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39797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39797A
CN104139797A CN201410195674.1A CN201410195674A CN104139797A CN 104139797 A CN104139797 A CN 104139797A CN 201410195674 A CN201410195674 A CN 201410195674A CN 104139797 A CN104139797 A CN 1041397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movable
denture
tilt
movable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956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野僚太
杉浦友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39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397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20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nections not cover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16B2200/99Fasteners with means for avoiding incorrect assembly or positio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在转向装置的倾斜调节时不与转向盘一起移动的被限制部件设置固定齿列(80)。在倾斜调节时与转向盘一起沿倾斜方向(Y)移动的可动部件设置可动齿列(90)。可动齿列(90)具备第一可动齿(91)和第二可动齿(92)。使第一可动齿(91)的齿顶部的第一曲率半径(R1)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顶部的第二曲率半径(R2)小,从而使第一可动齿(91)的齿高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高高。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于2013年5月1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100589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提出如下构造,即、在能够倾斜调整的转向装置中,在使第一锁定齿与第二锁定齿啮合时,使从一部分的第一锁定齿的顶部突出的引导突起比剩余的第一锁定齿先与对应的第二锁定齿啮合来将第一锁定齿与第二锁定齿的整体整合,从而防止半锁定。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264870号公报。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8-81026号公报中提出:在使用了齿的啮合的锁定构造中,提高山部的一部分即特定山部的高度,且使该特定山部的压力角比其它山部的压力角小。
在日本特开2010-264870号公报记载的结构中,从顶部突出的引导突起强度很弱而且成形性差,所以在制造上是不利的。另外,在日本特开2008-81026号公报记载的结构中,改变一部分的齿的压力角,所以制造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半锁定且容易制造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具有:被限制部件,其在倾斜调整或者伸缩调整时被限制与转向盘一起移位;可动部件,其在倾斜调整或者伸缩调整时与上述转向盘一起移位;紧固机构,其根据操作杆的旋转操作沿紧固方向紧固上述可动部件与上述被限制部件;固定齿列,其设置于上述被限制部件;以及可动齿列,其设置于上述可动部件并能够与上述固定齿列啮合。
上述固定齿列以及上述可动齿列的任一方包含至少一个第一齿、和剩余的第二齿,上述第一齿与上述第二齿的压力角彼此相等,使上述第一齿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的第一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二齿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的第二曲率半径小,从而使上述第一齿的齿高比上述第二齿的齿高高。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在可动部件沿紧固方向朝被限制部件侧被紧固时,齿高比剩余的可动齿(第二可动齿)高的第一可动齿比剩余的可动齿(第二可动齿)先与固定齿列的对应的固定齿啮合,从而能够对剩余的齿(第二可动齿)与对应的固定齿列的对应固定齿的啮合进行引导。因此,能够抑制半锁定的产生。另外,使第一可动齿的齿顶部(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比第二可动齿的齿顶部(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小,从而实现使第一可动齿的齿高比第二可动齿的齿高高,使第一可动齿的压力角与第二可动齿的压力角相等,所以容易制造。
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可以还具备:立柱夹套,其将一端连结有上述转向盘的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和立柱侧板,其形成有插通槽且被固定于上述立柱夹套。可以形成为,上述被限制部件具有用于倾斜锁定的上述固定齿列,是形成有在倾斜方向延伸的倾斜槽的固定侧板,上述固定侧板的倾斜方向的上端是固定于车体的固定端,上述固定侧板的倾斜方向的下端是在倾斜锁定被解除的状态下配置于比上述固定端更靠外侧方的位置的自由端,上述紧固机构包括紧固轴以及紧固部件,其上述紧固轴穿过上述固定侧板的倾斜槽和上述立柱侧板的插通槽,上述紧固部件具有用于倾斜锁定的上述可动齿列,并且该紧固部件被上述紧固轴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并向上述立柱侧板侧紧固上述固定侧板,在倾斜调节时作为上述可动部件发挥功能,上述固定齿列的固定齿以及上述可动齿列的可动齿分别在倾斜方向排列,上述可动齿列包括作为上述第一齿的第一可动齿、和作为上述第二齿的第二可动齿,上述第一可动齿配置于比上述紧固轴的中心轴线更靠倾斜方向的下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在解除倾斜锁定的状态下,固定侧板的倾斜方向的下端(自由端)侧存在朝外侧方扩大的趋势,设置于固定侧板的倾斜锁定用的固定齿列也存在越接近倾斜方向的下端则越配置于外侧方的趋势。