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51757A - 收割机和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和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51757A
CN117751757A CN202410010620.7A CN202410010620A CN117751757A CN 117751757 A CN117751757 A CN 117751757A CN 202410010620 A CN202410010620 A CN 202410010620A CN 117751757 A CN117751757 A CN 117751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vester
clutch
support
radiator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106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健太
户田义之
齐藤崇
陈谢源
矶崎耕辉
猿渡贤治
丸山纯一
河合雄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830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6993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24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831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24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831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751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17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57/01Devices for leading crops to the mowing apparatus
    • A01D57/02Devices for leading crops to the mowing apparatus using reels
    • A01D57/03Devices for leading crops to the mowing apparatus using reels with supplementary controlled movement of the crop-engaging members, e.g. of the t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8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0Guiding or ducting cooling-air, to, or from,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收割机和作业机,收割机具备一边耙入植立作物一边进行割取的割取部,割取部具备耙入植立作物的耙拢卷筒,耙拢卷筒具备:左右的卷筒框架,绕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被旋转驱动;棒状的支承构件,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以跨于左右的卷筒框架的方式设有多个支承构件;以及多个叉齿,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构件,叉齿具备:支承部,支承于支承构件;弹簧部,位于支承构件的下方;以及作用部,以从弹簧部垂下的状态设置,对植立作物进行耙入作用,收割机具备罩构件,罩构件具有:嵌合部,嵌合于支承构件的外周部;以及罩部,经过弹簧部的后方而向下方延伸,从后方覆盖弹簧部。

Description

收割机和作业机
本申请是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发明名称: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国际申请日:2020年04月15日国际申请号:PCT/JP2020/016610
国家申请号:202080026219.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
背景技术
〔第一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业装置(在文献中为“割取部”、“脱粒部”等)由驱动源驱动的作业车。在驱动源与作业装置之间介有传动带(在文献中为“皮带”),传动带配置为能够通过作业离合器在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与不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之间切换。在传动带切换为传递驱动源的动力的状态的情况下,作业离合器在驱动源的转速降低后被操作。由此,能谋求减轻传动带切换时传动带的打滑,保护传动带。
〔第二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收割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收割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收割机具备一边耙入植立作物一边进行割取的割取部(在文献中为“割取部〔3〕”),割取部具备耙入植立作物的耙拢卷筒(在文献中为“耙拢卷筒〔12〕”)。耙拢卷筒具备:左右的卷筒框架(在文献中为“卷筒框架〔19〕”),绕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在文献中为“轴心〔X1〕”)被旋转驱动;棒状的支承构件(在文献中为“支承框架〔20〕”),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以跨于左右的卷筒框架的方式设有多个支承构件;以及多个叉齿(在文献中为“叉齿〔22〕”),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构件。叉齿具备:支承部(在文献中为“安装部〔35〕”),支承于支承构件;弹簧部(在文献中为“线圈部〔33〕”),位于支承构件的下方;以及作用部(在文献中为“作用部〔32〕”),以从弹簧部垂下的状态设置,并且对植立作物进行耙入作用。
〔第三背景技术〕
在作为搭载有发动机的作业机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中,以往,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由以包围该散热器的外周的方式形成为四方框状的支承框架支承。支承框架通过螺栓连结等方式固定于机体框架。参照例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作业机,堵在散热器的机体外侧的防尘壳被支承为能够与发动机罩一体摆动,当防尘壳和发动机罩向外方摆动时,散热器以面向外方的方式敞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8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09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2004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技术问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作业离合器对传动带进行切换操作时驱动源的转速降低的结构中,从作业者最初进行传动带的切换操作开始到传动带的切换实际完成为止会发生时滞。因此,可以想到,根据该时滞的长短,会给作业者带来不适。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传动带的保护和作业者的操作的舒适性的作业车。
〔第二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收割机中,叉齿从前方对植立作物进行耙入作用而耙入植立作物。此时,植立作物从后方与弹簧部接触,作物容易卷绕于弹簧部。鉴于上述状况,期望作物不易卷绕于叉齿的弹簧部的收割机。
〔第三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这种作业机中,为了去除附着于散热器的机体内侧的尘埃,作业者有时要卸除散热器。并且,在上述的现有结构中,在进行这样的散热器卸除作业的情况下,在使防尘壳敞开后,需要解除包围散热器的外周的支承框架与机体框架的连结,将作为大型构件的支承框架和散热器一体地向外方侧卸除,成为令作业者厌烦的作业。因此,期望谋求进行散热器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一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作业车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源,能够进行旋转驱动;作业装置,由所述驱动源驱动;传动带,能够从所述驱动源向所述作业装置传递动力;皮带张紧式的作业离合器,能够在使动力传递给所述传动带的传递状态与不使动力传递给所述传动带的非传递状态之间切换;离合器操作单元,能够基于连通控制信号和断开控制信号将所述作业离合器切换操作为所述传递状态和所述非传递状态,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是与所述作业离合器的连通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所述断开控制信号是与所述作业离合器的断开操作相关的所述控制信号;以及转速检测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驱动源的转速,在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时所述转速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立即进行使所述非传递状态的所述作业离合器成为所述传递状态的传递切换操作,在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时所述转速高于所述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进行降低所述驱动源的所述转速以使所述转速变为所述阈值以下的第一转速控制,并且在所述转速已变为所述阈值以下的状态下进行所述传递切换操作。
根据本发明,在驱动源的转速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离合器操作单元立即将作业离合器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因此作业离合器的操作不会发生时滞,确保作业离合器的操作的迅速性。此外,在驱动源的转速高于阈值的情况下,在驱动源的转速降低至阈值以下之后,离合器操作单元将作业离合器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因此会可靠地减轻传动带的打滑。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根据驱动源的转速来调整作业离合器的切换操作的定时,因此会实现兼顾传动带的保护和作业者的操作的舒适性的作业车。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所述转速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的含义中也包括“所述转速比预先设定的阈值低的情况”的含义。此外,“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时所述转速高于所述阈值的情况”的含义中也包括“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时所述转速为所述阈值以上的情况”的含义。此外,本发明的第一转速控制中的“降低所述驱动源的所述转速以使所述转速变为所述阈值以下”的含义中也包括“降低所述驱动源的所述转速以使所述转速小于所述阈值”的含义。此外,本发明中的“驱动源的转速”既可以是对于驱动源而言的目标转速,也可以是驱动源实际检测出的转速。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当进行了所述第一转速控制而在所述转速已变为所述阈值以下的状态下完成了所述传递切换操作时,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进行提高所述驱动源的所述转速以使所述转速高于所述阈值的第二转速控制。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设定所述转速的油门操作件,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进行所述第二转速控制以使所述转速达到所述油门操作件的设定转速。
根据本结构,即使驱动源的转速降低,也能在作业离合器的切换操作完成后自动提高驱动源的转速。因此,与作业者手动提高驱动源的转速的结构相比,减轻了作业者的厌烦,可靠地确保作业离合器的操作性。此外,通过在作业离合器的切换操作完成后使驱动源的转速提高至油门操作件的设定转速的结构,会进一步减轻作业者的厌烦。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设定第一变化率和第二变化率,所述第一变化率是所述第一转速控制中的所述转速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率,所述第二变化率是所述第二转速控制中的所述转速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率,所述第一变化率比所述第二变化率小。此外,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无论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的时刻的所述转速如何,所述第一变化率都恒定。
例如在驱动源对作业装置以外的设备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可以想到由于对驱动源施加了该设备的驱动负荷,驱动源的转速会随着第一转速控制而急速降低。在该情况下,若驱动源、该设备的动作发生急剧的变化,则有作业者受惊或感到不快之虞。在本结构中,由于第一变化率比第二变化率小,因此与提高驱动源的转速时的转速的变化相比,降低驱动源的转速时的转速变化更慢。因此,即使在作业装置以外的设备进行驱动的情况下,驱动源、该设备的动作也不会急剧变化,会大幅减轻作业者受惊或感到不快的隐患。此外,通过无论驱动源的转速如何第一变化率都恒定的结构,该设备的动作变化进一步稳定。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设定第一间隔时间和第二间隔时间,所述第一间隔时间是从所述第一转速控制完成到所述传递切换操作开始为止的时间,所述第二间隔时间是从所述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到所述第二转速控制开始为止的时间,所述第二间隔时间比所述第一间隔时间长。
在传动带刚切换为作业状态时,可以想到传动带可能会打滑或振动。因此,希望在从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到第二转速控制开始为止的期间,确保用于使传动带稳定地适应的时间。另一方面,从作业离合器的操作性的观点考虑,希望尽可能迅速地进行离合器操作单元的切换操作。根据本结构,由于第二间隔时间比第一间隔时间长,因此能够在经过第二间隔时间的期间使传动带充分适应。由此,在保护传动带的同时,也不会给作业者带来等待时间的不适,作业离合器会尽可能迅速地切换为传递状态。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通知部,所述通知部能够进行与所述传递切换操作相关的通知,从所述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所述连通控制信号的时刻起,到所述传递切换操作开始后经过了预先设定的设定时间的时刻,所述通知部持续进行与所述传递切换操作相关的通知。
