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3271B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3271B
TWI483271B TW101119226A TW101119226A TWI483271B TW I483271 B TWI483271 B TW I483271B TW 101119226 A TW101119226 A TW 101119226A TW 101119226 A TW101119226 A TW 101119226A TW I483271 B TWI483271 B TW I4832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electrode
touch panel
carbon nanotub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9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9260A (zh
Inventor
Chih Han Chao
Po Sheng Shih
Jia Shyong Cheng
Original Assignee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ih Hua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TW1011192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3271B/zh
Priority to US13/730,813 priority patent/US20130319832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349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9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3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327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H01H1/021Composite material
    • H01H1/027Composite material containing carbon particles or fib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2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metal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4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carbon-silicon compounds, carbon or silic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
本發明涉及一種觸控面板,尤其涉及一種基於奈米碳管的觸控面板。
近年來,觸控技術在電腦、手機、家電、玩具等電子設備中的得到廣泛應用。由於採用觸控技術的電子設備使用方便,所以,觸控技術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優選的使用方式。
觸控面板從透光性上來區分,主要可以分為能夠使光透過的穿透式觸控面板及不能使光透過的非穿透式觸控面板。其中,先前技術中的非穿透式觸控面板通常採用印刷電路板(PCB板)達到可以觸控的目的。然而,對於一些小家電、玩具、以及鍵盤等領域採用PCB板構建觸控面板,則成本較高。另外,大尺寸的PCB板比較厚重,所以傳統的非穿透式觸控面板不容易做的比較大,即不容易大尺寸化。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應用在不需要透光的觸控領域的非穿透式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的成本比較低,且易於大尺寸化。
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電極板以及一第二電極板。該第一電極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設置於該第一基板的第一導電層 。該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設置於該第二基板的第二導電層,且該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一導電層相對且間隔設置。其中,該第一導電層為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該複數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延伸;該第二導電層為一金屬層。
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電極板以及一第二電極板。該第一電極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一導電層。該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第二導電層,且該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一導電層相對且間隔設置。其中,所述第一導電層為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複數奈米碳管的軸向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導電層包括複數平行且間隔設置的金屬條,該複數金屬條沿一第二方向延伸。
與先前技術相比較,本發明提供之觸控面板具有以下優點:所述觸控面板包括中的導電層由金屬材料組成,由於金屬材料為非透光性材料,所以該觸控面板可以應用在不需要透光的觸控領域的非穿透式觸控面板。另外,該觸控面板通過設置奈米碳管層及金屬材料層就可以實現觸控功能,而且奈米碳管層及金屬層的厚度及尺寸比較容易控制,所以該觸控面板的成本比較低,且易於大尺寸化。
10;20;30;40‧‧‧觸控面板
12;22;32‧‧‧第一電極板
120‧‧‧第一基板
122‧‧‧第一導電層
124;224‧‧‧第一電極
126;326‧‧‧第二電極
14;24;44‧‧‧第二電極板
140‧‧‧第二基板
142;442‧‧‧第二導電層
144;244;444‧‧‧第三電極
146;446‧‧‧第四電極
16‧‧‧點狀隔離物
18‧‧‧絕緣框架
圖1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採用的奈米碳管膜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4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中的第一電極板及第二電極板的俯視圖。
圖6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中的第一電極板的俯視圖。
