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1001B - 旋转型电气部件 - Google Patents

旋转型电气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1001B
CN104241001B CN201410230639.9A CN201410230639A CN104241001B CN 104241001 B CN104241001 B CN 104241001B CN 201410230639 A CN201410230639 A CN 201410230639A CN 104241001 B CN104241001 B CN 1042410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rotary body
rotary
electrical unit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306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1001A (zh
Inventor
日山拓也
佐佐木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41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1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1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10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Adjustable Resis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即使旋转操作轴被按压也能够不易对内部的旋转体的旋转造成影响并且部件个数少的旋转型电气部件。金属制的旋转操作轴(10)的操作部(11),配设于轴承部(25)的前方侧并且形成为比轴承部的内径大的形状,轴承部件(20)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具有:板状部(21),配设于壳体(50)的前方侧;筒状部(22),向前方侧突出;以及保持部(23),向后方侧突出并用于保持壳体,筒状部上设置有:环状台阶部(22b)、位于该环状台阶部与板状部之间的主体部(22a)、以及配置于环状台阶部的前方侧且直径比主体部小的小径部(22c),小径部构成轴承部,并且小径部的前端(22d)与位于前方侧的操作部对置。

Description

旋转型电气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型电气部件,尤其涉及具有金属制的旋转轴部件的旋转型电气部件。
背景技术
旋转操作操作轴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例如公开于专利文献1。图10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0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1是旋转型电气部件100的分解立体图。旋转型电气部件100中,在对金属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安装板101与一体化有滑动件片112a的绝缘壳体112之间,配置有形成了圆筒状轴承部104的支承部件102、操作轴105、操作部件108、驱动体109及橡胶110等。
旋转型电气部件100是通过操作轴105的旋转操作使操作部件108旋转的电气部件,由此构成导电图案108a与滑动件片112a接触或分离而进行接点的切换脉冲开关。在旋转操作操作轴105时,操作部件108伴随着操作轴105的旋转而旋转,通过嵌件成型等与绝缘壳体112一体化的滑动件片112a与设置于操作部件108的导电图案108a相对滑动,而操作脉冲开关,检测旋转动作。
旋转型电气部件100中所用的操作轴105是金属制的。这种旋转型电气部件中所用的操作轴大体分为树脂制和金属制。树脂制的操作轴可能由于冲击而破损,因此在例如汽车等中搭载的电子设备中,出于机械的强度的观点,使用使用了金属制的操作轴的旋转型电气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57106号公报
然而,在金属制的操作轴105以及金属制的轴承部104中,必须事先考虑即使操作轴105被不期望地按压而强势碰撞轴承部104也不会对内部的操作部件108的旋转带来障碍。为此,轴承部104以不易变形的锌压铸件等构成。这样,轴承部104以锌压铸件等构成,所以成本高。此外,在该结构中,如图11所示,在轴承部104之外,还需要用于使绝缘壳体112和轴承部104一体化的安装板101。这样,因为在轴承部104之外还需要安装板101,所以部件个数多,制造工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型电气部件,能够使得即使操作轴(旋转操作轴)被按压也不易对内部的操作部件(旋转体)的旋转带来影响,并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且能够抑制成本。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的旋转型电气部件具备:金属制的旋转操作轴,具有操作部和设置于该操作部的后方侧的轴部;轴承部件,具有供所述轴部插通,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轴部的轴承部;旋转体,与所述轴部一起旋转;旋转检测机构,对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动作进行检测;以及壳体,与所述轴承部件一体化,在以所述壳体和所述轴承部件形成的容纳空间配设有所述旋转体,在该旋转型电气部件中,所述旋转操作轴的所述操作部配设于所述轴承部的前方侧,并且形成为比所述轴承部的内径大的形状,所述轴部从所述轴承部件的前方侧插通到所述轴承部,所述轴承部件具有:板状部,由金属板形成,并且配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筒状部,从该板状部向前方侧突出;以及保持部,从所述板状部向后方侧突出,用于保持所述壳体,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环状台阶部;主体部,位于该环状台阶部与所述板状部之间;以及小径部,配置于所述环状台阶部的前方侧,直径比所述主体部小,所述小径部构成所述轴承部,并且所述小径部的前端与位于该小径部的前方侧的所述操作部对置。
