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0740B - 车辆用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70740B
CN104470740B CN201380036891.XA CN201380036891A CN104470740B CN 104470740 B CN104470740 B CN 104470740B CN 201380036891 A CN201380036891 A CN 201380036891A CN 104470740 B CN104470740 B CN 1044707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vehicle
supporting part
hea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689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70740A (zh
Inventor
丘重三
林弘永
吴光宪
全永夏
宋埈煐
权容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o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filed Critical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70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0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70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0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03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and from a source other than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034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and from a source other than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the cooling liquid of the propulsion plant and from an electric hea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60H1/00328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of the liquid-ai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21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heaters for heating an intermediate liq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221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 B60H1/2225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otherwise than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electric heaters 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heaters for heat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F24H3/0435Structures comprising heat spreading elements in the form of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F24H3/0441Interfaces between the electrodes of a resistive heating element and the power supply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F24H3/0452Frame constru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12Air heaters with additional he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 F24H9/185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for air heaters
    • F24H9/186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F24H9/1872PTC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10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 H05B3/12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 H05B3/14He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or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the material being non-metallic
    • H05B3/145Carbon only, e.g. carbon black, graphit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 H05B3/48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embedded in insulating material
    • H05B3/5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embedded in insulating material heating conductor arranged in metal tubes, the radiating surface having heat-conducting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2250/00Electrical heat generating means
    • F24H2250/04Positive or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s, e.g. PTC, NTC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09Heaters using conductive material in contact with opposing surfaces of the resistive element or resistive lay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Heaters using heating elements having a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2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ing gaseous material
    • H05B2203/023Heaters of the type used for electrically heating the air blown in a vehicle compartment by the vehicle heating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4/00Aspects relating to resistive heating, induction heating and 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covered by groups H05B3/00, H05B6/00
    • H05B2214/04Heating means manufactured by using nanotechnolo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加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将借助于引擎冷却水的流动而加热的第一加热器与借助于电源而加热的第二加热器相互组装而形成为一体,从而可以提高空间效率性,并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提高供暖性能的车辆用加热器。

Description

车辆用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加热器,尤其涉及一种将借助于引擎冷却水的流动而加热的第一加热器与借助于电源而加热的第二加热器相互组装而形成为一体,从而可以提高空间效率性,并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提高供暖性能的车辆用加热器。
背景技术
加热装置用于提高外界的温度,已提出利用多种方法的装置,并以多样的用途得到利用。
尤其,在配备于车辆引擎舱内部的加热装置中,承担室内供暖的加热装置让用于降低引擎温度的热交换介质循环于加热器芯(Heater Core)并加热外部空气,从而对汽车室内供暖。
在这样的引擎中,柴油引擎由于热交换率较高,因此在汽车初始启动时,直到用于冷却引擎的热交换介质被加热为止所需的时间比汽油引擎更长。
因此,对于配备柴油引擎的车辆而言,在冬季初始启动之后热交换介质的加热缓慢,故存在初期室内供暖性能降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曾提出一种利用多样的方式来直接加热吹向室内侧的空气的形态的车辆用空气加热式加热器。
对于这样的空气加热式加热器而言,虽然由于直接加热空气而具有可进一步提高供暖性能的优点,然而在随着小型化和高效率化趋势而难以确保引擎舱内部的充足的空间的现状下,却占用与加热器的大小那么大的空间,因此可能成为阻碍小型化的原因。
尤其,对于利用镍铬线的筒式加热器(cartridge heater)而言,难以控制温度,且如果无法向所述加热器侧吹送空气,则存在过热的隐患,而且还可能导致伴随高电压的绝缘问题,并存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问题。
并且,日本公开专利2009-255739号提出一种利用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将现有技术中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示于图1。
在图1中,将空气的流动方向用箭头表示,图1所示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由如下要素构成:热源部11,由正温度系数元件构成;散热部12,与所述热源部11接触,用于有效地释放热量;壳体20,将端子部、热源部11和散热部12包覆而进行保护。
现有技术中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在细部构造方面虽然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然而由于热源部形成为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因此热源部的形成面积将对发热性能产生直接影响,于是在减小正温度系数加热器厚度(空气流动方向)方面存在局限性。
尤其,对于正温度系数加热器而言,在散热条件不良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电气问题,故需要设置散热部(通常为散热翅片),因此散热部制造和组装工序繁琐,不仅如此,在散热得不到有效进行的情况下,存在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的整体耐久性可能降低的问题。
图2表示利用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例。
图2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60包括:空调箱体30,形成有借助于各个活门31d、32d、33d而调节开度的底部通风口(floor vents)31、除霜通风口(defrost vents)32以及排气通风口(pace vents)33;蒸发器41,配备于所述空调箱体30内部而冷却空气;加热器芯42,通过使高温的冷却水流动而加热空气;正温度系数加热器43,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上配备于所述加热器芯42的后侧;调温活门(Temperature door)50,调节冷气通道与热气通道的开度。
在此,所述正温度系数加热器构成为与所述加热器芯维持预定间距,于是在相应程度上占用空调箱体内部的空间,因此可能阻碍空间效率性。
而且,出于防止空气的压力下降并节省成本等目的,在高度方向上正温度系数加热器位于加热器芯的中央区域的情形较多,因此经过未设置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的上侧和下侧区域的空气将以加热不理想的状态移动,从而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供暖性能降低的问题。
(用虚线箭头示出以加热不理想的状态移动的空气的流动。)
