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5952B -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5952B
CN104345952B CN201310345553.6A CN201310345553A CN104345952B CN 104345952 B CN104345952 B CN 104345952B CN 201310345553 A CN201310345553 A CN 201310345553A CN 104345952 B CN104345952 B CN 104345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
nano tube
curved surface
substrate
composit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455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5952A (zh
Inventor
陈汉忠
赵志涵
施博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Funa Yua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4555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45952B/zh
Priority to TW102129633A priority patent/TWI506495B/zh
Priority to US14/452,545 priority patent/US20150041049A1/en
Publication of CN104345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5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36Heat 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66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onforming the layers or laminate to a convex or concave profi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13/00Elements other than metals
    • B32B2313/04Carb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02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permanent bending or reshaping or surface deformation of self sustaining lamina
    • Y10T156/1028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permanent bending or reshaping or surface deformation of self sustaining lamina by bending, drawing or stretch forming sheet to assume shape of configured lamina while in contact therewi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第一基底,该第一基底具有一曲面;提供一第二基底,该第二基底为柔性基底,在所述第二基底的一表面设置一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形成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底悬空设置,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面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设置;加热所述第一基底至100摄氏度~190摄氏度,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进行辐射加热至120摄氏度至220摄氏度;以及,通过控制气流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施加压力,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弯曲并贴合于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形成所述曲面触控模组。

Description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电话与触摸导航系统等各种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在液晶等显示元件的前面安装透光性的触摸屏的电子设备逐步增加。这样的电子设备的利用者通过触摸屏,一边对位于触摸屏背面的显示元件的显示内容进行视觉确认,一边利用手指或笔等方式按压触摸屏来进行操作。由此,可以操作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
电阻式及电容式触控模组是现有触摸屏中最常见的类型。现有的电阻式触控模组包括两个透明电极层,该两个透明电极层通过点状隔离物间隔设置,当手指触摸屏幕时,压力使两层透明导电层在触摸点位置产生一个接触,因为两层透明导电层之间施加了电压,不同触点的分压不同,电流也不同,控制装置便可分辨出显示屏上施加压力的那个点的坐标。
然而,现有的触控模组一般采用ITO玻璃作为透明电极层,由于ITO玻璃本身为脆性材料,韧性差,因此,限于材料特性以及工艺杂难,采用ITO作为透明电极层的触摸屏均为平面结构,这样的平面触摸屏很难应用于曲面显示屏上。遗憾的是,业界至今没有一个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一种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第一基底,该第一基底具有一曲面;提供一第二基底,该第二基底为柔性基底,在所述第二基底的一表面设置一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形成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底悬空设置,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面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设置;加热所述第一基底至100摄氏度~190摄氏度,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进行辐射加热至120摄氏度至220摄氏度;以及,通过控制气流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施加压力,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弯曲并贴合于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形成所述曲面触控模组。
一种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第二基底及一设置在第二基底表面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该第二基底为热塑性材料制成;提供一密闭腔室,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设置在该密闭腔室内将密闭腔室隔成独立且密闭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提供一第一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该第一基底具有一曲面面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设置;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进行辐射加热,使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塑性;以及,通过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形成气压差,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向所述第二空间弯曲并完全贴附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上,形成所述曲面触控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曲面结构的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加热并施加一定的压力,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整体进行弯曲,并同时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与第一基底进行贴合。在这一过程中,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中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与第一基底紧密结合,并同时弯曲,因此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基本不发生断裂或者破损,而得到一具有曲面结构的触控模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图1所述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制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治具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所述治具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治具的照片。