根据该形态,即使由于碰撞等引起不期望的力作用于旋转操作轴的操作部而操作部与轴承部件的筒状部强力相碰,筒状部也能够通过环状台阶部吸收冲击,所以能够不易对旋转体的旋转动作造成影响。因此,能够使旋转型电气部件的操作感触保持为良好。此外,在轴承部件上设置有用于保持壳体的保持部,所以能够兼具使轴承部与壳体一体化的安装板的功能,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在本发明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台阶部的径向的台阶尺寸比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小径部的壁厚大。
根据该形态,环状台阶部的径向的台阶比筒状部的主体部以及小径部的壁厚大,所以即使由于碰撞等引起操作部与轴承部件的筒状部强力相碰,筒状部也能够通过环状台阶部进一步变形而吸收冲击。因此,能够通过环状台阶部吸收过剩的力,因此能够防止旋转体以及其周围的部件发生塑性变形。
在本发明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主体部形成为圆筒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所述旋转体。
根据该形态,如果筒状部的主体部形成为圆筒状并以与筒状部滑动接触的方式形成旋转体,则能够容易地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所以能够不咯哒咯哒响、不卡挂地进行顺畅的旋转操作。
在本发明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中,其特征在于,具备驱动体,该驱动体与所述旋转操作轴的所述轴部的后方侧的端部嵌接,在所述轴部的该端部设置有向与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中央贯通孔,在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贯通;贯通凹部,与该中央贯通孔连续,能够被所述突出部插通;限制部,与该贯通凹部相对于所述轴部的旋转中心具有规定的角度,并且不能被该突出部插通;以及卡合部,在所述驱动体在轴线方向能够移动的状态下与该驱动体在圆周方向上卡合,在将所述轴部以及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旋转体的前方侧插通到所述中央贯通孔以及所述贯通凹部,并使所述轴部旋转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限制部的后方侧并与该限制部对置配置,并且所述驱动体与所述突出部嵌接,通过该驱动体限制所述轴部相对于所述旋转体旋转。
根据该形态,旋转操作轴的端部上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将不能被突出部插通的限制部设为防脱的角度下嵌接有驱动体,所以在旋转操作轴被操作了时,轴部的向前方侧的防脱也是可靠的。并且,在旋转体上设置有在驱动体在轴线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状态与驱动体在圆周方向上卡合的卡合部,所以旋转操作轴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并且能够在旋转方向上使旋转体旋转。
在本发明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中,其特征在于,伴随所述旋转操作轴的向后方侧的按压操作而被驱动的按压开关配设于所述驱动体的后方侧,所述轴部具有:插通部,插通到所述中央贯通孔中;以及中间部,配置于该插通部与所述操作部之间,并形成为比所述插通部的直径大的形状,并且在所述中间部的后方侧设置有抵接部,该抵接部能够与位于所述中央贯通孔的周围的所述旋转体的前表面部抵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前表面部以分离的状态对置配置,以使得在由于所述旋转操作轴的向后方侧的移动而所述按压开关被驱动后且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小径部抵接之前,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前表面部抵接,所述旋转体被夹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抵接部之间。
根据该形态,由于旋转操作轴的向后方侧的按压操作,按压开关被驱动,进一步按压时,操作部与轴承部件的小径部抵接之前,设置于轴部的抵接部与旋转体的前表面部抵接,经由旋转体被壳体支承。由此,确保配设有旋转体的容纳空间,所以能够实现不易对旋转体的旋转动作造成影响。此外,能够防止必要以上的力作用于按压开关,所以即使在向旋转操作轴的后方侧施加了较强的按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按压开关的功能不易受损。
在本发明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检测机构由导电图案和滑动件构成,该导电图案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后方侧的面,该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导电图案滑动接触。
