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8310A - 设有线圈形电极构件的盒 - Google Patents

设有线圈形电极构件的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38310A
CN104238310A CN201410250600.3A CN201410250600A CN104238310A CN 104238310 A CN104238310 A CN 104238310A CN 201410250600 A CN201410250600 A CN 201410250600A CN 104238310 A CN104238310 A CN 104238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electrode
pressing portion
contact sit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06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38310B (zh
Inventor
桥本淳一
岸勋朗
筱矢翔太
阿部晃治
冈部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38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8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38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383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52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6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to the apparatus, electrical connectors, power supp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Abstract

设有线圈形电极构件的盒包括旋转体和电极构件。电极构件被构造成对旋转体供应电力,该电力来自设置在盒外部的外部电极。电极构件包括接触部和推压部。接触部被构造成与外部电极接触。推压部是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形状,且被构造成将接触部朝向外部电极推压使得接触部绕推压部枢转移动。

Description

设有线圈形电极构件的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盒,所述盒用于采用电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背景技术
已知作为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可拆卸地设有具有显影辊的盒。
此外,已知作为可拆卸地安装到这种打印机的盒,显影盒设有导电构件,该导电构件电连接到接触部以便对显影辊施加显影偏压,该接触部设置在主壳体中。
这种显影盒被插入主壳体中以使导电构件通过其弹性力与接触部压力接触,从而连接导电构件和接触部。
然而,上述显影盒使用由金属或导电树脂形成的片簧作为导电构件。该片簧在相对于显影盒的组装操作性上表现优秀,导致导电构件在姿势上的高稳定性。另一方面,片簧具有复杂形状,导致高的生产成本。此外,当片簧在与预定接触位置偏离的位置与接触部接触时,片簧的高弹簧常数可带来大的负载变化。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电力可靠地供应到旋转体同时减少其生产成本的盒。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盒,所述盒包括:旋转体和电极构件。所述电极构件可被构造成对所述旋转体供应来自设置在所述盒外部的外部电极的电力。所述电极构件可包括:接触部和推压部。所述接触部可被构造成与所述外部电极接触。所述推压部可以呈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的形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接触部朝所述外部电极推压,使得所述接触部绕所述推压部枢转移动。
优选地,所述接触部可以呈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的形状。
优选地,所述电极构件可具有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可作为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所述第二轴线可作为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且可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延伸。所述接触部可被构造成绕所述推压部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枢转移动。
优选地,所述旋转体可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在延伸方向上延伸。所述盒可进一步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可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旋转体。所述第一框架可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伸长且可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端。所述第二框架可被构造成组装到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端。所述第二框架可包括引导部,该引导部被构造成引导所述接触部的枢转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可进一步包括支撑部,该支撑部可被构造成支撑所述推压部。
优选地,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可具有一端和另一端,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材可具有一端和另一端。所述电极构件可进一步包括连接部,该连接部可连接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一端和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材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盒电极可进一步包括第一臂部,该第一臂部可从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臂部可被夹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臂部可具有一端和另一端,所述一端可从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另一端延伸。所述盒电极可进一步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可从所述第一臂部的另一端延伸且可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框架接合。
优选地,所述盒电极可进一步包括第二臂部,该第二臂部可从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材的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二框架可进一步包括限制部,所述第二臂部可以可抵靠所述限制部。所述限制部可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限制部抵接时限制所述第二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线倾斜。
