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6255B - 液体显影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显影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6255B
CN104216255B CN201410008277.9A CN201410008277A CN104216255B CN 104216255 B CN104216255 B CN 104216255B CN 201410008277 A CN201410008277 A CN 201410008277A CN 104216255 B CN104216255 B CN 104216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liquid
image
developer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082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16255A (zh
Inventor
横山优树
野上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Applie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Applied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Applie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16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6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16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6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1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liquid developer
    • G03G15/104Preparing, mixing, transport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105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toner concent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12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in liquid developer mix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Wet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Liquid Develop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液体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容纳部,其容纳有含有调色剂和载体液、并且调色剂浓度为23体积%至27体积%的液体显影剂;显影部件,其中,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显影剂被提供至所述显影部件的表面以形成厚度为5.8μm至7.5μm、且调色剂被覆率为0.71至1.1的液体显影剂层,并且如此形成的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以使在该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显影剂充电单元,其在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之前对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进行充电。该液体显影装置能够形成具有优异图像质量的图像。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

Description

液体显影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显影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经实施了湿式成像,其中将液体显影剂从在显影部件上形成的液体显影剂层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从而用调色剂使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日本专利文献JP-A-2008-39940(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储存液体显影剂的液体显影剂储存部、使用由该液体显影剂储存部提供的液体显影剂而形成图像的显影部、将显影部中形成的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形成转印图像的转印部、回收残留在显影部中的液体显影剂的回收部、以及将回收的液体显影剂传送至液体显影剂储存部的传送部,其中所述显影部至少具有在表面上形成液体显影剂层的显影辊、使得层中的调色剂颗粒均匀存在于显影辊的表面附近的压缩机、以及由静电潜像和显影辊上的液体显影剂形成图像的感光体,所述调色剂颗粒具有0.7μm至3μm的平均粒径并且该调色剂颗粒的粒度分布中的宽度S为1.4以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显影装置,该液体显影装置能够形成具有优异图像质量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显影装置,包括:
显影剂容纳部,其容纳有含有调色剂和载体液并且调色剂浓度为23体积%至27体积%的液体显影剂;
显影部件,其中,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显影剂被提供至该显影部件的表面,从而形成厚度为5.8μm至7.5μm、且通过下式(1)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为0.71至1.1的液体显影剂层,并且如此形成的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以使在该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
显影剂充电单元,其在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之前对该液体显影剂层进行充电,
式(1):调色剂被覆率=({SVL/(4πr3/3)}×πr2)/0.9069
其中在式(1)中,SV表示所述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体积%/100);L表示所述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μm);并且r表示所述调色剂的体积平均颗粒半径(μm);上面的数值0.9069为圆的最密面积填充率(closest area filling rate of circle)。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液体显影装置中,所述液体显影剂中的所述调色剂具有2.5μm至3.8μm的体积平均粒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液体显影装置中,所述液体显影剂中的所述调色剂具有2.5μm至3.0μm的体积平均粒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保持部件;
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图像保持部件进行充电;
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其在带电的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
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显影装置,其将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转印装置,其将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表面上;以及