根据该形态,能够以利用导电图案和滑动件的简单的结构来检测旋转体的旋转动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轴承部件的筒状部能够通过环状台阶部吸收施加于旋转操作轴的冲击,所以能够实现不易对旋转体的旋转动作造成影响。此外,在轴承部件上设置有用于保持壳体的保持部,所以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因此,能够将操作感触保持为良好,并且能够提供能够削减部件个数且能够抑制成本旋转型电气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4是以图3的IV-IV线切断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对旋转操作轴的端部嵌接有驱动体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图6是对旋转体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6(a)是旋转体的俯视图,图6(b)是旋转体的主视图,图6(c)是旋转体的仰视图。
图7是对旋转操作轴被按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图8是对旋转操作轴施加了过剩的按压力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图9是对通过环状台阶部吸收比图8中的按压力更强的冲击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图10是以往的旋转型电气部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1是以往的旋转型电气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旋转型电气部件
4 按压开关
10 旋转操作轴
11 操作部
11a 对置面
11b 安装部
12 轴部
12a 端部
12b 突出部
12c 插通部
12d 中间部
12e 抵接部
15 驱动体
18 弹性部件
20 轴承部件
21 板状部
22 筒状部
22a 主体部
22b 环状台阶部
22c 小径部
22d 前端
23 保持部
25 轴承部
30 旋转检测机构
31 旋转体
31a 中央贯通孔
31b 贯通凹部
31c 卡合部
31d 限制部
31e 前表面部
31f 滑动接触部
32 导电图案
32a 第1导电部
32b 第2导电部
33 绝缘部
40 端子部
41 可动接点部
42 固定接点部
45 滑动件
50 壳体
51 间隔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进行说明。
图1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是对旋转型电气部件1进行表示是立体分解图。
如图1所示,旋转型电气部件1具备:金属制的旋转操作轴10;轴承部件20,具有供旋转操作轴10插通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操作轴10的轴承部25;以及与轴承部件20一体化的壳体50。
如图2所示,在壳体50与轴承部件20之间,收纳有板簧35、旋转体31、驱动体15、弹性部件18以及可动接点部41。此外,在壳体50上,配设有由金属部件形成的固定接点部42和滑动件45,并分别连接于端子部40。弹性部件18、可动接点部41及固定接点部42构成按压开关4。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对旋转型电气部件1进行操作的操作者侧观察时的、图1以及图2的旋转操作轴10侧(Z2侧)称为前方侧,并将壳体50侧(Z1侧)称为后方侧。另外,将从Y1侧观察的图设为主视图,将从Z2侧观察的图设为俯视图,将从Z1侧观察的图设为仰视图。
可动接点部41由具有弹簧性的金属部件形成,包括环状的外周部、以及在外周部的内侧配置的从外周部向Z2侧突出的中央部。可动接点部41的中央部和外周部通过弯折金属部件而成的连接部而相连,连接部在前后方向(Z1-Z2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
图3是表示旋转型电气部件1的侧视图,图4是以图3的IV-IV线切断的示意剖视图。图5是对旋转操作轴10的轴部12的后方侧的端部12a嵌接有驱动体15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图6是对旋转体31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6(a)是旋转体31的俯视图,图6(b)是旋转体31的主视图,图6(c)是旋转体31的仰视图。
如图2~图4所示,旋转操作轴10具有:操作部11,形成为如成为比轴承部25的内径大的外形的这种形状(例如,截面D字形状);以及轴部12,被设为能够在轴承部25上滑动的外径。操作部11形成为具有安装部11b的形状,该安装部11b能够安装用于操作者进行操作的操作把手。轴部12具有:插通部12c,能够插通到旋转体31中;以及中间部12d,形成为比插通部12c的径大的形状。此外,轴部12的端部12a不是圆柱形状,设有向与轴部12的轴线方向(Z1-Z2方向)交叉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2b。