根据本结构,离合器操作单元正在将作业离合器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的状态通过通知部被通知给作业者,因此作业者能认识到离合器操作单元处于切换操作中。由此,在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时,即使在作业离合器未立即切换为传递状态的情况下,也会避免被作业者误解为故障的隐患。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设定时间设定为所述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前的时刻,所述通知部在经过了所述设定时间的时刻停止通知。
在离合器操作单元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时,通过通知部向作业者通知离合器操作单元的切换操作的状态。因此,通过在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前的时刻停止通知的结构,通知部的通知不会一直持续,减轻会成为令作业者不快的通知的隐患。
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二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一边耙入植立作物一边进行割取的割取部,所述割取部具备耙入植立作物的耙拢卷筒,其中,所述耙拢卷筒具备:左右的卷筒框架,绕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被旋转驱动;棒状的支承构件,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以跨于所述左右的卷筒框架的方式设有多个所述支承构件;以及多个叉齿,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承构件,所述叉齿具备:支承部,支承于所述支承构件;弹簧部,位于所述支承构件的下方;以及作用部,以从所述弹簧部垂下的状态设置,对植立作物进行耙入作用,所述收割机具备罩构件,所述罩构件具有: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以及罩部,经过所述弹簧部的后方而向下方延伸,从后方覆盖所述弹簧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弹簧部从后方被罩部覆盖,因此在叉齿耙入植立作物时,植立作物不会从后方与弹簧部接触。因此,作物不易卷绕于弹簧部。此外,罩构件以嵌合部嵌合于支承构件的外周部的状态安装于支承构件。由此,能将罩构件可靠地安装于支承构件。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所述罩构件具备以与所述嵌合部连续的方式设置并覆盖所述螺栓的头部的部分。
根据本特征结构,螺栓的头部被罩构件中与嵌合部连续的部分覆盖,因此作物不易卷绕于螺栓的头部。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叉齿形成为经过所述支承构件的后方而到达所述弹簧部的形状,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的前部,所述罩部以与所述叉齿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使嵌合部避开经过支承构件的后方的叉齿,巧妙地嵌合于支承构件的外周部。此外,罩部以与叉齿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将罩部可靠地支承于叉齿的后部,并且能缩小罩部与叉齿的后部的间隙,防止有可能会卷绕于弹簧部的作物从该间隙进入。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罩部以与所述弹簧部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至比所述弹簧部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将罩部可靠地支承于弹簧部的后部,并且能缩小罩部与弹簧部的后部的间隙,有效地防止有可能会卷绕于弹簧部的作物从该间隙进入。此外,能通过罩部中位于比弹簧部的下端靠下侧处的部分来保护弹簧部免受正要从下方卷绕于弹簧部的作物的影响。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罩部向下方延伸至比所述嵌合部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所述收割机具备支承托架,所述支承托架支承所述罩部中位于比所述嵌合部的下端靠下侧处的下侧部分。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通过支承托架来可靠地支承罩构件中与安装于支承构件的部分(嵌合部分)远离的部分(罩部的下侧部分)。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所述支承托架与所述支承部一起通过所述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螺栓的共用化,能谋求固定构造的简化。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罩构件具备第一卡合部,并且所述支承托架具备第二卡合部,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支承托架通过所述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将罩构件经由支承托架可靠地安装于支承构件,以免罩构件从支承构件脱落。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托架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剖视观察所述支承构件时从所述支承构件的相反侧按压所述嵌合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通过按压部可靠地保持嵌合部,以免嵌合部从支承构件的外周部脱落。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罩构件是覆盖多个所述叉齿的长条构件,所述罩构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下侧部分各自支承于所述支承托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左右平衡良好地支承罩部的下侧部分。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叉齿具备:一个所述支承部;左右的所述弹簧部,以相对于所述一个支承部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以及左右的所述作用部,与所述左右的弹簧部分别对应。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左侧的弹簧部和左侧的作用部与右侧的弹簧部和右侧的作用部之间,支承部被共用化。由此,能削减叉齿的零部件数量,并且能谋求叉齿的轻量化。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支承所述罩部的支承托架在所述左右的弹簧部之间安装于所述支承构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利用左右的弹簧部之间的空间来设置支承托架。
进而,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弹簧部位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前下方,所述罩部在侧视观察时沿着所述弹簧部的后部向前下方倾斜。
根据本特征结构,罩部沿着支承构件的后部和弹簧部的后部倾斜。由此,能缩小罩部与弹簧部的后部的间隙,防止有可能会卷绕于弹簧部的作物从该间隙进入。
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三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作业机的特征在于,具备:发动机罩,覆盖发动机而形成发动机室,并且从下侧支承驾驶座椅且向横外方敞开;散热器,用于冷却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室中设于所述发动机的横外侧;防尘壳,设于所述散热器的横外侧,以允许通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堵在所述散热器的横外侧;冷却风扇,设于所述散热器的横内侧,通过所述防尘壳摄入外部空气来对所述散热器进行冷却;风扇整流罩,以包围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吸气用空间的外周的状态并以跨于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散热器的方式设置,将外部空气从所述散热器导向所述冷却风扇;以及支承框架,以跨于形成于所述防尘壳的横内侧的开口部和所述散热器的方式设置,支承所述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以能够沿着冷却面向后方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后部形成有能够将所述散热器向后方取出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作业者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散热器的卸除作业:通过形成于发动机室的后部的开口,使散热器相对于支承框架向后方滑动移动,通过开口将散热器向发动机室的外侧卸除。作业者无需卸除支承框架,仅卸除散热器即可。因此,无需进行将支承框架和散热器双方向外方侧卸除等烦琐的作业。其结果是,能够谋求进行散热器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性的提高。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风扇整流罩配置为能够在周向上分割成多个分割体。
根据本结构,在随着散热器的卸除作业而卸除风扇整流罩时,作业者按每个分割出的分割体来卸除风扇整流罩。其结果是,与整个风扇整流罩一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容易进行风扇整流罩的卸除作业,维护作业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风扇整流罩的所述多个分割体中的一部分分割体支承于所述散热器,所述多个分割体中的其他分割体与所述散热器分离。
根据本结构,在将风扇整流罩拆装于散热器的情况下,作业者仅将一部分分割体拆装于散热器即可,无需进行将其他分割体拆装于散热器的作业,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一部分分割体以能拆装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散热器,并且能沿着所述散热器的取出方向被向后方取出。
根据本结构,在卸除风扇整流罩时,作业者将风扇整流罩分割为一部分分割体和其他分割体,以使一部分分割体支承于散热器的状态一体地取出一部分分割体和散热器,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风扇整流罩中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上侧的上侧部分、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下侧的下侧部分以及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取出方向的跟前侧的跟前侧部分能取出。
根据本结构,即使沿着取出方向向后方取出上侧部分、下侧部分以及跟前侧部分,也没有干扰冷却风扇的隐患。因此,能够以不干扰冷却风扇的状态进行风扇整流罩的取出。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一体形成。
根据本结构,作业者能将上侧部分、下侧部分以及跟前侧部分一体地取出,因此与将它们分别取出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风扇整流罩中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冷却风扇侧的侧面的纵壁部分被分割为位于所述取出方向的跟前侧的跟前侧纵壁部分和位于所述取出方向的进深侧的进深侧纵壁部分,所述跟前侧纵壁部分能够与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一体地被向后方取出,所述进深侧纵壁部分与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取出方向的进深侧的进深侧部分一体地设置。
根据本结构,在卸除风扇整流罩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在一体设置的进深侧纵壁部分与进深侧部分被分离的状态下,将上侧部分、下侧部分、跟前侧部分以及跟前侧纵壁部分一体地取出,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纵壁部分形成有供所述冷却风扇进行吸气的吸气用开口,在所述吸气用开口的外周部形成有向所述冷却风扇侧突出的周壁部,所述冷却风扇以进入所述周壁部的状态设置,所述周壁部中所述跟前侧纵壁部分与所述进深侧纵壁部分的边界以能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支承于所述散热器。
根据本结构,吸气用开口的外周部被周壁部覆盖,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风扇的吸气。利用向冷却风扇侧突出的周壁部,多个分割体在周壁部的边界处连结,因此与使多个分割体的壁面的端面彼此对接的构造相比,容易进行连结和连结解除操作。此外,风扇整流罩中的上侧部分、下侧部分以及跟前侧部分支承于散热器。因此,作业者只要解除周壁部的边界处的连结,就会使风扇整流罩中的上侧部分、下侧部分以及跟前侧部分与散热器一起取出。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支承框架形成为沿着所述散热器的外周的四方框状,并且,在下部的框状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开口并配备有能够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的盖体。
根据本结构,附着于散热器的冷却风入口部分的尘埃有时会在冷却风扇的冷却工作结束后落下并堆积于下部的框状部。当盖体敞开时,堆积的尘埃通过开口向下方排出。在冷却风扇工作时,通过由盖体堵塞开口,能使冷却风适当地通过防尘壳通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的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的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的传动系统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操作单元的切换操作和数据流的功能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的时间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的时间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的时间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割取部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耙拢卷筒的右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耙拢卷筒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卷筒框架和内侧叉齿的右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内侧叉齿和罩构件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内侧叉齿和罩构件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XVII-XVII剖视图。
