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8324B - 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38324B
CN104238324B CN201410269111.2A CN201410269111A CN104238324B CN 104238324 B CN104238324 B CN 104238324B CN 201410269111 A CN201410269111 A CN 201410269111A CN 104238324 B CN104238324 B CN 1042383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pressing
heating
unit
recording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91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38324A (zh
Inventor
添田照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38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83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383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83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both a stationary and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设备包括:具有环形形状的带、被提供在带的内表面侧的加热器、以及被提供以便接触带并形成夹捏部分的按压部分。槽形成部分被提供以便接触带。槽形成部分具有表面和在该表面上形成的槽。该槽在与带的旋转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设备和使用该定影设备的图像形成装置,诸如电子照相打印机。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沿记录片材的输送路径布置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并且提供转印单元以便经由输送路径面对图像形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四种颜色的显影剂图像,并且转印单元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在记录片材的输送方向上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下游提供定影设备。定影单元被配置为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
定影设备包括定影辊、金属导引以及环绕定影辊和金属导引提供的环形带。将加热器提供在带导引的背表面。压力辊被按压以经由环形带抵靠定影辊。在图像形成操作中,驱动定影辊以旋转,并且环形带和压力辊跟随定影辊的旋转而旋转。环形带被加热器所生成的热加热,并且经由金属导引从定影辊传输。(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的)记录片材被引入到环形带与压力辊之间,并且通过施加有热和压力来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例如,参见日本特开专利公开No. 2011–257455)。
在传统的定影单元中,存在可能发生图像质量的劣化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意图提供能够增强图像质量的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影设备,其包括具有环形形状的带、被提供在所述带的内表面侧的加热器、被提供以便接触所述带和形成夹捏(nip)部分的按压部分以及被提供以便接触所述带的槽形成部分。所述槽形成部分具有表面和在所述表面上形成的槽。所述槽在与带的旋转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该配置允许增强图像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所述定影设备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在下文中给出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适用性的进一步范围将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尽管详细描述和特定实施例指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它们是通过仅说明的方式被给出的,因为根据该详细描述,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改变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的配置的示意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定影单元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按压部分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按压部分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在按压部分、加热和按压带以及记录片材之中的位置关系的示意仰视图;
图6是示出通过按压部分的磨屑接收槽来捕获磨屑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按压部分的配置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按压部分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在按压部分、加热和按压带以及记录片材之中的位置关系的示意仰视图;
图10是示出从按压部分的磨屑接收槽中喷射出磨屑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修改1的定影单元的配置的示意后视图;
图12是示出修改2的按压部分的配置的示意仰视图;以及
图13A和13B是示出修改3的按压部分的配置的示意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打印机的配置>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打印机1的配置的透视图。彩色打印机1例如包括具有基本上盒状形状的壳体2(称为打印机壳体2)。
在下文中,如由面对打印机壳体2的前表面2A的观察者所看到的彩色打印机1的向上方向(由箭头a1示出)被称为打印机向上方向。与打印机向上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称为打印机向下方向。打印机向上方向和打印机向下方向总称为打印机垂直方向。此外,如由面对打印机壳体2的前表面2A的观察者所看到的打印机向前方向(由箭头b1示出)被称为打印机向前方向。与打印机向前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称为打印机向后方向。打印机向前方向和打印机向后方向总称为打印机前后方向。此外,如由面对打印机壳体2的前表面2A的观察者所看到的打印机左方向(由箭头c1示出)被称为打印机左方向。与打印机左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称为打印机右方向。打印机左方向和打印机右方向总称为打印机横向方向。
例如,打印机壳体2具有凸出部分形式的记录片材放置部分2BX。记录片材放置部分2BX形成在打印机壳体2的顶盖2B的后部上。记录片材放置部分2BX被配置为接收已经在其上形成了图像的矩形记录片材5(即,记录介质)。
打印机壳体2具有片材喷射开口2BY,记录片材5通过片材喷射开口2BY被喷射到记录片材放置部分2BX。片材喷射开口2BY位于记录片材放置部分2BX的后侧。
图像形成部7被提供在打印机壳体2的中心部分中。图像形成部7在从彩色打印机1的前侧朝向彩色打印机1的后侧的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5,并且在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形成图像(即,彩色图像)。图像形成部7例如以短边引导定向(leading orientation)(即,以记录片材5的短边引导输送方向的这样的方式)来输送记录片材5。
片材馈送单元8(也称为馈送单元)被提供在打印机壳体2的下部处。片材馈送单元8将记录片材5馈送(即,供应)到图像形成部7。片材馈送单元8例如以短边引导定向来馈送记录片材5。
图像形成部7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它们形成黑色(K)、黄色(Y)、品红色(M)和青色(C)的调色剂图像(即,显影剂图像)。在下文中,形成黑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也被称为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0。形成黄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1也被称为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1。形成品红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2也被称为第三图像形成单元12。形成青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3也被称为第四图像形成单元13。
图像形成部7还包括转印单元15,其被配置为例如在从打印机壳体2的前侧朝向打印机壳体2的后侧的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5,并且以重叠的方式将(通过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在记录片材5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5的表面。
图像形成部7还包括定影单元16,其将(通过转印单元15转印到记录片材5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5的表面。
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以该顺序在从打印机壳体2的前侧朝向打印机壳体2的后侧的方向(即,转印单元15输送记录片材5的方向)上被以相等的间隔布置。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被可拆卸地安装到打印机壳体2。除了调色剂(即,显影剂)之外,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具有相同的配置。
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包括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20、21、22和23。感光鼓20、21、22和23(也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感光鼓)是在一个方向(即,图1中如箭头d1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绕平行于打印机横向方向的旋转轴可旋转的。在下文中,箭头d1所示的旋转方向被称为第一旋转方向d1。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由箭头d2示出)被称为第二旋转方向d2。
感光鼓20、21、22和23分别具有经由多个齿轮连接到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图像形成单元驱动电机(未示出)的输出轴的鼓旋转轴。当彩色打印机1执行打印操作时,图像形成单元驱动电机旋转,并且感光鼓20、21、22和23在相同方向上绕平行于打印机横向方向的鼓旋转轴旋转。
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还包括分别对感光鼓20、21、22和23的表面充电的充电辊24、25、26和27(即,充电构件)。充电辊24、25、26和27(也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充电辊)绕平行于打印机横向方向的旋转轴旋转。充电辊24、25、26和27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在打印操作中,充电辊24、25、26和27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跟随感光鼓20、21、22和23的旋转而旋转。
充电辊24、25、26和27电连接到在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充电辊电源(未示出)。在打印操作中,充电辊24、25、26和27被施加有直流电压(即,充电电压),并且对感光鼓20、21、22和23的表面充电,使得感光鼓20、21、22和23可以承载潜像。
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还包括曝光头28、29、30和31(即,曝光单元),其发射光以使感光鼓20、21、22和23的表面曝光来形成潜像。曝光头28、29、30和31(也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曝光单元)包括LED(发光二极管)阵列和透镜阵列。每个LED阵列包括多个LED元件。
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还包括用于对感光鼓20、21、22和23上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32、33、34和35。显影单元32、33、34和35(也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显影单元)并且包括显影辊(即,显影剂承载体)32a、33a、34a和35a以及存储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盒(即,显影剂存储体)。显影辊32a、33a、34a、35a连接到在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显影辊电源(未示出)。在打印操作中,显影辊32a、33a、34a和35a被施加有直流电压(即,显影电压),并且对感光鼓20、21、22和23上的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即,显影剂图像)。
