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6261B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16261B CN104216261B CN201410231055.3A CN201410231055A CN104216261B CN 104216261 B CN104216261 B CN 104216261B CN 201410231055 A CN201410231055 A CN 201410231055A CN 104216261 B CN104216261 B CN 1042162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shading member
- fixing device
- moving body
- fixing b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遮蔽构件的温度会过度上升而变形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有内部为中空的表面环绕移动体;与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构件;被配置在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内周侧里并借助于表面环绕移动体与加压构件抵接后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形成构件;被配置在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内周侧里并通过辐射热来加热表面环绕移动体的热源,并使得记录材料通过夹持部后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其在热源和表面环绕移动体之间设置有多个能够在对从热源朝向表面环绕移动体的非通过纸张区域的辐射热进行遮蔽的遮蔽位置和从遮蔽位置退避后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遮蔽构件,并且还设有控制各遮蔽构件的动作的控制机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公知的是采用由金属基材和弹性橡胶层构成的薄的定影带的构造。如此,通过采用低热容量化了的薄的定影带后,就能够大幅降低定影带的加热所需热量,从而实现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的短缩化。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定影装置中,包括了内部为中空的作为环绕移动体的定影带和与定影带的外周面相接的加压辊。另外,在定影带的内周侧里设置有借助于定影带与加压辊抵接的夹持形成构件,并在定影带和加压辊之间形成有夹持部。
另外,在定影带的内周侧里还设有通过辐射热在用纸宽度方向全区域上对定影带进行加热的作为加热机构的热源。然后,通过热源的辐射热,因为能够在配设有夹持形成构件的部位以外处对定影带进行直接加热,所以就能够大幅提高从热源对定影带的传热效率。由此,在能够减低消耗电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缩短从加热待机时至首次打印的时间。
在相对于定影装置的夹持部来对用纸进行通过纸张时,在定影带的用纸所通过的区域的通过纸张宽度区域中,是通过定影带和用纸的接触来使得定影带的热传递到用纸中的。另一方面,在定影带的比所述通过纸张宽度区域更靠用纸宽度方向外侧的作为不通过用纸的区域的非通过纸张宽度区域中,由于定影带不和用纸相接,所以热量就不会被用纸夺去。因此,在对用纸进行连续的通过纸张时,用于所述非通过纸张宽度区域中的热量会逐渐积蓄,因为该非通过纸张宽度区域的过剩的温度上升就会导致定影带的热劣化。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定影装置中,是在定影带的用纸宽度方向两端部处的热源和定影带之间设置有一个对热源来的辐射热进行遮蔽的遮蔽构件,并通过遮蔽构件来遮蔽从热源对定影带的非通过纸张宽度区域的辐射热。由此,就能够抑制定影带的非通过纸张宽度区域因过剩的温度上升后的定影带的热劣化。
然而,由于遮蔽构件本身会因为来自于热源的辐射热而被加热,在夹持部中将多页的用纸连续进行通过纸张的连续通过纸张等时,遮蔽构件的温度会过度上升,从而产生遮蔽构件因热而变形的问题。如此,当遮蔽构件变形时,有可能导致遮蔽构件的功能降低,或遮蔽构件变形的部分会与其他的构件干涉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26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869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7930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3342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遮蔽构件的温度会过度上升而变形的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内部为中空的表面环绕移动体;与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构件;被配置在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内周侧里并借助于该表面环绕移动体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后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形成构件;被配置在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内周侧里并通过辐射热来加热该表面环绕移动体的热源,并使得记录材料通过所述夹持部后将图像定影到该记录材料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源和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之间设置有多个遮蔽构件,所述遮蔽构件能够在对从所述热源朝向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非通过纸张区域的辐射热进行遮蔽的遮蔽位置和从该遮蔽位置退避后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并且还设有控制各遮蔽构件的动作的控制机构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以抑制遮蔽构件的温度过度上升而变形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使得两个遮蔽构件中的一方位于遮蔽位置,而使得另一方位于退避位置时的状态图。
图2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借助于金属导热体来对定影带进行间接地加热的以外的定影装置的例示图。
图4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断面图。
图5所示是遮蔽构件的平面图。
图6所示是使得遮蔽构件向小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后的定影装置的状态斜视图。
图7所示是使得遮蔽构件向小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后的定影装置的状态断面图。
图8所示是使得遮蔽构件向大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后的定影装置的状态斜视图。
图9所示是使得遮蔽构件向大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后的定影装置的状态断面图。
图10所示是对图的两个遮蔽构件的位置进行交换后的状态图。
图11所示是两个遮光构件或冷却构件等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图1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其他构成的示意图。
图1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其他构成的示意图。
图14所示是不借助于金属导热体来对定影带进行直接加热的以往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15是在显示图14的A-A断面的同时,对定影带的温度分布的状态进行显示的模式图。
图16所示是用于说明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使用的用纸尺寸的说明图。
图17(a)所示是最大尺寸用纸通过纸张时的定影带的温度分布的模式图,图17(b)所示是小尺寸用纸通过纸张时的定影带的温度分布的模式图。
图18所示是用纸尺寸和遮蔽构件及卤素发热管的关系说明图。
图19(a)所示是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的遮蔽构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的位置模式图,图19(b)所示是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时的遮蔽构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的位置模式图,图19(c)所示是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时的遮蔽构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的位置模式图,
图20(a)所示是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时,使得遮蔽构件移动到第一遮蔽位置中时的定影装置的斜视图,图20(b)所示是图20(a)中的D-D断面图,图20(c)所示是图20(a)中的E-E断面图,图20(d)所示是图20(a)中的F-F断面图。
图21(a)所示是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时,使得遮蔽构件移动到第二遮蔽位置中时的定影装置的斜视图,图21(b)所示是图21(a)中的D-D断面图,图21(c)所示是图21(a)中的E-E断面图,图21(d)所示是图21(a)中的F-F断面图。
图22(a)所示是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使得遮蔽构件移动到退避位置中时的定影装置的斜视图,图22(b)所示是图22(a)中的D-D断面图,图22(c)所示是图22(a)中的E-E断面图,图22(d)所示是图22(a)中的F-F断面图。
图23(a)所示是用纸B通过纸张时的定影带的温度分布的模式图,图23(b)所示是用纸C通过纸张时的定影带的温度分布的模式图。
图24(a)-(c)所示是在定影带圆周方向上设置两个可以回转的回转遮蔽构件的定影装置的模式图。
图25(a)-(c)所示是分别设有一个回转遮蔽构件和滑动遮蔽构件的定影装置的模式图。
图26所示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构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各图面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或形状的构件或构成零件等的构成要素,只要能够判别,就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经过一次说明后省略其再次的说明。
图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概要构成图。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0是串列方式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在其装置本体的中央部设置了由形成多个的颜色图像的成像部(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四个成像部)构成的图像站。
多个的成像部沿着作为环状带状的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1的延展方向上被并列配置。然后,除了收容有对应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分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等不同颜色的显影剂以外,其他的构成都是相同的。
在图2中,图像形成装置1000并列设置有分别对应于被颜色分解为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各色的多个的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
