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5210B - 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 Google Patents

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5210B
CN104555210B CN201410557758.5A CN201410557758A CN104555210B CN 104555210 B CN104555210 B CN 104555210B CN 201410557758 A CN201410557758 A CN 201410557758A CN 104555210 B CN104555210 B CN 1045552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ramework
supporting member
workpiece
subordin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577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55210A (zh
Inventor
浅野正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55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5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55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52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00Storing articles, individually or in orderly arrangement, in warehouses or magazines
    • B65G1/02Storage devices
    • B65G1/14Stack holders or 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地震时使具备用于支承工件的一对支承部件的构架彼此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从而能够利用减振机构有效地吸收地震能。多个具有由柱和梁部件围起的构造面的构架以使构造面相互平行的方式配设,在多个构架之间形成能收纳工件(W)的构架空间,一个构架具备朝向构架空间设置的第1支承部件(24),另一个构架具备朝向构架空间设置且与第1支承部件相对设置的第2支承部件(25),在具备由第1支承部件和第2支承部件支承的工件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中,第1支承部件具备允许工件和第1支承部件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阻尼器(32),第2支承部件具备限制工件和第2支承部件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限制片(38)。

Description

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柱部件和梁部件的多个构架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与收纳架的减振构造相关的以往技术,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减振架和减振方法。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减振架中,在减振架的长边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2根柱,该2根柱在短边方向上设有一对。
在长边方向的两侧的柱分别安装有托架,在托架上分别设有搁架主体。
在搁架主体与托架之间作为减振部件夹设有粘弹性体。
根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减振架和减振方法,在货物被一对搁架主体支承的情况下,在将减振架的振动能量变换为货物的振动能量的期间吸收并消散振动能量,从而对货物进行减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18818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减振架是在支承货物的一对搁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减振部件的构造。
因此,对于减振部件的变形量而言,当因地震而减振架从脚部开始晃动时,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欲继续位于其场所的力(货物的惯性力)的影响,因货物的质量、与搁架主体的摩檫系数而有无法发挥效果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减振架和减振方法中,由于在支承货物的一对搁架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减振部件,所以制造成本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即、在地震时使具备对工件进行支承的一对支承部件的构架彼此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从而能够利用减振机构进行对地震能的高效的吸收。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中,多个分别具有由多个柱部件和多个梁部件围起的构造面的构架以使上述构造面相互平行的方式在规定的方向上配设,在相互相邻的上述构架之间形成有能够收纳工件的构架空间,形成上述构架空间的一个上述构架具备朝向上述构架空间设置的第1支承部件,形成上述构架空间的另一个上述构架具备朝向上述构架空间设置,且与上述第1支承部件相对设置的第2支承部件,上述工件由上述第1支承部件以及上述第2支承部件支承,上述收纳架的减振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第1支承部件具备允许上述工件和上述第1支承部件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减振机构,上述第2支承部件具备限制上述工件和上述第2支承部件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位移限制机构。
本发明中,在收纳架上存在由第1支承部件和第2支承部件承受的工件的情况下,若收纳架受到地震能,则在一个构架以及另一个构架中分别产生晃动。
此时,在另一个构架侧,工件由位移限制机构限制,第2支承部件与工件成为一体而与另一个构架的晃动一起晃动。
在一个构架侧,工件经由减振机构而与另一个构架的晃动对应地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位移。
与工件一体晃动的另一个构架因承担的水平负荷的差异,而晃动比一个构架的晃动大,从而一个构架和另一个构架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
此时,一个构架的设于第1支承部件的减振机构吸收地震能,从而衰减收纳架的晃动。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第1支承部件设置减振机构,在第2支承部件设置位移限制机构,能够利用工件来在一个构架和另一个构架产生相互 相位不同的晃动,从而能够利用减振机构有效地吸收地震能。
