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2459A - 柔性多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柔性多线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412459A CN104412459A CN201380034782.4A CN201380034782A CN104412459A CN 104412459 A CN104412459 A CN 104412459A CN 201380034782 A CN201380034782 A CN 201380034782A CN 104412459 A CN104412459 A CN 1044124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exible integration
- flat cable
- mounting surface
- slide block
- terminal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2—Strain reliev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柔性多线连接器具有一对锁定钩部,该一对锁定钩部分别形成在安装表面的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并且该一对锁定钩部与一对接合孔接合,该一对接合孔分别钻入末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为了各种类型的电子装置或电气装置之间的互相连接,已经使用了诸如柔性扁平电缆(FFC)或柔性印刷电路(FPC)这样的柔性集成布线,以减小布线空间并且提高布线路径上的自由度。这种柔性集成布线的末端部通常经过可拆卸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而连接到另一电路(参见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
这里,将参考图6和7描述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如图6和7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包括:滑块5,该滑块5设置有安装表面4,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安装在该安装表面4上;和盖6,该盖6组装到滑块5,并且使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挤压滑块5的安装表面4。
在滑块5中,定位凸台7a形成在安装表面4在其宽度方向(即,图7中的X方向)上的两端侧上,并且突起7b形成在与该两端连续的两侧表面中。另外,盖6由以下部件构成:纵向部件6a,该纵向部件6a在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的布置方向上延伸;和接合部件6b,该接合部件6b沿着滑块5的侧表面从纵向部件6a的两端垂下,并且设置有能够与形成在侧表面中的各个突起7b接合的开口。在柔性集成布线2中,在对应于定位凸台7a和7a的各个位置处钻孔凸台孔2a和2a。
在将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组装到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时,首先,将滑块5的定位凸台7a和7a插入到柔性集成布线2的凸台孔2a和2a内,从而将末端部3安装在滑块5的安装表面4上。然后,通过利用盖6的纵向部件6a覆盖柔性集成布线2,盖6的接合部件6b与滑块5的侧表面的突起7b接合,并且柔性集成布线2与滑块5进行紧密接触。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1-44381
[专利文献2]JP-A-2011-40226
[专利文献3]JP-A-2010-344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柔性集成布线2中,根据在柔性集成布线被组装到各种类型的电子装置或电气装置的状态下的布线布置或在柔性集成布线被组装到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的状态下的处理(即,如何保持),可以以弯曲状态使用延伸部。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偏转并且变形的可能性。
图8(a)和8(b)是示出当以弯曲状态使用连续到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的延伸部8时,末端部3的偏转变形的实例的图。图8(a)是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的侧视图,并且图8(b)是当从末端部3侧观看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时的图。同时,图8(a)中的虚线表示柔性集成布线2的延伸部8不弯曲的状态。在描述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的偏转变形的图8(b)中,未示出弯曲的延伸部8。
如图8(a)所示,当通过在图8(a)中相对于安装表面4向上弯曲而将柔性集成布线2的延伸部8设定为处于倾斜状态时,弹性力在弯曲恢复的方向(即,图8(a)中的向下方向)上施加到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这里,在所述弯曲相对于末端部3的布置方向上(即,在末端部3的宽度方向上)的全体恢复的方向上,弹性力在施加到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在柔性集成布线2挤压盖6的状态下,当在弯曲恢复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时,柔性集成布线2的末端部3的在布置方向上的中央部和盖6的纵向部件6a二者偏转并且变形为凹状,如图8(b)所示。即,盖6的纵向部件的两端部通过接合部件6b与滑块5的侧表面的突起7b接合,同时纵向部件6a的中央部不与滑块5接合。由于该原因,纵向部件6a的中央部由于缺少由其厚度引起的反作用力而偏转并且变形。结果,存在如下可能性:由于柔性集成布线2与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之间的贴合性降低或者与连接对方的连接器的嵌合不良,电气可靠性变差。
相对应地,考虑如下方法:例如,通过增加盖6中的纵向部件6a的厚度并且增加反作用力,防止盖6和末端部3相对于来自柔性集成布线2中的末端部3的挤压而偏转并且变形。然而,如图9所示,在将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连接到印刷电路板(PCB)连接器10时(即,在嵌合时),印刷电路板(在下文中,称为PCB)9与盖6的间隙尺寸是极小的,并从而对增加盖6的纵向部件6a的厚度存在限制。
即,当增加盖6的厚度时,PCB 9与盖6可能由于该盖6与PCB 9的极小间隙尺寸而互相进行接触,如图9所示,并从而不能够将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嵌合到PCB连接器10。另外,当PCB 9与盖6互相进行接触时,存在PCB 9的图案受到断开等的影响的可能性。此外,当盖6与PCB 9互相进行接触时,过大的力可能施加到PCB连接器10与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的接触点,这可能导致末端变形和接触不良。另外,考虑如下方法:通过使PCB连接器10与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的接触点位于更高的位置处而防止盖6与PCB9互相进行接触。然而,在该方法的情况下,PCB连接器10可能大型化。由于存在使PCB连接器10小型化的强烈需要,所以不能采用该方法。
鉴于上述情况而设计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该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能够抑制柔性集成布线在与安装表面相反的方向上的偏转。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具有下面的特性(1)至(5)。
