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5619A - 图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5619A
CN104345619A CN201410380176.4A CN201410380176A CN104345619A CN 104345619 A CN104345619 A CN 104345619A CN 201410380176 A CN201410380176 A CN 201410380176A CN 104345619 A CN104345619 A CN 104345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er roll
fixing band
image
sheet material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8017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5619B (zh
Inventor
中本育生
平野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345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5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加压辊、加热器、支架保持装置和刮刀。定影带配置成在夹持部加热片材上的图像,并具有施加有油脂的内表面。加压辊驱动和旋转定影带,在加压辊和定影带之间形成夹持部。加热器和支架保持装置从定影带的内表面朝加压辊挤压定影带。刮刀在加压辊旋转轴线方向一端侧的会与定影带接触但不与可引入定影装置中的最大宽度片材接触的区域刮除转移到加压辊的润滑剂。

Description

图像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加热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加热装置。图像加热装置例如能够用于电子照相式或静电记录式成像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具有这些机器多个功能的多功能机。
背景技术
当前,成像设备需要快速响应(从传递打印指令到输出图像的时间,下文将其称为等待时间)。定影装置(图像加热装置)的暖机时间会较大地影响等待时间的减少。
日本专利特开第8-305187号描述了使用薄环形带(下文中将其称为带)的定影装置,该环形带具有低的热容量。具体地,该定影装置采用了利用陶瓷加热器从带内侧朝加压辊挤压带并利用加压辊来驱动并旋转带的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旨在缩短等待时间。
在采用该技术的定影装置中,由于带在陶瓷加热器上滑动,因此在带的内表面上施加耐热润滑剂,如油脂或油。耐热润滑剂减小了带内表面和陶瓷加热器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有助于带被加压辊驱动旋转。
在日本专利特开第8-305187号中描述的定影装置包括用于去除润滑剂的刮片。刮片布置在带外表面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刮片是为了防止随着定影装置长期使用而从带两端部漏出的润滑剂移动到带的外表面并附着在片材上。
然而,由于在日本专利特开第8-305187号中描述的定影装置中用于去除润滑剂的刮片与带接触,因此会使带旋转稳定性降级。可能的原因在于,因刮片接触带的状态导致的摩擦力充当了阻碍带从动旋转的力。如果带旋转(运行)的稳定性受到阻碍,则向片材的供热变得不稳定,这会导致图像缺陷,如定影不良或光泽度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阻止润滑剂附着在片材上的图像加热装置。
从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开的定影装置的剖视说明图。
图4是定影装置的分解说明图。
图5是加热器(陶瓷加热器)的示例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凸缘部和定影带的剖视说明图。
图7是旋转凸缘的透视说明图。
图8是根据第二实施例沿图2的线VIII-VIII截开的定影装置的剖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加热装置描述为用于对打印介质(片材)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图像加热装置也可以实施为加热处理器,用于对承载定影图像或半定影图像的打印介质进行加热加压以调节图像表面状态。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描述成像设备。图1是用于描述成像设备结构的说明图,该成像设备包含有用作图像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图1示出的成像设备是采用转印式电子照相处理的激光打印机。
[成像设备]
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包括感光鼓1、充电辊2、激光扫描仪3、显影装置4和转印辊5。充电辊2、激光扫描仪3、显影装置4和转印辊5围绕感光鼓1沿其旋转方向布置。通过形成潜像、显影图像和转印图像的处理来形成调色剂图像T。
本实施例的感光鼓1是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部件的一示例。感光鼓1包括由铝、镍或其他材料构成的筒状导电基体和基体上的感光层。感光层可由感光材料构成,如有机光导体(OPC)、非晶硒或非晶硅。
