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9558A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9558A
CN104229558A CN201410226363.7A CN201410226363A CN104229558A CN 104229558 A CN104229558 A CN 104229558A CN 201410226363 A CN201410226363 A CN 201410226363A CN 104229558 A CN104229558 A CN 104229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yarn ends
backtwisting
grip part
opposing par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63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9558B (zh
Inventor
泽田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29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9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9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9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接纱装置(10)具有:握持纱线端(YA)的第1握持部(60A);切断纱线端(YA)的第1切断部(70A);拉入被切断了的纱线端(YA)并进行解捻的第1解捻部(40A);握持纱线端(YB)的第2握持部(60B);切断纱线端(YB)的第2切断部(70B);拉入被切断了的纱线端(YB)并进行解捻的第2解捻部(40B);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长度的调整部;将被解捻了的纱线端(YA)和纱线端(YB)捻合的接纱部(50);和使第1切断部(70A)及第2切断部(70B)开闭的独立的执行机构(29)。

Description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自动络纱机等纤维机械的接纱装置中,作为用于对任何纱线种类均实现适当的接纱的要素,纱线端的解捻长度的调整是重要的。例如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告第101165241号说明书中记载有如下技术:通过利用使纱线弯曲的引导部件,调整被拉入到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
发明内容
然而,在像中国专利申请公告第101165241号说明书记载的技术那样为了调整被拉入到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而利用引导部件的情况下,当使切断纱线端的切断部通过与引导部件共用的驱动源而动作时,难以灵活地调整被拉入到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地调整被拉入到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的接纱装置及接纱方法、以及具有这样的接纱装置的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本发明的接纱装置为将纱线端彼此连接的接纱装置,具有:第1握持部,其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第1切断部,其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一方的纱线端;第1解捻部,其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第1切断部切断了的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第2握持部,其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第2切断部,其在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另一方的纱线端;第2解捻部,其在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第2切断部切断了的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调整部,其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接纱部,其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且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将被第1解捻部解捻了的一方的纱线端和被第2解捻部解捻了的另一方的纱线端捻合;第1驱动源,其使第1握持部及第2握持部驱动;和第2驱动源,其使第1切断部及第2切断部开闭。
在该接纱装置中独立地设有使第1切断部及第2切断部开闭的第2驱动源(即,第1切断部及第2切断部专用的驱动源)。因此,相对于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及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的调整部的动作,能够在不影响其他结构的动作的情况下以适当时刻切断一方的纱线端及另一方的纱线端。由此,根据该接纱装置,能够灵活地调整分别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
也可以是,第1握持部通过使第1握持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第2握持部通过使第2握持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像这样,通过将第1握持部及第2握持部利用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简化接纱装置的构造。
也可以是,接纱装置还具有:第1引导部,其将一方的纱线端从第1解捻部引导到接纱部;和第2引导部,其将另一方的纱线端从第2解捻部引导到接纱部,第1引导部通过使第1引导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引导位置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第2引导部通过使第2引导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引导位置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像这样,通过将第1引导部及第2引导部利用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简化接纱装置的构造。
本发明的卷绕单元具有:上述接纱装置;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卷绕纱线的卷绕部;和至少控制接纱装置的调整部以及第1切断部及第2切断部的动作的控制部。
根据该卷绕单元,能够根据要卷绕的纱线种类等适当地设定分别被拉入到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
也可以是,卷绕单元还具有输入部,用于对控制部设定通过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且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通过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且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根据该结构,操作员能够经由输入部设定分别被拉入到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
本发明的纤维机械具有多个上述卷绕单元、和统管卷绕单元各自的控制部的上级控制部。
根据该纤维机械,能够对多个卷绕单元一齐设定分别被拉入到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