形成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中的各色的作为可视像的调色剂像是在与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对峙的同时,相对于在箭头A1方向上可以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1来进行一次转印工序的。由此,各色的调色剂像就在中间转印带11被重叠转印了。之后,被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通过对作为记录材料的用纸P来进行二次转印的工序后,就在用纸P上被一起转印了。
在各感光体鼓20Y、200、20M、20Bk的周围,随着感光体鼓20的回转而配置有用于图像形成处理的各种装置。
这里,以进行黑色的图像形成的感光体鼓20Bk为对象来进行说明。在感光体鼓20Bk的周围,沿着该感光体鼓20Bk的回转方向而配置了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带电装置30Bk、显影装置40Bk、作为一次转印机构的一次转印辊12Bk以及清洁装置50Bk。在对带电后的感光体鼓20Bk所进行的静电潜像的写入中,采用的是对感光体鼓20Bk的表面进行曝光的作为曝光机构的光写入装置8。
光写入装置8包括有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源、耦合透镜、fθ透镜、曲面透镜、折返透镜以及作为光偏向机构的回转多面镜(多面镜)等。光写入装置8是根据图像数据来对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的表面照射写入光(激光)Lb,并在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形成静电潜像。
对于中间转印带11的重叠转印是中间转印带11在图中A1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将形成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的可视像(调色剂像)重合在中间转印带11的相同位置上后来进行转印的。
更具体来说就是,在夹着中间转印带11与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相向而对地配设的多个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中分别施加有一次转印偏压。通过施加有该一次转印偏压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形成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的调色剂像就在中间转印带回转方向上错开时机地来被重叠转印。
多个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在于其分别对应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11后来形成一次转印夹持。另外,在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中连接有未图示的电源。然后,通过该电源而由规定的直流电压(DC)和交流电压(AC)的至少一方构成的一次转印偏压被施加到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中。
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从图中A1方向的上游侧开始按该顺序排列。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被设置在用于分别形成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图像的前述多个的图像站里。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0除了前述多个的成像部以外,还包括有转印带单元10、二次转印辊5、转印带清洁装置13和光写入装置8。
转印带单元10除了中间转印带11及多个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以外,还具有架设环绕中间转印带11的驱动辊72或从动辊73等的多个的带支持构件。通过驱动辊72的回转驱动,中间转印带11就在图中箭头A1所示方向上回转了。
驱动辊72还具有借助于中间转印带11来与二次转印辊5相向而对的二次转印支撑辊的作用。从动辊73也具有借助于中间转印带11来与转印带清洁装置13相向而对的清洁支撑辊的作用。另外,由于从动辊73还具有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1为张力施力机构的功能,因此,在从动辊73里设有使用弹簧等的施力机构。通过这些转印带单元10,和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和二次转印辊5及转印带清洁装置13,就构成了转印装置71。
二次转印辊5与中间转印带11相向而对地配设,从动于中间转印带11来回转。另外,二次转印辊5与还起到二次转印支撑的作用的辊驱动辊72之间,夹入有中间转印带11后来形成二次转印夹持。
另外,与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同样地,二次转印辊5也连接有未图示的电源,并在二次转印辊5上施加有规定的直流电压(DC)和交流电压(AC)的至少一方所构成的二次转印偏压。
转印带清洁装置13借助于中间转印带11被配设为与从动辊73相向而对,并对中间转印带11的表面进行清洁。在图示例中,转印带清洁装置13包括有与中间转印带11抵接地来配设的清洁刷和清洁刮板。另外,从转印带清洁装置13伸出的未图示的废调色剂移送管被连接到未图示的废调色剂收容器的进口部里。
更进一步地,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中还设有作为记录材料的用纸P被堆积收容的用纸馈送装置61、作为记录材料的分出机构的对位辊对4以及作为记录材料先端检测机构的未图示的用纸先端传感器。
用纸馈送装置61被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本体下部,具有与最上面的用纸P的上面抵接后作为记录材料馈送机构的供送辊3。然后,供送辊3通过在图中反时针转动方向上的回转驱动,来将最上面的用纸P朝着对位辊对4进行馈送。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配设有用于将用纸P从用纸馈送装置61通过二次转印夹持后向装置外排出的搬送路径。在该用纸搬送路径比二次转印辊5的位置更靠用纸搬送方向上游侧中,配设了朝着二次转印夹持来分出用纸P后进行搬送的对位辊对4。
对位辊对4将用纸馈送装置61搬送来的用纸P以对应于由上述多个的成像部构成的图像站的调色剂像形成时机所规定的时机来朝着二次转印辊5和中间转印带11之间的二次转印夹持进行分离馈送。还有,前述的用纸先端传感器对用纸P的先端是否到达对位辊对4进行检测。
这里,在作为记录媒介的用纸P中,除了普通纸以外还包括有厚纸、明信片、信封、薄纸、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OHP片材和记录片材等。另外,除了用纸馈送装置61以外,也可以设置通过手动能够进行用纸P的供给的手动给纸机构。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0还设置有用于在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用纸P上定影调色剂像的作为定影机构的定影装置100和作为记录材料排出机构的排纸辊7以及最为记录材料载置机构的排纸盘17等。排纸辊7将定影结束后的用纸P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本体外部里。排纸盘17被配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本体上部里,并对由排纸辊7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本体外部里的用纸P进行堆积。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中还设置有多个的作为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罐9Y、9C、9M、9Bk。多个的调色剂罐9Y、9C、9M、9Bk分别充填有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等各色的调色剂,并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上部被分别可以装卸地安装在设置于排纸盘17的下侧中的多个的罐收容部里。
另外,在各调色剂罐9Y、9C、9M、9Bk和各显影装置40Y、40C、40M、40Bk的之间还设有未图示的补给路径。然后,借助于该补给路径来将调色剂从各调色剂罐9Y、9C、9M、9Bk补给到对应的显影装置40Y、40C、40M、40Bk中。
安装在转印装置71中的转印带清洁装置13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是还具有与中间转印带11抵接地来配设的清洁刷和清洁刮板。
通过该清洁刷和清洁刮板,中间转印带11上的残留高色剂等异物被刮落除去后,中间转印带11就得到清洁了。还有,转印带清洁装置13还具有用于搬出从中间转印带11除去的残留调色剂并废弃的未图示的排出机构。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当图像形成装置1000中的成像动作开始时,各成像部中的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就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在图中顺时针回转方向上被回转驱动。然后,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的表面通过带电装置30Y、30C、30M、30Bk被均匀带电为规定的极性。
在被带电的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的表面上分别照射了来自于光写入装置8的激光后,就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的表面上形成了静电潜像。这时,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曝光的图像数据是将所希望的金彩色图像分解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等颜色数据后的单色的图像数据。
在如此形成在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的静电潜像中,通过从各显影装置40Y、40C、40M、40Bk供给来的调色剂,静电潜像就作为调色剂像被显像化(可视图像化)了。
另外,当成像动作开始后,驱动辊72在图2中的反时针转动方向上回转驱动并使得中间转印带11在图中箭头A1方向上回转。然后,在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中施加有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经稳定电压或稳定电流控制了的电压。由此,就在各一次转印辊12Y、12C、12M、12Bk和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之间的一次转印夹持中形成了规定的转印电场。
之后,通过形成在一次转印夹持中的转印电场,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11上被依次重叠地转印后,就在中间转印带11的表面上载置了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
另外,没有被完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上的调色剂将通过带清洁装置50Y、50C、50M、50Bk来除去。然后,各感光体鼓20Y、20C、20M、20Bk的表面通过未图示的除电装置来除电,并使得表面电位得到初始化。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下部,供送辊3开始回转驱动,并且用纸P从用纸馈送装置61被送出到搬送路径中。被送出到搬送路径中的用纸P通过对位辊对4来对准时机后,被送到还具有二次转印支撑辊的作用的驱动辊72和二次转印辊5之间的二次转印夹持中。这时,在二次转印辊5中施加有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由此就在二次转印夹持中形成了转印电场。
之后,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回转,当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时,就通过形成在二次转印夹持中的转印电场来将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一起转印到用纸P上。
