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03363A - 天线线圈 - Google Patents

天线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03363A
CN104303363A CN201380025461.8A CN201380025461A CN104303363A CN 104303363 A CN104303363 A CN 104303363A CN 201380025461 A CN201380025461 A CN 201380025461A CN 104303363 A CN104303363 A CN 1043033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rtion
main coil
ancillary
reference axis
a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54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川博幸
佐藤健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quos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quos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quos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Equos Resear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03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033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8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01Q7/06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with cor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01Q7/08Ferrite rod or like elongated co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02J50/23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tting antennas, e.g. directional array antennas or Yagi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抑制对形成有磁场的空间以外的空间的磁通的泄漏并且高效率地针对所希望的方向形成磁场的天线线圈。该天线线圈具备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1基准轴(X1)周围而构成的主线圈部(41)、和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2基准轴(X2)周围而构成的辅助线圈部(42),第2基准轴(X2)被设定成在辅助线圈(42)的轴向端部(P)中与主线圈部(41)的磁通交叉,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42)以形成闭合电路的方式连接。

Description

天线线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输所使用的天线线圈。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机、个人信息终端(PDA)、电动辅助自转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不安定在一处而可移动的电动设备、电动装置中,不使用电缆而用无线换言之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电力的技术被关注。例如,日本特开2011-234496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有从车辆外部的电源向车辆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电的技术。另外,日本特开2008-244575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有近距离无线通信用的天线线圈的技术。
这样,设置于共振电路且包含成为天线的共振线圈(天线线圈)的线圈单元中,为了使周围产生的磁场造成的对其他设备的影响减少,或者具备收发信号的定向性,而通常进行在屏蔽磁场的一侧配置护罩。但是,配置护罩若考虑设置空间、成本则有时不优选。
配置为未设置护罩的专利文献1的线圈单元具备多个共振线圈,以一个共振线圈产生的磁场与其他至少一个共振线圈产生的磁场彼此为逆相位。由此,共振电路以外的位置的磁场相抵,漏磁场被减少(专利文献1:第5~12段落,图1、图2等)。但是,因为磁场被相抵,所以给予了供电侧的共振线圈相同电力的情况下的磁场的强度降低,供电的效率也降低。
另外,专利文献2的近距离无线通信用的天线线圈中,不是板状的护罩,而为利用与成为天线的共振线圈另外设置的环形线圈作为护罩的结构。该环形线圈设置于成为天线的共振线圈产生的磁通的非通信方向侧的成分交链的位置。其结果,天线线圈通过切换环形线圈的环被形成的状态和被切断的状态,能够切换具有高定向性的状态和定向性较弱可大范围通信的状态(专利文献2:第31、48-50段落等)。若设置板状的护罩或者由环形线圈构成的护罩,则能够通过抑制对设置了护罩的一侧的定向性,来相对提高未设置护罩的一侧的定向性。但是,通过护罩,有可能浪费能量且传输效率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44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44575号公报
通过上述那样的背景,例如在利用于非接触电力传输时,能够抑制对形成有结合供电侧以及受电侧的共振电路的磁场的空间以外的空间的磁通的泄漏并且高效率地供电的天线线圈是有用的。另外,即使在其他的无线传输中,抑制对传输空间以外的空间的磁通的泄漏并且具有高传输效率的天线线圈也是有用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对形成有磁场的空间以外的空间的磁通的泄漏,并且高效率地沿所希望的方向形成磁场的天线线圈。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的天线线圈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使导体线卷绕于第1基准轴而构成的主线圈部、和使导体线卷绕于第2基准轴而构成的辅助线圈部,上述第2基准轴被设定成在上述辅助线圈部的轴向端部中与上述主线圈部的磁通交叉,上述主线圈部与上述辅助线圈部以形成闭合电路的方式连接。此外,第1基准轴以及第2基准轴并不局限于直线,可以采用多个直线的组合、多个直线和连结它们的曲线的组合、部分的圆弧等的曲线等各种方式。
根据本结构,通过辅助线圈部,形成在主线圈部的周围形成的磁场的磁通收到由辅助线圈部产生的磁场的影响而与没有辅助线圈部的情况相比发生变化。由此,在设置有辅助线圈部的一侧和未设置辅助线圈部的一侧中,在主线圈部的周围中磁场分布的区域不同。即,通过与主线圈部一起构成闭合电路且电流与主线圈部同时流通的辅助线圈部,有可能主线圈部的磁通被弯曲,使主线圈部具有定向性。辅助线圈部不如护罩那样浪费性地消耗主线圈部的磁通,而通过使主线圈部的磁通偏转来使天线线圈产生定向性。因此,抑制了使天线线圈的磁场的强度降低,且使天线线圈的传输效率降低的情况也少。这样,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实现可抑制对形成有磁场的空间以外的空间的磁通的泄漏,并且高效率地沿所希望的方向形成磁场的天线线圈。
这里,本发明的天线线圈优选,上述辅助线圈部的轴向端部中的上述主线圈部的磁通的向量,与夹着上述主线圈部而设定于与该轴向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假想端部中的上述主线圈部的磁通的向量相比,向沿上述第2基准轴的方向偏转。根据该特征结构,通过辅助线圈部的轴向端部中的主线圈部的磁通比假想端部向沿第2基准轴的方向偏转,能够使主线圈部的定向性不同。即,通过辅助线圈部使主线圈部的磁通弯曲,从而针对天线线圈良好地附加定向性。
通过发明者们进行的实验,知道了天线线圈的定向性以及效率根据主线圈部以及辅助线圈部的匝数、电感而不同。因此,优选主线圈部以及辅助线圈部的电感被适当地设定。天线线圈中的主要磁场是依存于主线圈部的磁场,所以可以使主线圈部的电感占主导地位。作为一个方式,本发明的天线线圈优选构成为,一个或者多个上述辅助线圈部的电感的合计比一个或者多个上述主线圈部的电感的合计小。由此,能够实现在定向性以及效率中平衡性好的天线线圈。
主线圈部的磁通分布成放射状,所以若辅助线圈设置多个,则能够抑制泄漏并且使主线圈部的磁通偏转。另外,在设置多个辅助线圈的情况下,若考虑天线线圈整体的大小,则优选尽量小型化的一方,优选辅助线圈与主线圈相比是径小的线圈。因此,与主线圈部相比,一个辅助线圈部的电感变小。因此,辅助线圈部为了确保电感,而优选具备磁性体的铁芯。作为一个方式,本发明的天线线圈优选,使导体线卷绕于沿上述第2基准轴配置的磁性体的辅助线圈铁芯的周围而构成上述辅助线圈部。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线圈优选,上述辅助线圈部被配置成,在上述辅助线圈部流通的电流的成分中与上述主线圈部的周向平行的成分与在接近上述主线圈部的一侧在上述主线圈部流通的电流成为相同的方向。若成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主线圈部的磁通被辅助线圈部的磁通相抵而由主线圈部产生的磁场的强度降低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天线线圈的传输效率降低。
另外,优选上述辅助线圈部沿上述主线圈部的一侧的轴向端面至少配置一个,且比上述主线圈部的径小。一般的,通过在主线圈部流通的电流形成于主线圈部的周围的磁场具有向沿第1基准轴的方向的分布。根据本结构,沿主线圈部的一侧的轴向端面配置有辅助线圈部。通过该辅助线圈部,形成在主线圈部的周围形成且向沿第1基准轴的方向分布的磁场的磁通中,应该从该一侧的轴向端面沿第1基准轴向外侧行进的磁通被辅助线圈部引导。由此,能够抑制在第1基准轴的该一侧中沿第1基准轴分布的磁场,并对天线线圈良好地附加定向性。另外,此时,因为使用比主线圈部小径的辅助线圈部,所以能够抑制天线线圈大型化。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磁场分布的方向偏转,对天线线圈附加定向性。这里,在将该天线线圈利用在磁场共振式供电装置的情况下,由该天线线圈产生的磁场需要成为结合彼此共振的供电电路和受电电路的磁场。因此,优选天线线圈的定向性是供电电路和受电电路对置的一侧,换言之,天线线圈彼此对置的一侧。作为用于实现这样的相对关系的优选的方式,本发明的天线线圈可以为,上述天线线圈设置于进行无线供电的磁场共振式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以及受电电路的至少一方,上述辅助线圈部沿与成为与另一方的天线线圈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上述轴向端面亦即背面侧轴向端面配置。
磁场从主线圈部的轴向端部在轴向外侧中向主线圈部的径方向的所有方向分布。因此,为了使用辅助线圈部来引导磁通,并抑制漏磁通,而优选多个辅助线圈部配置于主线圈部的周向。另外,优选在主线圈部的周向上,尽量不产生漏磁通的抑制变弱的区域。因此,作为一个方式,本发明的天线线圈优选,多个上述辅助线圈部在上述主线圈部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
为了有效地引导由在主线圈部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通,优选辅助线圈部在主线圈部的径方向上配置于主线圈部的附近。因此,作为一个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线圈优选,上述辅助线圈部被配置成沿上述第1基准轴的轴向观察具有与上述主线圈部重复的部分。
为了能够将本发明的天线线圈利用在更多的产品,而期望是设置容易的形状。例如,如果主线圈部的第1基准轴向的长度短,则能够使天线线圈变薄,构成为小型。作为这样的结构的一个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线圈优选为,上述主线圈部沿与上述第1基准轴正交的基准平面形成为螺旋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无线供电系统的结构的电路框图。
