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8208A - 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8208A
CN104118208A CN201410164017.0A CN201410164017A CN104118208A CN 104118208 A CN104118208 A CN 104118208A CN 201410164017 A CN201410164017 A CN 201410164017A CN 104118208 A CN104118208 A CN 1041182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preparation
platen
situation
ink j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640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8208B (zh
Inventor
小松宏彰
植月雅哉
弹塚俊光
加藤大岳
伊部刚
富田麻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18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82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82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82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6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pressure only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在始终在远离记录区域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的情况下,记录头移动至预备排出位置所需的时间增加,并且这导致吞吐量下降。在判断为记录介质的前端或后端位于台板上的情况下,将从记录介质的端部到记录头的相对于移动方向的距离不小于阈值的位置确定为预备排出位置,并且对记录头进行控制以进行预备排出操作。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通常涉及喷墨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在喷墨记录设备中,在进行墨排出操作的情况下,除了着落在记录介质上的主滴的飞散以外,还发生没有着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所谓的墨雾的微小墨颗粒的飞散。墨雾由于滑架等的移动而在记录设备内产生的气流而飞散,并且附着至各种场所,结果污染了记录设备的内部。另外,墨雾还飞散到记录介质的背面上并且污染记录介质的背面。以下将该现象称为背面污染(backstaining)。
在喷墨记录设备中,在预定时间段内没有进行记录操作的情况下,记录头的排出口内的墨变稠并且可能无法正常排出。因此,即使在记录操作期间,也定期进行预备排出操作,并且使排出口内的墨定期排出,由此使排出口维持良好状态。在记录区域外的预备排出位置处并且在盖内进行这种预备排出操作,因而与记录操作的情况相比,产生大量墨雾。日本特开2010-105348公开了通过在远离记录区域的盖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来减少墨雾量的结构。
然而,在始终在远离记录区域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从而减少预备排出操作时的墨雾量的情况下,记录头移动至预备排出位置所需的时间增加,并且这导致吞吐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面通常提供能够在抑制吞吐量的下降的同时、防止记录介质的背面被污染的喷墨记录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滑架,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安装有通过排出墨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头;输送单元,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以及预备排出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进行预备排出,其中,在所述记录头进行预备排出的情况下,所述预备排出单元基于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来改变所述记录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立体图。
图1B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安装在喷墨记录设备的主体上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喷墨记录设备的顶视图。
图4A1~4C2是示出记录介质和台板之间的间隙的图。
图5A是确定预备排出位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B是示出预备排出位置的顶视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顶视图。
图7A是示意性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顶视图。
图7B是示出预备排出位置的顶视图。
图8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记录操作时的随着时间经过的输送速度的概念图。
图8B是示出记录操作时的随着时间经过的记录介质的端部位置的概念图。
图9A是确定预备排出位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B是示出预备排出位置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喷墨记录设备通过排出墨来在诸如卷筒薄片或裁切薄片等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操作。这种喷墨记录设备用在诸如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等的办公设备以及工业生产设备等中。通过使用这种喷墨记录设备,可以在由纸张、丝、纤维、布料、皮革、金属、塑料、玻璃、木材和陶瓷等制成的各种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记录”意味着将诸如字符和图形等的具有含义的图像添加至记录介质,并且还意味着将诸如图案等的不具有含义的图像添加至记录介质。
