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80250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80250A
CN107380250A CN201710286258.6A CN201710286258A CN107380250A CN 107380250 A CN107380250 A CN 107380250A CN 201710286258 A CN201710286258 A CN 201710286258A CN 107380250 A CN107380250 A CN 107380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side plate
tipper
steering column
op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862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村知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380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802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转向柱护套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对置部、以及沿与转向柱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在朝向转向柱护套的一端侧的中途使对置部的外侧面突出的台阶部。在固定于车体的上部托架的一对侧板形成有沿倾斜方向延伸的倾斜槽。具有插通到倾斜槽的紧固轴的紧固机构通过紧固一对侧板,使一对侧板挠曲,以使得延长方向上方的各侧板的端部朝向对应的对置部位移。台阶部在侧板的延长方向上,位于通过被紧固机构紧固而成为侧板挠曲时的支点的支点部分与倾斜槽之间。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4月28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91678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说明书、附图、摘要在内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知有对安装于车体的托架进行紧固以使外转向柱与托架接触,从而提高防止振动的刚性(振动刚性)的转向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223383号公报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外转向柱中设置有从车体前方侧端面向车体后方侧延伸的抵接面。在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通过对插通到倾斜用长槽的紧固杆进行紧固,并使抵接面抵接至一对侧板的内侧面,从而实现外转向柱与托架的接触,其中,上述倾斜用长槽形成于沿托架的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板。
在国际公开WO2005/037627号公开的转向装置中,托架的一对板部沿转向轴的轴线方向延伸。在形成于各板部的倾斜槽中插通有固定部件。固定部件通过使板部位移,从而使转向柱保持部件相对于板部固定。在各板部中,倾斜槽延伸的方向的中心线与板部的弯曲的中心线设置为大致平行。由此,固定部件在倾斜槽的最上端时与在最下端时,固定部件对托架的一对板部进行弯曲的力几乎不发生变化。
在日本特开2007-223383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紧固杆插通到形成于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板的倾斜用长槽。因此,紧固杆紧固托架的一对侧板的力(紧固力)容易因紧固杆在倾斜用长槽内的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动,而难以使紧固力稳定。在国际公开WO2005/037627号公开所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固定部件通过紧固一对板部,使一对板部挠曲,以使得转向轴的轴线方向上的板部的前端部分相互靠近。这样一来,在一对板部中,刚性相对较高的弯曲的中心线附近的部分不与转向柱保持部件抵接,而在一对板部中,仅刚性相对较低的前端部分与转向柱保持部件抵接。