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68359U - 无人配送车 - Google Patents

无人配送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68359U
CN213768359U CN202022808488.4U CN202022808488U CN213768359U CN 213768359 U CN213768359 U CN 213768359U CN 202022808488 U CN202022808488 U CN 202022808488U CN 213768359 U CN213768359 U CN 2137683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vehicle
opening
hinge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084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旸
张剑
李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nkuai Onl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084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683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683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683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人配送车,该无人配送车包括车身、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智能驾驶辅件以及多个车门,多个所述车门在所述车身的同侧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车身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车门适配的开口,每个所述开口从所述车身的顶面延伸至所述车身的侧面,所述车门位于顶面的侧边铰接在所述开口处,以使得所述车门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开启或关闭,相邻所述开口之间形成为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用于安装具有预定功能的所述智能驾驶辅件。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包括多个沿车身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车门,以使得在相邻车门之间形成有安装区,以智能驾驶辅件,使得车门和智能驾驶辅件互不影响,布局更加合理。

Description

无人配送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物流配送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无人配送车。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用于配送货物的配送车的车门通常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货箱的尾部设置平开式尾门,第二种类型是在货箱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侧门;对于第二种类型的侧门来说,通常为了便于装卸货物,侧门通常会覆盖整个车身侧面,但这样整个车身侧面都被两侧的车门占据,没有空间用于安装辅助配送车行驶的智能驾驶辅件,降低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配送车,该无人配送车的车门和智能驾驶辅件互不影响,以部分地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无人配送车,所述无人配送车包括车身、设置在所述车身上的智能驾驶辅件以及多个车门,多个所述车门在所述车身的同侧沿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车身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车门适配的开口,每个所述开口从所述车身的顶面延伸至所述车身的侧面,所述车门位于顶面的侧边铰接在所述开口处,以使得所述车门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开启或关闭,相邻所述开口之间形成为安装区,所述安装区用于安装具有预定功能的所述智能驾驶辅件。
可选地,所述安装区包括位于所述车身的顶面的第一子区和位于所述车身的侧面的第二子区,所述智能驾驶辅件包括车载感知组件和人机交互组件,所述车载感知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子区,所述人机交互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子区。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区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车载感知组件的安装基座,所述第二子区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人机交互组件的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车门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车门和第二车门,所述车身开设有从前向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车门绕第一铰接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车门绕第二铰接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铰接轴线和所述第二铰接轴线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铰接轴线从前向后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铰接轴线从前向后倾斜向下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一车门和所述第二车门在打开时避让所述安装区的智能驾驶辅件。
可选地,所述车身包括顶壁、以及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开口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顶壁的交接处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车门包括门体和铰接件,所述门体形成为与所述开口适配的L型结构,所述铰接件用于将所述门体铰接在所述第一侧壁。