图3是共振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4是表示天线线圈的基本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由在主线圈部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图。
图6是表示由在辅助线圈部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图。
图7是表示由在天线线圈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图。
图8是表示传播磁场共振的磁场与天线线圈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传播磁场共振的磁场与天线线圈的关系的另一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天线线圈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天线线圈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2是基板材的立体图。
图13是基板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导体线卷绕在基板材的顺序的图。
图15是主线圈部以及辅助线圈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在主线圈部以及辅助线圈部流通的电流的方向的图。
图17是表示卷绕导体线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基板材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9是表示天线线圈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主线圈部的其他的结构例子的图。
图21是表示主线圈部的其他的结构例子的图。
图22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板材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线圈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线圈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主线圈部以及辅助线圈部各自的磁场的图。
图26是表示由在天线线圈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图。
图2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线圈的其他例子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以对于车辆进行无线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无线供电系统1(磁场共振式供电装置)由设置于供电设施的供电系统2、以及安装于车辆9侧的受电系统3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系统2例如如果是屋外设施则设置于地面G的附近,如果是屋内设施则设置于地板的附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供电系统2具有交流电源21、驱动器电路22、以及供电侧共振电路25而构成。供电侧共振电路25具有供电侧共振线圈24而构成。受电系统3具有受电侧共振电路35、整流电路32、以及蓄电装置31而构成。受电侧共振电路35具有受电侧共振线圈34而构成。供电侧共振电路25和受电侧共振电路35是具有相同的固有振动数(共振频率)的共振电路,将两者统称共振电路5。另外,将供电侧共振线圈24以及受电侧共振线圈34统称为共振线圈或者天线线圈4。
供电系统2的交流电源21例如是从电力公司具有的工业的配电线网供给的电源(系统电源),其频率例如是50Hz、60Hz。驱动器电路22是将50Hz、60Hz的系统电源的频率转换为供电侧共振电路25(共振电路5)的共振频率的电路,由高频电源电路构成。受电系统3的蓄电装置31是可充放电的直流电源,例如利用锂离子、镍氢等的二次电池、电容器。受电侧共振电路35接受的电力是具有受电侧共振电路35的共振频率的交流电力。整流电路32将具有该共振频率的交流电力整流成直流电力的电路。
此外,使驱动器电路22和供电侧共振电路25合并,或者供电系统2的整体相当于广义的供电电路。另外,供电侧共振电路25相当于狭义的供电电路。相同地,使受电侧共振电路35和整流电路合并,或者受电系统3的整体相当于广义的受电电路。另外,受电侧共振电路35相当于狭义的受电电路。
车辆9例如是被旋转电机91驱动的电动汽车、被未图示的内燃机以及旋转电机91驱动的混合动力汽车。旋转电机91经由例如逆变器92等的旋转电机驱动装置与蓄电装置31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91例如是三相交流旋转电机,旋转电机驱动装置将在直流与交流之间转换电力的逆变器92作为核心而构成。旋转电机91能够作为电动机以及发电机发挥作用。旋转电机91作为电动机发挥作用时,经由该逆变器92从蓄电装置31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驱动力(电力运转)。另一方面,旋转电机91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时,通过车辆9的制动、内燃机等的驱动力产生的交流电力通过逆变器92转换成直流,向蓄电装置31再生(再生运转)。
如图2所示,无线供电系统1(磁场共振式供电装置)是使一对共振电路5(25、35)经由磁场共振且经由该磁场供电的系统。此外,作为利用了“磁性”的“共振”技术,已知有经常在医疗领域中使用的磁共振图像法(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其中,相对于MRI利用称为“磁自旋共振”的物理现象,本发明中的“磁场共振式供电装置”中不利用这样的物理的现象。本发明中的“磁场共振式供电装置”中,如上述那样,使两个共振电路5经由“磁场”共振。因此,这里也包含明确地与所谓的MRI区别的现象,将利用磁场中的共振来传输电力的无线供电系统1的传输方式称为“磁场共振方式”。另外,该传输方式是与所谓的“电磁感应式”不同的方式,但对于该点后述。
如上述那样,供电侧共振电路25和受电侧共振电路35具有相同的固有振动数(共振频率)。本实施方式中,供电侧共振电路25以及受电侧共振电路35是相同构成的LC共振器。因此,以下的说明中,无需区别两者的情况下,作为“共振电路5”进行说明。如图3的等效电路所示,共振电路5构成为具有:具有电感成分“L”的天线线圈4、以及具有电容成分“C”的电容器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电容成分“C”是三个电容器的电容成分(Cs、Cs、Cp)的合成。
供电侧共振电路25以及受电侧共振电路35是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的电路。例如,若使分离配置的两个音叉中的一方在空气中振动,则另一方的音叉也与经由空气传播的振动共振地振动相同地,供电侧共振电路25和受电侧共振电路35也共振。更详细而言,经由通过供电侧共振电路25的共振(电磁振动)产生的磁场与在受电侧共振电路35传播的电磁振动共振,受电侧共振电路35也共振(电磁性振动)。
然而,作为非接触的电力传输的方式已知有“电磁感应式”。特别是利用磁场结合的电磁感应式的电路构成与图2类似。其中,所谓“电磁感应式”,是指利用通过贯穿线圈之间的磁通的强度的变化产生的电动势的方式,通常线圈彼此的结合(磁场结合)为主导。电磁感应式中,由下述式(1)所示,两个电路的结合强度也由两个线圈的各自的自感(L1、L2)和互感M表示的情况较多。两个线圈形成的所有磁通交链的情况下结合强度为“1”。
[算式1]
M L 1 · L 2 . . . ( 1 )
与此相对的,“磁场共振方式”中,根据两个共振电路5间的由电感L的“磁场结合”和根据电容C的“电场结合”双方影响传输效率。换言之,作为共振电路5的LC共振器的性能也对传输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在“磁场共振方式”的无线供电中,供电的传输效率被构成无线供电系统1的供电侧共振电路25以及受电侧共振电路35的“结合系数”(以下,有时仅称为“共振电路5的结合系数”。)、和共振电路5的“无负载Q”(无负载时的共振的锐度)这样的参数主导。
这里,结合系数能够引用电磁感应式的结合强度,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无负载Q在图3所示的等效电路中,将电路的电阻成分作为R由下述(2)式表示。此外,这里,使共振的两个共振电路5的电路常量是相同的(L=L1=L2,C=C1=C2,R=R1=R2)。
[算式2]
Q = 1 R · L C . . . ( 2 )
磁场共振方式的传输效率被共振电路5的结合系数k、和共振电路5的无负载Q的积亦即“kQ积”主导。因此,磁场共振方式中,优选通过提高(增大)无负载Q来提高传输效率。作为一个方式,将无负载Q设定为“100”以上合适。
此外,更详细而言,无线供电系统1的效率为供电系统2的驱动器电路22的效率、由供电侧共振电路25以及受电侧共振电路35构成的空间传输部的效率(上述“kQ积”)、整流电路32的效率的积。驱动器电路22以及整流电路32均是伴随频率转换的电路,被这些构成电路的半导体元件的频率特性主导效率。
以上,对磁场共振方式的无线供电系统1的原理进行了说明,但优选无线供电系统1抑制对形成有结合供电侧以及受电侧的共振电路5的磁场的空间以外的空间的磁通的泄漏,并且以较高的传输效率进行供电。用于实现该无线供电系统1的本发明在共振电路5所包含的天线线圈4具有特征。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线圈4的优选的构造、以及这样的天线线圈4的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天线线圈4构成为,具备: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1基准轴X1的周围而构成的主线圈部41、以及沿主线圈部41的一侧的轴向端面至少配置一个且比主线圈部41的径小的辅助线圈部42。辅助线圈部42使导体线40卷绕于与第1基准轴X1不同的第2基准轴X2的周围而构成。这里,在主线圈部41通过在主线圈部41流通的电流如图5所示那样产生磁通另外,在辅助线圈部42,通过在辅助线圈部42流通的电流如图6所示那样产生磁通
如图5所示,通过在主线圈部41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通沿第1基准轴X1的轴向而向两侧分布。因此,如图1所示,在天线线圈4设置于车辆9的底部的情况下,磁通可能对车辆9的底部的铁板、车辆9内部的设备产生影响。换言之,在如主线圈部41的磁通那样,天线线圈4的磁通对于沿第1基准轴X1的方向不具有定向性的情况下,对形成有结合供电侧以及受电侧的共振电路5的磁场的空间以外的其他空间泄漏的磁通对该其他空间造成影响。
因此,天线线圈4除了主线圈部41以外还具备辅助线圈部42而构成。辅助线圈部42沿主线圈部41的一侧的轴向端面设置。由此,天线线圈4的磁通对于沿第1基准轴X1的方向具有定向性。
如图7所示,在设置有辅助线圈部42的一侧,主线圈部41的磁通使辅助线圈部42作为绕行路,不向第1基准轴X1的轴向一侧(图7的上侧,后述的背面侧轴向端面PB的一侧)分布而向另一侧的轴向端面的一侧折回(磁通)。另一方面,在未设置辅助线圈部42的一侧亦即轴向另一侧(图7的下侧),磁通向第1基准轴X1的轴向分布(磁通)。这样,抑制向第1基准轴X1的任一侧的磁通分布,并且不妨碍向另一侧的磁通分布。即,在第1基准轴X1的一侧,能够抑制对车辆9的底部的铁板、车辆9内的设备的磁场的影响,在另一侧,能够使用于磁场共振的磁通作用于对应的共振电路5。
作为辅助线圈部42的卷绕轴的第2基准轴X2被设定为在辅助线圈部42的轴向端部与主线圈部41的磁通交叉的方向。这里,第2基准轴X2以在辅助线圈部42的两个轴向端部中主线圈部41的径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主线圈部41的磁通交叉的方式而被设定。此时,第2基准轴X2相对于主线圈部41的磁通优选被设定为几乎正交的方向。本例中,如图7所示,第2基准轴X2以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方式配置。由此,第2基准轴X2配置于与通过主线圈部41的配置面(基准平面PR,参照图10)的磁通正交的方向。因此,在配置有辅助线圈部42的位置亦即主线圈部41的一侧的轴向端面附近,第2基准轴X2也配置为与主线圈部41的磁通正交。而且,如参照图16的后述那样,辅助线圈部42配置为,在辅助线圈部42流通的电流的成分中的与主线圈部41的周向平行的成分(I2)在接近主线圈部41的一侧为与在主线圈部41流通的电流(I1)相同的方向。