图18是图16中的XVIII-XVIII剖视图。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发动机室的内部构造的后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发动机室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发动机室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散热器的支承构造的后视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散热器的支承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盖体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风扇整流罩的分离构造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供给管的支承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定义联合收割机的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着作业状态下的机体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以沿着机体行进方向观察的状态定义左右。即,图1、图2、图10、图11、图19以及图20中附图标记(F)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前方,图1、图2、图10、图11、图19以及图20中附图标记(B)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后方。图2、图11以及图20中附图标记(L)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左方,图2、图11以及图20中附图标记(R)所示的方向为机体右方。因此,机体左右方向与行驶机体宽度方向对应。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9对本发明的作业车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表示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一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图1和图2示出了以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作为收割对象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在行驶机体的机体框架1的下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
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作为作业装置的收割部3,收割部3将作为收割对象的作物收割并向后方搬运。并且,脱粒装置4、谷粒箱5、谷粒排出装置6等作为本发明的作业装置设置于机体框架1上。脱粒装置4对从收割部3搬运来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并且将通过该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脱粒处理物分选为谷粒和排出物。谷粒箱5储存由脱粒装置4获得的谷粒。谷粒排出装置6将储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排出机外。联合收割机配置为全喂入型,切断植立谷秆的根部进行割取,并将割取到的割取谷秆全部投入脱粒装置4。
机体框架1上具备驾驶部7,驾驶部7是供驾驶员搭乘并进行驾驶操作的带驾驶室的区域。驾驶部7位于机体前部右侧,谷粒箱5位于驾驶部7的后方。进而,以脱粒装置4位于左侧且谷粒箱5位于右侧的状态,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设置。并且,在驾驶部7的下方侧具备能旋转驱动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8。脱粒装置4配置为:具有绕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轴心被旋转驱动的脱粒筒9,一边将向脱粒装置4的前部搬运的割取谷秆向机体后方输送,一边通过脱粒筒9进行脱粒处理。
在收割部3,以前后排列的方式设有割取部10和进料器11。割取部10设于收割部3的前部,并且对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进行割取,将割取到的割取谷秆向机体宽度方向中间部横向进给而使其汇聚。进料器11连接于割取部10的后部且将由割取部10割取并汇集至割取部10的机体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割取谷秆的全秆向脱粒装置4后方搬运。包括该割取部10和进料器11的收割部3以通过升降用的液压缸12伸缩工作而绕横轴心P1在上升位置与下降位置之间自由上下摆动的方式被支承,该液压缸12以跨于机体框架1和进料器11的方式架设。
割取部10支承于将角管、截面L字形的角件等连结而构成的割取框架13。在割取部10具备左右一对分禾器14、14、耙拢卷筒15、割刀16以及横向进给螺旋推送器17。左右一对分禾器14、14设于行驶机体的最前端,并且对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和作为非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进行分禾。耙拢卷筒15位于分禾器14的后方且上方,并且将作为收割对象的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割刀16例如配置为推子型,位于分禾器14的后方,并且切断由耙拢卷筒15向后方耙入的作为割取对象的植立谷秆的根侧。横向进给螺旋推送器17位于割刀16与进料器11之间,并且将割刀16切断后的割取谷秆横向进给而使其向左右方向上的中间侧汇聚并向后方的进料器11送出。
〔第一实施方式的传动构造〕
用于将发动机8的动力传递给脱粒装置4、收割部3等的传动构造的相关说明如下记载。图3是将发动机8的驱动力分别传递给履带行驶装置2、收割部3、脱粒装置4以及谷粒排出装置6的传动机构的系统图。发动机8中设有输出轴8a。输出轴8a比发动机8的主体向机体左右分别突出。以跨于输出轴8a和风车驱动轴21各自的带轮的方式卷绕有第一传动带23,以跨于输出轴8a和行驶传递轴22各自的带轮的方式卷绕有第二传动带24。由此,输出轴8a配置为能分别对风车驱动轴21和行驶传递轴22进行皮带驱动。
在第一传动带23设有皮带张紧式的脱粒离合器23A,脱粒离合器23A对第一传动带23赋予张力,由此,第一传动带23配置为能够传递动力。脱粒离合器23A相当于本发明的“作业离合器”。
传递至行驶传递轴22的动力被传递向行驶驱动装置60。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行驶驱动装置60设置于机体前部的下部,并且具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变速器。此外,行驶驱动装置60配置为基于设置于驾驶部7的未图示的变速操作件、旋回操作件等的驾驶操作,以适于驾驶操作的速度驱动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2、2。行驶驱动装置60以直行时使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2、2等速或大致等速,转弯时使左右的履带行驶装置2、2具有速度差的方式进行驱动。
风车驱动轴21的传递动力经由分选用传动带25分别传递给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8和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9。此外,风车驱动轴21的传递动力经由脱粒用传动带30传递给脱粒用中继轴37。在风车驱动轴21设有风车33,风车33以风车驱动轴21为轴心进行旋转。
以跨于风车驱动轴21、中继轴26、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8以及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9的方式卷绕有分选用传动带25,一次处理物回收部28和二次处理物回收部29经由分选用传动带25一体地被皮带驱动。以跨于中继轴26和摆动分选装置32的方式卷绕有分选用传动带27,风车驱动轴21的传递动力经由分选用传动带25、中继轴26以及分选用传动带27传递给摆动分选装置32。
以跨于风车驱动轴21和脱粒用中继轴37的方式卷绕有脱粒用传动带30。在脱粒用中继轴37中与卷绕有脱粒用传动带30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锥齿轮43a,锥齿轮43a与脱粒筒轴9A的锥齿轮43c卡合。脱粒筒轴9A是脱粒筒9的旋转轴心且沿前后方向延伸,锥齿轮43c设于脱粒筒轴9A的前端部。此外,在左右方向上隔着脱粒筒轴9A在脱粒用中继轴37所在侧的相反侧设有中间轴39。在中间轴39的机体左侧端部设有锥齿轮43b,锥齿轮43b与锥齿轮43c卡合。脱粒用中继轴37和中间轴39配置于机体横向的同一轴心上,随着脱粒用中继轴37的旋转,脱粒用中继轴37的旋转动力经由锥齿轮43a、43b、43c分别传递给脱粒筒轴9A和中间轴39。中间轴39向与脱粒用中继轴37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脱粒用中继轴37、脱粒筒轴9A以及中间轴39分别被轴箱36覆盖。脱粒用中继轴37的机体左侧端部比轴箱36向机体左侧突出,中间轴39的机体右侧端部比轴箱36向机体右侧突出。
脱粒用中继轴37的传递动力配置为能经由割取用传动带40传递给割取输入轴42。割取用传动带40以从脱粒用中继轴37向前方延伸的状态设置。此外,中间轴39的传递动力配置为能经由割取用传动带41传递给割取输入轴42。割取用传动带41在左右方向上隔着进料器11位于割取用传动带40所在侧的相反侧。
割取输入轴42作为进料器11的驱动轴发挥功能,以从进料器11的搬运箱向左侧外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在割取输入轴42的左右两端分别卷绕有割取用传动带40、41。在割取输入轴42中比进料器11靠内侧的部位安装有链轮,经由该链轮,割取输入轴42和进料器搬运链条11A一体旋转。
在割取用传动带40设有皮带张紧式的割取离合器40A,割取离合器40A对割取用传动带40赋予张力,由此,割取用传动带40配置为能够传递动力。在割取用传动带41设有皮带张紧式的割取离合器41A,割取离合器41A对割取用传动带41赋予张力,由此,割取用传动带41配置为能够传递动力。各个割取离合器40A、41A不配置为同时对各个割取用传动带40、41赋予张力,割取离合器40A、41A中的任一方对割取用传动带40、41中的任一方赋予张力。当割取离合器40A对割取用传动带40赋予张力时,割取部10、进料器11以向机体后方搬运割取谷秆的方式旋转。当割取离合器41A对割取用传动带41赋予张力时,割取部10、进料器11反转,例如在进料器11被割取谷秆堵塞的情况下使割取谷秆返回机体前方。
割取输入轴42的传递动力通过沿着进料器11的右侧部的外侧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割取传动带44传递给割取中继轴45。割取中继轴45的传递动力经由链条46传递给横向进给螺旋推送器17,并且经由往复转动杆47传递给割刀16。往复转动杆47配置为能通过以规定的角度往复转动而使割刀16往复滑动。进而,割取中继轴45的传递动力经由链条46、48和皮带49传递给耙拢卷筒15。
在输出轴8a中与第一传动带23、第二传动带24所在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被排出传动带50卷绕的带轮,排出传动带50跨于输出轴8a和排出输入轴51进行卷绕。在排出传动带50设有皮带张紧式的排出离合器50A,排出离合器50A对排出传动带50赋予张力,由此,排出传动带50配置为能够向排出输入轴51传递发动机8的动力。当排出离合器50A对排出传动带50赋予张力时,谷粒排出装置6的内部的排出螺杆6A经由排出输入轴51旋转,储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经由谷粒排出装置6向机外排出。如此,本发明的作业装置由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8驱动。
〔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
如基于图3所说明的,作为能向传动带传递动力的离合器,具备脱粒离合器23A、割取离合器40A、41A以及排出离合器50A。这些离合器介于上述的动力传递系统中。脱粒离合器23A以与第一传动带23邻接的方式配置。割取离合器40A以与割取用传动带40邻接的方式配置,割取离合器41A以与割取用传动带41邻接的方式配置。排出离合器50A以与排出传动带50邻接的方式配置。这些离合器分别是能与各个邻接的传动带卡合的皮带张紧装置,配置为能在传递状态与非传递状态之间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传递状态”是指离合器向各个邻接的传动带传递动力的状态,“非传递状态”是指离合器不向各个邻接的传动带传递动力的状态。这些离合器配置为能由图4所示的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操作。
虽然未图示,但脱粒离合器23A和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通过操作线联接。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配置为能通过张紧该操作线来将脱粒离合器23A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虽然未图示,但脱粒离合器23A具备弹簧,对脱粒离合器23A向远离第一传动带23的方向施力。因此,若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不张紧脱粒离合器23A的操作线,则脱粒离合器23A保持非传递状态。
虽然未图示,但割取离合器40A和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通过操作线联接。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配置为能通过张紧该操作线来将割取离合器40A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割取离合器41A和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通过操作线联接。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配置为能通过张紧该操作线来将割取离合器41A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排出离合器50A和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通过操作线联接,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配置为能通过张紧该操作线来将排出离合器50A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配置为能将割取离合器40A、41A和排出离合器50A分别单独(独立地)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和非传递状态。
虽然未图示,但脱粒离合器23A、割取离合器40A、41A、排出离合器50A分别具备弹簧,对这些离合器向远离各自的邻接的皮带的方向施力。因此,若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不张紧割取离合器40A、41A和排出离合器50A各自的操作线,则割取离合器40A、41A和排出离合器50A各自保持非传递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由离合器操作单元进行的传递切换操作〕
如图4所示,离合器操作单元52具有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和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和脱粒离合器23A经由操作线相互联接。虽然未图示,但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具有电动马达,跨于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和脱粒离合器23A的操作线通过该电动马达被张紧或松弛。
