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0968B - 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0968B
CN104420968B CN201410162817.9A CN201410162817A CN104420968B CN 104420968 B CN104420968 B CN 104420968B CN 201410162817 A CN201410162817 A CN 201410162817A CN 104420968 B CN104420968 B CN 1044209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mentioned
belt
engine
radiator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628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0968A (zh
Inventor
五岛实
五岛一实
岩本浩
奥村和哉
土居原纯二
钉宫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748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17977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389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4971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692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1160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20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0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0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09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4Pump-driv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2Filtering, cooling, or silencing cooling-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02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cooling-air
    • F01P7/0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cooling-air by varying pump speed, e.g. by changing pump-drive gear ratio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00Air cooling
    • F01P2001/005Cooling engine roo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2005/025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using two or more air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50/00Applications
    • F01P2050/22Motor-c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散热器风扇的吸入能力和排尘风扇的排气能力,抑制发动机的过热,保养、检查作业的频度少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具备:配置在发动机室(8)内的发动机(E);对该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50);配置在发动机与散热器之间,且能够切换为驱动状态和停止状态的外部空气吸入用的散热器风扇(20)及排气用的排尘风扇(30);传递发动机的驱动力的中间传动部(150);以及从该中间传动部传递驱动力,且对散热器风扇及排尘风扇进行驱动的风扇传动部(160),中间传动部配置在从散热器风扇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的该散热器风扇的旋转轨迹的外侧。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去设置于散热器的外侧的过滤体上所附着的稻草屑、尘埃,防止发动机的过热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联合收割机等作业车辆中使用水冷式发动机。通过发动机而温度上升了的冷却水在散热器中循环而被冷却后,再次在发动机中循环。
联合收割机在进行谷物杆的收割、脱粒、筛选、排出稻草处理的过程中,由于生长着的谷物杆的切断、搬运而从前部的收割装置产生稻草屑、尘埃,并从后部排出由于脱粒处理、脱粒后的排出秸秆切断处理而产生的稻草屑、尘埃等,在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周围扬起大量的稻草屑、尘埃。该扬起的稻草屑等附着在发动机室的罩上装配的过滤体,在这些过滤体被堵塞的情况下,不能从过滤体的外侧向内侧吸入足够的外部空气,从而散热器的冷却效率下降,因情况不同而存在发动机过热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结构,即、通过使张力操作体移动来切换设置在散热器的内侧的风扇的旋转方向,进行散热器的冷却和附着在发动机室的罩的过滤体上的稻草屑、尘埃等的除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6306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风扇的传动部件的大部分收放在发动机与风扇之间的间隔部,因此风扇的送风被传动部件阻碍,存在发动机及散热器的冷却效率下降之类的问题。
另外,由于通过使具备传动带的张力操作体旋转,来进行使风扇向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的切换,因此存在传动带的劣化显著、保养、检查作业的频度多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是消除该问题点。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
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配置在发动机室8内的发动机E;对该发动机E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50;配置在上述发动机E与散热器50之间,且能够切换为驱动状态和停止状态的外部空气吸入用的散热器风扇20及排气用的排尘风扇30;传递上述发动机E的驱动力的中间传动部150;以及从该中间传动部150传递驱动力,且对上述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进行驱动的风扇传动部160,上述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从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的该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轨迹的外侧,具备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该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在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驱动状态下将排尘风扇30切换为停止状态,在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停止状态下将排尘风扇30切换为驱动状态,上述中间传动部150具有:传递发动机E的旋转的传动轴10、110;设置在该传动轴10、110上的上述散热器风扇20传动用的第一带轮21、121;以及排尘风扇30传动用的第三带轮31、131,上述风扇传动部160具有:设置在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24上的第二带轮23;设置在上述排尘风扇30的筒状旋转轴34上的第四带轮33;绕挂在上述第一带轮21、121及第二带轮23上的第一皮带22、122;以及绕挂在上述第三带轮31、131及第四带轮33上的第二皮带32、132,使第一皮带22、122拉紧及松弛的第一张力辊26、和使第二皮带32、132拉紧及松弛的第二张力辊36与上述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连接。
