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5798B - 单轴承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单轴承绕线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5798B
CN104115798B CN201410170045.3A CN201410170045A CN104115798B CN 104115798 B CN104115798 B CN 104115798B CN 201410170045 A CN201410170045 A CN 201410170045A CN 104115798 B CN104115798 B CN 1041157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el
axial
flange part
shaft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00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5798A (zh
Inventor
森本伸
森本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941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72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941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727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15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5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57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57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28Frame details with line or water shiel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单轴承绕线轮,防止异物侵入到绕线轮主体的内部,并且即使在侵入了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地除去。单轴承绕线轮(10)的卷筒(13)具有绕线体部(16)和第1凸缘部(8a)。绕线轮主体(11)具有主体部(21)、支承轴(14)和盖部(21e)。支承轴(14)设置于主体部(21),并将卷筒(13)支承为能够旋转。盖部(21e)覆盖卷筒(13)的凸缘部(8b)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盖部(21e)具有至少一个孔部(21g)。

Description

单轴承绕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单轴承绕线轮包括卷筒、绕线轮主体和手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卷筒具有绕线体部、和设置于绕线体部的两端的凸缘部。绕线轮主体将卷筒支承为能够旋转。绕线轮主体具有盖部。盖部覆盖卷筒的凸缘部的外周面。由此,保护卷筒的凸缘部,并且限制卷绕于卷筒的绕线体部的钓线使其不会侵入绕线轮主体。手柄能够旋转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并使卷筒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2239号公报。
在现有的单轴承绕线轮中,利用绕线轮主体的盖部覆盖卷筒的凸缘部的外周侧,由此,保护卷筒的凸缘部的外周,并且防止异物混入绕线轮主体的内部。此外,在现有的单轴承绕线轮中,限制卷绕于卷筒的绕线体部的钓线使其不会侵入绕线轮主体。
另一方面,在垂钓者使用单轴承绕线轮进行垂钓的情况下,垂钓者利用手捏住钓饵而形成为丸子状。进而,垂钓者大多在该钓饵附着在手上的状态下操作绕线轮,该钓饵从垂钓者的手附着在卷筒(例如卷绕于卷筒的钓线)上。于是,该钓饵有可能会侵入卷筒的凸缘部与盖部之间。有可能由于该钓饵而在凸缘部与盖部之间产生摩擦,从而阻碍卷筒的顺畅旋转。此外,附着在卷筒上的钓饵也有可能侵入绕线轮主体的内部。在该情况下,在使卷筒旋转时,有可能产生异常声音。
此外,在实际垂钓后的维护时,若要通过清洗等除去附着于盖部的钓饵等异物,则不仅费工夫,而且清洗液(水等)也有可能残留在绕线轮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单轴承绕线轮,防止异物侵入到绕线轮主体的内部,并且在异物侵入了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除去异物。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单轴承绕线轮包括卷筒、绕线轮主体和手柄。卷筒具有绕线体部和第1凸缘部。绕线体部是卷绕钓线的部分。第1凸缘部设置于绕线体部的端部。绕线轮主体具有主体部、支承轴和盖部。主体部能够装配于钓竿。支承轴设置于主体部,并将卷筒支承为能够旋转。盖部覆盖第1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盖部具有至少一个孔部。手柄能够旋转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并使卷筒旋转。