因此,在比紧固轴的中心轴线更靠倾斜方向的下方配置的齿高高的第一可动齿容易与固定齿列的对应的固定齿啮合。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倾斜锁定时的半锁定的产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上述第一可动齿可以在上述可动齿列中在倾斜方向的最下方单一地设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齿高高的第一可动齿在可动齿列中在倾斜方向的最下方单一地设置,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倾斜锁定时的半锁定的产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上述第一可动齿的齿宽度可以比上述第二可动齿的齿宽度短。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使第一可动齿的齿宽度比第二可动齿的齿宽度短,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倾斜锁定时的半锁定的产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上述可动齿列可以在沿上述第一可动齿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上述第二可动齿在倾斜方向对置的区域包含无齿区域。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在可动齿列中,将在第一可动齿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第二可动齿在倾斜方向对置的区域作为无齿区域,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倾斜锁定时的半锁定的产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上述可动齿列在沿上述第一可动齿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上述第二可动齿在倾斜方向对置的区域,包括具有与上述第二可动齿的齿形相同的齿形的第三可动齿。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在可动齿列中,在沿第一可动齿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上述第二可动齿在倾斜方向对置的区域,设置具有与第二可动齿的齿形相同的齿形的第三可动齿,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半锁定的产生,能够提高锁定时的两齿列啮合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可以形成为,上述可动齿列在沿上述第一可动齿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上述第二可动齿在倾斜方向对置的区域,包括与第一可动齿在齿线方向连续的第三可动齿,上述第三可动齿的齿高随着从上述第一可动齿沿齿线方向远离而从与上述第一可动齿的齿高相等的齿高连续或者阶段性地降低。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与第一可动齿在齿线方向连续的第三可动齿的齿高随着从第一可动齿沿齿线方向远离而连续或者阶段性地降低,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半锁定的产生并且能够提高锁定时的两齿列啮合的强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作为上述第三可动齿的齿顶部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可以随着从上述第一可动齿沿齿线方向远离而从与上述第一可动齿的第一曲率半径相等的曲率半径连续或者阶段性地变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作为第三可动齿的齿顶部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随着从第一可动齿沿齿线方向远离而连续或者阶段性地变大,从而能够按照期望设定第三可动齿的齿高的值且容易制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可以还具备:立柱夹套,其将一端连结有上述转向盘的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且在伸缩调节时沿伸缩方向移动;和立柱侧板,其具有用于伸缩锁定的上述可动齿列,并且被固定于上述立柱夹套,在伸缩调节时作为上述可动部件发挥功能,上述固定齿列的固定齿以及上述可动齿列的可动齿分别在伸缩方向排列,上述固定齿列包含作为上述第一齿的第一固定齿、和作为上述第二齿的第二固定齿。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能够抑制在伸缩锁定时的半锁定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图,示出了转向装置的简要结构。
图2是图1的转向装置的剖视图,相当于图1的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紧固机构的紧固轴、第二凸轮(作为可动部件的紧固部件)、左侧的固定侧板(被限制部件)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里侧观察第二凸轮(作为可动部件的紧固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固定托架的示意图,用双点划线表示倾斜锁定状态,用实线表示解除倾斜锁定而使两固定侧板由于弹性复原力而打开为ハ字形状态。
图6是在解除倾斜锁定的状态下,设置于左侧的固定侧板(被限制部件)的固定齿列、和设置于第二凸轮(作为可动部件的紧固部件)的可动齿列的简图。
图7表示从解除倾斜锁定的状态移至倾斜锁定状态的中途的状态,示出了仅第一可动齿与对应的固定齿啮合的状态。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的简要立体图。
图9是从齿线方向观察图8可动齿列的简图。
图10是从齿线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的简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的简要立体图。
图12是从齿线方向观察图11的可动齿列的简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固定齿列与可动齿列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示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参照图1,转向装置1具备方向盘等转向操纵部件2、和随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操纵联动而使转向轮(未图示)转向的转向机构3。例如使用齿条和齿轮机构作为转向机构3。
