a固定于小齿轮轴4的x轴正方向端的外周。小径部28b位于大径部28a的x轴正方向侧,固定有多极磁铁20的内周。
一对磁轭21、22由坡莫合金(软磁性合金)形成,如图3所示,具有8个爪部211、221和圆环部212、222。爪部211、221在同一个圆周上保持规定的间隙交替配置来包围多极磁铁20的外周,与多极磁铁20以规定的径向间隙相对。圆环部212、222位于爪部211、221的x轴正方向侧,以规定的径向间隙相互相对。另外,在转向轴2及小齿轮轴4未施加转矩的转向中立状态下,一对磁轭21、22被配置成其爪部211、221的前端指向多极磁铁20的N极与S极的边界。
轭架23由热塑性树脂形成大致凸字形状,保持一对磁轭21、22。轭架23固定于转向轴2。
一对集磁环24、25由坡莫合金形成C字形状,相互具有规定的径向气隙,以与两磁轭21、22的非接触状态配置在磁轭21、22的圆环部212、222的径向间隙的中间位置。
集磁环架26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筒状,保持一对集磁环24、25。集磁环架26固定于齿轮箱外壳17。
霍尔IC传感器27具有霍尔元件27a和回路基板27b,检测在一对集磁环24、25的径向气隙产生的磁通的密度。霍尔元件27a以与两集磁环24、25的非接触状态配置于一对集磁环24、25的径向气隙的中间位置。回路基板27b在集磁环架26的x轴正方向侧与霍尔元件27a连接。来自车辆电池的电力经由回路基板27b供给到霍尔元件27a,霍尔元件27a的输出经由回路基板27b向马达控制回路15输出。
以下,详细地说明构成转矩传感器13的各部分的构造。
(磁轭组件)
图3是实施例1的磁轭组件的立体图,图4是实施例1的磁轭组件的俯视图,是实施例1的磁轭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磁轭组件具备一对磁轭21、22、轭架23、焊接板(第一保持部件)29。由焊接板29和轭架23构成保持部件。
第一磁轭(第一检测部件,第一磁轭部件)21具有8个爪部(第一爪部)211、圆环部(第一圆环部)212、连接部(第一连接部)213。爪部211是在多极磁铁20的磁场内与多极磁铁20相对配置的板状部件,前端部形成变细的形状。连接部213从爪部211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形成板状,连接爪部211和圆环部212。各爪部211被配置成与旋转轴O的放射方向成为直角,连接部213被配置成与旋转轴O成为直角。
第二磁轭(第二检测部件,第二磁轭部件)22具有8个爪部(第二爪部)221、圆环部(第二圆环部)222、连接部(第二连接部)223。爪部221是在多极磁铁20的磁场内与多极磁铁20相对配置的板状部件,前端部形成变细的形状。爪部221具有与爪部211相同的x轴方向长度。圆环部222被设定成其直径比第一磁轭21的圆环部212大。圆环部222具有与圆环部212相同的x轴方向长度。连接部223从爪部221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板状,连接爪部221和圆环部222。各爪部221被配置成与旋转轴O的放射方向成为直角,且在第一磁轭21的爪部211、211间交替排列,并且,连接部223被配置成与旋转轴O成为直角。
图6是实施例1的轭架2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轭架23具有小径部231、大径部232、支架部233。小径部231的内径具有与转向轴2的外径大致一致的外径,固定于转向轴2的外周。大径部232被设定成具有比小径部231更大的直径,在内部收容有第一磁轭21及第二磁轭22的爪部211、221。支架部233与旋转轴O垂直地设置,连接小径部231的x轴负方向端和大径部232的x轴正方向端。支架部233上设置有安装第一磁轭21的第一磁轭安装部233a、安装第二磁轭22的第二磁轭安装部233b。在第一磁轭安装部233a上安装第一磁轭21,在第二磁轭安装部233b安装第二磁轭22时,第一磁轭21和第二磁轭22被配置成爪部211和爪部221交替排列。
第一磁轭安装部233a与第一磁轭21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俯视时的大致外齿齿轮形状,具有与圆环部212抵接的环状凹部234、收容连接部213的凹部235、爪部211贯通的贯通孔236。在凹部235的周向两端设定有限制连接部213在绕旋转轴O的旋转方向上移动的台阶面(旋转方向限制部)235a。台阶面235a的x轴方向长度(凹部235的深度)被设定成比连接部213的x轴方向长度短。另外,在凹部235的周向两端形成有凹槽235b。在贯通孔236的内周面中的与爪部211的内周面相对的内周面(径向位置限制部)236a被设定成,在将第一磁轭21安装于第一磁轭安装部233a时与爪部211的内周面抵接。内周面236a比多极磁铁20更靠x轴正方向设置。
第二磁轭安装部233b与第二磁轭22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俯视时的内齿齿轮形状,具有与圆环部222抵接的环状凹部237、收容连接部223的凹部238、爪部221贯通的贯通孔239。环状凹部237及凹部238设置于与环状凹部234及凹部235相同的x轴方向位置。在凹部238的周向两端设定有限制连接部223在绕旋转轴O的旋转方向上移动的台阶面(旋转方向限制部)238a。台阶面238a的x轴方向长度(凹部238的深度)被设定成比连接部223的x轴方向长度短。另外,在凹部238的周向两端形成有凹槽238b。在贯通孔239的内周面中的与爪部221的内周面相对的内周面(径向位置限制部)239a被设定成,在将第二磁轭22安装于第二磁轭安装部233b时与爪部221的内周面抵接。内周面239a比多极磁铁20更靠x轴正方向设置。
如图7所示,在支架部233中,除了第一磁轭安装部233a及第二磁轭安装部233b的大致波形形状部分(图5的区域充填部分)是能够与焊接板29焊接的可焊接面。
图8(a)是实施例1的焊接板29的立体图,图5(b)是实施例1的焊接板29的俯视图。
焊接板29由热塑性树脂形成圆环形状,具有比轭架23的小径部231大的内周径,且具有比大径部232小的外周径。在焊接板29的外周缘以周向等间隔形成有8个缺口29a,在内周缘以周向等间隔形成有8个缺口29b。缺口29a和缺口29b在周向不同的位置交替配置。在焊接板29的一面侧,且在周向大致3/4的范围,设置有焊接部30。
焊接部30形成大致波形形状,具有经过连接部223的内侧的小径部301、经过连接部213的径向外侧的大径部302、连接小径部301和大径部302的放射方向连接部303。小径部301焊接在比支架部233的贯通孔239更靠径向内侧的可焊接面。放射方向连接部303焊接在支架部233的贯通孔236与贯通孔239之间的可焊接面。图9(a)是小径部301的纵剖面图,小径部301形成三角形状。放射方向连接部303也是同样的。大径部302在比爪部21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通过支架部233的贯通孔236,具有卡合突起部(定位卡合部)302a、非卡合部302b、缺口部302c。图9(b)是卡合突起部302a的纵剖面图,卡合突起部302a比小径部301及放射方向连接部303在x轴方向上更长,与贯通孔(定位卡合部)236嵌合。非卡合部302b具有与图9(a)所示的小径部301相同的剖面形状。缺口部302c设置于卡合突起部302a及非卡合部302b的周向两端,具有在x轴正方向侧将小径部301及放射方向连接部303切开的形状。图10表示将实施例1的焊接板29与支架部233焊接时的焊接部分的轨迹。
图11是图4的A-A剖面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通过与支架部233焊接固定的小径部301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保持部)与第二磁轭22的连接部223抵接,焊接板29将第二磁轭22保持在轭架23和焊接板29之间。另外,通过大径部302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保持部)与第一磁轭21的连接部213抵接,将第一磁轭21保持在轭架23和焊接板29之间。在此,一对磁轭21、22的连接部213、223与焊接板29的抵接面比支架部233的可焊接面更靠x轴正方向侧,相对于小径部301及放射方向连接部303的x轴方向的厚度,焊接板29形成得足够薄,所以焊接板29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支架部233焊接固定。
将一对磁轭21、22安装于轭架23后,盖上焊接板29,将轭架23和焊接板29进行超声波焊接,从而获得磁轭组件。一对磁轭21、22及焊接板29在轭架23的组装能够全部从一个方向进行,所以在组装作业性方面是有利的。
(集磁环组件)
图12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组件的立体图,图13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组件的仰视图,图14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集磁环组件具备一对集磁环24、25、集磁环架26、焊接板(第一保持部件)29。由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构成保持部件。
第一集磁环(第一检测部件)24包围旋转轴O而形成,具有缺口部241、一对圆弧状部242、242、集磁部(第一被检测部)243,缺口部241将周向的规定部分切开而成,一对圆弧状部242、242沿着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假想圆形成且相互相对,集磁部243与缺口部241相对配置且连接一对圆弧状部242、242。一对圆弧状部242、242的假想圆被设定成比第一磁轭21的圆环部212直径大,且比第二磁轭22的圆环部222直径小。集磁部243相对于旋转轴O以直角形成。
第二集磁环(第二检测部件)25包围旋转轴O而形成,具有缺口部251、一对圆弧状部252、252、集磁部(第一被检测部,第二检测部件侧卡合部)253,缺口部251将周向的规定部分切开而成,一对圆弧状部252、252沿着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假想圆形成且相互相对,集磁部253与缺口部251相对配置且连接一对圆弧状部252、252。一对圆弧状部252、252的假想圆被设定成比第一集磁环24的假想圆直径小,且比第一磁轭21的圆环部212直径大。集磁部253朝向径向外侧以凸状形成,且相对于旋转轴O以直角形成。