方案2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外侧。
方案3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器风扇20和排尘风扇30配置在同一轴心上。
方案4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尘风扇30的叶片30A的叶片角度设定为与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叶片20A的叶片角度相反的角度。
方案5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配置在从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的该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轨迹的外侧。
方案6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外侧。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从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的该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轨迹的外侧,因此能够减少位于发动机E与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之间的间隔部的传动部件,能够使发动机E与两个风扇接近而提高送风产生的冷却效率。
并且,由于具备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该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在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驱动状态下将排尘风扇30切换为停止状态,在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停止状态下将排尘风扇30切换为驱动状态,因此通过使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工作,能够切换向发动机室8的外部空气吸入和排气。
另外,由于使第一皮带22、122拉紧及松弛的第一张力辊26和使第二皮带32、132拉紧及松弛的第二张力辊36与上述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连接,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切换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的驱动状态和停止状态,减小风扇传动部160引起的送风阻力,提高发动机E的冷却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切换机构的可靠性。
根据方案2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外侧,因此能够减少位于发动机E与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之间的间隔部的传动部件,能够使发动机E与两个风扇接近而提高送风产生的冷却效率。另外,能够容易地进行中间传动部150的维修保养。
根据方案3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散热器风扇20和排尘风扇30配置在同一轴心上,因此能够抑制一方的风扇的传动部件阻碍另一方的风扇的送风,提高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的送风效率。
根据方案4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排尘风扇30的叶片30A的叶片角度设定为与散热器风扇20的叶片20A的叶片角度相反的角度,因此能够削减将发动机E的旋转传动到散热器风扇20和排尘风扇30的构成部件,从而能够减少保养、检查作业的频度。
根据方案5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从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配置在该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轨迹的外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风扇传动部160引起的送风阻力。
根据方案6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效果以外,由于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外侧,能够防止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阻碍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的送风。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方式的发动机室内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图4是第一方式的发动机室内的主要部分右侧视图。
图5是第一方式的发动机室内的主要部分左侧视图。
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7是图5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图8是第二方式的主要部分传动线图。
图9是从机体左侧观察第二方式的原动部的侧视图。
图10是第二方式的原动部的后视图。
图11是从机体右侧观察第二方式的原动部的侧视图。
图12是从机体左侧观察第二方式的原动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第二方式的原动部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14是第二方式的原动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从机体右侧观察第二方式的驱动状态切换机构的侧视图。
图16是第二方式的中间传动部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方式的原动部的变形例的图,是从机体左侧观察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二方式的原动部的变形例的图,是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中:
8—发动机室,10—传动轴(上侧旋转轴),20—散热器风扇,21—第一带轮,22—第一皮带,23—第二带轮,24—旋转轴,26—第一张力辊,30—排尘风扇,31—第三带轮,32—第二皮带,33—第四带轮,34—筒状旋转轴,36—第二张力辊,43—连结部,45—驱动状态切换机构,50—散热器,110—传动轴(后部传动轴),121—第一带轮,122—第一皮带,131—第三带轮,132—第二皮带,150—中间传动部,160—风扇传动部,E—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为了容易理解,从操纵者观察,以前方为前侧、以后方为后侧、以右手侧为右侧、以左手侧为左侧便利地表示方向进行说明,但并不由此限定结构。