另外,术语“墨”应当广泛地进行解释,并且是指如下液体,其中该液体通过施加在记录介质上,用来进行图像、设计和图案等的形成、记录介质的加工、或者墨或记录介质的处理。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说明典型实施例。注意,在以下说明中,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在附图中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有时可以省略针对这些元件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设备主体的示意结构
图1A是在记录介质1上进行记录操作的喷墨记录设备的记录设备主体的示意立体图。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是所谓的串行型喷墨记录设备,其中该串行型喷墨记录设备通过使具有形成有排出墨的多个排出口的排出口面的记录头在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往复运动来进行记录操作。在与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相对的位置处,以跨记录头3的移动区域延伸的方式配置有台板4(支持构件)。在利用台板4支持记录介质1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操作。
利用包括输送辊5和薄片排出辊12等的输送单元在与x方向垂直的y1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1。输送辊5配置在台板4的沿记录介质1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薄片排出辊12配置在台边4的沿该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注意,在本发明中薄片排出辊12不是必需元件。
记录头3可移除地安装在滑架2上。滑架2沿着x方向往复运动。更具体地,沿着沿x方向配置的引导轴6可移动地支持滑架2,并且滑架2固定至与引导轴6并行移动的环状带(未示出)。该环状带利用滑架马达(CR马达)114的驱动力进行往复运动,并且使滑架2在x方向上往复运动。
重复进行利用输送单元要进行的输送记录介质1的操作、以及在使安装在滑架2上的记录头3在与记录介质1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同时所进行的记录操作,由此进行图像记录。
在喷墨记录设备中,进行定期从排出口排出不用于记录的墨的预备排出操作,从而通过去除由于来自排出口的水分蒸发而变稠的墨以及排出口内的气泡来恢复各排出口的状态。使用配置在记录区域外的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来容纳通过这种预备排出操作所排出的墨。另外,可以设置恢复处理装置7(未示出),其中该恢复处理装置7恢复记录头3的墨排出状态并且维持记录头3的墨排出状态。
在滑架2上安装有诸如光学传感器等的端部位置传感器10,其中该端部位置传感器10可以感测记录介质的端部的相对于移动方向(x方向)的位置。可以通过使用端部位置传感器10来感测记录介质1的前端和后端的相对于输送方向(y方向)的通过。通过使端部位置传感器10移动至记录介质1通过的区域来进行感测记录介质1的前端的这种操作。
注意,作为感测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置的方法,可以通过使用独立于滑架2而配置的传感器来检测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置,或者可以在输送辊5的上游侧配置可以感测记录介质1的前端和后端的通过的薄片进给传感器。
图1B是喷墨记录设备的记录设备主体的示意xz平面图。在台板4中形成有连接至同一吸引泵9的多个吸引口8。可以通过利用吸引泵9吸引来将记录介质1保持在台板4上。可以通过在使记录介质1保持在台板4上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操作来精确地控制墨着落位置。
注意,作为使记录介质1与台板4紧密接触的方法,可以采用利用按压构件在向着台板4的方向上按压记录介质1的结构。可选地,无需使记录介质1与台板4紧密接触。
控制系统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记录设备主体上所安装的控制系统(控制单元)的结构的示例的框图。在图2中,由附图标记100表示主控制单元。主控制单元1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101,其中该CPU101进行诸如计算、控制、判断和设置等的处理操作。另外,主控制单元100包括只读存储器(ROM)10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3和输入/输出端口104等。将CPU101要执行的控制程序等存储在ROM102中。使用RAM103作为存储有表示墨的排出/不排出的二值记录数据的缓冲器、或者CPU101所进行的处理所用的工作区域等。
输入/输出端口104连接有驱动输送辊5和薄片排出辊12的输送马达113、滑架马达(CR马达)114和记录头3等的各驱动电路105、106、107和108。驱动电路105、106、107和108由主控制单元100来控制。输入/输出端口104连接有:头温度传感器12,用于检测记录头3的温度;编码传感器111,其固定至滑架2;以及温度/湿度传感器109,用于感测作为使用记录设备主体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另外,输入/输出端口104还连接有诸如端部位置传感器10等的传感器。主控制单元100经由接口电路110连接至主机计算机115。
由附图标记116表示恢复处理计数器,其中该恢复处理计数器116对在利用恢复处理装置7从记录头3强制排出墨的情况下的墨量进行计数。由附图标记117表示预备排出计数器,其中该预备排出计数器117对记录开始之前、记录结束时和记录期间所进行的预备排出次数进行计数。由附图标记118表示无边距墨计数器,并且由附图标记119表示排出点计数器,其中该无边距墨计数器118对进行无边距记录时记录在记录区域外的区域中的墨进行计数,以及该排出点计数器119对记录期间所排出的墨进行计数。
将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喷墨记录设备所执行的记录操作。在从主机计算机115经由接口电路110接收到记录数据的情况下,将该记录数据展开到RAM103的缓冲器中。在指示记录操作的情况下,输送辊5进行工作,并且将记录介质1传输至与记录头3相对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安装在滑架2上的端部位置传感器10感测记录介质1的前端的通过并且将感测信号输出至主控制单元100。主控制单元100基于该感测信号来确定记录介质1的前端的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位置。
滑架2沿着引导轴6在x方向上移动。伴随着滑架2的移动。从记录头3排出墨滴,并且将一个带的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1上。之后,利用输送单元将记录介质1在输送方向上仅输送了与一个带相对应的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由此在记录介质1上形成预定图像。注意,这里,说明了在滑架2正在x方向的一个方向上移动期间记录一个带的图像的示例,但可以作为包括滑架2在该一个方向和相反方向上的移动的、滑架2的多次移动的结果来记录一个带的图像。