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加热器,其直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进一步提高供暖性能,并可实现小型化,且易于控制,并可预先防止由过热引起的问题而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借助于引擎冷却水的流动而加热的第一加热器与借助于电源而加热的第二加热器相互组装而形成为一体,从而可以提高空间效率性,并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提高供暖性能的车辆用加热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车辆用加热器1000,装配有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所述第一加热器100包括: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设置;冷却水流入的入口导管121和排出冷却水的出口导管122,所述入口导管121和所述出口导管122分别配备于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多个管道130,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而形成冷却水流路;翅片140,夹设于所述管道130之间,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第一支撑部210,具有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的板形态,且包括第一发热区域A210-1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该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一中空部211;发热部220,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而发热;壳体240,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发热部220的一侧端部,其中,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第一支撑部210形成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管道130和翅片140所形成的区域。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板150,包括板形态的第一板部151;第二侧板160,包括板形态的第二板部161。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50形成有所述第一板部151的两侧突出而成的第一突出部152。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50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52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第一紧固部153,且所述壳体240的预定区域中以对应于所述第一紧固部153的方式中空形成有第二紧固部244,并使紧固件260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部153和第二紧固部244,从而将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进行固定。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40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侧板150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52结合的第一固定部241,且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侧板160借助于第二固定部250而被固定。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侧板150的第一突出部152插入的槽,并形成为支撑所述第一突出部152。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41为一体形成于所述壳体240的第二固定钩243。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60形成有所述第二板部161的两侧突出而成的第二突出部162。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固定部250,包括固定主体251和第一固定钩252,从而将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侧板160进行固定,其中所述固定主体251一体构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所述第一固定钩252从所述固定主体251延伸而卡接固定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一侧第二突出部162。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固定部250,其为专门的固定夹255,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突出部162同时固定。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60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侧延伸而支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形成有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第三固定钩270,沿高度方向一体形成于上下端,并挂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的外周面。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第四固定钩290,形成于所述壳体240的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侧表面,并将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所述入口导管121或出口导管122包覆并结合固定。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二支撑部230以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一起支撑所述发热部220的另一侧面,该第一支撑部210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侧而支撑所述发热部220的一侧面,该第二支撑部230包括:第二发热区域A230-1,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第二空气流动区域A230-2,相邻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230-1而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二中空部231,并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板150,包括板形态的第一板部151;第二侧板160,包括板形态的第二板部161。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固定部250,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端部向所述第二侧板160侧延伸,从而卡接固定于在所述第二侧板160的所述第二板部161的一侧突出形成的所述第二突出部162。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60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侧延伸,从而支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形成有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的顶部向所述第二加热器侧延伸而形成的顶部延伸部113,且所述顶部延伸部113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两端。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包括结合于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下部壳体280,在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80的一侧面的第一槽部281中插入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面,而在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80的另一侧面的第二槽部282中插入固定有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边角,且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所述第二板部161一侧的所述第二突出部16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一起插入固定于所述第一槽部281。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还分别形成有:第一百叶窗翅片21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232,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预定区域分别被切开,被切开的区域朝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结合的一侧的相反方向弯折而突出。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20包括:发热管225,利用导热性粘合剂而粘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绝缘支撑体226,配备于所述发热管225内部,并形成有空间部226a;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227,配备于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空间部226a;电极228,布置于所述绝缘支撑体226。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20包括:正温度系数元件227;绝缘支撑体226,形成为对应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210-1和第二发热区域A230-1,并形成有空间部226a,该空间部226a形成为中空以用于安置所述正温度系数元件227;第一电极228-1,用于将电源施加于所述正温度系数元件227。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发热部220中,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对应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210-1的表面朝所述空间部226a侧呈台阶状而形成第一安置部226b,且所述第一电极228-1被安置于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第一安置部226b。
并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20形成有第二安置部226c,该第二安置部226c是由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230-1的表面朝所述空间部226a侧呈台阶状而形成,且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第二安置部226c还安置有第二电极228-2。
而且,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20在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表面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绝缘层229-1和第二绝缘层229-2。
有益效果
据此,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将借助于引擎冷却水的流动而加热的第一加热器与借助于电源而加热的第二加热器相互组装而形成为一体,从而可以提高空间效率性,并可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提高供暖性能。
尤其,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没有第一加热器的变形也能够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固定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并借助于利用第一固定钩的结合方式而进一步提高了组装效率。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第二加热器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形成为对应于第一加热器的管道和翅片形成区域,从而使经过第一加热器的空气全部经过第二加热器并进行热交换,从而可以提高供暖性能。
而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第二加热器利用设置为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而形成发热部,从而使制造容易,并可减小厚度而实现小型化,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提高供暖性能。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通过简化第二加热器的构造而提高制造效率,且第一支撑部(以及第二支撑部)可沿高度方向一体形成,从而可以进一步确保制造效率,或者在第一支撑部和发热部(以及第二支撑部)以模块形态形成的情况下,可根据高度方向的变化而调节模块的个数,从而使设计变更容易。