辅助线圈部42设置于供电系统2以及受电系统3的天线线圈4的至少一方,优选至少设置于受电系统3的天线线圈4(受电侧共振线圈34)。如图8所示,受电侧共振线圈34在供电时,具有沿与成为与另一方的天线线圈4亦即供电侧共振线圈24对置的一侧(对置侧轴向端面PF)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端面亦即背面侧轴向端面PB配置的辅助线圈部42。由此,与车辆9的底面、车辆9的内部交链的磁通被抑制。此外,当然,如图9所示,辅助线圈部42也可以设置于供电系统2以及受电系统3的天线线圈4双方。在供电系统2具备辅助线圈部42的情况下,供电侧共振线圈24在供电时,具备沿与成为与另一方的天线线圈4亦即受电侧共振线圈34对置的一侧(对置侧轴向端面PF)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端面亦即背面侧轴向端面PB配置的辅助线圈部42。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辅助线圈部42的第2基准轴X2被设定为与主线圈部41的磁通几乎正交的方向。但是,从图8以及图9明显可知,天线线圈4具有如下的定向性即可,即,在沿第1基准轴X1的方向,向比背面侧轴向端面PB靠背面侧的磁通的泄漏变少。因此,第2基准轴X2也可以设置为,具有随着朝向主线圈部41的径方向外侧而从背面侧轴向端面PB向对置侧轴向端面PF的方向倾斜的俯角。即使具有这样的俯角,如果大约为45度以内,则辅助线圈部42能够沿背面侧轴向端面PB配置。在参照图22~图27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也相同。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2基准轴X2对于第1基准轴X1平行的结构,但是例如,第2基准轴X2也可以具有朝向主线圈部41的轴向端部倾斜那样的俯角。
另外,背面侧轴向端面PB与辅助线圈部42也可以不接触,两者分离。从图8以及图9明显可知,例如在车辆9的底部等,在使天线线圈4的磁通绕行的位置设置辅助线圈部42即可。例如,也可以在存在于主线圈部41的背面侧轴向端面PB与车辆9的底面之间的其他的物体和主线圈部41的平面侧轴向端面PB之间配置有辅助线圈部41。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以上,对天线线圈4的结构概念进行了说明,但图10以及图11示出天线线圈4的具体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图10是在供电时从对置的一侧的轴向端面亦即对置侧轴向端面PF观察的天线线圈4的立体图。图11是从背面侧轴向端面PB观察的天线线圈4的立体图。该例中,天线线圈4构成为具备16个辅助线圈部42。磁场向主线圈部41的径方向的所有方向分布。因此,为了使用辅助线圈部42来引导磁通并抑制泄漏磁通,而优选多个辅助线圈部42配置于这样主线圈部41的周向。
另外,优选辅助线圈部42以均等的间隔配置于主线圈部41的周向,以便在主线圈部41的周向尽量不产生泄漏磁通的抑制变弱的区域。主线圈部41在沿第1基准轴X1的方向观察为圆环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以相同的角度间隔在主线圈部41的周向设定第2基准轴X2来容易地实现。另外,主线圈部41在沿第1基准轴X1的方向观察形成为矩形环状的情况下,优选例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各边中均等地配置。该情况下,也能够以均等的间隔配置于主线圈部41的周向。相同地,主线圈部41形成为椭圆形状、环带形状等的情况下,也优选辅助线圈部42以几乎均等的间隔配置于主线圈部41的周向。
通过发明者们进行的实验,明确了天线线圈4的定向性以及效率根据主线圈部41以及辅助线圈部42的匝数、电感而不同。主线圈部41以及辅助线圈部42的电感根据无线供电系统1的式样被适当地设定。此时,作为一个观点,因为成为用于使两个共振电路5共振的介质的磁场是主要依存于主线圈部41的磁场,所以可以使主线圈部41的电感占优势。即,一个或者多个辅助线圈部42的电感的合计可以构成为比一个或者多个主线圈部41的电感的合计小。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主线圈部41设置有多个辅助线圈部42。该情况下,例如,若多个辅助线圈部42的所有电感的合计构成为比一个主线圈部41的电感小,则能够实现在定向性以及效率平衡较好的天线线圈4。
本实施方式中,天线线圈4的主线圈部41沿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基准平面PR形成为螺旋形(参照图10)。为了简易地进行该基准平面PR的规定,在主线圈部41的形成时,利用图12以及图13所例示的板状的基板材70(芯部件7)。优选该基板材70例如由聚碳酸酯、聚丙烯构成。
磁场共振式的无线供电系统1中,经由磁场使成对的LC共振器(共振电路5)共振。天线线圈在该LC共振器与电感线圈(L)对应。作为一个方式,能够使用芯部件7构成LC共振器的电容(C)。在构成具有较高的高频特性的电容的基础上,优选芯部件7的介电损耗的值较小(例如,对象频带小于0.003)。聚碳酸酯、聚丙烯是介电损耗约为0.002以下,介电损耗的值较小的材料,优选作为芯部件7的主要材料。
在基板材70为了规定第2基准轴X2而设置有多个轴芯部72。换言之,辅助线圈部42的第2基准轴X2沿基准平面PR在主线圈部41的周向中的多处使用基板材70而设定。这些轴芯部72通过连结部71连结。连结部71是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平面,规定基准平面PR。
为了使天线线圈4具有所希望的定向性且也使高传输效率成为可能,需要相对于第1基准轴X1高精度地规定各第2基准轴X2,并且多个第2基准轴X2彼此也被高精度地规定。通过在作为规定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基准平面PR的板状部件的基板材70(芯部件7)被构成的轴芯部72,第2基准轴X2相对于第1基准轴X1被高精度地规定。另外,通过连结部71,轴芯部72彼此(第2基准轴X2彼此)的关系也被高精度地规定。
辅助线圈部42是比主线圈部41径小的线圈。另外,若使辅助线圈部42沿主线圈部41的周向分散配置多个,则辅助线圈部42的径进一步变小。因此,一个辅助线圈部42的电感呈变小的趋势。因此,辅助线圈部42为了确保必要的电感,而优选如图11所示具备磁性体的辅助线圈铁芯43。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线圈部42使导体线40卷绕于沿第2基准轴X2配置的磁性体的辅助线圈铁芯43的周围而构成。因此,如图13所示,在沿基板材70的里面7b的第2基准轴X2的轴芯部72设置有辅助线圈铁芯43。此外,优选辅助线圈铁芯43由具有高导磁率以及高电阻率的强磁性体材料例如铁素体等构成。
另外,为了有效地引导通过在主线圈部41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通,优选辅助线圈部42在主线圈部41的径方向配置于主线圈部41的附近。因此,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辅助线圈部42被配置成,沿第1基准轴X1的轴方向观察时具有与主线圈部41重复的部分。
根据发明者们的实验,确认了如图10以及图11的方式的天线线圈4具有如下的定向性,即,确认了相对于背面侧轴方向端面PB的方向上的传输效率(约4%),与对置侧轴方向端面PF的方向上的传输效率(约92%)具有20倍以上的差。另外,在使供电侧共振线圈24和受电侧共振线圈34对置的情况下的第1基准轴X1的位置偏移与传输效率的关系中,实用范围内(大致20cm以内)的传输效率的降低约为2%。换言之,通过具有定向性的传输效率的降低约滞留于2%,充分确认了为实用范围。由此,无需在例如车辆9设置护罩等,能够实现车辆9的部件重量的抑制、降低成本。
以下,对制造这样的天线线圈4的方法的具体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通过沿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基准平面PR,使导体线40呈螺旋形地卷绕于第1基准轴X1周围的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形成主线圈部41。具体而言,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中,如图12的箭头Y1所示,导体线40沿规定了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基准平面PR的基板材70的表面7a卷绕成螺旋形。
通过使导体线40以比主线圈形成工序#1中的导体线40的卷绕半径小的方式卷绕于第2基准轴X2周围的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形成辅助线圈部42。具体而言,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中,如图12的箭头Y2所示,导体线40卷绕于规定了第2基准轴X2的基板材70的轴芯部72的周围。在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中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1基准轴X1周围的期间实施该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本例中,通过实施这样的工序,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部42以形成闭合电路的方式连接。此外,“卷绕的期间”包含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的最初、以及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的最后。
作为一个优选的例子,如图14所示,通过反复进行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和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来形成天线线圈4。具体而言,在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中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1基准轴X1周围的期间,在周向设置了16处的第2基准轴X2分别执行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此时,如图14所示,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00(#1)→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01(#2)→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01(#1)→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01(#2)→…,逐次中断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并且在各中断时实施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在图14所示的方式中,在1次(1周)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结束的期间(#100~#116),执行16次的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201~#216)。
然而,在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中,需要以较小的卷绕半径卷绕导体线40。另外,若考虑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和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混合存在的情况,则优选导体线40是比较容易弯曲的材料。例如,优选导体线40使用使多个导体裸线集合的绞合金属线。
然而,在主线圈部41以及辅助线圈部42中,若邻接的导体线40过于接近,则由于由在天线线圈4流通的电流引发的磁场而在邻接的导体线40流通的电流彼此的相互作用亦即邻近效应变强。换言之,由于邻近效应,产生避开同方向流向的电流的效果。该邻近效应作用于使无负载Q降低的方向。另外,邻接的导体线40间产生浮游电容(寄生电容),从而可能对天线线圈4的阻抗造成影响。因此,导体线40与紧密地卷绕其线间相比,优选一定程度地稀疏地卷绕。例如,优选具有导体线40的线径的1~2倍左右的缝隙来卷绕。