转向操纵部件2与转向机构3经由转向轴4以及中间轴5等机械性地连结。转向操纵部件2的旋转经由转向轴4以及中间轴5等传递至转向机构3。传递到转向机构3的旋转变换为未图示的齿条轴的轴向直线运动。齿条轴沿轴向直线运动,由此使转向轮转向。
转向轴4具有例如通过花键嵌合、细齿嵌合而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嵌合的筒状的上轴6和下轴7。转向操纵部件2与上轴6的一端连结。转向轴4能够沿相当于其轴向的伸缩方向X1进行伸缩。转向轴4插通到筒状的转向柱8内,经由多个轴承9、10被转向柱8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向柱8具有以能够相对滑动的方式嵌合的外侧的筒状的上夹套11(可动夹套)和内侧的下夹套12。对于转向柱8而言,作为可动夹套的上夹套11能够相对于下夹套12沿轴向(伸缩方向X1)滑动并伸缩。上夹套11经由轴承9将上轴6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作为可动夹套的上夹套11经由轴承9以能够沿转向轴4的轴向(相当于伸缩方向X1)一同移动的方式与上轴6连结。
在下夹套12的外周以能够一体移动的方式固定的下侧的可动托架13,在固定于车体14的下侧的固定托架15,经由倾斜中心轴16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转向柱8以及转向轴4以倾斜中心轴16为支点而能够转动(能够倾斜)。
能够进行所谓的倾斜调整,即:使转向轴4以及转向柱8以倾斜中心轴16为支点而转动(倾斜),从而调整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另外,能够进行所谓的伸缩调整,即:使转向轴4以及转向柱8沿轴向(伸缩方向X1)伸缩,从而调整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
在上夹套11上固定有能够与上夹套11一体移动的上侧的可动托架17(相当于距离托架)。另外,在车体14上固定有上侧的固定托架18。可动托架17与固定托架18由紧固机构19紧固并锁定,由此使转向柱8的位置相对于车体14固定,从而使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固定。紧固机构19具备能够供驾驶员手动进行旋转操作的操作杆20、和能够与操作杆20一体旋转并穿过固定托架18与可动托架17的紧固轴21。
图2是转向装置1的沿图1的II-II线的图解剖视图。参照图2,可动托架17在图2中是向上开放的槽形部件且左右对称。即,可动托架17包括相对置的左右一对可动侧板22L、22R、以及连结一对可动侧板22L、22R的一端(图2中的下端)之间的连结板23。
在各可动侧板22L、22R分别形成有沿伸缩方向X1(参照图1。图2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横向较长的作为插通槽的伸缩槽28L、28R。转向轴4以及转向柱8能够在伸缩槽28L、28R的较长方向(伸缩方向X1)的长度的范围内伸缩。各可动侧板22L、22R的另一端(图2中的上端)被固定于上夹套11的外周面。
固定托架18包含相对置的左右一对固定侧板29L、29R、将一对固定侧板29L、29R的一端(图2中的上端。相当于后述的倾斜方向Y的上端29LU、29RU)之间连结的连结板30、固定于连结板30的上表面的板状的安装支架31、以及从一对固定侧板29L、29R的边缘部分别朝外侧方呈正交状延伸配置的一对加强用的延伸配置板32。
一对固定侧板29L、29R和连结板30构成图2中向下开放的槽形部。转向轴4、转向柱8以及可动托架17在图2中配置于固定托架18的一对固定侧板29L、29R之间。
固定侧板29L具有作为固定端的倾斜方向Y的上端29LU、和作为自由端的倾斜方向Y的下端29LL。另外,固定侧板29R具有作为固定端的倾斜方向Y的上端29RU、和作为自由端的倾斜方向Y的下端29RL。如固定托架的示意图即图5所示,若从倾斜锁定状态(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变为解除倾斜锁定的状态(图5中用实线表示),则各固定侧板29L、29R具有由于弹性复原力而越接近下端29LL、29RL则越朝外侧方移位而打开的趋势。即,两固定侧板29L、29R具有呈“ハ”字形扩大的趋势。
固定托架18经由一对与安装支架31连结的安装体33而固定于车体14。各安装体33和安装支架31分别贯通安装支架31,由冲击吸收时能够断裂的合成树脂制的销34连结。各安装体33被固定螺钉35固定于车体14。
另外,固定托架18的各固定侧板29L、29R的内侧面29Lb、29Rb与可动托架17的对应的可动侧板22L、22R的外侧面22La、22Ra对置。在各固定侧板29L、29R上分别形成有沿图2的上下方向(相当于图1的倾斜方向Y1)延伸的纵向较长的倾斜槽36L、36R。紧固机构19的紧固轴21插通于一对伸缩槽28L、28R以及一对倾斜槽36L、36R。
紧固机构19夹持固定托架18,通过该固定托架18锁定可动托架17,并且按压下护套12来实现相对于上护套11而锁定下护套12的功能。
具体而言,紧固机构19具备能够与上述操作杆20一起绕中心轴线C1一体旋转且插通倾斜槽36L、36R以及伸缩槽28L、28R的上述紧固轴21;与形成于紧固轴21的一端部的螺纹部旋合的螺母37;与紧固轴21的轴部21b的外周嵌合并用于紧固两侧板29L、22L、29R、22R的第一凸轮38以及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凸轮40。紧固机构19具备用于将第一紧固部件60、第二紧固部件70、螺母37以及下夹套12朝倾斜方向Y的上方按压的推顶凸轮50等。第一凸轮38和第二凸轮40(紧固部件)构成凸轮机构CM。
推顶凸轮50是与套筒51一起由单一材料一体形成的偏心凸轮,上述套筒51例如使用细齿嵌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紧固轴21的轴部20b嵌合。推顶凸轮50实现的功能是,在紧固机构19进行锁定时,通过上护套11的开口52来将下护套12朝倾斜方向Y1的上方按压于上护套11的内周。
在凸轮机构CM的第一凸轮38以及第二凸轮40的相互的对置面形成有多个相互啮合的凸轮突起(未图示)。第一凸轮38以及第二凸轮40以接近紧固轴21的头部21a的方式配置。第一凸轮38以及操作杆20以能够一体旋转且不能相对于紧固轴21沿紧固轴21的轴向K移动的方式与紧固轴21的头部21a连结。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凸轮40沿紧固方向K1(相当于紧固轴21的轴向K的一侧)将固定侧板29L紧固。
操作杆20侧(左侧)的固定侧板29L包含(左侧的)倾斜槽36L的靠转向盘2侧(右侧)的第一边缘部36L1、和与第一边缘部36L1相反的一侧(左侧)的第二边缘部36L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后述的图3所示,仅在操作杆20侧(左侧)的固定侧板29L的倾斜槽36L的第一边缘部36L1(右侧的边缘部)形成有固定齿列80。固定齿列80由多个在倾斜方向Y排列的相同规格的固定齿81构成。第二边缘部36L2(左侧的边缘部)形成为平坦面。