而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在第二加热器利用碳纳米管而形成发热部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在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发热区域进行涂覆而使得制造变得容易,并可进一步减小厚度,且易于控制,并可预先防止过热引起的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在第二加热器利用包含正温度系数元件的发热管而形成发热部的情况下,可通过将包含绝缘支撑体、正温度系数元件、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的发热管粘接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发热区域而简便地制造,并可通过第一支撑部而充分发热,从而可以预先防止过热引起的问题。
而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当第二加热器包括正温度系数元件,且利用设置为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并形成有正温度系数元件被绝缘支撑体所支撑的形态的发热部时,因构造简单而易于制造,并可减小厚度而实现小型化,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提高供暖性能。
并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第二加热器还配备有第二支撑部,从而可以进一步确保发热区域,且第二支撑部可以与第一支撑部一起支撑发热部的两侧面,从而可以提高结构方面的安全性。
在此,第二加热器中形成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中空部与形成于第二支撑部的第二中空部形成为沿空气流动方向而在预定区域中相互重叠,从而使空气的流动紊流化,据此可以提高空气的热交换性能。
而且,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具有如下优点:进一步增加与第二加热器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且还可以形成可引导空气的第一百叶窗翅片和第二百叶窗翅片,从而可以使热交换性能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的图。
图2为表示普通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图。
图3和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
图5为所述图3所示车辆用加热器的aa′方向剖面图。
图6和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和剖面图。
图8至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又一分解立体图、结合后的状态剖面图以及结合前的状态剖面图。
图11和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又一分解立体图和剖面图。
图13和图14分别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第二加热器的发热部的实施例的图。
图15和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另一立体图和剖面图。
图17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又一立体图。
图18和图19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又一分解立体图和剖面图。
图20和图21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另一立体图。
图22和图23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另一剖面图。
图24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侧面图。
图25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侧剖面图。
图26为表示图25中的车辆用加热器的第一支撑部与下部壳体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27至图30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第二加热器的发热部的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31至图3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第二加热器的多样的实施例的图。
图34为表示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的空调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具有如上所述的特征的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
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具有使冷却水流动的第一加热器100与借助于电源而发热的第二加热器200组装的形态,并通过多样的方法而组装。
首先,对第一加热器100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加热器100包含如下要素而形成: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入口导管121和出口导管122、管道130、翅片140、第一侧板150和第二侧板160。
所述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为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设置的部分,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分别连接有用于使冷却水流入的入口导管121和用于排出冷却水的出口导管122。
所述管道130为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而形成冷却水流路的构成要素,其并排配备有多个。
所述翅片140夹设于所述管道130之间而增大空气的接触面积。
所述第一侧板150及第二侧板160为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且用于支撑所述管道130与翅片140组装体的两侧的部分,分别包含第一板部151和第二板部161而形成。
所述第一板部151和第二板部161以支撑所述管道130与翅片140组装体的两侧的板形态形成,所述第一侧板150在所述第一板部151的两侧形成有一对第一突出部152。
空气流动方向(图3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板部151的两端部沿高度方向延伸地突出而形成所述第一突出部152。
类似于所述第一侧板150,所述第二侧板160包括第二板部161以及所述第二板部161的两端部以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形成的第二突出部162。
并且,所述第二侧板160可以是所述第二突出部162只形成于所述第二板部161一侧的形态。
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利用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第一侧板150和第二侧板160而固定第二加热器200,以下将会更加详细地说明。
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含第一支撑部210、发热部220以及壳体240而形成。
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具有板形态,其被设置为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
换言之,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为形成第二加热器200的基本主体部分,其以对应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管道130和翅片140形成区域的大小形成,从而使空气经过第一加热器100以及第二加热器200的第一支撑部210的整个区域而均匀地得到加热。
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包含第一发热区域A210-1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而形成,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210-1为用于形成发热部220的区域,其余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为用于使空气流动的区域。
所述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为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一中空部211的区域,所述第一中空部211的形态和个数可多样地形成。
所述发热部220为借助于电源而发热的构成要素,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
所述发热部220可利用通过多样的方法而发热的形态,作为具体实施例,如图13所示,可利用碳纳米管,也可如图14所述,利用包含正温度系数元件227的发热管225。
如果参照图13而说明所述发热部220利用碳纳米管的形态,则用于利用碳纳米管的构成要素可直接涂覆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
具体而言,利用碳纳米管的所述发热部220可包含如下要素而形成:绝缘层221,形成于第一发热区域A210-1;一对电极222,在所述绝缘层221的上侧面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碳纳米管发热层223,在所述绝缘层221的上侧面形成为与所述电极222通电;保护层224,在所述绝缘层221的上侧面形成为包覆所述电极222和碳纳米管发热层223。
在图13所示的形态中,利用碳纳米管的发热部220直接涂覆于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并具有可提高制造效率的优点。
图14所示的发热部220示出利用内置有正温度系数元件227的发热管225的示例。
对于图14所示的所述发热部220而言,所述发热管225可利用导热性粘合剂而粘接于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
在此,所述发热部220可包含如下要素而形成:发热管225;绝缘支撑体226,配备于所述发热管225内部,且沿宽度方向形成有多个空间部226a;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227,配备于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空间部226a;电极228,布置于所述绝缘支撑体226。
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发热部220可利用以上说明的示例性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通过多样的方法发热的更加多样的形态。
所述壳体240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发热部220的一侧端部,并可内置有用于将电源施加于所述发热部220的构成要素。
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利用具有简单的形态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210,从而与现有技术中的利用翅片形态的情形相比,可以使构造进一步简化,并通过将发热部220形成于第一发热区域A210-1而减小总厚度(指图3中沿宽度方向的第二加热器200形成长度),从而具有可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通过多样的方法而将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相互组装。
首先,所述壳体240形成有与第一侧板150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52结合的第一固定部241,且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侧板160可借助于第二固定部250而被固定。
即,在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中,所述壳体240形成有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并在其另一侧(配备有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配备有所述第二固定部250,从而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150的第一突出部152和第二侧板160的第二突出部162,据此,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可组装于第一加热器100。
在此,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和第二固定部250可以以多样的形态形成,以下对其详细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此,在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中,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以对应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管道130和翅片140形成区域的大小形成,由此图3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被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和第二固定部250所固定,且高度方向的两侧可分别被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所支撑。