如图1、2所示,联合收割机在机体框架1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在土囊面行驶的由左右一对履带构成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框架1的上方左侧配置有进行脱粒、筛选的脱粒装置3,在脱粒装置3的前方配置有收获农田的谷物杆的收割装置4。由脱粒装置3脱粒、筛选出的谷物粒积存于配置在脱粒装置3的右侧的谷粒容器5,积存的谷物粒通过排出筒7向外部排出。
在机体框架1的上方右侧配置有供操作者搭乘的具备操作部的操纵席6,在操纵席6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室8。另外,在发动机室8的右侧装配有发动机室8的保养、检查用的罩8A,在罩8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和下部,安装有由穿孔铁板等形成的过滤体8B。
〈原动部的第一方式〉
如图3、4所示,在发动机室8的内侧配置有发动机E,在发动机E的吸入外部空气的上游侧即右侧,以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对由发动机E加热后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50。
在发动机E与散热器50之间配置有:朝向发动机室8的内侧吸入外部空气的散热器风扇20;以及朝向外部排出发动机室8的内侧的内部空气,且除去附着在过滤体8B上的稻草屑等粉尘的排尘风扇30。此外,排尘风扇30配置于散热器风扇20的左侧。
另外,在散热器50的右侧,以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对行驶用变速箱等驱动用油进行冷却的油冷却器51、和对发动机E的燃烧用的混合气体进行冷却的中间冷却器52。此外,油冷却器51和中间冷却器52配置于散热器50与发动机室8的罩8A之间。
从发动机E输出的旋转经由带轮、皮带等,向朝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于发动机室8上部的上侧旋转轴(技术方案中的“传动轴”)10传动。
传动到上侧旋转轴10的旋转经由安装在上侧旋转轴10的右侧端部的第一带轮21、绕挂在第一带轮21和第二带轮23上的第一皮带22,向安装于旋转轴24的左侧端部的第二带轮23传动,该旋转轴24朝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于发动机室8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
传动到第二带轮23的旋转经由旋转轴24传动到安装于旋转轴24的右侧端部的散热器风扇20,使散热器风扇20旋转。
在散热器风扇20旋转时,经由罩8A的过滤体8B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发动机室8的内侧,并向散热器50等的表面送风,从而能够提高散热器50的冷却效率。此外,为了方便,将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时称为驱动状态、将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停止时称为停止状态。
为了抑制作用于发动机E的曲柄轴上所安装的曲轴带轮的横拉载荷,最好将第一带轮21配置在比后述的第三带轮31靠上侧旋转轴10的右侧端部的左侧。
同样,传递到上侧旋转轴10的旋转经由以并排设置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带轮21的右侧的第三带轮31、以与第一皮带22并排设置的方式设置且绕挂在第三带轮31和第四带轮33上的第二皮带32,传递到形成于筒状旋转轴34的左侧端部的第四带轮33,该筒状旋转轴34嵌装于轴支撑旋转轴24的支撑部25的外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四带轮33与筒状旋转轴34的左侧端部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将第四带轮33和筒状旋转轴34分开形成。
传递到第四带轮33的旋转经由筒状旋转轴34传递到筒状旋转轴34的右侧端部所安装的排尘风扇30,并使排尘风扇30旋转。
在排尘风扇30旋转时,经由罩8A的过滤体8B,将内部空气向外部排出,并将内部空气输送到过滤体8B,由此能够除去附着于过滤体8B上的粉尘,能够将通过散热器风扇20得到的外部空气的吸入效率维持为恒定。此外,为了方便,将排尘风扇30旋转时称为驱动状态、将排尘风扇30的旋转停止时称为停止状态。
(散热器风扇)
接着,对散热器风扇20进行说明。如图3、4所示,散热器风扇20由叶片20A和支撑叶片20A的基部的中心部20D形成,中心部20D安装于旋转轴24的右侧端部。
为了提高散热器风扇20的外部空气的吸入效率,本实施方式的叶片20A以在中心部20D的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各设有八个长叶片20a、和与长叶片20a接近地设置的短叶片20b。此外,根据削减部件件数的观点,也可以如图5~7所示,不并排设置短叶片20b,而是以在中心部20D的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仅设置八个长叶片20a。
(排尘风扇)
接着,对排尘风扇30进行说明。如图3、4所示,为了防止散热器风扇20的外部空气的吸入效率下降,排尘风扇30配置在散热器风扇20的左侧。
排尘风扇30由叶片30A和支撑叶片30A的基部的中心部30D形成,中心部30D安装在筒状旋转轴34的右侧端部。
为了防止散热器风扇20的外部空气的吸入效率的下降,叶片30A的外径形成为比散热器风扇20的叶片20A的外径小。
另外,为了使散热器风扇20和排尘风扇30的传动结构简易,而有效利用发动机室8内的空间,排尘风扇30的叶片30A的叶片角度具有与散热器风扇20的叶片20A的叶片角度相反的叶片角度,叶片30A竖立设置在中心部30D。由此,即使向安装有排尘风扇30的筒状旋转轴34传动的旋转方向、与向安装有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24传动的旋转方向为同一旋转方向,散热器风扇20也能够吸入外部空气并输送到发动机室8的内侧,并且排尘风扇30也能够将内部空气向发动机室8的外侧排出。此外,叶片30A以在中心部30D的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设有八个。
(旋转轴等的配置)
接着,对经由支撑部25配置旋转轴24和筒状旋转轴34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6所示,在从背面观察时,支撑旋转轴24的支撑部25的左侧部的外周部在第二带轮23与第四带轮33之间安装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托架40的连结部43。
为了将旋转轴24和筒状旋转轴34的连结做成紧凑的结构而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室8内的空间,旋转轴24通过轴承旋转自如地安装在形成于支撑部25的开口部25A,形成于筒状旋转轴34的槽部34A通过轴承旋转自如地安装在支撑部25的外周部。
如图5所示,就托架40而言,安装于发动机室8内的从机体框架1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前侧框架1A上的前侧脚部41、安装于后侧框架1B的后侧脚部42、连结前侧脚部41和后侧脚部42并配置在第二带轮23与第四带轮33之间的连结部43形成为一体。
如图6所示,前侧脚部41由从安装于前侧框架1A上的基端部朝向发动机E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41A、和从延伸设置部41A的前端部朝向后方伸出并朝向发动机E倾斜的倾斜部41B形成。
同样,后侧脚部42由从安装于后侧框架1B上的基端部朝向发动机E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42A、和从延伸设置部42A的前端部朝向前方伸出并朝向发动机E倾斜的倾斜部42B形成。
另外,连结部43的前端部与倾斜部41B的后端部连结,连结部43的后端部与倾斜部42B的前端部连结。
(向散热器风扇等的传动的切换)
接着,对将发动机E的旋转切换为散热器风扇20或排尘风扇30而进行传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发动机E的旋转经由上侧旋转轴10、第一带轮21、第一皮带22、第二带轮23、以及旋转轴24传动到散热器风扇20。