感光鼓1沿图1中箭头指示的顺时针方向以预定的圆周速度旋转。首先,感光鼓1的表面由作为充电器的充电辊2均匀充电成预定极性和电位。
接着,对均匀充电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3a,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扫描曝光3a由根据图像信号控制激光开/关状态的激光扫描仪3执行。
静电潜像由容纳有黑色调色剂的显影装置4显影和显现为图像T。显影方法的示例可以包括跳动显影法、双成分显影法和FEED显影法。通常组合地使用图像曝光和反转显影。
显现的图像T通过供给辊1的旋转而输送到转印辊5。输送的图像T由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辊5从感光鼓1转印到片材P上。
此时,传感器8检测输送片材P的前缘,这可用于控制输送片材P的定时。片材P被输送以使得其写入位置和图像T在感光鼓1上的成像位置在转印辊5的位置彼此匹配。
被输送的片材P在感光鼓1和转印辊5之间被夹持输送。将感光鼓1上的图像T顺序地转印到片材P上。
将具有转印图像T的片材P从感光鼓1分离,然后引入定影装置6中。相当于图像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6通过对片材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对其进行定影。
将具有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片材P从成像设备排出。
当片材P与感光鼓1分离时,未转印到片材P上的调色剂残留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清洁装置7通过去除残留调色剂来清洁感光鼓1,以便能够重复地形成图像。
[定影装置]
接着,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定影装置6的结构。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说明图。图3是定影装置6的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开的剖视说明图。图4是定影装置的分解说明图。在下面的描述中,定影装置6或包含于其内的部件的宽度方向是在片材输送路径平面中与垂直于片材输送方向的方向大体上平行的方向,也是与加压辊旋转轴线方向大体上平行的方向。在关于定影装置6的描述中,前表面是从片材进入侧来看的表面,后表面是与前表面相对的表面(片材出口侧的表面)。左和右分别是从装置前表面来看的左(近侧)和右(远侧)。上游侧和下游侧是在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是使用筒状金属带(在夹持部N加热片材上的图像T的环形带)作为加热部件的带(薄膜)加热式和加压部件驱动式装置。定影装置6所起的作用是使用定影带10加热承载在穿过夹持部N的片材P上的未定影图像T。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6包括加热单元9、加压辊20和具有左右侧板31的装置壳体(金属板框架)。加热单元9和加压辊20大体上彼此平行地由左右侧板31保持。加热单元9和加压辊20彼此压接触,从而构成夹持部N。
加热单元9的作用是加热穿过夹持部N的片材上的图像T。加热单元9被朝加压辊20推压,使得加热单元9与加压辊20协同地构成夹持部N。
如图3所示,加热单元9是下述多个元件构成的组件。
支架保持装置12,其具有耐热性和刚性,并在宽度方向延伸。
相当于加热部件的加热器11,其装配、固定并支撑在支架保持装置12的与定影带10相对的表面中的凹部12a(参见图3)中,并通过通电发热。
相当于环形带的定影带10,其装配在支架保持装置12的外侧以覆盖支架保持装置12,并具有内表面和施加在内表面上的油脂。
凸缘部15,其在宽度方向附接到支架保持装置12的两端,用作管控部,该管控部配置成管控朝向定影带10宽度方向(母线方向)的横向移动。
因此,定影装置6包括下述元件。
相当于环形带的定影带10,其配置成在夹持部N加热片材P上的图像T。
相当于驱动旋转体的加压辊20,并在加压辊20和定影带10之间形成夹持部N。
相当于加压部件的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其配置成把定影带10从其内表面侧向加压辊20挤压。
除了上述元件之外,定影装置6还包括作为刮除部件的刮刀60,用于去除润滑剂。下面描述刮刀60的细节。
如图3所示,相当于驱动旋转体的加压辊20沿图中箭头指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加压辊20与加热单元9协同地构成夹持部N,因而沿图中箭头指示的左方向输送由夹持部N夹持的片材P。
加压辊20包括筒形芯杆21、覆盖芯杆21的弹性层22以及用于方便调色剂释放的离型层23。离型层23用耐热树脂材料涂覆弹性层22。作为本实施例的离型层23,使用聚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
如图4所示,装置外壳30中的左右侧板31在上侧都有一个开口。左右侧板31都具有嵌合槽31a,其形状为开口朝侧板31的内部延伸。开口的宽度为Lb。左右侧板31中的嵌合槽31a具有相同的形状(对称的)。
轴承部件32布置在每个嵌合槽31a的底部。轴承部件32包括嵌合部32a并与装置侧板31接合。左右轴承部件32通过支撑芯杆21的左右端部而把加压辊20保持在左右侧板31之间,从而允许加压辊20自由地旋转。
左右凸缘部15都包括嵌合在嵌合槽31a中的嵌合部15c。这样,加热单元9布置在加压辊20的上方并且在左右侧板31之间。
左右凸缘部15都包括加压部15d。加压部15d被加压弹簧17(后述)挤压。因而将加热单元9朝加压辊20推压。
