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8751B - 侧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8751B
CN104228751B CN201410256104.9A CN201410256104A CN104228751B CN 104228751 B CN104228751 B CN 104228751B CN 201410256104 A CN201410256104 A CN 201410256104A CN 104228751 B CN104228751 B CN 104228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gion
air bag
broken line
inf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61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8751A (zh
Inventor
柴山幸史
川边仁志
羽场慎
久保田淳
樱井昭弘
关根聪
近藤直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28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8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8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87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8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可靠地使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中的顶端部和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在乘员的头部侧方展开并膨胀。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40)通过在设为收纳用形态的过程中从前方朝向后方地折叠而得到自充气机组件(30)向大致上方延伸的中间形态。气囊的收纳用形态为,与在其基端部(62)和顶端部(63)之间设定的基端侧折线(64)相比靠顶端侧的部分沿着该折线向前下方折回,与在该折线和顶端部之间的顶端侧折线(66)相比靠顶端侧的部分沿着该折线向前上方折回。连结部(67)作为用于使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中的顶端部和顶端侧折线之间的第1区域延迟解除折回状态的解除延迟部,卷绕在两折线之间的第2区域和第1区域。

Description

侧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能够在因侧面碰撞等而从侧方对车辆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在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和车辆的侧壁部之间使气囊展开并膨胀,从而保护从乘员的胸部到头部的部位不受冲击。
背景技术
作为保护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上半身不受由侧面碰撞等引起的冲击的装置,广泛公知有一种包括气囊和充气机的侧气囊装置。在该侧气囊装置中,气囊通过折叠而设为收纳用形态,与充气机一同收纳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靠背)内。而且,在因侧面碰撞等而从侧方对车辆的侧壁部、例如侧车门等施加冲击时,从充气机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气囊展开并膨胀,以将其一部分留在座椅靠背内的状态自车辆用座椅鼓出。之后,气囊还在乘员的上半身和侧壁部之间的狭窄空间中展开并膨胀。该气囊介于乘员和逐渐向车内侧进入的侧壁部之间而约束乘员的上半身,并且缓和通过侧壁部传递到上述上半身的、来自侧方的冲击。
作为上述侧气囊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在该侧气囊装置中,设为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与充气机一同配置在座椅靠背中的、处于乘员的侧方附近的位置。该气囊在设为收纳用形态的过程中,采用通过从前方朝向后方折叠,以充气机为起点地向大致上方延伸的呈长条状的中间形态。将中间形态的气囊中的、接近充气机的一侧的端部称作基端部,将远离该充气机的一侧的端部称作顶端部。如图18所示,在中间形态的气囊91中从其基端部91a朝向顶端部91b设定有基端侧折线93和顶端侧折线94。而且,中间形态的气囊91的比基端侧折线93靠顶端侧的部分沿着该基端侧折线93向前下方折回。并且,气囊91的比顶端侧折线94靠顶端侧的部分沿着该顶端侧折线94向前上方折回。气囊91利用在这两处的折回,设为上述收纳用形态。
在收纳用形态的气囊91中,顶端部91b和顶端侧折线94之间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Z1,基端侧折线93和顶端侧折线94之间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Z2,基端部91a和基端侧折线93之间的区域设为第3区域Z3。
而且,与由侧面碰撞等引起的冲击相应地从充气机92喷出膨胀用气体时,该膨胀用气体在气囊91内从接近充气机92的部位朝向远离该充气机92的部位,即按照第3区域Z3、第2区域Z2及第1区域Z1的顺序流动。气囊91在该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在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95上的乘员P的胸部PT到头部PH的部位和车辆的侧壁部之间展开并膨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039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侧气囊装置中,在气囊91中,在第3区域Z3、第2区域Z2充分地展开并膨胀之前,膨胀用气体流入到第1区域Z1,可引起该第1区域Z1开始解除向与上方不同的方向折回的状态(展开)。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使气囊91的第1区域Z1在乘员P的头部PH的侧方展开并膨胀而约束并保护该头部PH。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使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中的顶端部和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在乘员的头部侧方展开并膨胀的侧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侧气囊装置包括:充气机,其配置在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侧方附近,并当车辆侧方受到冲击时喷出膨胀用气体;以及气囊,其通过折叠形成收纳用形态使其被收纳起来,在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该气囊在上述乘员的从胸部到头部的部位和车辆的侧壁部之间展开并膨胀,其中,上述气囊在形成为上述收纳用形态的过程中具有中间形态,该中间形态是将上述气囊从前方向后方地折叠得到的,该中间形态形成为从上述充气机向大致上方延伸的长条状,接近该充气机的一侧的端部设为基端部,远离该充气机的一侧的端部设为顶端部;在上述中间形态下的上述气囊的上述收纳用形态为,与在上述基端部和上述顶端部之间设定的基端侧折线相比靠顶端侧的部分沿着该基端侧折线向下方折回,与在上述基端侧折线和上述顶端部之间的顶端侧折线相比靠顶端侧的部分至少沿着该顶端侧折线向上方折回;上述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中设有解除延迟部,用于使上述顶端部和上述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的折回状态延迟解除。