轴承部件20设有:板状部21,由金属板形成,并且以夹着板簧35与壳体50重叠的方式配设于壳体50的前方侧;筒状部22,从该板状部21向前方侧突出;以及保持部23,从板状部21向后方侧突出并用于保持壳体50。筒状部22上设有:环状台阶部22b;位于该环状台阶部22b与板状部21之间的主体部22a;以及配置于环状台阶部22b的前方侧的、直径比主体部22a小的小径部22c。环状台阶部22b遍布筒状部22的整周而形成。环状台阶部22b的径向的台阶尺寸(图4所示的尺寸L)比筒状部22的主体部22a的壁厚以及小径部22c的壁厚大。具体而言,形成板状部21的金属板的壁厚设为0.4mm,环状台阶部22b的径向的台阶尺寸设为1.2mm。主体部22a以及小径部22c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而形成,主体部22a以及小径部22c的壁厚变得比板状部21的壁厚薄。因此,环状台阶部22b的台阶尺寸变得比主体部22a的壁厚以及小径部22c的壁厚大。该小径部22c构成轴承部25,并且小径部22c的前端22d与位于小径部22c的前方侧的操作部11的对置面11a相对置。
轴承部件20具有保持壳体50的保持部23。该保持部23用于将轴承部件20和壳体50一体化。具体而言,在后述的间隔件51、壳体50以及轴承部件20的板状部21重合的状态下,在保持部23的前端所设的多个卡止片被弯折到间隔件51的后方侧的面侧,由此壳体50和间隔件51由保持部23保持。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仅以与壳体50对置的板状部21和从板状部21向前方侧突出的筒状部22构成的轴承部件的情况下,需要将用于与壳体50一体化的安装板作为单独部件。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件20也兼具用于使轴承部25与壳体50一体化的安装板的功能。
如图4所示,旋转体31构成为,隔着前方侧的板簧35与板状部21对置,并且在后方侧与配设于壳体50的滑动件45相接。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筒状部22形成为圆筒状,并以与筒状部22滑动接触的方式形成旋转体31的一部分,从而旋转体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保持。由此,旋转体31在被板簧35和具备滑动件45的壳体50所夹持的位置,能够在不会咯哒咯哒响、无卡挂的情况下顺畅的旋转。
滑动件45通过具有弹簧性的金属部件而形成,例如通过嵌件成型配设于壳体50。此情况下,在壳体50的后方侧配置有间隔件51,该间隔件51与壳体50一体地由保持部23保持。由此,将为了嵌件成型而形成于壳体50的孔隐藏,避免滑动件45在后方侧露出,防止相对于滑动件45的不必要的电气不良。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插通于旋转体31的、旋转操作轴10的轴部12的后方侧的端部12a上嵌接有驱动体15。如图5所示,驱动体15的侧面形成为凹凸形状。
如图6(a)所示,旋转体31具有俯视为圆形的外径,在其中央,形成有在轴部12的轴线方向上贯通的中央贯通孔31a。与中央贯通孔31a连续地设有能够供突出部12b插通的贯通凹部31b。此外,如图6(b)所示,旋转体31上形成有与筒状部22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部31f。进而,如图6(c)所示,在底面侧,与驱动体15的凹凸形状对应地、形成有卡合部31c,该卡合部31c以在轴线方向上能够移动驱动体15的状态与驱动体15在圆周方向上卡合。
旋转体31上还设有限制部31d,该限制部31d与贯通凹部31b相对于轴部12的旋转中心具有规定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度),并且不能被突出部12b插通。如图6(a)以及图6(c)所示,中央贯通孔31a以及贯通凹部31b能够被轴部12的端部12a的突出部12b插通,并且是如下形状:当在插通后旋转了90度的状态下端部12a的突出部12b与驱动体15嵌接时实现突出部12b的防脱的这种形状。即,限制部31d位于突出部12b的前方侧并且两者成为对置状态,在向前方侧拉拔轴部12时,突出部12b与限制部31d相碰,所以实现端部12a的防脱。
此外,轴部12具有:插通部12c,插通于中央贯通孔31a中;以及中间部12d,配置于该插通部12c与操作部11之间,形成为比插通部12c的直径大的形状。与此同时,在中间部12d的后方侧设有抵接部12e,该抵接部12e能够与位于中央贯通孔31a周围的旋转体31的前表面部31e抵接。为此,轴部12在中央贯通孔31a中沿前后方向能够滑动的范围通过插通部12c的长度来限制。
由此,当在前后方向上操作旋转操作轴10时,旋转操作轴10和驱动体15能够一体地、沿着旋转体31的卡合部31c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可能。另一方面,当在旋转方向上操作旋转操作轴10时,驱动体15与旋转体31一体旋转。由此,在旋转操作轴10被操作时,在前后方向(Z1-Z2方向)上能够滑动,并且能够使旋转体31在旋转方向上旋转。
进而,如图6(c)所示,旋转体31在圆周方向上具有导电图案32。导电图案32包括:环状的第1导电部32a;以及在圆周方向上分割形成的第2导电部32b。第1导电部32a与第2导电部32b一体形成,所以在电气上导通。另一方面,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第2导电部32b彼此之间是绝缘部33,在电气上绝缘。第2导电部32b例如以将360度15分割的方式设为24度间距。
壳体50上配设有与旋转体31滑动接触的多个滑动件45。如图4所示,多个滑动件45配置于能够与导电图案32滑动接触的位置,由此构成旋转检测机构30。第1导电部32a处于与滑动件45始终相接的状态,该滑动件45与第1导电部32a滑动接触。另一方面,第2导电部32b通过旋转体31的旋转,来进行同与第2导电部32b滑动接触的滑动件45的接触或分离。为此,通过旋转体31的旋转,与第1导电部32a滑动接触的滑动件45同与第2导电部32b滑动接触的滑动件45之间反复在电气上导通或非导通的状态,所以旋转检测机构30能够产生与旋转角度相应的脉冲信号。即,旋转型电气部件1作为脉冲开关而动作,能够检测旋转。
另外,在图6(a)所示的旋转体31的前方侧,在板簧35抵接的圆周位置形成有凹凸。为此,在旋转体31旋转时,可获得操作感触。