另外,这时候没有被完金转印到用纸P上的中间转印带11上的残留调色剂会通过转印带清洁装置13来除去,被除去的调色剂被搬送和回收到未图示的废调色剂收容器去。
之后,用纸P被朝向定影装置100搬送,并通过定影装置100来将用低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该用纸P上。然后,用纸P通过排纸辊7被排出到装置外后,被堆垛在排纸盘17上。
还有,以上的说明虽然是在用纸上形成全彩色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动作,但也可以是使用四个成像部中的某一个来形成单色图像,或使用两个或三个的成像部后来形成二色或三色的图像。
这里,众所周知地,通过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经过以下的步骤来输出复印图像的。也就是说,形成在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上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来被可视像处理,并在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用纸等的记录媒介上经过定影来输出复印图像的。
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定影方式包括有热辊定影方式、带定影方式、膜材定影方式以及电磁感应加热定影方式等。
在热辊定影方式中采用的是夹着用纸的搬送路径在相向而对的同时进行抵接的定影辊及加压辊。在该方式中,是通过设置在定影辊内的热源来的热和加压辊来的相当于加压力的压力的作用来使得调色剂像被融解浸透到用纸中的。调色剂像对用纸的融解浸透现象在包括了以下构成的定影方式中是一样的。
在带定影方式中,代之以定影辊而采用的的是作为良好的导热体的定影带和卷装有加压辊及带的辊,以及对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源(例如专利文献2)。
在膜材定影方式中,代之以定影辊而采用的的是作为良好的导热体的定影带和卷装有加压辊及带的辊,以及对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源(例如专利文献2)。
在电磁感应加热定影方式中,采用的是将提高发热效率的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加热构件中的构成(例如专利文献2)。
在定影方式中存在有以下到举的要求问题。
预热时间的短缩,更进一步的是缩短首次打印时间。还有,预热时间指的是投入电源时等的从常温状态至可以印刷的规定温度(reload temperature)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另外,首次打印时间指的是在接受印刷要求后,经过印刷准备进行印字动作再到完成排纸为止的时间。
在定影装置中,因为下面的理由有时会发生定影不良。图像形成装置是能够进行高速处理的装置。高速处理时的单位时间的定影页数,也就是说,当通过定影装置的通过纸张页数增加时,对高速移动的用纸的供给热量也必须增加。这是因为,对应于用纸通过定影装置的时间的缩短,是必须将定影所需热量供给到用纸中去的。
但是,如果不能够确保连续印刷开始时所需的热量,温度的下落就会变大,从而可能发生高速化的连续印刷时会在达不到所需热量的情况下来通过纸张后的定影不良。
另外,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单位时间的通过纸张页数增大,由于所需热量会增大,尤其是在连续印刷开始时会存在热量不足,电就是温度下落的问题,所以会导致高速化时的定影不良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上述列举的定影方式之外,还有采用陶瓷加热管的被称为表面快速熔融定影方式的定影方式。
表面快速熔融定影方式采用的是仅对夹持部局部加热,而其他部分则不进行加热的构成。在该定影方式中,与带方式的定影装置相比因为可以低热容量化或小型化,在能够缩短至规定温度的启动上升或首次打印时间的同时,却会存在以下的问题。
也就是说,表而快速熔融定影方式因为除了局部以外的部分是不加热的,所以在夹持的用纸等的进口处定影带会处于最冷的状态里,从而导致容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尤其是在高速机中,由于定影带的回转加快,在夹持部以外的带的放热增多,所以就更容易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
于是,为了对应这样的问题,提案有这样的定影装置,其在采用定影带的构成中,即使是搭载于高生产率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定影性(例如专利文献4)。
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定影装置中,采用的是图3所示的构成。其包括有定影带21、被配设在定影带21的内部里的管状的金属导热体22、被配设在金属导热体22内的热源300以及借助于定影带21与金属导热体22抵接后形成夹持部N的加压辊400。
定影带21通过加压辊400的回转被带动回转,这时,金属导热体22对定影带21的移动进行导向。另外,通过金属导热体22内的热源300来使得定影带21借助于金属导热体22被加热后,就可以对整个定影带21进行加热了。由此,就能够能够缩短从加热待机时开始的首次打印时间,且可以解决高速回转时的热量不足的问题。
然而,为了进一步的节能性和提高首次打印时间就需要进一步地提高热效率。
于是,采用的构成是,不是借助于金属导热体(图3中符号22所示的构件)来间接地加热定影带,而是不借助于金属导热体来直接加热定影带。由此,在能够减低消耗电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缩短从加热待机时至首次打印的时间。另外,还能够因为不设置金属导热体而实现成本的降低。
接着,参照图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定影装置100的构成。图4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定影装置100的断面图。
定影装置100包括有内部为中空的作为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定影构件的定影带121,和由被设置为与定影带121相向而对地可以回转的对向回转体构成的作为加压构件的加压辊122。
在定影带121的内侧设有作为加热定影带121的热源的卤素发热管23A、23B,和借助于定影带121与相向而对的加压辊122一起形成夹持部N的夹持形成构件24。更进一步地,在定影带121的内侧还设有作为支持夹持形成构件24的支持构件的支撑25和将卤素发热管23A、23B放射出来的光朝向定影带121反射的反射构件26。
另外,还与定影带121的正面相向面对地配置有作为检测定影带121的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的温度传感器27或使得加压辊122向定影带121加压的未图示的加压机构等。
另外,在定影带1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分别插入有未图示的作为带保持构件的法兰,并且,定影带21通过法兰被保持为可以回转。另外,卤素发热管23A、23B和支撑25及法兰等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100的未图示的一对侧板上。
作为定影带121采用的是由薄且具有可挠性的环状的带构件(也包括膜材)。定影带121包括了由镍或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PI)等的树脂材料来形成的内周侧的基材。另外,还包括了由四氟乙烯与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酸的共聚物(PFA)或聚四氟乙烯(PTFE)等形成的外周侧的脱模层。另外,在基材和脱模层之间,也可以介入由硅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的弹性层。
还有,在没有前述弹性层的时候,热容量会变小,定影性会提高。但是,在将未定影调色剂压碎后定影时,带表面上的微小凹凸被转印到图像里后就可能会产生在图像的实心(solid)部里残留有橘子发状的痕还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点,以设置厚度为100μm以上的弹性层为好。通过设置厚度为100μm以上的弹性层,就能够通过弹性层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微小凹凸,因而就能够抑制图像的实心部里的橘子皮状的痕迹的残留。
加压辊122由芯棒122a和弹性层122b及脱模层122c构成。还有,弹性层122b被配置在芯棒122a的表面,采用的是发泡性硅橡胶或硅橡胶或氟素橡胶等材料。另外,脱模层122c被设置在弹性层122b的表面,采用的是PFA或PTFE等。
加压辊122通过未图示的作为加压机构的弹簧等来制向定影带121侧被加压后,借助于定影带121与夹持形成构件24抵接。在该加压辊122和定影带121压接的部位中,通过加压辊122的弹性层122b被按压变形,就形成了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夹持部N。
加压辊122是通过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里的马达等的驱动源(未图示)来被回转驱动的。
当加压辊122回转驱动时,其驱动力就在夹持部N处传递到定影带121中,并使得定影带121作从动回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辊122是实心的辊,但也可以是中空的辊。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加压辊122的内部配设卤素发热管等的加热源。
弹性层122b虽然是实心橡胶,但在加压辊122的内部没有加热源时,也可以采用海绵橡胶。而海绵橡胶因为其绝热性高,定影带121的热不容易被夺去,所以更为优选。另外,定影带121和加压辊122不局限于相互压接的情况,也可以不进行加压而是单单的接触的构成。
在图4所示定影装置100中,是采用将卤素发热管23A、23B的辐射热(加热管光)对定影带121直接加热的方式,在定影带121的内侧设有两根卤素发热管23A、23B来作为使得发热区域为不同的热源。通过每根卤素发热管23A、23B来使得发热区域不一样后,就能够在对应于各种宽度的印字宽度的范围中对定影带121进行加热了。
卤素发热管23A、23B是通过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0的本体中作为电力供给机构的未图示的电源来供给电力后进行输出控制并发热的。
通过该电源来进行的卤素发热管23A、23B的输出控制是根据例如温度传感器27对定影带121的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卤素发热管23A、23B的启动/关闭或通过电量的控制的。通过这种卤素发热管23A、23B的输出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121的温度设定在规定的温度(定影温度)里。
另外,作为加热定影带121的热源,在卤素发热管以外,也可以采用IH(电磁感应加热)加热管、阻抗发热体、陶瓷加热管或碳素定热管等。
还有,也可以设置检测加压辊122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并通过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来预测定影带121的温度,从而代替检测定影带12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夹持形成构件24色括有底座垫241和被设置在底座垫241与定影带121相向而对的面上的低摩擦性的滑动片材240。底座垫241沿着定影带121的轴方向或加压辊122的轴方向被配设为长尺状。
通过底座垫241受到的加压辊122的加压力,夹持部N的形状就得到了确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N的形状是平坦形状的,但也可以是凹形状或其他的形状。当夹持部N的形状为凹形状时,因为用纸P的先端的排出方向偏向加压辊122而提高了分离性,所以就会抑制堵纸的发生。
滑动片材240被设置为用来降低定影带121回转时的滑动摩擦。还有,当底座垫241本身是由低摩擦性的构件来形成时,也可以采用没有滑动片材240的构成。
底座垫241由耐热温度在200℃以上的耐热性构件来构成,以防止在调色剂定影温度范围内因热而导致的夹持形成构件24的变形,并确保稳定的夹持部N的状态后来实现输出画质的稳定化。
作为底座垫241的材料可以列举如下。可以使用聚醚砜树脂(PES)、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酰胺-酰亚胺(PAI)、聚醚醚酮(PEEK)等的一般的耐热性树脂。
