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10251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0251A
CN104210251A CN201410204758.7A CN201410204758A CN104210251A CN 104210251 A CN104210251 A CN 104210251A CN 201410204758 A CN201410204758 A CN 201410204758A CN 104210251 A CN104210251 A CN 104210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 media
stability
image processing
conveying
scanning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047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10251B (zh
Inventor
菊田浩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10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0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10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02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打印执行过程中发生偏斜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输送被打印介质;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其检测被打印介质(Sp);稳定性判定部(71B),其根据被打印介质(Sp)相对于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打印控制部(71A),其在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打印部(52)而在被打印介质(Sp)上形成打印图像;以及重设控制部(71C),其在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时,控制通知部(91、92)使其通知用于催促重设被打印介质(Sp)的信息。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纸张等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的技术。
背景技术
通常,打印机具有校正被打印介质(下面也称为“介质”)的偏斜(介质斜行或者蛇形的状态)的机构。例如,通过设置相对于介质的输送方向限制该介质向侧方移动的引导部件,实现防止偏斜的发生。
此外,还提供具有如下功能(下面称为“介质设置释放功能”)的打印机,即,自动检测介质的设置位置,如果在可打印范围内,则无论介质被设置在哪个位置,都能够在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261709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针式打印机具有介质设置释放功能和机械地校正介质的偏斜的功能。
专利文献1公开的针式打印机的偏斜校正机构如下所述。在操作者手动将介质(纸张)设置在台上后,针式打印机使用台传感器检测该介质。然后,针式打印机根据该介质的检测,开始向打印位置输送介质。然后,在发生介质的偏斜的情况下,针式打印机使用具有旋转支点的多个传感器杆和偏斜辊,校正已向打印位置输送的介质的偏斜。在介质到达该打印位置时,执行向该介质的打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1709号公报(例如,图13(a)、(b)和第0002~0007段以及图1~图5和第0019~0023段)
但是,过去的打印机是对执行打印前的输送途中的介质的偏斜进行校正,而在打印执行中没有校正介质的偏斜。因此,尤其是在具有介质设置释放功能的打印机中,根据介质的设置位置,有时在以后的打印执行中发生偏斜而导致打印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打印执行过程中发生偏斜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设置在沿着与规定的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位置,以便向所述介质输送方向输送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介质供给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用于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打印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由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输送的相应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介质检测传感器,其检测被输送到所述打印部的相应被打印介质的位置;稳定性判定部,其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以及控制部,其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所述打印部而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使通知部通知用于催促重设所述被打印介质的信息。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设置在沿着与规定的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位置,以便向所述介质输送方向输送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介质供给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用于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打印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由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输送的相应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介质检测传感器,其检测被输送到所述打印部的相应被打印介质的位置;驱动部,其使所述打印部沿着与所述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移动;稳定性判定部,其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以及控制部,其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所述打印部而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所述控制部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决定在所述介质供给部中所述被打印介质应该被重设的合适位置,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打印部移动到与所述合适位置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设置在沿着与规定的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位置,以便向所述介质输送方向输送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介质供给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用于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打印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由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输送的相应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以及介质检测传感器,其检测被输送到所述打印部的相应被打印介质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所述打印部而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以及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使通知部通知用于催促重设所述被打印介质的信息。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设置在沿着与规定的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位置,以便向所述介质输送方向输送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介质供给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用于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打印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介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由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输送的相应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介质检测传感器,其检测被输送到所述打印部的相应被打印介质的位置;以及驱动部,其使所述打印部沿着与所述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所述打印部而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决定在所述介质供给部中所述被打印介质应该被重设的合适位置;以及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打印部移动到与所述合适位置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由打印部形成打印图像之前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能够在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催促操作者重设被打印介质。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向被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过程中发生偏斜。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机构的图。