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和割取离合器40A经由操作线相互联接。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和割取离合器41A经由操作线相互联接。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和排出离合器50A经由操作线相互联接。即,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连结有与割取离合器40A联接的操作线、与割取离合器41A联接的操作线以及与排出离合器50A联接的操作线这三条操作线。虽然未图示,但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具有电动马达,这三条操作线通过该电动马达被张紧或松弛。
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配置为:随着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的电动马达的动作,这三条操作线单独被张紧或松弛。例如在这三条操作线各自与该电动马达之间,与三条操作线分别对应地介有有三个凸轮机构,这三个凸轮机构各自与三条操作线分别对应地形成为各自的形状。并且,随着该电动马达的动作,各个凸轮机构转动,由此这三条操作线单独被拉伸或松弛。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配置为:随着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的电动马达的动作,这三条操作线同时被张紧或松弛。
除了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以外,离合器操作单元52还具有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存储器(例如DRAM(Dynamic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继电器电路、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也就是说,离合器操作单元52也可以配置为电子控制单元,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和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各自的电动马达由该电子控制单元控制。
操作开关54配置于驾驶部7(参照图1)中的任意部位,并且配置为能由搭乘于驾驶部7的搭乘者操作。操作开关54的控制信号被输入至离合器操作单元52,离合器操作单元52基于操作开关54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的电动马达、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的电动马达。也就是说,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和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各自的电动马达配置为能基于操作开关54的控制信号进行动作,上述的各个操作线被张紧或松弛。
控制信号有连通控制信号和断开控制信号。也就是说,离合器操作单元52配置为能从操作开关54检测连通控制信号和断开控制信号。连通控制信号是与离合器的连通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当电动马达基于连通控制信号被以张紧操作线的方式旋转控制时,离合器从非传递状态切换为传递状态。此外,断开控制信号是与离合器的断开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当电动马达基于断开控制信号被以松弛操作线的方式旋转控制时,离合器从传递状态切换为非传递状态。
如此,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能够基于作为与脱粒离合器23A的连通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的连通控制信号和作为与脱粒离合器23A的断开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的断开控制信号,将脱粒离合器23A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和非传递状态。此外,第二离合器操作单元52B能够基于作为与割取离合器40A、41A、排出离合器50A各自的连通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的连通控制信号和作为与这些离合器的断开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的断开控制信号,将这些离合器各自切换为传递状态和非传递状态。换言之,离合器操作单元52能够基于连通控制信号和断开控制信号将离合器切换操作为传递状态和非传递状态,连通控制信号是与离合器的连通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断开控制信号是与离合器的断开操作相关的控制信号。
基于图3如上所述,图3所示的各个传动带通过发动机8的动力被旋转驱动,因此这些传动带的转速与发动机8的转速成正比。以下,将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8的转速称为“发动机转速R”。发动机转速R包含“对发动机8而言的目标转速”的含义。此外,发动机转速R也可以包含“发动机8的实际转速”的含义。
当上述皮带张紧式的离合器在发动机转速R高的状态下从非传递状态切换为传递状态时,与离合器邻接的传动带突然高速地开始旋转。在该情况下,因对传动带施加急剧的负荷而对传动带产生冲击、振动、打滑等,传动带的寿命恐怕会缩短。特别是,第一传动带23向包括收割部3、脱粒装置4等的作业装置传递动力,因此第一传动带23容易被施加大的负荷。因此,当离合器从非传递状态切换至传递状态时,希望发动机处于转速R低的状态。因此,当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操作单元52配置为能够在将离合器从非传递状态切换为传递状态时调整发动机转速R。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离合器操作单元52将离合器从非传递状态切换为传递状态的操作称为“传递切换操作”。
离合器操作单元52配置为能够从油门操作件53输入设定转速,并且配置为能够从转速检测传感器55输入发动机8的实际转速。油门操作件53例如是拨盘开关式、杆式的操作件,配置为能够基于油门操作件53的操作量来设定发动机8的目标转速。转速检测传感器55例如是装接于发动机8的旋转检测器。
离合器操作单元52配置为能够基于油门操作件53的操作量来向发动机控制单元56输出指示信号。发动机控制单元56配置为能够对发动机8进行各种控制,发动机8的实际转速基于来自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指示信号,通过发动机控制单元56来调整。发动机8的实际转速通过转速检测传感器55来检测,其检测转速作为检测信号从转速检测传感器55向离合器操作单元52周期性地(例如每0.1秒)传递。
离合器操作单元52配置为能够向通知部57输出通知信号,当由离合器操作单元52进行离合器的传递切换操作时,通知信号从离合器操作单元52向通知部57输出。通知部57例如是配置于驾驶部7的监视器、蜂鸣器、显示灯等,配置为能够进行与传递切换操作相关的通知。驾驶部7的搭乘者通过通知部57的通知,能认识到离合器正在从非传递状态切换为传递状态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通知部57也可以是组装于驾驶部7的搭乘者、正在农田中作业的作业者所携带的终端(例如智能手机、便携计算机)的结构。
基于图4至图6,对离合器操作单元52对离合器的切换控制进行说明。在图5和图6中,用流程图表示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将脱粒离合器23A从非传递状态切换为传递状态的情况的控制。图5中的“开始”是离合器操作单元52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的定时。从该定时起开始离合器的切换控制,最初开始通知处理(步骤#01)。通知处理是离合器操作单元52向通知部57输出通知信号的处理,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的开始经由通知部57通知给驾驶部7的搭乘者。直到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的处理来到后述的步骤#17,持续进行该通知处理。
在通知处理开始后,判定发动机转速R是否高于预先设定的阈值RL(步骤#02)。阈值RL例如预先存储于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存储器中。然后,将发动机转速R与阈值RL进行比较。需要说明的是,阈值RL可以具有任意的迟滞范围,通过迟滞范围,基于发动机转速R与阈值RL的比较而进行的判定变得稳定。在发动机转速R为阈值RL以下(或小于阈值RL)的情况下(步骤#02:否),离合器的切换控制进入后述的步骤#11。
在发动机转速R高于阈值RL的情况下(步骤#02:是),转速控制标志FL被设定为“开”(步骤#03)。转速控制标志FL是在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ECU的处理中使用的变量,在后述的第二转速控制中使用。在转速控制标志FL被设定为“开”后,进行第一转速控制(步骤#04)。“第一转速控制”是指降低发动机转速R以使发动机转速R变为阈值RL以下(或小于阈值RL)的控制。在第一转速控制中,降低发动机转速R的指示信号从离合器操作单元52向发动机控制单元56传递,发动机控制单元56控制发动机8以使发动机8的实际转速变为阈值RL以下(或小于阈值RL)。发动机转速R经时变化,发动机转速R是否高于阈值RL的判定被周期性地反复进行(步骤#05)。在发动机转速R为阈值RL以下(或小于阈值RL)的情况下(步骤#05:否),发动机转速R的第一转速控制结束,离合器的切换控制进入后述的步骤#11。
在步骤#11中,判定转速控制标志FL是否已设定为“开”。在判定为转速控制标志FL为“开”的情况下(步骤#11:是),由于该定时是刚进行过第一转速控制的定时,因此也可以想到发动机8的转矩不稳定的情况。在该状态下,例如当脱粒离合器23A被传递切换操作时,也可以想到在该定时发动机8的输出变得不稳定。为了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执行步骤#12~步骤#14所示的等待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在转速控制标志FL为“关”的情况下(步骤#11:否),离合器的切换控制进入后述的步骤#15。
在步骤#12中,开始第一等待计时器Tw1的计时,反复进行步骤#13的判定直至第一等待计时器Tw1完成计时。第一等待计时器Tw1是在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ECU的处理中使用的计时变量。将从步骤#12中第一等待计时器Tw1开始计时到步骤#13中第一等待计时器Tw1完成计时为止的时间称为“第一间隔时间”。第一间隔时间是从第一转速控制完成到传递切换操作开始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用于在进行第一转速控制后等待发动机8中的实际转速的变化收敛而发动机8的转矩稳定的等待时间。此外,第一间隔时间存储于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存储器中,是能够适当变更的值。当然,第一间隔时间也可以是零值,在该情况下,第一等待计时器Tw1立即完成计时(步骤#13:是),不产生等待时间。当第一等待计时器Tw1完成计时(步骤#13:是),第一等待计时器Tw1的计时状态被复位(步骤#14)。
在步骤#15中,开始通知计时器Tn的计时。通知计时器Tn是在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ECU的处理中使用的计时变量,用于设定从步骤#01开始的通知处理的结束定时。在通知计时器Tn的计时开始后,开始对脱粒离合器23A进行传递切换操作(步骤#16)。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5中通知计时器Tn的计时开始和步骤#16中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的开始可以同时进行。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知部57的通知处理在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前结束。因此,在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开始后,会判定通知计时器Tn是否已完成计时(步骤#17)。通知计时器Tn的完成计时时间设定为比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所需的时间短的时间。此外,通知计时器Tn的完成计时时间存储于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存储器中,是能够适当变更的值。
当通知计时器Tn完成计时(步骤#17:是)时,通知部57的通知处理结束(步骤#18),通知计时器Tn的计时状态被复位(步骤#19)。然后,判定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是否已完成(步骤#20),反复进行步骤#17~步骤#20的处理直至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在此期间,跨于脱粒离合器23A和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的操作线通过第一离合器操作单元52A的电动马达的动作被张紧,脱粒离合器23A从非传递状态切换为传递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17中进行了“是”的判定并进行了步骤#18和步骤#19的处理后反复进行步骤#17~步骤#20的处理的情况下,通知计时器Tn不处于计时状态,因此步骤#17必然判定为“否”。此外,虽然未在流程图中示出,但在传递切换操作完成(步骤#20:是)且通知计时器Tn处于计时中的情况下,通知部57的通知处理结束,并且通知计时器Tn的计时状态被复位。
当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完成时(步骤#20:是),判定转速控制标志FL是否已设定为“开”(步骤#21)。在转速控制标志FL为“关”的情况下(步骤#21:否),离合器的切换控制就此结束。在转速控制标志FL为“开”的情况下(步骤#21:是),在步骤#23~步骤#27的处理中进行第二转速控制。“第二转速控制”是指如下的控制:当进行第一转速控制而以发动机转速R变为阈值RL以下(或小于阈值RL)的状态完成了传递切换操作时,提高发动机转速R以使发动机转速R高于阈值RL。通过该第二转速控制,发动机转速R复原。
在步骤#22中转速控制标志FL被复位后,开始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的计时(步骤#23),反复进行步骤#24的判定直至第二等待计时器Tw2完成计时。第二等待计时器Tw2是在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ECU的处理中使用的计时变量。将从步骤#23中第二等待计时器Tw2开始计时到步骤#24中第二等待计时器Tw2完成计时为止的时间称为“第二间隔时间”。第二间隔时间是从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到第二转速控制开始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用于使施加于第一传动带23的冲击、振动收敛而使第一传动带23的旋转状态稳定的等待时间。此外,第二间隔时间存储于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存储器中,是能够适当变更的值。当然,第二间隔时间也可以是零值,在该情况下,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立即完成计时(步骤#24:是),不产生等待时间。当第二等待计时器Tw2完成计时(步骤#24:是),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的计时状态被复位(步骤#2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等待计时器Tw1、第二等待计时器Tw2、通知计时器Tn各自的计时可以配置为从零值递增至完成计时时间的值。此外,第一等待计时器Tw1、第二等待计时器Tw2、通知计时器Tn各自的计时也可以配置为从完成计时时间的值递减至零值。单独设定第一等待计时器Tw1、第二等待计时器Tw2以及通知计时器Tn各自的完成计时时间。