也可以是,纤维机械还具有上级输入部,用于在卷绕单元各自的接纱装置中,经由上级控制部对控制部分别设定通过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且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通过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且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根据该结构,操作员能够经由上级输入部设定分别被拉入到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
本发明的接纱方法为将纱线端彼此连接的接纱方法,包括:第1握持工序,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第1切断工序,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切断部切断一方的纱线端;第1解捻工序,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解捻部拉入被第1切断部切断了的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第2握持工序,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第2切断工序,在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切断部切断另一方的纱线端;第2解捻工序,在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解捻部拉入被第2切断部切断了的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调整工序,调整部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和接纱工序,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且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接纱部将被第1解捻部解捻了的一方的纱线端和被第2解捻部解捻了的另一方的纱线端捻合,在第1握持工序及第2握持工序各自中,第1驱动源使第1握持部及第2握持部驱动,在第1切断工序及第2切断工序各自中,第2驱动源使第1切断部及第2切断部开闭。
根据该接纱方法,凭借与上述接纱装置相同的理由,能够灵活地调整分别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此外,调整工序可以在第1切断工序之后进行,也可以在第1切断工序之前进行。同样地,调整工序可以在第2切断工序之后进行,也可以在第2切断工序之前进行。
也可以是,在调整工序中,第1握持部通过使第1握持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第2握持部通过使第2握持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像这样,通过将第1握持部及第2握持部利用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简化实施接纱方法的接纱装置的构造。
也可以是,在调整工序中,将一方的纱线端从第1解捻部引导到接纱部的第1引导部,通过使第1引导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引导位置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将另一方的纱线端从第2解捻部引导到接纱部的第2引导部,通过使第2引导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引导位置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像这样,通过将第1引导部及第2引导部利用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简化实施接纱方法的接纱装置的构造。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灵活地调整被拉入到解捻部中的纱线端的长度的接纱装置及接纱方法、以及具有这样的接纱装置的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接纱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接纱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局部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概念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卷绕单元的结构]
如图1所示,卷绕单元1将纱线Y从喂纱纱管B卷绕到卷装P上。喂纱纱管B在前续工序的精纺机中形成,例如,在放置于托盘的状态下被从精纺机搬运来。此外,通过并列设置多个卷绕单元1,构成了作为纤维机械的自动络纱机。
在卷绕单元1上,沿纱线Y的行走路径即纱道从上游侧(在此为下侧)按顺序设有纱管支承部(喂纱部)2、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预清纱器4、门式张力器5、张力传感器6、下纱线捕捉装置7、接纱装置10、刀具9、清纱器11、上纱线捕捉装置12及卷绕部13。这些各结构安装在机台8上。
纱管支承部2在使喂纱纱管B直立的状态下支承喂纱纱管B。由此,纱管支承部(喂纱部)2成为能够供给纱线Y的状态。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通过配置在喂纱纱管B上方的筒状部件来控制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门式张力器5通过由梳齿状的固定门及可动门构成的一对门而将纱线Y以Z字状保持,由此,对行走的纱线Y赋予规定张力。张力传感器6测定由门式张力器5赋予的纱线Y的张力。
预清纱器4通过隔着纱道以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限制部件来预先限制大于规定值的纱疵的通过。清纱器11在纱线Y的卷绕中检测粗节等纱疵。刀具9在通过清纱器11检测到纱疵时切断纱线Y。接纱装置10在由刀具9将纱线Y切断时或纱线Y断头时,将卷装P侧的纱线端(一方的纱线端)和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端(另一方的纱线端)连接。
下纱线捕捉装置7安装在机台8上,且能够以轴线α为中心转动,在其转动端设有吸引口7a。吸引口7a在接纱装置10的上部与预清纱器4的下部之间转动。下纱线捕捉装置7在由刀具9将纱线Y切断时或纱线Y断头时,使吸引口7a向预清纱器4的下部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7a来吸引下侧的纱线端,然后,使吸引口7a向接纱装置10的上部侧转动从而将下侧的纱线端交接给接纱装置10。
上纱线捕捉装置12安装在机台8上,且能够以轴线β为中心转动,在其转动端设有吸引口12a。吸引口12a在接纱装置10的下部与卷绕部13之间转动。上纱线捕捉装置12在由刀具9将纱线Y切断时或纱线Y断头时,使吸引口12a向卷绕部13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12a来吸引上侧的纱线端,然后,使吸引口12a向接纱装置10的下部侧转动从而将上侧的纱线端交接给接纱装置10。
卷绕部13将从喂纱纱管B退绕了的纱线Y卷绕到卷装P上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部13具有:形成有卷筒槽14a的卷绕卷筒14、以及以卷装P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卷装P的摇架15。摇架15使卷装P的表面相对于卷绕卷筒14的表面以合适的接触压力接触。卷绕部13通过马达使卷绕卷筒14驱动旋转而使卷装P从动旋转,由此,边使纱线Y以规定宽度横动边将纱线Y卷绕到卷装P上。
机台8上设有控制部16、输入部17及显示部18。控制部16控制卷绕单元1的各结构。输入部17例如是操作按钮等,在操作员对控制部16设定各种值时等使用。显示部18显示卷绕单元1的动作状况等。此外,控制部16在与自动络纱机所具有的上级控制部之间收发关于络纱动作的各种信息。上级控制部统管各卷绕单元1的控制部16,控制整个自动络纱机。
