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8154B -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28154B CN104428154B CN201380037030.3A CN201380037030A CN104428154B CN 104428154 B CN104428154 B CN 104428154B CN 201380037030 A CN201380037030 A CN 201380037030A CN 104428154 B CN104428154 B CN 1044281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ir inlet
- vehicle
- core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防止导入外部气体的板与芯部的干涉,并且有效地抑制板的劣化。具备:芯部(10),沿车宽方向配置有进行进气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的多个管(11);以及至少一张的板(40、41),朝芯部(10)导入外部气体,一端侧从芯部(10)的缘部朝车辆前方侧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另一端侧配置于比一端侧更靠车辆前方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具备芯部,该芯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有进行进气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的多个管。此外,在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中,已知有为了提高进气的冷却效率,而在芯部的两端设置有导入行驶风的板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为了积极地将行驶风取入芯部,而在芯部的两端配置有由发泡聚氨酯一体形成的一对两侧部分以及导风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96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为,将一体形成的两侧部件以及导风部件直接安装于散热器的侧部。因此,为了防止这些部件间的干涉,而需要使两侧部件、导风部件的材质成为与散热器不同的聚氨酯、橡胶等。此外,散热器、中间冷却器成为高温状态,因此当将两侧部件以及导风部件直接安装于散热器的侧部时,还存在高温的热传递至该两侧部件、导风部件而导致劣化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导入外部气体的板与芯部之间的干涉,并且有效地抑制板的劣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特征在于,具备:芯部,沿车宽方向配置有进行进气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的多个管;以及至少一张的板,朝上述芯部导入外部气体,一端侧从上述芯部的缘部朝车辆前方侧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另一端侧配置于比该一端侧更靠车辆前方侧。
此外,也可以为,还具备:进气导入部,设置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上游侧,朝上述管内导入进气;进气导出部,设置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下游侧,使进气从上述管内导出;以及至少一个以上的凸台部,在上述进气导入部或者上述进气导出部的至少任一方的前侧面朝向车辆前方突出地形成;上述板的一端侧固定于上述凸台部。
此外,也可以为,上述板包括:第一板,一端侧从上述芯部的车宽方向的一方缘部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二板,一端侧从上述芯部的车宽方向的另一方缘部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此外,也可以为,上述板为,另一端侧配置于比一端侧更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其板面相对于上述芯部的前侧面倾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能够防止导入外部气体的板与芯部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板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示意俯视图。
图3中的(a)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与不具有导风板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进气的冷却效率进行比较的图,(b)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与不具有导风板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水的冷却效率进行比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进行说 明。对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其名称以及功能也相同。因而,不重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1具备:芯部10,设置于散热器50的前方侧;进气导入部20,将来自未图示的增压器的进气导入芯部10;进气导出部30,将进气从芯部10朝未图示的发动机导出;右侧导风板40;以及左侧导风板4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芯部10、进气导入部20、进气导出部30、右侧导风板40以及左侧导风板41由铝合金、铜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
芯部10具备:供进气流通的多个管11;夹装于各管11之间的未图示的多个外散热片;纵长的入口板13,各管11的进气上游端插通固定于所贯通形成的未图示的多个孔;以及纵长的出口板14,各管11的进气下游端插通固定于所贯通形成的未图示的多个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部10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有防风板51,该防风板51防止通过了散热器50的高温状态的行驶风朝芯部10返回。该防风板51经由未图示的支柱等安装于散热器50的下缘部。