在本单轴承绕线轮中,即使异物附着于卷筒、异物侵入了卷筒的第1凸缘部与盖部之间,当卷筒旋转时,也能够借助离心力将该异物从盖部的孔部除去。此外,即使异物侵入了卷筒的第1凸缘部与盖部之间,在维护时,也能够容易地将附着于盖部的异物从孔部去除。这样,在本单轴承绕线轮中,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绕线轮主体。另外,所谓异物是附着于卷筒和/或卷绕在卷筒上的钓线的钓饵等的统称的词语。
优选的是,盖部形成为筒状,并从主体部向卷筒侧突出。在盖部的内周面上呈环状地形成有槽部,槽部与第1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对置。
在该情况下,盖部具有与卷筒对置的槽部,因此,能够将附着于卷筒的异物沿着该槽部引导到孔部。由此能够有效地除去异物。此外,能够使附着于卷筒的异物滞留于槽部,因此,在维护时能够容易将该异物去除。
优选的是,孔部从槽部的朝径向外侧开口,即从槽部的底部朝向外侧开口。在该情况下,由于孔部从槽部的底部朝向外侧开口,因此,能够有效地将沿着槽部引导到孔部的异物除去。
优选的是,孔部以支承轴为基准向重力作用的方向开口。
在该情况下,由于孔部以支承轴为基准向重力作用的方向开口,因此,即使异物侵入卷筒的第1凸缘部与盖部之间,也能够容易地将该异物从孔部除去。即,在本单轴承绕线轮中,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绕线轮主体。
优选的是,盖部具有多个孔部。多个孔部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槽部。在该情况下,由于多个孔部隔开间隔地设置于盖部,因此,能够高效地将附着于卷筒的异物从多个孔部除去。
优选的是,多个孔部中的至少一个孔部以支承轴为基准向重力作用的方向开口。
在该情况下,由于多个孔部中的至少一个孔部以支承轴为基准在重力作用的方向上设置于盖部,因此,即使异物侵入卷筒的第1凸缘部与盖部之间,也能够容易地将该异物从孔部除去。即,在本单轴承绕线轮中,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绕线轮主体。
优选的是,卷筒在沿轴向延伸的绕线体部的轴向第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1凸缘部。卷筒还具有形成于绕线体部的轴向第二侧的端部的第2凸缘部。主体部配置于卷筒的轴向第一侧。绕线轮主体还具有用于支承第2凸缘部的外周部的支承部。支承部具有延伸部和引导部。延伸部从主体部向轴向第二侧延伸。引导部从延伸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根据该结构,引导部从沿轴向延伸的延伸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因此,即使在卷绕于卷筒的绕线体部的钓线松弛的状态下卷筒旋转而使钓线向径向外侧移动了的情况下,钓线也沿着引导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被向延伸部引导。即,松弛的钓线不会被引导到第1凸缘部与支承部之间的间隙中。其结果是,能够防止钓线进入第2凸缘部与支承部之间的间隙的问题。此外,被向延伸部引导的钓线即使向轴向第二侧移动,也由沿径向延伸的引导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限制移动,从而能够防止钓线进入第2凸缘部与支承部之间的间隙。
优选的是,引导部的前端面处的轴向第一侧的端缘位于在轴向上与第2凸缘部的外周面的轴向第一侧的侧缘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第2凸缘部的外周面的轴向第一侧的侧缘靠轴向第二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松弛的钓线向径向外侧移动时,能够从第2凸缘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向引导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更顺畅地移动。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引导部将钓线更顺畅地向延伸部引导,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钓线进入第2凸缘部与支承部之间的间隙。
优选的是,第2凸缘部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大径部配置于小径部的轴向第二侧且直径比小径部大。引导部的前端面与小径部的外周面对置。根据该结构,利用小径部与大径部的阶梯差,支承部能够更稳定地支承第2凸缘部的外周部。
