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45381A - 杠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杠杆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45381A CN104145381A CN201380010043.1A CN201380010043A CN104145381A CN 104145381 A CN104145381 A CN 104145381A CN 201380010043 A CN201380010043 A CN 201380010043A CN 104145381 A CN104145381 A CN 1041453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housing
- lever
- fitting
- connector
- p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he two parts of a coupling devi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83—Linear camming means or pivoting lever for connectors for flexible or rigi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01R13/62994—Lever acting on a connector mounted onto the flexible or rigi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flat or ribbon cab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59—Manually releaseable latch type
- Y10T403/591—Manually releaseable latch type having 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403/595—Le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控制杠杆(30),设置如下:壳体连接板(31),该壳体连接板(31)连接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凸轮板(32),该凸轮板(32)连接到壳体连接板(31)的中间部分;以及杠杆主体(33),操作该杠杆主体(33)以凸轮板(32)旋转。凸轮板(32)设置如下:凸轮槽(322a、322b),该凸轮槽(322a、322b)使连接器壳体(10、20)随着凸轮板(32)旋转而互相嵌合;以及接合释放槽(323),当将所述凸轮板(32)已经移动至旋转完成位置N2时,该接合释放槽(323)使得凸轮板(32)从连接器壳体脱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杠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图15示出传统杠杆连接器的示例。
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该杠杆连接器100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10、与该第一连接器壳体110嵌合并且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壳体120、以及可枢转地安装到该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嵌合杠杆130。
第二连接器壳体120具有外护套壁部(护罩部分)121,第一连接器壳体110插入到该外护套壁部中。
嵌合杠杆130是如下构件:通过该构件用以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10嵌合到第二连接器壳体120中/从第二连接器壳体120脱离的操作力能够减小,并且该构件可枢转地安装到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外侧表面突出的轴111。
如该图所示,嵌合杠杆130包括:一对杠杆主体131,该一对杠杆主体131互相相对地布置以夹住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一对外侧表面;连接构件132,该连接构件132在一端侧处连接一对杠杆主体131;枢转支轴孔133,这些旋转形成在杠杆主体131中并且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外侧表面上的轴111可枢转地接合;以及作用点突出部134,当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120对齐到嵌合开始位置处之后嵌合操作开始时,该作用点突出部134与形成在外护套壁部121的外侧表面处的杠杆固持孔122接合。
在所示的示例中,当杠杆主体131环绕轴111枢转时,连接构件132还充当接收操作力的力点部。
对于专利文献1的杠杆连接器100,第一连接器壳体110通过下列步骤与第二连接器壳体120嵌合并且连接。
首先,如图所示,将嵌合操作杠杆130可枢转地附接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然后,如由图15中的箭头X1所指示,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的前端插入到第二连接器壳体120的外护套壁部121中,使第一连接器壳体1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120与嵌合开始位置对准,并且使嵌合杠杆130的作用点突出部134与第二连接器壳体120的杠杆固持孔122接合。
然后,向下按压嵌合杠杆130的连接构件132,并且如图15中的箭头R1所示,使嵌合杠杆130枢转。随着嵌合操作杠杆130的枢转移动,朝第一连接器壳体110拉动第二连接器壳体120,并且连接器壳体的互相嵌合完成。
当使互相嵌合的连接器壳体脱离时,使连接构件132沿与图15中的箭头R1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枢转,使得连接器壳体互相脱离。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3442661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杠杆连接器100的情况下,当连接器壳体互相嵌合时,不能将嵌合杠杆130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10移除。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杠杆连接器100的情况下,即使当在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并且连接之后实际使用连接器壳体时,仍附加了嵌合杠杆130的重量,使得连接器的重量增加。