对于将发动机E的旋转传动到散热器风扇20而使散热器风扇20旋转而言,通过使第一张力辊26的辊26A按压到绕挂在第一带轮21和第二带轮23上的第一皮带2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从而使第一皮带22的张力达到规定以上来进行。即、通过使第一皮带22的张力达到规定以上的张力,从而防止第一皮带22与第一带轮21之间、以及第一皮带22与第二带轮23之间的滑动,将传动到第一带轮21的发动机E的旋转经由第一皮带22传动到第二带轮23。
传动到第二带轮23的旋转经由旋转轴24传动到散热器风扇20,使散热器风扇20旋转。此外,在散热器风扇20旋转过程中,排尘风扇30的旋转停止,由散热器风扇20向发动机室8内吸入外部空气,进行散热器50、油冷却器51、以及中间冷却器52的冷却。
另一方面,对于切断发动机E的旋转向散热器风扇20的传动而使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停止而言,通过使第一皮带2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和第一张力辊26的辊26A分离,从而使第一皮带22的张力为未满规定张力来进行。即、通过使第一皮带22的张力为未满规定的张力,从而产生在第一皮带22与第一带轮21之间、以及第一皮带22与第二带轮23之间的滑动,不能将传动到第一带轮21的发动机E的旋转经由第一皮带22传动到第二带轮23,从而第一带轮21与第二带轮23之间的传动被切断。
由于发动机E的旋转未传动到第二带轮23,因此旋转轴24的旋转停止,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也停止。此外,在散热器风扇20的停止过程中,排尘风扇30旋转,进行经由罩8A的过滤体8B将发动机室8内的内部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
发动机E的旋转经由上侧旋转轴10、第三带轮31、第二皮带32、第四带轮33、以及筒状旋转轴34传动到排尘风扇30。
对于将发动机E的旋转传动到排尘风扇30而使排尘风扇30旋转而言,通过使第二张力辊36的辊36A按压在绕挂于第三带轮31与第四带轮33上的第二皮带3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从而使第二皮带32的张力达到规定以上来进行。即、通过使第二皮带32的张力为规定以上的张力,防止在第二皮带32与第三带轮31之间、以及第二皮带32与第四带轮33之间的滑动,从而将传动到第三带轮31的发动机E的旋转经由第二皮带32传动到第四带轮33。
传动到第四带轮33的旋转经由筒状旋转轴34传动到排尘风扇30,使排尘风扇30旋转。此外,在排尘风扇30的旋转过程中,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停止,利用排尘风扇30将发动机室8内的内部空气经由罩8A的过滤体8B向外部排出,进行附着于过滤体8B上的粉尘等的除去。
另一方面,对于切断发动机E的旋转向排尘风扇30的传动而使排尘风扇30的旋转停止而言,通过使第二皮带3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与第二张力辊36的辊36A分离,从而使第二皮带32的张力为未满规定张力来进行。即、通过使第二皮带32的张力为未满规定的张力,从而产生在第二皮带32与第三带轮31之间、以及第二皮带32与第四带轮33之间的滑动,不能将传动到第三带轮31的发动机E的旋转经由第二皮带32传动到第四带轮33,从而第三带轮31与第四带轮33之间的传动被切断。
由于发动机E的旋转未传动到第四带轮33,因此筒状旋转轴34的旋转停止,排尘风扇30的旋转也停止。此外,在排尘风扇30的停止过程中,散热器风扇20旋转,进行向发动机室8内的外部空气的吸入。
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的移动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马达来驱动,但为了有效利用发动机室8内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7所示,由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来驱动,该驱动状态切换机构安装在托架40的后侧脚部42的左面所设的支柱46的右面,由从操纵席6远程操作的一个马达构成。此外,为了防止散热器风扇20的外部空气的吸入效率的降低,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最好配置在比散热器风扇20的叶片20A的外周部更靠外侧,另外,为了有效利用原动部内的空间,防止对托架40施加过度负荷,最好与排尘风扇30的内侧邻接且配置在第四带轮33的后侧。
在竖立设置于支柱46左面的前侧部的支轴46A,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后述的连结第一、二连接片27、37的后侧部的连结臂47。连结臂47具备:装配于支轴46A上的中心部47C;从中心部47C朝向前方下侧伸出的下侧伸出部47A;从中心部47C朝向前方上侧伸出的上侧伸出部47B;以及齿轮部47D,其从中心部47C朝向后方伸出,且形成有与形成于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的输出轴45A的前端部的齿轮45B配合的齿轮。
在下侧伸出部47A的下端部的左面安装有第一支撑部48,该第一支撑部48形成有插通第一连接片27的后侧连接片27B的开孔部48A,在上侧伸出部47B的上端部的右面安装有第二支撑部49,该第二支撑部49形成有插通第二连接片37的后侧连接片37B的开孔部49A。此外,在连结臂47转动时,为了降低从第一、二连接片27、37作用于第一、二支撑部48、49的反作用力而提高第一、二支撑部48、49等的耐久性,最好将第一支撑部48经由轴承48B安装在下侧伸出部47A的下端部,将第二支撑部49经由轴承49B安装在上侧伸出部47B的上端部。
为了削减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的安装部件,且容易进行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的组装作业,将第一张力辊26的辊支撑部26B的基部旋转自如地安装在托架40的连结部43的左面的前侧下部,将第二张力辊36的辊支撑部36B的基部旋转自如地安装在托架40的连结部43的右面的前侧下部。
另外,第一张力辊26的辊支撑部26B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利用配置在托架40的连结部43的左面的第一连接片27连结在连结臂47的下侧伸出部47A的左面所安装的第一支撑部48,第二张力辊36的辊支撑部36B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利用配置在托架40的连结部43的右面的第二连接片37连结在连结臂47的上侧伸出部47B的右面所安装的第二支撑部49。
第一连接片27由板状的前侧连接片27A和棒状的后侧连接片27B形成。前侧连接片27A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第一张力辊26的辊支撑部26B的左面,后侧连接片27B的中间部插通连结臂47的第一支撑部48,从而前侧连接片27A的后端部的右面与后侧连接片27B的前端部的左面被紧固。
另外,第二连接片37由板状的前侧连接片37A和棒状的后侧连接片37B形成。前侧连接片37A的前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第二张力辊36的辊支撑部36B的右面,后侧连接片37B的中间部插通在连结臂47的第二支撑部49,从而前侧连接片37A的后端部的左面与后侧连接片37B的前端部的右面被紧固。
为了缓和伴随第一张力辊26的移动的冲击,最好在插通在第一支撑部48的后侧连接片27B的比第一支撑部48靠前侧和后侧处嵌装弹簧(省略图示)。另外,为了削减部件件数,最好嵌装于比第一支撑部48靠前侧的前侧弹簧的两端部由前侧连接片27A的后端部和第一支撑部48的前侧部夹持,嵌装于比第一支撑部48靠后侧的后侧弹簧的两端部最好由第一支撑部48的后侧部和嵌装于后侧连接片27B的后部的螺栓等固定机构的前侧部夹持。即、前侧弹簧相对于后侧连接片27B对第一张力辊26施加拉向后方的作用力,后侧弹簧相对于后侧连接片27B对第一张力辊26施加推向前方的作用力。
同样,为了缓和伴随第二张力辊36的移动的冲击,最好在插通第二支撑部49的后侧连接片37B的比第二支撑部49靠前侧和后侧处嵌装弹簧(省略图示)。另外,嵌装于比第二支撑部49靠前侧的弹簧的两端部由前侧连接片37A的后端部和第二支撑部49的前侧部夹持,嵌装于比第二支撑部49靠后侧的弹簧的两端部由第二支撑部49的后侧部和嵌装于后侧连接片37B的后部的螺栓等固定机构的前侧部夹持。
