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8442B - 自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8442B
CN104108442B CN201310524672.8A CN201310524672A CN104108442B CN 104108442 B CN104108442 B CN 104108442B CN 201310524672 A CN201310524672 A CN 201310524672A CN 104108442 B CN104108442 B CN 1041084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art
shield
automatic
wheeled cycle
cycl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246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8442A (zh
Inventor
时任孝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08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8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护罩的形状的自由度且增大护罩的安装强度、同时增大行驶时吹向发动机的风量的自动二轮车。护罩安装于燃料箱,配置于燃料箱的外侧方。护罩包括位于比燃料箱靠前的位置的前端部。护罩配置成与头灯单元分离。护罩包括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分体。外侧部件配置于内侧部件的外侧方。在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设有空气通路。内侧部件包括内侧部件后部。内侧部件后部从车辆侧面观察,位于比外侧部件的后边缘靠后的位置。

Description

自动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在自动二轮车中,有具备护罩的类型。护罩是配置于燃料箱的外侧方的保护部件。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10-215053号公报中,公开了能够一边增大在行驶时向发动机引导的风量一边确保安装强度的护罩。
具体地说,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2010-215053号所公开的自动二轮车中,左右护罩的前端的间隔比燃料箱的宽度大。另外,护罩的最外部位于比用于将护罩安装到燃料箱上的安装部靠前的位置。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的自动二轮车中,护罩的形状是限定的。另外,如果为了通过护罩来增大向发动机引导的风量而将护罩大型化,则护罩从行驶风受到的力变大。因此,具有护罩的安装强度下降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护罩形状的自由度且使护罩的安装强度增大、同时增大行驶时吹向发动机的风量的自动二轮车。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具备车体框架、头灯单元、燃料箱、发动机和护罩。车体框架包含头管。头灯单元配置在头管的前方。燃料箱在头管的后方以跨车体框架的方式配置。发动机配置于燃料箱的下方。护罩安装于燃料箱上,配置于燃料箱的外侧方。护罩包含前端部。护罩的前端部位于比燃料箱靠前的位置。护罩配置成与头灯单元分离。护罩包含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外侧部件与内侧部件分体。外侧部件配置于内侧部件的外侧方。在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设有空气通路。内侧部件包含内侧部件后部。内侧部件后部从车辆侧面观察,位于比外侧部件的后边缘靠后的位置。
在该自动二轮车中,在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设有空气通路。因此,在内侧部件的外侧方设有空气通路。因此,来自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气流的力与来自内侧部件的外侧方的空气流的力相抵消,由此能够减小内侧部件受到的力。另外,内侧部件后部从车辆侧面观察,位于比外侧部件的后边缘靠后的位置。因此,与外侧部件延伸到比内侧部件后部靠后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外侧部件从空气流受到的力。由此,能够将护罩的安装强度确保得较大。另外,能够将护罩的安装强度确保得较大,所以通过使护罩大型化,能够增大行驶时吹向发动机的风量。进而,为了增大吹向发动机的风量而对护罩形状所作的限制较少,所以能够提高护罩的形状的自由度。
优选:内侧部件后部包含用于在内侧部件后部的外侧面对空气流进行引导的外叶片部。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外叶片部对在内侧部件后部的外侧方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由此,在内侧部件后部的外侧方,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动。
优选:外叶片部的至少一部分从车辆侧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外叶片部对在外侧部件的后方向外部露出的空间中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
优选:内侧部件包含内侧部件前部。内侧部件前部位于比内侧部件后部靠前的位置。内侧部件前部包含内叶片部。内叶片部在内侧部件前部的内侧面上对空气流进行引导。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内叶片部对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由此,在内侧部件后部的内侧方,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动。