在步骤#26中,开始第二转速控制,反复进行步骤#27的判定直至判定第二转速控制完成。在此期间,发动机转速R经时变化,发动机转速R和油门操作件53的设定转速被周期性地比较。在第二转速控制中,提高发动机转速R的指示信号从离合器操作单元52向发动机控制单元56传递,发动机控制单元56控制发动机8以使发动机8的实际转速达到油门操作件53的设定转速。当发动机转速R达到油门操作件53的设定转速时,判定为第二转速控制完成(步骤#27:是),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结束。
在图7至图9中,发动机转速R、脱粒离合器23A(参照图4等,下同)的状态通知部57(参照图4,下同)的通知处理分别以时序图的形式经时地示出。在图7至图9中,脱粒离合器23A的非传递状态和传递状态分别由水平线表示,处在对脱粒离合器23A进行传递切换操作的过程中的状态由倾斜线表示。
图7中示出了在发动机转速R始终为阈值RL以下的情况下进行离合器操作单元52(参考图4,下同)的传递切换操作的情况。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基于图5所示的流程图,在步骤#02中进行“否”的判定。然后,转速控制标志FL未设定为“开”,因此在步骤#11中进行“否”的判定,在步骤#21中也进行“否”的判定。因此,步骤#01的处理、步骤#15的处理以及步骤#16的处理大致同时进行。因此,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开始的定时与通知部57的通知处理的开始定时为大致同时。
在图7中,脱粒离合器23A开始从非传递状态向传递状态转变的定时是连通控制信号的检测定时。图5所示的步骤#01的处理与图6所示的步骤#15和步骤#16的处理在连通控制信号的检测定时大致同时进行。如此,在离合器操作单元52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时发动机转速R为预先设定的阈值RL以下的情况(或比阈值RL低的情况)下,离合器操作单元52立即对脱粒离合器23A进行传递切换操作。
图8中示出了在发动机转速R为比阈值RL高转速的R1的情况下进行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传递切换操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油门操作件53(参照图4,下同)的设定转速设定为R1。此外,图9中示出了在发动机转速R为比阈值RL高转速的R2的情况下进行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传递切换操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油门操作件53的设定转速设定为R2,R2是低于R1的转速。
在图8和图9所示的例子中,均在离合器操作单元52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的定时进行图5中的步骤#01~步骤#04的处理。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时间Td1的期间进行第一转速控制,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在时间Td2的期间进行第一转速控制。如此,在离合器操作单元52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时发动机转速R高于阈值RL的情况下,离合器操作单元52进行第一转速控制,并且在发动机转速R变为阈值RL以下(或小于阈值RL)的状态下对脱粒离合器23A进行传递切换操作。
在图8所示的第一转速控制中,在时间Td1期间,发动机转速R从R1降低至阈值RL。当将第一转速控制中的发动机转速R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率定义为第一变化率Rd时,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根据下式计算出第一变化率Rd。
Rd=(R1-RL)/Td1
此外,在图9所示的第一转速控制中,在时间Td2期间,发动机转速R从R2降低至阈值RL。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根据下式计算出上述的第一变化率Rd。
Rd=(R2-RL)/Td2
第一变化率Rd由图8和图9中发动机转速R的曲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图9的示于发动机转速R的曲线的虚线通过将示于图8的发动机转速R的曲线的实线重叠而得到。如图9所示,发动机转速R从R1降低至阈值RL时发动机转速R的曲线的倾斜程度(虚线)与发动机转速R从R2降低至阈值RL时发动机转速R的曲线的倾斜程度(实线)相同。因此,如下式所示,无论离合器操作单元52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的时刻的发动机转速R如何,第一变化率Rd都恒定。
Rd=(R1-RL)/Td1=(R2-RL)/Td2
在图8和图9所示的例子中,均在第一转速控制完成后基于图6所示的步骤#12、步骤#13的处理进行第一等待计时器Tw1的计时,第一间隔时间由图8和图9的“Tw1”表示。经过第一间隔时间后,基于图6所示的步骤#16的处理,开始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在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后,基于步骤#23、步骤#24的处理进行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的计时,第二间隔时间由图8和图9的“Tw2”表示。
经过第二间隔时间后,在图8和图9所示的例子中均基于图6中的步骤#26的处理进行第二转速控制。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时间Ta1期间进行第二转速控制,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在时间Ta2期间进行第二转速控制。
在图8所示的第二转速控制中,在时间Ta1期间,发动机转速R从阈值RL提高至R1。当将第二转速控制中的发动机转速R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率定义为第二变化率Ru时,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根据下式计算出第二变化率Ru。
Ru=(R1-RL)/Ta1
此外,在图9所示的第二转速控制中,在时间Ta2期间,发动机转速R从阈值RL提高至R2。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根据下式计算出上述的第二变化率Ru。
Ru=(R2-RL)/Ta2
第二变化率Ru由图8和图9中发动机转速R的曲线的倾斜程度表示。此外,如下式所示,第二变化率Ru是恒定的。
Ru=(R1-RL)/Ta1=(R2-RL)/Ta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变化率Ru也可以不恒定,例如第二变化率Ru也可以与油门操作件53的设定转速对应地变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变化率Rd设定为比第二变化率Ru小。换言之,时间Td1设定为比时间Ta1长,时间Td2设定为比时间Ta2长。在执行第一转速控制时履带行驶装置2正在驱动的情况下,可以想到发动机8的实际转速会因履带行驶装置2的驱动负荷而急速降低。这样的情况下,会有因履带行驶装置2紧急减速而导致作业者受惊或感到不快的隐患。根据本结构,基于第一变化率Rd使发动机转速R逐渐降低,因此履带行驶装置2不紧急减速而逐渐减速。因此,会大幅减轻在执行第一转速控制时作业者受惊或感到不快的隐患。
第一间隔时间是在第一转速控制刚完成时等待发动机8(参照图3,下同)的输出稳定的时间,第二间隔时间是在传递切换操作刚完成时等待施加于第一传动带23(参照图4,下同)的冲击、振动收敛的时间。如上所述,在第一转速控制中发动机转速R逐渐降低,因此第一转速控制刚完成时发动机8的输出比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后等待第一传动带23的冲击、振动的收敛的情况更快速地稳定。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8和图9的“Tw1”所示的第一间隔时间设定为比图8和图9的“Tw2”所示的第二间隔时间短。换言之,图8和图9的“Tw2”所示的第二间隔时间设定为比图8和图9的“Tw1”所示的第一间隔时间长。第二间隔时间设定为例如0.7秒。第一间隔时间设定为例如0~0.3秒,可以是零值。
通知计时器Tn要计时的设定时间由图7至图9中的“Tn”的间隔时间表示,在通知计时器Tn的计时结束的定时,通知处理从“开”切换为“关”。通知计时器Tn要计时的设定时间是从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开始起预先设定的设定时间。也就是说,如图7至图9所示,通知部57在离合器操作单元52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的时刻和从传递切换操作开始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设定时间的时刻持续进行与传递切换操作相关的通知。
在通知处理从“开”切换为“关”的定时,对脱粒离合器23A的传递切换操作尚未完成。也就是说,通知计时器Tn要计时的设定时间设定为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前的时刻。例如,若从传递切换操作开始到完成所需的时间为1.3秒,则通知计时器Tn要计时的设定时间例如设定为1秒。然后,在通知计时器Tn的计时经过了设定时间的时刻,通知部57停止通知。因此,通知部57的通知不会一直持续,作业者对通知感到不快的隐患得到减轻。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构造,以下,举例示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其他实施方式。
(1-1)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离合器操作单元52对脱粒离合器23A进行传递切换操作的结构,但本发明的“作业离合器”也可以是割取离合器40A、41A、排出离合器50A。在割取离合器40A是本发明的“作业离合器”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传动带”是割取用传动带40。此外,在割取离合器41A是本发明的“作业离合器”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传动带”是割取用传动带41。此外,在排出离合器50A是本发明的“作业离合器”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传动带”是排出传动带50。
(1-2)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当进行第一转速控制而以发动机转速R变为阈值RL以下的状态完成了传递切换操作时,离合器操作单元52进行第二转速控制,但并不限定于该第一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配置为离合器操作单元52以不进行第二转速控制的方式进行选择设定。
(1-3)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操作单元52进行第二转速控制以使发动机转速R达到油门操作件53的设定转速,但并不限定于该第一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配置为:在图6所示的步骤#03中,在转速控制标志FL设定为“开”的此同时,该定时的发动机转速R存储于离合器操作单元52的存储器中。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第二转速控制中,发动机控制单元56控制发动机8以使发动机8的实际转速达到步骤#03中存储的发动机转速R。并且,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步骤#27中,当发动机转速R达到步骤#03中存储的发动机转速R时,判定为第二转速控制完成,离合器的切换控制结束。
(1-4)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转速控制中,基于第一变化率Rd,发动机转速R与时间成正比地降低,但并不限定于该第一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配置为:在第一转速控制中,发动机转速R通过基于公知的最小加速度模型等的控制,呈S字曲线状地降低。此外,例如也可以配置为:在第二转速控制中,通过基于公知的最小加速度模型等的控制,发动机转速从呈S字曲线状地提高。
(1-5)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设有作为从第一转速控制完成到传递切换操作开始为止的时间的第一间隔时间,但也可以配置为不设置第一间隔时间。
(1-6)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通知部57从离合器操作单元52检测到连通控制信号的时刻到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前的时刻为止,进行与传递切换操作相关的通知,但并不限定于该第一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配置为:将通知计时器Tn要计时的设定时间设定为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后的时刻。此外,也可以配置为:在通知计时器Tn计时完成后,通知部57还要进行某种通知。
(1-7)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间隔时间是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的计时时间,是从传递切换操作完成到第二转速控制开始为止的时间,但并不限定于该第一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例如,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的计时时间设定为从传递切换操作开始到第二转速控制开始为止的时间。在该情况下,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的计时时间可以设定为比传递切换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当然,也可以是,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的计时时间设定为比通知计时器Tn的计时时间长。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配置为:若从传递切换操作开始到完成所需的时间为1.3秒,则通知计时器Tn要计时的设定时间例如设定为1秒,第二等待计时器Tw2的计时时间例如设定为2秒。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下同)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发生冲突,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使用。此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是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改变。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发明涉及作业车。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发明除了上述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以外,还能够适用于安装有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玉米收割机、耕耘装置等作业装置的拖拉机、水田作业机、反铲挖掘机等。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0至图18对本发明的收割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表示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二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一个例子。