另外,底座垫241是通过支撑25来被固定支持的。由此,来防止因加压辊122的压力而在夹持形成构件24中产生的弯曲,并在加压辊122的轴方向上获得均匀的夹持宽度。
支撑25为了满足防止夹持形成构件24的弯曲的功能,以不锈钢或铁等的机械强度高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为好。另外,底座垫241为了强度的确保,以一定程度上坚硬的材料来构成为好。作为底座垫241的材料,可以使用液晶聚合物(LCP)等的树脂或金属,抑或是陶瓷等。
反射构件26被固定支持在支撑25上后与卤素发热管23A、23B相向而对。通过该反射构件26来将卤素发热管23A、23B放射出来的热(或光)向定影带21反射。由此,就能够抑制从卤素发热管23A、23B放射出来的热向支撑25等的传递,并在有效加热定影带21的同时抑制无谓的能量消耗。
作为反射构件26的材料可以采用铝或不锈钢等。尤其是在铝制的基材中采用辐射率低(反射率高)的银来真空蒸镀时,就可以提高定影带121的加热效率。也就是说,通过将反射构件26的至少与卤素发热管23A、23B相向而对侧的表面采用对热具有高反射率的铝系材料或银系材料,就可以将卤素发热管23A、23B来的热有效地向定影带121反射后来提高加热效率。
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反射构件26,而是对支撑25的卤素发热管23A、23B侧的面进行研磨抛光或涂覆等的镜面处理并形成反射面。
只是,为了确保支撑25本身的强度,其形状或材质是不能够自由选择的。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单独设置反射构件26可以使得形状或材质的选择自由度拓宽,并能够使得反射构件26和支撑25的各自的功能优化。
另外,通过将反射构件26设置在卤素发热管23A、23B和支撑25的之间,由于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来说反射构件26的位置靠近,所以就可以有效地加热定影带121。
在定影带121和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之间,设置有可以在遮蔽从卤素发热管23A、23B朝向定影带121的非通过纸张区域的辐射热的遮蔽位置,和从该遮蔽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遮蔽构件29a、29b。由此,就能够抑制尤其是连续遮过纸张时的定影带121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过剩的温度上升,并就能够防止定影带121因热而导致的劣化或损伤。
还有,遮蔽构件29在遮蔽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的移动动作是通过由控制部(未图示)控制的作为驱动机构的驱动装置(未图示)所具有的驱动源的驱动力来进行的。另外,在图4中,遮蔽构件29a所处的位置是遮蔽位置,遮蔽构件29b所处的位置是退避位置。另外,在不对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做特另的区别的时候,就简称为遮蔽构件29。
遮蔽构件29a、29b是将厚度为0.1mm-1.0mm的金属板形成为沿着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为圆弧状的断面形状后来构成的。另外,遮蔽构件29可以在定影带121的圆周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影带121的圆周方向区域中,具有卤素发热管23与定影带121直接相向而对后来加热的直接加热区域。另外,在卤素发热管23和定影带121之间还有介入了遮蔽构件29以外的构件(支撑25、夹持形成构件24、反射构件26等)的非直接加热区域。
在需要热遮蔽的时候,就将遮蔽构件29位于直接加热区域侧的遮蔽位置里。另一方面,在不需要热遮蔽时,可以将遮蔽构件29从前述遮蔽位置向非直接加热区域侧的退避位置移动,并使得遮蔽构件29向反射构件26或支撑25的背侧退避。
另外,因为遮蔽构件29需要有耐热性,所以其素材采用的是耐热温度在350℃以上的铁、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另外,遮蔽构件29的至少与卤素发热管23A、23B相向而对一侧的表面的反射率以低于反射构件26与卤素发热管23A、23B相向而对一例的表面的反射率为好。由此,就能够抑制遮蔽构件29的反射所导致的反射构件26的局部的过度升温。
另外,在遮蔽构件29中以采用具有高导热性的材质为好。由此,就能够抑制遮蔽构件29的的局部的过度升温。另外,通过在遮蔽构件29中设置高导热层,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遮蔽构件29的的局部的过度升温的效果。还有,作为设置在遮蔽构件29中的高导热层,例如以采用铜系材料或铝系材料或镍系材料等来形成为好。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是对应于用纸尺寸来改变加热区域的,所以卤素发热管23A、23B的发热部的长度或配设位置是变化不同的。也就是说,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被配设在长边方向中央部侧,而卤素发热管23B的发热部被配设在长边方向两端部侧处。
还有,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对应的是小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1以上,不满中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2的范围。另外,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被配设在中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2以上,并包括大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3的范围内。
图5所示是遮蔽构件29的平面图。在图5所示的遮蔽构件29中,两端部侧的遮蔽部48分别形成为具有三个阶梯部的形状。也就是说,各遮蔽部48是由第一遮蔽区域部48a、第二遮蔽区域部48b和第三遮蔽区域部48c来构成的。另外,各遮蔽部48的第三遮蔽区域部48c彼此是借助于连结部49来连接的。
在图5所示遮蔽构件29中,对应于作为小尺寸用纸的“明信片”、作为中尺寸用纸的“B4尺寸”和作为大尺寸的“A3尺寸”的至少3种用纸。还有,用纸尺寸例并不局限于此。
图6所示是使得遮蔽构件29向小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后的定影装置100的状态斜视图。图7所示是使得遮蔽构件29向小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后的定影装置100的状态断面图。
小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1的范围要小于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的长度。因此,在对小尺寸用纸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仅使得卤素发热管23A发热的。但是,因为这时候通过卤素发热管23A来加热的定影带121的范围要超过小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1,所以就使得遮蔽构件29移动到小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里。
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地,是将第三遮蔽区域部48c移进至与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相向而对的位置里。由此,因为能够通过第三遮蔽区域部48c来覆盖由小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1的端部附近朝向外侧的范围,所以就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定影带121的温度上升。
接着,在对中尺寸用纸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使得卤素发热管23A和卤素发热管23B的双方都发热的。这时,使得卤素发热管23A和卤素发热管23B发热时,定影带121被加热的范围就会超过中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2。
因此,在对中尺寸用纸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使得遮蔽构件29向中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的。也就是说,将第一遮蔽区域部48a和第二遮蔽区域部48b移动至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发热部相向而对的位置里。由此,因为能够通过第一遮蔽区域部48a和第二遮蔽区域部48b来覆盖由中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2的端部附近朝向外侧的范围,所以就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定影带121的温度上升。
图8所示是使得遮蔽构件29向大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后的定影装置100的状态斜视图。图9所示是使得遮蔽构件29向大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后的定影装置100的状态断面图。
在对大尺寸用纸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使得卤素发热管23A和卤素发热管23B的双方都发热的。这时,使得卤素发热管23A和卤素发热管23B发热时,定影带121被加热的范围就会超过大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3。
因此,在大尺寸用纸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使得遮蔽构件29向大尺寸用纸用的遮蔽位置移动的。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地,是使得第二遮蔽区域部48b及第三遮蔽区域部48c在卤素发热管23A、23B一侧露出不多,主要是将遮蔽构件29移动后使得第一遮蔽区域部48a移动至与卤素发热管23B的发热部相向而对的位置里。
由此,因为能够通过第一遮蔽区域部48a来覆盖由大尺寸用纸的通过纸张宽度W3的端部附近朝向外侧的范围,所以就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定影带121的温度上升。
还有,在图6、图7、图8以及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不同用纸尺寸时的遮蔽构件29的动作,仅对设有两个遮蔽构件29中的一方进行了图示,另外,还适当地省略了加压辊122等的图示。
如此,通过设置遮蔽构件29,即使在对定影带宽度方向上宽度小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用纸进行连续通过纸张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定影带121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变为过度升温的状态。
另一方面,遮蔽构件29因为遮蔽来自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辐射热(加热管光),所以以卤素发热管23A、23B的辐射热(加热管光)照射到的部位为中心,遮蔽构件29的温度会上升。
另外,在连续通过纸张时,对应于通过纸张页数,遮蔽构件29的温度也会变化。一般地,通过纸张页数越多,遮蔽构件29的温度会越高。因此,根据通过纸张速度或通过纸张页数,为了不超过遮蔽构件29的耐热温度,虽然可以考虑事先对通过纸张页数进行限制设定,或降低通过纸张速度,或一旦中断通过纸张等,但这些都会导致生产率的下降。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00中,是如图1所示地在定影带121和卤素发热管23A、23B之间设有两个遮蔽构件29a、29b的。另外,遮蔽构件29a、29b相互之间保持非接触的状态后各自分别独立,并能够在遮蔽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由此,就可以对遮蔽构件29a、29b分别进行更精细的动作控制。另外,通过将遮蔽构件29a、29b保持为相互之间为非接触的状态,就能够抑制遮蔽构件之间的热的传递。