采用上述结构,在因侧面冲撞等而从侧方对车辆施加冲击,并从充气机喷出膨胀用气体时,该膨胀用气体在气囊内从接近充气机的部位朝向远离该充气机的部位流动。气囊在该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在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胸部到头部的部位和车辆的侧壁部之间展开并膨胀。此时,气囊的基端部和基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首先膨胀。接着,基端侧折线和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一边解除折回状态(展开)一边膨胀。之后,顶端侧折线和顶端部之间的区域一边解除折叠一边膨胀(展开)。
在此,若在气囊中,在基端部和基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充分展开并膨胀之前、两折线之间的区域充分解除折回状态而膨胀之前(展开),膨胀用气体要流入顶端侧折线和顶端部之间的区域,则该区域要解除折回状态(展开)。但是,利用解除延迟部使该折回状态的解除时期延迟。因此,在气囊中,能够在基端部和基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两折线之间的区域充分解除折回状态(展开)进行膨胀之后,解除顶端侧折线和顶端部之间的区域的折回状态(展开),使该区域在乘员的头部侧方膨胀。
优选的是,上述侧气囊装置中,在上述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中,将上述顶端部和上述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将上述基端侧折线和上述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上述解除延迟部由连结部构成,该连结部在上述第1区域相对于上述第2区域沿着上述顶端侧折线在折回的状态下将该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且随着膨胀用气体向上述第1区域流入该连结被解除。
采用上述结构,若在气囊的基端部和基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充分展开并膨胀之前、第2区域充分解除折回状态(展开)而膨胀之前,膨胀用气体要流入第1区域,则该第1区域要解除折回状态(展开)。但是,利用作为解除延迟部的连结部使该折回状态的解除(展开)延迟。即,在膨胀用气体向第1区域流入的初期,利用连结部在第1区域相对于第2区域沿着顶端侧折线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能够利用该连结部限制第1区域的折回状态的解除(展开),使折回状态的解除时期与该限制相应地延迟。
而且,在随着膨胀用气体向第1区域的流入而解除连结部将第1区域连结于第2区域的状态时,能够使第1区域解除折回状态(展开)。
优选的是,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上述气囊被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划壁分隔为位于该区划壁前侧的前膨胀室和位于该区划壁后侧的后膨胀室;上述充气机配置在上述后膨胀室的下部;在上述区划壁中的处于上述乘员的头部侧方的部位设有使上述后膨胀室和上述前膨胀室之间连通的上部连通孔;在上述区划壁中的处于上述乘员的胸部侧方的部位设有使上述后膨胀室和上述前膨胀室之间连通的下部连通孔;上述上部连通孔配置在上述第1区域,上述下部连通孔配置在上述基端侧折线和上述基端部之间的第3区域。
采用上述结构,当车辆侧方受到冲击时从充气机喷出而被供给到后膨胀室的下部的膨胀用气体按照气囊的第3区域、第2区域及第1区域的顺序流动。各区域在该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一边解除折叠状态(展开)一边膨胀。
在上述各区域的展开和膨胀的过程中,膨胀用气体在后膨胀室内朝向上方流动。后膨胀室在该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在从乘员的胸部到头部的部位的后部侧方展开并膨胀。
在后膨胀室内向上方流动而到达处于乘员的胸部侧方的部位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位于第3区域的下部连通孔流入前膨胀室的下部内。前膨胀室的下部在该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在乘员的胸部的前部侧方展开并膨胀。
不通过上述下部连通孔而是在后膨胀室内向该下部连通孔的上方流动而到达处于乘员的头部的后部侧方的部位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位于第1区域的上部连通孔流入前膨胀室的上部内。前膨胀室的上部在该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在乘员的头部的前部侧方展开并膨胀。
发明的效果
采用上述侧气囊装置,能够可靠地使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中的顶端部和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在乘员的头部侧方展开并膨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侧气囊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将设有该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与气囊和乘员一同表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气囊、乘员及侧壁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气囊、乘员及侧壁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装入有气囊组件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内部构造的局部俯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气囊设为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组件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内部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7是将图5的气囊组件的内部构造与乘员和车辆用座椅一同表示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气囊组件的气囊折叠之前的状态的图,图8的(a)是侧视图,图8的(b)是上述图8的(a)的A-A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气囊通过折叠而设为中间形态的气囊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设为中间形态的气囊组件的局部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折叠的中途阶段的气囊组件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气囊折叠而设为收纳用形态的气囊组件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图4中的气囊将其一部分留在座椅靠背内地自车辆用座椅鼓出而展开并膨胀后的状态的局部俯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气囊和膨胀用气体流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设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形态的连结部的气囊组件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气囊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式折叠而设为收纳用形态的气囊组件的侧视图。
