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8372A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8372A
CN104108372A CN201410150450.9A CN201410150450A CN104108372A CN 104108372 A CN104108372 A CN 104108372A CN 201410150450 A CN201410150450 A CN 201410150450A CN 104108372 A CN104108372 A CN 1041083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ribbon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shift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504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8372B (zh
Inventor
尾形勇介
寺内达也
华野政和
佐藤忍
原田雄太
近藤真
椋田雅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08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3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8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83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具有在乘员佩戴织带时限制上述织带向朝向座椅靠背上的头枕的方向位移的织带引导件,织带引导件在头枕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沿头枕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立起的立起部。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室内能够滑动调整落座位置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微型厢式车等车辆中,期望后席座椅的布局多样化,并期望座椅沿车身前后方向的滑动移动量也进一步增大。
然而,在要增大后席侧座椅的前后滑动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从车身侧部向车室内侧鼓出的后轮罩与座椅发生干涉,限制了座椅在车宽方向上的设置位置。
因此,作为能够应对该问题的车辆用座椅,提出有如下车辆用座椅:使滑动导轨的至少一部分从车身后方朝向前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以使得座椅能够向后轮罩的鼓出部的斜前方侧滑动移动(例如,参照日本实开昭63-179248号、日本特开平7-108864号)。
关于该车辆用座椅,座椅的最后端移动位置设定在后轮罩的鼓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另一方面,座椅的最前端移动位置设定在后轮罩的鼓出部的前方位置,在使座椅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时,能够在该座椅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区域确保较大的有效空间。
发明内容
但是,在像上述那样增大了前后滑动量的现有车辆用座椅中,若将三点式的安全带装置的织带的拉出口设定在车室内侧壁的比座椅靠背更靠后方的位置,则当乘员在车辆用座椅的最前端移动位置附近佩戴织带时,拉出的织带中的应当束缚乘员肩部的区域回绕到座椅靠背上部的头枕部分,可能会给乘员带来不舒服感。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能够不拘泥于前后方向上的滑动移动位置地将安全带装置的织带限制在适当位置。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了以下结构。
(1)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车辆用座椅,能够在最后端移动位置与最前端移动位置之间滑动移动,该最后端移动位置与车辆的后轮罩的向车室内侧的鼓出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该最前端移动位置与上述后轮罩的向车室内侧的鼓出部相比位于前方且与上述最后端移动位置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所述车辆用座椅通过从三点式安全带装置的卷收器中拉出的织带来束缚落座的乘员,在上述乘员佩戴上述织带时,上述织带从比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更靠后方的车室内的侧壁的拉出口被拉出,上述车辆用座椅具有织带引导件,该织带引导件在上述乘员佩戴上述织带时限制上述织带向朝向上述座椅靠背上的头枕的方向位移,上述织带引导件在上述头枕的上述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沿上述头枕的上述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立起的立起部。
由此,例如,在使座椅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附近的状态下,乘员佩戴织带的情况下,即使织带在座椅靠背上向朝向头枕的方向错动,也会通过织带引导件的立起部来限制其动作。
(2)在上述(1)的方式中,在上述织带引导件上,设有在从上述立起部的下端到上述座椅靠背的上述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的范围内延伸的延长部。