图15(a)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架26的立体图,图15(b)是实施例1的集磁环架26的俯视图,图15(c)是(b)的B-B剖面图。
集磁环架26具有中心具有开口部261c的圆环部261、从圆环部261的外周缘向x轴负方向侧延伸的外周部262、从圆环部261向x轴正方向延伸的两个圆柱部263。
圆环部261的开口部261c被设定成比轭架23的外径大。在圆环部261的x轴负方向侧面261a形成有收容第一集磁环24的x轴正方向端部的第一卡合槽(检测部件卡合部)264,并且形成有收容第二集磁环25的x轴正方向端部的第二卡合槽(检测部件卡合部)265。在第一卡合槽264和第二卡合槽265之间设置有将与第一集磁环24的集磁部243及第二集磁环25的集磁部253对应的部分切开的俯视时呈C字形状的圆弧状壁部(第二检测部件用卡合突起)266。在将第一集磁环24及第二集磁环25安装于第一卡合槽264及第二卡合槽265时,第一集磁环24的圆弧状部242、242与圆弧状壁部266的外周面抵接,第二集磁环25的圆弧状部252、252与圆弧状壁部266的内周面抵接。另外,第二集磁环25的集磁部253与圆弧状壁部266的缺口部分的端面266b、266b抵接。一对集磁环24、25的集磁部243、253在圆弧状壁部266的缺口部分相对。圆弧状壁部266的x轴负方向面266a相对于旋转轴O以直角设置,形成有在焊接焊接板29时与焊接部30的卡合突起部302a卡合的卡合孔267。从第一卡合槽264及第二卡合槽265至圆弧状壁部266的x轴负方向面266a为止的x轴方向长度被设定成比第一集磁环24及第二集磁环25的x轴方向长度短。
如图16所示,在圆弧状壁部266的x轴负方向面266a上,除了卡合孔267的部分(图11的区域充填部分)之外,是能够焊接焊接板29的可焊接面。
在圆环部261的x轴正方向面261b上设置有支承霍尔IC传感器27的回路基板27b的圆柱部268。在圆柱部268形成有用于螺栓固定回路基板27b的螺纹孔268a。另外,x轴正方向面261b之中,在与圆弧状壁部266对应的位置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向x轴正方向侧开口的凹状的减厚部261d。
在圆环部261中,在与一对集磁部243、253之间的径向气隙对应的轴向位置形成有霍尔IC传感器27贯通的开口部261e。霍尔IC传感器27的传感器部配置于径向气隙的中间位置。
外周部262的x轴负方向侧端部具有可插嵌于齿轮箱外壳17的轴收容部17a(参照图2)的侧壁的外径。
圆柱部263形成有用于将集磁环架26螺栓固定于齿轮箱外壳17的螺纹孔263a。
焊接板29与磁轭组件的焊接板相同,但与将焊接板29焊接在支架部233的情况不同的是,非卡合部302b也变成焊接部分。图17表示将实施例1的焊接板29焊接在圆弧状壁部266的x轴负方向面266a时的焊接部分的轨迹。
图18是图13的C-C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焊接板29通过在焊接部3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保持部)与第一集磁环24抵接,将第一集磁环24保持在集磁环架26和焊接板29之间。另外,通过在焊接部30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保持部)与第二集磁环25抵接,将第二集磁环25保持在集磁环架26和焊接板29之间。在此,一对集磁环24、25与焊接板29的抵接面比圆弧状壁部266的可焊接面更靠x轴正方向侧,相对于小径部301及放射方向连接部303的x轴向的厚度,焊接板29形成得足够薄,所以焊接板29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圆弧状壁部266焊接固定。
在将一对集磁环24、25安装于集磁环架26后,盖上焊接板29,通过超声波焊接集磁环架26和焊接板29,从而获得集磁环组件。一对集磁环24、25及焊接板29在集磁环架26的组装能够全部从一个方向进行,所以在组装作业性方面是有利的。另外,焊接板29使用与磁轭组件相同的焊接板,所以能够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有助于成本降低。
下面,说明实施例1的转矩传感器13的动作。
在没有转矩输入的状态下,爪部211、221的圆周方向中心位于多极磁铁20的极的边界上,从爪部211、221观察的对于多极磁铁20的N极、S极的导磁率相等,所以从多极磁铁20的N极产生的磁通进入爪部211、221,直接进入多极磁铁20的S极。因此,在一对集磁环24、25间不流动磁通,霍尔IC传感器27输出中间电压。
如果驾驶员旋转方向盘1,在扭力杆3上产生扭转,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间产生相对角度变化。该相对角度变化作为爪部211、221和多极磁铁20之间的相对角度变化而显现。在爪部211、221和多极磁铁20之间产生相对角度变化时,导磁率的平衡被破坏,磁通流入含有霍尔IC传感器27的磁回路,即,从多极磁铁20的N极产生的磁通流入爪部211、221之中与N极相对的面积大的爪部,经由一对集磁环24、25,从与S极相对的面积大的爪部向多极磁铁20的S极返回的磁回路流动。这时,利用霍尔IC传感器27检测在一对集磁环24、25之间流动的磁通,由此能够测定相对角度变化,检测出作用在扭力杆3的转矩。
下面,说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
在旋转检测装置中,通过嵌入成形将检测部件保持在保持部件的情况下,因保持部件的冷却收缩,在检测部件内会产生内部应力,所以有可能降低检测精度。
相比之下,在实施例1的磁轭组件中,在利用焊接板29和轭架23将一对磁轭21、22在x轴方向上夹持的状态下,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因此,一对磁轭21、22上不会产生伴随嵌入成形的冷却收缩导致的内部应力。因此,能够抑制一对磁轭21、22的歪斜,提高转矩传感器13的检测精度。另外,由于利用一对保持部件(焊接板29,轭架23)保持两个磁轭21、22,所以不需要对每个磁轭使用焊接板,能够减少零件数量。进而,由于提高了转矩检测精度,所以能够提高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转向辅助力的控制精度。
在实施例1的集磁环组件中,在利用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将一对集磁环24、25在x轴方向上夹持的状态下,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因此,在一对集磁环24、25上不产生伴随嵌入成形的冷却收缩导致的内部应力。由此,能够抑制一对集磁环24、25的歪斜,提高转矩传感器13的检测精度。另外,由于利用一对保持部件(焊接板29,集磁环架26)保持两个集磁环24、25,所以不需要对每个集磁环使用焊接板,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另外,由于提高了转矩检测精度,所以能够提高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转向辅助力的控制精度。
在一对磁轭21、22,连接爪部211、221与圆环部212、222的连接部213、223相对于旋转轴O以直角配置。由此,利用焊接板29和轭架23一次就能够焊接固定一对磁轭21、22双方。另外,由于连接部213、223在平面上(与旋转轴O呈直角)排列着,所以能够在接近的状态下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其结果是,焊接部分也能够减小其高度方向(x轴方向)的尺寸,从而提高焊接部分的刚性。
在焊接板29的焊接部30,小径部301焊接在比轭架23的支架部233的贯通孔239更靠径向内侧的可焊接面,放射方向连接部303焊接在支架部233的贯通孔236与贯通孔239之间的可焊接面。即,焊接板29和轭架23相互焊接固定的部分由向周向延伸的部分和向径向延伸的部分构成,因此,能够使熔融长度变大,实现焊接强度的提高。
在焊接板29的焊接部30设有与轭架23的贯通孔236卡合的卡合突起部302a。在焊接板29和轭架23的焊接固定中,旋转方向的定位是重要的,所以通过设置由卡合突起部302a和贯通孔236构成的定位卡合部,能够提高旋转方向定位精度。其结果是,能够将焊接板29的焊接部30配置在希望的位置。
在焊接部30的大径部302,在卡合突起部302a及非卡合部302b的周向两端设有缺口部302c。图19(a)是焊接工序前的磁轭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9(b)是焊接工序后的磁轭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在焊接部30中,小径部301及放射方向连接部303是与轭架23的支架部233焊接的焊接部分,而卡合突起部302a及非卡合部302b是不与支架部233焊接的非焊接部分。在此,如果卡合突起部302a与焊接部分邻接,熔融热被大质量的卡合突起部302a侧获取,熔融部分中的卡合突起侧端部有可能出现焊接不良。该焊接不良成为焊接板29相对于轭架23浮起的原因。因此,通过在焊接部分和卡合突起部302a之间设置缺口部302c,能够抑制熔融热移至卡合突起侧,从而抑制浮起。对于非卡合部302b也同样的。
在轭架23的支架部233设有收容一对磁轭21、22的连接部213、223的凹部235、238。由此,在支架部233安装一对磁轭21、22时,凹部235、238能够吸收连接部213、223的板厚,所以能够使焊接板29和轭架23在x轴方向上接近。其结果,能够缩短焊接部分的x轴方向长度,所以能够提高焊接工序前的状态下的组装稳定性。
在凹部235、238的两端设有限制连接部213、223在绕旋转轴O的旋转方向上移动的台阶面235a、238a。由此,能够提高一对磁轭21、22相对于焊接板29及轭架23的旋转方向定位精度。