图6是所述碳纳米管拉膜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7是所述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中所采用的夹具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曲面触控模组 10
第一基底 110
曲面 112
治具 120
第一通孔 121
表面 122
第二基底 130
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 140
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150
夹具 160
第二通孔 162
加热炉 101
上载板 102
下载板 104
如下具体实施例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曲面结构的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曲面触控模组10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提供一第一基底110,所述第一基底110具有一曲面112;
步骤S20,提供一第二基底130,该第二基底130为柔性基底,在所述第二基底130的一表面设置一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形成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
步骤S30,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底110悬空设置,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面对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曲面112设置;
步骤S40,加热所述第一基底110至一第一预定温度,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进行辐射加热至一第二预定温度;以及
步骤S50,通过控制气流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压力,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弯曲并贴合于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曲面112,形成所述曲面触控模组10。
在步骤S10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曲面112为一光滑的曲线面。所述曲面112可为单轴向弯曲,也可为双轴向弯曲,还可为三轴向弯曲。具体的,所述曲面112可为一直线面或曲线曲面(曲线面)。所述直线面可为一直线沿曲线运动形成的曲面,所述直线即为所述曲面的母线;所述曲线曲面为一曲线沿一直线或曲线运动形成的曲面,如二次曲面或自由曲面,所述曲线即为所述曲面的母线。所述曲面112可以根据实际产品所需的形状进行选择。
在所述曲面112上,对于任意一点所述曲面112弯曲的弧度θ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所述θ可大于等于115度,小于180度,所述θ也可大于90度小于115度,优选的,所述θ大于100度小于等于115度,从而满足不同形状的需要。同时,所述曲率半径R可小于5mm。
所述曲面112可以为从所述第一基底110内部向外凸出形成,也可为向所述第一基底110内部凹进形成。
所述第一基底110具有耐高温性,具体的,所述第一基底110在90摄氏度~160摄氏度的温度下不会发生形变。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或树脂(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该第一基底110的厚度为1毫米~1厘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所述第一基底110的厚度均匀,所述第一基底110为一整体弯曲的结构,所述曲面112为向第一基底110内部凹进形成。
进一步的,提供一治具120,将所述治具120与第一基底110配合设置。请参见图4及图5,所述治具120包括多个第一通孔121,所述治具120包括一表面122。将所述第一基底110设置于所述治具120的表面122,以固定所述第一基底110。具体的,所述治具120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一基底110基本匹配,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曲面112与所述治具120的表面122完全吻合。所述第一通孔121设置于所述治具120的四周,并且第一通孔121不与所述曲面112相重合。本实施例中,所述治具120的靠近所述第一基底110的表面为一与所述曲面112的相吻合的曲面。
所述治具120的材料为电木、金属如铜、铁等耐热材料。所述治具120的厚度不限,本实施例中,所述治具120的材料为金属,所述治具120的厚度为2厘米~3厘米。
在步骤S20中,所述第二基底130的材料可为柔性材料,所述柔性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材料,以及聚醚砜(PES)、纤维素酯、聚氯乙烯(PVC)、苯并环丁烯(BCB)及丙烯酸树脂等材料。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底130的材料为PET。可以理解,所述第二基底130的材料也可为在常温下为硬质材料,但在加热至一定温度下能够呈现柔性的材料。所述第二基底130的厚度可为0.1毫米~1厘米,为保证所述第二基底130具有更好的柔性,优选的,所述第二基底130的厚度可为0.1毫米~0.5毫米。所述第二基底130具有一平整的平面,以利于后续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贴附。
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130的一表面,具体的,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可直接贴附于所述第二基底130的表面,也可通过一粘胶层(图未示)贴附于所述第二基底130的表面。所述粘胶层具有一定粘性,能够将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牢固的贴附于所述第二基底130的表面。所述粘胶层可预先涂覆于所述第二基底130表面,也可以预先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粘胶层的材料为OCA光学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所述粘胶层预先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靠近所述曲面112的表面。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包括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膜。所述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有序排列的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中的碳纳米管可以沿同一方向延伸,所述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基底130的表面。
请一并参阅图6,该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可以为一层碳纳米管拉膜或多个层叠设置的碳纳米管拉膜,且该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厚度优选为0.5纳米~1毫米。优选地,该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厚度为100纳米~0.1毫米。可以理解,当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透明度与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厚度有关,当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厚度越小时,该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透光度越好,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透明度可以达到90%以上。由于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因此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可直接贴附于所述第二基底130的表面。
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可以为从一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获得的碳纳米管拉膜。该碳纳米管拉膜包括多个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的碳纳米管。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择优取向是指在碳纳米管拉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拉膜的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碳纳米管拉膜中多数碳纳米管是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拉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数碳纳米管中每一碳纳米管与在延伸方向上相邻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当然,所述碳纳米管拉膜中存在少数随机排列的碳纳米管,这些碳纳米管不会对碳纳米管拉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取向排列构成明显影响。所述碳纳米管拉膜为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膜。所述自支撑为碳纳米管拉膜不需要大面积的载体支撑,而只要相对两边提供支撑力即能整体上悬空而保持自身膜状状态,即将该碳纳米管拉膜置于(或固定于)间隔一固定距离设置的两个支撑体上时,位于两个支撑体之间的碳纳米管拉膜能够悬空保持自身膜状状态。所述自支撑主要通过碳纳米管拉膜中存在连续的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延伸排列的碳纳米管而实现。