(1)一种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当将柔性集成布线的末端部插入到并且连接于连接配合部的连接器时,使用该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该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包括:安装表面,所述末端部安装在该安装表面上;和一对接合钩部,该一对接合钩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所述一对接合钩部与一对接合孔接合,该一对接合孔分别在所述末端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钻孔。
(2)根据上述(1)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接合钩部之间的宽度比所述一对接合孔之间的宽度小。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其中,突出部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每端中。
(4)根据上述(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其中,锥状部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每端侧上,所述锥状部倾斜,使得其突出量从中心侧朝着所述两端侧增大。
(5)根据上述(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合钩部包括:挖入部,该挖入部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上;具有挠曲性的臂部,该臂部从所述挖入部的底部延伸,并且形成为比所述安装表面更加突出;和倒钩部,该倒钩部从所述臂部的突出端突出,并且与所述接合孔接合。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该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能够抑制柔性集成布线在与安装表面相反的方向上的偏转。
附图说明
图1(a)至1(d)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的图;图1(a)是当从末端部侧观看时的侧视图,图1(b)是平面图,图1(c)是沿着图1(b)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1(d)是当从侧表面侧观看时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并且是图1(c)的部分B的放大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的末端部的图。
图4(a)和4(b)是示出将柔性集成布线组装到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的状态的图;图4(a)是平面图,并且图4(b)是沿着图4(a)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将柔性集成布线组装到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的状态的截面图,并且是图4(b)的部分D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现有技术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和PCB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现有技术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a)和8(b)是示出当在弯曲状态下使用柔性集成布线的延伸部时的末端部的偏转变形的图;图8(a)是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的侧视图,并且图8(b)是当从末端部侧观看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时的图。
图9是示出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与PCB连接器互相进行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当从扁平电缆侧观看时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当从滑块侧观看时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图。
图12是示出扁平电缆与滑块互相组装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图示出将连接器组装到互相组装的扁平电缆与滑块的透视图。
图14(a)和14(b)是示出扁平电缆的构造的图;图14(a)是当从上方观看时的平面图,并且图14(b)是图14(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5(a)和15(b)是示出滑块的构造的图;图15(a)是当从上方观看时的平面图,并且图15(b)是图15(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示出当从图12的箭头A3的方向观看时的该箭头所示的部分的纵向截面的图,并且是当从上方观看时的扁平电缆与滑块互相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当从图12的箭头A3的方向观看时的该箭头所示的部分的纵向截面的图,并且是示出当从下方观看时的滑块的单体的透视图。
图18是示出当从图12的箭头A3的方向观看时的等同于该箭头所示的部分的纵向截面的图,并且是示出当从上方观看时的扁平电缆与滑块互相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当从图12的箭头A3的方向观看时的等同于该箭头所示的部分的纵向截面的图,并且是示出当从下方观看时的滑块的单体的透视图。
参考标记列表
11: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
12:柔性集成布线
12a、12b:接合孔
13:端子部
14:安装表面
14a:锥状部
14b:突出部
17:接合钩部
17a:基部(臂部)
17b:突出部(倒钩部)
18:挖入部
18a:底部
102:扁平电缆(柔性集成布线)
104:滑块(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
106:连接器
121:导体
122:被覆部
123:末端部
126:开口部(接合孔)
141:安装部
142:接合部(接合钩)
145:安装表面
147:挖入部
147b:底部
148:臂部
149:倒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至5具体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
图1(a)至1(d)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图。图1(a)是当从末端部侧观看时的侧视图,图1(b)是平面图,图1(c)是沿着图1(b)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1(d)是当从侧表面侧观看时的侧视图。
在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中,柔性集成布线12的末端部13安装在其上的安装表面14沿着其一个表面(图1(a)中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即,图1(a)中的水平方向)形成。另外,一对接合钩部17和17设置成在安装表面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侧直立,该一对接合钩部17和17插入到分别形成在柔性集成布线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的一对接合孔12a和12b内。
如图2所示,接合钩部17和17中的每个都由以下部分构成:基部17a,该基部17a设置成从安装表面14直立;和突起部17b,该突起部17b在所述末端部的布置方向上从基部17a向中央侧突出。换句话说,接合钩部17和17包括:挖入部18,该挖入部18形成在安装表面14中;具有挠曲性的基部17a(臂部),该基部17a从挖入部18的底部18a延伸,并且形成为比安装表面14更加突出;和突出部17b(倒钩部),该突出部17b从基部17a的突出端突出,并且分别与接合孔12a和12b接合。