定影装置,其将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显影装置,与不满足下述要求的情况相比,该液体显影装置能够形成具有优异图像质量的图像,所述要求为: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在显影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通过式(1)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在上述范围内、并且设置了在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之前对液体显影剂层进行充电的显影剂充电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和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显影装置,与不满足所述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的要求的情况相比,所述液体显影装置能够抑制图像部分的空白(void)和雾化(fogging)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与不提供满足下述要求的液体显影装置的情况相比,该成像装置能够形成具有优异图像质量的图像,所述要求为: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在显影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通过式(1)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在上述范围内、并且设置了在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之前对液体显影剂层进行充电的显影剂充电单元。
附图简要说明
将基于下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其中:
图1为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容纳部,其容纳有含有调色剂和载体液的液体显影剂;以及显影部件,其中,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液体显影剂被提供至该显影部件的表面以形成液体显影剂层,并且如此形成的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以使在该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
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为23体积%至27体积%。
在显影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为5.8μm至7.5μm。
在所述液体显影剂层中,通过下式(1)所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被控制为0.71至1.1。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装置进一步包括显影剂充电单元,其在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之前对该液体显影剂层进行充电。
式(1):调色剂被覆率=({SVL/(4πr3/3)}×πr2)/0.9069
在式(1)中,SV表示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体积%/100),L表示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μm),并且r表示调色剂的体积平均颗粒半径(μm),上面的数值0.9069为圆的最密面积填充率。
迄今为止,已经实施了湿式成像,其中将液体显影剂从在显影部件上形成的液体显影剂层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从而用调色剂使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在该成像中,在使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的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自身预先带电的方面中,在被提供至显影部件表面的液体显影剂中调色剂在垂直于显影部件的方向上重叠,结果在液体显影剂中可能产生调色剂颗粒集中的地方,从而可能形成不均匀的调色剂层。
另外,在使用液体显影剂的湿式成像中,在图像部分中可能出现空白、或者调色剂可能被移动至除形成有静电潜像的部分之外的区域(非图像部分),从而可能发生雾化或者在点的轮廓部分导致不规则。
然而,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充电单元,该显影剂充电单元在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之前对该液体显影剂层进行充电。另外,所述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被控制为23体积%至27体积%、在显影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被控制为5.8μm至7.5μm、并且通过式(1)所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被控制为0.71至1.1。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由于提供了这种构造,因此可形成具有优异图像质量的图像。
产生此效果的机理不一定清楚,但是推测如下。
首先,由于提供了在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之前对该液体显影剂层充电的显影剂充电单元,因此调色剂被充电,并且在液体显影剂中调色剂被推向显影部件。其原因被认为是,由于该显影剂充电单元持续地对调色剂进一步充电,所述调色剂已经在显影剂充电单元进行充电的区域的前部充过电,因此带电的调色剂相反地作用(react thereagainst),并在液体显影剂中移向显影部件。
然而,即使提供了所述显影剂充电单元,但当调色剂被覆率低的时候,调色剂的量不足,因此认为在显影部件的表面上的液体显影剂层中产生没有调色剂层形成的部分,结果在图像部分中生成空白。另一方面,当调色剂被覆率高的时候,调色剂的量过大,因此在显影部件的表面上的液体显影剂层中形成多个调色剂层,并且该调色剂层中的调色剂离显影部件越远,其对于显影部件的粘附力越弱。因而,据认为该调色剂移动至除形成有静电潜像的部分之外的区域(非图像部分),因此产生雾化或在点的轮廓部分中导致不规则。
然而,当将调色剂被覆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时,调色剂以适当的量存在于液体显影剂层中。因而,据认为图像部分中空白的产生、雾化的产生以及在点的轮廓部分中的不规则受到抑制。
另外,由于提供了显影剂充电单元并且将调色剂被覆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因此据认为在显影部件的表面上的液体显影剂层中的不均匀受到抑制,并且形成了其中多个层的重叠受到抑制的调色剂层,因此形成了具有优异图像质量的图像。
调色剂被覆率
如上所述,在显影部件上形成的液体显影剂层中的调色剂被覆率为0.71至1.1。
当调色剂被覆率小于0.71时,在图像部分中产生空白。另一方面,当调色剂被覆率大于1.1时,调色剂移动至除形成有静电潜像的部分之外的区域(非图像部分),从而产生雾化或在点的轮廓部分导致不规则。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调色剂被覆率由式(1)表示。
此处,使用下面的方法测量由式(1)中的Sv表示的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
首先,将所容纳的液体显影剂从显影剂容纳单元中取出。将包含显影剂(该显影剂通过将液体显影剂稀释600倍得到)的瓶浸入小型超声波清洗机中以分散颗粒。然后,对经稀释的液体显影剂脱气,并然后用吸收光度计(由Shimadzu公司制造,UV-2500PC)测量吸光度。由测得的吸光度、以及预先创建的吸光度和经稀释的显影剂的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原始显影剂浓度。
使用下面的方法测量由式(1)中的L表示的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μm)。
用废布等擦除附着于显影部件的某一区域的表面的液体显影剂,所述显影部件使用由显影剂容纳部提供的液体显影剂形成图像,并且测量擦除前后该废布的质量变化以测得擦除的液体显影剂的质量。由测得的液体显影剂的质量、擦除面积、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调色剂的比重以及载体的比重,根据下式获得所述厚度。
式(2):厚度=(M×(S/T+(1-S)/C))/A
在式(2)中,M表示液体显影剂的质量(g)、S表示液体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重量%)、T表示调色剂的比重、C表示载体液的比重并且A表示擦除面积(m2)。
使用下面方法测量由式(1)中的r表示的调色剂的体积平均颗粒半径(μm)。
首先,测量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所述测量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型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如LA920(由Horiba公司制造))进行。相对于基于粒度分布而分割的粒度范围(通道),从最小的直径侧绘制体积的累积分布,并将累积百分数变为50%时的粒径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D50v
