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11522A - 带尾门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带尾门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11522A
CN104411522A CN201380035403.3A CN201380035403A CN104411522A CN 104411522 A CN104411522 A CN 104411522A CN 201380035403 A CN201380035403 A CN 201380035403A CN 104411522 A CN104411522 A CN 1044115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gate
vehicle
overall width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54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袴田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11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115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5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pivotable about vertic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以使沿车辆周缘的移动距离较短的带尾门的车辆。带尾门的车辆(10)中,在车身(11)后部开设后部开口(30),将尾门(40)支承于车身(11)以对后部开口(30)进行开闭。尾门(40)具有开设于尾门(40)上的副开口(50)和将该副开口(50)沿车宽方向开闭的副门(60)。副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宽度(W)设定得小于后部开口(30)的宽度(W1)。副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一个侧缘(50c)位于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附近。副门(60)以从副开口(50)的侧缘(50c)侧开始打开的方式支承于尾门(40)。

Description

带尾门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尾门的车辆,在其车身后部开设后部开口,将尾门支承于车身上以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车辆:在车身后部形成后部开口,并将对该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安装在车身上,从而能够在车室内的座椅后方装卸行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的带尾门的车辆,由开设于车身后部的后部开口、在该后部开口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以该旋转轴为中心能够摆动地安装并对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尾门、形成于该尾门上的副开口、和对该副开口进行开闭的副门构成。
副门是所谓左右对开的门。即,两扇副门经由连杆机构而支承在尾门上,并各自以分离的方式从车宽中央向外侧打开。
然而,有时会将车辆停在车道侧方,并将车内的备品向车外搬运。该情况下,乘员移动至车辆后部之后取出需要的备品。当该情况发生于专利文献1的带尾门的车辆时,乘员首先移动至车辆后端的角部。然后,从后端的角部移动至车宽中央,打开副门而取出备品。在进行这样的操作的情况下,希望沿车辆周缘的移动距离较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2514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沿车辆周缘的移动距离较短的车辆。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在车身后部开设后部开口,将尾门支承于上述车身以对上述后部开口进行开闭,其具有开设于上述尾门上的副开口和将上述副开口沿车宽方向开闭的副门,上述副开口的车宽方向的宽度设定得小于上述后部开口的宽度,上述副开口的车宽方向的一个侧缘位于上述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附近,上述副门以将上述副开口从上述一个侧缘开始打开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尾门。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副开口仅在上述尾门的大致左半部分或大致右半部分上开口。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车身具有以相对于车宽中心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偏移的方式配置的驾驶席,上述副开口的上述一个侧缘相对于车宽中心位于与上述驾驶席相反的一侧。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后部开口在上述车身的后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上述副开口在上述尾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后部开口在上述车身的后部的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副门以通过铰链能够在车宽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尾门。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副门在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具有副门窗部,上述尾门在不具有上述副开口的部位中,在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具有尾门窗部,上述尾门窗部与上述副门窗部以相互在车宽方向上相连的方式设定为相同的高度位置且相同的高度尺寸。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尾门窗部与上述副门窗部上分别设有窗玻璃,各上述窗玻璃的一个缘部彼此直接相对。