图17是同样地表示气囊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式折叠而设为收纳用形态的气囊组件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将装入有以往的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与乘员一同表示的概略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1、侧壁部;12、车辆用座椅;31、充气机;40、气囊;46、后膨胀室;47、前膨胀室;50、区划壁;54、上部连通孔;55、下部连通孔;62、基端部;63、顶端部;64、基端侧折线;66、顶端侧折线;67、75、79、连结部(解除延迟部);P、乘员;PH、头部;PT、胸部;Z1、第1区域;Z2、第2区域;Z3、第3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4说明侧气囊装置的一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辆的前进方向记载为前方,以其为基准地规定前、后、上、下。此外,在各图中,“前”表示车辆前侧,“后”表示车辆后侧,“内”表示车辆内侧,“外”表示车辆外侧。车辆内侧就车辆宽度方向而言是靠近其中央位置的一侧,车辆外侧是远离上述中央位置的一侧。
此外,设为具有标准体格的乘员(成人)以预先决定好的姿态(正规姿态)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
如图1~图3所示,在车辆10中的、侧壁部11的车内侧附近配置有车辆用座椅12。在此,侧壁部11是指配置在车辆10的侧部的车辆构成构件,主要是车门、支柱等相当于该车辆构成构件。例如,与前排座椅相对应的侧壁部11是前车门、中柱(B支柱)等。此外,与后排座椅相对应的侧壁部11是侧车门(后车门)的后部、C支柱、轮胎安装空间(日文:タイヤハウス)的前部、车身后部(日文:リヤクォータ)等。
车辆用座椅12包括座椅座垫(座部)13和座椅靠背(靠背)14,该座椅靠背14自该座椅座垫13的后侧立起且能够利用倾斜度调整机构(省略图示)调整倾斜角度。车辆用座椅12以座椅靠背14朝向前方的姿态配置在车辆10中。这样配置的车辆用座椅12的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
座椅靠背14包括座椅靠背主体15和设于该座椅靠背主体15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部的一对侧支承部16。座椅靠背主体15向后侧倾斜,从后侧支承乘员P的上半身。两侧支承部16自座椅靠背主体15向前方突出,用于限制坐在座椅座垫13上而倚靠座椅靠背主体15的乘员P的上半身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动作。
接着,说明座椅靠背14中的、包含车外侧的侧支承部16的车外侧侧部的内部构造。
在座椅靠背14内配置有成为其骨架的座椅框架。如图4所示,座椅框架的一部分配置在座椅靠背14内的车外侧部分,该部分(以下称作“侧架部17”)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在包含侧架部17的座椅框架的前侧配置有由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座椅缓冲部分18。此外,在座椅框架的后侧配置有由合成树脂等形成的硬质的靠背板19。另外,座椅缓冲部分18被蒙皮覆盖,但在图4中省略了该蒙皮的图示。后述的图13也同样。
在座椅缓冲部分18内,在侧架部17的车外侧附近设有收纳部21。收纳部21的位置是座椅靠背14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且为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的乘员P的斜后方附近(参照图2)。在该收纳部21装入有成为侧气囊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气囊组件AM。
狭缝22自处于收纳部21的车外侧且处于收纳部21的前侧的角部朝向斜前车外侧延伸。被座椅缓冲部分18的前侧的角部18c和狭缝22夹着的部位(图4中用双点划线的框围成的部位)构成因后述的气囊40而发生断裂的断裂预定部23。
装入在上述座椅靠背14中的气囊组件AM作为主要的构成构件包括充气机组件30和气囊40。接着,分别说明这些构成构件。
充气机组件30
充气机组件30包括作为气体产生器的充气机31和覆盖该充气机31的定位器(retainer)3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充气机31采用被称作烟火型的类型。充气机31呈大致圆柱状,在其内部收容有用于产生膨胀用气体的气体产生剂(省略图示)。
另外,作为充气机31,也可以采用利用火药等使填充有高压气体的高压气体罐的分隔壁断裂而使膨胀用气体喷出的类型(混合型),替代采用上述气体产生剂的烟火型。
另一方面,定位器32是作为控制膨胀用气体喷出方向的扩压器发挥功能,并且具有将上述充气机31和气囊40一起紧固在上述侧架部17上的功能的构件。定位器32的大部分通过对金属板等板材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为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筒状。在定位器32中设有使其内外连通的连通部(省略图示),从充气机31喷出来的膨胀用气体的大多数通过该连通部喷出到定位器32的外部。
在定位器32上固定有螺栓34,作为用于将定位器32安装在上述侧架部17上的卡定构件。
另外,充气机组件30也可以是充气机31和定位器32成为一体而成的。
气囊40
如图1~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在车辆10行驶过程中等时因侧面碰撞等而从侧方对侧壁部11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气囊40收到从充气机31供给的膨胀用气体而展开并膨胀,以将其自身的一部分留在上述座椅靠背14内的状态从该座椅靠背14朝向前方鼓出。这里的展开是指,解除气囊40折叠的状态(包含折回的状态),该气囊40设为平面状。
图5表示气囊40未填充膨胀用气体而以平面状展开的状态(以下称作“非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AM。此外,图7为了表示气囊组件AM的内部构造而将乘员P和车辆用座椅12同将图5中的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40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被切断后的气囊组件AM一同表示。此外,图6表示展开并膨胀后的气囊40的内部结构。另外,在图4中,气囊40用双点划线图示。