通过将所获得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除以2,计算调色剂的体积平均颗粒半径。
这里描述的数值为使用上述方法测得的值。
调色剂浓度
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为23体积%至27体积%。当调色剂浓度小于23体积%时,调色剂的量不足,从而在图像部分中导致空白。另一方面,当调色剂浓度大于27体积%时,调色剂的量过多,从而发生雾化或者在点的轮廓部分中导致不规则。
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用液体显影剂制备过程中的调色剂与载体液的比率来控制。
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
所述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L)为5.8μm至7.5μm。当厚度小于5.8μm时,调色剂的量不足,从而在图像部分中导致空白。另一方面,当厚度大于7.5μm时,由于显影过程中的液流而在图像中产生线性扰动(linear disturbance)。
通过液体显影剂的粘度等来控制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然而,从容易地调整所述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的角度来看,优选地在液体显影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的位置的上游侧(在显影部件的驱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控制厚度的控制部件。设置控制部件的位置优选位于显影剂充电单元进一步进行充电的位置的上游侧(在显影部件的驱动方向的上游侧)。
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
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2.5μm至3.8μm,并且更优选为2.5μm至3.0μm。当体积平均粒径为2.5μm以上时,由于过多的调色剂量引起的雾化和点的轮廓部分中的不规则受到抑制。另一方面,当体积平均粒径为3.8μm以下时,由调色剂量不足引起的图像部分中的空白发生受到抑制。
当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即,对应于一层的调色剂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时,高质量的图像不仅可在表面粗糙度受到抑制的记录介质如涂料纸上形成,而且还可在具有若干微米级的表面粗糙度的记录介质如普通纸上形成。当体积平均粒径为2.5μm以上时,调色剂连同普通纸表面等一起转印,并由此抑制了图像部分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当体积平均粒径为3.8μm以下时,调色剂层的厚度不会变得过大,并因此形成浮雕感(embossedfeeling)受到抑制的图像。
在调色剂造粒的过程中控制该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
下面,将使用附图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图1中所示出的成像装置包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装置。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如图1所示为(例如)湿式成像装置,并且包括感光体10(图像保持部件的例子。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图像保持部件为这样的部件,在该部件上,所述液体显影装置形成调色剂图像)。围绕感光体10设置了:感光体充电装置12,其对感光体10的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14(静电潜像形成装置的例子),其通过曝光在感光体10的带电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液体显影装置16,其使在感光体10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T;转印装置18,其将感光体10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T转印至记录介质P(例如,纸)的表面上;清洁器20,其在调色剂图像T转印之后移除并回收残留在感光体10的表面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以及定影装置26,其通过加热使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T定影。
转印装置18由中间转印型装置构成,该中间转印型装置包括在感光体10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T被转印至其表面上的鼓状中间转印部件22,和将转印至中间转印部件2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T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的转印辊24。
所述转印装置18可包括(例如)带状中间转印部件22,或者可不包括中间转印部件22而是具有直接转印系统,该系统通过转印辊24直接将调色剂图像T从感光体10上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
图1示出了定影装置26,其通过加热使转印至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T定影。然而,所述定影装置26的定影系统可以是使用定影辊或定影带的接触式加热定影、或者是使用烘箱或闪光灯的非接触式加热定影。当使用紫外固化型显影剂时,可以使用UV灯等进行定影。
下面,将描述图1中示出的成像装置101的操作。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装置101中,首先,感光体充电装置12将以箭头B的方向旋转的感光体10的表面充电至预定电位。
然后,曝光装置14根据图像信号将感光体10的充电表面曝光(例如,暴露于激光束)以形成静电潜像。
然后,液体显影装置16将液体显影剂G1提供至形成了静电潜像的感光体10的表面,以将静电潜像显影(可视化),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T。
然后,将在感光体10的表面上显影的调色剂图像T转印至以箭头C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部件22的表面上。
然后,将转印至中间转印部件2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T在记录介质P与转印辊24接触的位置处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此处,关于转印,将记录介质P夹在转印辊24与中间转印部件22之间,并且使中间转印部件2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T与记录介质P紧密接触,从而将调色剂图像T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
此后,将在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介质P输送至定影装置26、夹在定影装置26中的一对定影辊之间,并且同时挤压和加热,由此将调色剂图像T定影在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从而在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形成定影图像。
清洁器20移除并回收调色剂图像T转印至中间转印部件22上之后的感光体10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颗粒,并且所述工序再次进入成像工序。
下面,将描述液体显影装置16。
液体显影装置16为湿式显影装置,并且包括:显影剂容纳容器32(显影剂容纳部的例子),其容纳有液体显影剂G1;显影辊34(显影部件的例子),其中容纳在显影剂容纳容器32中的液体显影剂G1被提供至显影辊34的表面以形成液体显影剂层G2,并且如此形成的液体显影剂层G2被提供至感光体10的表面,以使感光体10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控制部件36,其限制由显影辊34提供的液体显影剂G1的供应量从而控制液体显影剂层G2的厚度;以及显影剂充电装置38(显影剂充电单元的例子),其在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感光体10的表面之前对液体显影剂层G2进行充电。
将所述显影辊34设置为部分浸入到容纳在显影剂容纳容器32中的液体显影剂G1中。
作为显影剂充电装置38,还可使用利用了诸如电晕管或栅格等电晕放电器、充电辊、辉光放电器等的充电装置。
将描述液体显影装置16的操作。
