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3754B - 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 - Google Patents
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53754B CN104553754B CN201410443210.8A CN201410443210A CN104553754B CN 104553754 B CN104553754 B CN 104553754B CN 201410443210 A CN201410443210 A CN 201410443210A CN 104553754 B CN104553754 B CN 1045537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distribution
- distribution tube
- internal combustion
- combustion engine
- guard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011—Constructional detail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of elements of fuel systems; Materials therefor
- F02M37/0017—Constructional detail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of elements of fuel systems; Materials therefor related to fuel pipes or their connections, e.g. joints or sea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其可以防止燃料配管和与其连结的连结部件的连结部在车辆碰撞时破损,且布置自由度高。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构成为具有:燃料配管(10),其一端与内燃机(2)连接,其另一端配置在与内燃机相比靠车室的位置;给料软管(11),其与燃料配管的另一端连结;以及保护部件(13),其保护使燃料配管和给料软管连结的连结单元(12),保护部件具有:安装在划定发动机室(1)的仪表板上部(6)上的基座部件(31)、和从内燃机侧覆盖连结单元的罩部件(32),罩部件具有引导部(32g、32h),当在车辆碰撞时内燃机向车室相对移动时,引导部伴随塑性变形而使连结单元朝避免被内燃机夹入的上方移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端与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内燃机连接、另一端配置在与内燃机相比靠车室的位置的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
背景技术
燃料配管与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内燃机连接。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燃料配管大多为了使得在车辆碰撞时难以破损而相对于内燃机配置在车室侧、即在前置发动机车辆中配置在内燃机的后方。
不过有时,在车辆碰撞时内燃机在发动机室内向车室侧移动。在将与燃料配管的上游端连接的控制阀等燃料供给系统部件相对于内燃机配置在车室侧的情况下,内燃机和燃料供给系统部件干扰,很有可能燃料供给系统部件破损。这样,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发明,该发明用于在将燃料供给系统部件配置在内燃机附近的情况下,避免因与内燃机的干扰引起的燃料供给系统部件的破损。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在内燃机的罩部件处设置随着朝向内燃机在车辆碰撞时的移动方向而朝下方倾斜的倾斜面,使燃料供给系统部件的下表面位于与罩部件的倾斜面上的内燃机移动方向侧的前端相比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当内燃机移动时燃料供给系统部件在倾斜面上滑动并朝上方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5228号公报
然而,在存在不能在内燃机的罩部件上设置这样的倾斜面的情况时,不能应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不能防止在车辆碰撞时燃料供给系统部件因与内燃机的接触而破损。并且,即使可以形成倾斜面,也存在相对于倾斜面在碰撞方向上配置燃料供给系统部件的制约,因而布置自由度变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作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不能在内燃机的罩部件上形成倾斜面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燃料配管和与其连结的连结部件的连结部在车辆碰撞时破损、且布置自由度高的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上述课题是通过提供一种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来解决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具有:燃料配管(10),其一端与设置在发动机室(1)内的内燃机(2)连接,其另一端配置在与所述内燃机(2)相比靠车室的位置;连结部件(给料软管11),其与所述燃料配管(10)的另一端连结;以及保护部件(13),其保护所述燃料配管(10)和所述连结部件(11)的连结部(连结单元12),所述保护部件(13)具有:基座部(31),其安装在划定所述发动机室(1)的车身壁(仪表板上部6)上;和罩部(32),其从所述内燃机(2)侧覆盖所述连结部(12),所述罩部(32)具有引导部(32g、32h),当在车辆碰撞时所述内燃机(2)向所述车室相对移动时,所述引导部(32g、32h)使所述保护部件塑性变形而使所述连结部(12)朝避免被所述内燃机(2)夹入的退避方向(上方)移位。