上述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主构架,其具有由多个主柱部件和多个主梁部件围起的主构造面;和从属构架,其具有由多个从属柱部件和多个从属梁部件围起的从属构造面,且上述从属构架比上述主构架容易变形,上述一个构架是上述主构架以及上述从属构架中的一方,上述另一个构架是上述主构架以及上述从属构架中的另一方。
该情况下,构架空间由主构架和从属构架的组合构成。
因此,不仅利用工件来在形成构架空间的构架间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也能够利用构架的构造上的不同来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
上述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减振机构具备限制上述工件和上述减振机构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限制部件。该情况下,由于减振机构和工件沿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移被限制部件限制,所以工件和第1支承部件的相对位移可靠地输入于减振机构,从而能够利用减振机构有效且可靠地吸收地震能。
上述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也可以构成为,连结相互相邻的上述构架的水平架构件在上述构架空间的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水平配设,上述第1支承部件以及上述第2支承部件在上述构架空间的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上述水平架构件之间设置。该情况下,在相互相邻的构架中,对于上下方向上的多个水平架构件间的部位,能够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因此,利用设于上下方向上的多个水平架构件间的部位的由第1支承部件以及第2支承部件承受的工件,能够由减振机构有效地吸收地震能。
上述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也可以构成为,上述一个构架是上述主构架,上述另一个构架是上述从属构架。该情况下,一个构架是主构架,另一个构架是从属构架,从而不仅利用工件来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也能够增大晃动容易变大的从属构架的晃动。结果,利用构架的构造上的不同能够进一步增大相互相邻的构架的晃动之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即、在地震时使具备对工件进行支承的一对支承部件的构架彼此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从 而能够利用减振机构有效地吸收地震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仓库的简要俯视图。
图2A是图1中的A-A线向视图,图2B是图1中的B-B线向视图。
图3是自动仓库的收纳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仓库的收纳架的要部的要部立体图。
图5是具备阻尼器的第1支承部件和具备限制片的第2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6A是具备阻尼器的第1支承部件和具备限制片的第2支承部件的放大侧视图,图6B是图6A中的A-A线向视图,图6C是图6A中的B-B线向视图。
图7A是表示地震发生时工件W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而向前方相对位移了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B是图7A中的C-C线向视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仓库的收纳架的要部的要部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仓库的收纳架的要部的要部立体图。
图10是具备阻尼器的第1支承部件和具备限制片的第2支承部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11A是其它例的具备旋转阻尼器的第1支承部件和具备限制片的第2支承部件的放大侧视图,图11B是图11A中的D-D线向视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自动仓库的收纳架的要部的要部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自动仓库;11、41、51…收纳架;13…堆垛起重机;15…主构架;16…主柱部件;17…主梁部件;18…主构造面;19…斜条格构(lattice);20…从属构架;21…从属柱部件;22…从属梁部件;23…从属构造面;24…第1支承部件;25…第2支承部件;26…水平架构件;27…撑条(brace);28…连结部件;30、36…臂部;31、37…连接部;32…阻尼器(作为减振机构);33…支承板;35…立起部;38…限制片(作为位移限制机构);61…旋转阻尼器;C…地面控制面板(控制装置);F…地板面;S…工件收纳空间;W…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是将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应用于自动仓库的收纳架的例子。
如图1所示,自动仓库10具备多个收纳架11、在设于收纳架11之间的轨道12上往复行进的堆垛起重机13、以及作为控制装置的地面控制面板C。
作为工件移送装置的堆垛起重机13在收纳架11与设于收纳架11的端部的出入库平台14之间搬运工件W,除此之外为了对收纳架11上的工件W进行再配置而搬运工件W。
地面控制面板C进行工件W的出入库管理、在库管理,除此之外,进行收纳于收纳架11的工件的再配置计划,并向堆垛起重机13传递用于出入库管理及在库管理、工件W的再配置计划的指令。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堆垛起重机13的行进方向设为收纳架11的长边方向,将堆垛起重机13与收纳架11之间的工件W的出入方向设为收纳架11的前后方向。
此外,收纳于收纳架11的多个工件W的重量相互相同。
另外,工件W包括货盘和搭载于货盘的货物,搭载货物的货盘具 有能够对抗欲使之变形的外力的足够的刚性。
如图1所示,收纳架11以及堆垛起重机13按照收纳架11、堆垛起重机13、收纳架11、收纳架11、堆垛起重机13、收纳架11、收纳架11、堆垛起重机13、收纳架11的顺序排列。
各收纳架11相互是相同结构。
如图3所示,在收纳架11的上下方向以及长边方向,形成有收纳工件W的多个工件收纳空间S。
如图2A、图2B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11具备成为收纳架11的主要骨架的3个主构架15、和刚性比主构架15的刚性小的4个从属构架20。
首先,对作为构架的主构架15进行说明,主构架15具备作为沿前后配置的柱部件的一对主柱部件16、和作为连接主柱部件16的顶部、下部以及中间部的梁部件的主梁部件17。
各主柱部件16的下端固定于地板面F。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主构架15,形成有作为由主柱部件16和主梁部件17围起的构造面的多个主构造面18,在各主构造面18沿遍及上下方向配设有斜条格构19。
斜条格构19是用于防止主构造面18的变形的垂直斜撑,相对于主柱部件16倾斜地连接前后的主柱部件16。
主构架15是主要具备支承收纳架11所需要的强度的要素。
主柱部件16、主梁部件17以及斜条格构19由钢材形成,主柱部件16是钢管。
接下来,对作为构架的从属构架20进行说明,从属构架20具备作为沿前后配置的柱部件的一对从属柱部件21、和作为连接从属柱部件21的顶部、下部以及中间部的梁部件的从属梁部件22。
各从属柱部件21的下端固定于地板面F。