在液体显影装置16中,在显影辊34浸入容纳在显影剂容纳容器32中的液体显影剂G1的位置处,将液体显影剂G1提供至显影辊34的表面上,并且控制部件36限制液体显影剂G1的供应量以形成液体显影剂层G2。此时,将由式(1)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控制在上述范围内。
然后,在液体显影剂层提供给感光体10的表面之前,显影剂充电装置38对液体显影剂层G2进行充电。此时,液体显影剂层G2中的调色剂带电,并且在液体显影剂层G2中被压向显影部件侧。
然后,将液体显影剂层G2中的液体显影剂在显影辊34面向感光体10的位置处提供至感光体10的表面上,从而将其上形成了静电潜像的感光体10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可视化),由此形成调色剂图像T。
液体显影剂
此处,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剂。
所述液体显影剂至少含有调色剂和载体液。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调整液体显影剂的组成,使得由式(1)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位于上述范围内。具体而言,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为23体积%至27体积%。另外,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2.5μm至3.8μm。
调色剂颗粒
调色剂颗粒包含(例如)粘结剂树脂以及(根据需要)着色剂、防粘剂(releaseagent)和其他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可以通过在粘结剂树脂中捏合而内部添加,或者在获得调色剂颗粒之后通过进行混合工序而外部添加。通常包含着色剂,但是当制造透明调色剂时,可不包含着色剂。
粘结剂树脂
粘结剂树脂的例子包括由以下单体的均聚物、或者通过组合这些单体中的两种或更多种而获得的共聚物所形成的乙烯基系树脂,这些单体例如为苯乙烯类(例如苯乙烯、对氯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和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烯键式不饱和腈类(例如丙烯腈和甲基丙烯腈)、乙烯基醚类(例如乙烯基甲醚和乙烯基异丁醚)、乙烯基酮类(例如甲基乙烯基酮、乙基乙烯基酮和异丙烯基乙烯基酮)、以及烯烃类(例如乙烯、丙烯和丁二烯)。
作为粘结剂树脂,还可列举诸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纤维素树脂、聚醚树脂和改性松香等非己烯基系树脂、这些树脂与上述乙烯基系树脂的混合物、或者是在这些非乙烯基系树脂共存的情况下使乙烯基系单体聚合而获得的接枝聚合物。
这些粘结剂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是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聚酯树脂优选地用作粘结剂树脂。
所述聚酯树脂的例子包括已知的非晶态聚酯树脂。关于聚酯树脂,可将结晶性聚酯树脂与非晶态聚酯树脂一起组合使用。相对于全部粘结剂树脂,所述结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可为2重量%至40重量%(优选为2重量%至20重量%)。
“结晶性”树脂是指树脂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中未显示出阶段式的吸热量变化,但是具有明显的吸热峰。具体而言,“结晶性”树脂是指在10(℃/min)的升温速率下测定时,吸热峰的半值宽度在10℃以内。
另一方面,“非晶态”树脂是指所述半值宽度大于10℃、显示出阶段式的吸热量变化、或者未辨认出明显的吸热峰。
非晶态聚酯树脂
所述非晶态聚酯树脂的例子包括多元羧酸和多元醇的缩聚物。可将市售的产品或合成产品用作非晶态聚酯树脂。
多元羧酸的例子包括脂肪族二元羧酸(例如草酸、丙二酸、马来酸、富马酸、柠康酸、衣康酸、戊烯二酸、琥珀酸、烯基琥珀酸、己二酸和癸二酸)、脂环族二元羧酸(例如环己烷二羧酸)、芳香族二元羧酸(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和萘二甲酸)以及它们的酸酐或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例如具有1至5个碳原子)。其中,优选(例如)芳香族二元羧酸作为多元羧酸。
关于这些多元羧酸,可以将具有交联结构或分支结构的三元或更多元的羧酸连同二元羧酸组合使用。三元或更多元的羧酸的例子包括偏苯三酸、均苯四酸以及它们的酸酐或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例如具有1至5个碳原子)。
多元羧酸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多元醇的例子包括脂肪族二醇(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和新戊二醇)、脂环族二醇(例如环己二醇、环己烷二甲醇和氢化双酚A)、以及芳香族二醇(例如双酚A的环氧乙烷加合物和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合物)。其中,作为多元醇,优选(例如)芳香族二醇和脂环族二醇,更优选芳香族二醇。
作为多元醇,可以将具有交联结构或分支结构的三元或更多元的多元醇连同二元醇组合使用。三元或更多元的多元醇的例子包括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
多元醇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50℃至80℃,更加优选为50℃至65℃。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根据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得到的DSC曲线而获得的。更具体而言,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根据JIS K-1987的“塑料的转变温度测量方法”中的用于获得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方法中所描述的“外推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获得的。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至1,000,000,更加优选为7,000至500,000。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2,000至100,000。
非晶态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分布Mw/Mn优选为1.5至100,更加优选为2至60。
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来测定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利用GPC的分子量测量是使用Tosoh公司制造的GPC HLC-8120作为测量装置,使用Tosoh公司制造的柱子TSKgel Super HM-M(15cm)并使用THF溶剂进行的。利用单分散聚苯乙烯标样,由上述测量结果绘制分子量校正曲线,从而计算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
使用已知的制造方法来制造非晶态聚酯树脂。其具体例子包括在设为180℃至230℃的聚合温度下,如果需要在反应系统减压的条件下引发反应,同时除去在缩合过程中产生的水或醇的方法。
当原料单体在反应温度下不溶解或不相容时,可以添加高沸点溶剂作为增溶剂来溶解单体。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增溶剂蒸馏除去的同时引发缩聚反应。当共聚反应中存在相容性较差的单体时,相容性较差的单体可以预先与欲与该单体缩聚的酸或醇缩合,然后再与主要成分缩聚。
结晶性聚酯树脂
所述结晶性聚酯树脂的例子包括多元羧酸和多元醇的缩聚物。可将市售的产品或合成产品用作结晶性聚酯树脂。
此处,作为结晶性聚酯树脂,为了便于形成晶体结构,优选使用具有直链脂肪族基团的可聚合单体、而不是具有芳香族基团的可聚合单体的缩聚物。
所述多元羧酸的例子包括:脂肪族二元羧酸(例如,草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9-壬烷二酸、1,10-癸烷二酸、1,12-十二烷二羧酸、1,14-十四烷二羧酸、和1,18-十八烷二羧酸)、芳香族二元羧酸(例如,诸如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丙二酸、中康酸等二元酸)、以及它们的酸酐或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例如具有1至5个碳原子)。
关于所述多元羧酸,可以将具有交联结构或分支结构的三元或更多元的羧酸连同二元羧酸组合使用。三元羧酸的例子包括芳香族羧酸(例如,1,2,3-苯三甲酸、1,2,4-苯三甲酸和1,2,4-萘三甲酸)以及它们的酸酐或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例如具有1至5个碳原子)。