如图5~图7所示,通过将1张布片(也被称作底布、面板布等)沿着设定在其中央部分的折线42对折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合,将该重合的部分结合成袋状,从而形成气囊40。在此,为了区分气囊40的上述重合后的两个部分,将位于车内侧的部分称作布部43,将位于车外侧的部分称作布部44。各布部43、44呈相对于前后方向而言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折线42位于气囊40的后端部地对折布片,但也可以是折线42位于其他端部、例如前端部、上端部、下端部等地对折布片。此外,气囊40也可以由沿着上述折线42分割成的两张布片构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两张布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合,将两布片结合成袋状,从而形成气囊40。而且,气囊40也可以由3张以上布片构成。
在气囊40中,两布部43、44的外形形状为以折线42为对称轴地彼此线对称的关系。各布部43、44的形状、大小被设定为:气囊40在车辆用座椅12和侧壁部11之间展开并膨胀之后,能够占有与就座于该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的上半身中的、从胸部PT到头部PH的部位相对应的区域(图1~图3)。
作为上述两布部43、44,使用强度较高且具有挠性、并且能够容易折叠的材料、例如聚酯线、聚酰胺线等形成的织布等较为适合。
两布部43、44之间的上述结合是在设于它们的周缘部的周缘结合部45处进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周缘结合部45的大部分通过缝制(用缝线缝合)两布部43、44的周缘部中的、除后端部(折线42的附近部分)之外的部分而形成。该利用缝制形成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外结合部52和内结合部53来说也是同样的。
关于上述缝制,在图5、图7、图8及图10中,利用3种类型的线表现缝制部分。第1种类型的线是将恒定长度的粗线断续排列地表现的线(虚线的一种),对于这种类型的线示出有从侧方观察缝合部分的状态(参照图5中的周缘结合部45等)。第2种类型的线是将恒定长度(比一般的虚线长的长度)的细线断续排列地表现的线(虚线的一种),对于这种类型的线示出有位于布部43、44之间而无法直接看到(隐藏)的缝线的状态(参照图5中的内结合部53等)。第3种类型的线是将点隔开恒定间隔排列地表现的线(虚线的一种),对于这种类型的线示出有缝合布部43、44等的缝线的截面(参照图7中的周缘结合部45等)。
如图5~图7所示,两布部43、44之间且是被周缘结合部45包围的空间在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在乘员P的上半身的侧方展开并膨胀,从而成为用于约束从胸部PT到头部PH的部位而保护其不受冲击的膨胀部。
另外,周缘结合部45也可以利用与使用上述缝线进行的缝合不同的手段、例如利用粘接剂进行的粘接形成。也可以利用粘接形成这一点对于后述的外结合部52和内结合部53来说也是同样的。
在气囊40内且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设有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划壁50,气囊40被分隔为比区划壁50靠后侧的后膨胀室46和比该区划壁50靠前侧的前膨胀室47。区划壁50具有与通常被称作拴带(日文:テザー)的部件同样的结构。接着,说明该区划壁50。
区划壁50
区划壁50包括一对布片51,该一对布片51由强度较高且具有挠性而能够容易折叠的材料,例如与上述布部43、44等同样的织布等构成。两布片51呈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带状。各布片51利用沿着其后端缘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外结合部52结合于气囊40的两布部43、44中的相对的部分。在气囊40膨胀之后,两外结合部52在乘员P的上半身中的处于前后方向中间部侧方的部位结合于布部43、44的与布片51的后端部相对应的部分。两布片51利用沿着它们的前端缘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内结合部53互相结合。
这样,由一对布片51构成的区划壁50架设在气囊40中的车内侧的布部43和车外侧的布部44之间。区划壁50在气囊40非膨胀展开时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重合的状态(参照图5、图7)。此外,区划壁50随着气囊40的膨胀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张紧的状态(参照图6),限制该气囊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厚度(膨胀厚度)。
在区划壁50中的、气囊40膨胀之后处于乘员P的头部PH的侧方的部位设有使后膨胀室46和前膨胀室47之间连通的上部连通孔54。此外,在区划壁50中的、气囊40膨胀之后处于乘员P的胸部PT的侧方的部位设有使后膨胀室46和前膨胀室47之间连通的下部连通孔55。更详细地讲,上述内结合部53在其上端部和下部这两个部位分别解除结合。在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和下部未设置使两布片51结合的内结合部53。在内结合部53的上端部中的、解除了结合的部位构成上部连通孔54,在该内结合部53的下部中的、解除了结合的部位构成上述下部连通孔55。上部连通孔54和下部连通孔55在两布片51重叠的状态下关闭,在气囊40膨胀而区划壁5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张紧的状态打开。
而且,上述充气机组件30的大部分以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姿态收容在后膨胀室46的后端下部。定位器32的螺栓34贯穿于气囊40的车内侧的布部43。利用该贯穿,充气机组件30能够以相对于气囊40定位的状态卡定。
并且,车外侧的布部44在前膨胀室47的前部且是在上述上部连通孔54和下部连通孔55之间具有排气孔56。在布部44中,利用缝线进行缝制而在排气孔56的周围设有加强部57。加强部57用于加强布部44的排气孔56的周围,抑制该部分开裂、开线。
另外,如图4和图14所示,作为主要的构成构件具有充气机组件30和气囊40的气囊组件AM通过折叠气囊40而设成紧凑的形态(以下称作“收纳用形态”)。这是为了将气囊组件AM做成相对于在座椅靠背14中大小受到限制的收纳部21而言适合收纳的组件。
通过如图8~图12所示地折叠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40,能够得到收纳用形态。接着,说明折叠气囊40的工序。
图8的(a)表示从车外侧观察到的设为折线42和充气机组件30的轴线AL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态的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组件AM的状态。图8的(b)表示图8的(a)的气囊组件AM的沿着A-A线的截面构造。在该气囊组件AM中的气囊40的多个部位与折线42和轴线AL平行地分别设定有折线61。而且,气囊40利用沿着各折线61利用向相同方向反复折叠的卷式折叠,从前方朝向后方折叠。如图9和图10所示,气囊40利用该折叠成为自充气机组件30向大致上方延伸的呈长条状的中间形态。在该中间形态的气囊40中,为了指定各部分,将接近充气机组件30的一侧的端部(下端部)称作“基端部62”,将远离充气机组件30的一侧的端部(上端部)称作“顶端部63”。