优选:内叶片部的至少一部分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内叶片部高效地对从车辆正面向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
优选:内侧部件包含外叶片部与内叶片部。外叶片部在内侧部件的外侧面对空气流进行引导。内叶片部在内侧部件的内侧面对空气流进行引导。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外叶片部对内侧部件的外侧方的空气流进行引导。能够通过内叶片部对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由此,在内侧部件后部的外侧方与内侧方双方,空气能够顺畅地流动。另外,外叶片部与内叶片部设置于内侧部件,所以能够提高外侧部件的形状的自由度。
优选:燃料箱的底面包括向上方凹陷的凹部。从车辆正面观察,内叶片部位于凹部的外侧方。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内叶片部将空气流向燃料箱的凹部引导。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燃料箱冷却。
优选:护罩包括开口。开口使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间与空气通路相连通。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在开口通过而向空气通路引导。
优选:从车辆侧面观察,开口位于外叶片部的前方。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外叶片部对从开口向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
优选:从车辆侧面观察,开口位于内叶片部的下方。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气流分成通过内叶片部导向的空气流和在开口通过而向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流而引导。
优选:开口设置于内侧部件。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内侧部件设有外叶片部以及/或者内叶片部,由此即使在内侧部件上设有开口也能够将刚性确保得较大。
优选:内侧部件包括固定部。固定部将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相互固定。固定部位于外叶片部与内叶片部之间。在该情况下,在承受来自空气流的力的外叶片部与内叶片部之间的部分固定有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因此,能够将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坚固地固定。
优选:固定部包括第1孔与第2孔。外侧部件包括第1突起与第2突起。第1突起构成为卡定于第1孔的边缘。第2突起构成为,向使第1突起卡定于第1孔的边缘的方向按压第2孔的边缘。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坚固地固定。
优选:护罩包括开口。开口使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间与空气通路相连通。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在开口通过并将其向空气通路引导。
优选:开口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来自车辆正面的空气流高效地获取到开口。
优选:护罩包括用于将护罩安装于燃料箱的多个安装部。多个安装部的一部分设置于外侧部件。多个安装部的剩余部分设置于内侧部件。在该情况下,安装部的位置分散,所以能够将护罩稳定地安装于燃料箱。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护罩形状的自由度且增大护罩的安装强度、同时增大行驶时吹向发动机的风量的自动二轮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自动二轮车的主视图。
图3是左护罩的侧视图。
图4是左护罩的主视图。
图5是左护罩的分解图。
图6是外侧部件的侧视图。
图7是内侧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左护罩的内侧面的图。
图9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
图10是左护罩的内侧面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燃料箱、左护罩与车体框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表示于图1。图1是自动二轮车1的侧视图。图2是自动二轮车1的主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前、后、左、右就意味着从乘坐于自动二轮车1的骑车者观察的前、后、左、右。另外,“内侧方”意味着在车宽度方向上接近自动二轮车1的中心的方向。“外侧方”意味着在车宽度方向上远离自动二轮车1的中心的方向。自动二轮车1具备车体框架2、发动机3、车座4、燃料箱5、前轮6和后轮7。
车体框架2具有头管11、前框架12、后框架13。在头管11上支撑有前叉14。在前叉14的上端固定有车把15。另外,在头管11的前方,配置有头灯单元16。在前叉14的下部能够旋转地支撑有前轮6。在前轮6的上方,配置有前挡泥板8。
在前框架12的后部,能够上下摆动地连结有摆动臂17。在摆动臂17的后部,能够旋转地支撑有后轮7。后框架13从前框架12向后方延伸。