此外,如图4所示,驱动体15与弹性部件18抵接。弹性部件18例如是橡胶成形出的部件,并设为能够在前后方向(Z1-Z2方向)上弹性变形。在未对操作部11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下,由于弹性部件18的作用力,可动接点部41与固定接点部42处于相分离的状态。
图7~图9是对在图4的示意剖视图中在Z1方向按压旋转操作轴10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图7是对旋转操作轴10施加了通常的按压力的状态,图8是对旋转操作轴10施加了过剩的按压力的状态。图9是在图8的A部进一步通过环状台阶部22b来吸收较强的冲击的状态。
如图7所示,通过通常的按压操作,驱动体15沿着旋转体31的卡合部31c在Z1方向上滑动,弹性部件18弹性变形。由此,弹性部件18使可动接点部41弹性变形,从而可动接点部41与固定接点部42抵接。由此,旋转型电气部件1作为按压开关4发挥功能。以旋转体31被夹于壳体50与抵接部12e之间的方式,抵接部12e与旋转体31的前表面部31e以分离的状态对置配置。旋转体31被板簧35和壳体50所夹持,该驱动体15的滑动动作几乎不会传至旋转体31,所以不会对旋转体31的旋转动作带来影响。
在对旋转操作轴10施加了过剩的按压力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驱动体15进一步在Z1方向上滑动。此时,弹性部件18作为挡块发挥功能,并且在与旋转体31的中央贯通孔31a相比外形更大的轴部12的中间部12d的后方侧所设置的抵接部12e,与旋转体31的前表面部31e抵接,进而,旋转体31的后方侧的Z1侧外周部作为与壳体50抵接的挡块发挥功能。此外,在与图8的状态相比更强地被按压时,旋转操作轴10的操作部11的对置面11a形成为与轴承部件20的筒状部22的小径部22c的前端22d抵接。为此,能够在各处分散并承受对旋转操作轴10施加的过剩的按压力,确保旋转型电气部件1的正常动作不受损。
此外,即使由于碰撞等引起不期望的力作用于旋转操作轴10的操作部11而操作部11与轴承部件20的小径部22c的前端22d强力相碰,也如图9所示那样,筒状部22在环状台阶部22b变形并能够通过环状台阶部22b吸收冲击。在筒状部22设置的环状台阶部22b能够变形,通过环状台阶部22b能够吸收过剩的力,因此能够防止位于筒状部22的根部的板状部21以及其周围的旋转体31等的部件发生塑性变形。
另外,与能够吸收按压力的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不同,仅以轴承部件20接受对旋转操作轴10施加的过剩的按压力的情况下,需要形成为能够防止其变形的板厚。然而,由于以一体的方式形成板状部21和筒状部22,因此如果不是切削加工或压铸加工则难以实现。在使用这些加工方法时,变得成本高。进而,需要保持壳体50的保持部23,但难以用切削加工或压铸加工进行一体加工,必须准备安装板等其他部件。为此,部件个数变多,组装工数也变多。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中,使用板厚较薄的金属板,通过拉深加工以一体的方式形成板状部21和筒状部22。即使是能够通过拉深加工以一体的方式形成板状部21和筒状部22形成的板厚的轴承部件20,筒状部22也能够通过环状台阶部22b吸收冲击。因此,即使旋转操作轴10接受到过剩的按压力,也能够不易对内部的旋转体31的旋转造成影响,所以能够将正常的状态下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的操作感触确保为良好。此外,将保持壳体50的保持部23与板状部21和筒状部22一体形成,所以能够削减旋转型电气部件1的部件个数,并且能够抑制成本。
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所引起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中,旋转操作轴10的操作部11配设于轴承部25的前方侧并且形成为比轴承部25的内径大的形状,轴部12从轴承部件20的前方侧插通到轴承部25。轴承部件20由金属板形成,且具有:板状部21,配设于壳体50的前方侧,且与壳体50夹着板簧35而对置;筒状部22,从该板状部21向前方侧突出;以及保持部23,从板状部21向后方侧突出,用于保持壳体50。并且,在筒状部22设置有:环状台阶部22b;主体部22a,位于该环状台阶部22b与板状部21之间;以及小径部22c,配置于环状台阶部22b的前方侧,且直径比主体部22a小。该小径部22c构成轴承部25,并且小径部22c的前端22d与位于小径部22c的前方侧的操作部11对置。
根据该形态,即使在由于碰撞等引起不期望的力作用于旋转操作轴10的操作部11而操作部11与轴承部件20的筒状部22强力相碰,筒状部22也能够通过环状台阶部22b吸收冲击,所以能够不易对旋转体31的旋转动作造成影响。因此,能够使旋转型电气部件1的操作感触保持为良好。此外,在轴承部件20上设置有用于保持壳体50的保持部23,所以也能够兼具使轴承部25与壳体50一体化的安装板的功能,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中,优选的是,环状台阶部22b的径向的台阶尺寸比筒状部22的主体部22a以及小径部22c的壁厚大。这样的话,环状台阶部22b的径向上的台阶比筒状部22的主体部22a以及小径部22c的壁厚大,所以即使由于碰撞等引起操作部11与轴承部件20的筒状部22强力相碰,筒状部22也更容易在环状台阶部22b变形,能够吸收冲击。因此,由于通过环状台阶部22b能够吸收过剩的力,因此能够防止板状部21以及位于其周围的旋转体31等部件发生塑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中,优选的是,筒状部22的主体部22a形成为圆筒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旋转体31。