在专利文献1的杠杆连接器100的情况下,杠杆连接器100必须伴随嵌合杠杆130,并且存在的问题是,因为部件数量的增加,所以成本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以上问题并且提供杠杆连接器,该杠杆连接器能够归因于部件数量的减少而降低成本并且减小在使用状态下的重量。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列结构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杠杆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第二连接器壳体,该第二连接器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并且连接;以及嵌合杠杆,该嵌合杠杆作为杠杆构件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以减小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嵌合以及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脱离的操作力。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包括:外护套壁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插入到该外护套壁部中;杠杆引导部,该杠杆引导部将所述嵌合杠杆定位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可移动;第一作用承受轴,该第一作用承受轴分别从一对外表面向外突出;以及轴插入切口,通过切割所述外护套壁部的一对相对的外壁以形成从所述外护套壁部的开口边缘沿着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朝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延伸成笔直形状的所述轴插入切口。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包括第二作用承受轴,该第二作用承受轴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突出,使得当使所述连接器壳体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的中心轴平行,并且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相对,并且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将被嵌合时,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通过所述轴插入切口插入以靠近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所述嵌合杠杆包括:一对壳体联接基板,该一对壳体联接基板与所述杠杆引导部接合以便联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以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可插入并且可脱离;一对凸轮板,该一对凸轮板联接到所述壳体联接基板的中部以能够在从枢转初始位置到枢转最终位置的预定的枢转角度范围内可枢转;以及杠杆主体,该杠杆主体固定到所述凸轮板,并且当使所述凸轮板从所述枢转初始位置枢转到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所述杠杆主体是操作部。所述凸轮板包括:一对初始接合部,该一对初始接合部形成为,当所述凸轮板处于所述枢转初始位置时,该一对初始接合部开口至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相对的外边缘,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在所述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该一对初始接合部接合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和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一对凸轮槽,该一对凸轮槽形成为从所述一对初始接合部沿着圆周方向延伸,随着所述凸轮板的枢转,所述一对初始接合部中的所述作用承受轴分别朝所述凸轮板的枢转中心被牵引,当所述凸轮板到达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所述作用承受轴分别位于该一对凸轮槽的终端,并且该一对凸轮槽的终端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相对;以及接合开口槽,该接合开口槽形成为笔直形状并经过所述一对凸轮槽的终端且在所述凸轮板的一个端边缘处开口的,并且当所述凸轮板位于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通过将所述凸轮板沿着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笔直移动至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该接合开口槽能够使作用承受轴脱离到所述凸轮板的外部。
根据以上(1)的结构,首先,当凸轮板位于枢转初始位置N1处时,将嵌合杠杆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插入到第一连接器壳体。然后,嵌合杠杆的壳体联接基板与第一连接器壳体的杠杆引导部接合,并且将嵌合杠杆安装到第一连接器壳体。这时,第一连接器壳体的第一作用承受轴与嵌合杠杆的凸轮板所配备有的初始接合部接合。
然后,在将嵌合杠杆安装到第一连接器壳体时,使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然后,第二连接器壳体的第二作用承受轴与嵌合杠杆的凸轮板所配备有的初始接合部接合。
然后,在使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使嵌合杠杆的杠杆主体枢转以使得嵌合杠杆中的凸轮板从枢转初始位置枢转到枢转最终位置。这时,随着凸轮板的枢转,凸轮板上的一对凸轮槽朝凸轮板的枢转中心牵引分别位于初始接合部处的作用承受轴。这时,当作用承受轴分别被朝凸轮板的枢转中心牵引时,连接器壳体沿加深互相嵌合的方向移动。当凸轮板到达枢转最终位置时,作用承受轴到达一对凸轮槽的终端,并且当连接器壳体朝凸轮板的枢转中心移动到最大时,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并且连接。
当随着嵌合杠杆的枢转操作,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并且连接时,分别位于一对凸轮槽的终端处的作用承受轴面对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延伸成笔直形状的接合开口槽。因此,在该状态下,因为当嵌合杠杆沿与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向上拉动时,作用承受轴通过接合开口槽分别退出凸轮板,嵌合杠杆能够从连接器壳体脱离。
当将嵌合杠杆再次安装到互相嵌合并且连接的连接器壳体时,在嵌合杠杆中的凸轮板位于枢转最终位置处的情况下,可以将嵌合杠杆插入并且安装到连接器壳体。如果要使连接器壳体互相脱离,则嵌合杠杆可以使凸轮板随着杠杆主体的枢转而返回到枢转初始位置。当使凸轮板返回到枢转初始位置时,随着凸轮板的枢转,凸轮槽使分别位于凸轮槽的终端处的作用承受轴沿远离凸轮板的枢转中心的方向移动,并且连接器壳体互相脱离。