如图2B所示,在从属构架20,形成有作为由从属柱部件21和从属梁部件22围起的构造面的多个从属构造面23。
由于在从属构造面23未配设斜条格构19,所以从属构造面23与主构造面18比较,受到前后方向的外力而容易变形。
从属构架20具有能够支承工件W的程度的强度,对收纳架11对抗地震的强度基本没有贡献,与主构架15比较,刚性非常小。
从属柱部件21以及从属梁部件22由钢材形成,从属柱部件21是直径比主柱部件16的直径小的钢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主构架15的主构造面18与从属构架20的从属构造面23相互平行的方式配设有多个主构架15以及从属构架20。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主构架15以及从属构架20按照主构架15、从属构架20、从属构架20、主构架15、从属构架20、从属构架20、主构架15的顺序连接设置。
即,在主构架15与主构架15之间连续配设有2个从属构架20。
另外,在主构架15以及从属构架20的配设方向上的收纳架1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主构架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构架15与从属构架20之间形成第1构架空间R1,并在相互连接设置的从属构架20之间形成第2构架空间R2。
在第1构架空间R1以及第2构架空间R2,多层地形成有10个工件收纳空间S。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工件收纳空间S,从下面开始数第1层、第2层,将最上部的工件收纳空间S设为第10层。
收纳架11具备4个第1构架空间R1和2个第2构架空间R2,在各构架空间R1、R2形成有10个工件收纳空间S,从而最大能够收纳60个工件。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主构架15,具备固定于一对主柱部件16 的近似コ状的第1支承部件24。
在从属构架20,具备以与第1支承部件24相对设置的方式固定于一对从属柱部件21的近似コ状的第2支承部件25。
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是支承工件W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构架空间R1的工件收纳空间S由第1支承部件24和第2支承部件25划分,第2构架空间R2的工件收纳空间S由一对第2支承部件25划分。
第1构架空间R1内,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相当于支承工件W的一对支承部件,第2构架空间R2内,一对第2支承部件25相当于支承工件W的一对支承部件。
后述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的详细内容。
收纳架11具备连结主构架15的后部侧的主柱部件16以及从属构架20的后部侧的从属柱部件21的水平架构件26。
水平架构件26由钢材形成,在主构架15以及从属构架20的上下方向的多处配设。
具体而言,水平架构件26在主柱部件16以及从属柱部件21的最上部和下部水平地架设,除此之外,在第2层、第4层、第6层的以及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下部分别水平地架设。
收纳架11与后部侧的水平架构件26相同,具备连结主构架15的前部侧的主柱部件16以及从属构架20的前部侧的从属柱部件21的水平架构件26。
在收纳架11的前部以及后部,夹持连接设置的2根从属柱部件21的两侧的2根主柱部件16、最上部的水平架构件26、以及第6层的下部的水平架构件26在收纳架11的前部以及后部形成垂直构造面。
如图3、图4所示,在收纳架11的后部的垂直构造面,对角线状地配置有撑条27。
撑条27的两端部在主柱部件16和水平架构件26交叉的位置分别连结。
此外,由于利用堆垛起重机13相对于工件收纳空间S取出放入工件W,所以在收纳架11的前部的垂直构造面不设置撑条27。水平架构件26以及撑条27是提高收纳架11的强度的要素。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11在第1构架空间R1内、且在主构架15以及从属构架20的最上部以及下部具备作为水平斜撑的连结部件28,除此之外,在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下部具备连结部件28。
另外,收纳架11在第2构架空间R2内,且在相互连接设置的从属构架20的最上部以及下部具备作为水平斜撑的连结部件28,除此之外,在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下部具备连结部件28。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28由钢材形成。
连结部件28在第1构架空间R1以及第2构架空间R2中水平地架设。
在第1构架空间R1内,连结部件28在前部的主柱部件16与后部的从属柱部件21之间、或者后部的主柱部件16与前部的从属柱部件21之间进行连结。
在第2构架空间R2内,连结部件28在前部的从属柱部件21与后部的从属柱部件21之间进行连结。
即,连结部件28在第1构架空间R1内连结主构架15和从属构架20,在第2构架空间R2内连结从属构架20彼此。
连结部件28的长边方向相对于主梁部件17以及从属梁部件22各自的长边方向倾斜,即、连结部件28相对于主构造面18以及从属构造面23倾斜。
接下来,详细地对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进行说明。
首先,从第1支承部件24开始说明,如图5所示,第1支承部件24是大致コ状的部件,分别固定于前后的主柱部件16,具有前端向第1构架空间R1水平突出的臂部30和连接臂部30的前端的连接部31。
在主构架15,具备与1~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3层、第5层、第7层、第9层、第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具备作为减振机构的阻尼器32,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不具备阻尼器32。
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不具备阻尼器32的理由是因为在这些第1支承部件24的正下方具备水平架构件26。
因此,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是具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1支承部件24,与第3层、第5层、第7层、第9层、第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是没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1支承部件24。
如图5、图6A、图6B所示,在没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1支承部件24的连接部31上,在前后安装有2个阻尼器32。
在阻尼器32的上表面设有支承工件W的支承板33。
阻尼器32是使振动衰减的减振机构,使作为阻尼器32的材料的粘弹性的橡胶系材料剪切变形来吸收振动。
当振动时的剪切力作用于阻尼器32而阻尼器32变形时,阻尼器32吸收振动能量并变换为热能。
支承板33是以覆盖连接部31的方式在阻尼器32的上部设置的平板,具备支承工件W的底部(货盘)的一部分的承接部34、和在承接部34的前后方向的端部通过折弯而形成的立起部35。
立起部35限制工件W相对于支承板33沿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