该情况下,例如,即使在体格较小的乘员佩戴织带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乘员的肩部高度使座椅靠背侧的织带的接触位置沿织带引导件的延长部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由于通过织带引导件的立起部来限制织带在座椅靠背上向朝向头枕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不拘泥于前后方向上的滑动移动位置地将织带限制在合适位置,不会给乘员带来不舒服感。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剖切时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骨架部的侧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翻转动作的示意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立体图。
图10(A)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时的主视图,图10(B)是将上述座椅移动到最后端移动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11(A)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时的主视图,图11(B)是将上述座椅移动到最后端移动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和上下,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表示相对于车身的前后和上下。另外,图中箭头FR是指车辆的前方侧,箭头UP是指车辆的上方,箭头LH是指车辆的左侧方。
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剖切时的示意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为具有前后三排座椅2A、2B、2C的微型厢式车类型的车辆,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的各座椅2A、2B、2C分别左右对称地设有两组。在图1中,示出各排的右侧座椅2A、2B、2C。另外,该车辆1在车身的左右侧部设有前后两个车门开口3、4,落座于第二排座椅2B或第三排座椅2C的乘员m能够从后侧的车门开口4通过而乘降。
此外,图1中,附图标记5是车身侧部中的设置在前侧的车门开口3与后侧的车门开口4之间的中柱。另外,附图标记6是车身侧部中的设置在后侧的车门开口4的后缘部上的边柱(quarter pillar)。另外,附图标记7是车身侧部中的沿后端缘设置的后柱。另外,图1中的附图标记29是安装未图示的后角窗玻璃(rear quarter glass)的窗框部。
图2、图4是从座椅2B的左侧观察到的第二排右侧座椅2B和车室内的右侧的侧壁部的图,图3、图5是从上方侧观察到的第二排右侧座椅2B和车室内的右侧的侧壁部的图,图6是从前部右斜上方侧观察到的第二排右侧座椅2B的图。
如这些附图所示,座椅2B具有:支承乘员m的臀部的座椅坐垫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该座椅坐垫8的后端部连结且支承乘员m的腰部及胸部(背部)的座椅靠背9、和安装在该座椅靠背9的上部且支承乘员m的头部及颈部的头枕10。另外,在座椅坐垫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部,延伸设置有以沿着座椅坐垫8的侧面的方式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11(参照图6),在该立起壁11的上部,设有用于供乘员m放置前臂的扶手12。此外,立起壁1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箱状,在其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框架部件、倾转操作用的杆部件等。
在车辆1的车室内的侧部(边柱6与后柱7之间的区域)中,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有覆盖后轮外侧的后轮罩13。该后轮罩13一体地设置在车辆侧部的车身面板上。在车身面板中的、后轮罩13的上方侧位置,经由未图示的托架而固定设置有第二排座椅2B用的安全带装置14的卷收器15(参照图2、图4)。在边柱6与后柱7之间的车室内侧区域,通过螺钉或卡定夹等而安装有作为树脂制内饰部件的后侧衬里16。
第二排座椅2B的安全带装置14为三点式安全带装置,从卷收器15拉出的织带17穿过后侧衬里16的拉出口18而被拉出至车室内,其前端部经由边柱6的下端附近的外固定器19而固定在车身底板20上。在织带17上的位于拉出口18与外固定器19之间的区域穿插有舌板21,该舌板21能够相对于固定在座椅2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身底板20上的带扣22装拆。
在初始状态下,织带17的基端侧被卷绕到卷收器15中,乘员m用手握持舌板21部分而将织带17拉出,并将舌板21固定在带扣22上,由此,相对于座椅2B主要束缚乘员m的胸部和腰部。