在车体框架2的上部,安装有车座4以及燃料箱5。车座4配置于后框架13的上方。燃料箱5配置于车座4的前方。燃料箱5以跨过车体框架2的方式配置于头管11的后方。详细地说,燃料箱5配置于前框架12的上方。如图2所示,燃料箱5的底面包含向上方凹陷的凹部50。
发动机3经由链条等传动部件向后轮7传递驱动力。发动机3配置于燃料箱5的下方。发动机3由前框架12支撑。
如图2所示,自动二轮车1具备左护罩21与右护罩22。左护罩21配置于燃料箱5的左方。右护罩22配置于燃料箱5的右方。左右的护罩21、22安装于燃料箱5。左右的护罩21、22配置成与头灯单元16分离。
图3是左护罩21的侧视图。图4是左护罩21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从车辆侧面观察,左护罩21包含上边缘23、下边缘24、前边缘25与后边缘26。上边缘23向斜后上方倾斜。下边缘24向斜后上方倾斜。
前边缘25包含第1前边缘部251、第2前边缘部252与第3前边缘部253。第1前边缘部251从上边缘23的前端向斜前下方延伸。第2前边缘部252位于第1前边缘部251的下方。第2前边缘部252从第1前边缘部251的下端向斜后下方延伸。第3前边缘部253位于第2前边缘部252的下方。第3前边缘部253从第2前边缘部252的下端向斜前下方延伸。
左护罩21包含前端部211。前端部211位于第1前边缘部251与第2前边缘部252之间。如图1所示,前端部211位于比燃料箱5靠前的位置。从车辆侧面观察,前边缘25具有在第1前边缘部251与第2前边缘部252之间向前方突出的形状。从车辆侧面观察,前边缘25具有在第2前边缘部252与第3前边缘部253之间向后方凹陷的形状。
后边缘26包含第1后边缘部261与第2后边缘部262。第1后边缘部261从上边缘23的后端向斜前下方延伸。第2后边缘部262位于第1后边缘部261的下方。第2后边缘部262从第1后边缘部261的下端向斜后下方延伸。后边缘26具有在第1后边缘部261与第2后边缘部262之间向前方凹陷的形状。
图5是左护罩21的分解图。如图5所示,左护罩21包含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外侧部件32与内侧部件31分体。内侧部件31为树脂制的,为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外侧部件32为树脂制的,为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外侧部件32配置于内侧部件31的外侧方。
图6是外侧部件32的侧视图。从车辆侧面观察,外侧部件32包含上述的左护罩21的上边缘23、前边缘25与下边缘24。外侧部件32的后边缘33包含上述的左护罩21的第1后边缘部261。另外,外侧部件32的后边缘33包含第1外后边缘部331与第2外后边缘部332。第1外后边缘部331位于第1后边缘部261的下方。第1外后边缘部331从第1后边缘部261的下端向斜前下方延伸。第2外后边缘部332位于第1外后边缘部331的下方。第2外后边缘部332从第1外后边缘部331的前端向斜后下方延伸。如图3所示,第2外后边缘部332位于比第2后边缘部262靠前的位置。
如图6所示,外侧部件32包含第1外侧面部34、第2外侧面部35与第3外侧面部36。第1外侧面部34位于第1前边缘部251与第1后边缘部261之间。第2外侧面部35位于第1外侧面部34与第3外侧面部36之间。第2外侧面部35位于第2前边缘部252与第2外后边缘部332之间。第3外侧面部36位于第3前边缘部253的后方。另外,外侧部件32的外侧面具有槽部37。槽部37位于第1外侧面部34与第2外侧面部35之间。槽部37向斜后上方倾斜。槽部37与左护罩21的前端部211相连。槽部37与第1外后边缘部331相连。
图7是内侧部件31的侧视图。从车辆侧面观察,内侧部件31的上边缘41与外侧部件32的上边缘23同样地倾斜。内侧部件31的前边缘42具有与外侧部件32的前边缘25相对应的形状。详细地说,内侧部件31的前边缘42包含第1内前边缘部421、第2内前边缘部422和第3内前边缘部423。第1内前边缘部421具有与第1前边缘部251相对应的形状。第2内前边缘部422具有与第2前边缘部252相对应的形状。第3内前边缘部423具有与第3前边缘部253相对应的形状。内侧部件31的下边缘43具有与外侧部件32的下边缘24相对应的形状。
内侧部件31的后边缘44包含第1内后边缘部441与第2内后边缘部442。第1内后边缘部441从上边缘41的后端向斜前下方延伸。第2内后边缘部442从第1内后边缘部441的下端向斜后上方延伸。内侧部件31的后边缘44包含上述的左护罩21的第2后边缘部262。第2后边缘部262从第2内后边缘部442的后端向斜后下方延伸。
图8是表示左护罩21的内侧面的图。如图3以及图8所示,内侧部件31的上边缘41的后端411位于比外侧部件32的上边缘23的后端231靠前的位置。第1内后边缘部441位于比外侧部件32的第1后边缘部261靠前的位置。第1内后边缘部441位于第1外侧面部34的内侧方。如图3所示,第2内后边缘部442与第1外后边缘部331同样地倾斜。第2后边缘部262位于比第2外后边缘部332靠后的位置。
如图7所示,内侧部件31包含第1内侧面部45、第2内侧面部46与第3内侧面部47。第1内侧面部45位于第1内前边缘部421与第1内后边缘部441之间。第1内侧面部45位于第1外侧面部34的内侧。第2内侧面部46位于第1内侧面部45与第3内侧面部47之间。第2内侧面部46位于第2内前边缘部422与第2后边缘部262之间。第2内侧面部46的前部位于第2外侧面部35的内侧。第3内侧面部47位于第3内前边缘部423的后方。第3内侧面部47位于第3外侧面部36的内侧方。
如图3所示,内侧部件31包含内侧部件后部48。内侧部件后部48从车辆侧面观察,位于比外侧部件32的后边缘33靠后的位置。详细地说,内侧部件后部48是第2内侧面部46中位于比第2外后边缘部332靠后的位置的部分。从车辆侧面观察,内侧部件后部48没有被外侧部件32覆盖,而是向外部露出。
如图7所示,内侧部件31包含内侧部件前部49。另外,在图7中,通过双点划线表示第2外后边缘部332的位置。内侧部件前部49位于比内侧部件后部48靠前的位置。详细地说,内侧部件前部49是内侧部件31的侧面中位于比第2外后边缘部332靠前的位置的部分。从车辆侧面观察,内侧部件前部49由外侧部件32覆盖。