[接纱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结构。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便于说明,将卷装P侧称为上侧,将喂纱纱管B侧称为下侧,相对于接纱装置10将纱道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
如图2及图3所示,接纱装置10具有: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配置在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前侧的接纱部50;以隔着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方式旋转的一对纱线归拢杆81;和以隔着接纱部50的方式旋转的一对止捻杆82。接纱装置10经由支承其各结构的架体20而安装在机台8上。
在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上侧及下侧,以隔着接纱部50而相对的方式分别配置有第1引导板21及第2引导板22。在第1引导板21上形成有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1b,在第2引导板22上形成有引导槽22a及引导槽22b。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在上下方向上与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相对,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在上下方向上与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相对。
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2a中,导入有由纱线归拢杆81归拢来的上侧的纱线端YA(即,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的上侧的纱线端YA)。另一方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b及引导槽22b中,导入有由纱线归拢杆81归拢来的下侧的纱线端YB(即,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的下侧的纱线端YB)。
在第1引导板21的上侧设有第1握持部60A,在第2引导板22的上侧设有第1切断部70A。第1握持部60A在第1握持位置69A处握持被导入到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第1切断部70A在由第1握持部60A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的状态下,在第1切断位置79A处切断被导入到引导槽22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
而且,在第2引导板22的下侧设有第2握持部60B,在第1引导板21的下侧设有第2切断部70B。第2握持部60B在第2握持位置69B处握持被导入到引导槽22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第2切断部70B在由第2握持部60B握持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在第2切断位置79B处切断被导入到引导槽21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
由以上可知,第1引导板21配置在第1握持部60A与第1切断部70A之间,限制上侧的纱线端Y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的相对方向(即,沿着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移动。另外,第2引导板22配置在第2握持部60B与第2切断部70B之间,限制下侧的纱线端Y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的相对方向(即,沿着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移动。
第1解捻部40A在由第1握持部60A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的状态下,拉入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的上侧的纱线端YA而进行解捻。第2解捻部40B在由第2握持部60B握持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拉入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的下侧的纱线端YB而进行解捻。
接纱部50在由第1握持部60A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且由第2握持部60B握持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将被第1解捻部40A解捻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和被第2解捻部40B解捻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捻合。当在接纱部50中将纱线端YA和纱线端YB捻合时,通过纱线归拢杆81从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引出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并通过止捻杆82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前端部分按压到接纱部50附近。
如图3所示,在架体20上,作为一对纱线归拢杆81及一对止捻杆82的驱动源而安装有步进马达23。在步进马达23的旋转轴上固定有臂24的基端部。在臂24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连结有连结部件25的后端部。在连结部件25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连结有纱线归拢杆81的基端部。纱线归拢杆8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架体20上的支承轴26。
而且,在支承轴26上能够旋转地支承有止捻杆82。止捻杆82通过能够旋转地安装在支承轴26上的扭转盘簧(未图示)而被向纱线归拢杆81侧弹压。由此,止捻杆82与纱线归拢杆81一起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转动。但是,在止捻杆82与例如设置在架体20上的止动件等接触后,仅纱线归拢杆81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转动。
另外,在架体20上,作为第1握持部60A、第1移动部30A、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的驱动源而安装有步进马达(第1驱动源)27。第1移动部30A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第2移动部30B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对此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在步进马达27的旋转轴上固定有臂28的基端部。在臂28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连结有一对连结部件31的后端部。上侧的连结部件31以曲柄状向第1握持部60A侧弯曲,作为第1移动部30A而发挥功能。上侧的连结部件31的前端部能够转动地与配置在第1引导板21下侧的上侧的臂32的前端部连结。上侧的臂32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1引导板21上的上侧的支承轴33。
另一方面,下侧的连结部件31以曲柄状向第2握持部60B侧弯曲,作为第2移动部30B而发挥功能。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下侧的连结部件31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与配置在第2引导板22上侧的下侧的臂32的前端部连结。下侧的臂32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2引导板22上的下侧的支承轴33。