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车身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中心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偏移的驾驶席,上述副开口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相对于车宽中心位于驾驶席侧。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副开口的车宽方向的一个侧缘位于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附近,副门从该一个侧缘开始打开。即,副门从尾门的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开始打开。通常,用于打开副门的把手安装在副门开始打开的部位附近。要打开该副门的乘员移动至车辆的后部角部。由于车辆的后部角部与尾门的车宽方向的端部接近,所以用于打开副门的把手也安装在该附近。因此,乘员能够不用在车辆后方移动至车宽中央地打开副门。从而与在车辆后方不移动至车宽中央的距离相应地,能够将沿车辆周缘的移动距离缩短。
而且,从一个侧缘开始打开的副门朝向车宽中央打开。在将副门打开的状态下将长尺寸物品收纳进车辆时,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朝向后部座椅的后方进行收纳。假设在从车宽中央朝向外侧打开车门的情况下,需要相对于车宽方向的轴线将长尺寸物品倾斜地收纳以避开副门。当将长尺寸物品倾斜地收纳时,会与后部座椅发生干涉。根据本发明,由于副门朝向车宽中央打开,所以在收纳长尺寸物品时,不需要为了避开副门而将长尺寸物品倾斜。由于不将长尺寸物品倾斜,所以在收纳时不会与后部座椅发生干涉。由于不会与后部座椅发生干涉,所以能够容易地收纳长尺寸物品。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副开口仅在尾门的大致左半部分或大致右半部分上开口。打开副门时,从副开口进行行李的装卸,在尾门的没有形成副开口的部位上安装有用于支承副门的部件。通过将尾门的大致左半部分或大致右半部分设为副开口,能够确保装卸行李所需要的开口面积,并能够充分确保为了安装用于支承副门的部件而需要的空间。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驾驶席相对于车宽中心向一方偏移地配置,副开口的一个侧缘位于与驾驶席相反的一侧。即,副开口的副门开始打开的侧缘位于副驾驶席侧。在车道附近进行行李的装卸时,希望在从车道远离的位置进行作业。根据本发明,通过设为从副驾驶席侧的端部开始打开副门的结构,能够在从车道远离的位置容易地进行行李的装卸作业。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后部开口在车身后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副开口在尾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由此,能够在尾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形成将副开口开闭的副门。通过使用高度大的副门,能够从车辆的后部供人乘降。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后部开口在车身的后部的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由于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后部开口的车宽方向的开口宽度,所以打开尾门时的大型行李的取放变得容易。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副门以通过铰链能够在车宽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尾门上。由于通过铰链能够摆动地支承副门,所以能够简化副门的支承构造。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副门在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具有副门窗部,尾门在不具有副开口的部位中,在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具有尾门窗部。即,在车宽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窗部。由于窗部形成在车宽方向的整体范围内,而能够确保广阔的视野。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在尾门窗部与副门窗部上分别设有窗玻璃,各窗玻璃一个缘部彼此直接相对。通过使各窗玻璃的缘部彼此直接相对,能够在从后方观察车辆时将各窗玻璃看作一体,而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副开口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相对于车宽中心位于驾驶席侧。副开口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位于驾驶席侧,由此副门窗部与尾门窗部的边界也位于驾驶席侧。使副门窗部与尾门窗部的边界位于驾驶员难以视觉辨认的驾驶席后方的部位,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驾驶员的视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带尾门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将图1所示的尾门打开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8是将图1所示的副门打开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9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行驶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行驶时的内后视镜的作用说明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带尾门的车辆停车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12是图1所示的副门的详细情况的说明图。
图13是将长尺寸物品装入图1所示的副门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14是要将图1所示的副门打开的情况下的作用说明图。
图15是实施例2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视图。