所述碳纳米管拉膜的厚度为0.5纳米~100微米,宽度与长度不限,根据第一基底110的大小设定。
在步骤S30中,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相对于所述曲面112悬空设置。进一步的,当所述曲面112为向所述第一基底110内部凹进形成时,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中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可面对所述曲面112,即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130靠近所述曲面112的表面;当所述曲面112为向所述第一基底110外部凸出形成时,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中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可背对所述曲面112设置,即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130远离所述曲面112的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130靠近所述曲面112的表面,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中碳纳米管延伸的方向垂直于所述曲面112的最大弯曲方向。
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通过一夹具160固定,并相对于所述曲面112悬空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在后续加压的过程中位置保持不动。请参阅图7,所述夹具160为一中空的结构,具有一第二通孔162。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边缘可固定于所述夹具160中,位于中间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二通孔162暴露出来。所述夹具160在垂直于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方向上的厚度略大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厚度。通过所述夹具160,使得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边缘能够牢固的固定,并保持位于第二通孔162位置处的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保持平整或自然状态。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具160为一“口”字形的边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边缘通过所述边框固定。
在步骤S40中,通过一加热炉101对所述第一基底110进行直接加热。所述加热炉101为一真空加热炉,可包括一上载板102及一下载板104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基底110可固定于所述下载板104表面。通过加热炉101加热所述下载板104,从而使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温度升高至所述第一预定温度。进一步的,所述上载板102及所述下载板104可具有多个气孔,以便于气体的通过。通过所述气孔通入或抽出气体而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施加压力。
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的材料为金属或合金。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的厚度不限。所述孔的形状及尺寸不限。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包括一具有“︹”形或“︺”形的金属板。
所述第一预定温度的大小可根据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具体材料进行选择,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所处环境温度比较稳定,从而保证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中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所述第一预定温度的范围为100摄氏度~190摄氏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定温度为140摄氏度。可以理解,所述对第一基底110加热的方式不限于上述的加热炉101,还可以为加热棒等,只要可以加热所述第一基底110即可。在加热所述第一基底110的同时,所述治具120与所述第一基底110相接触,因而也可保持于较高的温度下,因而使得所处环境也具有一定的温度。
所述辐射加热可包括红外线管(IR)加热、金属管加热等方式,只要加热过程中热源不直接接触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均可。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具160位于所述上载板102与下载板104之间,固定于所述加热炉101的内壁上,且与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均间隔设置,通过一加热装置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进行辐射加热。所述加热装置可为一金属加热管,所述加热装置可产生的红外线,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进行辐射加热。进一步,所述加热装置可分别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相对两个表面的两侧,或者所述加热装置可包括多个金属加热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两侧,从而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相对的两个表面进行加热,使得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能够均匀受热。所述加热装置的温度为120摄氏度至220摄氏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的温度为160摄氏度。
所述第二预定温度可根据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材料本身进行选择,以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以利于后续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进一步加工。可以理解,所述第二预定温度并不会破坏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整体结构,如使第一基底110及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出现融化或破损等情况。此时,所述加热炉101中的温度及所述治具120的温度基本维持在100摄氏度~190摄氏度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定温度与第二预定温度的温度差小于等于50摄氏度,以保证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处于具有稳定温度的环境下,从而在后续的弯曲和贴合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延展性。
所述预定时间是保证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能够充分均匀的被加热至所述第二预定温度,从而使得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均具有均匀的柔性,防止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由于受热不均匀而导致不同位置处的柔性不同。所述预定时间可为5秒~30秒。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时间为15秒。
同时,所述第二基底130通过加热而具有一定柔性,以便后续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进行曲面形变。