可选地,所述铰接件为鹅颈铰链,所述鹅颈铰链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侧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门体上。
可选地,每个所述门体对应设置有多个分别沿所述门体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铰接件,所述铰接件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铰接点沿所述前后方向呈线性增高或呈线性降低,以使得所述门体的铰接轴线沿所述前后方向倾斜向上或倾斜向下延伸。
可选地,所述无人配送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身与所述车门之间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在所述车门开启或关闭时提供助力。
可选地,所述车身包括与所述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所述车门包括门体和铰接件,所述门体通过所述铰接件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所述驱动机构为直线驱动缸,所述直线驱动缸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门体铰接,或者,所述直线驱动缸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远离其顶部的位置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铰接件连接,以带动所述铰接件转动。
可选地,所述车门还包括拉手结构,所述拉手结构设置在所述车门内侧,所述拉手结构被构造成盒状本体,所述盒状本体上形成有握持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包括多个车门,多个车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在相邻车门之间形成安装区,该安装区用于安装辅助无人配送车行驶的智能驾驶辅件,这样,无人配送车既在侧面开设车门,也预留了安装区来安装智能驾驶辅件,车门和智能驾驶辅件互不影响,布局更加合理。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多个车门还设置在车身同侧,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在两侧开设车门的无人配送车来说,从单侧开设车门能够允许车身的宽度在更小的范围内,以在居民区进行配送时,能够顺利穿过比较狭窄的路障,真正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并且,车门对应的开口从车身的顶面延伸至车身的侧面,且车门位于顶面的侧边铰接在开口处,车门开启或关闭时所占用的外部空间较小,允许用户靠近车身操作车门。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车门处于关闭状态;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车门处于打开状态;
图3是图2中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的局部结构的正视图,其中隐去了部分车身外壳,且车门处于打开状态;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的驱动机构和铰接件的装配简图,其中车门处于关闭状态;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的驱动机构和铰接件的装配简图,其中车门处于打开状态;
图7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的驱动机构和铰接件的装配简图,其中车门处于关闭状态;
图8是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的驱动机构和铰接件的装配简图,其中车门处于打开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12-顶壁;13-第一侧壁;14-第二侧壁;15-开口;151-第一开口;152-第二开口;16-安装区;161-第一子区;162-第二子区;163-安装基座;164-容纳腔;6-车门;61-第一车门;62-第二车门;63-门体;64-铰接件;65-车门位于顶面的侧边;7-驱动机构;8-拉手结构;81-盒状本体;82-握持槽;83-吊带;84-拉环;D-第一铰接轴线;G-第二铰接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左、右”通常是相对于车辆的正常行驶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朝向车辆顶棚的方向为“顶”或“上”,朝向车辆地板的方向为“底”或“下”,朝向车头方向为“前”,朝向车尾方向为“后”,以前为基准,朝向车辆左轮的方向为“左”,朝向车辆右轮的方向为“右”。此外,“内、外”是指相应结构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在无人配送车的技术领域,为了实现无人自动驾驶,通常需要在车身外侧配置多个智能驾驶辅件,以辅助无人配送车智能识别路径、避开障碍物、自动定位等。现有的无人配送车通常在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车门,使得较难在车顶和侧面布置智能驾驶附件。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配送车,如图1和图2所示,无人配送车包括车身1、设置在车身1上的智能驾驶辅件(图中未示出)以及多个车门6,多个车门6在车身1的同侧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车身1开设有多个分别与车门6适配的开口15,每个开口15从车身1的顶面延伸至车身1的侧面,车门6位于顶面的侧边65铰接在开口15处,以使得车门6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开启或关闭,相邻开口15之间形成为安装区16,安装区16用于安装具有预定功能的智能驾驶辅件。