在打印机壳体2的中心部分中提供转印单元15以便面对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转印单元15包括分别提供在前侧和后侧的驱动辊45和张力辊46。驱动辊45和张力辊46是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绕平行于打印机横向方向的旋转轴可旋转的。
转印单元15还包括转印带47,其输送记录片材5以从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转印调色剂图像。转印带47环绕驱动辊45和张力辊46而被伸展。转印带47具有在驱动辊45与张力辊46之间延伸的上部平坦部分和下部平坦部分。转印带47的上部平坦部分在四个位置处接触感光鼓20、21、22和23。
转印带47的上部平坦部分上接触感光鼓20、21、22和23的四个位置被称为转印位置(也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转印位置)。
驱动辊45具有经由多个齿轮连接到在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转印单元驱动电机(未示出)的旋转轴。在打印操作中,转印单元驱动电机旋转,并且驱动辊45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当驱动辊45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时,张力辊46和转印带47也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
转印单元15还包括提供在转印带47的内表面侧的转印辊151、152、153和154。转印辊151、152、153和154被提供以便经由转印带47面对感光鼓20、21、22和23。转印辊151、152、153和154连接到在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转印辊电源(未示出)。在打印操作中,转印辊151、152、153和154被施加有直流电压(即,转印电压),并且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0、21、22和23转印到转印带47上的记录片材5。
定影单元16包括具有基本上矩形管状形状的壳体50(也被称为单元壳体50)。例如,单元壳体50包括每个具有基本上条形形状(即,拉长了的形状)的顶板50A和底板50B。在顶板50A和50B的两端上提供具有基本上矩形形状的一对侧板50C(其中之一未示出)。定影单元16包括用于向记录片材5施加热和压力的多个部件(容纳在单元壳体50中),这将在稍后详细地进行描述。
定影单元16被可拆卸地安装到打印机壳体2,使得单元壳体50的纵向方向(即,顶板50A和底板50B的纵向方向)与打印机横向方向一致。定影单元16位于第四图像形成单元13和转印单元15的后侧,即,沿着记录片材5的输送方向位于第四图像形成单元13和转印单元15的下游。单元壳体50具有两个开口,即,记录片材进入开口和记录片材退出开口。单元壳体50的记录片材进入开口面对第四图像形成单元13和转印单元15。单元壳体50的记录片材退出开口面对后方。位于单元壳体50的左侧的一个侧板50C被称为左侧板50C。位于单元壳体50的右侧的另一个侧板50C被称为右侧板50C。
片材馈送单元8包括其中设置(即,存储)多个记录片材5的馈送托盘52。记录片材5以例如记录片材5的较长边平行于打印机前后方向的这样的定向被设置在馈送托盘52中。片材馈送单元8还包括馈送每个记录片材5的馈送辊51。
馈送托盘52可以例如被从打印机壳体2中拉出和缩回到打印机壳体2中。馈送辊51被提供在例如馈送托盘52的前端之上,并且是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绕平行于打印机横向方向的旋转轴可旋转的。馈送辊51具有经由多个齿轮连接到在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馈送驱动电机(未示出)的馈送辊旋转轴。当彩色打印机1执行打印操作时,馈送驱动电机旋转,并且馈送辊51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
馈送输送单元53被提供在打印机壳体2中。馈送输送单元53从馈送托盘52的上前部的附近延伸到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0和转印单元15的前部的附近。馈送输送单元53将(从馈送托盘52馈送出的)记录片材5输送到图像形成部7。馈送输送单元53包括多个输送辊、多个导引构件和输送电机等。馈送输送单元53形成馈送输送路径,沿着该馈送输送路径将记录片材5从馈送托盘52输送到图像形成部7。
喷射输送单元54被提供在打印机壳体2中。喷射输送单元54从定影单元16的后部的附近延伸到片材喷射开口2BY的附近。喷射输送单元54通过片材喷射开口2BY喷射具有定影图像的记录片材5。喷射输送单元54包括多个输送辊、多个导引构件和输送电机等。喷射输送单元54形成喷射输送路径,通过该喷射输送路径将记录片材5从定影单元16输送到片材喷射开口2BY。
诸如微型计算机或CPU(中央处理单元)之类的控制单元(未示出)被提供在打印机壳体2中。控制单元控制彩色打印机1的整个操作。彩色打印机1经由有线或无线连接被连接到诸如个人计算机之类的主机设备(未示出)。控制单元接收从主机设备发送的打印命令和图像数据(即,打印的对象),并执行打印操作(即,图像形成)以在记录片材5上形成图像。
当控制单元执行打印操作时,控制单元创建头控制数据(也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头控制数据),用于根据从主机设备发送的图像数据基于彩色图像的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分量来分别控制曝光头28、29、30和31。
此外,控制单元驱动图像形成单元驱动电机以旋转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的感光鼓20、21、22和23。控制单元还驱动转印单元驱动电机以旋转转印单元15的转印带47。控制单元还使得充电辊电源和显影辊电源向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的充电辊24、25、26和27以及显影辊32a、33a、34a和35a施加充电电压和显影电压。控制单元还使得转印辊电源向转印单元15的转印辊151、152、153和154施加转印电压。如在稍后所描述的,控制单元还驱动在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定影单元驱动电机(未示出)和加热器电源(未示出)来使得定影单元16向记录片材5施加热和压力。
然后,控制单元驱动输送电机以驱动馈送输送单元53和喷射输送单元54,并且驱动馈送驱动电机以旋转馈送辊51。馈送辊51从馈送托盘52中馈送出一个记录片材5。馈送输送单元53沿着馈送输送路径将记录片材5输送到图像形成部7。
当朝向图像形成部7输送记录片材5时,控制单元检查记录片材5是否到达沿着馈送输送路径提供的通过传感器(即,通过检测单元)。如果控制单元检测到记录片材5到达通过传感器,则控制单元在记录片材5到达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转印位置之前的定时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头控制数据发送到曝光头28、29、30和31。
在记录片材5到达第一转印位置之前,在第一图像形成单元10中,第一曝光头28基于第一头控制数据开始在第一感光鼓20的表面上形成潜像,并且显影单元32开始用黑色调色剂将潜像显影。类似地,在记录片材5到达第二转印位置之前,在第二图像形成单元11中,第二曝光头29基于第二头控制数据开始在第二感光鼓21的表面上形成潜像,并且显影单元33开始用黄色调色剂将潜像显影。在记录片材5到达第三转印位置之前,在第三图像形成单元12中,第三曝光头30基于第三头控制数据开始在第三感光鼓22的表面上形成潜像,并且显影单元34开始用品红色调色剂将潜像显影。在记录片材5到达第四转印位置之前,在第四图像形成单元13中,第四曝光头31基于第四头控制数据开始在第四感光鼓23的表面上形成潜像,并且显影单元35开始用青色调色剂将潜像显影。
当记录片材5到达转印单元15时,记录片材5被保持在转印带47上,并且由转印带47来输送。当记录片材5经过第一感光鼓20与转印带47之间的第一转印位置时,黑色调色剂图像被从第一感光鼓20转印到记录片材5。
类似地,当记录片材5经过第二感光鼓21与转印带47之间的第二转印位置时,黄色调色剂图像被从第二感光鼓21转印到记录片材5。当记录片材5经过第三感光鼓22与转印带47之间的第三转印位置时,品红色调色剂图像被从第三感光鼓22转印到记录片材5。当记录片材5经过第四感光鼓23与转印带47之间的第四转印位置时,品红色调色剂图像被从第四感光鼓23转印到记录片材5。结果,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图像以重叠的方式被转印到记录片材5。记录片材5由转印带47进一步输送以到达定影单元16。
定影单元16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向记录片材5施加热和压力。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熔化并定影到记录片材5的表面。记录片材5被从定影单元16中馈送出,然后由喷射输送单元54输送。喷射输送单元54将记录片材5输送到片材喷射开口2BY,并通过片材喷射开口2BY喷射记录片材5。将所喷射的记录片材5放置在记录片材放置部分2BX上,使得用户可以取得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5。
<定影单元的配置>
将详细地描述定影单元16(即,定影设备)的配置。单元壳体50被配置使得左和右侧板50C的内表面之间的宽度比记录片材5的宽度(也被称为记录片材宽度)长预定长度。
记录片材宽度是记录片材5在垂直于记录片材5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即在平行于打印机横向方向的方向上的边缘的尺寸。例如,如果以短边引导定向(即,以一条短边面对记录片材5的输送方向的上游并且另一条短边面对记录片材5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的这样的方式)馈送矩形记录片材5,则记录片材宽度是短边的尺寸。
在下文中,左侧板50C的内表面被称为左内表面。右侧板50C的内表面被称为右内表面。左侧板50C的外表面被称为左外表面。右侧板50C的外表面被称为右外表面。左内表面与右内表面之间的宽度被称为壳体内宽度。左外表面与右外表面之间的宽度被称为壳体外宽度。单元壳体50的纵向方向(即,从左侧板50C至右侧板50C的方向)被称为单元纬向方向,其平行于壳体内宽度和壳体外宽度。从单元壳体50的底板50B朝向单元壳体50的顶板50A的方向被称为单元向上方向。从单元壳体50的顶板50A朝向单元壳体50的底板50B的方向被称为单元向下方向。单元向上方向和单元向下方向总称为单元垂直方向。
加热部60和压力部61在单元壳体50(在图2中被省略)中被彼此邻近地提供。加热部60位于压力部61之上。加热部60被提供来加热记录片材5。压力部61被提供来与加热部60协作来按压记录片材5。分离部分62被提供在加热部60与压力部61之间的接触部分的后侧。
加热部60包括带驱动辊65、支承部分66、热传递部分67、加热器68、带导引69、温度传感器70、按压部分71以及带72。带驱动辊65被提供来驱动带72。带72被提供来加热和按压记录片材5,并因此被称为加热和按压带72。压力部61包括用于按压记录片材5的压力辊75。
例如,带驱动辊65包括具有预定直径的圆柱金属核心65A和形成在该金属核心65A的外圆周表面上的弹性层65B。弹性层65B由海绵或橡胶形成并且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厚度。带驱动辊65具有在两个端表面之间的宽度(被称为驱动辊宽度)。驱动辊宽度宽于记录片材宽度,并且稍微短于壳体内宽度。带驱动辊65的外直径贯穿驱动辊宽度是均匀的。沿着驱动辊宽度的从带驱动辊65的端表面至另一端表面的方向(以及与其相反的方向)被称为驱动辊纬向方向。
例如,带驱动辊65包括一对驱动辊旋转轴(未示出)。驱动辊旋转轴被提供在带驱动辊65的两个端表面上并且彼此同轴,而且与带驱动辊65的中心轴对齐。带驱动辊65的旋转承载(也被称为驱动旋转承载)被提供在左和右侧板50C上的预定位置处以便彼此面对。
带驱动辊65的驱动辊旋转轴(即,左和右驱动辊旋转轴)以驱动辊纬向方向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的这样的方式被安装到左和右侧板50C的驱动辊旋转承载。因此,带驱动辊65经由驱动辊旋转承载可绕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的旋转轴旋转地被单元壳体50支承。带驱动辊65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
旋转传动机构(未示出)被提供在打印机壳体2中。例如,旋转传动机构被定位以便面对侧板30C之一(例如,右侧板)。旋转传动机构将定影单元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传动到带驱动辊65以便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带驱动辊65。旋转传动机构经由被提供在单元壳体50的右侧板30C之一(例如,右侧板30C)上的驱动辊链接机构(未示出)连接到带驱动辊65的驱动辊旋转轴之一(即,右驱动辊旋转轴)。旋转传动机构还将定影单元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旋转传动到压力辊75以便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压力辊75。
当定影单元16被安装到彩色打印机1时,带驱动辊65的右驱动辊旋转轴经由驱动辊链接机构连接到旋转传动机构。在打印操作中,加热部60的带驱动辊65被定影单元驱动电机驱动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
例如,支承部分66包括在单元纬向方向上拉长的板构件。板构件具有S形状的横截面,并且具有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弯曲的两个边缘部分66A和66B。支承部分66的纵向方向被称为支承部分纬向方向,其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
例如,支承部分66在支承部分纬向方向上的端表面之间的宽度(被称为支承部分宽度)与壳体内宽度基本相同。从边缘部分66A的根部(即,弯曲位置)到支承部分66的一个尖端的长度比从边缘部分66B的根部到支承部分66的其它尖端的长度更长。
支承部分66的端表面分别被固定到单元壳体50的侧板50C的左和右内表面,使得支承部分纬向方向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边缘部分66A的指向为倾斜向下,并且位于带驱动辊65的前侧。边缘部分66B的指向为向上,并且位于带驱动辊65之上。位于相对前侧的边缘部分66A被称为前边缘部分66A,并且位于相对后侧的边缘部分66B被称为后边缘部分66B。