图1(b)所示的接合钩部17与17之间的宽度d设计成比柔性集成布线12的接合孔12a与12b之间的宽度D稍小。如图1(b)所示,接合钩部17和17设置成在柔性集成布线12的插入方向上互相移位。这是为了防止柔性集成布线12的导体露出面12c被朝着安装表面14侧安装。
在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安装表面14中,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为平面状。在安装表面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中的每侧上(即,接合钩部17的附近),形成锥状部14a,该锥状部14a从中央部侧朝着两端侧向柔性集成布线侧倾斜。即,锥状部14a倾斜,使得其突出量从中央侧朝着两端侧增大。另外,向柔性集成布线12侧突出的突出部14b形成在安装表面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每端中。即,在安装表面14中,突出部14b安置成比锥状部14a更靠近两端侧。
作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12(参见图3),可以使用如下柔性扁平电缆(FFC):在该柔性扁平电缆(FFC)中,多个布置的箔状导体插置在绝缘薄膜中,并且导体的末端部通过切口一个表面上的绝缘薄膜而露出,以与其它电路连接。另外,作为柔性集成布线12,可以使用如下柔性布线基板(FPC):在该柔性布线基板(FPC)中,由多个箔状导体构成的末端部形成在其基板边缘,以便将形成在柔性基板上的电路连接到外部电路。在柔性集成布线12中,与末端部13连续的延伸部根据用途而形成为具有适当的长度,但是为了简化图示而被省略。
如图3所示,在柔性集成布线12中,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接合钩部17和17插入到其内的接合孔12a和12b分别在末端部1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中钻孔。接合孔12a与12b之间的宽度D设计成比接合钩部17与17之间的宽度d稍宽。另外,接合孔12a和12b以与接合钩部17和17相同的方式设置成在插入方向上互相移位。
在柔性集成布线12中,接合孔12a和12b与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接合钩部17和17对准,并且接合钩部17和17插入到接合孔12a和12b内,并从而柔性集成布线12与突出部17b接合,并且组装到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
图4(a)至5是示出柔性集成布线12被组装到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状态的图。图4(a)是平面图,并且图4(b)是沿着图4(a)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一端侧的放大图。
当将柔性集成布线12组装到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时,由于柔性集成布线12的接合孔12a与12b之间的宽度D被设计成比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接合钩部17与17之间的宽度d大,柔性集成布线12偏转。此时,柔性集成布线12的两侧缘被从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中的两端部的突出部14b向上推,并从而将柔性集成布线偏转的方向强制到安装表面14侧。另外,由于柔性集成布线12跟随锥状部14a的形状,所以柔性集成布线12挤压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安装表面14。
以这种方式,组装于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柔性集成布线12插入到例如安装于在图中未示出的印刷电路板(PCB)上的PCB连接器(即,连接对方的连接器)的插入口内,并且柔性集成布线12的末端部13连接到设置在PCB连接器内的连接端子。
因此,由于柔性集成布线12无论布线的挠曲性都由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固定,所以能够逆着PCB连接器侧上的插入抗力稳定地插入并且连接柔性集成布线12。另外,在柔性集成布线12插入到并且连接于PCB连接器的状态下,形成在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中的接合部件15与PCB连接器的突起接合并且插入到其内。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即使当由于以弯曲状态使用柔性集成布线12的延伸部而作用有使柔性集成布线12的末端部13尝试从安装表面14上升的弹性力时,也能够总是使柔性集成布线12的末端部13与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安装表面14产生紧密接触。即,由于接合钩部17与17之间的宽度d比接合孔12a与12b之间的宽度D小,所以末端部13偏转。此时,末端部13偏转的方向被安装表面14的两端的突出部14b强制到安装表面14侧。另外,柔性集成布线12通过锥状部14a变形,以跟随锥状部14a的形状。结果,能够抑制柔性集成布线12的末端部13在与安装表面14相反的方向上的偏转变形,并且能够稳定地确保电气可靠性。
另外,同样在柔性集成布线12的延伸部不弯曲的正常状态下,柔性集成布线12的末端部13被强制向安装表面14侧偏转并且变形。从而,能够增加柔性集成布线12的末端部13与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的安装表面14之间的贴合性。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电气可靠性。
此外,与现有技术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相比,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不需要盖,并从而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有助于降低成本。另外,由于不需要通过增加盖的厚度来增大反作用力,所以能够抑制由于盖与PCB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与PCB连接器之间的嵌合不良、PCB图案的断开、端子变形、接触不良、PCB连接器的大型化等。
这里,下面将以简洁方式在(1)至(5)中列出在上面描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布线连接器的特性。
(1)当将柔性集成布线12的末端部13插入到并且连接于连接对方的连接器时,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包括:安装表面14,末端部13安装在该安装表面14上;以及一对接合钩部17和17,该一对接合钩部17和17分别形成于安装表面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该一对接合钩部17和17与分别在末端部1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钻孔的接合孔12a和12b接合。
(2)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中,一对接合钩部17与17之间的宽度比一对接合孔12a与12b之间的宽度稍小。
(3)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中,突出部14b形成在安装表面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每端中。
(4)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中,锥状部14a形成在安装表面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中的每端侧上;锥状部倾斜,使得其突出量从中央侧朝着两端侧增加。