圖8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9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中的第二電極板的俯視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提供之觸控面板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面板10,該觸控面板10為非穿透式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10包括一第一電極板12、一第二電極板14、複數點狀隔離物16以及一絕緣框架18。其中,所述第一電極板12與第二電極板14相對間隔設置。所述複數點狀隔離物16及所述絕緣框架18設置於所述第一電極板12與第二電極板14之間,且該絕緣框架18設置於所述第一電極板12及第二電極板14的週邊。
所述第一電極板12包括一第一基板120,一第一導電層122、一個第一電極124及一個第二電極126。該第一基板120為平面結構,其具有一第一表面,該第一導電層122、第一電極124及第二電極 126間隔設置在第一基板120的第一表面。該第一電極124及第二電極126沿一第一方向X間隔設置在第一導電層122的兩端並與第一導電層122電連接。
所述第二電極板14與第一電極板12間隔的距離為2~10微米。該第二電極板14包括一第二基板140,一第二導電層142、一個第三電極144及一個第四電極146。該第二基板140為平面結構,其具有一第二表面,該第二導電層142、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間隔設置在第二基板140的第二表面,且該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沿一第二方向Y間隔設置在第二導電層142的兩端並與第二導電層142電連接,且該第二導電層142、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電層122、第一電極124及第二電極126相對、設置。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X垂直於第二方向Y,即位於第一電極板12上的第一電極124及第二電極126與位於第二電極板14上的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正交設置。優選地,該第二電極板14靠近使用者設置。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方向X與第二方向Y只要能相交即可。
所述第一基板120及第二基板140為一薄膜或薄板。優選地,該第一基板120及第二基板140具有一定的柔軟度。該第一基板120及第二基板140可以為透明的材料,也可以係不透明的材料。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基板120與第二基板140的材料均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該第一基板120與第二基板140的厚度均為0.5毫米。可以理解,形成所述第一基板120及第二基板140的材料及厚度並不限於本實施例列舉的材料及厚度,只要能使第一基板120起到支撐的作用即可。如,該第一基板120及第二基板140的材料 可以為硬性材料或柔性材料。具體地,該第一基板120及第二基板140的材料還可以包括玻璃、石英、金剛石、印刷線路板(PWB板)、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醚碸(PES)、纖維素酯、聚氯乙烯(PVC)、苯並環丁烯(BCB)、丙烯酸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共混物(PC/ABS)、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共混物(PC/PBT)、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共混物(PC/PET)、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PC/PMMA)或聚醯胺(PA)等材料。該第一基板120和第二基板140的厚度範圍只要在0.1毫米~1釐米之間即可。另,第一基板120的材料及厚度可以與第二基板140的材料及厚度不相同。
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電極124、第二電極126、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的材料均為導電銀膠,並且通過印刷的方式形成。其中,該第一電極124、第二電極126、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的材料不限於導電銀膠,其還可以為金屬、奈米碳管膜或其他導電材料,只要確保該第一電極124、第二電極126、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能導電即可。另,當所述觸控面板10為柔性觸控面板時,上述的電極還應具有一定的韌性和易彎折度。
所述第一導電層122為透明導電層,且該第一導電層122為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為一自支撐結構,所以該奈米碳管層不需要大面積的載體支撐,而只要相對兩邊提供支撐力即能整體上懸空而保持自身膜狀狀態,即將該奈米碳管層置於(或固定於)間隔設置的兩個支撐體上時,位於兩個支撐體之間的奈米碳管層能 夠懸空保持自身膜狀狀態。所以,該第一導電層122可以通過將該奈米碳管層在懸空狀態下直接鋪設在所述第一基板120的表面上而形成。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且該複數奈米碳管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的軸向基本平行於該奈米碳管層的表面。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導電層122由奈米碳管組成。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厚度不限,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所述奈米碳管層的厚度為0.5奈米~200微米;優選地,該奈米碳管層的厚度為100奈米~200奈米。由於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均勻分佈且具有很好的柔韌性,使得該奈米碳管層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可以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易破裂。
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單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0.5奈米~50奈米,雙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0奈米~50奈米,多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5奈米~50奈米。所述奈米碳管的長度大於50微米。優選地,該奈米碳管的長度優選為200微米~900微米。
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有序排列。所謂有序排列係指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有規則。具體地,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所謂“擇優取向”係指所述奈米碳管層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在一個方向上具有較大的取向幾率;即,該奈米碳管層中的大多數奈米碳管的軸向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所以,該奈米碳管層為導電異向性膜,即,該奈米碳管層在奈米碳管延伸方向上的電阻率與其他任一方向的電阻率的比值小於等於1:2。可以理解,可以通過蝕刻或鐳射處理該奈米碳管層的方法使該奈米碳管層為導電異向性膜。