例如,热传递部分67由具有高导热性的金属(诸如铝)形成。热传递部分67在横截面中具有基本上拱曲(hog-backed)的形状,并且在单元纬向方向上延伸。热传递部分67的纵向方向被称为传递部分纬向方向,其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
例如,热传递部分67在传递部分纬向方向上的端表面之间的宽度(被称为传递部分宽度)与驱动辊宽度基本相同。突出部分67A和67B被提供在热传递部分67的边缘部分上。热传递部分67具有在突出部分67A和67B之间延伸的表面67C。表面67C具有圆弧形状或弓形形状。
热传递部分67具有在突出部分67A和67B之间延伸的背表面67D。背表面67D是平坦表面。加热器布置槽67DX形成在背表面67D的中心部分处。加热器布置槽67DX在热传递部分67沿传递部分纬向方向的端表面之间延伸。加热器布置槽67DX具有预定深度和预定宽度。具有预定长度的一对圆柱旋转轴80(其中之一未示出)被提供在热传递部分67的端表面上以便彼此面对。旋转轴80位于突出部分67B的尖端的附近。一对圆形支承孔(未示出)被提供在单元壳体50的侧板50C的左和右内表面上以便彼此面对。支承孔位于与旋转轴80相对应并且在支承部分66的后边缘部分66B之上的位置处。
旋转轴80分别被插入到单元壳体50的侧板50C的左和右内表面上的支承孔中。传递部分纬向方向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表面67C面向上。具有旋转轴80的突出部分67B相对于部分67A位于后侧。因此,热传递部分67经由被插入到左和右侧板50C的支承孔中的旋转轴80被单元壳体50可旋转地支承。热传递部分67是在第一和第二旋转方向d1和d2上绕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的旋转轴可旋转的。
加热器68具有基本上条形形状,并且被安装在热传递部分67的背表面67D上的加热器布置槽67DX中。加热器68具有比传递部分宽度更长的预定长度。例如以如下这样的方式来提供加热器68:加热器68在纵向方向上的端部与热传递部分67的一个端表面对齐,并且在加热器68的另一端部上提供的端子(未示出)从热传递部分67的另一端表面突出。
例如,加热器68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埋在主体中的多个层和电阻线(未示出)。电阻线具有与传递部分宽度基本相同的长度。电阻线在加热器布置槽67DX的两端之间延伸。电阻线连接到埋在加热器68的主体中的互连布线(未示出)。端子经由互连布线连接到电阻线。当定影单元16被安装到彩色打印机1时,加热器68的端子电连接到在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上述加热器电源。
压力板81被装入到背表面67D的加热器布置槽67DX中以便覆盖加热器68。压力板81具有基本上条形形状,并且具有与传递部分宽度基本相同的长度。例如,以压力板81的两端与热传递部分67的两个端表面对齐的这样的方式装入压力板81。多个压缩螺旋弹簧82(被称为偏置螺旋弹簧)被提供来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偏置热传递部分67。压缩螺旋弹簧82在单元纬向方向上被以相等的间隔布置。压缩螺旋弹簧82的一端接合压力板81的下表面。压缩螺旋弹簧82的另一端(与接合压力板81的端相反)被支承在支承部分66的中心部分66C的上表面上。
例如,带导引69包括在单元纬向方向上拉长并且具有基本上J形状横截面的板部分69A。多个肋条69B、69C和69D从板部分69A的表面突出并且被以相等的间隔布置。肋条69B、69C和69D在板部分69A沿板部分的纵向方向(即,单元纬向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之间延伸。带导引69的纵向方向被称为导引纬向方向,其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
在该情况中,带导引69由例如具有相对低导热性的树脂整体形成。带导引69在导引纬向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宽度(被称为导引宽度)与驱动辊宽度基本相同。板部分69A的两个边缘部分具有圆弧形状或弓形形状。肋条69B、69C和69D的尖端具有圆弧形状或弓形形状。
带导引69以带导引69的表面面向前的这样的定向被固定到支承部分66。更具体地,带导引69的背表面被固定到支承部分66的前边缘部分66A。导引纬向方向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例如,温度传感器70被提供在带导引69的表面上的邻近的肋条69B和69C之间。温度传感器70具有从肋条69B和69C的尖端向前突出的温度检测表面。当定影单元16被安装到彩色打印机1时,温度传感器70电连接到上述控制单元。
如图2、3和4中所示,按压部分71包括在单元纬向方向上拉长并且具有基本上J形状的横截面的按压部分主体71A。按压部分主体71A由例如金属或树脂形成。按压部分主体71A的一部分被由橡胶等形成的弹性层71B覆盖。弹性层71B具有基本上J形状的横截面。弹性层71B的外表面相对于按压部分主体71A的与其上提供了弹性层71B的表面相反的表面71D(即,上表面)倾斜。按压部分71在弹性层71B侧具有突出部分71C。突出部分71C具有锥形形状,并且向上倾斜地突出。
按压部分71的纵向方向被称为按压部分纬向方向,其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弹性层71B的外表面被称为按压部分71的表面。按压部分主体71A的(与其上提供了弹性层71B的表面相反的)表面71D被称为按压部分71的背表面71D。
例如,按压部分71在按压部分纬向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宽度(被称为按压部分宽度)与驱动辊宽度基本相同。如图4中所示,第一区域71BX和第二区域71BY(即,槽形成部分)被提供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上。第一区域71BX位于突出部分71C侧,并且第二区域71BY位于另一侧。第一区域71BX沿压力辊75的外圆周表面被形成为以圆弧形状弯曲。第二区域71BY被形成为以基本上圆弧形状或基本上弓形形状弯曲,使得第二区域71BY沿着向前方向逐渐靠近按压部分71的背表面71D。按压部分71的整个表面被涂覆有树脂。即,树脂涂覆层被形成在按压部分71的整个表面上。因此,按压部分71具有完全平滑的表面。第二区域71BY和带驱动辊65构成夹捏形成部分。
此外,按压部分71具有例如接合突起(未示出)。接合突起被形成在按压部分71沿纵向方向(即,单元纬向方向)上的两个端表面上。接合槽被形成在单元壳体50的左和右侧板50C的左和右内表面上以便彼此面对。接合槽位于带驱动辊65的前侧。接合槽中的每个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并且具有预定长度。
按压部分71的接合突起被插入到侧板50C的左和右内表面的接合槽中。按压部分纬向方向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按压部分71被定向以使得突出部分71C向后指向,并且背表面71D倾斜地面向上和向前。因此,按压部分71经由左和右侧板50C的接合槽被单元壳体50可移动地支承。按压部分71在向上–向前方向和向下–向后方向上倾斜地可移动。当按压部分71移动时,维持按压部分71的定向使得第二区域71BY低于第一区域71BX。
加热部60包括多个压缩螺旋弹簧83(被称为按压螺旋弹簧),其被提供来倾斜地向下和向后偏置按压部分71。压缩螺旋弹簧83的一端接合按压部分71的背表面71D。压缩螺旋弹簧83在单元纬向方向上被以相等的间隔布置。压缩螺旋弹簧83的(与接合按压部分71的端相反的)另一端接合支承部分66的中心部分66C的下表面。
加热和按压带72包括具有预定厚度的环形带主体、在该主体上形成的弹性层以及在该弹性层上形成的释放层。换言之,加热和按压带72具有三层结构。弹性层具有完全均匀的厚度。此外,释放层具有完全均匀的厚度。带主体的内表面(即,内圆周表面)构成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释放层的外表面(即,外圆周层)构成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
带主体由诸如聚酰亚胺之类的树脂形成。因此,加热和按压带72具有柔软性,并且还具有到某种程度的强度。弹性层由诸如橡胶之类的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加热和按压带72是根据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85的细微不均匀性而可变形的,并且可以紧密地接触记录片材5的表面。释放层由一管诸如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之类的树脂形成。因此,增强了加热和按压带72从记录片材5的表面以及从(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85的可释放性。
加热和按压带72具有两个开口。加热和按压带72的开口之间的宽度(被称为带宽度)宽于记录片材宽度,但是窄于按压部分宽度(或驱动辊宽度)。加热和按压带72具有预定的圆周长度。加热和按压带72绕带驱动辊65的表面、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即,板部分69A的边缘部分和肋条69B、69C和69D的尖端)以及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伸展。
偏置螺旋弹簧82的数量、弹簧系数和位置(在单元纬向方向)被合适地确定。偏置螺旋弹簧82偏置热传递部分67,使得热传递部分67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因此,贯穿传递部分宽度以均匀按压力将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上部。因此,热传递部分67向加热和按压带72施加张力,以便偏置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上部以向下偏移。
按压螺旋弹簧83的数量、弹簧系数和位置(在单元纬向方向)被合适地确定。按压螺旋弹簧83偏置按压部分71,使得按压部分71倾斜地向下和向后变形和偏移。因此,在按压部分纬向方向上以均匀按压力将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下部。因此,按压部分71向加热和按压带72施加张力,以便偏置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下部以向上偏移。
因为在多个方向上施加张力以使得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向上和向下偏移,所以加热和按压带72的后部将向前偏移,并且加热和按压带72的前部将向后偏移。然而,带驱动辊65的后下部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后下部。因此,防止加热和按压带72的后部向前偏移。
此外,带导引69的表面(即,板部分69A的边缘部分和肋条69B、69C和69D的尖端)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前部。因此,防止加热和按压带72的前部向后偏移。该布置防止绕带驱动辊65的表面、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即,板部分69A的边缘部分和肋条69B、69C和69D的尖端)以及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伸展的加热和按压带72松弛。
带驱动辊65具有弹性层65B,其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并生成摩擦力。以该摩擦力,带驱动辊65的表面保持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接触。因此,当在打印操作中带驱动辊65由定影单元驱动电机驱动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而不会导致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与带驱动辊65的表面之间的滑动。
在打印操作中,加热器68由加热器电源施加有预定电压并且生成热。由加热器68生成的热经由热传递部分67被传输到加热和按压带72。因此,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被加热。
温度传感器70的温度检测表面从带导引69的肋条69B和69C的尖端向前突出,并且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在打印操作中,控制单元(经由温度传感器70)检测在被加热时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温度。基于检测到的温度,控制单元执行加热器电源的开启/关闭控制,以便将加热和按压带72的温度维持在预定温度来加热记录片材5。
例如,压力部61的压力辊75包括金属核心75A和形成在该金属核心75A上的弹性层75B。金属核心75A具有两个端表面均闭合的圆柱形状,并且具有比带驱动辊65的外直径更大的外直径。弹性层75B被完全形成在金属核心75A的外圆周表面上。弹性层75B由海绵或橡胶形成并且具有均匀的厚度。压力辊75的外直径在压力辊75的两个端表面之间基本上是均匀的。压力辊75的两个端表面之间的宽度(被称为压力辊宽度)与驱动辊宽度基本相同。从端表面到另一端表面的方向(以及与其相反的方向)被称为压力辊纬向方向。例如,一对压力辊旋转轴(未示出)被提供在压力辊75的两个端表面上。压力辊旋转轴与压力辊75的中心轴同轴。
压力部61还包括具有矩形U形状的压力辊支承部分(未示出)。一对旋转承载(被称为压力辊旋转承载)被提供在压力辊支承部分的两个肩部上。压力辊支承部分被安装到单元壳体50的左和右侧板50C,并且位于带驱动辊65的下方和前方。压力辊支承部分的纵向方向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压力辊支承部分在单元垂直方向(即,打印机垂直方向)上经由肩部是可偏移的。
压力辊75的压力辊旋转轴被安装到压力辊支承部分的压力辊旋转承载。压力辊纬向方向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因此,压力辊75经由压力辊支承部分由单元壳体50支承,以便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是绕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的压力辊旋转轴可旋转的。此外,压力辊75是以压力辊旋转轴保持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的这样的方式在单元垂直方向(即,打印机垂直方向)上可偏移的。
例如,诸如张力弹簧之类的偏置部分被提供在单元壳体50的左和右侧板50C上。偏置部分经由压力辊旋转轴在单元向上方向(即,打印机向上方向)上偏置压力辊75。由于偏置部分的偏置力,以预定按压力经由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下部将压力辊75的表面的上部按压抵靠带驱动辊65的表面和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