进气导入部20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入口管道部21,与增压器侧的进气管(未图示)连接;纵长中空状的入口集管部22,安装于芯部10的入口板13;以及曲面中空状的入口连结部23,将入口管道部21与入口集管部22平滑地连结。此外,在入口集管部22的前侧面,朝向前方突出地形成有用于安装右侧导风板40的右侧凸台部22a、22b。另外,右侧凸台部22a、22b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进气导出部30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出口管道部31,与发动机侧的进气管(未图示)连接;纵长中空状的出口集管部32,安装于芯部10的出口板14;以及曲面中空状的出口连结部33,将出口管道部31与出口集管部32平滑地连结。此外,在出口集管部32的前侧面,朝向前方突出地形成有用于安装左侧导风板41的左侧凸台部32a、32b。另外,左侧凸台部32a、32b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右侧导风板40形成为纵长的平板状,在其后方端部设置有两个右侧凸缘40a、40b,这两个右侧凸缘40a、40b通过螺栓螺母与形成于入口集管部22的右侧凸台部22a、22b固定。即,在将右侧凸缘40a、40b固定于右侧凸 台部22a、22b的状态下,在右侧导风板40的后方端部与入口集管部22的前侧面(或者,芯部10的右侧端部)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隔(以下称作间隙)。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右侧导风板40与入口集管部22之间的干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间隙以通气阻力变得高于芯部10(包括外散热片在内的各管11之间)的通气阻力的值来设定,以便在高速行驶时行驶风通过芯部10而不会向间隙流入。
如图2所示,右侧凸缘40a、40b的凸缘面相对于右侧导风板40的板面以小于90度的角度倾斜。即,在将右侧凸缘40a、40b固定于右侧凸台部22a、22b的状态下,右侧导风板40的前方端部配置于比后方端部更靠右侧(车宽方向的外侧)。由此,右侧导风板40的前方端部与比芯部10更宽幅地形成于车身前面的开口部60的右侧缘部邻接地配置,并且右侧导风板40的板面相对于芯部10的前侧面倾斜,由此行驶风被积极地导入芯部10。
如图1所示,左侧导风板41形成为纵长的平板状,在其后方端部设置有两个左侧凸缘41a、41b,这两个左侧凸缘41a、41b通过螺栓螺母与形成于出口集管部32的左侧凸台部32a、32b固定。即,在将左侧凸缘41a、41b固定于左侧凸台部32a、32b的状态下,在左侧导风板41的后方端部与出口集管部32的前侧面(或者,芯部10的左侧端部)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左侧导风板41与出口集管部32之间的干涉。
如图2所示,左侧凸缘41a、41b的凸缘面相对于左侧导风板41的板面以小于90度的角度倾斜。即,在将左侧凸缘41a、41b固定于左侧凸台部32a、32b的状态下,左侧导风板41的前方端部配置于比后方端部更靠左侧(车宽方向的外侧)。由此,左侧导风板41的前方端部与比芯部10更宽幅地形成于车身前面的开口部60的左侧缘部邻接地配置,并且左侧导风板41的板面相对于芯部10的前侧面倾斜,由此行驶风被积极地导入芯部1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位于芯部10的右侧端附近的入口集管部22的前侧面设置有右侧导风板40,在位于芯部10的左侧端附近的出口集管部32的前侧面设置有左侧导风板41。此外,右侧导风板40的前方端部配置于比其后方端部更靠右侧(车宽方向的外侧)而与开口部60的右侧缘部邻接,左侧导风板41的前方端部配置于比其后方端部更靠左侧(车宽方向的外侧)而与开口部60的左侧缘部邻 接。即,右侧导风板40以及左侧导风板41以其板面相对于芯部10的前侧面倾斜的方式配置,以便将从开口部60流入的行驶风积极地导入芯部10。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1,能够有效地增加朝芯部10的外部气体导入量,而能够提高进气的冷却效率,并且还能够提高散热器50中的冷却水的冷却效率(参照图3)。
此外,右侧导风板40的后方端部固定于入口集管部22的前侧面所形成的右侧凸台部22a、22b,左侧导风板41的后方端部固定于出口集管部32的前侧面所形成的左侧凸台部32a、32b。即,右侧导风板40以其后方端部从入口集管部22的前侧面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左侧导风板41以其后方端部从出口集管部32的前侧面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1,能够有效地防止导风板40、41与集管部22、32以及芯部10之间的干涉。此外,通过设置间隙,由此能够抑制热从集管部22、32朝导风板40、41传递,能够有效地防止导风板40、41的劣化。并且,通过设置间隙,由此能够通过与集管部22、32、芯部10相同的金属材料来形成该导风板40、41,与应用聚氨酯、橡胶等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耐久性、维护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形而实施。
例如,导风板40、41并不限定于左右一对,也可以构成为,在芯部10的上缘部和下缘部进一步具备上下一对。此外,导风板40、41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凸台部22a、22b、32a、32b,也可以通过支柱等将其前方端部固定于车身侧(例如保险杠等)。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符号的说明
1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10 芯部
11 管
20 进气导入部
22 入口集管部
22a、22b 入口凸台部
30 进气导出部
32 出口集管部
32a、32b 出口凸台部
40 右侧导风板
41 左侧导风板
Claims (3)
1.一种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芯部,沿车宽方向配置有进行进气与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的多个管;
至少一张的板,朝上述芯部导入外部气体,一端侧从上述芯部的缘部朝车辆前方侧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另一端侧配置于比该一端侧更靠车辆前方侧;
进气导入部,设置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上游侧,朝上述管内导入进气;
进气导出部,设置于上述芯部的进气下游侧,使进气从上述管内导出;以及
至少一个以上的凸台部,在上述进气导入部或者上述进气导出部的至少任一方的前侧面朝向车辆前方突出地形成,
上述板的一端侧固定于上述凸台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其中,
上述板包括:第一板,一端侧从上述芯部的车宽方向的一方缘部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二板,一端侧从上述芯部的车宽方向的另一方缘部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中间冷却器,其中,
上述板为,另一端侧配置于比一端侧更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其板面相对于上述芯部的前侧面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60557A JP6051641B2 (ja) | 2012-07-19 | 2012-07-19 | 車両用インタークーラ |
JP2012-160557 | 2012-07-19 | ||
PCT/JP2013/069397 WO2014014023A1 (ja) | 2012-07-19 | 2013-07-17 | 車両用インタークー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28154A CN104428154A (zh) | 2015-03-18 |