主控制单元100对伴随着滑架2的移动而从编码器传感器111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由此检测滑架2的位置。换句话说,编码器传感器111通过检测沿着x方向配置的编码器胶片(未示出)中的按预定间隔所形成的检测部,来向主控制单元100输出脉冲信号。主控制单元100通过对这些脉冲信号计数来检测滑架2的位置。基于来自编码器传感器11的信号来进行滑架2的向着原始位置和其它位置的移动。
预备排出操作
现在将参考图3来详细说明记录介质1的两端部的预备排出位置(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图3是喷墨记录设备的主体的示意顶视图。
如图3所示,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配置在记录介质1中的进行记录操作的记录区域的外侧。注意,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可以配置在台板4上,只要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配置在记录区域的外侧即可。这里,由附图标记d1表示从记录介质1的一个端部到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的端部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并且由附图标记d2表示从记录介质1的另一端部到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的端部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记录介质1可以是诸如图3所示等的卷筒记录介质或者可以是裁切薄片。
喷墨记录设备针对各扫描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上进行预备排出操作,由此防止由于排出口内的墨变稠所引起的排出不良等发生。根据与间歇时间段有关的记录图像的大小和记录介质1在扫描方向上的大小以及记录环境条件来控制通过预备排出操作所排出的预备排出次数,即与记录介质1的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位置无关地进行固定次数的预备排出操作。
在本发明人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了以下:在记录介质的前端部中,由于这种预备排出操作而产生的墨雾所引起的记录介质的背面污染程度特别高。这是因为:由于在记录介质的前端和台板之间产生的摩擦以及记录介质的卷曲的影响而导致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区域的一部分与台板分离,在记录介质和台板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墨雾进入该间隙。以下将参考图4A1~4C2来说明该情况。
图4A1~4C2是喷墨记录设备的主体的示意平面图。图4A1、4B1和4C1是yz平面图,并且图4A2、4B2和4C2是xy平面图。图4A1和4A2、图4B1和4B1以及图4C1和4C2分别示出相同时刻时喷墨记录设备的状态。
如图4A1和4A2所示,利用输送辊5在y1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1,并且使记录介质1的前端移动到台板4上。接着,如图4B1所示,由于在记录介质1的前端和台板4之间产生的摩擦以及记录介质1的卷曲而导致台板4上的记录介质1的一部分与台板4分离,并且在记录介质1和台板4之间产生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在图4B2所示的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中进行预备排出操作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由于预备排出操作而产生的墨雾根据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内的位置而进入上述间隙,并且该墨雾污染记录介质1的前端部的区域中的该记录介质1的背面。
另一方面,如图4C1和4C2所示,在使记录介质1的前端移动至台板4的下游位置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1和台板4之间产生的间隙由于利用多个吸引部8将记录介质1保持在台板4上而被消除、或者因记录介质1的相对于台板4突出的部分的重量而被消除。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在图4C2所示的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的任何位置进行预备排出操作,墨雾也不会进入记录介质1和台板4之间的区域,因而记录介质1的背面不会被污染。
也就是说,仅在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于台板4上期间,记录介质1的背面才会被污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于台板4上期间,在充分远离记录介质1的侧端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在记录介质1的前端已移动至台板4的下游位置之后,在离记录介质1的侧端最近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以上述方式根据记录介质1的前端的位置来改变要进行预备排出操作的位置,由此可以在防止记录介质1被墨雾污染的同时缩短记录头3移动至预备排出位置所需的时间,并且可以抑制吞吐量的下降。
现在将参考图5A来详细说明预备排出位置的确定。
图5A是确定预备排出位置的处理的流程图。由附图标记d表示从记录介质的端部到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换句话说,在图3中,附图标记d1表示从记录介质1的一个端部到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并且附图标记d2表示从记录介质1的另一端部到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这两者中进行这种确定预备排出位置的处理。
首先,在开始预备排出位置确定控制的情况下,将记录介质的端部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将进行预备排出操作的端部之间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d与阈值D(预定值)进行比较(S1)。这里,阈值D表示即使在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区域中、由于预备排出操作而产生的墨雾也不会飞散在记录介质的背面上的最小距离。