(5)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中,接合钩部17和17包括:挖入部18,该挖入部18形成在安装表面14中;具有挠曲性的基部17a(臂部),该基部17a从挖入部18的底部18a延伸,并且形成为比安装表面14更加突出;和突出部17b(倒钩部),该突出部17b从基部17a的突出端突出,并且分别与接合孔12a和12b接合。
虽然参考实施例具体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明显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改正。
例如,能够根据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11和柔性集成布线12的尺寸等来适当地选择安装表面14中的锥状部14a的倾斜角、突出部14b的尺寸等。
另外,接合钩部17不限于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形状,并且只要能够与柔性集成布线12接合,就可以适当选择。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描述与用于将扁平电缆组装到引导部件(即,滑块)的组装结构有关的第二实施例,该引导部件在将扁平电缆插入到用于连接的连接器内时使用。
目前为止,诸如柔性印刷电路(FPC)或柔性扁平电缆(FFC)这样的具有扁平形状的柔性电缆(后文中,称为扁平电缆)已经广泛用作连接布线,以实现在各种类型的电子装置和电气装置中的布线空间的减小和布线路径的自由度的提高。在FPC中,由多个箔状导体构成的末端部形成在基板边缘中,以将形成在柔性基板上的电路连接到外部电路。另外,FFC形成为使得多个布置的箔状导体插置在绝缘薄膜中,并且用于与另一电路连接的末端部设置在其两端中。扁平电缆通常经过可拆卸连接器连接到另一电路。
扁平电缆的末端部具有低刚性,并且具有如下问题:该末端部可能由于当插入到连接器内时的插入阻抗而变形或该末端部可能不能充分插入。因此,采用了如下的连接模式:具有刚性的末端连接工具被组装到扁平电缆的末端部,并且通过被组装的该末端连接工具而插入到连接器内(参见专利文献3)。同时,用于与另一电路连接的端子设置在连接器内。因此,通过将末端连接工具插入到连接器内,连接器的端子与扁平电缆的末端部(导体)进行接触,并且端子与末端部(导体)互相电连接。
专利文献3公开了末端连接工具的构造,包括:引导部件(在下文中,称为滑块),该引导部件具有安装表面,扁平电缆的末端部安装在该安装表面上;和盖,该盖使安装在安装表面上的扁平电缆的末端部挤压安装表面。同时,滑块是如下的界面部件:在将扁平电缆插入到连接器内时引导扁平电缆并且将被插入的该扁平电缆连接到连接器。在这种情况下,滑块设置有在与安装表面的两端面连续的侧表面中形成的突起。另一方面,盖包括:纵向部件,该纵向部件在扁平电缆的末端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和接合部件,该接合部件从该纵向部件的两端沿着滑块的侧表面垂下,并且设置有能够与侧表面的突起接合的各个开口。当将这样的末端连接工具组装到扁平电缆的末端部时,盖的纵向部件定位于安装在滑块的安装表面上的末端部,并且盖的接合部件被沿着滑块的侧表面下推,从而使接合部件的开口与滑块的侧表面的突起接合。以这种方式,滑块与盖以末端部插置在其间的状态被互相组装。从而,由滑块与盖构成的末端连接工具与扁平电缆互相组装。从而,通过将组装于末端部的末端连接工具(滑块和盖)插入到连接器内,扁平电缆电连接到连接器。
然而,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构造中,末端连接工具由滑块和盖构成,并且滑块和盖被组装到扁平电缆。因此,在扁平电缆与末端连接工具之间的组装中,需要使扁平电缆、滑块和盖互相组装,这导致工作费时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情况而设计了第二实施例,并且以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方式解决了抑制扁平电缆在与安装表面相反的方向上偏转的第一个问题。另外,第二实施例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实现减轻用于使扁平电缆与末端连接工具互相组装的工作负担。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扁平电缆(即,柔性集成布线)与滑块(即,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的组装结构(下文中,简称为组装结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是用于将扁平电缆组装到滑块的结构,所述扁平电缆包括导体和该导体插置在其间的一对被覆部,所述滑块用于将扁平电缆插入到用于连接的连接器(即,连接对方的连接器)内。同时,在根据本发明的组装结构中,将下面的扁平电缆和滑块看作互相组装的扁平电缆和滑块。扁平电缆是具有平板状的柔性电缆,使用该扁平电缆以实现在各种类型的电气装置或电子装置中的布线空间的减小和布线路径的自由度的提高。例如,考虑柔性印刷电路(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滑块是如下的引导部件(即,末端连接工具):在将扁平电缆插入到用于与另一电路连接的连接器内时引导该扁平电缆、并且用作用于将所插入的扁平电缆连接到连接器的界面。
图10至15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构造。图10是示出当从扁平电缆102侧观看时的组装结构的图,图11是示出当从滑块104侧观看时的组装结构的图,图12是示出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互相组装的状态的图,并且图13是图示出将连接器106组装到互相组装的扁平电缆102和滑块104的透视图。另外,图14(a)和14(b)是示出扁平电缆102的构造的图。图14(a)是当从上方观看时的平面图,并且图14(b)是图14(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5(a)和15(b)是示出滑块104的构造的图。图15(a)是当从上方观看时的平面图,并且图15(b)是图15(a)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同时,在下面的描述中,在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互相组装的方向上(在图10所示的箭头Z的方向上),将扁平电缆102侧称为上侧,并且将滑块104侧称为下侧。
如图10和11所示,扁平电缆102包括:多个导体121;和该导体121被插入其间的一对被覆部122。导体121由具有直角形状或箔状的导电材料形成。多个导电材料平行布置,从而构成一个扁平电缆102。被覆部122由绝缘材料(例如,树脂制成的绝缘薄膜)形成,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多个导体121遍及其纵向以带状插置在上侧与下侧之间。扁平电缆102包括用于与另一电路连接的末端部123。在这样的末端部123中,通过移除在导体121的组装方向Z上的一侧(图10中的上侧)上的被覆部122,该导体121的顶部露出到外部。在扁平电缆102中,将被覆部122在其宽度方向(即,图10所示的箭头X的方向)上的总宽度设定为比多个导体121的总宽度大。仅由被覆部122构成的部分(在下文中,称为被覆端部124)设置在导体121的总宽度的两侧上。在这种情况下,末端部123被构造成去除在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的被覆端部124。因此,扁平电缆102被构造成使得末端部123具有比除了该末端部之外的中间部125的宽度小的宽度。
在第二实施例中,扁平电缆120包括开口部126(即,接合孔),该开口部126形成为沿着向滑块104的组装方向Z贯通被覆部122。具体地,一对开口部126(126a和126b)形成在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的各个被覆端部124中,并且形成在纵向上(即,在图10所示的箭头Y的方向上)的末端部123的附近。开口部126与要在稍后描述的接合部142接合。同时,只要开口部126是能够与接合部142接合的部分,就能够任意地设定开口部126的构造(即,形状、尺寸、布置等)。图10至14(b)示出具有矩形形状的开口部126的构造的实例,相对于扁平电缆102的宽度方向X,其纵向是长的。同时,纵向Y相当于扁平电缆102插入到连接器106内的方向(换句话说,扁平电缆102的前后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开口部126形成为使得其在纵向Y上的两侧的缘部27沿着宽度方向X平行地互相面对,并且使得其在宽度方向X上的两侧的缘部128沿着纵向Y平行地互相面对。