〔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0中示出了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相当于本发明的“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框架101和履带行驶装置102。在机体的前方设有一边耙入植立谷秆一边进行割取的割取部103。割取部103具备:耙入植立谷秆的耙拢卷筒104;切断植立谷秆的割刀105;耙入割取谷秆的耙入螺旋推送器106;以及支承上述构件的割取框架107。在割取框架107的左右两侧部的前端部分别设有对植立谷秆进行分禾处理的分禾器108。
在机体的前部设有驾驶部109。设有对割取谷秆的全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110。以跨于割取部103和脱粒装置110的方式设有将割取谷秆向脱粒装置110搬运的进料器111。进料器111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脱粒装置110的前部。以跨于进料器111和机体框架101的方式设有用于使进料器111上下摆动的液压缸112。在脱粒装置110的右方设有储存通过脱粒装置110的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113。设有排出谷粒箱113内的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114。
〔第二实施方式的耙拢卷筒〕
如图11至图14所示,耙拢卷筒104具备左右的支承臂115、耙拢卷筒驱动轴116、左右的卷筒框架117、多个支承棒118(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构件”)、多个叉齿119以及叉齿姿势保持机构120。
以跨于左右的支承臂115的基端部的方式设有连结左右的支承臂115的基端部的连结轴121。左右的支承臂115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经由连结轴121支承于割取框架107的后部。以跨于左右的支承臂115的顶端部的方式设有耙拢卷筒驱动轴116,该耙拢卷筒驱动轴116被输入用于对耙拢卷筒104进行耙入驱动的动力。在耙拢卷筒驱动轴116的右端部联接有向耙拢卷筒驱动轴116传递动力的皮带传动机构122。以跨于左侧的支承臂115和割取框架107的左侧部、跨于右侧的支承臂115和割取框架107的右侧部的方式分别设有用于使支承臂115上下摆动的液压缸123(参照图10)。
左右的卷筒框架117绕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X1向箭头A的方向被旋转驱动。左侧的卷筒框架117支承于耙拢卷筒驱动轴116的左端部。右侧的卷筒框架117支承于耙拢卷筒驱动轴116的右端部。卷筒框架117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五角形。卷筒框架117具备:框架主体124,具有五个臂部124a;以及带状的板材125,遍及五个臂部124a的顶端部地进行卷绕。
支承棒118是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棒状的支承构件。支承棒118以跨于各个左侧的框架主体124的五个臂部124a的顶端部和各个右侧的框架主体124的五个臂部124a的顶端部的方式设置。即,以跨于左右的卷筒框架117的方式设有多根支承棒118(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五根)。
叉齿姿势保持机构120将叉齿119保持为从支承棒118向下方伸出的姿势。叉齿姿势保持机构120具备:辅助卷筒框架126,能够绕与旋转轴心X1平行的旋转轴心X2旋转;以及连杆127,将辅助卷筒框架126与支承棒118联接。辅助卷筒框架126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五角形。辅助卷筒框架126具备:框架主体128,具有五个臂部128a;以及带状的板材129,遍及五个臂部128a的顶端部地进行卷绕。以跨于框架主体128的各臂部128a的顶端部和各支承棒118的方式设有连杆127。
辅助卷筒框架126绕旋转轴心X2旋转,由此支承棒118经由连杆127被旋转操作。由此,无论卷筒框架117的旋转如何,叉齿119都保持为从支承棒118向下方伸出的姿势。
〔第二实施方式的叉齿〕
多个叉齿119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安装于支承棒118。叉齿119具备:多个外侧叉齿130,位于支承棒118的左右两端部;以及多个内侧叉齿131(相当于本发明的“叉齿”),位于比外侧叉齿130靠横内侧处。外侧叉齿130由外径比内侧叉齿131大的圆棒构材构成,弯曲强度比内侧叉齿131高。
如图15至图18所示,内侧叉齿131由外径比外侧叉齿130小的圆棒构材构成,弯曲强度比外侧叉齿130低。内侧叉齿131具备:支承部131a、弹簧部131b、作用部131c以及延设部131d。支承部131a支承于支承棒118。弹簧部131b位于支承棒118的下方。作用部131c以从弹簧部131b垂下的状态设置,对植立谷秆进行耙入作用。延设部131d以跨于支承部131a和弹簧部131b的方式延伸。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内侧叉齿131具备一个支承部131a、左右的弹簧部131b、左右的作用部131c以及左右的延设部131d。左右的弹簧部131b以相对于一个支承部131a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左侧的延设部131d以跨于一个支承部131a和左侧的弹簧部131b的方式延伸。右侧的延设部131d以跨于一个支承部131a和右侧的弹簧部131b。左侧的作用部131c与左侧的弹簧部131b对应。右侧的作用部131c与右侧的弹簧部131b对应。内侧叉齿131形成为相对于其左右中心C1左右对称的形状。
支承部131a以载置于支承棒118的上表面的状态由螺栓132固定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支承部131a具备向后方开口的凹部以供螺栓132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穿过。支承棒118形成有供螺栓132插通的孔118a。螺栓132从支承部131a的上方插入孔118a。在螺栓132中头部132a与支承部131a之间的部分外嵌有平垫圈133。在螺栓132中从支承棒118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安装有螺母134。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弹簧部131b由绕与支承棒118平行的轴心卷绕三圈的弹簧部构成。弹簧部131b位于支承棒118的前下方。内侧叉齿131形成为从支承棒118的上方经过支承棒118的后方而到达弹簧部131b的形状。作用部131c形成为从弹簧部131b向前下方伸出并向后下方弯折的形状。延设部131d形成为从支承部131a经过支承棒118的后方而到达弹簧部131b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的罩构件〕
如图15至图18所示,在支承棒118安装有罩构件135。罩构件135由覆盖多个叉齿119的单个长条构件构成。罩构件135具有跨于支承棒118的左右两端部的左右长度(具体而言,多个叉齿119中位于最左端的外侧叉齿130与位于最右端的外侧叉齿130之间的左右长度)。罩构件135具备嵌合部136、第一罩部137(相当于本发明的“罩部”)以及第二罩部138(相当于本发明的“覆盖螺栓的头部的部分”)。嵌合部136嵌合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第一罩部137经过弹簧部131b的后方而向下方延伸,从后方覆盖弹簧部131b。第二罩部138以与嵌合部136连续的方式设置,覆盖螺栓132的头部132a。嵌合部136、第一罩部137以及第二罩部138分别以跨于罩构件135的左右全长的方式形成。
嵌合部136形成为沿着支承棒118的外周部的形状的圆弧形。嵌合部136嵌合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的前部。具体而言,嵌合部136嵌合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中比孔118a靠前侧的部分。嵌合部136的上端部136a进入支承部131a的前端部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的间隙。嵌合部136的下端部136b进入螺母134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的间隙。
第一罩部137以与内侧叉齿131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具体而言,第一罩部137以与弹簧部131b的后部和延设部131d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在比嵌合部136的下端靠下侧处向下方延伸至比弹簧部131b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第一罩部137在侧视观察时沿着弹簧部131b的后部和延设部131d的后部向前下方倾斜。
第二罩部138以螺栓132的头部132a和支承部131a不会露出的方式覆盖螺栓132的头部132a和支承部131a。第二罩部138以跨于嵌合部136的上端部和第一罩部137的上端部的方式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托架〕
在支承棒118的左右两端侧部分各自安装有支承托架139。支承托架139支承第一罩部137中位于比嵌合部136的下端靠下侧处的下侧部分。即,罩构件135中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下侧部分各自支承于支承托架139。左侧的支承托架139在多个内侧叉齿131中位于最左端的内侧叉齿131的左右的弹簧部131b之间安装于支承棒118。右侧的支承托架139在多个内侧叉齿131中位于最右端的内侧叉齿131的左右的弹簧部131b之间安装于支承棒118。
支承托架139由弯折形成的板材构成。支承托架139具备安装部139a、按压部139b以及卡合部139c(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
在安装部139a形成有供螺栓132插通的孔139d。在螺栓132的从安装部139a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安装有螺母140。即,支承托架139与支承部131a一起通过螺栓132固定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
按压部139b以从安装部139a的前端部立起的状态设置。按压部139b在侧视观察时(剖视观察支承棒118时)从支承棒118的相反侧(前侧)按压嵌合部136。按压部139b的上端在侧视观察时位于比支承棒118的中心X3靠上侧的高度位置。
卡合部139c以从安装部139a的后端部垂下的状态设置。在此,在罩构件135中,在第一罩部137的内表面部(与弹簧部131b对置侧的表面部)以延及罩构件135的左右全长的方式形成有卡合部137a(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卡合部137a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槽形。通过将支承托架139的卡合部139c插入罩构件135的卡合部137a,罩构件135的卡合部137a与支承托架139的卡合部139c卡合。即,在罩构件135的卡合部137a与支承托架139的卡合部139c卡合的状态下,支承托架139通过螺栓132固定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
〔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2-1)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内侧叉齿131具备一个支承部131a、左右的弹簧部131b、左右的延设部131d以及左右的作用部131c。但是,内侧叉齿131也可以配置为具备一个支承部131a、一个弹簧部131b以及一个作用部131c。
(2-2)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弹簧部131b由卷绕三圈的弹簧部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弹簧部131b由卷绕两圈或卷绕一圈的弹簧部构成。
(2-3)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罩构件135具备第二罩部138。但是,罩构件135也可以不具备第二罩部138。
(2-4)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内侧叉齿131形成为经过承棒118的后方而到达弹簧部131b的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内侧叉齿131形成为经过支承棒118的前方而到达弹簧部131b的形状。
(2-5)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嵌合部136嵌合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的前部。但是,也可以是,嵌合部136嵌合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的后部、上部或下部。
(2-6)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罩部137以与内侧叉齿131(弹簧部131b)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罩部137以与内侧叉齿131(弹簧部131b)的前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
(2-7)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罩部137向下方延伸至比弹簧部131b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但是,也可以是,第一罩部137不向下方延伸至比弹簧部131b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也可以是,例如,第一罩部137向下方延伸至比弹簧部131b的下端靠上侧的高度位置。或者,也可以是,第一罩部137向下方延伸至与弹簧部131b的下端相同的高度位置。
(2-8)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托架139通过与内侧叉齿131共用的螺栓132固定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但是,也可以是,支承托架139通过与螺栓132不同的螺栓固定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
(2-9)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托架139在一个内侧叉齿131的左右的弹簧部131b之间安装于支承棒118。但是,也可以是,支承托架139在相邻的内侧叉齿131之间安装于支承棒118。
(2-10)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罩构件135的卡合部137a与支承托架139的卡合部139c卡合的状态下,支承托架139通过螺栓132固定于支承棒118的外周部。但是,也可以是,罩构件135和支承托架139分别不具备卡合部137a和卡合部139c。