图16是实施例3的带尾门的车辆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添加的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所示的实施例1的带尾门的车辆10(以下为“车辆10”)例示出右舵的旅行车(wagon)。在车辆10的车室25中,从车身11的前方朝向后方设有3排座位。
在最前方的第1排座位上设有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驾驶席12和副驾驶席13以隔着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的方式配置。即,驾驶席12及副驾驶席13相对于车宽中心C1偏移地配置。在右舵的车辆中,在中心线C1的右侧设置驾驶席12,在中心线C1的左侧设置副驾驶席13。
在第2排及第3排座位上分别设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能够供3人落座的第2排座椅14及第3排座椅15。以下,将最后的第3排座椅15适当地称为“后部座椅15”。在后部座椅15的后部形成有用于载置行李的行李舱16。用于相对于该行李舱16装卸行李的尾门40能够摆动地安装。行李舱16构成车室25的一部分。
在前窗17的车宽中央的位置C1处安装有用于供乘员Mn确认后方的内后视镜(room mirror)18。另外,在车身11前部的左右端部安装有用于供乘员确认侧方及后方的侧后视镜(side mirror)19、19。
如图2~图4所示,在车辆10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有后部开口30。尾门40以能够将该后部开口30开闭的方式安装,在该尾门40的高度方向范围内形成有副开口50。副门60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在该副开口50上。
形成于车身11后部的后部开口30呈大致矩形(包含大致正方形),由在车身11的车顶22附近且在宽度方向范围内形成的上缘30a、从该上缘30a的两端沿着车身的车宽方向端部下降的侧缘30b、30c(b是表示右侧侧缘的附图标记。c是表示左侧侧缘的附图标记)、和将这些侧缘30b、30c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缘30d形成。
尾门40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开闭轴21上,该第一开闭轴21在车身11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形成于尾门40上的副开口50附近,在上下方向范围内形成有支柱43。支柱43与尾门40一体地安装。通过在尾门40上形成有支柱43,能够相对于从车辆10后方可能受到的外力而提高刚性。
副开口50在尾门40的上下方向范围内形成,由此与无副开口50的情况相比,尾门40的强度变弱。当强度较低时,由于在车辆行驶中从路面受到的振动,而可能在副开口50的周缘部位上发生弹性变形。对此,沿着副开口50的侧缘设置支柱43。通过沿着副开口50的侧缘在上下方向的范围内设置支柱43,能够提高尾门40的强度并抑制弹性变形的发生。
在尾门40的上部形成有尾门窗部44,该尾门窗部44作为用于从车室确认车外的开口。尾门窗部44被玻璃制的尾门窗板45覆盖。尾门窗板45将尾门窗部44覆盖,并且也将支柱43的车外侧覆盖。
此外,对于尾门窗板45,除了玻璃以外,只要是透明面板就能够采用树脂制面板等任意材质。以下,将尾门窗板45适当地称为“尾门窗玻璃45”。
副开口50呈大致矩形,由沿着后部开口30的上缘30a形成的上缘50a、从该上缘50a的一端下降并沿着支柱43延伸的侧缘50b、从上缘50a的另一端下降并沿着后部开口30的侧缘30c延伸的侧缘50c、和将这些侧缘50b、50c的下端彼此连结的下缘50d形成。
在车宽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被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所夹。即,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位于避开车宽中央的部位。开设于尾门40上的副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当然小于后部开口30的宽度。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2与第一开闭轴21正交。
副门60经由两个铰链80而支承于支柱43。将通过两个铰链80的中心且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轴称为第2开闭轴47,副门60以该第2开闭轴47为中心而摆动。副门60在车身11的前后方向上且在水平方向上摆动。
在副门60上,在车宽方向端部附近安装有用于解除副门60的锁闭状态的副门用把手61。操作者以拉拽副门用把手61的方式解除锁闭状态,使副门60摆动。副门60从车宽方向端部朝向车宽中央摆动。
在副门60的上部形成有与尾门窗部44连续并作为用于从车室确认车外的开口的副门窗部64。副门窗部64被玻璃制的副门窗板65覆盖。
此外,对于副门窗板65,除了玻璃以外,只要是透明面板就能够采用树脂制面板等任意材质。以下,适当地将副门窗板65称为“副门窗玻璃65”。
尾门窗部44与副门窗部64具有相同的高度(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并且位于高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由此,尾门窗部44与副门窗部64一体地连续。将尾门窗部44与副门窗部64适当地总称为“窗部70”。窗部70在车宽方向的整体范围内形成。由于在整体范围内形成,所以窗部70当然至少形成于车宽中央位置。支柱43在位于尾门窗部44附近的副开口50的侧缘50b与尾门窗部44之间,在上下间范围内连续地形成。
尤其是,参照图3,副开口50在尾门40的大致左半部分的全部范围内开口。在此,大致一半是指相对于尾门40的宽度W1,而副开口50的宽度W2为0.3~0.7。即,W2=0.3~0.7×W1。在本发明中,“大致一半”包括作为尾门40一半的值0.5,也包括该一半前后的20%的范围。副开口50形成于尾门40的右半部分的情况也是同样的。图3的副开口50的宽度相对于尾门40的宽度W1,仅为0.7×W1。即,在图3中,W2=0.7×W1。
若副开口50的宽度W2为0.3×W1以下,则对于行李的装卸和人的乘降,副开口50的宽度过窄。另一方面,若副开口50的宽度W2超过0.7×W2,则在打开副门60时,副门60向车辆后方的突出量变得过大。
通过将副开口50的宽度W2设为W2=0.3~0.7×W1、即、设为尾门40的宽度W1的大致一半,能够对行李的装卸和人的乘降确保足够的空间。另外,通过抑制副门60的突出量,抑制了车辆10周围的设置物对副门60的干涉。
尤其是,如图4所示,在将从中心线C2通过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面作为中央面CP的情况下,窗部70形成在与中央面CP重叠的位置,其中,中心线C2在尾门40的车宽中央沿上下延伸。