内侧部件31包含多个外叶片部51-53与多个内叶片部54-56。外叶片部51-53在内侧部件31的外侧面上对空气流进行引导。外叶片部51-53在内侧部件31上向外侧方突出。外叶片部51-53向斜后上方倾斜。外叶片部51-53设置于第2内侧面部46。详细地说,内侧部件31包含第1外叶片部51、第2外叶片部52与第3外叶片部53。第1外叶片部51、第2外叶片部52与第3外叶片部53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第2外叶片部52的前端位于比第1外叶片部51的前端靠后的位置。第2外叶片部52的后端位于比第1外叶片部51的后端靠后的位置。第3外叶片部53的前端位于比第2外叶片部52的前端靠后的位置。第3外叶片部53的后端位于比第2外叶片部52的后端靠后的位置。
外叶片部51-53的后部被设置于内侧部件后部48。因此,如图3所示,外叶片部51-53的后部从车辆侧面观察,向外部露出,能够视觉辨认。外叶片部51-53的前部位于外侧部件32的内侧方。即,从车辆侧面观察,外叶片部51-53的前部由外侧部件32。
如图5以及图8所示,内叶片部54-56在内侧部件31的内侧面上对空气流进行引导。内叶片部54-56在内侧部件31上向内侧方突出。内叶片部54-56向斜后上方倾斜。详细地说,内侧部件31包含第1内叶片部54、第2内叶片部55与第3内叶片部56。第1内叶片部54、第2内叶片部55与第3内叶片部56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互相分离。第2内叶片部55的前端位于比第1内叶片部54的前端靠前的位置。第2内叶片部55的后端位于比第1内叶片部54的后端靠前的位置。第3内叶片部56的前端位于比第2内叶片部55的前端靠前的位置。第3内叶片部56的后端位于比第2内叶片部55的后端靠前的位置。
内叶片部54-56设置于内侧部件前部49。详细地说,内叶片部54-56设置于第1内侧面部45。如图2以及图4所示,内叶片部54-56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即,内侧部件31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由此,内侧部件31的内侧面被设置成受到来自前方的空气流而对其进行引导。内叶片部54-56位于燃料箱5的凹部50的外侧方。
另外,如图8所示,内侧部件31的内侧面包含叶片状的凹部51’、52’、53’。叶片状的凹部51’、52’、53’是在形成外叶片部51-53时产生的凹陷。
图9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如图9所示,在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之间设有空气通路57。详细地说,空气通路57设置于第2外侧面部35与第2内侧面部46之间。
如图2以及图4所示,左护罩21包含开口58。开口58使内侧部件31的内侧的空间与空气通路57连通。开口58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从车辆正面观察开口58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开口58设置于内侧部件31。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开口58设置于第2内侧面部46。从车辆侧面观察,开口58位于外叶片部51-53的前方。开口58的上端位于比第2外叶片部52的前端靠前的位置。开口58的下端位于比第2外叶片部52的前端靠下方的位置。详细地说,开口58的上端位于与第1外叶片部51的前端大致相同高度。开口58的下端位于比第3外叶片部53的前端靠下方的位置。从车辆侧面观察,开口58位于内叶片部54-56的下方。
内侧部件31包含多个固定孔61-63。多个固定孔61-63贯通内侧部件31。如图6所示,外侧部件32包含多个螺纹孔64-66。螺纹孔64-66设置于与内侧部件31的固定孔61-63相对应的位置。在固定孔61-63与螺纹孔64-66中插通有螺钉,由此将内侧部件31固定于外侧部件32。
详细地说,内侧部件31包含第1固定孔61、第2固定孔62与第3固定孔63。第1固定孔61设置于第1内侧面部45。第2固定孔62与第3固定孔63设置于第3内侧面部47。第2固定孔62配置得比第1固定孔61靠后。第3固定孔63配置得比第2固定孔62靠后。第2固定孔62与第3固定孔63配置得比第1固定孔61靠下。
外侧部件32包含第1螺纹孔64、第2螺纹孔65与第3螺纹孔66。第1螺纹孔64配置于与第1固定孔61相对应的位置。第2螺纹孔65配置于与第2固定孔62相对应的位置。第3螺纹孔66配置于与第3固定孔63相对应的位置。第1螺纹孔64设置于第1外侧面部34。第2螺纹孔65与第3螺纹孔66设置于第3外侧面部36。
如图7所示,内侧部件31包含第1固定部67。第1固定部67将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互相固定。第1固定部67位于外叶片部51-53与内叶片部54-56之间。详细地说,外叶片部51-53延伸的方向与内叶片部54-56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在与外叶片部51-53和内叶片部54-56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第1固定部67位于外叶片部51-53与内叶片部54-56之间。如图6所示,外侧部件32包含第2固定部68。第1固定部67被固定于第2固定部68。
图10是左护罩21的内侧面的放大图。第1固定部67包含多个孔671-674。第2固定部68具有多个突起681-684。外侧部件32的突起681-684被插入内侧部件31的孔671-674,由此将第1固定部67与第2固定部68互相固定。
详细地说,第1固定部67包含第1孔671、第2孔672、第3孔673与第4孔674。第1~第4孔671-674并列配置成朝向斜后上方。第1到第4孔671-674沿着第2内后边缘部442配置。如图10所示,第2固定部68包含第1突起681、第2突起682、第3突起683与第4突起684。第1~第4突起681-684沿着第1外后边缘部331配置。第1~第4突起681-684被分别插入第1~第4孔671-674。第2突起682与第4突起684配置成比第1突起681以及第3突起683更接近第1外后边缘部331。因此,在将第2突起682插入第2孔672时,在将第1突起681卡定于第1孔671的边缘的方向上,第2突起682按压第2孔672的边缘。同样,在将第4突起684插入第4孔674时,在将第1突起681卡定于第1孔671的边缘的方向上,第4突起684按压第4孔674的边缘。第1突起681包含爪部681a,爪部681a卡定于第1孔671的边缘。第3突起683包含爪部683a,爪部683a卡定于第3孔673的边缘。