使得两个遮蔽构件29a、29b中的一方位于遮蔽位置,而使得另一方位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辐射热(加热管光)照射不到的退避位置里。例如,如图1所示地来将遮蔽构件29a位于遮蔽位置,而使得遮蔽构件29b位于退避位置里。然后,根据事先设定的通过纸张页数或通过纸张时间以规定的时机通过控制部来借助于驱动装置对各遮蔽构件29a、29b的动作进行控制,并如图10所示地对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的相互位置进行交替更换。
由此,就能够使得交替更换前位于退避位置的遮蔽构件29b处于遮蔽位置后继续进行辐射热(加热管光)的遮蔽,同时又使得交替更换前在遮蔽位置处被加热的遮蔽构件29a移动到退避位置里后不再被加热。
由此,就能够抑制交替更换前位于遮蔽位置里的遮蔽构件29a会被加热至超过耐热温度的情况。因此,在连续通过纸张时,就不需要事先对通过纸张页数进行限制设定,或降低通过纸张速度,或一旦中断通过纸张等而降低生产率,并能够抑制遮蔽构件29a的温度过度上升导致的变形。
另外,如此在对两个遮蔽构件29a、29b的相互位置进行交替更换后,只要根据事先设定的通过纸张页数或通过纸张时间来对相互位置进行交替更换即可。
还有,通过纸张页数或通过纸张时间和遮蔽构件29的温度的关系是通过事先的实验来评价后,对遮蔽构件29到达耐热温度为止的通过纸张页数或通过纸张时间进行把握,并决定两个遮蔽构件29的位置的交替更换的时机的。然后,使得各遮蔽构件29在因遮蔽构件29的温度上升导致遮蔽构件29的表面变质后反射率不会下降的区域中使用。
另外,通过能够分别移动两个遮蔽构件29并使其处于相互非接触的位置关系,就抑制了例如遮蔽构件29a在遮光位置被加热时,因为与位于退避位置是的遮蔽构件29b的接制而导致的遮蔽构件29b的被加热。
另外,如图1或图11所示地,在跨越定影带121的内部至外部的位置里,也可以设置用于冷却遮蔽构件29的冷却构件80。该冷却构件80被设置在遮蔽构件29的退避位置处与避蔽构件29相接的位置,而与位于遮蔽位置里的遮蔽构件29不相接的位置里。另外,在卤素发热管23A、23B的光照射不到的位置里,为了进一步不降低定影效率,还可以在不与定影带121或夹持形成构件24等接触的位置里配置冷却构件80。
然后,冷却构件80的轴方向中央部和位于退避位置里的遮蔽构件29构成为可以接触,并通过使得热从遮蔽构件29移动到冷却构件80里来进行遮蔽构件29的冷却。另外,在冷却构件80的轴方向端部设置放热部80a,并通过将风吹到该放热部80a中来提高冷却构件80的放热效率后,就能够提高冷却构件80使得遮蔽构件29的温度下降的效果。还有,碰到冷却构件80的轴方向端部中的风越冷,其效果就越好。
另外,通过在设置于冷却构件80的轴方向端部的放热部80a中配置冷却翼,比起不配置冷却翼来就能够增大放热部80a的表面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位于退避位置里的遮蔽构件29的温度下降的效果。
作为冷却构件80的材质,以采用铝等的导热性良好的金属为好。因此,例如,作为冷却构件80可以采用由铝构成的热管(heat pipe)。
还有,作为两个遮蔽构件29a、29b是以对应于同一尺寸的用纸为基础的。另一方面,一般也,由于A4尺寸的使用频率较高,所以在通过一个遮蔽构件29能够对应两种用纸尺寸的时候,是使得遮蔽构件29a来对应于“A4横向”和“明信片”的组合的。然后,使得遮蔽构件29b对应于“A4横向”和“B5横向”的组合。如此,也可以通过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来对应于尺寸互为不同的用纸。
由此,仅在使用频率较高(连续通过纸张的可能性较高)的A4横向的时候,如上所述地,以规定的时机来进行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的相互位置的交替更换动作。另一方面,在使用频率较低(连续通过纸张的可能性转低)的明信片或B5横向等的用纸尺寸的时候,遮蔽构外29a或遮蔽构件29b是不会过度升温的。因此,在如上所述的规定的时机中就不需要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的相互位置的交替更换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设置了两个遮蔽构件29,相互之间保持非接触的状态,并且各自能够分别在遮蔽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但遮蔽构件29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也就是说,也可以是至少设置两个遮蔽构件29,相互之间保持非接触的状态后各自分别独立地在遮蔽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能够移动。
另外,也可以是与两个遮蔽构件29a、29b分别联动后来动作的构成。例如,在图4中,将遮蔽构件29b所处的退避位置向定影带回转方向上游侧错开后作为上游侧退避位置来设定。然后,在比该上游侧退避位置更靠定影带回转方向下游侧处,即图4中比遮蔽构件29b所处的遮蔽位置更靠定影带回转方向上游侧的前述非直接加热区域中设定下游侧退避位置。
在该F游侧退避位置中,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能够在定影带半径方向上以上下非接触地来重合,同时不会由卤素发热管23A、23B的辐射热来直接加热。
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是通过作为驱动机转的驱动装置所具有的单一的驱动源(未图示)的驱动力,借助于连锁机构(未图示)可以在定影带圆周方向中的互为相反方向上能够联动地动作的构成。由此,例如,从遮蔽构件29a、29b位于下游侧退避位置里的状态开始,就能够使得遮蔽构件29a向定影带回转方向下游侧移动并位于遮蔽位置,并且,能够使得遮蔽构件29b向定影带回转方向上游侧移动后位于上游侧退避位置里。
另外,以如上所述的规定的时机来使得遮蔽构件29a向定影带回转方向上游侧移动,并使得遮蔽构件29b向定影带回转方向下游侧移动,以使得位于遮蔽位置里的遮蔽构件29a的温度不超过耐热温度。也就是说,通过控制部对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的动作进行控制,来使得遮蔽构件29a从遮蔽位置借助于下游侧退避位置位于上游侧退避位置里,并使得遮蔽构件29b从上游侧退避位置借助于下游侧退避位置来位于遮蔽位置里。
由此,通过规定的时机来执行遮蔽构件29a和遮蔽构件29b的相互位置的交替更换动作后,交替更换前位于遮蔽位置里的遮蔽构件29a就能够被控制为进行不超过耐热温度的加热了。
另外,能够通过单一的驱动源来驱动各遮蔽构件29a、29b,比起对应于各遮蔽构件29a、29b来分别设置驱动源的情况,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或节省空间化。
图12及图13所示是能够用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0中的定影装置100的其他构成。还有,在图12及图13中,虽然省略了遮蔽构件29的图示,但如图4等所示地,在定影带121和卤素发热管23之间,设置有能够在遮蔽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多个的遮蔽构件29。
与图4所示定影装置100中卤素发热管23为两根的情况不同的是,在图12所示的定影装置100中卤素发热管23是一根,而在定影装置100中卤素发热管23是三根。
还有,对于图12及图13所示定影装置100的其他构成,因为与图4所示定影装置100大致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图12所示的定影装置100中,卤素发热管23的发热区域是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全区域。然后,在使得卤素发热管23发热的同时,与图4所示定影装置100同样地来移动遮蔽构件29,并通过遮蔽构件29来覆盖对应于用纸尺寸的定影带121的非通过纸张区域。由此,就能够在对应于各种用纸尺寸的用纸宽度的范围中,来对定影带121进行加热。
在图13所示的定影装置100中,也是在定影带宽度方向上使得每一根卤素发热管23A、23B、23C的发热区域为不同的。然后,根据用纸尺寸,在对卤素发热管23A、23B、23C的发热进行控制的同时,通过遮蔽构件29来覆盖定影带121的非通过纸张区域后,就能够在对应于各种宽度的用纸宽度的范围中来加热定影带121了。
[实施方式2]
接着,对于本发明适用于图像形或装置的第二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成及动作,因为与实施方式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大致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对于设置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的基本构成及动作,因为与实施方式1记载的定影装置大致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这里,图14所示是不借助于金属导热体来对定影带121进行直接加热的以往的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图15是在显示图14的A-A断面的同时,对定影带121的温度分布的状态进行显示的模式图。
在从作为热源的卤素发热管放射出来的热当中,有着从卤素发热管23直接朝向定影带121的直接加热(图15中的实线箭头)和通过反射构件26反射后朝向定影带121的间接加热(图15中的虚线箭头)。通过同时采用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两者,就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121。
在图16中,作为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用纸的用纸尺寸,是以以下四种用纸尺寸为例来说明的
·用纸A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最大尺寸(A3扩展等,通过纸张宽度W4329mm)
·用纸B: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尺寸(A3纵向或A4横向等,通过纸张宽度W3297mm)
·用纸C: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尺寸(A4纵向等,通过纸张宽度W2:210mm)
·用纸D:小尺寸纸(A5纵向或明信片等,通过纸张宽度W1:100mm)。
采用图17,以设置有一根卤素发热管23的定影装置为例来说明用纸尺寸不同时定影带121的宽度方向上的温度分布。
如图17(a)所示地,卤素发热管23的定影带宽度方向的长度是能够覆盖最大尺寸的用纸A的用纸宽度的长度。因此,如图17(b)所示地,在采用比用纸A小的尺寸的用纸(用纸B、用纸C及用纸D)时,在定影带121的小的尺寸的用纸的非通过纸张区域中,因为热不会通过用纸来吸热,所以就会被过剩地加热。也就是说,定影带121的宽度方向端部的温度会上升。
如此,定影带121的端部温度上升的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时,定影带121就有可能破损。
图18所示是用纸尺寸和遮蔽构件29及卤素发热管23A、23B的关系说明图。还有,图18所示是将两根卤素发热管23A、23B设置在定影装置100中的例子。
另外,在该例中,因为是根据用纸尺寸来改变加热区域的,所以卤素发热管23A、23B的发热部的长度或配设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23a被配设在长边方向中央部侧里,而卤素发热管23B的发热部23b被配设在长边方向两端部侧里。
表1所示是对应于用纸尺寸是否有卤素发热管23A、23B的点灯(发热部23a、23b的发热)以及是否有遮蔽构件29对卤素发热管23A、23B的遮蔽。
表1
在对用纸A或用纸B等宽度较大的用纸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使得卤素发热管23A、23B的双方都发热,而在对用纸C成用纸D等宽度较小的用纸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仅使得卤素发热管23A发热的,由此就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在图18所示的遮蔽构件29中,两端部侧的遮蔽部48分别形成为具有两个阶梯部的形状。也就是说,各遮蔽部48是由长边方向宽度较小的第一遮蔽区域部48a和长边方向宽度较大的第二遮蔽区域部48b来构成的。第二遮蔽区域部48b彼此借助于连结部49来连结,第一遮蔽区域部48a被连续地设置在第二遮蔽区域部48b的遮蔽侧Y里。另外,第一遮蔽区域部48a的互相相向而对的内侧边缘,以及第二遮蔽区域部48b的互相相向而对的内侧边缘是朝着遮蔽侧Y互相离开地倾斜的倾斜部52a、52b。
另外,因为在第一遮蔽区域部48a和第二遮蔽区域部48b中分别设有倾斜部52a、52b,通过改变遮蔽构件29的回转位置,就能够通过倾斜部52a、52b调整覆盖各发热部23a、23b的范围。
还有,在图18所示的遮蔽构件29中,虽然对应于的是用纸A、用纸B、用纸C以及用纸D等至少四种用纸,但用纸尺寸例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用纸D的通过纸张宽度W1的范围要小于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23a的长度。另外,在与遮蔽构件29的形状的关系中,第二遮蔽区域部48b的各倾斜部52b被配设在横跨用纸D的通过纸张宽度W1的端部的位置里,而第一遮蔽区域部48a的倾斜部52a被配设在横跨用纸B的通过纸张宽度W3的端部的位置里。