第1握持部60A具有:相对于第1解捻部40A能够转动地设置的基座部件61;和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基座部件61上的副部件62。基座部件61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第1引导板21上的支承轴63,副部件62的基端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基座部件61上的支承轴64。因此,基座部件61的转动面和副部件62的转动面彼此平行。副部件62的前端部通过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支承轴64上的扭转盘簧65而被向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侧弹压。在第1握持部60A中,通过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和副部件62的前端部来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
臂66从基座部件61的基端部延伸。在臂66的前端部,以能够与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后侧的侧面31a接触的方式安装有凸轮从动件66a。臂68从副部件62的基端部延伸。在臂68的前端部,以能够与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前侧的侧面31b接触的方式安装有凸轮从动件68a。
上侧的连结部件31作为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而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的第1移动部30A发挥功能。在此,说明第1握持部60A及第1移动部30A的动作。此外,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的结构与第1握持部60A及第1移动部30A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关于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的说明。
首先,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前侧的侧面31b与凸轮从动件68a接触,副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打开。接着,当步进马达27使臂28的前端部向后侧转动时,如图4所示,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前侧的侧面31b从凸轮从动件68a分离,因此,通过扭转盘簧65的弹压力使副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关闭。像这样,第1握持部60A在第1握持位置69A处握持被纱线归拢杆81归拢而导入到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2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
而且,当步进马达27使臂28的前端部向后侧转动时,如图5所示,上侧的连结部件31中的弯曲部的后侧的侧面31a与凸轮从动件66a接触,因此,在副部件62的前端部和基座部件61的前端部关闭的状态下,基座部件61转动。像这样,通过使基座部件61相对于第1解捻部40A转动,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更具体而言,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沿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的相对方向(即,沿着纱道的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移动。
返回到图3,在架体20上,作为第1切断部70A及第2切断部70B的驱动源,安装有气缸或螺线管等执行机构(actuator)(第2驱动源)29。第2切断部70B具有固定在第1引导板21上的固定片71、和能够旋转地支承在支承轴33上的可动片72。臂73从可动片72的基端部延伸,在臂73的前端部连结有执行机构29。由此,可动片72相对于固定片71,通过执行机构29而在规定时刻开闭。像这样,第1切断部70A切断被纱线归拢杆81归拢而导入到引导槽21b及引导槽22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此外,第1切断部70A的结构与第2切断部70B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关于第1切断部70A的说明。
[接纱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说明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动作(即,在接纱装置10中实施的接纱方法)。
通过使纱线归拢杆81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旋转,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的上侧的纱线端YA及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的下侧的纱线端YB被归拢到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由此,上侧的纱线端YA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中。同样地,下侧的纱线端YB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中。此外,上侧的纱线端YA及下侧的纱线端YB在向接纱喷嘴51导入中,经由引导倾斜部53而被配置到收容部52中。
接着,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引导槽21a附近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第1握持工序)。同样地,导入到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引导槽22b附近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第2握持工序)。接着,导入到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2a附近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第1切断工序)。同样地,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1b附近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第2切断工序)。
接着,第1解捻部40A从喷射孔向解捻喷嘴43内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被第1解捻部40A拉入而被解捻(第1解捻工序)。同样地,第2解捻部40B从喷射孔向解捻喷嘴43内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被第2解捻部40B拉入而被解捻(第2解捻工序)。
接着,纱线归拢杆81进一步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旋转,由此,上侧的纱线端YA被从第1解捻部40A引出,并且下侧的纱线端YB被从第2解捻部40B引出。然后,通过与纱线归拢杆81一起旋转的止捻杆82,将上侧的纱线端YA的前端部分及下侧的纱线端YB的前端部分按压到接纱部50附近。接着,接纱部50从喷射孔向收容部52内喷射接纱用空气,由此,将由第1解捻部40A解捻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和由第2解捻部40B解捻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捻合(接纱工序)。此时,上侧的纱线端YA处于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侧的纱线端YB处于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