此外,压力辊链接机构(未示出)被提供在例如单元壳体50的侧板50C之一(即,右侧板50C)上。压力辊链接机构被配置为将压力辊旋转轴之一(例如,右压力辊旋转轴)链接到在打印机壳体2中提供的旋转传动机构。当定影单元16被安装到彩色打印机1时,经由压力辊链接机构将压力辊75的压力辊旋转轴与旋转传动机构相链接。当在打印操作中带驱动辊65与加热和按压带72被定影单元驱动电机驱动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压力辊75以压力辊75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的下部的这样的方式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
以该方式,夹捏部分86由压力辊75的表面的上部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范围从带驱动辊65的下部到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形成。记录片材5由夹捏部分86输送,并且在夹捏部分86中被加热和按压。
在特定的示例中,热传递部分67(具有与驱动辊宽度基本相同的传递部分宽度)具有分别与带驱动辊65的两个端表面对齐的两个端表面。此外,带导引69(具有与驱动辊宽度基本相同的导引宽度)具有分别与带驱动辊65对齐的两个端表面。
此外,在特定的示例中,按压部分71(具有与驱动辊宽度基本相同的按压部分宽度)具有分别与带驱动辊65的两个端表面对齐的两个端表面。此外,压力辊75(具有与驱动辊宽度基本相同的压力辊宽度)具有分别与带驱动辊65的两个端表面对齐的两个端表面。
如图5中所示,加热部60被配置使得带宽度L2窄于按压部分宽度L1。因此,加热和按压带72位于按压部分71的表面上的在按压部分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换言之,按压部分71的两个端部在带纬向方向上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两个开口突出。
类似地,加热和按压带72位于带驱动辊65在驱动辊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换言之,带驱动辊65的两个端部在驱动辊纬向方向上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两个开口突出。加热和按压带72位于热传递部分67在传递部分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换言之,热传递部分67的两个端部在带纬向方向上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两个开口突出。加热和按压带72位于带导引69在导引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换言之,带导引69的两个端部在带纬向方向上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两个开口突出。
此外,记录片材宽度L3窄于带宽度L2,如图5中所示。因此,加热部60和压力部61被布置使得记录片材5被夹捏在夹捏部分86的中心部分处(即,在加热和按压带72在带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与压力辊75在压力辊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之间)。
用于偏置热传递部分67以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的偏置螺旋弹簧82被提供在支承部分66与压力板81之间。因此,加热器68经由压力板81被偏置螺旋弹簧82偏置抵靠热传递部分67的加热器布置槽67DX的底表面。因此,加热器68紧密地接触加热器布置槽67DX的底表面。
如上文所描述的,热传递部分67由具有相对高导热性的金属形成。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的尺寸相对宽。从表面67C到加热器布置槽67DX的底表面的厚度薄。因此,当加热器68生成热时,热传递部分67的整个表面的温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上升。即,可以经由具有相对宽的宽度的热传递部分67的整个表面对加热和按压带72有效地进行加热。
如上文所描述的,带导引69由具有相对低导热性的树脂形成。带导引69在板部分69A的两个边缘部分和肋条69B、69C和69D的尖端处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因此,带导引69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之间的接触面积被最小化。因此,尽管带导引69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热传递部分67的下游,但是带导引69从加热和按压带72吸收的热量可以被最小化。
此外,因为夹捏部分86由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与压力辊75的表面形成,所以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和第二区域71BY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第一区域71BX和第二区域71BY(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上)的尺寸相对窄。因此,尽管按压部分71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热传递部分67的下游,但是按压部分71从加热和按压带72吸收的热量可以被最小化。
因此,当在打印操作中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有可能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被加热器68(经由热传递部分67)加热的被加热部分到达夹捏部分86之前抑制该被加热部分的温度降低。结果,可以在预定温度处对记录片材5可靠地进行加热。
分离部分62由例如金属板或树脂板形成。分离部分62在单元纬向方向上被拉长,并且具有基本上L形状的横截面。分离部分62的尖端基本上为楔形形状。分离部分62的纵向方向被称为分离部分纬向方向,其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在分离部分62的两个端表面之间的宽度(被称为分离部分宽度)与壳体内宽度基本相同。
分离部分62的两个端表面被固定到单元壳体50的左和右侧板50C的左和右内表面。分离部分纬向方向平行于单元纬向方向(即,打印机横向方向)。分离部分62的尖端位于夹捏部分86的后侧,并且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的附近。因此,分离部分62防止(已经经过了夹捏部分86的)记录片材5粘到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即,可以将记录片材5可靠地输送到单元壳体50的记录片材退出开口。
当彩色打印机1执行打印操作时,控制单元通过从加热器电源向加热器68施加预定电压来使得定影单元16的加热器68生成热。此外,控制单元驱动定影单元驱动电机以使得带驱动辊65与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并且使得压力辊75在压力辊75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时在第二旋转方向d2上旋转。此外,控制单元经由温度传感器70检测加热和按压带72的温度,并且执行加热器68的开启/关闭控制,以便将加热和按压带72加热到定影温度来对记录片材5加热。
以该方式,当加热和按压带72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控制单元执行处理以从馈送托盘52馈送记录片材5,将记录片材5输送通过图像形成单元10、11、12和13以及转印单元15,并以重叠的方式将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5。因此,将彩色调色剂图像85转印到记录片材5。
(彩色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到的)记录片材5然后通过单元壳体50的记录片材进入开口被输送到定影单元16。记录片材5经过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与压力辊75的表面之间的夹捏部分86,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与压力辊75的表面在相互相反的方向上旋转。在夹捏部分86中对记录片材5进行加热和按压,并且将调色剂图像85定影到记录片材5。然后通过记录片材退出开口从定影单元16喷射出记录片材5,并且将其输送到喷射输送路径中。以该方式,将彩色调色剂图像85定影到记录片材5。然后通过片材喷射开口2BY从彩色打印机1喷射出记录片材5。
如上文所描述的,在打印操作中,加热和按压带72被带驱动辊65驱动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以用预定按压力将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这样的方式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上滑动。此外,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以用预定按压力将带导引69的表面(即,板部分69A的边缘部分和肋条69B、69C和69D的尖端)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这样的方式在带导引69的表面上滑动。此外,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以用预定按压力将按压部分71的表面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这样的方式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上滑动。因此,当加热和按压带72被带驱动辊65驱动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加热和按压带72不会松弛。
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几乎不会发生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在带驱动辊65的表面上的滑动。因此,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几乎不会磨损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因此,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内表面72A与带驱动辊65之间的接触不生成磨屑。
此外,通过树脂涂覆来使按压部分71的整个表面平滑。因此,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按压部分71的表面紧密地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因此,尽管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上滑动,但是内表面72A与按压部分71之间的滑动接触不生成磨屑。
相反,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根据热传递部分67的材料或形成精度而具有细微不均匀性(即,细微凹面和凸面)。因此,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不紧密地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因此,当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上滑动时,内表面72A可能被磨损,并且可能生成细微磨屑。
类似地,带导引69的表面根据带导引69的材料或形成精度而具有细微不均匀性。因此,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带导引69的表面(即,板部分69A的两个边缘部分和肋条69B、69C和69D的尖端)不紧密地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因此,当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在带导引69的表面上滑动时,内表面72A可能被磨损,并且可能生成细微磨屑。
以该方式,当定影单元16连续地被用于打印时,内表面72A可能被与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的滑动接触逐渐磨损,并且可能生成细微磨屑。此类细微磨屑可能根据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的旋转朝向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热传递部分67和带导引69的下游的按压部分71移动。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定影单元16中,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上提供了多个(例如,三个)槽71BZ(图2、3和4)。槽71BZ被提供来捕获(即,接收)细微磨屑90,并且被称为磨屑接收槽71BZ。磨屑接收槽71BZ在平行于按压部分纬向方向的方向上在按压部分71的两个端表面之间线性延伸(即,从一个端表面向另一个端表面延伸)。磨屑接收槽71BZ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被以相等的间隔布置。即,按压部分71在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上具有多个磨屑接收槽71BZ,并且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布置磨屑接收槽71BZ。每个磨屑接收槽71BZ在单元纬向方向上具有比记录片材5在单元纬向方向上被夹捏部分86夹捏的尺寸更长的长度或者与其相等的长度。在实践中,每个磨屑接收槽71BZ的长度长于或等于带宽度。
磨屑接收槽71BZ的深度和宽度是根据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的细微磨屑90的大小来合适地确定的。即,磨屑接收槽71BZ的深度和宽度被合适地确定,使得磨屑接收槽71BZ可以充分地捕获细微磨屑90。
在此方面,磨屑接收槽71BZ的“宽度”是在垂直于磨屑接收槽71BZ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