为了有效利用发动机室8内的空间,在从背面观察时,第一张力辊26的辊支撑部26B位于比第一皮带22和第二带轮23靠左侧,与第一皮带22接近地配置,第二张力辊36的辊支撑部36B位于比第二皮带32和第四带轮33靠右侧,而且比排尘风扇30靠左侧,与第二皮带32接近地配置。
另外,为了容易进行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的移动,如图4所示,最好在第一张力辊26的辊支撑部26B的基部且在与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相反方向的前侧安装回动弹簧29,在第二张力辊36的辊支撑部36B的基部,安装与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相反方向的回动弹簧39。此外,回动弹簧29的前端部安装在托架40的前侧脚部41的左面,回动弹簧39的前端部安装在托架40的前侧脚部41的右面。
为了使第一张力辊26以辊支撑部26B的基部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使得辊26A从第一皮带22的按压状态向分离状态移动时的惯性力引起的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停止,并且防止第一皮带22所产生的异常变形引起的耐久性的劣化,在辊支撑部26B的基部的与第二带轮23的外周部对置的部位设有第一限制器28。
从侧面观察时,第一限制器28形成为大致ヘ形状,在第一张力辊26以辊支撑部26B的基部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第一限制器28的后部按压绕挂在第二带轮23上的第一皮带22,使惯性力引起的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停止。
同样,为了使第二张力辊36以辊支撑部36B的基部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使得辊36A从第二皮带32的按压状态向分离状态移动时的惯性力引起的排尘风扇30的旋转停止,并且防止第二皮带32所产生的异常变形引起的耐久性的劣化,在辊支撑部36B的基部的与第四带轮33的外周部对置的部位设有第二限制器38。
在从侧面观察时,第二限制器38形成为大致ヘ形状,在第二张力辊36以辊支撑部36B的基部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第二限制器38的后部按压绕挂在第四带轮33上的第二皮带32,使惯性力引起的排尘风扇30的旋转停止。
图5表示排尘风扇30旋转、散热器风扇20停止了的状态。即、以支柱46的支轴46A为中心使连结臂4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使下侧伸出部47A的下端部向前侧移动,并使上侧伸出部47B的上端部向后侧移动。
通过使下侧伸出部47A的下端部向前侧移动,从而经由第一连接片27使第一张力辊26以辊支撑部26B的基部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移动,使辊26A从第一皮带22分离。另一方面,通过使上侧伸出部47B的上端部向后侧移动,从而经由第二连接片37使第二张力辊36以辊支撑部36B的基部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移动,向第二皮带32按压辊36A。
〈原动部的第二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16,对第二方式的原动部进行说明。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主要在以下方面与第一方式的原动部不同,即、向旋转轴24和筒状旋转轴34传递发动机E的动力的传动轴配置于发动机E的后方、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配置于发动机室8的外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方式通用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图9~14的图示例中,为了容易把握本方式的结构,散热器风扇20以及排尘风扇30是作为通过使这些风扇绕旋转轴旋转而得到的旋转体而表示的,与第一方式相同,具有八枚叶片。此外,风扇的叶片的枚数并不限于八枚,在能得到所希望的送风能力的范围内能够设定为任意的数量。
(传动机构)
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从发动机E的旋转动力的输出轴即曲轴60的机体外侧(右侧)的端部向配置于发动机E的后方的中间传动部150传递。传递到该中间传动部150的动力在该中间传动部150分支而传递到风扇传动部160和排出传动部170。此外,风扇传动部160是驱动包含散热器风扇20和排尘风扇30在内的风扇装置的传动部,排出传动部170是驱动包含排出筒7在内的谷物粒排出装置的传动部。
(中间传动部)
中间传动部150包括:绕挂在曲轴60的带轮61上的皮带62;绕挂有该皮带62的带轮63;与该带轮63一体旋转的后部传动轴(技术方案中的“传动轴”)110;设置在后部传动轴110的机体外侧(右侧)部,且与后部传动轴110一体旋转的第一带轮121及第三带轮131;后部传动轴110的机体内侧(左侧)端部所进入的传动齿轮箱70;以及设置在该传动齿轮箱70上且具有带轮72的轴71。此外,在传动齿轮箱70的内部,设置于后部传动轴110上的锥齿轮与设置于轴71上的锥齿轮啮合。
也就是,经由中间传动部150的皮带62传递到带轮63的发动机E的动力在后部传动轴110分支而传递到向风扇传动部160传动的第一带轮121及第三带轮131侧、和向排出传动部170传动的传动齿轮箱70侧。
如图16所示,带轮63通过固定键64固定于后部传动轴110。在后部传动轴110的外周面形成有键槽部111。进入到该键槽部111内的固定键64介于带轮63与后部传动轴110之间,从而带轮63以相对不能旋转的状态固定于后部传动轴110。此外,键槽部111以在后部传动轴110的轴心方向上隔有间隔的方式,形成于后部传动轴110的外周面的两个部位。
另外,在后部传动轴110的外周设有第一轴环112和第二轴环113。第一轴环112及第二轴环113是限制带轮63在后部传动轴110的轴心方向上移动的部件。此外,第二轴环113在后部传动轴110的轴心方向的宽度比第一轴环112的宽度大。
这样,通过在后部传动轴110的外周面的两个部位形成有键槽部111,从而能够变更带轮63在后部传动轴110的轴心方向的位置。
图16(a)是带轮63的位置设定在左侧的位置的状态,图16(b)是带轮63的位置设定为右侧的位置的状态。这样,在变更带轮63的位置时,将第一轴环112和第二轴环113调换地装配于后部传动轴110。另外,伴随带轮63的位置变更,更换对绕挂在带轮63上的皮带62给与张力的张力辊115。
该张力辊115具有:用螺栓116A固定在机体框架1上的支撑部116;基部所配备的销117A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支撑部116的张力臂部117;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张力臂部117的前端的辊部118。此外,在张力臂部117连接有未图示的弹簧,通过该弹簧的弹性力,张力辊115对皮带62给与张力。如图16(a)所示,在使带轮63位于左侧时,将左侧用张力辊115A安装在机体框架1上,如图16(b)所示,在使带轮63位于右侧时,将右侧用张力辊115B安装在机体框架1上。
就左侧用张力辊115A而言,张力臂部117向后部传动轴110的轴心方向屈曲并向离开后部传动轴110的方向延伸,在张力臂部117的左侧面设有辊部118。另外,就右侧用张力辊115B而言,销117A形成为比左侧用张力辊115A长,并且张力臂部117不向后部传动轴110的轴心方向屈曲,而是向离开后部传动轴110的方向延伸,在张力臂部117的右侧面设有辊部118。另外,右侧用张力辊115B向机体框架1的安装位置设定在比左侧用张力辊115A靠右侧处。
此外,也可以在三个部位以上形成键槽部111。
(排出传动部)
排出传动部170包括:绕挂在轴71的带轮72上的皮带73;绕挂有该皮带73的带轮74;以及与该带轮74一体旋转的排出螺旋轴75。该排出螺旋轴75配置在谷粒容器5内的下部,用于将积存的谷物粒向排出筒7侧移送,并且对内装于排出筒7的螺旋轴进行驱动。此外,设有对皮带73连接及切断谷物粒排出装置的传动的张力离合器(省略图示)。
(风扇传动部)
风扇传动部160包括:绕挂在上述第一带轮121上的第一皮带122;绕挂有该第一皮带122的第二带轮23;从该第二带轮23至散热器风扇20的上述各传动部件;绕挂在第三带轮131上的第二皮带132;绕挂有该第二皮带132的第四带轮33;以及从该第四带轮33至排尘风扇30的各传动部件。