即,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无论沿着空调箱体300内部的哪一方向设置,在图3中表示为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全方向上第二加热器200都将稳定地固定于第一加热器100。
而且,第一加热器100和第二加热器200沿宽度方向相互紧贴,从而可以避免经过第一加热器100的空气未能经过第二加热器200而泄露的现象,并使其全部通过第二加热器200,从而具有可期望充足的供暖性能的优点。
首先,对图4和图5所示的第一固定部241和第二固定部250的形态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可以是使所述第一侧板150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52插入而使所述第一突出部152得到固定的形态。
并且,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为了提高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的固定力并使结合工序变得简易,所述第二固定部250可包括:固定主体251,一体构成于第一支撑部210;第一固定钩252,从所述固定主体251延伸。
即,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形成有供所述第一侧板150的第一突出部152插入的槽,并形成为能够支撑所述第一突出部152。
而且,对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而言,在长度方向上的形成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形成有第一固定钩252的第二固定部250对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突出部162进行固定,从而完成结合。
所述第一固定钩252是一种易于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结合方向移动却难以向其反方向解除结合的结构,其可以如图5所示地形成。
如图4所述,在所述第二固定部250中所述固定主体251和第一固定钩252可沿高度方向形成为一体,此时,相应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50所形成的区域,发热部220的形成长度可相应程度进行调节。
并且,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可以使所述第二固定部250只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并以可提供所需的固定力的个数形成多个。
而且,为了在进行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固定工序时使整体的移动进行得容易,所述第一固定部241优选形成有倾斜部242(参照图5),该倾斜部242具有舒缓的倾斜,以使与所述第一突出部152相接的一面的相反侧面的端部预定区域的材料厚度减小。
具体而言,即使在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倾斜的状态下,形成有所述倾斜部242的第一固定部241的端部也可位于所述第一侧板150的第一板部151和第一突出部152的边角区域,从而可以使第二加热器200的结合更加容易执行。
在图6和图7所示的形态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41的形态与所述图4和图5所示的形态相同,只是该形态示出所述第二固定部250利用专门的固定夹255的示例,该固定夹255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突出部162同时固定。
在此,所述固定夹255优选沿高度方向在没有配备所述发热部220的区域中固定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突出部162与第二支撑部210,以提高固定力。
在图6中示出所述固定夹255沿高度方向出现于两处的示例,然而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使所述固定夹255朝内侧方向施加弹性力而固定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一侧第二突出部162,就可以自由地利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更加多样的固定装置。
图8至图10所示的形态中,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利用第二固定钩243,且所述第二侧板160延伸,以使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一侧端部(图中的右侧部分)插入到所述第二固定部250。
在此,图10表示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固定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之前的状态,图9表示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固定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状态。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固定部250可从所述第二侧板160延伸而形成。
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二侧板160包含第二板部161以及突出于所述第二板部161的两侧的第二突出部162而形成,且包含如下要素而形成:第一弯折部253,所述第二突出部162的端部朝空气流动方向弯折而延伸;第二弯折部254,从所述第一弯折部253的端部弯折而形成为与所述第二突出部162平行,从而在内侧形成槽。
并且,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还可以使所述第二侧板160形成有第二板部161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板部161一侧的第二突出部162,并使所述第二固定部250从所述第二板部161延伸而形成。
所述第一固定部241作为一体形成于所述壳体240的第二固定钩243,为了提高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的固定力,优选在所述第一侧板150的第一突出部152形成用于插入所述第二固定钩243的中空孔152a。
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50而支撑作为图中的右侧部分的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一侧端部,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241来固定图中的左侧部分,从而将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进行组装。
图11和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另一分解立体图和剖面图,示出利用紧固件260组装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的示例。
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例中,所述第一侧板150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52形成有第一紧固部153。
所述第一侧板150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52为所述第一板部151的一侧弯折而用于提供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之间的结合面的部分。
所述第一紧固部153为所述第一突出部152的预定区域形成为中空的部分,其为用于使所述紧固件260紧固的区域。
所述第一突出部152的大小形成为可形成所述第一紧固部153并具有能够维持与紧固件260之间的紧固的水平的耐久性的程度。
而且,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例中,所述壳体240中预定区域以对应于所述第一紧固部153的方式中空而形成第二紧固部244。
即,为了所述壳体240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之间的固定,所述壳体240形成为与所述第一侧板150的第一突出部152抵接,并形成有对应于所述第一紧固部153的第二紧固部244。
所述紧固件260紧固于所述紧固部153和第二紧固部244,从而固定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
在此,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第二紧固部244以对应于所述第一紧固部153的中空区域的大小形成为中空,且形成为以预定深度凹陷的形态,并在其内周面形成有螺纹,而所述紧固件260可以是对应于所述螺纹的螺栓形态。
所述紧固件260作为用于固定所述第一侧板150的第一突出部152与所述壳体240的部分,可贯通所述第一紧固部153而紧固于所述第二紧固部244。
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利用螺栓形态的紧固件260,从而具有可牢固地组装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的优点。
图11中示出所述紧固件260沿高度方向形成5个的示例,然而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并不局限于此,其个数和形态可更加多样地形成。
并且,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为了使所述第一加热器100支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形成有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板部161可形成有延伸部163。
所述延伸部163可形成为如下的形态: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板部161一侧延伸而达到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厚度一样长的量(图中宽度方向的前方),且其端部弯折成包覆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端部。
在此,弯折方向为朝向空气流动的中央的方向,即为沿长度方向指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中央部分的方向。
参照图12,所述延伸部163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板部161延伸,从而形成包覆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形成有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预定空间,该空间形成可收容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宽度的程度的空间。
而且,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为了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一起支撑所述发热部220的两侧面,所述第二加热器200还可以具有第二支撑部230,该第二支撑部230包括:第二发热区域A230-1,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第二空气流动区域A230-2,相邻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230-1,并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二中空部231,且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参照图15至图19)
所述第二支撑部230作为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相同地以板形态形成的构成要素,包含第二发热区域A230-1和第二空气流动区域A230-2而形成。
图15至图17表示所述第一加热器100和第二加热器200通过第一固定部241和第二固定部250而固定的示例,图18和图19表示利用紧固件260和延伸部163而固定的示例。
首先,在图15至图17中,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中空部211和第二支撑部230的第二中空部231分别形成为倾斜预定角度,且倾斜的程度互不相同,该例中沿着空气流动方向(图中所示的宽度方向)只有所述第一中空部211与第二中空部231的区域中的预定区域相互对应(重叠)。
具体而言,在图15至图17所示的形态中,经过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中空部211的空气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第二中空部231而直接排出,而其余部分则碰撞于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板区域而紊流化之后排出。
并且,在此所述第二固定部250的固定主体251优选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发热部220的厚度D220相同的厚度D251,从而与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形成为一体,由此可以进一步加强耐久性(参照图16)。
