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9561A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29561A CN104229561A CN201410244515.6A CN201410244515A CN104229561A CN 104229561 A CN104229561 A CN 104229561A CN 201410244515 A CN201410244515 A CN 201410244515A CN 104229561 A CN104229561 A CN 1042295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yarn ends
- backtwisting
- grip
- grip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65H69/063—Preparation of the yarn e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调整被拉入到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的接纱装置及接纱方法以及具有这样的接纱装置的卷绕单元以及纤维机械。接纱装置,具有:握持一方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部(60A);切断一方的纱线端YA的第1切断部;拉入被切断的一方的纱线端(YA)并进行解捻的第1解捻部;为了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YA)的长度,使一方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的第1移动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部;切断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部;拉入被切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的第2解捻部;为了调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使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的第2移动部;对被解捻的一方的纱线端(YA)和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的接纱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自动络纱机等的纤维机械中的接纱装置中,作为对于无论何种纱线种类都用于实现适当的接纱的要素,调整纱线端的解捻长度很重要。在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告第101165241号说明书中记载了以下技术,利用使纱线弯曲的引导部件,由此调整被拉入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但是,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告第101165241号说明书记载的技术中,由于通过引导部件使其折曲的纱线的张力,纱线端的长度发生变化,所以,可能无法高精度地调整拉入到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被拉入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高精度地调整的接纱装置及接纱方法,以及具有这样的接纱装置的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本发明的接纱装置,是连接纱线端彼此的接纱装置,具有: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部;在通过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部;在通过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第1切断部切断的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的第1解捻部;为了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使第1握持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的第1移动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部;在通过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部;在通过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第2切断部切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的第2解捻部;为了调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使第2握持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的第2移动部;在通过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且通过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对通过第1解捻部被解捻的一方的纱线端和通过第2解捻部被解捻的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的接纱部。
在该接纱装置中,为了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使第1握持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为了调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使第2握持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这样,由于分别使握持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及第2握持位置移动,所以,通过该接纱装置,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分别被拉入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接纱装置,还可以具有:配置在第1握持部和第1切断部之间,限制一方的纱线端向第1方向的移动的第1限制部,所述第1方向与第1握持部和第1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垂直;配置在第2握持部和第2切断部之间,限制另一方的纱线端向第2方向的移动的第2限制部,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2握持部和所述第2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垂直。第1移动部使第1握持位置向第1方向移动,第2移动部使第2握持位置向第2方向移动。此时,第1限制部可以为形成有供一方的纱线端的引导槽导入的第1引导板,第2限制部可以为形成有供另一方的纱线端的引导槽导入的第2引导板。通过这些结构,由于分别通过第1限制部及第2限制部将纱线端限制在规定位置,所以,能够将纱线端可靠地分别拉入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
第1握持部具有:相对于第1解捻部能够转动地设置的第1基座部件;能够转动地安装在第1基座部件上的第1辅助部件,第1移动部,通过相对于第1解捻部使第1基座部件转动而使第1握持位置移动,第2握持部具有:相对于第2解捻部能够转动地设置的第2基座部件;能够转动地安装在第2基座部件上的第2辅助部件,第2移动部,通过相对于第2解捻部使第2基座部件转动而使第2握持位置移动。通过该结构,仅通过使第1基座部件及第2基座部件分别转动,就能够可靠地使第1握持位置及第2握持位置分别移动。
第1基座部件的转动面和第1辅助部件的转动面相互平行,第2基座部件的转动面和第2辅助部件的转动面相互平行。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基于使第1辅助部件及第2辅助部件分别转动的纱线端的握持动作和基于使第1基座部件及第2基座部件分别转动的握持位置的移动动作作为连续的动作高效地实施。
第1握持部、第1移动部、第2握持部及第2移动部还可以通过共用的驱动源进行动作。通过该结构,能够使分别基于第1握持部及第2握持部的纱线端的握持动作和分别基于第1移动部及第2移动部的握持位置的移动动作在所希望的时刻可靠地实施。
第1握持部、第1切断部、第1移动部、第2握持部、第2切断部及第2移动部还可以通过共用的驱动源进行动作。通过该结构,由于各部分的驱动源共用化,所以,能够谋求接纱装置的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卷绕单元具有:上述接纱装置;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卷绕纱线的卷绕部;控制至少接纱装置的第1移动部及第2移动部的动作的控制部。