接着,如图10所示,在中间形态的气囊40中的、基端部62和顶端部63之间,在此是在比充气机组件30靠上方一些的部位,与螺栓34的延伸方向平行地设定基端侧折线64。如该图10中箭头所示,中间形态的气囊40中的、比基端侧折线64靠顶端侧(图10中的上端侧)的部分65沿着该基端侧折线64向前下方折回。如图11所示,上述部分65的一部分由于该折回位于充气机组件30的前侧。
接着,在上述气囊40中的、上述基端侧折线64和顶端部63之间,与基端侧折线64平行地设定顶端侧折线66。在气囊40中,将顶端部63和顶端侧折线66之间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Z1”,将基端侧折线64和顶端侧折线66之间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Z2”。并且,在气囊40中,将基端侧折线64和基端部62之间的区域设为“第3区域Z3”。
如图11中箭头所示,第1区域Z1沿着该顶端侧折线66向前上方折回。气囊组件AM利用该折回,成为图12中实线所示的收纳用形态。在该收纳用形态下,上述第1区域Z1位于第2区域Z2的前侧。
这样,气囊40被折叠而处于收纳用形态的气囊组件AM无论在沿着充气机组件30的轴线AL的方向(上下方向),还是在与充气机组件30的轴线AL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上,其尺寸都变小,从而成为即使对于座椅靠背14的狭窄的收纳部21而言也适合收纳的组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解除延迟部,该解除延迟部用于使在收纳用形态的气囊40展开并膨胀时解除上述第1区域Z1折回的状态的时机延迟。解除延迟部由连结部67构成,该连结部67在第1区域Z1相对于第2区域Z2沿着顶端侧折线66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Z2,且随着膨胀用气体向第1区域Z1流入而解除连结。在此,连结部67由这样的带构成:通过缠绕在气囊40的第1区域Z1和第2区域Z2,在第1区域Z1相对于第2区域Z2沿着顶端侧折线66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Z1连结于该第2区域Z2,且随着膨胀用气体向第1区域Z1流入而断裂,从而解除连结。该连结部67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第1区域Z1和第2区域Z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处,但也可以设于3处以上的部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端侧折线64和顶端侧折线66设定为上述上部连通孔54位于第1区域Z1,下部连通孔55位于第3区域Z3。
如图4所示,在设为收纳用形态的气囊组件AM中,自定位器32延伸并贯穿了气囊40(布部43)的螺栓34贯穿于侧架部17。而且,通过将螺母35拧紧在该螺栓34上,使充气机组件30和气囊40一起固定在侧架部17。
另外,充气机组件30也可以利用与上述螺栓34和螺母35不同的构件固定在侧架部17。
如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除了包括上述气囊组件AM(参照图2)之外,还包括冲击传感器71和控制装置72。冲击传感器71由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其设于车辆10的侧壁部11(参照图2)等,用于检测从侧方对该侧壁部11施加的冲击。控制装置72基于来自冲击传感器71的检测信号控制充气机31的工作。
并且,在车辆10上装备有用于将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2上的乘员P约束在该车辆用座椅12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但在图1等中省略了该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图示。
接着,说明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侧气囊装置的作用。
在该侧气囊装置中,在没有因侧面碰撞等而从侧方对车辆10的侧壁部11施加冲击时,不从控制装置72向充气机31输出用于使该充气机31工作的工作信号,不从该充气机31向气囊40供给膨胀用气体。气囊组件AM以收纳用形态继续收纳在收纳部21(参照图4)。
相对于此,在车辆10的行驶过程中,因侧面碰撞等而从侧方对侧壁部11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由冲击传感器71检测出该状况时,基于该检测信号从控制装置72向充气机31输出用于使该充气机31工作的工作信号。在充气机31中,气体产生剂根据该工作信号产生高压的膨胀用气体,并喷出该膨胀用气体。喷出来的膨胀用气体通过定位器32的连通部被供给到收纳用形态的气囊40。在此,气囊40被设于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区划壁50分隔为后膨胀室46和前膨胀室47,在该后膨胀室46内的后端下部配置有充气机组件30。因此,来自充气机31的膨胀用气体被供给到后膨胀室46内的后端下部。
如图12和图14所示,膨胀用气体在气囊40内要从接近充气机组件30的部位朝向远离该充气机组件30的部位、即按照第3区域Z3、第2区域Z2及第1区域Z1的顺序流动。第3区域Z3、第2区域Z2及第1区域Z1在该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发生膨胀、解除折回状态(展开)。例如,第3区域Z3在来自充气机组件30的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向前方膨胀。该膨胀的第3区域Z3向前方推压第2区域Z2。第2区域Z2在该推压的作用下要以基端侧折线64为支点地向前侧且上方一边描画圆弧状的轨迹一边移位。
在此,若在第3区域Z3在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充分地展开并膨胀之前、第2区域Z2充分地解除折回状态(展开)而膨胀之前,膨胀用气体要流入第1区域Z1,则该第1区域Z1要解除折回状态(展开)。但是,该折回状态的解除时期像以下这样被延迟。在膨胀用气体向第1区域Z1流入的初期,利用缠绕在气囊40的第1区域Z1和第2区域Z2的连结部67,在第1区域Z1相对于第2区域Z2沿着顶端侧折线66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Z1连结于第2区域Z2。利用该连结部67,能够限制第1区域Z1的折回状态的解除(展开),折回状态的解除时期与该限制相应地延迟。如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借助连结部67连结于第2区域Z2的第1区域Z1与第2区域Z2成为一体,即第1区域Z1和第2区域Z2成为组,以基端侧折线64为支点向前上方一边描画圆弧状的轨迹一边移位。
而且,在第1区域Z1和第2区域Z2的组移位至第3区域Z3的上方或者其附近的过程中,该第1区域Z1随着膨胀用气体向第1区域Z1流入而膨胀。通过利用该膨胀的第1区域Z1挤压连结部67而使其断裂,从而能够解除该连结部67将第1区域Z1连结于第2区域Z2的状态。通过膨胀用气体流入到第2区域Z2,该第2区域Z2一边解除其卷式折叠的状态(展开)一边膨胀。
此外,通过解除上述连结状态,第1区域Z1能够解除折回状态(展开)。第1区域Z1以顶端侧折线66为支点地向后上方一边描画圆弧状的轨迹一边移位,该第1区域Z1能够解除折回状态(展开)。这样,在第3区域Z3和第2区域Z2充分地解除折回状态(展开)进行膨胀之后,第1区域Z1解除折回状态(展开)。而且,利用继续流入第1区域Z1的膨胀用气体,该第1区域Z1一边解除卷式折叠的状态(展开)一边膨胀。
另外,在像上述那样第2区域Z2和第1区域Z1解除折回状态(展开)而膨胀时,膨胀用气体像以下这样流动。如图14所示,膨胀用气体在后膨胀室46内从后方朝向前方流动,并且从下方朝向上方流动。从后方向前方流动的膨胀用气体到达区划壁50时,沿着该区划壁50向上方改变流动方向,与最初就向上方流动的膨胀用气体合流。