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至少一奈米碳管膜。當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膜時,該奈米碳管膜可以基本平行無間隙共面設置或層疊設置。
請參閱圖3,該奈米碳管膜係由若干奈米碳管組成的自支撐結構。所述若干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該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奈米碳管膜的表面。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多數奈米碳管係通過凡得瓦爾力首尾相連。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爾力首尾相連。當然,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存在少數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這些奈米碳管不會對奈米碳管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取向排列構成明顯影響。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並非絕對的直線狀,可以適當的彎曲;或者並非完全按照延伸方向上排列,可以適當的偏離延伸方向。因此,不能排除奈米碳管膜的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中並列的奈米碳管之間可能存在部分接觸。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連續且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片段。該複數奈米碳管片段通過凡得瓦爾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包括複數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該複數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爾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片段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該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
所述奈米碳管膜可通過從奈米碳管陣列直接拉取獲得。可以理解,可以將複數奈米碳管膜平行且無間隙共面鋪設或/和層疊鋪設。每個奈米碳管膜的厚度可為0.5奈米~100微米。當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膜時,相鄰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基本一致。可以理解,該奈米碳管層具有一理想的透光度,單層奈米碳管膜的可見光透過率大於85%,該奈米碳管層中奈米碳管膜的層數不限,只要能夠具有理想的透光度即可。
由於該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且大多數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該奈米碳管膜的表面,從而使得該奈米碳管膜在其奈米碳管延伸方向上的電阻率小於其他方向上的電阻率。所以,該奈米碳管膜為導電異向性膜。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電層122由單層奈米碳管膜組成,且該奈米碳管膜的可見光透過率大約為90%。該第一導電層122中的奈米碳管的軸向基本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以該第一導電層122在第一方向X上的電阻率小於第二方向Y上的電阻率。另外,所述第一電極124及第二電極126在該第一導電層122上沿一方向X排列,即,該第一電極124與第二電極126在該第一導電層122中的奈米碳管的軸向延伸方向上電連接。該第一導電層122通過光學膠固定在所述第一基板120上。可以理解,由於奈米碳管本身的比表面積非常大,所以該奈米碳管層本身也具有較強的粘性,因此該第一導電層122也可以直接粘附在所述第一基板120上。
所述第二導電層142為不透光的導電層,即該第二導電層142不係透明導電層,為非透明材質。所以該第二導電層142可以不用氧 化銦錫等成本比較高的透明導電層,而係採用成本相對比較低的金屬材料,如,鋁、銀、銅、鐵、鈷、鎳及其合金等非透光的金屬材料。該第二導電層142為非透光性導電層。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導電層142由不透光的導電銀漿製成的,且該銀層的厚度大約為5微米。其中,該銀層的厚度不限於5微米,其厚度也可以在4微米~25微米之間。可以理解,該第二導電層142的材料及厚度不限於本實施例中所述,該第二導電層142的材料主要包括金屬材料即可。該第二導電層142的厚度不限,只要使得該第二導電層142不透光即可,如,該第二導電層142的厚度可以大於10奈米,如50奈米,100奈米,250奈米,500奈米,1微米,5微米,10微米,20微米,100微米等。優選地,該第二導電層142的厚度大於等於50奈米,且小於等於30微米。該第二導電層142為不透光的導電層主要指的係該第二導電層142的可見光透光率小於等於50%。由於該第二導電層142為不透光的導電層,所以,該觸控面板10可以應用在不需要透光的觸控領域,如鍵盤,遠端控制器、手寫板等。該第二導電層142主要係通過噴塗、蒸鍍、濺射或印刷等方法形成在第二基板140上的。
所述複數點狀隔離物16彼此間隔設置。本實施例中,該複數點狀隔離物16設置在第二電極板14的第二導電層142上。可以理解,該複數點狀隔離物16也可以設置在第一電極板12的第一導電層122上。所述第一電極板12的邊緣及第二電極板14的邊緣通過所述絕緣框架18連接。所述複數點狀隔離物16與絕緣框架18均可採用絕緣樹脂或其他絕緣材料製成。所述複數點狀隔離物16與絕緣框架18可使第一電極板12與第二電極板14電絕緣。可以理解,當觸控面板10尺寸較小時,該複數點狀隔離物16為可選擇的結構, 只要該絕緣框架18能確保所述第一電極板12與第二電極板14電絕緣即可。
使用時,對第一電極板12及第二電極板14分別施加一電壓。觸控第一電極板12或第二電極板14,在觸控壓力的作用下,觸控點所在的電極板上的基板發生形變,使得所述第一電極板12的第一導電層122與第二電極板14的第二導電層142接觸導通。然後,通過分別測量第一導電層122在Y方向上的電壓變化與第二導電層142在X方向上的電壓變化,進行觸控點定位。進一步可以實現觸控功能。所以,該觸控面板10通過所述第一導電層122的奈米碳管層及第二導電層142的金屬導電層就可以實現觸控功能,可以不使用傳統的PCB板實現觸控功能。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電極124、第二電極126、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可以設置在同一個電極板上。如,該第一電極124、第二電極126可以與所述第三電極144及第四電極146一起設置於所述第二電極板14。且,該第一電極124及第二電極126沿第一方向X間隔設置於所述第二導電層142的表面並與該第二導電層142電連接。