也就是,根据以上(1)的结构,由于在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并且连接之后,嵌合杠杆从连接器壳体脱离,所以能够在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下实现重量的减轻。
脱离的嵌合杠杆能够用于嵌合其它杠杆连接器。因此,通常的杠杆连接器的部件组仅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而不包括嵌合杠杆,使得归因于部件数量的减少,成本能够降低。
对于以上(1)的结构,借助于凸轮板上设置的用于夹置枢转中心的一对凸轮槽,连接器壳体被朝着凸轮板的枢转中心牵引,从而凸轮板使连接器壳体彼此嵌合。因此,夹置凸轮板的枢转中心的两侧都被有效地用于连接器壳体的移动。因此,与仅一个连接器壳体在一个凸轮槽中沿嵌合方向移动相比较,通过减小凸轮板的枢转范围,能够使凸轮板小型化,并且能够使嵌合杠杆小型化。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杠杆连接器,在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之后,嵌合杠杆从连接器壳体脱离,以使得能够在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下实现重量的减轻。
脱离的嵌合杠杆能够用于嵌合其它杠杆连接器。因此,通常的杠杆连接器的部件组仅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而不包括嵌合杠杆,使得归因于部件数量的减少,成本能够降低。
上文已经简短地描述了本发明。此外,在参照附图阅读下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文中被称为“实施例”)之后,本发明的细节将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
图4是指示图1所示的嵌合杠杆配备有的一对联接基板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5是指示图1所示的嵌合杠杆的凸轮板和杠杆主体的关系的透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嵌合杠杆的前视图,其中,凸轮板临时固定到枢转初始位置。
图7是图6的A-A截面视图。
图8是示出嵌合杠杆安装到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中的第一连接器壳体的透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的透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杠杆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嵌合杠杆枢转到枢转最终位置并且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并且连接的透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杠杆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在第一连接器壳体和第二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并且连接之后嵌合杠杆从连接器壳体脱离的透视图。
图15是常规杠杆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杠杆连接器
10 第一连接器壳体
10a 外表面
11 外护套壁部
11a 外侧壁
12 杠杆引导部
13 第一作用承受轴
14 轴插入切口
20 第二连接器壳体
21 第二作用承受轴
30 嵌合杠杆
31 壳体联接基板
32 凸轮盘
33 杠杆主体
321a、321b 初始接合部
322c、322d 槽终端
322a、322b 凸轮槽
323 接合开口槽
N1 枢转初始位置
N2 枢转最终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这些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杠杆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如下。
图1至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第二连接器壳体的侧视图。图4是指示图1所示的嵌合杠杆配备有的一对联接基板的结构的透视图。图5是指示图1所示的嵌合杠杆的凸轮板和杠杆主体的关系的透视图。图6是图1所示的嵌合杠杆的前视图,其中,凸轮板临时固定到枢转初始位置。图7是图6的A-A截面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1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该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并且连接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以及可枢转地安装到该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嵌合杠杆30。
第一连接器壳体10包括:矩形管状外护套壁部(护罩部分)11,第二连接器壳体20插入该外护套壁部中;杠杆引导部12,该杠杆引导部12将嵌合杠杆30定位成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图1的箭头X2的方向)上可移动;第一作用承受轴13,该第一作用承受轴13分别从一对外表面10a向外突出;以及轴插入切口14,该轴插入切口14通过切割外护套壁部11的一对相对的外壁11a而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杠杆引导部12是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延伸的肋。在本实施例中,杠杆引导部12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一对外表面10a突出。在本实施例中,外表面10a是外护套壁部11的一对外壁11a的外表面。杠杆引导部12设置在外表面10a上的沿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图1的箭头Y2方向)隔开的两个位置处。
第一作用承受轴13是从外表面10a垂直突出的轴(凸台部分),该轴用以当嵌合杠杆30枢转时承受来自嵌合杠杆30的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0插入到配对连接器壳体(第二连接器壳体20)/从配对连接器壳体(第二连接器壳体20)移除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力。第一作用承受轴13配备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图1的箭头Y2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处。