CN104428154B true CN104428154B (zh) | 2017-04-19 |
Family
ID=49948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37030.3A Active CN104428154B (zh) | 2012-07-19 | 2013-07-17 |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51641B2 (zh) |
CN (1) | CN104428154B (zh) |
WO (1) | WO201401402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31357B2 (ja) * | 2014-07-16 | 2019-06-19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式熱交換器 |
JP6907914B2 (ja) * | 2017-12-11 | 2021-07-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ラジエータのエアガイド構造 |
JP2020040562A (ja) * | 2018-09-12 | 2020-03-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43093B2 (ja) * | 1998-03-31 | 2008-02-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2003314287A (ja) * | 2002-04-22 | 2003-11-06 |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 アルミニウム製インタークーラ |
JP2003326988A (ja) * | 2002-05-15 | 2003-11-19 |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 冷却装置及びエンジンの吸気冷却装置 |
JP2004284438A (ja) * | 2003-03-20 | 2004-10-14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前部の導風構造 |
CN2716519Y (zh) * | 2004-05-31 | 2005-08-10 | 季章良 | 焊接式中冷器 |
JP2006336890A (ja) * | 2005-05-31 | 2006-12-14 | Calsonic Kansei Corp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JP2008068688A (ja) * | 2006-09-13 | 2008-03-27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車両用エアガイド |
KR101696871B1 (ko) * | 2010-09-06 | 2017-01-16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수랭식 인터쿨러 |
CN102454472A (zh) * | 2010-10-24 | 2012-05-16 | 陈基镛 | 一种车用方管型风冷式中冷器 |
JP2012236504A (ja) * | 2011-05-12 | 2012-12-06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エアガイド |
-
2012
- 2012-07-19 JP JP2012160557A patent/JP60516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7-17 WO PCT/JP2013/069397 patent/WO201401402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7-17 CN CN201380037030.3A patent/CN10442815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19322A (ja) | 2014-02-03 |
CN104428154A (zh) | 2015-03-18 |
JP6051641B2 (ja) | 2016-12-27 |
WO2014014023A1 (ja) | 2014-0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71342B (zh) |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 |
CN102529643B (zh) | 空气管道 | |
CN103842198B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KR101405234B1 (ko) | 차량용 라디에이터 | |
US7878286B2 (en) |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10422307B2 (en) | Air intake manifold | |
JP5803768B2 (ja) |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および熱交換器 | |
CN104428154B (zh) | 车辆用中间冷却器 | |
KR20140113418A (ko) | 분리형 소형-루버 핀을 갖춘 열교환기 조립체 | |
JP2009068809A (ja) | ハイブリッド型熱交換器 | |
US10571196B2 (en) | Vehicle cooling system with charge air cooling | |
US20030106730A1 (en) | Fluid inlet grille with novel aerodynamic grill bars | |
US20150118949A1 (en) | Airflow guiding system for vehicle | |
JP5866798B2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
US10363810B2 (en) | Air intake grille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 |
JP2016113970A (ja) |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 |
JP6577282B2 (ja) | 熱交換器 | |
JP2010254023A (ja) | 車両の空気抵抗低減構造 | |
JP2013174128A (ja) | インタークーラ | |
CN112689576B (zh) | 散热器结构 | |
US20030047365A1 (en) | Fluid inlet grille with novel aerodynamic grill bars | |
EP2607132B1 (en) | Air intake assembly | |
JP2012061935A (ja) | 車両用熱交換器の冷却構造 | |
KR20120063116A (ko) | 인터쿨러 가이드 덕트 | |
JP2020152274A (ja) | 車両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