因此,存在通过一对板部无法充分地保持转向柱保持部件,而振动刚性恶化(共振频率降低)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紧固力的稳定以及振动刚性的提高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柱护套,其能够沿倾斜方向转动,并且具有一对对置部和台阶部,上述一对对置部从该转向柱护套的外周部突出且相互对置,上述台阶部沿与该转向柱护套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在上述转向柱护套的从上述轴向上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的中途使上述对置部的外侧面突出;固定于车体的托架,该托架具有一对侧板和倾斜槽,上述一对侧板分别配置于上述一对对置部的各自的外侧,并且以与上述倾斜方向交叉的方式向上述一端侧延伸,上述倾斜槽形成于上述一对侧板且沿上述倾斜方向延伸;以及紧固机构,该紧固机构具有紧固轴,该紧固轴以当上述转向柱护套沿上述倾斜方向转动时在上述倾斜槽内沿上述倾斜方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上述倾斜槽,并且,通过上述紧固机构对上述一对侧板进行紧固而使上述一对侧板挠曲,以使得各上述侧板的处于上述一端侧的端部朝向对应的上述对置部位移,上述台阶部在上述侧板延伸的方向上位于上述侧板由于被上述紧固机构紧固而挠曲时的成为支点的部分与上述倾斜槽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转向装置的剖面示意图,相当于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托架的立体图。
图4是上部托架以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上部托架的仰视图。
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从图2的箭头VII观察侧板的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托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详细说明可了解本发明的上述以及更多的特点和优点,在附图中,对相同的元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向装置1的示意侧视图。参照图1,转向装置1具备转向轴3、筒状的转向柱护套6、中间轴4以及转向机构5。在转向轴3的一端(轴向上端)连结有方向盘等转向操纵部件2。转向装置1与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操纵连动从而使转向轮(未图示)转向。转向机构5例如为齿轮齿条机构但不限定于此。
以下,将作为转向轴3的轴向的转向柱轴向X的上方称为轴向上方XU,将转向柱轴向X的下方称为轴向下方XL。转向轴3具有筒状的上部轴3U以及下部轴3L。上部轴3U与下部轴3L通过例如花键嵌合、锯齿嵌合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合。
转向柱护套6包括筒状的内护套7和筒状的外护套8。在内护套7的一端经由上部轴3U与转向操纵部件2连接。外护套8外嵌于内护套7。外护套8也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合在内护套7的另一端的下部护套。内护套7也是配置于外护套8的轴向上方XU的上部护套。转向柱轴向X也是转向柱护套6的轴向。转向柱护套6具有转向操纵部件2侧(车辆的后上方)的一端6a以及与转向操纵部件2侧相反的一侧(车辆的前下方)的另一端6b。轴向上方XU也是转向柱护套6的轴向的一端6a侧。轴向下方XL也是转向柱护套6的轴向上的另一端6b侧。以下,转向柱护套6的一端6a侧简称为“一端6a侧”,转向柱护套6的另一端6b侧简称为“另一端6b侧”。
转向轴3插通于转向柱护套6内。上部轴3U经由轴承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内护套7。下部轴3L经由轴承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外护套8。上部轴3U相对于下部轴3L沿转向柱轴向X滑动,从而转向柱护套6能够与转向轴3一同沿转向柱轴向X进行伸缩。
通过使转向轴3以及转向柱护套6沿转向柱轴向X进行伸缩,从而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调整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因此,转向装置1具有伸缩调整功能。转向装置1包括固定托架14、倾斜中心轴15以及转向柱托架16。固定托架14固定于车体13。倾斜中心轴15由固定托架14支承。转向柱托架16固定于外护套8的外周,并通过倾斜中心轴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固定托架14以转向轴3的另一端侧为中心与转向轴3一同将转向柱护套6支承为能够沿倾斜方向T转动。详细而言,转向柱护套6以倾斜中心TC为支点沿倾斜方向T转动,其中上述倾斜中心TC为设置于转向轴3的另一端附近的倾斜中心轴15的中心轴线。
通过使转向轴3以及转向柱护套6绕倾斜中心TC转动,从而能够沿高度方向调整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这样,转向装置1具有倾斜调整功能。转向装置1包括上部托架17和紧固机构18。上部托架17固定于车体13。紧固机构18对倾斜调整以及伸缩调整后的位置进行锁定。紧固机构18通过经由上部托架17对一体设置于外护套8的转向柱轴向X的上部的一对对置部41进行紧固来实现锁定。