其中,上述智能驾驶辅件主要是指用于为无人配送车提供辅助功能的组件,例如,可以包括车载感知组件(如传感器、雷达等)、车载定位组件(如GPS定位仪等)、和人机交互组件(如触控显示屏、操作按钮等),但不仅限于此。这些组件主要用于安装在车身1外侧,以检测或感知车身1外部环境,或者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无人配送车包括多个车门6,多个车门6在车身1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在相邻车门6之间形成安装区16,该安装区16用于安装辅助无人配送车行驶的智能驾驶辅件,这样,无人配送车既在侧面开设车门,也预留了安装区16来安装智能驾驶辅件,车门6和智能驾驶辅件互不影响,布局更加合理。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多个车门6还设置在车身1同侧,相对于相关技术中在两侧开设车门6的无人配送车来说,从单侧开设车门6能够允许车身1的宽度在更小的范围内,以在居民区进行配送时,能够顺利穿过比较狭窄的路障,真正解决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并且,车门6对应的开口15从车身1的顶面延伸至车身1的侧面,且车门6位于顶面的侧边65铰接在开口15处,车门6开启或关闭时所占用的外部空间较小,允许用户靠近车身1操作车门6。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继续如图1和图2所示,无人配送车上的安装区16包括位于车身1的顶面的第一子区161和位于车身1的侧面的第二子区162,第一子区161和第二子区162可以根据其方位设置不同的智能驾驶辅件,例如,第一子区161位于车身1的顶面,其可以设置探测车身1周围的环境或需要进行信号传输的智能驾驶辅件;而第二子区162位于车身1侧面,其可以设置需要与用户交互的或需要探测单侧外部环境的智能驾驶辅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智能驾驶辅件包括车载感知组件和人机交互组件,车载感知组件安装在第一子区161,以便于能够探测车身1周围的环境,人机交互组件安装在第二子区162,以便于适配用户的身高供用户操作。
其中,车载感知组件可以包括雷达、传感器、摄像头、天线和GPS导航仪等组件中的至少一种,但不仅限于此。上述这些示例性的车载感知组件设置在车身1的顶面的第一子区161可以在行驶过程中更加准确的获取车身1周围的环境情况。
人机交互组件可以包括显示屏、操作按钮、触控显示屏、语音识别系统等组件中的至少一种,但不仅限于此。上述这些示例性的人机交互组件设置在车身1的侧面的第二子区162,能够便于和用户进行操作,提高无人配送车操作的便捷性。
为了便于安装智能驾驶辅件,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子区16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车载感知组件的安装基座163,通过该安装基座163可以将车载感知组件快捷地安装到车身1上。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中,车载感知组件以摄像装置为例,在第一子区161上可以设置有安装摄像头的安装基座163,该安装基座163可以设计为与摄像头的底座相适配的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凹陷于车身1表面的矩形凹槽或凸出于车身1表面的矩形基座。可选地,在安装基座163上可以形成有安装孔、卡接结构或粘接区、焊接区等结构中的至少一种,在安装车载感知组件时,可以选择任意一种连接方式(如卡接、焊接、紧固件连接)将摄像装置固定在安装基座163上。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示例中,安装基座163也可以设置成类似支架的形状,以增加车载感知组件的高度,扩大其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范围。
此外,上述第二子区16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人机交互组件的容纳腔164,该容纳腔164从车身1的外表面向内凹陷,这样,当人机交互组件安装到容纳腔164中时,人机交互组件可以不凸出于车身1的外表面,以能够维持车身1的侧面的平整性和美观性。
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智能驾驶辅件也可以设置在与开口15相对的车身1的侧面或车头、车尾的位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车门6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车门61和第二车门62,车身1开设有从前向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151和第二开口152,第一车门61绕第一铰接轴线D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开口151处,第二车门62绕第二铰接轴线G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开口152处。在无人配送车上设置仅两个车门6,两个车门6之间可以形成有安装区16,用于安装智能驾驶辅件;在车身1长度一定的情况下,仅设置两个车门6可以使第一车门61和第二车门62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尽可能的大,这样,可以允许尺寸较大货物从车门6进出;或者,也可以使安装区16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尽可能的大,以安装尺寸较大的智能驾驶辅件。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车门61对应的第一铰接轴线D和第二车门62对应的第二铰接轴线G可以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也可以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在第一铰接轴线D和第二铰接轴线G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的实施例中,其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可以根据智能驾驶辅件的安装情况进行设置,使得车门6在开启或关闭时能够避让智能驾驶辅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中,在第一车门61和第二车门62之间形成有安装区16,安装区16上设置有智能驾驶辅件,为了让第一车门61和第二车门62在开启时能够避让智能驾驶辅件,避免对智能驾驶辅件造成干涉或剐蹭,如图4所示,第一铰接轴线D从前向后倾斜向上延伸,第二铰接轴线G从前向后倾斜向下延伸,以使得第一车门61和第二车门62在打开时避让安装区16的智能驾驶辅件。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车身1包括顶壁12、以及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开口15从第一侧壁13和顶壁12的交接处延伸至第二侧壁14上,例如,可以延伸至对应车身内用于存储货物的仓室的底壁的位置,便于从仓室拿取货物。
此外,车门6包括门体63和铰接件64,铰接件64用于将门体63铰接在第一侧壁13。这样,将车门6铰接在第一侧壁13上,使得其铰接点尽量远离第二侧壁14,使得门体63在开启和关闭的过程中所掠过的空间范围占用车身1轮廓外部的空间较小,因此,对用户的干涉也更小。
此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门体63形成为与开口15适配的L型结构,门体63靠近第一侧壁13的侧边65与第一侧壁13铰接,门体63从该铰接点覆盖位于顶壁12和第二侧壁14的开口15,以使得车门6在关闭后能够维持车身1的美观性和光滑性。在本公开其他实施方式中,门体63也可以形成为圆弧形或其他形状,以更具有造型感,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上述铰接件64可以是任意类型的铰接件64,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示例地,如图3所示,铰接件64为鹅颈铰链,鹅颈铰链的一端铰接在第一侧壁13上,另一端固定在门体63上。其中,该鹅颈铰链的弯曲部分可以在转动时避让第一侧壁13和门体63,避免鹅颈铰链干涉第一侧壁13和门体63,此外,鹅颈铰链也可以提高门体63相对车身1旋转的角度。