(2-11)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支承托架139具备按压部139b。但是,支承托架139也可以不具备按压部139b。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将前后二分的罩构件从罩构件135的上方覆盖于罩构件135并将该罩构件沿前后方向紧固,使罩构件135免于从支承棒118脱落。
(2-12)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设有支承托架139。但是,也可以不设置支承托架139。
(2-13)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罩构件135中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下侧部分各自支承于支承托架139。但是,也可以是,取而代之或与与此同时,罩构件135中位于左右中央部的所述下侧部分支承于支承托架139。
(2-14)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罩构件135由覆盖多个叉齿119的单个长条构件构成。但是,也可以是,罩构件135配置为能够左右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下同)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发生冲突,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使用。此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改变。第二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发明除了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以外,还能够用于玉米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9至图28对本发明的作业机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表示用于解决上述的〔第三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一个例子。
〔第三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在图19中示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行驶机体具备机体框架201和履带行驶装置202。在行驶机体的前方设有收割农田的植立谷秆的收割部203。在收割部203具备:耙拢卷筒204,耙入植立谷秆;割刀205,切断植立谷秆;以及螺旋推送器206,将割取谷秆横向进给而使其向割取宽度方向汇聚并向后方送出。
在收割部203的后方设有驾驶部207。驾驶部207被驾驶室208覆盖。在驾驶部207的后方设有储存通过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209。对割取谷秆的全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210以与谷粒箱209横向并排的状态设置。谷粒箱209配置为能够绕在谷粒箱209的后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Y1,在向右侧伸出的开位置和位于驾驶部207的后邻的闭位置之间转动。以跨于收割部203和脱粒装置210的方式具备将割取谷秆的全秆向脱粒装置210搬运的进料器211。驾驶部207具备驾驶座椅212和配备有各种操作件的操作面板213。在驾驶部207的下方具备动力部215。
〔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部〕
如图21~图24所示,动力部215具备发动机216、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217、冷却风扇218、风扇整流罩219等。散热器217冷却发动机216,冷却风扇218摄入外部空气来冷却散热器217。风扇整流罩219将外部空气从散热器217导向冷却风扇218。
如图20、22所示,具备发动机罩221,发动机罩221覆盖发动机216的上方而形成发动机室220。发动机罩221从下侧支承驾驶座椅212,并且向横外方敞开。散热器217在发动机室220中设于发动机216的横外侧。冷却风扇218在发动机室220中设于散热器217的横内侧。
发动机室220的机体横外侧被相对于散热器217位于机体外侧的防尘壳222覆盖。在防尘壳222的横外侧面具备防尘网223,防尘网223具有通气性并且阻止尘埃通过。
防尘壳222的后端部以能够经由铰链224绕纵轴心Y2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框225。支承框225以大致沿着防尘壳222的外周部的方式形成为框状,固定于散热器框架226。防尘壳222通过绕纵轴心Y2进行摆动,能够在覆盖发动机室220的机体外侧的闭姿势和使发动机室220的机体外侧敞开的开姿势(参照图20的假想线)之间摆动。
冷却风扇218通过闭姿势的防尘壳222摄入外部空气来对散热器217进行冷却。在散热器217与冷却风扇218之间具备风扇整流罩219,风扇整流罩219引导外部空气以使由冷却风扇218产生的冷却风高效地通过散热器217。风扇整流罩219以包围冷却风扇218与散热器217之间的吸气用空间的外周的状态并以跨于冷却风扇218和散热器217的方式设置。
虽然未图示,但将发动机216的动力传递给冷却风扇218的传动机构具备能够将冷却风扇218的旋转方向正反切换的旋转方向切换机构。在正转状态下,冷却风扇218通过防尘壳222摄入外部空气来对散热器217进行冷却。在反转状态下,冷却风扇218向横外方送风,能吹走附着于防尘壳222的防尘网223的尘埃。当反复进行冷却风扇218的反转动作时,有时会在散热器217的机体内侧附着堆积尘埃。
散热器217具有侧视观察时呈矩形的冷却面217A,经由防尘壳222通过冷却风扇218摄入的外部空气经过冷却面217A而发挥冷却作用。在散热器217的冷却面217A附近具备利用冷却风来对针对发动机216的燃烧用空气进行冷却的冷风机229。
如图21、22所示,设置于驾驶座椅212的后方的空气过滤器230的排气口231与设于发动机216的上部的增压器232中的压缩部232a的吸引口经由增压器吸引管233连接。如图22、23所示,增压器232中的压缩部232a的吐出口与冷风机229的导入口229a经由供给管234连接。冷风机229的送出口229b与发动机216的吸气部经由发动机吸引管235连接。增压器232中的涡轮部232b的吸引部连接于发动机216的排气歧管237,在增压器232中的涡轮部232b的排出部连接有排气管238。
在发动机216的上部具备排气净化装置239,该排气净化装置239以通过捕集过滤器(未图示)使发动机216的排气中所含的柴油微粒减少的方式进行排气的净化处理。排气净化装置239的前部经由侧视L字形的支承托架240支承于排气管238所具备的连结法兰241。
通过支承托架240对供给管234相对于增压器232的连接部位进行位置保持。如图28所示,在支承托架240的右侧端部一体地设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安装板242。将供给管234夹入进行保持的保持构件243的两侧螺栓连结于安装板242。通过保持构件243握持供给管234,供给管234保持为不会因摩擦力脱落。
对散热器217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1~图25所示,散热器217支承于作为支承框架的散热器框架226。散热器框架226覆盖散热器217与防尘壳222之间的吸气用空间,以将通过防尘壳222后的外部空气引导至冷却面217A的方式形成为沿着散热器217的外周的四方框状。即,如图25所示,散热器框架226具有下部的框状部245、前后两侧的框状部246、247以及上部的框状部248,以沿着散热器217的外周的方式在侧视观察时设为矩形。该散热器框架226的底部支承于机体框架201。
散热器框架226具备载置支承部249,载置支承部249从下部的框状部245向机体横内侧突出。载置支承部249由前后方向上长且左右方向上窄的水平姿势的板状体构成。在载置支承部249的前端部设有止挡部250,止挡部250阻止载置于载置支承部249的散热器217向前方脱落。在载置支承部249的后端部不设置进行止挡阻拦的构件,载置支承部249的后端部敞开。因此,作业者能将散热器217向后方取出。载置支承部249的后端部的下侧具有加强筋251。
如图24、25所示,载置支承部249形成有两处卡合孔253。两个卡定销252从散热器217的下部在前后两处向下方突出。两个卡定销252各自进入卡合孔253来阻止散热器217的错位,由此散热器217载置支承于载置支承部249。并且,散热器217的上部在前后两处经由连结托架254连结于散热器框架226的上部的框状部246。
如图21所示,在发动机室220的后部,以能够将散热器217向后方取出的方式形成有大型开口255。作业者在为了进行维护作业而卸除散热器217时,如图20中假想线所示,能使支承于载置支承部249的散热器217从发动机室220的后部的开口255向后方滑动。此时,散热器217使载置支承部249的上表面沿着冷却面217A向后方滑动移动。在作业者卸除散热器217的情况下,需要预先使谷粒箱209向开位置敞开,卸除冷却水循环用的管256,解除连结托架254的连结。此外,作业者在解除了卡定销252和卡合孔253的卡合的状态下使散热器217一边相对于载置支承部249滑动一边移动。
如图24、25所示,在散热器框架226的下部的框状部245形成有作为上下贯通的开口的清扫口257,并设置有能对清扫口257进行开闭的盖体258。框状部245具有用于在左右方向外方侧固定防尘壳222的支承框225的纵面部245a和用于在左右方向内侧固定载置支承部249的纵面部245b,在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剖面U字状。因此,若尘埃堆积于下部的框状部245的内部,则不易清扫。因此,采用能够通过清扫口257去除尘埃的结构。
如图26所示,盖体258将设置于后端部的二叉状的插入部259插入清扫口257的后端的内缘进行卡合,并且将盖体258的前后中央部和前端部螺栓连结于下部的框状部245的清扫口257的周缘部。当作业者解除螺栓连结时,能容易地卸除盖体258。
接着,对风扇整流罩219进行说明。风扇整流罩219以包围冷却风扇218和散热器217之间的吸气用空间的外周的状态并以跨于冷却风扇218和散热器217的方式设置。如图25、27所示,风扇整流罩219具备:上侧部分219a,覆盖吸气用空间的上侧;下侧部分219b,覆盖吸气用空间的下侧;后侧部分219c,覆盖吸气用空间的后侧;前侧部分219d,覆盖吸气用空间的前侧;以及纵壁部分219e,覆盖吸气用空间的左侧(冷却风扇218侧)的侧面。后侧与散热器217的取出方向跟前侧对应,后侧部分219c相当于覆盖吸气用空间的取出方向的跟前侧的“跟前侧部分”。前侧部分219d相当于覆盖吸气用空间的取出方向的进深侧的“进深侧部分”。
上侧部分219a设为水平姿势。下侧部分219b设为越趋向左侧越位于上侧的倾斜姿势。后侧部分219c设为越趋向左侧越位于前侧的倾斜姿势。前侧部分219d设为越趋向左侧越位于后侧的倾斜姿势。风扇整流罩219的右侧端部形成为包围散热器217的外周部的矩形,沿着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由风扇整流罩219包围的吸气用空间越趋向左侧(冷却风扇218侧)越逐渐变窄。通过如此配置,在吸气用空间内通过的冷却风良好地被引导向冷却风扇218侧。
在纵壁部分219e形成有供冷却风扇218进行吸气的吸气用开口260。吸气用开口260为圆形,并且形成为与纵壁部分219e的上下宽度的大致全宽接近的大径。在吸气用开口260的内缘部形成有向冷却风扇218侧突出的周壁部261。冷却风扇218以进入周壁部261的状态设置。吸气用开口260相当于形成于防尘壳222的横内侧的“开口部”。
若加以说明,则风扇整流罩219中的纵壁部分219e在大致左右中央位置被分割为位于左侧的左侧纵壁部分219e1和位于右侧的右侧纵壁部分219e2。左侧纵壁部分219e1相当于位于取出方向的跟前侧的“跟前侧纵壁部分”。此外,右侧纵壁部分219e2相当于位于取出方向的进深侧的“进深侧纵壁部分”。
风扇整流罩219中的上侧部分219a、下侧部分219b以及后侧部分219c一体形成。并且,对于一体形成的上侧部分219a、下侧部分219b以及后侧部分219c,螺丝固定有左侧纵壁部分219e1。右侧纵壁部分219e2和前侧部分219d一体形成。
因此,风扇整流罩219由上侧部分219a、下侧部分219b、后侧部分219c以及经固定的左侧纵壁部分219e1构成一部分分割体B1,由一体形成的右侧纵壁部分219e2和前侧部分219d构成其他分割体B2,配置为能够在周向上分割成两个分割体B1、B2。
在周壁部261中左侧纵壁部分219e1与右侧纵壁部分219e2的边界262的上下两处,形成有能够螺栓连结的法兰连结部263。法兰连结部263配置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对接并沿前后方向进行螺栓连结和连结解除。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两个分割体B1、B2重合的部位采用由多个螺丝固定的结构。该多个螺丝也能够卸除。
一部分分割体B1支承于散热器217,其他分割体B2与散热器217分离。在上侧部分219a的上表面和下侧部分219b的下表面,各自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具备安装托架264。在风扇整流罩219位于适当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各安装托架264通过螺栓与设于散热器217的安装部265连结。其他分割体B2与散热器217分离,但能通过上下的法兰连结部263与安装于散热器217的一部分分割体B1连结。
一部分分割体B1能够一体地沿着散热器217的取出方向被向后方取出。在取出一部分分割体B1时,只需解除上下两处法兰连结部263的连结,其他分割体B2就会由于没有支承的构件而就地横倒。并且,一部分分割体B1能够以不干扰冷却风扇218的方式向后方取出。作业者能在取出散热器217时也同时取出一部分分割体B1。此外,作业者只需解除一部分分割体B1与散热器217的连结,就能仅取出一部分分割体B1。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所举例示出的结构,以下,举例示出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其他实施方式。
(3-1)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左侧纵壁部分219e1被螺丝固定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左侧纵壁部分219e1与上侧部分219a、下侧部分219b以及后侧部分219c一起一体形成。
(3-2)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右侧纵壁部分219e2和前侧部分219d一体形成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代替该结构而将右侧纵壁部分219e2和前侧部分219d以能拆卸的方式连结。
(3-3)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其他分割体B2与散热器217分离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其他分割体B2支承于散热器217的结构。
(3-4)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风扇整流罩219被分割为一部分分割体B1和其他分割体B2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分割为三个以上的分割体的结构。
(3-5)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下部的框状部245形成有上下贯通的清扫口257(开口)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不形成清扫口257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包括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下同)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发生冲突,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使用。此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是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适当改变。第三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发明能应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等收割机以及拖拉机、插秧机等农用作业机,不仅能应用于农用作业机,还能应用于建设机械等作业机。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3:收割部(作业装置);4:脱粒装置(作业装置);5:谷粒箱(作业装置);6:谷粒排出装置(作业装置);8:发动机(驱动源);23:第一传动带(传动带);23A:脱粒离合器(作业离合器);52:离合器操作单元;53:油门操作件;55:转速检测传感器;57:通知部;R:发动机转速(转速);RL:阈值;Rd:第一变化率;Ru:第二变化率;Tn:通知计时器(从传递切换操作开始预先设定的设定时间);Tw1:第一等待计时器(第一间隔时间);Tw2:第二等待计时器(第二间隔时间)。