第二排座椅2B经由设置在车身底板20上的一对座椅导轨23而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滑动移动,更准确地说,能够沿车身的左右的斜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如图3、图5所示,座椅导轨23以前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设置在车身底板20上。在座椅导轨23上滑动移动的座椅2B在图2、图3所示的最后端移动位置处,与后轮罩13的鼓出部13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在图4、图5所示的最前端移动位置处,位于比最后端移动位置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后轮罩13的鼓出部13a的前方侧。因此,该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座椅2B在位于最前端移动位置附近的状态下,能够在左右相邻的座椅2B之间确保足够大的分隔距离,而且,能够不与后轮罩13部分发生干涉地滑动移动到最后端移动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座椅2B在不使用时,对折地将座椅靠背9放倒在座椅坐垫8上,在最前端移动位置处,能够在该状态下进行使座椅2B整体向前方弹起的所谓翻转动作。
图7是表示第二排座椅2B的实现翻转动作的主要结构的图。另外,图8是通过图8(A)至(E)而按时间顺序依次示出座椅2B的翻转动作的图。
如图7所示,座椅2B在铺设于车身底板20上的座椅导轨23(下导轨)上以能够使板状的滑动基座24滑动的方式支承有该滑动基座24,在滑动基座24的前端部经由转动铰链25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连结有座椅坐垫8的前端部。而且,在座椅坐垫8的后端部经由倾转机构2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有座椅靠背9。
另外,在滑动基座24的后端部,突设有由大致コ字状的棒状部件构成的翻转撞针(tumble striker)27,设置在座椅靠背9的后部下端的锁定机构28能够与翻转撞针27卡合。
倾转机构26通过对设置在座椅坐垫8的侧部的倾转解除杆33和设置在扶手12下方的立起壁11的后端的倾转解除带(strap)34中的任一方的操作而进行解除操作。
另外,座椅靠背9在倾转机构26的解除操作时,以倾转机构26的旋转轴26a为中心转动并向两级前倒状态变化。即,座椅靠背9在完成翻转动作之前,首先成为前倒一半左右的半倒状态,然后成为倾倒至重叠在座椅坐垫8上的全倒状态。在座椅坐垫8的后端部设有半倒止动件31,在对倾转机构26进行解除操作时,通过使座椅靠背9侧的止动销32与半倒止动件31抵接,能够将座椅靠背9维持于半倒状态。另外,在滑动基座24与座椅导轨23之间,设有锁定滑动基座24的滑动位置的滑动锁定机构35。在不对座椅2B进行任何操作的状态下,滑动锁定机构35将滑动基座24维持于锁定状态。
当如上述那样通过倾转机构26的解除操作使座椅靠背9成为半倒状态时,滑动锁定机构35以该动作为契机而被解除锁定。而且,当在滑动锁定机构35被解除后使座椅坐垫8(滑动基座24)滑动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时,在随后拉动座椅坐垫8的后端部的锁定解除带36的时刻,上述半倒止动件31以从止动销32分离的方式位移。其结果为,座椅靠背9解除基于半倒止动件31的转动限制并向全倒状态过渡。
另外,锁定座椅坐垫8向前部侧的转动的锁定机构28,在通常状态下与滑动基座24上的翻转撞针27卡合,但当座椅坐垫8(滑动基座24)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而座椅靠背9向全倒状态变化时,锁定机构28以该动作为契机解除相对于翻转撞针27的卡合。
在此,参照图8(A)~(E),说明座椅2B的具体翻转动作。
首先,在座椅2B处于标准姿势(座椅靠背9向后方立起的姿势)时,如图8(A)所示,当操作倾转解除杆33和倾转解除带34中的任一方时,座椅靠背9以倾转机构26的旋转轴26a为中心前倾而成为半倒状态。这样,当座椅靠背9成为半倒状态时,滑动锁定机构35的锁定被解除。
接着,当乘员m从该状态向前方侧推动座椅2B时,如图8(B)所示,座椅2B沿座椅导轨23向斜前方侧滑动移动。由此,当座椅2B移动到最前端移动位置时,通过锁定解除带36的牵引而能够使座椅靠背9向全倒状态过渡。
如图8(C)所示,当从该状态拉动锁定解除带36时,座椅靠背9以倾转机构26的旋转轴26a为中心成为全倒状态,锁定机构28与翻转撞针27的卡合被解除。
由此,当锁定机构28与翻转撞针27的卡合被解除时,通过内置于转动铰链25中的未图示的弹压弹簧的力,如图8(D)所示,使座椅2B整体以转动铰链25为中心慢慢旋转(翻转)。然后,如图8(E)所示,座椅2B通过卡定件37而卡定固定在车身的骨架部件上。
另外,图1所示的车室内的第三排座椅2C与第二排座椅2B同样地,具有:支承乘员m的臀部的座椅坐垫10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该座椅坐垫108的后端部连结且支承乘员的腰部及胸部(背部)的座椅靠背109、和安装在该座椅靠背109的上部且支承乘员的头部及颈部的头枕110。该第三排座椅2C收纳在设置于车室内后部的车身底板20上的未图示的凹部中,使用时使其从凹部内突出到车身底板20上。
此外,座椅2C将座椅靠背109对折地放倒在座椅坐垫108的上表面侧,并在该状态下收纳于凹部内,由此,座椅靠背109的背面封闭凹部的开口。另外,座椅2C的座椅坐垫108的下端经由未图示的连接机构而支承在凹部内的底壁上,能够通过连接机构的动作而适当进行座椅2C向凹部内的收纳和向车身底板20上的突出。
第三排座椅2C在像上述那样没有作为座椅而使用时收纳于车身底板20的凹部中,出于这样的关系,座椅靠背109和座椅坐垫108与第二排座椅2B相比变薄。座椅坐垫108的座面108a、尤其是座面108a的后部区域,与第二排座椅2B的座面8a相比,座面厚度变薄。
此外,在作为座椅而使用的情况下,设置在车身底板20上的座椅2C与后部侧的车门开口4相比位于后方。
在安装于车室内的车身侧部的后侧衬里16上,一体地形成有从窗框部29的下方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箱状的台座部38。该台座部38在与第二排座椅2B的座椅靠背9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向车宽方向内侧拱起。