图2是转向装置1的剖面示意图,相当于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外护套8具有一对对置部41、狭缝26以及一对台阶部42。一对对置部41从其外周部40突出并相互对置。狭缝26从转向柱轴向X的外护套8的上端向轴向下方XL延伸。一对台阶部42分别设置于一对对置部41的外侧面41a,并沿与转向柱轴向X交叉的方向Z1延伸。外周部40是转向柱护套6的外周部的一部分。将一对对置部41相互对置的方向称为对置方向F。交叉方向Z1是与转向柱轴向X以及对置方向F大致正交的方向,是车辆的大致上下方向。在倾斜调整时,转向柱轴向X以及交叉方向Z1的朝向根据倾斜调整后的转向柱护套6的位置(转向柱护套6的倾斜)而变化。一对对置部41在对置方向F上配置于狭缝26的两侧。通过一对对置部41以相互靠近的方式被紧固机构18紧固,从而外护套8能够弹性地缩小直径。
上部托架17是对金属制板状部件实施了弯曲加工的两个部件通过焊接等被相互固定而形成的部件。详细而言,上部托架17具有安装部50和弹性变形部60。安装部50安装于车体13。弹性变形部60通过被紧固机构18紧固而弹性变形。弹性变形部60一体具有被支承板61和一对侧板62。被支承板61由安装部50支承。一对侧板62从对置方向F的被支承板61的两端以与倾斜方向T交叉的方式向一端6a侧延伸。
将一对侧板62延伸的方向称为延长方向L(同样参照图1)。延长方向L是从车辆的前下方向后上方延伸的方向。延长方向L是与对置方向F大致正交的方向,是与倾斜方向T交叉的方向。以下,将延长方向L的一端6a侧称为延长方向上方LU,将延长方向L的另一端6b侧称为延长方向下方LL。将相对于延长方向L交叉,相对于对置方向F正交,且沿车辆的大致上下延伸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2。延长方向L以及上下方向Z2与倾斜调整后的转向柱护套6的位置无关是一定的。根据倾斜调整后的转向柱护套6的位置,有时延长方向L与转向柱轴向X一致,有时交叉方向Z1与上下方向Z2一致。一对侧板62可以设置为关于与对置方向F垂直的平面面对称。在该情况下,一对侧板62的刚性相互相等。上部托架17具有形成于各侧板62且沿倾斜方向T延伸的倾斜槽63。
侧板62在一对对置部41的对置方向F的两外侧各配置一个。一对对置部41呈分别沿着对应的侧板62的内侧面62a的板状。在各对置部41形成有由圆孔形成的插通孔43。外护套8形成有沿转向柱轴向X延伸的引导槽27。在引导槽27中嵌合有固定于内护套7的被引导突起28。引导槽27经由被引导突起28限制内护套7的旋转。伸缩调整时,通过引导槽27的轴向上方XU的端部(未图示)与被引导突起28抵接来防止内护套7从外护套8脱落。
紧固机构18具有紧固轴21和操作杆20。紧固轴21具有沿与对置方向F平行的紧固轴向J延伸的中心轴线C1。操作杆20是对紧固轴21进行旋转操作的操作部件。紧固轴21的中心轴线C1相当于操作杆20的旋转中心。紧固轴21是螺栓,插通于上部托架17的两侧板62的倾斜槽63以及外护套8的两对置部41的插通孔43。在倾斜调整时,紧固轴21在倾斜槽63内沿倾斜方向T移动。
设置于紧固轴21的一端的头部21a以能够与操作杆20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紧固机构18夹设于紧固轴21的头部21a与一个侧板62(在图2中为左侧的侧板62)之间,并且还具有将操作杆20的操作扭矩转换为紧固轴21的轴力(用于紧固一对侧板62的紧固力)的力转换机构30。力转换机构30包括旋转凸轮31和一个紧固部件32。旋转凸轮31以能够与操作杆20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且相对于紧固轴21向紧固轴向J的移动被限制。一个紧固部件32相对于旋转凸轮31凸轮卡合,并紧固一个侧板62。紧固部件32是被限制旋转的非旋转凸轮。
紧固机构18还具有螺母33、另一个紧固部件34以及夹设部件35。螺母33与设置于紧固轴21的另一端的螺纹部21b螺合。另一个紧固部件34紧固另一个侧板62(在图2中为右侧的侧板62)。夹设部件35夹设于另一个紧固部件34与螺母33之间。夹设部件35包括垫圈36和滚针轴承37。旋转凸轮31、一个紧固部件32(非旋转凸轮)、另一个紧固部件34以及夹设部件35由紧固轴21的外周支承。一个紧固部件32以及另一个紧固部件34通过与对应的倾斜槽63的嵌合来限制该旋转。
随着操作杆20的向锁定方向的旋转,若旋转凸轮31相对于紧固部件32旋转,则紧固部件32沿着紧固轴向J向远离旋转凸轮31的方向移动。由此,通过两紧固部件32、34紧固上部托架17的一对侧板62。此时,上部托架17的各侧板62紧固外护套8的对应的对置部41。由此,限制外护套8向倾斜方向T的移动,从而实现倾斜锁定。通过紧固两对置部41,外护套8弹性地缩小直径从而紧固内护套7。其结果是,限制内护套7向转向柱轴向X的移动,从而实现伸缩锁定。
另一方面,若操作杆20向锁定解除方向旋转,则随着旋转凸轮31的旋转,紧固部件32沿着紧固轴向J向靠近旋转凸轮31的方向移动。由此,由两紧固部件32、34进行的一对侧板62的紧固被解除,从而能够进行倾斜调整以及伸缩调整。转向装置1为了实现在车辆碰撞的二次碰撞时的伸缩方向(转向柱轴向X)的早期约束的稳定,还具备伸缩锁定机构83。伸缩锁定机构83包括筒状的锁定部件80和沿转向柱轴向X延伸的板状的锁定板82。锁定部件80、传递部件81以及锁定板82从转向柱轴向X观察时,配置于一对对置部41之间。锁定板82固定于内护套7。传递部件81包括凸轮、弹簧等。凸轮将紧固轴21的旋转传递至锁定部件80。弹簧对锁定部件80施加向锁定板82力。
在锁定状态下,设置于锁定部件80的齿部80a与设置于锁定板82的齿部82a啮合。由此,转向操纵部件2(参照图1)的转向柱轴向X的位置被稳固地锁定。在解除状态下,齿部80a与齿部82a的啮合被解除。以下,参照图3~图5对上部托架17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是上部托架17的立体图。图4是上部托架17以及其周边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上部托架17的仰视图。在图3及图5中,为了方便说明,以双点划线来表示外护套8。