在凹部235、238的周向两端形成有凹槽235b、238b。凹部235、238的周向两端部是与连接部213、223的端部对应的部分,在将一对磁轭21、22冲压成形的情况下,成为所谓飞边(バリ)产生的部位。因此,使凹部235、238的周向两端部比其它部分深,由此能够在该部分避开飞边。因此,能够在连接部213、223和凹部235、238的平面部彼此相撞的状态下进行一对磁轭21、22的x轴向定位,所以能够提高连接部213、223相对于焊接板29及轭架23的组装精度。
在轭架23的支架部233设有一对磁轭21、22的爪部211、221贯通的贯通孔236、239。通过使爪部211、221插入支架部233的贯通孔236、239,限制爪部211、221的拔出及在绕旋转轴O的旋转方向上的移动,所以能够提高在轭架23组装一对磁轭21、22的状态下的组装稳定性。
在将一对磁轭21、22安装于轭架23时,贯通孔236、239的内周面236a、239a与爪部211、221的内周面抵接。一对磁轭21、22相对于多极磁铁20的同轴性是重要的,所以通过在轭架23设置与爪部211、221的内周面抵接的内周面236a、239a,能够提高一对磁轭21、22相对于多极磁铁20的同轴性。
贯通孔236、239的内周面236a、239a设置在与多极磁铁20在x轴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即,内周面236a、239a和多极磁铁20在x轴方向上不重叠,所以能够使两者在径向上相互重叠,从而实现径向尺寸的小型化。
在集磁环架26的圆环部261设置有圆弧状壁部266,圆弧状壁部266通过与第二集磁环25的集磁部253卡合,进行第二集磁环25的周向的定位,并且进行与第一集磁环24的径向相对定位。由此,可以提高第二集磁环25的周向定位及和第一集磁环24的相对定位精度。
焊接板29的焊接部30形成为,与圆弧状壁部266的x轴负方向面266a的径向内侧接近部分抵接而熔融的小径部301、与x轴负方向面266a的径向外侧接近部分抵接而熔融的大径部302(的非卡合部302b)、与小径部301连接形成的放射方向连接部303在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熔融部以所谓波形形成,所以能够增加熔融长度,并且,熔融部的大径部302有助于第一集磁环24的保持力提高,小径部301有助于第二集磁环25的保持力提高。
在圆弧状壁部266的x轴正方向面261b侧设有多个减厚部261d。由此,通过减厚部261d使圆弧状壁部266的质量减少,能够抑制熔融热的发散。另外,也可以提高圆弧状壁部266的成形性。
在圆环部261的x轴负方向侧面261a设有收容第一集磁环24的x轴正方向端部的第一卡合槽264、和收容第二集磁环25的x轴正方向端部的第二卡合槽265。由此,可以提高焊接固定前后的一对集磁环24、25的定位精度。
焊接板29中除了焊接部30之外的部分,其x轴方向的部件厚度相对于焊接部30变小,由此,在焊接固定后可挠变形地形成。而且,焊接板29是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支架部233焊接固定的。由此,焊接板29的挠性变形即弹性变形向一对磁轭21、22的施力,能够提高一对磁轭21、22的保持力。
一对磁轭21、22的连接部213、223和焊接板29的抵接面位于比支架部233的可焊接面更靠x轴正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将焊接板29与支架部233焊接固定时,熔融部比抵接面更靠x轴负方向侧,其结果是,焊接板29挠曲,所以能够提高一对磁轭21、22的保持力。
焊接板29中除了焊接部30之外的部分,其x轴方向的部件厚度相对于焊接部30变小,由此,在焊接固定后可挠变形地形成。而且,焊接板29是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圆弧状壁部266焊接固定的。由此,焊接板29的挠性变形即弹性变形向一对集磁环24、25的施力,能够提高一对集磁环24、25的保持力。
一对集磁环24、25和焊接板29的抵接面位于比圆弧状壁部266的可焊接面更靠x轴正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将焊接板29与圆弧状壁部266焊接固定时,熔融部比抵接面更靠x轴负方向侧,其结果是,焊接板29挠曲,所以能够提高一对集磁环24、25的保持力。
以下,列举实施例1的构成和与其对应的效果。
(1)具有:小齿轮轴4及转向轴2,其以旋转轴O为中心相互可相对旋转地设置;多极磁铁20,其设置于小齿轮轴4上,N极和S极绕旋转轴O交替配置;检测部件(一对磁轭21、22),其与多极磁铁20相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保持部件,其固定于转向轴2,由以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的焊接板29和轭架23构成,在利用焊接板29和轭架23夹持检测部件的状态下,通过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来保持检测部件,使检测部件和转向轴2不接触;霍尔IC传感器27,其通过检测因多极磁铁20和检测部件的相对旋转而变化的检测部件内的磁场的变化,检测小齿轮轴4和转向轴2的相对旋转,多极磁铁20和检测部件的相对旋转随着小齿轮轴4和转向轴2的相对旋转而发生。
因此,在一对磁轭21、22不产生伴随嵌入成形的冷却收缩导致的内部应力,所以能够抑制一对磁轭21、22的歪斜,提高转矩传感器13的检测精度。
(2)具有:小齿轮轴4及转向轴2,其以旋转轴O为中心相互可相对旋转地设置;多极磁铁20,其设置于小齿轮轴4上,N极和S极绕旋转轴O交替配置;检测部件(一对集磁环24、25),其与多极磁铁20相对设置,由磁性材料形成;保持部件,其固定于转向轴2上,由以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的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构成,在利用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夹持检测部件的状态下,通过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来保持检测部件,使检测部件和转向轴2不接触;霍尔IC传感器27,其通过检测因多极磁铁20和检测部件的相对旋转而变化的检测部件内的磁场的变化,检测小齿轮轴4和转向轴2的相对旋转,多极磁铁20和检测部件的相对旋转伴随着小齿轮轴4和转向轴2的相对旋转而发生。
因此,在一对集磁环24、25上不产生伴随嵌入成形的冷却收缩导致的内部应力,所以能够抑制一对集磁环24、25的歪斜,提高转矩传感器13的检测精度。
(3)检测部件由第一磁轭21、与第一磁轭21分体形成的第二磁轭22构成,保持部件以第一磁轭21和第二磁轭22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夹持第一磁轭21和第二磁轭22,由此保持第一磁轭21及第二磁轭22。
因此,能够通过一对保持部件(焊接板29,轭架23)保持两个磁轭21、22,所以不需要对每个磁轭使用焊接板,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4)检测部件由第一集磁环24、与第一集磁环24分体形成的第二集磁环25构成,保持部件以第一集磁环24和第二集磁环25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夹持第一集磁环24和第二集磁环25,由此保持第一集磁环24及第二集磁环25。
因此,可以通过一对保持部件(焊接板29,集磁环架26)保持将两个集磁环24、25,所以不需要对每个集磁环使用焊接板,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5)具备保持第一磁轭21及第二磁轭22的齿轮箱外壳17,第一磁轭21及第二磁轭22被保持成以旋转轴O为中心能够自如旋转,小齿轮轴4及转向轴2经由扭力杆3相互连接,检测部件由第一磁轭21及第二磁轭22构成,第一磁轭21由爪部211、圆环部212、连接部213、第二集磁环25的集磁部253构成,爪部211是面向多极磁铁20配置于旋转轴O的同心圆上的多个板状部件,圆环部212形成旋转轴O的同心圆状,连接部213从各爪部211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形成板状,连接爪部211和圆环部212,第二集磁环25的集磁部253与圆环部212连接,形成板状的各爪部211与旋转轴O的放射方向成直角地配置,形成板状的各连接部213与旋转轴O成直角地配置,第二磁轭22由爪部221、圆环部222、连接部223、第一集磁环24的集磁部243构成,爪部221是面向多极磁铁20配置于旋转轴O的同心圆上的多个板状部件,圆环部222形成旋转轴O的同心圆状,连接部223从各爪部221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板状,连接爪部221和圆环部222,第一集磁环24的集磁部243与圆环部222连接,形成板状的各爪部221被配置成与旋转轴O的放射方向成直角且在爪部211的各爪部之间交替排列,并且,爪部211和爪部221配置于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同一个圆上,圆环部222与圆环部212分离配置,形成板状的各连接部223被配置成与旋转轴O成直角且与各连接部213交替排列,霍尔IC传感器27设置于齿轮箱外壳17,具备霍尔元件27a,霍尔元件27a通过检测集磁部253和集磁部253之间的磁场的变化来检测小齿轮轴4和转向轴2间产生的转矩,集磁部253和集磁部253之间的磁场的变化随着多极磁铁20与爪部211及爪部221的相对角度的变化而产生,多极磁铁20与爪部211及爪部221的相对角度的变化因扭力杆3的扭转而产生,保持部件在利用焊接板29及轭架23夹持连接部213及连接部223的状态下,通过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来保持第一磁轭21及第二磁轭22。
因此,利用焊接板29和轭架23一次就能够焊接固定一对磁轭21、22双方。另外,由于能够在接近的状态下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所以能够减小焊接部分的x轴方向的尺寸,提高焊接部分的刚性。