作为多元羧酸,可以将具有磺酸基的二元羧酸或具有烯键式双键的二元羧酸连同这些二元羧酸组合使用。
多元羧酸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所述多元醇的例子包括脂肪族二醇(例如,在主链部分具有7至20个碳原子的直链状脂肪族二醇)。所述脂肪族二醇的例子包括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7-庚二醇、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1,11-十一烷二醇、1,12-十二烷二醇、1,13-十三烷二醇、1,14-十四烷二醇、1,18-十八烷二醇、以及1,14-二十烷癸二醇(1,14-eicosanedecanediol)。其中,优选1,8-辛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作为脂肪族二醇。
关于多元醇,可以将具有交联结构或分支结构的三元或更多元的多元醇连同二元醇组合使用。三元或更多元的多元醇的例子包括甘油、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季戊四醇。
所述多元醇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此处,多元醇中,脂肪族二醇的含量可以为80摩尔%以上,并更优选为90摩尔%以上。
结晶性聚酯树脂的熔融温度优选为50℃至100℃,更优选为55℃至90℃,甚至更加优选为60℃至85℃。
熔融温度是根据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得到的DSC曲线,由JIS K-1987的“塑料的转变温度的测量方法”中的用于获得熔融温度的方法中所描述的“熔融峰值温度”获得的。
所述结晶性聚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6,000至35,000。
例如,与非晶态聚酯树脂的情况一样可使用已知的制造方法制造所述结晶性聚酯树脂。
相对于全部调色剂颗粒,粘结剂树脂的含量优选为(例如)40重量%至95重量%,更加优选为50重量%至90重量%,甚至更优选为60重量%至85重量%。
着色剂
着色剂的例子包括各种颜料,如炭黑、铬黄、汉撒黄(Hansa yellow)、联苯胺黄、还原黄(threne yellow)、喹啉黄、颜料黄、永固橙GTR、吡唑啉酮橙、巴尔干橙(vulcanorange)、万赤洋红色(watchung red)、永久红、亮胭脂红3B(brilliant carmine3B)、亮胭脂红6B、杜邦油红、吡唑啉酮红、立索红、若丹明B色淀、色淀红C、颜料红(pigment red)、玫瑰红、苯胺蓝、群青色、铜油蓝(calco oil blue)、氯化亚甲基蓝、酞菁蓝、颜料蓝(pigmentblue)、酞菁绿和孔雀绿草酸盐,以及各种染料如吖啶类染料、呫吨类染料、偶氮类染料、苯醌类染料、吖嗪类染料、蒽醌类染料、硫靛类染料、二噁嗪类染料(dioxadine-based dye)、噻嗪类染料、偶氮甲碱类染料、靛青类染料(indigo-based dye)、酞菁类染料、苯胺黑类染料、甲川类染料、三苯甲烷类染料、二苯甲烷类染料、以及噻唑类染料。
着色剂可单独使用,或者两种或更多种组合使用。
如果需要,可对着色剂进行表面处理,或者将着色剂与分散剂组合使用。可组合使用多种着色剂。
相对于全部调色剂颗粒,着色剂的含量优选为(例如)1重量%至30重量%,更加优选为3重量%至15重量%。
防粘剂
防粘剂的例子包括:烃系蜡;天然蜡如巴西棕榈蜡、米糠蜡和小烛树蜡;合成或矿物/石油系蜡如褐煤蜡;以及酯系蜡如脂肪酸酯和褐煤酸酯。防粘剂并不局限于此。
防粘剂的熔融温度优选为50℃至110℃,更加优选为60℃至100℃。
熔融温度是根据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得到的DSC曲线,由JIS K-1987的“塑料的转变温度的测量方法”中的用于获得熔融温度的方法中所描述的“熔融峰值温度”获得的。
相对于全部调色剂颗粒,防粘剂的含量优选为(例如)从1重量%至20重量%,更加优选为5重量%至15重量%。
其他添加剂
其他添加剂的例子包括已知的添加剂,例如电荷控制剂和无机粉末。调色剂颗粒含有这些添加剂作为内部添加剂。
调色剂制造方法
对本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使用的调色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通过将粉碎的调色剂、在液体中乳化的干燥的调色剂、或使用聚合调色剂制造方法所制造的调色剂在载体液中精细粉碎而获得所述调色剂。
例如,将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其他添加剂投入诸如Henschel混合机等混合机中并混合,使用双螺杆挤出机、Banbury混合机、辊磨机、捏合机等将混合物熔融捏合,然后使用鼓式刨片机(drum flaker)等将所得产物冷却。使用诸如锤磨机等粉碎机将冷却材料粗粉碎,并使用诸如气流磨等粉碎机将其精细粉碎。之后使用风力分级机等将粉碎的材料分级,从而获得粉碎的调色剂。
另外,将粘结剂树脂、着色剂和其他添加剂等溶于诸如乙酸乙酯等溶剂中,使其在含有分散稳定剂(如碳酸钙)的水中乳化并悬浮。除去溶剂之后,将分散稳定剂除去,并对所获得的颗粒进行过滤并干燥,从而获得在液体中乳化的干燥的调色剂。
另外,在搅拌条件下向水相中加入包含可聚合单体(其形成粘结剂树脂)、着色剂、聚合引发剂以及其他添加剂等的组合物并造粒。在引发聚合反应后,过滤和干燥所述颗粒,从而获得聚合调色剂。
使用已知的粉碎装置(如球磨机、珠磨机和高压湿式微粒化装置)将所获得的调色剂在载体液中精细粉碎,以获得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剂用调色剂颗粒。
从更加易于将调色剂被覆率调整至上述范围内的角度来看,优选使用调色剂粒度分布中的“上GSDv”以及“下GSDp”小于1.3的调色剂。当所述上GSDv以及下GSDp在上述范围内时,与调色剂具有更宽的粒度分布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
此处,“上GSDv”为粗粉侧的体积粒度分布,并且表示为(D16V/D50V)。“下GSDp”为细粉侧的数量粒度分布,并表示为(D50P/D84P)。
下面将描述上GSDv和下GSDp的测量方法。所述测量是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型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如LA920,(由Horiba公司制造))来进行的。相对于基于粒度分布而分割的粒度范围(通道),从最小的直径侧绘制体积和数量各自的累积分布。将累积百分数变为16%时的粒径定义为对应于体积D16v和数量D16p的粒径,将累积百分数变为50%时的粒径定义为对应于体积D50v和数量D50p的粒径,并将累积百分数变为84%时的粒径定义为对应于体积D84v和数量D84p的粒径。使用上述定义,计算出上GSDv和下GSDp
载体液
所述载体液优选为含有硅油作为主要成分的绝缘液体。该载体液可为单独的硅油或者其与其他绝缘液体的混合物。所述硅油的例子包括KF96(Shin-Etsu Chemical公司)、SH200和SH344(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公司)以及TSF451(Toshiba Silicone公司)。
除硅油以外,(例如)可使用诸如石蜡油的脂肪族烃溶剂(其市售品的例子包括均由Matsumura Sekiyu公司制备的MORESCO WHITE MT-30P、MORESCO WHITE P40和MORESCOWHITE P70,以及均由Exxon Chemical公司制备的ISOPAR L和ISOPAR M),以及诸如萘油等烃类溶剂(其市售品的例子包括均由Exon Chemical公司制备的EXOL D80、EXOL D110和EXOL D130,以及均由Nippon Petrochemicals公司制备的NAPHTESOL L、NAPHTESOL M、NAPHTESOL H、NEW NAPHTESOL160、NEW NAPHTESOL200、NEW NAPHTESOL220和NEW NAPHTESOLMS-20P),并且还可以在它们中掺入诸如甲苯等芳香族化合物。
除硅油以外的这些液体可以通过与硅油混合来使用。
包含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剂中的载体液可由一种组成,或者可以使用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
载体液可以包含多种辅助材料,如分散剂、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润湿剂、增粘剂、起泡剂、消泡剂、凝固剂、胶凝剂、防沉降剂、电荷控制剂、防静电剂、防老化剂、软化剂、增塑剂、填充剂、香味剂、粘着防止剂(adhesion preventing agent)和隔离剂。
液体显影剂制造方法
所述液体显影剂这样获得:使用诸如球磨机、砂磨机、粉碎机或珠磨机等分散机将上述调色剂颗粒和载体液混合,将所述混合物粉碎,并且将所述调色剂颗粒分散在载体液中。
将调色剂颗粒分散在载体液中不限于上述分散机。分散可以通过使特殊的搅拌刀片于高速下旋转(类似于混合机的情况)来进行,可以采用已知为均质器的转子-定子形成的剪切力来进行,或者可以通过使用超声波来进行。
液体显影方法以及成像方法