在步骤S60中,所述向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压力是指通过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压力,使得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具有一定的压力差。可以理解,可以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同时施加压力,也可以仅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一个表面施加压力。本实施例中,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相对的两个表面同时施加压力,而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贴合于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曲面11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1,推动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使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合模并夹持住所述第一基底110、治具120及夹具160;
步骤S602,通过上载板102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一正压,同时通过下载板104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一负压,并维持预定时间;
步骤S603,停止施压,并推动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开模,使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分离,得到所述曲面触控模组10。
在步骤S601中,可通过液压或气压装置(图未示)推动所述上载板102及所述下载板104,使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合模,并夹持住所述第一基底110、治具120及夹具160,同时使位于第二通孔162位置处的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贴近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曲面112。
在步骤S602中,可通过一第一气缸向所述上载板102的多个孔通入气体,而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一正压,所述“正压”是指推动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沿远离所述压力的施加源发生形变。所述气缸产生的气体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压力,在该压力的作用下,位于第二通孔162位置处的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逐渐向所述曲面112靠近。而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边缘由于被夹持于所述夹具160中而保持原先的状态。所述施加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表面的正压的大小可为2MPa~9MPa,可根据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材料进行选择,保证不破坏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情况下,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弯曲。
同时,在施加正压的过程中,可通过一第二气缸通过所述下载板104的多个孔抽出气体,而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一负压。所述“负压”是指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在所述第二气缸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压力施加源的方向发生形变。在此负压的作用下,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逐渐贴附于所述曲面112表面。所述施加到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表面的负压的大小可为2MPa~9MPa,可根据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材料进行选择,保证不破坏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情况下,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弯曲。
在正压和负压的同时作用下,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从中间位置开始,逐渐贴附于所述曲面112;最终使得位于第二通孔162位置处的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整体贴附于所述曲面112,从而得到具有与所述曲面112曲率相同的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本实施例中,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中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设置于第二基底130的靠近所述曲面112的表面,当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整体贴附于所述曲面112后,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被夹持于所述第一基底110与第二基底130之间,从而实现较好的保护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作用。进一步,在施加正压和负压过程中,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的导电性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可以理解,在施加压力的过程中,会有极少量的碳纳米管会发生断裂或较大的形变,然而该碳纳米管的数量极少,并不会影响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整体的导电性能及透明性等物理特性,从而不会影响最终的曲面触控模组10的性能。
可以理解,所述正压及负压的形成均为相对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相对的两个表面而言。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正压和负压的作用为,在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相对的两表面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向所述曲面112的方向弯曲。也就是说,当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的靠近上载板102的表面所处的空间为非真空空间时,也可仅通过下载板104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一负压,从而在环境大气压和所述负压的作用下,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向所述曲面112的方向弯曲,并最终整体贴附于所述曲面112。同样,也可仅通过上载板102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施加一正压,从而在所述正压的作用下,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向所述曲面112的方向弯曲,并整体贴附于所述曲面112。
在步骤S603中,分开所述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并将所述弯曲后的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从所述夹具160中分离,得到曲面触控模组10。
进一步,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曲面触控模组1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提供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包括一第二基底130及一设置在第二基底130表面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该第二基底130为热塑性材料制成;
步骤S21,提供一密闭腔室,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设置在该密闭腔室内将密闭腔室隔成独立且密闭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步骤S31,提供一第一基底110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该第一基底110具有一曲面112面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设置;
步骤S41,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进行辐射加热,使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具有塑性;以及
步骤S51,通过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形成气压差,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向所述第二空间弯曲并完全贴附在所述第一基底110的曲面112上,形成所述曲面触控模组10。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曲面触控模组10的制备方法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