图2是从侧方观察图1所示的机构时的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机构的框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操作面板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前馈送辊的配置的图。
图6是以表的形式示出表示前馈送辊的配置的数据的图。
图7是表示被打印介质相对于前馈送辊的配置的图。
图8是表示使用辊为一个的被打印介质的设置位置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使用辊为两个的被打印介质的设置位置的一例的图。
图10是以表的形式表示介质宽度与使用辊的个数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使用辊为一个时在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中使用的设定区域的图。
图12是以表的形式表示图11所示的设定区域的位置信息和针对各设定区域而使用的判定式的图。
图13是表示使用辊为两个时在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中使用的设定区域的图。
图14是以表的形式表示图13所示的设定区域的位置信息和针对各设定区域而使用的判定式的图。
图15是例示使用辊为一个时的被打印介质的合适位置的图。
图16是例示使用辊为两个时的被打印介质的合适位置的图。
图17是表示向合适位置移动后的打印头的图。
图18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图19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0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重设处理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通知处理中显示的显示画面的一例的图。
图22的(A)~(F)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通知处理中显示的显示画面的另一例的图。
图23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重设处理的步骤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图24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机构的图。
图25是从侧方观察图23所示的机构时的图。
图26是以表的形式表示与间隙杆的范围值对应的介质厚度例的图。
图27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机构的图。
图28是以表的形式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没有执行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时的、与间隙杆的范围值对应的介质厚度和介质宽度和打印质量之间的关系例的图。
图29是示出表示是否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的条件的查找表的一例的图。
图30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2图像形成装置;10介质供给部;11台;12引导部件;20介质供给传感器组;21~25介质供给传感器;30驱动轴;31~35前馈送辊;40介质检测传感器组;41~45介质检测传感器;50压板(压盘);51空间滑架;52打印头;52M定位标记;53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4墨带保护器;55滑架轴;57可打印范围;60驱动轴;61~65后馈送辊;67间隙杆;68间隙检测传感器;70、70B控制部;71处理器;71A打印控制部;71B、71Bb稳定性判定部;71C重设控制部;72接收发送电路;73输出接口(I/F)部;74输入接口(I/F)部;75、75B传感器接口(I/F)部;76输入输出(I/O)控制电路;77CGROM;78RAM;79非易失性存储器;80、81总线;83头控制电路;84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5空间电机;86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7换行电机;88电源电路;91声音输出部;92、92D显示部;93操作面板;93A~93H输入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机构的图,图2是从侧方观察图1所示的机构时的图。图1和图2所示的X轴、Y轴、Z轴相互垂直。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Z轴正向的高度、X轴方向的横宽和Y轴正向的进深。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侧框13A、13B;空间滑架(space carriage)51,其被配置成在主扫描方向(X轴方向)上扫描自如;作为打印部的打印头(打印记录头)52,其搭载在该空间滑架51上;压板50,其与该打印头52相对地配置;作为介质载置部的台11,用于设置片状的被打印介质Sp;介质供给传感器(台传感器)21~25,它们检测在该台11上是否设置有被打印介质Sp;前馈送辊31~35,它们在副扫描方向(Y轴正向)输送台11上的被打印介质Sp,并供给到打印头52与压板50之间的间隙;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它们检测被打印介质Sp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以及后馈送辊61~65,它们输送被打印介质Sp。在此,由前馈送辊31~35构成本发明的多个介质输送部。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水平插入方式的打印装置,能够在水平方向(Y轴正向)几乎不弯折地输送设置在台11上的被打印介质Sp。
只要在侧框13A、13B之间的可打印范围57内,操作者(用户)就能够在台11上的任意位置设置具有任意横宽的片状的被打印介质Sp。另外,关于被打印介质Sp,例如可以举出复写传票或者剪切纸,但不限于这些。
台11上的引导部件12是限制输送中的被打印介质Sp横向(X轴方向)移动的部件。操作者能够根据需要使引导部件12横向移动而抵接于被打印介质Sp的侧方端部。由该引导部件12和台11构成介质供给部1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也可以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具有能够在执行打印前使用偏斜辊校正偏斜的机构。
介质供给传感器(台传感器)21~25跨越可打印范围57整体沿着主扫描方向以固定间隔排列,因而无论被打印介质Sp设置在台11上的哪个位置,都能够检测出该被打印介质Sp。介质供给传感器21~25在主扫描方向上的配置间隔是无论具有规格中的最小宽度的被打印介质设置在可打印范围57内的哪个位置,都能够检测出该被打印介质的间隔(比该最小宽度窄的间隔)。在介质供给传感器21~25中的任意一方检测出已设置被打印介质Sp时,图像形成装置1使前馈送辊31~35旋转而开始输送被打印介质Sp。关于介质供给传感器21~25,可以使用接触式传感器也可以使用非接触式传感器。在使用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检测来自被打印介质Sp的反射光或者透射光的光学式传感器。
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配置在相对于介质供给传感器21~25隔着驱动轴30的位置,这些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的位置与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介质供给传感器21~25的位置相同。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也跨越可打印范围57整体沿着主扫描方向以固定间隔排列,因而无论被打印介质Sp设置在台11上的哪个位置,都能够检测出该被打印介质Sp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各个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能够检测有无在介质输送路径中通过的被打印介质Sp,并输出表示其检测结果的电信号。因此,通过监视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的检测输出,能够检测出被打印介质Sp的前端部或者后端部。关于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可以使用光学式传感器等非接触式传感器。
前馈送辊31~35被固定于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驱动轴30的周围,而且跨越可打印范围57整体沿着主扫描方向以固定间隔排列。前馈送辊31~35利用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具有圆筒形状。驱动轴30由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架上的轴承(未图示)转动自如地支撑,接受后述的换行电机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前馈送辊31~35的个数及配置间隔被设定成至少存在一个能够压接在具有规格中的最小宽度的被打印介质Sp的表面上的辊。因此,前馈送辊31~35中的至少一个辊一定压接在已设置的被打印介质Sp的表面上并随着驱动轴30的旋转而旋转,从而能够向副扫描方向输送被打印介质Sp。
另一方面,后馈送辊61~65也被固定于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驱动轴60的周围,而且跨越可打印范围57整体沿着主扫描方向以固定间隔排列。此外,后馈送辊61~65利用与前馈送辊31~35相同的弹性材料构成,而且具有圆筒形状。驱动轴60由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架上的轴承(未图示)转动自如地支撑,接受后述的换行电机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后馈送辊61~65的个数及配置间隔与前馈送辊31~35相同地,被设定成至少存在一个能够压接在具有规格中的最小宽度的被打印介质Sp的表面上的辊。因此,后馈送辊61~65中的至少一个辊一定压接在从打印头52供给的被打印介质Sp的表面上并随着驱动轴60的旋转而旋转,从而能够输送被打印介质Sp。
空间滑架51与沿着主扫描方向延伸的动力传递带(未图示)连接。该动力传递带接受后述的空间电机(space motor)的旋转驱动力而向主扫描方向右方(X轴正向)及主扫描方向左方(X轴负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直线地移动,由此能够使空间滑架51沿着滑架轴(引导轴)55往复移动。另外,由这些空间滑架51、滑架轴55、动力传递带和后述的空间电机构成驱动打印头52的头驱动部。
空间滑架51具有设置在其前端部的光学式的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是用于与空间滑架51的扫描动作并行地检测被打印介质Sp的横宽方向的配置的介质检测传感器。
搭载于空间滑架51的打印头52的前端部与压板50相对地配置。打印头52的前端部具有多个金属制的销和以电磁力驱动各销的电磁回路。在被打印介质Sp被送入到打印头52的前端部与压板50之间的间隙中时,在打印头52中以电磁力驱动的销隔着墨带(未图示)击打压板50上的被打印介质Sp。由此,墨以1字符单位或者点单位从转印纸转印到被打印介质Sp上。压板50用于承受该销的冲击并促进墨向被打印介质Sp上的转印。