通过该卷绕单元,能够根据卷绕的纱线的纱线种类等,对被分别拉入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适当设定。
卷绕单元还可以具有输入部,该输入部向控制部设定通过第1移动部的动作被调整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及通过第2移动部的动作被调整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通过该结构,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部对分别被拉入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设定。
本发明的纤维机械具有:多个上述卷绕单元、统一控制卷绕单元的各个控制部的上级控制部。
通过该纤维机械,能够相对于多个卷绕单元,对分别被拉入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一齐进行设定。
纤维机械,还具有上级输入部,用于在卷绕单元的各自的接纱装置中,经由上级控制部分别在控制部中设定通过第1移动部的动作被调整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及通过第2移动部的动作被调整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通过该结构,操作者能够经由上级输入部设定分别被拉入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本发明的接纱方法,是连接纱线端彼此的接纱方法,具有:第1握持部对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握持的第1握持工序;在通过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切断部切断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工序;在通过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解捻部拉入被第1切断部切断的一方的纱线端并解捻的第1解捻工序;为了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第1移动部使第1握持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的第1移动工序;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工序;在通过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切断部切断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工序;在通过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解捻部拉入被第2切断部切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解捻的第2解捻工序;为了调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第2移动部使第2握持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的第2移动工序;在通过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且通过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接纱部对被第1解捻部解捻的一方的纱线端和被第2解捻部解捻的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的接纱工序。
通过该接纱方法,基于与上述的接纱装置相同的理由,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分别被拉入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还可以为,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因第1移动工序在第1切断工序后实施而缩短,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因第2移动工序在第2切断工序后实施而缩短。该情况下,能够可靠地缩短分别被拉入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还可以为,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因第1移动工序在第1切断工序前实施而加长,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因第2移动工序在第2切断工序前实施而加长。该情况下,能够可靠地延长分别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高精度调整被拉入到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的接纱装置及接纱方法,以及具有这样的接纱装置的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接纱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接纱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局部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概念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卷绕单元1从喂纱纱管B向卷装P卷绕纱线Y。喂纱纱管B由之前工序的精纺机形成,例如,以设置在托盘上的状态从精纺机被输送。此外,多个卷绕单元1并排设置,由此,构成纤维机械即自动络纱机。
卷绕单元1中,沿纱线Y的移动路径即纱道从上游侧(这里为下侧)以如下顺序设有:纱管支承部(喂纱部)2、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预清纱器4、门式张力器5、张力传感器6、下纱线捕捉装置7、接纱装置10、刀具9、纱线清纱器11、上纱线捕捉装置12及卷绕部13。这些各结构安装在机台8上。
纱管支承部2以使喂纱纱管B直立的状态进行支承,并供给纱线Y。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通过配置在喂纱纱管B的上方的筒状部件对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进行控制。门式张力器5通过由梳齿状的固定门及可动门构成的一对门而将纱线Y保持为锯齿状,由此,对移动的纱线Y付与规定张力。张力传感器6对由门式张力器5所付与的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
预清纱器4,通过隔着纱道配置的一对限制部件预先对比规定值大的纱线缺陷的通过进行限制。纱线清纱器11在纱线Y的卷绕中对粗节等的纱线缺陷进行检测。刀具9在通过纱线清纱器11检测出纱线缺陷时将纱线Y切断。接纱装置10在通过刀具9切断纱线Y时,或纱线Y的纱线断纱时,对卷装P侧的纱线端(一方的纱线端)和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端(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连接。
下纱线捕捉装置7以轴线α为中心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机台8上,在其转动端上设有吸引口7a。吸引口7a在接纱装置10的上部和预清纱器4的下部之间转动。下纱线捕捉装置7在通过刀具9切断纱线Y时或纱线Y的纱线断纱时,使吸引口7a向预清纱器4的下部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7a吸引下侧的纱线端,然后,使吸引口7a向接纱装置10的上部侧转动并将下侧的纱线端向接纱装置10交接。
上纱线捕捉装置12以轴线β为中心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机台8上,在其转动端设有吸引口12a。吸引口12a在接纱装置10的下部和卷绕部13之间转动。上纱线捕捉装置12在通过刀具9切断纱线Y时或在纱线Y的纱线断纱时,使吸引口12a向卷绕部13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12a吸引上侧的纱线端,然后,使吸引口12a转动到接纱装置10的下部侧从而将上侧的纱线端向接纱装置10交接。
卷绕部13将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卷绕在卷装P上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部13具有形成有卷筒槽14a的卷绕卷筒14及能够旋转地支承卷装P的摇架15。摇架15使卷装P的表面相对于卷绕卷筒14的表面以适当的接触压接触。卷绕部13通过马达使卷绕卷筒14驱动旋转从而使卷装P从动旋转,由此以规定宽度使纱线Y横动,同时将纱线Y卷绕在卷装P上。