根据该结构,即使燃料配管和连结部件的连结部的强度弱,在车辆碰撞时连结部也由罩部保护,可以防止连结部的破损和从连结部的燃料泄漏。并且,由于罩部的引导部使连结部朝退避方向移位,因而对连结部的位置没有制约,布置自由度高。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引导部具有所述退避方向(上方)侧的至少一部分越是靠该退避方向(上方)侧就越从所述车身壁(6)离开的倾斜壁(32g),并具有使所述罩部(32)中的与所述退避方向(上方)不同的一侧(下侧)的面弯曲而成的弯曲部(32h)。
根据该结构,倾斜壁执行引导作用,可以可靠地使连结部移位。并且,可以通过弯曲部在车辆碰撞时使连结部顺利移位,并且可以获得在塑性变形时的移动余量。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罩部(32)利用多个紧固部(B2、H3)固定在所述基座部(31)上,并且所述多个紧固部(B2、H3)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基座部(31)的安装在所述车身壁(6)上的安装部(B1、H1)设置在与所述退避方向(上方)不同的一侧(下侧)。
根据该结构,可以防止罩部的翘起,并且在碰撞时,可以使罩部塑性变形而以相对于基座部的安装在车身壁上的安装部设置在与退避方向不同的一侧的紧固部为中心转动,可以使连结部朝退避方向的移位更顺利。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侧面,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基座部(31)具有支撑所述燃料配管(10)的支撑部(倾斜部31c),该支撑部(31c)相对于所述基座部(31)的安装在所述车身壁(6)上的安装部(B1、H1)配置在所述退避方向侧(上侧)。
根据该结构,可以防止燃料配管因移位时的张力而破裂。
这样,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即使在不能在内燃机的罩部上形成倾斜面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燃料配管和与其连结的连结部件的连结部在车辆碰撞时破损、且布置自由度高的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室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连结部件的主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保护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的保护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保护部件的左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1所示的保护部件的车辆碰撞时的变形的说明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保护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保护部件的主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保护部件的右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图9所示的保护部件的车辆碰撞时的变形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发动机室;2:内燃机;6:仪表板上部(车身壁);10:燃料配管;11:送料软管(连结部件);12:连结单元(连结部);31:基座部件(基座部);31c:倾斜部(支撑部);32:罩部件(罩部);32g:倾斜壁(引导部);32h:弯曲部(引导部);B1:螺栓(安装部);B2:螺栓(紧固部);H1:螺栓贯穿孔(安装部);H2、H3:螺栓贯穿孔(紧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这里,假定本发明应用于在设置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1内设置有内燃机2的前置发动机车辆。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设定前方和后方,以从前方观察车辆时的方向为基准设定左方和右方。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8,对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配管10的保护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室1的靠右侧,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中央的位置横置地设置有直列多气缸的内燃机2。在发动机室1内,在内燃机2的右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3,从空气滤清器3向后方延伸的进气管4与内燃机2的后表面连接。在发动机室1的后方有车室,在发动机室1的前方设置有未图示的前保险杠。