請參閱圖4,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提供一觸控面板20,該觸控面板20為多點電阻式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20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提供之單點電阻式觸控面板10的結構基板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極板22及第二電極板24上的電極分佈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極板12及第二電極板14上的電極分佈不同。
具體地,請參閱圖5,所述第一電極板22包括複數第一電極224及一個第二電極126,該第一導電層122為具有導電異向性的奈米碳 管層。該第一導電層122在第一方向X上的電阻率小於在第二方向Y上的電阻率。該複數第一電極224及該第二電極126分別與所述第一導電層122電連接。該複數第一電極224沿第二方向Y間隔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122的相同側,並與所述第二電極126相對設置。也就係說,該複數第一電極224與該第二電極126設置在該第一導電層122基本垂直於第一方向X的兩側。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導電層122在第二方向Y上的電阻率與沿第一方向X方向的電阻率的比值大於等於10。由於所述第一導電層122具有導電異向性,該複數第一電極224將該第一導電層122分為複數對應的導電通道。所述第二電極126為一條形電極。
第二電極板24包括一個第三電極244,該第三電極244連續設置在所述第二導電層142的四周,並與該第二導電層142電連接。該第二導電層142為一個連續的金屬導電層。需要說明的係,設置在該第二電極板24的電極只有一個,且為上述的第三電極244。
另,所述第一電極224及第三電極244的材料分別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極124及第三電極144的材料相同。該第二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20的其他結構及材料與所述第一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10的其他結構及材料相同。
其中,該觸控面板20的驅動方式為:所述第三電極144一般接地,即該第二導電層142的電壓為0伏。所述第二電極126一般接一穩定的直流電壓,如10伏,則該第一導電層122的電壓為10伏。所述複數第一電極124用來檢測所述第一導電層122對應位置的電壓變化,為觸控定位提供資料。
請參閱圖6,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提供一觸控面板30,該觸控面板 30為多點電阻式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30的結構與第二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20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極板32上的電極的結構與第二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極板22上的電極分佈不同。具體地,請參閱圖7,該第一電極板32中的第二電極326的排布與第二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極板22中的第二電極126的排布不同,該第一電極板32的其他結構與第二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極板22的其他結構相同。進一步,該第一電極板32中的複數第二電極326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該複數第二電極326與所述複數第一電極224一一對應且相對設置。
其中,該觸控面板30的驅動方式為:所述第一電極224及第二電極326既作為電壓輸入電極,也作為檢測電壓輸出電極。當該第二電極326作為電壓輸入電極接一穩定直流電壓時,該第一電極224作為檢測電壓輸出電極;當該第一電極224作為電壓輸入電極接一穩定直流電壓時,該第二電極326作為檢測電壓輸出電極。即,該第一電極224及第二電極326採用輪流輸入/輸出的方式進行驅動,可以增加該觸控面板30的定位精度。
可以理解,上述第二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20及第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30中的第二電極板24的結構也可以與第一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10中的第二電極板14的結構相同。即,所述第二電極板24上的電極分佈不限於上述列舉的情況,該第二電極板24還可以包括兩個沿所述第二方向Y間隔且相對設置的電極。
請參閱圖8,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提供一觸控面板40,該觸控面板40為多點電阻式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40的結構與第三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20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請參閱圖9, 該觸控面板40包括一第二電極板44,該第二電極板44包括一第二基板140、一第二導電層442、複數第三電極444及複數第四電極446。該第二導電層442包括複數金屬條443,該複數金屬條443沿所述第一方向X並排且間隔設置在所述第二基板140的表面。該複數金屬條443分別沿第二方向Y延伸,即該複數金屬條443的延伸方向垂直於所述第一導電層122中的奈米碳管的軸向延伸方向。該複數第三電極444與所述複數第四電極446相對且間隔設置在該第二導電層442沿第二方向Y的兩側。該複數第三電極444及複數第四電極446均沿第一方向X間隔設置。該複數第三電極444通過該複數金屬條443與所述複數第四電極446電連接。其中,該複數第三電極444、複數金屬條443及複數第四電極446一一對應設置,且分別電連接。該複數金屬條443的材料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二導電層142的材料相同。該複數金屬條443可以先採用蒸鍍、濺射等方法在第二基板140上形成一連續的導電層,然後採用蝕刻技術對該連續的導電層進行圖案化處理而形成。另外,該第二導電層442可以不通過刻蝕技術圖案化,而通過印刷、噴塗等方式在第二基板140上形成複數間隔的金屬條443來實現圖案化。其中,印刷的方法具體可以為凹版印刷,絲網印刷,噴塗印刷,凸版印刷或奈米壓印等。所以,該第二導電層442的製備方法比較簡單。
其中,該觸控面板40的驅動方式為:當所述第三電極444和第四電極446同時接地時,所述第一電極224及第二電極326交替接高電壓,並通過測量相對側第一電極224、第二電極326的電壓變化來確定觸控點的橫坐標。當所述第一電極224及第二電極326同時接地時,所述第三電極444和第四電極446交替接高電壓,並通過 測量相對第三電極444和第四電極446的電壓變化來確定觸控點的縱坐標。