如上述,若在主线圈部生成工序#1的中途实施辅助线圈部生成工序#2,则如图15所示,在主线圈部41的导体线间形成有相当于在辅助线圈部42中卷绕的导体线40的缝隙。例如,在辅助线圈部42,导体线40几乎无缝隙地卷绕1周的情况下,相当于在构成主线圈部41的导体线40间形成有导体线40的几乎1根量的缝隙。
图16是沿第2基准轴X2的轴向观察了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那样进行了主线圈部形成工序#1以及辅助线圈部形成工序#2的导体线40的图。如图16所示,在辅助线圈部42流通的电流I2的成分中的与主线圈部41的周向平行的成分是与在接近主线圈部41的一侧在主线圈部41流通的电流I1相同的方向。因此,即使针对主线圈部41设置辅助线圈部42,也抑制损害用于磁场共振的磁场,降低传输效率的情况也较少。
然而,参照图10~图16在上述的例中,示出了使用矩形状的芯部件7,生成具有矩形状的主线圈部41的天线线圈4的例子。但是,主线圈部4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矩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状、环带形状。例如,如图17所示,通过使用圆形状的芯部件7,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圆形状的主线圈部41的天线线圈4。另外,上述例中,示出了在主线圈部41的周向(以第1基准轴X1为中心卷绕的方向)设定有偶数个的第2基准轴X2的例子。但是,当然也可以在主线圈部41的周向设定有奇数个的第2基准轴X2。图17示出在芯部件7设置有奇数个(该例中9个)的轴芯部72的例子。
另外,在上述的各例中,例如图12、图17所示,例示了利用板状的基板材70作为芯部件7的方式来进行说明。但是,芯部件7并不局限于这样的基板材70。如果具有沿第2基准轴X2的各个配置的多个轴芯部72和连接这些多个轴芯部72的连结部71,则例如图18所例示,芯部件7也可以是在连结部71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的环状部件79。在图18例示了矩形环状的环状部件79作为芯部件7,当然也可以是圆环状。另外,也可以在芯部件7的连结部71分散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另外,在上述的各例中,例如图7、图11所示,示出了沿天线线圈4的主线圈部41的背面侧轴向端面PB配置有辅助线圈部42的例子。然而,辅助线圈部42的配置并不局限于该方式。例如,如图19所示,辅助线圈部42也可以一部分沿背面侧轴向端面PB配置且一部分沿第1基准轴X1配置。图19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辅助线圈部42的第2基准轴X2不是直线,而是由两个直线和两直线间的弯曲部构成的折线(弯曲线)。该弯曲部无需是直角(近似直角),既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钝角。另外,第2基准轴X2无需是直线的组合,也可以是圆弧的一部分、或者其他的曲线。在第2基准轴X2不是直线,可设定为多个直线的组合、曲线这些点上,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上述的各例中,例如图7所示,示出了天线线圈4的主线圈部41沿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基准平面PR上形成为螺旋形的例子。但是,主线圈部41的结构并不局限于该方式。例如图20所示,主线圈部41可以沿同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基准平面PR平行的面卷绕,并且形成为随着沿第1基准轴X1朝向背面侧轴向端面PB而径扩大的螺旋形(龙卷风形)。另外,例如图21所示,主线圈部41可以沿与基准平面PR平行的面以相同的径卷绕,并且形成为沿第1基准轴X1延伸的圆筒形状(螺旋弹簧形状,即螺旋形状)。此外,在图10、图11等,例示了在主线圈部41不具备磁性体的铁芯的方式的天线线圈4,但在主线圈部41可以具备铁芯。
此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线圈单元如专利文献1的第90~92段等记载那样,能够特别减少特定的方向的电磁场,并不是形成具有对特定的方向的定向性的磁场。在本发明的天线线圈4中,并不是减少特定的方向的磁场的强度,而是具有对特定的方向的定向性,不会由于辅助线圈42的有无而大幅减少磁场的强度。换言之,可以说不会如专利文献1的图11以及图12、以及第90~92段等所记载那样使磁场的强度大幅减少,而具有定向性的点是本发明的特征。而且,通过具有这样的特征,能够抑制向形成有结合供电侧以及受电侧的共振电路的磁场的空间以外的空间的磁通的泄漏,并且高效率地进行非接触供电。该点并不局限于第1实施方式,在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中也相同。
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天线线圈是与成为天线的共振线圈分开设置环形线圈,利用该环形线圈作为护罩的线圈。该天线线圈中,共振线圈和环形线圈不构成闭合电路,环形线圈相对于共振线圈而言,作为用于消极地赋予定向性的护罩而发挥作用。参照专利文献2的第54段以下的记载、专利文献2的图3等,示出了使用电子开关自动控制环形线圈的环形成和切断的切换的方式。但是,这不过是切换是否附加护罩功能,在定向性是与护罩的有无对应的消极的定向性的点上没有变化。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如上述那样,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部42构成闭合电路,电流在主线圈部41以及辅助线圈部42同时流通。而且,主线圈部41的磁通由于电流流通时在辅助线圈部42产生的磁通而偏转,而使天线线圈4的磁通产生定向性。换言之,本发明在赋予积极的定向性的点有特征。该点也并不局限于第1实施方式,在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以及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中也相同。
如以上说明那样,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线圈4构成为具备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1基准轴X1周围而构成的主线圈部41、以及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2基准轴X2周围而构成的辅助线圈部42。如图14~图16等所示,天线线圈4以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42形成闭合电路的方式连接。另外,如图5~图7等所示,第2基准轴X2以在辅助线圈部42的轴向端部与主线圈部41的磁通交叉的方式而被设定。而且,辅助线圈部42的轴向端部P中的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向量,与夹着主线圈部41设定于与该轴向端部P相反的一侧的假想端部Q中的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向量相比,向沿第2基准轴X2的方向偏转。
例如,如图7所示,辅助线圈部42的轴向端部P中的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向量,与关于规定的对称轴LS而与轴向端部P线对称的位置亦即假想端部Q(假想端部点)中的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向量相比,向沿第2基准轴X2的方向偏转。这里,对称轴LS与对于主线圈部41沿朝向设置有辅助线圈部42的一侧的方向延伸的轴亦即设置基准轴XP正交,设定为通过主线圈部41的中心的直线。设置基准轴XP也能够设定为连结主线圈部41的中心的位置和辅助线圈部42的中心的位置的线。在具备多个主线圈部41、辅助线圈部42的情况下,多个线圈的中央位置成为主线圈41以及辅助线圈42的中心。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基准轴XP与第1基准轴X1一致。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主线圈部41的第1基准轴X1和辅助线圈部42的第2基准轴X2成为交叉那样的关系的例子。换言之,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设置辅助线圈部42以便能够调整主线圈部41的沿第1基准轴X1的方向上的定向性的结构。但是,能够调整的定向性并不局限于沿第1基准轴X1的方向,也可以是与第1基准轴X1交叉的方向。以下,将这样的方式作为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重复的部分适当地省略说明。
图22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于主线圈部41以及辅助线圈部42的形成的基板材70(芯部件7)的一个例子。如图22所示,主线圈部41的第1基准轴X1沿基板材70的基板面的延伸方向即面方向被设定。如图23所示,通过将基板材70作为芯部件,以将基板材70卷入的方式卷绕导体线40来形成主线圈部41。在基板材70的一方的基板面70a以从该基板面70a沿与基板面70a正交的方向仅分离规定的设定距离且沿该基板面70a以及第1基准轴X1延伸的方式设置有轴芯部72。由于辅助线圈部42配置于轴芯部72的周围,所以轴芯部72的中心轴为第2基准轴X2。在图22所例示的方式中,在轴芯部72中的沿第2基准轴X2的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将轴芯部72针对基板面70a支承固定的支承部72b。通过该支承部72b,轴芯部72相对于基板面70a的设定距离被规定。换言之,轴芯部72以悬臂状态支承固定于基板面70a。当然,并不局限于该方式,也可以在轴芯部72中的沿第2基准轴X2的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支承部72b,轴芯部72在其中央部被支承固定。此外,在图22所示的例中,第1基准轴X1与第2基准轴X2平行,但第2基准轴X2无需与第1基准轴X1平行。
图23示意性地示出从图22的基板面70a的一侧观察到的天线线圈4。另外,图24示意性地示出从基板材70的侧面观察到的天线线圈4。如图23所示,辅助线圈部42通过将导体线40卷绕在轴芯部72来形成。此外,省略图示,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优选在轴芯部72具备磁性体的铁芯。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如图24所例示,在将导体线40卷绕在第1基准轴X1的周围来形成主线圈部41的途中,优选将导体线40卷绕在第2基准轴X2的周围来形成辅助线圈部42。
图25示出由流向主线圈部41的电流产生的磁通以及由流向辅助线圈部42的电流产生的磁通不考虑主线圈部41与辅助线圈部42的相互的影响。主线圈部41的磁通沿第1基准轴X1通过主线圈部41中,并且在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所有方向上呈放射状地分布。辅助线圈部42的磁通在主线圈部41生成的磁场中,沿第2基准轴X2通过辅助线圈部42中,并且在与第2基准轴X2正交的所有方向上呈放射状地分布。
图26是相对于图25考虑了主线圈部41与辅助线圈部42的相互影响的图。如图26所示,在配置有辅助线圈部42的一侧,出现了主线圈部41的磁通与辅助线圈部42的磁通的方向不同的区域、辅助线圈部42的磁通与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方向几乎相同的区域等。换言之,通过辅助线圈部42的磁通主线圈部41的磁通被消除、或者增强,其结果,主线圈部41的磁通被弯曲。换言之,在配置有辅助线圈42的一侧,主线圈部41的磁通以通过更接近辅助线圈部42的一侧(主线圈部41的第1基准轴X1侧)的方式偏转。其结果,如图26所示,主线圈部41的磁通在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方向上,与“Z2”相比在“Z1”的方向具有定向性。