另外,第一皮带122具备第一张力辊26,第二皮带132具备第二张力辊36。这些第一张力辊26及第二张力辊36通过分别使第一皮带122和第二皮带132的张力变化,来进行传动的连接和切断。
(中间传动部的配置)
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后侧,并且至少其一部配置在比上述前侧框架1A和后述的左后侧框架1D靠后侧。另外,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形成于发动机室8与谷粒容器5的前壁5A之间的空间S。
更为详细而言,后部传动轴110配置在比前侧框架1A及左后侧框架1D靠后侧。并且,通过后部传动轴110配置在比前侧框架1A及左后侧框架1D靠后侧,带轮63的一部分、第一带轮121以及第三带轮131的一部分位于比前侧框架1A及左后侧框架1D靠后方。
(风扇传动部的配置)
风扇传动部160配置在形成于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与发动机E之间的空间亦即间隔部B。即、风扇传动部160从配置于发动机室8的后侧的中间传动部开始进入间隔部B,直至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
(旋转轴的支撑结构)
旋转轴24和筒状旋转轴34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支撑部25。支撑部25通过焊接等机构而与托架140一体化。从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托架140形成为具有从支撑部25向放射方向延伸的三个臂部的三叉形状。即、托架140具有向前方且稍微向上方延伸的前臂部141、向后方延伸的后臂部142、以及向下方延伸的下臂部143。
前臂部141的端部(前端部)与前侧框架1A连结。后臂部142的端部(后端部)与后侧框架1B连结。下臂部143的端部(下端部)与设置在机体框架1上的托架1E连结。
(托架以及张力辊)
并且,托架140如图12~14所示,前臂部141和下臂部143以其前端侧朝向机体外侧(右侧)的方式倾斜。另外,后臂部142向与旋转轴24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后臂部142的端部侧的部位设有向机体外侧及内侧(右侧及左侧)突出的销86,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的基部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该销86。
从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观察时,销86配置在比排尘风扇30的旋转轨迹靠外侧。此外,在图9~14的图示例中,位于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轨迹前端部附近。换言之,销86配置在从旋转轴24的轴心离开相当于散热器风扇20的半径量的位置。另外,销86的至少一部分在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上与排尘风扇30重叠(重叠或配置在与排尘风扇30的内侧端部一致的位置)。
另外,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被转矩弹簧85分别给与使皮带122、132的张力增大的方向的作用力。也就是,在图9及图12中,转矩弹簧85给与使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的作用力。
并且,在后臂部142的端部侧的部位设有支柱81。该支柱81是支承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和连接该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的连接机构80的构件。连接机构80在图示例中使用钢丝绳,外部缆线80A的端部固定于支柱81,在该两个外部缆线80A内分别插通第一张力辊26用和第二张力辊36用的内部缆线80B。
此外,从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支柱81配置在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的旋转轨迹的外侧。
(驱动状态切换机构)
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外(后侧)。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安装在发动机室8的左后侧框架1D的后部。在此,左后侧框架1D是在发动机室8的左后方从机体框架1立起的框架。另外,前侧框架1A、后侧框架1B和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左前部的左前侧框架1C一起构成支撑操纵席6的结构部件。
若对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的安装方法进一步加以说明,则在左后侧框架1D的后部设有支柱90,在该支柱90上经由托架91安装有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在支柱90还安装有供在发动机E、在散热器50循环的冷却水的一部分暂时积存的循环槽92。托架91通过利用用于将循环槽92固定在支柱90上的螺栓一起拧紧而固定在支柱90上。
并且,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安装在托架91的与循环槽9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面上。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具备电动机、和对该电动机的输出旋转进行减速的齿轮机构,在从该齿轮机构输出旋转的输出轴45D上设有板。在板的从输出轴45D偏心的部位设有两个销45C。在该销45C连接有连接机构80的内部缆线80B。此外,销45C及输出轴45D相对于托架91位于循环槽92侧。另外,销45C及输出轴45D配置在循环槽92的上侧。
(传动状态切换时的动作)
根据上述的结构,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驱动电动机而使输出轴45D旋转一定角度。此时,销45C绕输出轴45D公转,推拉连接机构80的内部缆线80B,使基于第一张力辊26、第二张力辊36的皮带的张力变化。即、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通过将与一方张力辊连接的内部缆线80B向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侧拉动,克服转矩弹簧85的作用力使皮带的张力减小,并且将与另一方张力辊连接的内部缆线80B推出而使张力辊的拉力减小,从而增加皮带的张力。
(第二方式的效果)
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外(后侧)。由此,能够减少位于发动机E与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之间的间隔部B的传动部件,能够使发动机E与两个风扇接近而提高送风产生的冷却效率。另外,中间传动部150的维修保养变得容易。
并且,通过中间传动部150的后部传动轴110配置在比前侧框架1A及左后侧框架1D靠后侧,从而带轮63的一部分和第一带轮121及第三带轮131的一部分位于比前侧框架1A及左后侧框架1D靠后方。由此,不仅减少位于间隔部B的传动部件,而且还能够缩短发动机E与中间传动部150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少从发动机E向中间传动部150的传动损失。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传递到中间传动部150的动力分支而传递到风扇传动部160和排出传动部170。由此,能够减少从发动机E向风扇装置和谷物粒排出装置传递动力的传动部件,提高发动机E周边的维修保养性。另外,能够将联合收割机构成为轻型且小型。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从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托架140形成为具有从支撑部25向放射方向延伸的三个臂部的三叉形状。由此,能够提高旋转轴24的支撑刚性,能够使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的旋转稳定。另外,通过托架140为三叉形状,从而能够抑制发动机室8内的送风的偏颇。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就托架140而言,前臂部141和下臂部143以其前端侧朝向机体外侧(右侧)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在托架140的前侧及下侧宽阔地形成间隔部B,容易进行散热器风扇20、排尘风扇30、发动机E等的维修保养。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从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观察时,销86配置在比排尘风扇30的旋转轨迹靠外侧。由此,销86不会妨碍两个风扇的送风,能够提高风扇的送风效率。