结合图2所示,发动机室1和车室由仪表板下部5区分。仪表板下部5的上部与在大致左右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仪表板上部6连接。在仪表板上部6的上方设置有划定发动机室1的上缘的未图示的机罩。在内燃机2的后表面配置有将从未图示的燃料箱通过燃料泵压送的燃料供给到内燃机2的燃料供给系统的下游部分。
燃料供给系统包括:下游端与内燃机2连接的金属制的燃料配管10、使用连结单元12与燃料配管10的上游端连结的树脂制的给料软管11等。连结单元12配置成在仪表板上部6的前方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单元12被收容在保护其的保护部件13的内部。在保护部件13上,在右端形成有朝向右方的右侧开口13R,在左端形成有朝向斜左上前方的左侧开口13L。给料软管11从保护部件13的右侧开口13R向右方大致水平延伸。另一方面,燃料配管10从保护部件13的左侧开口13L向斜上方且斜前方延伸,弯曲并朝下方延伸后再次弯曲并朝后方延伸,以向后方和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并向斜前方且斜左方延伸,与内燃机2连接。这样,燃料配管10不通过最短路径而与内燃机2连接,因而如后所述,即使在车辆碰撞时连结单元12移位,燃料配管10也不会由于张力而破裂。
结合图3所示,内燃机2被设置成使上部朝后方倾斜的后倾状态。在包括气缸体和气缸盖的发动机主体15的上表面设置有气缸盖罩16。气缸盖罩16的上部配置在呈大致矩形的箱形截面形状的仪表板上部6的前方。在发动机主体15的后方配置有从下方向上方延伸的进气管4,该进气管4的下游部在向前方弯曲之后与发动机主体15(气缸盖)的后表面连接。收容了连结单元12的保护部件13配置在与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并安装在仪表板上部6的大致垂直延伸的前壁6a上。
连结单元12可以是连结燃料配管10和给料软管11的公知结构的连结单元。以下,对连结单元12的结构以及由连结单元12进行的燃料配管10和给料软管11的连结步骤进行概略说明。
如图4所示,连结单元12具有固定在燃料配管10的端部的树脂制的连接器21和锁定部件22。连接器21呈大致筒状,在连接器21的一端侧的内部插入有燃料配管10的下游端,在连接器21的另一端侧的外周嵌装有给料软管11的上游端。燃料配管10和连接器21的相对位置由锁定部件22固定。并且,为了不使连接器21从燃料配管10脱落,将树脂制的防止脱落保持器23安装成跨越燃料配管10和连接器21。
燃料配管10和给料软管11通过连结单元12具体地按以下方式连结。即,燃料配管10具有形成为从前端(下游端)侧依次空开规定间隔分别呈环状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凸缘10a和第2凸缘10b。另一方面,连接器21从给料软管11侧依次具有小径部21a、中径部21b、大径部21c。在小径部21a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突条24,使得外嵌的给料软管11难以脱开。在外嵌于小径部21a的给料软管11的外周设置有卡箍25,通过卡箍25的紧固来防止给料软管11从小径部21a脱落。中径部21b在内部直接或者经由一对O形环26内嵌有燃料配管10,供与燃料配管10的连接用。大径部21c在图中的上下形成有一对窗孔27,作为使锁定部件22与窗孔27卡合以规定锁定部件22的相对位置的卡合单元发挥作用。另外,在大径部21c中的靠中径部21b侧的内部与燃料配管10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28。在与该密封部件28相邻的位置配置有燃料配管10的第1凸缘10a,通过使锁定部件22的前端与第1凸缘10a卡合,来规定燃料配管10相对于锁定部件22的相对位置即相对于连接器21的相对位置。
另外,锁定部件22通过进行弹性变形,可以使与第1凸缘10a卡合的前端侧向径向外侧移位,可以在安装于连接器21上的状态下将燃料配管10插入到规定的位置。并且,锁定部件22通过进行弹性变形,可以使与连接器21的窗孔27卡合的基端侧向径向内侧移位,通过捏住从连接器21突出的端部,可以容易地解除与窗孔27的卡合。
燃料配管10的第2凸缘10b以在解除锁定部件22与连接器21的卡合时不对锁定部件22产生干扰的方式,形成在与锁定部件22相比靠基端侧的位置。并且,防止脱落保持器23安装成,与燃料配管10的第2凸缘10b从基端侧卡合,并与形成连接器21的大径部21c和中径部21b之间的阶梯差的单面从中径部21b侧卡合。由此,防止了连接器21从燃料配管10脱落。连接器21的更详细的结构和拆装步骤可以参照日本特开2008-309187号公报。
这样,燃料配管10和连接器21通过锁定部件22和防止脱落保持器23双重连接,连接器21和给料软管11通过小径部21a的环状突条24和卡箍25双重连接。不过,当由于车辆的碰撞而使车身前部压坏,内燃机2在发动机室1内向后方即车室侧移动时,连结单元12由仪表板上部6和内燃机2夹住而破损,很有可能燃料从破损的部位泄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保护连结单元12的保护部件13。
如图5所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燃料配管10的保护构造的保护部件13具有:钢铁制的基座部件31,其通过2根螺栓B1紧固在仪表板上部6(图3)的前壁6a上;以及钢铁制的罩部件32,其通过2根螺栓B2紧固在基座部件31上,并在与基座部件31之间形成连结单元12的收容空间。罩部件32在安装于基座部件31上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从前方(内燃机2侧)覆盖连结单元12。