接着,纱线归拢杆81及止捻杆82向相反方向旋转,并且,第1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松开握持。由此,通过上侧的纱线端YA和下侧的纱线端YB连接而接合的纱线Y复位到接纱装置10的前侧的纱道上。
最后,说明在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动作中实施的解捻长度调整。在接纱装置10中,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调整工序)。同样地,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第2移动部30B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调整工序)。像这样,在接纱装置10中,第1握持部60A及第1移动部30A作为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的调整部而发挥功能,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作为调整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的调整部而发挥功能。
在要缩短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的情况下,接纱装置10以如下方式动作。首先,如图6的(a)及(b)所示,第1握持部60A握持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第1握持工序)。接着,如图6的(b)所示,第1切断部70A在第1切断位置79A处切断上侧的纱线端YA(第1切断工序)。接着,如图6的(c)所示,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第1移动工序)。像这样,通过在第1切断工序之后实施第1移动工序,能够可靠地将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缩短长度L。该情况下,只要增大第1握持位置69A的移动量,就能够增大要缩短的长度L,只要减小第1握持位置69A的移动量,就能够减小要缩短的长度L。此外,下侧的纱线端YB的解捻长度调整也与上侧的纱线端YA的解捻长度调整同样地实施。
另一方面,在要延长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的情况下,接纱装置10以如下方式动作。首先,如图7的(a)及(b)所示,第1握持部60A握持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第1握持工序)。接着,如图7的(c)所示,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第1移动工序)。接着,如图7的(c)所示,第1切断部70A在第1切断位置79A处切断上侧的纱线端YA(第1切断工序)。接着,如图7的(d)所示,第1移动部30A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复位到原位置。像这样,通过在第1切断工序之前实施第1移动工序,能够可靠地将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延长长度L。该情况下,只要增大第1握持位置69A的移动量,就能够增大要延长的长度L,只要减小第1握持位置69A的移动量,就能够减小要延长的长度L。此外,下侧的纱线端YB的解捻长度调整也与上侧的纱线端YA的解捻长度调整同样地实施。
以上的解捻长度调整通过在各卷绕单元1的控制部16中设定所期望的解捻长度而实施。对控制部16的解捻长度的设定由操作员经由各卷绕单元1的输入部17直接进行,或经由自动络纱机的上级输入部间接(即,经由上级控制部)进行。控制部16根据所设定的解捻长度来控制接纱装置10的第1移动部30A及第2移动部30B以及第1切断部70A及第2切断部70B的动作。通过第1移动部30A的动作而调整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解捻长度、以及通过第2移动部30B的动作而调整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解捻长度,能够根据要卷绕的纱线Y的纱线种类等而对控制部16适当(上侧的纱线端YA和下侧的纱线端YB可以为相同值也可以为不同值)进行设定。另外,若经由自动络纱机的上级控制部进行对控制部16的解捻长度的设定,则能够对多个卷绕单元1一齐设定解捻长度。
[作用及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接纱装置10中独立地设有使第1切断部70A及第2切断部70B开闭的执行机构29(即,第1切断部70A及第2切断部70B专用的执行机构29)。因此,相对于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的调整部(即,第1握持部60A及第1移动部30A,以及第2握持部60B及第2移动部30B(以下,相同))的动作,能够在不影响其他结构的动作的情况下以适当时刻切断上侧的纱线端YA及下侧的纱线端YB。由此,根据接纱装置10,能够根据例如纱线种类灵活地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到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能够抑制打结工作循环(knotting cycle)(一次接纱所需要的时间)变长,且能够实现适当的接纱。
另外,由于第1切断部70A及第2切断部70B通过独立的执行机构29而开闭,所以没有因与其他结构连动而产生的多余的开闭动作(即,将开闭动作的次数抑制到必要最小限度),能够使第1切断部70A及第2切断部70B的寿命延长。
另外,第1握持部60A通过使第1握持部6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握持位置69A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第2握持部60B通过使第2握持部6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握持位置69B移动而作为调整部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像这样,通过将第1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利用为调整部的一部分,能够简化接纱装置10的构造。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10适用于自动络纱机的卷绕单元1,但本发明的接纱装置也可以适用于纺织机的卷绕单元、或在多个卷绕单元之间移动的作业台车等。在本发明的接纱装置适用于纺织机的卷绕单元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喂纱部由能够供给纺织纱线的状态的牵伸(draft)装置及纺织装置等构成。
另外,将上侧的纱线端YA从第1解捻部40A引导到接纱部50的第1引导部(一方纱线归拢杆81或与其相当的其他部件)也可以使该第1引导部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引导位置移动,由此,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发挥功能。同样地,将下侧的纱线端YB从第2解捻部40B引导到接纱部50的第2引导部(另一方纱线归拢杆81或与其相当的其他部件)也可以使该第2引导部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引导位置移动,由此,作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发挥功能。像这样,通过将第1引导部及第2引导部利用为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简化接纱装置10的构造。

Claims (10)

1.一种接纱装置,将纱线端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握持部,其握持一方的纱线端;