这样的话,如果筒状部22的主体部22a形成为圆筒状并以与筒状部22之间滑动接触的方式形成旋转体31,则能够容易地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所以能够在不咯哒咯哒响、不卡挂的情况下进行顺畅的旋转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具备与旋转操作轴10的轴部12的后方侧的端部12a嵌接的驱动体15,在轴部12的端部12a,设置有向与轴部12的轴线方向交叉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2b。伴随于此,在旋转体31上,设置有在轴部12的轴线方向上贯通的中央贯通孔31a;以及贯通凹部31b,与中央贯通孔31a连续,并能够插通突出部12b。在旋转体31上,还设置有:限制部31d,与该贯通凹部31b相对于轴部12的旋转中心具有规定的角度,并且不能被突出部12b插通;以及卡合部31c,以能够使驱动体15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与驱动体15在圆周方向上卡合。并且,将轴部12以及突出部12b从旋转体31的前方侧插通到中央贯通孔31a以及贯通凹部31b,使轴部12旋转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突出部12b位于限制部31d的后方侧并与限制部31d对置配置,并且驱动体15与突出部12b嵌接,通过驱动体15限制轴部12相对于旋转体31旋转。根据该形态,在旋转操作轴10的轴部12的端部12a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2b,并在将不能被突出部12b插通的限制部31d设为防脱的角度下嵌接有驱动体15,所以在旋转操作轴10被操作了时,轴部12的向前方侧的防脱也是可靠的。并且,在旋转体31上设有以能够使驱动体15在轴线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与驱动体15在圆周方向上卡合的卡合部31c,所以旋转操作轴10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并且能够在旋转方向上使旋转体31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中,伴随着旋转操作轴10的向后方侧的按压操作而驱动的按压开关4配设于驱动体15的后方侧。并且,轴部12具有:插通到中央贯通孔31a中的插通部12c;以及中间部12d,配置于该插通部12c与操作部11之间,形成为比插通部12c的直径大的形状,并且在中间部12d的后方侧,设置有能够与位于中央贯通孔31a周围的旋转体31的前表面部31e抵接的抵接部12e。并且,抵接部12e与旋转体31的前表面部31e以分离的状态对置配置,以使得在由于旋转操作轴10的向后方侧的移动而按压开关4被驱动之后且操作部11与轴承部件20的小径部22c抵接之前,抵接部12e与旋转体31的前表面部31e抵接,旋转体31被夹于壳体50与抵接部12e之间。根据该形态,通过旋转操作轴10的向后方侧的按压操作,按压开关4被驱动,进一步按压时,操作部11与轴承部件20的小径部22c抵接之前,设置于轴部12的抵接部12e与旋转体31的前表面部31e抵接,旋转体31被壳体50支承。由此,确保配设有旋转体31的容纳空间,所以能够不易对旋转体31的旋转动作造成影响。此外,能够防止必要以上的力作用于按压开关4,所以即使在向旋转操作轴10的后方侧施加了较强的按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按压开关4的功能不易受损。
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中,旋转检测机构30由导电图案32和滑动件45构成,该导电图案32设置于旋转体31的后方侧的面上,该滑动件45设置于壳体50,并与导电图案32滑动接触。根据该形态,能够以利用导电图案32和滑动件45的简单的结构检测旋转体31的旋转动作。
如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进行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如下面那样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1)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31不限定于外形是圆形。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沿着分割形成的第2导电部32b的外周的多边形。即使在此情况下,也能够以与筒状部22滑动接触的方式旋转。
(2)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按压开关4为弹性部件18使可动接点部41弹性变形且固定接点部42与可动接点部41抵接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可动接点使用圆顶形状的金属板且驱动体15的后方侧与圆顶形状的金属板抵接的结构。
(3)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按压开关4的旋转型电气部件1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具有按压开关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例如,不内置按压开关的旋转型电气部件无需对操作部进行按压操作,但在将旋转型电气部件安装于电子设备并将操作把手装配于安装部时,旋转操作轴可能被强力按入。此外,在搭载于汽车等的电子设备的使用中,可能错误地施加较强的冲击。因此,即使是不内置按压开关的旋转型电气部件,作为不易对旋转动作造成影响的部件也是有效的。

Claims (7)

1.一种旋转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金属制的旋转操作轴,具有操作部和设置于该操作部的后方侧的轴部;
轴承部件,具有供所述轴部插通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轴部的轴承部;
旋转体,与所述轴部一起旋转;