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铰接件64也可以是其他合页、铰链、转轴等其他结构组成的铰接件64,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门体63对应设置有多个分别沿门体63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铰接件64,多个铰接件64增加了门体63的转动支点,提高了门体63在旋转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铰接件64与第一侧壁13的铰接点沿前后方向呈线性增高或呈线性降低,以使得门体63的铰接轴线沿前后方向倾斜向上或倾斜向下延伸。这样,通过铰接件64的布置位置来实现车门6的铰接轴线的倾斜,当车门6在向上旋转开启时能够朝向一侧偏移,以避让安装区16的智能驾驶辅件。在实际装配过程中,为了使得门体63的铰接轴线倾斜,只需调整铰接件64与第一侧壁13的装配位置即可,不会增加装配难度。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上述无人配送车的车门6可以通过手动打开,也可以通过驱动机构7自动打开,如图2和图3所示,无人配送车还包括设置在车身1与车门6之间的驱动机构7,驱动机构7用于在车门6开启或关闭时提供助力。在一种示例中,若车门6为手动打开,则驱动机构7可以是气弹簧等构件,当用户手动开启车门6时,气弹簧能够为车门6提供助推力,当用户手动关闭车门6时,气弹簧能够为车门6提供缓冲力。在另一种示例中,若车门6为自动打开,则驱动机构7可以是电机、液压驱动缸、气泵或气缸等构件,当获取到用户的开启车门6的指令时,驱动机构7启动,带动车门6自动旋转打开,当获取到用户的关闭车门6的指令时,驱动机构7启动,带动车门6自动旋转关闭。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6所示,车身1包括与开口15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3,车门6包括门体63和铰接件64,门体63通过铰接件64可转动地与第一侧壁13相连,驱动机构7为直线驱动缸,直线驱动缸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3的顶部铰接,另一端与门体63铰接,这样,直线驱动缸可以贴近门体63的内侧延伸布置,使其不会占用过多的车身1内部的空间,可以提高无人配送车的载货能力。
或者,如图7和图8所示,直线驱动缸的一端靠近车身1与第一侧壁13远离其顶部的位置铰接,另一端与铰接件64连接,以带动铰接件64转动。这里提及的第一侧壁13远离其顶部的位置是指与第一侧壁13具有一定间隔的位置,例如可以位于第一侧壁13的中部和下部。这样,直线驱动缸沿上下方向呈倾斜状态,其在举升门体63的过程中更加省力。这里,可以将直线驱动缸尽量靠近第一侧壁13布置,以减小对车身1内部的占用空间。
此外,由于车门6是向上旋转打开的,当车门6开启后其位置会高于车顶棚的位置,为了适配不同身高的用户,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车门6还包括拉手结构8,拉手结构8设置在车门6的内侧,拉手结构8被构造成盒状本体81,盒状本体81上形成有握持槽82。通过在车门6上设置盒状本体81,当车门6处于打开状态时,盒状本体81上形成的握持槽82的高度低于车门6外表面的高度,以便于不同身高的用户能够接触到握持部,以能够手动关闭车门6。
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车门6的拉手结构8也可以包括吊带83和拉环84,吊带83的一端与车门6固定,另一端与拉环84固定,拉环84通过吊带83悬置在车门6的内侧。
此外,车门6还可以包括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包括锁止本体和锁钩,锁止本体和锁钩中的其中一者设置在开口15处,例如设置在车身1的第二侧壁14的开口15的下边缘,锁止本体和锁钩中的另一者设置在车门6上,在车门6关闭时,锁止本体和锁钩能够锁止配合,保证无人配送车的安全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配送车包括车身(1)、设置在所述车身(1)上的智能驾驶辅件以及多个车门(6),多个所述车门(6)在所述车身(1)的同侧沿所述车身(1)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车身(1)开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车门(6)适配的开口(15),每个所述开口(15)从所述车身(1)的顶面延伸至所述车身(1)的侧面,所述车门(6)位于所述顶面的侧边(65)铰接在所述开口(15)处,以使得所述车门(6)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开启或关闭,相邻所述开口(15)之间形成为安装区(16),所述安装区(16)用于安装具有预定功能的所述智能驾驶辅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区(16)包括位于所述车身(1)的顶面的第一子区(161)和位于所述车身(1)的侧面的第二子区(162),所述智能驾驶辅件包括车载感知组件和人机交互组件,所述车载感知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子区(161),所述人机交互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子区(1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区(16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车载感知组件的安装基座(163),所述第二子区(16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人机交互组件的容纳腔(16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6)为两个,分别为第一车门(61)和第二车门(62),所述车身(1)开设有从前向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开口(151)和第二开口(152),所述第一车门(61)绕第一铰接轴线(D)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51)处,所述第二车门(62)绕第二铰接轴线(G)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152)处,所述第一铰接轴线(D)和所述第二铰接轴线(G)沿前后方向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铰接轴线(D)从前向后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铰接轴线(G)从前向后倾斜向下