如图5~图7所示,基座部件31具有:基座31a,其在安装于仪表板上部6上的状态下,在大致垂直和左右方向上延伸;上延伸部31b,其从基座31a的上缘的左侧部分朝前方延伸;倾斜部31c,其从上延伸部31b的前缘左侧朝斜前上方延伸;上垂直部31d,其从上延伸部31b的前缘右侧朝上方延伸,与倾斜部31c连接;下延伸部31e,其从基座31a的下缘的右端部分朝前方延伸;以及下垂直部31f,其从下延伸部31e的前缘朝下方延伸。在基座31a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形成有2个螺栓贯穿孔H1,利用贯穿插入两个螺栓贯穿孔H1中的2根螺栓B1将基座部件31紧固在仪表板上部6上。在倾斜部31c上形成有矩形孔(图5),在该矩形孔内斜向下安装有把持燃料配管10的C形夹子33(图6、图7)。即,倾斜部31c形成支撑燃料配管10的支撑部,其相对于基座部件31的安装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安装部(螺栓B1和形成有使螺栓B1贯穿插入的2个螺栓贯穿孔H1的部位)配置在上侧。在上垂直部31d和下垂直部31f上分别形成有螺栓贯穿孔H2,在其背面焊接有供安装罩部件32用的螺母N(图7)。
罩部件32由前壁32a、下壁32b、上壁32c、左壁32d、上垂直壁32e和下垂直壁32f构成,呈朝前方鼓出且后方开放的横向U字状的截面形状(参照图3)。在上壁32c的左端上部形成有切口,该切口形成左侧开口13L。在形成有该左侧开口13L的部分,如图5所示,前壁32a构成越是靠上侧则越朝前方突出、即从仪表板上部6离开而使保护部件13的内部空间扩展的倾斜壁32g。在左侧开口13L的右方且与基座部件31的上垂直部31d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上垂直壁32e。在其它部分,如图3所示,上壁32c和前壁32a没有曲折部而平滑连接。在前壁32a的右端的下缘配置有下垂直壁32f。在其它部分,下壁32b和前壁32a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没有曲折部而平滑连接。换句话说,下壁32b和前壁32a经由弯曲部32h连接。弯曲部32h的与前壁32a的连接端相对于垂直方向的上方朝斜前方倾斜。罩部件32构成为在侧视图(图7)中使倾斜壁32g和弯曲部32h平滑连接,更具体地,使倾斜壁32g的下端与弯曲部32h的上端连接。另外,倾斜壁32g的下端可以在比弯曲部32h的上端(与向上朝斜前方倾斜的前壁32a连接的连接端)低的进一步倾斜的位置与弯曲部32h连接。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罩部件32的上垂直壁32e和下垂直壁32f分别形成有螺栓贯穿孔H3,利用贯穿插入两个螺栓贯穿孔H3中的2根螺栓B2将罩部件32紧固在基座部件31上。左侧的螺栓贯穿孔H2、H3和螺栓B2配置在比将基座部件31紧固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螺栓B1高的位置。下端的螺栓贯穿孔H2、H3和螺栓B2配置在比将基座部件31紧固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2根螺栓B1低的位置。罩部件32在仅上垂直壁32e和下垂直壁32f与基座部件31接触的状态下固定在基座部件31上。
下面,参照图8对这样构成的燃料配管10的保护构造在车辆碰撞时的举动进行说明。
如图8的(a)所示,当车辆前表面碰撞、内燃机向后方移动时,气缸盖罩16与保护部件13的罩部件32的前壁32a抵接。另外,图示的实线表示水平地朝后方移动的内燃机2,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与倾斜壁32g的下部抵接。因此,向上的力作用于罩部件32。于是,保护部件13如(b)所示以朝上方移动的方式开始塑性变形。即,倾斜壁32g作为使连结单元12朝上方(避免被内燃机2夹入的退避方向)移位的引导部发挥作用。使连结单元12朝上方移位的保护部件13的塑性变形是主要通过使基座部件31的上延伸部31b和下延伸部31e朝上方倾倒来实现的。
另一方面,在内燃机2与水平方向相比朝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如假想线所示,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与倾斜壁32g的上部抵接。因此,在该情况下,向上的力也作用于罩部件32。另一方面,在内燃机2进一步朝上方移动、气缸盖罩16在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比倾斜壁32g的上端高的位置处与保护部件13抵接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使其朝上方变形的力,因而保护部件13尽可能配置在上方是优选的。
然后,当如(b)所示保护部件13朝上方移动时,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与弯曲部32h抵接,从弯曲部32h向罩部件32施加向上的力。即,弯曲部32h也作为使连结单元12朝上方移位的引导部发挥作用。
当内燃机2从(b)状态进一步朝后方移动时,保护部件13如(c)和(d)所示依次发生塑性变形,使连结单元12进一步朝上方移位。从(c)到(d),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与将罩部件32紧固在基座部件31上的下侧的螺栓B2抵接,使基座部件31的下延伸部31e朝上方翻倒。此时,基座部件31的下延伸部31e使连结单元12朝上方移位,成为弯曲部32h塑性变形时的移动余量。
当保护部件13这样塑性变形时,如图6所示,由于将基座部件31紧固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2根螺栓B1大致水平配置,因而基座部件31的基座31a容易朝使罩部件32朝上方移位的方向翻倒。并且,由于将罩部件32紧固在基座部件31上的2根螺栓B2中的下侧的螺栓B2相对于通过该2根螺栓B1的直线X1配置在下方,因而当罩部件32塑性变形时,下部不会翘起,该下侧的螺栓B2成为转动中心,罩部件32以朝上方翻倒的方式变形,因而不会使连结单元12露出而容易使其朝上方移位。