在S1中距离d小于阈值D(d<D)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当在预备排出墨容纳部内的离记录介质最近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发生背面污染的可能性,并且该处理进入S2。在距离d不小于阈值D(d≥D)的情况下,判断为即使在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任何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也不会发生背面污染,并且选择靠近记录介质的端部的并且记录头3行进至其的距离小的预备排出位置B,从而抑制吞吐量的下降。
在S2中,判断在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记录介质1的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前端是否位于台板4上。可以基于利用端部位置传感器10感测到记录介质1的前端的定时来获得记录介质的前端位置。更具体地,可以根据感测到记录介质1的前端之后的输送辊5的转动量来确定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置。
在S2中,在判断为记录介质的前端位于台板上的情况下,选择与记录介质的端部相距比上述阈值D大的距离的预备排出位置A。在判断为记录介质的前端没有位于台板上的情况下,由于即使距离d小于阈值D也不会发生背面污染,因此选择靠近记录介质的端部的并且记录头行进至其的距离小的预备排出位置B。
将参考图5B来详细说明预备排出位置A和预备排出位置B。图5B是示出预备排出位置A和预备排出位置B的顶视图。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中,靠近记录区域(台板4)的位置是预备排出位置712,并且远离记录区域(台板4)的位置是预备排出位置711。在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中,靠近记录区域(台板4)的位置是预备排出位置722,并且远离记录区域(台板4)的位置是预备排出位置721。上述的预备排出位置A是指预备排出位置711和721。上述的预备排出位置B是指预备排出位置712和722。注意,尽管说明了在同一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中形成预备排出位置711和712、并且在同一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中形成预备排出位置721和722的示例,但还可以采用设置有附加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结构。
现在将说明图3中的距离d1和距离d2分别具有d1<D的关系和d2≥D的关系的示例。关于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中要进行的预备排出操作,根据图5A的流程图,在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于台板4上的情况下,在与记录介质1的一个端部相距比阈值D大的距离的预备排出位置711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在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记录介质1的前端没有位于台板4上的情况下,在离记录区域最近的预备排出位置712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关于在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中要进行的预备排出操作,由于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的位置与记录介质1的一个端部相距比距离D大的距离,因此与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的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置无关地,在离记录区域最近的预备排出位置722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在利用吸引泵9使记录介质1保持在台板4上的情况下,上述阈值D至少为50mm,并且可以为约60mm以上。
已知如下:在利用吸引泵使记录介质保持在台板上的情况下,与没有使记录介质保持在台板上的情况相比,记录介质更易受到由于预备排出操作而产生的墨雾的影响。这是因为,由于预备排出操作而产生的墨雾是以由用于使记录介质保持在台板上的吸引泵所产生的气流进行引导的方式引出的。换句话说,在利用多个吸引口引出墨雾的情况下,很可能该墨雾的一部分附着至记录介质的背面,因而更有可能发生记录介质的背面污染。因此,在使记录介质保持在台板上的情况下的阈值D大于在没有使记录介质保持在台板上的情况下的阈值D。
尽管在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包括两个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喷墨记录设备,但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另外,可以通过不进行在S1中使用阈值D的判断、而仅进行S2中的关于记录介质的前端是否位于台板上的判断,来确定预备排出位置。
注意,这种确定预备排出位置的处理还可以不仅应用于在A1记录介质或A0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操作的大型喷墨记录设备,而且应用于在诸如A3版记录介质、A4版记录介质和比A4版记录介质小的记录介质等的各种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操作的商用打印机。
在裁切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存在当记录介质的后端位于台板上时也发生由于墨雾所引起的背面污染的影响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在记录介质的后端位于台板上的情况下、在仅利用薄片排出辊12夹持记录介质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操作和预备排出操作,并且还因为记录介质的卷曲的影响。换句话说,在裁切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存在当记录介质的后端位于台板上时在记录介质和台板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因而可以对预备排出操作进行控制,以在与记录介质的一个端部相距比阈值D大的距离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
以上述方式确定了预备排出位置,由此可以提供能够在抑制吞吐量的下降的同时、防止记录介质发生背面污染的喷墨记录设备。
第二实施例