优选地,所述旋转轴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可具有一端。所述第二框架可具有导电性且可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端。所述电极构件可被构造成经由所述第二框架将电力供应到所述旋转体。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盒,所述盒可包括:旋转体;接合部;和电极构件。所述电极构件可被构造成对所述旋转体供应来自设置在所述盒的外部的外部电极的电力。所述电极构件可包括:推压部;连接部;和第一臂部。所述推压部可呈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形状。所述线材可构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所述推压部。所述连接部可从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一端延伸,并且所述连接部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被构造成与所述外部电极接触。所述第一臂部可从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臂部可被构造成与所述接合部接合。
优选地,所述盒可进一步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第一框架,所述旋转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处;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有所述接合部。
优选地,所述电极构件可被构造成组装到所述第二框架。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可具有露出孔,并且,在所述电极构件被组装到所述第二框架的状态下,所述接触部可通过所述露出孔暴露到外部。
优选地,所述旋转体可具有在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所述电极构件可具有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用作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并且在所述电极构件被组装到所述第二框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可与所述旋转轴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二框架可具有导电性并且包括多个肋,当所述电极构件被组装到所述第二框架时,所述多个肋与所述第一臂部接触。
优选地,所述接触部可呈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形状。
优选地,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圈可具有比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圈的半径大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推压部可包括扭转弹簧。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设有显影盒的打印机的中央剖面图;
图2是图1的显影盒在从其右上侧看时的透视图;
图3是图1的显影盒在从其右上侧看时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4A是图3的线圈电极在从其右上侧看时的透视图;
图4B是图3的线圈电极在从其左下侧看时的透视图;
图4C是图3的线圈电极的平面图;
图4D是图3的线圈电极的左侧视图;
图5A是图3的电极盖在从其前左侧看时的透视图;
图5B是图3的电极盖在从其前右侧看时的透视图;
图6A是用于示出线圈电极到电极盖的组装以提供电极单元的说明图,其中线圈电极的接合部被插入电极盖的接合槽中;
图6B是用于示出线圈电极到电极盖的组装以提供电极单元的说明图,其中线圈电极相对于电极盖枢转移动;
图6C是用于示出线圈电极到电极盖的组装以提供电极单元的说明图,其中线圈电极到电极盖的组装已经完成;
图7A是电极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7B是电极单元沿图7A示出的线A-A截取的剖面图;
图8A是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图8B是显影盒沿图8A示出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
图9A是用于示出显影盒相对于打印机的处理框架联接和拆卸的说明性图,其中显影盒处于相对于处理框架联接或拆卸的过程中;和
图9B是用于示出显影盒相对于打印机的处理框架联接和拆卸的说明性图,其中显影盒已经被联接。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图9B描述设有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盒的打印机,其中相同零件和部件由相同附图标记指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的打印机1是直列式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主壳体2内还包括用于供应纸片P的片供应单元3和用于在从片供应单元3供应的片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
下文中,当提及关于打印机1的方向时,在打印机1被设置在其意图使用的取向上、即打印机1水平设置的情况下限定其竖直方向(上下方向)。更具体地,在图1中,左侧和右侧分别是前侧和后侧。此外,在图1中,顶侧和底侧分别是顶侧和底侧。此外,打印机1的左侧和右侧将基于面对打印机1的前侧的使用者的视角。因此,在图1中,远侧和近侧分别是左侧和右侧。
(1)主壳体
主壳体2具有大致箱形形状。主壳体2设有前盖5。
前盖5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前壁处。前盖5能够绕其下端部枢转移动以打开和关闭形成在前壁中的开口。当前盖5打开时,处理单元9(后面描述)经由该开口可联接到主壳体2和从主壳体2拆卸。
(2)片供应单元
片供应单元3包括片供应盘6和一对对准辊7。
片供应盘6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下部。片供应盘6中容纳片P。
对准辊7被设置在片供应盘6的前部上方。对准辊7用来将片P朝图像形成单元4馈送。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扫描器单元8、处理单元9、转印单元10和定影单元11。
(3-1)扫描器单元
扫描器单元8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部。如虚线所示,扫描器单元8基于图像数据朝四个感光鼓14(后面描述)发出激光束以使感光鼓14曝光。
(3-2)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9被设置在扫描器单元8下方且在转印单元10上方。处理单元9包括处理框架12和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四个)作为盒的示例的显影盒13。处理框架12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地移动,从而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和从主壳体2退出。
处理框架12包括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感光鼓14和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电晕型充电器15。
四个感光鼓14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布置且彼此分离。四个感光鼓14每一个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圆筒形状。
四个电晕型充电器15中的每一个在对应感光鼓14后上方对角设置且与之分离。
四个显影盒13与四个感光鼓14一一对应设置。四个显影盒13中的每一个在对应感光鼓14上前方对角设置。即,四个显影盒1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并列布置。四个显影盒13被可拆卸地支撑到处理框架12。
每个显影盒13包括作为旋转体示例的显影辊17、作为旋转体示例的供应辊18和层厚调整刮刀19。
如后面详细描述的,显影辊17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盒13的下端部以便向后露出。显影辊17从感光鼓14的上前侧与其接触。显影辊17包括作为旋转轴的示例的显影辊轴54(见图2)。显影辊轴54在作为延伸方向的示例的左右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显影辊17具有在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