优选的是,引导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与小径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共面。根据该结构,松弛的钓线能够从小径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顺畅地向引导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转移。
优选的是,支承部还具有从引导部朝向轴向第二侧突出的突出部。大径部在轴向第一侧的侧面沿周向形成有收纳突出部的环状的槽。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支承部的突出部插入大径部的槽中,能够支承卷筒的外周部,因此能够使卷筒更稳定地旋转。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防止异物侵入到绕线轮主体的内部的单轴承绕线轮。
附图说明
图1是单轴承绕线轮的主视图。
图2是单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1的单轴承绕线轮中的第2凸缘部与下保护部9b的边界部分的详细情况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2的单轴承绕线轮中的第2凸缘部与下保护部9b的边界部分的详细情况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2的另一单轴承绕线轮中的第2凸缘部与下保护部9b的边界部分的详细情况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3的又一单轴承绕线轮中的第2凸缘部与下保护部9b的边界部分的详细情况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单轴承绕线轮;11绕线轮主体;12手柄;13卷筒;14卷筒轴(支承轴的一例);16绕线体部;8a第1凸缘部;8b第2凸缘部;21框架(主体部的一例);21c外筒部;21e边缘部(盖部的一例);22c竿安装脚;21f槽部;21g孔部;121g第1孔部;221g第2孔部;321g第3孔部(重力方向的孔部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单轴承绕线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单轴承绕线轮的主视图,图2是单轴承绕线轮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卷筒的旋转轴即第1轴线X1延伸的方向,具体地讲是指图1的左右方向。此外,轴向第一侧是指图1的右侧,轴向第二侧是指图1的左侧。径向是指以第1轴线X1为中心的圆的径向,径向内侧是指接近第1轴线X1的方向,径向外侧是指远离第1轴线X1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单轴承绕线轮10包括绕线轮主体11、手柄12和卷筒13。此外,单轴承绕线轮10还包括离合器杆20和离合器装置25。
<绕线轮主体及手柄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绕线轮主体11能够装配于钓竿RD。绕线轮主体11具有框架(主体部的一例)21和固定于框架21的侧盖23。在框架21和侧盖23之间配置有旋转传递机构24、离合器装置25和曳力机构26。
旋转传递机构24是将手柄12的旋转传递至卷筒13的机构。离合器装置25对手柄12和卷筒13进行连结(离合器接合状态)和切断连结(离合器分离状态)。离合器杆20是用于将离合器装置25从离合器接合状态操作至离合器分离状态的部件。离合器杆20能够摆动地装配于侧盖23的外侧面。曳力机构26是对卷筒13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机构。
如图3所示,框架21具有第1圆板部21b、外筒部21c以及内筒部21d。第1圆筒部21b在中心部具有开口21a。卷筒13的凸台部15能够通过该开口21a。外筒部21c形成为圆筒状,并从第1圆板部21b的外周部向手柄12侧(图3的右侧)突出。内筒部21d形成为圆筒状,并从第1圆板部21b的内周缘部向与外筒部21c的相反侧(图3的左侧)突出地形成。在第1圆板部21b的外周侧形成有能够收纳卷筒13的第1凸缘部8a的边缘部21e(盖部的一例)。
如图3和图4所示,边缘部21e覆盖卷筒13的第1凸缘部8a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边缘部21e形成为筒状,并从第1圆板部21b的外周部向卷筒13侧突出。此外,边缘部21e与第1圆板部21b一体地形成。
边缘部21e具有槽部21f和多个孔部21g。槽部21f呈环状地形成于边缘部21e的内周面。槽部21f与卷筒13的第1凸缘部8a的至少一部分对置。详细而言,槽部21f与卷筒13的第1凸缘部8a的外周部对置。
例如各孔部21g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槽部21f的底部121f(参照图4)。此外,孔部21g沿着槽部21f形成为长孔形状。孔部21g从槽部21f的底部121f朝向外侧开口。
另外,多个孔部21g中的至少一个(后述的第3孔部321g)以后述的卷筒13的卷筒轴14为基准向重力作用的方向(重力方向)开口。例如,多个孔部21g中的一个在重力方向(图3中的卷筒轴14的下方)设置于槽部21f。