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了从记录介质的左端到一个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距离d和从记录介质的右端到另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距离d彼此不同的示例,但在本实施例中,将说明从记录介质的左端到一个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距离d和从记录介质的右端到另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距离d彼此相同的示例。
图6是包括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喷墨记录设备的示意顶视图。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由附图标记d1表示从记录介质1的一个端部到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的端部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并且由附图标记d2表示从记录介质1的另一端部到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的端部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被配置成具有d1=d2的关系。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图5A的流程图来确定预备排出位置。注意,由于在本实施例中距离d1和距离d2彼此相同,因此通过进行一次预备排出位置确定控制就可以确定这两个预备排出位置。
接着,将说明图6中的d1和d2具有d1=d2<D的关系的示例。关于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中要进行的预备排出操作,根据图5A,在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于台板4上的情况下,在与记录介质1的相应端部分别相距比阈值D大的距离的预备排出位置711和721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在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记录介质1的前端没有位于台板4上的情况下,在预备排出位置712和722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注意,d1、d2和D的关系仅是示例,并且本实施例不限于此。
以上述方式确定了预备排出位置,由此可以提供能够在抑制吞吐量的下降的同时、防止记录介质发生背面污染的喷墨记录设备。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将说明在台板上设置有多个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示例。图7A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的主体的示意顶视图。
在图7A中,在记录介质上的进行记录操作的区域外配置有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第三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3和第四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4。更具体地,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配置在记录区域外的区域其中之一中,并且第三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3和第四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4配置在这些区域中的位于台板4上的另一个中。记录介质1夹持在这些区域之间。注意,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数量不限于三个。这里,由附图标记d1表示从记录介质的一个端部到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并且由附图标记d3表示从记录介质1的另一端部到第三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3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图5A的流程图来确定预备排出位置。
将参考图7B来详细说明预备排出位置A和预备排出位置B。图7B是示出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第三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3和第四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4的顶视图。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中,靠近记录区域(台板4)的位置是预备排出位置712,并且远离记录区域(台板4)的位置是预备排出位置711。配置在靠近记录区域(台板4)的位置的第三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3是预备排出位置722。配置在远离记录区域(台板4)的位置的第四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4是预备排出位置721。上述的预备排出位置A是指预备排出位置711和721,并且上述的预备排出位置B是指预备排出位置712和722。将说明图7A中的d1和d3分别具有d1<D的关系和d3<D的关系的示例。关于在预备排出墨容纳部中要进行的预备排出操作,根据图5A,在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于台板4上的情况下,在预备排出位置711和预备排出位置721(第四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4)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在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记录介质1的前端没有位于台板4上的情况下,在预备排出位置712和预备排出位置722(第三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3)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注意,d1、d3和D的关系仅是示例,并且本发明不限于此。
以上述方式确定了预备排出位置,由此可以提供能够在抑制吞吐量的下降的同时、防止记录介质发生背面污染的喷墨记录设备。
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将说明一系列记录操作中的、在记录介质的输送量(换行量)不恒定的情况下的预备排出位置确定控制的示例。在一次操作的输送量小的情况下,与一次操作的输送量大的情况相比,记录介质1的同一部分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仍停留在受到由于预备排出操作而产生的墨雾影响的区域中。在本发明人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结果,由于墨雾的影响而更显著地发生背面污染。