机台8上设有控制部16、输入部17及显示部18。控制部16对卷绕单元1的各结构进行控制。输入部17为例如操作按钮等,在操作者对控制部16设定各种值时等使用。显示部18显示卷绕单元1的动作状况等。此外,控制部16在自动络纱机所具有的上级控制部之间,对与络纱动作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收发。上级控制部统一控制各卷绕单元1的控制部16,并控制自动络纱机的整体。
接下来,对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卷装P侧称作上侧,将喂纱纱管B侧称作下侧,相对于接纱装置10将纱道侧称作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作后侧。
如图2及图3所示,接纱装置10具有: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配置在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前侧的接纱部50、以夹持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方式旋转的一对纱线归拢杆81、以夹持接纱部50的方式旋转的一对止捻杆82。接纱装置10经由对这些各结构进行支承的架体20而安装在机台8上。
在第2解捻部40B的上侧及第1解捻部40A的下侧,以夹着接纱部50而相对的方式分别配置有第1引导板(第1限制部)21及第2引导板(第2限制部)22。第1引导板21上形成有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1b,第2引导板22上形成有引导槽22a及引导槽22b。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在上下方向上与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相对,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在上下方向上与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相对。
向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2a导入通过一方的纱线归拢杆81而被归拢的上侧的纱线端YA(即,通过上纱线捕捉装置12被引导的上侧的纱线端YA)。另一方面,向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b及引导槽22b导入通过另一方的纱线归拢杆81而被归拢的下侧的纱线端YB(即,通过下纱线捕捉装置7被引导的下侧的纱线端YB)。
在第1引导板21的上侧设有第1握持部60A,在第2引导板22的上侧设有第1切断部70A。第1握持部60A在第1握持位置69A对导入引导槽21a的上侧的纱线端YA进行握持。第1切断部70A在通过第1握持部60A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的状态下在第1切断位置79A对导入引导槽22a的上侧的纱线端YA进行切断。
而且,在第2引导板22的下侧设有第2握持部60B,在第1引导板21的下侧设有第2切断部70B。第2握持部60B在第2握持位置69B对导入引导槽22b的下侧的纱线端YB进行握持。第2切断部70B在通过第2握持部60B握持有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在第2切断位置79B对导入引导槽21b的下侧的纱线端YB进行切断。
通过以上,第1引导板21配置在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之间,限制上侧的纱线端Y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这里为左右方向)的移动。另外,第2引导板22配置在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之间,限制下侧的纱线端Y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这里为左右方向)的移动。
第1解捻部40A在通过第1握持部60A握持有上侧的纱线端YA的状态下,拉入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并进行解捻。第2解捻部40B在通过第2握持部60B握持有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拉入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并进行解捻。
接纱部50在通过第1握持部60A握持有上侧的纱线端YA、且通过第2握持部60B握持有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对被第1解捻部40A解捻的上侧的纱线端YA和被第2解捻部40B解捻的下侧的纱线端YB进行捻合。在接纱部50中对纱线端YA和纱线端YB进行捻合时,通过纱线归拢杆81,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分别从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被拉出,通过止捻杆82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前端部分按压到接纱部50的附近。
如图3所示,架体20上作为一对纱线归拢杆81及一对止捻杆82的驱动源安装有步进马达23。在步进马达23的旋转轴上固定有臂24的基端部。连结部件25的后端部能够旋转地连结于臂24的前端部。纱线归拢杆81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连结于连结部件25的前端部。纱线归拢杆8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架体20上的支承轴26。
而且,在支承轴26上能够旋转地支承有止捻杆82。止捻杆82通过能够旋转地安装在支承轴26上的扭转盘簧(未图示)而被向纱线归拢杆81侧弹压。由此,止捻杆82与纱线归拢杆81一起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转动。但是,在止捻杆82与例如设置在架体20上的止动件等接触后,仅纱线归拢杆81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转动。
另外,在架体20上,作为第1握持部60A、第1移动部30A、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的驱动源而安装有步进马达27。第1移动部30A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第2移动部30B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对此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步进马达27的旋转轴上固定有臂28的基端部。在臂28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连结有一对连结部件31的后端部。上侧的连结部件31以曲柄状向第1握持部60A侧弯曲,作为第1移动部30A而发挥功能。上侧的连结部件31的前端部能够转动地与配置在第1引导板21下侧的上侧的臂32的前端部连结。上侧的臂32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1引导板21上的上侧的支承轴33。
另一方面,下侧的连结部件31以曲柄状向第2握持部60B侧弯曲,作为第2移动部30B而发挥功能。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下侧的连结部件31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与配置在第2引导板22上侧的下侧的臂32的前端部连结。下侧的臂32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2引导板22上的下侧的支承轴33。
第1握持部60A具有:相对于第1解捻部40A能够转动地设置的基座部件(第1基座部件)61;和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基座部件61上的辅助部件(第1辅助部件)62。基座部件61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1引导板21上的支承轴63,辅助部件62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基座部件61上的支承轴64。因此,基座部件61的转动面和辅助部件62的转动面彼此平行。辅助部件62的前端部通过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支承轴64上的扭转盘簧65而被向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侧弹压。在第1握持部60A中,通过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和辅助部件62的前端部来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