如图1及图3所示,沿着车宽方向的端部延伸的副开口50的侧缘50c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1及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2,位于与驾驶席12相反的一侧。另一方面,车宽中央侧的副开口50的侧缘50b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1及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C2,位于驾驶席12侧。
支柱43及第2开闭轴47安装在从后方观察车身11时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另外,第2开闭轴47在副开口50的侧缘50b的侧部延伸。该副开口50的侧缘50b能够称为驾驶席12侧的侧缘。
如图5所示,副门60通过闭合截面状的支柱43并经由铰链80而被支承。在支柱43上安装有将副门60与车室内密封的密封部件85、及铰链80。通过将支柱43设为闭合截面状,能够提高支柱43的刚性。
铰链80呈大致L字状,由安装于支柱43上的底部81、从该底部81朝向车身后方延伸的臂部82、安装于该臂部82前端且能够摆动地支承副门60的销83、和架设在底部81及臂部82之间并且对其进行加强的加强部84构成。在副门60上紧固有被安装部件67,在该被安装部件67中穿插有销83。
副门60以通过铰链80能够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尾门40上。由于通过铰链80能够摆动地支承副门60,所以能够简化副门60的支承构造。
而且,通过铰链80将副门60支承在刚性较高的支柱43上,由此,能够提高副门60的支承刚性。
接着,基于图6说明尾门窗玻璃45与副门窗玻璃65的详细情况。
如图6所示,各窗玻璃45、65的一个缘部45a、65a彼此相对。通过使各窗玻璃45、65的缘部45a、65a彼此直接相对,在从后方观察车辆10时,能够将各窗玻璃45、65看作一体,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而且,各窗玻璃45、65的缘部45a、65a均呈圆弧形状。副门窗玻璃65与副门60共同摆动。通过使各窗玻璃45、65的缘部45a、65a呈圆弧形状,防止在摆动时相互干涉。通过防止干涉,能够将各窗玻璃45、65的缘部45a、65a更靠近地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
在图7及图8中说明车辆10的作用。
如图7所示,在将大型行李BC装进车辆10的情况下,使尾门40向上方摆动。由于后部开口30开设于车身11的后部整体,所以能够容易地装进大型行李。
如图8所示,后部开口30在车身11后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副开口50在尾门40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由此,能够在后部开口30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形成副开口50。通过使用高度较高的副开口50,能够供人从车辆10的后部乘降。
而且,在将小型行李SC装进车辆10的情况下,使副门60向水平方向摆动。副门60从副开口5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侧的侧缘50c开始打开。副门60由于为尾门40的一部分,所以比尾门40轻。由于比尾门40轻,所以开闭操作容易,而操作性优异。
同时参照图3,副开口50在尾门40的大致左半部分的全部范围内开口。将副门60打开时,从副开口50进行小型行李SC的装卸,在尾门40的没有形成副开口50的部位安装有用于支承副门60的铰链80。通过将尾门40的大致左半部分的全部范围设为副开口50,能够确保装卸小型行李SC所需要的开口面积,并能够充分确保为了安装用于支承副门60的铰链80而需要的空间。
在图9及图10中对车辆10行驶中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的(a)及图10的(a)的比较例所示,在支柱143沿车宽中央延伸的情况下,支柱143与行驶于后方的其他车辆OC的大部分重叠。因此,乘员难以经由内后视镜118视觉辨认其他车辆OC。尤其是当车辆10与行驶于后方的其他车辆OC的距离变远时,可能导致其他车辆OC与支柱143完全重叠而无法视觉辨认。
此外,如图9的(a)所示,由从内后视镜118延伸的线所夹且以斜线表示的区域为能够通过内后视镜118进行确认的区域。即,以斜线表示的区域与区域之间为被支柱143妨碍视野的区域。
如图9的(b)及图10的(b)的实施例所示,配置于车身11右侧(驾驶席侧)的支柱43遮住内后视镜18的视野的一部分。但是,通过使支柱43靠近右侧,能够通过内后视镜18确认行驶于车辆10后方的其他车辆OC。
另外,如图9的(c)所示,在以驾驶席为基准而其他车辆OC行驶于外侧车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侧后视镜19确认后续车辆OC。另外,如图9的(d)所示,车辆10在弯道行驶中也能够充分地确认后续车辆OC。
在图11中说明后退的情况下的车辆的作用。
如图11的(a)所示,存在使车辆10在商店的停车场P内后退而泊车的情况,或如图11的(b)所示,存在使车辆10在如高速道路的服务区那样地其他车辆OC会从驾驶席的相反侧行驶来的场所内后退的情况。
同时参照图11的(c),在使车辆10后退的情况下,由于支柱43配置在与驾驶席重叠的部位,所以驾驶员也能够得到广阔的视野。
在以上说明的图9及图10的基础上,能够同时参照图3说明如下。
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位于避开车身11的车宽中央C2的部位,并且在尾门40的车宽中央位置C2设置窗部70。通过至少在中央位置C2设置窗部70,能够确保最低限度的视野。另外,通过使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位于避开窗部70的部位,防止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成为视野的妨碍。即,本发明的车辆10虽然安装有副门60,但是也能够称为可确保较高可视性的车辆。
而且,副门窗部64在副门60的车宽方向的两端范围内形成,尾门窗部44在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两端范围内形成。即,窗部70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形成。通过防止副开口50的侧缘50b、50c成为视野的妨碍并在较广的范围内形成窗部70,能够确保更高的可视性。
而且,尾门窗部44及副门窗部64相对于尾门40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即,尾门窗部44及副门窗部64连续地形成。从而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得到连续的视野。
进而参照图1及图2,说明以下情况。