图3是紧固轴21、第二凸轮40(紧固部件)以及左侧的固定侧板29L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里侧观察第二凸轮40(紧固部件)的立体图。参照图3以及图4,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凸轮40具有供紧固轴21插通的插通孔40h,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紧固轴21的轴部21b的外周嵌合。
参照图3,第二凸轮40具备将左侧的固定侧板29L的外侧面29La的倾斜槽36L的第一缘部36L1(右侧的缘部)紧固的第一紧固部41、将左侧的固定侧板29L的外侧面29La的倾斜槽36L的第二缘部36L2(左侧的缘部)紧固的第二紧固部42、设置在第一紧固部41与第二紧固部42之间并插入到倾斜槽36L内的倾斜引导部43、以及从倾斜引导部43延伸设置并插入(左侧的)伸缩槽28L内的伸缩引导部44。
如图4所示,在第一紧固部41以将倾斜槽36L的第一边缘部36L1的固定齿列80紧固的方式设置有与固定齿列80啮合的可动齿列90。可动齿列90是将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单一的)作为第一齿的第一可动齿91和剩余的作为第二齿的第二可动齿92以沿倾斜方向Y排列的方式排列而构成的。第二紧固部42以与第二边缘部36L2一致的方式形成为平坦面。
如图6所示,第一可动齿91配置于比紧固轴21的中心轴线C1更靠倾斜方向的下方。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齿91在可动齿列90中在倾斜方向Y的最下方单一地设置。但是,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可动齿91。
第一可动齿91包含朝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一齿面93和第二齿面94、以及连结第一齿面93与第二齿面94之间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95。第二可动齿92包含朝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一齿面96和第二齿面97、以及连结第一齿面96与第二齿面97之间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98。第一可动齿91的压力角与第二可动齿92的压力角相互相等。虽然没有图示,但压力角是通过齿形上的任意的点的半径线与齿形的切线所成的角度。换言之,相当于齿面相对于半径线的倾斜度。
使第一可动齿91的圆弧状部95的第一曲率半径R1比第二可动齿92的圆弧状部98的第二曲率半径R2小(R1<R2),由此使第一可动齿91的齿高H1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高H2高(H1>H2)。
倾斜引导部43实现的功能是,在以解除紧固机构19的紧固的状态进行的倾斜调节时,对紧固轴21在倾斜槽36L内朝倾斜方向Y的移动进行引导。倾斜方向Y的倾斜引导部43的长度即第一长度L1比与倾斜方向Y正交的方向YA的倾斜引导部43的长度即第二长度L2长(L1>L2)。
参照图2,伸缩引导部44实现的功能是,在紧固机构19的紧固被解除的状态下进行伸缩调节时,引导紧固轴21在(左侧的)伸缩槽28L内朝伸缩方向X1(图2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参照图1)移动。
在与紧固轴21的一端部旋合的螺母37和固定托架18的另一方的固定侧板29之间夹装有第一夹装部件60和第二夹装部件70。
第一夹装部件60具备:具有沿固定托架18的右侧的固定侧板29R的外侧面29Ra紧固右侧的固定侧板29R的紧固面61a的紧固部61、在固定托架18的右侧的固定侧板29R的倾斜槽36R以能够沿倾斜方向Y1滑动的方式嵌合并在倾斜调节时引导紧固轴21倾斜移动的倾斜引导部62、以及在可动托架17的右侧的可动侧板22R的伸缩槽28R以能够沿伸缩方向X1(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滑动的方式插入并在伸缩调节时引导紧固轴21伸缩移动的伸缩引导部63。
虽然没有图示,但倾斜引导部62在与右侧的固定侧板29R的纵向较长的倾斜槽36R嵌合的部分形成两面宽度等,从而通过倾斜槽36R限制其旋转。
第二夹装部件70具备夹装在第一夹装部件60的紧固部61与螺母37之间的止推垫圈71、和夹装在止推垫圈71与第一夹装部件60的紧固部61之间的推力用的滚针轴承72。通过包括滚针轴承72的第二夹装部件70的动作,螺母37能够与紧固轴21一起顺畅地旋转。
若紧固轴21伴随着操作杆20的旋转操作而旋转,则第一凸轮38使第二凸轮40(紧固部件)朝向固定托架18的左侧的固定侧板29L侧移动。由此,第二凸轮40的各紧固部41、42和第一夹装部件60的紧固部61从外侧夹持并紧固固定托架18的一对固定侧板29L、29R。其结果是,固定托架18的一对固定侧板29L、29R夹持可动托架17的对应的可动侧板22L、22R,一对固定侧板29L、29R与对应的可动侧板22L、22R压接。
第二凸轮40(紧固部件)的第一紧固部41的可动齿列90的各可动齿91、92与对应的左侧的固定侧板29L的倾斜槽36L的第一边缘部36L1(右侧的边缘部)的固定齿列80的对应的固定齿81啮合。由此,利用固定托架18紧固可动托架17从而实现稳固的锁定。
下夹套12具备金属管47和与金属管47的外周嵌合的树脂管48。在树脂管48以在其周方向Z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凸部49。虽然没有图示,但多个凸部49在树脂管48的轴向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于多个位置。此外,也可以取消树脂管48,而将凸部49形成于金属管47的外周。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可动部件(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凸轮40)沿紧固方向K1朝被限制部件侧(固定侧板29L)被紧固时,具有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高H2高的齿高H1的第一可动齿91如图7所示那样,比第二可动齿92先与固定齿列80的对应的固定齿81啮合,从而引导第二可动齿92与对应的固定齿列80的对应的固定齿81的啮合。因此,能够抑制半锁定的产生。
使第一可动齿91的齿顶部(圆弧状部95)的曲率半径R1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顶部(圆弧状部98)的曲率半径R2小,从而实现使第一可动齿91的齿高H1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高H2高,第一可动齿91的压力角与第二可动齿92的压力角(未图示)相等,所以容易制造。