第1切断部,其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所述一方的纱线端;
第1解捻部,其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所述第1切断部切断了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
第2握持部,其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
第2切断部,其在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
第2解捻部,其在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所述第2切断部切断了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
调整部,其调整被拉入到所述第1解捻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被拉入到所述第2解捻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
接纱部,其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且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将被所述第1解捻部解捻了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和被所述第2解捻部解捻了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捻合;
第1驱动源,其使所述第1握持部及所述第2握持部驱动;和
第2驱动源,其使所述第1切断部及所述第2切断部开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握持部通过使所述第1握持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而作为所述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
所述第2握持部通过使所述第2握持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而作为所述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1引导部,其将所述一方的纱线端从所述第1解捻部引导到所述接纱部;和
第2引导部,其将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从所述第2解捻部引导到所述接纱部,
所述第1引导部通过使所述第1引导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引导位置移动而作为所述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
所述第2引导部通过使所述第2引导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引导位置移动而作为所述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
4.一种卷绕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
呈能够供给纱线的状态的喂纱部;
卷绕所述纱线的卷绕部;和
至少控制所述接纱装置的所述调整部以及所述第1切断部及所述第2切断部的动作的控制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绕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输入部,用于对所述控制部设定通过所述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且被拉入到所述第1解捻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通过所述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且被拉入到所述第2解捻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
6.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多个卷绕单元;和
统管所述卷绕单元各自的所述控制部的上级控制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上级输入部,用于在所述卷绕单元各自的所述接纱装置中,经由所述上级控制部对所述控制部分别设定通过所述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且被拉入到所述第1解捻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通过所述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且被拉入到所述第2解捻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
8.一种接纱方法,将纱线端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握持工序,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
第1切断工序,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切断部切断所述一方的纱线端;
第1解捻工序,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解捻部拉入被所述第1切断部切断了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
第2握持工序,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
第2切断工序,在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切断部切断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
第2解捻工序,在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解捻部拉入被所述第2切断部切断了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
调整工序,调整部调整被拉入到所述第1解捻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被拉入到所述第2解捻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和
接纱工序,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且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接纱部将被所述第1解捻部解捻了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和被所述第2解捻部解捻了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捻合,
在所述第1握持工序及所述第2握持工序各自的工序中,第1驱动源使所述第1握持部及所述第2握持部驱动,
在所述第1切断工序及所述第2切断工序各自的工序中,第2驱动源使所述第1切断部及所述第2切断部开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纱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整工序中,
所述第1握持部通过使所述第1握持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握持位置移动而作为所述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
所述第2握持部通过使所述第2握持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握持位置移动而作为所述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纱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整工序中,