而且,由于支撑燃料配管10的基座部件31的倾斜部31c相对于将基座部件31安装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2根螺栓B1配置在上方,因而燃料配管10难以因移位时的张力而破裂。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9~图12对第2实施方式的燃料配管10的保护构造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主要是保护部件13的基座部件31和罩部件32的连接部的构造。另外,对形态或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要素附上相同标号,极力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9~图11所示,基座部件31具有:基座31a,其在安装于仪表板上部6上的状态下,在大致垂直和左右方向上延伸;上延伸部31b,其从基座31a的上缘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朝前方延伸;倾斜部31c,其从上延伸部31b的左端缘朝斜左上方延伸;以及卡合爪31g,其在基座部件31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从上延伸部31b的前端缘朝上方延伸。在倾斜部31c上形成有矩形孔(图9),在该矩形孔内斜向左下安装有把持燃料配管10的C形夹子33(图10、图11)。即,倾斜部31c形成支撑燃料配管10的支撑部,其相对于基座部件31的安装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安装部(形成有2个螺栓贯穿孔H1的部位)配置在上侧。卡合爪31g与罩部件32卡合,针对上方向以外的所有方向固定罩部件32的上部。
罩部件32由前壁32a、下壁32b、上壁32c和左壁32d构成,呈朝前方鼓出且后方开放的横向U字状的截面形状(参照图3)。在上壁32c的左端上部形成有切口,该切口形成左侧开口13L。在形成有该左侧开口13L的部分,如图11所示,前壁32a构成越是靠上侧则越朝前方突出、即从仪表板上部6离开而使保护部件13的内部空间扩展的倾斜壁32g。在其它部分,如图3所示,上壁32c和前壁32a没有曲折部而平滑连接。另一方面,下壁32b和前壁32a在左右方向的全长上没有曲折部而平滑连接。换句话说,下壁32b和前壁32a经由弯曲部32h连接。罩部件32在下壁32b和上壁32c朝越是靠前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向稍许倾斜的状态下安装在仪表板上部6上。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罩部件32的左端和下端形成有2个螺栓贯穿孔H3,利用贯穿插入两个螺栓贯穿孔H3中的2根螺栓B2将罩部件32紧固在基座部件31上。左端的螺栓贯穿孔H3和螺栓B2配置在比将基座部件31紧固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螺栓B1稍低的位置。下端的螺栓贯穿孔H3和螺栓B2配置在比将基座部件31紧固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2根螺栓B1低的位置、且比右侧的螺栓B1稍靠右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罩部件3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卡合片32i,卡合片32i从上壁32c的后端朝上方突出且形成有矩形孔。罩部件32是这样固定在基座部件31上的,即,在倾斜的状态下使基座部件31的卡合爪31g进入矩形孔而使卡合爪31g与卡合片32i卡合,以卡合片32i作为转动中心使罩部件32以下部接近基座部件31侧(后方)的方式转动并用2根螺栓B2紧固。
下面,参照图12对这样构成的燃料配管10的保护构造在车辆碰撞时的举动进行说明。
如图12的(a)所示,当车辆前表面碰撞、内燃机2向后方移动时,气缸盖罩16与保护部件13的罩部件32的前壁32a抵接。另外,图示的实线表示水平地朝后方移动的内燃机2,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与弯曲部32h的上部抵接。由于罩部件32的下壁32b和上壁32c向前方向上倾斜,因而向上的力作用于罩部件32。于是,保护部件13如(b)所示以朝上方移动的方式开始塑性变形。即,弯曲部32h作为使连结单元12朝上方(避免被内燃机2夹入的退避方向)移位的引导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在内燃机2与水平方向相比朝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如假想线所示,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与倾斜壁32g抵接。因此,在该情况下,向上的力也作用于罩部件32。然后,当如(b)所示保护部件13朝上方移动时,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仍然与弯曲部32h抵接,使向上的力作用于罩部件32。即,倾斜壁32g和弯曲部32h作为使连结单元12朝上方移位的引导部发挥作用。
另外,在内燃机2进一步朝上方移动、气缸盖罩16在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比倾斜壁32g的上端高的位置处与保护部件13抵接的情况下,不会产生使其朝上方变形的力,因而保护部件13尽可能配置在上方是优选的。
当内燃机2从(b)状态进一步朝后方移动时,保护部件13如(c)和(d)所示依次发生塑性变形,使连结单元12进一步朝上方移位。从(c)到(d),气缸盖罩16的后表面的上端从与弯曲部32h的下部抵接的状态变为与下壁32b抵接的状态。这样,与下壁32b平滑连接的弯曲部32h使连结单元12顺利地朝上方移位,并能够成为塑性变形时的移动余量。