即,立起部35相当于限制工件W与支承板33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以及限制工件W与阻尼器32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移的限制部件。
因此,经由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而支承于第1支承部件24的工件W被允许在阻尼器32的变形的范围内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沿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
此外,立起部35具有随着从承接部34趋向上方而越朝向承接部34的外侧倾斜的倾斜面。
从承接部34至立起部35的上端的高度被设定为不会妨碍堆垛起重机13对工件W进行的取出放入的高度以下。
立起部35通过具有倾斜面,从而在向工件收纳空间S收纳工件W的情况下,当使工件W下降时,立起部35作为将工件W的底部向承接部34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接下来,对第2支承部件25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第2支承部件25是大致コ状的部件,分别固定于前后的从属柱部件21,具有前端向第1构架空间R1(或者第2构架空间R2)水平突出的臂部36、和连接臂部36的前端的连接部37。
第2支承部件25的臂部36是与第1支承部件24的臂部30相同的结构,另外,第2支承部件25的连接部37是与第1支承部件24的连接部31相同的结构。
在从属构架20,具备与1~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
本实施方式中,与具备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相对设置的第2支承部件25具备限制工件W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限制片38。
另一方面,与不具备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材24相对设置的第2支承部件25不具备限制片38。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3层、第5层、第7层、第9层、第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具备作为位移限制机构的限制片38,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不具备限制片38。
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不具备限制片38的理由是因为在这些第2支承部件25的正下方具备水平架构件26。
因此,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是具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2支承部件25,与第3层、第5层、第7层、第9层、第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是没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2支承部件25。
连接部37以在工件W支承于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的状态下使工件W成为水平的方式而与第1支承部件24的支承板33的高度对照地设定。
本实施方式的限制片38通过金属板的冲裁而形成。
如图5、图6C所示,限制片38在第2支承部件25的连接部37的前后的端部安装,限制片38的一部分比连接部向上方突出。
限制片38相当于限制工件W相对于第2支承部件25沿前后方向位移的位移限制机构。
此外,限制片38具有随着从连接部37趋向上方而越朝向连接部37的外侧倾斜的倾斜面39。
从连接部37至倾斜面39的上端的高度被设定为不会妨碍堆垛起重机13对工件W进行取出放入的高度以下。
限制片38通过具备倾斜面39,从而在向工件收纳空间S收纳工件W的情况下,当使工件W下降时,倾斜面39作为将工件W的底部向第2支承部件25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11是使用了具备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 具有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以及由具备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和具有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支承的工件W的减振构造。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11的减振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方便说明,假设在工件收纳空间S中收纳有工件W。
第1构架空间R1内,工件W由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支承,在第2构架空间R2,工件W由一对第2支承部件25支承。
若发生较大地震,且产生主构架15以及从属构架20的前后方向的振动(与主构造面18以及从属构造面23平行的晃动),则在设定有足够的强度的主构架15、和比主构架15容易变形的从属构架20,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
在刚性较大的主构架15中是变形较小的晃动,而由于从属构架20相对于外力容易变形,从而成为变形较大的晃动。
尤其,收纳架11的上部与下部相比,有晃动变大的趋势。
在上下方向上存在于水平架构件26与水平架构件26之间的多个工件收纳空间S内,主柱部件16的上侧的水平架构件26与下侧的水平架构件26之间的部位、和从属柱部件21的上侧的水平架构件26与下侧的水平架构件26之间的变形相互不同。
例如,主柱部件16的对应于第2、3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部位与从属柱部件21的对应于第2、3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部位相比,变形较少。
同样,主柱部件16的对应于第4、5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部位与从属柱部件21的对应于第4、5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部位相比,变形较少。
并且,主柱部件16的对应于第6、7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部位与从属柱部件21的对应于第6、7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部位相比,变形较少。
另外,主柱部件16的对应于第8~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部位与从属柱部件21的对应于第8~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部位相比,变形较少。
具有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中,对于被限制片38限制相对第2支承部件25位移的工件W而言,与从属柱部件21的第2支承部件25附近的部位一体地在前后方向上晃动。
当工件W在前后方向上晃动时,工件W所产生的水平方向的负荷(以下标记为“水平负荷”)分别由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承担,但第1支承部件24所承担的水平负荷与第2支承部件25所承担的水平负荷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所承担的水平负荷比第1支承部件24所承担的水平负荷大。