如以上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线圈4构成为具备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1基准轴X1周围而构成的主线圈部41、和使导体线40卷绕于第2基准轴X2周围而构成的辅助线圈部42。如图23、图24等所示,天线线圈4以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42形成闭合电路的方式连接。另外,如图25、图26所示,第2基准轴X2以在辅助线圈部42的轴向端部与主线圈部41的磁通交叉的方式设定。而且,辅助线圈部42的轴向端部P中的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向量,与夹着主线圈部41设定于与该轴向端部P相反的一侧的假想端部Q中的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向量相比,向沿第2基准轴X2的方向偏转。
例如,如图26所示,辅助线圈部42的轴向端部P中的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向量,与关于规定的对称轴LS而与轴向端部P线对称的位置亦即假想端部Q(假想端部点)中的主线圈部41的磁通的向量相比,向沿第2基准轴X2的方向偏转。这里,对称轴LS与对于主线圈部41沿朝向设置有辅助线圈部42的一侧的方向延伸的轴亦即设置基准轴XP正交,设定为通过主线圈部的中心的直线。设置基准轴XP也能够设定为连结主线圈部41的中心的位置和辅助线圈部42的中心的位置的线。在具备多个主线圈部41、辅助线圈部42的情况下,多个线圈的中央位置成为主线圈41以及辅助线圈42的中心。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称轴LS与第1基准轴X1一致。
图27示出在将导体线40卷绕于第1基准轴X1的周围来形成主线圈部41的途中,将导体线40卷绕于第2基准轴X2的周围来形成辅助线圈部42的其他的例子。在参照图24的上述的例子中,例示了在主线圈部41的内侧(线圈内)配置有辅助线圈部42的所谓的内接的方式。图27与图24的例子不同,例示了在主线圈部41的外侧(线圈的外部)配置有辅助线圈部42的所谓的外接的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线圈4既可以是如图24所示的内接的方式,也可以是图27所示的外接的方式。
此外,为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有效地引导由在主线圈部41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通,优选辅助线圈部42在主线圈部41的径方向上配置于主线圈部41的附近。如图23等所示,优选辅助线圈部42被配置成,沿与第1基准轴X1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具有与主线圈部41重复的部分。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分别单独应用,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组合应用。
(1)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主线圈部生成工序#1中,在将导体线40卷绕于第1基准轴X1的周围的期间,针对所有的第2基准轴X2实施辅助线圈部生成工序#2的例子。省略图示以及详细的说明,但第2实施方式也相同。换言之,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主线圈部41与辅助线圈部42的匝数数目相同的例子,但天线线圈4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主线圈部41的匝数与辅助线圈部42的匝数也可以不同。该情况下,从通过磁场使两个共振电路5共振的观点来看,优选主线圈部41的匝数是辅助线圈部42的匝数以上。
作为一个方式,如图17所示,针对配置于主线圈部41的周向的第2基准轴X而每隔一个地实施辅助线圈部生成工序#2(#100→#201→#101→…→#209→#109)。若这样卷绕导体线40,则能够使主线圈部41的匝数为辅助线圈部42的匝数的2倍。这可以绕2周的期间(#100~#109),隔一个地针对所有第2基准轴X2卷绕导体线40(#201~#209)来实现。
(2)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由一个主线圈部41和多个辅助线圈部42构成的天线线圈4。但是,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方式,也可以由多个主线圈部41和一个辅助线圈部42构成天线线圈4。当然并且,也可以由多个主线圈部41和多个辅助线圈部42构成天线线圈4。即,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部42形成闭合电路即可。如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例示的那样,如果形成主线圈部41的导体线40的一部分形成为辅助线圈部42,则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部42形成闭合电路。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够使用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部42形成闭合电路的其他的布线方式来形成天线线圈4,但这样的实施方式也还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例如,若以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的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部42的磁通量相反的方式设定各线圈部,来更换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部42的功能,则能够实现具有多个主线圈部41和一个辅助线圈部42的天线线圈4。另外,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成为以在主线圈部41的途中插入了辅助线圈部42的方式串联连接的电路,但并不限定主线圈部41与辅助线圈部42的电连接关系。例如,可以构成为在主线圈部41的外部串联连接有辅助线圈部42、或者主线圈部41和辅助线圈部42并联连接。
(3)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针对安装于车辆9的蓄电装置进行无线供电的方式,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对车辆的应用。例如,也能利用于将通过小型水力发电、太阳光发电、小型风力发电产生的电力传输到一般房屋、公寓等的用途,换言之智能电网系统中的电力传输。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磁场共振式的无线供电所使用的天线线圈。另外,本发明能够也利用于其他的无线传输所使用的天线线圈。
附图标记的说明:...主线圈部的磁通;...天线线圈的磁通;4...天线线圈;40...导体线;41...主线圈部;42...辅助线圈部;43...辅助线圈铁芯;LS...对称轴;P...辅助线圈部的轴向端部;Q...假想端部;X1...第1基准轴;X2...第2基准轴;XP...设置基准轴。

Claims (10)

1.一种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具备:使导体线卷绕于第1基准轴周围而构成的主线圈部、和使导体线卷绕于第2基准轴周围而构成的辅助线圈部,
所述第2基准轴被设定成在所述辅助线圈部的轴向端部与所述主线圈部的磁通交叉,
所述主线圈部和所述辅助线圈部以形成闭合电路的方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线圈部的轴向端部中的所述主线圈部的磁通的向量,与夹着所述主线圈部而设定于与该轴向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假想端部中的所述主线圈部的磁通的向量相比,向沿所述第2基准轴的方向偏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辅助线圈部的电感的合计比一个或者多个所述主线圈部的电感的合计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使导体线卷绕于沿所述第2基准轴配置的磁性体的辅助线圈铁芯的周围而构成所述辅助线圈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线圈部被配置成,在所述辅助线圈部流通的电流的成分中与所述主线圈部的周向平行的成分与在接近所述主线圈部的一侧在所述主线圈部流通的电流成为相同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线圈部沿所述主线圈部的一侧的轴向端面至少配置一个,且比所述主线圈部的径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线圈设置于进行无线供电的磁场共振式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以及受电电路的至少一方,所述辅助线圈部沿与成为与另一方的天线线圈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所述轴向端面亦即背面侧轴向端面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辅助线圈部在所述主线圈部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线圈部被配置成沿所述第1基准轴的轴向观察具有与所述主线圈部重复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线圈部沿与所述第1基准轴正交的基准平面形成为螺旋形。
CN201380025461.8A 2012-05-17 2013-05-14 天线线圈 Pending CN1043033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3810 2012-05-17
JP2012113810A JP2013243431A (ja) 2012-05-17 2012-05-17 アンテナコイル
PCT/JP2013/063406 WO2013172336A1 (ja) 2012-05-17 2013-05-14 アンテナコイ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03363A true CN104303363A (zh) 2015-01-21

Family

ID=49583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5461.8A Pending CN104303363A (zh) 2012-05-17 2013-05-14 天线线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18258B2 (zh)
EP (1) EP2851999A4 (zh)
JP (1) JP2013243431A (zh)
CN (1) CN104303363A (zh)
WO (1) WO201317233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8139A (zh) * 2015-03-11 2016-09-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的控制装置以及能量管理系统
CN106487099A (zh) * 2015-08-25 2017-03-08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供电装置
CN108231384A (zh) * 2016-12-21 2018-06-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
CN113874970A (zh) * 2019-05-24 2021-12-31 株式会社电装 磁性部件和包括该磁性部件的电力转换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12715B2 (en) 2015-09-16 2019-06-04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US10992185B2 (en) 2012-07-06 2021-04-27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to wirelessly deliver power to game controllers