轴插入切口14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图1的箭头X2方向)形成为直线。轴插入切口14形成为从外护套壁部11的开口边缘11b朝第一作用承受轴13延伸。换言之,如图2所示,第一作用承受轴13被形成在直线L1上,该直线L1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经过第一作用承受轴13的中心。
轴插入切口14的内尺寸被设置成使得下述的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第二作用承受轴21能够插入到轴插入切口14中。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连接器壳体20包括分别在一对外表面20a上的第二作用承受轴21。
第二作用承受轴21分别从外表面20a突出,以当连接器壳体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面对第一作用承受轴13。第二作用承受轴21的中心轴线与第一作用承受轴13的中心轴线平行。第二作用承受轴21和第一作用承受轴13是具有相同外径的圆柱形突起。
如图13所示,当连接器壳体互相嵌合时,第二作用承受轴21被插入到轴插入切口14中并且靠近第一作用承受轴13。
嵌合杠杆30是如下构件:通过该构件,用以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到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中/从第二连接器壳体20脱离的操作力能够减小,并且该构件可枢转地安装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
本实施例中的嵌合杠杆30包括一对壳体联接基板31、一对凸轮板32和杠杆主体33,如图1所示。
一对壳体联接基板31被布置成彼此相对以夹住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一对外表面10a。壳体联接基板31分别配备有引导接合部31a和枢转支轴孔31b,如图4所示。
引导接合部31a是台阶部分,该台阶部分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延伸以当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杠杆引导部12接合时限制在图1的箭头Y2方向上的移动。当引导接合部31a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杠杆引导部12接合时,一对壳体联接基板31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可插入/可移除地联接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外表面10a。
壳体联接基板31配备有枢转支轴孔31b,该枢转支轴孔31b可枢转地支撑凸轮板32,并且为凸轮板32绕其枢转的孔。
凸轮板32联接到壳体联接基板31的中部(枢转支轴孔31b)、以在从图7所示的枢转初始位置N1到枢转最终位置N2的预定的枢转角度范围θ内可枢转。
枢转初始位置N1是当将嵌合杠杆30安装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时凸轮板32临时固定到壳体联接基板31的位置(方向),如图7所示。枢转最终位置N2是在凸轮板32枢转预定的角度θ以嵌合并且连接连接器壳体之后凸轮板32到达的位置(方向),如将要描述的图1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从枢转初始位置N1到枢转最终位置N2的角度θ是90°。
如图5所示,杠杆主体33固定到凸轮板32,并且当凸轮板32在从上述枢转初始位置N1到枢转最终位置N2的范围内枢转时,该杠杆主体33为操作构件。如图1和图5所示,杠杆主体33包括:一对臂部33a,该一对臂部33a的基端附接到凸轮板32的中部;以及枢转部33b,该枢转部33b联接该一对臂部33a的远端。枢转部33b是施加操作力以使凸轮板32枢转的部分。
一对凸轮板32通过未示出的临时固定机构附接到一对壳体联接基板31,以在上述枢转初始位置N1或枢转最终位置N2处临时固定到壳体联接基板31。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轮板32包括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一对凸轮槽322a、322b以及接合开口槽323。
初始接合部321a、321b是这样的槽,当凸轮板32处于枢转初始位置N1处时,这些槽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相对的上、下外边缘处开口。
初始接合部321a是这样的槽,如稍后将要描述的图8和图9所示,在凸轮板32处于枢转初始位置N1处的情况下,当将嵌合杠杆30插入并且安装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时,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第一作用承受轴13嵌合并且接合在该槽中。当嵌合杠杆30已经被安装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时,初始接合部321a将第一作用承受轴13定位到将要描述的凸轮槽322a的初始端。
初始接合部321b是这样的槽,如稍后将要描述的图10和图11所示,在凸轮板32处于枢转初始位置N1中的情况下,当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第二作用承受轴21嵌合并且接合在该槽中。当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初始接合部321b将第二作用承受轴21定位到将要描述的凸轮槽322b的初始端。
一对凸轮槽322a、322b是这样的槽,这些槽形成为从初始接合部321a、321b的终端沿圆周方向延伸以形成平滑、弯曲的轨道,该轨道从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开始逐渐靠近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
如图10至图13所示,凸轮槽322a是随着凸轮板32的枢转将定位在初始接合部321a的终端处的第一作用承受轴13朝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牵引的槽。
如图10至图13所示,凸轮槽322b是随着凸轮板32的枢转将定位在初始接合部321b的终端处的第二作用承受轴21朝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牵引的槽。
也就是,随着凸轮板32的枢转,一对凸轮槽322a、322b将分别位于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处的作用承受轴13、21朝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牵引。
一对凸轮槽322a、322b的长度被设置成使得,当凸轮板32到达枢转最终位置N2时,如图13所示,作用承受轴13、21所处的一对凸轮槽322a、322b的终端322c、322d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沿着图13的箭头X3的方向)面对。
