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0550B - 悬置支架 - Google Patents

悬置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0550B
CN104210550B CN201410515687.2A CN201410515687A CN104210550B CN 104210550 B CN104210550 B CN 104210550B CN 201410515687 A CN201410515687 A CN 201410515687A CN 104210550 B CN104210550 B CN 1042105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spension
cross bolts
installing plate
rear bearing
end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156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10550A (zh
Inventor
刘博�
张玉雷
李晓晨
李志强
景向策
马立军
张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1568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105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10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0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10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05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置支架,左悬置总成的左悬置上支撑板,与右悬置总成的右悬置上支撑板均包括U型的基板,基板的开口两端部位分别带有垂直于基板并向上延伸的横向螺栓安装板,横向螺栓安装板上分别设有横向螺栓孔;左、右悬置上支撑板上基板与横向螺栓安装板相接部位的外侧边缘处,均设有同时与基板、横向螺栓安装板垂直且固定相联的L形翻边。本发明所述的悬置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及动静刚度,使用时焊接在副车架上能保证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克服现有产品由于悬置支架的强度及动静刚度不足带来的失效及共振等缺陷。本发明的悬置支架适用于焊接在副车架上,进一步用于各种车辆的悬置总成。

Description

悬置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车辆副车架上的一种悬置支架。
背景技术
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它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正车架”相连,能够阻隔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前后悬挂先组装在副车架上,构成一个车桥总成,然后再将这个总成一同安装到车身上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点。副车架能够带来很好的悬挂连接刚度,隔绝路面震动带来良好的舒适性,提高悬挂的通用性,降低研发成本,降低装配成本。
图1与图2所示即为一种现有的焊接在副车架上的悬置总成中的左悬置总成1、右悬置总成2的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安装于副车架左上横梁17与副车架左下横梁18之间、副车架右上横梁27与副车架右下横梁28之间。其中左悬置前支撑板12与左悬置后支撑板13相对副车架左下横梁18的倾斜角度过大,当悬置受到垂向力时,左悬置总成1有失效的风险,并且左悬置总成1本身的垂向刚度较低,NVH(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以及Harshness—声振粗糙度的简称)性能较差,易发生共振;而右悬置总成2截面过小,整体抵抗变形的能力较差,也会产生与左悬置类似的悬置受到垂向力时有失效风险、NVH性能较差易发生共振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悬置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及动静刚度,以焊接在副车架上来保证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克服现有技术由于悬置支架的强度及动静刚度不足带来的失效及共振等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悬置支架,用于固定联接于副车架上,包括左悬置总成和右悬置总成;其中左悬置总成包括左悬置上支撑板,右悬置总成包括右悬置上支撑板;所述左悬置上支撑板、所述右悬置上支撑板均包括水平设置的U型的基板,所述基板的开口两端部位分别带有垂直于所述基板并向上延伸的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所述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所述右横向螺栓安装板上分别设有左横向螺栓孔、右横向螺栓孔;所述左悬置上支撑板与所述右悬置上支撑板各自的所述基板与所述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所述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相接部位的外侧边缘处,均设有同时与基板、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或右横向螺栓安装板垂直且固定相联的加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左悬置总成还包括左悬置前支撑板,固联于所述左悬置上支撑板的左侧边缘的下方,并向右下方向延伸;所述左悬置前支撑板上位于所述左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左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二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左悬置总成还包括左悬置后支撑板,固联于所述左悬置上支撑板的右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上位于相应的所述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右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三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翻边沿所述左悬置前支撑板的边缘向右下方向延伸并终止于所述左悬置前支撑板与左悬置后支撑板上边缘相接处的下方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左悬置前支撑板与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均为弧线延伸的L形板状结构,二者间于它们的中下部相向扣合固定联接于一体;所述左悬置总成还包括左悬置加强板,所述左悬置加强板设于左悬置前支撑板与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相向扣合而成的空腔内,与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固定联接。