在特定的示例中,每个磨屑接收槽71BZ具有范围从0.5mm至1.0mm的深度以及范围从0.3mm至0.5mm的宽度。深度和宽度贯穿按压部分宽度是均匀的。
因此,如图6中所示,当接触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细微磨屑(由数字90示出)并且该细微磨屑到达按压部分71的附近时,细微磨屑90被捕获(即,接收)在磨屑接收槽71BZ中。因为按压部分71的表面紧密地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所以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的细微磨屑90到达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细微磨屑90可以被磨屑接收槽71BZ有效地捕获。
当记录片材5被夹捏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与压力辊75的表面之间的夹捏部分86中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85的不均匀性可能生成加热和按压带72的细微振动。然而,多个磨屑接收槽71BZ被形成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上,并且沿着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从上游被布置到下游。因此,即使细微磨屑90由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振动而未被最上游的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细微磨屑90也会被其它(更下游的)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
此外,磨屑接收槽71BZ的边缘不是倒角的而是有角的。因此,即使细微磨屑90粘附到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并且到达第二区域71BY,也通过磨屑接收槽71BZ的有角边缘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刮去细微磨屑90,并且该细微磨屑90被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
此外,在按压部分71中,第一区域71BX被提供来形成加热和按压带72与压力辊75之间的夹捏部分86。磨屑接收槽71BZ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被形成在位于第一区域71BX的上游的第二区域71BY上。因此,刚好在细微磨屑90到达第一区域71BX之前,通过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细微磨屑90。因此,可以防止细微磨屑90进入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之间。
因此,变得有可能防止由于存在进入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之间的细微磨屑90而导致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上的在夹捏部分86处的细微不均匀性的形成。结果,当记录片材5在夹捏部分86中被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和压力辊75的表面加热和按压时,可以防止记录片材5的加热和按压中的偏差的发生。
<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如上文所描述的,在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的定影单元16中,加热和按压带72绕带驱动辊65的表面、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伸展。
此外,在彩色打印机1的定影单元16中,压力辊75的表面经由加热和按压带72被按压抵靠带驱动辊65的表面和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使得夹捏部分86被形成在压力辊75的表面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之间。
在打印操作中,当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和按压部分71的表面被按压抵靠加热到预定温度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时,带驱动辊65与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且压力辊75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
在该状态中,在将记录片材5夹捏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与压力辊75的表面之间的夹捏部分86中的同时定影单元16加热并按压(具有转印的调色剂图像85的)记录片材5。因此,调色剂图像85被定影到记录片材5的表面。
当带驱动辊65与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时,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以如下这样的方式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71的表面上滑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71的表面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因此,防止加热和按压带72松弛。
磨屑接收槽71BZ被形成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上。每个磨屑接收槽71BZ在单元纬向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或等于记录片材5被夹捏部分86夹捏的尺寸。
以这样的配置,即使接触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细微磨屑90,细微磨屑90也被按压部分71的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因此,防止了细微磨屑90进入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之间。
因此,可以防止在夹捏部分86中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上的细微不均匀性的形成。即,可以防止记录片材5的加热和按压(通过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与压力辊75的表面)中的偏差的发生。结果,可以防止由于记录片材5的加热和按压中的偏差而导致的调色剂图像85在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的定影失败。因此,可以防止在记录片材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的失败(诸如光泽度中的不均匀性)。即,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如上文所描述的,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的定影单元16中,磨屑接收槽71BZ被形成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中。加热和按压带72绕带驱动辊65的表面、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伸展。在打印操作中,当加热和按压带72被带驱动辊65驱动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71的表面上滑动,同时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71的表面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
因此,在彩色打印机1的定影单元16中,即使在打印操作中生成细微磨屑90,细微磨屑90也被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因此,可以防止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上的细微不均匀性的形成,其结果是可以防止记录片材5的加热和按压中的偏差的发生。结果,可以防止在记录片材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的失败,并且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此外,因为按压部分71的表面涂覆有树脂,所以可以增强按压部分71的表面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紧密接触属性。
因此,当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即,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上滑动)的同时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可以最小化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即,可以最小化细微磨屑的生成。此外,因为按压部分71的表面紧密地接触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所以(由加热和按压带72携带到按压部分71的)细微磨屑90可以被磨屑接收槽71BZ可靠地捕获。
在此方面,如果细微磨屑90进入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与按压部分71的表面之间,则细微磨屑90变为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相对于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滑动移动的阻力。然而,因为如上文所描述那样防止细微磨屑90进入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与按压部分71的表面之间,所以可以减小对滑动移动的阻力。
此外,多个磨屑接收槽71BZ被形成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上,并且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从上游被布置到下游。因此,即使细微磨屑90未被最上游的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细微磨屑90也会被其它(更下游的)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
此外,形成在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二区域71BY上的磨屑接收槽71BZ具有有角边缘。因此,即使细微磨屑90粘附到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并且到达第二区域71BY,也通过磨屑接收槽71BZ的有角边缘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刮去细微磨屑90,并且该细微磨屑90被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因此,细微磨屑90可以被按压部分71的磨屑接收槽71BZ可靠地捕获。
此外,按压部分71位于带驱动辊65的附近并且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热传递部分67和带导引69的下游。压力辊75的表面经由加热和按压带72被按压抵靠带驱动辊65的表面和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以便形成夹捏部分86。在夹捏部分86中,记录片材5被夹捏在带压力辊75的表面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之间,并且被加热和按压。
另外,多个磨屑接收槽71BZ被形成在第二区域71BY上,该第二区域71BY被定位成邻近于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并且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一区域71BX的上游。其中(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细微磨屑90的大部分区域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按压部分71的上游。
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的大部分细微磨屑90被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携带到按压部分71。此类细微磨屑90刚好在细微磨屑90到达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之前被磨屑接收槽71BZ捕获到。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细微磨屑90进入按压部分71的表面的第一区域71BX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之间。
结果,可以可靠地防止(由于存在细微磨屑90而造成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上的细微不均匀性的形成。结果,可以防止调色剂图像在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的定影失败,并且可以防止在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的失败(诸如光泽度中的不均匀性)。即,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以该方式,彩色打印机1的定影单元16防止由细微磨屑90引起的在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的失败。因此,可以延长定影单元16的寿命。结果,可以减少定影单元16的更换数量,并且增强用户便利性。
第二实施例.