参照图3及图4,安装部50例如是通过弯曲加工一片金属制板状部件而形成的部件。安装部50一体包括一对固定板51、支承板52以及一对连结板53。一对固定板51固定于车体13(参照图2)。支承板52支承弹性变形部60。一对连结板53将一对固定板51的每一个与支承板52连结。支承板52配置于比固定板51更靠上下方向Z2的上方。支承板52以及一对固定板51在对置方向F上是平坦的。连结板53相对于对置方向F倾斜。在各固定板51的大致中央各形成有一个供将安装部50固定于车体13的螺栓54插通的螺栓插通孔51a(同样参照图2)。
安装部50包括一对第一下垂板55和一对第二下垂板56。一对第一下垂板55分别从延长方向下方LL的各固定板51的端部向上下方向Z2的下方延伸。一对第二下垂板56分别从延长方向上方LU的各固定板51的端部向上下方向Z2的下方延伸。弹性变形部60包括上述的被支承板61以及一对侧板62、和一对突出板64。一对突出板64分别从延长方向下方LL的各侧板62的端部向一对侧板62的对置方向F的两外侧突出。对于一对侧板62而言,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的上下方向Z2的上方的端部由被支承板61支承。被支承板61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安装部50的支承板52。
台阶部42在从轴向上方XU的一对对置部41的端部朝向轴向下方XL的中途使一对对置部41的外侧面41a的每一个向对置方向F的两外侧突出(参照图5)。弹性变形部60位于比台阶部42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位置,并且还具有降低一对侧板62的刚性的刚性降低部65。刚性降低部65例如包括上下方向Z2上长边的两个长孔。两个长孔在上下方向Z2上相互间隔地配置。刚性降低部65不是必须设置的,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仅设置一个侧板62。
参照图5,一对突出板64的每一个与对应的第一下垂板55对置。一对突出板64的每一个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对应的第一下垂板55。上部托架17设置于对应的侧板62中比倾斜槽63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62A,并且还包括分别加强对应的侧板62的一对加强部70。部分62A是在各侧板62中通过对应的加强部70连结至安装部50的部分。部分62A位于比刚性降低部65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且位于上下方向Z2的侧板62的下侧部分。
各加强部70具有沿上下方向Z2延伸的肋。各加强部70与部分62A对置。各加强部70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对应的侧板62的部分62A。各加强部70由从对应的第二下垂板56延伸配置的延伸配置板57支承。各加强部70还是将各侧板62中比倾斜槽63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62A与安装部50连结的连结部。
各加强部70位于比对应的刚性降低部65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位置。因此,各加强部70位于比倾斜槽63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位置。一对加强部70位于比延长方向L的一对固定板51的螺栓插通孔51a的中央更靠延长方向上方LU的位置。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从图2的箭头VII观察侧板62的图。在图7中,省略弹性变形部60之外的图示。在图7中,用阴影线表示在侧板62中借助加强部70连结至安装部50的部分62A。
在紧固机构18紧固时,弹性变形部60的一对侧板62弹性变形,发生挠曲,以使得延长方向上方LU的各侧板62的端部朝向对应的对置部41位移。将通过紧固机构18紧固而成为侧板62发生挠曲时的支点的部分称为支点部分62B。支点部分62B包括沿上下方向Z2直线状地延伸的挠曲线A2。
对于一对侧板62而言,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的上下方向Z2的上端部由被支承板61支承。因此,上下方向Z2的上方部分比上下方向Z2的下方部分的刚性高。加强部70位于上下方向Z2的侧板62的下侧部分的位置。因此,提高了上下方向Z2的下方部分的刚性。因此,支点部分62B的刚性在上下方向Z2上得到均衡,挠曲线A2设定为沿上下方向Z2直线状地延伸。
外护套8的各台阶部42在延长方向L上,位于对应的支点部分62B与对应的倾斜槽63之间。详细而言,同样参照图7,各台阶部42在延长方向L上,位于通过倾斜槽63的中央并沿上下方向Z2延伸的直线A1与支点部分62B之间。更加详细而言,各台阶部42与对应的直线A1之间的延长方向L的距离,比各台阶部42与对应的支点部分62B(挠曲线A2)之间的延长方向L的距离大。在各侧板62中,支点部分62B与倾斜槽63之间的部分的刚性比延长方向上方LU的侧板62的端部的刚性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紧固机构18紧固一对侧板62。由此,一对侧板62挠曲,以使得一端6a侧(延长方向上方LU)的一对侧板62的端部朝向对应的对置部41位移。一对侧板62以与倾斜方向T交叉的方式沿一端6a侧(延长方向上方LU)延伸。因此,与一对侧板62沿倾斜方向T延伸的结构相比,即使在倾斜槽63内紧固轴21发生了移动的情况下,侧板62被紧固机构18紧固的位置也难以在延长方向L上发生变动。因此,能够抑制因倾斜槽63内的紧固轴21的位置而导致紧固机构18紧固一对侧板62的力(紧固力)发生变化的情况。因此,能够实现紧固力的稳定。