供应辊18从显影辊17的上前侧与其接触。供应辊18包括作为旋转轴的示例的供应辊轴55。供应辊轴5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供应辊18具有在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
注意,术语“旋转轴”指单个旋转轴以及两个分开的轴,其中单个旋转轴延伸穿过旋转体的本体部分,两个分开的轴每个均从旋转体的本体部分的轴向端向外突出。只要旋转体绕旋转轴旋转即可,旋转轴的形状和构造不限于这些。
层厚调整刮刀19从显影辊17的上侧与其接触。
每个显影盒13限定形成在供应辊18和层厚调整刮刀19上方的内部空间,用于在其中容纳调色剂。
(3-3)转印单元
转印单元10被设置在片供应单元3上方且在处理单元9下方。转印单元10包括驱动辊20、从动辊21、输送皮带22和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四个)转印辊23。
驱动辊20和从动辊21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设置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
输送皮带22环绕驱动辊20和从动辊21,输送皮带22的上部与四个感光鼓14的底侧接触。
四个转印辊23被设置成与四个感光鼓14一一对应。
(3-4)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1被设置在转印单元10的后方。定影单元11包括加热辊24和压力辊25,该压力辊25与加热辊24的下后侧压力接触。
(4)图像形成操作
当执行图像形成操作时,容纳在显影盒13的每一个中的调色剂被供应到供应辊18,旋转供应辊18将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17,同时调色剂在供应辊18和显影辊17之间被摩擦充电。
在显影辊17旋转时,层厚调整刮刀19调整供应到显影辊17上的调色剂的厚度,从而将携带在显影辊17的表面上的调色剂保持在薄均匀厚度。
在此期间,电晕型充电器15将均匀电荷施加到对应感光鼓14的表面。接着,感光鼓14暴露到由扫描器单元8发射的激光束,从而基于图像数据在感光鼓14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然后,携带在显影辊17上的调色剂被供应到感光鼓14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以在其上产生调色剂图像。
同样在该时间期间,容纳在片供应盘6中的片P被供应到对准辊7。对准辊7旋转以沿U形路径一次输送一张片P,将片P的输送方向从向前方向改变到向上且向后对角倾斜的方向,以预定定时到输送皮带22和感光鼓14之间的位置。
输送皮带22接着将片P向后输送,从而片P顺序通过感光鼓14和转印辊23的每一个之间。此时,携带在感光鼓14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P上。
片P在通过定影单元11的加热辊24和压力辊25之间的同时经受加热和压力,从而将图像定影到片P上。
接着,排出辊26将片P沿U形路径输送,将输送方向从向后方向改变为向上且向前对角倾斜方向,并且将片P排出到形成在主壳体2的顶面上的排出盘27上。
2.处理单元的详细描述
(1)处理框架
处理框架12具有在平面图中大致为矩形的框架状形状。处理框架12具有左壁31(见图1)和右壁32(见图9A和图9B)。
如图1所示,左壁31被设置在处理框架12的左端部。左壁31在侧视图中基本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
右壁32被设置在处理框架12的右端部。右壁32被设置在左壁31的右方且与左壁31分离。右壁32在侧视图中基本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右壁32包括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四个)作为外部电极的示例的处理框架侧电极34。
四个处理框架侧电极34被设置成与四个显影盒13的线圈电极65(后面描述)分别对应。四个处理框架侧电极34每一个在对应感光鼓14的上前方对角地设置。如图9A和图9B所示,处理框架侧电极34每一个具有从右壁32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大致棱柱状。
每一个处理框架侧电极34一体地包括从右壁32的右表面暴露到外部的电力接收部(未示出)。在处理单元9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情况下,每个电力接收部(未示出)与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主壳体侧电极(未示出)接触以使处理框架侧电极34与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源30电连接,如图9A和图9中的假想线所示。
(2)显影盒
(2-1)显影盒的结构
如图2所示,每个显影盒13进一步包括作为第一框架的示例的显影框架36、电极单元37和驱动单元38。
下文中,当提及关于显影盒13的方向时,其竖直方向(上下方向)被限定为线圈电极65(后面描述)的第一轴线77和第二轴线78的轴向。更具体地,显影盒13将被基于图中指示的方向箭头描述。即,关于显影盒13的上下和前后方向与关于打印机1的略有不同。显影盒13被联接到打印机1,使得其后侧位于打印机1的下后侧,并且其前侧位于打印机1的上前侧。
显影框架36具有箱形形状,其在左右方向上伸长且在侧视图中被形成为顶角点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显影框架36包括把手39和开口部40。
把手39被设置在显影框架36的上前端部。把手39被形成为当从其上后侧看时大致倒U形的平板状形状。
开口部40在左右方向上横跨整个显影框架36穿透显影框架36的下后端部以提供显影框架36内、外部之间的连通。
如图3所示,显影框架36在右壁处具有显影辊轴插入槽47、连通槽49、供应辊轴支承装配部50、一对定位凸起43、锁定孔44和螺钉孔42。
显影辊轴插入槽47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U形形状,在显影框架36的下端部从显影框架36的后边缘向前切去且向后开放。
连通槽49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从显影辊轴插入槽47的前端部连续且向前延伸。
供应辊轴支承装配部50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从连通槽49的前端部连续,在上下方向上扩大且向前延伸。
所述一对定位凸起43包括上定位凸起43和下定位凸起43。
锁定孔44位于下定位凸起43前方。锁定孔44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在左右方向上穿透显影框架36的右壁。
螺钉孔42被设置在供应辊轴支承装配部50的上方。
如图2所示,电极单元37被设置在显影盒13的右端部。电极单元37包括作为电极构件的示例的线圈电极65和作为第二框架的示例的电极盖66。即,电极盖66在延伸方向(左右方向)上被组装到显影框架36的一端(右端)。显影框架36和电极盖66例如构成框架。
线圈电极65由不锈钢等制成的线材形成。如图4A至图4D所示线圈电极65包括推压部69、接触部70、连接部71、第一臂部72、接合部74和第二臂部73。
推压部69具有线圈形状,其中线材绕第一轴线77螺旋缠绕。第一轴线77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作为推压部69的中心轴线。推压部69起扭转弹簧的作用。
接触部70被设置在推压部69的后右侧且与推压部69分离。接触部70具有线圈形状,其中线材绕第二轴线78螺旋缠绕。第二轴线78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即,第二轴线78与第一轴线77平行对准。第二轴线78作为接触部70的中心轴线。接触部70的线圈形状具有比推压部69的线圈形状的半径大的半径。
连接部71具有从推压部69的上端延伸到接触部70的下端的大致线性形状。换言之,连接部71连接构成推压部69的线材的一端和构成接触部70的线材的一端。具体地,连接部71在推压部69的上端从其前右端部朝其后右侧切向延伸,然后在接触部70的下端切向连接到后左端部。即,连接部71从推压部69的上端在推压部69的前右边缘处在推压部69的切线延伸的方向上延伸,行进到接触部70的下端,同时在接触部70的后左边缘处在接触部70的切线延伸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臂部72具有从推压部69的下端向后延伸的大致线性形状。换言之,第一臂部72从构成推压部69的线材的另一端向后延伸。具体地,第一臂部72在推压部69的下端从左端部向后切向延伸。即,第一臂部72在推压部69的左边缘处在推压部69的切线延伸的方向上延伸。换言之,构成第一臂部72的线材的一端(前端)与构成推压部69的线材的另一端连续。