<打印机的配置>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00(图1)的配置。除了定影单元101(图1)的一部分之外,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00与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相同。
彩色打印机100被配置为以与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类似的方式在记录片材5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即,显影剂图像)。因此,省略了对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00的配置的解释。
<定影单元的配置>
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定影单元101的配置。除了加热部105(图2)的按压部分110(图2)以外,第二实施例的定影单元101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单元16相同。在下文中中,将参照图7至9来描述按压部分110的配置。在图7至9中,定影单元101的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单元16的部件(图3至5)相对应的部件被指派有相同的参考数字。
如图7至9中所示,按压部分110包括按压部分主体71A和在该按压部分主体71A的表面上提供的弹性层110A。弹性层110A由与第一实施例的弹性层71B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弹性层71B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大小。树脂涂覆层以与第一实施例的按压部分71类似的方式形成在按压部分110的整个表面上。即,按压部分110具有完全平滑的表面。以该方式,按压部分11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按压部分71相同的外部形状。
以与第一实施例的按压部分71类似的方式按如下这样的方式通过单元壳体50来支承按压部分110:按压部分110是在向上向前方向和向下向后方向上倾斜地可移动的。在加热和按压带72在按压部分纬向方向上位于按压部分110的表面的中心部分处的状态中,按压部分110的表面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按压部分110的两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按压部分71类似的方式在带纬向方向上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两个开口突出。
此外,多个(例如,三个)磨屑接收槽110AZ被形成在按压部分110的表面的第二区域110AY上,并且在按压部分110的两个端表面之间延伸。磨屑接收槽110AZ以V形状延伸,使得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两个端部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中心部分的下游。此外,磨屑接收槽110AZ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被以相等的间隔布置。
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在单元纬向方向上具有比记录片材5被夹捏部分86夹捏的尺寸更长的长度或与其相等的长度。在实践中,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长度长于或等于带宽度。即,按压部分110具有在第二区域110AY上形成并且以V形状延伸的磨屑接收槽110AZ,使得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中心部分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并且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两个端部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中心部分被称为槽中心部分。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两个端部(即,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被称为槽端部(即,一个槽端部和另一个槽端部)。
与第一实施例的磨屑接收槽71BZ同样地,磨屑接收槽110AZ的深度和宽度根据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的细微磨屑90的大小来确定。在特定的示例中,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具有范围从0.5mm至1.0mm的深度以及范围从0.3mm至0.5mm的宽度。深度和宽度贯穿按压部分宽度是均匀的。
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的磨屑接收槽71BZ同样地,磨屑接收槽110AZ的边缘不是倒角的而是有角的。因此,在打印操作中,通过磨屑接收槽110AZ的有角边缘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刮去(接触按压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的)细微磨屑90,并且该细微磨屑90被磨屑接收槽110AZ捕获到。
在定影单元101中,当加热和按压带72被带驱动辊65驱动以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时,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在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上生成气流。因此,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细微磨屑90被磨屑接收槽110AZ捕获到的状态中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细微磨屑90通过气流的作用而沿着磨屑接收槽110AZ从槽中心部分朝向两个槽端部逐渐移动。
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连续地旋转时,被磨屑接收槽110AZ捕获到的细微磨屑90可以经由两个槽端部被喷射到外部。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定影单元101,也可以防止细微磨屑90从磨屑接收槽110AZ溢出。
<第二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如上文所描述的,磨屑接收槽110AZ被形成在按压部分110的表面的第二区域110AY上。磨屑接收槽110AZ在单元纬向方向上具有比记录片材5被夹捏部分86夹捏的尺寸更长的长度或与其相等的长度。磨屑接收槽110AZ以V形状延伸,使得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中心部分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并且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两个端部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
以这样的配置,即使接触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细微磨屑90,细微磨屑90也被按压部分110的磨屑接收槽110AZ捕获到。因此,防止细微磨屑90进入按压部分110的表面的第一区域110AX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之间。因此,可以防止在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的失败。即,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此外,当在打印操作中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细微磨屑90通过气流的作用而沿着磨屑接收槽110AZ从槽中心部分朝向两个槽端部逐渐移动。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定影单元101,也可以防止细微磨屑90从磨屑接收槽110AZ溢出。
如上文所描述的,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00的定影单元101中,磨屑接收槽110AZ被形成在按压部分110的表面的第二区域110AY中。磨屑接收槽110AZ以V形状延伸,使得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中心部分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并且每个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两个端部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加热和按压带72绕带驱动辊65的表面、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110的表面的第二区域110AY伸展。在打印操作中,当加热和按压带72被带驱动辊65驱动以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110的表面上滑动,同时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带导引69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110的表面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
因此,彩色打印机100的定影单元101提供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外,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被磨屑接收槽110AZ捕获到的细微磨屑90可以通过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引起的气流的作用而被喷射到外部。因此,即使长时间使用定影单元101,也可以防止细微磨屑90从磨屑接收槽110AZ溢出。因此,可以延长定影单元16的寿命。结果,可以减少定影单元16的更换数量,并且增强用户便利性。
此外,加热和按压带72的带宽度被设置为窄于按压部分110的按压部分宽度,并且加热和按压带72在按压部分纬向方向上位于按压部分110的中心部分处。因此,即使当从按压部分110的磨屑接收槽110AZ的两个槽端部喷射出细微磨屑90时,所喷射的磨屑也不可能进入到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与压力辊75的表面之间的夹捏部分86中。因此,变得有可能防止由进入到加热和按压带72的外表面72B与压力辊75的表面之间的夹捏部分86中的细微磨屑90引起的图像质量的劣化。
修改1.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定影单元16(101)中,带驱动辊65的外直径沿着驱动辊纬向方向是均匀的,并且压力辊75的外直径沿着压力辊纬向方向是均匀的。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沿着传递部分纬向方向是平坦的,并且带导引69的表面沿着导引纬向方向是平坦的。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例如,图11示出了根据修改1的定影单元120。图11中示出的定影单元120包括带驱动辊121、压力辊122、热传递部分123和带导引(未示出)。带驱动辊121和压力辊122二者具有桶形状。换言之,带驱动辊121具有在压力辊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比在压力辊纬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更大的外直径。压力辊122具有在压力辊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比在压力辊纬向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更大的外直径。热传递部分123具有弓形弯曲表面,其在单元纬向方向(即,传递部分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凹入。带导引(未示出)具有弓形弯曲表面,其在单元纬向方向(即,导引纬向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凹入。
在第二实施例的定影单元120中,加热和按压带72绕带驱动辊121的表面、热传递部分123的表面、带导引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71(110)的表面伸展。还优选直接偏置压力辊122的两个压力辊旋转轴(未示出),使得经由加热和按压带72将压力辊122的表面按压抵靠带驱动辊121和按压部分71(110)的表面。
根据修改1的定影单元120,可以进一步增强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与带驱动辊121的表面以及按压部分71(110)的表面的紧密接触属性。此外,可以进一步增强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与压力辊122的表面的紧密接触属性。此外,因为热传递部分123和带导引的表面在各自中心部分处凹入,所以防止了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d1上旋转时(绕热传递部分123和带导引伸展的)加热和按压带72在带纬向方向上移位。结果,变得有可能防止热传递部分123的任一端部的角被强烈地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开口的附近。类似地,变得有可能防止带导引的任一端部的角被强烈地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开口的附近。因此,可以防止加热和按压带72的损坏。
在特定的示例中,还优选将带驱动辊65的宽度(即,带驱动辊宽度)设置为宽于带宽度,并且在带驱动辊65的两端提供一对凸缘部分。凸缘部分具有比带驱动辊65的其它部分更大的直径。在该情况中,加热和按压带72位于带驱动辊65的两个凸缘部分之间。经由加热和按压带72将压力辊75按压抵靠带驱动辊65的在两个凸缘部分之间的部分。此外,还优选将压力辊75的宽度(即,压力辊宽度)设置为宽于带宽度,并且在压力辊75的两端提供一对凸缘部分。凸缘部分具有比压力辊75的其它部分更大的直径。在该情况中,加热和按压带72位于压力辊75的两个凸缘部分之间。经由加热和按压带72将压力辊75的在两个凸缘部分之间的部分按压抵靠带驱动辊65。
以这样的布置,当加热和按压带72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时,可以防止(绕带驱动辊65伸展的)加热和按压带72在单元纬向方向上移位。因此,变得有可能防止带驱动辊65的任一端部的角被强烈地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开口的附近。因此,可以防止加热和按压带72以及带驱动辊65的弹性层65B的损坏。
修改2.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磨屑接收槽71BZ(110AZ)中的每一个具有沿着按压部分纬向方向均匀的宽度,并且具有沿着按压部分纬向方向均匀的深度。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如果将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所用的按压力沿着单元纬向方向不是均匀的,则优选将磨屑接收槽71BZ(110AZ)的宽度和/或深度设置为在其中施加了更大按压力的部分处更大或更深。
如在修改1中所描述的,当热传递部分123或带导引沿着单元纬向方向具有弓形形状时(参见图11),将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所用的按压力在单元纬向方向(即,带纬向方向)上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中心部分朝向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两个开口增加。
图12示出了修改2的按压部分125。磨屑接收槽125AX被形成在按压部分125的表面125A上。在修改2中,磨屑接收槽125AX的宽度从槽中心部分(对应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中心部分)朝向两个槽端部(对应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两个开口)逐渐增加。在该情况中,磨屑接收槽125AX的深度在单元纬向方向上是均匀的。