US10063105B2 (en) 2013-07-11 2018-08-28 Energous Corporation Proximity transmitters for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systems
US10965164B2 (en) 2012-07-06 2021-03-30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wirelessly delivering power to a receiver device
US9787103B1 (en) 2013-08-06 2017-10-10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ly delivering power to electronic devices that are unable to communicate with a transmitter
US10439448B2 (en) 2014-08-21 2019-10-08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ally tes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US10256657B2 (en) 2015-12-24 2019-04-09 Energous Corporation Antenna having coaxial structure for near field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US9867062B1 (en) 2014-07-21 2018-01-09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using a remote server to authorize a receiving device that has requested wireless power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another receiving device should request wireless power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9825674B1 (en) 2014-05-23 2017-11-21 Energous Corporation Enhanced transmitter that selects configurations of antenna elements for performing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functions
US11502551B2 (en) 2012-07-06 2022-11-15 Energous Corporation Wirelessly charging multiple wireless-power receivers using different subsets of an antenna array to focus energy at different locations
US9876394B1 (en) 2014-05-07 2018-01-23 Energous Corporation Boost-charger-boost system for enhanced power delivery
US10381880B2 (en) 2014-07-21 2019-08-13 Energous Corporation Integrated antenna structure array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10992187B2 (en) 2012-07-06 2021-04-27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to wirelessly deliver power to electronic devices
JP6300106B2 (ja) * 2013-01-30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5967374B2 (ja) * 2013-01-31 2016-08-10 株式会社エクォス・リサーチ ノイズキャンセル共振器
JP6164421B2 (ja) * 2013-11-28 2017-07-19 Tdk株式会社 送電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JP2015106581A (ja) 2013-11-28 2015-06-08 Tdk株式会社 送電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JP6179375B2 (ja) 2013-11-28 2017-08-16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6432251B2 (ja) * 2013-11-28 2018-12-05 Tdk株式会社 送電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JP5839020B2 (ja) * 2013-11-28 2016-01-06 Tdk株式会社 送電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DE102013113244A1 (de) * 2013-11-29 2015-06-03 Paul Vahle Gmbh & Co. Kg Spule für ein induktives Energieübertragungssystem
JP2015133815A (ja) * 2014-01-10 2015-07-23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給電方法および受電装置
JP6432366B2 (ja) * 2014-03-31 2018-12-05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用コイルおよ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US10158257B2 (en) 2014-05-01 2018-12-18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using sound waves to wirelessly deliver power to electronic devices
JP6299419B2 (ja) * 2014-05-19 2018-03-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6302549B2 (ja) * 2014-06-13 2018-03-28 株式会社東芝 インダクタユニット、無線電力伝送装置、及び電動車両
CN106716570B (zh) * 2014-07-08 2020-05-15 奥克兰联合服务有限公司 感应电力传送设备
JP6460373B2 (ja) * 2014-07-14 2019-01-3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US10068703B1 (en) 2014-07-21 2018-09-04 Energous Corporation Integrated miniature PIFA with artificial magnetic conductor metamaterials
JP6057477B2 (ja) * 2014-10-15 2017-01-11 学校法人加計学園 岡山理科大学 非接触給電装置
KR101679202B1 (ko) * 2014-10-27 2016-11-25 한국과학기술원 편차에 둔감한 급·집전장치
US20170305281A1 (en) * 2015-01-21 2017-10-2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wer reception device, and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KR102423618B1 (ko) * 2015-03-06 2022-07-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JP6643529B2 (ja) * 2015-06-17 2020-02-12 リコー電子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整流回路、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US10523033B2 (en) 2015-09-15 2019-12-31 Energous Corporation Receiver devices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location within a transmission field
US11710321B2 (en) 2015-09-16 2023-07-25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object detection in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systems
US10778041B2 (en) 2015-09-16 2020-09-15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power waves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10734717B2 (en) * 2015-10-13 2020-08-04 Energous Corporation 3D ceramic mold antenna
US10027180B1 (en) 2015-11-02 2018-07-17 Energous Corporation 3D triple linear antenna that acts as heat sink
US10063108B1 (en) 2015-11-02 2018-08-28 Energous Corporation Stamped three-dimensional antenna
US10734158B2 (en) * 2015-12-17 2020-08-04 Wits Co., Ltd. Coil device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0027159B2 (en) 2015-12-24 2018-07-17 Energous Corporation Antenna for transmitting wireless power signals
US11863001B2 (en) 2015-12-24 2024-01-02 Energous Corporation Near-field antenna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ith antenna elements that follow meandering patterns
US10038332B1 (en) 2015-12-24 2018-07-31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wireless power charging through multiple receiving devices
US10079515B2 (en) 2016-12-12 2018-09-18 Energous Corporation Near-field RF charging pad with multi-band antenna element with adaptive loading to efficiently charge an electronic device at any position on the pad
JP6522546B2 (ja) * 2016-05-12 2019-05-29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電力コイル
US10923954B2 (en) 2016-11-03 2021-02-16 Energous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with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JP6691273B2 (ja) 2016-12-12 2020-04-28 エナージャ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配送される無線電力を最大化するために近接場充電パッドのアンテナ区域を選択的に活性化する方法