在解除倾斜锁定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固定侧板29L、29R的倾斜方向Y的下端29LL、29RL(自由端)侧存在朝外侧方扩大的趋势,设置于固定侧板29L的倾斜锁定用的固定齿列80也存在越接近倾斜方向Y的下端则越配置于外侧方的趋势。因此,在比紧固轴21的中心轴线C1更靠倾斜方向Y的下方配置的具有高的齿高H1的第一可动齿91容易进一步与固定齿列80的对应的固定齿81啮合。其结果是,在倾斜锁定时,能够进一步抑制半锁定的产生。
特别地,具有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高H2高的齿高H1的第一可动齿91在可动齿列90中在倾斜方向Y的最下方单一地设置,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倾斜锁定时的半锁定的产生。
图8以及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A。
参照图8以及图9,第二实施方式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主要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在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中,第一可动齿91与第二可动齿92的齿宽度相互相等。
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A中,使第一可动齿91A的齿宽度W1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宽度W2窄(W1<W2)。在可动齿列90A中,如图8以及图9所示,与第一可动齿91A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第二可动齿92在齿厚方向(相当于倾斜方向Y)对置的区域作为无齿区域NT,具体而言,由平坦部P构成。
在图8以及图9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对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与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使第一可动齿91A的齿宽度W1比第二可动齿92的齿宽度W2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倾斜锁定时的半锁定的产生。
图10示出了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更例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B。参照图10,本第三实施方式与图9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A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在图9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A中,与齿宽度窄的第一可动齿91A的齿线方向邻接的区域作为无齿区域NT,由平坦部P构成。
与此相对,图10的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B在与第一可动齿91A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第二可动齿92在齿厚方向(相当于倾斜方向Y)对置的区域设置具有与第二可动齿92的齿形相等的齿形的第三可动齿100。第三可动齿100具有与第二可动齿92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98相同形状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101。
在图1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对与图9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与图9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半锁定的产生并且能够提高锁定时的可动齿列90B与固定齿列啮合的强度。
图11以及图12示出了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更例的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C。参照图11,本第四实施方式与图10的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如下所述。在图1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B中,在与第一可动齿91A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第二可动齿92在齿厚方向(倾斜方向Y)对置的区域设置有具有与第二可动齿92的齿形相同的齿形的第三可动齿100。
与此相对,图11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可动齿列90C在与相当于第一可动齿91A的第一可动齿91C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第二可动齿92在齿厚方向(倾斜方向Y)对置的区域具备与第一可动齿91C在齿线方向连续的第三可动齿100C。第三可动齿100C的齿高H3C以随着从第一可动齿91C远离齿线方向而从第一可动齿91C的齿高H1C逐渐降低的方式连续变化。
具体而言,第三可动齿100C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101C的曲率半径(未图示)随着从第一可动齿91C远离齿线方向而从与第一可动齿91C的第一曲率半径(未图示)相等的曲率半径连续变大,从而第三可动齿100C的齿高H3C以随着从第一可动齿91C远离齿线方向而逐渐降低的方式连续变化。
在图11以及图12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对与图1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与图1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抑制半锁定的产生并且能够提高锁定时的可动齿列90C与固定齿列(未图示)啮合的强度。第三可动齿100C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101C的曲率半径随着从第一可动齿91C沿齿线方向远离而逐渐大,从而能够按照期望设定第三可动齿100C的齿高H3C且容易制造。
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作为图11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变更例,第三可动齿100C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101C的曲率半径随着从第一可动齿91C沿齿线方向远离而阶段性地变大,从而第三可动齿100C的齿高H3C随着从第一可动齿91C沿齿线方向远离而阶段性地变大。