另外,图15和图16表示所述第一支撑部210整个由一个板材形成且所述第二支撑部230整个由一个板材形成的示例,图17表示第一支撑部210沿高度方向以多个模块形态形成的示例,且表示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对应的第二支撑部230也以对应于各个第一支撑部210的大小形成而一起形成模块的示例。
即,在还配备有第二支撑部230的形态中,所述第二支撑部230优选形成为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形成区域(大小),以使组装变得容易。
在图18和图19中,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的固定方式类似于图11和图12所示的形态,且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第二支撑部230。
据此,所述第二侧板160的延伸部163需形成为可收容包含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发热部220以及第二支撑部230的第二加热器200的总宽度。
而且,在图22中,所述第一加热器与第二加热器的固定方式类似于图8和图9所示的形态,其示出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第二支撑部230的形态。
据此,所述第二侧板160包含第二板部161以及突出于所述第二板部161的两侧的第二突出部162而形成,并可包含如下要素而形成:第一弯折部253,所述第二突出部162的端部沿空气流动方向弯折而延伸;第二弯折部254,从所述第一弯折部253的端部弯折而形成为与所述第二突出部162平行,从而在内侧形成槽。
在此,所述第一弯折部253需形成为可收容包含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发热部220以及第二支撑部230的第二加热器200的总宽度。
作为另一实施例,如图23所示,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可包含第二固定部250而形成,该第二固定部250是由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端部朝所述第二侧板160侧延伸而形成,并卡接固定于在所述第二侧板160的所述第二板部161的一侧突出形成的所述第二突出部162。
在此,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端部朝所述第二侧板160侧延伸的长度需设置为可收容所述发热部220、第一支撑部210以及第二突出部162的总宽度。
另外,如图20所示,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可包含第三固定钩270而形成,该第三固定钩270沿高度方向一体形成于上下端,并挂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的外周面。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在长度方向上通过前述的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和第二固定部250的多样的实施例而得到固定,在此状态下还可以用所述第三固定钩270限制高度方向的移动,且还可以只利用所述第三固定钩270而使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相互结合。
并且,如图21所示,所述第二加热器200还可以包括第四固定钩290,该第四固定钩290形成于所述壳体240的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侧表面,并将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所述入口导管121或出口导管122包覆并结合固定。
作为又一实施例,如图24所示,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可包括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的顶部朝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侧延伸形成的顶部延伸部113,所述顶部延伸部113可沿高度方向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两端。
所述顶部延伸部113是由所述顶部的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侧端部弯折而形成,并可形成为使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两端插入固定于弯折的区域。
在此,在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中,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安装于所述第一顶箱111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顶箱112的顶部之间的空间,且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两端插入固定于所述顶部延伸部113的弯折的区域,据此,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可以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结合。
图25和图26中示出包含下部壳体280的车辆用加热器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下部壳体280结合于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
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在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80的一侧面的第一槽部281中插入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沿长度方向的一侧面,而在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80的另一侧面的第二槽部282中插入固定有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沿高度方向的两侧边角,且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所述第二板部161一侧的所述第二突出部162可以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一起插入固定于所述第一槽部281。
换言之,所述下部壳体280在一侧面形成有第一槽部281,该第一槽部281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宽度及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突出部162的宽度之和一样大的空间,且所述下部壳体280的另一侧面形成有对角线折冲形态的第二槽部282,该第二槽部282可供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沿高度方向的两侧边角插入固定,从而使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第二支撑部230与第二侧板160能够相互结合。
据此,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可借助于所述下部壳体280而使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相互组装。
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在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形态中,利用所述正温度系数元件227,且可以利用形态不同于所述图14所示形态的发热部220。
图27至图30表示其多样的示例。
所述发热部220包含正温度系数元件227、绝缘支撑体226、第一电极228-1而形成(参照图27至图28)。
所述绝缘支撑体226为形成所述发热部220的基本主体,两侧面的预定区域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和第二支撑部230的第二发热区域A230-1。
所述绝缘支撑体226形成有空间部226a,该空间部226a形成为中空以安置所述正温度系数元件227。
如所述图27和图28所示的发热部220将第二支撑部230作为接地端子而形成为与正温度系数元件227直接抵接,其为可在确保安全性的状态下实施的示例。
并且,在本发明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200中,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的表面可向所述空间部226a侧呈台阶状形成,从而形成用于安置所述第一电极228-1的第一安置部226b。
即,在所述绝缘支撑体226中,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电极228-1一起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而另一侧面与所述正温度系数元件227一起抵接于第二支撑部230的第二发热区域A230-1。
为此,在所述发热部220中,第一电极228-1的形成厚度与所述第一安置部226b的深度相互对应,所述空间部226a的形成高度与所述正温度系数元件227的厚度相互对应。
图29表示形成有本发明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200的另一种发热部220的示例,其表示在与所述发热部220的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及第二支撑部230抵接的两侧面还分别形成有第一绝缘层229-1及第二绝缘层229-2的示例。
图30表示形成有本发明的正温度系数加热器200的又一种发热部220的示例,其表示形成有第二安置部226c且在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第二安置部226c还安置有第二电极228-2的示例,其中所述第二安置部226c是由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230-1的表面朝所述空间部226a侧呈台阶状而形成。
在具有所述第二电极228-2的情况下,为了使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另一面与第二电极228-2一起抵接于第二支撑部230的发热区域,使所述第二电极228-2的形成厚度与所述第二安置部226c的深度形成为相互对应。
在此,所述绝缘支撑体226以可支撑所述第一电极228-1和第二电极228-2的形态形成。
并且,图30所示的例表示所述发热部220的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面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绝缘层229-1和第二绝缘层229-2的例。
而且,在同时具备所述第一电极228-1和第二电极228-2的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228-1及第二电极228-2的端部朝不同的方向呈台阶状而形成,从而使电源连接变得容易。
图31至图33中第一支撑部210、发热部220以及第二支撑部230为单模块形态,图中示出多样的形态。
图31所示的例中,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均由相同的大小及形态形成,且所述第一中空部211和第二中空部231以相等的角度倾斜形成。
图31所示的例中,第一支撑部210与第二支撑部230具有相似的形态,且如图22和图24所示,所述第一中空部211与第二中空部231形成为只在预定区域中重叠。
图33与所述图31所示的形态相同,图33表示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中空部211形成有第一百叶窗翅片212且第二支撑部230的第二中空部231形成有第二百叶窗翅片232的示例。
在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21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232中,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预定区域分别被切开,且切开的区域朝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结合的一侧的相反方向弯折而突出。
即,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21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232作为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构成要素,分别具有从所述第一中空部211和第二中空部231延伸的形态。
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21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232的形成只需要通过如下方式简便地形成:在用于形成第一中空部211和第二中空部231的工序中,只切开特定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并追加弯折连接于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特定部分的工序。
换言之,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利用为了形成第一中空部211和第二中空部231而曾被除去的区域而将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21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232形成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从而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而制造,并可以进一步增大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据此可以提高整体的热交换性能。