(6)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的部分由经过连接部213的径向内侧的小径部和从小径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放射方向连接部构成。
即,由向周向延伸的部分和向径向延伸的部分构成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的部分,所以与仅由向周向延伸的部分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熔融长度,实现焊接强度的提高。
(7)具有:转向机构9,其具备随着方向盘1的旋转而旋转的转向轴2、和经由扭力杆3与转向轴2连接的小齿轮轴4,将方向盘1的转向操作向转向轮8、8传递;齿轮箱外壳17,转向轴2及小齿轮轴4被旋转自如保持在齿轮箱外壳17;多极磁铁20,设置于小齿轮轴4,绕旋转轴O交替配置有N极和S极;一对磁轭21、22,与多极磁铁20相对设置,由磁性材料形成;保持部件,其固定于转向轴2,由以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的焊接板29和轭架23构成,在利用焊接板29和轭架23夹持所述检测部件的状态下,通过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轭架23来保持一对磁轭21、22,使一对磁轭21、22和转向轴2不接触;霍尔IC传感器27,其设置于齿轮箱外壳17,通过检测一对磁轭21、22内的磁场的变化来检测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的相对旋转,一对磁轭21、22内的磁场因多极磁铁20和一对磁轭21、22的相对旋转而变化,多极磁铁20和一对磁轭21、22的相对旋转随着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的相对旋转而产生;电动马达10,其向转向机构9赋予转向辅助力;马达控制回路15,其基于在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之间产生的转矩来计算对电动马达10的指令信号,并向电动马达10输出指令信号,而所述转矩是从霍尔IC传感器27的输出信号求出的。
因此,在一对磁轭21、22不会产生随着嵌入成形的冷却收缩导致的内部应力,所以能够抑制一对磁轭21、22的歪斜,提高转矩传感器13的检测精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转向辅助力的控制精度。
(8)具有:转向机构9,其具备随着方向盘1的旋转而旋转的转向轴2和经由扭力杆3与转向轴2连接的小齿轮轴4,将方向盘1的转向操作向转向轮8、8传递;齿轮箱外壳17,转向轴2及小齿轮轴4被旋转自如地保持在齿轮箱外壳17;多极磁铁20,其设置于小齿轮轴4上,绕旋转轴O交替配置有N极和S极;一对集磁环24、25,其与多极磁铁20相对设置,由磁性材料形成;保持部件,其固定于转向轴2,由以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的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构成,在利用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夹持所述检测部件的状态下,通过相互焊接固定焊接板29和集磁环架26来保持一对集磁环24、25,使一对集磁环24、25和转向轴2不接触;霍尔IC传感器27,其设置于齿轮箱外壳17,通过检测一对集磁环24、25内的磁场的变化来检测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的相对旋转,一对集磁环24、25内的磁场因多极磁铁20和一对集磁环24、25的相对旋转而变化,多极磁铁20和一对集磁环24、25的相对旋转随着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的相对旋转而产生;电动马达10,其向转向机构9赋予转向辅助力;马达控制回路15,其基于在转向轴2和小齿轮轴4之间产生的转矩来计算对电动马达10的指令信号,并向电动马达10输出指令信号,所述转矩从霍尔IC传感器27的输出信号求出。
因此,在一对集磁环24、25上不会产生随着嵌入成形的冷却收缩导致的内部应力,所以能够抑制一对集磁环24、25的歪斜,提高转矩传感器13的检测精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转向辅助力的控制精度。
(其它实施例)
以上,基于实施例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实施例所示的结构,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例如,实施例中表示了适用于转矩传感器的例子,但也可以适用于旋转传感器。该情况下,第二部件设置于外壳。
另外,磁性部件的极数,只要N极和S极是各1极以上即可。
也可以由经过连接部213的径向内侧的小径部、经过连接部223的径向外侧的大径部、连接小径部和大径部的放射方向连接部构成焊接板29和轭架23相互焊接固定的部分。由此,被焊接固定的部分成为大致波形形状,所以能够使熔融长度更大。
以下,对从实施例能掌握的保护范围所记载的发明以外的技术思想进行说明。
(a)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相互进行绕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定位的定位卡合部。
焊接固定时,旋转方向的定位是重要的,通过设置定位卡合部,能够提高旋转方向定位精度。
(b)根据(a)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卡合部由卡合突起部和卡合凹部构成,所述卡合突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所述卡合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卡合突起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凹状而收容所述卡合突起部,
在将绕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周向时,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有熔融部和缺口部,所述熔融部向所述卡合突起部的所述周向两侧且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相对的一侧突出,在焊接固定工序中熔融,所述缺口部设置于所述熔融部和所述卡合突起部的边界部,形成朝向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侧开口的凹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在焊接固定后也成为相互分离的状态。
在熔融部分与卡合突起部邻接的情况下,熔融热有可能被卡合突起部侧夺走,熔融部分的卡合突起部侧端部可能会发生熔融不良。该熔融不良成为第一保持部件相对于第二保持部件的浮起的原因,所以通过设置缺口部,抑制熔融热向卡合突起部侧转移,从而抑制浮起。
(c)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或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收容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凹部。
通过凹部吸收第一、第二连接部的板厚,能够使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接近。其结果,能够缩短焊接部分的轴向长度,在第一、第二保持部件配置第一、第二磁轭部件后,可以提高焊接固定前的状态下的组装稳定性。
(d)根据(c)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绕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移动的旋转方向限制部。
能够提高第一、第二磁轭部件相对于保持部件的旋转方向定位精度。
(e)根据(c)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绕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周向时,所述凹部形成为,所述旋转轴方向深度在所述周向的两端部比其它部分更深。
凹部的周向两端部是与第一、第二连接部的端部对应的部分,在将第一、第二磁轭部件冲压成形的情况下,是所谓飞边产生的部位。通过使凹部的周向两端部比其它部分更深,能够避免该飞边,因而能够提高第一、第二连接部相对于保持部件的组装精度。
(f)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或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所述第一爪部及所述第二爪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
第一、第二爪部是插入保持部件的贯通孔的结构,所以能够提高在保持部件组装了第一、第二磁轭部件的状态下的组装稳定性。
(g)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或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径向位置限制部,所述径向位置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第一爪部的内周面及所述第二爪部的内周面抵接,规定所述第一磁轭部件及所述第二磁轭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位置。
第一、第二磁轭部件相对于磁性部件的同轴性是重要的,所以为了提高第一、第二磁轭部件的轴心位置精度,在保持部件设置与第一、第二爪部的内周面抵接的径向位置限制部,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第二磁轭部件相对于磁性部件的同轴性。