如图7所示,接合开口槽323是形成为笔直形状的槽,其经过一对凸轮槽322a、322b的终端322c、322d并且在凸轮盘32的一个端缘处开口。接合开口槽323形成为使得当凸轮板32枢转到枢转最终位置N2时,如图13所示,开口323a在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的直线L2上定位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内侧。
在凸轮板32位于图13所示的枢转最终位置处的情况下,当使凸轮板32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直线地移动到与开口323a相反的一侧(图13的箭头Y3方向)时,接合开口槽323使得作用承受轴13、21脱离到凸轮板32的外侧。
接着,基于图1和图8至图14描述本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1中的将连接器壳体互相嵌合并连接的方法以及在嵌合并连接之后与嵌合杠杆30脱离的方法。
当需要将连接器壳体嵌合并连接时,首先,在凸轮板32位于枢转初始位置N1处的情况下,将嵌合杠杆30沿着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图1的箭头Y4方向)插入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然后,如图8和图9所示,嵌合杠杆30的壳体联接基板31与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杠杆引导部12接合,并且将嵌合杠杆30安装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这时,第一连接器壳体10的第一作用承受轴13与嵌合杠杆30的凸轮板32所配备的初始接合部321a接合,如图9所示。
然后,在嵌合杠杆30安装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时,将第二连接器壳体20沿图8的箭头Y5所示的方向插入到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中,并且将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
然后,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第二作用承受轴21也与嵌合杠杆30的凸轮板32所配备的初始接合部321b接合。
然后,在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使嵌合杠杆30a的杠杆主体33沿图11和图12的箭头R3方向枢转,以使得嵌合杠杆30中的凸轮板32从枢转初始位置N1枢转到枢转最终位置N2。随着凸轮板32的枢转,这时,凸轮板32上的一对凸轮槽322a、322b朝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牵引分别位于初始接合部321a、321b处的作用承受轴13、21。因此,当作用承受轴13、21分别被牵引到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时,连接器壳体10、20沿加深互相嵌合的方向移动。
当凸轮板32到达枢转最终位置N2时,如图13所示,作用承受轴13、21到达一对凸轮槽322a、322b的终端322c、322d,并且当连接器壳体朝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移动到最大时,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并且连接。
当随着嵌合杠杆30的枢转操作,连接器壳体10、20已经互相嵌合并且连接时,如图13所示,分别位于一对凸轮槽322a、322b的终端322c、322d处的作用承受轴13、21面对沿着连接器壳体10、20的嵌合方向延伸成笔直形状的接合开口槽323。
因此,在该状态下,如图13和图14的箭头Y3所示,因为当沿与连接器壳体10、20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上拉动嵌合杠杆30时,作用承受轴13、21分别通过接合开口槽323从凸轮板32退出,如图14所示,所以嵌合杠杆30能够从连接器壳体10、20脱离。
当将嵌合杠杆30再次安装到互相嵌合并且连接的连接器壳体与互相嵌合时,在嵌合杠杆30中的凸轮板32位于枢转最终位置N2处(参照图7)的情况下,可以将嵌合杠杆30插入并且安装到连接器壳体10、20。如果将使连接器壳体10、20互相脱离,则嵌合杠杆30可以使凸轮板32随着杠杆主体33的枢转而返回到枢转初始位置N1(参照图7)。当使凸轮板32返回到枢转初始位置N1时,随着凸轮板32的枢转,通过凸轮槽322a、322b使分别位于凸轮槽322a、322b的终端322c、322d处的作用承受轴13、21沿远离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的方向移动,并且连接器壳体10、20互相脱离。
也就是,根据上文描述的该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1,由于在连接器壳体10、20已经互相嵌合之后,嵌合杠杆30从连接器壳体10、20脱离,所以能够在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下实现重量的减轻。
脱离的嵌合杠杆30能够使用在嵌合其它杠杆连接器中。因此,通常的杠杆连接器的部件组仅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第二连接器壳体20而不包括嵌合杠杆30,使得通过减小部件的数量,能够使成本降低。
对于上文描述的该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1,通过随着凸轮板32设置有的一对凸轮槽322a、322b夹住枢转中心,朝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引导连接器壳体10、20,凸轮板32使连接器壳体10、20互相嵌合。因此,夹住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的两侧有效地用于连接器壳体的移动。因此,与仅一个连接器壳体在一个凸轮槽中沿嵌合方向移动相比较,通过减小凸轮板32的枢转范围,能够使凸轮板32小型化,并且能够使嵌合杠杆30小型化。
对于该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1,在连接器壳体10、20嵌合的中途,(也就是,在嵌合杠杆30枢转的中途),因为连接器壳体10、20的接合在凸轮板32上的凸轮槽322a、322b中的作用承受轴13、21定位成远离接合开口槽323,所以不能使嵌合杠杆30从连接器壳体10、20脱离。换言之,如果不能使嵌合杠杆30从连接器壳体10、20脱离,则连接器壳体10、20处于嵌合的中途(半嵌合状态)。因此,可以根据嵌合杠杆30脱离的操作来确定连接器壳体10、20的嵌合状态,并且能够防止嵌合壳体互相间的不良嵌合被忽略。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文描述的实施例,并且能够做出适当的修改、改进等。而且,就能够获得本发明而言,上述实施例中的部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数量、安装位置等任意地设置并且不特别受到限制。