如图8所示,左护罩21包含多个安装部71-74。安装部71-74是用于将左护罩21安装于燃料箱5的部分。多个安装部71-74的一部分设置于外侧部件32。多个安装部71-74的剩余部分设置于内侧部件31。
详细地说,左护罩21包含第1安装部71、第2安装部72、第3安装部73与第4安装部74。第1安装部71、第2安装部72与第3安装部73设置于内侧部件31。第4安装部74设置于外侧部件32。第1安装部71设置于第1内侧面部45。第2安装部72与第3安装部73设置于第3内侧面部46。第2安装部72配置成接近第2固定孔62。第3安装部73配置成接近第3固定孔63。第4安装部74设置于第1外侧面部34。第4安装部74位于第1后边缘部261的上方。第4安装部74位于比第1内后边缘部441靠后的位置。第1安装部71、第2安装部72与第4安装部74分别具有孔。第3安装部73具有突起状的形状。
图11是表示燃料箱5、左护罩21与车体框架2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如图11所示,燃料箱5包含第1护罩安装部75、第3护罩安装部77与第4护罩安装部78。车体框架2包含第2护罩安装部76。第1~第4护罩安装部75-78是安装左护罩21的部分。第1护罩安装部75与第4护罩安装部78分别具有突起状的形状。第3护罩安装部77具有孔状的形状。第2护罩安装部76为安装于前框架12的托架。第2护罩安装部76具有突起状的形状。
第1安装部71被安装于第1护罩安装部75。第2安装部72被安装于第2护罩安装部76。第3安装部73被安装于第3护罩安装部77。第4安装部74被安装于第4护罩安装部78。
右护罩22与左护罩21除了左右对称这一点外具有相同构造。因此,对于右护罩22将详细的说明省略。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1中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空气从车辆正面向左护罩21的内侧方流动。在左护罩21的内侧方,空气的一部分由内叶片部54-56引导,向燃料箱5的凹部50以及发动机3流动。在左护罩21的内侧方,空气的一部分在开口58通过而向左护罩21内的空气通路57流动。在空气通路57的后方,配置有内侧部件后部48,来自空气通路57的空气沿着内侧部件后部48的外侧面流动。此时,空气通路57内的空气由外叶片部51-53引导,向左护罩21的后方流动。如上所述,左护罩21,通过内侧部件31的内侧面将来自车辆正面的空气流向发动机3引导,并且通过空气通路57将空气流的一部分向左护罩21的后方引导。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1的特征如下所述。在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之间设有空气通路57。因此,空气向内侧部件31的外侧方与内侧方双方流动。因此,来自内侧部件31的内侧方的空气流的力与来自内侧部件31的外侧方的空气流的力相抵消,由此能够减小内侧部件31所受的力。
另外,内侧部件后部48从车辆侧面观察,位于比外侧部件32的后边缘33靠后的位置。因此,与外侧部件32延伸到比内侧部件后部48靠后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外侧部件32从空气流受到的力。因此,在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的哪一方,都能够降低从空气流受到的力。即,作为左护罩21的整体,能够降低从空气流受到的力。对于右护罩22也同样。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1中,即使增大左右的护罩21、22而增大吹向发动机3的风量,也能够将左右的护罩21、22的安装强度确保得较大。即,能够使吹向发动机3的风量的增大与左右的护罩21、22的安装强度的确保同时成立。另外,用于维持安装强度的护罩21、22的形状的限制较少,所以能够提高护罩21、22的形状的自由度。
内侧部件后部48包含外叶片部51-53。因此,能够通过外叶片部51-53对在内侧部件后部48的外侧方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由此,能够使内侧部件后部48的外侧方的空气的流动顺畅。另外,通过外叶片部51-53对空气流进行引导,外叶片部51-53从空气流受到力。由此,产生向内侧方按压内侧部件31的力,能够与来自内侧部件31的内侧方的力抵消。由此,能够容易地维持安装强度。
外叶片部51-53的至少一部分从车辆侧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因此,能够通过外叶片部51-53对在内侧部件后部48的外侧方向外部露出的空间中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
内侧部件前部49包含内叶片部54-56。因此,能够通过内叶片部54-56对内侧部件31的内侧方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由此,能够使内侧部件31的内侧方的空气的流动顺畅。另外,通过内叶片部54-56对空气流进行引导,内叶片部54-56从空气流受到力。由此,产生向外侧方按压内侧部件31的力,能够与来自内侧部件31的外侧方的力抵消。由此,能够容易地维持安装强度。
内叶片部54-56的至少一部分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因此,能够通过内叶片部54-56高效地对从车辆正面向空气通路57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
外叶片部51-53与内叶片部54-56设置于内侧部件31。因此,能够提高外侧部件32的形状的自由度,能够提高护罩21、22的外观的自由度。
内叶片部54-56位于燃料箱5的凹部50的外侧方。因此,能够通过内叶片部54-56将空气流向燃料箱5的凹部50引导。由此,能够高效冷却燃料箱5。