(h)根据(g)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径向位置限制部设置于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磁性部件相互分离的位置。
径向位置限制部和磁性部件在轴向不重叠,所以能够使两部件在径向相互重叠,从而实现径向尺寸的小型化。
(i)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绕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周向时,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件形成为包围所述旋转轴,具备将所述周向的规定部分切开的缺口部、和沿着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假想圆形成的一对圆弧状部分,
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形成为,沿着该第一检测部件的所述圆弧状部分的假想圆的直径比沿着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的所述圆弧状部分的假想圆的直径大,
所述第二检测部件具备第二检测部件侧卡合部,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侧卡合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圆弧状部分之间且相对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缺口部相反的一侧,朝向径向外侧以凸状形成,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第二检测部件用卡合突起,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用卡合突起与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侧卡合部卡合,由此,进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的所述周向的定位,并且进行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的径向相对定位。
能够提高第二检测部件的周向定位和与第一检测部件的相对定位精度。
(j)根据(i)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备壁部,所述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之间,形成为向所述第一检测部件侧突出,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备熔融部和保持部,所述熔融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所述壁部的面向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侧的面抵接,在焊接固定工序中熔融,所述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熔融部的径向两侧,通过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分别抵接,保持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所述熔融部形成为小径部、大径部、连接部在所述周向上交替配置,所述小径部与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靠近部分抵接而熔融,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靠近部分抵接而熔融,所述连接部形成为连接所述小径部和所述大径部。
熔融部形成所谓波形,因此,能够增大熔融长度,并且熔融部的大径部有助于提高第一检测部件的保持力,小径部有助于提高第二检测部件的保持力。
(k)根据(j)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减厚部,所述减厚部设置于所述壁部的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相反的一侧,是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开口的凹状。
能够利用减厚部减小壁部的质量,抑制熔融热的发散。
(l)根据(i)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检测部件卡合部,所述检测部件卡合部形成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开口的凹状,收容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端部。
能够提高焊接固定前后的第一、第二检测部件的定位精度。
(m)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备熔融部和保持部,所述熔融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抵接,在焊接固定工序中熔融,所述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熔融部的径向内侧或外侧,与所述检测部件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端部抵接,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所述保持部形成为,所述旋转轴方向的部件厚度相对于所述熔融部减小,从而在焊接固定后能够可挠变形。
保持部的挠性变形即弹性变形成为对检测部件的施力,能够提高检测部件的保持力。
(n)根据(m)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备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所述熔融部抵接的第二保持部件侧抵接部、和收容所述检测部件的检测部件收容部,
所述检测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比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侧抵接部更向所述第一部件侧突出。
与检测部件相比,第二保持部件侧抵接部成为相对于第一保持部件更加凹陷的状态。因此,在焊接固定第一保持部件时,熔融部的第一保持部件进入第二保持部件的凹处,其结果是,保持部挠曲,能够提高检测部件的保持力。
(o)根据(m)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焊接固定,从而使所述熔融部比所述保持部更向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侧突出。
如上所述,通过第一保持部件发生弹性变形,能够提高检测部件的保持力。
附图标记说明
1  方向盘
2  转向轴(第二部件,输入轴)
3  扭力杆
4  小齿轮轴(第一部件,输出轴)
8  转向轮
9  转向机构
10 电动马达
13 转矩传感器(旋转检测装置)
15 马达控制回路
17 齿轮箱外壳(外壳)
20 多极磁铁(磁性部件)
21 第一磁轭(检测部件)
22 第二磁轭(检测部件)
23 轭架(保持部件,第二保持部件)
24 第一集磁环(检测部件)
25 第二集磁环(检测部件)
26 集磁环架(保持部件,第二保持部件)
27 霍尔IC传感器(磁传感器)
29 焊接板(保持部件,第一保持部件)

Claims (20)

1.一种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其以旋转轴为中心相互能够相对旋转地设置;
磁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件,N极和S极绕所述旋转轴交替配置;
检测部件,其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对设置,由磁性材料形成;
保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二部件,由以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构成,在利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夹持所述检测部件的状态下,通过相互焊接固定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来保持所述检测部件,使所述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不接触;
磁传感器,通过检测因所述磁性部件和所述检测部件的相对旋转而变化的所述检测部件内的磁场的变化,检测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相对旋转,所述磁性部件和所述检测部件的相对旋转随着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相对旋转而发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件由第一检测部件、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分体形成的第二检测部件构成,
所述保持部件以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相互不接触的方式夹持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由此保持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保持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外壳,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被保持成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能够自如旋转,