墨带保护器54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制的薄板构成,介于墨带(未图示)与被打印介质Sp之间。墨带保护器54是为了防止墨带超过必要程度地与被打印介质Sp剐蹭并产生污迹而设置的。
图3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机构的框图。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控制部70;介质供给传感器组20,由所述介质供给传感器21~25构成;介质检测传感器组40,由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构成;所述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头控制电路83,控制所述打印头52的动作;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控制向所述空间滑架51提供驱动力的空间电机85的动作;空间电机动作量传感器85S;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控制向所述前馈送辊31~35和后馈送辊61~65提供驱动力的换行电机87的动作;作为通知部发挥作用的声音输出部(扬声器)91和显示部92;以及作为操作输入部发挥作用的操作面板93,其接受用户进行的操作输入。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对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构成要素提供必要电力的电源电路88。
控制部70如图3所示具有:处理器71,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接收发送电路72,与作为上位装置的外部的主设备之间进行有线通信或者无线通信;输出接口(I/F)部73;输入接口(I/F)部74;以及传感器接口(I/F)部75。通过总线80将接收发送电路72、输出接口部73、输入接口部74以及传感器接口部75与处理器71之间相互连接。
关于主设备,例如可以举出PC(个人计算机)或者服务器装置。接收发送电路72能够通过线缆、有线LAN、无线LAN或者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通信手段,接收从主设备发送的打印任务数据等通信数据。
输出接口部73与声音输出部91和显示部92连接。处理器71能够通过输出接口部73从声音输出部91输出声音信号,或者从显示部92输出包含图像的光学信号。显示部92例如具有液晶显示面板或者有机EL面板等小型的显示画面和LED发光部。如后所述,处理器71能够在显示部9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图像并点亮LED发光部,从而将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以及/或者消息的信息通知用户。
输入接口部74与操作面板93连接。处理器71能够通过输入接口部74取得操作者对操作面板93操作输入的信息。图4是概略地表示操作面板93的一例的图。如图4所示,操作面板93具有操作者能够选择的多个输入开关93A~93H。
传感器接口部75如图3所示与介质供给传感器组20、介质检测传感器组40以及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连接。处理器71能够通过传感器接口部75接收这些介质供给传感器组20、介质检测传感器组40以及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各自的检测输出。
如图3所示,控制部70还具有输入输出(I/O)控制电路76、CG(CharacterGenerator:字符产生器)ROM77、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7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79。这些I/O控制电路76、CGROM77、RAM7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与处理器71之间,通过总线81相互连接。
I/O控制电路76与头控制电路83、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以及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连接。处理器71能够通过I/O控制电路76独立地向头控制电路83、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以及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提供控制信号。
CGROM77是存储有表示应该打印的符号(包含各种文字、数字以及记号)的图案的各种字体数据集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处理器71能够根据从主设备接收到的打印任务数据,从CGROM77读出必要的字体数据而用作打印数据。并且,RAM708是基于如下目的而使用的作业用存储器:将从CGROM77读出的字体数据暂时展开,或者暂时保存由处理器71生成的数据(例如,表示被打印介质Sp的检测位置的数据)。
处理器71具有作为主控制部的打印控制部71A、稳定性判定部71B以及重设控制部71C。非易失性存储器79存储有至少三种控制用计算机程序(固件)79a、79b、79c。在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接通后,处理器71通过加载并执行打印控制程序79a而构成打印控制部71A的功能,通过加载并执行稳定性判定程序79b而构成稳定性判定部71B的功能,通过加载并执行重设控制程序79c而构成重设控制部71C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控制部71A、稳定性判定部71B以及重设控制部71C利用计算机程序79a、79b、79c来实现,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其它的硬件结构来实现。
非易失性存储器79还存储有表示前馈送辊31~35各自的配置的数据。图5是概略地表示前馈送辊31~35的配置的图。如图5所示,表示前馈送辊31、32、33、34、35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心位置Rc的值Rc1、Rc2、Rc3、Rc4、Rc5的数据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这些值Rc1~Rc5表示在将打印头52相对于侧框13A的左方抵接位置作为基准位置(下面也称为“头原点位置”)时,在主扫描方向上与该基准位置之间的距离。该头原点位置成为用于生成打印头52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信息的原点。在此,测定值的单位是1个点,被设定成与1/360英寸=约0.0027英寸(=2.54/360cm)相等的值。
另外,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存储有表示前馈送辊31、32、33、34、35各自的横宽(长度)RW1、RW2、RW3、RW4、RW5的数据,表示前馈送辊31~35的间隔Rg的数据,表示前馈送辊31~35中被配置在最左侧的前馈送辊31的左端与头原点位置之间的距离Rg0的数据。
图6是以表的形式示出表示前馈送辊31~35的配置的数据中的、表示前馈送辊31~35的中心位置Rc的值Rc1~Rc5的数据和表示前馈送辊31~35的横宽Rw1~Rw5的数据的图。图6的表中括弧内的数值(单位:点)只是示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存储其它位置信息,以取代表示前馈送辊31~35的中心位置Rc的值Rc1~Rc5的数据。例如,能够将表示前馈送辊31~35各自的左端位置或者右端位置的数据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
参照图3,打印控制部71A具有这样的功能:根据从主设备接收到的打印任务数据,控制头控制电路83、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和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在被打印介质Sp上形成打印图像。具体地讲,打印控制部71A对接收到的打印任务数据进行解释,根据其解释结果从CGROM77读出字体数据来构成打印数据(点图案数据)。然后,打印控制部71A控制头控制电路83、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和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按照1字符单位或者点单位在被打印介质Sp上形成由打印数据表示的点图像。此外,打印控制部71A还能够控制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Sp的吸入和被打印介质Sp的排出。
空间电机动作量传感器85S例如检测空间电机85的旋转量,将其检测结果通过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和I/O控制电路76提供给控制部70。处理器71的打印控制部71A能够根据该检测结果,按照点单位检测出打印头52到达头原点位置的情况、以及以该头原点位置为基准的打印头52的位置。稳定性判定部71B也能够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检测打印头52的位置并进行控制。在此,稳定性判定部71B也可以根据空间电机动作量传感器85S的检测分辨率,以小于1点的精度检测打印头52的位置并进行控制。关于空间电机动作量传感器85S,例如可以使用根据空间电机85的旋转而产生脉冲信号的旋转编码器。这种旋转编码器能够由盘和光学传感器构成,该盘呈同轴状安装于空间电机85的旋转轴,该光学传感器检测形成在该盘上的缝隙的透射光。
稳定性判定部71B使用存储在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的位置数据和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的检测输出,判别前馈送辊31~35中的为了输送被打印介质Sp而实际使用的使用辊,根据被打印介质Sp相对于该使用辊的相对位置,判定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具体地讲,稳定性判定部71B使空间滑架51相对于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Sp在主扫描方向移动,并且取得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的检测输出。根据此时的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的检测输出的变化,稳定性判定部71B能够按照图7例示的那样检测被打印介质Sp的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的值是用点单位表示与头原点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值。然后,稳定性判定部71B能够根据这些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计算被打印介质Sp的主扫描方向的宽度Swt(=|SwL-SwR|)和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SwL+SwR)/2)。