并且,销86的至少一部分在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上与排尘风扇30重叠。由此,能够使第二皮带132接近排尘风扇30,从而能够减小间隔部B中的风扇传动部160的空间占有率,容易进行发动机E等的维修保养。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从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支承连接机构80的支柱81配置在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的旋转轨迹的外侧。由此,支柱81及连接机构80不会妨碍两个风扇的送风,能够提高风扇的送风效率。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后侧。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的调整或维修保养。另外,能够防止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阻碍散热器风扇20、排尘风扇30的送风。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托架91通过利用用于将循环槽92固定在支柱90上的螺栓一起拧紧而固定在支柱90上。由此,能够使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的支撑部件简化。
并且,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安装在托架91的与循环槽92所在的一侧相反的面上。由此,能够防止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因发生故障时等从循环槽92飞散的冷却水而产生故障。
另外,在第二方式的原动部中,销45C及输出轴45D相对托架91位于循环槽92侧。另外,销45C及输出轴45D配置在循环槽92的上侧。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循环槽92的上侧的空间,紧凑地搭载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
(第二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17~图18,对第一张力辊26及第二张力辊36、和向这些张力辊的连接机构80的连接形态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一张力辊26具备以销86为基准朝向与设有辊26A、36A的一侧相反侧延伸的皮带限制器102。另外,第二张力辊36具备皮带限制器103。这些皮带限制器102、103形成为圆棒状,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分别固定在辊支撑部26B、36B上。
皮带限制器102、103具备皮带接触部102A、103A和连接机构80所连接的连接部102B、103B。另外,皮带限制器102、103形成为如下形状,即、连接部102B、103B的基部固定于辊支撑部26B、36B,并且从连接部102B、103B的前端向上方弯曲直至皮带接触部102A、103A。即、从旋转轴24的轴心方向观察时,皮带接触部102A、103A和连接部102B、103B以相互交差的姿势配置。
该皮带限制器102、103在张力辊26、36与皮带122、132接触而皮带122、132能够传动的状态下,定位于离开该皮带122、132的位置。在向张力辊26、36离开皮带122、132的方向转动而皮带122、132不能传动的状态下,皮带接触部102A、103A与皮带122、132接触,利用摩擦力来对皮带122、132进行制动。这样,在对皮带122、132进行制动的状态下,散热器风扇20、排尘风扇30受到制动,旋转停止。
即、皮带限制器102、103能够切换为从皮带122、132离开而不给与制动力的非制动状态、和与皮带122、132接触而给与制动力的制动状态。
此外,在皮带限制器102、103的制动状态下,皮带接触部102A、103A成为与皮带122、132的皮带外形大致平行的姿势,连接部102B、103B成为基部侧离开皮带122、132的姿势。
连接机构80在内部缆线80B的前端设有拉伸弹簧82,该拉伸弹簧82的前端安装于皮带限制器102、103的连接部102B、103B。更为详细而言,拉伸弹簧82的前端安装于连接部102B、103B的偏于皮带接触部102A、103A侧的位置。此外,在采用上述那样的连接机构80的连接形态时,在支柱81设有延长部81A。另外,在支柱81设有拉伸弹簧83,该拉伸弹簧83对张力辊26、36给与离开皮带122、132的方向的作用力。
根据上述的结构,若连接机构80的内部缆线80B通过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被拉向该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侧,则张力辊26、36通过拉伸弹簧82向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张力辊26、36推压皮带122、132,并且皮带限制器102、103被切换为非制动状态。另外,若内部缆线80B被推出,则张力辊26、36向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张力辊26、36离开皮带122、132,皮带限制器102、103被切换为制动状态。
因此,在皮带122、132未传动的状态下,能够使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的旋转迅速停止,防止阻碍正在旋转一侧的风扇的送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农业用作业车辆。

Claims (6)

1.一种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配置在发动机室(8)内的发动机(E);
对该发动机(E)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50);
配置在上述发动机(E)与散热器(50)之间,且能够切换为驱动状态和停止状态的外部空气吸入用的散热器风扇(20)及排气用的排尘风扇(30);
传递上述发动机(E)的驱动力的中间传动部(150);以及
从该中间传动部(150)传递驱动力,且对上述散热器风扇(20)及排尘风扇(30)进行驱动的风扇传动部(160),
上述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从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的该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轨迹的外侧,
具备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该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在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驱动状态下将排尘风扇(30)切换为停止状态,在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停止状态下将排尘风扇(30)切换为驱动状态,
上述中间传动部(150)具有:
传递发动机(E)的旋转的传动轴(10、110);
设置在该传动轴(10、110)上的上述散热器风扇(20)传动用的第一带轮(21、121);以及