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经由扭力杆相互连接,
所述检测部件由第一磁轭部件和第二磁轭部件构成,所述第一磁轭部件由第一爪部、第一圆环部、第一连接部、第一被检测部构成,所述第一爪部是面向所述磁性部件配置于与所述旋转轴的同心圆上的多个板状部件,所述第一圆环部形成所述旋转轴的同心圆状,所述第一连接部从各所述第一爪部向径向外侧延伸而形成板状,连接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一圆环部,所述第一被检测部与所述第一圆环部连接,形成板状的各所述第一爪部与所述旋转轴的放射方向成直角地配置,形成板状的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旋转轴成直角地配置,
所述第二磁轭部件由第二爪部、第二圆环部、第二连接部、第二被检测部构成,所述第二爪部是面向所述磁性部件配置于所述旋转轴的同心圆上的多个板状部件,所述第二圆环部形成所述旋转轴的同心圆状,所述第二连接部从各所述第二爪部向径向内侧延伸而形成板状,连接所述第二爪部和所述第二圆环部,所述第二被检测部与所述第二圆环部连接,形成板状的各所述第二爪部被配置成与所述旋转轴的放射方向成直角且在所述第一爪部的各爪部之间交替排列,并且,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配置于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同一个圆上,所述第二圆环部与所述第一圆环部分离配置,形成板状的各所述第二连接部被配置成与所述旋转轴成直角且与各所述第一连接部交替排列,
所述磁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具备霍尔元件,所述霍尔元件通过检测所述第一被检测部和所述第二被检测部之间的磁场的变化来检测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间产生的转矩,所述第一被检测部和所述第二被检测部之间的磁场的变化随着所述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一爪部及所述第二爪部的相对角度的变化而产生,而所述磁性部件和所述第一爪部及所述第二爪部的相对角度的变化因所述扭力杆的扭转而产生,
所述保持部件在利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及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夹持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状态下,通过相互焊接固定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来保持所述检测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互焊接固定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部分由经过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径向内侧的小径部、经过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径向外侧的大径部、连接所述小径部和所述大径部的放射方向连接部构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相互进行绕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位置定位的定位卡合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卡合部由卡合突起部和卡合凹部构成,所述卡合突起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形成为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所述卡合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卡合突起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凹状而收容所述卡合突起部,
在将绕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周向时,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有熔融部和缺口部,所述熔融部向所述卡合突起部的所述周向两侧且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相对的一侧突出,在焊接固定工序中熔融,所述缺口部设置于所述熔融部和所述卡合突起部的边界部,形成朝向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侧开口的凹状,使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在焊接固定后也成为相互分离的状态。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或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收容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凹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限制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在绕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移动的旋转方向限制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绕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周向时,所述凹部形成为,所述旋转轴方向深度在所述周向的两端部比其它的部分更深。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或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所述第一爪部及所述第二爪部在所述旋转轴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或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径向位置限制部,所述径向位置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第一爪部的内周面及所述第二爪部的内周面抵接,限制所述第一磁轭部件及所述第二磁轭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径向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径向位置限制部设置于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与所述磁性部件相互分离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绕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作为周向时,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件形成为包围所述旋转轴,具备将所述周向的规定部分切开的缺口部、和沿着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假想圆形成的一对圆弧状部分,
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形成为,该第一检测部件的沿着所述圆弧状部分的假想圆的直径比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的沿着所述圆弧状部分的假想圆的直径大,
所述第二检测部件具备第二检测部件侧卡合部,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侧卡合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圆弧状部分之间且相对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缺口部相反的一侧,朝向径向外侧以凸状形成,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第二检测部件用卡合突起,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用卡合突起与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侧卡合部卡合,由此,进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的所述周向的定位,并且进行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的径向相对定位。