另外,图7所示的“打印第1点位置”是指可打印范围57的横向一端(左端)的位置,图7所示的“打印结束点位置”是指可打印范围57的横向另一端(右端)的位置。
并且,稳定性判定部71B能够根据被打印介质Sp的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判别压接在被打印介质Sp的表面上的使用辊及其个数。在使用辊的个数为1个或者2个时,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另一方面,在使用辊的个数为3个以上时,由于这些使用辊以稳定姿势输送被打印介质Sp,因而稳定性判定部71B判断为不产生偏斜而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图8是表示使用辊33为1个的被打印介质Sp的设置位置的一例的图。另一方面,图9是表示使用辊32、33为2个的被打印介质Sp的设置位置的一例的图。
图10是以表的形式表示介质宽度Swt与使用辊的个数Nr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如图10所示,在介质宽度Swt小于辊间隔Rg与辊宽度Rwt的合计值(=Rg+Rwt)的情况下,判别为使用辊的个数Nr是1个。并且,在介质宽度Swt为该合计值以上且小于该合计值的2倍的情况下,判别为使用辊的个数Nr是2个。并且,在介质宽度Swt为该合计值的2倍以上的情况下,判别为使用辊的个数Nr是3个以上。另外,图10的表仅表示一例,不限定于此。
在使用辊整体的重心位置RwC与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之间的主扫描方向上的距离L(=|RwC-SwC|)为阈值以下时,这1个或者2个使用辊能够以稳定姿势输送被打印介质Sp,因而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例如,在如图8所示1个使用辊33的重心位置RwC与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之间的距离L为阈值α以下时,或者在如图9所示2个使用辊32、33的重心位置RwC与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之间的距离L为阈值β(≠α)以下时,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为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稳定性良好。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前馈送辊31~35由相同材料构成且具有相同形状,因而图9所示的2个使用辊32、33的重心位置RwC,可以作为一个使用辊32的中心位置Rc2与另一个使用辊33的中心位置Rc2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更具体地讲,在使用辊为1个时,在满足以下2个条件(C1)和(C2)双方的情况下,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
(C1)被打印介质Sp的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都在图11所示的设定区域A1~A5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
(C2)1个使用辊的重心位置RwC与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之间的距离L为阈值α以下。
图11是表示使用辊为1个时的设定区域A1~A5的示例的图,图12是以表的形式表示图11所示的设定区域A1~A5各自的左端位置和右端位置的值、以及针对各设定区域而使用的判定式的图。图12所示的判定式被用来判定是否满足上述条件(C2)。上述条件(C1)、(C2)是通过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实际执行各种介质的输送试验而确定的条件。
另外,图12的表中括弧内的数值(单位:点)只是示例。并且,阈值α例如能够设定成28点左右的数值。这些数值是为了在介质宽度Swt小于980点的情况下,只要介质中心位置SwC相对于使用辊的重心位置RwC在使用辊的横宽的±10%的范围内,就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而设定的值,但不限定于此。
另一方面,在使用辊为2个时,在满足以下2个条件(C3)和(C4)双方的情况下,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
(C3)被打印介质Sp的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都在图13所示的设定区域B1~B4中的任意一个区域内。
(C4)2个使用辊的重心位置RwC与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之间的距离L为阈值β以下。
图13是表示使用辊为2个时的设定区域B1~B4的示例的图,图14是以表的形式表示图13所示的设定区域B1~B4各自的左端位置和右端位置的值、以及针对各设定区域而使用的判定式的图。图14所示的判定式被用来判定是否满足上述条件(C4)。上述条件(C3)、(C4)是通过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实际执行各种介质的输送试验而确定的条件。
另外,图14的表中括弧内的数值(单位:点)只是示例。并且,阈值β例如能够设定成56点左右的数值。这些数值是为了在介质宽度Swt为980点以上且小于1960点的情况下,只要介质中心位置SwC相对于使用辊的重心位置RwC在辊的横宽的±20%的范围内,就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而设定的值,但不限定于此。
在是输送稳定性良好的判定结果时,打印控制部71A控制头控制电路83、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以及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在被打印介质Sp上形成打印图像。
另一方面,在是输送稳定性不好的判定结果时,判断为这1个或者2个使用辊很难以稳定姿势输送被打印介质Sp。在这种情况下,分别作用于被打印介质Sp的表面区域中的中心位置SwC左侧的区域和右侧的区域的输送力的力矩平衡被破坏,因而判断为发生偏斜的概率高。
此时,重设控制部71C控制声音输出部91和显示部92中的至少一方,使其输出(通知)用于催促向合适位置重设被打印介质Sp的声音信号或者光学信号。在此,重设控制部71C可以从声音输出部91输出警报音或消息音,也可以使显示部92的LED发光部点亮,或者还可以在显示部9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消息。由此,操作者能够识别信号输出而重新将被打印介质Sp设置在合适位置。
同时,重设控制部71C还能够通过运算来决定被打印介质Sp应该被重设的合适位置ML,控制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使打印头52移动到与该合适位置对应的位置。由此,操作者能够根据移动后的打印头52的位置简便地将被打印介质Sp重新设置在合适位置。
图15是例示在使用辊为1个时被打印介质Sp应该被重设的合适位置ML的图,图16是例示在使用辊为2个时被打印介质Sp应该被重设的合适位置ML的图。如图15和图16所示,计算出从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向头原点位置侧偏移介质宽度的一半(=Swt/2)后的位置作为合适位置ML。
图17是表示向合适位置ML移动后的打印头52的图。如图17所示,在打印头52的主体部形成有操作者能够目视确认的定位标记52M,重设控制部71C能够使打印头52移动,以使定位标记52M的位置与合适位置ML一致。由此,操作者能够将定位标记52M作为标记来简便地重新设置被打印介质Sp,以使被打印介质Sp的左端位置与定位标记52M一致。
另外,图15和图16所示的合适位置ML表示被打印介质Sp的左端应该被重设的位置,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计算出被打印介质Sp的右端应该被重设的位置作为合适位置ML。并且,也可以在空间滑架51或者其附属的部件上形成定位标记,以取代在打印头52的主体部形成定位标记52M。
下面,参照图18说明由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图18是概略地表示用于设置被打印介质Sp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在对图像形成装置1接通电源后,处理器71从非易失性存储器79加载并执行控制用的计算机程序79a、79b、79c,由此构成打印控制部71A、稳定性判定部71B、重设控制部71C。
打印控制部71A监视介质供给传感器21~25的输出,等待到被打印介质Sp被设置在台11上为止(步骤S10:否)。在被打印介质Sp被设置在台11上后,打印控制部71A检测出该状态(步骤S10:是),控制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将被打印介质Sp在副扫描方向输送到规定的被检测位置(步骤S11)。在此,打印控制部71A能够根据介质检测传感器41~45的输出,检测出被打印介质Sp被输送到规定的被检测位置的情况。
然后,稳定性判定部71B控制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使空间滑架51在主扫描方向移动,并且根据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的检测输出来检测被打印介质Sp的设置位置及其介质宽度Swt(步骤S12、S13)。具体地讲,稳定性判定部71B根据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的检测输出来检测被打印介质Sp的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图7),根据这些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计算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和介质宽度Swt。
然后,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步骤S20)。图19是概略地表示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步骤S20)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在图19中,步骤S26通过连接记号C1与步骤S24连接。
如图19所示,稳定性判定部71B根据被打印介质Sp的左端位置SwL和右端位置SwR,判别在输送被打印介质Sp时使用的使用辊及其个数Nr(步骤S21)。
在个数Nr为1个时(步骤S22:是),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是否满足上述条件(C1)(步骤S25),在不满足条件(C1)时(步骤S25:否),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步骤S29)。另一方面,在满足条件(C1)时(步骤S25:是),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是否还满足上述条件(C2)(步骤S26)。在不满足条件(C2)时(步骤S26:否),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步骤S29)。另一方面,在满足条件(C2)时(步骤S26:是),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步骤S24)。