可收缩的加压弹簧17(弹性部件)布置在加压部15d和固定在装置外壳30上的弹簧接收部件40之间。通过加压弹簧17的弹性力挤压加压部15d。被朝加压辊20推压的加热单元9通过预定的加压力(弹性力)将定影带10压靠在加压辊20的上表面。定影带10和加压辊20通过抵抗各自的弹性力被加压而构成具有预定宽度的夹持部N。
通过支架保持装置12和加热器11朝加压辊20推压加热单元9。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用作加压部件。如图3所示,在夹持部N,定影带10夹在保持加热器11的支架保持装置12的下表面和加压辊20的上表面之间。定影带10沿支架保持装置12的下表面的形状弯曲,其内表面与支架保持装置12的下表面和加热器11的下表面的平表面紧密接触。
驱动齿轮G固定在加压辊20的芯杆21的一个端侧。驱动齿轮G从马达(驱动部)M接受旋转力,因而使加压辊20沿图3中箭头指示的逆时针方向以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利用加压辊20的旋转,在夹持部N处在加压辊20和加热单元9的定影带10之间产生摩擦。该摩擦导致定影带10接受使定影带10旋转的力。因此,定影带10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其中,定影带在其内表面与加热器11的下表面紧密接触而滑动的同时,围绕支架保持装置12沿图3中箭头指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加压辊驱动式)。
通过被加压辊20驱动旋转,定影带10在布置于内侧的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上摩擦地滑动。为了抑制因摩擦滑动导致定影带10的磨耗和使其从动旋转稳定化,可减小定影带10与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二者之间的摩擦阻力。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的表面以及定影带10的内周面上施加润滑剂,如耐热油脂。这样能使定影带10顺畅地旋转。
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器11经由定影带10而加热夹持部N,将图像T熔融定影到片材P上。下面的具体描述是基于这样的状态,即:加压辊20的旋转导致定影带10旋转,给加热器11通电,加热器11的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并且调节温度。
首先,承载着未定影图像T的片材P沿着定影入口引导件24在夹持部N处在定影带10和加压辊20之间输送。然后,片材P在夹持部N处被夹持的同时进行输送,经由定影带10用来自加热器11的热量加热并定影未定影图像T。之后,已经通过夹持部N的片材P与定影带10的外表面分离,由定影排出引导件(未示出)引导,然后排出到排出托盘(未示出)上。
作为环形带的定影带10是具有小热容量的柔性套筒。更加具体地,定影带10包括由具有高耐热性的高导热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基层,其总厚度为500μm以下,以能够快速开始定影处理。可以使用诸如铝、镍、铜或锌或者选自这些金属的合金作为金属材料。为了使定影装置的寿命延长,优选地定影带10可具有30μm以上的总厚度,作为具有足够强度和良好耐久性的金属套筒。因此,定影带10的总厚度优选地可介于30μm至500μm的范围内。
定影带10的表面层涂覆有作为耐热树脂的PFA,其具有良好的离型性,用以防止偏移和确保片材P的分离性。作为具有良好离型性的耐热树脂,可以使用下述的选自氟塑料和硅树脂的混合物或单一组分。其示例可以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氟化乙丙烯共聚物(FEP)、乙烯-地氟烷-乙烯共聚物(ETFE)、聚氯三氟乙烯(CTFE)和聚偏氟乙烯(PCDF)。
与加热器11相接触的金属套筒内表面可以用具有增强润滑性的层如氟塑料层、聚酰亚胺层或聚酰胺酰亚胺层覆盖。在本实施例中,在带10的内表面上施加油脂有利于加热器11的滑动。
图5是加热器11的示例结构的说明图。
加热器11是用于加热定影带10的部件,以在夹持部N将图像T熔融定影在片材P上。
如图5所示,加热器11包括下述元件。
陶瓷基体(加热器基体)11a,其由高绝缘性陶瓷构成,并具有水平方向伸长的形状。
电阻层11b,其沿纵向方向(宽度方向)形成在陶瓷基体11a的前面侧。
电极部11c,其由银/钯(Ag/Pt)构成,并通过给电阻层11b的纵向两端部导电而形成。
绝缘保护层11d,如薄的玻璃涂层或氟塑料涂层,其能够承受金属定影带10的摩擦滑动,布置在电阻层11b的前面侧,并且是电绝缘的。
温度检测元件14,如热敏电阻,其布置在陶瓷基体11a的后面(背面)侧。
可以在陶瓷基体11a中使用高绝缘性陶瓷如由氮化铝(AlN)构成的陶瓷,或使用耐热树脂如聚酰亚胺、聚苯硫醚(PPS),或使用液晶聚合物。通过例如丝网印刷在基体上施加材料如银/钯(Ag/Pt)、二氧化钌(RuO2)或氮化钽(Ta2N),形成电阻层11b。电阻层11b为直线状或条带状,厚度为大约10μm,宽度约为1至5mm。
在上述的加热器11中,绝缘保护层11d所处的一侧是前面侧,定影带10在绝缘保护层11d的表面上滑动。加热器11装配在凹部12a中(参见图3),并通过耐热粘合剂粘合和保持于其中,该凹部在支架保持装置12的下表面沿支架保持装置12的纵向方向延伸。
供电连接器51附接到由支架保持装置12固定并保持的加热器11的电极部11c上,并包括与电极部11c接触的电触点。商用电源(AC)52、三端双向交流开关53和电力(通电)控制器(CPU)54连接(AC线路)。由于从商用电源52经三端双向交流开关53在各电极部11c之间供给的电力导致电阻层11b的发热,加热器11的温度快速升高。