滑块104包括:安装部141,扁平电缆102的末端部123安装在该安装部141上;和接合部142(即,接合钩部),该接合部142形成为比安装部141中的末端部123的安装表面145更加突出,并且与扁平电缆102接合。在这种情况下,滑块104被构造为如下结构:具有取决于扁平电缆102的宽度(换句话说,被覆部122的总宽度)的长度,并且末端部123安装在其上的安装部141形成在滑块沿组装方向Z的一侧上(图10中的上侧上)。在安装部141中,抵接在末端部123的前缘(即,先端缘)上并且定位该末端部123的突出部143设置成延伸。此时,突出部143的延伸高度可以设定为与扁平电缆102的厚度基本相等或稍大于扁平电缆102的厚度。另外,通过局部打薄安装部而形成凹部144,安装部141被构造成使得利用该凹部144来实现轻量化,并且使得末端部123安装在其上的安装表面145形成在除了凹部144之外的扁平部中。同时,只要能够充分确保安装表面145的尺寸、滑块104的强度等,则凹部144的数量和尺寸不受特殊限制。图10示出具有四个凹部144的安装部141的构造的实例。同时,滑块104包括连接器接合部146,该连接器接合部146用于将连接到扁平电缆102的连接器106接合到在组装方向Z上与安装部141相反的一侧上。
图16和17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接合部142的构造。图16和17是示出当从图12箭头A3的方向观看时的通过该箭头所示的部分的纵向截面的图。图16是示出当从上方观看时的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互相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并且图17是示出当从下方观看时的滑块104的单体的透视图。如图16和17所示,接合部142包括:挖入部147,该挖入部147形成为从安装表面145向滑块104的本体侧(换句话说,下侧)凹入;具有挠曲性的臂部148,该臂部148从挖入部147的底部147b延伸,并且形成为比安装表面145更加突出;和倒钩部149,该倒钩部149从臂部148的突出端突出,并且与开口部126(即,接合孔)接合。同时,例如,为了使臂部148具有挠曲性,优选地,滑块104或接合部142由诸如树脂这样的弹性材料形成。在第二实施例中,一对接合部142(142a和142b)设置在滑块104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中,从而对应于扁平电缆102的开口部126(126a和126b)。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该接合部142是能够与开口部126接合的部分,就能够任意地设定该接合部142的构造(即,形状、尺寸和布置等)。在第二实施例中,将一对接合部142之间的宽度设定为比一对开口部126之间的宽度稍小。
在接合部142中,在倒钩部149相对于臂部148突出的那侧上(换句话说,在臂部148插置在其间的情况下与挖入部147相反的一侧上)沿着臂部148钻孔出孔151。这样的孔151在向扁平电缆102的组装方向Z上贯通滑块104。即,臂部148被构造成从挖入部147的底部147b沿着向扁平电缆102的组装方向Z向上突出越过安装部141的安装表面145,换句话说,臂部148被构造成在挖入部147的底部147b中的残余壁部中与滑块104连续。另外,挖入部147具有底部147b,并且被构造为朝安装表面145打开的孔部。从而,臂部148能够通过倒入挖入部147或孔151中而偏转并且向挖入部147侧和孔151侧变形。在这种情况下,挖入部147和孔151在纵向Y上的尺寸设定为比臂部148的宽度稍大。另外,挖入部147的底部147b中的残余壁部充当臂部148的与滑块104相连续的一部分(即,臂部148的基端部)152,该残余壁部的厚度,换句话说,挖入部147的深度,影响臂部148的突出的长度(具体地,挠曲性)。厚度(即,深度)可以设定为能够使臂部148足以向挖入部147侧和孔151侧挠曲的挠曲性。同时,在第二实施例中,孔151形成为被钻孔以在组装方向Z上贯通滑块104的通孔。然而,该孔还能够被构造成具有底部并且朝安装表面145打开而不贯通滑块104的孔部(即,以与挖入部147相同的方式构成)。
在该实施例中,臂部148的在扁平电缆102插入到连接器106内的方向上,换句话说,在纵向Y上的尺寸(即,图15所示的距离C6),被设定为与在扁平电缆102的开口部126中的在纵向Y上互相面对的缘部27之间的间隔(即,图14(a)所示的距离B5)大致相同(即,C6≈B5)。因此,在臂部148插入到开口部126内的状态下,接合部142(具体地,臂部148)的前后接合表面148s能够与相面对的缘部127干涉,换句话说,能够保持在缘部127之间。从而,能够在纵向Y上(即,在扁平电缆102插入到连接器106内的方向上)可靠地使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接合,并且能够进行扁平电缆的定位。同时,,臂部148的在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可以设定为比在扁平电缆102的开口部126中的在宽度方向X上互相面对的缘部128之间的间隔稍小。
倒钩部149设置成在宽度方向X上从臂部148的突出端向外突出(即,相对于臂部148向孔151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倒钩部149具有倾斜表面(在下文章,称为拾取部)149a,该倾斜表面149a在宽度方向X上从其外侧逐渐向内倾斜,并且被构造成朝着臂部148的延伸端逐渐变尖。因此,在将扁平电缆102组装到滑块104时,倒钩部149的拾取部149a充当用于开口部126的引导部,并从而能够使倒钩部149和臂部148平顺地插入到开口部126内。同时,其中形成有开口部126的被覆端部124仅由被覆部122构成,并从而能够弹性变形。因此,通过利用弹性变形稍微扩大开口部126,从臂部148的突出端突出的倒钩部149能够通过拾取部149a的引导而插入到开口部28内。在该实施例中,倒钩部149设置成在宽度方向X上向外突出,但是倒钩部149的突出方向不限于此。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臂部148被构造成倒入挖入部147中,并从而能够向挖入部147侧偏转并且变形。臂部同样被构造成倒入孔151中,并从而能够向孔151侧偏转并且变形。因此,倒钩部还能够设置成在宽度方向X上向内突出(即,相对于臂部148向挖入部147侧突出)即,倒钩部还能够被构造成在任意方向上突出,只要其是与臂部的弯曲方向一致的方向。例如,还可以采用倒钩部在纵向Y上向前或向后突出的构造。
另外,倒钩部149具有返回表面149b,该返回表面149b面对安装部141(具体地,安装表面145),并且在该返回表面149b与安装部141之间具有对应于扁平电缆102的厚度的间隔(即,图16所示的距离T7)。返回表面149b与臂部148所插入到的开口部126接合。在这种情况下,返回表面149b形成为与上侧上的被覆部122的被覆端部124的表面(换句话说,缘部128的附近)平行,从而返回表面149b能够在全体表面上与开口部126接合。从而,在臂部148插入到开口部126内的状态下,能够使返回表面149b的全体与被覆端端部124的表面产生紧密接触,并且可靠地使倒钩部149与开口部126接合。
这里,在组装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时,开口部126可以经过下面过程的实例与接合部142(更具体地,倒钩部149)接合。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使滑块104保持直立,并且将扁平电缆102相对于滑块104定位在组装方向Z上(例如,在垂直方向上)。此时,使滑块104的安装部141的安装表面145面对扁平电缆102的末端部123的下侧(换句话说,末端部123中的导体121的被覆侧(未露出侧))(图10所示的状态)。从该状态,使开口部126的位置与接合部142对准,具体地,与倒钩部149的拾取部149a的位置对准,与此同时,将扁平电缆102向下移动(例如,移动到垂直方向上的下侧),并且使开口部126的缘部128(具体地,宽度方向X上的外侧上的缘部128a)抵接在拾取部149a上。然后,向扁平电缆102向下施加压力,并且使这样的压力从开口部126的缘部128a通过拾取部149a而作用在倒钩部149上,从而使臂部148在宽度方向X上向内(即,到挖入部147侧(例如,在图17所示的箭头A8的方向上))偏转并且变形。