因此,主柱部件16的与具有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相对设置的第1支承部件24附近的部位向与从属柱部件21的第2支承部件25附近的部位不同的相位晃动,晃动自该从属柱部件21变小。
具备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中,工件W相对于支承板33沿前后方向的位移被立起部35限制。
因此,工件W相对于具备支承板33和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沿前后方向相对位移,随着工件W沿前后方向相对位移,阻尼器32变形。
图7A表示如下状态:工件W与从属柱部件21一体地向前方位移了距离d,并且工件W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向前方相对位移了距离d。
图7B表示如下状态:工件W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向前方相对位移了距离d。
工件W不仅与从属柱部件21一体地向前方位移,也向后方位移。
并且,工件W不仅进行图7B所示的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向前 方的相对位移,还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向后方相对位移。
阻尼器32因工件W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的相对位移而变形,由于阻尼器32变形,所以由阻尼器32吸收地震能,并在阻尼器32中将其变换为热能。
因承担的工件W的水平负荷的差异,工件W与从属柱部件21一体地沿前后方向的位移越大,工件W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的相对位移越大。
工件W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的相对位移越大,阻尼器32的变形也越大,从而阻尼器32对地震能的吸收也越多。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11的减振构造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1)在存在由第1支承部件24和第2支承部件25承受的工件W的情况下,若收纳架11受到地震能,则在主构架15以及从属构架20中分别产生晃动。此时,从属构架20中,工件W因限制片38而与第2支承部件25成为一体并与从属构架20一起晃动。与工件W一体地晃动的从属构架20因所承担的工件W的水平负荷的差异,而晃动比主构架15大,从而主构架15和从属构架20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因此,主构架15中,工件W经由阻尼器32而与从属构架20的晃动对应地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位移。此时,主构架15的设于第1支承部件24的阻尼器32变形来吸收地震能,从而使收纳架11的晃动衰减。通过在主构架15的第1支承部件24设置阻尼器32,在第2支承部件25设置限制片38,能够利用工件W来在主构架15和从属构架20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从而能够利用阻尼器32来有效地吸收地震能。
(2)由于由主构架15和从属构架20组合而构成,所以不仅利用工件W来在多个构架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还能够利用主构架15与从属构架20的构造上的不同,而在主构架15和从属构架20中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主构架15与从属构架20的晃动的相位差。
(3)由于阻尼器32与工件W沿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被支承板33限制,所以工件W与具备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的相对位移能 够可靠地输入至阻尼器32,从而能够使阻尼器32变形。因此,能够利用阻尼器32的变形来可靠且有效地吸收地震能。另外,由于支承板33限制阻尼器32与工件W沿前后方向相对位移,所以能够和工件W的货盘与支承板33之间的摩擦系数无关而可靠地使阻尼器32变形。
(4)通过在主构架15的第1支承部件24设置阻尼器32,在比主构架15容易变形的从属构架20的第2支承部件25设置限制片38,来使工件W与从属构架20一体地晃动。因此,从属构架20相对于主构架15能够产生更大的晃动,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使阻尼器32吸收地震能。
(5)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中,由于仅在第1支承部件24设置阻尼器32,所以与在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双方设置阻尼器3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阻尼器32的数量,从而能够抑制收纳架11的制作成本。另外,通过在现有的收纳架所具备的第1支承部件追加阻尼器32,在第2支承部件追加限制片38,能够提高现有的收纳架的减振性能。
(6)在具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的工件收纳空间S内,由水平架构件26限制了主构架15和从属构架20,从而设置水平架构件26的工件收纳空间S内的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的相对位移变小。因此,不需要在具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1支承部件24设置阻尼器32,并且也可以不在第2支承部件25设置限制片38。
(7)若在具有有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和有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的工件收纳空间S内一定收纳有工件W,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收纳架11的减振功能。因此,若优先在具有有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和有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的工件收纳空间S内收纳工件W,则即使在能够收纳的工件W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收纳架11的减振功能。
(8)工件W具有货物以及货盘,但也可以仅将货盘作为工件W。该情况下,即使在具有有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和有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的工件收纳空间S内收纳仅是货盘的工件W,也能 够发挥收纳架11的减振功能。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架是具备第1支承部件的主构架和具备第2支承部件的从属构架交替配设的收纳架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的主构架以及从属构架的基本结构与第1的实施方式相同,从而引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共用附图标记。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41具有如下构造:主构架15和从属构架20的主构造面18和从属构造面23相互平行,并且交替配设。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构架15与从属构架20之间形成第1构架空间R1,但由于从属构架20不是连续配设,所以不存在第2构架空间R2。