接合部74具有在第一臂部72的后端向右弯曲的大致L形状,略向右延伸,然后向后弯曲。换言之,接合部74从构成第一臂部72的线材的另一端(后端)延伸。接合部74相对于第一臂部72而言与推压部69相对地定位。
第二臂部73在接触部70的上端处具有向前且向左弯曲的大致L形状。即,第二臂部73从构成接触部70的线材的另一端延伸。具体地,第二臂部73在接触部70的上端处从其前左端部朝其后左侧切向延伸,然后向前且向左弯曲且向前且向左切向延伸。即,第二臂部73从接触部70的上端在接触部70的前左边缘处在接触部70的切线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然后在第二臂部73的延伸部的后左端向前且向左弯曲,然后,在接触部70的后左边缘处在接触部70的切线延伸的方向上延伸。如图4C所示,在从上方看时,第二臂部73与连接部71重叠。此外,如在图4D中示出的,第二臂部73平行于连接部71延伸。
如在图5A和5B中示出的,电极盖66一体地包括支承部81和线圈支撑部82。电极盖66由例如导电树脂的导电材料形成。
支承部81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平板状形状。支承部81构成电极盖66的下部。支承部81包括电极侧显影辊轴支承部83、电极侧供应辊轴支承部84、一对盖定位凹部90和锁定钩94。
电极侧显影辊轴支承部83被设置在支承部81的后端部。电极侧显影辊轴支承部83具有显影辊轴插入孔85和显影辊轴支撑部86。
显影辊轴插入孔85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圆形形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透支承部81。
显影辊轴支撑部86具有大致圆形形状且从支承部81的左表面向左延伸以便限定显影辊轴插入孔85的外周。显影辊轴支撑部86具有大致等于显影辊轴插入孔85的直径的内径。显影辊轴支撑部86具有略小于显影框架36的显影辊轴插入槽47的上下长度的外径。即,显影辊轴支撑部86的外径略小于限定显影辊轴插入槽47的上下边缘之间的距离。
电极侧供应辊轴支承部84被设置支承部8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电极侧供应辊轴支承部84被设置在电极侧显影辊轴支承部83的前方且与之分离。电极侧供应辊轴支承部84具有供应辊轴支撑部87、供应辊轴插入孔88和供应辊轴套环部89。
供应辊轴支撑部87具有从支承部81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大致棱柱形状。供应辊轴支撑部87在左侧视图中的外侧形状略小于显影框架36的供应辊轴支承装配部50在右视图中的内侧形状。
供应辊轴插入孔88在供应辊轴支撑部87的上下和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穿透供应辊轴支撑部87。供应辊轴插入孔88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圆形形状。
供应辊轴套环部89具有大致圆形形状且从支承部81的右表面向右延伸以便限定供应辊轴插入孔88的外周。供应辊轴套环部89具有大致等于供应辊轴插入孔88的直径的内径。
所述一对盖定位凹部90包括上盖定位凹部90和下盖定位凹部90。所述一对盖定位凹部90被设置成使得显影辊轴插入孔85在上下方向上介于所述一对盖定位凹部90之间。此外,上盖定位凹部90从支承部81的左表面向右凹入以便接收显影框架36的上定位凸起43,且下盖定位凹部90从支承部81的左表面向右凹入以便接收显影框架36的下定位凸起43。所述一对盖定位凹部90中的每一个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
锁定钩94被设置在下盖定位凹部90的前方。锁定钩94具有从支承部81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然后在突出部的左端部向左且向下弯曲的钩形状。
线圈支撑部82具有在侧视图中大致矩形的平板状形状。线圈支撑部82构成电极盖66的上部。线圈支撑部82包括第一覆盖部91、第二覆盖部92和带螺纹部93。
第一覆盖部91被设置在线圈支撑部82的前部。第一覆盖部91具有右端封闭和左侧开放的大致矩形框架状形状。第一覆盖部91具有第一露出孔95、延伸部100和支撑部101。
第一露出孔95在第一覆盖部91的下前端部处在左右方向上将其穿透。第一露出孔95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
延伸部100在第一露出孔95的上周缘处从第一覆盖部91的左表面向左延伸。延伸部100具有在平面图中大致为矩形的平板状形状。
支撑部101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且从延伸部10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支撑部101具有略小于线圈电极65的推压部69的内径的外径。
第二覆盖部92被设置在线圈支撑部82的后部。第二覆盖部92从第一覆盖部91的下后边缘向后延伸。第二覆盖部92具有右端封闭而左侧开放的大致矩形框架状形状。第二覆盖部92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第二覆盖部92具有:作为引导部的示例且作为露出孔的示例的第二露出孔96;作为接合部的示例的接合槽104;和接合肋105。
第二露出孔96在第二覆盖部92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第二覆盖部92。第二露出孔96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第二露出孔96的前后和上下长度分别略长于线圈电极65的接触部70的前后和上下长度。也即,限定第二露出孔96的前、后边缘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接触部70的前后长度,限定第二露出孔96的上、下边缘之间的距离长于接触部70的上下长度。
第二覆盖部92在第二露出孔96的前周缘处进一步包括限制部。
接合槽104在第二覆盖部92的下端部在左右方向上的穿透第二覆盖部92。接合槽104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接合槽104的前后长度长于线圈电极65的接合部74的前后长度。即,限定接合槽104的前、后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接合部74的前后长度。此外,接合槽104的上下长度略长于构成线圈电极65的线材的直径。即,限定接合槽104的上、下边缘之间的距离略大于构成线圈电极65的线材的直径。
接合肋105被设置在接合槽104的后方。接合肋105从第二覆盖部92的右表面向右突出。接合肋105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突起。
带螺纹部93在线圈支撑部8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处被设置在线圈支撑部82的下部。带螺纹部93与第一覆盖部91的下后边缘和第二覆盖部92的下前边缘连续形成,且向左凹进。带螺纹部93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圆形形状。带螺纹部93具有螺钉插入孔98和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挤压肋97。所述多个挤压肋97和接合肋105的组合是多个肋的示例。
螺钉插入孔98在带螺纹部93的上下和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在左右方向上穿透带螺纹部93。螺钉插入孔98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圆形形状。
所述一对挤压肋97被设置在螺钉插入孔98上方。所述一对挤压肋97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设置。所述一对挤压肋97中的每一个从带螺纹部93的左表面向左突出。所述一对挤压肋97中的每一个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突起。
如图2所示,驱动单元38被设置在显影盒13的左端部。驱动单元38包括齿轮系(未示出)且被构造成将来自驱动源(未示出)的驱动力经由齿轮系(未示出)传递到显影辊17和供应辊18,该驱动源设置在主壳体2中。