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一车门(61)和所述第二车门(62)在打开时避让所述安装区(16)的智能驾驶辅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包括顶壁(12)、以及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所述开口(15)从所述第一侧壁(13)和所述顶壁(12)的交接处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14)上,所述车门(6)包括门体(63)和铰接件(64),所述门体(63)形成为与所述开口(15)适配的L型结构,所述铰接件(64)用于将所述门体(63)铰接在所述第一侧壁(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件(64)为鹅颈铰链,所述鹅颈铰链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侧壁(13)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门体(6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门体(63)对应设置有多个分别沿所述门体(63)的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铰接件(64),所述铰接件(64)与所述第一侧壁(13)的铰接点沿所述前后方向呈线性增高或呈线性降低,以使得所述门体(63)的铰接轴线沿所述前后方向倾斜向上或倾斜向下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配送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身(1)与所述车门(6)之间的驱动机构(7),所述驱动机构(7)用于在所述车门(6)开启或关闭时提供助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包括与所述开口(15)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3),所述车门(6)包括门体(63)和铰接件(64),所述门体(63)通过所述铰接件(64)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侧壁(13)相连,所述驱动机构(7)为直线驱动缸,所述直线驱动缸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13)的顶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门体(63)铰接,或者,所述直线驱动缸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13)远离其顶部的位置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铰接件(64)连接,以带动所述铰接件(64)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配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6)还包括拉手结构,所述拉手结构设置在所述车门(6)内侧,所述拉手结构被构造成盒状本体,所述盒状本体上形成有握持槽。
CN202022808488.4U 2020-11-27 2020-11-27 无人配送车 Active CN2137683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8488.4U CN213768359U (zh) 2020-11-27 2020-11-27 无人配送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8488.4U CN213768359U (zh) 2020-11-27 2020-11-27 无人配送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68359U true CN213768359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892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08488.4U Active CN213768359U (zh) 2020-11-27 2020-11-27 无人配送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683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82818A1 (en) * 2021-12-15 2023-06-15 Hyundai Motor Company Upper Body for Vehi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82818A1 (en) * 2021-12-15 2023-06-15 Hyundai Motor Company Upper Body for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3059B (zh) 行李箱盖骨架结构
EP1803594B1 (en) Door construction for vehicle
CN103707776B (zh) 用在卡车类型电动车辆中的充电连接器容纳装置
EP2871084B1 (en) Vehicle with tail gate
US7891707B2 (en) Steering hanger beam
EP3501899B1 (en) Cutline gasket for external side mirror
CN112429116A (zh) 无人车
US8303029B2 (en) Utility vehicle
CN213768359U (zh) 无人配送车
US6742823B2 (en) Rear cargo lid assembly
US6508499B1 (en) Rear cargo lining storage area
US8414059B2 (en) Vehicle rear windshield structure
JP351816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14215576U (zh) 无人车
EP2998141B1 (en) Vehicle
CN105142947A (zh) 车辆
CN114834538A (zh) 车载门的闩锁结构和车辆
CN105539097A (zh) 带尾门的车身构造
US20060049639A1 (en) Motor vehicle door
JP2003154853A (ja) 車両用ドア装置
CN219057144U (zh) 配送箱和配送机器人
JP4890861B2 (ja) 蓋体の開閉装置
US20230158968A1 (en) Public safety vehicle
JP2543134Y2 (ja)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構造
CN104428149B (zh) 带尾门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