当保护部件13这样塑性变形时,如图10所示,由于将基座部件31紧固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2根螺栓B1大致水平配置,因而基座部件31的基座31a容易朝使罩部件32朝上方移位的方向翻倒。并且,由于将罩部件32紧固在基座部件31上的2根螺栓B2相对于通过该2根螺栓B1的直线X1配置在下方,因而当罩部件32塑性变形时,下部不会翘起,通过该2根螺栓B2的直线X2成为转动中心,罩部件32以朝上方翻倒的方式变形,因而不会使连结单元12露出而容易使其朝上方移位。
而且,由于支撑燃料配管10的基座部件31的倾斜部31c相对于将基座部件31安装在仪表板上部6上的2根螺栓B1配置在上方,因而燃料配管10难以因移位时的张力而破裂。
至此结束了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大幅地实施变型。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给料软管11通过连结单元12与燃料配管10的上游端连结,然而连结部不限于给料软管11和连结单元12,可以是燃料配管10和流量控制阀的连结部等、燃料供给系统部件的连结部。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本发明应用于前置发动机车辆,然而也能够应用于内燃机2搭载在车身后部的后置发动机车辆。在该情况下,燃料配管10配置在内燃机2的前方。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在车辆碰撞时保护部件13使连结单元12朝上方移位的结构,然而使连结单元12移位的退避方向不限于上方,也可以是下方、左方、右方等。并且,关于基座部件31和罩部件32的材料,基座部件31可以采用与罩部件32相比合成大的材料。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碰撞时内燃机2直接碰撞保护部件13,然而也可以是间接碰撞,可以是内燃机2的辅机或从动于内燃机2的移动的部件碰撞保护部件13。此外,各部件和部位的具体的结构和配置、数量、角度等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就能够适当变更。另一方面,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燃料配管10的保护构造的各构成要素不必全都是必须的,可以适当选择。
Claims (4)
1.一种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具有:
燃料配管,其一端与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内燃机连接,其另一端配置在与所述内燃机相比靠车室的位置;
连结部件,其与所述燃料配管的另一端连结;以及
保护部件,其保护所述燃料配管和所述连结部件的连结部,
所述保护部件具有:基座部,其安装在划定所述发动机室的车身壁上;和罩部,其从所述内燃机侧覆盖所述连结部,
所述罩部具有引导部,当在车辆碰撞时所述内燃机向所述车室相对移动时,所述引导部使所述保护部件塑性变形而使所述连结部朝避免被所述内燃机夹入的退避方向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具有所述退避方向侧的至少一部分越是靠该退避方向侧就越从所述车身壁离开的倾斜壁,并具有使所述罩部中的与所述退避方向不同的一侧的面弯曲而成的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罩部利用多个紧固部固定在所述基座部上,并且所述多个紧固部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基座部的安装在所述车身壁上的安装部设置在与所述退避方向不同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具有支撑所述燃料配管的支撑部,该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的安装在所述车身壁上的安装部配置在所述退避方向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14352 | 2013-10-15 | ||
JPJP2013-214352 | 2013-10-15 | ||
JP2013214352A JP5836555B2 (ja) | 2013-10-15 | 2013-10-15 | 燃料配管の保護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53754A CN104553754A (zh) | 2015-04-29 |
CN104553754B true CN104553754B (zh) | 2017-06-16 |
Family
ID=52808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43210.8A Active CN104553754B (zh) | 2013-10-15 | 2014-09-02 | 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44583B2 (zh) |
JP (1) | JP5836555B2 (zh) |
CN (1) | CN1045537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14917B2 (ja) * | 2015-06-19 | 2018-04-2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燃料供給系部品の保護構造 |
JP6809798B2 (ja) * | 2016-02-29 | 2021-01-06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 |
JP2018123766A (ja) * | 2017-02-01 | 2018-08-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燃料配管の支持構造 |