图9是表示后侧衬里16的台座部38及其周边部的图。
同时如图9所示,在台座部38中的、后轮罩13(参照图2、图4)后部的正上位置,设有前部区域比后部区域低的层差部,在该层差部的朝向车身前方侧的垂直壁部分上形成有上述织带17的拉出口18。而且,台座部38的前部区域的上表面和与该前部区域的上表面平滑地连续的前端面成为引导从拉出口18向前方拉出的织带17的引导面39。沿引导面39配置的织带17的前端部从引导面39的前端位置朝向边柱6的下端附近的外固定器19延伸。此外,在不使用安全带装置14时,织带17使中途部沿着引导面39上而卡挂在台座部38的前端侧的角落部分,由此,承受基于卷收器15的牵引力并卡定在台座部38上。
另外,在后侧衬里16的、台座部38的下方侧,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40,在该凹部40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地设有前后较长的箱状的扶手部41。扶手部41的上表面大致水平地形成,在该上表面上放置落座于第三排座椅2C的乘员m的前臂。扶手部41与台座部38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至车门开口4的后缘部附近。
在后侧衬里16的、台座部38的前缘部与扶手部41的前缘部之间,一体地安装有从侧面观察时呈大致コ字状的辅助把手42。该辅助把手42的供乘员m握持的握持部42a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上部侧的折曲基部42b与台座部38的前缘部的车室内侧重合地结合,并且下部侧的折曲基部42c与扶手部41的前缘部的车室内侧重合地结合。
如图9所示,台座部38上的引导面39从台座部38的上表面侧朝向前端侧平缓地向前方倾斜,并且以前部侧与前端面平滑地连续的方式弯曲。辅助把手42的上部侧的折曲基部42b形成为,其上缘部的形状大致按照台座部38的引导面39的前缘部的形状,且比引导面39的轮廓大一圈。也就是说,折曲基部42b的上缘部在引导面39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置处,以规定高度向该引导面39的上方侧和前方侧突出。
该折曲基部42b的上缘部的突出部分构成了限制壁55,该限制壁55对沿引导面39上配置的织带17的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移进行限制。此外,在限制壁5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上,一体地形成有对沿引导面39上配置的织带17的上方位移进行限制的未图示的限制突部。
另外,如图6、图9所示,在第二排座椅2B的座椅靠背9的上部,安装有在佩戴织带17时对从拉出口18向乘员m的肩部拉出的织带17进行引导的织带引导件45。该织带引导件45由树脂或金属等形成,通过螺栓紧固等而结合在座椅靠背9的上部侧的框架(未图示)上。织带引导件45配置在座椅靠背9上的头枕10的设置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位置,若是图6、图9所示的右侧座椅2B,则配置在头枕10的右侧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9在其右侧的侧面的上缘部区域,设有朝向上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9a。
织带引导件45具有:从座椅靠背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表面沿头枕10的侧面立起的立起部46、和从立起部46的下端沿座椅靠背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倾斜面9a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47。立起部46在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与斜边相对的一条边以与头枕10的侧面大致平行的方式立起。延长部47在立起部4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以外侧面与立起部46的斜面46a大致连续的方式形成。此外,延长部47相对于座椅靠背9的侧部的倾斜面9a稍微向外侧突出。
图10是表示体格较小的乘员m落座于座椅2B并佩戴了织带17时的情况的图,图10(A)是座椅2B位于最前端移动位置时的主视图,图10(B)是座椅2B位于最后端移动位置时的主视图。
另外,图11、图12是表示体格较大的乘员m落座于座椅2B并佩戴了织带17时的情况的图,图11(A)是座椅2B位于最前端移动位置时的主视图,图11(B)、图12是座椅2B位于最后端移动位置时的主视图和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侧衬里16中的织带17的拉出口18配置在能够滑动移动的座椅靠背9后方的与座椅靠背9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因此,根据落座于座椅2B的乘员m的肩高或座椅2B的前后滑动位置等,座椅靠背9上的织带17的牵引位置发生变化。
即,如图10(A)所示,当体格较小的(例如,肩高比座椅靠背9低的)乘员m落座于位于最前端移动位置的座椅2B并在该状态下佩戴织带17时,由于座椅2B向前方侧的倾斜滑动移动而使拉出口18位于比座椅靠背9更靠背部侧的位置,织带17与织带引导件45的延长部47滑动接触,被从座椅靠背9的倾斜面9a向座椅靠背9的前方侧牵引。
另外,如图10(B)所示,当体格较小的乘员m落座于位于最后端移动位置的座椅2B并在该状态下佩戴织带17时,由于座椅2B向后方的倾斜滑动移动而使拉出口18配置在与座椅2B的右侧侧部接近的位置,织带17与织带引导件45的延长部47滑动接触,被从座椅靠背9的倾斜面9a向座椅靠背9的前方侧牵引。