在本实施方式中,七个孔部21g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于槽部21f的底部121f。如图1和图2所示,七个孔部21g中的三个第1孔部121g朝向边缘部21e的前方开口。各第1孔部121g沿周向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
如图2所示,七个孔部21g中的三个第2孔部221g朝向边缘部21e的后方开口。三个第2孔部221g沿径向与三个第1孔部121g对置。各第2孔部221g沿周向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另外,七个孔部21g中的一个第3孔部321g在卷筒轴14的下方(重力方向)上设置于边缘部21e的槽部21f。
另外,这里记载了假定钓竿RD为水平且单轴承绕线轮10相对于钓竿RD安装在垂直方向(下方)的状态的例子。取而代之,在安装于与相对于钓竿RD垂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情况下,例如相对于钓竿RD倾斜地安装的情况下,第1孔部121g和第2孔部221g中的任一个相对于卷筒轴14设置在重力方向。
如图3所示,外筒部21c的开口端部(手柄12侧的端部)由侧盖23封闭。内筒部21d作为用于防止进入卷筒13内的钓线缠绕在凸台部15上的防止咬线部发挥功能。在外筒部21c的外周面,例如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手段固定有上保护部9a和下保护部9b。上保护部9a和下保护部9b以位于卷筒13的外周侧的方式向侧盖23的相反侧延伸。
如图1~图3所示,在上保护部9a例如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手段固定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竿安装脚22c,竿安装脚22c用于将单轴承绕线轮10装配于钓竿RD。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下保护部9b形成有开口部22d。开口部22d以与第3孔部321g对置的方式形成于下保护部9b。
如图1至图3所示,侧盖23通过两根连结螺栓(未图示)连结于框架21。侧盖23具有第2圆板部23a和鼓出部23b。第2圆板部23a嵌合固定于外筒部21c。鼓出部23b为有底筒状,以从第2圆板部23a鼓出的方式形成。第2圆板部23a的中心为通过第1圆板部21b的中心的第1轴线X1。即,第1圆板部21b的中心与第2圆板部23a的中心相同。第1轴线X1沿着与竿安装脚22c的纵长方向(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鼓出部23b用于收纳旋转传递机构24、离合器装置25和曳力机构26。鼓出部23b形成为以从第1轴线X1(图2)偏心的位置X4(图2)为中心的圆筒形。向轴向外侧(图2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近前侧)鼓出。
在鼓出部23b通过铆接等固定手段固定有收纳曳力机构26的曳力收纳筒部23c。通过曳力收纳筒部23c的中心的第2轴线X2(图2)与第1轴线X1平行地配置,在连接鼓出部23b的中心X4和第1轴线X1的直线L上配置于比中心X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手柄12能够旋转地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1。手柄12例如具有两个手柄把手30和手柄臂31。手柄12例如是双手柄型。各手柄把手30装配于手柄臂31的两端部。手柄臂31通过固定螺栓27安装于手柄轴32的前端部,并与手柄轴32一体地旋转。
<旋转传递机构的结构>
如图3所示,旋转传递机构24具有手柄轴32、主齿轮34和小齿轮36。手柄轴32沿着第2轴线X2延伸。手柄轴32由装配于第1圆板部21b的轴承38和装配于侧盖23的滚柱式单向超越离合器4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绕线轮主体11绕第2轴线X2旋转。滚柱式单向超越离合器40使曳力机构26动作,并且支承手柄轴32。
在手柄轴32的一端部装配有手柄臂31。具体地讲,在手柄轴32的前端部以能够与手柄轴32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有手柄臂31。另外,在手柄轴32的另一端部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有主齿轮34。此外,在手柄轴32上装配有曳力机构26。在曳力机构26中,当将与手柄轴32旋合的曳力操作部80向螺纹拧紧方向转动时,碟形弹簧被压缩。于是,曳力与碟形弹簧的弹簧力对应地增强。
主齿轮34例如是黄铜制的圆板形状的部件。主齿轮34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32。主齿轮34是直齿齿轮,例如齿数为43。
小齿轮36与主齿轮34啮合,并以能够旋转且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装配于卷筒轴14。小齿轮36具有例如黄铜制的筒状的齿轮主体42。主齿轮34与齿轮主体42啮合。齿轮主体42例如是直齿齿轮,齿数为12。因此,旋转传递机构24的增速比为43/12。此外,小齿轮36在齿轮主体42的前端部具有构成离合器装置25的第1离合器卡合部44。