US10035415B1 (en) | 2017-03-16 | 2018-07-31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Protection of vehicle engine fuel components |
JP6502602B2 (ja) * | 2017-07-04 | 2019-04-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配管の保護構造 |
JP6939217B2 (ja) * | 2017-08-02 | 2021-09-2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燃料供給部品保護構造 |
JP6935723B2 (ja) * | 2017-10-23 | 2021-09-15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系部品の保護構造 |
JP6954020B2 (ja) * | 2017-11-10 | 2021-10-2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燃料配管の保護構造 |
CN108317008A (zh) * | 2017-12-13 | 2018-07-24 | 邓水娣 | 一种固定汽车节油器用的安装机构 |
GB2570116B (en) * | 2018-01-10 | 2021-01-13 | Ford Global Tech Llc | Transmission roll initiator |
GB2573514B (en) | 2018-05-04 | 2020-06-17 | Ford Global Tech Llc | A fuel line attachment assembly |
GB2573515B (en) * | 2018-05-04 | 2020-09-09 | Ford Global Tech Llc | Vehicle engine bay component with a crash deflector |
GB2576732B (en) * | 2018-08-29 | 2020-12-30 | Ford Global Tech Llc | A motor vehicle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collision integrity |
JP6752259B2 (ja) | 2018-09-19 | 2020-09-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 |
JP7535226B2 (ja) | 2021-02-12 | 2024-08-1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燃料系部品保護構造 |
FR3133157B1 (fr) * | 2022-03-03 | 2024-02-02 | Psa Automobiles Sa | Groupe motopropuls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support de tuyau de carburant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27017U (ja) * | 1991-05-13 | 1992-11-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
JP2004316583A (ja) * | 2003-04-18 | 2004-11-11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燃料系統保護装置 |
JP2004360581A (ja) * | 2003-06-05 | 2004-12-24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保護カバー |
CN1789068A (zh) * | 2004-12-17 | 2006-06-21 |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输送燃料的管道结构、适用在该管道结构中的用于输送燃料的树脂管及其生产方法 |
CN201941584U (zh) * | 2010-12-29 | 2011-08-24 | 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油箱总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5725U (zh) * | 1980-07-02 | 1982-01-27 | ||
JP2580021B2 (ja) * | 1988-12-07 | 1997-02-12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燃料タンクの旋回槽 |
US5380042A (en) * | 1993-12-20 | 1995-01-10 | Navistar International Transporation Corp. | Protective cage for fuel tank installed between vehicle side members |
JP3812403B2 (ja) * | 2001-10-19 | 2006-08-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
JP4049684B2 (ja) * | 2003-02-14 | 2008-02-20 |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燃料系保護装置 |
US7392782B2 (en) * | 2004-07-06 | 2008-07-01 | Nissan Motor Co., Ltd. | Protective device for external components of engine |