旋转检测机构,对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动作进行检测;以及
壳体,与所述轴承部件一体化,
在由所述壳体和所述轴承部件形成的容纳空间配设有所述旋转体,
在该旋转型电气部件中,
所述旋转操作轴的所述操作部配设于所述轴承部的前方侧,并且形成为比所述轴承部的内径大的形状,所述轴部从所述轴承部件的前方侧插通到所述轴承部,
所述轴承部件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具有:板状部,配设于所述壳体的前方侧;筒状部,从该板状部向前方侧突出;以及保持部,从所述板状部向后方侧突出,用于保持所述壳体,
在所述筒状部设置有:环状台阶部;主体部,位于该环状台阶部与所述板状部之间;以及小径部,配置于所述环状台阶部的前方侧,直径比所述主体部小,
所述小径部构成所述轴承部,并且所述小径部的前端与位于该小径部的前方侧的所述操作部对置,
所述环状台阶部的径向的台阶尺寸比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小径部的壁厚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主体部形成为圆筒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所述旋转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驱动体,该驱动体与所述旋转操作轴的所述轴部的后方侧的端部嵌接,
在所述轴部的该端部设置有向与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交叉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在所述旋转体上设置有中央贯通孔、贯通凹部、限制部和卡合部,所述中央贯通孔在所述轴部的轴线方向上贯通,所述贯通凹部与该中央贯通孔连续,能够被所述突出部插通,所述限制部与该贯通凹部相对于所述轴部的旋转中心具有规定的角度,并且不能被该突出部插通,所述卡合部在所述驱动体在轴线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状态下与该驱动体在圆周方向上卡合,
在将所述轴部以及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旋转体的前方侧插通到所述中央贯通孔以及所述贯通凹部,并使所述轴部旋转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限制部的后方侧并与该限制部对置配置,并且所述驱动体与所述突出部嵌接,通过该驱动体限制所述轴部相对于所述旋转体旋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
伴随所述旋转操作轴的向后方侧的按压操作而被驱动的按压开关配设于所述驱动体的后方侧,
所述轴部具有:插通部,插通到所述中央贯通孔中;以及中间部,配置于该插通部与所述操作部之间,并形成为比所述插通部的直径大的形状,并且在所述中间部的后方侧设置有抵接部,该抵接部能够与位于所述中央贯通孔的周围的所述旋转体的前表面部抵接,
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前表面部以分离的状态对置配置,以使得在由于所述旋转操作轴的向后方侧的移动而所述按压开关被驱动后且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轴承部件的所述小径部抵接之前,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前表面部抵接,所述旋转体被夹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抵接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检测机构由导电图案和滑动件构成,该导电图案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后方侧的面,该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导电图案滑动接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检测机构由导电图案和滑动件构成,该导电图案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后方侧的面,该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导电图案滑动接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型电气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检测机构由导电图案和滑动件构成,该导电图案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后方侧的面,该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导电图案滑动接触。
CN201410230639.9A 2013-06-10 2014-05-28 旋转型电气部件 Active CN1042410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1836 2013-06-10
JP2013121836A JP6066485B2 (ja) 2013-06-10 2013-06-10 回転型電気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1001A CN104241001A (zh) 2014-12-24
CN104241001B true CN104241001B (zh) 2017-01-04

Family