在步骤S21中,上载板102及下载板104合模后,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将加热炉101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具体的,所述上载板102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下载板104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之间形成第二空间。
在步骤S51中,通过在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之间形成气压差,驱动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向第二空间弯曲。该气压差根据所述第二基底130的不同而不同,只要能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向所述第二空间弯曲且不会破坏其整体性即可。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曲面触控模组10的制备方法中,由于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具有优良的耐弯折性能,可以弯曲而不发生断电或者电阻明显增加;并且,通过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加热并施加一定的压力,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整体进行弯曲,并同时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与第一基底110进行贴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150中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与第一基底110紧密结合,并同时塑形,因此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140基本不发生断裂或者破损,使该曲面触控模组10在其制备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良率。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作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作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第一基底,该第一基底具有一曲面;
提供一第二基底,该第二基底为柔性基底,在所述第二基底的一表面设置一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形成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
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底悬空设置,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面对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设置;
加热所述第一基底至100摄氏度~190摄氏度,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进行辐射加热至120摄氏度至220摄氏度;以及
通过控制气流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施加压力,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弯曲并贴合于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形成所述曲面触控模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的材料为玻璃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整体弯曲,且厚度均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的材料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醚砜、纤维素酯、聚氯乙烯、苯并环丁烯及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面的弯曲弧度θ大于90度,小于115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辐射加热后的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与加热后的所述第一基底具有一定的温度差,所述温度差小于等于50摄氏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提供一治具,将所述第一基底设置于所述治具的表面,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将所述治具的表面吻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中的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的表面进一步设置有一粘胶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第一基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具有间隔设置的一上载板及下载板;
将所述第一基底固定于所述下载板的表面;以及
通过所述加热炉加热所述下载板,使所述第一基底达到100摄氏度~190摄氏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上载板与下载板之间设置一夹具,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边缘固定于所述夹具中,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相对于所述曲面悬空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载板及下载板包括多个孔,通过所述上载板的多个孔通入气体或通过所述下载板的多个孔抽出气体,以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施加一正压或向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施加一负压。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加的正压的大小为2MPa至9MPa,所述施加的负压的大小为2MPa至9MPa。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一加热装置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进行辐射加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多个金属加热管分别设置于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相对表面的两侧,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进行均匀加热。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包括一层碳纳米管拉膜或多个层叠设置的碳纳米管拉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拉膜包括多个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的碳纳米管,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延伸排列。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中碳纳米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曲面的最大弯曲方向。
17.一种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包括一第二基底及一设置在第二基底表面的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膜,该第二基底为热塑性材料制成;
提供一密闭腔室,将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设置在该密闭腔室内将密闭腔室隔成独立且密闭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提供一第一基底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内,该第一基底具有一曲面面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设置;
对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进行辐射加热,使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具有塑性;以及
通过在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形成气压差,使所述碳纳米管复合结构向所述第二空间弯曲并完全贴附在所述第一基底的曲面上,形成所述曲面触控模组。
CN201310345553.6A 2013-08-09 2013-08-09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43459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5553.6A CN104345952B (zh) 2013-08-09 2013-08-09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TW102129633A TWI506495B (zh) 2013-08-09 2013-08-19 曲面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