在以这种方式作用压力的状态下向下移动扁平电缆102,并且因此,在缘部128a沿着拾取部149a滑动的同时,倒钩部149被插入到开口部126内。此时,开口部126利用所述压力通过其弹性变形而稍大扩大。然后,扁平电缆102进一步向下移动,直至达到末端部123抵接且安装在安装部141的安装表面145上的状态为止。当扁平电缆102移动直到达到该状态时,已经从开口部126的缘部128a通过拾取部149a作用在倒钩部149上的压力不再起作用,并从而臂部148在宽度方向X上偏转并且变形以向外(即,向孔151侧)恢复。同时,在该状态下,臂部148被插入到开口部126内,并且末端部123的前缘(即,顶端缘)抵接在安装部141的突出部43上,并从而进行了扁平电缆102相对于滑块104的定位。
从而,开口部126与倒钩部149接合。更具体地,开口部126的缘部128a与倒钩部149的返回表面149b接合(参见图16)。即,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能够以它们互相接合的状态而互相组装(图12所示的状态)。同时,在该状态下,臂部148的前后接合表面148s能够与开口部126的相面对的缘部127干涉,换句话说,能够保持在该缘部127之间。结果,能够在纵向Y上(即,在扁平电缆102插入到连接器106内的方向上)可靠地使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接合,并且能够进行扁平电缆的定位。在该状态下,扁平电缆102中的末端部123的导体121露出到外部,并且末端部12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个端面29露出到外部。
另外,当在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互相组装的状态下作用有用于使该扁平电缆102和滑块104在组装方向Z上互相分开的力(在下文中,称为锁定释放力)时,例如,当作用有用于向上移动(例如,向垂直方向上的上侧移动)扁平电缆102的锁定释放力时,开口部126的缘部128a与倒钩部149的返回表面149b互相干涉,并且施加用于使臂部148在宽度方向X上向内(即,向挖入部147侧(在图17所示的箭头A8的方向上))偏转并且变形的力。当锁定释放力在该状态下连续地作用时,能够释放开口部126的缘部128a与倒钩部149的返回表面149b之间的接合。因此,能够使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从该扁平电缆与滑块互相组装的状态互相分开。即,能够可拆卸地使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互相组装。
同时,组装到滑块104的扁平电缆102能够通过将滑块104插入到连接器106内而组装到连接器106。从而,能够将扁平电缆102通过连接器106连接到另一电路。如图13所示,连接器106包括:壳体161;和端子部162,该端子部162由设置在壳体161内的多个连接端子构成。壳体161由例如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包括用于嵌合被插入的扁平电缆102的嵌合部163。在嵌合部163中,容纳端子部162的容纳槽设置成在纵向Y上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成行。另外,嵌合部163包括一对壁部64,该一对壁部64用于通过使扁平电缆102抵接在其上而进行定位,其中该扁平电缆102被插入到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部内。在这种情况下,一对壁部164在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末端部123的两端面129之间的距离稍大。另外,壳体161设置有锁定爪165,该锁定爪165用于防止插入并且嵌合到嵌合部163内(换句话说,连接到连接器106)的扁平电缆102脱落。因此,锁定爪165与组装到扁平电缆102的滑块104的连接器接合部146接合,并从而能够在扁平电缆连接到连接器106的状态下保持该扁平电缆102。在端子部162中,连接端子与嵌合部163的容纳槽对齐。端子部在连接端子面对外侧的情况下被容纳在嵌合部163中。在这种情况下,端子部162的连接端子的数量对应于在扁平电缆102的末端部123中露出的导体121的数量。
当将组装到滑块104的扁平电缆102连接到连接器106时,通过下面过程的实例,末端部123可以插入到嵌合部163内并且锁定爪165可以与连接器接合部146接合。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将扁平电缆102相对于连接器106定位,使得露出于扁平电缆102的末端部123的导体121能够与连接器106的嵌合部163中的面向外侧的端子部162进行接触。从该状态,将末端部123插入到嵌合部163内。此时,在末端部123的两端面29抵接在壁部164上的同时,扁平电缆123相对于连接器106定位。然后,将末端部123插入到嵌合部163内,直到达到锁定爪165与连接器接合部146接合的状态为止。从而,能够使末端部123的导体121与连接器106的端子部162产生接触,并且使扁平电缆102与连接器106互相电连接。另外,能够通过连接器接合部146与锁定爪165之间的接合来保持扁平电缆102与连接器106之间的所述电连接状态。结果,能够将扁平电缆102经过连接器106而连接到另一电路。
以这种方式,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仅通过使开口部126与接合部142(具体地,倒钩部149)接合,能够容易地使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互相组装。在这种情况下,充当用于将扁平电缆102连接到连接器106的界面的末端连接工具能够仅由滑块104构成。由于该原因,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能够直接互相组装。例如,不要求将扁平电缆102经过覆盖部件等组装到滑块104。从而,能够减少用于使扁平电缆102和末端连接工具互相组装的工作负担。
同时,在该实施例中,一对开口部126(126a和126b)以及与开口部对应的一对接合部142(142a和142b)被安置成在纵向Y上前后地错位。图10至12示出如下构造的实例:开口部126a与接合部142a被安置成与开口部126b与接合部142b相比在纵向Y上于末端部123分开得更远。开口部126和接合部142以这种方式安置,并从而开口部126a能够仅与一个接合部142a接合,并且另一个开口部126b能够仅与一个接合部142b接合。因此,能够唯一确定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之间的接合方向。具体地,能够采用如下构造:仅在使末端部123的下侧(换句话说,末端部123中的导体121的被覆侧(未露出侧))面对安装部141的安装表面145的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下,开口部126a和126b才能够分别与接合部142a和142b接合。从而,防止了末端部123在安装部141上的错误安装,换句话说,防止了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的组装错误。同时,例如,即使当采用其中一对开口部与对应于该一对开口部的一对接合部在宽度方向X上不对称安置的结构,也能够实现防止组装错误的相同效果。另外,即使在一个开口部和接合部的形状与另一个开口部和接合部的形状不同时,也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例如,一个开口部和一个接合部可以在纵向Y或宽度方向X上形成为具有比另一个开口部和另一个接合部大的矩形形状,可选择地,一个开口部和一个接合部可以形成为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另一个开口部和另一个接合部可以形成为具有椭圆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挖入部147(即,安装部141的孔部)形成为使臂部148具有充足的挠曲性。然而,像在图18和19所示的构造中一样,接合部142可以被构造成通过仅钻孔151而不形成挖入部147(换句话说,孔部)而设置臂部148。在这种情况下,臂部148被构造成在组装方向Z上从安装表面145向扁平电缆102突出。同时,图18和19是示出当从图12的箭头A3的方向观看时的等同于该箭头所示的部分的纵向截面的图。图18是示出当从上方观看时的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互相组装的状态的透视图,并且图19是示出当从下方观看时的滑块104的单体的透视图。
这里,下面将以简洁方式在(1)至(3)中共同列出根据在上面描述的第二实施例的滑块104的特性。