排尘风扇(30)传动用的第三带轮(31、131),
上述风扇传动部(160)具有:
设置在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24)上的第二带轮(23);
设置在上述排尘风扇(30)的筒状旋转轴(34)上的第四带轮(33);
绕挂在上述第一带轮(21、121)及上述第二带轮(23)上的第一皮带(22、122);以及
绕挂在上述第三带轮(31、131)及上述第四带轮(33)上的第二皮带(32、132),
使上述第一皮带(22、122)拉紧及松弛的第一张力辊(26)、和使上述第二皮带(32、132)拉紧及松弛的第二张力辊(36)与上述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间传动部(150)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器风扇(20)和排尘风扇(30)配置在同一轴心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尘风扇(30)的叶片(30A)的叶片角度设定为与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叶片(20A)的叶片角度相反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张力辊(26)和第二张力辊(36)配置在从上述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轴心方向观察时的该散热器风扇(20)的旋转轨迹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状态切换机构(45)配置在发动机室(8)的外侧。
CN201410162817.9A 2013-08-26 2014-04-22 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 Active CN1044209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4815 2013-08-26
JP2013174815A JP5617977B1 (ja) 2013-08-26 2013-08-26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2014038970A JP5644971B1 (ja) 2014-02-28 2014-02-28 コンバインの原動部構造
JP2014-038970 2014-02-28
JP2014-069204 2014-03-28
JP2014069204A JP5641160B1 (ja) 2014-03-28 2014-03-28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0968A CN104420968A (zh) 2015-03-18
CN104420968B true CN104420968B (zh) 2018-10-19

Family

ID=52970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2817.9A Active CN104420968B (zh) 2013-08-26 2014-04-22 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598012B1 (zh)
CN (1) CN104420968B (zh)
TW (1) TWI5697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2946B1 (ja) * 2016-05-25 2017-06-0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106640336B (zh) * 2017-01-12 2019-02-15 孙浩 一种水箱自动除尘逆转风扇装置
CN117751757A (zh) * 2019-04-24 2024-03-26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和作业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9633U (ja) * 1991-10-31 1993-05-28 日本酸素株式会社 携帯用簡易空気分離器
JP3647350B2 (ja) 2000-03-15 2005-05-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CN1293290C (zh) * 2002-12-26 2007-01-03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JP2008253212A (ja) * 2007-04-06 2008-10-23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2398510B (zh) * 2010-09-09 2015-04-15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
JP5637442B2 (ja) * 2010-11-29 2014-12-1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2012115175A (ja) 2010-11-30 2012-06-21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652257B2 (ja) * 2011-02-28 2015-01-1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KR101347129B1 (ko) * 2011-12-27 2014-01-02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작업 차량의 원동부
JP5817563B2 (ja) * 2012-01-31 2015-11-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輌及びこの作業車輌としての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24241A (ko) 2015-03-06
TWI569715B (zh) 2017-02-11
KR101598012B1 (ko) 2016-02-26
CN104420968A (zh) 2015-03-18
TW201507598A (zh) 2015-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0968B (zh) 作业车辆的原动部结构
JP5641160B1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CN203482632U (zh) 玉米收割机
CN205284216U (zh) 收割机
JP2006325555A (ja) 乗用芝刈機
JP6318824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原動部構造
EP2172094A1 (en) Lawn mower
CN110122051A (zh) 联合收割机
CN206851403U (zh) 收获机
JP5644971B1 (ja) コンバインの原動部構造
JP2015142514A (ja) コンバイン
CN205022371U (zh) 作业机械
JP2015224612A (ja) コンバイン
CN205161141U (zh) 联合收割机
JP6075334B2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609554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3705209B2 (ja) コンバインの通気構造
JP2014068586A (ja) コンバイン
JP5617977B1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CN206551862U (zh) 联合收割机
JP5991349B2 (ja) 作業車両の原動部構造
JP2005046063A (ja) 芝刈機
CN105850383A (zh) 一种方向盘式自走谷物脱粒机
JP4678768B2 (ja) 走行型芝刈機
CN106385942B (zh) 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