虽然参照特定实施例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很明显,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各种修改和改正。
该申请是基于2012年2月2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o.2012-034172),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在下列[1]中简短笼统地列出根据上文描述的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杠杆连接器的特征。
[1]一种杠杆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壳体(10);
第二连接器壳体(20),该第二连接器壳体(20)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10)嵌合并且连接;以及
嵌合杠杆(30),该嵌合杠杆(30)作为杠杆构件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10)以减小使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10)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20)嵌合/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20)脱离的操作力,
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10)包括:外护套壁部(11),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20)插入到该外护套壁部(11)中;杠杆引导部(12),该杠杆引导部(12)将所述嵌合杠杆(30)定位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可移动;第一作用承受轴(13),该第一作用承受轴(13)分别从一对外表面(10a)向外突出;以及轴插入切口(14),通过切割所述外护套壁部(11)的一对相对的外壁(11a)以形成从所述外护套壁部(11)的开口边缘(11b)沿着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朝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13)延伸成笔直形状的该轴插入切口(14),
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20)包括第二作用承受轴(21),该第二作用承受轴(21)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20)的外表面(20a)突出,使得当使所述连接器壳体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21)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13)的中心轴平行,并且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21)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21)相对,并且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将被嵌合时,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通过所述轴插入切口(14)插入以靠近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13),
所述嵌合杠杆(30)包括:一对壳体联接基板(31),该一对壳体联接基板(31)与杠杆引导部(12)接合以便联接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10a)以在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可插入/可脱离;一对凸轮板(32),该一对凸轮板(32)联接到壳体联接基板(31)的中部以在从枢转初始位置枢转到枢转最终位置的预定的枢转角度范围内可枢转;以及杠杆主体(33),该杠杆主体(33)固定到所述凸轮板(32),并且当所述凸轮板(32)从所述枢转初始位置枢转到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所述杠杆主体(33)是操作部,并且
所述凸轮板(32)包括: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该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形成为,当所述凸轮板处于所述枢转初始位置时,该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在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相对的外边缘处开口,并且当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10)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20)在所述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该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接合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13)和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21);一对凸轮槽(322a、322b),该一对凸轮槽(322a、322b)形成为从所述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沿着圆周方向延伸并且该一对凸轮槽(322a、322b)的终端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相对,并且在所述一对初始接合部(321a、321b)中的所述作用承受轴(13、21)随着所述凸轮板(32)的枢转分别朝所述凸轮板(32)的枢转中心被引导的情况下,当所述凸轮板(32)到达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所述作用承受轴(13、21)分别位于该一对凸轮槽(322a、322b)的终端;以及接合开口槽(323),该接合开口槽(323)形成为经过所述一对凸轮槽(322a、322b)的终端并且在所述凸轮板(32)的一个端边缘处开口的笔直形状,并且当所述凸轮板(32)位于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通过将所述凸轮板(32)沿着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笔直移动至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该接合开口槽(323)能够使所述作用承受轴(13、21)脱离到所述凸轮板(32)的外部。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杠杆连接器,在连接器壳体已经互相嵌合之后,嵌合杠杆从连接器壳体脱离,所以能够在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下实现重量的减轻。