在个数Nr为2个时(步骤S22:否且步骤S23:是),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是否满足上述条件(C3)(步骤S27),在不满足条件(C3)时(步骤S27:否),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步骤S29)。另一方面,在满足条件(C3)时(步骤S27:是),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是否还满足上述条件(C4)(步骤S28)。在不满足条件(C4)时(步骤S28:否),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步骤S29)。另一方面,在满足条件(C4)时(步骤S28:是),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步骤S24)。
在个数Nr为3个以上时(步骤S23:否),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为输送稳定性良好(步骤S24)。
在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步骤S20)结束后,在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稳定性良好时(图18的步骤S30:是),图18的控制步骤结束。然后,打印控制部71A根据打印任务数据,控制头控制电路83、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以及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在被打印介质Sp上形成打印图像。
另一方面,在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稳定性不好时(步骤S30:否),重设控制部71C执行重设处理(步骤S31)。图20是概略地表示重设处理(步骤S31)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20所示,重设控制部71C首先按照上面所述计算被打印介质Sp应该被重设的合适位置(重设位置)ML(步骤S32)。然后,重设控制部71C控制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使打印头52移动到与重设位置ML对应的位置(步骤S33)。
然后,重设控制部71C进行用于通知操作者能够重设被打印介质Sp的通知处理(步骤S34)。具体地讲,重设控制部71C能够在显示部9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消息。图21是表示此时的显示画面92D的一例的图。如图21所示,在显示画面92D显示有“能够改善纸张位置”这样的消息。
然后,重设控制部71C等待到操作者进行操作输入为止(步骤S35:否)。此时,操作者能够操作操作面板93输入“继续打印”、“换页”以及“无效”中的任意一种指示。根据该操作输入,处理进入步骤S36。其中,“继续打印”是不重设被打印介质Sp而在当前设置的被打印介质Sp上强行打印的指示,“换页”是将被打印介质Sp排出以便重设被打印介质Sp的指示。“无效”表示“继续打印”和“换页”以外的输入指示。
操作者例如能够通过按下图4所示的操作面板93的输入开关93A来输入“继续打印”指示,通过按下输入开关93B来输入“换页”指示。在操作者按下其它的输入开关93C~93H的情况下,被输入“无效”指示。此时,重设控制部71C能够如图21所示在显示画面92D中显示分别表示能够进行“继续打印”和“换页”的指示输入的“继续:可打印开关”和“改善:换页开关”,因而操作者能够按照该消息按下输入开关93A、93B中的任意一方。
当在步骤S36中输入指示的类型是“无效”的情况下,重设控制部71C再次等待到操作者进行操作输入为止(步骤S35:否)。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36中输入指示的类型是“继续打印”的情况下,重设处理结束。此时,打印控制部71A不等待被打印介质Sp的再次供给(图18的步骤S40:否),而是根据打印任务数据控制头控制电路83、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以及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在被打印介质Sp上形成打印图像。“继续打印”例如是在操作者根据被打印介质Sp的类型和厚度等特性判断为即使强行打印也不会产生问题时有效的指示。
另一方面,当在图20的步骤S36中输入指示的类型是“换页”的情况下,重设控制部71C控制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被打印介质Sp(步骤S37)。然后,重设控制部71C进行用于催促重设被打印介质Sp的通知处理(步骤S38)。具体地讲,重设控制部71C能够在显示部9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消息。图22的(A)~(F)是表示在显示画面92D的上段显示“纸张位置改善等待再次给纸”这样的消息,并且,在显示画面92D的下段从右端向左端滚动地显示“请将纸张的左端对准标记重设”这样的消息的状态的图。
然后,打印控制部71A判定为等待被打印介质Sp的再次供给(步骤S40:是),使处理步骤返回步骤S10。在该阶段,操作者能够根据所显示的消息,将打印头52的移动后的位置作为标记,将被排出的被打印介质Sp重新设置在重设位置ML。
在操作者将被打印介质Sp重设在重设位置ML后,执行步骤S11以后的步骤。另外,也可以取代这些步骤而在重设后无条件地执行打印,以防止业务量下降。
在图20所示的重设处理中,重设控制部71C在使打印头52移动到合适位置后(步骤S33),执行步骤S34~S38。也可以取代这种处理步骤,而是重设控制部71C在第1动作模式(继续打印确认模式)时执行上述图20所示的重设处理,在第2动作模式(强制排出模式)时跳过步骤S34~S36,将被打印介质Sp强行排出,然后执行用于催促重设被打印介质Sp的通知处理。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能够可改写地存储用于指定这些第1动作模式和第2动作模式中的任意一种动作模式的设定信息79s(图3)。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面板93来变更设定信息79s的内容,将由该设定信息79s指定的动作模式从第1动作模式切换成第2动作模式,或者从第2动作模式切换成第1动作模式。图23是概略地表示重设处理的步骤的另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23所示,重设控制部71C参照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的设定信息79s,确认当前设定的动作模式(步骤S31B)。然后,重设控制部71C在执行上述步骤S32、S33后,在当前设定的动作模式是第1动作模式时(步骤S33B),与上述图20所示的重设处理相同地执行步骤S34~S38。
另一方面,在当前设定的动作模式是第2动作模式时(步骤S33B),重设控制部71C控制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从图像形成装置1强行排出被打印介质Sp(步骤S37F)。由此,前馈送辊31~35和后馈送辊61~65中一方或者双方旋转,将被打印介质Sp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此时,重设控制部71C也可以控制前馈送辊31~35和后馈送辊61~65的旋转方向,向后方(Y轴正向,即通常的介质输送方向)排出被打印介质Sp,或者也可以向前方(Y轴负向,即通常的介质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排出被打印介质Sp。
然后,重设控制部71C执行用于催促重设被打印介质Sp的通知处理(步骤S38)。具体地讲,重设控制部71C能够如图22的(A)~(F)所示,在显示部92的显示画面上显示消息。在被打印介质Sp被排出到前方的台11上的情况下(步骤S37F),操作者容易将被打印介质Sp重设在合适位置,具有操作性提高的优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打印控制部71A开始打印之前,稳定性判定部71B判定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图18的步骤S20)。在判定为输送稳定性不好时,稳定性判定部71B能够输出用于催促操作者重设被打印介质的信号,或者使打印头52移动到合适位置并催促操作者重设被打印介质Sp。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对被打印介质Sp的打印动作中发生偏斜。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针对可打印范围57内的任意设置位置,确保较高的打印质量。在现有技术的介质设置释放功能中,例如在被打印介质被设置在中央位置的情况下和被打印介质被设置在从该中央位置向侧方偏移后的位置的情况下,在打印位置的准确性等方面,打印质量有时产生差异。这样地打印质量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认为是由于在打印执行过程中发生被打印介质Sp的偏斜。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预先防止在打印执行过程中发生偏斜,因而能够实现较高的打印质量,具体地讲,能够实现较高的换行精度。在此,换行精度是指在打印行与下一个打印行之间打印位置一致的精度。另外,还能够防止对高价的被打印介质Sp的打印失败。
实施方式2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24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主要机构的图,图25是从侧方观察图24所示的机构时的图。图24和图25所示的X轴、Y轴、Z轴相互垂直。
如图24和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间隙杆(间隙调整机构)67,其用于根据被打印介质Sp的厚度,分阶段地调整打印头52与压板50之间的间隙间隔;以及间隙检测传感器68(例如透射式传感器),其光学地检测该间隙间隔。图24和图25所示的机械地进行动作的机构具有与图1和图2所示的机构相同的机构,还具有间隙杆67和间隙检测传感器68。
滑架轴55具有偏心形状的两端部(未图示),图像形成装置2的框架具有分别转动自如地支撑该两端部的轴承(未图示)。通过改变间隙杆67的旋转角,滑架轴55的偏心形状的两端部旋转,因而滑架轴55的棒状部分能够在维持水平状态的同时,随着该两端部的旋转而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下移动。操作者通过手动操作来改变间隙杆67的旋转角,由此能够将打印头52与压板50之间的间隙间隔调整成与被打印介质Sp的厚度(下面称为“介质厚度”)对应的间隔。并且,操作者能够将间隙杆67的旋转角变更成与范围值对应的角度。图26是以表的形式表示与间隙杆67的范围值对应的介质厚度(假想值)例的图。这种表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
图27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2的控制机构的图。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具有控制部70B以取代图3的控制部70,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控制机构相同。该控制部70B具有传感器接口部75B和固件79bb以取代图3的传感器接口部75和固件79b,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控制机构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接口部75B除了与介质供给传感器组20、介质检测传感器组40以及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连接以外,还与间隙检测传感器68连接。处理器71能够通过传感器接口部75B接收这些介质供给传感器组20、介质检测传感器组40、介质宽度检测传感器53以及间隙检测传感器68各自的检测输出。