护罩包含开口58。因此,能够使内侧部件31的内侧方的空气流的一部分在开口58中通过而导入空气通路57。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空气流向内侧部件31的内侧方与外侧方双方引导。其结果,来自内侧部件31的内侧方的空气流的力与来自内侧部件31的外侧方的空气流的力相抵消,由此能够减小内侧部件31受到的力,能够容易地维持安装强度。
从车辆侧面观察,开口58位于外叶片部51-53的前方。因此,能够通过外叶片部51-53对从开口58向空气通路57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
从车辆侧面观察,开口58位于内叶片部54-56的下方。因此,能够将内侧部件31的内侧方的空气流分成通过内叶片部54-56引导的空气流和在开口58通过向空气通路57流动的空气流进行引导。
开口58设置于内侧部件31。在内侧部件31上设有外叶片部51-53以及内叶片部54-56,所以即使在内侧部件31上设置有开口58也能够确保较大的刚性。
内侧部件31的第1固定部67位于外叶片部51-53与内叶片部54-56之间。因此,将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固定于受到来自空气流的力的外叶片部51-53与内叶片部54-56之间的部分。因此,能够将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坚固地固定。
通过第2突起682与第4突起684按压第1突起681与第3突起683使得它们分别卡定于第1孔671的边缘与第3孔673的边缘。因此,能够将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坚固地固定。
开口58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来自车辆正面的空气流高效地获取到开口58。
左右的护罩21、22配置成与头灯单元16分离。因此,跟左右的护罩21、22与头灯单元16一体化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左右的护罩21、22的形状的自由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左右的护罩21、2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状,也可以变更。例如,左护罩21的前端部并不限定于第1前边缘部251与第2前边缘部252之间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其他的位置。内侧部件3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状,也可以变更。内侧部件31也可以是树脂以外的材料制的。内侧部件31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构成。外侧部件3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形状,也可以变更。外侧部件32也可以是树脂以外的材料制的。外侧部件32也可以由多个零件构成。另外,右护罩22并不限于与左护罩21左右对称。即,至少一方的护罩具备本发明的特征即可。
多个安装部71-74也可以全部设置于外侧部件32。或者,多个安装部71-74也可以全部设置于内侧部件31。
内叶片部54-56的数并不限定于3个,也可以比3个少或者比3个多。或者,内叶片部54-56也可以省略。内叶片部54-56也可以从车辆正面观察不能够视觉辨认。或者,也可以仅内叶片部54-56的一部分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
外叶片部51-53的数并不限定于3个,也可以比3个少或者比3个多。或者,外叶片部51-53也可以省略。外叶片部51-53并不限定于设置于内侧部件31,也可以设置于外侧部件32。外叶片部51-53也可以从车辆正面观察不能够视觉辨认。或者,也可以外叶片部51-53的整体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
开口58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位置,也可以变更。另外开口58并不限定于设置于内侧部件31,也可以设置于外侧部件32。或者,开口58也可以设置成遍及内侧部件31与外侧部件32。开口58也可以从车辆正面观察不能够视觉辨认。或者,也可以仅开口58的一部分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

Claims (16)

1.一种自动二轮车,其中,具备:
包括头管的车体框架;
配置于所述头管的前方的头灯单元;
在所述头管的后方以跨过所述车体框架的方式配置的燃料箱;
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下方的发动机;和
护罩,其包括位于比所述燃料箱靠前的位置的前端部,并安装于所述燃料箱、配置于所述燃料箱的外侧方;
所述护罩配置成与所述头灯单元分离,
所述护罩包括内侧部件和与所述内侧部件分体的外侧部件,
所述外侧部件配置于所述内侧部件的外侧方,
在所述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设有空气通路,
所述内侧部件包括内侧部件后部,该内侧部件后部配置在所述空气通路的后方,从车辆侧面观察该内侧部件后部位于比所述外侧部件的后边缘靠后的位置,并且
在所述内侧部件的外侧面配置有用于在所述内侧部件和所述外侧部件之间将空气流朝后方引导的外叶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外叶片部在所述内侧部件后部的外侧面对空气流进行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外叶片部的至少一部分从车辆侧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内侧部件包括位于比所述内侧部件后部靠前的位置的内侧部件前部,