使一对对置部41的外侧面41a突出的台阶部42在延长方向L上位于由于被紧固机构18紧固而侧板62挠曲时的成为支点的支点部分62B与倾斜槽63之间。因此,若通过紧固机构18使一对侧板62挠曲,则支点部分62B与倾斜槽63之间的部分、即比一端6a侧(延长方向上方LU)的侧板62的端部的刚性高的部分抵接至台阶部42。台阶部42沿与转向柱轴向X交叉的方向Z1延伸。因此,与台阶部42沿转向柱轴向X延伸的结构相比,在交叉方向Z1中以大范围(例如交叉方向Z1的台阶部42的整个区域)与侧板62抵接。因此,侧板62能够以刚性相对较高的部分且较大的范围与台阶部42抵接,因此实现振动刚性的提高。因此,台阶部42作为沿交叉方向Z1延伸,且在侧板62发生挠曲时与侧板62积极地抵接的强制接触件(Positivecontact)发挥功能。
台阶部42优选设置为从外侧面41a的上端至下端沿交叉方向Z1延伸。由此,不管转向柱护套6在倾斜方向T上处于哪个位置,都能够以大范围与侧板62抵接。但是,只要能够设定与侧板62以大范围的抵接,台阶部42可以设置为沿交叉方向Z1断断续续地延伸。
对于一对侧板62而言,侧板62中比倾斜槽63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62A由加强部70加强。因此,提高侧板62的部分62A的刚性。因此,通过被紧固机构18紧固而侧板62挠曲时的成为支点的支点部分62B设定于比加强部70更靠延长方向上方LU。因此,能够通过加强部70的位置来调整支点部分62B的位置。
降低侧板62的刚性的刚性降低部65位于比台阶部42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位置。因此,侧板62中比台阶部42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容易发生挠曲。因此,在通过紧固机构18紧固一对侧板62时,台阶部42与侧板62更加容易抵接。各加强部70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对应的侧板62中位于比刚性降低部65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62A。因此,能够在侧板62中比台阶部42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容易发生挠曲的同时,抑制比刚性降低部65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发生挠曲的情况。因此,容易将延长方向L的支点部分62B的位置设定于台阶部42与侧板62中位于比刚性降低部65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62A之间的所希望的位置。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托架17P的立体图。在图8中,对于与目前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该说明。该变形例所涉及的上部托架17P与本实施方式的上部托架17主要不同的点在于,上部托架17P是平坦的金属制板状部件彼此通过焊接等相互固定而形成的部件。
上部托架17P包括安装部50P和弹性变形部60P。安装部50P代替弹性变形部60以及加强部70,安装于车体13。弹性变形部60P通过被紧固机构18紧固而弹性变形。安装部50P与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50不同,具有平坦的板状的安装板。即,安装部50P不具有连结板53(参照图3)。安装部50P包括支承板部52P和一对固定板部51P。支承板部52P支承弹性变形部60P。一对固定板部51P从支承板部52P的对置方向F的两端的每一端向支承板部52P的对置方向F的两外侧延伸,并固定于车体13(参照图2)。在一对固定板部51P的每一个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供将安装部50P固定于车体13的螺栓54插通的一对螺栓插通孔51Pa。
弹性变形部60P由对置方向F的支承板部52P的两端的每一端支承,并包括沿延长方向上方LU延伸的一对侧板62P。一对侧板62P可以设置为关于与对置方向F垂直的平面面对称。在该情况下,一对侧板62P的刚性相互相等。在各侧板62P中形成有沿倾斜方向T延伸的倾斜槽63。在一对侧板62P中设置有位于比台阶部42更靠轴向下方XL,并降低一对侧板62P的刚性的刚性降低部65。外护套8的各台阶部42在延长方向L上,位于对应的支点部分62B与对应的倾斜槽63之间。各台阶部42在延长方向L上,位于通过倾斜槽63的中央且沿上下方向Z2延伸的直线A1与支点部分62B的挠曲线A2之间。更加详细而言,各台阶部42与对应的直线A1之间的延长方向L的距离,比各台阶部42与对应的支点部分62B的挠曲线A2之间的延长方向L的距离大。