进一步的,所述右悬置总成还包括右悬置前支撑板,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固定联接于所述右悬置上支撑板的左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上位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左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四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右悬置总成还包括右悬置后支撑板,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固定联接于所述右悬置上支撑板的右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上位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右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五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与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分别为逆时针、顺时针倾转90°而成的横置的T形板,二者的水平部分相向搭接固定。
进一步的,在所述搭接部位设有塞焊开孔且所述搭接部位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右悬置总成还包括右悬置加强板,所述右悬置加强板位于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与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围成的空间区域内,并设于相应于所述搭接部位所在的高度位置,所述右悬置加强板同时与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固定相联,三者间构成于垂直面的投影为闭合曲线的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的竖向部分、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的竖向部分的截面分别为开口相向的ε形、3形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悬置支架,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左悬置上支撑板、右悬置上支撑板上均在横向螺栓孔的周围设计有翻边结构,能提高横向螺栓孔安装点的强度与刚度。若不设计翻边结构则在安装点根部位置存在失效的风险;
(2)本发明所述的第二翻边终止于左悬置前支撑板与左悬置后支撑板上边缘相接处的下方位置,可避免设置在关键部位处时导致左悬置总成在关键部位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失效。若此位置在左悬置后支撑板上边缘的上方,则在此位置会有很大的失效风险;
(3)本发明所述的第二、第三翻边与左悬置上支撑板搭接在一起并焊接,当发动机受到向上的力时,左悬置横向安装点会将很大一部分力直接传递给下方的翻边,并分散至左悬置前后支撑板上,避免了上下支撑板之间由于连接强度不足而引发失效;
(4)本发明所述的左悬置加强板与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固定联接,能避免左悬置后支撑板豁口位置的失效;
(5)本发明所述的右悬置前支撑板与右悬置后支撑板在搭接部位设有塞焊开孔且焊接固定,在搭接部位分布有焊道,目的是增加右悬置前后支撑板的连接强度,塞焊开孔是为了避免在搭接结构焊道的端部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失效;
(6)本发明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右悬置后支撑板,与右悬置加强板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这种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右悬置整个系统的刚度,有利于提高动力总成的NVH性能;同时右悬置前后支撑板的截面为ε形、3形结构,提高了右悬置前后支撑板本身的刚度。
本发明还可以提出一种带有上述结构悬置支架的车辆悬置总成及相应的车辆,与上述悬置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悬置支架适用于焊接在副车架上,进一步用于各种车辆的悬置总成。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焊接在副车架上的悬置总成中的左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焊接在副车架上的悬置总成中的右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悬置支架安装于副车架上时的结构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的车辆悬置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悬置支架中左悬置总成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悬置支架中右悬置总成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悬置支架中右悬置前支撑板22、右悬置后支撑板23的A-A断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悬置支架中左悬置上支撑板1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的悬置支架中右悬置上支撑板1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左悬置总成,11-左悬置上支撑板,114-定位孔,115-垂向螺栓孔,116-L形翻边,12-左悬置前支撑板, 122-第二翻边,13-左悬置后支撑板,132-第三翻边,14-左悬置加强板,17-副车架左上横梁,18-副车架左下横梁,2-右悬置总成,21-右悬置上支撑板,214-定位孔,215-垂向螺栓孔,216-L形翻边,22-右悬置前支撑板,221-第四翻边,23-右悬置后支撑板,231-第五翻边,24-右悬置加强板,25-塞焊开孔,27-副车架右上横梁,28-副车架右下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以下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均以图7、图8中的方位为参照基准。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1 一种悬置支架
本实施例的悬置支架,用于固定联接于副车架上,如图3所示。
该悬置支架包括左悬置总成1和右悬置总成2。
(1)左悬置总成1
参考图4,左悬置总成1包括左悬置上支撑板11、左悬置前支撑板12、左悬置后支撑板13与左悬置加强板14。
(11)左悬置上支撑板11
参考图7,左悬置上支撑板11包括类似 U型的基板,基板大致呈水平设置。基板的开口两端部位分别带有垂直于基板并向上延伸的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
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上分别设有左横向螺栓孔、右横向螺栓孔。
基板上设有定位孔114和垂向螺栓孔115。
基板与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相接部位的外侧边缘处,均设有同时垂直于基板、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的的加强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加强结构为L形翻边116。
左悬置上支撑板11上在横向螺栓孔的周围设计有L形翻边116式的加强结构,能提高其上的相应横向螺栓孔安装点的强度与刚度。若不设计翻边结构则在安装点根部位置存在失效的风险。
(12)左悬置前支撑板12
左悬置前支撑板12固联于左悬置上支撑板11的左侧边缘的下方,固联于左悬置上支撑板11的左侧边缘的下方,并向右下方向延伸,整体为弧线延伸的L形板状结构,位于左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左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焊接固定的第二翻边122。