具有以上效果的本发明在杠杆连接器领域中是有用的。
Claims (1)
1.一种杠杆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壳体;
第二连接器壳体,该第二连接器壳体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并且连接;以及
嵌合杠杆,该嵌合杠杆作为杠杆构件可枢转地安装到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以减小将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嵌合到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以及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脱离的操作力,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包括:
外护套壁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插入到该外护套壁部中;
杠杆引导部,该杠杆引导部将所述嵌合杠杆定位成能够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移动;
第一作用承受轴,该第一作用承受轴分别从一对外表面向外突出;以及
轴插入切口,通过切割所述外护套壁部的一对相对的外壁以形成从所述外护套壁部的开口边缘沿着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朝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延伸成笔直形状的所述轴插入切口,
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包括第二作用承受轴,该第二作用承受轴从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突出,使得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在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的中心轴线平行,并且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相对,并且当所述连接器壳体将被嵌合时,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通过所述轴插入切口插入以靠近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
所述嵌合杠杆包括:
一对壳体联接基板,该一对壳体联接基板与所述杠杆引导部接合,以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可插入并且可脱离地联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的外表面;
一对凸轮板,该一对凸轮板联接到所述壳体联接基板的中部以在从枢转初始位置到枢转最终位置的预定的枢转角度范围内可枢转;以及
杠杆主体,该杠杆主体固定到所述凸轮板,并且当所述凸轮板从所述枢转初始位置枢转到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所述杠杆主体是操作部,并且
所述凸轮板包括:
一对初始接合部,该一对初始接合部形成为:当所述凸轮板处于所述枢转初始位置时,该一对初始接合部开口至沿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相对的外边缘;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壳体在所述嵌合开始位置处对齐时,该一对初始接合部接合所述第一作用承受轴和所述第二作用承受轴;
一对凸轮槽,该一对凸轮槽形成为从所述一对初始接合部沿着圆周方向延伸,随着所述凸轮板的枢转,所述一对初始接合部中的所述作用承受轴分别被朝着所述凸轮板的枢转中心牵引,当所述凸轮板到达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所述作用承受轴分别位于该一对凸轮槽的终端,并且该一对凸轮槽的终端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上相对;以及
接合开口槽,该接合开口槽形成为笔直形状,并经过所述一对凸轮槽的终端且在所述凸轮板的一个端边缘处开口,并且当所述凸轮板位于所述枢转最终位置时,通过将所述凸轮板沿着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笔直移动至与所述开口相反的一侧,该接合开口槽能够使所述作用承受轴脱离到所述凸轮板的外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34172 | 2012-02-20 | ||
JP2012034172A JP5830407B2 (ja) | 2012-02-20 | 2012-02-20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PCT/JP2013/054200 WO2013125590A1 (ja) | 2012-02-20 | 2013-02-20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45381A true CN104145381A (zh) | 2014-11-12 |
Family
ID=49005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10043.1A Pending CN104145381A (zh) | 2012-02-20 | 2013-02-20 | 杠杆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72184B2 (zh) |
JP (1) | JP5830407B2 (zh) |
KR (1) | KR20140117573A (zh) |
CN (1) | CN104145381A (zh) |
DE (1) | DE112013001049T5 (zh) |
WO (1) | WO201312559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46846A (zh) * | 2017-06-02 | 2017-11-14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基于双共轭凸轮助力原理的在轨维护快接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228501A (ja) * | 2016-06-24 | 2017-12-28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71156A (en) * | 1991-01-11 | 1992-12-15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Low-operating-force connector |