根据该变形例,起到了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如在图6中以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一对对置部41包括向外侧面41a突出地设置且沿交叉方向Z1延伸的突出部46,台阶部42可以由突出部46的轴向上方端构成。在该情况下,一对对置部41的外侧面41a在从一对对置部41的轴向上方端朝向轴向下方XL的中途,通过突出部46的轴向上方端,向对置方向F的一对对置部41的两外侧突出。
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一对侧板62构成为刚性相互不同(对于一对侧板62P而言也同样)。在该情况下,台阶部42仅设置于一对侧板62中刚性低的侧板62。作为一对侧板62的刚性相互不同的情况,能够列举出一对侧板62的板厚t(参照图2)相互不同的情况等。
根据该结构,台阶部42仅设置于一对侧板62中的与刚性低的侧板62对应的对置部41。因此,能够提高刚性低的侧板62的周边的振动刚性。由此,能够缓和作为整体的振动刚性的差别,并实现振动刚性的提高。并且,能够省去在与刚性高的侧板62对应的对置部41设置台阶部42的麻烦。
即使在一对侧板62的刚性相互相等的情况下,台阶部42也可以仅设置于一个侧板62。加强部70可以不必是将侧板62中比倾斜槽63更靠延长方向下方LL的部分62A与安装部50连结的连结部,而可以是通过焊接等固定于侧板62的部分62A的块状的部件等。
转向装置1可以包括用于稳固地锁定转向柱护套6的倾斜方向T的位置,或者解除转向柱护套6的位置的锁定的倾斜锁定机构(未图示)。倾斜锁定机构可以设置于各侧板62,也可以仅设置于一个侧板62。倾斜锁定机构由被紧固轴21支承的第一齿部(未图示)、以及被侧板62支承且能够与第一齿部啮合的第二齿部(未图示)构成。通过该第一齿部与该第二齿部啮合从而转向柱护套的倾斜方向T的位置被稳固地锁定。
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转向柱护套6是包括与转向操纵部件2侧相反的一侧(车辆的前下方)的一端6a、以及转向操纵部件2侧(车辆的后上方)的另一端6b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延长方向下方LL是延长方向L的一端6a侧,延长方向上方LU是延长方向L的另一端6b侧。上部托架17的一对侧板62从被支承板61的对置方向F的两端以与倾斜方向T交叉的方式沿与转向操纵部件2侧相反的一侧延伸。一对侧板62通过被紧固机构18紧固而发生挠曲,以使得一对侧板62的车辆前下方的端部朝向对应的对置部41位移。
转向装置1并不限定于手动型,也可以是将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转向轴3从而辅助转向操纵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另外,本发明能够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柱护套,其能够沿倾斜方向转动,并且具有一对对置部和台阶部,其中,所述一对对置部从该转向柱护套的外周部突出且相互对置,所述台阶部沿与该转向柱护套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转向柱护套的从所述轴向上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的中途使所述对置部的外侧面突出;
固定于车体的托架,该托架具有一对侧板和倾斜槽,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分别配置于所述一对对置部的各自的外侧且以与所述倾斜方向交叉的方式向所述一端侧延伸,所述倾斜槽形成于所述一对侧板且沿所述倾斜方向延伸;以及
紧固机构,该紧固机构具有紧固轴,该紧固轴以当所述转向柱护套沿所述倾斜方向转动时在所述倾斜槽内沿所述倾斜方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所述倾斜槽,并且,通过所述紧固机构对所述一对侧板进行紧固而使所述一对侧板挠曲,以使得各所述侧板的处于所述一端侧的端部朝向对应的所述对置部位移,
所述台阶部在所述侧板延伸的方向上位于所述侧板由于被所述紧固机构紧固而挠曲时的成为支点的部分与所述倾斜槽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侧板的刚性彼此不同,
所述台阶部仅设置于与所述一对侧板中的刚性低的侧板对应的所述对置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还具有加强部,该加强部设置于所述侧板中比所述倾斜槽靠所述另一端侧的部分并对所述侧板进行加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还具有加强部,该加强部设置于所述侧板中比所述倾斜槽靠所述另一端侧的部分并且对所述侧板进行加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包括使所述侧板的刚性降低的刚性降低部,所述刚性降低部比所述台阶部靠所述另一端侧。
CN201710286258.6A 2016-04-28 2017-04-27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073802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1678 2016-04-28