<卷筒的结构>
如图3所示,卷筒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悬臂支承在绕线轮主体11上的卷筒轴14(支承轴的一例)。卷筒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卷筒轴14,并与手柄12的旋转联动地旋转。卷筒轴14沿着第1轴线X1配置,且基端由固定螺栓28固定于侧盖23。卷筒轴14在基端侧外周面具有构成离合器装置25的弹簧卡合部74。此外,在卷筒轴14的前端侧,隔开间隔地形成有锥形部14a和环状的卷筒卡定槽14b。
卷筒13具有凸台部15、绕线体部16、第1凸缘部8a和第2凸缘部8b。绕线体部16在凸台部15的外周侧与凸台部15隔开间隔配置。第1凸缘部8a形成于绕线体部16的第1端部(图3的右侧的端部),第2凸缘部8b形成于绕线体部16的第2端部(图3的左侧的端部)。第2凸缘部8b在与手柄12背离的一侧一体地形成于绕线体部12b。第1凸缘部8a在接近手柄12的一侧一体地形成于绕线体部12b。第1凸缘部8a配置于框架21(第1圆板部21b)的边缘部21e的内周侧。
凸台部15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卷筒轴14上。凸台部15和绕线体部16通过圆板状的连结部18连结。在凸台部15设置有一次操作式拆装机构52和第2离合器卡合部48。一次操作式拆装机构52是用于通过一次操作将卷筒13相对于卷筒轴14拆装的机构。第2离合器卡合部48构成离合器装置25。第2离合器卡合部48能够与凸台部15一体旋转。在凸台部15的外周面装配有帽部件49。在凸台部15的内周面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例如球轴承的形式的第1轴承50和第2轴承51。
一次操作式拆装机构52具有卷筒卡定槽14b、拆装操作部件56和扭转螺旋弹簧57。拆装操作部件56与卷筒卡定槽14b卡合。扭转螺旋弹簧57对拆装操作部件56向径向外侧(图3的上方)施力。拆装操作部件56具有弯折90度而形成的拆装操作部56a。
在将卷筒13从卷筒轴14卸下的情况下,将拆装操作部56a向接近卷筒轴14的方向按压。于是,扭转螺旋弹簧57与拆装操作部件56的卡合脱离,从而能够卸下卷筒13。此外,在装配卷筒13的情况下,利用锥形部14a引导拆装操作部件56。进而,当拆装操作部件56配置于卷筒卡定槽14b时,借助扭转螺旋弹簧57的作用力,将拆装操作部件56卡定于卷筒卡定槽14b,从而防止卷筒13脱出。
<离合器杆的结构>
如图2所示,离合器杆20装配于侧盖23的鼓出部23b的外侧面。此外,离合器杆20装配成能够绕平行地配置于第1轴线X1的上方的第3轴线X3摆动。另外,第2轴线X2和第3轴线X3在通过配置于第1圆板部21b的中心的第1轴线X1的直线L上沿上下排列配置。此外,直线L在竿安装脚22c的前后方向(图2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与竿安装脚22c成直角地相交。换言之,第3轴线X3与第2轴线X2隔着第1轴线X1配置在相反侧。因此,包括绕线轮主体11在内,单轴承绕线轮1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直线L大致轴对称地形成。
如图3所示,离合器杆20通过复位弹簧73的作用而通常保持在图2所示的位置。离合器杆20包括杆轴65、杆主体66和杆旋钮67。杆轴65由固定螺栓29固定于侧盖23。杆主体66能够一体转动地装配于杆轴65。具体而言,杆主体66由固定螺栓29固定于杆轴65。杆旋钮67螺纹紧固于杆主体66的前端。通过使这样的离合器杆20摆动,来设定离合器装置25的接合分离。另外,当摆动操作结束时,小齿轮36通过复位弹簧73的作用返回到离合器接合位置。
<离合器装置的结构>
离合器装置25通过离合器杆20而从离合器接合状态被切换到离合器分离状态。离合器装置25具有第1离合器卡合部44、第2离合器卡合部48和离合器控制机构。第1离合器卡合部44设置于小齿轮36的齿轮主体42。第2离合器卡合部48设置于卷筒13。
离合器控制机构通过使第1离合器卡合部44与第2离合器卡合部48卡合,来控制离合器的接合分离。离合器控制机构具有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具有与离合器杆21的摆动联动地转动的离合器凸轮70、和与离合器凸轮卡合的离合器拨叉71。
离合器凸轮70能够与离合器杆20的杆轴65一体转动。由此,离合器凸轮70与离合器杆20的摆动联动地转动。
离合器拨叉71对应于离合器杆20的摆动,使小齿轮36从离合器接合位置移动到离合器分离位置。离合器拨叉71支承于杆轴65并能够沿轴向移动。离合器拨叉71与小齿轮36的齿轮主体42卡合,从而使小齿轮36移动。在离合器拨叉71的背面配置有复位弹簧73。离合器拨叉71通过与齿轮主体42卡合而被止转。另外,通过未图示的复位机构使小齿轮36从离合器分离位置返回到离合器接合位置。
<卷筒旋转时的异物除去动作>