在主构架15设有第1支承部件24,在从属构架20设有第2支承部件25。
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相当于支承工件W的一对支承部件。
在第1构架空间R1内,与第3层、第5层、第7层、第9层、第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没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1支承部件24具备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
在第1构架空间R1内,与第3层、第5层、第7层、第9层、第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没有水平架构件26的第2支承部件25具备限制片38。
在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的下部设有水平架构件26。
因此,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不具备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
并且,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不具备限制片3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在由第1支承部件24和第2支承部件25承受的工件W的情况下,若收纳架41受到地震能,则在主构架15以及从属构架20中分别产生晃动。
此时,从属构架20中,工件W因限制片38而与第2支承部件25成为一体并与从属构架20的晃动一起晃动。
与工件W一体地晃动的从属构架20的晃动比主构架15的晃动大,从而主构架15和从属构架20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
因此,主构架15中,工件W经由阻尼器32而与从属构架20的晃动对应地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位移。
此时,主构架15的设于第1支承部件24的阻尼器32吸收地震能,从而使收纳架41的晃动衰减。
本实施方式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1)~(8)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3实施方式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收纳架不具备从属构架、而具备第1支承部件的主构架和具备第2支承部件的主构架交替配设而构成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的主构架的基本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从而引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共用附图标记。
并且,对于第1支承部件以及第2支承部件而言,也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从而引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共用附图标记。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51具有配设有具备主柱部件16、主梁部件17以及斜条格构19的主构架15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7个主构架15相互以使主构造面18平行的方式依次配设,但对此未图示。
在主构架15彼此之间形成有构架空间R,在构架空间R,多层地形成有10个工件收纳空间S。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工件收纳空间S,从下面开始数第1层、第2层,将最上部的工件收纳空间S设为第10层。
收纳架51具备6个构架空间R,在各构架空间R形成有10个工件收纳空间S,从而最大能够收纳60个工件W。
收纳架51具备连结主构架15的后部侧的主柱部件16的水平架构件26。
水平架构件26由钢材形成,在主构架15的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配设。
具体而言,水平架构件26在主柱部件16的最上部和下部水平地架设,除此之外,在第2层、第4层、第6层以及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的下部分别水平地架设。
另外,收纳架51具备连结主构架15的前部侧的主柱部件16的水平架构件26。
在收纳架51的前部以及后部,连接设置的4根主柱部件16和上下的水平架构件26在收纳架51的前部以及后部形成垂直构造面。
在收纳架51的后部的垂直构造面,对角线状地配置有撑条27。
在相互相邻的主构架15的一个主构架15设有第1支承部件24,在另一个主构架15设有第2支承部件25。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构架仅为主构架15的情况下,相互相邻的主构架15中,将设于一个主构架15的支承部件设为第1支承部件24,将设于另一个主构架15的支承部件设为第2支承部件25。
在构架空间R内,由第1支承部件24以及第2支承部件25支承工 件W。
在第1支承部件24设有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在第2支承部件25设有限制片38。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收纳架51的位于最靠端侧的主构架15具有第1支承部件24,该第1支承部件24具备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
对于与具有有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的第1支承部件24的主构架15相邻的主构架15而言,具有具备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
具备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的第1支承部件24以及具备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相当于支承工件W的一对支承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3层、第5层、第7层、第9层、第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具备作为减振机构的阻尼器32,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1支承部件24不具备阻尼器32。
另外,与第3层、第5层、第7层、第9层、第10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具备作为位移限制机构的限制片38,与第1层、第2层、第4层、第6层、第8层的工件收纳空间S对应的第2支承部件25不具备限制片38。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收纳架51的减振作用进行说明。
若以在收纳架51根本未收纳工件W的状态产生较大地震,则收纳架51的各主构架15产生大致相位相同的晃动。