臂66从基座部件61的基端部延伸。在臂66的前端部,以能够与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后侧的侧面31a接触的方式安装有凸轮从动件66a。臂68从辅助部件62的基端部延伸。在臂68的前端部,以能够与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前侧的侧面31b接触的方式安装有凸轮从动件68a。
上侧的连结部件31作为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而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的第1移动部30A发挥功能。在此,说明第1握持部60A及第1移动部30A的动作。此外,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的结构与第1握持部60A及第1移动部30A的结构相同,并且,第2基座部件61及第2辅助部件62分别与第1基座部件61及第1辅助部件62对应,因此,省略关于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的说明。
首先,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前侧的侧面31b与凸轮从动件68a接触,辅助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打开。接着,当步进马达27使臂28的前端部向后侧转动时,如图4所示,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前侧的侧面31b从凸轮从动件68a分离。因此,通过扭转盘簧65的弹压力使辅助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关闭。像这样,第1握持部60A在第1握持位置69A处握持被纱线归拢杆81归拢而导入到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2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
而且,当步进马达27使臂28的前端部向后侧转动时,如图5所示,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后侧的侧面31a与凸轮从动件66a接触。因此,在辅助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关闭的状态下,基座部件61转动。像这样,通过使基座部件61相对于第1解捻部40A转动,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更具体而言,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沿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的相对方向(即,沿着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移动。
返回到图3,在架体20上,作为第1切断部70A及第2切断部70B的驱动源,安装有气缸或螺线管等执行机构(actuator)29。第2切断部70B具有固定在第1引导板21上的固定片71、和能够旋转地支承在支承轴33上的可动片72。臂73从可动片72的基端部延伸,在臂73的前端部连结有执行机构29。由此,可动片72相对于固定片71,通过执行机构29而在规定时刻开闭。像这样,第2切断部70B切断被纱线归拢杆81归拢而导入到引导槽21b及引导槽22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此外,还可以使支承轴33作为旋转轴,在该支承轴33上安装第2切断部70B的可动片72,经由臂32、连结部件31以及臂28,通过步进马达27使可动片72驱动,第1切断部70A的结构与第2切断部70B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关于第1切断部70A的说明。
接下来,说明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动作(即,在接纱装置10中实施的接纱方法)。
通过使纱线归拢杆81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旋转,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的上侧的纱线端YA及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的下侧的纱线端YB被归拢到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由此,上侧的纱线端YA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中。同样地,下侧的纱线端YB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中。此外,上侧的纱线端YA及下侧的纱线端YB在向接纱喷嘴51导入中,经由引导倾斜部53而被配置到收容部52中。
接着,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引导槽21a附近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第1握持工序)。同样地,导入到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引导槽22b附近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第2握持工序)。接着,导入到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2a附近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第1切断工序)。同样地,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1b附近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第2切断工序)。
接着,第1解捻部40A从喷射孔向解捻喷嘴43内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被第1解捻部40A拉入而被解捻(第1解捻工序)。同样地,第2解捻部40B从喷射孔向解捻喷嘴43内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被第2解捻部40B拉入而被解捻(第2解捻工序)。
接着,纱线归拢杆81进一步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旋转,由此,上侧的纱线端YA被从第1解捻部40A引出,并且下侧的纱线端YB被从第2解捻部40B引出。然后,通过与纱线归拢杆81一起旋转的止捻杆82,将上侧的纱线端YA的前端部分及下侧的纱线端YB的前端部分按压到接纱部50附近。接着,接纱部50从喷射孔向收容部52内喷射接纱用空气,由此,将由第1解捻部40A解捻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和由第2解捻部40B解捻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捻合(接纱工序)。此时,上侧的纱线端YA处于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侧的纱线端YB处于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
接着,纱线归拢杆81及止捻杆82向与第1解捻部40A和第2解捻部40B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且,第1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松开握持。由此,通过上侧的纱线端YA和下侧的纱线端YB连接而接合的纱线Y复位到接纱装置10的前侧的纱道上。
最后,说明在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动作中实施的解捻长度调整。在接纱装置10中,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第1移动工序)。同样地,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第2移动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第2移动工序)。
在要缩短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的情况下,接纱装置10以如下方式动作。首先,如图6的(a)及(b)所示,第1握持部60A握持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第1握持工序)。接着,如图6的(b)所示,第1切断部70A在第1切断位置79A处切断上侧的纱线端YA(第1切断工序)。接着,如图6的(c)所示,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第1移动工序)。像这样,通过在第1切断工序之后实施第1移动工序,能够可靠地将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缩短长度L。该情况下,只要增大第1握持位置69A的移动量,就能够增大要缩短的长度L,只要减小第1握持位置69A的移动量,就能够减小要缩短的长度L。此外,下侧的纱线端YB的解捻长度调整也与上侧的纱线端YA的解捻长度调整同样地实施。