图8A是一系列记录操作中的随着时间经过的输送速度的概念图。图8B是示出一系列记录操作中的、随着时间经过的记录介质的端部位置(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的概念图。
在图8A中,在时刻T0记录介质1的以输送速度F1(英寸/秒)的输送开始,并且在时刻T1记录介质1的直到记录开始位置为止的输送结束。在时刻T1~时刻T4期间进行记录操作。在时刻T1~时刻T2期间和时刻T3~时刻T4期间没有输送记录介质1(输送速度为零),并且通过从记录头排出墨来进行记录操作。在时刻T2~时刻T3期间以输送速度F2(英寸/秒)输送记录介质1。注意,这里,时刻和输送速度之间的关系仅是示例,并且本发明不限于此。另外,由于启动马达的影响,因此输送速度不是恒定的。
在图8B中,a1~a2的范围是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于台板4上的范围。在时刻T0开始记录介质1的输送,在时刻T1记录介质1的前端到达台板4上的位置P1,之后记录介质1的前端保持处于位置P1,直到时刻T2为止。接着,在时刻T2再次开始记录介质1的输送,并且在时刻T5之后记录介质1的前端位于台板4外。在时刻T6记录介质1的后端位于台板4上。在时刻T3记录介质1的后端到达位置P2,之后记录介质1的后端保持处于位置P2,直到时刻T4为止。
将参考图9A和9B来详细说明上述操作中的预备排出操作的确定。
图9A是示出预备排出位置的确定的流程的图。
首先,在开始预备排出位置确定控制的情况下,将从记录介质的端部到将进行预备排出操作的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端部的相对于x方向的距离d与阈值D(预定值)进行比较(S1)。这里,阈值D表示即使在记录介质和台板之间产生间隙的该记录介质的前端部的区域中、由于预备排出操作而产生的墨雾也不会飞散在记录介质的背面上的最小距离。
在S1中距离d小于阈值D(d<D)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当在预备排出墨容纳部内的离记录介质最近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发生背面污染的可能性,并且该处理进入步骤S2。在距离d不小于阈值D(d≥D)的情况下,判断为即使在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任何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操作也不会发生背面污染,并且选择靠近记录介质的端部的预备排出位置B,从而抑制吞吐量的下降。
在S2中,判断在进行预备排出操作时记录介质1的前端或后端是否位于台板4上。可以通过使用利用端部位置传感器10感测到记录介质1的前端的定时来确定记录介质1的前端和后端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位置的信息。更具体地,可以根据感测到记录介质1的前端之后的输送辊5的转动量来确定记录介质1的前端和后端相对于输送方向的位置的信息。
在S2中,在判断为记录介质1的前端或后端位于台板4上的情况下,该处理进入S3。在判断为记录介质1的前端或后端没有位于台板4上的情况下,选择预备排出位置B。
在S3中,判断输送量(换行量)是否不大于输送量阈值Fth。
在判断为输送量大于输送量阈值Fth的情况下,选择与记录介质的相应端部相距比阈值D大的距离的预备排出位置A,从而抑制发生背面污染。
在判断为输送量不大于输送量阈值Fth的情况下,选择比预备排出位置A离记录区域更远的预备排出位置C。预备排出位置C是即使在输送量不大于输送量阈值Fth的状态下进行记录操作时、也可以忽视飞散在记录介质1的背面上的墨雾的影响的位置。
换句话说,在记录介质的端部位于台板上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到输送量(换行量)来确定预备排出位置。
将参考图9B来详细说明预备排出位置A、B和C。图9B是示出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和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的顶视图。在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中,从记录区域(台板4)侧起按顺序依次形成有预备排出位置712、711和713。
在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中,从记录区域(台板4)侧起按顺序依次形成有预备排出位置722、721和723。上述的预备排出位置A是指预备排出位置711和721。预备排出位置B是指预备排出位置712和722,并且预备排出位置C是指预备排出位置713和723。注意,尽管说明了在同一第一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1中形成预备排出位置711、712和713、并且在同一第二预备排出墨容纳部72中形成预备排出位置721、722和723的示例,但还可以采用设置有附加预备排出墨容纳部的结构。
根据图9A的流程图,在图8A和8B中,在时刻T1~时刻T2期间选择预备排出位置C,在时刻T2~时刻T5期间选择预备排出位置A,并且在时刻T5~时刻T6期间选择预备排出位置B。在时刻T6~时刻T3期间选择预备排出位置A,并且在时刻T3~时刻T4期间选择预备排出位置C。
以上述方式确定了预备排出位置,由此可以提供能够在抑制吞吐量的下降的同时、防止记录介质发生背面污染的喷墨记录设备。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滑架,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安装有通过排出墨来进行记录的记录头;
输送单元,用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输送记录介质;以及
预备排出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头进行预备排出,
其中,在所述记录头进行预备排出的情况下,所述预备排出单元基于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来改变所述记录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
台板,用于在与所述记录头相对的位置处支持所述记录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所述预备排出单元基于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来改变所述记录头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或后端的位置,