显影辊17被支撑到显影框架36使得显影辊轴54的左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驱动单元38的驱动侧显影辊轴支承部(未示出),且显影辊轴54的右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在电极单元37的电极侧显影辊轴支承部83。因此,显影辊17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框架36处使得显影辊17的后端部经由开口部40露出到外侧。
供应辊18被支撑到显影框架36使得供应辊轴55的左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驱动单元38的驱动侧供应轴支承部(未示出),且供应辊轴55的右端部被电极单元37的电极侧供应辊轴支承部84可旋转地支撑。因此,供应辊18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框架36处。
(2-2)电极单元到显影框架的组装
在将电极单元37组装到显影框架36的过程中,首先,线圈电极65被组装到电极盖66。
为了将线圈电极65组装到电极盖66,首先,线圈电极65的接合部74被从右方插入到电极盖66的接合槽104,如图6A所示。
接着,如图6B所示,接触部70抵抗绕推压部69的第一轴线77产生的扭转力引起的推压力在平面图中绕推压部69逆时针枢转移动。然后,接触部70被设置成当从左侧看时与第二露出孔96重叠,且保持在第二露出孔96中。
接下来,如图6C所示,推压部69绕接合部74和接触部70在平面图中沿逆时针枢转移动。
然后,推压部69从下方与支撑部101装配在一起。即,推压部69由支撑部101支撑。
如此,接合部74和推压部69组装到线圈支撑部82,从而线圈电极65相对于电极盖66的位置固定。
下文中,接触部70被推压部69的推压力推压,以便在平面图中绕推压部69顺时针枢转移动。
因此,如图7B所示,接触部70的右端经由第二露出孔96比线圈支撑部82的右端更向右突出。此外,连接部71和第二臂部73从左侧与限制部103接触。
即,接触部70由第二露出孔96引导,从而在与第一轴线77和第二轴线78均垂直的平面中绕推压部69枢转移动。
此外,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已经与线圈电极65组装的电极盖66被联接到显影框架36的情况下,接合部74与电极盖66接触,以便挤压接合肋105,并且第一臂部72与电极盖66接触以挤压所述一对挤压肋97。
结果,线圈电极65与电极盖66可靠地接触。
附带地,为了线圈电极65和电极盖66彼此接触的构造的清楚性,在图8A和图8B中,示出接合肋105和所述一对挤压肋97,好象它们未被挤压。
接下来,如图3所示,已经与电极65组装的电极盖66、即电极单元37被组装到显影框架36。
为了将电极单元37组装到显影框架36,支承部81相对于显影框架36定位,使得盖定位凹部90与对应定位凸起43装配在一起,锁定钩94与锁定孔44接合在一起。
结果,电极盖66被从右侧组装到显影框架36。
在这种情况下,显影框架36的螺钉孔42经由电极盖66的螺钉插入孔98露出的外侧。
然后,螺钉58经由电极盖66的螺钉插入孔98和线圈电极65的第一臂部72与螺钉孔42螺纹接合。如图8B所示,第一臂部72因而在左右方向上被夹在电极盖66和显影框架36之间,从而允许第一臂部72可靠地抵靠所述一对挤压肋97。因此,线圈电极65和电极盖66能够彼此可靠地抵靠。
此外,如图3所示,显影辊轴套环部60和推压构件61被组装到显影辊轴54。
结果,电极单元37到显影框架的组装操作完成。
3.显影盒相对于主壳体的联接和拆卸
(1)显影盒相对于处理单元的联接和拆卸
为了将显影盒13联接到主壳体2,首先,显影盒13被联接到处理框架12,如图1所示。
在将显影盒13联接到处理单元12的过程中,显影盒13位于处理框架12上方,退出到主壳体2外部,然后向下移动且插入到处理框架12中,使得显影盒13的后部朝下。
然后,如图9A所示,接触部70的右端抵靠处理框架侧电极34。
当显影盒13被进一步插入到处理框架12中时,接触部70抵抗推压部69的推压力绕推压部69向左枢转移动以在被第二露出孔96引导的同时跨在处理框架侧电极34上。
因此,接触部70被推压部69推压以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见图9B)压力接触。
接着,如图1所示,显影盒13相对于处理框架12在侧视图中逆时针枢转移动以使显影辊17抵靠感光鼓14,从而完成显影盒13到处理框架12的联接操作。
通过执行与上述将显影盒13联接到处理框架12的操作相反的操作,显影盒13从处理框架12拆卸。
(2)处理单元相对于主壳体安装和退出
接下来,处理单元9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在将处理单元9安装在主壳体2的过程中,处理单元9被向后插入到主壳体2中。
当处理单元9被完全插入主壳体2中时,四个感光鼓14从上方与输送皮带22接触。之后,前盖5向后枢转移动以封闭形成在主壳体2的前壁中的开口。
结果,完成处理单元9在主壳体2中的安装操作。
在将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处理单元9从主壳体2中退出的过程中,前盖5向前枢转移动,处理单元9向前退出。
(3)电力供应
如图9B所示,显影盒13一旦联接到主壳体2,电力被从主壳体2的电源30经由处理框架12的右壁32的电力接收部(未示出)供应到线圈电极65。
供应到线圈电极65的电力经由电极盖66供应到显影辊轴54和供应辊轴55,从而将相同的偏压同时供应到显影辊17和供应辊18。
4.操作优势
(1)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9A和图9B所示,接触部70被绕呈线圈形状的推压部69朝处理框架侧电极34推压以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接触,从而来自主壳体2的电源30的电力能够供应到显影辊17。
线圈电极65由具有比片簧小的弹簧常数的线圈形成。即使当接触部70的偏移量由于与压力框架侧电极34的接触而改变时,作用到处理框架侧电极34和接触部70上的负载不大改变,结果接触部70可以恒定负载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接触。
结果,线圈的使用将电力可靠供应到显影辊17和供应辊18,同时减少线圈电极65的生产成本。
(2)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4A至图4D所示,接触部70呈由线材螺旋缠绕形成的线圈形状且具有高刚性。
因而,能够防止接触部70由于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重复接触而损坏。
结果,接触部70和处理框架侧电极34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靠地彼此接触。
(3)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4A至图4D所示,线圈电极65的推压部69和线圈电极65的接触部70由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轴线的线圈形成。
因而,如图9A和图9B所示,接触部70被推压力朝处理框架侧电极34推压且能够因此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接触,所述推压力由推压部69绕其第一轴线77产生的扭转力引起。此外,绕接触部70的第二轴线78缠绕的线材的周边能够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接触,从而接触部70能够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以恒定接触压力接触。
结果,接触部70被由推压部69的扭转力引起的推压力推压且因而能够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稳定接触。
(4)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9A和图9B所示,接触部70能够稳定地枢转移动,同时在线圈电极65被电极盖66支撑的情况下由第二露出孔96引导。
(5)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6A至图6C所示,即使在显影框架36和电极盖66彼此分离的状态下,推压部69也能够被支撑部101支撑。
因而,在显影框架36和电极盖66彼此分离的状态下线圈电极65的部分可被临时组装到电极盖66。
结果,线圈电极65的部分到电极盖66的临时组装,允许线圈电极65仅通过将支撑线圈电极65的电极盖66、即电极单元37组装到显影框架36而被容易地组装到显影框架36。
因而,能够增强显影盒13的组装操作性。