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设置有倾斜锁定用的固定齿列和可动齿列。与此相对,在图13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伸缩锁定用的固定齿列80D和可动齿列90D。
立柱侧板22L作为在伸缩调节时与转向盘一起朝伸缩方向X移动的可动部件发挥功能。另一方面,作为紧固部件的第二凸轮40D作为限制在伸缩调节时朝伸缩方向X移动的被限制部件发挥功能。
因此,在发挥伸缩调节时作为被限制部件的功能的第二凸轮40D设置伸缩锁定用的固定齿列80D,在发挥伸缩调节时作为可动部件功能的立柱侧板22L设置伸缩锁定用的可动齿列90D。
可动齿列90D的可动齿91D沿伸缩方向X排列。另外,固定齿列80D具备至少一个作为第一齿的第一固定齿81D、和剩余的作为第二齿的第二固定齿82D。固定齿列80D的第一固定齿81D以及第二固定齿2D沿伸缩方向X排列。
第一固定齿81D包含朝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一齿面83D和第二齿面84D、以及连结第一齿面83D与第二齿面84D之间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85D。另一方面,第二固定齿82D包含朝相反方向倾斜的第一齿面86D的第二齿面87D、以及连结第一齿面86D与第二齿面87D之间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88D。第一固定齿81D的压力角与第二固定齿82D的压力角彼此相等。
使第一固定齿81D的圆弧状部85D的第一曲率半径R1D比第二固定齿82D的圆弧状部88D的第二曲率半径R2D小(R1D<R2D),由此使第一固定齿81D的齿高H1D比第二固定齿82D的齿高H2D高(H1D>H2D)。
根据该第五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半锁定的产生。另外,使第一固定齿81D的压力角与第二固定齿82D的压力角相等,所以容易制造。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如,倾斜锁定用的固定齿列在左侧的固定侧板29L中可以设置于倾斜槽36L的第一边缘部26L1以及第二边缘部36L2的至少一方。另外,倾斜锁定用的固定齿列可以设置于右侧的固定侧板29R的倾斜槽36R的第一边缘部或者第二边缘部的至少一方。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夹装部件60设置可动齿列(未图示)。

Claims (9)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被限制部件,其在倾斜调整或者伸缩调整时被限制与转向盘一起移位;
可动部件,其在倾斜调整或者伸缩调整时与所述转向盘一起移位;
紧固机构,其与操作杆的旋转操作对应地沿紧固方向紧固所述可动部件与所述被限制部件;
固定齿列,其设于所述被限制部件;以及
可动齿列,其设于所述可动部件并能够与所述固定齿列啮合,
所述固定齿列以及所述可动齿列的任一方包含至少一个第一齿、和剩余的第二齿,
所述第一齿与所述第二齿的压力角彼此相等,
使所述第一齿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的第一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二齿的作为齿顶部的圆弧状部的第二曲率半径小,从而使所述第一齿的齿高比所述第二齿的齿高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立柱夹套,其将一端连结有所述转向盘的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和
立柱侧板,其形成有插通槽且固定于所述立柱夹套,
所述被限制部件具有用于倾斜锁定的所述固定齿列,是形成有在倾斜方向延伸的倾斜槽的固定侧板,
所述固定侧板的倾斜方向的上端是固定于车体的固定端,所述固定侧板的倾斜方向的下端是在倾斜锁定被解除的状态下配置于比所述固定端更靠外侧方的位置的自由端,
所述紧固机构包括紧固轴以及紧固部件,其中,所述紧固轴穿过所述固定侧板的倾斜槽和所述立柱侧板的插通槽,所述紧固部件具有用于倾斜锁定的所述可动齿列,并且该紧固部件被所述紧固轴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并向所述立柱侧板侧紧固所述固定侧板,在倾斜调节时作为所述可动部件发挥功能,
所述固定齿列的固定齿以及所述可动齿列的可动齿分别在倾斜方向排列,
所述可动齿列包括作为所述第一齿的第一可动齿、和作为所述第二齿的第二可动齿,
所述第一可动齿配置于比所述紧固轴的中心轴线更靠倾斜方向的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齿在所述可动齿列中在倾斜方向的最下方单一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齿的齿宽度比所述第二可动齿的齿宽度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齿列在沿所述第一可动齿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所述第二可动齿在倾斜方向对置的区域包含无齿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齿列在沿所述第一可动齿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所述第二可动齿在倾斜方向对置的区域,包括具有与所述第二可动齿的齿形相同的齿形的第三可动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齿列在沿所述第一可动齿的齿线方向邻接且与所述第二可动齿在倾斜方向对置的区域,包括与第一可动齿在齿线方向连续的第三可动齿,
所述第三可动齿的齿高随着从所述第一可动齿沿齿线方向远离而从与所述第一可动齿的齿高相等的齿高连续或者阶段性地降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三可动齿的齿顶部的圆弧状部的曲率半径随着从所述第一可动齿沿齿线方向远离而从与所述第一可动齿的第一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连续或者阶段性地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立柱夹套,其将一端连结有所述转向盘的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且在伸缩调节时沿伸缩方向移动;和
立柱侧板,其具有用于伸缩锁定的所述可动齿列,并且被固定于所述立柱夹套,在伸缩调节时作为所述可动部件发挥功能,
所述固定齿列的固定齿以及所述可动齿列的可动齿分别在伸缩方向排列,
所述固定齿列包含作为所述第一齿的第一固定齿、和作为所述第二齿的第二固定齿。