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备壁部,所述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之间,形成为向所述第一检测部件侧突出,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备熔融部和保持部,所述熔融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所述壁部的面向所述第一保持部件侧的面抵接,在焊接固定工序中熔融,所述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熔融部的径向两侧,通过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分别抵接,保持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和所述第二检测部件,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所述熔融部形成为小径部、大径部、连接部在所述周向上交替配置,所述小径部与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靠近部分抵接而熔融,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壁部的径向外侧靠近部分抵接而熔融,所述连接部形成为连接所述小径部和所述大径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有减厚部,所述减厚部设置于所述壁部的与所述第一检测部件相反的一侧,是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开口的凹状。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检测部件卡合部,所述检测部件卡合部形成向所述旋转轴方向开口的凹状,收容所述第一检测部件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件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端部。
17.根据权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具备熔融部和保持部,所述熔融部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抵接,在焊接固定工序中熔融,所述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熔融部的径向内侧或外侧,与所述检测部件的所述旋转轴方向端部抵接,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所述保持部形成为,所述旋转轴方向的部件厚度相对于所述熔融部减小,从而在焊接固定后能够可挠变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具备与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所述熔融部抵接的第二保持部件侧抵接部、和收容所述检测部件的检测部件收容部,
所述检测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二保持部件,比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侧抵接部更向所述第一部件侧突出。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旋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焊接固定,从而使所述熔融部比所述保持部更向所述第二保持部件侧突出。
20.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向机构,其具备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旋转的输入轴和经由扭力杆与所述输入轴连接的输出轴,将方向盘的转向操作向转向轮传递;
外壳,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被旋转自如地保持在所述外壳;
磁性部件,其设置于所述输出轴,绕所述旋转轴交替配置有N极和S极;
检测部件,其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对设置,由磁性材料形成;
保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输入轴,由以热塑性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构成,在利用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夹持所述检测部件的状态下,通过相互焊接固定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所述第二保持部件来保持所述检测部件,使所述检测部件和所述输入轴不接触;
磁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外壳,通过检测所述检测部件内的磁场的变化来检测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相对旋转,所述检测部件内的磁场因所述磁性部件与所述检测部件的相对旋转而变化,所述磁性部件与所述检测部件的相对旋转随着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相对旋转而产生;
电动马达,其向所述转向机构赋予转向辅助力;
马达控制回路,其基于在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之间产生的转矩来计算对所述电动马达的指令信号,并向所述电动马达输出所述指令信号,而所述转矩从所述磁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求出。
CN201480002451.7A 2013-03-22 2014-01-27 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04641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0844 2013-03-22
JP2013060844A JP5864466B2 (ja) 2013-03-22 2013-03-22 回転検出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CT/JP2014/051639 WO2014148106A1 (ja) 2013-03-22 2014-01-27 回転検出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1210A true CN104641210A (zh) 2015-05-20
CN104641210B CN104641210B (zh) 2016-06-29

Family

ID=51579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451.7A Active CN104641210B (zh) 2013-03-22 2014-01-27 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05431B2 (zh)
JP (1) JP5864466B2 (zh)
KR (1) KR101552463B1 (zh)
CN (1) CN104641210B (zh)
DE (1) DE112014001572B4 (zh)
WO (1) WO201414810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1757A (zh) * 2015-12-03 2017-08-2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传感器组件以及传感器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7735658A (zh) * 2015-06-02 2018-02-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转矩传感器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8351264A (zh) * 2015-11-11 2018-07-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轭铁盖、转矩检测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轭铁盖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351263A (zh) * 2015-11-11 2018-07-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轭铁盖、转矩检测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轭铁盖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9196322A (zh) * 2016-06-08 2019-01-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转矩传感器
CN109716085A (zh) * 2016-09-23 2019-05-0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扭矩传感器以及电动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21137A1 (de) * 2012-10-27 2014-04-30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Sensor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Erstellen einer Sensoreinrichtung
DE112015003183B4 (de) 2014-07-09 2024-03-21 Hitachi Astemo, Ltd. Drehwinkelerfassungsvorrichtung und Servolenkvorrichtung.