另一方面,在要延长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的情况下,接纱装置10以如下方式动作。首先,如图7的(a)及(b)所示,第1握持部60A握持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第1握持工序)。接着,如图7的(c)所示,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第1移动工序)。接着,如图7的(c)所示,第1切断部70A在第1切断位置79A处切断上侧的纱线端YA(第1切断工序)。接着,如图7的(d)所示,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复位到原位置。像这样,通过在第1切断工序之前实施第1移动工序,能够可靠地将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延长长度L。该情况下,只要增大第1握持位置69A的移动量,就能够增大要延长的长度L,只要减小第1握持位置69A的移动量,就能够减小要延长的长度L。此外,下侧的纱线端YB的解捻长度调整也与上侧的纱线端YA的解捻长度调整同样地实施。
以上的解捻长度调整通过在各卷绕单元1的控制部16中设定所期望的解捻长度而实施。对控制部16的解捻长度的设定由操作员经由各卷绕单元1的输入部17直接进行,或经由自动络纱机的上级输入部间接(即,经由上级控制部)进行。控制部16根据所设定的解捻长度来控制接纱装置10的第1移动部30A及第2移动部30B的动作。通过第1移动部30A的动作而调整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解捻长度、以及通过第2移动部30B的动作而调整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解捻长度,能够根据要卷绕的纱线Y的纱线种类等而对控制部16适当(上侧的纱线端YA和下侧的纱线端YB可以为相同值也可以为不同值)进行设定。另外,若经由自动络纱机的上级控制部进行对控制部16的解捻长度的设定,则能够对多个卷绕单元1一齐设定解捻长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接纱装置10中,为了对拉入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进行调整,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为了对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进行调整,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这样,使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及握持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所以,能够根据例如纱线种类,高精度地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能够抑制打结工作循环(knotting cycle)(一次接纱所需要的时间)变长,且能够实现适当的接纱。
另外,接纱装置10中,第1引导板21限制上侧的纱线端Y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的移动,而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向该第1方向移动。由此,即使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被移动,通过第1引导板21也能够将上侧的纱线端YA维持在规定位置,所以,能够将上侧的纱线端YA可靠地拉入第1解捻部40A。同样地,在接纱装置10中,第2引导板22限制下侧的纱线端Y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移动,而第2移动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向该第2方向移动。由此,即使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被移动,通过第2引导板22也能够将下侧的纱线端YB维持在规定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将下侧的纱线端YB拉入第2解捻部40B。
另外,接纱装置10中,第1移动部30A通过使第1握持部60A的基座部件61转动,而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第2移动部30B通过使第2握持部60B的基座部件61转动,而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这样,在接纱装置10中,仅通过使基座部件61转动,就能够可靠地使第1握持位置69A及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
另外,接纱装置10中,分别在第1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中,基座部件61的转动面和辅助部件62的转动面相互平行。由此,能够将基于使辅助部件62转动的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握持动作和基于使基座部件61转动的第1握持位置69A及第2握持位置69B的移动动作作为连续的动作而高效地实施。
另外,接纱装置10中,第1握持部60A、第1移动部30A、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通过共用的驱动源即步进马达27进行动作。由此,分别基于第1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的纱线端的握持动作和分别基于第1移动部30A及第2移动部30B的第1握持位置69A及第2握持位置69B的移动动作能够在所希望的时刻被可靠地实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10适用于自动络纱机的卷绕单元1,但本发明的接纱装置还能够适用于纺织机的卷绕单元或在多个卷绕单元间移动的作业台车等。在本发明的接纱装置适用于纺织机的卷绕单元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喂纱部由能够供给纺织纱线的状态的牵伸(draft)装置及纺织装置等构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移动,第2移动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移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一例还可以为,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向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移动,第2移动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向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移动。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引导板21对上侧的纱线端Y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第2引导板22对下侧的纱线端Y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但还可以为纱线归拢杆81对上侧的纱线端YA向该第1方向的移动及下侧的纱线端YB向该第2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该情况下,纱线归拢杆81发挥第1限制部及第2限制部的作用。
另外,本发明中,第1握持部、第1切断部、第1移动部、第2握持部、第2切断部及第2移动部还可以通过共用的驱动源进行动作。该构成通过将决定各构成的动作时刻的凸轮机构配置在驱动源和各结构之间而能够实现。通过该结构,各部分的驱动源被共用化,所以,能够谋求接纱装置的低成本化。
Claims (14)
1.一种连接纱线端彼此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部;
在通过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部;
在通过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所述第1切断部切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的第1解捻部;
为了调整被拉入所述第1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使所述第1握持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的第1移动部;