〔第二实施方式〕
103:割取部;104:耙拢卷筒;117:卷筒框架;118:支承棒(支承构件);131:内侧叉齿(叉齿);131a:支承部;131b:弹簧部;131c:作用部;132:螺栓;132a:螺栓的头部;135:罩构件;136:嵌合部;137:第一罩部(罩部);137a:卡合部(第一卡合部);138:第二罩部(覆盖螺栓的头部的部分);139:支承托架;139b:按压部;139c:卡合部(第二卡合部);X1:旋转轴心。
〔第三实施方式〕
216:发动机;217:散热器;218:冷却风扇;219:风扇整流罩;219a:上侧部分;219b:下侧部分;219c:后侧部分(跟前侧部分);219d:前侧部分(进深侧部分);219e:纵壁部分;219e1:左侧纵壁部分(跟前侧纵壁部分);219e2:右侧纵壁部分(进深侧纵壁部分);220:发动机室;221:发动机罩;222:防尘壳;226:支承框架;243:下部的框状部;255:开口(能够将散热器向后方取出的开口);257:清扫口(上下贯通的开口);258:盖体;260:吸气用开口(开口部);261:周壁部;262:边界。

Claims (21)

1.一种收割机,具备一边耙入植立作物一边进行割取的割取部,所述割取部具备耙入植立作物的耙拢卷筒,所述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耙拢卷筒具备:左右的卷筒框架,绕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被旋转驱动;棒状的支承构件,沿着机体左右方向延伸,以跨于所述左右的卷筒框架的方式设有多个所述支承构件;以及多个叉齿,以在机体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承构件,
所述叉齿具备:支承部,支承于所述支承构件;弹簧部,位于所述支承构件的下方;以及作用部,以从所述弹簧部垂下的状态设置,对植立作物进行耙入作用,
所述收割机具备罩构件,所述罩构件具有: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以及罩部,经过所述弹簧部的后方而向下方延伸,从后方覆盖所述弹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
所述罩构件具备以与所述嵌合部连续的方式设置并覆盖所述螺栓的头部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叉齿形成为经过所述支承构件的后方而到达所述弹簧部的形状,
所述嵌合部嵌合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的前部,
所述罩部以与所述叉齿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以与所述弹簧部的后部接触的状态向下方延伸至比所述弹簧部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向下方延伸至比所述嵌合部的下端靠下侧的高度位置,
所述收割机具备支承托架,所述支承托架支承所述罩部中位于比所述嵌合部的下端靠下侧处的下侧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
所述支承托架与所述支承部一起通过所述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构件具备第一卡合部,并且所述支承托架具备第二卡合部,
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支承托架通过所述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外周部。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托架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剖视观察所述支承构件时从所述支承构件的相反侧按压所述嵌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构件是覆盖多个所述叉齿的长条构件,
所述罩构件中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下侧部分各自支承于所述支承托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叉齿具备:一个所述支承部;左右的所述弹簧部,以相对于所述一个支承部分配于左右的方式配置;以及左右的所述作用部,与所述左右的弹簧部分别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支承所述罩部的支承托架在所述左右的弹簧部之间安装于所述支承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部位于所述支承构件的前下方,
所述罩部在侧视观察时沿着所述弹簧部的后部向前下方倾斜。
13.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罩,覆盖发动机而形成发动机室,并且从下侧支承驾驶座椅且向横外方敞开;
散热器,用于冷却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室中设于所述发动机的横外侧;
防尘壳,设于所述散热器的横外侧,以允许通气且阻止尘埃通过的状态堵在所述散热器的横外侧;
冷却风扇,设于所述散热器的横内侧,通过所述防尘壳摄入外部空气来对所述散热器进行冷却;
风扇整流罩,以包围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的吸气用空间的外周的状态并以跨于所述冷却风扇和所述散热器的方式设置,将外部空气从所述散热器导向所述冷却风扇;以及
支承框架,以跨于形成于所述防尘壳的横内侧的开口部和所述散热器的方式设置,支承所述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以能够沿着冷却面向后方滑动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
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后部形成有能够将所述散热器向后方取出的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整流罩配置为能够在周向上分割成多个分割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整流罩的所述多个分割体中的一部分分割体支承于所述散热器,所述多个分割体中的其他分割体与所述散热器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部分分割体以能拆装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散热器,并且能沿着所述散热器的取出方向被向后方取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整流罩中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上侧的上侧部分、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下侧的下侧部分以及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取出方向的跟前侧的跟前侧部分能取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一体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整流罩中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冷却风扇侧的侧面的纵壁部分被分割为位于所述取出方向的跟前侧的跟前侧纵壁部分和位于所述取出方向的进深侧的进深侧纵壁部分,
所述跟前侧纵壁部分能够与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一体地被向后方取出,
所述进深侧纵壁部分与覆盖所述吸气用空间的所述取出方向的进深侧的进深侧部分一体地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壁部分形成有供所述冷却风扇进行吸气的吸气用开口,
在所述吸气用开口的外周部形成有向所述冷却风扇侧突出的周壁部,
所述冷却风扇以进入所述周壁部的状态设置,
所述周壁部中所述跟前侧纵壁部分与所述进深侧纵壁部分的边界以能解除连结的方式连结,
所述上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以及所述跟前侧部分支承于所述散热器。
21.根据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框架形成为沿着所述散热器的外周的四方框状,并且,在下部的框状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开口,
具备能够对所述开口进行开闭的盖体。
CN202410010620.7A 2019-04-24 2020-04-15 收割机和作业机 Pending CN1177517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3085 2019-04-24
JP2019083085A JP7169934B2 (ja) 2019-04-24 2019-04-24 収穫機
JP2019-102495 2019-05-31
JP2019102495A JP7183115B2 (ja) 2019-05-31 2019-05-31 作業車
JP2019-102492 2019-05-31
JP2019102492A JP7183114B2 (ja) 2019-05-31 2019-05-31 作業機
CN202080026219.2A CN113677193B (zh) 2019-04-24 2020-04-15 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
PCT/JP2020/016610 WO2020218123A1 (ja) 2019-04-24 2020-04-15 作業車、収穫機、及び、作業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6219.2A Division CN113677193B (zh) 2019-04-24 2020-04-15 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1757A true CN117751757A (zh) 2024-03-26

Family

ID=729425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6219.2A Active CN113677193B (zh) 2019-04-24 2020-04-15 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
CN202410010620.7A Pending CN117751757A (zh) 2019-04-24 2020-04-15 收割机和作业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6219.2A Active CN113677193B (zh) 2019-04-24 2020-04-15 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3677193B (zh)
WO (1) WO202021812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169958B (de) * 1948-10-01 1951-12-27 Eugen Bautz Trommelheumaschine mit Schlepperantrieb
JP2000116226A (ja) * 1998-10-14 2000-04-25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5178631A (ja) * 2003-12-19 2005-07-07 Yanmar Co Ltd 作業車輌
JP4245154B2 (ja) * 2004-03-12 2009-03-25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
JP2010187572A (ja) * 2009-02-17 2010-09-02 Yanmar Co Ltd 作業車両
DE102009028175A1 (de) * 2009-02-27 2010-09-02 Deere & Company, Moline Selbstfahrende Erntemaschine
JP5697946B2 (ja) * 2010-04-26 2015-04-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5735385B2 (ja) * 2011-09-16 2015-06-17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TWI569715B (zh) * 2013-08-26 2017-02-11 井關農機股份有限公司 作業車輛的原動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7193A (zh) 2021-11-19
CN113677193B (zh) 2024-01-19
WO2020218123A1 (ja)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28175B1 (en) Integrated reversing system with belt engagement
US6640527B2 (en) Center feed finger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header
EP3646705B1 (en) Harvesting machine
CN108207285B (zh) 联合收割机及脱粒装置
CN107950174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3677193B (zh) 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
WO2014141792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373923B (zh) 收割机
CN111918546B (zh) 收割机及作业机
CN2387712Y (zh) 一种半喂入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CN213245768U (zh) 收获机
KR20200064978A (ko) 콤바인
JP7183115B2 (ja) 作業車
JP2020054241A (ja) 収穫機
JP354905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4075993A (ja) コンバイン
JP3585404B2 (ja) 刈取機の刈取部駆動構造
JP661937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3066592A (ja) 汎用脱穀装置の扱胴構造
JP4594514B2 (ja) コンバイン
KR102493808B1 (ko) 콤바인
JP3425678B2 (ja) 普通形コンバイン
CN111698901A (zh) 联合收割机
JPH0767461A (ja)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H11243757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