所述内侧部件前部包括用于在所述内侧部件前部的内侧面对空气流进行引导的内叶片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内叶片部的至少一部分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内侧部件包括用于在所述内侧部件的内侧面对空气流进行引导的内叶片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燃料箱的底面包括向上方凹陷的凹部;
从车辆正面观察,所述内叶片部位于所述凹部的外侧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护罩包括使所述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间与所述空气通路连通的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从车辆侧面观察,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外叶片部的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从车辆侧面观察,所述开口位于所述内叶片部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内侧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内侧部件包括用于将所述内侧部件与所述外侧部件互相固定的固定部,
从车辆侧面观察,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外叶片部与所述内叶片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固定部包括第1孔与第2孔,
所述外侧部件包括第1突起与第2突起,
所述第1突起构成为卡定于所述第1孔的边缘,
所述第2突起构成为,向使所述第1突起卡定于所述第1孔的边缘的方向按压所述第2孔的边缘。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护罩包括使所述内侧部件的内侧方的空间与所述空气通路连通的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以及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开口从车辆正面观察能够视觉辨认。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自动二轮车,其中:
所述护罩包括用于将所述护罩安装于所述燃料箱的多个安装部,
所述多个安装部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外侧部件上,
所述多个安装部的剩余部分设置于所述内侧部件上。
CN201310524672.8A 2013-04-18 2013-10-30 自动二轮车 Active CN104108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7391A JP2014210485A (ja) 2013-04-18 2013-04-18 自動二輪車
JP087391/2013 2013-04-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442A CN104108442A (zh) 2014-10-22
CN104108442B true CN104108442B (zh) 2017-09-19

Family

ID=49510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24672.8A Active CN104108442B (zh) 2013-04-18 2013-10-30 自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792586B1 (zh)
JP (1) JP2014210485A (zh)
CN (1) CN104108442B (zh)
BR (1) BR102013026167B1 (zh)
ES (1) ES2558466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4325B2 (ja) * 2015-03-25 2017-1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6104304B2 (ja) * 2015-03-31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ロアーカウル構造
JP6679535B2 (ja) * 2017-05-31 2020-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663949B2 (ja) 2018-03-30 2020-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663451B2 (ja) * 2018-04-26 2020-03-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806747B2 (ja) * 2018-09-28 2021-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6880089B2 (ja) * 2019-01-25 2021-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171661B2 (ja) * 2020-07-29 2022-1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2044201A (ja) * 2020-09-07 2022-03-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ルーバー部材