(1)当将扁平电缆102的末端部123(相当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插入到并且连接于连接对方的连接器106时,使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滑块104(相当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滑块104包括:安装表面145,末端部123和被覆部122安装在该安装表面145上;和一对接合部142(142a和142b)(对应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接合钩部),该一对接合部142分别形成在安装表面14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一对接合部142(142a和142b)与一对开口部126(126a和126b)(相当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接合孔)接合,该一对开口部126分别在被覆部12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钻孔。
(2)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滑块104中,一对接合部142之间的宽度比一对开口部126之间的宽度稍小。
(3)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滑块104中,接合部142包括:挖入部147,该挖入部147形成在安装表面145中;具有挠曲性的臂部148,该臂部148从挖入部147的底部147b延伸,并且形成为比安装表面145更加突出;和倒钩部149,该倒钩部149从臂部148的突出端突出,并且与开口部126接合。
另外,下面将以简洁方式在(4)中共同列出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的特性。
(4)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组装结构是这样的组装结构,该组装结构包括:扁平电缆102,该扁平电缆102包括导体121和一对被覆部122,并且导体121插置在一对被覆部122之间;和滑块104,该滑块104用于将扁平电缆102插入到用于连接的连接器106内。扁平电缆102包括通过贯通被覆部122而形成的开口部126。滑块104包括:安装表面145,扁平电缆102的末端部123安装在该安装表面145上;和接合部142,该接合部142形成为在安装表面145中比末端部的安装表面145更加突出,并且与扁平电缆102接合。接合部142被构造成包括:挖入部147,该挖入部147形成为在滑块104的本体侧上从安装表面145凹入;具有挠曲性的臂部148,该臂部148形成为从挖入部147的底部147b比安装表面145更加突出;和倒钩部149,该倒钩部149从臂部148的突出端突出,并且与开口部126接合。
因此,扁平电缆102的开口部126与滑块104的接合部142(具体地,倒钩部149)接合,并从而能够直接并且容易地将扁平电缆102组装到滑块104。另外,还能够使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从该扁平电缆与滑块互相组装的状态互相分开。即,能够可拆卸地使扁平电缆102与滑块104互相组装。
结果,除了抑制扁平电缆102在与安装表面145相反的方向上的偏转之外,还能够实现减轻用于使扁平电缆102和末端连接工具互相组装的工作负担。
该申请基于2012年6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43597)和2012年7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48742),这两个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另外,这里记载的所有引用合并为一个整体。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在抑制柔性集成布线在与安装表面相反的方向上的偏转是有用的。
Claims (5)
1.一种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当将柔性集成布线的末端部插入到并且连接于连接对方的连接器时,使用该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该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包括:
安装表面,所述末端部安装在该安装表面上;和
一对接合钩部,该一对接合钩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
其中,所述一对接合钩部与一对接合孔接合,该一对接合孔分别在所述末端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上钻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接合钩部之间的宽度比所述一对接合孔之间的宽度稍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其中,突出部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每端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其中,锥状部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每端侧上,所述锥状部倾斜,使得其突出量从中心侧朝着所述两端侧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柔性集成布线连接器,
其中,所述接合钩部包括:
挖入部,该挖入部形成在所述安装表面上,
具有挠曲性的臂部,该臂部从所述挖入部的底部延伸,并且形成为比所述安装表面更加突出;和
倒钩部,该倒钩部从所述臂部的突出端突出,并且与所述接合孔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43597 | 2012-06-27 | ||
JP2012143597A JP5985271B2 (ja) | 2012-06-27 | 2012-06-27 | フレキシブル集約配線コネクタ |
JP2012148742A JP6103836B2 (ja) | 2012-07-02 | 2012-07-02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とスライダとの組み付け構造 |
JP2012-148742 | 2012-07-02 | ||
PCT/JP2013/067073 WO2014002889A1 (ja) | 2012-06-27 | 2013-06-21 | フレキシブル集約配線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412459A true CN104412459A (zh) | 2015-03-11 |
CN104412459B CN104412459B (zh) | 2017-11-10 |
Family
ID=49783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34782.4A Active CN104412459B (zh) | 2012-06-27 | 2013-06-21 | 柔性多线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37560B2 (zh) |
KR (1) | KR20150011395A (zh) |
CN (1) | CN104412459B (zh) |
DE (1) | DE112013003215T5 (zh) |
WO (1) | WO20140028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1128888A1 (de) | 2021-11-05 | 2023-05-11 | Erni International Ag | Steckverbinder,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Steckverbinder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6587U (zh) * | 1988-07-18 | 1990-02-02 | ||