可以理解,該第二導電層442的圖案化不限於上述的條形金屬條443,該第二導電層442的圖案也可以係菱形等形狀,只要該第二導電層442為導電異向性層即可。另,一個第三電極444或一個第四電極446可以與至少兩個金屬條443電連接。也可以說,所述第三電極444及第四電極446的數量不限,如,第三電極444及第四電極446的數量可以均為一個。因此,該第二電極板44包括至少一個第三電極444及至少一個第四電極446,該至少一個第三電極444及至少一個第四電極446與所述複數金屬條443電連接。此外,該觸控面板40中的第一電極板32也可以用第二實施例中的第一電極板22來替代。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觸控面板及其製備方法具有以下優點:所述觸控面板中的第一導電層為奈米碳管層,第二導電層為不透光的金屬層,所以,該觸控面板可以應用到不需要透光的觸控領域,如鍵盤、遠端控制器及手寫板。另外,所述奈米碳管層及金屬層的尺寸比較容易控制,而且厚度比較薄,該觸控面板避免使用傳統的PCB板,所以,該觸控面板比較容易大尺寸化,成本比較低。此外,所述奈米碳管層為導電異向性膜,不需要經過圖案化處理就可以實現導電異向性,此外,所述第二導電層可以採用印刷、噴塗等方式形成,可以避免採用高溫制程製備該第二導電層。尤其時,該第二導電層採用印刷等方式可以直接實現圖案化,形成導電異向性結構,不需要採用刻蝕技術。同時,所述奈米碳管層為導電異向性膜,不需要經過圖案化處理就可以實現導電異向 性,所以本發明實施提供之多點觸控面板在製備過程中可以省略圖案化導電層的步驟,所以該觸控面板的製備方法比較簡單,進而使得成本比較低。由於奈米碳管層及金屬層具有較好的柔韌性,所以當該觸控面板中的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為柔性材料時,該觸控面板也具有柔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觸控面板
12‧‧‧第一電極板
120‧‧‧第一基板
122‧‧‧第一導電層
124‧‧‧第一電極
126‧‧‧第二電極
14‧‧‧第二電極板
140‧‧‧第二基板
142‧‧‧第二導電層
144‧‧‧第三電極
146‧‧‧第四電極
16‧‧‧點狀隔離物
18‧‧‧絕緣框架

Claims (16)

  1. 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電極板,該第一電極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設置於該第一基板表面的第一導電層,該第一導電層為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該複數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電極板,該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設置於該第二基板表面的第二導電層,該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一導電層相對且間隔設置,該第二導電層為一不透光的金屬層,該第二導電層為不透光的金屬層指的係該第二導電層的可見光透光率小於等於5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金屬層的材料為鋁、銀、銅、鐵、鈷或鎳。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金屬層的厚度大於10奈米。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金屬層的厚度大於等於50奈米,且小於等於30微米。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層包括至少一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管膜中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的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爾力首尾相連。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電極板包括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該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分別設置於所述第一導電層與所述奈米碳管延伸方向垂直的兩側邊。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金屬層包括複數平行且間隔設置的金屬條,每個金屬條的延伸方向垂直於所述第一導電層中奈米碳管的延伸方向。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電極板包括第三電極及第四電極,該第三電極及第四電極分別設置於第二導電層與延伸方向垂直的兩側邊。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三電極與第四電極一一對應設置,每個第三電極及第四電極分別與複數金屬條電連接。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電極板包括複數第一電極及複數第二電極,該複數第一電極及複數第二電極分別設置於所述第一導電層與所述奈米碳管延伸方向垂直的兩側邊;所述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三電極,該第三電極設置於所述第二導電層的四周,並與該第二導電層電連接。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奈米碳管層為一自支撐結構,該奈米碳管層直接鋪設於所述第一基板的表面構成第一導電層。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金屬層通過噴塗或印刷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構成第二導電層。
  13. 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第一電極板,該第一電極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一導電層;以及一第二電極板,該第二電極板包括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第二導電層,且該第二導電層與所述第一導電層相對且間隔設置,其改良在於,所述第一導電層為一奈米碳管層,該奈米碳管層包括複數奈米碳管,複數奈米碳管的軸向沿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導電層為一不透光的金屬層,所述第二導電層為不透光的金屬層指的係該第二導電層的可見光透光率小於等於50%,所述第二導電層包括複數平行且間隔設置的金屬條,該複數金屬條沿一第二方向延伸。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為印刷線路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醚碸、纖維素酯、丙烯酸樹脂、丙烯 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共混物、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共混物、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共混物、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混物或聚醯胺。
  15.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金屬條的厚度大於10奈米。
  16.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所述金屬條通過噴塗或印刷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的表面。