当垂钓者使手柄12旋转时,卷筒13旋转。例如,即使异物例如钓饵附着于卷绕在卷筒13的第2凸缘部8b和/或绕线体部16上的钓线,当卷筒13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钓饵,借助该离心力,也将附着在卷筒上的钓饵向外侧去除。然而,在现有的结构中,若钓饵侵入卷筒13的第1凸缘部8a与框架21的边缘部21e之间时,则该钓饵堆积在第1凸缘部8a和边缘部21e之间。此外,当钓饵的堆积量增多时,钓饵与第1凸缘部8a和/或边缘部21e滑动,从而成为阻碍卷筒13顺畅旋转的重要原因。此外,在该钓饵侵入了绕线轮主体11的情况下,钓饵与旋转传递机构等发生干涉,从而成为产生异常声音和/或旋转故障等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本单轴承绕线轮10中,在钓饵侵入卷筒13的第1凸缘部8a与框架21的边缘部21e之间的状态下,当垂钓者使手柄12旋转时,通过卷筒13的第1凸缘部8a的旋转,使离心力作用于钓饵,从而将该钓饵从多个孔部21g(121g、221g、321g)直接除去。此外,当离心力作用于钓饵时,该钓饵与槽部21f抵接,沿着槽部21f被引导到各孔部21g(121g、221g、321g)。进而,钓饵被从各孔部21g(121g、221g、321g)除去。
特别是第3孔部321g在卷筒轴14的下方(重力方向)设置于边缘部21e的槽部21f。因此,即使在不使卷筒13旋转的情况下,钓饵也例如通过槽部21f的水等而沿着槽部21f被引导到第3孔部321g。进而,钓饵被从第3孔部321g除去。另外,槽部21f的水等包含进行垂钓时的海水和/或维护时的清洗水等。
这样,在本单轴承绕线轮10中,由于钓饵被从孔部21g除去,所以能够防止钓饵侵入到绕线轮主体11的内侧,例如能够防止钓饵侵入到框架21与卷筒13之间。
此外,在本单轴承绕线轮10中,在维护时,利用一次操作式拆装机构52将卷筒13从卷筒轴14卸下,由此能够进入边缘部21e的内周部。在该情况下,仅通过除去残留在槽部21f和/或各孔部21g(121g、221g、321g)中的钓饵,就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绕线轮主体11具有上保护部9a和下保护部9b,但也可以构成为,利用该上保护部9a和下保护部9b支承第2凸缘部8b的外周部。
例如,如图5所示,第2凸缘部8b具有小径部81和大径部82。大径部82是直径比小径部81大的圆板状,形成于小径部81的轴向第二侧。另外,大径部82与小径部81一体地形成。
在大径部82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即内侧面821中形成有槽822。该槽822沿着周向形成为环状。此外,槽822形成在大径部82的外周部且比小径部81靠外周侧的位置。
槽822的径向内侧的侧面823在径向上与小径部81的外周面811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即,槽822的径向内侧的侧面823与小径部81的外周面811连续地形成。此外,大径部82的内侧面821位于比小径部81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即内侧面812靠轴向第二侧的位置。
下保护部9b具有延伸部91、引导部92及突出部93。
延伸部91从框架21的外周部向轴向第二侧延伸。详细地讲,延伸部91从框架21的外筒部21c的外周面向轴向第二侧延伸。此外,延伸部91与第1轴线X1平行地延伸。
引导部92从延伸部91的前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引导部92的前端面921即径向内侧的侧面921与第2凸缘部8b的外周面对置,更具体而言与小径部81的外周面811对置。此外,前端面921的轴向第一侧的端缘位于在轴向上与外周面811的轴向第一侧的端缘相同的位置。因此,引导部92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即导向面922与小径部81的内侧面812共面。此外,导向面922成为与延伸部91的径向内侧面911垂直的面。
突出部93从引导部92的前端部(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第二侧延伸。该突出部93的前端部(轴向第二侧的端部)收纳在形成于大径部82的槽822内。突出部93的径向内侧的侧面931与引导部92的前端面921成为连续的面。另外,该变形例1的下保护部9b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
另外,上保护部9a也能够与下保护部9b同样地构成为具有延伸部91、引导部92及突出部93。
变形例2
在变形例1中,引导部92的导向面922和小径部81的内侧面812共面,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如图6所示,引导部92的导向面922位于比小径部81的内侧面812靠轴向第二侧的位置,也可以如图7所示,引导部92的导向面922位于比小径部81的内侧面812靠轴向第一侧的位置。
变形例3
在变形例1中,引导部92与径向平行地延伸,即与轴向垂直地延伸,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引导部92以倾斜的状态沿径向延伸。
变形例4
在变形例1中,引导部92的前端面921与小径部81的外周面811对置,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引导部92的前端面921也可以与大径部82的外周面对置,还可以与小径部81的外周面811及大径部82的外周面双方对置。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七个孔部21g形成于边缘部21e的情况的例子,但孔部21g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在该情况下,也优选在边缘部21e至少设置第3孔部321g。