图19所示是在每一种用纸尺寸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遮蔽构件29的位置。图20、图21、图22所示是根据用纸尺寸来使得遮蔽构件29位于遮蔽位置或退避位置里的状态。
图19(c)所示是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遮蔽构件29的位置的模式图。
图20(a)所示是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时,使得遮蔽构件29移动到第一遮蔽位置里后的定影装置100的状态斜视图。图20(b)所示是图20(a)中的D-D断面图。图20(c)所示是图20(a)中的E-E断面图。图20(d)所示是图20(a)中的F-F断面图。
在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仅使得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23a发热的。但是,这时,通过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23a加热的范围会超过用纸D的通过纸张宽度W1。因此,是将遮蔽构件29移动到第一遮蔽位置里的。
在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的时候,因为主要是需要通过遮蔽构件29的第二遮蔽区域部48b来遮蔽从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23a来的热,所以就将第二遮蔽区域部48b移动至与发热部23a相向而对的位置里。因此,尤其是这个时候,遮蔽构件29处于向卤素发热管23侧露出最多的状态。
由此,因为能够通过两个第二遮蔽区域部48b来覆盖从用纸D的通过纸张宽度W1的端部附近朝向外侧的范围,所以就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定影带121的温度上升。
图19(b)所示是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时的遮蔽构件29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位置模式图。
图21(a)所示是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时,使得遮蔽构件29移动到第二遮蔽位置中时的定影装置100的。图21(b)所示是图21(a)中的D-D断面图。图21(c)所示是图21(a)中的E-E断面图。图21(d)所示是图21(a)中的F-F断面图。
在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时,第二遮蔽区域部48b在卤素发热管23侧露出不多,是使得遮蔽构件29位于主要通过第一遮蔽区域部48a来覆盖卤素发热管23B的发热部23b的一部分的第二遮蔽位置里。
然后,在对用纸B进行通过纸张时,虽然是使得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23a和卤素发热管23B的发热部23b都发热,但是卤素发热管23B的发热部23b的轴方向外侧的一部分是通过遮蔽构件29的第一遮蔽区域部48a来覆盖的。由此,因为能够通过两个第一遮蔽区域部48a来覆盖从用纸B的通过纸张宽度W3的端部附近朝向外侧的范围,如图23(a)所示地,就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定影带121的温度上升。
在对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时,通过仅使得定影带宽度方向的长度对应于用纸C的通过纸张宽度W2的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23a发热,如图23(b)所示地,就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定影带121的温度上升。
图19(a)所示是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遮蔽构件29的位置的模式图。
图22(a)所示是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使得遮蔽构件29移动到退避位置里后的定影装置100的状态斜视图。图22(b)所示是图22(a)中的D-D断面图。图22(c)所示是图22(a)中的E-E断面图。图22(d)所示是图22(a)中的F-F断面图。,
在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的时候,遮蔽构件29处于向卤素发热管23侧露出最少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使得遮蔽构件29移动到退避位置里,因反射构件26或支撑25而使得遮蔽构件29从卤素发热管23被隐蔽的部分会增多。
在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是使得卤素发热管23A的发热部23a和卤素发热管23B的发热部23b都发热的。这时,使得卤素发热管23A和卤素发热管23B发热时,因为定影带121被加热的范围与用纸A的通过纸张宽度W4相同,所以就能够抑制非通过纸张区域中的定影带121的温度上升。
这里,在通过一个遮蔽构件29来对应从用纸A至用纸D的全部时,因为遮蔽构件29的动作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所以在定影装置100的小型化上是有限度的。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00中,如图24或图25所示地,是在定影带121和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之间设置了可以遮蔽从卤素发热管23A、23B来的辐射热(加热管光)并且遮蔽区域是不同的两个遮蔽构件29。
另外,因为遮蔽构件29需要有耐热性,所以其素材采用的是耐热温度在350℃以上的铝或铁、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另外,遮蔽构件29的至少与卤素发热管23A、23B相向而对一侧的表面的反射率以低于反射构件26与卤素发热管23A、23B相向而对一侧的表面的反射率为好。由此,就能够抑制遮蔽构件29的反射所导致的反射构件26的局部的过度升温。
另外,在遮蔽构件29中以采用具有高导热性的材质为好。由此,就能够抑制遮蔽构件29的的局部的过度升温。另外,通过在遮蔽构件29中设置高导热层,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遮蔽构件29的的局部的过度升温的效果。还有,作为设置在遮蔽构件29中的高导热层,例如以采用铜系材料或铝系材料或镍系材料等来形成为好。
图24所示是在定影带圆周方向上设置两个可以回转的两个回转遮蔽构件的定影装置100的模式图。
详细来说就是,图24(a)所示是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的位置的模式图。图24(b)所示是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的位置的模式图。图24(c)所示是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的位置的模式图。
如图24所示地,设置了具有可以遮蔽卤素发热管长边方向两端部侧的遮蔽部的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和具有比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更可以遮蔽卤素发热管长边方向中央侧的遮蔽部的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
还有,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的遮蔽部具有与图19所示遮蔽构件29的第一遮蔽区域部48a同样的遮蔽区域。另外,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的遮蔽部具有与图19所示遮蔽构件29的第二遮蔽区域部48b同样的遮蔽区域。
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是在定影带121和卤素发热管23A、23B之间被设置为可以在定影带圆周方向上回转(可以移动)。然后,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及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的动作是借助于作为驱动机构而具有驱动源的驱动装置等来通过控制部被控制的。
然后,例如,是以图24(b)所示的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情况下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的各自的位置为基准位置的。在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是如图24(a)所示地,从基准位置开始仅使得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动作。另外,在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时,是如图24(c)所示地,从基准位置开始仅使得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动作。
由此,比起图19所示的采用一个遮蔽构件29来对应从用纸A至用纸D的所有的用纸尺寸的情况来,就能够减少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的各自的回转量,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使得动作范围减小。由此,就能够实现定影带121内侧的这一部分的节省空间化,从而可以实现定影装置100的小型化。
还有,作为可以回转地设置在定影带圆周方向上的遮蔽构件29的数量也可以在三个以上。
图25所示是将可以在定影带圆周方向上回转的遮蔽构件和可以在卤素发热管长边方向(定影带宽度方向)上滑动的遮蔽构件分别一个一个地设置的定影装置100的模式图。
设置有可以遮蔽卤素发热管长边方向两端部侧的一组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和比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更可以遮蔽卤素发热管长边方向中央侧的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
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是在定影带121和卤素发热管23A、23B之间被设置为可以在定影带圆周方向上回转(可以移动)的。另外,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是在定影带121和卤素发热管23A、23B之间被设置为可以在卤素发热管长边方向上滑动(可以移动)的。然后,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及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的动作是借助于作为驱动机构而具有驱动源的驱动装置等来通过控制部被控制的。
图25(a)所示是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的位置的模式图。图25(b)所示是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的位置的模式图。图25(c)所示是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时,相对于卤素发热管23A、23B的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的位置的模式图。
然后,例如,是以图25(b)所示的对用纸B及用纸C进行通过纸张情况下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的各自的位置为基准位置的。还有,这时,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位于退避二立置里,而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位于遮蔽位置里。