使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上述液体显影装置进行的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方法依次包括:液体显影剂层形成工序,其中,将包含调色剂和载体液并且具有23体积%至27体积%的调色剂浓度的液体显影剂提供至显影部件的表面,从而形成厚度为5.8μm至7.5μm、且由下式(1)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为0.71至1.1的液体显影剂层;显影剂充电工序,其对所述液体显影剂层充电;以及显影工序,其中,将液体显影剂层提供至在其表面上形成了静电潜像的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以使该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
式(1):调色剂被覆率=({SVL/(4πr3/3)}×πr2)/0.9069
在式(1)中,SV表示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体积%/100),L表示液体显影剂层的的厚度(μm),并且r表示调色剂的体积平均颗粒半径(μm)。上面的数值0.9069为圆的最密面积填充率。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成像方法包括:充电工序,其对图像保持部件进行充电;静电潜像形成工序,其在带电的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液体显影工序,其使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方法,使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工序,其将在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表面上;以及定影工序,其将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液体显影方法以及成像方法,可形成具有优异图像质量的图像。
实施例
下面,将使用实施例对本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更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在以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份”是基于重量。
各种特性的测量方法
首先,将描述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用的调色剂的物理性能的测量方法。
树脂的分子量
在以下条件下测量树脂的分子量。将“HLC-8120GPC和SC-8020(由Tosoh公司制造)”用作GPC的装置,使用两个柱子“TSK gel,Super HM-M(由Tosoh公司制造,6.0mm ID×15cm)”,并使用四氢呋喃(THF)作为洗脱液。使用折射率(RI)检测器,在如下试验条件下进行试验:样品浓度为0.5重量%、流速为0.6ml/min、样品注射量为10μl并且测量温度为40℃。另外,由10个“聚苯乙烯标样TSK标准”的样品:“A-500”、“F-1”、“F-10”、“F-80”、“F-380”、“A-2500”、“F-4”、“F-40”、“F-128”以及“F-700”绘制标准曲线。
调色剂、树脂颗粒、着色剂颗粒等的体积平均粒径
调色剂、树脂颗粒、着色剂颗粒等的体积平均粒径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型粒度分布测量装置(如LA920(由Horiba公司制造))测量。相对于基于粒度分布而分割的粒度范围(通道),从最小的直径侧绘制体积的累积分布,并将累积百分数变为50%时的粒径定义为对应于体积D50v的粒径。
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熔融温度
由根据ASTMD3418-8测量的各最大峰获得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及熔融温度(Tm)。将吸热部分中基线与上升线的延长线之间的交叉点的温度用作玻璃化转变温度,并将位于吸热峰的顶点处的温度用作熔融温度。在该测量中,使用了差示扫描量热计(DSC-7,由PerkinElmer公司制造)。
实施例1
液体显影剂的制备
使用下面的方法制备了液体显影剂用调色剂。
调色剂制造方法
调色剂(1)的制造
非晶态聚酯树脂(1)和非晶态树脂颗粒分散液(1a)的制备
聚氧乙烯(2,0)-2,2-双(4-羟基苯基)丙烷:35摩尔份
聚氧丙烯(2,2)-2,2-双(4-羟基苯基)丙烷:65摩尔份
对苯二甲酸:80摩尔份
正十二烯基琥珀酸:15摩尔份
偏苯三酸:10摩尔份
将上述材料以及相对于这些酸组分(对苯二甲酸、正十二烯基琥珀酸和偏苯三酸的总摩尔数)为0.05摩尔份的二丁基氧化锡投入热干燥后的两口烧瓶中,向该容器中供入氮气以保持惰性气氛,升高温度。此后,在150℃至230℃下使共缩聚进行12小时,随后在210℃至250℃下逐渐降低压力,从而合成非晶态聚酯树脂(1)。
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通过分子量测定(以聚苯乙烯计)获得的非晶态聚酯树脂(1)的重均分子量(Mw)为15,000,数均分子量(Mn)为6,800。
当通过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来测量非晶态聚酯树脂(1)时,未示出明显峰,但观察到阶段式的吸热量变化。玻璃化转变温度(其为阶段式的吸热量变化的中间点处的温度)为62℃。
将3,000份所得到的非晶态聚酯树脂(1)、10,000份离子交换水和90份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投入到高温高压乳化装置(Cavitron CD1010,缝隙:0.4mm)的乳化罐中。随后,加热至130℃使所述材料熔融,并在110℃、3L/m流速、10,000rpm下将所得材料分散30分钟。使所获得的材料通过冷却罐以收集树脂颗粒分散液,由此获得非晶态树脂颗粒分散液(1a)。
所得的非晶态树脂颗粒分散液(1a)中包含的树脂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为0.3μm,标准偏差为1.2。
结晶性聚酯树脂(2)和结晶性树脂颗粒分散液(2a)的制备
1,4-丁二醇(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公司制造):293份
十二烷二酸(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公司制造):750份
催化剂(二丁基氧化锡):0.3份
将上述材料加入到热干燥后的三口烧瓶中,随后通过减压操作将容器内部的空气用氮气除去从而成为惰性气氛。将组分在180℃下机械搅拌2小时。然后,在减压下将温度逐渐升高至230℃并进行搅拌5小时。当所得材料变粘稠时,进行空气冷却以停止反应,由此合成了结晶性聚酯树脂(2)。
根据凝胶渗透色谱(GPC)通过分子量测定(以聚苯乙烯计)获得的结晶性聚酯树脂(2)的重均分子量(Mw)为18,000。
此外,当通过上述方法,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来测量结晶性聚酯树脂(2)的熔融温度(Tm)时,显示出明显峰,峰顶的温度为70℃。
在与树脂颗粒分散液(1a)相同的条件下制备结晶性树脂颗粒分散液(2a),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结晶性聚酯树脂(2)代替非晶态聚酯树脂(1)。所得分散液中所含有的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为0.25μm,并且标准偏差为1.3。
着色剂分散液(1)的制备
酞菁颜料(由Dainichiseika Color&Chemicals Mfg有限公司制造,PVFASTBLUE):25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Dai-Ichi Kogyo Seiyaku有限公司制造,Neogen RK):2份
离子交换水:125份
将上述组分混合,随后通过均质器(由IKA-Werke GmbH&Co.KG.制造,UltraTurrax)进行分散,由此获得着色剂分散液(1)。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
季戊四醇四山嵛酸酯蜡:10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NOF公司制造,New Rex R):2份
离子交换水:300份
将上述组分混合,并使用均质器(由IKA-Werke GmbH&Co.KG.制造,Ultra Turrax)进行分散。随后,使用压力排放式均质器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散处理,由此获得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
无机颗粒分散液(1)的制备
疏水性二氧化硅(由Nippon Aerosil有限公司制造,RX200):100份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NOF公司制造,New Rex R):2份
离子交换水:1,000份
将上述组分混合,并使用均质器(由IKA-Werke GmbH&Co.KG.制造,Ultra Turrax)进行分散。随后,用超声均质器(RUS-600CCVP,由Nippon Seiki有限公司制造)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200次分散,由此获得无机颗粒分散液(1)。
调色剂(1)的制备