另一方面,若以在一部分或者全部工件收纳空间S收纳有工件W的状态产生较大地震,则在收纳有工件W的工件收纳空间S内,第2支承部件25侧的主构架15比第1支承部件24侧的主构架15晃动大。
即,具备限制片38的第1支承部件24侧的主构架15和具备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的第1支承部件24侧的主构架15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
其理由是由于具备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侧的主构架15因承担的工件W的水平负荷的差异,由限制片38限制工件W而与工件W一体晃动,在具备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的第1支承部件24侧的主构架15中,工件W与阻尼器32的变形对应地相对位移。
因此,具备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侧的主构架15与具备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的第1支承部件24侧的主构架15相比,晃动大。
由于具备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侧的主构架15和具备阻尼器32以及支承板33的第1支承部件24侧的主构架15产生相互相位不同的晃动,所以阻尼器32与变形对应地吸收地震能,并变换为热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是由主构架15构成、而不具备从属构架20的收纳架51,因承担的工件W的水平负荷的差异,对于相互相邻的主构架15也能够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从而能够实现阻尼器32对地震能的吸收。
另外,若现有的收纳架是具备第1支承部件24和第2支承部件25的结构,则通过在第1支承部件24追加阻尼器32,在第2支承部件25追加限制片38,能够提高现有的收纳架的减振性能。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如下变更。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本发明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应用于自动仓库的收纳架的例子,但也可以是自动仓库以外的收纳架。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减振机构使用了作为粘弹性材料的橡胶系材料的阻尼器,但减振机构例如也可以使用在前后方向上伸缩的液压阻尼器来代替粘弹性材料的阻尼器。在减振机构是液压阻尼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油的阻力来衰减振动。该情况下也起到与粘弹性材料的阻尼器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中,减振机构也可以如图11A、图11B所示的其它例那样使用旋转阻尼器61来代替粘弹性材料的阻尼器。旋转阻尼器61在第1支承部件24的连接部31的前后设有一对。在旋转阻尼器61的壳体内具备转子和油, 并具备与转子同轴且支承工件W的橡胶辊。例如,即使橡胶辊欲急剧地旋转,油成为转子的阻力,从而对橡胶辊的急剧的旋转进行制动。工件W由橡胶辊支承,当工件W相对于第1支承部件24相对位移时,橡胶辊相应于相对位移而旋转。若橡胶辊旋转则旋转阻尼器61对橡胶辊的急剧的旋转进行制动,从而能够由旋转阻尼器61吸收地震能。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减振机构的阻尼器32的上表面设置支承板33,利用作为限制部件的支承板33的立起部35来限制工件W和支承板33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并且限制工件W和阻尼器32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但也可以是阻尼器32具备限制工件W和阻尼器32的相对位移的立起部35。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位移限制机构使用了通过金属板的冲裁而形成的限制片,但位移限制机构是能够限制工件相对于第2支承部件沿前后方向位移的结构即可,位移限制机构的具体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制。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限制部件使用了设于支承板的立起部,但在工件W与阻尼器的摩擦力足够等能够限制工件与阻尼器沿前后方向相对位移的情况下,不需要积极地在第1支承部件设置限制部件。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上下的水平架构件之间,在下部具有水平架构件的第1支承部件上不设置减振机构,在下部具有水平架构件的第2支承部件上不设置位移限制机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下部具有水平架构件的第1支承部件上设置减振机构,在下部具有水平架构件的第2支承部件上设置位移限制机构。并且,也可以在下部没有水平架构件的全部第1支承部件上不设置减振机构,在下部没有水平架构件的全部第2支承部件上不设置位移限制机构。例如,也可以在没有水平架构件的一部分第1支承部件上设置减振机构,在与没有水平架构件的一部分第1支承部件成对的第2支承部件上设置位移限制机构。
上述的第1、第2实施方式中,主构架具备第1支承部件,从属构架具备第2支承都材,但也可以是主构架具备第2支承部件、从属构架具备第1支承部件的结构。若至少是具备第1支承部件的构架和具备第2支承部件的构架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的结构,则针对形成构架空间的多个构架的第1支承部件以及第2支承部件的组合自由。
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是具备限制片38的第2支承部件25一定固定于从属构架20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的变形例那样,相互相邻的2个从属构架20中,在一个从属构架20A仅固定第2支承部件25,在另一个从属构架20A中,以与一个从属构架20A的第2支承部件25相对设置的方式设置具备阻尼器32的第1支承部件24也可以。此外,在另一个从属构架20B,以与相邻的主构架15的第1支承部件24相对设置的方式设置第2支承部件25即可。该情况下,若在工件W收纳于从属构架20A、20B间的状态下发生地震,则从属构架20A、20B分别承担的工件W的水平负荷不同。因此,不仅在主构架15与从属构架20之间,因地震的晃动在从属构架20A、20B间也能够产生相位不同的晃动。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水平斜撑使用了钢材的连结部件,但也可以在水平斜撑设置液压阻尼器。并且,也可以将一部分水平斜撑设为利用钢材的连结部件,将剩余的水平斜撑设为液压阻尼器。该情况下,由于附加了液压阻尼器的减振功能,所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提高收纳架的减振性能。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工件,所以阻尼器的厚度与工件的重量对应地变小,但也可以以使阻尼器的厚度不会过度变小的方式例如在连接部与支承板之间设置支承支承板的支承机构。

Claims (5)

1.一种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多个分别具有由多个柱部件和多个梁部件围起的构造面的构架,以使上述构造面相互平行的方式在规定的方向上配设,