并且,处理器71通过从非易失性存储器79记载并执行稳定性判定程序79bb,构成稳定性判定部71Bb的功能。该稳定性判定部71Bb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稳定性判定部71B相同地具有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图18的步骤S20)的功能,还具有如下功能:根据被打印介质Sp的介质厚度和介质宽度Swt,判定是否需要判定该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仅在判定为需要判定该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时判定该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通常,介质厚度越薄,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阻力越小,偏斜的发生概率越小。同时,介质宽度Swt越窄,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阻力越小,偏斜的发生概率越小。因此,在介质厚度和介质宽度Swt满足规定的条件时,无论被打印介质Sp的设置位置如何,使用辊都能够以稳定姿势输送被打印介质Sp。
图28是以表的形式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中没有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的情况下,与能够选择的间隙杆67的范围值对应的被打印介质Sp的厚度(介质厚度)、介质宽度Swt和打印质量之间的关系例的图。在图28的例子中可知,针对小于980点的介质宽度Swt,在介质厚度为0.20mm以下的情况下(范围值为3以下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打印质量的下降。另外,针对980点以上且小于1960点的介质宽度Swt,在介质厚度为0.30mm以下的情况下(范围值为5以下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打印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也能够确保期望的打印质量并提高业务量。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存储有表示是否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的条件的查找表。图29是表示该查找表的一例的图。稳定性判定部71Bb能够按照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的查找表,决定是否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下面,参照图30说明由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2执行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图30是概略地表示用于设置被打印介质Sp的控制步骤的流程图。
在对图像形成装置1接通电源后,处理器71从非易失性存储器79加载并执行控制用的计算机程序79a、79bb、79c,由此,构成打印控制部71A、稳定性判定部71Bb、重设控制部71C。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控制部71A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图18)相同地执行步骤S10~S13。
然后,稳定性判定部71Bb根据间隙检测传感器68的检测输出,检测间隙杆67的范围值(步骤S14)。然后,稳定性判定部71Bb参照非易失性存储器79内的查找表(图29),决定是否需要在步骤S20中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步骤S15)。
在作出不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的决定时(步骤S16:否),图30的控制步骤结束。此时,打印控制部71A根据打印任务数据控制头控制电路83、空间电机控制电路84以及换行电机控制电路86,在被打印介质Sp上形成打印图像。
另一方面,在作出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的决定时(步骤S16:是),稳定性判定部71Bb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图18)相同地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步骤S20)。以后的处理步骤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情况(图18)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2中,事前决定是否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图30的步骤S15、S16),在决定不需要判定该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的情况下,不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步骤S20),也不执行重设处理(步骤S31)。因此,能够在确保期望的打印质量的同时提高业务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者根据被打印介质Sp的厚度指定间隙杆67的范围值,稳定性判定部71Bb根据介质宽度Swt和范围值决定是否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等厚度检测传感器来检测被打印介质Sp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表示介质厚度、介质宽度Swt和是否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之间的关系的查找表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9中,则稳定性判定部71Bb能够参照该查找表决定是否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示例,还能够采用上述以外的各种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1、2的图像形成装置1、2构成为水平插入方式的打印装置,但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的防止偏斜用的结构应用于从原稿光学地读取图像的扫描仪。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如图5、7~9所示,使用辊的重心位置RwC和被打印介质Sp的中心位置SwC分别用将头原点位置作为基准而测定出的值来表示,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检测将使用辊的位置作为基准的被打印介质Sp的相对位置,计算中心位置SwC与重心位置RwC之间的距离L。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1、2的前馈送辊31~35和后馈送辊61~65的个数及尺寸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在使用辊的个数为1个或者2个的情况下,判定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在使用辊的个数为3个以上的情况下,不判定被打印介质Sp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图19),但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采用手动操作(人工操作)的间隙杆67,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根据被打印介质Sp的厚度自动调整打印头52与压板50之间的间隙间隔的机构。
另外,实施方式2的稳定性判定部71Bb也可以从作为上位装置的主设备接收表示被打印介质Sp的厚度的数据,并利用该数据来决定是否需要判定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步骤S15)。

Claims (2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设置在沿着与副扫描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以便向所述副扫描方向输送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
介质载置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用于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
打印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在由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输送的相应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
介质检测传感器,其检测被输送到所述打印部的相应被打印介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
稳定性判定部,其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以及
控制部,其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所述打印部而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使通知部通知用于催促重设所述被打印介质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驱动部,该驱动部使所述打印部沿着所述主扫描方向移动,
所述控制部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决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合适位置,在通知了所述催促重设的信息后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打印部移动到与所述合适位置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接受用户进行的操作输入的操作输入部,
所述控制部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在所述操作输入部接受到请求继续打印的操作输入时,不使所述打印部移动,而是根据请求所述继续打印的该操作输入来控制所述打印部,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存储部,该存储部以能够改写的方式存储有指定第1动作模式和第2动作模式中的任意一方的设定信息,
