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43726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43726B
CN104143726B CN201410164666.0A CN201410164666A CN104143726B CN 104143726 B CN104143726 B CN 104143726B CN 201410164666 A CN201410164666 A CN 201410164666A CN 104143726 B CN104143726 B CN 1041437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unit
housing
protuberance
lock arm
hous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646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43726A (zh
Inventor
郑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43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43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43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43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该连接器包括:壳体主体(11),能够容纳端子配件(80);锁定臂(13),具有臂主体(32)以及突出部(34);第一限制部(21),通过与前端侧突出部(38)抵接,限制突出部进一步接近壳体主体侧;第二限制部(28),通过与前端侧突出部抵接,限制突出部进一步远离壳体主体;以及弯曲支点部(31),与臂主体连接,成为锁定臂的弯曲动作的中心部。在成为锁定臂的弯曲方向的高度方向上,从壳体主体(11)侧依次排列而配置第一限制部(21)、前端侧突出部(38)、第二限制部(28)以及弯曲支点部(31)。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能够与对方壳体嵌合并具有能够容纳端子配件的腔体的壳体主体(在专利文献1中被称为腔塔部及包围部的部分);以及与壳体主体一体地连接的锁定臂。锁定臂具有:从壳体主体的上表面立起的弯曲支点部(称为支脚部)、从弯曲支点部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臂主体、以及从弯曲支点部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操作部。臂主体和弯曲支点部在前后方向上一体地连续设置。该锁定臂构成为,能够以弯曲支点部为支点呈跷跷板状弹性位移(能够倾倒位移),在臂主体向上方位移时,操作部向下方位移,在臂主体向下方位移时,操作部向上方位移。
在操作部的两侧边缘,一对突出部(称为突出片)突出设置。另外,在隔着锁定部的两侧,一对保护壁立起而设置。在两保护壁的内表面,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并列地设置。第一限制部配置于突出部的下方,第二限制部配置于突出部的上方。即,在成为锁定臂的弯曲方向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从壳体主体侧依次排列而配置第一限制部、突出部以及第二限制部。
在锁定臂弯曲变形时,通过突出部与第一限制部抵接,限制锁定臂向靠近壳体主体的方向过度地弯曲变形,另外,通过突出部与第二限制部抵接,限制锁定臂向远离壳体主体的方向翘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90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连接器中,第二限制部配置在比锁定臂的弯曲支点部以及臂主体更靠近上方。由此,与不具有第二限制部的情况相比,存在连接器的高度变高的问题。
本发明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主体,能够与对方壳体嵌合,并具有能够容纳端子配件的腔体;锁定臂,具有臂主体以及从该臂主体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壳体主体嵌合于所述对方壳体的过程中,所述突出部在接近或远离所述壳体主体的方向上弹性位移,在所述壳体主体正确嵌合于所述对方壳体的情况下,所述锁定臂向复原方向弹性位移而以能够与所述对方壳体卡定的方式配置,由此将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对方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第一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抵接,限制所述锁定臂向接近所述壳体主体侧的方向过度地弯曲变形;第二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抵接,限制所述锁定臂向远离所述壳体主体侧的方向翘起;以及弯曲支点部,与所述臂主体连接,成为所述锁定臂的弯曲动作的中心部,在成为所述锁定臂的弯曲方向的高度方向上,从所述壳体主体侧依次排列而配置所述第一限制部、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所述第二限制部以及所述弯曲支点部。
在高度方向上,从壳体主体侧依次排列地配置第一限制部、突出部的前端部、第二限制部以及弯曲支点部,在弯曲支点部(锁定臂)和壳体主体之间,第一限制部、突出部的前端部以及第二限制部配置在一起,因此与第二限制部配置在高度方向的最外侧(最上位或最下位)的情况下不同,能够限制连接器的高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连接器的壳体的后视图。
图2是壳体的主视图。
图3是壳体的俯视图。
图4是壳体的侧视图。
图5是壳体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突出部与第一限制部抵接而限制锁定臂的过度弯曲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突出部与第二限制部抵接而限制锁定臂的翘起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涉及的连接器的壳体的后视图。
图11是壳体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突出部与第一限制部抵接而限制锁定臂的过度弯曲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14是表示突出部与第二限制部抵接而限制锁定臂的翘起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