在相互相邻的上述构架之间形成有能够收纳工件的构架空间,
形成上述构架空间的一个上述构架具备朝向上述构架空间设置的第1支承部件,
形成上述构架空间的另一个上述构架具备朝向上述构架空间设置,且与上述第1支承部件相对设置的第2支承部件,
上述工件由上述第1支承部件以及上述第2支承部件支承,
上述收纳架的减振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支承部件具备允许上述工件和上述第1支承部件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减振机构,
上述第2支承部件具备限制上述工件和上述第2支承部件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位移限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构架,其具有由多个主柱部件和多个主梁部件围起的主构造面;和
从属构架,其具有由多个从属柱部件和多个从属梁部件围起的从属构造面,且比上述主构架容易变形,
上述一个构架是上述主构架以及上述从属构架中的一方,
上述另一个构架是上述主构架以及上述从属构架中的另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减振机构具备限制上述工件和上述减振机构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限制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
连结相互相邻的上述构架的水平架构件在上述构架空间的上下方向的多个位置水平配设,
上述第1支承部件以及上述第2支承部件在上述构架空间的上下方向上的多个上述水平架构件之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纳架的减振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个构架是上述主构架,上述另一个构架是上述从属构架。
CN201410557758.5A 2013-10-21 2014-10-20 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55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7949 2013-10-21
JP2013217949A JP5821923B2 (ja) 2013-10-21 2013-10-21 収容棚の制震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5210A CN104555210A (zh) 2015-04-29
CN104555210B true CN104555210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011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5775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55210B (zh) 2013-10-21 2014-10-20 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21923B2 (zh)
KR (1) KR101659811B1 (zh)
CN (1) CN104555210B (zh)
TW (1) TWI533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6116B2 (ja) * 2012-04-19 2016-03-1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自動倉庫のラック
WO2019106710A1 (ja) * 2017-11-28 2019-06-06 中洲電機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システム
WO2020049862A1 (ja) * 2018-09-07 2020-03-1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倉庫用ラッ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6343A (en) * 1977-08-18 1978-09-26 Palmer-Shile Company Storage rack
JP3586509B2 (ja) * 1995-06-16 2004-11-10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格納物落下防止柵
KR0136670B1 (ko) * 1995-11-28 1998-04-27 이종수 자동창고 스태커 크레인의 흔들림방지장치
IT1294287B1 (it) * 1997-07-30 1999-03-24 Fata Automation Magazzino a celle con carri di trasporto a movimentazione idropneumatica
JPH11208830A (ja) * 1998-01-20 1999-08-03 Murata Mach Ltd 自動倉庫のラック
JP2003118818A (ja) * 2001-10-11 2003-04-23 Murata Mach Ltd 制振ラックとラックの制振方法
JP4716111B2 (ja) * 2006-01-24 2011-07-06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収納棚
JP5610231B2 (ja) * 2011-12-15 2014-10-22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物品収納棚
JP5835184B2 (ja) 2012-04-13 2015-12-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収容棚の制震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81146A (ja) 2015-04-27
TWI533826B (zh) 2016-05-21
TW201524428A (zh) 2015-07-01
JP5821923B2 (ja) 2015-11-24
KR101659811B1 (ko) 2016-09-27
KR20150045899A (ko) 2015-04-29
CN104555210A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5542B (zh) 自动仓库的货架
CN104555210B (zh) 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CN107709825A (zh) 上下隔震装置
CN105308247B (zh) 用于预制仓库和类似建筑物的振动阻尼装置
JP5610231B2 (ja) 物品収納棚
TWI551527B (zh) 收容棚架的防震構造
TWI496729B (zh) 物品收容架
TWI538864B (zh) Automatic Warehouse and Its Vibration Method
CN104003091B (zh) 置物架、限位器以及限位器的安装方法
CN104696423B (zh) 收纳架的减振构造
JP7233280B2 (ja) ラックの制振構造
KR101445593B1 (ko) 수용 선반의 제진 구조
TWI510420B (zh) Automatic warehouse rack equipment
JP2015020816A (ja) 収納棚
JP6681305B2 (ja) ラック用制震ストッパ及びラック
JP2021080664A (ja) 構造物
JP2012112188A (ja) 床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