(13)左悬置后支撑板13
左悬置后支撑板13为弧线延伸的L形板状结构,固联于左悬置上支撑板11的右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左悬置后支撑板13上位于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右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三翻边132。
第二翻边122沿左悬置前支撑板12的边缘向右下方向延伸并终止于左悬置前支撑板12与左悬置后支撑板13的上边缘相接处的下方位置,这样可避免设置在关键部位处时导致左悬置总成1在关键部位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失效。若此位置在左悬置后支撑板13上边缘的上方,则在此位置会有很大的失效风险。
第二翻边122、第三翻边132与左悬置上支撑板11搭接在一起并焊接,当发动机受到向上的力时,左悬置横向安装点会将很大一部分力直接传递给下方的翻边,并分散至左悬置前后支撑板11上,避免了上下支撑板之间由于连接强度不足而引发失效。
(14)左悬置加强板14
左悬置加强板14设于左悬置前支撑板12与左悬置后支撑板13相向扣合而成的空腔内,与左悬置后支撑板13焊接固定,能避免左悬置后支撑板豁口位置的失效。
(2)右悬置总成2
参考图5,右悬置总成2包括右悬置上支撑板21、右悬置前支撑板22、右悬置后支撑板23与右悬置加强板24。
(11)右悬置上支撑板21
参考图8,右悬置上支撑板21包括类似 U型的基板,基板大致呈水平设置。基板的开口两端部位分别带有垂直于基板并向上延伸的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
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上分别设有左横向螺栓孔、右横向螺栓孔。
基板上设有定位孔214和垂向螺栓孔215。
基板与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相接部位的外侧边缘处,均设有同时垂直于基板、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的加强结构,本实施例的该加强结构具体为L形翻边216。
右悬置上支撑板21上在其横向螺栓孔的周围设计有L形翻边216式加强结构,能提高其横向螺栓孔安装点的强度与刚度。若不设计翻边结构则在安装点根部位置存在失效的风险。
(22)右悬置前支撑板22
右悬置前支撑板22固定联接于右悬置上支撑板21的左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
右悬置前支撑板22上位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左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四翻边221。
右悬置前支撑板22垂直倾转90°而成的横置的T形板,水平部分朝向右悬置后支撑板23。
右悬置前支撑板22的竖向部分的截面,如图6所示为ε形结构。
(23)右悬置后支撑板23
右悬置后支撑板23固定联接于右悬置上支撑板21的右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
右悬置后支撑板23上位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右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五翻边231。
右悬置后支撑板23垂直倾转90°而成的横置的T形板,水平部分朝向右悬置前支撑板22。
右悬置前支撑板22的水平部分,与右悬置后支撑板23的水平部分相向搭接,二者的整体呈类似H形的结构。在搭接部位设有塞焊开孔25,右悬置前支撑板22与右悬置后支撑板23于该塞焊开孔25处焊接固定。本实施例在右悬置前支撑板21与右悬置后支撑板23在搭接部位分布有焊道,目的是增加右悬置前后支撑板23的连接强度,塞焊开孔25是为了避免在搭接结构焊道的端部产生应力集中而发生失效。
右悬置后支撑板23的竖向部分的截面为3形结构。
右悬置前支撑板22的竖向部分,与右悬置后支撑板23的竖向部分的开口相向,参考图6。
(24)右悬置加强板24
右悬置加强板24位于右悬置前支撑板22与右悬置后支撑板23围成的空间区域内,并设于相应于搭接部位所在的高度位置。
右悬置加强板24同时与右悬置前支撑板22、右悬置后支撑板23焊接固定,三者间构成于垂直面的投影为闭合曲线的结构。这种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右悬置整个系统的刚度,有利于提高动力总成的NVH性能;同时右悬置前支撑板22、后支撑板23的截面为ε形、3形结构,提高了右悬置前后支撑板本身的刚度。
实施例 2 一种车辆悬置总成
本实施例如图3所示,包括副车架与悬置支架。
本实施例与现有产品的区别只在于所述的悬置支架的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与副车架相联接。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
实施例 3 一种车辆
本实施例包括悬置总成,与现有产品的区别只在于所述的悬置总成为实施实施例2所提供的车辆悬置总成。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悬置支架,用于固定联接于副车架上,包括左悬置总成(1)和右悬置总成(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总成(1)包括左悬置上支撑板(11),右悬置总成(2)包括右悬置上支撑板(21);所述左悬置上支撑板(11)、所述右悬置上支撑板(21)均包括水平设置的U型的基板,所述基板的开口两端部位分别带有垂直于所述基板并向上延伸的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所述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所述右横向螺栓安装板上分别设有左横向螺栓孔、右横向螺栓孔;所述左悬置上支撑板(11)与所述右悬置上支撑板(21)各自的所述基板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相接部位的外侧边缘处,设有同时垂直于相应基板及左横向螺栓安装板且固定相联的加强结构,或同时垂直于相应基板及右横向螺栓安装板且固定相联的加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总成(1)还包括左悬置前支撑板(12),固联于所述左悬置上支撑板(11)的左侧边缘的下方,并向右下方向延伸;所述左悬置前支撑板(12)上位于相应的左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左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二翻边(1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总成(1)还包括左悬置后支撑板(13),固联于所述左悬置上支撑板(11)的右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13)上位于所述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右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三翻边(1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122)沿所述左悬置前支撑板(12)的边缘向右下方向延伸并终止于所述左悬置前支撑板(12)与左悬置后支撑板(13)上边缘相接处的下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置前支撑板(12)与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13)均为弧线延伸的L形板状结构,二者间于它们的中下部相向扣合固定联接于一体;所述左悬置总成(1)还包括左悬置加强板(14),所述左悬置加强板(14)设于左悬置前支撑板(12)与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13)相向扣合而成的空腔内,与所述左悬置后支撑板(13)固定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悬置总成(2)还包括右悬置前支撑板(22),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22)固定联接于所述右悬置上支撑板(21)的左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22)上位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左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左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四翻边(221)。