在此,为了不妨碍第一支撑部210与第一加热器100的组装性,所述第一百叶窗翅片21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232的突出方向形成为平行于空气流动方向,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即为与第一加热器100结合的一侧的相反方向。
据此,对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而言,利用设置为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的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210(以及第二支撑部230)而设置发热部220,并采用具有这种发热部220的第二加热器200,从而使制造变得容易,并可减小厚度而实现小型化,且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而具有可提高供暖性能的优点,并通过使该第二加热器200与第一加热器100相互结合而可以提高安装效率,且具有易于加热流入的全部空气的优点。
图34为利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空调装置。
图34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空调箱体300,形成有借助于各个活门310d、320d、330d而调节开度的底部通风口(floor vents)310、除霜通风口(defrost vents)320以及排气通风口(pace vents)330;蒸发器500,配备于所述空调箱体300内部而用于冷却空气;如上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调温活门(Temperature door)400,调节冷气通道与热气通道的开度。
即,对于利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加热器1000的空调装置而言,流入的空气全部经过所述第一加热器100和第二加热器200,从而可以进一步确保供暖性能,且可以作为单独部件而安装于空调箱体300,从而具有可提高组装效率并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其应用范围显然多种多样,且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请求保护的本发明主旨的前提下实现多样的变形实施。

Claims (25)

1.一种车辆用加热器,装配有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
所述第一加热器(100)包括:
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设置;
冷却水流入的入口导管(121)和排出冷却水的出口导管(122),所述入口导管(121)和所述出口导管(122)配备于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
多个管道(130),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顶箱(111)和第二顶箱(112)而形成冷却水流路;
翅片(140),夹设于所述管道(130)之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
第一支撑部(210),具有垂直于空气流动方向的板形态,且包括第一发热区域(A210-1)和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该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一中空部(211);
发热部(220),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而发热;
壳体(240),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发热部(220)的一侧端部,
其中,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第一支撑部(210)形成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管道(130)和翅片(140)所形成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包括:
第一侧板(150),包括板形态的第一板部(151);
第二侧板(160),包括板形态的第二板部(16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50)形成有所述第一板部(151)的两侧突出而成的第一突出部(15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第一侧板(150)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52)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第一紧固部(153),且所述壳体(240)的预定区域中以对应于所述第一紧固部(153)的方式中空形成有第二紧固部(244),并使紧固件(260)紧固于所述第一紧固部(153)和第二紧固部(244),从而将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与第二加热器(200)进行固定。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壳体(240)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侧板(150)的一侧第一突出部(152)结合的第一固定部(241),且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侧板(160)借助于第二固定部(250)而被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41)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侧板(150)的第一突出部(152)插入的槽,并形成为支撑所述第一突出部(152)。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41)为一体形成于所述壳体(240)的第二固定钩(243)。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60)形成有所述第二板部(161)的两侧突出而成的第二突出部(16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包括:
第二固定部(250),包括固定主体(251)和第一固定钩(252),从而将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侧板(160)进行固定,其中所述固定主体(251)一体构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所述第一固定钩(252)从所述固定主体(251)延伸而卡接固定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一侧第二突出部(16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包括:
第二固定部(250),其为专门的固定夹(255),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第二突出部(162)同时固定。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第二侧板(160)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侧延伸而支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形成有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
第三固定钩(270),沿高度方向一体形成于上下端,并挂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的外周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器(200)包括:
第四固定钩(290),形成于所述壳体(240)的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侧表面,并将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的所述入口导管(121)或出口导管(122)包覆并结合固定。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还具有第二支撑部(230),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一起支撑所述发热部(220)的另一侧面,该第一支撑部(210)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侧而支撑所述发热部(220)的一侧面,该第二支撑部(230)包括:
第二发热区域(A230-1),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
第二空气流动区域(A230-2),相邻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230-1)而形成有预定区域中空的多个第二中空部(231),并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空气流动区域(A210-2)。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包括:
第一侧板(150),包括板形态的第一板部(151);
第二侧板(160),包括板形态的第二板部(161)。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包括:
第二固定部(250),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端部向所述第二侧板(160)侧延伸,从而卡接固定于在所述第二侧板(160)的所述第二板部(161)的一侧突出形成的所述第二突出部(162)。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中,所述第二侧板(160)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侧延伸,从而支撑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形成有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包括所述第一顶箱(111)或第二顶箱(112)的顶部向所述第二加热器侧延伸而形成的顶部延伸部(113),且所述顶部延伸部(113)支撑并固定所述第二加热器(20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两端。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加热器(1000)包括结合于配备有所述壳体(240)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下部壳体(280),
在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80)的一侧面的第一槽部(281)中插入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侧面,而在形成于所述下部壳体(280)的另一侧面的第二槽部(282)中插入固定有所述第二支撑部(230)的在高度方向上的两侧边角,且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侧板(160)的所述第二板部(161)一侧的所述第二突出部(16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一起插入固定于所述第一槽部(281)。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还分别形成有:
第一百叶窗翅片(212)和第二百叶窗翅片(232),对应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预定区域分别被切开,被切开的区域朝与所述第一加热器(100)结合的一侧的相反方向弯折而突出。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20)包括:
发热管(225),结合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的第一发热区域(A210-1);
绝缘支撑体(226),配备于所述发热管(225)内部,并形成有空间部(226a);
正温度系数元件(227),配备于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空间部(226a);
电极(228),布置于所述绝缘支撑体(226)。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20)包括:
正温度系数元件(227);
绝缘支撑体(226),形成为对应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210-1)和第二发热区域(A230-1),并形成有空间部(226a),该空间部(226a)形成为中空以用于安置所述正温度系数元件(227);
第一电极(228-1),用于将电源施加于所述正温度系数元件(227)。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热部(220)中,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对应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域(A210-1)的表面朝所述空间部(226a)侧呈台阶状而形成第一安置部(226b),且所述第一电极(228-1)被安置于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第一安置部(226b)。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20)形成有第二安置部(226c),该第二安置部(226c)是由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对应于所述第二发热区域(A230-1)的表面朝所述空间部(226a)侧呈台阶状而形成,且所述绝缘支撑体(226)的第二安置部(226c)还安置有第二电极(228-2)。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辆用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20)在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30)的表面上还分别形成有第一绝缘层(229-1)和第二绝缘层(229-2)。