ID=52135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30639.9A Active CN104241001B (zh) 2013-06-10 2014-05-28 旋转型电气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66485B2 (zh)
CN (1) CN1042410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543A (zh) * 2016-07-28 2016-10-26 东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开关
WO2018168208A1 (ja) * 2017-03-14 2018-09-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CN111316391B (zh) * 2017-11-10 2022-07-12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安装位置调整部件以及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4713B2 (ja) * 1994-08-25 2006-03-15 Idec株式会社 セレクタスイッチ
JP3856569B2 (ja) * 1998-07-14 2006-12-1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回転型電気部品
JP3723714B2 (ja) * 2000-03-09 2005-12-0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2003217397A (ja) * 2002-01-25 2003-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
JP2005302354A (ja) * 2004-04-07 2005-10-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転押圧操作型電子部品
JP4540527B2 (ja) * 2004-05-20 2010-09-0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2007201415A (ja) * 2005-12-28 2007-08-09 Alps Electric Co Ltd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5233501B2 (ja) * 2007-12-18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回転操作型電子部品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
JP2012113985A (ja) * 2010-11-25 2012-06-14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回転式電子部品のクリック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66485B2 (ja) 2017-01-25
CN104241001A (zh) 2014-12-24
JP2014239004A (ja) 2014-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41001B (zh) 旋转型电气部件
EP2523271B1 (en) Seal cover for in-vehicle electric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CN101075507B (zh) 旋转操作型电气部件
US9553397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housing having a simple mounting structure
CN101901987A (zh) 电池用连接器
CN103216161A (zh) 车门的锁止解除装置
CN102097241A (zh) 旋转型电子部件
CN106374667A (zh) 汽车微电机外壳
CN110918763A (zh) 一种汽车配件自动打孔装置
BR0317257A (pt) Conjunto de estator com peça sobremoldada que prende os ìmãs a um anel de fluxo e o anel de fluxo ao alojamento de estator
US20130229076A1 (en) Miniature Motor and Bearing Arrangement
US20120080870A1 (en) Steering wheel with horn contacts attached by means of an adhesive connection
CN210423478U (zh) 一种制动器及电动机
CN210297481U (zh) 一种可降噪的螺旋触片换向器
CN103427237A (zh) 电子部件用插座
CN202434766U (zh) 电连接器
CN218079754U (zh) 一种用于电机定子端部矩形导体折弯的冲压模具及冲压块
CN220585680U (zh) 一种适配器及轨道插座
CN216833968U (zh) 汽车充电座盖及总成
JP4926562B2 (ja) 板金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15208759A (ja) 曲げ加工装置及び曲げ加工方法
CN201874825U (zh) 一种压缩机
CN211155368U (zh) 一种料理机
CN220948142U (zh) 方向盘组件和包括其的车辆
CN217361434U (zh) 一种车用接线转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