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部;
在通过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部;
在通过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所述第2切断部切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的第2解捻部;
为了调整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使所述第2握持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的第2移动部;
在通过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且通过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对通过所述第1解捻部被解捻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和通过所述第2解捻部被解捻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的接纱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配置在所述第1握持部和所述第1切断部之间,限制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向第1方向的移动的第1限制部,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第1握持部和所述第1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垂直;
配置在所述第2握持部和所述第2切断部之间,限制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向第2方向的移动的第2限制部,所述第2方向与所述第2握持部和所述第2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垂直,
所述第1移动部使所述第1握持位置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
所述第2移动部使所述第2握持位置向所述第2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限制部为形成有供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导入的引导槽的第1引导板,所述第2限制部为形成有供所述另一方导入的纱线端的引导槽的第2引导板。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握持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1解捻部能够转动地设置的第1基座部件;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1基座部件上的第1辅助部件,
所述第1移动部,通过相对于所述第1解捻部使所述第1基座部件转动而使所述第1握持位置移动,
所述第2握持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解捻部能够转动地设置的第2基座部件;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2基座部件上的第2辅助部件,
所述第2移动部,通过相对于所述第2解捻部使所述第2基座部件转动而使所述第2握持位置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座部件的转动面和所述第1辅助部件的转动面相互平行,所述第2基座部件的转动面和所述第2辅助部件的转动面相互平行。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握持部、所述第1移动部、所述第2握持部及所述第2移动部通过共用的驱动源进行动作。
7.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握持部、所述第1切断部、所述第1移动部、所述第2握持部、所述第2切断部及所述第2移动部通过共用的驱动源进行动作。
8.一种卷绕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
供给纱线的喂纱部;
卷绕所述纱线的卷绕部;
控制至少所述接纱装置的所述第1移动部及所述第2移动部的动作的控制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绕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输入部,该输入部用于向所述控制部设定通过所述第1移动部的动作被调整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及通过所述第2移动部的动作被调整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
10.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多个卷绕单元;
统一控制所述卷绕单元的各个所述控制部的上级控制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上级输入部,用于在所述卷绕单元的各自的所述接纱装置中,经由所述上级控制部分别在所述控制部中设定通过所述第1移动部的动作被调整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及通过所述第2移动部的动作被调整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
12.一种接纱方法,是连接纱线端彼此的接纱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握持部对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握持的第1握持工序;
在通过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切断部切断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工序;
在通过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解捻部拉入被所述第1切断部切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并解捻的第1解捻工序;
为了调整被拉入所述第1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第1移动部使所述第1握持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的第1移动工序;
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工序;
在通过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切断部切断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工序;
在通过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解捻部拉入被所述第2切断部切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解捻的第2解捻工序;
为了调整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第2移动部使所述第2握持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的第2移动工序;
在通过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且通过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接纱部对被所述第1解捻部解捻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和被所述第2解捻部解捻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的接纱工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纱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拉入所述第1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因所述第1移动工序在所述第1切断工序后实施而缩短,
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因所述第2移动工序在所述第2切断工序后实施而缩短。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纱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拉入所述第1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因所述第1移动工序在所述第1切断工序前实施而加长,