所述控制部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在由所述设定信息指定的动作模式是所述第1动作模式的情况下,根据请求所述继续打印的该操作输入来控制所述打印部,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在由所述设定信息指定的动作模式是所述第2动作模式的情况下,不等待所述操作输入即控制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将所述被打印介质强行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部具有指定所述合适位置的定位标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载置部能够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的任意位置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驱动部,在使所述打印部进行扫描的同时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判定部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别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中的在输送所述被打印介质时使用的至少一个使用输送部,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该至少一个使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判定部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使用输送部的整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被打印介质的中心位置之间的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距离,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判定部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厚度或者与该厚度对应的范围值,决定是否需要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仅在决定需要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时判定该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判定部除了根据所述厚度或者所述范围值以外,还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宽度,决定是否需要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仅在决定需要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时判定该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
压板,其与打印部相对地配置;以及
间隙调整机构,其用于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厚度,调整所述打印部与所述压板之间的间隙间隔,
所述至少一个使用输送部将所述被打印介质输送到所述打印部与所述压板之间的间隙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检测所述间隙间隔的间隙检测部,
所述稳定性判定部取得所述范围值作为与该间隙间隔对应的值。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设置在沿着与副扫描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以便向所述副扫描方向输送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
介质载置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用于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
打印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在由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输送的相应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
介质检测传感器,其检测被输送到所述打印部的相应被打印介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
驱动部,其使所述打印部沿着所述主扫描方向移动;
稳定性判定部,其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以及
控制部,其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所述打印部而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
所述控制部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决定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中所述被打印介质应该被重设的合适位置,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打印部移动到与所述合适位置对应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部具有指定所述合适位置的定位标记。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载置部能够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的任意位置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驱动部,在使所述打印部进行扫描的同时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判定部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判别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中的在输送所述被打印介质时使用的至少一个使用输送部,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该至少一个使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判定部根据所述至少一个使用输送部的整体的重心位置与所述被打印介质的中心位置之间的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距离,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18.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判定部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厚度或者与该厚度对应的范围值,决定是否需要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仅在决定需要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时判定该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性判定部除了根据所述厚度或者所述范围值以外,还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宽度,决定是否需要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仅在决定需要判定所述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时判定该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
压板,其与打印部相对地配置;以及
间隙调整机构,其用于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的厚度,调整所述打印部与所述压板之间的间隙间隔,
所述至少一个使用输送部将所述被打印介质输送到所述打印部与所述压板之间的间隙中。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检测所述间隙间隔的间隙检测部,
所述稳定性判定部取得所述范围值作为与该间隙间隔对应的值。
2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设置在沿着与副扫描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以便向所述副扫描方向输送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介质载置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用于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打印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在由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输送的相应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以及介质检测传感器,其检测被输送到所述打印部的相应被打印介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所述打印部而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以及
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使通知部通知用于催促重设所述被打印介质的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控制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
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决定合适位置;以及
在通知了所述催促重设的信息后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打印部移动到与所述合适位置对应的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控制方法还包含以下步骤:
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判定操作输入部是否接受到请求继续打印的操作输入;以及
在判定为所述操作输入部接受到请求所述继续打印的操作输入时,根据该操作输入控制所述打印部,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部具有指定所述合适位置的定位标记。