加热器11的温升由作为温度检测部件的温度检测元件14检测。将关于检测温度的电模拟信息输入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A/D转换电路)55,使其数字化。将该数字信息输入到电力控制器54中。通过DC通电部和DC电极部(未示出)由连接器(未示出)执行从温度检测元件14向温度控制部的DC通电。
根据来自温度检测元件14的信号,适当地控制从加热器11纵向两端部的电极部11c向电阻层11b施加电压的占空比、波数以及其他参数。在夹持部N中调节的温度保持大体上恒定,实施足以将图像T定影在片材P上的加热。也就是说,电力控制器54接收相应于温度检测元件14检测温度的数字信息,并配置成控制从商用电源52向电阻层11b的通电,使得温度检测元件14检测到的温度是在离目标温度有预定幅度的范围中的值。
下面描述通过电力控制器54控制从商用电源52向电阻层11b的通电的方法的示例。一个示例是相位控制,即,根据温度检测元件14检测的温度,对于从商用电源52输出的AC供电的每个半波周期,改变从商用电源52向电阻层11b通电的相位范围。另一个示例是波数控制,即,根据温度检测元件14检测的温度,对于从商用电源52输出的AC供电的每个半波周期,在从商用电源52向电阻层11b的通电和不通电之间切换。
当在陶瓷基体11a中使用具有高耐磨性的高导热性材料如氮化铝时,电阻层11b可布置在陶瓷基体11a的与夹持部N相对的一侧。
支架保持装置12执行支撑加热器11的功能,并用作引导定影带10旋转的部件,即用作加压部件,以及用作热绝缘部件以防止在与夹持部N相对的方向的散热。因此,支架保持装置12同时用作加压部件以及第一和第二引导部。支架保持装置12是刚性的、耐热的、隔热的部件,其例如由液晶聚合物、酚醛树脂、PPS或聚醚醚酮(PEEK)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保持装置12的在夹持部N的下游部朝加压辊20突出,作为高度为1.0mm的突出部K(参见图3;用于改变定影带10曲率的爪部)。突出部K用于改变定影带10的旋转形状并利用改变的曲率来将片材P从定影带10分离。
图6是凸缘部和定影带的剖视说明图。图7是旋转凸缘的透视说明图。
凸缘部15布置在支架保持装置12的左右两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该支架保持装置用作第一和第二引导部。凸缘部15在加压辊20的两端部管控定影带10在宽度方向的横向移动。如图6所示,凸缘部15包括旋转凸缘15A和固定凸缘15B。旋转凸缘15A是没有端部的环状或者盘状的部件。旋转凸缘15A通过抵接旋转定影带10的端面执行从动旋转。固定凸缘15B是其旋转由侧板31管控的部件。凸缘部15B管控由定影带10导致的旋转凸缘15A在宽度方向的移动。
固定凸缘15B由耐热树脂如PPS、液晶聚合物或酚醛树脂构成。固定凸缘15B具有帽状,其包括处于其内表面侧的插入部15a。插入部15a的内径允许作为第一管控部件的旋转凸缘15A插入于其中。内径具有足够大的尺寸,其中,即使定影带10的外周形状因形成夹持部而变形,定影带10的外周面也不接触插入部15a的内周面。固定凸缘15B作为用于管控旋转凸缘15A的部件,在宽度方向管控旋转凸缘15A和管控旋转凸缘15A的旋转位置。
旋转凸缘15A由作为耐热树脂的PPS构成。也可以使用其他耐热树脂,如液晶聚合物或酚醛树脂。如图7所示,旋转凸缘15A具有环帽状。旋转凸缘15A的外径Lo比固定凸缘15B的插入部15a的内径小,比切除部15b大。旋转凸缘15A的内径Li的尺寸不会干涉加热器11。支架保持装置12的外延部12b定位在内径Li内。旋转凸缘15A布置成不与支架保持装置12的外延部12b干涉。旋转凸缘15A通过与定影带10一起旋转,同时其内侧与定影带10接触,可防止定影带10的端面的摩擦滑动。
[刮刀]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中,从加热单元9的内侧转移到加压辊20上的润滑剂组分由刮刀60(润滑剂刮除部件)刮除。刮刀60可阻碍润滑剂附着在被引入定影装置6的片材P上。
首先,描述润滑剂来回移动的现象。在上述的定影装置6中,润滑剂如耐热油脂被施加在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的表面上,从而减小定影带10与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二者之间的摩擦。朝加压辊20推压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使得定影带10被夹持。
因此,作为润滑剂的耐热油脂接受定影带10与加热器11和支架保持装置12二者之间的压力。在这种状态下,当定影带10通过加压辊20的旋转而旋转时,油脂受挤压而沿宽度方向朝加热单元9的端部蔓延。朝端部蔓延的油脂会从定影带10的端部漏出。
漏出的油脂来回移动,并因其粘性或来自旋转凸缘15A的推回而附着在定影带10的表面上。附着在定影带10的表面上的油脂例如因受随后漏出油脂的挤压而移动到由定影带10和加压辊20构成的夹持部N的两端部位置。如图2所示,当移动到夹持部N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的油脂由夹持部N夹持、挤压并蔓延时,油脂会转移到加压辊20的片材通过区域A1(能够接触可被引入装置的最大宽度片材P的区域)。
如果以上述方式已经到达区域A1的油脂在成像时附着在片材P上,这会导致图像缺陷。为了避免这种缺陷,可在油脂到达区域A1之前将其移除。
如图2所示,加压辊20在其旋转轴线方向的每个端部具有不通过片材P的区域A2(不与可被引入装置的最大宽度片材P接触的区域)。当油脂处于区域A2时,油脂不会污染片材P。这样,布置在区域A2中的刮刀60能够在油脂到达区域A1之前刮除油脂。每一个刮刀60布置成不与加压辊20上的片材P通过区域A1(与可被引入装置的最大宽度片材P接触的区域)接触,因而刮刀具有的结构大体上不会影响定影处理。下面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刮刀60。