CN201380036891.XA 2012-07-09 2013-07-09 车辆用加热器 Active CN104470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74474 2012-07-09
KR20120074474 2012-07-09
KR10-2012-0120162 2012-10-29
KR20120120162 2012-10-29
PCT/KR2013/006096 WO2014010917A1 (ko) 2012-07-09 2013-07-09 차량용 히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70740A CN104470740A (zh) 2015-03-25
CN104470740B true CN104470740B (zh) 2016-08-17

Family

ID=498777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6891.XA Active CN104470740B (zh) 2012-07-09 2013-07-09 车辆用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33835B2 (zh)
JP (1) JP5989901B2 (zh)
KR (1) KR102032201B1 (zh)
CN (1) CN104470740B (zh)
DE (1) DE112013003447T5 (zh)
WO (1) WO20140109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56351A (ja) * 2010-09-06 2012-03-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媒体加熱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12013001177T5 (de) * 2012-02-28 2014-11-13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 Fahrzeugheizung
WO2013172603A1 (ko) * 2012-05-16 2013-11-21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
WO2014010917A1 (ko) * 2012-07-09 2014-01-16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
KR102104528B1 (ko) * 2014-02-21 2020-04-27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
KR102104527B1 (ko) * 2014-02-21 2020-04-27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 조립체
KR101510744B1 (ko) * 2014-04-23 2015-04-09 자화전자(주) 전열 히터 장치
JP2016002998A (ja) 2014-06-19 2016-01-12 現代自動車株式会社Hyundaimotor Company 車両用ハイブリッドヒーター
US20160061237A1 (en) * 2014-08-29 2016-03-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enhance heating performance of a vehicle ventilation system
FR3036915A1 (fr) * 2015-05-26 2016-12-0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Module chauffant et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 tel module chauffant
CN104869674B (zh) * 2015-06-02 2016-09-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ptc电热管及电动汽车水暖加热器
CN107614851B (zh) 2015-06-02 2019-03-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可变压缩比机构
KR20170012770A (ko) * 2015-07-23 2017-02-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난방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5025596B (zh) * 2015-08-03 2022-05-24 镇江东方山源电热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基体及密封型ptc热敏电阻加热器
WO2017047982A1 (ko) * 2015-09-14 2017-03-23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복사열 히터
WO2017116181A2 (ko) * 2015-12-31 2017-07-06 동아하이테크 주식회사 히터,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냉각수 가열장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DE102016102893A1 (de) * 2016-02-18 2017-08-24 Webasto SE Wärmetauschersystem
US11535086B2 (en) 2016-12-20 2022-12-27 Lg Innotek Co., Ltd. Heating rod, heating module including same, and heating device including same
KR102655917B1 (ko) * 2017-02-07 2024-04-11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콤보히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공조장치
FR3075334B1 (fr) * 2017-12-18 2020-05-15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E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vehicule a dispositif de dissipation electriquement chauffant
CN108507184B (zh) * 2018-03-21 2021-02-26 安徽省宁国市天成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电阻丝液体加热器
JP7220218B2 (ja) 2018-08-13 2023-02-09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車室暖房用ヒーターエレメント及びその使用方法、並びに車室暖房用ヒーター
KR102545119B1 (ko) * 2018-08-16 2023-06-20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6409115A (zh) * 2018-08-16 2023-07-11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车辆用空调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KR102592456B1 (ko) * 2018-10-08 2023-10-23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1002787B (zh) * 2018-10-08 2023-04-11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带贯通孔的部件及具备该部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DE102018220858A1 (de) * 2018-12-03 2020-06-04 Eberspächer Catem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Heizvorrichtung
KR102632467B1 (ko) * 2019-02-01 2024-02-05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피티씨 히터
CN110435385B (zh) * 2019-07-10 2024-05-10 芜湖汉特威电热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空调的混合式加热器暖风芯体
WO2021166293A1 (ja) 2020-02-21 2021-08-2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車室暖房用ヒーターエレメント及び車室暖房用ヒーター
US20210372638A1 (en) * 2020-05-29 2021-12-02 Gilbert Basaldua Thermo electric heating assembly/element for forced air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air-conditioning and furnaces, powered by cvd generated 3d cnt graphene film
WO2022245145A1 (ko) * 2021-05-21 2022-11-24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난방장치
USD1011493S1 (en) * 2021-09-03 2024-01-16 Webasto SE Air heating apparat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05254A (ko) * 2005-07-05 2007-01-1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코어유닛
JP2007278609A (ja) * 2006-04-07 2007-10-25 Denso Corp 電気ヒータ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2019838A (zh) * 2010-12-09 2011-04-2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强混合动力汽车加热系统
KR20110136094A (ko) * 2010-06-14 2011-12-2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2529642A (zh) * 2012-01-09 2012-07-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增程式电动车的空调供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46958A (en) * 1924-04-21 1925-07-21 Edmund Burke Combined shutter and heater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US1702918A (en) * 1927-01-21 1929-02-19 Edwin M Rosenbluth Heater for water-cooling apparatus of motor vehicles and the like
GB2251295B (en) * 1990-12-31 1994-09-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frost assembly
JP3508806B2 (ja) 1996-11-19 2004-03-22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一体型熱交換器
US6178292B1 (en) * 1997-02-06 2001-01-23 Denso Corporation Core unit of heat exchanger having electric heater
JP3298493B2 (ja) * 1997-03-18 2002-07-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暖房用熱交換器
JP3794116B2 (ja) * 1997-08-06 2006-07-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暖房用熱交換器
EP0899985B1 (de) * 1997-08-29 2005-03-16 David & Baader DBK Spezialfabrik elektrischer Apparate und Heizwiderstände GmbH Durchlauferhitzer
JP3807072B2 (ja) * 1998-02-09 2006-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ES2204008T3 (es) * 1998-02-20 2004-04-16 Smart Gmbh Instalacion de calefaccion o de climatizacion para los vehiculos automoviles.