其中,所述预备排出单元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确定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等于或小于预定量的情况下,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量大于所述预定量的情况相比,所述预备排出单元使所述记录头的位置更靠所述记录介质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在所述端部位于所述台板上的情况下,与所述端部没有位于所述台板上的情况相比,所述预备排出单元使所述记录头的位置更靠所述记录介质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
预备排出容纳部,用于容纳从所述记录头预备排出的墨,
其中,在所述端部位于所述台板上的情况下,使所述记录头在所述预备排出容纳部中的远离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并且在所述端部没有位于所述台板上的情况下,使所述记录头在所述预备排出容纳部中的靠近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处进行预备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
多个预备排出容纳部,用于容纳从所述记录头预备排出的墨,
其中,在所述端部位于所述台板上的情况下,使所述记录头在远离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的预备排出容纳部处进行预备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
吸引单元,用于使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在所述台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
在利用所述吸引单元使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在所述台板上的情况下,与未利用所述吸引单元使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在所述台板上的情况相比,所述预备排出单元使所述记录头的位置更靠所述记录介质的外侧。
CN201410164017.0A 2013-04-23 2014-04-23 喷墨记录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182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0805 2013-04-23
JP2013090805 2013-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8208A true CN104118208A (zh) 2014-10-29
CN104118208B CN104118208B (zh) 2016-03-16

Family

ID=51728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401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18208B (zh) 2013-04-23 2014-04-23 喷墨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26437B2 (zh)
JP (1) JP6422232B2 (zh)
CN (1) CN1041182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6565A (zh) * 2019-10-03 2021-04-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46413B2 (ja) * 2018-02-23 2022-10-0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方法
KR102624573B1 (ko) * 2020-08-20 2024-01-15 세메스 주식회사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잉크젯 장치
WO2024053766A1 (ko) * 2022-09-08 2024-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프린팅 장치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4185A1 (en) * 2000-11-07 2002-05-09 Yoshiyuki Kinoshit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eliminary discharge control method
US20030038856A1 (en) * 2001-08-21 2003-02-27 Ramon Vega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n auxiliary spittoon in a printer
CN1488505A (zh) * 2002-08-29 2004-04-14 ������������ʽ���� 喷墨记录装置和该装置的预备喷出控制方法
CN1488504A (zh) * 2002-08-28 2004-04-14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
US20050270323A1 (en) * 2004-06-08 2005-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printing method
JP2007253407A (ja) * 2006-03-22 2007-10-04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05348A (ja) * 2008-10-31 2010-05-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811394A (zh) * 2009-02-24 2010-08-25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CN102407662A (zh) * 2010-07-21 2012-04-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3611B2 (ja) 1999-03-23 2009-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吐出回復方法
JP2001301145A (ja) * 2000-04-24 2001-10-30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3205654A (ja) * 2002-01-11 2003-07-22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267422B2 (en) * 2004-06-07 2007-09-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urging fixing-liquid ejection devices