刮刀60是用于刮除附着在加压辊20表面上的润滑剂如油脂的部件。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具有包括两个刮刀60的结构。一个刮刀60在加压辊20纵向方向一个端侧与加压辊20的区域A2的表面接触。另一个刮刀60在加压辊20纵向方向的另一个端侧与加压辊20的区域A2的表面接触。如果刮刀60在区域A1接触加压辊20的表面,加压辊20的表面会变粗糙等等,这会影响定影处理。如果刮刀60在区域A1剥夺加压辊20的热量,则会在加压辊20出现温度不均匀,这会影响定影处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刮刀60布置成不与区域A1接触。
根据本实施例的刮刀60在区域A2中在宽度方向与区域A1的端部相隔小的距离。考虑到各片材P的个体差异和输送时的定位误差,该小的距离的可以约为2mm。如果各片材P的个体差异和输送时的定位误差对定影处理的影响在可允许的范围中,则刮刀60可以与整个区域A2接触。
根据本实施例的刮刀60是宽度为大约5mm的橡胶片。如图3所示,刮刀60的一端粘合固定在装置外壳30上。下文中,该端部是指固定边缘。刮刀60的另一端与加压辊20的表面接触。下文中,该另一端是指接触边缘。代替橡胶刀片,也可以使用双轴定向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BoPET)部件作为刮刀60。刮刀60的宽度不限于大约5mm,可以大于或小于5mm,只要其具有足以去除油脂的尺寸。
接触边缘沿加压辊20旋转方向(相对于夹持部N)定位在固定端的上游。也就是说,刮刀60在与加压辊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弹性接触加压辊20。当接触边缘沿加压辊20的表面与其接触时,刮刀60刮除与加压辊20旋转而一起输送的油脂。被刮除的油脂积聚在定影装置6的装置外壳30的底部。用于收集油脂的容器等等可以布置在装置外壳30的底部。
当定影装置6处于使用中时,上述刮刀60起以下作用。也就是说,当因执行定影处理而驱动加压辊20以使定影带10旋转时,油脂沿从定影带10的纵向两端部逐渐漏出。漏出的油脂在定影带10的宽度方向沿定影带10的表面移动并到达夹持部N。定影带10的每个端部和夹持部N之间的间隙约为3mm。可以减小该间隙。例如,定影带10的端部位置和加压辊20的端部位置可以彼此一致。
油脂被夹持部N挤压,从定影带10的表面转移到加压辊20的表面。不是所有附着在定影带10的表面上的油脂都一次转移到加压辊20的表面。定影带10的旋转反复地导致加压辊20的表面和定影带10的表面彼此接触,这会逐渐把油脂转移到加压辊上。特别地,当加热部件如加热器11靠近定影带10时,如在本实施例中一样,定影带10周围的温度倾向于比加压辊20周围的温度高。这样,当使用随温度升高其粘性减小的油脂时,如在本实施例中一样,由于定影带10上的油脂粘性相对较低时,油脂容易转移到加压辊20上。在转移到加压辊20的油脂到达区域A1之前,其通过加压辊20的旋转而被输送到刮刀60,并由刮刀60刮除。
通过这种方式,转移到加压辊20上的油脂由刮刀60快速刮除。也就是说,由于油脂在区域A2被刮除,因此其不会移动到片材通过区域A1。因此,能够抑制因附着在片材P上的油脂对片材P或图像的污染。
在前面的描述中,刮刀60刮除油脂的方向描述为加压辊20的径向方向。刮除油脂的方向不限于该方向。例如,刮刀60可以通过从沿加压辊20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将油脂向外推来刮除油脂。
具体地,刮刀60布置成使得:在接触边缘,靠近加压辊20纵向方向中央部的刮刀端部在加压辊20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与加压辊20接触。刮刀60布置成使得:靠近加压辊20纵向方向端部的刮刀端部在加压辊20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与加压辊20接触。也就是说,刮刀60与加压辊20接触,使得接触边缘的纵向方向与加压辊20的旋转方向交叉。当随加压辊20的旋转一起输送的油脂与接触边缘接触时,油脂的移动从加压辊20的中央部朝端部引导。
上述关系可应用于两个刮刀60。因而,沿一个刮刀60的纵向方向和另一个刮刀60的纵向方向从接触边缘延伸的虚拟直线在加压辊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彼此交叉。
为了沿上述刮除方向刮除油脂,一个刮刀60的接触边缘的一端可以从加压辊20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突出。另一个刮刀60的接触边缘的一端可以从加压辊20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端突出。利用这种结构,能够排出油脂,使得一旦油脂已被刮刀60刮除,油脂就不会再次附着在加压辊20上。
如上所述地,根据本实施例,刮刀60布置在加压辊20上的与定影带10接触但不与可被引入装置的最大宽度片材P接触的区域。因而,能够抑制油脂转移到加压辊20上与片材接触的区域。
因此,能够抑制因润滑剂如油脂导致的对片材P或图像的污染。
由于刮刀60不与定影带10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对定影带10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保持定影带10的旋转稳定性。