所述连接器具备以覆盖所述臂主体的两侧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保护壁,所述弯曲支点部架设在所述一对保护壁中的每一个和所述臂主体的两侧边缘中的每一个之间。由此,在第一限制部、突出部的前端部、第二限制部以及弯曲支点部中,能够容易地设定成弯曲支点部位于高度方向的最外侧的结构。
从所述高度方向的外侧观察,所述第二限制部的一部分或全部隐藏在所述弯曲支点部的内侧。由此,第二限制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被弯曲支点部保护不受外部异物的损伤。
在所述突出部中的与所述第一限制部相对的面上设置有倾斜部,在所述锁定臂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倾斜部朝向外侧而向远离所述壳体主体的方向倾斜。根据该结构,当电线等外部异物进入到突出部和第一限制部之间时,能够使该异物沿着倾斜部向外侧退出。
在所述壳体主体设置有筒状的密封塔部,密封部件能够以液密的方式插入所述密封塔部,所述第一限制部由所述密封塔部的外周面构成。由此,无需设置作为第一限制部的专用结构,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
<实施例1>
利用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5所示,实施例1涉及的连接器包括:壳体10、前部件70、端子配件80以及密封圈90。壳体10能够与未图示的对方壳体嵌合。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以与未图示的对方壳体嵌合的嵌合面侧(图5的左侧)作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除了图3以外以各图为基准。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高度方向与上下方向的意义相同。
如图2及图5所示,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成,具有:块状的壳体主体11、以覆盖壳体主体11的外周的方式配置的筒状的嵌合筒部12以及配置在壳体主体11的上方的板状的锁定臂13。在壳体主体11和嵌合筒部12之间设置有连接该壳体主体11和嵌合筒部12且沿着径向的连接部14。在壳体主体11与嵌合筒部12之间且在连接部14的前方,开放形成有能够使未图示的对方壳体的罩部嵌合的嵌合空间15。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内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形成有多个腔体16。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共计六个腔体16分为上下两层排列配置。在各腔体16的内壁下表面,凸状部17向前方突出设置。如下文所述,各凸状部17在壳体主体11的前表面露出,随着前部件70安装到壳体主体11,各凸状部17的前侧被前部件70部分地覆盖。
壳体主体11的各腔体16中的、比凸状部17靠近后方的部分成为剖面为圆形的密封孔18。另外,在壳体主体11的后部,在连接部14的后方设置有多个圆筒状的密封塔部19,在各密封塔部19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孔18。如图1所示,各密封塔部19与各腔体16对应地设置有共计六个,在宽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以及高度方向上各自相互连接。各密封塔部19中的、配置在上层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密封塔部19的顶部(上端部)作为能够与后述的前端侧突出部38抵接的第一限制部21而构成。
在此,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各腔体16内,从后方插入有端子配件80,正确插入的端子配件80通过弹性卡定于凸状部17而被保持成防止向后方脱离的状态。端子配件8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成形,在整体上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态。具体地说,端子配件80包括:筒状的连接部81,能够使未图示的对方侧的阳薄片插入其中而进行连接;开口管状的接线管82,压接并连接到通过在电线100的末端部除去覆层110而露出的芯线120;以及开口管状的绝缘管83,压接并连接到外嵌在电线100的覆层110上的密封部件130。密封部件130由硅橡胶等橡胶制成,呈大致圆筒状,在其内部以液密的方式插通有电线100。另外,随着端子配件80正确插入于腔体16内,密封部件130的外周面弹性地与密封塔部19的密封孔18的内周面紧密接触,将密封塔部19的内部保持为液密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上,在比连接部14靠近前方形成有径向的台阶部22。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中的隔着台阶部22的前方的部分从后方的部分向径向内侧下落一层而配置,密封圈90嵌合并安装于此。当壳体主体11嵌合于对方壳体时,设置于密封圈90的外周侧的外周肋91弹性地与罩部的内周面紧密接触,并且设置于密封圈90的内周侧的内周肋92弹性地与壳体主体11的外周面紧密接触,形成两壳体之间的密封。
前部件70从前方安装于壳体主体11。如图5所示,前部件70由合成树脂制成且形成为盖状,具有覆盖壳体主体11的前表面的前壁71以及从前壁71的外周边缘向后方突出的周壁72。在前壁71上,在与各腔体16对应的位置上开口设置有能够供未图示的对方侧的阳薄片插入的插入孔73。另外,在周壁72上设置有进入凸状部17的下方而抑制凸状部17的弯曲动作的双重卡定部74。并且,在前部件70安装于壳体主体11的状态下,周壁72的后端配置为能够抵接到密封圈90的前端。在该情况下,密封圈90配置为能够前固定于前部件70的周壁72的后端,并且配置为能够后固定于台阶部22,由此被保持成在前后方向上定位的状态。
如图3所示,嵌合筒部12在与锁定臂13相对的上部侧敞开,具有隔着该敞开部分而覆盖锁定臂1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保护壁23。两保护壁23沿着上下方向且彼此相对配置,由彼此的相对间隔大的后部24、彼此的相对间隔小的前部25、以及从前部25向着后部24且彼此的相对间隔逐渐变大的中部26构成。而且,两个保护壁23的前部25的前端彼此通过沿着宽度方向的连接部27相互连接。如图4所示,连接部27配置在比两保护壁23高出一层的位置,在连接器整体中配置在最上位。