US14/452,545 US20150041049A1 (en) 2013-08-09 2014-08-06 Method for making curved touch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5553.6A CN104345952B (zh) 2013-08-09 2013-08-09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5952A CN104345952A (zh) 2015-02-11
CN104345952B true CN104345952B (zh) 2017-09-12

Family

ID=52447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5553.6A Active CN104345952B (zh) 2013-08-09 2013-08-09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41049A1 (zh)
CN (1) CN104345952B (zh)
TW (1) TWI5064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3615B (zh) * 2015-07-29 2018-01-26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曲面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6201080A (zh) * 2016-07-01 2016-12-07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触摸屏及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955549A (zh) * 2016-07-01 2016-09-21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触摸显示模组及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203297B (zh) * 2017-05-26 2023-05-23 苏州泛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显示面板的曲面贴合装置
CN111433717A (zh) * 2017-12-27 2020-07-17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曲面触控屏制作方法
CN108459769B (zh) * 2018-03-07 2021-01-29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造方法
CN113035064B (zh) * 2021-03-05 2022-08-3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4759A (zh) * 2007-12-21 2009-06-24 清华大学 触摸屏的制备方法
CN101963864A (zh) * 2010-10-14 2011-02-02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
TWI360073B (zh) * 2008-10-27 2012-03-11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TW201322093A (zh) * 2011-11-28 2013-06-0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41323A (ja) * 2001-05-18 2002-11-27 Minolta Co Ltd 曲面型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FR2902105B1 (fr) * 2006-06-13 2008-09-12 Essilor Int Procede de collage d'un film sur un substrat courbe
CN101924816B (zh) * 2009-06-12 2013-03-20 清华大学 柔性手机
TWI457880B (zh) * 2010-09-30 2014-10-21 E Ink Holdings Inc 曲面顯示模組與顯示裝置
CN202033733U (zh) * 2011-04-02 2011-11-09 苏州泛普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纳米触控膜技术的曲面屏
KR102119603B1 (ko) * 2013-09-06 2020-06-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4759A (zh) * 2007-12-21 2009-06-24 清华大学 触摸屏的制备方法
TWI360073B (zh) * 2008-10-27 2012-03-11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CN101963864A (zh) * 2010-10-14 2011-02-02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
TW201322093A (zh) * 2011-11-28 2013-06-01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觸控模組及其製備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41049A1 (en) 2015-02-12
CN104345952A (zh) 2015-02-11
TWI506495B (zh) 2015-11-01
TW201514780A (zh) 2015-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5952B (zh) 曲面触控模组的制备方法
TWI506496B (zh) 曲面觸控模組的製備方法
TWI502462B (zh) 觸控裝置
CN105300574B (zh) 石墨烯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KR101624424B1 (ko) 발열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8542212B2 (en) Touch panel,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adopting the same
CN102063214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1464763B (zh) 触摸屏的制备方法
CN104516595A (zh) 触控装置
US20120001870A1 (en) Piezoresistive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piezoresistive-type touch panel having the same
CN104679359A (zh) 触控装置
JP2009542474A5 (zh)
CN102819341B (zh) 触摸屏面板的制备方法
KR20170037254A (ko) 발열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150062065A1 (en) Touch sensitive device
US20130194181A1 (en) Poin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inting device
CN104133587A (zh) 触控显示装置、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以及触控面板
US20160306474A1 (en) Touch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JP5473440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を利用した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5589599A (zh) 一种石墨烯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JP2012221858A (ja) 発熱性樹脂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783720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TWI483271B (zh) 觸控面板
JP2014026337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TWI506751B (zh) 觸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3

Address after: 550003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ial Park, Gui'an New District, G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izhou Funa Yua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57 No.15 workshop, 80 Haiyun street, Binhai New Are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FUNAYUA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