在此,后膨胀室46的容积小于在气囊40未被区划壁50分隔的情况下的、该气囊40的容积。此外,后膨胀室4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小于在气囊40未被分隔的情况下的、该气囊4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因此,后膨胀室46即使在乘员P的肩部PS和侧壁部11之间的间隙这样的狭窄间隙中,也易于一边通过一边展开并膨胀。
如图7和图14所示,在后膨胀室46内向上方流动而到达乘员P的胸部PT的后部侧方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位于第3区域Z3的下部连通孔55向前膨胀室47的下部内流入。此外,不通过下部连通孔55而是在后膨胀室46内向该下部连通孔55的上方流动而到达了乘员P的头部PH的后部侧方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位于第1区域Z1的上部连通孔54向前膨胀室47的上部内流入。
通过下部连通孔55流入到前膨胀室47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向上方和下方改变朝向。此外,通过上部连通孔54流入到前膨胀室47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向下方改变朝向。
在气囊40在这些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向前方和上方展开并膨胀的过程中,座椅靠背14的座椅缓冲部分18被气囊40推压,在图4中的断裂预定部23处断裂。如图13所示,气囊40以将其自身的后端部与充气机组件30一同留在收纳部21内的状态从座椅靠背14向车辆10的大致前方鼓出。
气囊40继续在从乘员P的胸部PT到头部PH的部位和车辆10的侧壁部11之间展开并膨胀。
如图2和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像上述那样展开并膨胀的气囊40介于乘员P和逐渐向车内侧进入的侧壁部11之间而向车内侧直接推压并约束该乘员P,并且缓和通过侧壁部11传递到乘员P的、来自侧方的冲击。
另外,通过上部连通孔54流入到前膨胀室47的上部、且向下方改变了朝向的膨胀用气体通过排气孔56被排出到气囊40的外部(比布部44靠车外侧)。利用该膨胀用气体的排出所引起的内压降低,能够缓和通过侧壁部11传递到乘员P的来自侧方的冲击。此外,像上述那样使前膨胀室47的上部展开并膨胀的膨胀用气体从排气孔56被排出,因此,能够抑制该膨胀用气体向前膨胀室47的位于排气孔56下方的下部流动。其结果,能够抑制前膨胀室47的下部在胸部PT的侧方因过大的压力而展开并膨胀。
采用以上详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设有用于使收纳用形态的气囊40中的、顶端部63和顶端侧折线66之间的第1区域Z1的折回状态延迟解除(展开)的解除延迟部(图12)。
因此,能够在气囊40中的第3区域Z3和第2区域Z2充分地解除折回状态(展开)进行膨胀之后,使第1区域Z1解除(展开)折回状态,可靠地使该第1区域Z1在乘员P的头部PH的侧方膨胀。
(2)设置连结部67,其用于在第1区域Z1相对于第2区域Z2沿着顶端侧折线66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Z1连结于该第2区域Z2,且随着膨胀用气体向第1区域Z1流入而解除连结,将该连结部67作为上述解除延迟部(图12)。
因此,能够利用连结部67限制第1区域Z1的折回状态的解除(展开),使折回状态的解除时期延迟。此外,能够随着膨胀用气体向第1区域Z1流入而解除连结部67将第1区域Z1连结于第2区域Z2的状态,使第1区域Z1的折回状态解除(展开)。
(3)利用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划壁50将气囊40分隔为比该区划壁50靠前侧的前膨胀室47和比该区划壁50靠后侧的后膨胀室46。将充气机组件30配置在后膨胀室46的下部。在区划壁50中的处于乘员P的头部PH侧方的部位设置使后膨胀室46和前膨胀室47之间连通的上部连通孔54。在区划壁50中的处于乘员P的胸部PT侧方的部位设置使后膨胀室46和前膨胀室47之间连通的下部连通孔55(图7)。将上部连通孔54配置在第1区域Z1,将下部连通孔55配置在第3区域Z3。
因此,能够利用在后膨胀室46内向上方流动的膨胀用气体,使该后膨胀室46在从乘员P的胸部PT到头部PH的部位的后部侧方展开膨胀。
此外,能够利用通过位于第3区域Z3的下部连通孔55流入前膨胀室47的下部内的膨胀用气体,使该前膨胀室47的下部在乘员P的胸部PT的前部侧方展开并膨胀。
此外,能够利用通过位于第1区域Z1的上部连通孔54流入前膨胀室47的上部内的膨胀用气体,使该前膨胀室47的上部在乘员P的头部PH的前部侧方展开并膨胀。
这样,能够可靠地使气囊40在从乘员P的胸部PT到头部PH的部位和车辆10的侧壁部11之间展开并膨胀,从而适当地约束并保护乘员P的上述部位。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如下这样变更后作为变形例进行实施。
·也可以不使用定位器32而将充气机31直接安装在侧架部17。
·气囊40可以是其大致整体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膨胀,但也可以在局部具有不被供给膨胀用气体而不会发生膨胀的非膨胀部。
·区划壁50也可以由1张布片构成。
·也可以替代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4,而在侧壁部11中设有相当于收纳部21的部位,在此处装入气囊组件AM。
·也可以替代带而将满足以下条件的线或者粘接剂(均省略图示)作为连结部67。
条件1:在气囊40的第1区域Z1相对于第2区域Z2沿着顶端侧折线66折回的状态下将气囊40的第1区域Z1连结于该第2区域Z2。
在是线的情况下,通过缠绕于第1区域Z1和第2区域Z2来进行上述连结。在是粘接剂的情况下,通过使第1区域Z1的一部分和第2区域Z2的一部分粘接在一起来进行上述连结。
条件2:因第1区域Z1随着膨胀用气体的流入发生膨胀,连结部断裂,从而解除上述连结。
在是线的情况下,通过被膨胀的第1区域Z1推压而被弄断来进行上述连结的解除。在是粘接剂的情况下,通过被膨胀的第1区域Z1推压而被分裂来进行上述连结的解除。
在上述线和粘接剂中的任一种情况下,均能够获得与将带作为连结部67的情况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如图15所示,也可以替代带而将满足以下条件的线作为连结部75。
条件1:通过将气囊40的第1区域Z1的一部分和第2区域Z2的一部分缝合在一起,而在第1区域Z1相对于第2区域Z2在顶端侧折线66处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Z1连结于该第2区域Z2。
条件2:因第1区域Z1随着膨胀用气体的流入发生发生膨胀,连结部被弄断,从而解除上述连结。
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将带作为连结部67的情况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为了将气囊40成为中间形态的气囊组件AM设为收纳用形态,第1区域Z1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沿着顶端侧折线66向后上方折回。在这种情况下,第1区域Z1位于第2区域Z2和第3区域Z3之间。
·也可以通过第1区域Z1进一步折回而将气囊40设为收纳用形态。图17作为其一个例子示出了在顶端部63和顶端侧折线66之间还与螺栓34平行地设定折线76,将比该折线76靠顶端侧的部分77向前下方折回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顶端侧折线66和上述折线76之间的部分78与上述部分77利用新的连结部79连结在一起。在这样变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解除部分77折回的状态(展开)的时期延迟,而可靠地使第1区域Z1在乘员P的头部PH的侧方展开并膨胀。