JP6753307B2 (ja) * 2016-12-27 2020-09-09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0680319B2 (en) 2017-01-06 2020-06-09 Energous Corpor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mutual coupling effects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US10439442B2 (en) 2017-01-24 2019-10-08 Energous Corporation Microstrip antenna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s
WO2018183892A1 (en) 2017-03-30 2018-10-04 Energous Corporation Flat antennas having two or more resonant frequencies for use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JP2018182686A (ja) * 2017-04-21 2018-11-15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携帯型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携帯型無線通信装置を用いる情報識別装置
US10511097B2 (en) 2017-05-12 2019-12-17 Energous Corporation Near-field antennas for accumulating energy at a near-field distance with minimal far-field gain
US11462949B2 (en) 2017-05-16 2022-10-04 Wireless electrical Grid LAN, WiGL Inc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and system
US10848853B2 (en) 2017-06-23 2020-11-24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utilizing a wire of a sound-producing device as an antenna for receipt of wirelessly delivered power
JP2019080457A (ja) * 2017-10-26 2019-05-23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US11342798B2 (en) 2017-10-30 2022-05-24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coexistence of wireless-power signals and data signals operating in a same frequency band
US10615647B2 (en) 2018-02-02 2020-04-07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wireless power receivers and other objects at a near-field charging pad
US11159057B2 (en) 2018-03-14 2021-10-26 Energous Corporation Loop antennas with selectively-activated feeds to control propagation patterns of wireless power signals
WO2019208887A1 (ko) * 2018-04-24 2019-10-31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전송 시스템
CN110581362B (zh) * 2018-06-11 2020-12-04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圈天线及终端
KR102552493B1 (ko) * 2018-06-20 2023-07-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자파 차폐 기능을 가지는 무선충전기
US11515732B2 (en) 2018-06-25 2022-11-29 Energous Corporation Power wave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to focus wirelessly delivered power at a receiving device
KR102508859B1 (ko) * 2018-10-23 2023-03-1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제 1 코일 및 상기 제 1 코일의 옆에 위치한 제 2 코일을 이용하여 근거리 무선 통신을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437735B2 (en) 2018-11-14 2022-09-06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for receiving electromagnetic energy using antennas that are minimally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human body
JP2022523022A (ja) 2019-01-28 2022-04-21 エナージャ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無線送電のための小型アンテナ用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2519749A (ja) 2019-02-06 2022-03-24 エナージャス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アンテナアレイ内の個々のアンテナに使用するための最適位相を推定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DE112019007146T5 (de) * 2019-04-01 2021-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rahtloses energie-zuführungssystem und energie-empfangseinrichtung
DE102019213899A1 (de) * 2019-09-12 2021-03-18 Robert Bosch Gmbh Energieabgabesystem zur positionsunabhängigen Energieübertragung durch einen Luftspalt zu mindestens einem Energieempfänger
US11521792B2 (en) * 2019-09-16 2022-12-06 Utah State Universit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ith active field cancellation using multiple magnetic flux sinks
US11411441B2 (en) 2019-09-20 2022-08-09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otecting wireless power receivers using multiple rectifiers and establishing in-band communications using multiple rectifiers
WO2021055898A1 (en) 2019-09-20 2021-03-25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chine learning based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US11381118B2 (en) 2019-09-20 2022-07-05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chine learning based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O2021055900A1 (en) 2019-09-20 2021-03-25 Energous Corporation Classifying and detecting foreign objects using a power amplifier controller integrated circuit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s
EP4073905A4 (en) 2019-12-13 2024-01-03 Energous Corp CHARGING PAD WITH GUIDING CONTOURS FOR ALIGN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ON THE CHARGING PAD AND FOR EFFICIENTLY TRANSMITTING NEAR FIELD HIGH FREQUENCY ENERGY TO THE ELECTRONIC DEVICE
US10985617B1 (en) 2019-12-31 2021-04-20 Energous Corporation System for wirelessly transmitting energy at a near-field distance without using beam-forming control
US11799324B2 (en) 2020-04-13 2023-10-24 Energous Corporation Wireless-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for creating a uniform near-field charging area
US11916398B2 (en) 2021-12-29 2024-02-27 Energous Corporation Small form-factor devices with integrated and modular harvesting receivers, and shelving-mounted wireless-power transmitters for use therewit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9768A1 (en) * 2009-09-24 2011-04-21 Byrne Norman R Worksurface power transfer
TW201143251A (en) * 2011-08-04 2011-12-01 Fu Da Tong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harging coil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207238A (ja) * 2012-03-29 2013-10-07 Equos Research Co Ltd アンテナ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0313B2 (ja) 1997-10-16 2009-06-17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Icカードシステム
US7126450B2 (en) * 1999-06-21 2006-10-24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ductively powered apparatus