2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介质输送部,其设置在沿着与副扫描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的位置,以便向所述副扫描方向输送所设置的被打印介质;介质载置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上游侧,用于设置所述被打印介质;打印部,其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相比配置在所述副扫描方向的下游侧,在由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输送的相应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介质检测传感器,其检测被输送到所述打印部的相应被打印介质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以及驱动部,其使所述打印部沿着所述主扫描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使用所述介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根据所述被打印介质相对于所述多个介质输送部的相对位置,判定所述被打印介质的输送稳定性是否良好;
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良好时,控制所述打印部而在所述被打印介质上形成打印图像;
在判定为所述输送稳定性不好时,决定在所述介质载置部中所述被打印介质应该被重设的合适位置;以及
控制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打印部移动到与所述合适位置对应的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部具有指定所述合适位置的定位标记。
CN201410204758.7A 2013-05-31 2014-05-15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10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5606 2013-05-31
JP2013115606A JP6062805B2 (ja) 2013-05-31 2013-05-31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0251A true CN104210251A (zh) 2014-12-17
CN104210251B CN104210251B (zh) 2018-05-25

Family

ID=52092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0475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10251B (zh) 2013-05-31 2014-05-15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62805B2 (zh)
CN (1) CN10421025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0743A (zh) * 2020-03-30 2021-10-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输送控制系统、输送控制方法、输送控制装置
CN114867611A (zh) * 2019-12-25 2022-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运送控制装置、运送控制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67716A (ja) * 2020-10-21 2022-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異物除去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1584A (ja) * 1999-04-19 2001-01-09 Fuji Xerox Co Ltd 印刷装置
JP2003146485A (ja) * 2001-11-15 2003-05-21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881096A (zh) * 2005-06-13 2006-12-20 施乐公司 用成角度横向传感器阵列条检测片材偏斜、横向和推移位置
CN1915678A (zh) * 2005-08-19 2007-02-21 冲数据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及片材宽度检测装置
JP2007145577A (ja) * 2005-11-30 2007-06-1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記録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7186291A (ja) * 2006-01-12 2007-07-26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シート搬送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1245697A (ja) * 2010-05-25 2011-12-0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46078A (ja) * 1985-04-25 1986-11-01 Alps Electric Co Ltd プリンタ
JPH068596A (ja) * 1992-06-26 1994-01-18 Nec Eng Ltd プリンタ装置
JPH0825728A (ja) * 1994-07-20 1996-01-30 Fujitsu General Ltd プリンタ装置
JP3693622B2 (ja) * 2002-04-02 2005-09-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処理装置
JP4989260B2 (ja) * 2007-03-12 2012-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1584A (ja) * 1999-04-19 2001-01-09 Fuji Xerox Co Ltd 印刷装置
JP2003146485A (ja) * 2001-11-15 2003-05-21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881096A (zh) * 2005-06-13 2006-12-20 施乐公司 用成角度横向传感器阵列条检测片材偏斜、横向和推移位置
CN1915678A (zh) * 2005-08-19 2007-02-21 冲数据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及片材宽度检测装置
JP2007145577A (ja) * 2005-11-30 2007-06-14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記録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7186291A (ja) * 2006-01-12 2007-07-26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シート搬送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1245697A (ja) * 2010-05-25 2011-12-0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記録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67611A (zh) * 2019-12-25 2022-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运送控制装置、运送控制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CN113460743A (zh) * 2020-03-30 2021-10-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输送控制系统、输送控制方法、输送控制装置
CN113460743B (zh) * 2020-03-30 2022-07-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输送控制系统、输送控制方法、输送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34253A (ja) 2014-12-15
JP6062805B2 (ja) 2017-01-18
CN104210251B (zh) 2018-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22631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張力制御方法
CN103568589B (zh)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方法
CN103619602B (zh) 打印装置和打印的方法
CN104210251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US20040022568A1 (en) Multiple web printing
EP3118010B1 (en) Printer apparatus
JP5664109B2 (ja) 測色装置、及び、測色方法
CN102189820B (zh) 打印系统、打印控制装置以及打印控制方法
JP2011105507A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20157602A (ja) 印刷装置
JP2021102317A (ja) 印刷装置
JP20121438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75702B2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のヘッドチェック装置およびヘッドチェック方法
JP5282222B2 (ja) 印字装置及び印字方法
JP4838656B2 (ja)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5142851B2 (ja)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およ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の使用方法
JP2023173327A (ja)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搬送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4005742A (ja) 記録装置
JP4589780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におけるギャップ測定方法
JP2009056635A (ja) 印字画素ヘッドの反り検知装置
JP2005335337A (ja) プリンタ及びそのプリントヘッドの下方のギャップ修正方法
JPH0557999A (ja) 印字ヘツドの寿命管理方法およびドツトインパクトプリンタ
JP2010105406A (ja) サーマルヘッドの断線チェック情報表示方法
JPH08230289A (ja) ワイヤドットプリンタ
JP200234723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