(6)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4A至图4D所示,推压部69和接触部70通过连接部71彼此连接,从而允许接触部70通过推压部69的扭转力引起的推压力经由连接部71被推压。
此外,推压部69和接触部70能够由连续线材形成。
因而,线圈电极65能够由单个线材容易地形成。
(7)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8B所示,从推压部69的下端延伸的第一臂部72、即构成推压部69的线材的另一端被夹在显影框架36和电极盖66之间,从而线圈电极65能够被可靠地固定到显影框架36和电极盖66。
此外,电极盖66具有一对挤压肋97。因而,夹在显影框架36和电极盖66之间的第一臂部72能够可靠地与电极盖66接触以便对挤压肋97进行挤压。
(8)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6A至图6C所示,接合部74与电极盖66接合允许在电极盖66与显影框架36分离的情况下线圈电极65的部分到电极盖66的临时组装。
结果,线圈电极65到电极盖66的部分临时组装允许线圈电极65仅通过将电极盖66组装到显影框36而被容易地组装到显影框架36,从而进一步增强显影盒13的组装操作性。
(9)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7A和图7B所示,连接部71和第二臂部73抵靠限制部103。这限制第二轴线78相对于第一轴线77的倾斜,从而能够使接触部70相对于电极66的位置稳定。
因而,接触部70能够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稳定接触。
(10)此外,根据上述打印机1,如图9A和图9B所示,线圈电极65被支撑显影辊轴54的右端部的电极盖66支撑。此外,电极盖66具有导电性。
因而,使接触部70与处理框架侧电极34接触允许电力可靠地供应到显影辊17。
虽然已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中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型。

Claims (19)

1.一种盒,包括:
旋转体;和
电极构件,所述电极构件被构造成对所述旋转体供应来自设置在所述盒的外部的外部电极的电力,所述电极构件包括:
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被构造成与所述外部电极接触;和
推压部,所述推压部呈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形状,并且所述推压部被构造成将所述接触部朝所述外部电极推压,使得所述接触部绕所述推压部枢转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接触部呈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电极构件具有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用作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所述第二轴线用作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并且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接触部被构造成绕所述推压部在与所述第一轴线及所述第二轴线垂直的方向上枢转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旋转体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在延伸方向上延伸,
所述盒进一步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旋转体,所述第一框架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伸长,并且所述第一框架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端;和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被构造成组装到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端,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构造成引导所述接触部的枢转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进一步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被构造成支撑所述推压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中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
其中所述电极构件进一步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一端和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盒电极进一步包括第一臂部,所述第一臂部从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臂部被夹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具有一端和另一端,所述一端从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另一端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盒电极进一步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从所述第一臂部的所述另一端延伸,并且所述接合部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框架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盒电极进一步包括第二臂部,所述第二臂部从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另一端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进一步包括限制部,所述第二臂部能够抵靠所述限制部,所述限制部被构造成在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限制部抵接时限制所述第二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线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旋转轴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端,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具有导电性,并且所述第二框架被构造成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旋转轴的所述一端,并且
其中所述电极构件被构造成通过所述第二框架将电力供应到所述旋转体。
11.一种盒,包括:
旋转体;
接合部;和
电极构件,所述电极构件被构造成对所述旋转体供应来自设置在所述盒的外部的外部电极的电力,所述电极构件包括:
推压部,所述推压部呈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形状,并且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从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一端延伸,并且所述连接部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被构造成与所述外部电极接触;和
第一臂部,所述第一臂部从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材的所述另一端延伸,所述第一臂部被构造成与所述接合部接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进一步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旋转体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处;和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设有所述接合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电极构件被构造成组装到所述第二框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具有露出孔,