JP2007290221A (ja) * 2006-04-25 2007-11-08 Seiko Epson Corp ノズルフラッシング支援システムおよびノズルフラッシング支援プログラム、並びにノズルフラッシング支援方法
JP2008114409A (ja) * 2006-11-01 2008-05-2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71516B2 (ja) 2010-08-25 2016-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4185A1 (en) * 2000-11-07 2002-05-09 Yoshiyuki Kinoshit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eliminary discharge control method
US20030038856A1 (en) * 2001-08-21 2003-02-27 Ramon Vega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n auxiliary spittoon in a printer
CN1488504A (zh) * 2002-08-28 2004-04-14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
CN1488505A (zh) * 2002-08-29 2004-04-14 ������������ʽ���� 喷墨记录装置和该装置的预备喷出控制方法
US20050270323A1 (en) * 2004-06-08 2005-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printing method
JP2007253407A (ja) * 2006-03-22 2007-10-04 Fujifilm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05348A (ja) * 2008-10-31 2010-05-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811394A (zh) * 2009-02-24 2010-08-25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CN102407662A (zh) * 2010-07-21 2012-04-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6565A (zh) * 2019-10-03 2021-04-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12606565B (zh) * 2019-10-03 2022-05-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26437B2 (en) 2015-09-08
CN104118208B (zh) 2016-03-16
JP2014223800A (ja) 2014-12-04
JP6422232B2 (ja) 2018-11-14
US20140313260A1 (en) 2014-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33690B (zh) 一种卷烟包入条二维码检测及信息关联系统
CN104118208A (zh) 喷墨记录设备
EP1996406B1 (en) Ink jet printing with multiple conveyors
CN100488858C (zh) 立式配页机
US10076878B2 (en) System for detecting inoperative inkjets i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using an optical sensor and reversible thermal substrates
US2019000958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583095A (zh) 一种印品收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1310874A (zh) 一种拨叉式在线连续称重检测装置
CN101234556B (zh) 喷墨打印设备和喷墨打印方法
CN211766568U (zh) 卷烟包入条二维码检测及信息关联系统
CN102218903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9415600B2 (en) System for detecting inoperative inkjets i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using a digital camera and strobe light
US9352572B2 (en) System for detecting inoperative inkjets i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using an optical sensor and movable test substrates
JP581853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CN110355111B (zh) 一种竹子的自动分拣传输装置
CN102107794B (zh) 堆积机构
US9561649B2 (en) System for detecting inoperative inkjets in printheads ejecting clear ink using thermal substrates
CN204759438U (zh) 一种二维码印刷品检品机
US9067446B1 (en) System for detecting inoperative inkjets i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using a test pattern and an ultrasonic sensor
CN105855179B (zh) 物流分拣系统、所用的物料分拣机及物料分拣方法
CN101519002A (zh) 成像装置,传送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US9090113B1 (en) System for detecting inoperative ejectors i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using a pneumatic sensor
CN202508669U (zh) 一种印品收集装置
CN205701479U (zh) 物流分拣系统、所用的物料分拣机
CN202702862U (zh) 一种胶印机混杂印张检测报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