在车身11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心C1、C2偏移的驾驶席12,支柱43(第二开闭轴47)安装在从后方观察车身11时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处。即,支柱43(第二开闭轴47)设在与驾驶席12重叠的位置。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与驾驶席12重叠的部位是对于驾驶员Mn来说难以目视观察的部位。即,避开容易进入驾驶员Mn的视野的部位而设置支柱43(第二开闭轴47)。通过避开容易进入驾驶员Mn的视野的部位,能够良好地确保驾驶员Mn的视野。
而且,副开口50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50b相对于车宽中心C1、C2而位于驾驶席12侧。副开口50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50b位于驾驶席12侧,由此,副门窗部64与尾门窗部44的边界也位于驾驶席12侧。通过使副门窗部64与尾门窗部44的边界位于驾驶员Mn难以视觉辨认的驾驶席12后方的部位,能够进一步确保驾驶员Mn的视野。
在图12~图14中对副门6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2的(a)的比较例所示,仅具有尾门240的车辆200在进行行李的装卸时,需要始终打开尾门240。当打开尾门240时,尾门240向车辆后方突出与尾门240的高度相当的量。
另一方面,如图12的(b)所示,实施例的车辆10具有安装于尾门的一部分上的副门60。副门60的宽度为尾门40的大致一半。当副门60的宽度较小时,与打开尾门40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突出差δ抑制副门60向车辆10后部的突出量。通过抑制向车辆10后部的突出量,能够抑制车辆10周围的设置物对副门60的开闭的干涉。即,对于进行行李的装卸操作,较窄的空间足够。
如图13的(a)所示,比较例的车辆300的副门360从车宽中央朝向车宽端部进行开闭。即,副门360从车宽中央侧的侧缘350b打开。对于这样的车辆300的行李舱316,在装进高尔夫球包或婴儿车等长尺寸的行李Ca时,需要将行李Ca相对于车宽充分地倾斜以避免与副门360接触。即,倾斜角θ1较大。但是,当要以倾斜状态将行李Ca装入时,有时行李Ca的前端会与后部座椅315接触而无法顺利收纳。
另一方面,如图13的(b)所示,实施例的车辆10的副门60从车宽方向端部朝向车宽中央打开。由于副门60朝向车宽中央打开,所以在收纳长尺寸的行李Ca时,将行李Ca相对于车宽方向稍微倾斜即可。即,行李Ca的倾斜角θ2可以较小。像这样,由于将行李Ca稍微倾斜即可,所以在收纳时行李Ca不会与后部座椅15发生干涉。因此,由于不会与后部座椅15发生干涉,所以能够容易地收纳长尺寸的行李Ca。
如图14的(a)所示,根据比较例的车辆300,从尾门340的车宽中央附近开始打开副门360。用于打开副门360的副门用把手安装于副门360开始打开的部位附近,即车宽中央。要打开该副门360的乘员首先从副驾驶席313移动至车辆300的后部角部。然后从后部角部移动至车辆300的后部中央来打开副门360。
另一方面,如图14的(b)所示,根据实施例的车辆10,从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附近开始打开副门60。用于打开副门60的副门用把手61(图3)安装于副门60开始打开的部位附近。要打开该副门60的乘员首先从副驾驶席13移动至车辆10的后部角部。由于车辆10的后部角部与尾门40的车宽方向的端部接近,所以用于打开副门60的副门用把手也安装在其附近。因此,乘员能够在车辆后方不移动至车宽中央地打开副门60。与在车辆后方不移动至车宽中央相应地,能够将沿车辆周缘的移动距离缩短。
也同时参照图1及图3,驾驶席12相对于车宽中心C1、C2向一方偏移地配置,副开口50的一个侧缘50c(图4)位于与驾驶席12相反的一侧。即,副开口50的副门60开始打开的一个侧缘位于副驾驶席13侧。在车道附近进行行李的装卸时,希望在从车道远离的位置进行作业。根据本发明,通过设为将副门60从副驾驶席13侧的端部开始打开的结构,能够在从车道远离的位置容易地进行行李的装卸操作。
实施例2
接下来,基于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带尾门的车辆。图15与图3对应地表示。
如图15所示,相对于尾门40A的宽度W1,车辆10A的副门60A的宽度W2为W2=0.3×W1。即,副开口50A在尾门40A的大致左半部分的全部范围内开口。在这样构成的实施例2的车辆10A中也能够得到本发明规定的效果。
实施例3
接下来,基于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带尾门的车辆。图16与图3对应地表示。
如图16所示,车辆10B为副门60B沿车宽方向滑动的滑动门。在这样构成的实施例3的车辆10B中也能够得到本发明规定的效果。另外,通过由滑动门形成副门60B,能够进一步缩小向车辆后方的突出量。此外,实施例3的车辆10B不具有铰链80(图4)及第二开闭轴47(图3)。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带尾门的车辆适用于旅行车式的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车辆,11:车身,12:驾驶席,30:后部开口,40、40A:尾门,44:尾门窗部,45:尾门窗玻璃,45a:尾门窗玻璃的缘部,50、50A:副开口,50b、50c:副开口的侧缘,60、60A、60B:副门,64:副门窗部,65:副门窗玻璃,65a:副门窗玻璃的缘部,80:铰链。

Claims (9)

1.一种带尾门的车辆,在车身后部开设后部开口,将尾门支承于所述车身以对所述后部开口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
具有开设于所述尾门上的副开口和将所述副开口沿车宽方向开闭的副门,
所述副开口的车宽方向的宽度设定得小于所述后部开口的宽度,
所述副开口的车宽方向的一个侧缘位于所述尾门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附近,
所述副门以将所述副开口从所述一个侧缘开始打开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尾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开口仅在所述尾门的大致左半部分或大致右半部分上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具有以相对于车宽中心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偏移的方式配置的驾驶席,
所述副开口的所述一个侧缘相对于车宽中心位于与所述驾驶席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开口在所述车身的后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