其中,在所述电极构件被组装到所述第二框架的状态下,所述接触部通过所述露出孔暴露到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旋转体具有在延伸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
其中所述电极构件具有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用作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在所述电极构件被组装到所述第二框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旋转轴线垂直。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具有导电性,并且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多个肋,当所述电极构件被组装到所述第二框架时,所述多个肋与所述第一臂部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其中所述接触部呈通过缠绕线材而形成的线圈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盒,其中构成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线圈具有比构成所述推压部的所述线圈的半径大的半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盒,所述推压部包括扭转弹簧。
CN201410250600.3A 2013-06-07 2014-06-06 设有线圈形电极构件的盒 Active CN104238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1023 2013-06-07
JP2013121023A JP6136603B2 (ja) 2013-06-07 2013-06-07 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38310A true CN104238310A (zh) 2014-12-24
CN104238310B CN104238310B (zh) 2020-12-15

Family

ID=52005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0600.3A Active CN104238310B (zh) 2013-06-07 2014-06-06 设有线圈形电极构件的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581960B2 (zh)
JP (1) JP6136603B2 (zh)
CN (1) CN10423831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1905A (zh) * 2016-02-25 2017-09-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导通部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709782A (zh) * 2018-03-30 2020-01-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13703302A (zh) * 2020-05-21 2021-11-26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9124B2 (ja) 2010-03-31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115607B2 (ja) 2010-08-31 2013-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273194B2 (ja) * 2011-04-28 2013-08-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884436B2 (ja) 2011-11-24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28547B2 (ja) * 2012-11-30 2016-1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2573B2 (ja) 2013-06-28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27779B2 (ja) 2013-06-28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60866B2 (ja) 2013-09-20 2017-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4867B2 (ja) 2013-10-31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6938B2 (ja) 2014-01-06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8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7B2 (ja) 2014-03-31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8B2 (ja) 2014-03-31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5583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221905B2 (ja) 2014-03-31 2017-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9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7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361608B2 (ja) * 2015-08-28 2018-07-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68065A (ja) * 2015-09-30 2017-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786785B2 (ja) * 2015-10-09 2020-1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着脱ユニット
JP6733567B2 (ja) 2017-01-31 2020-08-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480092B1 (ja) 2017-03-31 2019-03-06 旭化成株式会社 有機繊維からなる合撚糸コード
JP7272001B2 (ja) * 2019-02-22 2023-05-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474476B2 (en) 2020-04-24 2022-10-1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9362A (ja) * 1998-03-05 1999-09-17 Oki Data Corp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CN1661484A (zh) * 2004-02-27 2005-08-31 佳能株式会社 电摄影成像设备、盒以及处理盒
US20080031656A1 (en) * 2006-07-19 2008-02-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080613A1 (en) * 2008-09-29 2010-04-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Attaching Charging Wi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ocess Cartridge,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20110065336A1 (en) * 2009-09-17 2011-03-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de member for the same