非晶态树脂颗粒分散液(1a):145份
结晶性树脂颗粒分散液(2a):30份
着色剂分散液(1):42份
防粘剂颗粒分散液(1):36份
无机颗粒分散液(1):10份
硫酸铝(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公司制造):0.5份
离子交换水:300份
将上述组分容纳在圆形不锈钢烧瓶中,调节pH为2.7。使用均质器(由IKA-WerkeGmbH&Co.KG.制造,Ultra Turrax T50)将所述组分进行分散,并随后在搅拌下在加热油浴中加热至47℃。使所得材料在47℃下保持60分钟,并随后向其中缓缓地添加46份非晶态聚酯树脂(1a)。然后,向其中缓慢加入0.55N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调节pH为9.0,并随后在搅拌下将所获得的材料加热至90℃并保持3.5小时。然后,过滤反应产物,用离子交换水洗涤并随后用真空干燥器干燥,以获得调色剂颗粒(1)。
用Henschel混合机将相对于100份调色剂颗粒其量为1份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由Nippon Aerosil有限公司制造,R972)混合并外部添加至其中,由此获得调色剂(1)。
液体显影剂的制备
将所获得的调色剂(1)与载体液(硅油,由Shin-Etsu Chemical有限公司制造,产品名:KF-96-20cs)混合以将调色剂浓度调整为表1中描述的值,由此获得液体显影剂1。
使用上述方法测量所得的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以及调色剂浓度(体积%)。结果在下表1中示出。
成像
首先,准备了具有图1所示的构造以及液体显影剂层用充电装置的成像装置(由Miyakoshi公司制造,产品名:MDP1260)。
将所获得的液体显影剂1装入所述成像装置的显影剂容纳容器中。调整控制液体显影剂的供应量的控制部件以将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调整为下表1中的值。
然后使用该成像装置进行了下面的评价试验。
评价试验
圆度
通过所述成像装置打印排列有12像素点群(dot cluster)的网点图像(dotimage),并通过下面的方法测量所述网点图像中的圆度。
关于圆度的测量,使用Image-Pro PLUS(由Media Cybernetics公司制造)测量30个点的半径比的平均值,并将其设为所述圆度。
当圆度为2.00以下时,认为没有问题发生。
空白评价
在于圆度评价试验中所制成的网点图像(其中排列了12像素点群)中,当空白发生时该圆度劣化并大于2.00。因而,当圆度大于2.00时,认为发生空白。
雾化评价
在于圆度评价试验中所制成的网点图像(其中排列了12像素点群)中,用以下评价级别评价了雾化的存在与否。
当所述级别为2以下时,认为没有问题发生。
级别1:未观察到雾化(绝对没有问题)
级别2:观察到雾化,但是此等级没有问题。
级别3:观察到雾化,且此等级有问题。
实施例2和3、比较例1
调节实施例1中的“调色剂(1)的制备”中的制备条件以制备这样的调色剂:其中粒径(D50V)、上GSDv和下GSDp被调节为下表1中的值。调节成像装置中的控制部件以使得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被调整为下表1中的值。
除此以外,使用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价试验。
在下表1至4中,显示“-”的栏表示没有进行测量和评价试验。
实施例4以及比较例2和3
调节实施例1中的“调色剂(1)的制备”以及“液体显影剂的制备”中的制备条件以制备这样的液体显影剂:其中调色剂粒径(D50V)以及调色剂浓度被调节为下表2中的值。调节成像装置中的控制部件以将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调整为下表2中的值。
除此以外,使用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价试验。
实施例5至7以及比较例4
调节实施例1中的“调色剂(1)的制备”中的制备条件以制备这样的调色剂:其中粒径(D50V)被调节为下表3中的值。调节成像装置中的控制部件以将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调整为下表3中的值。
除此以外,使用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价试验。
评价试验
线性扰动
在于圆度评价试验中所制成的网点图像(其中排列了12像素点群)中,评价了线性扰动的存在与否。
实施例8至10以及比较例5
调节实施例1中的“调色剂(1)的制备”中的制备条件以制备这样的调色剂:其中粒径(D50V)、上GSDv和下GSDp被调节为下表4中的值。调节成像装置中的控制部件以将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调整为下表4中的值。
除此以外,使用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评价试验。
已经为了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了上述描述。并非旨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明显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各种变型和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实施方案为的是更好地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案,并且进行多种变型以适用于所预期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范围旨在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限定。

Claims (4)

1.一种液体显影装置,包括:
显影剂容纳部,其容纳有含有调色剂和载体液、并且调色剂体积浓度为23%至27%的液体显影剂;
显影部件,其中,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显影剂被提供至所述显影部件的表面以形成厚度为5.8μm至7.5μm、且通过下式(1)获得的调色剂被覆率为0.71至1.1的液体显影剂层,并且如此形成的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以使在该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
显影剂充电单元,其在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被提供至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之前对所述液体显影剂层进行充电,
式(1):调色剂被覆率=({SVL/(4πr3/3)}×πr2)/0.9069
其中在式(1)中,SV表示所述液体显影剂中的调色剂体积浓度;L表示所述液体显影剂层的厚度,单位为μm;并且r表示所述调色剂的体积平均颗粒半径,单位为μm;上面的数值0.9069为圆的最密面积填充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液体显影剂中的所述调色剂具有2.5μm至3.8μm的体积平均粒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液体显影剂中的所述调色剂具有2.5μm至3.0μm的体积平均粒径。
4.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图像保持部件;
充电装置,其对所述图像保持部件进行充电;
静电潜像形成装置,其在带电的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显影装置,其使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转印装置,其将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表面上;以及
定影装置,其将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
CN201410008277.9A 2013-05-31 2014-01-08 液体显影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Active CN104216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6037A JP6056661B2 (ja) 2013-05-31 2013-05-31 液体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6037 2013-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6255A CN104216255A (zh) 2014-12-17
CN104216255B true CN104216255B (zh) 2019-11-05

Family

ID=51985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8277.9A Active CN104216255B (zh) 2013-05-31 2014-01-08 液体显影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56028A1 (zh)