JP2023165040A (ja) * 2020-09-18 2023-11-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440552B2 (ja) 2022-02-15 2024-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ュラウド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0227A (ja) * 2003-01-08 2004-07-2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取付け構造
CN1607156A (zh) * 2003-10-14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CN101081632A (zh) * 2006-05-31 2007-12-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的护罩安装结构
CN101797943A (zh) * 2009-01-14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的导风结构
CN101837810A (zh) * 2009-03-16 2010-09-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EP2574529A2 (en) * 2011-09-29 2013-04-03 Honda Motor Co., Ltd. Tank shroud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0227A (ja) * 2003-01-08 2004-07-2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取付け構造
CN1607156A (zh) * 2003-10-14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CN101081632A (zh) * 2006-05-31 2007-12-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的护罩安装结构
CN101797943A (zh) * 2009-01-14 2010-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二轮摩托车的导风结构
CN101837810A (zh) * 2009-03-16 2010-09-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EP2574529A2 (en) * 2011-09-29 2013-04-03 Honda Motor Co., Ltd. Tank shroud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3026167A2 (pt) 2018-01-02
ES2558466T3 (es) 2016-02-04
BR102013026167B1 (pt) 2021-02-23
CN104108442A (zh) 2014-10-22
EP2792586B1 (en) 2015-12-23
EP2792586A2 (en) 2014-10-22
EP2792586A3 (en) 2014-10-29
JP2014210485A (ja) 2014-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8442B (zh) 自动二轮车
CN100450863C (zh) 车辆
EP2712793B1 (en) Front cowl structure for a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455073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EP2719607B1 (en) Structure for rear portion of vehicle
EP2258610B1 (en) Saddle-ride-type vehicle
CN101712356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3029573A (zh) 多用途车
CN102295040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3693135B (zh) 跨骑式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5408194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CN100404361C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497359A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
JP6088259B2 (ja) 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を備えた車両
CN102139725B (zh)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US9598135B2 (en) Cowl of saddle-ridden type vehicle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KR101114080B1 (ko) 자동 이륜차의 배선 유지 구조
CN101830259A (zh)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CN101423088B (zh) 鞍座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6005136A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CN104554536A (zh) 跨乘式车辆
JP2009154842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