CN102200728A (zh) * 2010-03-26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7295B2 (ja) 2002-08-09 2006-07-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着脱部材、現像器、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77220B2 (ja) * 2005-06-24 2009-06-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5731B2 (ja) 2005-09-15 2009-10-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95649B1 (ja) 2006-12-28 200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移動部材
JP4175660B1 (ja) 2007-05-07 2008-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7316A (ja) * 2007-12-28 2009-07-16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1069953A (ja) * 2009-09-25 2011-04-0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回転体カバー
JP5094823B2 (ja) * 2009-12-02 2012-12-12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4905567B2 (ja) 2010-02-23 2012-03-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24486B2 (ja) * 2012-01-12 2012-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電極
CN202494868U (zh) 2012-02-03 2012-10-17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粉盒
JP5250139B2 (ja) * 2012-07-06 2013-07-3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9362A (ja) * 1998-03-05 1999-09-17 Oki Data Corp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CN1661484A (zh) * 2004-02-27 2005-08-31 佳能株式会社 电摄影成像设备、盒以及处理盒
US20080031656A1 (en) * 2006-07-19 2008-02-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080613A1 (en) * 2008-09-29 2010-04-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Attaching Charging Wi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ocess Cartridge,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20110065336A1 (en) * 2009-09-17 2011-03-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de member for the same
CN102200728A (zh) * 2010-03-26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1905A (zh) * 2016-02-25 2017-09-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导通部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21905B (zh) * 2016-02-25 2019-06-1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导通部件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709782A (zh) * 2018-03-30 2020-01-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10709782B (zh) * 2018-03-30 2022-06-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US11573503B2 (en) 2018-03-30 2023-02-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electrode contactable with another electrode by pivot motion of the cartridge
CN113703302A (zh) * 2020-05-21 2021-11-26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81960B2 (en) 2017-02-28
JP6136603B2 (ja) 2017-05-31
US9753428B2 (en) 2017-09-05
US20140363189A1 (en) 2014-12-11
US20170160698A1 (en) 2017-06-08
JP2014238500A (ja) 2014-12-18
CN104238310B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38310A (zh) 设有线圈形电极构件的盒
CN102200728B (zh) 显影盒
CN102109792B (zh) 显影盒
US9910401B2 (en) Cartridge and member used for cartridge
US20060067725A1 (en)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30156848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635459A (zh) 具有壳和显影辊的显影盒
CN202512362U (zh) 显影盒
JP466592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17966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374523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10402019U (zh) 碳粉盒
US8634739B2 (en) Charge roller conductive film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CN104520774B (zh) 处理盒
CN1892513B (zh) 成像设备,处理盒和显影盒
CN204807921U (zh) 处理盒
CN110531597A (zh) 碳粉盒
JP6424598B2 (ja) コネクタ、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83878B (zh)
CN204406038U (zh) 感光体盒
JP2010197777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3135413B (zh) 转印装置、处理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轴承部件
CN106066587A (zh) 定影装置和设有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10531598A (zh) 碳粉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