JPH06243927A (ja) * | 1993-02-16 | 1994-09-02 | Yazaki Corp | レバー結合式コネクタ |
JPH09219248A (ja) * | 1996-02-13 | 1997-08-19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2002298977A (ja) * | 2001-03-28 | 2002-10-11 | Yazaki Corp |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
WO2011090033A1 (ja) * | 2010-01-22 | 2011-07-2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嵌合補助治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42661B2 (ja) | 1998-08-10 | 2003-09-0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
JP5830406B2 (ja) * | 2012-02-20 | 2015-12-09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2012
- 2012-02-20 JP JP2012034172A patent/JP583040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2-20 DE DE112013001049.6T patent/DE112013001049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2-20 KR KR1020147023104A patent/KR20140117573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3-02-20 US US14/379,213 patent/US917218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2-20 CN CN201380010043.1A patent/CN104145381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2-20 WO PCT/JP2013/054200 patent/WO201312559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71156A (en) * | 1991-01-11 | 1992-12-15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Low-operating-force connector |
JPH06243927A (ja) * | 1993-02-16 | 1994-09-02 | Yazaki Corp | レバー結合式コネクタ |
JPH09219248A (ja) * | 1996-02-13 | 1997-08-19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2002298977A (ja) * | 2001-03-28 | 2002-10-11 | Yazaki Corp | レバー嵌合式コネクタ |
WO2011090033A1 (ja) * | 2010-01-22 | 2011-07-2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嵌合補助治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46846A (zh) * | 2017-06-02 | 2017-11-14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基于双共轭凸轮助力原理的在轨维护快接系统 |
CN107346846B (zh) * | 2017-06-02 | 2019-03-19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基于双共轭凸轮助力原理的在轨维护快接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043964A1 (en) | 2015-02-12 |
WO2013125590A1 (ja) | 2013-08-29 |
JP5830407B2 (ja) | 2015-12-09 |
KR20140117573A (ko) | 2014-10-07 |
JP2013171667A (ja) | 2013-09-02 |
US9172184B2 (en) | 2015-10-27 |
DE112013001049T5 (de) | 2014-1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31598B2 (en) | Lever type connector | |
JP5820290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JP5117936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EP3593416B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 |
JP2002352903A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GB2426875A (en) | Connector with lever to guide and engage counterpart | |
JP4082703B2 (ja) | 光コネクタ装置 | |
JP5052322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JP5885597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CN104145381A (zh) | 杠杆连接器 | |
US9160108B2 (en) | Lever connector | |
US20150011105A1 (en) | Lever connector | |
EP2180558A1 (en) | Connector with self holding locking device | |
US9151305B2 (en) | Lever connector | |
KR20150004857A (ko) | 레버 타입 커넥터 | |
JP2004103557A (ja) | レバー式嵌合コネクタ | |
JP2002025687A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JP5849014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US9118142B2 (en) | Connector having a lock with a locking protrusion actuated by a slide member | |
JP5081659B2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JP2022154811A (ja)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