·连结部67的数量也可以变更。图16作为其一个例子示出了设有1个连结部67的例子。
·连结部67的位置也可以变更。图16作为其一个例子示出了连结部67设于第1区域Z1和第2区域Z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例子。
·为了将气囊40设为中间形态,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40也可以从前方朝向后方地进行波纹折叠。波纹折叠是交替改变折回方向地进行折叠的折叠方式。此外,为了设为上述中间形态,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40也可以利用卷式折叠和波纹折叠的组合从前方朝向后方地进行折叠。例如可以是非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40中的、比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靠前侧的部分从前方朝向后方地进行卷式折叠,比该中间部靠后侧的部分从前方朝向后方地进行波纹折叠。
此外,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把握的技术思想与它们的效果一同记载。
(A)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中,上述连结部由这样的带或者线构成:通过缠绕在上述气囊的上述第1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在上述第1区域相对于上述第2区域沿着上述顶端侧折线折回的状态下将上述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而且因上述第1区域随着膨胀用气体的流入发生膨胀,连结部断裂,从而解除连结。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气囊的第1区域和第2区域缠绕带或者线,在第1区域以相对于第2区域沿着顶端侧折线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通过利用膨胀的第1区域推压带或者线而使其断裂,能够解除上述连结状态。
(B)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中,上述连结部由这样的粘接剂构成:通过将上述气囊的上述第1区域的一部分和上述第2区域的一部分粘接在一起,在上述第1区域相对于上述第2区域沿着上述顶端侧折线折回的状态下将上述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而且因上述第1区域随着膨胀用气体的流入发生膨胀,连结部被分裂,从而解除连结。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气囊的第1区域的一部分和第2区域的一部分借助粘接剂粘接在一起,在第1区域相对于第2区域沿着顶端侧折线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通过利用膨胀的第1区域分裂粘接剂,能够解除上述连结状态。
(C)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中,上述连结部由这样的线构成:通过将上述气囊的上述第1区域的一部分和上述第2区域的一部分缝合在一起,在上述第1区域相对于上述第2区域沿着上述顶端侧折线折回的状态下将上述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而且因上述第1区域随着膨胀用气体的流入发生膨胀,连结部被弄断,从而解除连结。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利用线将气囊的第1区域的一部分和第2区域的一部分缝合在一起,在第1区域相对于第2区域沿着顶端侧折线折回的状态下将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通过利用膨胀的第1区域推压线将其弄断,能够解除上述连结状态。

Claims (3)

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包括:
充气机,其配置在就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侧方附近,并当车辆侧方受到冲击时喷出膨胀用气体;以及
气囊,其通过折叠形成收纳用形态使其被收纳起来,在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作用下,该气囊在上述乘员的从胸部到头部的部位和车辆的侧壁部之间展开并膨胀,该侧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气囊在形成为上述收纳用形态的过程中具有中间形态,该中间形态是将上述气囊从前方向后方地折叠得到的,该中间形态形成为从上述充气机向大致上方延伸的长条状,接近该充气机的一侧的端部设为基端部,远离该充气机的一侧的端部设为顶端部,
在上述中间形态下的上述气囊的上述收纳用形态为,与在上述基端部和上述顶端部之间设定的基端侧折线相比靠顶端侧的部分沿着该基端侧折线向下方折回,与在上述基端侧折线和上述顶端部之间的顶端侧折线相比靠顶端侧的部分至少沿着该顶端侧折线向上方折回,
上述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中设有解除延迟部,用于使上述顶端部和上述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的折回状态延迟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在上述收纳用形态的气囊中,将上述顶端部和上述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设为第1区域,将上述基端侧折线和上述顶端侧折线之间的区域设为第2区域,
上述解除延迟部由连结部构成,该连结部在上述第1区域相对于上述第2区域沿着上述顶端侧折线在折回的状态下将该第1区域连结于该第2区域,且随着膨胀用气体向上述第1区域流入该连结被解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气囊被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划壁分隔为位于该区划壁前侧的前膨胀室和位于该区划壁后侧的后膨胀室,
上述充气机配置在上述后膨胀室的下部,
在上述区划壁中的处于上述乘员的头部侧方的部位设有使上述后膨胀室和上述前膨胀室之间连通的上部连通孔,
在上述区划壁中的处于上述乘员的胸部侧方的部位设有使上述后膨胀室和上述前膨胀室之间连通的下部连通孔,
上述上部连通孔配置在上述第1区域,上述下部连通孔配置在上述基端侧折线和上述基端部之间的第3区域。
CN201410256104.9A 2013-06-10 2014-06-10 侧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28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1869 2013-06-10
JP2013121869A JP6067489B2 (ja) 2013-06-10 2013-06-10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8751A CN104228751A (zh) 2014-12-24
CN104228751B true CN104228751B (zh) 2016-11-09

Family