JP4277829B2 (ja) * | 2004-07-06 | 2009-06-10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部品の保護装置 |
JP2008111401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プロテクタ |
JP5103249B2 (ja) * | 2008-04-02 | 2012-12-19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パイプ接合部カバー |
JP4992992B2 (ja) | 2010-03-11 | 2012-08-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燃料供給系部品の配置構造 |
-
2013
- 2013-10-15 JP JP2013214352A patent/JP583655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9-02 CN CN201410443210.8A patent/CN104553754B/zh active Active
- 2014-10-03 US US14/505,498 patent/US964458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27017U (ja) * | 1991-05-13 | 1992-11-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
JP2004316583A (ja) * | 2003-04-18 | 2004-11-11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燃料系統保護装置 |
JP2004360581A (ja) * | 2003-06-05 | 2004-12-24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ンジンの保護カバー |
CN1789068A (zh) * | 2004-12-17 | 2006-06-21 |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输送燃料的管道结构、适用在该管道结构中的用于输送燃料的树脂管及其生产方法 |
CN201941584U (zh) * | 2010-12-29 | 2011-08-24 | 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用油箱总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101696A1 (en) | 2015-04-16 |
JP2015078605A (ja) | 2015-04-23 |
JP5836555B2 (ja) | 2015-12-24 |
US9644583B2 (en) | 2017-05-09 |
CN104553754A (zh) | 2015-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53754B (zh) | 燃料配管的保护构造 | |
US10449923B2 (en) | Roof airbag for vehicle | |
US8393637B2 (en) |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US7523798B2 (en) | Support structure of cooling air intake duct for intercooler of vehicle | |
KR101051833B1 (ko) | 캐니스터의 부착 구조 | |
US7770684B2 (en) | Airbag device for pedestrian | |
US20060163848A1 (en) |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 |
US7303207B2 (en) | Airbag | |
US20070252365A1 (en) | Air bag | |
CN102256835A (zh) |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配置结构 | |
US20120074139A1 (en) | Fuel tank structure | |
US20150175047A1 (en) | Utility vehicle | |
CN109209703A (zh) | 燃料管路保护结构 | |
JP2013071567A (ja) |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464589B2 (ja) | 自動2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
JP2013001204A (ja) | 車両用燃料ボンベの配管装置 | |
US8641081B2 (en) |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 |
WO2011162123A1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7071354A (ja) | 車両吸気ダクト | |
CN100436239C (zh) | 自动二轮车用物品箱结构 | |
JPWO2021064835A5 (zh) | ||
JP2008155812A (ja) | インパネリインホースメント | |
JP7059521B2 (ja) | 車両の排気装置 | |
JP2007137081A (ja) | 車両の走行風導入路構造 | |
JP4691179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