由于刮刀60不与定影带10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因摩擦滑动导致的定影带10的磨耗。因此,能够抑制定影带10的寿命缩短和定影带10破损程度的扩展。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使用刮刀60作为刮除部件的示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将描述使用毛毡61作为刮除部件的示例。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体上相同,除了使用毛毡61之外。因此,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这里不重复对其的描述。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沿图2的线VIII-VIII截开的定影装置的剖视说明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作为刮除部件的毛毡61(润滑剂吸收件)在加压辊20旋转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区域A2中与加压辊的表面接触。
每个毛毡61是使用无纺布等的刮除部件,其用于吸收附着在加压辊20的表面上的润滑剂,如油脂。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具有包括两个毛毡61的结构。一个毛毡61在加压辊20纵向一端侧的区域A2与加压辊20的表面接触。另一个毛毡61在加压辊20纵向另一端侧的区域A2与加压辊20的表面接触。
毛毡61的一个表面粘合到装置壳体30底部,另一个表面与加压辊20的表面接触。毛毡61可以是能够耐受与高温加压辊20接触的高阻燃毛毡。在本实施例中,使用AMBIC有限公司的芳纶毛毡GX0778(商标名)作为毛毡61。
为了充分地去除油脂,在本实施例中,尺寸为5×8×3(mm)的毛毡61布置成使得其与加压辊20在输送方向和宽度方向都接触5mm,以及在宽度方向剩余3mm的部分从加压辊20的端部突出。在毛毡61接触加压辊20的区域中,毛毡61压接触加压辊20,使得其厚度从3mm减小到2mm。
当定影装置6处于使用中时,上述毛毡61起如下作用。也就是说,当因执行定影处理而驱动加压辊20来旋转定影带10时,油脂从定影带10纵向两端逐渐泄漏。泄漏的油脂在定影带10的宽度方向沿定影带10的表面移动,到达夹持部N。油脂被夹持部N挤压,从定影带10的表面转移到加压辊20的表面。在转移到加压辊20的油脂到达区域A1之前,油脂通过加压辊20的旋转而被输送到毛毡61,然后被毛毡61刮除并吸收到织物的间隙中。
通过这种方式,转移到加压辊20的油脂被毛毡61快速刮除。也就是说,由于油脂在区域A2被刮除,因此油脂不会移动到区域A1。因此,能够抑制因附着在片材P上的油脂导致对片材P或图像的污染。
毛毡61可以在沿加压辊20旋转轴线方向接触定影带10的位置具有从加压辊20的端部突出的区域。毛毡61在可接触定影带10的位置可具有至少一个接触加压辊20边缘部的区域。
特别地,当使用高粘度油脂时,附着在定影带10表面上的一部分油脂会以块的形式转移到加压辊20端部的角部(边缘部)。当转移到边缘部的油脂块随加压辊20一起旋转时,其逐渐进入夹持部N。利用上述结构,从定影带10转移到加压辊20的边缘部且还未到达夹持部N的油脂以块的状态被刮落。
因而,能够减小已经到达夹持部N的油脂量,能够抑制毛毡61吸收的油脂量。这会导致毛毡61使用期延长。
如上所述地,根据本实施例,毛毡61布置在加压辊20上与定影带10接触但不与可引入定影装置6的最大宽度片材P接触的区域。因而,能够抑制油脂转移到加压辊20的可与片材P接触的区域。
因此,能够抑制因润滑剂如油脂导致的对片材P或图像的污染。由于毛毡61不与定影装置10接触,因此能够减小相对于定影带10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保持定影带10的旋转稳定性。
由于毛毡61不与定影带10接触,因此能够减小因摩擦滑动导致的对定影带10的磨耗。因此,能够抑制定影带10的寿命缩短和定影带10破损程度的扩展。
<其他实施例>
上面描述了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结构不限于在上面的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具有包括定影带和加压辊的结构。另一个示例结构可以是使用加压带(环形带)代替加压辊,且润滑剂刮除部件与加压带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接触。该结构也能够实现大体上相同的优点。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部件和加压部件是陶瓷加热器,该陶瓷加热器由在定影带内表面上的支架保持装置保持。作为配置成加热夹持部的单元,可以采用通过例如励磁线圈产生的电磁感应来发热的定影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用于将定影带压靠在加压辊上的加压部件,可以使用夹持垫等等。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为定影装置的图像加热装置也可以应用于调节图像光泽度或图像表面形态的表面加热装置。除了被嵌入到成像设备中之外,图像加热装置也可以实施成单个可单独设定或操作的装置或单个组成单元。使用图像加热装置的成像设备不限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设备,可以是形成全色图像的成像设备。当根据用途而将其他装置、装备或外壳结构添加到图像加热装置上时,图像加热装置能够在各种成像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中使用。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随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修改、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环形带,其配置成在夹持部加热片材上的图像,该环形带具有施加有润滑剂的内表面;
驱动旋转体,其配置成驱动和旋转环形带,在驱动旋转体和环形带之间形成夹持部;
加压部件,其配置成从环形带的内表面朝驱动旋转体挤压环形带;和