ID=52009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610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28751B (zh) 2013-06-10 2014-06-10 侧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67489B2 (zh)
CN (1) CN104228751B (zh)
DE (1) DE1020140085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25218B2 (en) 2016-09-07 2022-01-1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DE102017101742A1 (de) 2017-01-30 2018-08-02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sowie Verfahren zur Qualitätskontrolle und/oder Ermittlung des Garnverbrauchs für eine Gassacknaht eines solchen Gassacks
EP3825187B1 (en) * 2017-02-27 2022-11-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11833990B2 (en) * 2018-12-21 2023-12-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device
DE102019112344A1 (de) * 2019-05-10 2020-11-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ahrzeugsitzanordnung
JP2023068526A (ja) * 2021-11-02 2023-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2023068527A (ja) * 2021-11-02 2023-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4346A (en) * 1998-06-25 1999-08-31 Takata Inc. Airbag folding pattern
DE60018158T8 (de) * 2000-02-01 2006-08-24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Sungwoo Corp. Seitenairbagsystem und dessen Herstellungsverfahren
US7207595B2 (en) * 2003-03-27 2007-04-24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DE202004004020U1 (de) * 2004-03-15 2004-07-22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JP4400495B2 (ja) * 2004-05-27 2010-01-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03939A (ja) * 2006-02-03 2007-08-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47212A (ja) * 2007-03-30 2008-10-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70921B2 (en) * 2007-05-25 2010-08-1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for protection of a vehicle occupant
CN102089189B (zh) * 2008-07-17 2013-03-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
JP5045708B2 (ja) * 2009-06-05 2012-10-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0030194B4 (de) * 2010-06-17 2018-06-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nieairbaganordnung für Fahrzeuge
JP5598393B2 (ja) * 2011-03-22 2014-10-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8751A (zh) 2014-12-24
JP2014237410A (ja) 2014-12-18
JP6067489B2 (ja) 2017-01-25
DE102014008598A1 (de)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28751B (zh) 侧气囊装置
CN104228748B (zh) 侧气囊装置
CN104228747B (zh) 侧气囊装置
JP5003631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8302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1404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0199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303244B (zh) 侧气囊装置
JP565579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0329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727376B2 (en) Airbag apparatus
JP5321155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034214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フォールディング方法
JP2013159304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36038A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9840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2923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01213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8319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0527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8016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45390B2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4560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1199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049392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