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槽部21f呈环状地设置于边缘部21e的情况的例子,但槽部21f只要连结多个孔部21g,则也可以局部形成。

Claims (12)

1.一种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该单轴承绕线轮包括:
卷筒,该卷筒具有卷绕钓线的绕线体部和设置于上述绕线体部的端部的第1凸缘部;
绕线轮主体,该绕线轮主体具有能够装配于钓竿的主体部、设置于上述主体部且将上述卷筒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轴、和覆盖上述第1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且具有用于借助上述卷筒的旋转而将附着于上述卷筒的第1凸缘部的异物排出的多个孔部的盖部;以及
手柄,该手柄能够旋转地装配于上述绕线轮主体,并使上述卷筒旋转,
上述孔部以上述支承轴为基准沿径向开口,沿以上述支承轴为基准的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于上述盖部,
上述孔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卷筒的第1凸缘部的径向外侧与上述卷筒的第1凸缘部对置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盖部形成为筒状,并从上述主体部向上述卷筒侧突出,
在上述盖部的内周面上呈环状地形成有槽部,该槽部与上述第1凸缘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孔部从上述槽部朝径向外侧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孔部以上述支承轴为基准向重力作用的方向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孔部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于上述槽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孔部中的至少一个孔部以上述支承轴为基准向重力作用的方向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筒在沿轴向延伸的上述绕线体部的轴向第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上述第1凸缘部,且还具有形成于上述绕线体部的轴向第二侧的端部的第2凸缘部,
上述主体部配置于上述卷筒的轴向第一侧,
上述绕线轮主体还具有用于支承上述第2凸缘部的外周部的支承部,
上述支承部具有从上述主体部向轴向第二侧延伸的延伸部、和从上述延伸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引导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的前端面处的轴向第一侧的端缘位于在轴向上与上述第2凸缘部的外周面的轴向第一侧的侧缘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上述第2凸缘部的外周面的轴向第一侧的侧缘靠轴向第二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凸缘部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该大径部配置于上述小径部的轴向第二侧且直径比上述小径部大,
上述引导部的前端面与上述小径部的外周面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与上述小径部的轴向第一侧的侧面共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还具有从上述引导部朝向轴向第二侧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大径部在轴向第一侧的侧面沿着周向形成有收纳上述突出部的环状的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单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还具有从上述引导部朝向轴向第二侧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大径部在轴向第一侧的侧面沿着周向形成有收纳上述突出部的环状的槽。
CN201410170045.3A 2013-04-26 2014-04-25 单轴承绕线轮 Active CN1041157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4182A JP6227273B2 (ja) 2013-04-26 2013-04-26 片軸受リール
JP2013-094182 2013-04-26
JP2013-094183 2013-04-26