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因所述第2移动工序在所述第2切断工序前实施而加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19105 | 2013-06-05 | ||
JP2013119105A JP2014234310A (ja) | 2013-06-05 | 2013-06-05 | 糸継装置、巻取ユニット、繊維機械及び糸継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29561A true CN104229561A (zh) | 2014-12-24 |
CN104229561B CN104229561B (zh) | 2018-08-24 |
Family
ID=52009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44515.6A Active CN104229561B (zh) | 2013-06-05 | 2014-06-04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234310A (zh) |
CN (1) | CN104229561B (zh) |
DE (1) | DE102014007730B4 (zh) |
IN (1) | IN2014DE01075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117366A (ja) * | 2019-01-24 | 2020-08-06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糸継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14798A (en) * | 1981-03-18 | 1983-11-15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Splicing apparatus for spun yarns |
CN1676698A (zh) * | 2004-03-30 | 2005-10-05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接头装置和便携式捻接器 |
CN101165241A (zh) * | 2006-10-16 | 2008-04-23 | 梅斯丹股份公司 |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
CN103010845A (zh) * | 2011-09-21 | 2013-04-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处理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
-
2013
- 2013-06-05 JP JP2013119105A patent/JP2014234310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4-21 IN IN1075DE2014 patent/IN2014DE01075A/en unknown
- 2014-05-28 DE DE102014007730.6A patent/DE102014007730B4/de active Active
- 2014-06-04 CN CN201410244515.6A patent/CN1042295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14798A (en) * | 1981-03-18 | 1983-11-15 |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 Splicing apparatus for spun yarns |
CN1676698A (zh) * | 2004-03-30 | 2005-10-05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接头装置和便携式捻接器 |
CN101165241A (zh) * | 2006-10-16 | 2008-04-23 | 梅斯丹股份公司 |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
CN103010845A (zh) * | 2011-09-21 | 2013-04-03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纱线处理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4007730B4 (de) | 2020-07-09 |
IN2014DE01075A (zh) | 2015-06-05 |
CN104229561B (zh) | 2018-08-24 |
JP2014234310A (ja) | 2014-12-15 |
DE102014007730A1 (de) | 2014-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17519B (zh) | 络筒装置 | |
CN202864580U (zh) |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 |
CN105908298B (zh) | 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 |
CN104229559A (zh)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
CN101596990A (zh) | 吸嘴 | |
CN202864581U (zh) |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 |
JP2018030722A (ja) |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作業ユニット用の糸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 |
CN103010845A (zh) | 纱线处理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 |
CN106698096B (zh) |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 |
CN104229557A (zh)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
CN103010823A (zh)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 |
CN105645178A (zh) | 纱线卷取机 | |
CN113201828B (zh) | 接头装置、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 |
CN204569014U (zh) | 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和纤维机械 | |
EP1076028A2 (de) | Fadenverbind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 |
CN203199791U (zh) |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 |
CN104229561A (zh)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
CN104229558A (zh)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
CN111470382B (zh) |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 |
EP1710188A4 (en) | THREAD HANDLING GUIDE, CROSS-MOVEMENT UNIT FOR FIBER BUNDLE AND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FIBER BUNDLE PACK | |
EP3636572B1 (en) | Yarn join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device | |
CN107130308B (zh) | 纺丝牵引机 | |
CN104925587A (zh) | 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 |
JP2019023120A (ja) | 糸継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 |
US5485967A (en) | Yarn winding apparatus with manifold assembly movable between blowing and standby positions relative to a pair of bobbin carrying spindl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