US6803744B1 (en) * 1999-11-01 2004-10-12 Anthony Sabo Alignment independent and self aligning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JP4578728B2 (ja) * 2001-07-02 2010-11-10 株式会社ハネックス 携帯型機器
GB2388716B (en) * 2002-05-13 2004-10-20 Splashpower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JP4036813B2 (ja) * 2003-09-30 2008-01-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EP1689029B1 (en) * 2003-11-27 2016-10-05 Hitachi Metals, Ltd. Antenna and radio timepiece using the same, keyless entry system, and rf id system
JP2007013862A (ja) 2005-07-04 2007-01-18 Hitachi Metals Ltd アンテナ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波時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rfidシステム
JP5024366B2 (ja) 2007-03-09 2012-09-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コイル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JP4367717B2 (ja) 2007-03-26 2009-11-18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近距離無線通信用アンテナおよび携帯機器
GB0716679D0 (en) * 2007-08-28 2007-10-03 Fells J Inductive power supply
JP5118462B2 (ja) 2007-12-12 2013-01-16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コイルアンテナおよび非接触情報媒体
US20120119698A1 (en) * 2008-09-27 2012-05-17 Aristeidis Karalis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for vehicles
US9530555B2 (en) * 2011-03-29 2016-12-27 Triune Systems, LLC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al
US9136600B2 (en) 2010-09-30 2015-09-1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enna
TWI504096B (zh) * 2009-04-08 2015-10-1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 Llc 可選擇性線圈陣列及其系統與方法
US8422973B2 (en) * 2009-06-16 2013-04-16 B & Plus K.K. B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 coil and b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5484843B2 (ja) * 2009-09-24 2014-05-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JP2011142559A (ja) * 2010-01-08 2011-07-21 Sony Corp 給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DE102010028993B4 (de) * 2010-02-10 2013-07-11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ntennenanordnung und Transponderlesegerät
JP5139469B2 (ja) * 2010-04-27 2013-02-06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4701627B (zh) * 2010-09-07 2018-11-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
CN103430258A (zh) * 2011-03-11 2013-1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输电装置、外部供电装置及车辆充电系统
KR101888417B1 (ko) * 2011-04-08 2018-08-16 필립스 아이피 벤쳐스 비.브이. 반대로 권선된 유도형 전원
US9406436B2 (en) * 2011-10-28 2016-08-02 Auckland Uniservices Limited Non-ferrite structures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JP2013207727A (ja) 2012-03-29 2013-10-07 Equos Research Co Ltd アンテナコイル
JP5988210B2 (ja) * 2012-08-31 2016-09-07 株式会社エクォス・リサーチ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164421B2 (ja) * 2013-11-28 2017-07-19 Tdk株式会社 送電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89768A1 (en) * 2009-09-24 2011-04-21 Byrne Norman R Worksurface power transfer
TW201143251A (en) * 2011-08-04 2011-12-01 Fu Da Tong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harging coil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207238A (ja) * 2012-03-29 2013-10-07 Equos Research Co Ltd アンテナ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8139A (zh) * 2015-03-11 2016-09-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的控制装置以及能量管理系统
CN105978139B (zh) * 2015-03-11 2019-02-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的控制装置以及能量管理系统
CN106487099A (zh) * 2015-08-25 2017-03-08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供电装置
CN106487099B (zh) * 2015-08-25 2019-03-15 船井电机株式会社 供电装置
CN108231384A (zh) * 2016-12-21 2018-06-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
US10483030B2 (en) 2016-12-21 2019-11-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il unit,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power reception device
CN108231384B (zh) * 2016-12-21 2020-04-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线圈单元、送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
CN113874970A (zh) * 2019-05-24 2021-12-31 株式会社电装 磁性部件和包括该磁性部件的电力转换装置
CN113874970B (zh) * 2019-05-24 2023-12-05 株式会社电装 磁性部件和包括该磁性部件的电力转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51999A4 (en) 2015-06-03
WO2013172336A1 (ja) 2013-11-21
EP2851999A1 (en) 2015-03-25
JP2013243431A (ja) 2013-12-05
US9318258B2 (en) 2016-04-19
US20150137612A1 (en) 2015-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03363A (zh) 天线线圈
JP7194091B2 (ja) 誘導電力伝達装置
EP2711946B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JP5502898B2 (ja)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及び無線電力伝送方法
JP6083652B2 (ja) 無接点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CN103918047B (zh) 用于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发射器
JP2013208012A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磁界共鳴式給電システム
JP5924496B2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EP2715914A1 (en) Magnetically de-coupled multiple resonating coils in a tightly spaced array
JP6142413B2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ユニット
JP5988210B2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10819156B2 (en) Flush-mount wireless charging power-transfer system
JP2013207727A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
CN102545393A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
JP5929418B2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5988211B2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5015852A (ja) コイルアンテナ
JP2013102593A (ja) 磁気結合装置および磁気結合システム
JP2014093322A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4093797A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212543459U (zh) 一种线圈模组和电能发射电路
KR20180071669A (ko) 무선 전력 전송 안테나
JP2015065341A (ja) アンテナコイル及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4093321A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4197586A (ja) ア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208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