JP6295483B2 (ja) * 2014-09-19 2018-03-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JP6374782B2 (ja) * 2014-12-12 2018-08-1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車両用転舵装置
JP6515760B2 (ja) * 2015-09-24 2019-05-2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角検出装置
JP6616670B2 (ja) * 2015-11-18 2019-12-04 Kyb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6101542A1 (de) * 2016-01-28 2017-08-03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ensoreinhausung
DE102016013272A1 (de) * 2016-11-09 2018-05-09 Thyssenkrupp Ag Verfahren zur vereinfachten Montage eines Zahnstangenlenkgetriebes einer Zahnstangenlenkung
DE102017117716A1 (de) * 2017-08-04 2019-02-07 Thyssenkrupp Ag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r integralen Baueinheit in einer elektromechanischen Kraftfahrzeuglenkung mit einer Drehmomentsensoreinheit und einer Lenkwinkelsensoreinheit mittels Ultraschallschweißen
US11013340B2 (en) 2018-05-23 2021-05-25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Pocketed spring assembly having dimensionally stabilizing substrate
DE102018117564A1 (de) 2018-07-20 2020-01-23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atorelements, Statorelement, Statoranordnung und Drehmomentsensorvorrichtung
DE102018117565A1 (de) 2018-07-20 2020-01-23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Statoranordnung für eine Drehmomentsensorvorrichtung und Drehmomentsensorvorrichtung
CN112601943B (zh) * 2018-08-23 2022-11-2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感测装置
KR20200134473A (ko) * 2019-05-22 2020-12-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센싱 장치
EP4089387A4 (en) * 2020-01-07 2024-05-08 LG Innotek Co., Ltd. SENSOR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7859A (zh) * 2004-07-29 2006-02-01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09271055A (ja) * 2008-04-10 2009-11-19 Nsk Ltd トルク検出器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並びにトルク検出器の製造方法
CN101980915A (zh) * 2008-06-26 2011-02-23 大星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转向系统的非接触式扭矩传感器
CN102183328A (zh) * 2010-01-12 2011-09-14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转矩传感器
CN102822038A (zh) * 2010-03-30 2012-12-1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转矩的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转向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7431B2 (ja) * 1995-08-14 2001-04-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小形モータ
FR2821668B1 (fr) * 2001-03-02 2003-05-02 Moving Magnet Tech Capteur de position, notamment destine a la detection de la torsion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US6701792B2 (en) * 2001-08-27 2004-03-09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orque sensing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elative torque between two shafts
JP2004093183A (ja) * 2002-08-29 2004-03-25 Unisia Jkc Steering System Co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トルクセンサ
DE10316124A1 (de) * 2003-04-04 2004-10-28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Vorrichtung zum Bestimmen eines auf eine Welle ausgeübten Drehmoments
DE102004023801A1 (de) * 2004-01-20 2005-08-25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Vorrichtung zum Bestimmen eines Lenkwinkels und eines an einer Lenkwelle ausgeübten Drehmoments
JP2008180518A (ja) 2007-01-23 2008-08-07 Nsk Ltd トルクセンサ
KR20090002543U (ko) 2007-09-10 2009-03-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토크 측정장치
JP2011013133A (ja) * 2009-07-03 2011-01-20 Kyb Co Ltd トルクセンサ
KR101650455B1 (ko) * 2009-11-20 2016-08-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조향토크 및 조향각 검출장치
KR101913858B1 (ko) * 2011-12-06 2018-10-31 타이코에이엠피 주식회사 스티어링 칼럼의 비틀림을 측정하기 위한 토크센서 및 이를 이용한 측정방법
CN104641209B (zh) * 2013-03-14 2016-12-07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的扭矩检测构造及使用其的动力转向装置
JP6295483B2 (ja) * 2014-09-19 2018-03-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7859A (zh) * 2004-07-29 2006-02-01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扭矩检测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09271055A (ja) * 2008-04-10 2009-11-19 Nsk Ltd トルク検出器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並びにトルク検出器の製造方法
CN101980915A (zh) * 2008-06-26 2011-02-23 大星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转向系统的非接触式扭矩传感器
CN102183328A (zh) * 2010-01-12 2011-09-14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转矩传感器
CN102822038A (zh) * 2010-03-30 2012-12-12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转矩的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转向系统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5658A (zh) * 2015-06-02 2018-02-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转矩传感器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8351264A (zh) * 2015-11-11 2018-07-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轭铁盖、转矩检测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轭铁盖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351263A (zh) * 2015-11-11 2018-07-3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轭铁盖、转矩检测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轭铁盖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351264B (zh) * 2015-11-11 2020-03-2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轭铁盖、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以及转矩检测装置
CN107101757A (zh) * 2015-12-03 2017-08-2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传感器组件以及传感器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7101757B (zh) * 2015-12-03 2020-09-0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传感器组件以及传感器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09196322A (zh) * 2016-06-08 2019-01-1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转矩传感器
CN109716085A (zh) * 2016-09-23 2019-05-0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扭矩传感器以及电动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36833A (ko) 2015-04-07
JP5864466B2 (ja) 2016-02-17
JP2014185933A (ja) 2014-10-02
DE112014001572B4 (de) 2018-02-15
US20160016607A1 (en) 2016-01-21
DE112014001572T5 (de) 2015-12-03
WO2014148106A1 (ja) 2014-09-25
KR101552463B1 (ko) 2015-09-10
CN104641210B (zh) 2016-06-29
US9505431B2 (en) 2016-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41210A (zh) 旋转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CN106471347B (zh) 旋转角检测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
CN105416396A (zh) 动力转向装置及动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
US9302700B2 (en) Torque sensor and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ing the torque sensor
EP2623396B1 (en) Torque det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JP6160214B2 (ja) トルク検出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674369A (zh) 扭矩传感器及使用该扭矩传感器的动力转向装置
CN104520686A (zh) 扭矩传感器
CN105092128B (zh) 转矩传感器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US20150276519A1 (en) Sensor unit, torque detec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6214444B2 (ja)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トルク検出装置、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269281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2868551B1 (en) On-vehicle detector
CN107662635A (zh) 扭矩检测装置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08295179A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852484B2 (ja) トルクセンサ
CN110402376B (zh) 转矩传感器
JP2009092463A (ja) トルク検出装置、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トルク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4059179A (ja) トルク検出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る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94263B2 (ja) トルク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15760B2 (ja) 回転角検出装置
JP2013160537A (ja) トルク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852485B2 (ja) トルクセンサ
JP5188159B2 (ja) 駆動装置
JP2014041044A (ja) トルク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06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06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