刮除部件,其配置成刮除从环形带转移到驱动旋转体上的润滑剂,该刮除部件在驱动旋转体旋转轴线方向一端侧的会与环形带接触但不与可引入图像加热装置中的最大宽度片材接触的区域刮除驱动旋转体上的润滑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
另一个刮除部件,其配置成刮除从环形带转移到驱动旋转体上的润滑剂,
其中,该另一个刮除部件在驱动旋转体旋转轴线方向另一端侧的会与环形带接触但不与可引入定影装置中的最大宽度片材接触的区域刮除驱动旋转体上的润滑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
刮除部件包括无纺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
加压部件包括配置成加热环形带的加热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驱动旋转体是辊。
CN201410380176.4A 2013-08-09 2014-08-05 图像加热装置 Active CN104345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6255A JP5777668B2 (ja) 2013-08-09 2013-08-09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3-166255 2013-08-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5619A true CN104345619A (zh) 2015-02-11
CN104345619B CN104345619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448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80176.4A Active CN104345619B (zh) 2013-08-09 2014-08-05 图像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29535B2 (zh)
JP (1) JP5777668B2 (zh)
CN (1) CN10434561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7489A (zh) * 2017-08-18 2019-03-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487852A (zh) * 2019-01-29 2020-08-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能抑制加热器向加压辊侧翘曲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2882365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株式会社理光 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1138B2 (ja) * 2018-04-06 2022-10-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10707B2 (ja) * 2018-05-08 2022-08-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47633B2 (ja) * 2018-06-28 2022-04-0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16809A (ja) * 2018-07-27 2020-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2115000A (ja) * 2021-01-27 2022-08-08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13142A1 (en) * 1999-01-19 2003-06-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US20080083746A1 (en) * 2006-08-30 2008-04-10 Russell Edward Lucas Fuser Assembly Having Heater Element with Spaced-apart Features
US20080166653A1 (en) * 2007-01-09 2008-07-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100183347A1 (en) * 2009-01-22 2010-07-22 Gregory Daniel Creteau Belt Fuser for an Imaging Forming Device
JP2010181855A (ja) * 2008-08-13 2010-08-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3774A (ja) * 1992-07-23 1994-02-18 Minolta Camera Co Ltd 熱ローラ定着装置