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两保护壁23的后部24的内表面,一对第二限制部28向内侧突出设置。两第二限制部28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板片状,其下表面能够与前端侧突出部38抵接。并且,两第二限制部28以下陷到比两保护壁23的上端靠近下方且比两保护壁23的后端靠近前方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和锁定臂13之间没有设置连接部14,锁定臂13的弯曲空间29沿前后方向贯通而形成。
接着对锁定臂13进行说明,锁定臂13经由弯曲空间29而在壳体主体11的上方分离配置,能够进行向弯曲空间弯曲的动作。具体地说,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锁定臂13由以下构件构成:板片状的臂主体3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操作部33,在臂主体32的后端部高出一层地配置;一对突出部34,从臂主体32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端侧先向下方突出之后,前端部向两侧外方突出;一对弯曲支点部31,从臂主体32的两侧边缘中的各个边缘向宽度方向突出并与两保护壁23的各个内表面连接。
如图3所示,臂主体32的前端配置在与连接部27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臂主体32的后端配置在与壳体10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臂主体32配置在第二限制部28的上方。进而,在臂主体32的前端部设置有沿着高度方向(臂主体32的板厚方向)贯通的锁定孔35。
在操作部33的上表面设置有几乎没有凹凸而平坦地连接的按压面36。如下文所示,按压面36在解除锁定臂13的锁定状态时被按压,并配置在比两保护壁23的上端稍低的位置。
如图1所示,两突出部34由以下构件构成:在臂主体32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下垂且大致沿着高度方向的一对基端侧突出部37;以及与两基端侧突出部37的下端大致呈直角地连接且向两侧外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一对前端侧突出部38(突出部34的前端部)。如图1所示,前端侧突出部38配置在第一限制部21的上方且第二限制部28的下方,详细地说,配置在与第一、第二限制部21、28之间的高度方向中央相比稍微靠近第二限制部28的位置。
在锁定臂13处于自然状态时,前端侧突出部38的上表面与第二限制部28大致平行地相对并且大致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前端侧突出部38的下表面具有朝向后方而以向上的坡度配置的倾斜部39,使得该倾斜部39在锁定臂13处于自然状态时随着向后方运动而逐渐远离第一限制部21。倾斜部39跨过前端侧突出部38和基端侧突出部37而连续地延伸,在突出部34的大致整个高度上形成。
如图3所示,两弯曲支点部31构成在俯视视角中呈翼形的板状,沿宽度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架设在臂主体32的两侧边缘的各个边缘和两保护壁23的各个内表面之间。具体地说,两弯曲支点部31的内端与臂主体32的两侧边缘的大致后半部分连接,两弯曲支点部31的外端与两保护壁23中的中部26和后部24的一部分连接。另外,弯曲支点部31和第二限制部28处于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叠的位置关系。如果从高度方向的外侧(上方)观察,则第二限制部28的前方隐藏在弯曲支点部31的内侧而不能被观察到。
另外,如图1所示,弯曲支点部31位于第二限制部28的上方。在整体上,第一限制部21配置于壳体主体11的密封塔部19的上表面,前端侧突出部38配置在第一限制部21的上方,第二限制部28配置在前端侧突出部38的上方,弯曲支点部31配置在第二限制部28的上方。进而,基端侧突出部37配置在与第二限制部28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在前端侧突出部38和第一限制部21之间、以及前端侧突出部38和第二限制部28之间确保了容许锁定臂13的弯曲动作的高度尺寸的间隙。
虽然未进行图示,但是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如果对方壳体的罩部进入嵌合空间15,则对方壳体的锁定部与臂主体32的前端部干扰,锁定臂13以两弯曲支点部31为中心(支点)呈跷跷板状弹性位移(倾倒位移),臂主体32的前端部向上方位移,并且臂主体32的后端部(操作部33以及两突出部34)向下方位移。此后,当对方壳体的罩部以正确的深度外嵌到壳体主体11时,即两壳体正确嵌合时,锁定臂13向原本的状态(自然状态)复原位移,锁定臂嵌入锁定孔35,两壳体保持嵌合状态。
另外,在两壳体保持在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操作部33的按压面36被向下方按压,则与两壳体的嵌合过程的情况同样地,锁定臂13以两弯曲支点部31为中心进行弹性位移而臂主体32的前端部向上方位移,由此锁定部从锁定孔35拔出,两壳体相互分离,能够解除嵌合。
接着,对突出部34、第一限制部21以及第二限制部28各自的功能进行说明。
在壳体10处于单体状态的情况下,假如弯曲成U字型的环状电线100进入臂主体32和壳体主体11之间并并被上抬,则使锁定臂13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向弯曲变形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过度地弯曲变形,在最差的情况下,存在锁定臂13的两弯曲支点部31超过其弹性限度而折损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如图8及图9所示,根据实施例1,在锁定臂13的两弯曲支点部31超过其弹性限度之前,前端侧突出部38的上表面与第二限制部28抵接,从而限制突出部34进一步向上方位移,因此能够避免两弯曲支点部31折损的情况。
另外,假如强力地按压操作部33的按压面36,则存在使锁定臂13超过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的通常的变形量而过度地弯曲变形的可能性。如图6及图7所示,在该情况下同样地,根据实施例1,通过突出部34的下表面的倾斜部39与第一限制部21抵接,限制突出部34进一步向下方位移,因此能够避免锁定臂13过度地弯曲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过臂主体32向后下方倾斜,突出部34的倾斜部39能够沿着前后方向以大致线接触状态或面接触状态抵接于第一限制部21。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实施例1,在高度方向上,从壳体主体11侧(下侧)依次排列地配置第一限制部21、前端侧突出部38、第二限制部28以及弯曲支点部31,壳体主体11和锁定臂13之间的弯曲空间29作为第一限制部21、前端侧突出部38以及第二限制部28的设置区域而被有效地利用,因此与第二限制部28位于高度方向的最外侧(最上位或最下位)的现有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器的高度尺寸,从而能够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另外,第二限制部28的前部25隐藏在弯曲支点部31的内侧而被保护,因此能够防止电线100等外部异物从前方卡挂到第二限制部28。