JP2016091678A JP2017197141A (ja) 2016-04-28 2016-04-28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80250A true CN107380250A (zh) 2017-11-24

Family

ID=58632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86258.6A Pending CN107380250A (zh) 2016-04-28 2017-04-27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56984B2 (zh)
EP (1) EP3239018B1 (zh)
JP (1) JP2017197141A (zh)
CN (1) CN10738025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0847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29754A1 (en) * 2015-09-29 2018-08-16 Nsk Ltd. Position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steering wheel
US10654512B2 (en) * 2017-03-06 2020-05-19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Steering device
EP3492342B1 (en) * 2017-12-01 2021-07-28 ZF Steering Systems Poland Sp. Z o.o.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1546A (ja) * 2003-06-12 2005-01-06 Koyo Seiko Co Ltd 操舵装置
KR20050026718A (ko) * 2003-09-06 2005-03-1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조향컬럼의 고강성 틸트장치
WO2005037627A1 (ja) * 2003-10-20 2005-04-2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80252056A1 (en) * 2006-02-21 2008-10-16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WO2012035891A1 (ja) * 2010-09-14 2012-03-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30213174A1 (en) * 2011-06-28 2013-08-22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CN104024083A (zh) * 2011-11-03 2014-09-03 南阳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柱
WO2014163112A1 (ja) * 2013-04-03 2014-10-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アウタコラム
US20150027263A1 (en) * 2012-03-26 2015-01-29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Plug-on body for a clamping bolt
JP2015137073A (ja) * 2014-01-24 2015-07-3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5133017A1 (ja) * 2014-03-03 2015-09-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ウタコラム及び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60244087A1 (en) * 2015-02-23 2016-08-25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5608B2 (ja) * 2006-02-21 2010-08-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1546A (ja) * 2003-06-12 2005-01-06 Koyo Seiko Co Ltd 操舵装置
KR20050026718A (ko) * 2003-09-06 2005-03-1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조향컬럼의 고강성 틸트장치
WO2005037627A1 (ja) * 2003-10-20 2005-04-2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80252056A1 (en) * 2006-02-21 2008-10-16 Nsk Ltd. Steering Device
WO2012035891A1 (ja) * 2010-09-14 2012-03-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30213174A1 (en) * 2011-06-28 2013-08-22 Nsk Ltd. Steering apparatus