将所述一方的纱线端从所述第1解捻部引导到所述接纱部的第1引导部,通过使所述第1引导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引导位置移动而作为所述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
将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从所述第2解捻部引导到所述接纱部的第2引导部,通过使所述第2引导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引导位置移动而作为所述调整部的至少一部分发挥功能。
CN201410226363.7A 2013-06-05 2014-05-27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Active CN104229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9107 2013-06-05
JP2013119107A JP2014234311A (ja) 2013-06-05 2013-06-05 糸継装置、巻取ユニット、繊維機械及び糸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9558A true CN104229558A (zh) 2014-12-24
CN104229558B CN104229558B (zh) 2018-07-10

Family

ID=52137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6363.7A Active CN104229558B (zh) 2013-06-05 2014-05-27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234311A (zh)
CN (1) CN104229558B (zh)
IN (1) IN2014DE0098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14384A1 (de) * 2015-11-09 2017-05-11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Fadenleitblechelement für eine Fadenspleissvorrichtung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Fadenspleis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r Arbeitsstel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4798A (en) * 1981-03-18 1983-11-15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licing apparatus for spun yarns
CN1676698A (zh) * 2004-03-30 2005-10-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和便携式捻接器
CN101165241A (zh) * 2006-10-16 2008-04-23 梅斯丹股份公司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3010845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处理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4798A (en) * 1981-03-18 1983-11-15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licing apparatus for spun yarns
CN1676698A (zh) * 2004-03-30 2005-10-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和便携式捻接器
CN101165241A (zh) * 2006-10-16 2008-04-23 梅斯丹股份公司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3010845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处理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4DE00982A (zh) 2015-06-05
JP2014234311A (ja) 2014-12-15
CN104229558B (zh) 201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6990B (zh) 吸嘴
CN202864580U (zh)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05908298B (zh) 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01792076A (zh) 纱线处理方法及纺纱机
CN104229559A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JP2018030722A (ja)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作業ユニット用の糸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2008297078A (ja) 糸条巻取機
CN104229557B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6698096B (zh)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CN105645178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3010845A (zh) 纱线处理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JP2013067464A (ja) 糸継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CN204569014U (zh) 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和纤维机械
DE19938432A1 (de) Fadenverbind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CN104229558A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203199791U (zh)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GB1592718A (en) Spinning machines
CN104229561A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EP3466856A1 (en) Yarn joining nozzle, yarn joining device,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joining method
CN108625003B (zh) 细纱机
EP1065163A2 (en) Take-up winder and bunch winding method therefor
EP1710188A4 (en) THREAD HANDLING GUIDE, CROSS-MOVEMENT UNIT FOR FIBER BUNDLE AND SYSTEM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FIBER BUNDLE PACK
CN111470382B (zh)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JP2017088344A (ja) 張力付与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CN104925587A (zh) 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