所述副开口在所述尾门的高度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开口在所述车身的后部的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门以通过铰链能够在车宽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尾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门在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具有副门窗部,
所述尾门在不具有所述副开口的部位上,在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范围内具有尾门窗部,
所述尾门窗部与所述副门窗部以彼此在车宽方向上相连的方式设定为相同的高度位置且相同的高度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尾门窗部与所述副门窗部上分别设有窗玻璃,
各所述窗玻璃的一个缘部彼此直接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尾门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身上配置有相对于车宽中心而向车宽方向的一方偏移的驾驶席,
所述副开口的车宽中央侧的侧缘相对于车宽中心位于驾驶席侧。
CN201380035403.3A 2012-07-04 2013-05-10 带尾门的车辆 Pending CN1044115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0419 2012-07-04
JP2012150419A JP5639618B2 (ja) 2012-07-04 2012-07-04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PCT/JP2013/063125 WO2014006975A1 (ja) 2012-07-04 2013-05-10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11522A true CN104411522A (zh) 2015-03-11

Family

ID=49881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5403.3A Pending CN104411522A (zh) 2012-07-04 2013-05-10 带尾门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09467B2 (zh)
EP (1) EP2871084B1 (zh)
JP (1) JP5639618B2 (zh)
CN (1) CN104411522A (zh)
MY (1) MY173303A (zh)
WO (1) WO20140069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2946A (zh) * 2013-04-23 2015-1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2947A (zh) * 2013-04-23 2015-1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WO2014175243A1 (ja) * 2013-04-23 2014-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286451B2 (ja) * 2013-12-27 2018-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JP6051180B2 (ja) * 2014-07-04 2016-1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重ドア付き車両
JP6240054B2 (ja) * 2014-10-17 2017-1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018153B2 (ja) * 2014-10-22 2016-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018154B2 (ja) * 2014-10-22 2016-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068415B2 (ja) * 2014-10-23 2017-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体構造
JP6066976B2 (ja) 2014-10-23 2017-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体構造
US11376939B2 (en) * 2018-06-19 2022-07-05 Faraday&Future Inc. Vehicular seal carrier system
EP3927215A4 (en) 2019-02-21 2023-03-15 Steelcase Inc. BODY SUPPORT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USE AND ASSEMBLY THEREOF
US11357329B2 (en) 2019-12-13 2022-06-14 Steelcase Inc. Body support assembly and methods for the use and assembly thereof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3833A (en) * 1991-01-18 1992-01-28 Dennis Herrmeyer Variable size door assembly
CA2158180A1 (en) * 1995-09-18 1997-03-19 Bibhuti Bhusan Bardhan Automobile omni-door
JP2005053315A (ja) * 2003-08-04 2005-03-0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開閉構造
EP1764247A2 (de) * 2005-09-17 2007-03-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Hecköffnung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7056853A1 (de) * 2007-11-26 2009-05-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Feststeller für das Verschlusselement einer Kfz-Hecköffnung