另一方面,如图11(A)所示,当体格较大的(例如,肩高比座椅靠背9高的)乘员m落座于位于最前端移动位置的座椅2B并在该状态下佩戴织带17时,由于座椅2B向前方侧的倾斜滑动移动而使拉出口18位于比座椅靠背9更靠背部侧的位置,织带17与织带引导件45的立起部46的斜面46a滑动接触,被从座椅靠背9的比倾斜面9a靠上方侧的位置向座椅靠背9的前方侧牵引。
另外,如图11(B)所示,当体格较大的乘员m落座于位于最后端移动位置的座椅2B并在该状态下佩戴织带17时,由于座椅2B向后方的倾斜滑动移动而使拉出口18配置在与座椅2B的右侧侧部接近的位置,同时如图12所示,织带17与织带引导件45的立起部46的斜面46a滑动接触,被从座椅靠背9的比倾斜面9a靠上方侧的位置向座椅靠背9的前方侧牵引。
此时,若没有织带引导件45的立起部46,则存在织带17在座椅靠背9的上部侧向头枕10方向移动的可能性,但在该座椅2B中,通过立起部46限制织带17向头枕10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座椅2B中,通过织带引导件45的立起部46限制织带17在座椅靠背9上向头枕10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不拘泥于座椅2B的前后方向上的滑动移动位置地始终将织带17限制于合适位置,在不会给乘员m带来不舒服感的情况下通过织带17可靠地束缚乘员m的上体。
尤其是,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相对于车身倾斜地前后滑动而改变与拉出口18的车宽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座椅2B中,在拉出口18与座椅靠背9的右侧侧部接近的状况下,织带17从座椅靠背9的牵引位置容易追随乘员m的操作或上体的动作。因此,虽然在体格较大的乘员佩戴织带17的情况下由于座椅2B的位置移动而导致织带17向头枕10侧位移的可能性升高,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2B中,能够通过织带引导件45的立起部46而有效地限制织带17向头枕10侧的位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2B中,在织带引导件45上设有延伸至座椅靠背9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倾斜面9a)的延长部47。因此,在体格较小的乘员m佩戴织带17的情况下等,通过使织带17在延长部47上滑动,能够根据乘员m的肩部高度容易地改变织带17向座椅靠背9的前方侧的牵引位置。因此,能够不拘泥于乘员m的体格或座椅2B的前后滑动位置地通过织带17可靠地束缚乘员m。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此,说明了适用于在车室内沿前后配置有三排座椅的车辆的情况,但所适用的车辆也可以是沿前后配置有两排座椅的车辆。

Claims (2)

1.一种车辆用座椅,能够在最后端移动位置与最前端移动位置之间滑动移动,该最后端移动位置与车辆的后轮罩的向车室内侧的鼓出部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该最前端移动位置与所述后轮罩的向车室内侧的鼓出部相比位于前方且与所述最后端移动位置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所述车辆用座椅通过从三点式安全带装置的卷收器中拉出的织带来束缚落座的乘员,在所述乘员佩戴所述织带时,所述织带从比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更靠后方的车室内的侧壁的拉出口被拉出,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具有织带引导件,该织带引导件在所述乘员佩戴所述织带时限制所述织带向朝向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头枕的方向位移,
所述织带引导件在所述头枕的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沿所述头枕的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立起的立起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织带引导件上,设有在从所述立起部的下端到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的范围内延伸的延长部。
CN201410150450.9A 2013-04-19 2014-04-15 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1041083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8857 2013-04-19
JP2013088857A JP5690370B2 (ja) 2013-04-19 2013-04-19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372A true CN104108372A (zh) 2014-10-22
CN104108372B CN104108372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705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50450.9A Active CN104108372B (zh) 2013-04-19 2014-04-15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90370B2 (zh)