TW101119226A 2012-05-29 2012-05-29 觸控面板 TWI4832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9226A TWI483271B (zh) 2012-05-29 2012-05-29 觸控面板
US13/730,813 US20130319832A1 (en) 2012-05-29 2012-12-28 Touch pane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9226A TWI483271B (zh) 2012-05-29 2012-05-29 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9260A TW201349260A (zh) 2013-12-01
TWI483271B true TWI483271B (zh) 2015-05-01

Family

ID=49668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9226A TWI483271B (zh) 2012-05-29 2012-05-29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319832A1 (zh)
TW (1) TWI4832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40590A1 (en) * 2013-05-20 2014-11-20 Tianjin Funayuanchuang Technology Co.,Ltd. Touch panel
USD953844S1 (en) 2020-02-25 2022-06-07 View, Inc. Flush-mount faceplate
USD989009S1 (en) * 2020-02-25 2023-06-13 View, Inc. Control aid hous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9241A (en) * 2005-08-12 2007-08-01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Nanowires-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ors
TW200929637A (en) * 2007-12-21 2009-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Touch panel and display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1102887A (en) * 2009-07-15 2011-01-16 Innolux Display Corp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TW201122973A (en) * 2009-12-24 2011-07-01 Orise Technology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ith high touching sensitivity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0565B (zh) * 2007-12-27 2011-08-24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1464764B (zh) * 2007-12-21 2012-07-18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1989136B (zh) * 2009-08-07 2012-12-19 清华大学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JP2011123859A (ja) * 2009-11-10 2011-06-23 Sony Corp 入力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3838455B (zh) * 2012-11-23 2016-12-21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电阻式触摸屏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29241A (en) * 2005-08-12 2007-08-01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Nanowires-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ors
TW200929637A (en) * 2007-12-21 2009-07-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Touch panel and display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1102887A (en) * 2009-07-15 2011-01-16 Innolux Display Corp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driving same
TW201122973A (en) * 2009-12-24 2011-07-01 Orise Technology Co Lt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with high touching sensitivit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9260A (zh) 2013-12-01
US20130319832A1 (en) 201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2462B (zh) 觸控裝置
TWI485607B (zh) 電容式觸控屏
TWI485608B (zh) 觸控屏
TWI457808B (zh) 觸摸屏
TWI482076B (zh) 電阻式觸控屏
TWI442276B (zh) 觸摸屏
TW201447710A (zh) 觸控屏
TWI512555B (zh) 觸摸屏面板及其製備方法
TWI453634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CN102819341B (zh) 触摸屏面板的制备方法
TWI448939B (zh) 觸摸屏面板
TW201250967A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screen
TWI428667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506751B (zh) 觸控面板
TWI483271B (zh) 觸控面板
TWI447978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TWI425562B (zh) 觸摸屏面板的製備方法
CN102819336A (zh) 触摸屏面板
CN102819337B (zh) 触摸屏面板的制备方法
TWI502437B (zh) 觸摸屏的製備方法
TWI511015B (zh) 觸摸屏的製備方法
TW201516775A (zh) 觸摸屏及其製備方法
TW201250800A (en) Touch panel
TWI450168B (zh) 觸控面板
CN103455183A (zh) 触摸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