此外,还优选的是,磨屑接收槽125AX的深度从槽中心部分(即,第一部分)朝向两个槽端部(即,第二部分)逐渐增加。在该情况中,磨屑接收槽125AX的宽度在单元纬向方向上是均匀的。
此外,还优选的是,磨屑接收槽125AX的宽度和深度从槽中心部分(即,第一部分)朝向两个槽端部(即,第二部分)逐渐增加。
在此方面,即使当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沿着传递部分纬向方向是平坦的,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其中将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所用的按压力由于偏置热传递部分67的偏置螺旋弹簧82的布置间隔或种类而不是均匀的。在这样的情况中,优选将磨屑接收槽71BZ(110AZ)的宽度和/或深度设置为在其中施加了更大按压力的部分处更大或更深。
在该配置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被强烈抵靠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的部分处生成的细微磨屑90的量可能增加。然而,可以通过磨屑接收槽125AX来可靠地捕获这样的细微磨屑90。
修改3.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加热和按压带72具有比按压部分71的按压部分宽度更窄的宽度(即,带宽度),加热和按压带72绕按压部分71伸展。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加热和按压带72可以具有比按压部分71的按压部分宽度更宽的宽度(即,带宽度),加热和按压带172绕按压部分71伸展。在该情况中,加热和按压带172的两个开口可以在按压部分纬向方向上位于按压部分71的两端外部。当按压部分71具有线性延伸的磨屑接收槽71BZ时(参见图5),不经由槽端部喷射出细微磨屑90。因此,即使加热和按压带172宽于按压部分71,也不存在不利之处。
修改4.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V形状的磨屑接收槽110AZ被形成在按压部分110的表面上。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图13A示出了修改4的按压部分130。多个磨屑接收槽130AX被形成在按压部分130的表面130A的第二区域上。磨屑接收槽130AX相对于按压部分纬向方向(即,单元纬向方向)线性且倾斜地延伸。一个槽端部(即,图13A中示出的左端)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而另一个槽端部(即,图13A中示出的右端)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图13B示出了修改4的按压部分131的另一示例。在图13B中示出的示例中,磨屑接收槽131A延伸,使得一个槽端部(即,图13A中示出的左端)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下游,而另一个槽端部(即,图13A中示出的右端)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以这样的配置,可以获得与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在图13A和14B中示出的示例中,每个磨屑接收槽130AX优选具有使得磨屑接收槽130AX的(向下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中的)至少一个槽端部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开口突出的长度。这是因为经由磨屑接收槽130AX的向下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中的槽端部来喷射出细微磨屑。
以这样的配置,携带到按压部分130(131)的细微磨屑90可以被磨屑接收槽130AX(131AX)捕获到,并且可以通过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而从磨屑接收槽130AX(131AX)被喷射出。
修改5.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定影单元(16、101)的加热部60(150)包括按压部分71(110)。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定影单元的加热部可以包括具有用于加热记录片材5的内部热源的辊(被称为热辊)和用于检测热辊的表面的温度传感器。在该情况中,定影单元的压力部可以包括压力辊、(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磨屑接收槽的)按压部分以及带导引。带(被称为压力带)可以绕压力辊的表面、按压部分的表面以及带导引的表面伸展。
此外,可以经由压力带将热辊的表面按压抵靠压力辊的表面和按压部分的表面,以便形成夹捏部分。换言之,压力带和按压部分被提供在定影单元的压力部中。以这样的方式配置的定影单元提供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定影单元16(101)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定影单元的加热部可以包括带驱动辊65、热传递部分67以及加热和按压带72,该加热和按压带72绕带驱动辊65的表面和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伸展。该加热部可以包括推送部分,该推送部分位于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热传递部分67的下游和带驱动辊65的上游的预定位置处。该推送部分具有在其上形成了磨屑接收槽的表面,并且该表面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该加热部还可以包括从外表面72B侧检测加热和按压带72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压力部还可以包括压力辊75。经由加热和按压带72将压力辊75按压抵靠带驱动辊65的表面,以便形成夹捏部分。
在另一示例中,定影单元的加热部可以包括具有内部热源的热辊、用于检测热辊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定影单元的压力部可以包括压力辊、带导引以及压力带,该压力带绕压力辊的表面和带导引的表面伸展。该压力部还可以包括推送部分,该推送部分在压力带的旋转方向上位于带导引的下游和压力辊的上游。该推送部分具有在其上形成了磨屑接收槽的表面,并且该表面被按压抵靠压力带的内表面。经由压力带将热辊的表面按压抵靠压力辊,以便形成夹捏部分。
该修改的定影单元可以不包括用于形成夹捏部分的按压部分,但是可以包括具有专门用于捕获细微磨屑90的磨屑接收槽的推送部分。以这样的配置,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或压力带的表面的磨损生成的细微磨屑90可以被推送部分的磨屑接收槽捕获。因此,防止细微磨屑90进入加热和按压带的内表面与带驱动辊之间,或压力带的内表面与压力辊之间。因此,如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可以防止在记录片材5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时的失败,并且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修改6.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多个(例如,三个)磨屑接收槽71BZ(110AZ)被形成在定影单元16(101)的按压部分71(110)的表面上。
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还有可能提供单个磨屑接收槽,其在定影单元16(101)的按压部分71(110)的表面上具有相对宽的宽度或者具有相对深的深度。磨屑接收槽可以线性延伸或者可以以V形状延伸。还有可能提供四个或更多磨屑接收槽,它们被沿着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布置在定影单元16(101)的按压部分71(110)的表面上。磨屑接收槽可以线性延伸或者可以以V形状延伸。以这样的配置,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生成的细微磨屑90可以被按压部分71(110)的一个或多个磨屑接收槽捕获。
此外,可以以与按压部分71(110、125、130、131)的一个或多个磨屑接收槽类似的方式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上提供至少一个磨屑接收槽。更具体地,磨屑接收槽可以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表面67C的相对下游的部分上。以这样的配置,当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与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的滑动接触生成细微磨屑90时,细微磨屑90的一部分被热传递部分67的磨屑接收槽捕获。因此,携带到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热传递部分67的下游的细微磨屑90的量可以被减少。
此外,可以以与按压部分71(110、125、130、131)的一个或多个磨屑接收槽类似的方式在带导引69的边缘部分上提供至少一个磨屑接收槽。在该情况中,可以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带导引69的板部分69A的下游边缘部分上提供磨屑接收槽。该边缘部分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以这样的配置,当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与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的滑动接触生成细微磨屑90时,细微磨屑的一部分被带导引69的磨屑接收槽捕获。因此,携带到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带导引69的下游的细微磨屑90的量可以被减少。
在该修改中,磨屑接收槽可以被提供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和带导引69的表面之一上。此外,磨屑接收槽可以被提供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和带导引69的表面这二者上。以这样的配置,被磨屑接收槽捕获到的细微磨屑90的量可以被增加。
根据该修改,可以进一步延长定影单元16(101)的寿命。此外,可以减少定影单元16(101)的更换数量,并且可以增强用户便利性。
此外,在该修改中,在磨屑接收槽被形成在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上的情况中,可以用树脂涂覆表面67C以便增强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紧密接触属性。在磨屑接收槽被形成在带导引69的表面上的情况中,可以用树脂涂覆带导引69的表面以便增强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紧密接触属性。该布置允许减少接触热传递部分67的表面67C和带导引69的表面的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磨损。因此,可以减少细微磨屑90的量。因此,可以进一步延长定影单元16(101)的寿命以及加热和按压带72的寿命,并且可以增强用户便利性。
修改7.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对可拆卸地安装到如图1中所示的彩色打印机1(100)的定影单元16(101)做出了描述。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本发明还可适用于被安装到彩色打印机1(100)的固定的(即,不可拆卸的)定影单元。此外,本发明还可适用于可拆卸地或不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各种各样的定影设备,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诸如单色电子照相打印机、多功能打印机、传真机、复杂机器、复印机等等。
修改8.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对如图1中所示的彩色打印机1(100)做出了描述。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彩色打印机。本发明还可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图像形成装置,诸如单色电子照相打印机、多功能打印机、传真机、复杂机器、复印机等等。
修改9.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已经将记录片材5描述为记录介质的示例,并且对其进行加热和按压以进行图像定影,如例如在图2中所示。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介质,诸如OHP片材、信纸或盘状介质。
修改10.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具有环形形状的加热和按压带72被用于按压介质以便将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5,如例如在图2中所示。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各种各样的带可以被用于按压记录介质。例如,可以使用如修改3中所描述的其宽度宽于按压部分宽度的加热和按压带72。此外,可以使用如修改5中所描述的压力带。此外,可以使用其表面完全用树脂(即,释放层)涂覆的加热和按压带。
修改11.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带驱动辊65用作加热和按压带绕其伸展的辊,并且在预定旋转方向上旋转以驱动加热和按压带,如例如在图2中所示。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辊。例如,可以使用如修改1中所描述的在其两端具有凸缘部分的带驱动辊。此外,可以使用如修改5中所描述的(压力辊绕其伸展的)压力辊。
修改12.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压力部分71(110)被提供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的带驱动辊65的上游并且具有被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表面,如例如在图2中所示。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按压部分(例如,热传递部分67、带导引69等等)。
修改13.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磨屑接收槽71BZ(110AZ)在按压部分的表面上线性地或以V形状延伸,并且在带纬向方向上具有拉长了的形状地延伸,如例如在图3和7中所示。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磨屑接收槽可以以U形状、圆弧形状或弓形形状延伸,使得每个槽的槽端部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槽中心部分的下游。磨屑接收槽可以充当用于调整油脂或油的涂覆量以确保与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的滑动属性的槽。磨屑接收槽可以具有如修改2中所描述的沿着槽的延伸方向而改变的宽度或深度。此外,可以如修改6中所描述的那样使用单个磨屑接收槽。
修改14.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经由加热和按压带72将压力辊75的表面(即,外圆周表面)按压抵靠带驱动辊65和按压部分71,如例如在图2中所示。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辊。例如,可以使用如修改1中所描述的在两个端部上具有凸缘部分的压力辊和如修改5中所描述的压力辊。
修改15.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在带纬向方向上用均匀的按压力将热传递部分67和带导引69(即,不同于所述按压部分的按压部分)按压抵靠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使得热传递部分67和带导引69在加热和按压带72的内表面72A上滑动,如例如在图1中所示。