JP (1) JP6056661B2 (zh)
CN (1) CN1042162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391507A1 (en) * 2016-02-19 2019-12-26 Toyo Ink Sc Holdings Co., Ltd. Liquid develo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rinted material using same
JP2017156575A (ja) * 2016-03-02 2017-09-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93389A (ja) * 2017-03-31 2020-06-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112A (zh) * 2006-11-02 2008-05-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生产方法、静电图像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7225A (en) * 1994-01-10 2000-12-26 Research Laboratories Of Australia Pty Ltd Liquid developing method of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and liquid developing apparatus
US6146804A (en) * 1997-04-03 2000-11-14 Minolta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liquid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420505B2 (ja) * 1998-07-29 2003-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US7122287B2 (en) * 2002-07-04 2006-10-17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liquid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electrophotographic liquid developer
JP2006343676A (ja) * 2005-06-10 2006-12-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湿式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3568A (ja) * 2006-09-28 2008-04-10 Brother Ind Ltd 液体現像剤の濃度調節方法、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8635A (ja) * 2008-03-26 2009-11-05 Seiko Epson Corp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044189A (ja) * 2008-08-12 2010-02-2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湿式現像装置、湿式現像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7800B2 (ja) * 2008-09-03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
JP2011175052A (ja) * 2010-02-24 2011-09-08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103504B2 (ja) * 2010-05-27 2012-12-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及び湿式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042845A (ja) * 2010-08-23 2012-03-01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2103639A (ja) * 2010-11-15 2012-05-31 Seiko Epson Corp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4112A (zh) * 2006-11-02 2008-05-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生产方法、静电图像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6255A (zh) 2014-12-17
US20140356028A1 (en) 2014-12-04
JP6056661B2 (ja) 2017-01-11
JP2014235275A (ja) 2014-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24345B1 (en) Full color toner, image forming method, fixing device, develop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11459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50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112068A (ja)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1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21462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静電荷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13623B2 (ja)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50388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トナー、キャリア、現像剤
JP20082758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トナー、キャリア、現像剤
US20160195828A1 (en) Toner, toner stored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216255B (zh) 液体显影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JP6019919B2 (ja) 液体現像剤、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520564B2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2758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トナー、キャリア、現像剤
JP7091653B2 (ja) 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87959A (ja) 非磁性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8116183A (ja)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2005208362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緑色トナー
JP2001272817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組成物
JP5101270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9204062A (ja) 画像形成方法
US9285700B2 (en) Liquid developer, particles for liquid developer, and liquid developer accommodation container
JP7341867B2 (ja) 電子写真用白色トナー
JP7251125B2 (ja)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7058588A (ja) 液体現像剤、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82246A (ja) 液体現像剤、液体現像剤用粒子、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