DE102008020090A1 (de) * 2008-04-22 2009-10-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Hecköffnung
DE102009030572A1 (de) * 2009-06-26 2010-12-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Hecktü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2386435A1 (en) * 2010-05-10 2011-11-16 Tofas Turk Otomobil Fabrikasi Anonim Sirketi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doo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4650Y2 (ja) 1988-04-01 1996-10-23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部ドアに副ドアを併設した車両
US20070222258A1 (en) 2006-01-27 2007-09-27 Paul Bacco Escape hatch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3833A (en) * 1991-01-18 1992-01-28 Dennis Herrmeyer Variable size door assembly
CA2158180A1 (en) * 1995-09-18 1997-03-19 Bibhuti Bhusan Bardhan Automobile omni-door
JP2005053315A (ja) * 2003-08-04 2005-03-0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開閉構造
EP1764247A2 (de) * 2005-09-17 2007-03-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Hecköffnungs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7056853A1 (de) * 2007-11-26 2009-05-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Feststeller für das Verschlusselement einer Kfz-Hecköffnung
DE102008020090A1 (de) * 2008-04-22 2009-10-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Hecköffnung
DE102009030572A1 (de) * 2009-06-26 2010-12-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Hecktü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2386435A1 (en) * 2010-05-10 2011-11-16 Tofas Turk Otomobil Fabrikasi Anonim Sirketi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door assembl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2946A (zh) * 2013-04-23 2015-12-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71084A4 (en) 2016-06-01
EP2871084A1 (en) 2015-05-13
WO2014006975A1 (ja) 2014-01-09
JP2014012445A (ja) 2014-01-23
US9409467B2 (en) 2016-08-09
US20150183307A1 (en) 2015-07-02
JP5639618B2 (ja) 2014-12-10
EP2871084B1 (en) 2017-11-08
MY173303A (en) 2020-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11522A (zh) 带尾门的车辆
JP5647186B2 (ja)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CN101353059B (zh) 行李箱盖骨架结构
US6254174B1 (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rear pillar of automobiles
US20160236724A1 (en) Tailgate with load area extender for utility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US10272748B2 (en) Vehicle having multi-mode door
CN207345942U (zh) 中门组件和机动车辆
US11014613B2 (en) Side body vehicle structure
US10683037B2 (en) Sid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5263765B (zh) 车辆
CN105142946A (zh) 车辆
CN105142947A (zh) 车辆
EP2998141B1 (en) Vehicle
JP6225364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CN104428149B (zh) 带尾门的车辆
JP2020040486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13768359U (zh) 无人配送车
JPH02267024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WO2023144151A1 (en) Luggage compartments for vehicles
JP2010247608A (ja) 車体後部構造
WO2014175245A1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H02299925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JP2002240743A (ja) ピックアップトラ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