进而,在突出部34的下表面设置有倾斜部39,该倾斜部39在锁定臂13处于自然状态时朝向后方而向远离壳体主体11的方向倾斜,因此,即使假如电线100等外部异物进入突出部34和第一限制部21之间,也能够使该异物沿着倾斜部39向后方退出。并且,突出部34的倾斜部39以大致线接触状态或面接触状态抵接于第一限制部21,从而能够稳定地抑制锁定臂13的过度弯曲。
进而,第一限制部21由密封塔部19的外周面构成,因此无需设置作为第一限制部21的专用结构,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
<实施例2>
图10至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实施例2示例了腔体16的个数(极数)比实施例1少的两极的小型连接器,突出部34A及第一限制部21A的各自的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在下文中,以突出部34A及第一限制部21A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例1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0所示,密封塔部19A以与一对腔体16对应的方式在宽度方向上成对地连续设置。并且,第一限制部21A形成为向两密封塔部19A的两侧外方大致水平地突出而与两保护壁23的基端部分别相连的形态。第一限制部21A构成大致沿着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平坦状,其上表面能够与前端侧突出部38A抵接。
如图10所示,突出部34A由以下构件构成:在臂主体32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下垂且大致沿着高度方向的一对基端侧突出部37A;与两基端侧突出部37A的下端相连且朝向下方而逐渐向两侧外方扩张的一对扩张突出部41;以及与两扩张突出部41的下端相连且向两侧外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一对前端侧突出部38A(突出部34A的前端部)。其中,扩张突出部41比前端侧突出部38A长,前端侧突出部38A比基端侧突出部37A长。另外,在突出部34A上并没有设置与实施例1中的倾斜部39相当的部件。
在此,如图14及图15所示,当锁定臂13被向后上方上抬时,前端侧突出部38A与第二限制部28抵接,限制前端侧突出部38A进一步向上方位移,防止锁定臂13的翘起。其动作方式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12及图13所示,当锁定臂13要向后下方过度地弯曲变形时,前端侧突出部38A与第一限制部21A抵接,限制前端侧突出部38A进一步向下方位移,防止锁定臂13的过度弯曲。在该情况下,如图13所示,前端侧突出部38A能够大致沿着宽度方向以线接触状态或面接触状态抵接于第一限制部21A。另外,在前端侧突出部38A与第一限制部21A抵接的状态下,扩张突出部41位于密封塔部19A的外侧,从而避免突出部34A与密封塔部19A干扰。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形态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也可以是如下构成:与实施例1、实施例2相反地,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突出部向远离壳体主体的方向位移。
(2)也可以是如下构成:从高度方向的外侧观察,第二限制部全部隐藏在弯曲支点部的内侧。
(3)也可以是,以覆盖锁定臂的两侧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保护壁从壳体主体的上表面立起而设置。
(4)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具有密封圈的非防水型的连接器。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主体,能够与对方壳体嵌合,并具有能够容纳端子配件的腔体;
锁定臂,具有臂主体以及从该臂主体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壳体主体嵌合于所述对方壳体的过程中,所述突出部在接近或远离所述壳体主体的方向上弹性位移,在所述壳体主体正确嵌合于所述对方壳体的情况下,所述锁定臂向复原方向弹性位移而以能够与所述对方壳体卡定的方式配置,由此将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对方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
第一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抵接,限制所述锁定臂向接近所述壳体主体侧的方向过度地弯曲变形;
第二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抵接,限制所述锁定臂向远离所述壳体主体侧的方向翘起;以及
弯曲支点部,与所述臂主体连接,成为所述锁定臂的弯曲动作的中心部,
在成为所述锁定臂的弯曲方向的高度方向上,从所述壳体主体侧依次排列而配置所述第一限制部、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所述第二限制部以及所述弯曲支点部,
所述连接器具备以覆盖所述臂主体的两侧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保护壁,所述弯曲支点部架设在所述一对保护壁中的各个保护壁和所述臂主体的两侧边缘中的各个边缘之间,
从所述高度方向的外侧观察,所述第二限制部的一部分或全部隐藏在所述弯曲支点部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中的与所述第一限制部相对的面上设置有倾斜部,在所述锁定臂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倾斜部朝向外侧而向远离所述壳体主体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主体设置有筒状的密封塔部,密封部件能够以液密的方式插入所述密封塔部,所述第一限制部由所述密封塔部的外周面构成。
CN201410164666.0A 2013-05-09 2014-04-23 连接器 Active CN104143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9270 2013-05-09