CN104024083A (zh) * 2011-11-03 2014-09-03 南阳工业株式会社 转向柱
US20150027263A1 (en) * 2012-03-26 2015-01-29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Plug-on body for a clamping bolt
WO2014163112A1 (ja) * 2013-04-03 2014-10-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アウタコラム
JP2015137073A (ja) * 2014-01-24 2015-07-3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5133017A1 (ja) * 2014-03-03 2015-09-1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ウタコラム及び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60244087A1 (en) * 2015-02-23 2016-08-25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0847A (zh) * 2018-05-08 2019-11-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110450847B (zh) * 2018-05-08 2023-03-14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39018B1 (en) 2018-12-12
EP3239018A1 (en) 2017-11-01
JP2017197141A (ja) 2017-11-02
US20170313344A1 (en) 2017-11-02
US9956984B2 (en) 201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80250A (zh) 转向装置
CN100556743C (zh) 转向装置
US9283982B2 (en) Steering column
US9802637B2 (en) Steering device
CN107444467A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装置
CN104417600B (zh) 转向装置
CN105711637B (zh) 一种转向管柱角度调节机构
CN107097839A (zh) 转向装置
CN106004979A (zh) 一种转向管柱的四向调节机构
US20050050978A1 (en) High rigid tilt device in a steering column for a vehicle
US20170057535A1 (en) Electronic release module linkage assembly f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KR101419987B1 (ko) 틸트식 또는 텔레스코프식 조향컬럼
JP523054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US10000228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20170057536A1 (en) Electronic release linkage with collapsible link member f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KR100738445B1 (ko) 조향칼럼의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프 잠금 장치
JP4785719B2 (ja)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JP2009292429A (ja)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04860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2147187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8909399A (zh) 汽车横向稳定装置及汽车
JP5321634B2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JP2017056820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2001287684A (ja) 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596533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ビー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