在对用纸A进行通过纸张时,是如图25(a)所示地,从基准位置开始仅使得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动作并使其从遮蔽位置来位于退避位置里的。另外,在对用纸D进行通过纸张的,是如图25(c)所示地,从基准位置开始仅使得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动作并使其从退避位置来位于遮蔽位置里的。
由此,比起图19所示的采用一个遮蔽构件29来对应从用纸A至用纸D的所有的用纸尺寸的情况来,就能够减少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的各自的回转量。由此,就能够实现定影带121内侧的这一部分的节省空间化,从而可以实现定影装置100的小型化。
另外,通过使得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和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29e的移动方向为不同,比起仅多个地设置移动方向为相同的可以在定影带圆周方向上回转的回转遮蔽构件的情况来,就能够提高相对于各遮蔽构件的干涉等的充裕度。
这里,在没有特别区别中央侧回转遮蔽构件29c、端部侧回转遮蔽构件29d及端部侧滑动遮蔽构件39e时,就简称为遮蔽构件29。
在如图24或图25所示地设置多个的遮蔽构件29时,能够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连锁机构等联动后来使得各遮蔽构件29动作。由此,能够通过单一的驱动源来驱动各遮蔽构件29,比起对应于各遮蔽构件29来分别设置驱动源的情况,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或节省空间化。
另一方面,在将各遮蔽构件29构成为独立地动作的时候,虽然需要如前所述地对应于各遮蔽构件29来设置多个的驱动源,但却可以对各遮蔽构件29分别进行更为精细的动作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得多个的遮蔽构件29各自的遮蔽区域为不同,还有着对应于用纸尺寸不是位于遮蔽位置,而是退避到支撑25等的背侧的退避位置里的遮蔽构件29。由此,就能够抑制从卤素发热管23A、23B来的辐射热(加热管光)被遮蔽构件29吸收后的没必要的加热。
由此,因为能够抑制遮蔽构件29的被加热,所以就能够抑制遮蔽构件29因热导致的变形。由此,就可以避免遮蔽构件29因热变形导致的功能的下降,或是变形后的部分与其他构件的干涉,从而提高定影装置100的可靠性。
作为设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定影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不局限于图2所说明的,例如,如图26所示地,也可以是包括有从原告来读取图像数据的扫描仪200的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本发明在下面的各种方式中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A)
一种定影装置100等的定影装置,其包括:内部为中空的定影带121等的表面环绕移动体;与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辊122等的加压构件;被配置在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内周侧里并借助于表面环绕移动体与加压构件抵接后来形成夹持部的夹持形成构件24等的夹持形成构件;被配置在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内周侧里并通过辐射热来加热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卤素发热管23等的热源,并使得用纸P等的记录材料通过所述夹持部后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源和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之间设置有多个遮蔽构件,所述遮蔽构件能够在对从所述热源朝向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非通过纸张区域的辐射热进行遮蔽的遮蔽位置和从该遮蔽位置退避后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并且还设有控制各遮蔽构件的动作的控制机构
在(方式A)中,通过控制机构来控制各遮蔽构件的动作后,就能够将位于遮蔽位置里的遮蔽构件和位于退避位置里的遮蔽构件以事先设定的规定的时机来对相互位置进行交替更换。由此,就能够使得交替更换前在遮蔽位置处通过热源被加热的遮蔽构件移动到退避位置里后不再被热源加热。由此,就能够抑制交替更换前位于遮蔽位置里的遮蔽构件会被加热至超过耐热温度的情况。因此,就能够对遮蔽构件的温度过度上升而变形进行抑制。
(方式B)
在(方式A)中,是在所述热源和所述夹持形成构件之间设有对该热源来的热进行反射的反射构件26等的反射构件,并且,所述遮蔽构件的与所述热源相向而对一侧的表面反射率要低于所述反射构件与所过热源相向而对一侧的表面反射率。
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抑制遮蔽构件的反射所导致的反射构件的局部的过度升端。
(方式C)
在(方式A)或(方式B)中,所述遮蔽构件是采用高导热性材料来构成的。
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抑制遮蔽构件的局部的过度升温。
(方式D)
在(方式A)至(方式C)的任何一个中,在所述遮蔽构件中设有高导热层。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进一步提高对遮蔽构件的局部的过度升温的抑制效果。
(方式E)
在(方式A)至(方式D)的任何一个中,各遮蔽构作的遮蔽区域是下同的。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比起一个遮蔽构件来对应所有的用纸尺寸的情况来,能够减少各遮蔽构件的动作范围并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方式F)
在(方式E)中,各遮蔽构件的移动方向是相同的。
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减少各遮蔽构件的动作范围并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方式G)
在(方式E)中,各遮蔽构件的移动方向是不同的。
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减少各遮蔽构件的动作范围并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另外,相对于各遮蔽构件的干涉等,还能够提高充裕度。
(方式H)
在(方式A)至(方式G)的任何一个中,将各遮蔽构件构成为各自独立后能够动作。
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可以对各遮蔽构件分别进行更梢细的功作控制。
(方式I)
在(方式A)至(方式G)的任何一个中,将各遮蔽构件构成为联动后能够动作。
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能够使得驱动源为同一个,因而可以实现低成本化或节省空间化。
(方式J)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像载置体;在所述像载置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像形成机构:将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像载置体上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机构;将转印到所述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该记录材料上的定影机构,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定影机构采用了(方式A)至(方式I)中任何一个所述的定影装置。
由此,就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地,在对遮蔽构件的温度过度上升而变形进行抑制的同时,还能够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本预域的技术人员都可以进行多种变形。
Claims (10)
1.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内部为中空的表面环绕移动体;
与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构件;
夹持形成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内周侧里并借助于该表面环绕移动体与所述加压构件抵接后来形成夹持部;
热源,其被配置在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内周侧里并通过辐射热来加热该表面环绕移动体,并使得记录材料通过所述夹持部后将图像定影到该记录材料上,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源和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之间设置有多个遮蔽构件,所述遮蔽构件能够在对从所述热源朝向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非通过纸张区域的辐射热进行遮蔽的遮蔽位置和从该遮蔽位置沿所述表面环绕移动体的圆周方向退避后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并且还设有控制各遮蔽构件的动作的控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源和所述夹持形成构件之间设有对该热源来的热进行反射的反射构件,并且,所述遮蔽构件的与所述热源相向而对一侧的表面反射率要低于所述反射构件与所述热源相向而对一侧的表面反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构件是采用高导热性材料来构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遮蔽构件中设有高导热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遮蔽构件的遮蔽区域是不同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遮蔽构件的移动方向是相同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遮蔽构件的移动方向是不同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各遮蔽构件构成为各自独立地能够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各遮蔽构件构成为联动地能够动作。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像载置体;
在所述像载置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调色剂像形成机构;
将所述调色剂像从所述像载置体上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机构;
将转印到所述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该记录材料上的定影机构,
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定影机构采用了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16517A JP2014235308A (ja) | 2013-05-31 | 2013-05-31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16517 | 2013-05-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16261A CN104216261A (zh) | 2014-12-17 |
CN104216261B true CN104216261B (zh) | 2016-08-24 |
Family
ID=50884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31055.3A Active CN104216261B (zh) | 2013-05-31 | 2014-05-28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07589B2 (zh) |
EP (1) | EP2808744B1 (zh) |
JP (1) | JP2014235308A (zh) |