CN (1) CN1041083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0338B2 (ja) 2019-09-30 2022-09-0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0480A (en) * 1985-02-22 1986-09-09 Nippon Soken, Inc. Built-in type safety seat belt system for reclining vehicle seat
JPH07108864A (ja) * 1993-10-13 1995-04-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DE19603946A1 (de) * 1996-02-05 1997-08-07 Daimler Benz Ag Fahrzeugsitz
JP2004017703A (ja) * 2002-06-13 2004-01-2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2009090963A (ja) * 2007-09-20 2009-04-3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02085845A (zh) * 2009-12-04 2011-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安全带的导向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9248U (zh) * 1987-05-14 1988-11-21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0480A (en) * 1985-02-22 1986-09-09 Nippon Soken, Inc. Built-in type safety seat belt system for reclining vehicle seat
JPH07108864A (ja) * 1993-10-13 1995-04-2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DE19603946A1 (de) * 1996-02-05 1997-08-07 Daimler Benz Ag Fahrzeugsitz
JP2004017703A (ja) * 2002-06-13 2004-01-22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2009090963A (ja) * 2007-09-20 2009-04-3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CN102085845A (zh) * 2009-12-04 2011-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安全带的导向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8372B (zh) 2017-04-12
JP2014210540A (ja) 2014-11-13
JP5690370B2 (ja)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0782B (zh) 车辆座椅
CN101519051B (zh) 带拉出式桌件的座椅
CN102333672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203974744U (zh) 具有安全带导向卷收器的可翻转式汽车座椅
CN104981374A (zh) 车用座椅
CN106794780B (zh) 尤其用于潜降式交通工具座椅或者座椅设备的可自动调节的中间扶手
CN106068205A (zh) 车用座椅
CN104512288A (zh) 车辆座椅
CN202728006U (zh) 一种靠背坐垫联动座椅
CN201006687Y (zh) 坐卧两用式座椅
JP605963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108372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2627081A (zh) 车辆用扶手结构以及扶手高度的设定方法
EP1574390A1 (en)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collapsible front passenger seat
JP536315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108328A (zh) 车辆内装构造
CN103661011A (zh) 一种靠背坐垫联动座椅
CN104108370A (zh) 三点式安全带装置的配置构造及内装构造
CN104108330A (zh) 车辆用座椅
CN206383857U (zh) 集成式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CN203996098U (zh) 一种安全带导向结构
JP5690369B2 (ja) シート装置
CN203937530U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2874141B (zh) 一种座椅及使用该座椅的客车
JP5712877B2 (ja) 自動車用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Patentee after: TACHI-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CHI-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ACHI-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CHI-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