JP2002100425A (ja) * | 2000-09-25 | 2002-04-05 | Calsonic Kansei Corp |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2006085989A (ja) * | 2004-09-15 | 2006-03-30 | Molex Inc | Ffc用挿入ガイド |
JP2009011380A (ja) * | 2007-06-29 | 2009-01-22 | Sansei R & D:Kk | 遊技機 |
CN102427179A (zh) * | 2010-08-18 | 2012-04-25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86117A (en) * | 1994-08-09 | 1996-01-23 | Molex Incorporated | Lock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JPH10312841A (ja) * | 1997-05-09 | 1998-11-24 | Thomas & Betts Corp <T&B> | 可撓性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3144413B2 (ja) | 1999-04-12 | 2001-03-1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挿入接続装置 |
US6398577B1 (en) * | 2000-10-04 | 2002-06-04 | Molex Incorporated | Latching/unlatch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
TWI254498B (en) * | 2001-08-02 | 2006-05-01 | Hosiden Corp | Plug connector |
JP4480185B2 (ja) * | 2007-11-16 | 2010-06-1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1505661A (ja) * | 2007-11-29 | 2011-02-24 | エフシーアイ・コネクターズ・シンガポール・ピーティーイー・リミテッド |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回路板のための電気コネクタ |
JP4247798B1 (ja) * | 2008-05-15 | 2009-04-02 | 株式会社旭電化研究所 | コネクタ構造 |
JP5213537B2 (ja) | 2008-06-18 | 2013-06-1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集約配線の端末接続具及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
JP5325699B2 (ja) | 2009-08-07 | 2013-10-23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集約配線コネクタ |
JP5469958B2 (ja) | 2009-08-24 | 2014-04-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フレキシブル集約配線コネクタ |
-
2013
- 2013-06-21 KR KR20147036203A patent/KR2015001139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3-06-21 WO PCT/JP2013/067073 patent/WO201400288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6-21 DE DE201311003215 patent/DE112013003215T5/de active Pending
- 2013-06-21 CN CN201380034782.4A patent/CN104412459B/zh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1-25 US US14/553,193 patent/US933756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6587U (zh) * | 1988-07-18 | 1990-02-02 | ||
JP2002100425A (ja) * | 2000-09-25 | 2002-04-05 | Calsonic Kansei Corp |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2006085989A (ja) * | 2004-09-15 | 2006-03-30 | Molex Inc | Ffc用挿入ガイド |
JP2009011380A (ja) * | 2007-06-29 | 2009-01-22 | Sansei R & D:Kk | 遊技機 |
CN102427179A (zh) * | 2010-08-18 | 2012-04-25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50011395A (ko) | 2015-01-30 |
US20150079831A1 (en) | 2015-03-19 |
CN104412459B (zh) | 2017-11-10 |
WO2014002889A1 (ja) | 2014-01-03 |
US9337560B2 (en) | 2016-05-10 |
DE112013003215T5 (de) | 2015-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088113B2 (en) | Connector | |
KR101791352B1 (ko) | 커넥터 | |
CN101971429B (zh) | 电缆连接器 | |
JP467520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7549882B2 (en) |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 |
JP488911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6921060A (zh) | 刚性‑柔性电路连接器 | |
JP2015095405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120003859A1 (en) | Connector set and jointer for use therein | |
CN109964372A (zh) | 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
JP5315912B2 (ja) |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 |
WO2008039464A1 (en) | Substrate to substrate connector | |
CN104412459A (zh) | 柔性多线连接器 | |
JP6002636B2 (ja)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端末接続具 | |
TWI827052B (zh) | 端子、電線連接器及線對板連接器 | |
JP4342904B2 (ja) | Fpc用コネクタおよびfpc用コネクタとfpcの接続構造 | |
TW202312601A (zh) | 連接器 | |
JP2575272Y2 (ja) | 平形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
JP4829808B2 (ja) | コネクタ | |
JP7393132B2 (ja) | 基板用コネクタ、及び基板用コネクタ構造 | |
WO2022153819A1 (ja) | 多層電子基板 | |
JP2007220532A (ja) | 電気接続方法、電気接続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構造 | |
CN112470555B (zh) | 电子控制装置 | |
JP4931441B2 (ja) |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 |
JP621293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