CN (1) | CN1042162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235308A (ja) * | 2013-05-31 | 2014-12-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56009B2 (ja) * | 2014-01-07 | 2018-0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70885B2 (ja) * | 2014-07-28 | 2017-07-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627206B2 (ja) | 2014-07-31 | 2020-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55104B2 (ja) | 2014-12-01 | 2019-01-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874839B2 (en) | 2015-06-23 | 2018-01-23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583716B2 (ja) | 2015-07-07 | 2019-10-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067449B2 (en) | 2015-07-09 | 2018-09-0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687890B2 (ja) * | 2015-07-15 | 2020-04-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804546B2 (en) | 2015-07-15 | 2017-10-31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9904220B2 (en) | 2016-02-25 | 2018-02-27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983489B2 (ja) | 2016-02-25 | 2021-1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441424B2 (ja) * | 2020-04-17 | 2024-03-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US12013652B2 (en) | 2022-03-17 | 2024-06-18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or holder and reflector |
US11880151B1 (en) * | 2022-09-13 | 2024-01-23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73078A (zh) * | 2008-09-11 | 2010-03-17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
CN102385292A (zh) * | 2010-08-31 | 2012-03-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89674A (ja) | 1989-12-19 | 1991-08-1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H09244449A (ja) | 1996-03-14 | 1997-09-1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282823A (ja) | 1997-04-04 | 1998-10-23 | Minolta Co Ltd | 定着加熱ローラ |
JP2004252137A (ja) | 2003-02-20 | 2004-09-09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誘導加熱定着装置 |
JP2004286922A (ja) | 2003-03-20 | 2004-10-14 | Minolta Co Ltd | ベルト定着装置 |
JP2005056595A (ja) | 2003-08-05 | 2005-03-03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18826B2 (ja) | 2006-06-19 | 2011-1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91558B2 (ja) | 2007-06-26 | 2012-12-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32625A (ja) * | 2008-07-25 | 2010-02-12 | Panasonic Corp | 定着装置 |
JP4742165B2 (ja) | 2009-12-01 | 2011-08-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5510721B2 (ja) | 2010-05-07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714B2 (ja) * | 2012-01-13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95132B2 (ja) * | 2012-02-09 | 2016-09-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32389A (ja) | 2012-07-12 | 2014-02-2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152106B2 (en) * | 2012-08-31 | 2015-10-06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US9229379B2 (en) * | 2012-09-11 | 2016-01-05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9046833B2 (en) * | 2012-09-14 | 2015-06-02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5737531B2 (ja) | 2012-09-14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046838B2 (en) * | 2012-09-14 | 2015-06-02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896306B2 (ja) * | 2013-03-04 | 2016-03-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47857B2 (ja) * | 2013-03-15 | 2016-12-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50107B2 (ja) * | 2013-03-15 | 2017-06-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21546B2 (ja) * | 2013-05-14 | 2017-11-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235308A (ja) * | 2013-05-31 | 2014-12-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05-31 JP JP2013116517A patent/JP2014235308A/ja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5-21 US US14/284,360 patent/US9207589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26 EP EP14169880.3A patent/EP2808744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5-28 CN CN201410231055.3A patent/CN1042162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73078A (zh) * | 2008-09-11 | 2010-03-17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
CN102385292A (zh) * | 2010-08-31 | 2012-03-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235308A (ja) | 2014-12-15 |
EP2808744B1 (en) | 2018-07-04 |
EP2808744A1 (en) | 2014-12-03 |
US9207589B2 (en) | 2015-12-08 |
CN104216261A (zh) | 2014-12-17 |
US20140356038A1 (en) | 2014-1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16261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5116704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5549367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166331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186080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9599940B2 (en) | Fixing device with nip forming member having a high thermal-conductive layer with a low thermal conductive portion | |
CN103186079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8116670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CN104049505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20160161890A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268979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158248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8931907A (zh)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 |
JP3817482B2 (ja) |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70065188A1 (en) | Transfer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6569399A (zh) |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滑动移动构件 | |
CN1497391A (zh) |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 |
JP5915093B2 (ja) |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50355587A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051712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49836B2 (ja) | 定着装置 | |
WO2005015320A1 (ja)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174437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207133587U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24287A (ja) | 定着装置、定着方法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