JP2013094183A JP6227274B2 (ja) 2013-04-26 2013-04-26 片軸受リ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5798A CN104115798A (zh) 2014-10-29
CN104115798B true CN104115798B (zh) 2018-07-13

Family

ID=51761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0045.3A Active CN104115798B (zh) 2013-04-26 2014-04-25 单轴承绕线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232592B1 (zh)
CN (1) CN104115798B (zh)
TW (1) TWI63086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4547Y2 (zh) * 1972-05-02 1975-07-23
JPH0287468U (zh) * 1988-12-23 1990-07-11
JPH0555875U (ja) * 1992-01-17 1993-07-2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ル
JP4024478B2 (ja) 2001-01-22 2007-12-19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片軸受けリール
JP2002218874A (ja) 2001-01-22 2002-08-06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片軸受リール
JP4366280B2 (ja) * 2004-09-29 2009-11-18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カバー
CN2850281Y (zh) * 2005-12-16 2006-12-27 陶宁 渔线轮组合式线轮壳体
JP4921188B2 (ja) * 2007-01-25 2012-04-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片軸受リール
JP5481143B2 (ja) * 2009-09-30 2014-04-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クラッ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28231A (ko) 2014-11-05
CN104115798A (zh) 2014-10-29
KR102232592B1 (ko) 2021-03-25
TWI630865B (zh) 2018-08-01
TW201511674A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6268B (zh) 紡車式捲線器的防水構件及使用其的紡車式捲線器
JP6407578B2 (ja) 両軸受リール及び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機構
CN104509501B (zh) 垂钓用渔线轮的卷线筒单元
JP6376740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CN103070147B (zh) 双轴承绕线轮
CN104365567B (zh) 纺车式绕线轮
JP2015065961A5 (zh)
JP2016002062A5 (zh)
CN104170804A (zh) 纺车式绕线轮
JP2006217848A5 (zh)
JP2006217848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ハンドル組立体
JP2007006710A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5035986A5 (zh)
CN104115798B (zh) 单轴承绕线轮
KR102449058B1 (ko) 양 베어링 릴
TW202002774A (zh) 紡車式捲線器
US7780104B2 (en) Bait casting reel with spool turning dial
JP4476128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マスターギア
JP6368515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8023321A (ja) 両軸受リール
JP5254885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15181436A5 (zh)
US10624327B2 (en) Dual-bearing reel
JP6976814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CN110896935B (zh) 旋压式绕线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