ITMI20021226A1 (it) * 2002-06-05 2003-12-05 Cebi Spa Riscaldatore elettrico ad elementi ptc particolarmente per impianti di aereazione dell'abitacolo di autoveicoli
JP2005001447A (ja) * 2003-06-10 2005-01-06 Denso Corp 電気ヒータ、暖房用熱交換器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0519993B1 (ko) 2003-10-11 2005-10-11 모딘코리아 유한회사 공기가열식 피티씨 히터
PT1580495E (pt) * 2004-03-22 2011-12-15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Aquecedor eléctrico
FR2868737B1 (fr) * 2004-04-13 2008-08-08 Valeo Climatisation Sa Ensemble de chauffage pour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 de ventilation et/ou d'air climatise d'un habitacle de vehicule
EP1790916B1 (de) 2005-11-23 2014-05-21 Eberspächer catem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Heizvorrichtung mit Toleranz-PTC-Heizelement
KR100749886B1 (ko) * 2006-02-03 2007-08-21 (주) 나노텍 탄소나노튜브를 이용한 발열체
KR100791665B1 (ko) * 2006-08-22 2008-01-03 모딘코리아 유한회사 피티씨 로드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프리히터
WO2008091003A2 (en) * 2007-01-22 2008-07-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Ptc resistor
KR100915708B1 (ko) * 2007-08-31 2009-09-04 한국기계연구원 도전성 박막과 전극을 구비한 발열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385011B1 (ko) * 2007-11-01 2014-04-14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보조난방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EP2249618B1 (en) * 2008-01-30 2014-10-29 Koshiro Taguchi On-vehicle heat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9196385A (ja) 2008-02-19 2009-09-03 Denso Corp 電気ヒータ
JP4995138B2 (ja) 2008-04-16 2012-08-0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0040264A (ja) 2008-08-01 2010-02-18 Denso Corp 電気ヒータ装置
DE102009010437A1 (de) * 2009-02-26 2010-09-02 Tesa Se Beheiztes Flächenelement
DE102009034307A1 (de) * 2009-07-21 2011-01-2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Hochtemperaturheizung sowie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20110127247A1 (en) * 2009-12-02 2011-06-02 Hyundai Motor Company Pre-heater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20110134621A (ko) * 2010-06-09 2011-12-1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DE102011077922A1 (de) * 2011-06-21 2012-12-27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ES2703394T3 (es) * 2012-01-20 2019-03-08 Valeo Japan Co Ltd Unidad de climatización para vehículos y vehículo
DE112013001177T5 (de) * 2012-02-28 2014-11-13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 Fahrzeugheizung
WO2013172603A1 (ko) * 2012-05-16 2013-11-21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
WO2014010917A1 (ko) * 2012-07-09 2014-01-16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
EP2951039B1 (en) * 2013-01-29 2020-08-19 Hanon Systems Heater for motor vehicle
KR20150025221A (ko) * 2013-08-28 2015-03-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05254A (ko) * 2005-07-05 2007-01-1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히터코어유닛
JP2007278609A (ja) * 2006-04-07 2007-10-25 Denso Corp 電気ヒータ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10136094A (ko) * 2010-06-14 2011-12-21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2019838A (zh) * 2010-12-09 2011-04-2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强混合动力汽车加热系统
CN102529642A (zh) * 2012-01-09 2012-07-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增程式电动车的空调供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3003447T5 (de) 2015-04-16
JP5989901B2 (ja) 2016-09-14
WO2014010917A1 (ko) 2014-01-16
CN104470740A (zh) 2015-03-25
KR20140007299A (ko) 2014-01-17
US9333835B2 (en) 2016-05-10
JP2015519260A (ja) 2015-07-09
US20140008450A1 (en) 2014-01-09
KR102032201B1 (ko) 2019-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70740B (zh) 车辆用加热器
CN104203612B (zh) 车辆用加热器
US20100122978A1 (en) High-capacity ptc heater
JP2007278609A (ja) 電気ヒータ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80061159A1 (en) Electrical heater and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KR20150025221A (ko) 차량용 히터 장치
CN107074064A (zh) 车用空调
US11912102B2 (en) Perforated member and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having same
CN107289612B (zh) 导风板、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KR101977728B1 (ko) 피티씨 히터
KR101932178B1 (ko) 피티씨 히터
WO2018110193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電気式ヒータ
KR102010996B1 (ko) 차량용 히터
JP2006347224A (ja) 電気ヒータ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2592457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도어
KR101087091B1 (ko) 블로워 레지스터의 퓨즈 컵 구조체
KR20210014852A (ko) 히팅 장치
KR101658171B1 (ko) 피티씨 히터
KR101947576B1 (ko) 차량용 피티씨 히터
US20180370323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s
KR20170002006A (ko) 자동차용 시트
KR102104527B1 (ko) 차량용 히터 조립체
JPH0675819U (ja) 加熱用熱交換器
KR20230148689A (ko) 차량용 난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4763051A (zh) 气候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Patentee after: Hanang Beijing Great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mpany Limite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Patentee before: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