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悬置总成(2)还包括右悬置后支撑板(23),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23)固定联接于所述右悬置上支撑板(22)的右侧边缘的下方并向下延伸;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23)上位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的下方的部位,一体联接有向上延伸至相应右横向螺栓孔外侧下方与相应右横向螺栓安装板搭接并固定联接的第五翻边(2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22)与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23)分别为逆时针、顺时针倾转90°而成的横置的T形板,二者的水平部分相向搭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22)的水平部分与右悬置后支撑板(23)的水平部分之间相搭接的部位设有塞焊开孔(25)且所述搭接部位焊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悬置总成(2)还包括右悬置加强板(24),所述右悬置加强板(24)位于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22)与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23)围成的空间区域内,并设于相应于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22)的水平部分与右悬置后支撑板(23)的水平部分之间相搭接的部位所在的高度位置,所述右悬置加强板(24)同时与所述右悬置前支撑板(22)、所述右悬置后支撑板(23)固定相联,三者间构成于垂直面的投影为闭合曲线的结构。
CN201410515687.2A 2014-09-30 2014-09-30 悬置支架 Active CN1042105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15687.2A CN104210550B (zh) 2014-09-30 2014-09-30 悬置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15687.2A CN104210550B (zh) 2014-09-30 2014-09-30 悬置支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0550A CN104210550A (zh) 2014-12-17
CN104210550B true CN104210550B (zh) 2016-10-05

Family

ID=52092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15687.2A Active CN104210550B (zh) 2014-09-30 2014-09-30 悬置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105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4273B (zh) * 2018-10-30 2021-09-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悬置
CN113212133B (zh) * 2021-05-28 2023-04-07 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悬挂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12829B1 (ko) * 2001-07-03 2003-12-3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프론트 사이드멤버의 엔진 마운팅 구조
CN201761345U (zh) * 2010-06-14 2011-03-16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发动机后悬置支架总成
CN202319893U (zh) * 2011-11-22 2012-07-11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悬置支架
CN202573767U (zh) * 2012-01-16 2012-12-0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悬置支架
CN202518342U (zh) * 2012-03-01 2012-11-07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副车架框架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0550A (zh)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51159B1 (ko) 차량의 휠하우스패널과 리어플로어 연결구조
EP2749478B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JP5821425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KR101705146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JP6668743B2 (ja) 車体構造
CN203581139U (zh) 一种汽车后轮罩总成
CN202686531U (zh) 汽车转向支撑与前壁板的连接支架总成
CN104210550B (zh) 悬置支架
KR101543004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 마운팅 유닛
JPH0995262A (ja) 車両用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の取付部構造
CN204506391U (zh) 摆臂与副车架的安装支架
CN207433631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CN206012718U (zh)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KR101220372B1 (ko) 자동차 현가장치의 서브 프레임
CN205632681U (zh) 仪表板加强梁总成
CN103738152B (zh) 一种汽车用悬置安装点加强结构
CN203996427U (zh) 蝶形副车架
JP2013241041A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209852426U (zh) 一种框式副车架
CN205801245U (zh) 减震器安装支架、后悬安装总成和后悬安装结构
CN204507000U (zh) 一种副车架连接安装支架
CN218431444U (zh) 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JP7388070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218141767U (zh) 车架和车辆
JP606681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