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配置。也可以使用诸如像修改5中所描述的带导引之类的各种各样的推送部分。
尽管已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当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不偏离如以下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做出修改和改进。

Claims (10)

1.一种定影设备,其包括:
带,其具有环形形状;
加热器,其被提供在带的内表面侧;
压力构件,其被提供以便接触带;
驱动辊,其被提供以便接触带的内表面,其中,所述驱动辊进行旋转以使带旋转;以及
按压部分,其包括第一区域和的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接触带的内表面以在所述压力构件与所述带之间形成夹捏部分,其中,在所述夹捏部分中夹捏记录片材,
其中,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上游并且具有表面和在所述表面上形成的槽,
其中,所述槽在与带的旋转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第二区域具有多个槽,其中,所述多个槽被布置成沿着带的旋转方向从上游至下游,
其中,所述槽在单元纬向方向上的长度长于或等于所述记录片材被所述夹捏部分夹捏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槽在与带的旋转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带的内部区域中延伸,并且延伸超过带的最外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区域是平滑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驱动辊进行旋转以使所述带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按压部分具有涂覆有树脂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槽在相对于带的旋转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线性延伸或者V形状延伸,并且在带纬向方向上具有拉长了的形状地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所述槽以U形状、圆弧形状或弓形形状延伸,使得每个槽的槽端部在带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槽中心部分的下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按压部分被压缩螺旋弹簧偏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设备,其中,按压部分包括在单元纬向方向上拉长并且具有基本上J形状的横截面的按压部分主体,所述按压部分主体的一部分被弹性层覆盖,其中,弹性层的外表面相对于按压部分主体的与其上提供了弹性层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倾斜,按压部分在弹性层侧具有突出部分,其中,槽被形成在所述弹性层上。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设备。
CN201410269111.2A 2013-06-17 2014-06-17 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383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6787A JP5843810B2 (ja) 2013-06-17 2013-06-17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磨耗粉除去方法
JP2013-126787 2013-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8324A CN104238324A (zh) 2014-12-24
CN104238324B true CN104238324B (zh) 2020-11-10

Family

ID=51205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911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38324B (zh) 2013-06-17 2014-06-17 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47263B2 (zh)
EP (1) EP2816421B1 (zh)
JP (1) JP5843810B2 (zh)
CN (1) CN1042383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03241B2 (en) 2013-09-30 2017-07-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nip member capable of preventing outflow of lubricant
JP5932864B2 (ja) 2014-03-10 2016-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203305B2 (ja) * 2015-05-08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3098665B1 (en) 2015-05-08 2021-03-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22542B2 (ja) * 2015-10-05 2019-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93084B2 (ja) * 2015-10-29 2020-05-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乾燥装置及び乾燥システム
US9869952B2 (en) * 2015-11-11 2018-01-16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friction reducer including a lubricant
JP6701563B2 (ja) * 2016-03-18 2020-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35044B2 (ja) * 2016-07-05 2020-08-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78411B2 (ja) * 2016-07-15 2020-11-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85683B2 (ja) * 2017-02-28 2020-11-1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40342B2 (ja) * 2018-07-27 2022-03-2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72345B2 (ja) * 2018-09-20 2022-11-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65844A (ja) * 2022-10-31 2024-05-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8200A (ja) * 1996-12-27 1998-07-31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5197A (ja) * 2003-12-05 2005-06-23 Canon Inc ベルト搬送装置
JP2006078965A (ja) * 2004-09-13 2006-03-23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33552A (ja) * 2005-07-22 2007-02-08 Canon Inc 画像定着装置
CN101840186A (zh) * 2009-03-19 2010-09-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使用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2677A (ja) * 1984-10-25 1986-05-21 Toshiba Corp 定着ロ−ラのクリ−ニング装置
JPH0727472Y2 (ja) * 1986-12-19 1995-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用クリ−ニング装置
JPH09160405A (ja) * 1995-12-13 1997-06-20 Minolta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0306655A (ja) 1999-04-19 2000-11-02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34679B2 (ja) * 1999-07-30 2005-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2002299007A (ja) 2001-03-30 2002-10-11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8272B2 (ja) * 2001-11-29 2009-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795678B2 (en) * 2001-11-29 2004-09-2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a toner image on a sheet or recording medium by use of a belt member
JP4739818B2 (ja) * 2005-05-31 2011-08-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553B2 (ja) * 2010-03-12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34910B2 (ja) 2010-04-22 2013-11-0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33370B2 (ja) 2010-06-04 2013-01-3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5669010B2 (ja) * 2011-01-11 2015-0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10489B2 (ja) * 2011-09-29 2014-02-0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8200A (ja) * 1996-12-27 1998-07-31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5197A (ja) * 2003-12-05 2005-06-23 Canon Inc ベルト搬送装置
JP2006078965A (ja) * 2004-09-13 2006-03-23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33552A (ja) * 2005-07-22 2007-02-08 Canon Inc 画像定着装置
CN101840186A (zh) * 2009-03-19 2010-09-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及使用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69726A1 (en) 2014-12-18
US9547263B2 (en) 2017-01-17
JP5843810B2 (ja) 2016-01-13
JP2015001660A (ja) 2015-01-05
EP2816421B1 (en) 2019-05-08
EP2816421A2 (en) 2014-12-24
CN104238324A (zh) 2014-12-24
EP2816421A3 (en)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38324B (zh) 定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US9632465B2 (en) Fixing device
US20120177420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8447221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6741832B2 (en) Thermal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06014B2 (e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educing occurrence of wrinkles on recording medium
US9280109B2 (en) Fixa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14052456A (ja)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76106B2 (en) Image heating memb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image heating station
JP2009047913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14406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0902015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889698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04118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7234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63154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9329543B2 (en)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supporting member having supporting face configur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inner circumference face of fixing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8995895B2 (en) Fixing apparatus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501889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32809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30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92875B2 (ja) 像加熱装置
JP624481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6555B2 (ja) 潤滑部材、潤滑剤供給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潤滑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2218103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31

Address after: Tiger gate, 1, 7, 12, Tokyo harbour, Japan

Patentee after: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ki Dat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