JP2013099270A JP2014220146A (ja) 2013-05-09 2013-05-0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43726A CN104143726A (zh) 2014-11-12
CN104143726B true CN104143726B (zh) 2017-05-24

Family

ID=51852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4666.0A Active CN104143726B (zh) 2013-05-09 2014-04-23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220146A (zh)
CN (1) CN1041437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1661B2 (ja) * 2015-07-30 2017-09-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53232B2 (ja) * 2016-09-12 2020-02-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93301B2 (ja) * 2016-10-11 2018-09-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N109687238B (zh) * 2019-01-10 2024-02-06 东莞宇典铭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fakra连接器及其制作方法
JP7088873B2 (ja) 2019-04-08 2022-06-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43302B2 (ja) * 2019-05-23 2023-09-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
JP7032467B2 (ja) * 2020-03-09 2022-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JP2023130768A (ja) * 2022-03-08 2023-09-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6232A (en) * 1996-04-26 1999-03-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Inertia locking connector
CN1277337C (zh) * 2001-12-05 2006-09-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成对的防水电连接器
CN202196942U (zh) * 2011-02-18 2012-04-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102570133A (zh) * 2010-12-15 2012-07-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05415A (ja) * 2006-05-11 2007-11-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5636939B2 (ja) * 2010-12-15 2014-12-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36938B2 (ja) * 2010-12-15 2014-12-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24896B2 (ja) * 2011-02-28 2015-05-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6232A (en) * 1996-04-26 1999-03-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Inertia locking connector
CN1277337C (zh) * 2001-12-05 2006-09-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成对的防水电连接器
CN102570133A (zh) * 2010-12-15 2012-07-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2196942U (zh) * 2011-02-18 2012-04-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43726A (zh) 2014-11-12
JP2014220146A (ja) 2014-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43726B (zh) 连接器
CN103378445B (zh) 连接器
CN105322336B (zh) 连接器
CN1773782B (zh) 连接器
EP2413434B1 (en) Female connector assembly
CN101320863B (zh) 虚设插头
JP5614369B2 (ja) 端子金具
CN101359788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端子构造
CN104937787B (zh) 杆式连接器
EP2571108B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it
CN105390865B (zh) 连接器
CN101359792B (zh) 连接器
CN103229365A (zh) 防水连接器
CN102957022B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47185A (zh) 连接器
CN105655798A (zh) 防水连接器
CN108933350A (zh) 连接器
CN103368009A (zh) 连接器
US9099812B2 (en) Connector
JP2006344475A (ja) 防水コネクタ
CN105811158B (zh) 防水连接器
CN106463878B (zh) 一种用于连接器的防水结构
CN104183957A (zh) 连接器
CN101673892B (zh)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JP6402126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