CN201410195674.1A 2013-05-10 2014-05-09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041397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00589A JP2014218228A (ja) 2013-05-10 2013-05-10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00589 2013-05-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39797A true CN104139797A (zh) 2014-11-12

Family

ID=50639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95674.1A Pending CN104139797A (zh) 2013-05-10 2014-05-09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56491B2 (zh)
EP (1) EP2801507B1 (zh)
JP (1) JP2014218228A (zh)
CN (1) CN10413979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5535A (zh) * 2015-07-08 2017-01-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6335536A (zh) * 2015-07-08 2017-01-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6394648A (zh) * 2015-07-29 2017-02-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以及齿部件
CN109080693A (zh) * 2017-06-14 2018-12-2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101494B3 (de) * 2012-02-24 2013-05-16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Tragteil
JP6350849B2 (ja) * 2014-01-22 2018-07-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2053708B1 (ko) * 2014-02-10 2019-12-09 남양넥스모 주식회사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틸팅장치
JP6304542B2 (ja) * 2014-06-20 2018-04-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2014216140A1 (de) * 2014-08-13 2016-02-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enk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102267718B1 (ko) * 2015-05-27 2021-06-22 남양넥스모 주식회사 스티어링 컬럼 래치구조
JP6558572B2 (ja) * 2015-07-08 2019-08-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751507B2 (ja) * 2016-03-02 2020-09-0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345389B2 (en) * 2019-04-09 2022-05-3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ke adjustment assembly of steering column
DE102020211564A1 (de) * 2020-09-15 2022-03-17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asteinrichtung, Lenkvor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Rast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formschlüssigen Rastverbindung mit einer solchen Rasteinrichtung
US11866092B1 (en) * 2022-12-13 2024-01-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ke adjustment assembly of steering column
US11866089B1 (en) * 2022-12-13 2024-01-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ke adjustment assembly of steering colum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5501A (zh) * 2002-07-30 2005-06-08 纳卡姆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转向柱的位置调节装置
JP2008081026A (ja) * 2006-09-28 2008-04-10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のロック構造
JP2008094254A (ja) * 2006-10-12 2008-04-24 Jtekt Corp ロック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操舵装置
US20080202276A1 (en) * 2005-04-19 2008-08-2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2008239085A (ja) * 2007-03-28 2008-10-09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のロック構造
JP2009137314A (ja) * 2007-12-03 2009-06-25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2010264870A (ja) * 2009-05-14 2010-11-25 Jtekt Corp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1883B2 (ja) * 1996-03-21 1999-09-2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ロック機構の噛合同期構造