JP3121741B2 (ja) * 1995-04-28 2001-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4013026A (ja) * 2002-06-10 2004-01-15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4383468B2 (ja) * 2007-06-28 2009-12-1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3666A (ja) * 2009-08-21 2011-03-0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13142A1 (en) * 1999-01-19 2003-06-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US20080083746A1 (en) * 2006-08-30 2008-04-10 Russell Edward Lucas Fuser Assembly Having Heater Element with Spaced-apart Features
US20080166653A1 (en) * 2007-01-09 2008-07-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0181855A (ja) * 2008-08-13 2010-08-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83347A1 (en) * 2009-01-22 2010-07-22 Gregory Daniel Creteau Belt Fuser for an Imaging Forming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7489A (zh) * 2017-08-18 2019-03-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487852A (zh) * 2019-01-29 2020-08-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能抑制加热器向加压辊侧翘曲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487852B (zh) * 2019-01-29 2022-12-06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能抑制加热器向加压辊侧翘曲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2882365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株式会社理光 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29535B2 (en) 2016-05-03
US20150043953A1 (en) 2015-02-12
JP2015034913A (ja) 2015-02-19
JP5777668B2 (ja) 2015-09-09
CN104345619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5619B (zh) 图像加热装置
US853252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875460B2 (ja) 加熱体、及びその加熱体を備える画像加熱装置
JP712740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379384A1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00510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6795A (ja) 定着装置
JP523940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53822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712691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20004127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6767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53357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732809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06916B2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drying device, lamin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1330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25692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6063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05564A (ja) 定着装置
JP3363700B2 (ja) 定着装置
JP2002207386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81380A (ja) 加熱装置
JP2013195938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3289690A (ja) 定着装置
JP201712591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