FR2764951B1 (fr) * 1997-06-23 1999-09-03 Lemforder Nacam Sa Dispositif de maintien en position d'un systeme de serrage de deux elements
AT411353B (de) 2000-10-25 2003-12-29 Sticht Fertigungstech Stiwa Kupplungs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zumindest zwei relativ zueinander verstellbare teile
DE10240235A1 (de) * 2002-08-28 2004-03-11 Thyssenkrupp Presta Ag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zwei relativ zueinander verschiebbar gelagerte Bauteile
KR101585421B1 (ko) * 2012-09-18 2016-01-15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JP6080008B2 (ja) * 2013-04-24 2017-02-1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5501A (zh) * 2002-07-30 2005-06-08 纳卡姆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转向柱的位置调节装置
US20080202276A1 (en) * 2005-04-19 2008-08-2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JP2008081026A (ja) * 2006-09-28 2008-04-10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のロック構造
JP2008094254A (ja) * 2006-10-12 2008-04-24 Jtekt Corp ロック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操舵装置
JP2008239085A (ja) * 2007-03-28 2008-10-09 Fuji K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のロック構造
JP2009137314A (ja) * 2007-12-03 2009-06-25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2010264870A (ja) * 2009-05-14 2010-11-25 Jtekt Corp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5535A (zh) * 2015-07-08 2017-01-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6335536A (zh) * 2015-07-08 2017-01-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6335536B (zh) * 2015-07-08 2020-06-0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6335535B (zh) * 2015-07-08 2020-11-03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06394648A (zh) * 2015-07-29 2017-02-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以及齿部件
CN106394648B (zh) * 2015-07-29 2020-06-1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以及齿部件
CN109080693A (zh) * 2017-06-14 2018-12-2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31810A1 (en) 2014-11-13
JP2014218228A (ja) 2014-11-20
EP2801507A1 (en) 2014-11-12
EP2801507B1 (en) 2016-05-25
US9156491B2 (en) 2015-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39797A (zh) 转向装置
CN104118470A (zh) 转向装置
US9604663B2 (en) Steering system
US9840269B2 (en) Steering system
CN102971198B (zh) 转向装置
US7810409B2 (en)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US8661930B2 (en) Steering device
US9168945B2 (en) Steering column comprising an improved depth-blocking mechanism
CN107150714B (zh) 转向装置
US9783221B2 (en) Steering system and tooth member
JP635100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000690A1 (en) Position adjusting-type steering device
CN110446648A (zh) 齿条杆的制造方法
CN109080693A (zh) 转向装置
CN104379430A (zh)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CN103661563A (zh) 汽车转向柱
EP3674173B1 (en) Steering system
US10183690B2 (en) Rotation-linear motion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steering apparatus
CN107380250A (zh) 转向装置
KR101709286B1 (ko) 멀티 클램프
JP2014213691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328306B (zh) 转向装置
CN107848560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EP2013518B1 (en) Gear change arrangement and a gearbox
JP5791374B2 (ja) 送りねじ機構及び車両のパワーシー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